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花卉的推广应用与栽培技术——堇菜

野生花卉的推广应用与栽培技术——堇菜

一、野生花卉—紫花地丁的推广应用与栽培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鑫[1](2020)在《河北武安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蓝色花卉资源调查与评价》文中指出本研究以河北武安国家森林公园的野生蓝色花卉资源为研究对象,自2018年7月~2019年11月,对该区域内11个资源丰富地点的蓝色花卉资源进行了多次实地调查,将调查中发现的蓝色花卉进行了鉴定和分类,并对其中部分种类进行了繁殖试验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区域内共有野生蓝色花卉23科58属86种,含属、种较多的科为唇形科,菊科。单科单属的科有11个,占总科数的47.83%。有42属为单属单种野生蓝色花卉,占总种数的48.84%。区域内草本花卉有77种,木本花卉6种,藤本花卉3种,其中多年生草本超过了全部调查种类的2/3。草本花卉资源种类占有绝对优势。盛花期在6~8月。(2)将观赏价值、生态价值和应用价值作为评价指标,下设20个评价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区域内的86种蓝色花卉进行综合评价,总分值大于4分为Ⅰ级,3.5~4分为Ⅱ级,3~3.5分为Ⅲ级,小于3分为Ⅳ级。结果表明:Ⅰ级有蓝盆花、华北耧斗菜和紫花耧斗菜等14种,这些野生花卉不仅观赏价值高,而且具有优秀的生态价值和应用价值,可以优先大力推广,使其科学合理的运用到城市绿化中。Ⅱ级包括三花莸、鸭跖草、香薷等33种,具有较高的观赏价值和生态价值。(3)以综合评价结果较高的华北耧斗菜和紫花耧斗菜为例,种子采收于2019年5月,分别在2019年9月和2020年3月进行了种子萌发试验。2019年9月两种耧斗菜种子萌发试验结果表明:紫花耧斗菜和华北耧斗菜种子成熟后不经过低温打破休眠便可萌发。变温和生长调节剂处理对其萌发均有影响,最佳萌发条件均为200 mg/L的GA3浸泡24 h,光照8 h,昼20℃/夜15℃,发芽率分别为59.33%、48.67%。2020年3月试验结果表明:种子贮藏10个月后,发芽率为0,种子丧失生命力,寿命较短;2019年7月进行大叶铁线莲的扦插实验,发现不同浓度的IBA对大叶铁线莲的嫩枝扦插影响明显,能够明显促进大叶铁线莲的扦插生根,最佳处理为浓度600 mg/L的IBA浸泡30 s,平均生根率、存活率和根系长度分别达到61.67%、61.33%和5.92 mm。

吴学峰[2](2020)在《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文中认为昆虫野花带是一种通过混播方式配置不同功能植物形成群落组合的缓冲带区域,主要建植在农田、果园、菜地、道路两侧、滨水带等边缘地带,为提升作物传粉效率、控制虫害等发挥着重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在城市和乡村中为传粉者、害虫天敌提供蜜粉源与生境,改善城乡生境质量,强化害虫天敌支持系统,减少农药使用,改良修复城市土壤,净化水源,抑制杂草等。欧美发达国家最早在集约化农业生产中应用昆虫野花带并制定生态补偿等政策;发展中国家的昆虫野花带仍处于发展初期,缺少实际应用。为了解昆虫野花带在中国的应用基础条件,在北京近郊与远郊展开非作物生境与实验地设计群落样方调查,研究不同植物群落中节肢动物种类以及自然天敌功能团、传粉者功能团、害虫功能团以及中性昆虫功能团多样性分布的总体差异性与时序动态变化;分析植物群落多样性结构与节肢动物功能团的相关性;花期物候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关系;传粉者功能团在群落中的取食范围及不同类群的共同食源,明确不同蜜粉源植物对于不同类群节肢动物的重要性;分析花色、花量等植物关键功能性状与节肢动物物种丰富度的相关性。研究为中国的昆虫野花带发展奠定了实践基础,开拓了非作物生境生物多样性保护、修复与设计的先河。研究获得的主要结果如下:在京郊非作物生境设25个样点633个样方,调查得到草本植物共51科152属204种。不同农区和非作物生境类型生长的植物多样性不同。远郊浅山旱作农业区以及深山沟谷林果区非作物生境草本植物多样性最高,群落主要由本土植物构成,近郊是栽培植物群落占优势。林地、林缘生境中,中度干扰野生植物群落占总调查样点的61%;田埂及坡地生境中,56%的调查样点以中度干扰野生植物群落为主;道路及宅基地生境中,栽培植物为主,占72%;滨水生境中,40%的样点以低干扰野生植物群落为主。全部样方中共观测到传粉昆虫5目20科29属14691个,其中中华蜜蜂为主要传粉者,传粉者对于旋覆花、败酱、蓬子菜、长蕊石头花的平均访花频率最高,这四种植物是最具传粉者保育价值的本土草本植物。昆虫野花带实验地设8个原始样地和1个设计样地,共27个样方,共有植物20科38属42种,10次调查共观测到2纲10目65科100属109种节肢动物13450个。实验地昆虫野花带群落最多可容纳25种自然天敌、21种传粉者、9种害虫。在时序变化上,共计66.7%的昆虫野花带群落在5月达到了植物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最大值,此时传粉者功能团与植物物种丰富度有强相关性,5月后,各昆虫野花带群落传粉者功能团优势种时序变化间差别不大,西方蜜蜂及东方蜜蜂占据了所有季节实验地中核心传粉者地位,且随着昆虫野花带群落整体花期推进,资源可利用性渐次降低,传粉者功能团多样性水平呈现出明显先升后降趋势,而自然天敌及害虫功能团的多样性水平的趋势为5月略低,7-8月达到了观测峰值,推测与昆虫野花带群落盖度相关。以传粉者功能团为重点研究对象发现,昆虫野花带群落中蜜源植物及管状花冠和辐射对称花的植物被最多的传粉者类群所利用,其中,社会性蜂类的取食范围最大,生态位宽度达到了14.97,有25种蜜粉源植物都有被其觅食,其中优势物种为西方蜜蜂,其利用紫花甸苜蓿的个体比例高达0.11。蝇类与社会性蜂类共同取食资源种类在23种,占所有观测时段内蜜粉源植物总种数的92%。蝇类更偏好于白色花、社会性蜂类及食蚜蝇类更偏好于黄色、蓝紫色花,蝶类偏好于红色尤其是粉色的粉源植物,如美丽月见草等。大花量能吸引更多的社会性蜂类与食蚜蝇类,而小花量的植物能多为大花植物,更受蝶类、弄蝶类以及蛾类等鳞翅目昆虫喜好。京郊非作物生境中,栽培植物、本土植物对传粉者保育均有重要保护与应用价值,实验地的调查同时验证了植物多样性有助于提升传粉者等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花色、花量等关键功能性状也适用于非作物生境昆虫野花带植物的筛选。仅就传粉者功能团一项指标来看,朝阳、昌平等近郊非作物生境夏秋季植物种类单一,传粉网络结构不稳定,设计的昆虫野花带为传粉者提供了连续性的多样食源供应,具有强效的传粉服务功能,因此近郊地区可以首选昆虫野花带作为农地非作物生境的改造目标。

林舒琪[3](2020)在《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从历史文献研究和现状植物调查两方面着手,对圆明园九州景区的植物景观原真性展开分析和研究,并为九州景区遗址保护与植物展示工作提出相关建议。研究6类圆明园相关文档和图档资料,总结其历史盛期时主要的植物种类、植物景观意境、植物配置模式等内容,整理出约有160种或品种的植物圆明园盛期植物种类表,总结出全园历史盛期的基调树种。对《花果树木价值清单》定种中有争议和模糊定种的15种或品种植物如刺松、马英花、千松、柏树、柏松、槟子、沙果树、探春花、黄海棠、欧栗子以及笔者提出疑议的罗汉松、佛梅花、红白丁香、白樱桃、万寿带进行了详细考据和论证定种。在御制诗文方面,与前人研究对比,本文新发现约21种植物种类且对各植物出现频次、种植位置、配景植物等进行了统计。在图档史料研究方面,本文纠正了前人辨析《圆明园四十景图》翻拍绢本中的色差等问题,根据电子版原件开展植物图像辨析研究,辨析出植物55种。对很有可能是表现清帝在圆明园的生活场景的《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和《清院画十二月令图》首次展开植物种类辨析,识别出43种植物。对圆明园全园现状植被资源展开系统调查,对九州景区的植被展开物种调查,样方调查和特殊调查。全园植被现状调查共统计到743种及品种,比历年普查平均多500种以上,其中苔藓植物、蕨类植物和沉水植物的调查是几乎是同类普查所没有的,对野生植物的调查也更为详细。九州景区共统计到九州景区共统计到150种和品种的植被。根据该区样方调查统计植被相对重要值等指标,分析景区优势种。从遗址安全、遗址保护方面考虑,统计九州景区死亡乔木和对遗址有威胁乔木并展开相应分析。将全园特别是九州景区现状植被情况与历史盛期植物景观展开对比,得出九州景区木本植物种类原真性为13%-27%。在乔木优势种方面,大部分次级景区具有一定的原真性,但部分树种如刺槐、毛白杨、白蜡、‘紫叶’李等不宜作为优势种出现。在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从植物景观的原真性展示角度出发,对圆明园全园植物景观提出控制性建议,对九州景区植物景观提出包括历史植物景观展示以及对死亡乔木、威胁遗址乔木处理方案在内的具体建议。

廖晓晶[4](2020)在《长沙市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研究》文中指出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持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目标。在现今能源短缺、经济结构失衡、生态环境问题突出的社会背景下,“节约型园林”是实现这个目标的重要步骤,而“节约型园林”的核心是“节约型园林植物景观”,地被植物又是园林植物群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是在植被数量、种类选择、营建技术还是维护难度等方面都是一个极其庞大和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没有合理的地被植物设计方式与管理应用模式,将难以实现这个目标。本文基于国内外地被植物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巨大差异,从案例分析的角度出发,厘清国内外城市公园地被植物应用的发展态势。再采用样方法对长沙市西湖公园的地被植物进行调查,通过分析西湖公园人工栽培地被植物的科属种组成及其应用特征,客观的分析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的景观应用现状。同时,对公园环境中景观绿地的演化现象进行探究,掌握公园绿地草本层人工景观向自生地被植物转化的程度。并且通过分析不同生境下自生地被的生物多样性指数,了解不同生境下的群落差异,科学的探究自生地被植物的影响因素。再结合城市绿地地被植物工程应用实践案例的研究,进一步验证地被植物的自然演化与自生地被的应用效果,为营建近自然植物群落提供新思路与新方法。最后,归纳总结出未来地被植物应用的发展趋势。主要结论如下:1.对国内外地被植物理论与应用研究进行梳理,进一步佐证分析得出国内外地被植物在理论与应用方面均存在巨大的差异。2.基于对国内外城市公园地被植物应用相关案例的分析,比较得出两者在设计理念与手法上均追求近自然化与生态化,但在营建技术与景观效果方面我国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3.通过对长沙市西湖公园地被植物的调查显示:西湖公园人工栽培地被植物共39科66属79种,草皮盖度>木本地被植物盖度>草本地被植物盖度,草皮应用面积过大。4.在西湖公园中呈现明显的景观绿地退化现象,自生草本地被植物侵入现象以及自生地被植物种间平衡现象,使得自生地被植物在公园中代替草本层,发挥着积极的景观效益。5.对西湖公园自生地被植物种类进行统计分析,全园共调查到自生地被植物65种,隶属于29科61属。并对不同生境自生地被植物的多样性分析,进一步归纳总结出影响自生地被植物的主要因素为土壤理化性质、光照条件、水分以及人为活动干扰。6.以城市绿地地被植物工程实践案例进一步验证单一草皮在城市绿地中的野生化趋势以及自生地被的优势,为近自然地被植物群落的物种选育与营建提供前期的理论基础。7.探讨了地被植物景观应用在宏观层面的生态化与规范化趋势、中观层面营建模式自然化、经济化趋势以及微观层面的理论与应用研究系统化、整合化趋势,对我国未来绿化事业中地被植物的应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基于充分的理论与应用研究梳理以及实证案例的分析,并综合得出地被植物未来发展趋势,旨在为解决当前景观建设地被植物应用中建设成本高、维护成本巨大、生态保护不足、景观持久性等问题提供新思路,为建设节约集约型、生态高效型、经济成本最优型的园林景观提供理论支撑与工程应用借鉴。

蔡慧,徐子涵,丁彦芬[5](2020)在《野生堇菜属植物引种栽培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城市绿化建设蓬勃发展,近年来发展野生花卉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内容。堇菜属(Viola L.)植物分布广泛,如对其就地引种,再加以人工驯化栽培,将其应用到城市绿化,不仅丰富了城市景观效果,还可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及社会效益。本文对堇菜属植物的生物学特性、资源现状、引种栽培以及堇菜属植物在园林园艺的应用等方面进行了简要的综述。提出目前对中国堇菜的引种驯化研究工作的重要性,对于堇菜属植物更需要加强其新品种的选育工作,更新在园林园艺上的应用方式,加快其推广应用进程。

卢彤[6](2019)在《野花组合的营建试验及其生态效益研究》文中提出试验以一串红、波斯菊、金鸡菊、百日菊、蓝蓟、虞美人、大花飞燕草、福禄考、红蓼、婆婆纳、紫花苜蓿、满天星、宿根蓝亚麻、百里香、蓝花鼠尾草、小冠花、藿香、射干、常夏石竹、马蔺等20种花卉配置出11个组合,总结邯郸地区野花组合营建技术,构建野花组合综合评价体系,为野花组合的应用提供科学性的理论基础。试验观测各组合生长情况、观赏特征及对周围小气候的改善能力,得出以下结论:1、在满足种子萌发所需条件下,同一种植物的发芽率和发芽势基本相同,在不同组合中会因生存空间的改变而出现差异,大部分花卉的最终存活率在50%-60%左右。对不同的植物进行组合后,会影响植物的生长态势和形态特征,同一种花卉在不同的生长环境下,存在不同的株高、冠幅、花朵特性等观赏性状。2、在各组合生长期内,均表现出一定的降温增湿作用及滞尘作用,能提高人体舒适感。各组合的降温增湿能力和滞尘能力均呈现出夏季优于秋季的总体特征。通过对各组合土壤温度、空气温湿度的观测,可以得出,覆盖程度高、品种多样的组合2、组合3具有高降温增湿能力,改善微环境能力强,舒适感高。组合4的降温增湿作用差,对于周围微环境的改善和提高人体舒适感的能力也差。夏季土壤降温率排序为组合6>组合3>组合5>组合7>组合1>组合2>组合8>组合4。秋季为组合5>组合3>组合7>组合2>组合8>组合6>组合1>组合4。夏季降温率顺序为组合3>组合7>组合5>组合2>组合8>组合6>组合1>组合4,增湿率为组合2>组合3>组合1>组合5>组合6>组合7>组合8>组合4。秋季降温率的顺序为组合5>组合3>组合2>组合7>组合6>组合8>组合1>组合4,增湿率为组合1>组合2>组合3>组合7>组合5>组合6>组合8>组合4。夏季人体舒适感排序:组合8<组合7<组合3<组合5<组合6<组合2<组合1<组合4<空白对照组,秋季排序为:组合5<组合3<组合2<组合7<组合8<组合6<组合1<组合4<空白对照组。3、通过聚类分析及植株特征观测得出,组合2、组合4具有较高的滞尘能力,组合7观赏价值高、滞尘能力好,组合1、组合3、组合8的滞尘能力差。单位面积总滞尘量组合2>组合4>组合7>组合6>组合5>组合8>组合3>组合1。各组合花卉的滞尘能力存在饱和限度,在雨后3-9天中滞尘量增长较快。叶面积指数表现为组合5>组合6>组合7>组合3>组合8>组合4>组合1>组合2。4、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8组野花组合进行评价,得分结果按照降序由高到低3个等级。组合3、组合6、组合5为第一级(最优级),组合1、组合7、组合2、组合8为第二级组合,组合4为第三级组合。重点推荐具有观赏期早、花期长、可观赏性强,生态价值高,综合成本低,适宜在邯郸地区大范围的推广应用等特点的第一级组合。

戚俊[7](2018)在《长三角地区复合型混播花卉组合建植初探》文中认为复合型花卉混播是一种新兴的花卉应用形式,以宿根花卉与混播花种为主导材料营建的草本植物组合,具有种类丰富、景观相对持久、低养护、低成本等特点,符合生态型园林和节约型园林的发展需求,因此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但目前在国内的同类研究多局限于混播组合的概念、历史沿革等方面,对其建植规律与景观动态演变过程的研究缺失。本文从调研出发,结合混播组合试验与应用实践,试图筛选在长三角地区适用的抗性较强、花期相对较长且具备较好观赏性的混播种组合与建植,为同类研究与实践提供借鉴。主要结果如下:一、系统梳理国内外有关混播种花卉组合相关文献,从植物材料选择、组合设计等方面分析混播种花卉应用形式,并探讨其色彩构成、季相变化与环境影响因子。混播花卉组合的理念与实践在欧美已相对成熟,并创造了较多经典案例,值得国内学习。二、本着向大自然学习的态度,对内蒙古的原生野花草甸进行调研,并梳理分析草本群落的植物种类构成。对长三角地区及西南等现有草花应用进行了实地调研,包括花海以及各类花园中的植物组合景观。分析认为,目前的花海形式存在景观效果同质化、品种选择单一化、最佳观赏期较短等问题。提出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逐渐由单一的花海景观向复合型多年生植物景观即花园形态转变,而复合型混播花卉植物组合的营建是其中有价值的部分。三、从草甸自然生境获得灵感,分别在屋顶与露地条件下进行混播建植组合试验,观察并筛选出生长状况良好,整体景观效果佳的混播组合,(效果较好的组合要说明具体组合方式)并将混播形式应用于草坪建植,进行低养护型缀花草毯的尝试与实践。四、将混播组合在浙江上虞―海上花田‖景区优化设计、邳州城北花海设计中进行实践运用。提出以长花期的宿根花卉与抗性强、具有野态美的混播花种的合理化混播组合方案,旨在增强景观的可持续性、构建草本植物群落、提高多年生植物应用频度,以实现丰富植物多样性、延长观赏期的效果,以期为草本植物景观营造提供一定的参考与借鉴。

曾琼[8](2017)在《南洞庭湖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南洞庭湖有着较为特殊的地理以及自然环境,在其中存在着众多的野生植物,同时有着较为丰富的物种类别。在论文之中依靠对南洞庭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调查统计,从野生观赏植物的资源类别、具体价值、园林模式以及开发等问题进行对应的分析和总结其可用于园林中的观赏植物资源,从资源保护的角度探讨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保护及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的保障。研究结果如下:通过对南洞庭湖植物资源的全面调查,根据植物的观赏价值、生态习性、珍稀濒危性共筛选出观赏价值突出的植物168种,草本植物155种,木本植物13种。根据南洞庭湖野生观赏植物植物综合评价分析可知,综合评分越高,该种植物的开发运用有着更为光明的前景,则使用到绿化方面能够发挥的效果也更为理想。南洞庭湖具有较优良观赏特性及较好开发利用前景的草本植物有短毛独活、野胡萝卜、虎耳草、马齿苋、白三叶草、荇菜、小叶珍珠菜、紫花地丁、虎杖、水苏、荆三棱、金耳环、纤细半蒴苣苔、接骨草、疏头过路黄、东方香蒲、香蒲、芦苇、荻、狼尾草、紫云英、蓼子草、半枝莲、救荒野豌豆、益母草等;木本植物种类有:无患子、乌桕、重阳木、旱柳、美洲黑杨、意大利杨、白杜、月季、野蔷薇、桑等。有部分科的多个物种的具体评分存在一定的区别,代表着其具备着较为丰富的物种类别,而部分种类存在着相对较高的开发价值,还有部分类别因为实际的花期、观赏性以及生态特性等方面的表现而影响了全局的评分。实际得分相对偏高的有关植物,通常都存在着分布更为密切,具备良好观赏价值以及对应适应能力的基础特征。而论文以之前关于野生观赏植物的评价体系作为核心,进一步针对南洞庭湖的实际状况,构建了配套的系统评价架构,同时针对二次筛选操作而获得的有关观赏草本以及数目开展配套的量化评价工作。

张艳[9](2017)在《中国北方地区部分野生宿根花卉繁殖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宿根花卉观赏价值高,管理简单,许多种类抗旱性强,对北京节水园林建设有积极的意义。种子繁殖、扦插和分株繁殖是野生宿根花卉繁殖的重要手段,且方法易推广。本研究调查了华北地区野生宿根花卉资源,进行了 16种野生宿根花卉种子繁殖、8种野生宿根花卉的扦插繁殖及5种野生宿根花卉的分株繁殖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及结论如下:(1)种子繁殖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蓬子菜(Galium verum)、阿尔泰狗娃花(Heteropappus altaicus)、野罂粟(Papaver nudicaule)、旱麦瓶草(Silene jenisseensis)于8月采种后随采随播,于塑料大棚内直接穴盘育苗,出苗率可达60%以上;二裂委陵菜(Potentilla bifurca)、菊叶委陵菜(P.tanaca)etifolia)、瓣蕊唐松草(Thalictrum petaloideum)、展枝唐松草(T.squarrosum)、山岩黄耆(Hedysarum alpinum)、拳蓼(Polygonum bistorta)等 12种野生宿根花卉经预处理后可播种育苗。发芽温度试验表明,全缘橐吾最适发芽温度为5~10℃C,叉分蓼(P.divaricatum)、拳蓼、牻牛儿苗(Erodium stephanianum)、草地老鹳草(Geranium pratense)、野豌豆(Vicia sepium)15℃,紫花耧斗菜度为 15~25℃,野火球(Trifolium lupinaster)、麻花头等为20℃,菊叶委陵菜、沙参为20~25℃,山岩黄耆为25℃,溪荪最适萌发温度为15℃/25℃变温处理。赤霉素处理浓度试验表明:草地老鹳草、沙参、麻花头为不处理发芽最好,菊叶委陵菜最佳处理浓度为125 mg/L,山岩黄耆、拳蓼等为250 mg/L,瓣蕊唐松草、展枝唐松草等为500 mg/L,二裂委陵菜和野豌豆为1000 mg/L。浸种最适温度试验表明:二裂委陵菜、沙参、紫花耧斗菜为室温(20℃),展枝唐松草、全缘橐吾为50℃,菊叶委陵菜、瓣蕊唐松草等为60℃,野火球、溪荪70℃,草地老鹳草为80℃,野豌豆、牻牛儿苗为90℃。草地老鹳草最佳温水浸种处理为60℃,恒温浸种30 min;促进溪荪种子萌发的最佳处理为低温贮藏2个月后,用500 mg/L赤霉素浸种24h;(2)8种野生宿根花卉扦插试验结果表明:歪头菜(Vicia unijuga)、野火球、野豌豆、二裂委陵菜扦插基质宜选用珍珠岩:蛭石=1:1,歪头菜宜于6月底~7月初采用100~300 mg/LIBA处理30 min,生根率88.33%以上;野火球宜于6~7月扦插或用100 mg/L ABT1或300 mg/L的NAA处理10 min后扦插,生根率80%以上;野豌豆宜于8月初用300 mg/LIBA处理10 min,扦插生根率60%以上;二裂委陵菜宜于6~7月用500 mg/L NAA处理10 min后扦插,生根率70%以上。黄花铁线莲(Clematis intricata)扦插宜于7月,选用植株上部枝条,50 mg/L ABT1 或 IAA、100 mg/L IBA 处理 10 min,基质宜选用草炭:沙=1:1,生根率90%以上。扦插解剖学研究结果表明:(1)歪头菜、二裂委陵菜、草地老鹳草、兴安老鹳草(Geranium maximowiczii)属于皮部生根型;野豌豆、野火球、棉团铁线莲(C hexapetala)、黄花铁线莲兼有皮部生根及愈伤组织生根两种类型,但皮部生根较多。(2)歪头菜、野火球、棉团铁线莲、黄花铁线莲未发现潜伏根原基,扦插形成的不定根均起源于诱生根原基。诱生根原基均发源于形成层。(3)分株繁殖试验结果表明:参试材料宜在8月分株,草地老鹳草宜选多年生(至少2年生)植株为母株,菊叶委陵菜、阿尔泰狗娃花、展枝唐松草、麻花头分株用母株1年以上实生苗即可,子株保留2~4个芽,去除细弱根,保留健康根系和8~10 cm地上部分;需盆栽缓苗后下地。

刘雪[10](2017)在《北京地区引种宿根花卉抗旱性评价》文中研究说明北京市水资源紧缺,推广和应用抗旱宿根花卉是北京园林绿化发展的必然趋势。在调研北京城市绿地宿根花卉应用情况的基础上,以广泛应用的4种抗旱试验材料(马蔺 Iris.lactea var.chinensis、山麦冬 Liriope spicata、’ 金娃娃’萱草 Hemerocallis fulva’Golden Doll’、地被石竹Dianthusplumarius)为对照,用灰色关联度法筛选抗旱指标,用主成分分析法、隶属函数值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北京尚未推广的20种试验材料进行抗旱性评价和抗旱等级划分,同时评价已引种的16种试验材料的田间适应性。旨在筛选出抗旱性强、可在北京地区应用的宿根花卉,同时进行抗旱性评价指标的筛选,建立抗旱性评价体系,为今后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全文结论如下:(1)北京城市绿地中有宿根花卉143种/品种,其中山麦冬、鸢尾、马蔺、玉簪和’金娃娃’萱草5种应用频度最高,大于60%,八宝景天、萱草、千屈菜和地被石竹4种应用频度次之,大于30%。地被、道路绿化、山石、草坪点缀等是其主要应用方式。84种/品种(占所有调查种类58.7%)仅在植物园和苗圃有栽培,并未推广。(2)4种对照材料中,马蔺、山麦冬和’金娃娃’萱草为高抗旱宿根花卉,地被石竹为中等抗旱。其余20种试验材料中,菊叶委陵菜和马蔺、山麦冬、’金娃娃’萱草属同一级别,抗性虽不及其他3种,但仅略低于’金娃娃’萱草;二裂委陵菜、叉分蓼、白屈菜、蓬子菜、溪荪、旱麦瓶草、蹄叶橐吾为中等抗旱宿根花卉,抗旱力与地被石竹相当,但依上述次序减弱;麻花头、华北蓝盆花、蓝花棘豆、展枝唐松草、紫花耧斗菜、黄芩、独活、路边青、’小兔子’狼尾草、地榆、草地风毛菊、龙芽草属弱抗旱宿根花卉,抗旱性低于4个对照材料,其抗旱性依上述次序减弱。(3)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对抗旱性影响大的指标为气孔密度、Pn和根长3个指标,影响较大的为株高、冠幅、抗旱系数、CE、Gs、Tr、WUEI、Fv/F0、Fv/Fm、Pro、LRWC、POD、PR和Chl(a+b)14个指标,影响较小的为WUEL,影响小的为凋萎系数、气孔长径、气孔短径、Rel和MDA5个指标。从生产方面来说,根长、株高、冠幅、抗旱系数、WUEL、凋萎系数等指标因为测定方法简单可靠,更具有实用意义。(4)宿根花卉的抗旱性评价体系包括评价指标和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应包括形态、生长、生理生化指标,通过灰色关联度分析筛选出影响大和较大的指标;评价方法则先利用主成分分析解决指标的重叠性,确定各指标权重,然后结合隶属函数值法得到各试验材料的综合评价值,根据综合评价值进行抗旱性排序和聚类。(5)结合抗旱性和田间适应性观察结果,高抗旱的马蔺、山麦冬、’金娃娃’萱草、菊叶委陵菜和中等抗旱的二裂委陵菜、叉分蓼、白屈菜、蓬子菜、溪荪、地被石竹、旱麦瓶草可在较干旱或水分管理不方便的绿地应用;弱抗旱的’小兔子’狼尾草、路边青、地榆、龙芽草、草地风毛菊、麻花头、紫花耧斗菜、黄芩、展枝唐松草、蓝花棘豆和华北蓝盆花可在少量灌溉的基础上推广应用;蹄叶橐吾和独活不建议引种和应用。

二、野生花卉—紫花地丁的推广应用与栽培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野生花卉—紫花地丁的推广应用与栽培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河北武安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蓝色花卉资源调查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野生花卉资源调查研究进展
        1.2.1 华北地区野生观赏植物资源调查
        1.2.2 蓝色野生花卉资源调查研究
    1.3 调控蓝色花形成分子机理的研究进展
    1.4 植物资源评价研究进展
    1.5 野生花卉引种驯化和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5.1 引种驯化研究
        1.5.2 种子繁殖研究
        1.5.3 扦插繁殖研究
        1.5.4 组织培养繁殖研究
    1.6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1.7 技术路线
第2章 武安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蓝色花卉资源调查研究
    2.1 研究区域概况
    2.2 武安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蓝色花卉研究方法
        2.2.1 调查时间与范围
        2.2.2 调查方法与内容
        2.2.3 种子采集和制作标本
        2.2.4 鉴定和数据处理
    2.3 结果与分析
        2.3.1 河北武安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蓝色花卉名录
        2.3.2 科属分析
        2.3.3 生活型分析
        2.3.4 花期分析
        2.3.5 应用类型初步分析
    2.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第3章 河北武安国家森林公园蓝色野生花卉综合价值评价
    3.1 评价对象
    3.2 评价体系的建立
        3.2.1 评价指标的确定及分层结构模型的构建
        3.2.2 评价指标的选择和评价依据
        3.2.3 各项指标的赋分标准
        3.2.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3.3 评价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部分种类的繁殖技术研究
    4.1 野生花卉种类的选择
    4.2 两种耧斗菜属植物的种子萌发试验研究
        4.2.1 材料与方法
        4.2.2 结果与分析
    4.3 大叶铁线莲扦插繁殖试验研究
        4.3.1 材料与方法
        4.3.2 结果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与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简介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武安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蓝色花卉名录

(2)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昆虫野花带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研究
        1.1.1.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支持服务
        1.1.2.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调节服务
        1.1.3.昆虫野花带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提供服务
        1.1.4.昆虫野花带在农业景观中的文化服务
    1.2.昆虫野花带景观生态学研究
    1.3.昆虫野花带种植及植物群落研究
    1.4.昆虫野花带规划设计与建植管理研究
        1.4.1.昆虫野花带景观特征
        1.4.2.昆虫野花带景观构成
        1.4.3.昆虫野花带具体分类
        1.4.4.昆虫野花带设计原则与方法
        1.4.5.昆虫野花带建植管理
    1.5.昆虫野花带在各国的政策发展研究
        1.5.1.英国
        1.5.2.瑞士、比利时
        1.5.3.美国
2 京郊非作物生境与传粉者调查研究
    2.1.调查内容与方法
        2.1.1.调查区域及样点选取
        2.1.2.草本植物群落调查
        2.1.3.传粉昆虫观测
    2.2.结果分析
        2.2.1.非作物生境草本植物群落多样性分析
        2.2.2.非作物生境传粉昆虫多样性分析
        2.2.3.不同类型草本植物群落对昆虫的作用分析
    2.3 结论与讨论
3 昆虫野花带群落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研究
    3.1.研究内容与方法
        3.1.1.样地、样方基本情况
        3.1.2.节肢动物观测与收集
        3.1.3.节肢动物多样性评测
    3.2.结果分析
        3.2.1.昆虫野花带群落中节肢动物物种多样性
        3.2.2.节肢动物功能团时序动态变化分析
    3.3.结论与讨论
4 昆虫野花带群落中植物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关系研究
    4.1.研究内容与方法
        4.1.1.样地、样方植物群落概况
        4.1.2.植物花期物候观测
        4.1.3.节肢动物相关的植物关键功能性状测定
        4.1.4.植物-传粉者互作关系
    4.2.结果分析
        4.2.1.植物群落多样性构成特征及其与节肢动物群落关系
        4.2.2.传粉者功能团动态与花期物候关系
        4.2.3.植物-传粉者互作及生态位关系
        4.2.4.植物关键功能性状与节肢动物功能团多样性的关系
    4.3.结论与讨论
5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3)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圆明园作为遗址公园的重要性
        1.1.2 圆明园植物景观的重要性
        1.1.3 圆明园植物景观现状不容乐观
        1.1.4 圆明园植物景观亟待调查研究
        1.1.5 重点研究九州景区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遗址公园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1.2.2 圆明园植物景观的相关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范围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2 圆明园盛期植物景观考据
    2.1 相关研究史料
        2.1.1 文档资料
        2.1.2 图档资料
    2.2 文档资料考据
        2.2.1 内工则例考据
        2.2.2 御制诗文考据
    2.3 图档资料考据
        2.3.1 圆明园四十景图考据
        2.3.2 圆明园样式房图考据
        2.3.3 清宫圆明园图档考据
    2.4 图文考据小结
3 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
    3.1 全园普查
    3.2 九州详查
        3.2.1 九州全景区物种调查
        3.2.2 各次级景区物种调查
        3.2.3 遗址内乔木调查
        3.2.4 乔木生长势调查
4 圆明园植物原真性评价
    4.1 全园植物原真性
    4.2 九州植物原真性
        4.2.1 植物种类原真性
        4.2.2 植物景观原真性
5 结论与建议
    5.1 圆明园盛期植物总结
    5.2 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
    5.3 圆明园植物景观原真性评估
    5.4 圆明园植物景观规划建议
        5.4.1 遗址保护层面
        5.4.2 遗址安全层面
        5.4.3 植物景观层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圆明园工程则例·花果树木价值》清单抄本
    附录B 圆明园御制诗中的植物统计表
    附录C 《圆明园四十景》植物考据表
    附录D 《雍正十二月行乐图轴》及《清院画十二月令图》植物考据表
    附录E 圆明园盛期植物材料表
    附录F 2019年圆明园植被调查名录
    附录G 九州景区植物种类调查表
    附录H 九州景区威胁遗址乔木统计
    附录I 九州景区死亡或濒死乔木统计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4)长沙市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需求
        1.1.2 “节约型园林城市”建设
        1.1.3 国内外地被植物理论与应用研究的差异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概念辨析
        1.3.1 公园绿地
        1.3.2 地被植物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国内外理论及应用研究进展
    2.1 国内外地被植物理论研究进展
        2.1.1 国外地被植物理论研究进展
        2.1.2 国内地被植物理论研究进展
    2.2 国内外地被植物工程应用进展
        2.2.1 国外地被植物工程应用进展
        2.2.2 国内地被植物工程应用进展
    2.3 地被植物应用的相关理论
        2.3.1 生态学理论
        2.3.2 景观美学理论
        2.3.3 经济学原理
    2.4 国内外理论及应用研究评述
第3章 国内外城市公园地被植物应用案例分析
    3.1 国外相关案例
        3.1.1 伦敦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3.1.2 美国纽约高线公园
        3.1.3 美国芝加哥卢瑞花园
    3.2 国内相关案例
        3.2.1 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
        3.2.2 上海世博公园
    3.3 国内外地被植物应用比较分析
        3.3.1 地被植物景观设计理念与设计手法比较
        3.3.2 地被植物景观营建技术比较
        3.3.3 地被植物景观效益比较
    3.4 小结
第4章 长沙市公园绿地地被植物应用现状研究
    4.1 研究区及调研区域概况
        4.1.1 研究区概况
        4.1.2 调研区概况
    4.2 样点及样方设置
    4.3 数据计算及统计分析
        4.3.1 频度计算方法
        4.3.2 物种重要值计算方法
        4.3.3 物种多样性计算方法
    4.4 结果与分析
        4.4.1 人工栽培地被植物物种组成及应用特征
        4.4.2 公园环境中景观绿地演化现象
        4.4.3 自生地被植物物种构成及物种多样性
    4.5 小结
第5章 地被植物工程应用实践分析
    5.1 项目简介
    5.2 地被植物应用现状
    5.3 地被植物种植设计策略
    5.4 工程应用效果评估
    5.5 小结
第6章 地被植物应用发展趋势探讨
    6.1 宏观发展趋势
        6.1.1 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趋向于选择近自然植物群落
        6.1.2 国家相关政策进一步的规范化、准则化
    6.2 中观发展趋势
        6.2.1 国外野花草地营建进一步规模化、商品化、产业化
        6.2.2 国内传统的地被植物设计与管理模式趋向边缘化
        6.2.3 城市建设中单一草坪向野花花境及缀花草坪转化
    6.3 微观发展趋势
        6.3.1 地被植物选择应用回归乡土本色
        6.3.2 着手地被植物系统化研究
        6.3.3 地被植物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并行发展
    6.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学位期间参与项目)
附录 B (国内地被植物研究现状文献梳理)
    附录 B-1:地被植物资源调查与筛选
    附录 B-2:地被植物有关生理性的研究
    附录 B-3:地被植物的引种、快速繁殖与推广研究
    附录 B-4:地被植物有关景观建设的研究
附录 C (长沙市西湖公园地被植物名录)
    附录 C-1:长沙市西湖公园人工栽培地被植物名录
    附录 C-2:长沙市西湖公园自生地被植物名录
致谢

(5)野生堇菜属植物引种栽培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堇菜属植物生物学特性及种质资源的研究
    1.1 堇菜属植物生物学特性
    1.2 堇菜属植物种质资源
2 堇菜属植物引种栽培研究
    2.1 堇菜属植物种子特性研究
    2.2 堇菜属植物引种驯化研究
    2.3 堇菜属栽培技术
    2.4 堇菜属植物的抗性研究
        2.4.1 堇菜属植物的抗旱性研究
        2.4.2 堇菜属植物的耐盐性研究
        2.4.3 堇菜属植物的抗寒性研究
        2.4.4 堇菜属植物的耐重金属性研究
3 堇菜属植物在园林园艺中的应用
    3.1 作为盆花的应用
    3.2 作为花境植物应用
    3.3 作为地被植物应用
4 总结讨论
5 研究展望

(6)野花组合的营建试验及其生态效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野花组合的研究现状
        1.2.1 野花组合品种引种驯化
        1.2.2 野花组合观赏应用
        1.2.3 野花组合生态效益
        1.2.4 野花组合资源应用评价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目的、意义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野花组合营建技术及试验方法
    2.1 试验地概况
        2.1.1 试验地简介
        2.1.2 场地评估
    2.2 植物的选择与播种
        2.2.1 组合植物的选择及配置
        2.2.2 组合播种
    2.3 后期管理技术
    2.4 试验设计
        2.4.1 形态特征
        2.4.2 生态效益
    2.5 试验方法与数据处理
        2.5.1 形态特征观测
        2.5.2 组合周围气候微环境测定
        2.5.3 叶面积指数及滞尘量的测定
        2.5.4 数据处理
第3章 不同野花组合观赏性及经济性分析
    3.1 野花组合种子最终存活率
    3.2 野花组合植株特性及杂草干扰
        3.2.1 组合株高
        3.2.2 组合植株其他特性
        3.2.3 杂草干扰
    3.3 野花组合物候期
    3.4 野花组合的观赏性
    3.5 野花组合综合成本及再生能力
        3.5.1 综合成本
        3.5.2 组合再生能力
    3.6 结论
第4章 不同野花组合生态效益分析
    4.1 不同野花组合降温增湿作用
        4.1.1 土壤温度变化
        4.1.2 空气温湿度的变化
        4.1.3 对人体舒适度作用
    4.2 不同野花组合叶面积指数
    4.3 不同野花组合单位面积滞尘量
        4.3.1 不同时期叶片滞尘量变化
        4.3.2 不同时期叶片单位叶面积滞尘量与叶面积的关系
        4.3.3 叶片特性研究
        4.3.4 不同时期叶片滞尘能力评价
    4.4 结论
第5章 野花组合综合应用评价
    5.1 评价对象确定
    5.2 野花组合评价体系的构建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指标选取原则及评价依据
        5.2.3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5.3 野花组合的综合评价与等级
    5.4 结论
结论与讨论
展望与不足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7)长三角地区复合型混播花卉组合建植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技术路线
2 相关国内外研究进展概况
    2.1 国外研究进展
        2.1.1 混播花卉组合的历史沿革
        2.1.2 国外研究内容
    2.2 国内文献研究
        2.2.1 概念研究
        2.2.2 植物材料
        2.2.3 配置技法
        2.2.4 小结
3 草本植物景观调研
    3.1 内蒙古赤峰自然草甸景观调查与分析
        3.1.1 调查地概况
        3.1.2 植物材料及园林价值分析
        3.1.3 景观应用与组合形式的探讨
        3.1.4 基于植物材料的群落尝试
    3.2 播种营建的花卉应用现状调查与分析
        3.2.1 调查地点与时间
        3.2.2 调查结果
        3.2.3 花海播种成景的优势与存在问题
        3.2.3.1 种类不足且同质化严重,缺乏特色
        3.2.3.2 景观层次与结构单一化,生态性差
        3.2.3.3 观赏期集中换植成本高,延续感弱
        3.2.3.4 以草甸为灵感进行组合,追求野趣
        3.2.4 国内外混播应用形式比较与分析
        3.2.4.1 国内外积极探索草本植物景观与生态结合的可能性
        3.2.4.2 国外花卉混播的研究内容相对丰富,体系成熟
        3.2.4.3 国内对于组合式植物的生长习性与观赏特性的研究仍待加强
        3.2.4.4 国内应增加多年生花卉与野生资源的利用率
4 屋顶条件的混播组合试验(屋顶花毯)
    4.1 屋顶试验条件
        4.1.1 试验地块气候背景
    4.2 试验目的
    4.3 准备工作
        4.3.1 种植架
        4.3.1.1 详细设计
        4.3.1.2 运输与摆放
        4.3.2 种植层
        4.3.3 试验材料选择
        4.3.3.1 选种依据
        4.3.3.2 组合依据
        4.3.3.3 试验材料
    4.4 试验方法
        4.4.1 混播流程
        4.4.2 试验流程
        4.4.2.1 试验阶段
        4.4.2.2 试验记录与统计方法
        4.4.2.3 预期结果与效果
    4.5 结果分析
        4.5.1 组合成坪效果数据统计——覆盖率
        4.5.2 组合外貌变化数据统计——平均高度
        4.5.3 组合观赏性及适应性数据统计——抗性组合的筛选
    4.6 小结
5 露地混播组合试验(野花草甸)
    5.1 区位与环境阐述
        5.1.1 杭州湾“海上花田”试验地块
    5.2 试验目的
    5.3 准备工作
        5.3.1 播种前准备
        5.3.2 播种工具的准备
        5.3.3 播种方式
        5.3.4 试验材料选择
        5.3.4.1 选种依据
        5.3.4.2 组合依据
        5.3.4.3 试验材料
    5.4 试验方法
        5.4.1 混播流程
        5.4.2 混播方案
        5.4.3 试验记录与统计方法
    5.5 结果与分析
        5.5.1 组合成坪效果数据统计——平均覆盖率
        5.5.2 组合景观效果数据统计——花期持续性
        5.5.3 组合适应性与协调性数据统计——混播组合的建议
        5.5.3.1 单种播种推荐
        5.5.3.2 组合中相互抑制关系的探讨
        5.5.3.3 组合中受其他条件抑制的探讨
        5.5.3.4 优良组合推荐
    5.6 草坪混播花种试验(缀花草毯)
        5.6.1 试验背景
        5.6.2 研究内容
        5.6.3 研究方法
        5.6.3.1 材料选择
        5.6.3.2 试验方法
        5.6.3.3 试验流程
        5.6.4 结果分析
        5.6.5 应用原则
    5.7 小结
        5.7.1 播种方式进一步优化
        5.7.2 配比依据生态合理化
        5.7.3 组合外貌丰富多样化
6 混播组合设计手法之实践探索
    6.1 混播组合之营造复合型花海景观
        6.1.1 单一型向复合型转变
        6.1.2 复合型景观实践——江苏邳州城北花海设计
        6.1.2.1 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
        6.1.2.2 方案设计
        6.1.2.3 种植设计
    6.2 混播组合之创造自然式花园景观
        6.2.1 展示型向自然式转变
        6.2.2 自然式花园实践——浙江上虞“秘密花园”设计
        6.2.2.1 项目背景及现状分析
        6.2.2.2 野花园
7 结语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8)南洞庭湖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国内外研究概述及研究区域概况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当前国外对野生观赏植物研究状况
        1.2.2 国内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研究现状
    1.3 野生观赏植物的园林应用
        1.3.1 引种驯化
        1.3.2 园林应用形式
        1.3.3 园林设计元素
    1.4 野生植物资源开发和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5 研究区域概况
        1.5.1 地理位置
        1.5.2 气候条件
        1.5.3 地形地貌
    1.6 研究内容
        1.6.1 南洞庭湖野生植物资源
        1.6.2 野生植物观赏价值评价
        1.6.3 南洞庭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开发利用
第二章 南洞庭湖野生观赏植物调查与分析方法
    2.1 调查方法与内容
        2.1.1 线路调查和时间
        2.1.2 样方调查
    2.2 南洞庭湖野生植物分析方法
        2.2.1 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评价方法
        2.2.2 植物群落数量特征分析方法
        2.2.3 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分析方法
第三章 南洞庭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组成分析
    3.1 南洞庭湖植物资源组成
    3.2 南洞庭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
        3.2.1 南洞庭湖野生观赏植物资源组成
        3.2.2 野生观赏植物资源区系地理成分
        3.2.3 优势科系
        3.2.4 优势属系
        3.2.5 单种科系
        3.2.6 生长型
        3.2.7 观赏型
        3.2.8 应用型
第四章 南洞庭湖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评价研究
    4.1 评价对象的选取及选取原则
    4.2 野生观赏草本植物的综合评价
        4.2.1 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计算
        4.2.2 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结构的建立
        4.2.3 观赏草本植物评价标准的量化
        4.2.4 观赏草本植物综合评价结果
    4.3 野生观赏木本植物的综合评价
        4.3.1 评价体系的建立及权重的计算
        4.3.2 观赏木本植物评价标准的量化
        4.3.3 观赏木本植物的综合评价结果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件

(9)中国北方地区部分野生宿根花卉繁殖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1 引言
    1.1 野生宿根花卉繁殖技术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2 野生宿根花卉种子萌发特性研究概况
        1.2.1 影响野生宿根花卉种子萌发的内因
        1.2.2 影响种子萌发的环境因子
        1.2.2.1 温度
        1.2.2.2 光照
        1.2.2.3 水分
        1.2.3 促进野生宿根花卉种子发芽的方法
        1.2.3.1 机械破皮与酸侵蚀
        1.2.3.2 水浸种
        1.2.3.3 层积
        1.2.3.4 赤霉素处理
        1.2.3.5 复合处理
        1.2.4 小结
    1.3 野生宿根花卉无性繁殖技术研究进展
        1.3.1 分株繁殖
        1.3.1.1 植物种类
        1.3.1.2 时间与方法
        1.3.2 扦插繁殖
        1.3.2.1 插穗部位
        1.3.2.2 时间和方法
        1.3.2.3 扦插环境
        1.3.2.4 扦插生根的解剖学与生理学基础
        1.3.3 组织培养
        1.3.3.1 外植体种类
        1.3.3.2 启动培养基
        1.3.3.3 增殖培养
        1.3.3.4 生根培养
        1.3.3.5 移栽与成活
        1.3.4 小结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2.1 研究方法
        1.4.2.2 技术路线
2 华北地区野生草本花卉资源调查
    2.1 研究方法
        2.1.1 调查时间
        2.1.2 调查地点
        2.1.3 调查内容
        2.1.3.1 观赏特性
        2.1.3.2 生活型
        2.1.3.3 生境
        2.1.4 调查方法
    2.2 结果与分析
        2.2.1 调查结果
        2.2.2 观赏价值及园林应用潜力分析
        2.2.2.1 优良的花坛、花境花卉
        2.2.2.2 用于湿地绿化
        2.2.2.3 用于假山、岩石园或荒坡绿化
        2.2.2.4 地被的应用
        2.2.2.5 用于切花
        2.2.2.6 观赏草的应用
    2.3 小结与讨论
3 野生宿根花卉种子育苗试验
    3.1 播种育苗技术
        3.1.1 种子及来源
        3.1.2 种子的处理及保存
        3.1.3 研究方法
        3.1.3.1 种子形态观察
        3.1.3.2 千粒重测定
        3.1.3.3 试验地点
        3.1.3.4 穴盘播种育苗
    3.2 结果及分析
        3.2.1 种子形态及千粒重
        3.2.2 穴盘育苗出苗率
    3.3 讨论与小结
4 16种野生宿根花卉种子萌发试验
    4.1 材料
    4.2 方法
        4.2.1 种子形态观察及千粒重测定
        4.2.2 种子硬实率的测定
        4.2.3 TTC法测定种子活力
        4.2.4 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2.4.1 不同温度处理
        4.2.4.2 赤霉素处理
        4.2.4.3 不同温度水处理
        4.2.4.4 恒温温水浸种处理
        4.2.4.5 硫酸处理
        4.2.4.6 低温贮藏处理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种子形态及千粒重
        4.3.2 4种野生宿根花卉种子硬实率及种子活力
        4.3.3 预处理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1 不同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2 不同赤霉素浓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3 不同温度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4 不同温度恒温水浸种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5 不同硫酸浸种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3.3.6 不同低温贮藏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 讨论
        4.4.1 种子的重量、形态特征与种子萌发
        4.4.2 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3 赤霉素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4 浸种温度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5 硫酸浸种时间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4.4.6 低温贮藏时间对溪荪种子萌发的影响
    4.5 小结
        4.5.1 16种野生宿根花卉最适萌发温度
        4.5.2 16种野生宿根花卉最适赤霉素处理浓度
        4.5.3 最适浸种温度
        4.5.4 硫酸浸种及低温贮藏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5 扦插繁殖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扦插试验
        5.1.1.1 正交试验
        5.1.1.2 不同扦插基质处理试验
        5.1.1.3 不同枝条部位处理试验
        5.1.1.4 不同扦插时间处理试验
        5.1.1.5 不同激素及浓度处理试验
        5.1.1.6 插床的建立
        5.1.1.7 扦插基质配制与消毒
        5.1.1.8 扦插与管理
        5.1.1.9 数据统计与分析
        5.1.2 解剖结构观察
        5.1.2.1 材料
        5.1.2.2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2.1 扦插繁殖技术研究
        5.2.1.1 扦插基质、激素种类及浓度对歪头菜及棉团铁线莲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2 激素种类及浓度、枝条部位对草地老鹳草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3 不同扦插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4 不同扦插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5 不同扦插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2.1.6 不同激素及浓度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2.2 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
        5.2.2.1 生根类型及不定根形成
    5.3 讨论
        5.3.1 不同外源激素处理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3.2 不同扦插时间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3.3 不同基质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3.4 不同枝条部位对扦插生根的影响
        5.3.5 正交试验最优处理
        5.3.6 扦插不定根的发生
    5.4 小结
        5.4.1 扦插繁殖技术
        5.4.2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
6 野生宿根花卉分株繁殖试验
    6.1 材料
    6.2 方法
        6.2.1 试验地
        6.2.2 不同时间地栽试验
        6.2.3 盆栽试验
        6.2.4 管理
    6.3 结果与分析
        6.3.1 不同分株时间及不同栽植方式对草地老鹳草分株繁殖的影响
        6.3.2 4种野生宿根花卉分株繁殖成活情况
    6.4 讨论
    6.5 小结
7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1.1 种子育苗种类选择及种子预处理方法
        7.1.2 扦插繁殖种类筛选及方法
        7.1.3 扦插生根解剖学研究
        7.1.4 分株繁殖种类筛选及方法
    7.2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华北地区野生草本花卉名录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北京地区引种宿根花卉抗旱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1 引言
    1.1 北京水资源现状
    1.2 宿根花卉
        1.2.1 宿根花卉的特点
        1.2.2 宿根花卉应用现状
        1.2.3 宿根花卉的评价与筛选
    1.3 宿根花卉的抗旱性研究
        1.3.1 抗旱机理
        1.3.2 抗旱性鉴定指标
        1.3.2.1 生物学指标
        1.3.2.2 生理生化指标
        1.3.3 抗旱鉴定常用方法
        1.3.4 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1.3.4.1 分级评价法
        1.3.4.2 隶属函数值法
        1.3.4.3 综合指数法
    1.4 抗旱宿根花卉的应用
    1.5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
    1.6 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北京市宿根花卉应用情况调查
    2.1 研究地概况
    2.2 调查内容与方法
    2.3 结果与分析
        2.3.1 北京城市绿地中宿根花卉应用现状
    2.4 小结与讨论
3 24种试验材料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响应
    3.1 材料和方法
        3.1.1 试验材料
        3.1.2 试验方法
        3.1.2.1 试验设计
        3.1.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3.1.3 数据处理方法
    3.2 结果与分析
        3.2.1 干旱胁迫下24种试验材料的形态表现
        3.2.2 干旱胁迫对宿根花生长的影响
        3.2.3 24种试验材料的水分利用效率、凋萎系数和抗旱系数
        3.2.4 干旱胁迫对光合特性的影响
        3.2.5 干旱胁迫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3.2.6 干旱胁迫对24种试验材料气孔特征的影响
        3.2.7 干旱胁迫对叶片相对含水量的影响
        3.2.8 干旱胁迫对叶片相对电导率的影响
        3.2.9 干旱胁迫对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2.10 干旱胁迫对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2.11 干旱胁迫对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3.2.12 干旱胁迫对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2.13 干旱胁迫对POD活性的影响
        3.2.14 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3.3 小结与讨论
        3.3.1 植株形态、生长的变化与抗旱性的关系
        3.3.2 光合特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3.3.3 水分利用效率、凋萎系数、抗旱系数与抗旱性的关系
        3.3.4 气孔特征与抗旱性的关系
        3.3.5 干旱胁迫对荧光参数的影响
        3.3.6 叶片相对含水量与抗旱性的关系
        3.3.7 质膜稳定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3.3.8 叶绿素含量与抗旱性的关系
        3.3.9 渗透调节物质与抗旱性的关系
        3.3.10 POD活性与抗旱性的关系
4 24种试验材料抗旱性的综合评价
    4.1 数据分析方法
    4.2 结果与分析
        4.2.1 评价指标的主成分分析
        4.2.2 权重的确定和隶属函数分析
        4.2.3 抗旱性的聚类分析
        4.2.4 抗旱指标选取
    4.3 讨论与小结
5 宿根花卉的田间适应性评价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
        5.1.2 引种地与试验地概况
        5.1.3 方法
    5.2 结果与分析
    5.3 小结与讨论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研究建议
7 抗旱性评价体系的建立
参考文献
图版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
致谢

四、野生花卉—紫花地丁的推广应用与栽培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河北武安国家森林公园野生蓝色花卉资源调查与评价[D]. 王鑫.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5)
  • [2]昆虫野花带设计与应用研究[D]. 吴学峰.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3]圆明园现状植被调查与九州景区植物原真性研究[D]. 林舒琪.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4]长沙市公园绿地地被植物研究[D]. 廖晓晶. 湖南大学, 2020(08)
  • [5]野生堇菜属植物引种栽培及开发利用研究进展[J]. 蔡慧,徐子涵,丁彦芬.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20(01)
  • [6]野花组合的营建试验及其生态效益研究[D]. 卢彤. 河北工程大学, 2019(02)
  • [7]长三角地区复合型混播花卉组合建植初探[D]. 戚俊. 浙江大学, 2018(04)
  • [8]南洞庭湖野生观赏植物开发利用评价研究[D]. 曾琼. 华南理工大学, 2017(02)
  • [9]中国北方地区部分野生宿根花卉繁殖技术研究[D]. 张艳.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 [10]北京地区引种宿根花卉抗旱性评价[D]. 刘雪. 北京林业大学, 2017(04)

标签:;  ;  ;  ;  ;  

野生花卉的推广应用与栽培技术——堇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