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4例青年脑梗死病原学分析

64例青年脑梗死病原学分析

一、64例青年脑梗死病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罗文平[1](2021)在《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CISS分型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通过探讨血清脂蛋白(a)[Lipoprotein(a),Lp(a)]水平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之间的关系,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4月—2019年12月收治的122例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作为青年卒中组,随机选取同期入院治疗的年龄≥45岁缺血性卒中患者122例作为中老年卒中组,比较两组患者在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心脏病史、卒中家族史传统危险因素及血清Lp(a)水平有无差异,并根据CISS分型、发病机制及入院时NIHSS评分进行分组,比较各组间血清Lp(a)水平有无差异,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缺血性卒中患者244例,其中青年卒中组122例,中老年卒中组122例,对两组患者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在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史、饮酒史、心脏病史及Lp(a)>300mg/L存在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而在性别、糖尿病、卒中家族史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值均>0.05)。2.青年卒中组血清Lp(a)水平为(332.80±68.40)mg/L,中老年卒中组为(280.45±39.60)mg/L,与中老年卒中组相比,青年卒中组血清Lp(a)水平明显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17,P<0.001)。不同CISS分型中,LAA、PAD、CS、OE、UE亚型血清Lp(a)水平分别为(381.38±62.46)mg/L、(297.94±43.97)mg/L、(283.00±39.33)mg/L、(279.25±38.22)mg/L、(292.92±34.93)m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772,P<0.001)。LAA亚型血清Lp(a)水平显着高于PAD、CS、OE及UE亚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四个亚型之间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A亚型不同发病机制患者血清L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264,P=0.851)。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高脂血症、吸烟史及Lp(a)>300mg/L是青年缺血性卒中LAA亚型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3.轻型(NIHSS评分<5)、中型(NIHSS评分5-15分)、重型(NIHSS评分>15分)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血清Lp(a)水平依次为(308.04±67.03)mg/L、(338.91±58.35)mg/L、(379.83±75.26)mg/L,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79,P<0.001),不同组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Lp(a)水平升高是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大动脉粥样硬化型患者中发挥重要致病作用,可用于评估病情严重程度,应注意监测与干预。

薛笑仙,刘利红,杨清成,郭艳平,张建刚[2](2021)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情况,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安阳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6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284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期收集门诊健康体检者284例为对照组,采用单因素χ2检验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采用急性卒中治疗低分子肝素试验(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分型进行病因分析,对患者进行长程随访,采用改良Rankin量表(modified Rankin Scale, mRS)评分对患者预后情况进行分析,分析青年脑卒中患者的生存影响因素。结果 284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平均年龄是(39.6±5.1)岁,其中男性211例(74.30%),女性73例(25.70%),男女比为2.89∶1。经单因素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高血脂(OR=6.579)、高血压(OR=5.833)、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7.332)、吸烟(OR=2.047)、饮酒(OR=1.562)、卒中家族史(OR=1.606)、高血糖(OR=2.117)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TOAST分型显示不明病因型最多(34.16%),其中18~35岁组以不明病因型最多(50.62%),36~45岁组以大动脉粥样硬化和小血管闭塞最多(28.57%)。病灶分布主要累及前循环(69.01%),病灶多累及多部位(53.52%)。TOAST分型预后分析显示心源性脑卒中预后最差,发病1年后mRS评分均降低(均P<0.05)。复发/死亡发生率与TOAST分型无关(χ2=0.346,P=0.986)。结论高血脂、高血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不健康生活方式等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主要的危险因素。TOAST分型中以不明原因型多见,青年型脑卒中预后相对较好。应加强健康生活方式的宣教,及时监测血压、血脂等有利于预防青年脑卒中的发生。

赵盼娣[3](2021)在《18-34岁的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18-34岁的青年脑梗死的分型、危险因素及预后情况。旨在提高人们对该病的认识,使该部分青年脑梗死患者更好地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减少发病率、降低致残率及死亡率。方法:1.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2019年10月至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2例18-34岁的青年脑梗死患者的病例资料,分析18-34岁的青年脑梗死不同病因分型的危险因素情况。2.按m RS评分将患者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采用二分类L 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危险因素对18-34岁的青年脑梗死预后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12例研究对象,其中男性91例(81.2%),女性21例(18.8%)。Toast分型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58例(51.7%),心源性栓塞型12例(10.7%),小动脉闭塞型0例,其他明确原因型17例(15.2%),不明原因型25例(22.3%)。青年脑梗死患者发病时大多症状较轻(NIHSS≤4 72.3%),且预后良好,完全无症状(MRS<1分61.7%);2.对不同病因分型的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性别、吸烟、饮酒、高血压、高脂血症、总胆固醇升高、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P<0.05)在青年脑梗死中大动脉粥样硬化型中有统计学意义;高血压、高脂血症、甘油三酯升高、既往卒中史(P<0.05)在青年脑梗死中心源性栓塞型中有统计学意义;性别、吸烟、饮酒(P<0.05)在青年脑梗死中其他明确原因梗死型中有统计学意义。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吸烟(OR=3.891,P=0.002)、高血压(OR=2.379,P=0.047)、低密度脂蛋白升高(OR=4.487,P=0.007)、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2.537,P=0.048)是青年脑梗死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独立危险因素;既往卒中史(OR=7.163,P=0.049)是青年脑梗死的心源性栓塞型的独立危险因素。性别(OR=6.675,P=0.002)是青年脑梗死的其它明确原因型的独立危险因素;3.预后不良单因素分析显示,预后不良组男性患者的比例比预后良好组更大(P=0.03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示:性别(OR=3.332,P=0.014)、高血压(OR=4.047,P=0.044)是青年脑梗死预后不良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吸烟、高血压、低密度脂蛋白升高、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是18-34岁青年脑梗死的大动脉粥样硬化型的独立危险因素。2.既往卒中史是18-34岁青年脑梗死的心源性栓塞型的独立危险因素。3.男性、高血压是18-34岁青年脑梗死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白仁静[4](2021)在《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课题通过对比分析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在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旨在为临床对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预防和治疗采取针对性的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选取2015年1月-2020年6月于承德市中心医院神经内科就诊的132例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实验组,收集患者的DWI及CTA影像学资料、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高血压史、糖尿病史、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偏头痛史)、相关生化指标(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尿酸及同型半胱氨酸);随机选取同期就诊的132例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样收集中老年组患者的相应资料。应用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对比、分析两组患者在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方面的差异。结果:1青年组及中老年组男性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女性,青年组男性占76.52%、中老年组男性占64.39%;青年组36~44岁的患者102人,占77.27%。2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影像特征的比较2.1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在梗死发生部位方面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均以基底节区为梗死最好发的部位。2.2青年组单纯颅内血管狭窄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50.76%vs18.10%),青年组单纯颅外血管狭窄、颅内外血管均有狭窄的比例低于中老年组(11.36%vs23.28%、29.55%vs57.7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3青年组单纯前循环狭窄的比例高于中老年组(53.03%vs39.39%)、前后循环均有狭窄的比例低于中老年组(29.55%vs47.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及中老年组单纯后循环狭窄的比例相仿(9.09%vs11.3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4青年组共326处狭窄,大脑中动脉62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内段(52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37处);中老年组共955处狭窄,颈内动脉颅内段245处,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颈内动脉颅外段(166处)及颈总动脉分叉处(142处)。2.5青年组以轻度狭窄为主,占65.64%,高于中老年组(53.09%),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中度、重度狭窄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15.03%vs21.15%、11.66%vs17.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血管闭塞的比例相仿(7.67%vs8.5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6青年组血管无狭窄、≤2支血管存在狭窄的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中老年组(8.33%vs1.52%,60.61%vs14.39%),青年组多支血管存在狭窄的患者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31.06%vs84.0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青年组与中老年组危险因素的比较3.1青年组各危险因素患病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高血压(61.36%)、高甘油三酯血症(56.06%)、吸烟(51.52%);中老年组各危险因素患病率排在前三位的依次为高血压(78.03%)、高甘油三酯血症(43.18%)、糖尿病(37.88%)。青年组伴有高甘油三酯血症、吸烟、偏头痛、高尿酸血症的人数所占的比例均高于中老年组(56.06%vs43.18%、51.52%vs35.61%、14.39%vs6.06%、31.82%vs19.7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青年组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的患者所占比例低于中老年组(61.36%vs78.03%、15.91%vs37.88%、9.09%vs 30.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3.2青年组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伴高血压的患者占80.33%,明显高于大脑前动脉供血区(45.83%)、椎-基底动脉系统供血区(46.88%)、两支及以上血管供血区(40.00%)梗死伴高血压的患者所占的比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冠心病、吸烟、饮酒、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偏头痛、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在不同动脉供血区梗死之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以男性发病率较高,且36~44岁的青年患病风险明显增高。2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在头颈动脉容易发生狭窄的部位、颅内外动脉狭窄的比例、前后循环狭窄的比例、累及血管的支数和程度、以及不同危险因素患病率方面与中老年缺血性脑卒中存在差异,提示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可能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存在一定的差异,尚需前瞻性、大样本的病例对照试验来确认。

燕鹏[5](2021)在《青年脑出血病因及高危因素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分析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2014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的青年脑出血患者资料,探讨探究青年人脑出血病因特点及高危因素,从而为青年脑出血患者的个体化预防、诊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收集并选取2014年1月-2019年12月收治于右江民族医学院附属医院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重症医学科、风湿血液科、肾内科住院治疗的542例青年脑出血患者的详细临床资料,按照年龄划分3组(18-29岁、30-39岁、40-45岁),根据欧洲SMASH-U脑出血分型对入选资料行病因及危险因素相关分析。结果:(1)本实验中符合条件的青年脑出血患者共总例数542例,平均年龄38.38±6.94岁,男性425例,占比78.42%,女性117例,占比21.58%,综合男女患病比例约为3.63:1。18-29岁组患病66人(男38人,女28人),30-39岁组患病174人(男145人,女29人),40-45岁组患病302人(男242人,女60人),18-29岁组与其余各组性别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2)542例病例中,高血压病301例(55.54%),脑血管畸形72例(13.28%),系统性疾病34例(6.27%),药物因素5例(0.92%),原因不明130例(23.99%)。其中脑血管畸形类:颅内动静脉畸形42例,烟雾病13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5例,颅内动脉瘤12例;系统性疾病类:系统性红斑狼疮4例,白血病4例,颅内静脉窦血栓3例,继发性血小板减少1例,子痫1例,颅内肿瘤20例,HIV感染1例;药物因素类:抗凝药物运用不当4例,鼠药中毒1例,原因不明130例。18-29岁组在高血压病、脑血管畸形、不明原因类型中与其余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在系统性疾病类型中与40-45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根据青年脑出血高危因素筛选标准,高血压329例,饮酒231例,吸烟198例,血脂异常163例,肥胖127例,高尿酸血症33例,糖尿病19例,抗凝药物使用16例,妊娠/产褥期6例。青年脑出血高危因素前5位依次为高血压病(60.71%)、饮酒(42.61%)、吸烟(36.53%)、血脂异常(30.07%)、肥胖(23.43%)。18-29岁组与40-45岁组五种高危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在高血压病、饮酒、吸烟中与30-39岁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0-39岁组与40-45岁组在高血压病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青年脑出血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脑出血患者发病年轻化显现较女性更为明显。(2)高血压型脑出血是青年脑出血最常见类型,其次依次病因不明型、颅内血管结构异常、系统性疾病、药物因素。(3)高血压型随年龄增长占比逐步增多;脑血管畸形、原因不明型随年龄增加占比逐步减少。(4)高血压病、饮酒、吸烟、血脂异常及肥胖可能为青年脑出血常见可控制的高危因素,防治高血压、调整饮食及生活习惯、减重是改善青年脑出血的有效预防措施。

刘成志[6](2021)在《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背景脑梗死发病率近年来逐渐攀升,成为国内甚至全世界重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年来中青年脑梗死发病率较之前有逐渐升高趋势,给病人、家庭和社会带来的问题和负担极为严重。目前对脑梗死的相关研究多是老年患者,对中青年脑梗死患者研究较少,并且对不同年龄段脑梗死病因分型及影响因素差异研究也不充分。目的通过对脑梗死病例的收集,研究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和影响因素的差异性,为重点人群提供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以期进一步降低脑梗死发病率和复发率。方法连续纳入2016年8月至2017年9月间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脑梗死住院病例共435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年龄段分为中青年组(18~59岁)和老年组(60~90岁),并采集患者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TOAST分型、吸烟史、饮酒史、肥胖、血压、血脂、血糖、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冠心病、房颤、颈动脉斑块。对数据资料采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中青年组与老年组脑梗死TOAST分型构成比对比中青年脑梗死以LAA为主(31.0%),其他依次为SAA(22.5%)、SOE(16.3%)、SUE(15.8%)、CE(14.4%)。老年组梗死以LAA为主,占36.9%,其他依次为CE(29.9%)、SAA(14.2%)、SOE(10.3%)、SUE(8.7%)。与老年组患者相比较,中青年组SAA(22.5%)、SOE(16.3%)、SUE(15.8%)比例较高,LAA(31.0%)、CE(29.9%)比例较低(X2=23.828,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中青年与老年组不同性别影响因素差异性与中青年组女性患者相比较,男性吸烟(76.9%)、饮酒(39.5%)比例高于女性(χ2=1375.408、3694.279,P=0.000、0.000),肥胖(10.3%)比例低于女性(χ2=2069.637,P=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老年组相比女性患者,男性吸烟(76.9%)、饮酒(76.9%)比例高于女性(χ2=85.642、29.999,P=0.000、0.000),房颤(76.9%)比例低于女性(χ2=4.921,P=0.02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3.中青年与老年影响因素差异性与老年组患者相比较,中青年组患者吸烟(42.4%)、饮酒(23.7%)比例较高(χ2=6.341、9.009,P=0.012、0.003),高血压(54.8%)、冠心病(9.6%)、房颤(0.6%)、颈动脉斑块(57.6%)比例较低(χ2=5.846、8.756、4.669、12.655,P=0.016、0.003、0.031、0.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4.影响因素相关性高血压病、冠心病、饮酒和颈动脉斑块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具有相关性(OR=0.436、1.518、2.162、1.931,P=0.001、0.044、0.013、0.002)。结论1.不同年龄段脑梗死TOAST分型构成比不同,但均以LAA占比最高。2.吸烟、饮酒是中青年患者重要影响因素,高血压、冠心病、房颤、颈动脉斑块是老年脑梗死患者重要影响因素;且男性人群吸烟、饮酒比例均高于女性。3.高血压病、冠心病、饮酒和颈动脉斑块与中青年脑梗死的发生密切相关。

陈扬[7](2021)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归纳总结其特点,建立青年脑梗死患者的风险预测模型,为青年脑梗死患者的预防提供临床理论支持。方法:收集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2年-2020年间首诊为缺血性脑卒中的青年(18-45岁)患者290例,设为实验组,并按年龄划分为A、B、C三个亚组(A组18-25岁,B组26-35岁,C组36-45岁);同时收集该时间段内缺血性脑卒中的中老年患者(>45岁)272例,设为对照组1;收集该时间段内非缺血性脑卒中的青年(18-45岁)患者236例,设为对照组2。将实验组与对照组1比较,分析青年脑梗死患者临床特点;将实验组与对照组2比较,利用所得结果建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风险预测模型。结果:(1)一般情况分析:青年患者中女性占13.8%,男性占86.2%,中老年患者中女性占33.8%,男性占66.2%,可见两组中男性患病比例均高于女性(P<0.05);青年男性患者平均年龄39.520±5.2291岁,女性平均年龄38.500±7.3902岁,男性平均发病年龄高于女性(P<0.05);对青年患者的各个亚组进行比较发现年龄在36-45岁间的患病人数远高于其他年龄段的青年患者(P<0.05)。(2)危险因素分析:高血压(47.9%)、吸烟(47.6%)、高脂血症(45.5%)、高同型半胱氨酸(32.8%)、饮酒(19.7%)、糖尿病(19.0%)、高尿酸血症(16.2%)、肥胖(16.2%)等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其中,吸烟、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饮酒在男性患者中的暴露率高于女性(P<0.05);高血压(70.6%)、高脂血症(50.7%)、高同型半胱氨酸(32.7%)、糖尿病(30.9%)、吸烟(29%)、饮酒(22.4%)、心脏病史(16.2%)、高尿酸血症(14.7%)等是中老年患者主要危险因素;与中老年患者相比,青年患者吸烟的暴露率更高,而高血压及凝血功能异常的暴露率低于中老年患者(P<0.05);对青年患者的A、B、C三个亚组进行分析发现:吸烟、糖尿病、高尿酸及脑血管畸形与C组更相关,而高血总胆红素主要见于B组,自身变态反应主要见于A组及B组(P<0.05)。(3)病因学分析:根据TOAST分型,大动脉粥样硬化型(43.8%)是青年脑梗死的主要类型,其次为不明原因型(21.7%),再次为小动脉闭塞型(18.6%),心源性栓塞及其他原因型少见;较之中老年患者,青年患者其他原因型及不明原因型脑梗死的所占比重更高(P<0.05);对青年患者的各个亚组进行比较,仅小动脉闭塞型在各组的分布存在差异,多发生于36-45岁的患者(P<0.05);(4)不同TOAST亚型的危险因素分析:在青年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患者中,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更多见,高血总胆红素多见于不明原因型,心脏疾病多见于心源性栓塞,而脑血管畸形多见于其他原因型(P<0.05)。(5)对青年患者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发现,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显着相关的危险因素是:年龄、性别、高血压、吸烟、高同型半胱氨酸、饮酒、糖尿病(P<0.05)。其中男性、吸烟、高血压及糖尿病为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吸烟为最大危险因素。得到青年缺血性脑卒中Logistic回归模型为Logit(P)=-2.465+0.717*性别(男性=1,女性=0)+1.192*吸烟(有=1,无=0)+1.127*高血压(有=1,无=0)+0.661*糖尿病(有=1,无=0),P=0.000<0.001,该预测模型的灵敏度为72.8%,特异度为70.3%,且模型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且男性平均发病年龄高于女性。(2)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高发年龄段为36-45岁。(3)青年患者最常见的危险因素是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饮酒、糖尿病、高尿酸、肥胖等,其中男性、吸烟、高血压及糖尿病为独立危险因素,吸烟为最大危险因素,应积极干预。(4)青年患者主要病因学分型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高血压、吸烟、高脂血症、糖尿病与其密切相关,应积极干预。(5)青年患者病因复杂多样,不明原因型及其他原因型远高于中老年患者。(6)通过风险预测模型,筛查高风险患病人群,对其进行干预和治疗,引导其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习惯,降低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患病风险。

耿春生[8](2020)在《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和目的在全球范围内,每年新增200万的青年卒中患者。据目前资料显示,青年卒中占所有卒中的15%~18%左右。相较老年患者而言,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更加复杂,而且,青年缺血性患者卒中后可伴有较高的复发风险,此外,卒中后高致残率及精神心理问题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工作及生活,并可加重社会及家庭的经济负担。近年来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青年卒中的发病率呈现逐年升高的趋势,因此阐明青年卒中的危险因素及病因模式显得尤为重要。故此,我们对青年急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加以分析,为临床上缺血性脑卒中的诊断及防治工作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连续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2月~2019年6月入院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病例组,诊断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4诊断标准,经头颅CT、MRI证实为急性脑梗死,并显示与临床症状相符的责任病灶。入组对象不包括TIA、医源性卒中及出血性卒中。同期收集门诊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2 调查内容对所有研究对象的病历资料进行统计,包括:(1)一般情况:性别、年龄、体重、有无睡眠障碍;(2)既往史:高血压、糖尿病、房颤、高脂血症、冠心病、卒中家族史;(3)个人史:吸烟、饮酒史、口服避孕药物史、特殊药物接触史、冶游史;(4)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血糖、血脂、血凝、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结缔组织病抗体、肿瘤标志物、寄生虫抗体;(5)影像学检查:心电图、心脏及颈部动脉彩超、心脏发泡实验、头颅CT及头颈联合CTA、头颅MRI及头颅MRA;(6)神经功能状态评估:入院时NIHSS评分。3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正态分布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及非方差齐性数据的组间比较采用Mann 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表示,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 一般资料共连续性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2017年12月~2019年6月入院的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80例,其中男143例,女37例,男女比例3.86:1,年龄18~45(36.8±6.4)岁;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150例,其中男114例,女36例,男女比例3.17:1,年龄18~45(35.4±7.1)岁。与对照组相比,病例组患者的血浆红细胞计数、血糖、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同型半胱氨酸水平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 病例组和对照组间传统血管危险因素的分布情况对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在病例组和对照组的分布情况进行单因素χ2检验,结果显示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在两组间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糖尿病和房颤的组间分布尚无差异(P>0.05)。3 传统血管危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根据单因素χ2检验的结果,将高血压、高脂血症、吸烟、酗酒、肥胖、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因素纳入回归方程,同时加入性别因素进行校正,自变量筛选采用Enter法,结果显示有统计学意义的传统血管危险因素包括:高脂血症(OR=6.93,P<0.01)、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OR=5.55,P<0.01)、吸烟(OR=4.46,P<0.01)、肥胖(OR=4.26,P<0.05)和高血压(OR=3.39,P<0.05)。4 病例组患者相关危险因素的IPSS分类采用IPSS方法对病例组的180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类,结果显示122例(67.8%)青年卒中患者伴有一个(或以上)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75例(41.7%)患者伴有IPSS分类的一种危险因素,其中慢性全身性疾病(13.9%)和脑动脉病(12.2%)是最常见的相关危险因素分类。5 病例组患者的TOAST病因分型采用TOAST分型标准对病例组的180例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病因学分析,结果显示大动脉粥样硬化103例(57.2%),心源性卒中2例(1.1%),小血管闭塞23例(12.7%),不明原因24例(13.3%),其他病因28例(15.6%),包括烟雾病16例、动脉炎5例、结缔组织病5例、动脉夹层1例、淀粉样变1例。6 病例组IPSS分类和TOAST病因分型的比较IPSS方法结果显示病例组患者的相关危险因素分类主要为:早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1个)、慢性全身性疾病、脑动脉病和心源性疾病。TOAST病因分型结果主要为:大动脉粥样硬化型、其他原因型、不明原因型、小血管闭塞型。7 IPSS分类和脑梗死影像学特征及神经功能缺损严重程度相关性分析7.1 IPSS分类和多发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IPSS分类和多发性脑梗死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心源性疾病和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生有关(P<0.05)。7.2 IPSS分类和非轻型卒中相关性分析根据本研究的数据分析结果显示,IPSS分类和非轻型卒中之间尚无发现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1、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吸烟、肥胖和高血压是青年缺血性卒中重要的传统血管危险因素。2、国际儿童卒中研究(International Pediatric Stroke Study,IPSS)分类可用于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学研究。

顾亚会[9](2020)在《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针刺对急性期脑梗死大鼠大脑皮层梗死体积及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相关蛋白和mRNA的影响,探讨针刺对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SPF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溶栓4.5h组、溶栓6h组、溶栓9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针刺+溶栓9h组,每组6只。以改良自体血栓栓塞法建立大鼠脑梗死模型。各溶栓组仅在相应时间通过尾静脉注射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10mg/kg)进行溶栓;造模成功后2h,各针刺溶栓组给予针刺“人中”及双侧“内关”,留针30min,并在相应时间进行溶栓;假手术组和模型组仅给予相同的处理。分别对各组大鼠在造模成功后2h和24h进行神经行为学评分。各组均在造模24h检测完后处死大鼠并取材。用氯化三苯四唑(TTC)染色法比较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Western blot、Real-time PCR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层多聚ADP核糖聚合酶-1(PARP1)、凋亡诱导因子(AIF)和核酸内切酶G(Endo-G)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1)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显着上升,有统计学差异(P<0.01);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与模型组比较,神经行为学评分明显降低,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6h以内,针刺介入后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更加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溶栓9h组与溶栓9h组比神经行为学评分未见明显区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2)各组大鼠脑梗死体积百分比:各组与假手术组比较,大鼠脑梗死体积均增加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1);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与模型组比较,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明显降低(P<0.05);且6h以内,针刺介入后改善神经功能的效果更加明显,有统计学差异(P<0.05);针刺+溶栓9h组与溶栓9h组比脑梗死体积百分比未见明显区别,无统计学差异(P>0.05)。(3)各组大鼠PARP1、AIF、Endo-G mRNA表达的比较:与假手术相比,其余各组的PARP1、AIF、Endo-G mRNA的表达量均显着上调,有统计学差异(P<0.01,P<0.05);与模型组相比,在4.5h溶栓时间窗内的PRAP1、AIF、Endo-G的表达均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且针刺介入的后PARP1、AIF、Endo-G表达下调均较单纯溶栓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时间窗外,与模型组相比,针刺+6h溶栓组PRAP1和AIF的表达下调显着,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溶栓6h组AIF的表达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时间窗外在6h时,针刺介入后可以更显着地下调PARP1、AIF表达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模型组相比,溶栓9h组、针刺+溶栓9h组PARP1AIF、Endo-G的表达未见明显下调,无统计学差异(P>0.05)。(4)各组大鼠大脑皮层PARP1、AIF、Endo-G蛋白表达的比较:与假手术比较,模型组大鼠大脑皮层PARP1、AIF和Endo-G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的PARP1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溶栓4.5h组、针刺+溶栓4.5h组、针刺+溶栓6h组AIF和Endo-G的蛋白表达明显降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4.5h溶栓时间窗内,针刺介入后可以更显着地降低PARP1、AIF、Endo-G的蛋白表达,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栓6h组比较,针刺+溶栓6h组的AIF表达水平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溶栓9h组比较,针刺+溶栓9h组Endo-G的表达显着下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①在脑梗死4.5h时间窗内进行溶栓治疗,可以达到一个较为理想的效果。②针刺及时介入,具有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本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可以延长该安全时间窗至6h。③针刺能够下调脑缺血组织中PARP1、AIF和Endo-G细胞凋亡相关因子的mRNA和蛋白的表达,表明针刺是通过调节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来实现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效应的。

卢恒辉[10](2020)在《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CISS分型及预后的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背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是指18~45岁人群发生的缺血性脑卒中。现在青年缺血性卒中发病率不断上升,其对于自身、家庭乃至社会都会产生严重的影响。目前关于青年缺血性卒中危险因素的研究日益增多,明确危险因素,我们可以更有效的预防疾病的发生。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可以更加细致划分缺血性卒中的病因,给予针对性的治疗,而且与不同亚型密切相关的危险因素各有不同,明确其各型不同侧重的危险因素也可以给予针对性预防。青年缺血性卒中的预后也是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了解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以减少不良预后的结局。目的:统计分析最近2年入院的青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常见危险因素;依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hinese ischemic stroke subclassification,CISS),分析青年脑卒中患者病因分型比例以及不同的危险因素在各病因分型的差异;分析不同危险因素对青年缺血性卒中预后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回顾性收集2017年9月至2019年9月在河南大学淮河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96例为病例组;同时期于我院体检中心正常健康体检青年者82例为正常对照组。记录收集符合标准的9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性别、吸烟史、饮酒史、高血压病病史、糖尿病病史、冠心病病史、房颤病史、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血尿酸、C反应蛋白、血沉、同型半胱氨酸、颈部有无斑块、入院时NIHSS评分。统计分析上述除入院NIHSS评分外的因素在青年缺血性卒中组与健康对照组之间的差异。判读所有患者的头颅磁共振及CTA等影像学资料,根据中国缺血性卒中亚型(CISS)分型法将患者分为:大动脉粥样硬化(Large-artery atherosclerosis,LAA)、心源性(Cardiogenic Stroke,CS)、穿支动脉疾病(Penetrating artery disease,PAD)、其它病因(Other etiologies,OE)、病因不明(Undetermined etiology,UE)。分析上述因素在青年缺血性卒中不同亚型中的差异性。按照m RS评分,再将患者分组,评分0-2分(不包括2分)为预后良好组,2-6分(包括2分)为预后不良组;电话随访患者1月后及3月后的恢复情况,评估上述因素与患者预后的关系。结果:1.根据排除及纳入标准,本研究共收集96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中男性82例(85.4%),女性14例(14.6%);82例健康体检者,其中男性41例(50.0%),女性41例(50.0%)。对可能引起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因素:性别,房颤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冠心病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酯、颈部斑块、UA、CRP、ESR、Hcy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总胆固醇、UA、Hcy、CRP、ESR、颈部斑块均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低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冠心病、房颤、间接胆红素、甘油三酯于两组之间无差异。将上述P<0.05的危险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以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为因变量,与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高血压病、总胆固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UA、Hcy、CRP、ESR、颈部斑块做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提示男性、总胆固醇、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UA、CRP和Hcy等是青年脑梗死的危险因素(P<0.05)。2.根据CISS分型将96例青年脑梗死患者进行病因分型,其中LAA型46例(47.9%),PAD型31例(32.3%),CS型7例(7.2%),OE型6例(6.3%),UE型6例(6.3%)。统计分析CISS分型各亚型危险因素中吸烟史、Hcy有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性别、饮酒、冠心病、房颤、高血压病、糖尿病、总胆固醇、甘油三酯、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颈部斑块、入院时NIHSS评分、ESR、UA、CRP在各型间无明显差异;CISS分型不同亚型间两两比较,得出LAA亚型中危险因素中吸烟史比例最多、Hcy最高(P<0.05)。3.将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房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入院NIHSS评分、颈部斑块、ESR、CRP、UA、Hcy应用单因素分析,发现总胆红素、入院NIHSS评分、尿酸、CRP、Hcy可能是其1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尿酸、Hcy及入院NIHSS评分与其预后有相关性,是青年脑梗死1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4.将性别、吸烟史、饮酒史、房颤、高血压病、糖尿病、冠心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总胆固醇、甘油三脂、入院NIHSS评分、颈部斑块、ESR、CRP、UA、Hcy应用单因素分析,发现总胆红素、入院NIHSS评分、CRP、Hcy可能是其3个月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进一步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RP、Hcy及入院NIHSS评分与其预后有相关性,是青年脑梗死3个月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1.男性、高总胆固醇、高C反应蛋白、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低直接胆红素、低总胆红素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2.青年缺血性脑卒中CISS分型不同亚型中LAA亚型最多见,其次为PAD亚型;不同分型间危险因素吸烟史及Hcy具有统计学差异;3.高入院NIHSS评分、高C反应蛋白、高尿酸、高同型半胱氨酸是青年缺血性脑卒中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

二、64例青年脑梗死病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64例青年脑梗死病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CISS分型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中英文术语缩略语对照表
附录 B 个人简历
附录 C 综述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及危险因素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2)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1.2 研究方法
        1.2.1 资料收集
        1.2.2 相关指标定义
        1.2.3 TOAST(trial of org 10172 in acute stroke treatment, TOAST)分型
        1.2.4 预后分析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研究对象一般情况
    2.2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分析
        2.2.1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单因素分析
        2.2.2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3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临床特征
        2.3.1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因分型
        2.3.2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病灶部位分布特征
    2.4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预后分析
        2.4.1 比较研究对象基线、发病2周、发病1年mRS评分比较
        2.4.2 不同TOAST分型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复发/死亡率分析
3 讨 论

(3)18-34岁的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4)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写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附图
附表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5)青年脑出血病因及高危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汉缩略词对照表
前言
1 研究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及排除标准
    1.3 研究方法
    1.4 分组及统计方法
    1.5 病因分类诊断标准
    1.6 危险因素的评定
2 结果
3 讨论
    3.1 流行病学特征
    3.2 病因分析
    3.3 高危因素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年脑出血病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获得的科研成果

(6)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资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创新性与局限性分析
参考文献
综述:中青年脑梗死影响因素及防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A 常见英文缩写
附录 B 伦理审批件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致谢
个人简历

(7)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研究对象及方法
    1.实验组
    2.对照组
    3.纳入标准
    4.排除标准
    5.判定标准
    6.研究方法
    7.统计学处理
研究结果
    1.我院缺血性脑卒中住院患者数平均发展速度
    2.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一般情况分析
    3.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分析
    4.青年缺血性脑卒中的病因学分型分析
    5.青年患者不同TOAST亚型的危险因素分析
    6.建立风险预测模型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年脑梗死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中英文对照表
致谢

(8)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2 引言
3 资料与方法
4 结果
5 讨论
6 结论
7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年卒中危险因素及其防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致谢

(9)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1. 祖国医学对中风病的认识
        1.1 中风病的病名及历史沿革
        1.2 中风病病因病机
        1.3 中风病的证治概要
    2. 现代医学对脑梗死的认识
        2.1 流行病学
        2.2 危险因素
        2.3 发病机制
    3. 脑梗死的治疗
        3.1 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
        3.2 神经保护剂治疗
        3.3 溶栓治疗
        3.3.1 缺血半暗带理论
        3.3.2 溶栓时间窗
        3.3.3 溶栓治疗的现状及局限性
        3.4 细胞凋亡是脑梗死溶栓并发症的病理基础
        3.4.1 Caspase依赖性细胞凋亡
        3.4.2 Caspase非依赖性细胞凋亡
        3.5 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方法及机制
        3.5.1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
        3.5.2 针刺治疗脑梗死的机制
        3.6 本研究的科学假说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实验一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实验二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机制研究
        1. 实验材料
        2. 方法
        3. 结果
第三部分 讨论
    1. 模型的选择和评价
    2. 干预方法的选择
    3. 相关指标的选择
    4.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分析
    5. 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分子机制探讨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语对照表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10)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CISS分型及预后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对照表
1 前言
2 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收集资料
    2.3 CISS分型
    2.4 随访
    2.5 诊断标准和相关定义
    2.6 研究对象分组
    2.7 统计学方法
3 结果
    3.1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危险因素分析
    3.2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不同病因 CISS 分型危险因素比较
    3.3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对 1 个月预后的影响
    3.4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对 3 个月预后的影响
4 讨论
    4.1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分析
    4.2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与 CISS 分型不同亚型的关系
    4.3 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与预后的关系
5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青年缺血性卒中的病因和危险因素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学术成果

四、64例青年脑梗死病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脂蛋白(a)水平与青年缺血性卒中患者CISS分型的相关性研究[D]. 罗文平.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2]青年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危险因素、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J]. 薛笑仙,刘利红,杨清成,郭艳平,张建刚. 实用预防医学, 2021(04)
  • [3]18-34岁的青年脑梗死的病因分型、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D]. 赵盼娣. 河北医科大学, 2021(02)
  • [4]青年与中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头颈CTA特征及危险因素对比分析[D]. 白仁静. 承德医学院, 2021(01)
  • [5]青年脑出血病因及高危因素分析[D]. 燕鹏. 右江民族医学院, 2021(01)
  • [6]不同年龄段脑梗死患者TOAST分型及影响因素研究[D]. 刘成志. 新乡医学院, 2021(01)
  • [7]青年缺血性脑卒中临床分析及预测模型建立[D]. 陈扬.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8]青年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危险因素及病因分型分析[D]. 耿春生. 郑州大学, 2020(02)
  • [9]针刺延长脑梗死溶栓时间窗的效应及调节神经细胞Caspase非依赖性凋亡通路机制[D]. 顾亚会.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1)
  • [10]青年缺血性脑卒中危险因素、CISS分型及预后的分析[D]. 卢恒辉. 河南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64例青年脑梗死病原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