釉浆加工工艺对釉质的影响分析

釉浆加工工艺对釉质的影响分析

一、浅析釉浆加工工艺对釉面质量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林[1](2021)在《尿素对陶瓷砖釉面光泽度的影响试验》文中研究表明陶瓷砖在快速烧成时,亮光釉面容易出现析晶现象,造成釉面光泽度下降。试验发现,在亮光熔块釉浆添加适量的尿素,能改善釉浆使用性能,有效提高釉面光泽度,使釉面达到平滑、透亮的效果。实践表明,尿素作为釉浆添加剂,具有效果显着、使用方便、不良作用少、成本低的优点,可广泛应用于釉面砖的快烧生产。

苗立锋[2](2021)在《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文中指出硬质瓷以其质地坚硬、良好的透光性、优异的抗热震性能、釉面硬度高耐划伤等优良性能而备受青睐,但其机械强度较低。通过引入刚玉提高了硬质瓷的机械强度,获得了高铝强化瓷,但其透光度却大大降低。为了解决传统硬质瓷“高强”和“高透”不可兼得的矛盾问题,本文突破传统的K2O-Al2O3-SiO2三元配方体系,引入CaO和MgO取代K2O做助熔剂,创新性地采用R2O-RO-Al2O3-SiO2四元配方体系制备出只含莫来石唯一晶相的莫来石质硬质瓷。首先,本文研究了KAS系统中组成和烧成温度对瓷胎中晶相组成的影响规律;探究了助熔剂CaO、MgO对莫来石质硬质瓷瓷胎结构和性能的影响;阐明了该体系中团簇状和须状两种形态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并解析了莫来石晶须尖端的形成机理;初步实现了该系统中原位莫来石晶体的调控。然后,采用熔剂预烧的方法解决了该系统难以致密化烧结的难题,并通过引入La2O3和BaO等高折射率氧化物对其透光性进行优化,制备出同时具备高强、高透和高白的莫来石质硬质瓷。最后,制备出与该硬质瓷坯体相适应的高温透明釉,获得综合性能优异的新型高档日用瓷。实验结果表明:(1)在KAS三元系统中,R2O含量越多,同时SiO2含量越少,且提高烧成温度均有利于消除瓷胎中的残余石英。当烧成温度为1410℃~1430℃时,R2O含量高于3.5 wt%,同时SiO2含量低于62 wt%的试样中均无残余石英。引入CaO、MgO取代K2O做助熔剂能够消除瓷胎中的刚玉晶相,并能促进二次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但会形成数量较多且尺寸较大的闭口气孔,导致其很难烧结致密。CaO/MgO质量比为1.20,于1410℃保温1 h烧成试样中莫来石晶体含量为51.9%,抗弯强度为107.3 MPa,透光度为12.6%(厚度1 mm),吸水率为0.20%,真气孔率为15.45%。(2)该系统中的莫来石晶体有团簇状和须状两种形态,莫来石团簇是在γ-Al2O3颗粒基础上原位形成的。随着煅烧温度的提高,氧化铝颗粒逐渐变疏松,1300℃时氧化铝颗粒与SiO2反应原位形成莫来石团簇,1410℃时莫来石团簇外围沿一维方向生长,形成刺猬状。须状莫来石晶体为单晶结构,其生长机理符合轴向螺位错生长机制,晶须生长方向为[001]方向。莫来石晶须大部分在降温过程中形成,其产率最大温度区间为1200℃~1300℃。经1410℃急冷热处理试样中莫来石晶须端部为平头形状,当急冷温度低于1300℃时,晶须端部变为“尖头”外形。通过降温至1250℃保温可以使莫来石晶须发生二次生长,但不能提高莫来石晶须含量。通过1410℃高温保温能够提高莫来石晶须含量,随着保温时间的延长,抗弯强度逐渐增大,当1410℃保温3 h时,抗弯强度最大,为125.3 MPa。(3)与纯Al2O3粉相比,硬质瓷中的氧化铝颗粒表面吸附了K2O、CaO、MgO和SiO2,它们抑制了γ-Al2O3的相转变,使硬质瓷中的γ-Al2O3转变为α-Al2O3的相转变温度显着提高,从1200℃提高至1300℃,进而提高了Al2O3转变为莫来石的反应活性。随着氧化铝预磨时间的增加,团簇状莫来石晶体逐渐变为尺寸细小的莫来石晶须,但试样的体积密度降低,吸水率增大,抗弯强度降低。(4)改变成型方式、保温时间和升温速率均不能有效促进该系统致密化烧结,所制备试样的真气孔率均大于15%。试样抗弯强度和气孔分形维数吻合度很高,即气孔分形维数越小,其外形越规则,试样强度越高。熔剂预烧可以使试样中的气孔含量显着下降,气孔尺寸明显减小,抗弯强度显着提高。这是因为熔剂经高于1300℃预烧后,系统产生液相的温度从1122℃降低至868℃,硬质瓷在较低温度下即可实现液相烧结。当熔剂预烧温度为1500℃时,得到高致密的莫来石质硬质瓷,与未预烧熔剂试样相比,抗弯强度从107.3 MPa提高至156.4 MPa,真气孔率由15.45%降低至4.57%,气孔平均尺寸由38.1μm减小到14.4μm。(5)当La2O3和BaO含量分别为0.57 wt%和1.33 wt%时,莫来石质硬质瓷具有较好的综合性能,抗弯强度为182.9 MPa,透光度为13.9%(1 mm厚),白度为88.6%,热膨胀系数为4.65×10-6/℃(600℃),真气孔率为2.78%,体积密度为2.554 g/cm3。与高铝强化瓷相比,莫来石质硬质瓷的透光度大大提高,约为高铝强化瓷的2.5倍,且抗弯强度提高了16.4%,成功解决了传统硬质瓷“高强”和“高透”不可兼得的矛盾问题,并且该瓷胎具有较低的热膨胀系数,有利于提高其热稳定性。(6)在CaO-MgO-Al2O3-SiO2系统釉料中引入少量K2O,能大幅降低方石英含量,从而显着降低釉的热膨胀系数。当K2O含量由0.29 wt%增大至0.81 wt%,热膨胀系数由6.29×10-6/℃降低至3.10×10-6/℃(200℃)。随着石英预磨时间的延长,釉面光泽度明显提高,且釉面粗糙度逐渐降低。当预磨时间为6 h时,光泽度达103%,未预磨石英的釉面平均粗糙度是预磨6 h时的1.95倍。石英预磨对釉面硬度影响不大,石英预磨6 h时,釉面硬度最大为6.85 GPa。该硬质瓷坯体施高温透明釉后,试样抗弯强度由182.9 MPa提高至196.2 MPa。这是因为坯、釉热膨胀系数分别为4.65×10-6/℃和3.28×10-6/℃(600℃),两者匹配使釉层受压应力,而且坯釉间形成相互穿插的楔型结构,坯釉结合良好。

豆高雅[3](2021)在《釉料组成对骨质瓷热稳定性及抗折强度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骨质瓷作为高级日用细瓷之一,以其高白度、高透光度和高强度等优良性能在国内外市场深受青睐。但骨质瓷的热稳定性远不如传统的K2O-Al2O3-SiO2系统瓷及滑石质日用细瓷。通常日用细瓷对热稳定性要求是制品水中交换温差达到200℃以上;而目前我国实际生产的骨质瓷制品水中交换温差多在140℃以下,即便是优质的骨质瓷水中交换的温差也只是达到160℃。国内外对提高骨质瓷热稳定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笔者在此基础上探讨釉料组成对骨质瓷热稳定性的影响。笔者就釉料的作用与特点进行了简单介绍,阐述了釉料配置应遵循的原则以及各氧化物在釉料中的作用。其着重计算了基础釉料配方以及调整组成后的各组配方的膨胀系数,及其与坯体膨胀系数的差值,介绍了釉浆制备及施釉工艺;着重叙述了各组配方烧成曲线及温度的确定,以及测定各组烧成试样的热稳定性、白度、抗折强度及坯釉适应性等性能的实验过程和实验结果,并进行简要的分析。最后,通过总实验结果的分析与讨论,得出结论,即通过改变釉料组成提高热稳定性是可行的。

桑振[4](2020)在《耀州窑青瓷呈色机理研究及色度学分析》文中研究表明耀州窑位于我国陕西省铜川市黄堡镇,历经唐、五代、宋、金、元和明代,烧造时间长达700余年,有中国“北方青瓷代表”之美誉。耀州窑青瓷,以五代天青瓷、宋代橄榄绿瓷和金代月白瓷为代表。其五代天青瓷具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罄”之特质;宋代橄榄绿青瓷“巧如范金,精比琢玉”,以刻、印花工艺而佳绝;金代月白釉瓷,釉如堆脂,温润如玉,雅清似月。耀州窑青瓷以其独特魅力,吸引着不同层次的古陶瓷研究者,在烧造工艺、化学组成分析、着色机理研究等方面取得了可喜成绩。本研究从材料物理与化学的角度结合色度学分析,重点对耀州窑青瓷的表观现象与微观结构进行研究,揭示其不同时期、不同釉色的异同性,建立了其青瓷“色度-组成-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同时,以色度学分析为基础,解析烧制温度、着色元素以及釉层厚度等因素与釉色之间的函数关系,从而为解析耀州窑青瓷的呈色、成瓷机理打下基础。本研究获得的进展如下:(1)采用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与Raman光谱Ip等分析方法对五代天青瓷釉瓷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XPS谱线中Fe2+与Fe3+峰面积比较大,表明釉层内Fe2+离子含量高于Fe3+;Raman光谱Ip值比较高,加之釉层内含有少量的残余石英晶体,说明五代天青瓷是在强还原气氛和较高温度下烧制而成,因此釉色偏青蓝。研究发现,其黑胎天青瓷,胎内的铁钛固溶体和较高含量的莫来石,使得胎色较深,对入射光的吸收增强,从而降低了天青瓷的亮度(L*值);莫来石折射率与石英、方石英和玻璃相相差较大,从而增强了入射光的衍射和散射等,因此五代黑胎天青瓷的透光度、亮度等均低于白胎天青瓷。其次,天青瓷标本中TiO2、CaO、Fe2O3的含量波动范围较小,说明耀州窑五代黑胎天青瓷原料来源稳固,这也是其天青瓷釉色亮度L*、红绿值a*、黄蓝值b*变化较小的主因之一。(2)以光电子能谱与拉曼光谱对耀州窑宋代橄榄绿釉的研究发现,釉层中Fe2+与Fe3+离子含量比值较低,说明其烧制气氛应该为弱还原,因而釉色偏黄绿。同样,其Raman光谱Ip值较高,且差异较小,表明了橄榄绿青瓷烧制温度高,烧造技术稳定而成熟。宋代橄榄绿青瓷釉内晶体、气泡含量较少,致使釉层对入射光的散射较弱,且釉层内玻璃相含量较高,是釉层透光性强、透明度高的主要原因。(3)金代月白釉具有相对较厚的釉层。显微结构分析表明,其釉层内含有较多微晶体与小而密集的气泡。晶体和气泡的折射率与釉层玻璃相折射率的差异,造成了入射光线在釉层内传播时产生较强的散射,从而增加了釉层的乳浊度,减弱了 Fe离子的呈色效果。因此,虽然釉中氧化铁含量较高却呈色较浅,呈现出淡雅的月白色效果。(4)根据钙系釉判别系数计算结果得出,耀州窑宋代橄榄绿釉、五代天青釉和金代月白釉均属于钙釉系列。微观结构分析得出,五代天青釉和金代月白釉具有特殊的近程序分相结构,能够形成Bragg散射(非晶结构色),对外观呈色有一定贡献。但月白釉内密集而粗大的分相结构,主要贡献于乳浊性而非青色。微观结构结合化学元素分析研究表明,耀州窑青瓷釉中存在Fe元素的化学色和非晶结构色的共同作用。除此之外,青瓷胎釉之间存在明显的反应中间层,亦能够减弱釉层对入射光的吸收,提高釉面的L*值,且对颜色较深、颗粒较粗胎体具有较好的遮盖作用,增强了釉面色彩的纯净与柔和的美感。(5)通过对耀州窑五代天青瓷、宋代橄榄绿瓷和金代月白瓷呈色特征的对比分析,结合色度学、材料物理与化学分析以及实验室考证实验,建立了青瓷釉“色度-组成-结构”之间的关联关系模型,阐释了不同青瓷釉的呈色机理。利用色度学的L*、a*、b*等参数定量辨析青瓷釉表观形貌的相同点与不同之处,结合利用化学和物理结构分别对青瓷胎釉的化学组成与釉层内分相的分析,从着色离子呈色和结构色角度由外而内、系统全面地解析青瓷表观特征之根本。(6)利用青瓷釉色的三原色R、G、B分析值,纠正了传统耀州窑青瓷釉色命名的模糊性。同时,从色度学角度,探讨了在不同烧造气氛、窑炉类型、釉料配方等条件下烧制的青瓷,釉面呈色与烧制温度、Fe2O3含量以及釉层厚度之间的函数关系。研究表明,青瓷釉色与工艺因素和烧成参数以及化学组成之间存在非单一的梯度递变量函数关系。

夏成[5](2020)在《氧化铁花釉的研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具有数千年的陶瓷制造史,对世界的陶瓷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易于获取,在中国古代,铁成为了颜色釉中最为主要的呈色元素。着名古陶瓷学者Nigle Wood曾经说过,中国比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的传统陶瓷制造工艺技术中,对铁的应用更富有想象力。本文对花釉发展现状、工艺特征、研究开发的方法和生产工艺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主要内容:1、采用钾长石、钠长石、石英、高岭土、石灰石、烧滑石、锆英石、三氧化二铁、磷酸三钙及有机添加剂为原料,采用正交和单因素设计为配方设计方法,自己编写的《陶瓷配方计算管理》软件进行设计计算和优化,制备氧化铁花釉,研究了工艺因素对氧化铁釉花纹图案的影响,优化了制备工艺参数,实现了氧化铁花纹釉的稳定批量生产,使其既有观赏价值又有实用价值。2、通过对釉面的熔融温度、膨胀系数、高温粘度、表面张力、热稳定性及艺术效果进行综合评价。讨论了底釉厚度、面釉厚度及底釉中Fe2O3和磷酸三钙含量、烧成温度、保温时间等工艺因素对釉面的影响。3、利用XRD测试表征了坯体、底釉和面釉的晶相组成,分析了氧化铁花釉的形成机理,并用DSC分析了最优配方的底釉和面釉在200~1200℃温度范围的热变化。用金相显微镜观察了坯体、底釉和面釉界面结合的显微结构,用SEM观察了面釉的表面形貌、坯釉界面形貌及釉层厚度和坯体的结构形貌。SEM–EDS表征了最佳工艺条件制备氧化铁花釉的元素组成和分布,XRF测试了氧化铁花釉的氧化物组成。测试表征结果表明最佳工艺条件制备的氧化铁花釉的晶相组成为硅酸锆和Ca-Mg-Al-Fe-Si-O的固溶体晶相,结构致密,坯釉的界面结合良好,釉中Al、Si、Na、Sr、Zr、P、Fe和Ca元素分布均匀,整个釉层的厚度约为100μm。通过本课题实验得到了样品釉色自然,图案丰富,并制定了合理的烧成温度曲线和工艺参数,可用于规模化艺术瓷、马赛克、日用瓷等产品的生产。

吴军明[6](2020)在《景德镇唐至元瓷釉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景德镇唐至元的瓷釉技术是我国古代瓷釉技术发展史中的重要内容,对其进行深入研究、系统梳理,有利于厘清景德镇瓷业技术的发展脉络,理解景德镇瓷业中心地位的形成原因。本文以最新考古发掘的乐平南窑、湘湖兰田窑遗址为依托,以近年来景德镇铜锣山、凤凰山、湖田、落马桥等宋元窑址和御器厂明代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为研究对象,主要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光谱分析、锶同位素分析、扫描电子显微镜、X射线衍射分析等测试分析方法,对不同时期的瓷釉样品和制釉原料的元素组成、锶同位素组成、显微结构、物相组成等进行系统分析,并结合模拟实验及文献资料,深入研究了景德镇唐至元代瓷釉技术特征、演变规律、原料配方及技术源流等关键问题,科学诠释了“无灰不成其釉”的内涵。组成分析表明,景德镇唐代瓷釉元素的组成特征与越窑青釉相似,CaO、P2O5含量均在15%和0.5%左右,且Sr含量基本在500ppm以上,为高钙高锶的草木灰釉;五代瓷釉借鉴了北方白釉配方采用的无机灰料配釉技术,在此基础上进行技术创新,改用草木灰和石灰石共同作为助熔剂配釉(釉中CaO含量仍保持15%左右,但P2O5含量明显下降,仅为0.25%以下,Sr含量仅为100ppm左右),且已开始使用釉果(瓷石)类原料配釉(TiO2含量从唐代的0.4%以上,下降到五代的0.15%以下,其中五代白釉更是下降为0.03%),创烧了蟹壳青釉和白釉瓷,并为其后青白瓷的产生奠定了基础;南宋以后,釉灰制备趋于成熟稳定,其在釉中的添加量随着时代的发展逐渐减少。显微结构分析表明,景德镇唐、五代青釉中存在大量蠕虫状小液滴,少数样品蠕虫状分相结构内部还存在一定数量的圆球状小液滴。五代白釉及其后的宋代青白釉、元代青花釉和卵白釉则未见明显分相结构,但宋代青白釉中气泡明显增多且变大,元代卵白釉中存在一定量的短柱状或针状晶体。唐、五代青釉的分相结构明显不同于其他瓷釉的原因是其化学组成具有高磷高钙的特点,而P2O5、SiO2皆为玻璃网络形成体,会使釉中出现[PO4]3-与[SiO4]4-两种不同形式的网络结构并产生分相。模拟实验和对制釉原料分析发现,狼萁草起始分解温度低,拥有两个连续的放热峰,有利于釉灰煨烧过程中熟石灰里的Ca(OH)2向CaCO3转变,作为酸性土壤指示性植物,组成上较高的Fe2O3含量促进了景德镇瓷釉“白里泛青”特色的形成,加之狼萁草在景德镇当地分布广、产量大、易采集,这些特征是其长期作为釉灰烧炼的专用原料沿用至今的重要原因。另外,三次煨烧和四个月时间尿沤处理后的釉灰,CaCO3含量可达91%,平均粒径仅为13.45 μm,表明釉灰制备所采用的煅烧、消化、煨烧和尿沤等系列工艺方法,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古代石灰石原料细粉化和高纯化加工工艺。综合分析表明,由唐至元,景德镇瓷釉完成了从钙釉向钙碱釉的转变,明代以后则进一步完成了向碱钙釉的转变,这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唐代的初创期、五代至北宋的创新发展期、南宋以后的成熟提升期。其中钙釉向钙碱釉的转变使釉料的高温流动性下降,这为釉下彩绘细线条的表现提供了更好的技术支撑,也可能是青花瓷在元代突然成熟和兴起的重要技术原因。此外,景德镇瓷釉技术的演变特点,充分体现了景德镇开放性、包容性和创新性的陶瓷文化内涵,这也是景德镇得以成为千年瓷都的重要原因。

邓志华[7](2020)在《CaO-B2O3-SiO2系分相亲水自清洁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陶瓷制品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人们对陶瓷制品的清洗问题日益关注,洗涤剂的大量使用对人体和自然环境造成影响,开发具有自清洁功能的陶瓷釉具有重要的意义。亲水现象是表面润湿中重要的润湿行为,具有亲水性的材料表面与水有强的亲和力,当水铺展于表面时容易渗透于脏物之下,可使脏物与材料表面容易分离实现自清洁功能。本实验以长石、高岭土、石英等天然矿物原料,采用熔块釉的方法制备亲水自清洁陶瓷釉,通过探究工艺条件和熔块配方组成制备亲水效果好、表面硬度高的钙硼硅分相亲水自清洁陶瓷釉。根据固体表面自由能的基本原理,采用接触角测量法计算亲水釉面表面能,选择OWRK几何平均法计算其组成分量,探究了不同SiO2/Al2O3对釉面表面自由能的规律和亲水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表面能极性分量比例较大时,亲水性能越好。当Al2O3含量为0.45mol时,极性分量比例均达到80%以上,其润湿角较小,具有良好的亲水性效果;且当SiO2含量为3.5mol,釉面润湿角达到最小值10.44°。Al2O3含量过高或过低,其样品的润湿角整体呈现较大值,不利于釉面的亲水性能。探究B2O3含量对釉分相效果的影响,利用分相产生细小而致密的分相液滴筑构特殊粗糙釉面,实现亲水效果。实验结果表明:B2O3含量对釉分相有良好的效果,当B2O3含量为0.6mol时,釉中产生大量细微的分相液滴,大部分液滴尺寸为30-50nm,釉面形成了数十纳米相间的错落有致的峰尖和峰谷,改善釉面亲水性能,接触角最小值为9.56°。B2O3的加入改善了釉面的白度和光泽度,在满足釉面综合性能下,光泽度最高值为102。在釉中引入TiO2对釉面性能进一步优化。实验结果表明,TiO2的添加对釉面的分相有促进的作用,在釉面产生致密的凸起的粗糙结构,有利于增加釉面亲水性能。在TiO2添加量为2.5~5wt%时,接触角为7.33~10.95°,具有良好的亲水效果;且硬度值为665.14~761.57kg/mm2,白度值为59.2~76.17,对常见污染物(如油酸、墨水)等表现出良好的耐污性能。因此,本课题制备的亲水自清洁陶瓷釉,有利于降低清洁成本,减轻环境污染,减免污垢和洗涤剂的残留对人体健康的威胁,具有良好的环保和经济效益,为亲水自清洁陶瓷材料的制备提供了新思路。

张婉婷[8](2020)在《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高温颜色釉应用于陶瓷历史悠久,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最初是为了防止陶瓷制品渗水而附在陶瓷表面的一层玻璃物质。上千年来高温颜色釉不断发展,加入各种不同的金属氧化物,使高温颜色釉变化出万千姿态具有绮丽缤纷的色彩,变幻莫测和动人多样的质感。随着近年来现代陶艺的兴起,高温颜色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在实现陶艺家的创作构思和提高作品的艺术表现力等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将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表现形式为研究对象,首先把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历史、基本分类以及独特的材料艺术特点进行了大致的梳理,以便对高温颜色釉有一个全面清晰的认识;接着对于高温颜色釉具象、意象、抽象等特殊的表现方式分别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其次对于影响高温颜色釉的艺术效果的工艺因素分别从泥料、釉料、烧窑等主要的操作进行了阐述,有利于陶艺家更好的驾驭这一特殊的材料以实现自己的创作构思;然后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总结了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理念,主要从综合装饰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和现代艺术风格为指导思想这两大方面进行主要的论述;最后对于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发展前景提出的笔者的拙见。本文基于以上研究推论出来的判断为高温颜色釉仍然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且能够成为一个必要性因素使现代陶艺的发展创新能够更上一层楼。

黄浩[9](2020)在《用于陶瓷卫浴行业的机器人闭环喷釉系统的研究》文中指出目前我国的陶瓷卫浴行业的生产领域主要利用机器人自动化喷釉的方式来对陶瓷表面进行施釉作业,但是传统的开环喷釉流量控制方式,无法保证其流量控制的精度和稳定性,容易造成卫生陶瓷表面质量缺陷,釉料的配料利用率低,卫生陶瓷生产成本高等问题。与开环喷釉的方式相比,闭环喷釉的方式具有明显优势,如施釉流量检测精度高,流速稳定,成本相对更低等。闭环喷釉技术取代开环喷釉技术是必然的趋势,但我国的闭环喷釉流量控制技术还不成熟,主要原因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釉料的质量流量检测设备技术水平相对西方国家技术不成熟,很难精确检测釉料单位时间的喷涂质量;二是闭环喷釉控制技术有缺陷,生产过程中稳定性较差。本文针对我国喷釉流量控制系统的发展现状,在山东理工大学机器人研究所的希美埃GR630喷涂机器人的基础上,开发了一套用于陶瓷卫浴生产行业的机器人闭环喷釉系统,并对用于釉料质量流量检测的Coriolis质量流量计进行研究分析,实现了陶瓷釉料精确稳定的质量流量控制。不但可以有效的提高釉料利用率和陶瓷产品质量,同时依靠陶瓷喷釉行业加速单管螺旋形Coriolis质量流量计的国产化进程。本文的研究内容为以下几点:(1)对闭环喷釉系统进行了特点分析,明确了技术要求,并在开环控制系统的部分基础上进行整体的方案设计,详细介绍了机械结构组成以及工作方式,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改进,提出了质量流量控制闭环与釉浆压力控制闭环交替运行的控制方案。(2)分析了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的原理及工作方式,对传感器机械部分进行材料选型,机械设计建模并改进加工工艺,实现了不锈钢薄壁无缝钢管小半径折弯技术的突破,改善了之前在折弯处生成凹陷和突起现象。对变送器进行研究开发,实现检振信号包括滤波、放大、模数转换的预处理,以及驱动激振线圈的自激振荡电路,研究设计了一种应用于CMF的高精度二阶Sigma-Delta ADC调制器,实现23位高精度的模拟信号处理检测,为闭环喷釉控制系统保证了精度上的要求。(3)根据实际驱动执行设备的技术性能参数,建立数学模型,并依据闭环系统控制方案建立系统传递函数;通过对流量控制系统PID控制算法进行仿真分析,并将系统进行改进,在喷枪停止运行时,增加对输出管路釉浆的压力闭环控制,保证其压力与喷枪工作时的压力一致,进而提高闭环系统的阶跃响应的稳定性。(4)针对控制系统整体设计要求,对控制系统整机进行试验验证。进行了开环和闭环系统的质量流量精度对比,闭环质量流量控制的实验结果误差范围在1%左右。又对闭环系统的三种控制策略进行对比试验,试验表明在喷枪停止间歇状态下进行压力稳定控制,可以降低系统的超调量和调节时间,提高系统阶跃响应的稳定性,说明闭环喷釉控制系统具有良好的作业性能。

施佩[10](2019)在《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及南宋官窑青瓷釉的比较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青瓷是中国瓷器的发端,从原始瓷器到成熟瓷器的出现,即以青瓷为代表。在中国古青瓷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南北方瓷窑有越窑、耀州窑、汝窑、官窑和龙泉窑等。五代耀州窑青瓷,白胎光亮透影,黑胎青丽温润,堪称历代耀州窑青瓷之精品。北宋汝窑青瓷,天青为贵,粉青为尚,天蓝弥足珍贵,宋代五大名窑“汝窑为魁”。南宋官窑青瓷,粉青为上,胎黑者多,有蟹爪纹,紫口铁足等特点,具有南方青瓷温润肥厚的特殊美感。各地青瓷虽均以矿物原料本身含有的铁元素为主要着色剂,但色调与质感千差万别,地域特色明显。探索其成瓷工艺与技术和呈色机理与艺术外观的科学本质,不仅是文物科学价值挖掘、特征鉴别的需要,而且对于当今传统陶瓷行业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鉴于此,本课题拟通过对五代耀州窑青瓷的研究,并与北宋汝窑、南宋官窑青瓷釉的化学组成中核心元素和特征元素、微纳结构、工艺与技术条件进行类比分析,阐明不同时期、不同窑口青瓷共性的关键科学问题与色彩异化、地域特色形成的本质原因。具体研究结果如下所示:(1)五代耀州窑青瓷釉的呈色由铁元素产生的化学色和分相结构呈色共同作用,使其呈现美丽动人的天青色。而且,密布的分相结构对自然光的散射作用产生乳浊效果,增添了瓷釉温润、柔和之美。白胎中低含量的Fe2O3和铁钛固溶体,大大减少了对入射光的吸收,而且较少的晶界和气孔也减弱了对入射光的散射,故白胎青瓷具有较好的透光性。然而,白胎中Fe2O3的含量亦高于1.0 wt%,这使其透光性仅存在于强光照射之下,并非显而易见。(2)在北宋汝窑青瓷釉中,大量的气泡和钙长石晶体赋予汝瓷特殊的光泽度和乳浊度。其次,非晶区密集的分相液滴具有近程有序性,因其尺寸太小(31-46 nm),形成的结构色微弱,但可以通过散射形成蛋白石效果,增添了汝瓷独有的美感。同时,磷元素促进了分相液滴的普遍形成,并加剧了铁元素的偏聚,从而加深了化学色,使汝瓷釉呈现偏青蓝的特色。此外,汝瓷釉中含有Si-OH键,这是由于窑址处的土壤偏中性至碱性,在长时间的埋藏过程中,土壤中的水分及其本身对釉面的腐蚀致使Si-OH键的生成。(3)南宋官窑青瓷釉的表面存在大量的气泡聚集体,分布在石英晶体的周围。这是由于制釉原料熔化过程中,石英颗粒附近的过饱和熔体析出气体,而不断产生新的气泡,随之扩散到已存在的气泡中,产生了该结构。而且,南宋官窑青瓷釉具有较高的SiO2/Al2O3摩尔比(8.760-11.451 mol%),故其中发生了液-液分相现象。由于分相液滴的密度高且尺寸仅有21-30nm,形成的结构色微弱,所以釉色主要由铁离子产生的化学色决定。此外,分相液滴、气泡、钙长石析晶等的存在可以提高釉面的玉质感,进一步修饰官窑青瓷釉的呈色。(4)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釉的对比分析表明,五代耀州窑青瓷釉含有最高的K2O和CaO含量,有利于青蓝发色和釉层中气泡的长大与排出,故釉色青中带蓝且釉面透明度和光泽度高。北宋汝窑青瓷釉含有最高的Fe2O3和P2O5含量。P2O5促进汝瓷釉的分相,导致铁元素的偏聚,加深汝瓷釉的青蓝色调。同时,釉层中密集的气泡、析晶和分相结构不仅提高了釉面的乳浊度,并形成了蛋白石效果。南宋官窑青瓷釉的基础釉组成与汝窑青瓷釉相近,显微结构也相似。但由于其SiO2含量高,促使釉料在非均相成核阶段气泡聚集体的形成,进一步提高了乳浊度,并有利于釉面玉质感的形成。此外,烧成温度、埋藏土壤pH值以及制釉原料中铁元素存在状态的差异,也会影响青瓷釉的外观,同时也是地域特色形成的原因。(5)以Ca3(PO4)2代替釉灰作为分相促进剂,研究其对Fe2O3着色釉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将Ca3(PO4)2加入到Fe2O3着色釉中,引入了高活性的Ca2+和P5+。因Ca2+的离子势较大(Z/r=1.89),其吸引O2-的能力强于Si4+,故釉熔体分离成富钙相和富硅相。高温下两相的黏度差异导致了石英和玻璃相的不均匀分布,进而影响了铁元素的分布,釉面形成了圆形花纹。由于P5+对Fe-O键具有强烈地反极化作用,从而提高了 Fe2+与Fe3+-O-Fe2+的含量,加深了釉面的绿蓝色调。此外,P5+促进了瓷釉中蠕虫状分相结构的生成,分相结构不仅通过Bragg散射形成了非晶结构色,而且影响了铁元素的分布与化学状态,从而影响了化学色,结构色与化学色的耦合作用进一步加深了釉面的蓝色调。

二、浅析釉浆加工工艺对釉面质量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析釉浆加工工艺对釉面质量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尿素对陶瓷砖釉面光泽度的影响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试验
    2.1 试验用设备
    2.2 试验用基础釉浆
    2.3 试验用添加剂
    2.4 试验方法
    2.5 试验条件
3 结果与分析
    3.1 尿素对釉浆的使用性能影响试验
    3.2 尿素对烧成后的釉面光泽度影响试验
    3.3 尿素不同添加方式的对比试验
4 大生产应用
    4.1 适合使用情况
    4.2 合理添加方法
    4.3 最佳使用比例
    4.4 尿素作为釉浆添加剂的优点
5 结论

(2)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日用瓷的研究现状
        1.1.1 骨质瓷
        1.1.2 滑石瓷
        1.1.3 高石英瓷
        1.1.4 硬质瓷
        1.1.5 其它日用陶瓷
    1.2 日用瓷的性能概述
        1.2.1 机械强度
        1.2.2 透光性
        1.2.3 白度
        1.2.4 热稳定性
        1.2.5 表面硬度
        1.2.6 表面光泽度
    1.3 日用瓷透明釉的研究现状
    1.4 莫来石晶须的制备及应用研究进展
        1.4.1 莫来石晶须的制备方法
        1.4.2 莫来石晶须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研究
    1.5 分形理论在陶瓷材料中的应用简介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1.6.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1.6.2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1.6.3 本课题研究目标
        1.6.4 本文创新点
第2章 实验原料、设备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和设备
        2.1.1 实验原料
        2.1.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2 测试方法
        2.2.1 基础性能测试与表征
        2.2.2 X射线衍射物相分析(XRD)
        2.2.3 差热分析(DTA-TG)
        2.2.4 透射电镜(TEM)和能谱(EDS)分析
        2.2.5 扫描电镜(SEM)和能谱(EDS)分析
        2.2.6 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分析
        2.2.7 颗粒粒度分析
        2.2.8 高温显微镜测试
        2.2.9 原子力显微镜测试(AFM)
第3章 助熔剂对莫来石晶须增强硬质瓷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坯体基础配方组成设计
        3.2.2 助熔剂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2.3 样品制备
        3.2.4 工艺路线
    3.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3.1 坯体基础配方的确定
        3.3.2 MgO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3 CaO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3.4 MgO、CaO复合对硬质瓷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硬质瓷中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及调控研究
    4.1 引言
    4.2 团簇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
        4.2.1 不同煅烧温度下试样的物相组成分析
        4.2.2 不同煅烧温度下试样的显微结构分析
        4.2.3 γ-Al_2O_3的莫来石化机理
    4.3 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形成机理
        4.3.1 急冷热处理对须状莫来石晶体的影响
        4.3.2 莫来石晶须的生长机理
    4.4 莫来石晶体的调控
        4.4.1 团簇状莫来石晶体的调控
        4.4.2 莫来石晶须的调控
        4.4.2.1 降温保温时间的影响
        4.4.2.2 高温保温时间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高强高透莫来石质硬质瓷的结构与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不同成型方式样品的制备
        5.2.2 不同烧成制度样品的制备
        5.2.3 熔剂预烧热处理样品的制备
    5.3 结果分析与讨论
        5.3.1 致密化烧结研究
        5.3.1.1 成型方式的影响
        5.3.1.2 烧成制度的影响
        5.3.1.3 熔剂原料预烧热处理的影响
        5.3.1.4 致密化机制分析
        5.3.2 莫来石质硬质瓷的优化
        5.3.3 高强度硬质瓷透光性优化研究
        5.3.3.1 不同氧化物对熔剂折射率的影响研究
        5.3.3.2 La_2O_3、BaO对硬质瓷性能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莫来石质硬质瓷高温透明釉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基础釉料组成的理论分析
        6.2.2 基础釉料组成设计
        6.2.3 样品制备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CMAS系统釉料的制备
        6.3.2 K_2O对 CMAS系统釉料热膨胀系数的影响
        6.3.3 釉料配方的优化
        6.3.4 石英细度对釉料性能的影响
        6.3.5 坯釉适应性研究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3)釉料组成对骨质瓷热稳定性及抗折强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1)原料配比的影响。
    (2)石英粒度的影响。
    (3)瓷体显微结构的影响。
    (4)坯釉适应性的影响。
1 实验部分
    1.1 釉料的准备
        1.1.1 在配置釉料时应遵循的原则
        (1)美观性原则。
        (2)适应性原则。
        (3)实用性原则。
        (4)安全性原则。
        1.1.2 釉料基础配方
        1.1.3 各组分在釉中的作用
        1.1.4 使用的几组改进配方
    1.2 膨胀系数的计算
    1.3 釉浆制备及施釉工艺
        1.3.1 釉浆制备
        1.3.2 施釉工艺
        1.3.3 对素烧坯体的基本要求
    1.4 烧成
        (1)烧成温度为1 170 ℃时的烧成温度、釉面情况如图1、表6所示。
        (2)重新确定烧成温度为1 150 ℃时的烧成曲线、釉面情况,如图2、表7所示。
        (3)最后确定烧成温度为1130℃时的烧成曲线、釉面情况如图3、表8所示。
    1.5 性能测试
        1.5.1 热稳定性测定
        1.5.2 白度测定
        1.5.3 抗折强度测定
2 结果与讨论
    2.1 热稳定性
    2.2 白度
    2.3 抗折强度
    2.4 出现的缺陷
        2.4.1 起泡
        2.4.2 缺釉
        2.4.3 落渣(脏点)
        2.4.4 色黄
3 结论

(4)耀州窑青瓷呈色机理研究及色度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耀州窑青瓷概述
        1.2.1 耀州窑发展历史
        1.2.2 耀州窑青瓷的主要釉色
        1.2.3 耀州窑青瓷的工艺特点
    1.3 耀州窑青瓷组成特点
        1.3.1 釉的组成特点
        1.3.2 胎的组成特点
    1.4 青瓷釉的呈色
        1.4.1 物理色
        1.4.2 化学色
    1.5 色度学在古陶瓷中的应用
        1.5.1 色度学理论
        1.5.2 色度学在古陶瓷中的应用
    1.6 耀州窑青瓷研究现状
    1.7 研究内容、思路与意义
        1.7.1 研究内容
        1.7.2 研究思路
        1.7.3 研究意义
    1.8 创新点
2 实验
    2.1 主要实验仪器设备
    2.2 标本分析与表征
        2.2.1 化学成分分析
        2.2.2 光学性能分析
        2.2.3 物相分析
        2.2.4 价态分析
        2.2.5 分子结构分析
        2.2.6 显微结构分析
        2.2.7 色度分析
        2.2.8 标本的制备与表征
3 五代耀州窑天青瓷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方法
        3.2.1 标本类型与特征
        3.2.2 标本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耀州窑五代天青瓷釉的组成特点与色度值
        3.3.2 烧成温度与物相分析
        3.3.3 Fe离子的价态与釉色的关系
        3.3.4 胎的组成特点
        3.3.5 釉层厚度和胎釉中间层对天青釉呈色的影响
        3.3.6 Fe、Ti元素对胎釉的呈色影响
        3.3.7 物相对青瓷透光性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宋代耀州窑橄榄绿釉瓷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方法
        4.2.1 标本类型与特征
        4.2.2 标本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学组成与釉面呈色的关系
        4.3.2 烧成温度与物相对釉呈色的影响
        4.3.3 铁离子的化学态与釉色的关系
    4.4 本章小结
5 金代耀州窑月白釉瓷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方法
        5.2.1 标本类型与特征
        5.2.2 标本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耀州窑金代月白瓷胎釉的组成特点
        5.3.2 釉的色度值分析
        5.3.3 铁元素的化学态对釉色的影响
        5.3.4 烧成温度与物相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耀州窑天青、橄榄绿、月白釉呈色机理比较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方法
        6.2.1 标本类型与特征
        6.2.2 标本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五代、宋、金时期耀州窑青瓷釉的呈色与组成特点
        6.3.2 物相、烧成温度与釉呈色之间的关系分析
        6.3.3 Fe离子化学态与釉色的关系
        6.3.4 胎体与釉色的关系
    6.4 微纳结构对釉面呈色的影响
    6.5 胎釉中间层与釉面呈色关系
    6.6 本章小结
7 青瓷釉的色度学分析
    7.1 引言
    7.2 色度学中的色彩理论与釉呈色
        7.2.1 色彩三原色R、G、B
        7.2.2 陶瓷釉色精确表达
        7.2.3 陶瓷的釉色定义与色彩值区域
        7.2.4 青瓷的釉色定义与色彩值区域
    7.3 本章小结
8 青瓷釉呈色因素与色度的函数关系研究
    8.1 引言
    8.2 实验原料与方法
        8.2.1 原料
        8.2.2 实验方法
        8.2.3 结果与讨论
    8.3 本章小结
9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5)氧化铁花釉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花釉的综述
        1.2.1 工艺概述
        1.2.2 花釉的特征
        1.2.3 花釉的发展及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1.3.1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课题研究的意义
第二章 实验方法及工艺
    2.1 实验原料及设备
        2.1.1 实验釉用原料
        2.1.2 实验设备
    2.2 实验方法
    2.3 原料料制备过程
        2.3.1 坯料制备
        2.3.2 釉料制备过程
        2.3.3 施釉工艺
        2.3.4 釉料加工工艺参数
        2.3.5 烧成工艺
    2.4 实验测试仪器及测试方法
    2.5 陶瓷配方计算管理软件应用
第三章 氧化铁花釉的工艺研究
    3.1 试验方案路线
    3.2 探索性实验
    3.3 正交实验
        3.3.1 正交试验的设计
        3.3.2 正交实验结果
        3.3.3 正交实验分析
    3.4 优化配方各项指标
    3.5 单因素法实验
        3.5.1 底釉中Fe2O3的含量实验
        3.5.2 底釉中磷酸三钙含量实验
        3.5.3 烧成温度实验
        3.5.4 保温时间实验
        3.5.5 施釉厚度实验
第四章 实验结果与讨论
    4.1 工艺因素对釉面效果的影响
        4.1.1 底釉中着色剂Fe_2O_3的含量对釉面效果的影响
        4.1.2 底釉中磷酸三钙的含量对釉面斑点效果的影响
        4.1.3 烧成温度对釉面效果的影响
        4.1.4 保温时间对釉面效果的影响
        4.1.5 施釉厚度对釉面效果的影响
    4.2 釉面形成机理
    4.3 花釉组成及显微结构分析
        4.3.1 化学组成分析
        4.3.2 XRD衍射分析
        4.3.3 金相显微镜分析
        4.3.4 差示扫描量热及失重分析
        4.3.5 扫描及能谱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成本核算
    5.1 课题结论
    5.2 成本核算
    5.3 坯料、能耗、水电设备折旧
    5.4 税收与利润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6)景德镇唐至元瓷釉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文献综述
    2.1 瓷釉的产生与发展
    2.2 景德镇唐至元瓷业发展概况
        2.2.1 景德镇简述
        2.2.2 景德镇唐至元瓷业的文献梳理
        2.2.3 景德镇唐至元瓷业考古研究进展
    2.3 景德镇古代瓷釉技术发展及研究现状
        2.3.1 景德镇古代瓷釉技术发展简述
        2.3.2 景德镇代表性制釉原料
        2.3.3 景德镇瓷釉技术研究现状
    2.4 研究成果和存在的问题
3 研究内容、思路及创新性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3.3 研究方法
        3.3.1 文献调研
        3.3.2 田野调查和考古发掘
        3.3.3 科学分析
        3.3.4 模拟实验
    3.4 课题创新性
4 景德镇唐至元瓷釉科技分析
    4.1 样品来源及考古学背景
    4.2 样品信息
    4.3 唐至元瓷釉标本的科技分析
        4.3.1 元素组成特征
        4.3.2 锶同位素特征
        4.3.3 显微结构特征
        4.3.4 物理性能特征
    4.4 本章小结
5 景德镇唐至元釉用关键原料探究
    5.1 釉灰制备原料科技分析
        5.1.1 原料采集与处理
        5.1.2 原料的烧失
        5.1.3 原料元素组成特征
        5.1.4 原料热性能特征
    5.2 釉灰制备工艺及科技分析
        5.2.1 釉灰制备原料加工
        5.2.2 釉灰煨烧制备
        5.2.3 釉灰尿沤和淘洗处理
        5.2.4 制备工艺对釉灰元素组成的影响
        5.2.5 制备工艺对釉灰物相组成的影响
        5.2.6 制备工艺对釉灰颗粒粒径的影响
        5.2.7 制备工艺对釉灰高温熔融性能的影响
        5.2.8 制备工艺对釉灰热性能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6 景德镇唐至元瓷釉配方模拟
    6.1 配方演变模拟实验
        6.1.1 原料和设备
        6.1.2 模拟配方实验设计
        6.1.3 模拟配方实验结果与分析
    6.2 不同釉灰配釉模拟实验
        6.2.1 原料和设备
        6.2.2 模拟实验基础配方探索
        6.2.3 工艺对釉灰及釉料性能的影响
    6.3 模拟配方釉料性能分析
        6.3.1 釉浆性能表征
        6.3.2 釉浆性能对施釉的影响
        6.3.3 瓷釉结构和色度表征
    6.4 本章小结
7 相关问题讨论
    7.1 景德镇唐代瓷釉技术起源探讨
    7.2 景德镇五代青釉呈色不同于唐代的原因探析
    7.3 景德镇五代白釉技术源流
    7.4 釉灰制备工艺的科学内涵
    7.5 景德镇瓷釉技术发展脉络及特点
8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代表性样品照片
作者简历及在学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CaO-B2O3-SiO2系分相亲水自清洁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2 概述
    2.1 玻璃的分相
        2.1.1 玻璃分相的机理
        2.1.2 分相釉概述
    2.2 自清洁陶瓷材料概述
        2.2.1 特殊润湿性材料
        2.2.2 材料表面润湿理论
        2.2.3 陶瓷材料表面自由能
        2.2.4 陶瓷材料表面自清洁原理
        2.2.5 国内外自清洁材料发展现状
    2.3 课题研究目的和意义
3 实验部分
    3.1 实验原料及设备
        3.1.1 实验原料
        3.1.2 实验设备
    3.2 实验工艺流程及相关参数
    3.3 实验设计
        3.3.1 不同温度熔块性质的探究
        3.3.2 釉片制备工艺参数的确定
        3.3.3 SiO_2/Al_2O_3 对釉样性能的影响
        3.3.4 不同含量的n(B_2O_3)对釉样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3.5 分相促进剂TiO2的加入对釉样的结构和性能的影响
        3.3.6 表面能对陶瓷润湿性能的影响
    3.4 样品的性能测试与表征
        3.4.1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4.2 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分析(SEM)
        3.4.3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及特殊点能谱成分分析(EDS)
        3.4.4 釉面润湿角测试
        3.4.5 原子力显微镜
        3.4.6 傅里叶红外光谱分析(FT-IR)
        3.4.7 釉面显微维氏硬度测试
        3.4.8 差热-热重综合热分析(TG-DTA)
4 结果分析与讨论
    4.1 不同体系熔块釉性质的探究
    4.2 工艺条件对釉面质量的影响
        4.2.1 釉浆浓度对釉面质量的影响
        4.2.2 釉浆粘度对釉面质量的影响
        4.2.3 球磨时间对釉面平整度的影响
        4.2.4 烧成温度对釉面质量的影响
    4.3 SiO_2/Al_2O_3 对釉面性能的影响
        4.3.1 SiO_2/Al_2O_3对釉面亲水性能的影响
        4.3.2 SiO_2/Al_2O_3对釉面光泽度的影响
        4.3.3 SiO_2/Al_2O_3对釉面显微硬度的影响
    4.4 B_2O_3对釉面性能的影响
        4.4.1 B_2O_3对釉层分相性能的影响
        4.4.2 B_2O_3对釉面亲水性能的影响
        4.4.3 B_2O_3对釉面光泽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
    4.5 TiO2对釉面性能的影响
        4.5.1 TiO2对釉面分相性能的影响
        4.5.2 TiO2对釉面亲水性能的影响
        4.5.3 TiO2对釉面光泽度和显微硬度的影响
    4.6 分相亲水陶瓷釉的应用研究
5 结论与创新点
    5.1 结论
    5.2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8)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选题依据和背景
    1.2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课题研究的国内外现状
    1.4 本课题相关的概念界定
        1.4.1 关于高温颜色釉的概念
        1.4.2 关于现代陶艺的界定
2 高温颜色釉概述
    2.1 高温颜色釉的发展历史
    2.2 高温颜色釉的基本分类
    2.3 高温颜色釉的艺术特点
    2.4 小结
3 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表现形式
    3.1 具象的表达方式
    3.2 意象的表达方式
    3.3 抽象的表达方式
    3.4 以综合装饰为表现方法
    3.5 小结
4 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
    4.1 泥胎——“骨骼”的选择
    4.2 釉料——“肌肉”的附着
        4.2.1 施釉方式
        4.2.2 釉料的配置
        4.2.3 釉面瑕疵与预防
    4.3 烧窑——火的艺术
        4.3.1 氧化气氛和还原气氛
        4.3.2 特殊的烧成方式
    4.4 小结
5 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前景展望
    5.1 在高温颜色釉创作中追求文化内涵
    5.2 在环境陶艺上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9)用于陶瓷卫浴行业的机器人闭环喷釉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1.2 工程背景
    1.3 闭环喷涂流量控制系统的现状和研究意义
        1.3.1 机器人喷涂系统的现状和意义
        1.3.2 研究质量流量检测设备的意义
    1.4 课题所要研究的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1.4.3 课题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闭环喷釉系统总体设计
    2.1 喷釉系统的技术指标及特点
        2.1.1 技术性能指标
        2.1.2 陶瓷喷釉特性
    2.2 喷釉流量控制方法
        2.2.1 开环控制
        2.2.2 闭环控制
    2.3 系统机械结构组成及工作方式
        2.3.1 系统组成结构
        2.3.2 系统控制方案
    2.4 主要元件特性分析及选型
        2.4.1 执行设备
        2.4.2 控制器选型与硬件配置
        2.4.3 驱动设备
        2.4.4 测量仪器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质量流量检测模块
    3.1 科里奥利质量流量计概述
        3.1.1 CMF原理
        3.1.2 CMF结构组成及其工作方式
    3.2 CMF一次仪表研究
        3.2.1 双螺旋盘型振动管建模
        3.2.2 一次仪表加工工艺
    3.3 CMF变送器系统研究
        3.3.1 激振驱动与信号采集电路
        3.3.2 Sigma-Delta ADC调制器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喷釉流量控制器设计与仿真
    4.1 模型建立
    4.2 PID控制器
        4.2.1 连续PID控制器
        4.2.2 离散PID控制器
        4.2.3 PID算法参数整定
    4.3 流量闭环控制仿真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闭环喷釉流量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
    5.1 系统控制设计
        5.1.1 质量流量过程控制设计
        5.1.2 恒压控制设计
    5.2 PLC控制系统设计
        5.2.1 PLC与现场设备的控制设计
        5.2.2 PID参数自整定设计
    5.3 流量检测实验
        5.3.1 精确度测量试验
        5.3.2 稳定性测试试验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10)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及南宋官窑青瓷釉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青瓷的发展历程
    1.3 南北方青瓷的组成特点
        1.3.1 胎的组成特点
        1.3.2 釉的组成特点
    1.4 南北方青瓷的显微结构特点
        1.4.1 胎的显微结构特点
        1.4.2 釉的显微结构特点
    1.5 南北方青瓷的工艺特点
    1.6 青瓷釉的呈色
        1.6.1 化学色
        1.6.2 结构色
    1.7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7.1 研究内容
        1.7.2 创新点
2 实验
    2.1 主要实验设备
    2.2 样品测试与表征
        2.2.1 化学组成分析
        2.2.2 光学性能分析
        2.2.3 物相分析
        2.2.4 分子结构分析
        2.2.5 显微结构分析
        2.2.6 价态分析
        2.2.7 样品的制备与表征流程
3 五代耀州窑青瓷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
        3.2.1 样品介绍
        3.2.2 样品表征
    3.3 结果与讨论
        3.3.1 五代耀州窑青瓷釉的组成特点及釉色
        3.3.2 瓷釉的烧成温度与物相分析
        3.3.3 五代耀州窑青瓷釉的呈色机理分析
        3.3.4 五代耀州窑青瓷胎的组成特点
        3.3.5 微观结构对瓷胎透光性的影响
        3.3.6 Fe、Ti元素对胎色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4 北宋汝窑青瓷釉的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
        4.2.1 样品介绍
        4.2.2 样品表征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化学组成与表观性能的关系
        4.3.2 微观结构对表观性能的影响
        4.3.3 呈色机理的分析研究
    4.4 本章小结
5 南宋官窑青瓷釉的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
        5.2.1 样品介绍
        5.2.2 样品表征
    5.3 结果与讨论
        5.3.1 南宋官窑青瓷釉的组成特点
        5.3.2 铁离子的化学态与釉色的关系
        5.3.3 化学组成对釉面结构的影响
        5.3.4 分相结构与瓷釉外观的关系
    5.4 本章小结
6 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和南宋官窑青瓷釉的比较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
        6.2.1 样品介绍
        6.2.2 样品表征
    6.3 结果与讨论
        6.3.1 不同时期、不同窑口青瓷釉的呈色及组成特点
        6.3.2 化学组成对青瓷釉结构及烧成温度的影响
        6.3.3 制釉原料与釉色的关系
    6.4 本章小结
7 陶瓷釉中结构色与化学色的耦合机制研究
    7.1 引言
    7.2 实验
        7.2.1 原料
        7.2.2 样品制备
        7.2.3 样品表征
    7.3 结果与讨论
        7.3.1 Ca_3(PO_4)_2的引入对釉面外观和物相的影响
        7.3.2 Ca_3(PO_4)_2样品中釉面花纹的形成原因
        7.3.3 Ca_3(PO_4)_2的引入对铁离子化学态的影响
        7.3.4 分相结构与结构色的关系
        7.3.5 分相结构对化学色的影响
        7.3.6 结构色与化学色的耦合机制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专利

四、浅析釉浆加工工艺对釉面质量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尿素对陶瓷砖釉面光泽度的影响试验[J]. 陈海林. 佛山陶瓷, 2021(11)
  • [2]原位莫来石晶须增强高透硬质瓷及机理研究[D]. 苗立锋.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1(11)
  • [3]釉料组成对骨质瓷热稳定性及抗折强度的影响[J]. 豆高雅. 陶瓷, 2021(01)
  • [4]耀州窑青瓷呈色机理研究及色度学分析[D]. 桑振.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5)
  • [5]氧化铁花釉的研制[D]. 夏成. 齐鲁工业大学, 2020(02)
  • [6]景德镇唐至元瓷釉技术研究[D]. 吴军明. 北京科技大学, 2020
  • [7]CaO-B2O3-SiO2系分相亲水自清洁釉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邓志华.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8]高温颜色釉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应用[D]. 张婉婷.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9]用于陶瓷卫浴行业的机器人闭环喷釉系统的研究[D]. 黄浩. 山东理工大学, 2020(02)
  • [10]五代耀州窑、北宋汝窑及南宋官窑青瓷釉的比较研究[D]. 施佩. 陕西科技大学, 2019(01)

标签:;  ;  ;  ;  

釉浆加工工艺对釉质的影响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