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伴侣CCT的结构及其与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的作用机制

分子伴侣CCT的结构及其与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的作用机制

一、伴侣素CCT的结构及与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的作用机制(论文文献综述)

陈宪策[1](2021)在《TCP1通过P65和Erk/GSK-3β/Snail1通路调控Snail1表达促进肝细胞癌的增殖和转移》文中研究表明研究目的:无尾复合多肽伴侣蛋白(Chaperonin containing tailless complex polypeptide,CCT)在肿瘤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具体的作用机制尚不明确。课题组前期工作中通过蛋白质质谱技术筛选出在白血病细胞株中显着上调的CCT的α亚基即TCP1,前期数据显示TCP1过表达在多种恶性肿瘤中预后不良,并且暗示了其影响肿瘤增殖和转移的能力。鉴于肝癌的高致死率并且TCP1在肝癌中的作用研究甚少,进一步研究TCP1对肝细胞癌增殖转移的影响及其相关的分子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研究方法:(1)利用TCGA数据库,挖掘TCP1表达量和肝癌生存率的关系。(2)慢病毒包装、感染,构建稳定敲减TCP1的肝癌细胞株。分别通过观察细胞形态变化、克隆形成实验、Transwell小室实验研究敲减TCP1对肝癌细胞形态发生、克隆形成和迁移的影响。(3)肝癌细胞Huh7和SMMC-7721中分别敲减和过表达TCP1,Western blot检测对Erk/GSK-3β/Snail1通路的影响。Erk抑制剂Trametinib处理Huh7和SMMC-7721细胞,Western blot检测抑制Erk活性后对Erk/GSK-3β/Snail1通路的影响。(4)利用RT-q PCR检测敲减TCP1对Snail1 m RNA表达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检测Snail1上游转录因子P65的表达。(5)利用野生型和TCP1过表达转基因小鼠(TCP1-OE),通过DEN诱导构建小鼠原发性肝癌模型,分别通过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肝脏组织病理变化和肿瘤增殖情况,利用Western blot和RT-q PCR进一步在小鼠肝脏组织中验证体外实验的结果。(6)在野生型和TCP1过表达转基因小鼠中,利用鼠源性的肝癌细胞Hepa1-6/luciferase构建皮下移植瘤模型,小动物活体成像检测小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7)利用SMMC-7721-sh V/luciferase和SMMC-7721-sh T/luciferase细胞,通过尾静脉注射构建裸鼠体内转移模型,小动物活体成像动态检测肝癌转移灶的形成,研究敲减TCP1对裸鼠肝癌细胞体内转移的影响。研究结果:(1)TCGA数据库分析,表明肝癌组织中TCP1表达量显着高于正常组,生存率下降。(2)敲减TCP1,Huh7和SMMC-7721细胞形态由间质型向上皮型转化,并且抑制细胞增殖、克隆形成和迁移。(3)肝癌细胞Huh7和SMMC-7721中敲减TCP1,能够下调Erk/GSK-3β/Snail1通路蛋白表达;过表达TCP1能够上调Erk/GSK-3β/Snail1通路蛋白表达。Erk抑制剂Trametinib处理后,P-Erk和Snail1表达下调。(4)敲减TCP1,能够下调P65蛋白表达和Snail1 m RNA水平表达。(5)在DEN诱导小鼠原发性肝癌模型中,与野生型相比,TCP1过表达小鼠HE染色结果显示肝脏组织病理特征明显;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肿瘤增殖的相关分子Ki67,c-Myc表达量显着上调。Western blot和RT-q PCR结果显示,TCP1过表达小鼠能够上调Erk/GSK-3β/Snail1通路蛋白表达,并且P65蛋白表达和Snail1m RNA表达水平显着上调。(6)在Hepa1-6/luciferase细胞构建皮下移植瘤模型中,小动物活体成像结果显示,TCP1过表达小鼠生物发光信号强于野生型小鼠,两组之间生物发光信号差异较显着。(7)尾静脉转移模型结果显示,尾静脉注射肝癌细胞2-8 weeks内,对照组裸鼠生物发光信号随时间梯度不断增强,转移灶显着增多并且多分布于肺部而TCP1敲减组裸鼠几乎看不到信号,两组之间差异极显着,说明敲减TCP1能够抑制裸鼠体内肝癌转移灶的形成。进一步分析两组裸鼠存活率,我们发现TCP1敲减组裸鼠存活率较对照组显着提高,P<0.01,差异极显着,进一步证实敲减TCP1能够提高裸鼠体内肝癌转移存活率。结论:(1)TCGA数据库分析显示,肝癌组织中,TCP1高表达且表现为预后不良。(2)TCP1能够调控Huh7和SMMC-7721细胞增殖、迁移和EMT发生。(3)分别在细胞和动物模型水平,证实TCP1通过P65和Erk/GSK-3β/Snail1通路调控Snail1蛋白表达促进肝细胞癌的增殖。(4)TCP1能够促进Hepa1-6/luciferase细胞构建的皮下移植瘤生长。(5)敲减TCP1能够通过显着抑制裸鼠体内肝癌细胞的转移提高裸鼠存活率。

姚明帅[2](2021)在《家蚕微孢子虫伴侣蛋白CCTα和CCTε亚基的定位和功能初探》文中研究指明NbCCTα和NbCCTε是CCT伴侣蛋白复合体的两个亚基,在微孢子虫增殖发育中有重要作用。为了探究NbCCTα和NbCCTε在家蚕微孢子虫发育过程的功能,对其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NbCCTα基因包含一个全长1629 bp的完整ORF,编码含542个氨基酸的多肽;NbCCTα的相对分子质量为59.662 k D,等电点(p I)为5.81,无信号肽和跨膜结构域。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与西方蜜蜂微粒子虫(Nosema apis)、东方蜜蜂微粒子虫(Nosema ceranae)的CCTα亚基聚在同一个分支上,证明三者之间有较近的亲缘关系。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NbCCTα为细胞质蛋白,还分布于细胞核及各细胞器中。NbCCTε基因包含一个全长1596 bp的完整ORF,与NCBI数据库中的基因序列相似度为99.25%,编码一个包含531个氨基酸的多肽。NbCCTε蛋白的理论分子量为58.392 k D,等电点为5.12。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家蚕微孢子虫与柞蚕微孢子虫(Nosema pernyi)的CCTε聚在一个分支上,表明二者亲缘关系较近。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NbCCTε蛋白主要为细胞质蛋白。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了重组表达载体p ET28a-NbCCTα和p ET28aNbCCTε,并转入到E.coli BL(DE3)大肠杆菌中表达了重组蛋白。NbCCTα主要以溶解形式存在于上清液中,NbCCTε则以包涵体形式存在于沉淀中。利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NbCCTα蛋白主要分布在休眠孢子的细胞质和原生质膜上;在裂殖增殖期分布在细胞质及细胞核周围的区域;孢子母细胞时期,NbCCTα在核膜上聚集。NbCCTε蛋白主要分布在休眠孢子的细胞质和原生质膜上,在发育过程中NbCCTε蛋白主要分布在家蚕微孢子虫的细胞质中,在孢子母细胞时期主要聚集在孢壁内缘及核膜。RNA干扰抑制了NbCCTα基因的表达,干扰后从48h开始受到抑制,在96h抑制效果显着。Western Blot检测干扰后NbCCTα蛋白的表达量,与RT-q PCR检测结果基本一致。对Nbactin和Nbβ-tubulin基因表达量的检测结果表明,Nbactin和Nbβ-tubulin的表达趋势与NbCCTα基因的表达趋势呈现出相似趋势,都在48h开始开始出现抑制现象,在96h呈现明显的抑制。利用免疫共沉淀初步筛选到4个与NbCCTα相互作用的候选蛋白:NbCCTγ蛋白(EOB15487.1),Actin family protein(EOB14595.1),ATP结合盒亚家族B成员7(EOB12162.1),ATP结合盒亚家族G成员1(EOB15205.1)。

齐静茹[3](2020)在《家蚕微孢子虫伴侣蛋白CCT亚基δ和η的定位和功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微孢子虫是专性细胞内寄生的真核生物,可感染原生生物和哺乳动物,也包括免疫缺陷的人类。家蚕微孢子虫(Nosema bombycis)是第一个被发现的微孢子虫,能感染家蚕造成微粒子病,给养蚕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分子伴侣是一类蛋白质,在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负责大量多肽的折叠。新合成的多肽在没有伴侣蛋白帮助的情况下容易发生非特异性的相互作用,形成有毒的聚集物。任何对蛋白质折叠过程的错误调控都会导致蛋白质错误折叠或与多种病理疾病相关的有毒聚集物的形成。含有伴侣蛋白的T复合多肽(chaperonin-containing T-complex polypeptide-1,CCT)是真核生物中主要的伴侣蛋白,它可以防止错误折叠和聚集,使蛋白质可以有效地折叠到其固有的功能构象。CCT以ATP依赖的方式帮助肌动蛋白、微管蛋白和许多其他细胞蛋白的折叠。研究家蚕微孢子虫伴侣蛋白CCT的功能对进一步了解蛋白质的折叠机制以及微粒子病的防治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文克隆得到了家蚕微孢子虫伴侣蛋白CCT复合体的亚基δ和η,制备NbCCTδ和NbCCTη抗体并和actin,tubulin进行了共定位,初步探索了NbCCTδ和NbCCTη的功能。我们克隆得到的NbCCTδ基因与NCBI数据库中的序列相似度为99.8%。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长1 497 bp,编码498个氨基酸,其中56.43%为螺旋结构,22.49%的无规卷曲,13.86%的延伸片段,其余为转角。该蛋白质无信号肽,无跨膜结构域,有7个磷酸化位点,存在N-糖基化位点和O-糖基化位点。多重序列比对结果显示,家蚕微孢子虫CCTδ蛋白与其他微孢子虫CCTδ蛋白序列同源性较高,都在40%以上。依据CCTδ蛋白序列构建的进化树显示Nosema bombycis与Nosema ceranae和Nosema apis聚在同一分支上,表明它们可能有较近的亲缘关系。构建NbCCTδ重组蛋白表达载体体外表达NbCCTδ蛋白,NbCCTδ蛋白纯化后用于抗体制备。获得的抗体浓度为1.04 mg/ml,WB结果表明获得的NbCCTδ抗体能特异性结合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中的NbCCTδ蛋白。间接免疫荧光结果表明成熟孢子中存在NbCCTδ,发芽后NbCCTδ蛋白主要存在于孢原质中,在家蚕微孢子虫整个发育过程中NbCCTδ都存在于孢子的细胞质中,在孢子成熟的过程中逐渐向孢子边缘聚集。NbCCTδ与Nb-actin、Nb-β-tubulin蛋白的共定位结果显示,在家蚕微孢子虫整个发育早期NbCCTδ与Nb-actin共定位细胞质中,发育后期均往孢子边缘聚集,且Nbactin和NbCCTδ能完全重叠;同时,NbCCTδ也与Nb-β-tubulin共定位在细胞质中,但Nb-β-tubulin在孢子发育过程中并不总是均匀的分布在细胞质中,在家蚕微孢子虫孢子核分裂过程中Nb-β-tubulin主要聚集在孢子核周围,当核分裂结束后,Nb-β-tubulin逐渐聚集在孢子边缘。在孢子逐渐成熟的过程中,NbCCTδ、Nb-actin和Nb-β-tubulin都逐渐向孢子边缘聚集,可能和孢壁的形成和增厚有关。以上结果表明Nb-actin和Nb-β-tubulin与家蚕微孢子虫的骨架形成有关,Nb-β-tubulin还可能与孢子核分裂存在一定的关系,NbCCTδ参与了Nb-actin和Nb-β-tubulin的折叠组装。NbCCTδ基因转录特征分析结果显示,NbCCTδ在家蚕微孢子虫发育的早期就达到很高的转录水平,54 h后NbCCTδ的表达明显降低,之后NbCCTδ的表达量就保持在非常低的水平,说明NbCCTδ在孢子发育早期帮助新生蛋白的折叠。RNA干扰后,NbCCTδ的表达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表明RNA干扰可以抑制NbCCTδ基因的表达。同时,RNA干扰使家蚕微孢子虫形态发生改变,可能是下调NbCCTδ基因导致NbCCTδ蛋白量明显下降,进而影响了细胞骨架蛋白的折叠和装配,因此,孢子不能形成其特有的形状。生物信息学预测NbCCTη蛋白二级结构中α螺旋占56.09%、延伸片段占13.70%、β转角占7.39%、无规卷曲占22.83%。NbCCTη没有信号肽,不存在跨膜结构域,存在磷酸化位点,有O-糖基化位点和N-糖基化位点。多序列比对结果表明,NbCCTη蛋白与Nosema ceranae中CCTη蛋白的同源性为60.71%,系统发育树也聚在同一分支上,说明二者存在着比较近的亲缘关系。我们克隆得到了NbCCTη基因,构建的原核表达载体表达的重组NbCCTη蛋白分子量约为58 k D。蛋白纯化后制备特异性抗体NbCCTη,间接免疫荧光结果表明,NbCCTη在家蚕微孢子虫整个发育过程中都能定位在细胞质中,在孢子成熟的过程中汇聚在孢子边缘。NbCCTη可与Nb-actin和Nb-β-tubulin在家蚕微孢子虫整个生命周期中进行共定位,但Nb-β-tubulin在孢子发育过程中并不总是均匀分布在胞质中,Nb-β-tubulin在核分裂的时候集中在核周围,说明Nb-β-tubulin可能和孢子核分裂存在一定的关系;而在孢子逐渐成熟的过程中NbCCTη、Nb-actin和Nb-β-tubulin都逐渐往孢子边缘汇聚,可能与孢壁的形成与增厚有关。本研究表明NbCCTη主要位于家蚕微孢子虫的细胞质中,在N.bombycis整个生活史中都存在,并且参与了Nb-actin和Nb-β-tubulin的折叠,在维持细胞骨架的和孢子结构完整性方面具有一定的作用。NbCCTδ和NbCCTη在家蚕微孢子虫整个生活史中都存在,且主要定位在细胞质中,能帮助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进行折叠。CCTδ和CCTη也可能具有CCT复合体之外的其他功能,研究CCTδ和CCTη单体的功能对于全面了解CCT复合体的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有助于深入了解N.bombycis的增殖和发育过程,对防治家蚕微粒子病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姚珊珊[4](2019)在《探究TRiC/CCT对WDTC1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文中提出近些年来在全球范围内,由肥胖引起的相关代谢疾病的发病率不断攀升,肥胖已成为代谢领域中的热门研究课题。脂肪细胞的功能障碍是引起肥胖的主要诱因,但机体内脂肪细胞的代谢过程是十分复杂的,对抗肥胖基因的研究为解决肥胖代谢问题提供了新的导向。WDTC1作为一种进化上保守的抗肥胖基因,是Adp基因在哺乳动物中的同源基因。研究表明,体内缺乏WDTC1基因的小鼠呈现肥胖表型,人类WDTC1基因的相关研究结果中也显示其与肥胖表型呈负相关。TRiC/CCT复合物作为一种分子伴侣,可在细胞内帮助其他多肽的结构完成正确组装,阻止错误折叠的发生,进而使蛋白质获得正确构象。其存在对于保证蛋白发挥正常功能具有重要意义。相关报道称,在结构上与WDTC1十分相似的WDR68其主要结合底物蛋白为TRiC/CCT复合物,且WDR68需要TRiC/CCT复合物才能完成正确折叠来维持自身稳定性和相关功能。据此,本课题对于WDTC1和TRiC/CCT复合物间可能存在的相互作用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研究。本实验通过纯化与WDTC1相互作用蛋白,获得了TRiC/CCT复合物与WDTC1存在相互作用的证据。接着以293T细胞作为实验模型,确定了WDTC1通过ADP结构域与TRiC/CCT复合物的CCT1和CCT5两个亚基相结合。最后证明了WDTCl需要TRiC/CCT复合物来完成自身的正确折叠,且在没有TRiC/CCT复合物的帮助下,WDTC1不能发挥抑制脂肪生成的作用,即TRiC/CCT复合物是WDTC1行使抗肥胖功能所必需的辅助因子。本论文通过对WDTC1和TRiC/CCT复合物之间相互作用的初步研究与讨论,确定了TRiC/CCT复合物对于WDTC1的以及重要性,为进一步研究抗肥胖基因的活性和功能提供了相关理论依据和实验基础。

胥慎敏[5](2017)在《敲减TCP1影响胰腺癌细胞增殖、周期及转移的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本课题研究TCP1在胰腺癌增殖、周期和转移中的作用及其机制,以高表达TCP1的胰腺癌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Tet-on系统介导的基因沉默技术,在胰腺癌细胞中敲减TCP1,观察细胞增殖、周期和转移的变化,并探究其中的机制;运用免疫缺陷鼠皮下植瘤实验进一步验证沉默TCP1抑制胰腺癌细胞成瘤能力。通过免疫组化技术明确TCP1在胰腺癌癌旁组织和癌组织患者样本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量与病理分化的关系,探究TCP1作为临床诊断指标的可能性。研究方法:1、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三种胰腺癌细胞系PANC-1、Bx PC-3、c FPAC-1的TCP1表达水平,明确TCP1在胰腺癌细胞中的表达量,筛选TCP1高表达的细胞株作为研究对象。2、构建Tet-on sh TCP1慢病毒载体质粒,制备sh TCP1慢病毒,感染高表达TCP1的胰腺癌细胞,应用Western blot检测沉默TCP1的效率。3、MTT法和细胞计数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克隆形成实验检验敲减TCP1抑制胰腺癌细胞增殖能力;进行Transwell实验来检测敲减TCP1抑制胰腺癌细胞迁移和侵袭;为探明TCP1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胰腺癌细胞敲减TCP1后周期的变化。4、提取敲减TCP1的胰腺癌细胞总蛋白,用Western blot检测增殖、周期和EMT相关蛋白,探究TCP1影响胰腺癌发生发展的机制。5、通过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植瘤模型检测敲减TCP1的胰腺癌细胞成瘤能力变化,分别记录瘤块生长曲线、瘤重等数据。6、免疫组化检测197例胰腺癌患者及193例癌旁样本中TCP1表达情况,统计分析TCP1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胰腺癌和正常胰腺导管组织表达差异。研究结果:1、在PANC-1、Bx PC-3、c FPAC-1三株胰腺癌细胞中,PANC-1细胞TCP1表达量最高,Bx PC-3次之,c FPAC-1最低。因此选择PANC-1和Bx PC-3进行细胞功能学实验。2、成功构建Tet-on系统敲减TCP1慢病毒载体,包装Tet-on sh TCP1慢病毒并感染PANC-1细胞,Western blot检测TCP1蛋白相较于对照组明显下调,建立稳定可诱导敲减TCP1的PANC-1细胞。3、将敲减TCP1的PANC-1细胞进行MTT生长曲线实验,发现细胞增殖受到抑制,抑制率为55.8%;进一步以计数法验证,抑制率为55.6%。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敲减TCP1抑制PANC-1细胞克隆形成能力,抑制率达67%。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发现敲减TCP1后G0/G1期细胞增多,说明细胞周期阻滞在G0/G1期。Transwell实验结果表明敲减TCP1抑制PANC-1细胞转移,实验为迁移和侵袭两部分,我们观察到敲减TCP1后穿膜细胞明显减少,抑制率分别为83.6%和83.1%。4、在Bx PC-3细胞系验证上述实验结果,MTT法检测敲减TCP1后抑制细胞增殖达62.6%,克隆形成数量减少了84.6%,Transwell实验中细胞迁移减少了94.3%。5、Wester blot检测敲减TCP1后PANC-1细胞蛋白的变化,我们发现增殖相关蛋白p Akt-308、p Akt-473、m TOR、NF-κB、Raf-1、c-Myc;周期相关蛋白CDK2、CDK6和间质标记蛋白Vimentin、ZEB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下调,上皮标记蛋白E-cadherin的表达水平上调。6、通过免疫缺陷小鼠皮下植瘤实验验证细胞模型结果,发现敲减TCP1的PANC-1所形成的瘤块显着小于对照组,抑瘤率为78.7%,敲减组瘤重较对照组减少了76.8%,说明敲减TCP1抑制了PANC-1细胞的成瘤能力。7、免疫组化实验结果说明TCP1在癌旁导管上皮组织中有低表达,而在癌组织表达量较高,TCP1表达水平随胰腺癌组织分化水平降低而增高。研究结论:1、敲减TCP1在体外抑制PANC-1细胞增殖、延缓细胞周期进程和抑制细胞侵袭能力。2、敲减TCP1影响多种蛋白表达,推测TCP1可能通过p Akt-308、p Akt-473、m TOR、NF-κB、Raf-1、c-Myc、CDK2、CDK6、Vimentin、ZEB1和E-cadherin调控PANC-1细胞增殖、转移的多项行为。3、在体内验证敲减TCP1可抑制PANC-1细胞瘤块生长,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靶标。4、TCP1随胰腺癌组织分化程度较低而增高,具有成为临床诊断标记物的潜能。

胡晓薇[6](2016)在《小麦阴离子通道TaVDAC1和分子伴侣TaTCP22的克隆及功能分析》文中研究指明小麦是世界上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产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存,而小麦的品质与产量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非生物胁迫就是严重影响小麦产量的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小麦受到胁迫时参与信号路径的基因功能显得尤为重要。热激蛋白/分子伴侣是一类在细胞中帮助其他蛋白折叠,在非生物胁迫下,帮助其他蛋白质复性的蛋白。前期研究克隆到了小麦伴侣素TaTCP-1基因,已有文献报道伴侣素参与盐、渗透等非生物胁迫,但对与伴侣素相互作用的蛋白的报道较少,寻找新的与TaTCP-1互作的蛋白有助于阐明伴侣素蛋白在非生物胁迫信号传导途径的机制。本研究采用Gal 4系统筛选小麦cDNA文库,利用NCBI及Pfam分析候选蛋白,克隆到一个伴侣素TaTCP-22和一个阴离子通道结合蛋白基因TaVDAC1,对其进一步进行功能验证,并对小麦TCP-1/cpn60家族基因成员进行了鉴定及分析,本研究取得以下实验结果:1、小麦TCP-1/cpn60家族基因成员的鉴定及分析。小麦TCP-1/cpn60家族中有24个成员,聚类分析将其划分为2类,启动子元件分析表明,小麦24个TCP-1/cpn60家族含有多个与逆境相关的元件。高通量测序结果显示,在小麦不同生长阶段不同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在干旱和高温共同胁迫下,TaTCP57.3c基因的表达水平很高且比其它基因高出很多倍。2、电压依赖的阴离子通道TaVDAC1的克隆和功能验证。克隆到小麦TaVDAC1基因,蛋白分析结果显示其属于Porin 3家族,该基因在ABA和SA、干旱、NaCl等不同胁迫处理下表达量下调,低温胁迫下表达量上调。亚细胞定位结果显示,TaVDAC1蛋白分布在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原核表达显示,在分子量约为90 kDa的位置诱导出融合蛋白条带,经质谱鉴定明确为VDAC蛋白。TaVDAC1转基因植株萌发率实验表明,TaVDAC1可能参与盐胁迫信号通路。3、分子伴侣TaTCP-22的克隆及特性分析。RT-PCR显示TaTCP-22在根中表达量最高,TaTCP-22基因对ABA和SA、干旱、NaCl、低温胁迫均有不同程度的响应。综上所述:本研究采用Gal 4系统筛选cDNA文库获得的38个与TaTCP-1互作蛋白,其中大部分为能量代谢与植物信号转导相关的蛋白,并对伴侣素基因TaTCP-22和阴离子通道结合蛋白基因TaVDAC1进行克隆及功能验证,为TaVDAC1和TaTCP-22基因在抗逆机制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对TCP-1/cpn60家族基因成员进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TCP-1/cpn60家族奠定基础。

毛艾涛[7](2015)在《大珠母贝CCT-α、CCT-β和CCT-η亚基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其冷应激表达》文中指出大珠母贝是生产大型海水珍珠的重要母贝,对海水温度的要求严格,生活的适温范围是2530℃,不耐低温,了解大珠母贝对环境低温的反应机制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首次克隆到大珠母贝冷应激相关基因CCT-α、CCT-β和CCT-η基因cDNA序列全长,并对其在不同组织和急性冷应激下的表达模式进行了分析,以了解大珠母贝的低温反应机制,也为大珠母贝的耐寒性状选育工作提供参考。结果如下:1.大珠母贝CCT-α、CCT-β和CCT-η基因cDNA全长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ACE技术首次从大珠母贝中克隆获得CCT-α、CCT-β和CCT-η基因cDNA全长。CCT-α基因cDNA全长1803bp,开放阅读框为1608bp,编码535个氨基酸,在赤道结构域比其他物种少20个氨基酸,具有3个CCT家族蛋白签名序列:36KSSLGPVGLDKML48、57ITNDGATILKLLEVEHP73、85QDQEVGDGT94,包含三个保守的功能结构域:赤道结构域、顶端结构域和中间结构域,含有9个保守的ATP结合位点分别位于39-41、91、95、137、377、395、434、486和488位氨基酸残基处,6个蛋白质结合位点分别位于第1-3、256、457-461、463、525、527-535氨基酸残基处;大珠母贝CCT-α与海蜗牛(Aplysia californica)、斑马鱼(Danio rerio)、人类(Homo sapiens)CCT-α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80.7%、77.1%、75.4%。获得CCT-β基因两个转录本,分别长1829bp和2289bp,含有相同的5’末端非编码区105bp,3’末端非编码区分别长591bp和131bp,两个转录本开放阅读框均为1593bp,编码530个氨基酸,具有3个CCT家族蛋白签名序列:38KSTLGPKGMDKIL50、58VTNDGATILKSIGIVNP74、86QDDEVGDGT95,包含三个保守的功能结构域:赤道结构域、顶端结构域和中间结构域,含有9个保守的ATP结合位点分别位于42-44、92、96、160、387、405、445、488和490位氨基酸残基处,含有一个DEAD box基序:377ILDEADRSL385,3个蛋白质结合位点分别位于第1-4、467、526-530氨基酸残基处;大珠母贝CCT-β与牡蛎(Crassostrea gigas)、斑马鱼(Danio rerio)、人类(Homo sapiens)CCT-β推导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是90.4%、76.8%、75.8%。cct-η基因cdna全长1895bp,开放阅读框为1895bp,编码543个氨基酸,cct-η具有3个cct家族蛋白签名序列:37rttlgprgmdkli49、58isndgatilktldivhp74、86qdaevgdgt94,包含三个保守的功能结构域:赤道结构域、顶端结构域和中间结构域,含有9个保守的atp结合位点分别位于40-42、92、96、161、391、409、449、492和494位氨基酸残基处,3个蛋白质结合位点分别位于第1-4、250、543氨基酸残基处;大珠母贝cct-η与牡蛎(crassostreagigas)、海蜗牛(aplysiacalifornica)、斑马鱼(daniorerio)、人类(homosapiens)cct-η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是83.2%、81.2%、80.1%、79.3%。2.大珠母贝cct-α、cct-β和cct-η基因组织差异表达分析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cct-α、cct-β和cct-η基因mrna在大珠母贝心脏、闭壳肌、外套膜、鳃、肝胰腺、胃、唇瓣、腹足8个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研究结果显示,cct-α、cct-β和cct-η在大珠母贝各组织中均有表达。cct-α基因在鳃、外套膜和闭壳肌表达量较高,胃、腹足和唇瓣中表达量较低,肝胰腺和心脏中表达量最低。cct-β基因在鳃和闭壳肌中表达量亮较高,腹足和唇瓣次之,外套膜、心脏、肝胰腺、胃表达量较低。cct-η基因在闭壳肌中表达量最高,鳃中表达量其次,腹足、外套膜、胃和唇瓣中表达量较低,肝胰腺和心脏中表达量最低。cct-α、cct-β和cct-η在大珠母贝闭壳肌和鳃中均有较高表达,提示三者在闭壳肌和鳃中具有重要的的生理作用;而cct-α在外套膜中有较高表达,提示cct-α在外套膜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3.冷应激对大珠母贝cct-α、cct-β和cct-η基因表达的影响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了20℃冷应激条件下24h内cct-α、cct-β和cct-η基因mrna在大珠母贝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在低温应激条件下,三种cct基因表达量均呈现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cct-α在闭壳肌、肝胰腺、心脏6h时表达量显着上调,12h时仍保持较高的水平,24h时表达量显着下降至0h时表达水平;而在鳃和外套膜12h时表达量才显着升高,24h时表达量显着下降至0h时表达水平。cct-β在心脏、肝胰腺中在6h时表达量升至最高,12h时仍保持较高的水平,24h时回落至0h时水平,而在闭壳肌、鳃、外套膜12h时表达量显着升高,24h时表达量显着下降至0h时表达水平。cct-η在闭壳肌中cct-η基因在冷应激后12h时表达量升至最高,24h时回落至0h时表达水平以下;而在肝胰腺和心脏中cct-η基因在6h时表达量达到峰值,12h时表达量显着下降,回落至0h时表达水平,24h时表达量维持在此水平。冷应激后,大珠母贝各组织中CCT-α、CCT-β和CCT-η表达显着上调,但不同组织的冷应激响应模式不同,心脏和肝胰腺响应速度快于其他组织,提示冷应激时CCT-α、CCT-β和CCT-η对保护大珠母贝组织,特别是肝胰腺和心脏等组织具有重要的作用。

庾冬兰[8](2015)在《miR-340对高致瘤HL-60细胞、NB4细胞TCP1表达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效应》文中研究说明课题组前期以裸鼠高致瘤HL-60细胞模型为研究对象,应用差异凝胶电泳和质谱技术鉴定出TCP1为裸鼠致瘤率提高的差异蛋白之一,完成了高致瘤HL-60细胞TCP1 RNAi、TCP1 miRNA靶标筛选的研究工作。目的:本课题以裸鼠高致瘤HL-60细胞和白血病细胞NB4为研究对象,观察miR-340靶向调控TCP1对白血病细胞生物学行为的影响,在miRNA水平探讨裸鼠致瘤率提高及白血病发生发展的分子机制。同时利CRISPR Cas9技术敲除TCP1,观察基因敲除后对白血病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方法:1.为明确miR-340在白血病中的表达情况,利用q-PCR技术检测了白血病细胞株miR-340表达水平,明确miR-340与TCP1在白血病之间的关系,我们应用Western blot技术检测不同白血病细胞株中TCP1表达,筛选出TCP1高表达miR-340低表达的细胞株,用于miRNA功能研究。2.应用逆转录病毒载体系统,构建含有pre-miR-340序列的慢病毒表达载体,制备含有pre-miR-340序列的重组慢病毒和不含pre-miR-340的阴性重组慢病毒,利用慢病毒颗粒感染高致瘤HL-60细胞、NB4细胞,建立稳定过表达miR-340的细胞株。3.应用qPCR检测高致瘤HL-60细胞、NB4细胞稳定过表达miR-340后miR-340、TCP1 mRNA表达情况,应用Western blot检测TCP1蛋白水平表达,观察miR-340与TCP1表达之间的相互关系。4.观察白血病细胞过表达miR-340后细胞生物学行为变化:cck-8法检测细胞增殖能力,Western blot检测细胞增殖、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水平。5.根据TCP1基因组DNA序列设计sg RNA primer,构建基因敲除载体p GL3-U6-TCP1.1-sg RNA-EF1a-Cas9ZF-IRES-Puromycin和p GL3-U6-TCP1.2-sg RNA-EF1a-Cas9ZF-IRES-Puromycin。将构建好的载体转染至HEK-293T细胞中,检测TCP1敲除效果。结果:1.在白血病细胞株HL-60、HL-60-G4、NB4、U937、KG1筛选出TCP1高表达且miR-340低表达细胞株为HL-60-G4、NB4、KG1细胞。拟选择与HL-60来源类似的NB4细胞进行功能实验,HL-60-G4和NB4细胞miR-340表达量分别为HL-60细胞的26倍和19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经测序鉴定,慢病毒重组质粒PLVX-EGFP-3FLAG-Puro中插入pre-miR-340片段,测序结果与预期相符,没有碱基突变或缺失。成功制备了能在靶细胞表达外源性miR-340的慢病毒。3.重组慢病毒以MOI=100感染NB4细胞,以MOI=300感染高致瘤HL-60细胞,72h后荧光显微镜观察感染率大于90%。应适当浓度的嘌呤霉素连续传代培养,建立了稳定过表达miR-340的HL-60-G4细胞株和NB4细胞株。4.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稳定过表达miR-340的高致瘤HL-60细胞、NB4细胞中miR-340表达水平,结果显示,miR-340组分别是NC组的36.4倍和6.7倍,差异有显着意义(p<0.05)。q-PCR检测靶细胞过表达miR-340后TCP1m RNA水平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高致瘤HL-60细胞miR-340组TCP1下降到65%。5.为进一步验证TCP1是否为miR-340的靶基因,我们应用Western blot检测了稳定过表达外源性miR-340的HL-60-G4细胞和NB4细胞TCP1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与阴性对照组相比,过表达组TCP1下调显着(p<0.01)。6.NB4细胞过表达miR-340后,细胞增殖受抑制。CCK-8检测NB4细胞增殖能力,结果显示24h-72h过表达组细胞增殖抑制率为61.3%-68.5%。7.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miR-340后高致瘤HL-60细胞Bcl-2、procaspase-3、Cdk2、Cdk6、蛋白下调,bid蛋白上调,procaspase-8蛋白影响不大;NB4细胞procaspase-9、Bcl-2、cyclin E蛋白下调。同时发现高致瘤HL-60细胞AKT蛋白下调。8.转染TCP1敲除的Cas9载体后HEK-293T细胞大量死亡,瞬转看到TCP1蛋白下调,目前正在筛选TCP1敲除的单克隆细胞株。结论:1.miR-340与TCP1表达呈明显负相关,提示miR-340能有效负调控TCP1的表达。2.外源性过表达miR-340可抑制NB4细胞增殖,有可能是通过下调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E,下调凋亡相关蛋白Bcl-2、procaspase-9介导的。3.miR-340可引起高致瘤HL-60细胞、NB4细胞生物学行为改变,有可能是通过抑制TCP1表达实现的,miR-340的肿瘤抑制效应为白血病研究和抗肿瘤治疗提供了新方向。

高运安[9](2014)在《人源化CDR3δ1移植性抗体杀伤肝癌的研究和SLE、RA患者和健康人CCT5蛋白水平的观察》文中研究表明丫δT淋巴细胞属于T淋巴细胞的一种小亚群,主要分布于皮肤、小肠、肺等的粘膜组织中,它的主要作用是识别并杀伤感染细胞及异常细胞,参与机体的免疫调节,从而增强其非特异性免疫防御功能。研究表明,肿瘤浸润的γδT淋巴细胞具有直接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其杀伤机制是γδT淋巴细胞通过其表面的T细胞受体(γδ T cell receptor,γδ TCR)特异地识别肿瘤抗原,进而杀伤肿瘤细胞。本课题组在前期工作中,重点研究了TCRδ链V区中互补决定区3(CDR3δ)的抗原表位结合功能,并依此构建CDR3δ移植性人源化抗体,以期为肿瘤治疗性抗体研发与应用提供具有yδTCR的靶向抗体,我们从三例胃癌肿瘤浸润γδT淋巴细胞中筛选出了一个优势CDR3δ1序列,命名为GTM;然后,通过基因重组技术得到用GTM序列取代TCRδ1CDR3的人源化CDR3移植性抗体TCRγ4δ1(GTM)-Fc,命名为GTM-Fc,另外,还构建了另一个从卵巢上皮癌肿瘤浸润γδT淋巴细胞中获得的优势序列δ2CDR3(OT3)取代TCRδ2CDR3的人源化CDR3移植性抗体CRy9δ2-Fc,命名为OT3-Fc。前期实验表明,OT3-Fc能够促进外周血单个核淋巴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 PBMC)对卵巢癌细胞AKOV3和ES-2的杀伤作用,荷瘤裸鼠体内实验也证明了OT3-Fc的这种促杀伤能力。此外,除了卵巢癌之外,OT3-Fc还能与其他多种癌细胞系发生结合,这提示其对肿瘤的识别具广谱性。由于GTM-Fc和OT3-Fc两种人源化抗体均保留了TCRγδ的抗原识别特异性,姜燕博士已经证明人工合成的GTM肽对不同肿瘤细胞系,包括BGC-823、G401、GLC-82、HT29和SKOV3等细胞及不同肿瘤组织,包括胃癌、肾癌、肺癌、结肠癌、卵巢癌等组织均有不同程度的结合;同时,GTM-Fc抗体也具有Fc段介导的效应,因此,我们推测GTM-Fc也具有OT3-Fc相类似的杀伤肿瘤的功能。它们都可能成为肿瘤靶向治疗的理想候选者。肝癌是目前最常见和死亡率极高的恶性肿瘤之一,目前临床上对肝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及生物治疗等,其中生物治疗作为一种新兴的治疗方法,在对肝癌常规治疗方法的辅助上,具有重要作用。生物治疗中的抗体治疗可分为多克隆抗体和单克隆抗体治疗,多克隆抗体治疗其特异性较差,很容易产生副作用,因此在临床上应用并不广泛。而单克隆抗体具有纯度高、效价高、特异性强以及交义反应少等优点.在对肿瘤的临床治疗上具有重要作用。二十多年来,临床上批准使用的治疗性单抗药物已多达数十种.但针对肝癌进行治疗的的单抗只有抗甲胎蛋白(alpha fetal protein, AFP)抗体、贝伐抗体及抗铁蛋白抗体等少数几种,寻找更多的能够对肝癌进行治疗的单克隆抗体,在临床上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旨在研究GTM-Fc和OT3-Fc两种人源化移植性抗体作为单抗药物治疗肝癌的可能性,从而为抗体靶向治疗肝癌提供新的策略。首先,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ry, FCM)检测GTM-Fc和OT3-Fc移植性抗体与三种肝脏癌细胞HepG2、Hep3b及HepG2.2.15的结合能力。流式结果显示,GTM-Fc与三种肝癌细胞系均有不同程度的结合;而OT3-Fc与HepG2细胞不发生结合,与其余两种肝癌细胞有结合,但是结合程度都比GTM-Fc要低。因此,我们采用GTM-Fc作为目标抗体进行后续研究。在证实了GTM-Fc与肝癌细胞的结合能力之后,分别通过体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和体内HepG2.2.15荷癌裸鼠抑瘤实验来研究GTM-Fc对PBMC杀伤肝癌细胞的影响。结果表明,GTM-Fc在体外能够促进PBMC对三种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并且在荷瘤裸鼠模型中能够增强PBMC对HepG2.2.15移植瘤的抑制作用。因此,GTM-Fc有望作为候选治疗性单抗,用于肝癌的生物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 AID)是一类由于自身免疫反应发生紊乱而导致机体损伤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SLE)、类风湿性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 RA)、甲状腺功能亢进以及慢性淋巴性甲状腺炎(chronic lymphocytic thyroiditis, CLT)等。本实验室前期工作中,从人肾组织来源的HK-2细胞上分离出了能被SLE病人中γδT淋巴细胞优势表达的TCRδ2CDR3序列识别并结合的配体蛋白,然后通过质谱分析技术,鉴定出该配体蛋白为伴侣素家族的成员(Chaperonin containing T-complex polypeptide-1, zeta亚基,CCT5),提示CCT5蛋白可能属于γδT淋巴细胞受体(γδ)TCR)的配体分子之一。有研究表明,在某些AID中,γST淋巴细胞数量及克隆表达的异常,提示它可能参与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CCT5作为γδTCR的候选配体分子,在AID中可能也会发生变化。了解CCT5在AID中的变化,有助于研究γδT淋巴细胞在AID中所起到的作用;同时,也可能为临床上诊断或研究AID提供新的靶标。所以,本文的第二部分,旨在对健康人、SLE及RA病人三个群体体内的CCT5含量进行比较研究。我们主要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剂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e sorbent assay, ELISA)来检测健康人、RA病人及SLE病人中CCT5的含量并进行群体间的比较观察。结果显示,三个群体的血清中CCT5阳性率及CCT5浓度范围有所区别,健康人和SLE或RA病人相比,CCT5阳性率更高,达到43.75%,并且CCT5的浓度高;而SLE和RA病人中的CCT5阳性率均低于20%,同时CCT5浓度不高。RA及SLE病人体内与健康人相比,CCT5阳性率和含量的显着差异提示,CCT5有望作为新的生物标志分子,用于辅助SLE和RA的临床诊断。综上所述,本文的主要结论为:1.人源化的CDR3移植性抗体GTM-Fc在体外均能与三种肝癌细胞系HepG2、 Hep3b、HepG2.2.15发生结合,且比OT3-Fc与肝癌细胞的结合能力更强。GTM-Fc能够促进PBMC对三种肝癌细胞的杀伤作用,在荷瘤的Balb/c裸鼠体内,GTM-Fc能促进PBMC对人移植HepG2.2.15肝癌的抑制作用,表明GTM-Fc有可能作为候选治疗性单抗用于肝癌进行治疗,其识别癌细胞的功能由γδSTCR CDR3决定。2.健康人的CCT5表达阳性率及表达量均显着高于SLE或RA病人;而SLE和RA病人的CCT5阳性率及表达量无显着差异。提示CCT5可作为诊断SLE和RA疾病的辅助诊断的生物标志分子。

于志超,李艳妮,乔建军[10](2014)在《介导新生肽链折叠的胞质分子伴侣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文中指出分子伴侣是一类能够识别非天然蛋白并能协助其正确折叠、组装和转运的功能蛋白。最新研究发现,在原核或真核细胞中,不同结构、不同种类的分子伴侣形成了一个复杂的折叠系统,通过这个系统,蛋白质完成了从初步合成到形成具有生物活性的三维构象的过程,避免了折叠过程中多肽链的错误折叠、蛋白沉淀和有害物质的产生。文章综述了蛋白质折叠过程中不同种类分子伴侣组件的结构、功能和作用机制的研究进展,这些分子伴侣包括Hsp70、核糖体结合因子、伴侣素、前折叠素与Hsp90,并阐述了它们在蛋白质内稳态中的作用。

二、伴侣素CCT的结构及与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的作用机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伴侣素CCT的结构及与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TCP1通过P65和Erk/GSK-3β/Snail1通路调控Snail1表达促进肝细胞癌的增殖和转移(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词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和方法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模型
        1.2 细胞株
        1.3 慢病毒表达系统
        1.4 主要试剂及试剂盒
        1.5 主要抗体
        1.6 主要仪器及耗材
        1.7 引物及核酸序列
        1.8 主要溶液配制
    2 方法
        2.1 动物实验部分
        2.2 细胞实验部分
        2.3 数据分析
结果
    1 TCGA数据库分析肝细胞癌中TCP1 表达量升高、总体生存率下降
    2 Huh7和SMMC-7721 细胞中敲减TCP1 抑制细胞增殖
    3 敲减TCP1 抑制Huh7和SMMC-7721 细胞迁移和EMT发生
    4 TCP1 调控Erk/GSK-3β/Snail1 信号通路
        4.1 敲减TCP1 抑制Erk/GSK-3β/Snail1 信号通路
        4.2 过表达TCP1 激活Erk/GSK-3β/Snail1 信号通路
    5 Erk抑制剂Trametinib抑制Erk磷酸化能够下调Snail1 表达
    6 TCP1 调控转录因子P65 影响Snail1 m RNA表达水平
    7 构建DEN诱导的小鼠原发性肝癌模型
        7.1 TCP1 过表达转基因小鼠的构建策略
        7.2 基因型鉴定筛选出野生型和TCP1 过表达小鼠
        7.3 过表达TCP1 能够促进小鼠原发性肝癌的发生
    8 过表达TCP1能够促进Hepa1-6/luciferase细胞构建的皮下移植瘤生长
    9 敲减TCP1 通过显着抑制裸鼠体内肝癌细胞转移提高裸鼠的存活率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分子伴侣CCT促进肿瘤发生的机制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2)家蚕微孢子虫伴侣蛋白CCTα和CCTε亚基的定位和功能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孢子虫
        1.1.1 微孢子虫的结构特点及感染方式
        1.1.2 微孢子虫各发育阶段特点
        1.1.3 家蚕微孢子虫的病原特征及致病过程
        1.1.4 微孢子虫基因组学研究
    1.2 伴侣蛋白研究进展
        1.2.1 分子伴侣蛋白作用机制
        1.2.2CCT复合体及单体的功能研究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第2章 NbCCTα和NbCCTε亚基的鉴定和序列分析
    2.1 前言
    2.2 材料与试剂
        2.2.1 主要材料
        2.2.2 主要实验仪器
        2.2.3 主要试剂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家蚕微孢子虫的收集
        2.3.2 微孢子虫基因组DNA提取
        2.3.3 NbCCTα和NbCCTε基因的克隆
        2.3.4 生物信息学分析
    2.4 实验结果与分析
        2.4.1 克隆结果
        2.4.2 进化树分析
        2.4.3 蛋白质序列结构分析
    2.5 讨论
第3章 NbCCTα和NbCCTε的原核表达及抗体制备
    3.1 前言
    3.2 材料与试剂
        3.2.1 试剂和耗材
        3.2.2 主要试剂配制
        3.2.3 主要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原核表达载体构建
        3.3.2 蛋白质的诱导表达
        3.3.3 蛋白质纯化和抗体制备
        3.3.4 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提取
        3.3.5 SDS-PAGE和Western Blot方法
        3.3.6 Elisa流程
    3.4 结果与分析
        3.4.1 蛋白质的诱导表达
        3.4.2 蛋白的纯化
        3.4.3 Elisa检测抗体效价
        3.4.4 Western Blot鉴定
    3.5 讨论
第4章 NbCCTα和NbCCTε的亚细胞定位分析
    4.1 前言
    4.2 材料与试剂
        4.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4.2.2 主要试剂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间接免疫荧光
    4.4 结果与分析
        4.4.1 NbCCTα在家蚕微孢子虫的亚细胞定位
        4.4.2 NbCCTε在家蚕微孢子虫的亚细胞定位
        4.4.3 NbCCTα与Nbactin和 Nbβ-tubulin的亚细胞共定位
        4.4.4 NbCCTε与actin和 β-tubulin的亚细胞共定位
    4.5 讨论
第5章 NbCCTα的RNAi及互作蛋白的筛选
    5.1 前言
    5.2 材料与试剂
        5.2.1 主要仪器及试剂
        5.2.2 主要试剂配制
    5.3 实验方法
        5.3.1 家蚕微孢子虫接种
        5.3.2 RNAi
        5.3.3 RNA提取
        5.3.4 蛋白质提取方法
        5.3.5 免疫共沉淀
        5.3.6 RT-PCR
    5.4 结果与分析
        5.4.1 RNAi对 NbCCTα基因表达的影响及对蛋白表达的影响
        5.4.2 干扰NbCCTα基因对Nbβ-tubulin和Nbactin基因表达的影响
        5.4.3 NbCCTα的免疫共沉淀分析
    5.5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家蚕微孢子虫伴侣蛋白CCT亚基δ和η的定位和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微孢子虫形态结构和生活史
        1.1.1 微孢子虫形态结构
        1.1.2 微孢子虫生活史
    1.2 分子伴侣的研究
        1.2.1 蛋白质折叠的研究
        1.2.2 分子伴侣的发现
    1.3 分子伴侣功能及分类
        1.3.1 分子伴侣的功能
        1.3.2 分子伴侣的分类
    1.4 CCT的结构研究进展
        1.4.1 CCT的发现
        1.4.2 CCT结构研究
    1.5 CCT的功能研究
        1.5.1 CCT复合体的功能研究
        1.5.2 CCT单个亚基功能研究
    1.6 研究意义
    1.7 研究内容
第2章 家蚕微孢子虫NbCCTδ蛋白鉴定及其功能研究
    2.1 实验材料
        2.1.1 病原物来源及供试家蚕品种
        2.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的提取
        2.2.2 家蚕微孢子虫NbCCTδ基因克隆
        2.2.3 NbCCTδ蛋白生物信息学分析
        2.2.4 重组表达载体构建
        2.2.5 IPTG诱导重组蛋白的表达
        2.2.6 NbCCTδ重组蛋白纯化
        2.2.7 多克隆抗体制备
        2.2.8 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的提取
        2.2.9 Western Blot检测NbCCTδ抗体特异性
        2.2.10 间接免疫荧光
        2.2.11 RNAi
        2.2.12 Lipo High脂质体介导的细胞转染
    2.3 结果与分析
        2.3.1 NbCCTδ基因克隆
        2.3.2 NbCCTδ蛋白序列特征分析
        2.3.3 NbCCTδ重组蛋白表达及纯化
        2.3.4 NbCCTδ抗体Western Blot鉴定分析
        2.3.5 NbCCTδ在成熟孢子中定位
        2.3.6 NbCCTδ与 Nb-actin共定位
        2.3.7 NbCCTδ与 Nb-β-tubulin共定位
        2.3.8 干扰NbCCTδ基因后降低了NbCCTδ的转录水平
        2.3.9 干扰NbCCTδ基因后影响了孢子形态发育
    2.4 讨论
第3章 家蚕微孢子虫NbCCTη蛋白鉴定与功能研究
    3.1 实验材料
    3.2 实验方法
        3.2.1 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DNA提取
        3.2.2 NbCCTη基因克隆
        3.2.3 NbCCTη蛋白氨基酸序列分析
        3.2.4 重组质粒构建
        3.2.5 IPTG诱导融合蛋白的表达
        3.2.6 NbCCTη重组蛋白纯化
        3.2.7 多克隆抗体制备
        3.2.8 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的提取
        3.2.9 Western Blot检测抗体特异性
        3.2.10 间接免疫荧光
    3.3 结果与分析
        3.3.1 NbCCTη基因克隆
        3.3.2 NbCCTη蛋白序列特征分析
        3.3.3 重组蛋白表达纯化及抗体制备
        3.3.4 NbCCTη抗体检测
        3.3.5 NbCCTη在成熟孢子中的定位
        3.3.6 NbCCTη与 Nb-actin共定位
        3.3.7 NbCCTη与 Nb-β-tubulin共定位
    3.4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详细摘要

(4)探究TRiC/CCT对WDTC1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脂肪组织与脂肪细胞
    1.3 脂肪组织发育及相关调控因子
        1.3.1 脂肪组织的构成
        1.3.2 脂肪细胞的分化及相关调控因子
        1.3.3 脂肪细胞的诱导分化
        1.3.4 Adipose (Adp)
        1.3.5 哺乳动物中的ADP同源基因-WDTC1
        1.3.6 TRiC/CCT复合物
    1.4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相关仪器
        2.1.2 实验相关试剂
        2.1.3 实验相关抗体
        2.1.4 实验相关质粒
        2.1.5 实验使用细胞株
    2.2 实验方法
        2.2.1 分子克隆实验
        2.2.1.1 Trizol法提取小鼠总RNA
        2.2.1.2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
        2.2.1.3 引物的设计
        2.2.1.4 PCR扩增目的片段
        2.2.1.5 质粒的构建
        2.2.1.6 质粒的扩增
        2.2.2 细胞生物学实验
        2.2.2.1 细胞复苏
        2.2.2.2 细胞的培养和传代
        2.2.2.3 稳定遗传细胞系的建立
        2.2.3 蛋白质相关实验
        2.2.3.1 细胞总蛋白的提取
        2.2.3.2 细胞蛋白浓度的测定
        2.2.3.3 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ting)
        2.2.3.4 免疫共沉淀实验(Co-Immunoprecipitation,Co-IP)
        2.2.3.5 银染
        2.2.3.6 细胞核蛋白的提取
        2.2.3.7 串联亲和层析纯化蛋白
        2.2.3.8 考马斯亮蓝染色
        2.2.4 脂肪细胞相关实验
        2.2.4.1 油红染色实验
        2.2.4.2 细胞内甘油三酯的测定
    2.3 实验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与WDTC1相互作用蛋白的纯化与鉴定
    3.2 检测WDTC1与TRiC/CCT复合物在细胞内的相互作用
    3.3 确定TRiC/CCT复合物中与WDTC1相结合亚基
    3.4 WDTC1通过ADP结构域与TRiC/CCT复合物相结合
    3.5 TRiC/CCT复合物对于维持WDTC1稳定性的必要性
    3.6 WDTC1需TRiC/CCT复合物完成正确折叠
    3.7 WDTC1需要TRiC/CCT复合物维持自身功能
    3.8 实验结果小结
4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5)敲减TCP1影响胰腺癌细胞增殖、周期及转移的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词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胰腺癌细胞系TCP1 表达检测及建立利用Tet-on系统稳定敲减TCP1的胰腺癌细胞系
    引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二部分 敲减TCP1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引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第三部分 TCP1在胰腺癌临床样本中的表达及与病理分化的关系
    引言
    1.材料和方法
    2.结果
    3.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6)小麦阴离子通道TaVDAC1和分子伴侣TaTCP22的克隆及功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热激蛋白/分子伴侣的研究进展
    1.2 电压依赖的阴离子通道基因的研究进展
        1.2.1 VDAC的结构
        1.2.2 VDAC参与胁迫应答的研究进展
    1.3 本研究用到的研究方法
        1.3.1 实时荧光定量技术
        1.3.2 亚细胞定位技术
        1.3.3 转基因技术
        1.3.4 原核表达技术
        1.3.5 蛋白互作技术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目的与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TaTCP-1互作蛋白的筛选及转基因拟南芥的功能验证
    2.1 试剂与仪器
        2.1.1 试剂
        2.1.2 仪器
    2.2 材料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TaTCP-1的扩增
        2.2.3 小麦cDNA文库的构建
        2.2.4 诱饵载体的构建
        2.2.5 酵母感受态细胞的制备及自激活的验证
        2.2.6 诱饵质粒和文库质粒的转化
        2.2.7 酵母质粒的提取及测序
        2.2.8 表达模式分析
        2.2.9 cDNA第一链的合成
        2.2.10 实时荧光定量PCR
        2.2.11 农杆菌转化
        2.2.12 拟南芥阳性植株的获得与筛选
        2.2.13 转TaVDAC1拟南芥的功能鉴定
    2.3 结果与分析
        2.3.1 诱饵载体的构建及自激活检测
        2.3.2 TaTCP-1互作蛋白的筛选及蛋白序列比对分析
        2.3.3 TaTCP-1互作蛋白的验证
        2.3.4 不同胁迫下TaTCP-1的表达特性分析
        2.3.5 转TaTCP-1基因拟南芥功能鉴定
    2.4 讨论
第三章 小麦TCP-1/cpn60基因家族鉴定及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实验材料
        3.1.2 小麦TCP-1/cpn60家族基因的鉴定及命名
        3.1.3 小麦TCP-1/cpn60模体的鉴定
        3.1.4 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构建
        3.1.5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3.1.6 TCP-1/cpn60家族基因表达模式分析
    3.2 结果
        3.2.1 小麦TCP-1/cpn60家族基因成员的鉴定及命名
        3.2.2 小麦TCP-1/cpn60进化树的构建及蛋白序列分析
        3.2.3 小麦TCP-1/cpn60蛋白模体分析
        3.2.4 小麦TCP-1/cpn60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3.2.5 小麦TCP-1/cpn60在不同组织和生长阶段的表达模式分析
        3.2.6 小麦TCP-1/cpn60在干旱和高温胁迫下的表达模式
    3.3 讨论
第四章 小麦阴离子通道基因TaVDAC1的克隆及功能验证
    4.1 试验材料
    4.2 试剂与仪器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基因TaVDAC1的全长克隆
        4.3.2 进化树和基因蛋白序列分析
        4.3.3 基因结构和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4.3.4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4.3.5 亚细胞定位及BiFC互作验证
        4.3.6 表达模式分析
        4.3.7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3.8 IPTG诱导蛋白的原核表达
        4.3.9 表达产物的鉴定
        4.3.10 农杆菌转化
        4.3.11 阳性植株的筛选
        4.3.12 转TaVDAC1拟南芥的功能鉴定
    4.4 结果与分析
        4.4.1 TaVDAC1基因的克隆及特性分析
        4.4.2 基因结构及蛋白三级结构分析
        4.4.3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4.4.4 亚细胞定位及BiFC互作验证
        4.4.5 表达特性分析
        4.4.6 原核表达及质谱鉴定
        4.4.7 TaVDAC1基因的功能鉴定
    4.5 讨论
第五章 小麦分子伴侣TaTCP22基因克隆及序列分析
    5.1 试验材料
    5.2 试剂与仪器
        5.2.1 试剂
        5.2.2 仪器
    5.3 实验方法
        5.3.1 基因TaTCP22的全长克隆
        5.3.2 进化树和基因蛋白序列分析
        5.3.3 基因结构和蛋白三级结构预测
        5.3.4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5.3.5 亚细胞定位及与BiFC互作验证
        5.3.6 组织特异性及表达模式分析
        5.3.7 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5.3.8 IPTG诱导蛋白的原核表达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
        5.3.9 农杆菌转化
        5.3.10 阳性植株的筛选
    5.4 结果与分析
        5.4.1 TaVDAC1基因的克隆及特性分析
        5.4.2 启动子顺式作用元件分析
        5.4.3 亚细胞定位及BiFC互作验证
        5.4.4 原核表达及western blotting验证
        5.4.5 阳性植株筛选
        5.4.6 表达模式分析
    5.5 讨论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7)大珠母贝CCT-α、CCT-β和CCT-η亚基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其冷应激表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贝类冷应激研究进展
        1.1 冷应激概述
        1.2 冷应激对贝类机体的影响
        1.2.1 冷应激对贝类神经内分泌调节的影响
        1.2.2 冷应激对贝类免疫机能的影响
        1.2.3 冷应激对贝类氧化应激的影响
    2 伴侣素CCT研究进展
        2.1 伴侣素
        2.2 CCT的结构
        2.2.1 CCT亚基结构
        2.2.2 CCT环内亚基的排列
        2.3 CCT基因的转录调控
        2.4 CCT的生物学功能
        2.4.1 分子伴侣
        2.4.2 协同免疫
        2.4.3 细胞凋亡
        2.4.4 细胞周期调控
        2.5 CCT在耐寒方面的研究进展
    3 本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第二章 大珠母贝CCT亚基基因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第一节 大珠母贝CCT-α基因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主要试剂和耗材
        1.1.3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1.1.4 溶液的配制
        1.1.5 培养基的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总RNA提取
        1.2.2 cDNA模板制备
        1.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4 CCT-α中间片段PCR扩增
        1.2.5 PCR产物的分离、回收及纯化
        1.2.6 回收产物与克隆载体连接
        1.2.7 重组质粒的转化
        1.2.8 重组质粒的筛选及测序
        1.2.9 CCT-α 3’末端序列克隆
        1.2.10 CCT-α 5’末端序列克隆
        1.2.11 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珠母贝CCT-α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
        2.2 大珠母贝CCT-α基因cDNA序列分析
        2.2.1 大珠母贝CCT-α蛋白质理化性质
        2.2.2 大珠母贝CCT-α蛋白质结构预测
        2.3 大珠母贝CCT-α同源性分析
        2.4 大珠母贝CCT-α进化分析
        3.讨论
    第二节 大珠母贝CCT-β基因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总RNA提取
        1.2.2c DNA 模板制备
        1.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4 CCT-β中间片段PCR扩增
        1.2.5 CCT-β 3’末端序列克隆
        1.2.6 CCT-β 5’末端序列克隆
        1.2.7 cDNA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珠母贝CCT-β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
        2.2 大珠母贝CCT-β基因cDNA序列分析
        2.2.1 大珠母贝CCT-β蛋白质理化性质
        2.2.2 大珠母贝CCT-β蛋白质结构预测
        2.3 大珠母贝CCT-β同源性分析
        2.4 大珠母贝CCT-β进化分析
        3 讨论
    第三节 大珠母贝CCT-η基因cDNA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方法
        1.2.1 总RNA提取
        1.2.2 cDNA模板制备
        1.2.3 引物设计与合成
        1.2.4 CCT-η中间片段PCR扩增
        1.2.5 CCT-η 3’末端序列克隆
        1.2.6 CCT-η 5’末端序列克隆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珠母贝CCT-η基因cDNA全长的克隆
        2.2 大珠母贝CCT-η基因cDNA序列分析
        2.2.1 大珠母贝CCT-η蛋白质理化性质
        2.2.2 大珠母贝CCT-η蛋白质二级结构预测
        2.3 大珠母贝CCT-η基因同源性分析
        2.4 大珠母贝CCT-η基因的进化树分析
        3 讨论
第三章 大珠母贝CCT亚基基因mRNA组织表达谱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总RNA提取
        1.2.2 cDNA合成
        1.2.3 荧光定量引物合成
        1.2.4 荧光定量PCR
        1.2.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总RNA质量的检测
        2.2 引物特异性检测
        2.3 大珠母贝CCT-α基因的组织差异性表达
        2.4 大珠母贝CCT-β基因的组织差异性表达
        2.5 大珠母贝CCT-η基因的组织差异性表达
    3 讨论
第四章 冷应激对大珠母贝CCT亚基基因mRNA表达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1.1.1 实验动物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仪器
        1.2 实验方法
        1.2.1 大珠母贝冷应激处理
        1.2.2 总RNA提取
        1.2.3 cDNA合成
        1.2.4 荧光定量引物合成
        1.2.5 荧光定量PCR
        1.2.6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冷应激条件下CCT-α基因的表达
        2.2 冷应激条件下CCT-β基因的表达
        2.3 冷应激条件下CCT-η基因的表达
    3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导师简介

(8)miR-340对高致瘤HL-60细胞、NB4细胞TCP1表达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略缩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实验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结果
    3.2 不同白血病细胞株TCP1和miR-340 表达检测
    3.3 pre-miR-340 重组慢病毒载体构建和慢病毒包装
    3.4 q-PCR检测靶细胞过表达miR-340后miR-340和TCP1 表达水平
    3.5 慢病毒感染靶细胞后的细胞增殖能力检测
    3.6 TCP1基因沉默对细胞增殖凋亡相关的信号分子的影响
    3.7 CRISPR-Cas9 技术敲除TCP1 效果鉴定
第四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miRNA与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9)人源化CDR3δ1移植性抗体杀伤肝癌的研究和SLE、RA患者和健康人CCT5蛋白水平的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前言
第一部分 人源化CDR3δ1移植性抗体杀伤肝癌的研究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SLE、RA患者和健康人CCT5蛋白水平的观察
    实验材料
    实验方法
    实验结果
    讨论
全文小结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介导新生肽链折叠的胞质分子伴侣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Hsp70家族分子伴侣
核糖体结合因子
    触发因子
    核糖体结合复合物
    新生肽链结合复合体
伴侣素家族
    Gro EL
    TRi C
    前折叠素
    Hsp90
蛋白质内稳态
结论与展望

四、伴侣素CCT的结构及与肌动蛋白、微管蛋白的作用机制(论文参考文献)

  • [1]TCP1通过P65和Erk/GSK-3β/Snail1通路调控Snail1表达促进肝细胞癌的增殖和转移[D]. 陈宪策. 福建医科大学, 2021(02)
  • [2]家蚕微孢子虫伴侣蛋白CCTα和CCTε亚基的定位和功能初探[D]. 姚明帅. 江苏科技大学, 2021
  • [3]家蚕微孢子虫伴侣蛋白CCT亚基δ和η的定位和功能研究[D]. 齐静茹. 江苏科技大学, 2020(03)
  • [4]探究TRiC/CCT对WDTC1稳定性及功能的影响[D]. 姚珊珊. 厦门大学, 2019(09)
  • [5]敲减TCP1影响胰腺癌细胞增殖、周期及转移的机制研究[D]. 胥慎敏. 福建医科大学, 2017(04)
  • [6]小麦阴离子通道TaVDAC1和分子伴侣TaTCP22的克隆及功能分析[D]. 胡晓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9)
  • [7]大珠母贝CCT-α、CCT-β和CCT-η亚基基因全长cDNA的克隆及其冷应激表达[D]. 毛艾涛. 广东海洋大学, 2015(02)
  • [8]miR-340对高致瘤HL-60细胞、NB4细胞TCP1表达的影响及其生物学效应[D]. 庾冬兰. 福建医科大学, 2015(05)
  • [9]人源化CDR3δ1移植性抗体杀伤肝癌的研究和SLE、RA患者和健康人CCT5蛋白水平的观察[D]. 高运安.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14(01)
  • [10]介导新生肽链折叠的胞质分子伴侣结构、功能及作用机制研究进展[J]. 于志超,李艳妮,乔建军. 生物物理学报, 2014(03)

标签:;  ;  ;  ;  ;  

分子伴侣CCT的结构及其与肌动蛋白和微管蛋白的作用机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