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精神的杰出代表——梅州客家历史人物综述

客家精神的杰出代表——梅州客家历史人物综述

一、客家精神的杰出代表——梅州客家历史人物综述(论文文献综述)

王智慧[1](2021)在《洛带镇宝胜村客家文化景观活力提升研究》文中指出成都东山洛带镇作为四川客家文化保留最完整、客家文化积淀、民俗风情浓厚的村落。承载了巴蜀历史的物质文明与非物质文明,其中的文化精髓更是反映了四川发展史与人口迁移史。洛带镇宝胜村是成都最具特色的传统村落之一,承载了无数客家儿女的故乡情怀,在这个文化内涵十分丰富的村庄,明清时期的建筑群保留了下来,还承载了数代人生产与生活的记忆。但近年来,洛带镇宝胜村受到外来思想、文化多样性的涌入及成都经济战略发展的冲击,市场经济融入,其乡村面貌在逐渐发生着变化,原本的乡村由于规划发展已成为了城市的蚕食之地,农村空心化、年轻人才流失,生态趋于弱化,发展模式较为固化,客家特色文化的发展被城镇化脚步掣肘,最重要的是村民、市民个人缺乏传承意识,致使客家味正在逐渐消失,客家文化的活力变弱。本文主要探究了如何对客家乡村文化景观进行活力提升研究,以客家特色文化为脉络,以产业发展和文化旅游为目的,关键就是要让传统文化结合先进思想焕发时代的活力,发展具有地域景观特色的名村名镇,探索出一条适合四川客家乡村聚落景观活态化发展的道路。对提炼的文化标记所得的客家文化精粹进行设计上的转化,使其在生态基础的前提之下,用提炼的客家文化要素来提升客家文化景观的活性,提升客家文化景观内涵,使客家文化中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处于良性的活状态。重点以文化景观相关理论研究为指导,从相关案例与历史文献中汲取精华,总结洛带镇宝胜村文化景观现状的优劣,以景观设计为载体,主要遵循活态保护、传承与发展原则,文化统筹原则,可持续发展原则,因地制宜原则,提出科学发展规划,打造工农商三大产业相融合的客家文化景观品牌;生态、文脉、产业三环联动建立景观体系;立体营造乡村生活美学空间等策略。不仅能满足客家村人的生活生产需要,更能唤醒乡村活力,作为四川各个地区的客家聚落文化景观活力提升发展的参考典范,使客家文化在巴蜀大地健康有序的发展,彰显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并散发勃勃生机。围绕宝胜村进行景观规划设计,使宝胜村保存住独有的特色,差异化发展,健康有序发展,使客家文化景观成为乡村旅游健康发展、农村产业现代化发展、生态格局优化发展的保障力和人文发展、非物质文化传承的承载力。

陈节[2](2021)在《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时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深厚的文化软实力,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的文化沃土。”中华传统文化既是我们民族的根,也是我们民族的魂。客家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传播的过程中具有社会沟通、遗产传承、社会教化、文化增殖、社会认识和社会完善等功能,对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纪录片既有记录和承载信息、传承文化的媒介属性,又有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电视艺术属性,在传播客家文化方面拥有独特优势。客家题材纪录片记录和传播了客家人尊宗敬祖、坚守传统、爱国爱乡、情系桑梓、崇文重教、耕读传家、不忘初心、开拓进取等精神品质,以及客家奇特而丰富的民俗风情。随着人们对客家文化重视的日益加强,通过纪录片记录、传承客家文化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很多创作者拍摄了大量客家题材纪录片,把客家人的独特精神与客家文化的魅力真实形象地呈现给观众,扩大了客家文化的传播范围,提高了客家文化的传播效果,提升了海内外对客家文化的认知,在中华文化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发挥了重大作用。论文以文化传播学理论为支撑,以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为研究对象,共分六章。绪论部分介绍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难点、研究方法和文献综述。第一章重点论述了客家题材纪录片与客家文化传播的问题,分别对纪录片、文化与文化传播、客家题材纪录片及其内涵、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优势进行了辨析和论述。第二章论述了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价值,着重论述了客家题材纪录片的三个发展阶段和客家文化的传播意义。第三章论述了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主题建构和内容建构。第四章论述了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叙事策略。第五章以《客家足迹行》《千年客韵》《THE世界遗产—福建土楼》为例分析了客家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建构和叙事策略。第六章论述了客家题材纪录片在客家文化传播中取得的经验,存在的不足和提升策略,对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未来发展进行了展望。通过本论文的写作,希望能够为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拍摄制作与文化传播有所启发和借鉴,同时能对客家题材纪录片的研究有所帮助,为构建基于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理论体系有所禆益。

邱春美[3](2021)在《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论文以台湾屏东内埔的陈硕仟家族为对象,进行田野调查与访谈,并以小区域地方往上追溯到大的时空,如何由内埔到竹田之陈氏来台祖为核心,往上追溯到粤、闽、赣;并对陈硕仟家族在台湾文化的价值提出新的论点。为探讨家谱祖系的发展,本文提出家族研究的创新理论“气根雁行说”,说明来台祖陈硕仟先生的名字、生卒年、官职生涯、来台原因等,并就其家族后裔代表的文学创作与社会经济的影响等方面进行探考。包括对于颍川堂、栋对、祖牌、后裔作品等用字的辨析;以及对陈氏相关拓垦、义民精神、祭祀公业(“公尝”、“尝会”)进行厘清与分析等等。依据本研究的分析,印证了两岸血缘密切,确实无法切割,并且彰显家族研究对后代子孙的重大意义;并指出未来研究可以关注的方面,包括:一、敬祖崇宗,流传祖德,如何让家族组织对族人感受到温暖与爱;二、观古鉴今,感恩惜福;三、家族与祭祀公业的永续经营;四、家训传家与数据库建立。这些方面对未来的家族研究均极具挑战性,并值得后续的关注。

张芸[4](2020)在《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路径研究 ——以大埔县大埔小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党的十八大提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德育是学校教育的重中之重,小学阶段又是学生道德品质形成的关键期,因而小学德育取得实效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对德育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客家文化作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与德育之间的密切联系自然也是非常值得研究。把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一方面是小学德育从国家政策、小学德育课程标准要求和促进梅州地区教育高质量发展三个层面所具有的与客家文化融合必要性,另一方面也是从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的内容包含的理想信念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生态文明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相吻合所具有的可行性。本课题通过实地调研,以梅州市大埔县大埔小学为重点,通过个案分析法和访谈法,分析大埔小学通过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编印校本特色教材、积极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和课题、打造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开展国际交流活动来发展客家特色教育,并通过发挥校园环境浸润作用,不断健全组织机构和完善管理机制以及完善艺术教育设施设备与师资建设等路径把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进行融合的教育教学实践,并且通过问卷调查法,分析同样具有艺术特色教育的梅县区新城中心小学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相融合的情况,通过两个小学在相关方面的做法进行对比研究,本文针对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这一课题,提出了行之有效的推广路径:一是完善学校层面制度建设;二是建设具有客家文化的校园文明;三是构建具有客家文化的德育实践活动机制;四是把客家文化融入课程教学,以期创新“立德树人”的教学路径,以期对梅州客家地区小学德育的实效起到推进作用。

罗鑫[5](2020)在《跨越三个世纪的认知之路——日本客家研究的过去、现状及趋势》文中指出作为海外客家研究重镇的日本,其研究客家的历史已逾120年。在日华侨、中国学者们的积极参与,不仅丰富了日本客家学的内容,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将来日本客家研究的走向,影响世界客家研究的进展。

张小林[6](2020)在《方言面貌在印尼华裔留学生族群认知中的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族群认知是族群认同的前提和基础。作为一个族群文化的载体,语言在族群认知、传承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是多民族、多语言、多方言的人口大国。据周有光先生统计,我国的56个民族共有80多种彼此不能通话的语言和地区方言;在海外,尤其是最多华人的聚集国——印度尼西亚,不少华人使用汉语方言。不同汉语方言对族群知产生何种影响,是社会语言学、民族历史学和社会心理学等学科的重要研究课题。在梳理族群认知或认同的相关研究的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考察方言与族群认知的关系,首先采用群体参照的R/K范式,以国内不同方言的汉族群体为研究对象,检验方言是否影响其族群认知,结果发现,无论被试具有粤语、客家话或闽南语的方言面貌,对本族群表现出明显的群体参照效应;相对于无关族群,客家方言群体对北方方言群体(河南人)表现出较高的群体参照效应。基于方言影响族群认知的实验结论,采用问卷考察印尼不同方言面貌的华裔留学生方言态度和华族族群认知状况,结果表明,(1)方言熟练程度不同影响族群认知。方言熟练程度高的印尼华裔留学生对其本族群的认知情况比较好,反之则较差。即方言水平与族群认知呈正比关系。(2)方言使用频率高低影响族群认知。经常使用方言进行交谈的印尼华裔留学生对其本族群的认知情况比较好,反之则较差。(3)方言者的语言态度影响其族群认知。语言态度积极的留学生对族群文化的认知和接受度最高,在心理上强烈认同自己的华裔身份;反之则较差。(4)方言习得时间的早晚影响族群认知,越早习得族群语言,对族群认知的情况越好。(5)不同方言类型对华裔留学生的族群认知存在影响,以客家话为方言背景的印尼华裔留学生的族群认知好于以闽南话和潮汕话为方言背景的留学生。

张运华[7](2020)在《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宝贵的精神财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中国共产党的重要政治优势,也是党一切工作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将红色文化和思想政治教育相互结合,能更好地发挥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利用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红色文化的一种传承方式,也是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教育资源。梅州是一个拥有光荣革命历史的地方,是广东省唯一全域为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梅州红色文化具有提高党员干部党性、提升青少年思想道德修养、增强社会大众凝聚力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同时也是极具运用价值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在运用梅州红色文化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问题。本文运用实践调研法和人物访谈法对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进行探究和分析,发现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发展中存在着功能的发挥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其思想政治功能的发挥受到政府重视程度不一、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红色文化与梅州本土文化未能结合、梅州红色文化亲和力不够等原因的制约。本文结合梅州实际情况和自身文化特色,进一步提出借助梅州人才引进政策,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提升红色文化亲和力,发展具有梅州特色的红色文化,构建具有系统性的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加强政府、学校、社区和家庭的重视程度等对策和建议,以协同的方式促进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发挥。

年晓晓[8](2020)在《岭东同文学堂探究》文中认为岭东同文学堂是丘逢甲内渡,在粤办学实践的新起点,也是潮汕办学的巅峰,其办学价值足与黄遵宪、梁启超创办的时务学堂相媲美。岭东同文学堂作为近代新学的一面旗帜,培养大批优秀革命人才,开创潮汕新学的先声,掀起创办新式教育的高潮。本文第一部分是对岭东同文学堂创建时代背景进行分析。晚清末年,政治上,民族资产阶级迫切希望打破当时中国那种政治腐败、经济残破、亡国灭种、岌岌可危的局面,要求改变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提倡民权,开展一场自上而下的维新运动;经济上,甲午战败,晚清政府允许西方列强在华设厂,致使其对中国经济的掠夺变本加厉,出现在华设厂高潮,由原来商品输出变为资本输出,洋货输入急剧增长;文化上,知识分子失望至极,士大夫受到西学熏陶,不再以学习西方为耻,提倡以东文为主,辅以西文,社会变革思想随西学引入进一步加深;教育上,光绪皇帝颁布上喻,各地纷纷展开书院改设学堂实践,掀起中国近代教育史上的兴学热潮。第二部分论述岭东同文学堂创办过程。最初,丘逢甲预设想把学堂建立在汕头,后来参与商议创建学堂的同事一致认为潮州为岭东政治中心,学堂应将地点设置于潮州,遂率先在潮州建立“潮州东文学堂”,后学堂将地点改迁至汕头,岭东同文学堂正式成立。第三部分论述岭东同文学堂具体运作。岭东同文学堂在“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办学思想指导下,从爱国立场出发,批判科举,提出“培本荣枝”,明确指出学堂培养目标“此堂以培植人才为主”,号召忧时之士全力所为,宣传新学,以“造就有用之学”为办学目标。课程设置上,岭东同文学堂一改以往书院只重视书院经学传授,开办东文、政治学、格致、化学、生理卫生等新的自然科学课程,激发学生兴趣,扩展其视野。文章最后部分论述岭东同文学堂的特征与影响。学堂作为粤东教育领域里第一缕近代教育之曙光,有自己鲜明的特点。教育内容上,岭东同文学堂提倡新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武学教育;教学制度上,实行班级授课制,按照一定组织形式进行教学;在教师选择上,采用洋人教学,某种程度增强学生学习好奇性与趣味性,学堂对教习的要求能通“中西古今”者,丘氏等人精通、教宗、史志、舆地等中国经学,而绝非仅通“西学”;在教学方式,岭东同文学堂教师将爱国主义教育理念与社会实践结合在一起,教育效果更加明显;在日常学习活动上,学堂重视并鼓励师生游学,学堂给予入学堂学习的学生很好的出路。岭东同文学堂作为岭东地区开办的一所新式学堂,在其存在的短暂时间里,在岭东地区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培养大量优秀学员,开岭东新学风气,也为后人研究晚清岭东基层社会具体教育状况,提供了生动的案列。

张劲松[9](2019)在《清代义宁州书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义宁州①位于江西西北部,系湘鄂赣三省毗邻地区,山高林密,为江西西北门户,战略位置十分重要。明清以来,宁州战祸不断,其中既有所谓“土贼”窃发,也有明末李自成、清初“三藩”之乱及清末太平天国运动等战事,州城数次被破,破坏严重。战乱造成人口剧减、土地荒芜。为改变土旷人稀、赋役征收困难的局面,清初康熙年间地方将招徕移民开垦作为一项基本政策,从而吸引了大批闽粤及本省赣南等地的移民流寓宁州,成为促进地方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战乱记忆与逐渐形成的资源争夺、文化冲突等使土着形成了较为强烈的敌外心理,客观上造成了土着集团与客籍移民族群之间的紧张关系。雍正三年(1725),清廷批准客籍棚民在宁州成立怀远都,编为四都八图八十甲,分插在六乡,使棚民在政策层面上成为宁州地方合法成员。移民群体在宁州存在的合法化及其发展要求与土着对此的反应,成为清代义宁州书院发展的历史背景。宋至明代的宁州书院总体表现与我国古代书院的发展同频,北宋黄庭坚家族的樱桃芝台书院、明代山泉书院等反映了家族势力与官府等在书院建设中重要作用,这一因素在清代得到较好的承续,成为义宁州书院建设中一以贯之的传统。清代义宁州书院高速发展,新建书院数量超过宋元明时期,尤其在晚清时期集中爆发,呈现出城市化与乡村化同步发展,书院治化作用进一步彰显等特征。在这一过程中濂山书院的发展中得到官方的持续支持,书院拥有广泛的民众基础和高度文化认同,位于地方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及长期以来形成的较高社会地位与影响使这成为义宁州的中心书院。清代义宁州以濂山书院为代表的中心书院与遍布各乡都的乡村书院构建了“核心——外围”的格局,发展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书院群。清代义宁州书院在运行中表现出区域特色,在书院群内部存在普遍的文昌神崇拜是书院世俗化的重要标志,也是科举制度在书院中深刻影响的具体表现,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书院群成员几乎都编纂了书院志,志书的体例、内容与传统教育书院有所不同,诗文、讲义等阙如,代之以公移、捐名、契据、章程等。书院志的实质是档案册簿的事实,反映了晚清时期义宁州书院的现实需要与务实风格。奎光书院、培元书院、梯云书院等数所书院由义宁州所特有的(文)会、(文)季等民间组织演变而成,不同于新建书院,建立在会、季基础上的书院高度重视并保留了会、季时期的考课、宾兴等功能,从而使书院的性质与功能发生转变。“无田即无院也”,教养相资的优良传统在义宁州书院中得到较好贯彻。为建设书院,在地方官员的支持和有效的社会动员下,义宁州书院获得了广泛的的社会捐助,其内容包括田地、银钱及各种物资等,从而保障了书院膏奖、宾兴花红等各类经费的支出。在捐资活动中,议叙政策、捐户进主、肄业资格与从众压力等成为绅民捐赀书院的动力所在。捐户进主的创造性举措,丰富了我国书院祭祀活动的内容,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时代性。“规制”一词在传统书院语境中主要指书院建筑物的“规模”与“形制’,自1980年代以来,书院研究界创造性地将原主要指建筑物的“书院规制”转换为主要表征“书院功能”与“书院制度”的组成部分,并提出我国书院“教学、祭祀、藏书、学田”四大规制,从而实现了“书院规制”含义的重大转变,具有重要的理论创新意义。从功能与章程所反映的史实来看,考课是清代义宁州书院最普遍、最基本的活动,考课是书院的本质规定,清代义宁州书院几乎都是考课书院,祭祀、学田、藏书等活动均以考课为中心。因此,考课是清代义宁州和清代书院的基本规制。基于对清代义宁州书院考课规制的认识,在书院研究中应形成一种发展性的规制观。道光十九年(1839),客籍士子甘临吉参加濂山书院的甄别考试并被知州录取,嗣后土着以甘氏入籍在后、书院建设在先,要求州宪剥夺其肄业资格,由此引发持续五年之久的濂山书院案。案件经州控、府控、省控,最终在江西巡抚的判决下以甘临吉不准与考书院而告终。伴随着案件的审理与发展,土着集团与移民族群之间的关系越发紧张,案件的最终结果客观上刺激了义宁州书院建设,推动了地方人才培养,同时也加剧了土着与客籍移民之间的对立,书院以其特有的方式参与义宁州社会的发展,成为影响地方社会秩序的重要因素。

赵雁博[10](2019)在《广东美丽乡村新乡土建筑创作研究》文中提出随着“美丽乡村”、“乡村振兴”等一系列乡村现代化政策措施的提出,乡村建设成为政府工作的重点,传统乡土建筑的现代化也成为建筑师思考的议题。目前,许多乡村建筑在现代化中普遍存在简单复制,千村一景现象严重,未能满足村民的精神文化需求,让人身在故乡却“乡愁”。如何更好的挖掘乡土元素,创作出既满足村民现代化生活及审美需求,又留得住“乡愁”的新乡土建筑,成为当下值得我们探究的课题。本文的主体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将新乡土建筑设计理念应用到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接下来对“美丽乡村”和“新乡土建筑”的概念进行了界定,并将之与其它相关概念相辨析。第二部分以广东新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从自然、人文、经济、技术四个方面分析新乡土建筑设计的影响因素。第三部分通过对美丽乡村新乡土建筑设计进行分析,提出了“解构、重组、再生”的新乡土建筑设计构思方法。“解构、重组、再生”构思方法以广东新乡土建筑为研究对象,对广东乡土建筑从材料、技艺、符号方面进行分析解构。在解构基础上,提出了新乡土建筑“重组”的可能方式方法,从材料应用方面可以通过使用传统材料演绎现代建筑表皮或用现代新材料表达传统形式或利用新旧材料相碰撞结合等方式重组;通过适宜技术的应用及乡土符号的转化提炼,使得传统乡土文化在新乡土建筑上得到体现,以完成新乡土建筑重组。最后,将乡土文化内涵融入到乡土建筑中以使得新乡土建筑再生。第四部分结合笔者所作的实际工程“梅县顺里村村委会”及乡村自建房竞赛设计等项目,详细阐述了“解构、重组、再生”构思方法在建筑创作及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二、客家精神的杰出代表——梅州客家历史人物综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客家精神的杰出代表——梅州客家历史人物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洛带镇宝胜村客家文化景观活力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3.1 有利于乡村文化景观保护
        1.3.2 有利于乡村文化生态保护
        1.3.3 有利于乡村农旅产业升级
        1.3.4 有利于建立乡村文化自信
    1.4 文献综述
        1.4.1 文化景观活力提升研究综述
        1.4.2 乡村文化景观研究综述
        1.4.3 客家乡村文化景观研究综述
    1.5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文献查阅法
        1.6.2 观察法
        1.6.3 案例研究法
        1.6.4 问卷调查法
    1.7 论文框架结构
2 相关理论与概念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乡村文化景观遗产保护
        2.1.2 乡村文化景观感知理论
        2.1.3 场所空间理论
        2.1.4 景观的五维设计理论
    2.2 相关概念研究
        2.2.1 四川客家文化
        2.2.2 四川文化景观的分类
        2.2.3 四川乡村文化景观概念
3 国内外相关案例研究
    3.1 国内相关案例研究
        3.1.1 东南沿海客家乡村文化景观
        3.1.2 四川乡村文化遗产景观开发:四川省乐山市沐川县三溪村
    3.2 国外相关案例研究
        3.2.1 乡村振兴案例典范——世界文化遗产日本合掌村
        3.2.2 乡村生活美学的养成——荷兰羊角村
    本章小结
4 洛带镇宝胜村自然与社会概况调查
    4.1 宝胜村自然概况
        4.1.1 宝胜村空间位置
        4.1.2 宝胜村其他自然资源
    4.2 宝胜村社会概况
        4.2.1 宝胜村农旅产业条件
        4.2.2 宝胜村其他社会条件
    本章小结
5 洛带镇宝胜村客家文化景观调查分析与活力提升对策
    5.1 洛带镇宝胜村客家文化景观调查
        5.1.1 乡村物质性文化景观
        5.1.2 乡村非物质性文化景观
    5.2 洛带镇宝胜村客家文化景观优势
        5.2.1 乡村文化景观美学优势
        5.2.2 乡村文脉传承优势
        5.2.3 乡村文化生态优势
        5.2.4 乡村农旅产业优势
    5.3 洛带镇宝胜村客家文化景观体系现存问题
        5.3.1 城市化飞速发展的空间蚕食
        5.3.2 文化景观内涵建设活化措施不足
        5.3.3 文化景观信息输出的偏差
        5.3.4 村落非遗文化传承问题严峻
        5.3.5 村落人才流失与文化保护意识淡薄
    5.4 宝胜村客家文化景观活力提升策略
        5.4.1 科学发展规划,打造客家乡村文化景观品牌
        5.4.2 生态、文脉、产业三环联动建立景观体系
        5.4.3 立体营造乡村文化生活美学空间
    5.5 宝胜村客家文化景观活力提升原则
        5.5.1 活态保护传承与发展原则
        5.5.2 文化统筹原则
        5.5.3 可持续发展原则
        5.5.4 因地制宜原则
    5.6 宝胜村客家文化景观活力提升方法
        5.6.1 软实力输入
        5.6.2 社区营造
        5.6.3 文化+N
    本章小结
6 洛带镇宝胜村客家文化景观设计研究
    6.1 场地概况与解读
    6.2 项目定位
    6.3 设计理念
    6.4 设计目标
    6.5 总体方案设计
        6.5.1 总平图
        6.5.2 功能分区分析
        6.5.3 景观轴线分析
        6.5.4 景观节点分析
        6.5.5 交通道路组织分析规划
        6.5.6 建筑风貌
        6.5.7 专项设计
        6.5.8 植物配置
结论与展望
    结论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2)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难点
    四、研究方法
    五、文献综述
第一章 客家题材纪录片与客家文化传播
    第一节 纪录片与客家题材纪录片
        一、纪录片的概念界定
        二、客家题材纪录片及其内涵
    第二节 文化与文化传播
        一、文化的概念
        二、文化传播
        三、客家文化
        四、客家文化传播
    第三节 纪录片传播客家文化的理论基础
        一、纪录片的媒介属性
        二、纪录片的艺术属性
        三、纪录片传播客家文化的优势
第二章 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价值
    第一节 客家题材纪录片的发展历程
        一、探索时期(1979年——1994年)
        二、发展时期(1995年——2004年)
        三、跨区域制作与传播时期(2005年至今)
    第二节 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意义
        一、重塑文化记忆
        二、全方位挖掘与展示客家文化
        三、增强客家文化认同
第三章 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主题建构
    第一节 客家题材纪录片文化主题的选取原则
        一、提炼有代表性的客家文化
        二、体现国际化共享态势
        三、饱含情感认同下的人文关怀
    第二节 客家题材纪录片的内容建构
        一、客家人的迁徙、繁衍与发展
        二、客家精神的千年承袭
        三、客家民俗的独特风情
        四、客家文化的时代新篇
第四章 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叙事
    第一节 客家题材纪录片的视听语言符号
        一、画面符号编码的多元化
        二、声音符号编辑突出特色
    第二节 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叙事策略
        一、叙事元素以小见大,彰显文化魅力
        二、运用戏剧性叙事手段,彰显客家文化的重要性
        三、采用多种叙事视角,拓展文化交流空间
第五章 客家题材纪录片典型案例研究
    第一节 《客家足迹行》——全景式反映客家文化
        一、丰富多彩的客家文化内容
        二、新颖独特的创作手法
        三、启示与思考
    第二节 《千年客韵》——以歌为线、以歌证史
        一、深入细致的客家文化记录
        二、别出心裁的拍摄模式
        三、启示与思考
    第三节 《THE世界遗产—福建土楼》——客家土楼文化
        一、悬疑式的创作风格
        二、聚焦人物故事,凸显客家人情感
        三、启示与思考
第六章 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经验与提升策略
    第一节 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经验
        一、文化表达注重接近性
        二、国际化与本土化结合的内容策略
        三、拍摄区域的全球性拓展
    第二节 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局限
        一、制作编排有瑕疵
        二、国际传播缺乏平台,国际合作有待加强
        三、选材内容缺乏创新,文化内涵有待提升
        四、镜头语言缺乏艺术美感
        五、品牌形象有待提升
    第三节 客家题材纪录片文化传播效果提升策略
        一、提高制作水准,深化文化内涵
        二、利用媒体融合,拓宽传播渠道
        三、立足受众需求,稳固沟通体系
        四、利用价值传播策略,遵守普适价值观原则
        五、做好客家文化品牌,拓宽客家文化的传播市场
        六、加强政府、高校、协会的协作,助力客家文化传承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术论文
    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3)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问题缘起与问题意识
    第二节 名词释义与文献评述
    第三节 研究方法与研究目的
第一章 陈硕仟家族之时空溯源
    第一节 客家民系之主要脉络嬗变
    第二节 陈硕仟远祖、上祖祖系史略
    第三节 陈硕仟相关族谱系略
    第四节 提出气根雁行说
    第五节 小结
第二章 陈硕仟人物考及家族来台的发展
    第一节 明清以来对台湾之移民变迁
    第二节 陈硕仟辨考及其家族来台拓垦
    第三节 陈硕仟家族之支派系谱、祭祀公业
    第四节 参与伯公祭祀以祈福敬祷
    第五节 小结
第三章 陈硕仟祖堂创建、重修与维护
    第一节 陈硕仟家族祖堂
    第二节 陈氏祖堂堂号、栋对之辨析
    第三节 陈氏祖堂碑文、祖牌与画像
    第四节 陈氏祖堂重建、倾颓管理之问题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台湾陈硕仟家族的重要活动
    第一节 积极参与社会公益
    第二节 后裔之生命书写与传播
    第三节 家族记忆的内涵传承
    第四节 海内外社会之流衍与挑战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陈氏家训家风
    第一节 义门陈、台湾陈之家训
    第二节 受莆田陈俊卿、陈文龙之影响
    第三节 对台湾陈城富、陈明富之熏陶
    第四节 后裔认知及社会名流之评价
    第五节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4)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路径研究 ——以大埔县大埔小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综述
        一、文化与德育的研究
        二、地域文化与德育的研究
        三、客家文化与学校德育
    第三节 研究方法研究对象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对象
    第四节 研究理论依据和核心概念界定
        一、研究理论依据
        二、核心概念界定
    第五节 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必要性及可行性
        一、小学德育与客家文化融合的必要性
        二、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可行性
第二章 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调查研究
    第一节 学生的调查问卷
        一、基本信息
        二、情况调查
    第二节 教师的调查问卷
        一、基本信息
        二、情况调查
第三章 大埔小学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个案分析
    第一节 学校层面制度建设
        一、健全组织机构
        二、完善管理机制
    第二节 营造具有客家文化传统氛围的校园文化
        一、注重校园文化建设,发挥校园环境浸润作用
        二、加强少队活动,落实客家传统文化教育
    第三节 创新活动载体,深化艺术特色教育
        一、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艺术活动
        二、编印校本特色教材
        三、积极开展相关教研活动和课题研究
        四、打造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培训基地
        五、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第四节 完善艺术教育设施设备与加强师资建设
        一、完善艺术教育设备
        二、引培共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第四章 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实施路径分析
    第一节 完善学校层面制度建设
    第二节 建设具有客家文化的校园文明
        一、校园物质文明建设
        二、校园精神文明建设
    第三节 构建具有客家文化的德育实践活动机制
    第四节 把客家文化融入课程教学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一 客家文化与德育工作调查问卷(小学生卷)
附录二 客家文化与德育工作调查问卷(教师卷)
附录三 大埔小学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四 大埔小学工作访谈提纲(校长)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5)跨越三个世纪的认知之路——日本客家研究的过去、现状及趋势(论文提纲范文)

一、历史回顾
二、现状分析
三、趋势预估
    (一)更加注重与中国学者的合作
    (二)日渐淡化“客家”的名称
    (三)职业研究、边界研究持续兴起

(6)方言面貌在印尼华裔留学生族群认知中的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概念界定
    1.3 研究综述
        1.3.1 有关华人语言使用情况的研究
        1.3.2 针对海外客家方言、闽南方言和潮汕方言的研究
        1.3.3 有关印尼华人族群认知认同的研究
        1.3.4 有关华人语言与族群认知认同关系的研究
    1.4 问题提出
        1.4.1 已有研究的不足
        1.4.2 问题的提出
2 方言差异对族群信息加工的影响
    2.1 实验目的
    2.2 实验方法
        2.2.1 被试
        2.2.2 实验设计
        2.2.3 实验材料
        2.2.4 实验程序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再认成绩分析
        2.3.2 对“记得”成绩的分析
        2.3.3 对“知道”成绩的分析
    2.4 讨论
3 印尼华裔留学生方言与族群认知情况调查及分析
    3.1 调查方案及实施
        3.1.1 调查对象
        3.1.2 问卷设计与构成
        3.1.3 调查过程
    3.2 受访对象基本信息
    3.3 印尼华裔留学生方言面貌情况及结果分析
        3.3.1 受访对象方言使用情况分析
        3.3.2 受访对象语言态度的结果分析
    3.4 印尼华裔留学生族群认知情况及结果分析
4 方言面貌对印尼华裔留学生族群认知的影响分析
    4.1 方言熟练程度对族群认知的影响分析
    4.2 方言使用频率对族群认知的影响分析
    4.3 方言习得时间对族群认知的影响分析
    4.4 第一语言类型对族群认知的影响分析
    4.5 语言态度对族群认知的影响分析
    4.6 不同方言类型对族群认知的影响分析
    4.7 小结
5 建议
    5.1 针对汉语方言本身的建议
    5.2 针对族群文化传承的建议
    5.3 针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建议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现代汉语常用词词频词典》(刘源等,1990)
附录2 印尼华裔留学生方言与族群认知情况调查(客家话版)
致谢

(7)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及目的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一)理论意义
        (二)现实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关于红色文化的研究
        (二)关于地域红色文化的研究
        (三)红色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研究
    四、研究方法
        (一)实地调研
        (二)人物访谈
        (三)历史研究法
    五、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梅州红色文化相关概述
    一、红色文化和梅州红色文化的概念
        (一)红色文化
        (二)梅州红色文化
    二、梅州红色文化构成
        (一)物质文化
        (二)精神文化
    三、梅州红色文化的特征
        (一)数量多且分布广
        (二)具有客家文化的特色
第二章 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和功能
    一、梅州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
        (一)激发爱国情怀
        (二)坚定理想信念
        (三)增强文化自信
        (四)培养艰苦奋斗的精神
    二、梅州红色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功能发挥
        (一)有助于提升党员干部的党性修养
        (二)有助于提高青少年的思想道德修养
        (三)有助于增强社会大众的凝聚力
第三章 梅州红色文化的思想政治功能发挥现状与问题分析
    一、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现状
        (一)利用梅州红色文化对党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二)利用梅州红色文化对社会大众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三)利用梅州红色文化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
    二、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不平衡
        (二)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不充分
    三、制约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原因
        (一)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中人才队伍建设不完善的原因
        (二)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不够的原因
        (三)红色文化与梅州客家文化未能有机结合的原因
        (四)政府对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一的原因
第四章 充分发挥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对策
    一、加强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一)完善人才队伍结构
        (二)打造人才晋升渠道和发展的平台
    二、提升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亲和力
        (一)挖掘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
        (二)优化不同思想政治教育对象的宣传方式
    三、打造具有梅州特色的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
        (一)发展具有梅州客家特色的红色文化产品
        (二)依托地理优势协同发展红色文化产业链
    四、构建具有系统性的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一)政府提供政策上的支持和保障
        (二)学校与政府协同合作以营造红色文化氛围
        (三)提高社区和家庭的重视程度以共促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8)岭东同文学堂探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文献综述
        (一)史料举隅
        (二)岭东同文学堂研究
    三、当前研究不足
    四、研究方法
第一章 岭东同文学堂创建社会背景
    一、政治背景
    二、经济背景
    三、文化背景
    四、教育背景
第二章 岭东同文学堂之创办
    一、初创东文学堂
    二、再创岭东同文学堂
第三章 岭东同文学堂具体运作
    一、学堂教育教学
        (一)指导思想
        (二)办学目标
        (三)教育内容
        (四)教学安排
    二、师资队伍
        (一)教师任用
        (二)学堂生源
    三、学堂经费
        (一)经费来源
        (二)经费管理
第四章 岭东同文学堂特征及影响
    一、岭东同文学堂特征
        (一)办学性质
        (二)课程特色
        (三)教学活动特征
    二、岭东同文学堂影响
        (一)培养大量优秀学员
        (二)开岭东新学风气
        (三)透视晚清岭东基层社会教育转型具体状况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清代义宁州书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
        (一) 书院是怎样的一种历史存在?
        (二) 为什么是义宁州?
    二、文献综述
        (一) 关于区域书院研究
        (二) 多学科交叉的书院研究
        (三) 关于义宁州书院
    三、主要观点与创新
    四、研究方法
    五、论文思路与结构
        (一) 论文思路
        (二) 论文结构
第一章 明清时期的义宁州自然与社会
    第一节 义宁州地理与人文
    第二节 明清以来的战乱
    第三节 棚民的到来及其怀远都的成立
        一、清廷的棚民政策
        二、移民的到来和怀远都的设置
第二章 宋至明代宁州书院的演变
    第一节 宋代宁州书院
    第二节 元代宁州书院
    第三节 明代宁州书院
        一、明代宁州新建书院
        二、濂山书院在明代的发展
        三、明代宁州书院发展的特点
第三章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建置与发展
    第一节 清廷的书院政策
    第二节 清代义宁州书院建设
        一、清代义宁州新建书院概况
        二、濂山书院的发展
    第三节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发展总趋势
        一、新建书院在晚清时期集中涌现
        二、城市化与乡村化同步发展
        三、书院治化作用进一步彰显
    第四节 义宁州区域中心书院的形成
        一、中心书院城市化的发展趋势
        二、义宁州中心书院的形成及其特征
第四章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运行
    第一节 书院文昌崇拜的普遍化
        一、清代书院祭祀的功利化:科举文运与文昌崇祀
        二、清代义宁州书院文昌祭祀
    第二节 档案册:义宁州的书院志
        一、书院志简述
        二、清代义宁州书院志的体例、取向、内容
        三、档案册:义宁州书院志的性质与意义
    第三节 从会、季到书院:晚清义宁州书院的演变及其意义
        一、宋至明代宁州书院的发展模式
        二、从会、季到书院
        三、从会、季到书院发展模式的意义
第五章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捐助
    第一节 书院的经营性资产及其来源
    第二节 清代义宁州书院的捐助
        一、捐助流程
        二、捐助类型
        三、捐助内容
    第三节 捐助书院原因分析
        一、议叙政策的刺激
        二、捐户进主的创造性举措
        三、获得书院肄业资格及宾兴支持
        四、心理压力
    第四节 书院捐助存在的问题
        一、捐助不实
        二、以次充好
        三、管理不善
第六章 清代义宁州书院规制
    第一节 书院规制:建筑规模与形制
        一、“规制”释义
        二、书院规制:从建筑规制到书院功能的创造性转换
    第二节 清代义宁州书院规制
        一、四大基本规制在中心书院中的稳定
        二、考课成为书院的基本规制
    第三节 一种发展性的规制观
        一、考课是清代书院的基本规制
        二、考课是我国古代书院的基本规制
第七章 濂山书院案:书院与义宁州社会
    第一节 濂山书院案始末
    第二节 濂山书院案中的官员、土着与移民
    第三节 濂山书院案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10)广东美丽乡村新乡土建筑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源起
    1.2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3 相关概念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1.5 国内新乡土建筑实践
    1.6 论文主要特色、研究方法及框架
第二章 广东美丽乡村新乡土建筑概况及设计影响因素
    2.1 新中国成立后广东建筑概况
    2.2 自然因素
    2.3 人文因素
    2.4 经济因素
    2.5 技术因素
第三章 美丽乡村新乡土建筑的设计构思方法
    3.1 广东乡土建筑的解构
    3.2 新乡土建筑的重组
    3.3 新乡土建筑的再生
第四章 广东美丽乡村新乡土建筑设计实践
    4.1 广东梅县顺里村村委会建筑实践
    4.2 广州美丽乡村自建房设计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客家精神的杰出代表——梅州客家历史人物综述(论文参考文献)

  • [1]洛带镇宝胜村客家文化景观活力提升研究[D]. 王智慧.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2]客家题材纪录片的文化传播研究[D]. 陈节.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3]陈硕仟家族之历史文化研究[D]. 邱春美. 闽南师范大学, 2021(09)
  • [4]客家文化与小学德育融合的路径研究 ——以大埔县大埔小学为例[D]. 张芸.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0(07)
  • [5]跨越三个世纪的认知之路——日本客家研究的过去、现状及趋势[J]. 罗鑫. 嘉应学院学报, 2020(04)
  • [6]方言面貌在印尼华裔留学生族群认知中的作用研究[D]. 张小林. 暨南大学, 2020(04)
  • [7]梅州红色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发挥的研究[D]. 张运华.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8]岭东同文学堂探究[D]. 年晓晓. 上海师范大学, 2020(07)
  • [9]清代义宁州书院研究[D]. 张劲松.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10]广东美丽乡村新乡土建筑创作研究[D]. 赵雁博. 广州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客家精神的杰出代表——梅州客家历史人物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