书籍装订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四)

书籍装订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四)

一、书籍装订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四)(论文文献综述)

何师[1](2021)在《图书配帖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工业4.0提出以后,工业生产已经从自动化转向智能化。机械手臂执行指定动作自动完成工业生产过程的技术已经相对成熟,智能化正在大步向前迈进中。在图书生产过程中,从印刷、折页、配帖、到装订,都是在流水线上自动完成的。如何能够在高速度高质量的要求下实时地检测出图书装订质量好坏并将装订结果进行反馈,对于印刷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将书帖或多张散印书页按照页码的顺序配集成书的工作过程,称为配帖。配帖时,为了便于配帖和检查配帖的错漏,在每一印张的帖脊处,按帖序印上一个小黑方块,即梯标。在生产过程中有可能出现人为或者是无法避免的配帖故障,如错帖、多帖、少帖等,一旦发现梯标图像未按规定的顺序排列,就说明出现了配帖错误。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对梯标图像的检测,关系到产品的合格率及生产效率。本文针对图书生产过程中的配帖质量检测问题,提出了一种借助于YOLO识别梯标图像,再根据回归算法进行判断的图书配帖检测算法,并实现了一套实时检测系统。图书掉落会触发固定在生产线上的光电开关,光电开关触发工业相机CCD拍照,拍摄到书脊侧的图像。CCD将拍摄到的图像通过以太网传给电脑。电脑检测完成之后向回收装置发送回收与否的信号。整个检测的过程如下:首先对传回的图像进行裁剪,去除掉背景区域,只保留有图书的部分图像。然后使用YOLOv3模型对裁剪之后的图像进行识别,识别所有梯标的位置信息,之后再提取各梯标的中点位置,对所有的中点使用最小二乘法进行回归拟合。通过判断识别到的梯标的个数、拟合得到的相关系数、参数等信息,最终得到图书配帖是否正确的结果。通过对本地样本数据进行测试和在生产环境线上测试,每个样本的检测时间在700ms之内,总体的准确率大于97%,满足线上生产需求。

徐颖颖[2](2021)在《现代书籍设计对中国传统书籍设计形态的应用与创新》文中研究表明中国传统书籍视觉语言对现代书籍设计有重要影响,传统不是过去的遗物,它是每个时代里最好的东西,在历史的长河研磨中流传。传统书籍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印刷模式及装订技术的魅力影响至今。书籍发展到今天,其形态与结构不断发生着变化,书籍形式越来越多样化,但是传统书籍设计仍是现代书籍设计的基础与支柱。信息时代的到来,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甚至深入影响到日常生活。而这一改变对于书籍设计来说,更是提供了将过去难以实现的想法变为现实的机会。传统书籍设计经历了数次的洗涤,经历了数千年历史浪潮的淘汰与保留,仍然能够流传至今的必然是精华,而这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过程本身也是一种艺术形式。本篇论文的目的就是希望我们能够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探讨现代书籍设计继承了传统书籍设计的哪些功能,在现下的电子时代如何使我国传统书籍设计能够以一种全新的面貌去面对世界。在信息共有的时代,西方文化大量涌入,我们更应该将传统设计融入到现代设计中,打造出一条属于自己民族符号的设计文化,使中国传统文化精神与现代的、世界的设计融合,形成中国独有的设计风格。

周余姣[3](2020)在《匠心独运——纪念《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问世40周年》文中研究指明书籍之为物,不可避免有损毁之虞,与此相对应的是古籍修复事业的产生和发展。从着名藏书家周叔弢一例看,藏书家对古籍修复的态度是很审慎的,对古籍的重装、修复也有着严格的要求。然而我国古籍修复事业的传承基本是父子、师徒口耳相传的形式,良工很少能留下书面着作。《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是我国首部全面系统总结古籍修复技术的着作,该书以"史""学""术"为线索,对古籍装订修补进行了理论方面的探索和实践当面的总结,深刻地影响了我国当代的古籍修复事业,在我国古籍保护史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迄今为止,该书已问世40年,仍然是古籍保护研究者重要的参考文献。

徐熙曼[4](2020)在《蝴蝶装之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宋版书以其版式精美一直备受学界和收藏界青睐,装帧其的方式——蝴蝶装,也独居魅力。在推崇美学的宋代,一直作为主流装帧形式的蝴蝶装,其价值十分值得讨论和研究。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个案研究法和图像分析法,从文献出发结合目前所能见到的蝴蝶装的原物分析讨论蝴蝶装这一独特的装帧形式。论文的主体结构分三部分,从蝴蝶装的历史、艺术性及当代蝴蝶装的修复和使用三个方向进行研究,参考各个方向前人的相关研究,探讨蝴蝶装的历史地位、艺术设计和文物价值。

师静[5](2017)在《1949-1999年中国书籍封面的字体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1949-1999年中国大陆书籍封面的字体为研究对象。文章考察了建国后“十七年”(1949-1966)、文化大革命时期(1966-1976)以及改革开放新时期(1976-1999)三个历史阶段中,政治、文化、技术等社会因素与书籍及字体设计的联系,重点研究分析了这三个时期书籍封面的字体类型、表现形式与设计方法,以及这些历史经验为书籍及字体设计提供的当代借鉴。本文共分五章:第一章阐述了字体设计的概念,论文的选题来源与依据、研究意义与价值、国内外文献综述、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重点、难点及创新点;第二章阐述了1949—1966年书籍出版及书籍设计概况,分析了这一时期字体在书籍封面的应用,以及政策、印刷、封面其他元素对字体设计的影响;第三章阐述了1966—1976年间“文革”对书籍出版及书籍设计的影响,分析了“文革”中书籍封面的字体设计状况及特点,以及印刷技术对字体设计的影响;第四章阐述了1976—1999年改革开放新时期的书籍出版及书籍设计概况,分析了这一时期书籍封面的多元化字体设计,以及西方艺术风格、计算机、汉字激光照排系统对字体设计的影响;第五章梳理总结了建国后五十年书籍封面字体设计的变化与风格特点,封面字体设计方法的变化,以及对当代中国字体设计的思考。本文认为,建国后五十年间,书籍封面字体设计从注重功能的理性化设计逐步转向注重风格和艺术表现的视觉化设计,字体作为视觉元素的潜能得到了进一步开发与释放。汉字构形所具有的空间性、视觉性特点为字体设计提供了空间及多种可能性。

苏全有[6](2010)在《中国古代书装史研究述评》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古代书装史研究成果有近百种,其中最集中的是图书装帧形式,视角较为独特、新颖的,有文化、对现实的影响、装帧与时代的关联等。不足之处主要是学界存在不少重复介绍古书装帧形制的作品,具体内容、理论方法、认知模式、资料整理、研究队伍与结构等亦有待改进之处。

苏全有[7](2009)在《关于中国古代书装史研究的反思》文中指出作为艺术史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古代书装史研究文着大约有近百种之多,许多问题多有深入研究,可谓成就巨大。与此同时我们也从成绩背后看到潜藏的不足,其一是重复性成果迭现,原创精神缺失,学术规范有待严谨;其二是情感因素制约下的观点生成所造成的失真现象严重。在此之外的问题仍多有存在,不仅研究的方法需要多元,角度需要多样,内容需要拓展,理论需要加强,而且资料的征引范围需要扩大,认知和思维模式需要革新,史料的整理与研究有待深入,研究队伍有待进一步壮大,研究的结构也有待继续完善与提高。只有在这几方面都有相当改观的前提下,该领域的研究才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

匡导球[8](2009)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二十世纪的一百年间,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都发生了深刻的变革,世界范围内的科学技术更是日新月异。在这一特定的社会和科技背景下,中国出版技术完成了从传统技术向现代技术的转型。对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变迁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与分析,探索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向现代出版技术转型的动因、机制与变迁模式,为二十一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既有学术价值,也有现实意义。而从技术史的角度研究中国出版业的变迁,目前仍是学术界很少涉足的领域。界定出版技术的定义、性质及其构成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前提。出版技术是指传播主体对作品信息进行编辑、复制以及“原样”传输的操作技能,是反映在物质形态的工具、机器等装备,网络形态的系统、程序等软件,以及出版过程中体现的信息组织理念、工艺流程和实施手段。出版技术是观念形态与操作形态的统一,而非出版过程中具体工艺过程的简单拼加。出版技术至少包括编辑技术、复制技术、介质制造技术和发行技术四个方面。出版技术的每次重大创新,都大大增强了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改进了人类文化交流的方式,给人类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因而被誉为人类“文明之母”。科学划分出版技术的发展阶段是研究出版技术变迁的基础。从社会形态、技术手段分析,二十世纪的中国出版技术变迁可划分为三个阶段:1900年至1949年;1950年至1984年;1985年至2000年。由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因素的影响,不同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征和变迁轨迹。世纪之初,西方传教士带来的新技术、出版救国的新思潮、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推动了中国出版技术的近代化。铅活字技术与半机械化印刷技术的结合,提高了出版生产的效率,出版物的外在形式、印装水平、发行方式也得到全面更新;在新技术条件下,传统编辑形态和编辑手段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现代编辑形制基本形成。中国出版业核心技术、工作流程、组织形式、经济规模均发生了重大改变,从生产力到生产关系都实现了深刻变革.1950年后,出版业整体过渡到半机械化、机械化生产阶段,出版各部门产量、质量都得到显着提高,编辑、制版、印刷、装订及发行等环节实现了整体配套.但此后较长一段时间,出版技术总体发展较为缓慢,没有实质性突破,且各技术门类发展不平衡。80代初,造纸工业基本实现机械化,但因原料供给、科研能力等因素的制约,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仍然很大。而此阶段编辑技术从选题、内容编排到校正、定稿等环节日益完善和规范,标志着编辑技术体系更加成熟。专业化的发行体制解决了发行覆盖面小、渠道残缺堵塞等技术难题。在出版技术自主创新方面,受工业制造水平影响,投入生产环节的新产品、新设备不多,但在研发方面仍有不少突破,为80年代中期出版技术实现革命性突破奠定了基础。现代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始于1985年,以北大激光照排技术通过国家鉴定为标志。随着计算机排版技术的发展,出版业彻底告别“铅与火”而走向“光与电”,“数字化工作流程”将印前、印刷和印后过程整合成一个具有统一数据格式的不可分割的系统;由于计算机技术的广泛应用以及光纤通讯技术的发展,编辑技术趋向于数字化、自动化和一体化;各种适合海量存储的磁、光等新型出版介质的问世使信息存储不再局限于单一纸介质,出现了风格迥异的数字出版技术;在高科技手段的有力支撑下,依靠功能强大的办公、营销管理等应用软件,出版发行和销售环节的信息化管理成为现实。现代高新技术的广泛运用极大地拓展了出版的外延,建立在“机械复制”技术基础之上的出版形态已不是出版业的全部,出版产业开始走向以文化资源整理和内容创作为表现形式的信息生产和再生产。纵观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史,我们可以看出,出版是一个技术驱动的行业,出版技术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复杂的历史过程,具有其独特的进化规律,呈现出加速性、累积性、一体化和数字化等特征。出版技术并不是按照一种内在的、固有的技术逻辑发展的,而是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产物,驱动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因素包括:(1)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2)文化启蒙、民族运动与文化建设的政治推动;(3)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4)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5)出版产业迅速发展的市场推动。出版技术的转型机制,表现为技术——需求双重诱因模式、政府行为诱因模式与企业行为诱因模式。不同的创新机制,产生不同的创新效应。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中,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也呈现出相应的演变轨迹。1978年以后,由于国家发展战略的调整,出版技术创新开始由政府推动向市场推动转变,其结果是技术进步的速率加快、周期变短,对产业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市场为主导的多维整合效应逐步显现。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表明,吸收国外先进科技成果,推进出版技术创新的方向是正确的。但一味引进成套设备,实行以市场换技术的方针,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技术依赖性,制约了民族工业的发展,更严重的后果是,在出版这样一个特殊行业,缺乏技术自主性,稍有不慎,将危及国家信息安全。出版传播技术的变迁是自然世界的动态进化过程,从印刷、网络出版到跨媒体出版,出版技术的每次创新,都增加了出版媒介对受众的影响力,都给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带来了巨大影响,表现在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出版技术发展推动人类文化交流模式转变以及网络出版技术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影响等方面。中国出版技术创新已走过“引进创新”阶段,正致力于技术的“集成创新”,其未来方向应是“自主创新”。为此,必须改善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改进技术引进方式,建立新的技术创新主体和技术创新平台,形成新的技术激励扩散机制,并以市场为导向,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实现出版技术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基于此,文章提出了推动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以及通过制度创新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建议。

舒倩[9](2006)在《书籍形态中的翻阅设计》文中认为书籍是人类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承担着人类文化记录和传播的责任。书籍一定要记录某些信息,因此“记录”是书籍具有的最根本特性之一,这一点我们很容易理解。人们在获取书籍中信息的过程中,对书籍的“翻阅”成为一个必要过程,所以“翻阅”特性与“记录”特性一样,都是书籍与生俱来、最基本的内在特性,它随着书籍的产生而产生、随着书籍的发展而发展。一本书,无论它的形态、质地、内容如何,不管是最原始的陶器、甲骨,还是现代的纸质书、电子书图书,它所承载的信息都要通过阅读者的阅读行为才能得到传播,只有“被翻阅”,其作为书的价值才能得以实现。 翻阅设计,是书籍设计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它不仅关系到一本书给人的外观感受,还会影响到人们的阅读习惯。 我国书籍的发展历史悠久,是中华民族文明与文化的重要传达形式。几千年来,书籍与本民族传统建筑、装饰、绘画、书法以及民俗等非物质文化载体一起,成为我国优秀文化的载体并使之发展和传承。现代社会对书籍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是信息化背景下,人们希望更加简便、快捷地从书中获取知识和信息资源,另一方面是消费主义背景下,人们更加追求书籍的方便性和艺术性,因此要求书籍设计更为人性化,而翻阅设计是其中重要的设计因素。近年来随着文化思想的不断活跃,书籍的文化再次受到关注,书籍的翻阅设计也越来越受到设计师的重视,并成为设计师在书籍形态设计中表达理念的重要角度。当代书籍设计者,有责任在尊重传统书籍文化的基础上,创作更多的优秀作品来,继续传承和发展我国优秀的书籍文化,其中,书籍的翻阅是一个重要方面。 本文首先对文中用到的“书籍”、“书籍设计”、“翻阅设计”的概念进行说明和界定,阐述“翻阅”的在书籍中的基本地位。其次,通过对我国书籍发展历史的研究,概括出“书籍翻阅”伴随我国书籍中发展而发展的历史,展现我国传统的书籍翻阅设计独有特性。再次,论文对以纸本书为代表的现代书籍,包括当今出现的电子书籍、网络形态进行分析,对当前“图像时代”和“消费主义时代”背景下的翻阅设计形态进行了探讨与研究,认为翻阅设计是现代书籍设计中应得到重视的环节,它对于书籍更加有效地传达

麻新纯[10](2005)在《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探析》文中提出

二、书籍装订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书籍装订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四)(论文提纲范文)

(1)图书配帖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图书装订常用方式
        1.2.2 图书装订检测现状
    1.3 目标检测现状
        1.3.1 小目标检测现状
    1.4 研究内容
    1.5 本文结构
第2章 目标检测算法
    2.1 一元回归模型
        2.1.1 一元线性回归
        2.1.2 一元线性回归方程参数的估计
        2.1.3 多项式回归
    2.2 YOLO模型介绍
    2.3 模板匹配
    2.4 借助YOLOv3的两阶段检测算法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需求分析
    3.1 系统概述
    3.2 运行环境需求
    3.3 软件功能需求
        3.3.1 相机控制
        3.3.2 识别判断
        3.3.3 用户界面
        3.3.4 错误后处理
        3.3.5 报警功能
        3.3.6 数据库
        3.3.7 模型训练
        3.3.8 日志打印
        3.3.9 文件操作
        3.3.10 生成发布程序
    3.4 硬件需求
    3.5 性能需求
    3.6 指标需求
    3.7 可靠性需求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系统详细设计与实现
    4.1 软件系统架构
    4.2 开发环境及运行环境
    4.3 GUI层设计与实现
    4.4 Communication层设计与实现
        4.4.1 相机通讯设计与实现
        4.4.2 回收装置通讯设计
    4.5 Model层设计与实现
        4.5.1 图像预处理模块类
        4.5.2 识别判断模块
        4.5.3 文件操作模块
        4.5.4 公共函数类
    4.6 模型训练
    4.7 项目集成yolo_cpp_dll.dll
    4.8 程序打包
    4.9 搭建本地代码托管服务器
    4.10 硬件设计
    4.11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果分析
    5.1 软件使用说明
    5.2 实验结果分析
        5.2.1 模拟环境测试
        5.2.2 生产环境测试
        5.2.3 实验结果对比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后期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2)现代书籍设计对中国传统书籍设计形态的应用与创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
    1.2 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1.3 论文基本内容
    1.4 本课题在国内外的研究状况及文献综述
    1.5 完成论文的条件与方法
第2章 中国传统书籍设计探讨
    2.1 中国传统书籍的产生与发展
    2.2 中国传统书籍的形式与表现
    2.3 传统书籍设计的主要环节简述
第3章 探寻现代书籍设计中传统书籍语言
    3.1 现代书籍设计的形成
    3.2 现代书籍设计中传统书籍语言的视觉化与装饰化表现
第4章 现代书籍设计对中国传统书籍形态的继承与创新
    4.1 现代书籍设计与中国传统书籍设计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4.2 现代书籍设计对中国传统书籍形态的借鉴与创新应用
    4.3 《再·视》中对中国传统书籍设计形态的借鉴与诠释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
致谢

(3)匠心独运——纪念《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问世40周年(论文提纲范文)

1“亟命工补缀”———古籍修复的重要性
    1.1“悉存旧观,不轻改易”———对古籍修复的态度
    1.2“勿损原书为要”———对古籍修复的原则要求
    1.3“天衣无缝,良工之作”———对古籍修复的高品质追求
2 明前修之大业———《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的问世
    2.1《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产生的时代背景与作者
    2.2《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的内容
        2.2.1 从纵向角度,构建古籍修复简“史”
        2.2.2 从学理角度,规范古籍修复“学”
        (1)对装修古旧书籍常用的名词进行界定
        (2)对一些重点问题的探讨
        2.2.3 从技术角度,认真传授古籍修复之“术”
        (1)利器美材,种类齐全的装订修补工具
        (2)浆糊制作与使用,繁复如“冷香丸”
        (3)金针度人,装订修补方法全总结
        2.2.4 概括总结,提炼修复的原则
        (1)修旧如旧原则
        (2)区别对待的原则
3 结语

(4)蝴蝶装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研究视角
第一章 蝴蝶装的历史
    一、 何为蝴蝶装
    二、 流行于宋元
    三、 明清时期的改进和延用
        (一) 黄丕烈改装蝴蝶装
        (二) 蝴蝶装使用在版画图册
        (三) 蝴蝶装使用在拓片装裱
第二章 蝴蝶装的艺术性
    一、 从装帧形态来看
        (一) 版式设计
        (二) 封面与摆放方式
        (三) 插图设计
    二、 从思想内涵来看
第三章 当代蝴蝶装的修复与使用
    一、 蝴蝶装的修复
    二、 蝴蝶装在新作装裱方面的使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1949-1999年中国书籍封面的字体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汉字及书籍封面字体
    1.2 选题来源与依据
    1.3 研究意义与价值
    1.4 国内外研究综述
        1.4.1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1.4.2 外文研究文献综述
        1.4.3 文献综述总结
    1.5 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1.5.1 主要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6 重点、难点与创新点
        1.6.1 重点
        1.6.2 难点
        1.6.3 创新点
第二章 1949-1966 年书籍封面的字体设计
    2.1 1949-1966 年书籍出版与书籍设计概况
        2.1.1 1949-1956 年出版业的国有化与“一五”计划下的书籍出版
        2.1.2 1957-1966 年曲折反复的书籍出版
        2.1.3 1949-1966 年书籍设计概况
    2.2 1949-1966 年字体在书籍封面中的应用
        2.2.1 书法体在书籍封面的应用
        2.2.2 印刷体在书籍封面的应用
        2.2.3 美术字在书籍封面的应用
    2.3 政策、书籍封面其他元素、印刷对字体设计的影响
        2.3.1“简化字”影响下的字体设计
        2.3.2 封面字体设计与书籍内涵
        2.3.3 字体设计与书籍封面其他元素
        2.3.4 铅活字、印刷技术与封面字体设计
    本章小结
第三章 1966-1976 年书籍封面的字体设计
    3.1“文化大革命”期间的出版界及书籍出版概况
        3.1.1 被批判的出版界及“文革”期间的书籍出版
        3.1.2“文化大革命”对书籍设计及字体设计的影响
    3.2“文革”期间书籍封面的字体设计
        3.2.1 书籍封面中的美术字、印刷体和书法体
        3.2.2“红宝书”与“样板戏”书籍的封面字体
        3.2.3 印刷技术影响下的封面字体设计
    本章小结
第四章 1976-1999 年书籍封面的字体设计
    4.1 1976-1999 年书籍出版与书籍设计概况
        4.1.1 新时期的出版界与书籍出版概况
        4.1.2 书籍设计及封面
        4.1.3 印刷新字体展评会与印刷字体管理座谈会
    4.2 1976-1999 年书籍封面的多元化字体设计
        4.2.1 照相排字技术及封面字体设计
        4.2.2 计算机设计字体及其在书籍封面的应用
        4.2.3 西方艺术风格对封面字体设计的影响
    4.3 印刷技术与书籍封面字体
        4.3.1 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4.3.2 以胶印为主的印刷方式
    本章小结
第五章 1949-1999 年书籍封面的字体设计与当代借鉴
    5.1 封面字体设计的变化与特点:字体类型与表现形式
        5.1.1 封面字体应用类型与封面字体形式的变化与特点
        5.1.2 封面字体的版式与图文关系
    5.2 字体设计方法的变化:从铅铸字到计算机设计
    5.3 对当代字体设计的思考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片来源
附录一 1949-1965 年的字体研发
附录二 1966-1976 年的字体研发
附录三 1977-1980 年代的字体研发
附录四 1983年第一届全国印刷新字体评选会获奖作品
附录五 汉文印刷字体与设计一览表
附录六 原湖北丹江文字六零五厂(字模厂) 高级工程师袁朴访谈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6)中国古代书装史研究述评(论文提纲范文)

一、宏观装帧形制方面
二、微观装帧形制方面
    (一) 旋风装
    (二) 龙鳞装
    (三) 梵夹装与经折装
    (四) 蝴蝶装
    (五) 绳 (或线) 装册
    (六) 黄装、金镶玉装
三、一些新颖、独特的视角
    (一) 文化视角
    (二) 对现实的影响
    (三) 装帧与时代的关联
    (四) 其他问题
四、不足之处

(7)关于中国古代书装史研究的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一、重复性成果迭现, 原创精神缺失, 学术规范有待严谨
二、情感因素制约下的观点生成所造成的失真现象严重
结语

(8)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依据及意义
    二、国内外相关研究概述
    三、研究方法和资料来源
    四、主要内容、结构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中国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及其发展
    第一节 出版技术、技术体系及其发展轨迹
        一、出版技术的内涵界定
        二、出版技术体系的形成
        三、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轨迹
    第二节 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历史遗产
        一、中国传统出版技术的发展
        二、中国传统出版技术对西方近代出版技术的影响
    第三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的历史分期
        一、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年至1949年)
        二、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年至1984年)
        三、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至2000年)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近代出版技术的引进与普遍应用(1900-1949)
    第一节 近代出版技术传入的历史背景
        一、晚清西学东渐与近代出版起源
        二、文化启蒙运动与近代出版高潮
        三、洋务运动与西方科学技术的引进
    第二节 近代印刷、造纸与装订技术的引进
        一、近代印刷技术的传入及普遍应用
        二、近代机器造纸技术的引进与应用
        三、出版物新式装订技术的应用
    第三节 编辑理念、编辑与发行技术更新
        一、编辑理念的更新
        二、编辑技术体系的初步形成
        三、发行技术的更新
    第四节 新型出版技术的广泛应用与出版业转型
        一、中国近代出版技术的革新过程
        二、新型出版机构的出现及其商业化
        三、中国出版业的近代化转型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初步形成(1950-1984)
    第一节 50年代初期出版业的整合与改造
        一、50年代初期出版业发展概况
        二、私营出版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三、"工业化战略"与出版业布局调整
    第二节 印刷技术的发展
        一、凸版印刷技术的兴衰
        二、平版印刷技术的发展
        三、凹版印刷技术的进步
        四、书刊装订技术的提升
    第三节 出版材料制造技术的突破
        一、造纸技术体系的完善
        二、制版材料制造技术的进步
        三、油墨制造技术的发展
    第四节 编辑与发行技术的创新
        一、编辑技术体系的日益完善
        二、书刊装帧技术的发展
        三、专业化发行技术流程的构建
    第五节 出版理念、经营机制更新与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一、出版理念的更新
        二、出版体制改革与经营机制转型
        三、现代出版业的初步形成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现代出版技术的创新与发展(1985-2000)
    第一节 全球化、信息化与中国出版技术创新
        一、新科技革命与出版业技术创新
        二、体制改革、经济发展与出版产业兴起
        三、全球化推动出版产业和出版技术升级
    第二节 "748"工程与汉字激光照排技术
        一、"748"工程:突破"铅与火"的自主创新之路
        二、汉字激光照排技术发展及其原理
        三、计算机直接制版技术及其发展
    第三节 信息处理数字化与编辑技术体系变革
        一、采编系统数字化技术
        二、出版信息存储与数据库应用技术
        三、出版数据远程传输技术
    第四节 高新印刷技术普遍应用与出版介质的更新
        一、现代高速印刷机械的普遍使用
        二、印刷数字化工作流程
        三、数字化直接印刷技术
        四、新型出版介质制作技术的发展
    第五节 数字出版技术发展与管理模式创新
        一、数字出版技术及其形态演变
        二、新型出版模式与出版技术平台
        三、基于信息化的出版管理与发行模式创新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机制与路径
    第一节 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特征
        一、出版技术成果的累积性
        二、出版技术发展的加速性
        三、出版技术一体化
        四、出版技术数字化
    第二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动因
        一、经济发展与社会进步的历史推动
        二、文化启蒙与民族复兴的政治推动
        三、科技革命与相关技术群落的技术推动
        四、技术创新政策与科研体制改革的制度推动
        五、文化产业发展与行业内部竞争的市场推动
    第三节 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机制与模式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创新机制
        二、出版技术国家主导型创新模式
        三、出版技术国家诱导与企业自主创新互动模式
    第四节 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的路径
        一、中国出版技术的引进创新
        二、中国出版技术的集成创新
        三、中国出版技术的原始创新
    本章小结
第六章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历史启示
    第一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出版技术进步不断增强人类获取信息的能力
        二、出版技术进步改变人类文化交流方式
        三、网络出版技术改变人类信息传播格局
    第二节 二十世纪出版技术变迁的借鉴意义
        一、必须改进出版技术引进方式
        二、技术研发必须坚持高起点与延续性
        三、技术创新必须有政府的引导和支持
        四、技术进步必须以市场为导向
    第三节 新时期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目标和途径
        一、新时期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环境
        二、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
        三、中国出版技术创新的途径
    第四节 推动出版技术进步的创新思考
        一、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科技环境
        二、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政策环境
        三、优化出版技术创新的扩散激励机制
        四、优化出版技术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书籍形态中的翻阅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摘要
关键词
Abstract
Key words
第1章 引言
    1.1.基本概念
    1.2.本文所研究的问题
    1.3.本论文研究的理论意义
        1.3.1.相关学术专着
        1.3.2.研究生论文
        1.3.3.学术期刊和会议相关论文
    1.4.本论文研究的实际意义
第2章 书籍形态发展历史中的翻阅线索
    2.1.中国古代书籍设计中的翻阅设计
        2.1.1.前文字时代的阅读方式
        前文字时代的阅读——陶器
        前文字时代的阅读——青铜器
        2.1.2.纸前时代的阅读方式
        骨片“书籍”的翻阅——甲骨文
        竹、木“书籍”的翻阅——简册
        2.1.3.纸本时代的翻阅设计
        卷轴装
        旋风装
        经折装
        蝴蝶装
        包背装
        线装
    2.2.近现代书籍设计中的翻阅设计
        2.2.1.民国时期书籍的翻阅设计
        2.2.2.建国后的书籍翻阅设计
        2.2.3.9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书籍翻阅设计
    2.3.网络时代的书籍翻阅设计
第3章 翻阅设计在书籍设计中的重要性
    3.1.传递信息的翻阅设计
    3.2.翻阅设计的定位
        3.2.1.翻阅的目的
        3.2.2.翻阅的群体
        3.2.3.翻阅的环境
    3.3.提升阅读兴趣的翻阅设计
        3.3.1.趣味性的翻阅设计
        3.3.2.互动性的翻阅设计
    3.4.提升阅读美感的翻阅设计——“书籍五感”的导入
        3.4.1.材料
        3.4.2.印刷
        3.4.3.装订
        3.4.4.翻阅设计从功能行为到精神行为转化
第4章 翻阅设计在书籍设计中的传达作用
    4.1.翻阅设计的基本类型
        4.1.1.纸本书籍的翻阅
        纸本书籍的翻阅方向
        4.1.2.电子书籍的翻阅
        界面
        链接
    4.2.当代翻阅设计的特点
        4.2.1.突出翻阅过程的翻阅设计
        4.2.2.关注翻阅心理需求的翻阅设计
        4.2.3.“读图时代”的书籍翻阅设计
        4.2.4.概念书籍营造翻阅设计新概念
        留下翻阅痕迹——卡片书籍
        打破阅读的惯性——陌生的书
        有趣的翻阅——一张纸的书
        4.2.5.书籍翻阅设计表现
        线装书的元素
        折页设计
        口袋书
        三维立体的书
        方盒式的书
        书中的雕塑
    4.3.书籍设计的立体元素与翻阅设计
        封面
        书脊
        切口
        开本
    4.4.当代书籍设计的平面元素与翻阅设计
        目录
        版式
        文字
        图文关系
    4.5.汉字书写文化对翻阅设计的影响
        书法
        汉字印刷字体
第5章 拆分与还原设计
    5.1.翻阅概念的体现
    5.2.翻阅设计——拆分与还原
        5.2.1.连续打印纸、孔眼、龙线、折叠
        5.2.2.折页装订
        5.2.3.拆分与还原过程
        5.2.4.剪纸雕刻封面
        5.2.5.连续排版设计
        5.2.6.白色半透明纸材
        5.2.7.透明的封套
    5.3.拆分与还原的具体表现
第6章 结论
    6.1.翻阅设计的创作价值
        6.1.1.翻阅设计的创作手法
        6.1.2.翻阅设计的创作思想
        以人为本的人性化设计意识
        传承与发展相融合的设计态度
        兼收并蓄的设计精神
    6.2.传承翻阅设计文化
        6.2.1.运用“书籍五感”理论创造翻阅设计新境界
        继承
        创新
参考文献
后记

(10)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档案库房建筑
    1. 王权崇拜思想
    2. 坚固的砖石结构和防盗、防火
    3. 严格的水文地质调查和防潮
二、档案有害生物防治
    l.物理法防蠹
    2. 化学法驱蠹
    3.“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思想
三、档案保护制度
    l.用纸制度。
    2. 安全制度。
    3. 保密制度。
    4. 副本制度。
四、档案修裱
    1. 精益求精的修裱工艺。
    2. 标准化和规范化。
    3. 修裱和艺术融合为一。
    4. 注重防蠹的思想。
五、档案装订
    l.便于携带、保管和利用的思想。
    2. 注重技术革新。
    3. 注重档案原件保护。
    4. 不断地融入了时代美学的思想。

四、书籍装订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四)(论文参考文献)

  • [1]图书配帖实时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 何师.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21(01)
  • [2]现代书籍设计对中国传统书籍设计形态的应用与创新[D]. 徐颖颖. 鲁迅美术学院, 2021(09)
  • [3]匠心独运——纪念《中国古籍装订修补技术》问世40周年[J]. 周余姣. 山东图书馆学刊, 2020(06)
  • [4]蝴蝶装之研究[D]. 徐熙曼.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20(01)
  • [5]1949-1999年中国书籍封面的字体研究[D]. 师静. 北京印刷学院, 2017(04)
  • [6]中国古代书装史研究述评[J]. 苏全有.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3)
  • [7]关于中国古代书装史研究的反思[J]. 苏全有. 装饰, 2009(10)
  • [8]二十世纪中国出版技术变迁研究[D]. 匡导球. 南京农业大学, 2009(04)
  • [9]书籍形态中的翻阅设计[D]. 舒倩. 中央美术学院, 2006(10)
  • [10]中国古代档案保护技术探析[J]. 麻新纯. 档案与建设, 2005(11)

标签:;  ;  ;  ;  ;  

书籍装订技术的起源与发展(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