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信息安全管理

浅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信息安全管理

一、浅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及信息安全管理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李胜男[1](2020)在《外事工作中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S市为例》文中提出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电子政务开始兴起,现已被国内外各级政府所认同。我国各级政府近年来也越来越重视电子信息技术在政务工作中的应用与推广。电子政务是指各政府部门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实现政府管理的信息化和自动化,以确保政府工作的效率,透明度和准确性。开展电子政务可以提高政府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服务成本,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塑造政府良好形象。吉林省S市在中央和省级部门的号召与指导下,不断深入发展电子政务工作,使电子政务更深入更广泛地应用到外事工作当中。但是,在电子政务迅速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很多问题。由于外事工作的特殊性,在吉林省S市外事工作中,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显得尤为突出。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低,缺少相关技术人员;电子信息安全网络不完善,安全域划分模糊;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管理混乱;传统政务模式仍占主导地位等问题导致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受到一定的威胁,电子政务在吉林省S市外事工作中不能充分发挥作用。分析其原因包括思想意识不到位,信息技术受制于人,管理制度建设不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等。针对上述问题与原因,吉林省S市应加强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意识宣传,注重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培训。科学制定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内容,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加强制度约束力。积极构建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人才队伍,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鼓励自主研发,突破技术壁垒。

高斯芃[2](2020)在《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研究》文中指出政府数字化转型是公共管理的热门领域,而“互联网+政务服务”则是我国政府数字化转型在政务服务领域的前沿课题与生动实践。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0月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随着互联网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展,社会治理模式正在从单向管理转向双向互动,从线下转向线上线下融合,从单纯的政府监管向更加注重社会协同治理转变。我们要深刻认识互联网在国家管理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以推行电子政务、建设新型智慧城市等为抓手,推进技术融合、业务融合、数据融合,实现跨层级、跨地域、跨系统、跨部门、跨业务的协同管理和服务。”在深化行政体制改革与网络信息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成为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举措,成为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因此,扎根“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改革实践,系统探究“互联网+政务服务”逻辑内涵、演进机理、发展路径,具有较强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广义的“互联网+政务服务”为研究对象。广义的“互联网+政务服务”是以信息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务服务领域的重要体现,强调政府部门坚持“人民满意”的价值取向,通过转变政府职能、优化服务模式、健全运行机制、创新行政手段,依托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与实体政务大厅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途径,面向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优质高效、快捷便利、公开透明的政务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在政务服务领域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即在行政体制改革视域下,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围绕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而进行的一项以系统性与动态性为显着特征的整体性工程和全面性改革。广义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具有明显的生态性。本研究以构建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为主线,按照“两个理论、一个模型、逐步具象”的思路渐进式展开。全文共分为七章,研究内容逐步深入、逐步具象:首先,阐释整体政府理论以及生态系统理论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耦合关系,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进而,探究“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形态及进化机理,构建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模型;进而,在构建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分析生态系统进化即成熟度等级演进的阶段性逻辑,并对生态进化趋势进行验证;进而,在确定模型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的基础上,进一步具象化研究,得出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全要素具象化形态;最后,提出基于模型的实践启示。本研究立足国情,在更多强调改革实践的背景下,旨在一定程度弥补“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中全要素关联模型及成熟度等级模型的学术研究不足,以及在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中生态性思维的学术研究不足,形成了具有一定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的三点研究成果:第一,探索了一个理论研究视角。紧密结合“互联网+政务服务”自身特点,通过跨界的研究思维,将生态系统理论植入到“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过程中,这是本文在研究视角上的一大创新。在生态视域的内蕴特征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时代审视相契合的背景下,提出利用生态系统方法论中的生态因子、时空结构、共生及协同进化等基本观点与基本方法,辅助深度剖析“互联网+政务服务”逻辑内涵、成熟度等级、优化路径等内容,不仅有助于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研究的深入,同时也拓宽了政务服务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思维宽度,是一次有益的探索与尝试。第二,延展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理论模型研究。完成了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建模,明晰了模型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系统阐释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的逻辑内涵、演进机理及发展趋势。首先,通过对“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因子、生态结构、共生及协同进化机制以及目标、特征、功能等进行深入分析,解析“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基本形态;通过形成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视域下的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解析模型的动力机制及政策整合、结构整合、文化整合、信息整合的进化趋势。即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视域下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为模型研究的动力机制,以生态系统理论为模型构建的方法论,提出了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模型。其次,借助生态位优位差异与能力成熟度模型(Capability Maturity Model,CMM),将生态进化阶段与模型成熟度等级相匹配,进一步分析了生态系统进化即成熟度等级演进的阶段性逻辑,同时基于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连续5年发布的《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调查评估报告》以及3个典型建设案例的分析对生态进化趋势进行验证。为系统地、发展地看待“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提供了理论支撑。第三,丰富了“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的方法工具。形成了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模型全要素具象化形态,明晰了组成“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全要素在不同发展阶段的具体形态,从而确定发展路径,这是将学术模型应用于指导实践的一种创新探索。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将理论研究成果与指导实践相结合,丰富“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的方法工具,也是本研究的重点关注。基于模型构建、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分析,进而从政府供给侧视角,基于NVivo对检索、筛选出的有关电子政务及“互联网+政务服务”整体性建设指导的11份政策文本进行质性研究,完成模型第一、二阶段的具象化分析;从公众需求侧视角,基于 SPSS 及 LISREL,结合技术接受模型(Technology Acceptance Model,TAM),运用结构方程的方法构建“互联网+政务服务”公众接受模型,完成模型第三阶段的具象化分析。以“供给侧+需求侧”双视角以及“纵向静态完整性+横向动态发展性”双维度的模型具象化形态研究,为我国“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提供了方法工具。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人民满意”为价值取向、“生态思维”为根本遵循、“环体因子”为建设基础的“互联网+政务服务”纵深发展对策建议。

刘珊霞[3](2020)在《电子政务视角下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文中认为监狱作为涉密性较高的纯公共物品,建设与运行管理要求极高。监狱工程档案在监狱建设与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既能为监狱建设和运行管理提供长期保存的原始依据和信息资料,又能提高监狱日常运行管理工作效率。笔者结合从事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实践经验,通过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调查分析法等方法,试图从电子政务管理的视角出发,分析目前J监狱在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总结出当前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工程档案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软硬件不足、监狱系统工程档案信息化人才短缺、档案信息化安全性存在风险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相关人员访谈发现J监狱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一是缺乏规划及制度统一;二是信息化系统不完善;三是档案工作不受重视。笔者利用电子政务理论、治理现代化理论、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等公共管理理论方法以及国内外电子档案管理、监狱信息化管理经验,提出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工程档案管理标准化和规范化,逐步加大软硬件投入及设备更新、加快档案信息化专业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解决途径,用电子政务信息化手段提升治理能力现代化,提高监狱管理现代化水平。

孙翊嘉[4](2020)在《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商用密码安全保障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6年起,国家开始大规模的深入推进和实施“互联网+政务服务”,以互联网信息化技术作为基础支撑,简化行政办理流程,提升政务服务水平(1)。在政府政务服务逐渐向互联网平台转移的态势下,甘肃省2017年开始深入地推进“互联网+政务服务”,通过应用大数据、政务云等技术,推行公开透明、信息共享的便捷式政务服务,互联网政务系统和服务平台开始运载越来越多的政府敏感信息数据和公民隐私信息,这种发展趋势下,一旦系统和平台发生信息安全事故,轻则影响政府部门的工作,影响人民的日常生活,影响政府的公信力和形象,重则给社会和人民带来巨大经济损失,甚至威胁到国家的安全。目前所公认的保障互联网信息安全最有效、最可靠、最经济的关键核心技术为商用密码,因此面对频发的政府信息泄露事件,我们必须重视”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系统的商用密码安全建设,即以商用密码作为基础支撑和核心能力,构建体系化的信息安全防护架构(2),从而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因此,如何建立完善商用密码安全保障系统,成为政府在“互联网+政务服务”系统建设中需要深入谋划的问题。本文以提升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系统中商用密码的安全可靠应用和保障能力作为主要的研究对象,系统地结合商用密码使用管理的政策和相关要求,从政务系统中密码体系基础设施的建设、商用密码的管理保障体制、商用密码应用的安全监管几个维度深入分析目前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商用密码保障系统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比对国内外在政府信息安全方面的做法和经验,探讨了甘肃省政府及有关机构如何有效推进商用密码对甘肃“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安全保障能力,对安全保障系统的完善提出了参考建议。

张贝尔[5](2020)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全球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和中国“互联网+”国策的明朗,电子政府在推动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帮助政府履职方面作用明显,不可替代。得益于政府的独特地位、丰富资源和巨大权能,以及互联网的强大场域,电子政府的施用已然从政府及其服务和监管对象范畴扩展至国家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各方面,凸显出规范其言行、限制其权力以及监控其执行的必要和重要。为此,不仅需要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还需要提高电子政府自身的信用度,并加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信用体系建设力度,以此为“互联网+各行各业”和“互联网+行政”创设安全可靠的信用环境。作为电子政府构建亟待突破的障碍因素之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涵义既可从不同方面来理解,又可从多种层面来解读。首先,从技术、组织、关系等方面来理解电子政府信用,把电子政府信用理解为多方面信用的集合,如信息技术及其产品、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信用,政府的信用及其内外部关系的信用等。其次,可以从伦理学、经济学、法学、人机工程学等层面来解读电子政府信用。从伦理层面,电子政府信用要求政府及其部门在其内网、外网和互联网上“诚实无妄、信守诺言、言行一致”履行职责,涉及道德、职业精神、工作态度、工作能力等,是政府处理内外部关系的一种道德规范和践约行为。从经济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是指政府在履行职责过程中守信践诺,在提供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过程中与社会公众之间建立起信赖关系,以更低成本、更高质量和绩效令公众满意。从法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在电子政府中工作的、与电子政府打交道的和享受电子政府服务的各当事人之间的一种关系,二是指各当事人按照“契约”规定享有的权利和肩负的义务。因此,电子政府信用应要求电子政府持有诚信、善意、不欺诈的主观态度,没有伪装的客观事实,尊重他人应受保护的利益。基于上述观点,本文提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是社会公众对电子政府实施诚信行为的一种反馈或评价。从人机工程层面,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包括技术、网络和设施的信用,电子政府系统的信用,以及政府本身的信用。上述信用关系的承载者和信用活动的行为者遍及政府、其他公共组织、社会组织和私人组织。由于这些组织都是相对独立的经济法律关系的主体,承担着各自相应的权利和义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具有追求利益的“经济人”的一般属性和基本特征,而“失信行为的泛滥必定表明现有的制度存在缺陷,从而使经济人发现选择机会主义的失信行为有利可图”,可见,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中涉及的众多信息行为主体相互作用形成的信用关系必然使电子政府信用受累于目前缺乏制度建设和规则约束的政府信用、企业信用和个人信用。尤其是在电子政府必须依靠信息技术及其产品,依赖网络及其他信息基础设施的情况下,我国在信息技术及其核心产品方面严重依赖国外的现实境况无疑令电子政府信用保障形势严峻。基于电子政府信用的量化和可操作,遵从集合的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原则,可以基于信息的观点将电子政府信用集合中的元素归类为信息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系统信用、信息信用、信息人信用。可将这五个组成元素作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模型的基本要素,也可以基于技术和管理参数将这五个组成元素归类为技术型要素和管理型要素。其中,技术型要素包括信息基础信用中的硬件环境基础信用、信息平台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而管理型要素涵盖信息基础信用中的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信用和信息人信用。在五个基本要素中,信息人信用是最重要的要素,在大数据时代,政府可以获取大量有关自身、其他政府及其部门、企业和社会公众的信用状况记录,但这些记录并不一定是客观的,还混杂有主观的成分,需要政府在进行管理和决策过程中深入挖掘、辨识和使用,如何确定数据信用以及保证据此做出的管理和决策公平公正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但取决于政府的能力,所以,政府不得不依靠其他组织,与企业和社会公众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社会公众虽不是信息基础、信息平台、信息系统的直接建设者和运维者,却因广泛渗透与频繁使用信息基础、信息平台和信息系统,而成为其不可或缺的信用主体。进一步地,本文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管理型信用要素部分解构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信息人和信息信用,并基于“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予以分别建构,搭建起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整体性框架结构。最后,分析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提出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包括: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打造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此外,本文在对吉林省信用信息服务中心、吉林省政务服务和数字化建设管理局、吉林省信用评估中心以及负责吉林省信用信息平台搭建的祥云科技公司等政府机关和企业单位开展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以吉林省政府门户网站为信用数据来源,验证了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本构成及其现实构建的难题和策略的现实性和可行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第一,从文献研究和积累方面看,国内尚没有关于电子政府信用体系这一论题的研究专着,也鲜见有学者和专家对该领域进行系统研究。部分成果概念繁杂,没有结合电子政府的特征进行界定,难免顾此失彼,层次不明。大多数学者都是从“政府信用”、“政府公信力”的角度来思考政府信用的内涵和外延,很少有人以“电子化”和定量化的视角去分析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逻辑内涵。本文通过对电子政府信用内涵的多方面、多视角阐释,以及对电子政府信用的构成要素的概要分析,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以往电子政府信用概念模糊和难量化的问题,创新性地阐释了电子政府信用的核心思想。第二,本文提炼出电子政府信用构成的五大要素:信息人信用、信息信用、信息平台信用、信息基础信用和信息系统信用,明确解析出的电子政府信用涉及到电子政府的软硬件环境、平台、系统、信息、人等多方面信用,相应地,牵涉到其各个构成要素的构件、结构、关系、流程、权限、结果等各个层面或环节,指出其体系构建必定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化的系统工程,关涉社会公众对与之相关的所有信用主体的多方面、各层面、全流程的诚信行为实施的反馈或评价,由此要求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必须兼具平台性和延展性、生态性和合作性、创新性和革命性、公共性和政治性等特征。这些研究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提供了具体化的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第三,本文依据“目标定位——顶层设计——保障机制——运行模式”路径对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进行逻辑设计,创造性地提出行政生态环境基础信用的基本样式,凸显出其构建目标的具体化与可行性,旨在填补战略目标和具体样态之间的间隙。基本样式是由宏观至具体的设计过程。通过这一过程,能够有力保证总体目标定位与具体任务实现之间的关联、匹配和衔接,进而为其他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组成要素提供构建前提。考虑到信用难得易失,失去又很难恢复,且信用体系构成要素的任何一个出现问题,都会令电子政府信用减量、受损甚至失去,以致影响电子政府的健康发展和普及深化,为保证电子政府信用不因一时一事被破坏或毁掉,除了利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五大要素全方位、深层次地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之外,还必须保证所有应用电子政府功能和使用电子政府服务的人和组织都能从中体验到电子政府言行的守信践诺,并分享到电子政府及其信用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为此,政府不但要借助与各类组织的合作持续完善电子政府信用体系,使其渐趋系统和完整,同时,以政府为代表的信用主体还要进行经常性的诚信宣传教育,实行常态化的诚信激励和失信惩诫,以及加强个体乃至全社会的诚信管理和信用信息系统建设也是非常重要的。可见,以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引导个人信用体系和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和完善是正途和根本,只有做到人人讲信用、所有组织都讲信用,诚信社会才有建立根基,诚信国家形象才有望树立。

张国尧[6](2020)在《内蒙古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信息社会逐步发展以及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大数据的开放和利用已经势不可挡的进入到人们的日常生活。各地政府也积极采取措施推动数据共享,特别是政务数据的开放与共享。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指出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要“推进数字政府建设,加强数据有序共享,依法保护个人信息”,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也随之成为人们必须面对的问题。内蒙古自治区作为“互联网+政务服务”试点示范区,着力打造自治区政务大数据中心,推动资源整合共享,最大程度地利企便民。但在人们享受大数据带来的巨大价值和机遇的同时,数据安全问题也层见迭出。如何提升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能力,是内蒙古政府面临的重大问题,也对推动内蒙古政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在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阅读和整理的前提下,首先,阐释了电子政务数据、数据安全、协同治理理论等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其次,通过对内蒙古电子政务数据安全的治理现状及存在问题进行研究分析,充分认识到内蒙古取得的成就及自身的不足与原因。在成就方面,内蒙古充分运用大数据,积极推行“互联网+政务服务”,不断提升政府科学施策、精准治理、高效服务的能力,推动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但是,由于治理能力意识不强、制度有所欠缺、机制不够完善、防护水平不高等原因,内蒙古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在统筹管理、法律规范、制度执行、部门协作等方面还存在不足,数据安全事件时有发生。最后,本文通过借鉴美国、英国等国外经验以及杭州、贵州等地的国内经验,运用公共管理理论从增强数据安全治理能力意识、健全相关法规制度、完善治理机制体制、提升安全防护水平等方面,“对症下药”。对内蒙古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提出对策建议,探索完善内蒙古数据安全治理路径办法,为提升内蒙古政府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提供参考。本文通过分析研究认为,内蒙古自治区应通过规范化建设、体系化保障、社会化引入、专业化培养等措施,不断健全法制基础、完善治理体系、提升技术保障水平、更新治理理念、增强治理能力,更好地推动与发展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相关工作。

赵紫淑[7](2020)在《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基于31个案例的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中国的政府治理引入了网络治理模式,与时俱进的提出了“互联网+”的网络治理概念,中国的“互联网+政务”模式也逐渐从施政工具转变为了治理赋能,城市管理也步入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新模式。但由于中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起步较晚,目前中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还处于发展初期阶段,仍存在着许多问题亟需解决。所以,目前探究我国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影响因素问题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以我国东、中、西部地区22个省、5个自治区的省会城市(也包括4个直辖市)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建设为研究对象,在政府工具理论的基础上、基于胡德NATO分析框架,使用QCA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将各省会城市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转化为因变量、将各省会城市的数字化城市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节点工具、公共财富工具、政府权威工具以及政府组织工具的使用情况转化为自变量,通过数据分析得出影响省会城市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的多重并发因素组合。研究发现,高水平的数字化城市管理总是有着良好的信息节点循环,验证了NATO理论中信息节点工具是四个工具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同时,规划制定与标准体系,即政府权威工具占据主导的引领作用。最后,激励制度、技术人员和系统平台三个方面是中水平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政府想要有效的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应该关注的核心因素。综上所述,本文针对研究结果提出如下建议: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初期的城市应重视完善顶层设计;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有一定基础的城市应合理利用与社会资本的合作进行政府购买服务;在数字化城市管理发展较完善的城市加强综合信息技术建设发展等方式来提高政府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

聂森[8](2020)在《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指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推动了全球信息化、网络化,在其广泛应用下,电子政务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电子政务系统中包含大量政府部门非公开信息,以及核心涉密内容,这些内容若被非授权者获取,尤其是不法分子,会给整个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带来严重影响。当前,随着电子信息化的快速发展,单纯依赖防火墙、防病毒系统对政府部门网络实施局部安全防护,很难保障其信息安全,并且部分地区对于电子信息安全管理还缺少更为广泛、深入的研究,导致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问题日益严峻。基于此,找出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面临的问题,并提出有效解决方法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研究成果分析,归纳出确保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不仅要加强技术手段更要从管理上解决问题。可以从人员、技术、制度三个方面展开研究,并且从研究相对较少的保密部门职能发挥和信息安全监管方面进行拓展。本次研究以信息资源管理理论、危机管理理论、风险治理理论等为理论指导,以郑州地区为例,随机选取了部分省、市级部门,从六个方面对其电子信息网络安全管理现状进行调查。通过汇总数据分析出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面临的问题,根据问题,区分技术手段和行政管理两个方面,对影响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的原因进行分析,并针对存在问题,提出八个方面的管理策略和建议。最后归纳总结本文结论,并对后续研究工作进行展望。本文的创新点在于:一是通过分析当前信息技术国产化情况,制定出推动政府部门信息系统软硬件分层次、分领域国产化的策略;二是建立电子信息安全监管中心,并引入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三是加强网络执法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执法部门职能,依法治网。

单文一[9](2020)在《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港口建设运营模式的变化,以及现代化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特别是在我国大力推进“互联网+”及电子政务一体化发展的前提下,港口在建设运营及转型升级发展过程中,对智能化、信息化、一体化的“电子港务”的依托与需求正达到一个新的历史高度。本文结合“电子港务”的发展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以秦皇岛港为研究对象,对其“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及规划发展中存在的的问题进行系统论述,并结合个人的工作实践情况,有针对性的研究问题产生的原因,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旨在提高秦皇岛港的智能化水平,完善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的功能,增强秦皇岛港的综合实力,并对同类型港口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通过全面阅读国内外研究文献,对电子政务、“电子港务”、“一体化”等方面的基本理论进行归纳梳理,为下文研究奠定理论基础。通过问卷调查方式,对秦皇岛港“电子港务”建设情况进行梳理调查,在此基础上对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现状进行深入剖析,明确目前主要存在顶层设计亟待加强、管理制度建设不完善、“电子港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滞后、安全存在隐患及信息资源缺乏合理共享等问题。并且,通过对国内其他港口构建电子政务的建设需求、建设现状以及先进经验的深入分析,总结港口“电子港务”在提升发展理念、做好顶层设计、夯实发展基础、强化物流链服务、积极推进创新、加强政策支持与引导等方面的建设经验和启示,为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的建设提供了可借鉴的成功经验。最后,针对秦皇岛港“电子港务”的建设需求与存在问题,从做好顶层战略规划、加强机制建设、打造港口“电子港务”一体化平台、提高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推进信息资源互联互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对策建议。

郑一峰[10](2020)在《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我国政府信息化的发展和战略环境的深刻变革,对涉密信息的监管和保护显得尤为关键,如何切实提升涉密信息监管的能力,有效降低潜在失泄密风险,是地方党委和政府亟需思考解决的问题。本文旨在以泉州市党政机关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个别访谈等方式,研究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潜在原因。研究发现,尽管泉州市党政机关在涉密信息监管方面付出诸多努力,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表现在:信息安全保密管理主体有缺位、对涉密信息载体监管不够重视、涉密人员监管、失泄密敌情观念更新较为缓慢、定密流程不够规范等方面的不足。究其原因,在于专业人才的缺失和监管责任未落实到位。本文引入国内部分省市以及国外地方政府机构在涉密监管领域的先进做法作为参考借鉴。针对存在的问题,从完善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体系、加强信息安全监管专业队伍建设、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整体信息安全、加大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保密宣传教育力度等四个维度提出相应的改进意见,供相关部门参考。

二、浅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及信息安全管理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及信息安全管理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外事工作中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S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四、本文创新点与不足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概述
    (一)相关概念
        1、电子政务
        2、电子政务信息
        3、信息安全
        4、外事工作
    (二)相关理论基础
        1、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理论
        2、其他相关理论
二、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中应用现状
    (一)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应用的整体情况
    (二)初步建立了信息化体系
        1、门户网站的建设
        2、边界系统
        3、对华签证邀请系统
        4、外部系统、内部系统与涉密系统
三、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中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与原因
    (一)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中面临的信息安全问题和挑战
        1、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低,缺乏相应技术人员
        2、电子信息网络安全域的控制和划分模糊
        3、电子政务信息系统管理混乱
        4、传统政务模式仍占主导地位
    (二)吉林省S市电子政务在外事工作中面临信息安全问题的原因
        1、思想意识跟不上电子政务的发展
        2、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不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建设不足
        3、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缺少专业技术人员
        4、法律法规体系存在盲区
四、外事工作中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的对策建议
    (一)增强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意识,转变传统政务观念
        1、加强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风险意识的宣传
        2、注重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培训
    (二)建立健全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完善管理制度
        1、科学制定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不断完善制度内容
        2、促进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制度标准化
        3、将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加强约束力
    (三)促进电子政务信息安全相关法律和法规体系完善
    (四)构建吉林省S市外事工作电子政务信息安全人才队伍
        1、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人才培养体系
        2、创建符合时代需求的人才培养模式,出台人才引进战略
        3、加强对网络安全人才的培养,为选拔项目提供更多的资金与资源支持
    (五)提高电子信息技术水平,促进信息技术创新发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2)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在线政务服务有关研究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有关研究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建模有关研究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有关研究
        五、现有研究总体评述
    第三节 研究对象、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重难点与创新点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整体政府及生态系统的理论溯源
    第一节 整体政府理论基础
        一、整体政府理论起源与内涵
        二、整体政府改革兴起动因
        三、整体政府范式
        四、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
    第二节 整体政府理论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耦合分析
        一、价值取向相耦合
        二、知识结构相耦合
        三、要义特征相耦合
    第三节 生态系统理论基础
        一、生态系统基本含义
        二、生态系统衍伸含义
    第四节 生态系统理论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耦合分析
        一、生态视域的内蕴特征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时代审视
        三、生态系统与“互联网+政务服务”的视界融合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建模
    第一节 “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形态探究
        一、“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因子
        二、“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结构
        三、“互联网+政务服务”共生及协同进化机制
        四、“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的目标、特征及功能
    第二节 基于整体政府观的生态系统进化机理探究
        一、行政体制改革语境中的整体政府观
        二、基于整体政府最佳实践模式的动力机制
        三、基于整体政府基本特征的进化趋势
    第三节 模型总体构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模型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分析
    第一节 进化阶段即成熟度等级界定
        一、进化阶段界定
        二、成熟度等级匹配
    第二节 生态进化即成熟度等级演进逻辑
        一、“供给侧优位”阶段即初始级
        二、“供给侧+需求侧优位”阶段即受管理级
        三、“需求侧优位”阶段即优化级
    第三节 进化趋势验证
        一、基于评估结果的趋势验证
        二、基于案例研究的趋势验证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模型全要素具象化形态分析
    第一节 供给侧分析视角
        一、政策文本质性研究设计
        二、生态因子提取
        三、文本深度遍历
    第二节 需求侧分析视角
        一、公众接受模型定量研究设计
        二、结构方程与数据检验
    第三节 模型全要素具象化形态
        一、生态因子具象化形态
        二、模型总体具象化形态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基于模型的“互联网+政务服务”实践启示
    第一节 “人民满意”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价值取向
        一、贯穿生态进化全过程
        二、影响生态因子全链条
    第二节 “生态思维”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根本遵循
        一、把握生态系统构成以全面破解建设难题
        二、尊重生态进化规律以稳步推进建设步伐
    第三节 “环体因子”是“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建设基础
        一、坚持网络基础设施的集约性与普惠性
        二、坚持法律标准体系的完备性
        三、坚持网络信息安全的可靠性
        四、坚持信息技术赋能的敏锐性
        五、坚持服务供给评价的规范性
        六、坚持创新应用扩散的针对性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第一节 研究回顾
    第二节 研究不足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公众接受“互联网+政务服务”影响因素调查问卷
致谢
在学期间发表研究成果

(3)电子政务视角下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课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简要评述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调查分析法
    1.4 创新性与不足
2 相关概念的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概念的界定
        2.1.1 工程档案
        2.1.2 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
        2.1.3 监狱电子政务
    2.2 理论基础
        2.2.1 电子政务理论
        2.2.2 治理现代化理论
        2.2.3 档案信息化建设理论
3 电子政务视角下J监狱工程档案管理现状
    3.1 J监狱发展历程和发展状况
    3.2 J监狱档案信息化管理发展状况
        3.2.1 J监狱电子政务发展现状
        3.2.2 J监狱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
        3.2.3 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现状
    3.3 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的成效
        3.3.1 纸质档案为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提供原始数据
        3.3.2 高效的档案信息化管理方式进一步推动工程建设
        3.3.3 完善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制度促进监狱发展
4 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4.1 监狱工程档案管理工作不够规范
        4.1.1 J监狱工程档案管理流程不清晰
        4.1.2 J监狱工程档案归档缺乏参考标准
    4.2 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应用相对薄弱
        4.2.1 监狱工程档案以纸质档案管理为主
        4.2.2 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不足
    4.3 工程档案信息化软硬件投入不足
    4.4 监狱系统工程档案信息化人才短缺
        4.4.1 专业技术人才不足
        4.4.2 业务培训机制不完善
    4.5 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安全风险
        4.5.1 工程各环节存在泄密风险
        4.5.2 工程档案管理系统软硬件有安全漏洞
5 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1 缺乏规划及制度统一
        5.1.1 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
        5.1.2 缺乏制度统一
    5.2 监狱工程档案信息系统不完善
    5.3 工程档案工作重视程度不够
        5.3.1 缺乏档案管理及信息化意识
        5.3.2 缺乏档案管理保密意识
6 国内外先进的管理经验与启示
    6.1 国外档案信息化成果
        6.1.1 数字档案管理
        6.1.2 工程档案管理
        6.1.3 档案培训认证
    6.2 国外监狱信息化管理经验
        6.2.1 “智慧监狱”
        6.2.2 罪犯管理系统
    6.3 国内档案信息化管理经验
        6.3.1 通过示范单位认定促进工作提质升级
        6.3.2 运用信息系统软件提高管理职能
        6.3.3 提高档案意识完善各项制度措施
    6.4 国内外先进管理经验的启示
        6.4.1 促进顶层设计实现标准化
        6.4.2 加大信息技术引入
        6.4.3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6.4.4 保障工程档案信息安全
7 促进J监狱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的对策
    7.1 提升工程档案管理的标准化及规范化
        7.1.1 统一档案管理系统标准及操作规程
        7.1.2 完善机制健全考评体系
    7.2 利用信息技术,深化工程档案信息化建设
        7.2.1 统一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管理系统
        7.2.2 利用物联网技术,提高监狱工程档案管理效率
        7.2.3 利用云平台,推动工程电子档案利用共享
    7.3 加大软硬件投入,及时对设备更新
    7.4 提高工程档案管理人员的信息化能力
        7.4.1 提高监狱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意识
        7.4.2 完善档案管理专业培训机制
    7.5 保障监狱工程档案的信息安全
        7.5.1 信息安全的监控手段要保障有力
        7.5.2 做好监狱工程档案保密工作与信息化发展的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访谈提纲
致谢

(4)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商用密码安全保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现状综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
        1.3.3 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二章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安全保障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相关概念
        2.1.2 商用密码的相关概念
        2.1.3 “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商用密码安全防护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安全理论
        2.2.2 风险管理理论
        2.2.3 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规则
第三章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安全保障现状
    3.1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主要功能
        3.1.1 前端的应用平台
        3.1.2 后台的运行保障
    3.2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安全保障概况
        3.2.1 商用密码技术保障
        3.2.2 商用密码管理保障
第四章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安全保障存在的问题和原因分析
    4.1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存在的主要问题
        4.1.1 密码基础设施不完善导致密码服务缺乏共性支撑
        4.1.2 政务系统现使用的密码技术隐含数据裸露风险
        4.1.3 密码应用管理不规范导致的安全漏洞
        4.1.4 保密意识薄弱导致的人为泄密风险
        4.1.5 密码专业人才缺失导致的业务风险
    4.2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4.2.1 商用密码技术发展层面的原因
        4.2.2 商用密码管理层面的原因
    4.3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安全保障面临的主要风险分析
        4.3.1 风险识别
        4.3.2 风险评估
第五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5.1 美国
        5.1.1 重视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建设
        5.1.2 重视信息系统的风险控制和安全监管
    5.2 欧盟
        5.2.1 形成统一的安全标准指导性文件
        5.2.2 定期发布密码安全风险
    5.3 广东
        5.3.1 广东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建设成果
        5.3.2 商用密码应用和发展成果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安全保障的优化对策
    6.1 推进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应用的技术保障
        6.1.1 提升“互联网+政务服务”密码保护体系的基础支撑能力
        6.1.2 强化“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应用标准的引导作用
        6.1.3 引领“互联网+政务服务”密码应用技术产业发展
        6.1.4 构建专业密码人才支撑体系
    6.2 建立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管理制度保障体系
        6.2.1 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定级
        6.2.2 明确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商用密码安全要求
    6.3 建立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长效风险控制和安全监管机制
        6.3.1 形成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安全性评估体系
        6.3.2 培育和布局本省商用密码应用安全性评估机构
    6.4 做好“互联网+政务服务”商用密码应用的政策资金和培训保障
        6.4.1 统筹协调政策和资金保障
        6.4.2 加强相关单位的商用密码政策和知识培训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5)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和实践现状
        (一)美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二)欧盟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三)中国电子政府信用研究和实践现状
    三、理论依据
        (一)整体性治理理论
        (二)三维信用论
        (三)制度经济学理论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分析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相关概念
    一、政府信用相关概念的理解
        (一)信任
        (二)信用
        (三)政府信用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特征
        (一)电子政府信用的概念理解
        (二)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内涵范畴
        (三)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主要特征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基础性要素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目标定位
        (一)文化定位
        (二)制度定位
        (三)平台定位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顶层设计
        (一)基于治理视角的顶层设计
        (二)基于法律关系的顶层设计
        (三)基于政治生态的顶层设计
    三、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保障机制
        (一)信息人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二)信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三)技术信用的环境保障机制
    四、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模式
        (一)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样式
        (二)行政生态环境信用的运行机制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信息人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根本性要素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一)信息人信用的概念模型
        (二)信息人信用的属性
    二、信息人信用的权义解析
        (一)电子政府行政人的权利解析
        (二)电子政府行政人的义务解析
        (三)“行政相对人”和“利益相关方”信用的权义解析
    三、对信息人信用的检验研究
        (一)构建评估指标的现实目标
        (二)构建评估指标的层次逻辑
    四、信息人信用的建构路径
        (一)目录式建构——相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核心信用功能需求
        (二)互动式建构——提高电子政府信息人的协同治理能力
        (三)监督式建构——完善电子政府信息人的行政治理意愿
        (四)成果式建构——适应电子政府信息人的主流信用评价模式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信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核心性要素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一)信息信用的概念模型
        (二)信息信用的属性
    二、信息信用规制解析
        (一)信息建设的整体性规制
        (二)信息治理的制度性规制
        (三)信息供给的异质性规制
        (四)信息管控的格式化规制
    三、对信息信用的实证研究
        (一)构建模型推演的背景描述
        (二)构建模型推演的取样调查
        (三)构建模型推演的实证研究
        (四)构建模型推演的回归分析
    四、信息信用的形塑路径
        (一)改善信息传递性,塑造信用形象
        (二)增强信息互动性,提升信用影响
        (三)提高信息响应度,巩固信用粘度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技术信用:电子政府信用体系的支撑性要素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及属性
        (一)技术信用的概念模型
        (二)技术信用的属性
    二、技术信用配置解析
        (一)技术信用与供需配适的差异化
        (二)技术信用与制度驱动的缺失化
        (三)技术信用与全球网络的安全化
    三、对技术信用的优化研究
        (一)技术信用的危害案例
        (二)构建技术信用的现实描述
    四、技术信用的发展路径
        (一)协同技术制度发展
        (二)划归技术规范界限
        (三)提升技术治理高度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策略
    一、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现实难题
        (一)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制度保障
        (二)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推进合力
        (三)缺乏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执行保障
    二、构建电子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实施策略
        (一)建立统一的标准规范,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信用化
        (二)建立系统的法规政策,推进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合法化
        (三)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保障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制度化
        (四)建立普适的共享体系,达到各要素建设、运维和使用最大化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的科研成果情况
后记

(6)内蒙古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综述
        2.国内研究综述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研究内容
        2.研究方法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创新点
        2.不足之处
一、相关概念与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
        1.电子政务数据
        2.数据安全
        3.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
    (二)理论基础
        1.风险管理理论
        2.协同治理理论
        3.新公共管理理论
二、内蒙古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内蒙古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的现状
        1.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
        2.多部门联合工作机制初步形成
        3.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主体得到确立
        4.监督管理措施逐步推进
        5.监测防护技术手段日趋完善
    (二)内蒙古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存在的问题
        1.数据安全工作统筹管理薄弱
        2.数据安全治理工作规范性不足
        3.数据安全有效防护措施不到位
        4.数据安全应急处置能力欠缺
        5.数据安全事件时有发生
三、内蒙古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数据安全治理制度存在漏洞
        1.针对数据安全的专门性法律法规缺失
        2.现有数据安全相关的法律法规操作性不强
        3.缺乏地方性数据安全治理工作标准、规范
    (二)数据安全治理机制体制不够完善
        1.“大政府式”安全治理主体较为单一
        2.管理决策机制模式不够多元化
        3.多部门联动协作机制不成熟
        4.监督问责机制不够健全
    (三)数据安全技术防护水平不高
        1.现有技术防护难以适应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
        2.现有技术力量难以满足数据安全治理发展要求
    (四)数据安全治理意识不强、能力不足
        1.数据安全治理意识淡薄
        2.治理理念落后、办法有限
四、国内外经验及其启示
    (一)国外经验
        1.美国:强调立体化综合发展
        2.英国:注重协同治理
    (二)国内经验
        1.杭州:突出规划标准制定和安全体系建设
        2.贵州:重视政策指引和人才保障
    (三)启示
        1.制度建设是电子政务数据安全的重要基础
        2.社会力量引入是电子政务数据安全的有力支撑
        3.人才与技术是电子政务数据安全的可靠保障
五、完善内蒙古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制度保障
        1.完善数据安全的专门保护法规
        2.制定数据安全治理相关配套性文件
        3.健全数据安全治理标准
    (二)完善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机制保障
        1.政府引领多主体开展协同治理
        2.建立符合本地情况的决策机制
        3.强化政府部门通报响应联动机制
        4.完善数据安全监督问责机制
    (三)提升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技术保障水平
        1.以技术创新带动数据安全治理发展
        2.借助社会力量的技术优势
        3.完善数据安全技术防护措施
    (四)增强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人才保障
        1.树立数据安全治理意识
        2.转变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理念与方式
        3.加快数据安全治理人才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7)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基于31个案例的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城市管理研究综述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三、QCA定性比较研究方法研究综述
        四、研究综述小结
    第三节 研究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图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数字化
        二、数字化城市管理
    第二节 理论基础
    第三节 分析框架
        一、NATO政府工具分析框架
        二、NATO分析框架在数字化时代的发展
第三章 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信息节点对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的影响
    第二节 公共财富对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的影响
    第三节 政府权威对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的影响
    第四节 政府组织对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的影响
第四章 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模型构建
    第一节 典型案例来源
        一、案例选取原则
        二、研究案例的基本情况
    第二节 变量测量与赋值
    第三节 变量校准及构建真值表
        一、变量校准
        二、真值表的构建
第五章 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实证分析
    第一节 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的必要条件分析
    第二节 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影响因素的实证结果
    第三节 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影响因素的复杂解分析
    第四节 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影响因素的组态分析
第六章 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的模糊集定性比较结果分析
    第一节 数字化城市管理高水平组态分析
        一、计划-协同共享型
        二、技术-协同共享型
        三、信息收集型
        四、三种组态路径的潜在替代关系
    第二节 数字化城市管理非高水平组态分析
        一、无计划型
        二、未发展型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访谈提纲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1.研究背景
        2.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2.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1.研究方法
        2.主要内容
二、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一)概念界定
        1.信息安全
        2.信息安全管理
        3.电子政务
    (二)理论基础
        1.信息资源管理理论
        2.危机管理理论
        3.风险治理理论
三、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现状分析
    (一)政府部门电子信息网络建设
    (二)电子信息网络安全管理
        1.电子信息安全管理
        2.电子信息安全防护
    (三)电子信息安全系统外网应用安全
    (四)电子信息安全系统终端安全
    (五)电子信息网站安全
    (六)电子信息系统安全产品采购
四、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的问题
        1.工作人员操作不当导致失泄密
        2.涉密载体管理不严造成失泄密
        3.网络信息系统存在安全隐患
        4.业务人员信息化素养参差不齐
        5.缺少电子政务相关立法
        6.缺少与电子政务有关的安全监管体系
    (二)原因分析
        1.操作系统存在漏洞
        2.系统配置面临一定的缺陷
        3.信息发布比较分散
        4.未认真执行制定的保密制度
        5.未实施有效的培训
        6.工作人员自身行为缺乏规范
五、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策略
    (一)制定涉密信息管理制度
    (二)加强政府部门相关人员的管理
    (三)增强电子信息安全管理能力
    (四)构建高水平人才培养机制
    (五)逐步完善法律保障体系
    (六)加强监管、引入网络安全态势感知系统
    (七)推动政府部门信息系统国产化
    (八)加强网络安全执法队伍建设
六、结论与展望
    (一)全文总结
    (二)未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概念界定及基础理论
    2.1 概念界定
        2.1.1 电子政务
        2.1.2 电子港务
        2.1.3 一体化
    2.2 基础理论
        2.2.1 网络治理理论
        2.2.2 电子治理理论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与应用情况分析
    3.1 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情况
        3.1.1 秦皇岛港基本情况概述
        3.1.2 秦皇岛港“电子港务”建设现状概述
        3.1.3 物流服务初步协同化
        3.1.4 生产作业初步自动化
        3.1.5 内部管控初级数字化
    3.2 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的应用分析
        3.2.1 调查问卷设计说明及调查情况
        3.2.2 调查问卷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3.3 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问题分析
        3.3.1“电子港务”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亟待加强
        3.3.2“电子港务”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3.3.3“电子港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滞后
        3.3.4“电子港务”安全存在隐患
        3.3.5 港口信息资源缺乏合理共享及深度利用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国内港口“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的实践及启示
    4.1 国内港口“电子港务”建设的现状与发展案例分析
        4.1.1 宁波港“电子港务”建设发展情况
        4.1.2 青岛港“电子港务”建设发展情况
    4.2 国内港口“电子港务”建设经验与启示
        4.2.1 提升港口的发展理念
        4.2.2 做好港口“电子港务”的顶层设计
        4.2.3 夯实港口“电子港务”的发展基础
        4.2.4 实现港口的开放式创新
        4.2.5 发挥政策支持与引导的作用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加快推进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对策
    5.1 做好秦皇岛港“电子港务”建设顶层战略规划
        5.1.1 统筹规划“电子港务”建设顶层设计的目标
        5.1.2 科学确定“电子港务”建设顶层设计的原则
        5.1.3 精准建立“电子港务”建设顶层设计的框架
    5.2 加强秦皇岛港“电子港务”机制建设
        5.2.1 创新港口“电子港务”管理体制
        5.2.2 完善港口“电子港务”建设及应用管理制度
    5.3 打造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平台
        5.3.1 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平台需满足的功能需求
        5.3.2 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平台建设方案
    5.4 提高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建设
        5.4.1 建设港口“电子港务”安全保障体系
        5.4.2 加强港口“电子港务”安全管理
    5.5 推进港口内外部信息资源互联互通
        5.5.1 加速秦皇岛港内部信息资源整合
        5.5.2 协调推进外部信息资源共享
    5.6 本章总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调查问卷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致谢

(10)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意义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意义
        三、 文献综述
        (一) 国内研究综述
        (二) 国外研究综述
        (三) 研究文献述评
        四、 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内容
第二章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一、 电子政务
        二、 涉密信息
        三、 信息安全
    第二节 理论基础
        一、 协同治理理论
        二、 激励理论
第三章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现状
    第一节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主体与监管方式
        一、 监管主体
        二、 监管方式
    第二节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内容与效果
        一、 涉密信息监管的内容
        二、 实际监管效果及评价
第四章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现存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调查分析
        一、 调查问卷的设计情况
        二、 调查结果分析
    第二节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现存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一、 涉密信息监管主体间缺乏协同配合
        二、 日常保密制度落实不到位
        三、 对涉密信息载体监管不够重视
        四、 保密专业的人才队伍缺失
        五、 失密泄密敌情观念更新缓慢
        六、 定密流程不够规范
第五章 国内外地方政府涉密信息监管经验及启示
    第一节 国内涉密信息管理的尝试及经验
        一、 上海市的经验与启示
        二、 重庆市的经验与启示
    第二节 国外地方政府信息安全监管的做法及经验
        一、 美国地方政府信息安全监管的制度
        二、 俄罗斯地方政府涉密信息安全监管措施
        三、 日本地方政府涉密信息安全监管措施
第六章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的优化建议
    第一节 完善涉密信息监管体系
        一、 形成多层次强化责任体系
        二、 建立健全涉密信息核定办法
        三、 引入有资质的技术力量
    第二节 加强涉密信息安全监管专业队伍建设
        一、 提高专业素质人才的培养力度
        二、 提升涉密信息相关人员履职的自觉性
    第三节 利用技术手段提升整体信息安全
        一、 提升党政机关电子政务系统的后台监管
        二、 重视系统的日常维护
        三、 配备必要的保密技术装备
    第四节 加大对党政机关工作人员的保密宣传教育力度
        一、 对保密制度和法律政策的宣传
        二、 以失泄密案例开展宣传工作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A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访谈提纲
    一、 访谈对象:
    二、 访谈内容:
附件B 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安全问卷调查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四、浅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及信息安全管理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外事工作中的电子政务信息安全问题研究 ——以吉林省S市为例[D]. 李胜男. 吉林大学, 2020(04)
  • [2]整体政府视角下“互联网+政务服务”生态系统研究[D]. 高斯芃. 中共中央党校, 2020
  • [3]电子政务视角下J监狱工程档案信息化管理研究[D]. 刘珊霞.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4)
  • [4]甘肃省“互联网+政务服务”的商用密码安全保障研究[D]. 孙翊嘉. 兰州大学, 2020(01)
  • [5]电子政府信用体系及其构建研究[D]. 张贝尔. 吉林大学, 2020(08)
  • [6]内蒙古电子政务数据安全治理研究[D]. 张国尧.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7]数字化城市管理水平的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基于31个案例的影响因素研究[D]. 赵紫淑. 华侨大学, 2020(01)
  • [8]政府部门电子信息安全管理问题研究[D]. 聂森.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9]秦皇岛港“电子港务”一体化建设研究[D]. 单文一. 燕山大学, 2020(01)
  • [10]泉州市党政机关涉密信息监管研究[D]. 郑一峰. 华侨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浅谈我国电子政务建设与信息安全管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