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一、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金振宇[1](2021)在《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研究目的:初级中学(以下简称为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是帮助教师在体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学生成绩,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的一种重要能力与信念。提升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是实现体育课程有效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同时可以促进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养成。近些年鲜有学者对体育教师教学效能进行实证调查,因此,本研究对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进行调查,分析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相关因素,以期发现教学效能的发展趋势,进而帮助体育教师提高教学质量,并为促进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发展提供参考依据。研究方法:本文以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为研究对象,选取部分初中体育教师作为调查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梳理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概念的发展历程以及国内外学者的实证研究案例;采用问卷调查法,自行编制教学效能评价问卷并交由学校体育教育领域的专家进行评定,将修改后的问卷线上发放给22位初中体育教师(男,64%)进行问卷的信效度检验。采用方便抽样的方法选取上海市7个区共235位在职初中体育教师(男,56%)发放网络电子问卷,结合相关文献资料对数据进行初步的筛查与整理。使用SPSS 24.0对结果进行整体性描述,了解样本的基本信息,使用Spearman相关分析教学效能各个维度与教学业绩、教学效果和归因的相关关系;使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对数据进行正态性检验,因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故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和Kruskal-Wallis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体育教师在不同性别、年龄、教龄以及学历之间教学效能的差异,以p<0.05为标准判断是否具有统计学显着性。研究结果:(1)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28(总分为5);(2)体育教师教学业绩、教学效果和归因的平均得分为4.01、4.50和4.11,与教学效能水平呈显着正相关(p<0.001);(3)男性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35,女性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23;(4)21~30岁、31~40岁、41~50岁、50岁以上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平均得分分别为4.25、4.36、4.29和4.28,不同年龄段之间教学效能得分均值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562);(5)从业5年以下、6~10年、11~15年、16~20年、20年以上的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平均得分分别是4.31、4.33、4.33、4.27和4.30,不同教龄之间教学效能得分均值的差异不具有显着性(p=0.889)(6)具有大专及以下、本科和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教学效能平均得分为4.38、4.31和4.17,其中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认知维度上的教学效能水平均值的差异具有统计学上的显着性(p<0.05)。研究结论:(1)从整体水平上来看,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水平较高;(2)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水平与教学效果、教学业绩和归因得分均值具有正相关关系;(3)体育教师教学效能整体层面及下属教学期望和教学能力两个维度,男性体育教师的教学效能水平高于女性体育教师;(4)具有本科学历的体育教师在教学认知维度上的教学效能水平要高于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5)初中体育教师的年龄、教龄差异与其教学效能水平之间没有关系。

吕彬[2](2021)在《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文中指出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高中生物学必修内容中植物与微生物所占比重较高。因此对该内容进行相应的开发与利用,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理性思维以及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内有很多关于高中生物学实验的改进和创新的研究,这些改进和创新让生物学实验变得更为多样化,更加能够多角度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实验探究能力。科技创新大赛中,对于生物科学探究能力的培养也非常的重视,部分学校也成为了参赛的主力军,以此来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在国外科技创新实验也同样被很多仁人志士予以重视,并推出了相应的科创实验的网站,在网站上有部分大赛成果展示,以及相应的指导方案。因此本研究致力于开发出,与现有必修教材相切合的实验指导手册,运用国内外先进的实验教学理论和方法,结合所学的专业知识进行编写,期望能够帮助学生在科学探究道路上有更加深刻的认识和体悟。能够更加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科学核心素养。本次研究为开发应用性研究,研究过程大致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首先,对高中生物学实践探究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及教学理论的应用进行了相应的文献梳理。其次,对高中生物学中常见的一些实验探究方法和实验探究技巧,进行了总结和梳理。最后对于国外的科学探究实验的相应的理论和指导性资料进行了整合和翻译。第二部分为调查分析,对我所在的实习学校以及相应的我能联系到的学校进行了生物学创新实验的开展过程的研究分析。包括学生和老师在内,对于他们如何开展生物学实验,怎样进行生物学实验,以及生物学实验中哪些因素对于他们学习生物学的成长最为重要,进行问卷的调查和分析,在调查和分析的基础上对实验指导手册进行相应的修改与调整。第三部分是将编制好的实验指导手册的部分章节提供给相应的授课老师使用,同时通过访谈的方法收集相应的老师的使用指导意见。进一步对手册进行完善。通过本次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过程及方法,能够对学生生物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二、本手册中的科学实验探究的问题引导假设等科学实验流程,能够有效的培养学生提问能力和筛选信息的能力。三、本手册运用于实践教学以及学生课下的自主学习都能够有效的提升学生对于科学探究实验的多维度思考,多角度分析以及实验设计分析能力等。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为将来有致力于提升学生科学探究能力和理性思维的教师及相关工作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启发。

刘铭桃[3](2021)在《陕西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效果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是教学信息化,为适应教育信息化的发展需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2016年6月7日教育部颁发《教育信息化“十三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将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纳入师范生培养课程体系。”2018年3月教育部印发《教师教育振兴行动计划(2018-2022)》的通知中,提出要研究制定师范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标准,提高师范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教学能力。这一系列政策预示着信息化教学能力在师范生能力结构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本文在教育信息化趋势下,以陕西省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为研究对象,基于对现有研究的广泛了解,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对陕西省东西南北中5所地方本科院校展开调查,了解现状、发现问题、分析问题的主要成因,从而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策略,希望能有效提高陕西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笔者根据以往学者的研究选定2018年6月29日,教育部—中国移动“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与培养模式实证研究”课题组颁布的《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为依据设计调查问卷,调查职前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效果。通过调查问卷和访谈了解到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中存在的几个突出问题:使用的信息技术较低端,缺乏学习信息技术主动性;熟练通用软件掌握,但学科软件不够精通;具有较强的信息责任意识,但缺少信息责任常识;甄别管理资源能力较强,但管理技术和专业拓展不足;基于技术的交流能力良好,但协作能力有待提高;具有一定的批判思维能力,但整体研究创新不足;资源准备意识较强,资源准备行动不足;具有一定教学设计能力,但教学知识需要加强;具有良好教学反思能力,但实践储备需要加强。在了解有关问题的基础上,本研究进一步调查分析了导致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效果不佳的五个原因:信息化教学设备投入不足;课程安排不合理;教学方法单一;教学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高;缺少信息化教学实践锻炼机会。根据影响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主要因素,针对性地提出五个方面的改进策略:构建完备的技术环境;重构协调统一课程体系;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活动;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赵希彤[4](2021)在《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化学PCKL理论的模型建构与应用分析》文中认为PCK即学科教学知识,整合了教学内容知识、学生知识、教学策略知识三个核心要素,是指以学生知识为前提、应用最有效的教学策略知识将学科专业知识转化为学生易于理解和掌握的教学内容知识,它是教学中最有效的知识;《普通高中化学化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提出了五大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在新课标的指导下,新高考在命题方面更加注重以实际生产生活为背景,注重考察学生学生必备品格的形成、关键能力的培养和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这对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对教师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让学生更有效的落实核心素养,教师首先应该具备核心素养知识,并且具备将核心素养知识落实到课堂教学的能力,而核心素养的落实要以教学内容知识为基础,以学生知识为背景,以教学策略知识为依托,因此将核心素养知识融入PCK体系即提出PCKL理论模型,有助于教师落实学科核心素养教学,而教师的PCKL水平和能力是适应中国社会未来教育的必备能力。该文采用文献研究法阐明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概念,同时对PCK理论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定义PCK内涵和核心要素。在建构主义理论、PCK的衍生理论(包括PCKg理论和TPACK理论)、教师专业发展理论等理论基础的指导下,构建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的PCKL理论模型,包括PCKL理论的内涵定义和核心要素界定。在美国埃里克森学院开发的PCK测评工具的基础上,设计改编出PCKL水平的调查问卷,调查高中化学新手教师的PCKL的水平现状,分析PCKL理论模型的可行性、高中化学新手教师的PCKL整体水平以及各要素水平及其典型特征,得出结论。再根据理论研究和实证调查研究的结论,提出了高中化学新手教师发展和提升PCKL各要素水平能力的策略。通过研究得到如下结论:高中化学教师应该具备PCKL水平;在实际的化学教学中,高中化学新手教师的PCKL整体水平和各要素水平均较低,能力有待提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利用各种途径提升自身的PCKL水平。

沈倬丞[5](2021)在《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立德树人被确立为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已成为适应世界教育改革发展趋势、提升我国教育水平和培养具有国际竞争力人才的根本举措,并引领着我国当前基础教学课程改革的发展方向。高中俄语作为基础教育的主要学科之一,肩负着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历史使命,俄语课程不仅要帮助学生获得走向世界的语言基本技能,还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这一途径去了解外部世界,理解多元文化,加深对祖国文化的热爱,成为具有高度文化自信和开阔国际视野的社会主义接班人。2018年1月,我国颁布了新版《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提出“高中俄语课程以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为目标,充分发挥俄语课程的育人价值,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核心思想。三年多来,《高中俄语课程标准》框架下的“核心素养培养状况如何”“还存在哪些问题”“已建立或还需要哪些完善机制”等问题吸引着越来越多研究者的目光,也成为当前我国俄语教育界的研究热点和核心论题之一。众所周知,语言是文化的重要载体,语言学习离不开对于目的语文化的理解,它承载着从目的语文化视角整合文学、地理、历史、文化等跨学科知识,帮助学生了解异域文化,进而发挥认识世界文化多元性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俄语教育不仅需要培养能理解文化多元性,具有开放包容意识以及“和而不同”价值观的人才,更需要培养能在跨文化交际中传播中华文化的公民。为此,高中俄语学科依据语言与文化的关系,在核心素养框架下提出“文化意识”要素,将其与语言能力、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共同整合成学科核心素养。这也对教育工作者正确认识文化意识培养的内涵和重要性,及时更新教学理念并开发适配新理念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提出了新的要求。基于此,本文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论“人的全面发展观”为指导,以高中俄语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为切入点,在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引领下,依据《高中俄语课程标准》,借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PISA全球素养框架》构建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并依据该观测体系编制调查问卷和课堂观察量表,据此对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状况进行广泛调查研究,得出研究结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化的培养建议,力求从理论和实践角度为俄语学科文化教学和核心素养培养提供有益参考。论文的绪论部分阐述选题背景、研究目标和研究意义,提出三个研究问题。在此基础上陈述研究方法,设计研究基本步骤和整体框架,确立了基础研究、实证研究以及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三个部分,共七章内容。基础研究包括文献综述、概念界定和理论依据。文献综述主要阐述中外学界在核心素养及培养、文化意识概念及内容方面的研究。梳理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领域、研究问题和研究成果,提出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的状况和趋势,以明晰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概念界定着重探讨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以及本文研究的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在文化意识范畴内梳理文化、意识和文化意识概念,辨析与之内涵相近的跨文化意识、跨文化交际能力等概念,为后续研究统一概念基础;理论依据将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作为基本理论,将维果茨基的文化历史理论作为文化意识培养总体依据,从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理论、跨文化交际学相关理论作为具体教学建议提出的理论基础。实证研究部分由第四、五、六章构成,它承接论文基础研究并为结论构建提供事实依据。第四章主要剖析《高中俄语课程标准》中对文化意识的内容描述、核心素养水平划分和学业质量水平划分,并在此基础上将其整合成具体化、结构化内容体系,借鉴《PISA全球素养框架》相关内容确定60个具体观测点,作为进一步开展实证研究的基本依据;第五、六章依据所构建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深入教学一线,通过对我国1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和对5个省(自治区、直辖市)8所高中40节俄语课程进行课堂观察,获取当前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状况的一手资料,借助统计学分析得出相关结论,为论文后续研究提供数据支持。第七章为研究结论与教学建议,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思路剖析文化意识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导致问题的原因,提出研究结论。依据研究结论从教学理念、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方面提出既有综合性又有针对性,既有宏观方向性又有微观可操作性的培养建议。

张敏[6](2021)在《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对话研究》文中指出As a way of reading learning,reading teaching dialogue can not only improve students’ reading ability,but conjointly promote students to create a thinking and perspective of dialogue,that is that the essential character and key ability needed by the core skill of Chinese.Reading teaching dialogue,therefore,to cultivate the students’ language core accomplishment is of great importance,but at present,i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reading teaching dialogue also has some disadvantages,these disadvantages is also contributing to the Chinese core quality is difficult to be implemented but conjointly proin the teaching observe,from the core of Chinese attainment underneath the background of the reading teaching dialogue is imperative.This paper takes reading teaching dialogue because the object of study and aims to cultivate students’ dialogue ability and Chinese core acquisition through reading teaching dialogue.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present analysis standing of reading teaching dialogue reception and abroad,Chinese core acquisition and reading teaching dialogue underneath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ore acquisition,and on this basis puts forward the topic of reading teaching dialogu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hinese core literacy.A questionnaire survey was conducted in Harbin No.11 college secondary school lyceum lycee Gymnasium school in several school years,and therefore the results showed thatthe most issues within the room dialogue of reading teaching were that dialogue political system stuffed the room,dialogue became superficial and dialogue subjects could not play their due roles.The deep reasons behind these problems are the difficulty in dispelling the traditional idea of respecting teachers,the serious form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dialogue and the lack of subjectivity in dialogue.Based on the interpretation of reading teaching,Chinese core acquirement and therefore the actual learning scenario ofsecondary school students within the Chinese programme Standards of normal Gymnasium college(2017 edition),the author puts forward 3solutions,namely,putting in the dialogue idea of democracy and equality,paying attention to the essence of dialogue and strengthening the role of the dialogue subject.These ways will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and accomplishment of dialogue and promote students’ all-around development.It is also hoped that this study can promote Chinese teachers to further reflect on their own inappropriate practices in reading teaching dialogue,so as to correct them.

王彬彬[7](2021)在《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文中研究表明高中地理课程以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为基本理念,强调学生关注当代地方、国家和全球性的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问题。而生活化的地理教学将学生与生活相联系,时事热点以其时效性与综合性成为地理学科常学常新、永葆活力的内在动力,也不断发挥地理学科的现实应用价值。教学案例设计与实施是审视时事热点应用视角和效度的重要体现,因此,探寻高中地理学科与时事热点的联系性以及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的应用中如何发挥其内在优势成为主要问题。本文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通过运用文献分析法对期刊文章、地理教学专着和课程标准等文献进行分析,从研究成果数量和内容两个方面梳理了地理教学中时事热点应用的研究现状。以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关联性及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为研究内容,遴选出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教学案例为研究资料,运用案例分析法和行动研究法分析时事热点与高中地理教学内容的联系性,并在分析18个教学案例和设计5个教学案例以及实施1个教学案例过程中获得启发。得出以下结论:一是以选择性必修2为例,结合课程标准9条内容要求和教材11节内容,从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关联性视角分析得出基于课程标准的时事热点内容联系表和基于教材的时事热点体现表以及时事热点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教学中的应用分析表。二是设计5个基于BOPPPS教学模型的教学案例,分别是“闽宁协作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毛乌素沙地在陕西版图消失背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流域协作开发与保护”。三是提出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策略分别是立足课程标准选定时事热点主题、结合教材编排解构知识结构、优化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和基于深度融合生成案例主线;教学环节安排的设计策略分别是呈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目标、巧用时事热点生活特性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整合乡土时事热点资源布置研究性课外任务和深挖时事热点育人功能策应多维度教学评价。

钱春鸣[8](2021)在《高中函数概念的微课设计及其教学应用研究 ——基于数学三个世界理论的思考》文中提出我国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和《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等相关文件都强调将信息技术融入数学课堂教学,微课作为应用信息技术辅助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式为大家所熟知,并且成为中小学数学课堂不可或缺的学习资源。但是研究表明数学微课的使用效果不佳,质量参差不齐,如何提高数学微课的品质成为一大问题。“函数的概念”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重要内容,也是难点内容,是对小学函数思想、初中函数概念学习的延伸与概括。研究表明高中函数概念的学习呈现“注重函数概念的表达,轻视函数概念的本质;注重函数概念的运用,轻视函数概念的理解”等现象,学生对函数概念学习感到枯燥乏味,难以深入透彻地理解函数概念,为后续函数的应用以及高等数学的学习埋下隐患。因此,本研究尝试基于数学三个世界理论的思考,探讨高中函数概念微课的设计策略,以期提高高中函数概念学习的效果与效率。本研究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进行了探讨,以下对研究成果进行简要概述:在理论研究方面,首先,通过阅读文献,搜集国内外学者对微课的相关界定研究;其次,概述高中函数概念教学的研究现状,分析目前高中函数概念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然后,概述数学三个世界理论的教育思想,并基于此提出了高中函数概念微课的设计策略,主要有:(1)具体化世界,突显直观想象;(2)符号化世界,注重数学抽象;(3)形式化世界,发展逻辑推理;最后,以高中《函数的概念》为研究课例,采用数学三个世界理论思考下提出的微课设计策略设计微课并辅助教学。在实践研究方面,主要是教学实验并辅以调查研究,通过课堂教学实验进行实践研究。本研究以高中《函数的概念》为课例进行教学实验。对照班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实验班采用传统课堂加微课辅助教学的形式,通过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前后测成绩对比分析和调查问卷结果分析,检验采用策略设计的微课进行教学是否会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成绩以及学习过程产生积极的影响,提高教学效果。实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策略设计版的函数概念微课辅助课堂教学,使得实验班的学生数学学习成绩有了显着的提升;从调查问卷的结果分析看来,使用策略设计版的高中函数概念微课辅助课堂教学,对实验班学生的学习方式、情感态度等方面产生积极影响,并且绝大多数的学生对微课辅助教学的授课模式持赞同看法。

陈慧欣[9](2021)在《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推进高等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必须把发展高等职业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的重要方式。2019年国务院颁发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要发挥标准在职业教育质量提升中的基础性作用,职业院校应当持续更新并推进顶岗实习、实训条件建设标准等,表明教育质量的评价标准是高职教育质量提升的前提。实践教学作为高职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通过构建可用性更强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调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的情况,为科学地构建评价体系与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通过对文献、政策、师生深入访谈三种材料编码来构建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三级构成要素,再逐步凝练出二级构成要素,最后基于CIPP评价模式形成4个一级构成要素。通过邀请17名专家开展三轮专家咨询与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各构成要素及权重。评价体系共分两个部分,分别是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学生评价体系);教师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构成要素、15个二级构成要素和42个三级构成要素;学生评价体系共包含4个一级构成要素、7个二级构成要素和23个三级构成要素。再根据教师、学生评价体系分别编制出具有针对性的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教师评价卷)与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学生评价卷)。将研究编制的教师评价卷与学生评价卷付于运用,对广东省内的高职学生及实践教学任课教师进行调查,对回收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信效度分析,得到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相关问题,从而根据问题所属的构成要素,为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提出针对性建议;此外,结合评价体系中权重指标较高的构成要素,从而从评价体系的相关主体的角度出发,为高职院校或其他研究者提出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分别有以下四点建议措施:(1)重视对学校在发展定位方面的评价。(2)提高教师培训、经历在评价体系的权重。(3)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4)增强对企业影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转化的评价。

朱晨菲[10](2021)在《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磨课是为了课堂教学改进而进行的教师集体研究,是我国特色的教师专业发展活动。为了优秀课评比(俗称“赛课”)中参赛教师评优课的形成而展开的磨课是其中一种,它通常会在优秀课评比前系列化地进行多次。“磨的是课,成的是人”是许多一线教师经历系列评优课磨课后的共同感受。本研究以实践现象学为方法论,从过程性视角关注了该活动中“课”的改进和“人”的发展,研究问题有两个:1.在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数学课怎样被改进?2.通过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参与教师有哪些专业发展?遵从方法论的引导,在充分论证了自身的研究条件、意向性和胜任力后,以研究者本人为工具实施了研究:首先,多来源地积累和感悟了他人(含文献)视域中的该活动。然后,兼有“局内人”和“局外人”角色,体验和洞见了两个系列的真实活动,整理并分析了采用多种研究方法获得的大量第一手资料。进而,经由反思,完成了与他人的“视域融合”,再“本质直观”出该活动中“课”如何改进、“人”有何发展的主题及其结构,并将各类资料灵活地按需融入不同主题。接着,对每个主题,采用现象学写作的方式,逐一阐释了研究结果,并对所有具体结果进行了整体梳理。对第一个研究问题:优秀课评比的规则使得参赛教师提前准备关于参赛课题的教学具备可能,而面向未知学情实施优质教学则是参赛教师执教现场评优课时的主要挑战。教师集体为了支持参赛教师有效应对挑战而展开系列化评优课磨课活动。“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是每次磨课的开端,分为“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和“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总被审慎地对待,包括“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是讨论的基础,先需“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再“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尤为重要,包括“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时时发生,在“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基础上,会“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和“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是系列磨课的发展趋势,体现为“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在系列磨课中,教师们通过一以贯之的各显所长、合作交流、协商共建、观点融合,逐渐生成多角度渐进性理解和多样化演进性建议,支持参赛教师评优课教学设计的不断完善和面向未知学情优质教学的逐步实现。对第二个研究问题:无论是短期或常年参与,经历了该活动后,参赛教师、教研员、专家教师、研究者都会产生各自的专业发展。参赛教师的发展表现在:即时判断能力达至“看得到”、即时决策能力达至“接得住”、教研理解能力达至“听得懂”、教研表达能力达至“说得出”、教研反思能力达至“想得清”、教学再设计能力达至“改得了”、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上。教研员的发展表现在: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上。专家教师的发展表现在: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上。研究者的发展表现在作为“局内人”时数学教学观念的变革、有效备课方法的积累、卓越教学意愿的激发、教研合作意识的改良,作为“局外人”时研究方法及其实施、研究结果及其呈现、理解教育实践研究、理解教师专业发展四方面的发展,以及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上。整体地看,以上方面的发展表现和程度都具有相对性,它们的产生均与各类教师更加善于理解他人、善于理解自己以及研究性思维的成长有关,对各类教师长期的专业发展都会形成积极影响。最后,研究者基于四个理由,提出:在现阶段,对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是一项“尚在起点的探索”。

二、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1.1 选题依据
        1.1.2 研究假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2. 研究综述
    2.1 概念界定
        2.1.1 初级中学
        2.1.2 自我效能
        2.1.3 教学效能
        2.1.4 体育教师教学效能
        2.1.5 教学效果
        2.1.6 教学业绩
        2.1.7 归因
    2.2 国内研究综述
    2.3 国外研究综述
    2.4 小结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问卷调查法
        3.2.3 数理统计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4.1.1 教学效能总体表现
        4.1.2 教学效果、教学业绩和归因整体表现
        4.1.3 教学效果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4.1.4 教学业绩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4.1.5 归因与教学效能相关性分析
    4.2 上海市初中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相关因素的分析
        4.2.1 性别
        4.2.2 年龄
        4.2.3 教龄
        4.2.4 学历
    4.3 研究局限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1 初中体育教师教学工作情况调查问卷
附件 2 问卷内容效度专家评价表
致谢

(2)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依据
        1.1.1 新课程改革对于生物学实验教学的新要求
        1.1.2 生物学实验在生物教学中具有重要性
        1.1.3 生物学实验创新改进在生物教学中应用越来越广泛
    1.2 研究问题
    1.3 研究意义
        1.3.1 理论意义
        1.3.2 实践意义
    1.4 研究目的
    1.5 研究设计
2 核心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高中实验教学研究现状
        2.1.1 国外研究现状
        2.1.2 国内研究现状
    2.2 生物学实验探究的文献综述
        2.2.1 “生物学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2 “开放式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3 “研究性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2.4 “创新实验教学”内涵的文本性研究
    2.3 理论综述
        2.3.1 认知结构迁移理论的文献研究
        2.3.2 建构主义理论的文献研究
        2.3.3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文献研究
        2.3.4 多元智能理论的文献研究
        2.3.5 SOLO分类评价理论的文献研究
3 研究方法与过程
    3.1 研究方法
        3.1.1 文献研究法
        3.1.2 行动研究法
        3.1.3 问卷调查法
        3.1.4 访谈法
        3.1.5 统计分析法
    3.2 研究过程
4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编写步骤
    4.1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设计理念
    4.2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实验的原则和方法
        4.2.1 提问的原则和方法
        4.2.2 背景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4.2.3 作出假设的原则
        4.2.4 实验设计的一般步骤
        4.2.5 实验笔记记录的原则和方法
        4.2.6 科技创新实验论文撰写的一般步骤
5 高中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1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应用现状调查
        5.1.1 调查的目的
        5.1.2 调查的对象
        5.1.3 调查的结果分析
    5.2 前期测评
        5.2.1 测评的目的
        5.2.2 测评的对象
        5.2.3 测评的结果分析
    5.3 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指导手册的实践研究与案例分析
        5.3.1 实践研究的目的
        5.3.2 实践研究的对象
        5.3.3 实践研究的过程
        5.3.4 实践研究的结果分析
    5.4 后期测评
        5.4.1 测评的目的
        5.4.2 测评的对象
        5.4.3 测评的结果分析
6 研究结论与反思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反思
7 实施建议
8 参考文献
9 附录
    附录1: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学生科研探究能力调查问卷
    附录2:教师访谈提纲
    附录3:高中生物学创新实验设计思维测评
    附录4:科研能力小问卷:
    附录5:高中生物植物与微生物科技创新指导手册
10 致谢

(3)陕西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效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课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课题提出
        (三)有关研究简评
    三、研究目标、内容和关键概念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关键概念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五、研究的政策和理论基础
        (一)政策依据
        (二)理论依据
第二章 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
    二、调查设计
    三、调查实施
    四、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效果的调查结果
    五、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效果不佳的主要成因
第三章 地方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改进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信息技术环境
        (一)配备基础技术设备资源
        (二)有效利用信息设备教学
        (三)整合应用各类信息技术
        (四)开展技术竞赛,营造技术氛围
    二、重构协调统一课程体系
        (一)课型合理搭配课时
        (二)学科课程与综合课程相结合
        (三)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
        (四)选修课程与必修课程相结合
        (五)以校本课程促创新能力发展
        (六)线上课程与线下课程相结合
    三、转变教学理念,丰富教学活动
        (一)师生应明确符合时代要求的教学目标
        (二)改变传统教学方法,促进师范生知能转化
        (三)以学生为主体,开展丰富的教学活动
        (四)转变学习方式,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意识
    四、全面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一)增强培训力度,提高教师综合能力
        (二)完善师资结构,加强团结协作
        (三)组织一支研究型师资队伍
        (四)加强教学人员自主学习能力
    五、构建师范生实践培训体系
        (一)以评促赛,以赛促学
        (二)多元评价与微格教学相结合
        (三)多方面指导与见习相结合
        (四)多元评价与实习相结合
第四章 研究结果与展望
    一、基本结论
    二、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一)研究的创新
        (二)研究的不足
    三、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陕西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效果研究》调查问卷
附录 B 访谈提纲(教师)
附录 C 访谈提纲(学生)
附录 D 访谈提纲(教学管理人员)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学术情况

(4)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化学PCKL理论的模型建构与应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问题的提出
    三、研究意义
    四、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五、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一)研究方法
        (二)研究思路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相关概念界定
    二、研究的理论基础
第三章 PCKL模型建构
    一、融入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知识水平(PCKL)
    二、实证研究的主要问题
    三、PCKL水平测评工具设计
    四、调查实施
第四章 PCKL模型理论验证与应用数据分析
    一、假设模型验证数据及结果分析
        (一)信度检验
        (二)问卷因子效度检验
        (三)维度划分
        (四)因子总方差分析
        (五)变量相关性分析
    二、模型应用数据及结果分析
        (一)高中化学新手教师PCKL整体水平分析
        (二)高中化学新手教师PCKL水平具体分析
        (三)高中化学新手教师融入核心素养的学科教学知识影响因素分析
第五章 高中化学新手教师提升PCKL水平的建议
    一、高中化学新手教师教学内容知识发展建议
    二、高中化学新手教师学生知识发展建议
    三、高中化学新手教师教学策略知识发展建议
    四、高中化学新手教师核心素养知识发展建议
研究与展望
    一、结论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5)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АВТОРЕФЕРАТ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问题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问题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路径与总体框架
        一、研究路径
        二、总体框架
第一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国外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核心素养理念的研究
        二、欧盟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三、美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四、俄罗斯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第二节 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的研究
        一、我国核心素养框架及其内涵研究
        二、我国外语学科核心素养概念及内涵研究
        三、我国高中外语学科核心素养及培养研究
    第三节 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的研究综述
        一、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内涵的研究
        二、国外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三、我国外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研究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核心概念界定
    第一节 核心素养及其相关概念
        一、核心素养
        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三、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
    第二节 文化意识及相关概念
        一、文化意识
        二、跨文化意识与跨文化交际意识
        三、跨文化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
    第三节 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的文化意识概念
        一、概念及内涵
        二、高中俄语学科文化意识培养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理论依据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视角下人的全面发展观
        一、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溯源
        二、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观点
    第二节 维果茨基教育与发展的文化历史观
        一、文化历史理论
        二、高级心理机能的发展机制
        三、“教育走在发展前面”思想
    第三节 俄罗斯心理语言学的言语活动观
        一、言语活动理论的哲学视角
        二、言语活动理论与外语教学
    第四节 跨文化交际理论的文化教学观
        一、跨文化交际理论
        二、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外语教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
    第一节 体系的总体设计
        一、目的与原则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一级维度内容的提取
        二、体系基础框架的确立
    第三节 二级维度内容的提取与确立
        一、二级维度的提取
        二、二级维度在体系中的确立
    第四节 观测点提取及体系的初步确定
        一、观测点提取的依据
        二、文化知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三、文化理解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四、预期达到的文化意识维度观测点的选取
        五、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初步确定
    第五节 体系的验证及修订
        一、验证的前期准备与设计
        二、观测点有效性的数据统计
        三、专家反馈意见的汇总整理
        四、内容结构及观测体系的最终确定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文化意识培养现状的问卷调查分析
    第一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问卷调查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问卷调查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信度和效度检验
        二、调查问卷各维度情况总述
        三、文化意识整体水平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四、对中俄文化知识掌握情况的数据分析及讨论
        五、对文化理解、认知与态度呈现状况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六、对文化教学评价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七、调查问卷各维度之间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第四节 问卷调查的研究结论
        一、学生对中俄文化知识的掌握方面
        二、学生对俄罗斯文化的理解和包容度方面
        三、现时教学方法与课标要求的匹配方面
        四、文化意识培养质量和资源分布方面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课堂观察分析
    第一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设计
        一、目的与对象
        二、方法与路径
    第二节 课堂观察的实施
        一、研究工具的制定
        二、实施过程
    第三节 课堂观察的数据分析与讨论
        一、数据的信度检验
        二、数据总体情况概述
        三、课堂观察量表内部结构的相关性分析与回归分析
        四、对各观测点的数据分析
    第四节 课堂观察的研究结论
        一、对中俄文化知识讲解深度方面
        二、对于主题和篇章中育人价值发掘方面
        三、促进学生文化理解的手段方面
        四、学生呈现出的总体文化意识水平方面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文化意识培养的问题分析与教学建议
    第一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问题分析
        一、培养理念层面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层面
        三、考评机制层面
        四、群体差异化应对层面
    第二节 文化意识培养理念与总体设计
        一、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理念
        二、文化意识培养的总体目标与路径
        三、文化知识是基础
        四、文化理解是过程
        五、文化意识是目标
    第三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建议
        一、依托主题明确文化意识培养的教学目标
        二、以语篇为文化意识培养的核心载体
        三、寓于言语活动的主题情境教学
        四、语言文化情境中的词汇教学
        五、媒体资源与现代技术手段运用
        六、课外教学活动的选择与安排
    第四节 文化意识培养的相关支持要素
        一、探索多元化评价机制
        二、教师理念与技能发展的引导与培训
        三、不同“起点”学生群体的差异化培养
        四、教育基础薄弱地区的全方位支持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6)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对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一)教师对阅读教学对话的理解存在偏差
        (二) “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实施状况不容乐观
        (三)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对话理论亟待完善
    二、研究意义
        (一)为构建新型对话式的阅读课堂提供了一点思路
        (二)为阅读教学对话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一点思路
        (三)为阅读教学对话的实施提供策略指导
    三、研究现状
        (一)国内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方法
        (一)文献研究法
        (二)问卷调查法
        (三)案例分析法
第一章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对话相关概述
    一、概念界定
        (一)对话的涵义
        (二)阅读对话的涵义
        (三)阅读教学对话的涵义
        (四)语文核心素养与阅读教学对话的关系
    二、课标相关内容解读
        (一)关于语文核心素养的解读
        (二)关于阅读教学的解读
    三、需要厘清的几对对话关系
        (一)阅读对话
        (二)阅读教学对话
    四、对话在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一)有利于学生建构新的阅读经验
        (二)有利于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三)有利于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四)有利于形成新的评价方式
    五、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对话特征
        (一)教学内容的目的性和针对性
        (二)教学过程的互动性和合作性
        (三)教学提问的价值性和创新性
        (四)教学情境的真实性和趣味性
        (五)教学总结的反思性和深化性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阅读教学对话的现状分析和归因解读
    一、阅读教学对话的现状调查
        (一)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二)调查目的
        (三)调查方案
        (四)调查数据分析
    二、阅读教学对话中存在的问题
        (一)对话霸权充斥课堂
        (二)对话流于表面形式
        (三)对话主体难以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三、阅读教学对话存在问题归因
        (一)传统的“尊师重道”理念难以消解
        (二)对话过程中的形式化现象严重
        (三)对话主体性的缺失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对话策略
    一、树立民主、平等的对话理念
        (一)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
        (二)建立民主的对话关系
        (三)合理看待“文本中心论”的影响
    二、注重对话的实质
        (一)对话的主题要具有价值
        (二)教师要把握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三)教师要把握好提出问题的时机和质量
    三、强化对话主体的作用
        (一)强化教师的主导作用
        (二)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本章小结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现状
        1.研究背景
        2.研究现状
    (二)研究内容和研究意义
        1.研究内容
        2.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研究方法
        2.技术路线
一、理论基础和概念界定
    (一)理论基础
        1.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
        2.奥苏伯尔有意义学习理论
        3.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
    (二)概念界定
二、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的关联性分析
    (一)时事热点与课程标准的关联分析
    (二)时事热点与教材内容的关联分析
    (三)时事热点在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 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三、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一)案例组成说明
        1.案例来源与遴选
        2.案例分析的目的
        3.案例分析的视角
        4.案例分析的方法
    (二)案例分析过程
        1.案例来源说明
        2.案例分析过程
    (三)案例分析启示
        1.教学目标的设计方法
        2.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的融合视角
        3.时事热点与地理活动的结合方式
        4.时事热点与教学评价的联结手段
四、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
    (一)案例设计的依据
        1.依据课程标准与教材
        2.依据时事热点的特性
        3.依据BOPPPS教学模型
    (三)案例设计的呈现
        1.闽宁协作视角下的区域发展差异与因地制宜
        2.粤港澳大湾区视角下的区域联系和区域协调发展
        3.毛乌素沙地在陕西版图消失背后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
        4.中美贸易摩擦背景下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5.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背景下的流域协作开发与保护
    (四)案例设计的分析
        1.案例中教学目标设计分析
        2.案例中时事热点选择分析
        3.案例中时事热点应用分析
        4.案例中课堂总结设计分析
五、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实施
    (一)案例实施过程
        1.实施准备
        2.实施过程
        3.实施评价
    (二)案例实施启示
        1.丰富融合时事热点与教学内容的手段
        2.设计结合时事热点与内容线索的学案
        3.充分预设时事热点中开放问题的生成
        4.注重挖掘时事热点中深层思想的体现
六、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
    (一)教学内容组织的设计策略
        1.立足课标选定时事热点主题
        2.结合教材编排解构知识结构
        3.优化时事热点创设教学情境
        4.基于深度融合生成案例主线
    (二)教学环节安排的设计策略
        1.呈现基于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案例教学目标
        2.巧用时事热点生活特性开展多样化课堂活动
        3.整合乡土时事热点资源布置研究性课外任务
        4.深挖时事热点育人功能策应多维度教学评价
七、结论与展望
    (一)结论
        1.分析得出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的关联性
        2.设计5 个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教学案例
        3.提出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设计策略
    (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2020 年上半年主要时事热点汇总表
附录2 时事热点与选择性必修2 内容联系性分析
附录3 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应用的案例分析汇总表
附录4 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应用的案例分析
致谢

(8)高中函数概念的微课设计及其教学应用研究 ——基于数学三个世界理论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和思路
        1.3.1 研究方法
        1.3.2 研究思路
第2章 相关研究综述
    2.1 微课的相关研究
        2.1.1 微课概念界定
        2.1.2 数学教育领域的相关研究概述
    2.2 函数教学的相关研究
        2.2.1 函数概念研究
        2.2.2 函数概念教学研究概述
第3章 高中函数概念微课设计的策略
    3.1 数学三个世界理论
        3.1.1 具体化世界
        3.1.2 符号化世界
        3.1.3 形式化世界
    3.2 微课设计策略
        3.2.1 具体化世界,突显直观想象
        3.2.2 符号化世界,注重数学抽象
        3.2.3 形式化世界,发展逻辑推理
第4章 高中函数概念微课设计的课例研究
    4.1 课例研究的基本背景
    4.2 《函数的概念》微课的教学设计
    4.3 《函数的概念》课堂的实录与分析
        4.3.1 问题思考片段实录与分析
        4.3.2 实例分析片段实录与分析
        4.3.3 归纳概括片段实录与分析
        4.3.4 概念形成片段实录与分析
        4.3.5 概念辨析片段实录与分析
    4.4 课后品评反思
        4.4.1 自我反思
        4.4.2 专家品评
第5章 高中函数概念微课设计的教学实验研究
    5.1 教学实验方案
        5.1.1 实验目的
        5.1.2 实验假设
        5.1.3 实验对象
        5.1.4 实验变量
        5.1.5 实验方式
        5.1.6 实验材料
    5.2 教学实验数据分析及结果
        5.2.1 前测成绩的分析与结果
        5.2.2 后测成绩的分析与结果
        5.2.3 学生调查问卷分析
    5.3 研究结果总体分析
第6章 研究结论、回顾反思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回顾与反思
        (一)研究回顾
        (二)研究反思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高一数学周练试卷三
    附录二 《函数的概念》测试题
    附录三 学习《函数的概念》微课的调查问卷
硕士学习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致谢

(9)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rt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和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选题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动态
        二、国外研究动态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与问题
        二、研究方法与思路
第二章 概念界定与理论基础
    第一节 核心概念界定
        一、实践教学质量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
    第二节 CIPP评价模式
        一、CIPP评价模式的含义
        二、CIPP评价模式的要素与特征
        三、CIPP评价模式与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契合性
第三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构成要素与体系构建
    第一节 评价体系的理论构建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确立依据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确立原则
    第二节 评价指标的实践选取
        一、文献研究选取指标
        二、政策研究选取指标
        三、实践研究选取指标
        四、评价指标合并与筛选
    第三节 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专家法实施
        一、专家咨询问卷的确定
        二、专家咨询实施过程
        三、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四、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分析
        五、评价体系构成要素的确定及其来源
    第四节 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权重确立
        一、构建评价体系层次结构
        二、构成要素的权重计算
        三、构成要素的权重分析
第四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验证与分析
    第一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的调查分析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编制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实施
    第二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的信效度分析
        一、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信度分析
        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效度分析
    第三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构成要素分析
        一、实践教学背景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二、实践教学投入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三、实践教学过程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四、实践教学成果评价构成要素分析
    第四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构成要素的反映情况
        一、实践教学背景情况
        二、实践教学投入情况
        三、实践教学过程情况
        四、实践教学成果情况
第五章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的措施
    第一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存在的问题及其启示
        一、学校层面问题及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二、教师层面问题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三、学生层面问题对评价体系构建的启示
    第二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权重反映
        一、学校发展定位在背景评价中的权重高
        二、师资队伍建设在投入评价中的权重高
        三、实践教学方法在过程评价中的权重高
        四、企业认可度在成果评价中的权重高
    第三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建议
        一、重视对学校在发展定位方面的评价
        二、提高教师培训、经历在评价体系的权重
        三、重视实践教学方法与内容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四、增强对企业影响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转化的评价
    第四节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局限与展望
        一、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局限
        二、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咨询(第一轮专家咨询)
附录2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成要素咨询(第二轮专家咨询)
附录3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成要素权重咨询(第三轮专家咨询)
附录4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教师评价问卷)
附录5 高职实践教学质量评价问卷(学生评价问卷)
附录6 高职院校实践教学构成要素访谈提纲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表

(10)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缘起
        1.1.1 几个机缘
        1.1.2 初步推断
    1.2 研究问题
        1.2.1 研究问题的孕育
        1.2.2 研究问题的确立
    1.3 概念界定
        1.3.1 数学评优课
        1.3.2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1.4 研究背景
        1.4.1 通过优秀课评比推动教师发展:中国特色待阐扬
        1.4.2 建设高质量基础教育教师队伍:教育发展新征程
        1.4.3 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实践导向:相关研究正蓬勃
    1.5 研究意义
        1.5.1 增益中国数学教育教研的特色
        1.5.2 丰富数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研究
        1.5.3 引导数学教师备好课、上好课
        1.5.4 支持教研员有效组织教研指导
第2章 文献述评
    2.1 文献主题的设计与组织
    2.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
        2.2.1 优质数学课堂特征维度
        2.2.2 已有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2.3 关于数学教师专业发展
        2.3.1 数学教师的专业素养
        2.3.2 数学教师的专业学习
    2.4 关于数学课例研究
        2.4.1 数学课例研究的过程与特点
        2.4.2 数学课例研究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影响
第3章 研究设计
    3.1 方法论:实践现象学
        3.1.1 本研究的基本定位和范式取向
        3.1.2 研究者的人际关系和自身特点
        3.1.3 方法论的规划选取和基本含义
        3.1.4 来自实践现象学的多层次启发
    3.2 研究思路与过程
        3.2.1 积累与感悟已有认识
        3.2.2 体验与洞见真实活动
        3.2.3 反思与直观活动本质
    3.3 研究方法与对象
        3.3.1 观察法
        3.3.2 访谈法
        3.3.3 出声思维
        3.3.4 自我反思
    3.4 资料整理与分析
        3.4.1 资料的汇总与归类
        3.4.2 资料的理解与反思
        3.4.3 资料的提炼与呈现
    3.5 研究效度与伦理
        3.5.1 研究的效度
        3.5.2 研究的伦理
    3.6 论文结构与写法
        3.6.1 论文的结构
        3.6.2 论文的写法
第4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4.1 以发现问题为目的观察试教
        4.1.1 依据学生表现发现关键事件
        4.1.2 在分析关键事件中提出问题
        4.1.3 小结:“烤”
    4.2 理解数学知识的境脉与本质
        4.2.1 探究教材的编写逻辑与意图
        4.2.2 从其他版本教材里获得启发
        4.2.3 在数学知识体系中寻根究底
        4.2.4 小结:“吃橘子”
    4.3 基于经验推理把握未知学情
        4.3.1 挖掘不同学情的特点与需求
        4.3.2 结合潜在难点制定教学目标
        4.3.3 小结:“境与径”
    4.4 编排创意的课堂结构与任务
        4.4.1 建立简洁且深刻的课堂结构
        4.4.2 设计合理创新的活动与问题
        4.4.3 把握课堂容量与时间的平衡
        4.4.4 小结:“神来之笔”
    4.5 设计灵活的启发时机与策略
        4.5.1 推测学生的思维方式与进程
        4.5.2 预设弹性化的适时启发策略
        4.5.3 规划即时性教学决策的方向
        4.5.4 小结:“出彩”
    4.6 “因师施磨”迭代推进问题解决
        4.6.1 注重教师的特质和自我建构
        4.6.2 试教不同学情调适教学实施
        4.6.3 小结:“陪伴”
    4.7 本章总结
第5章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5.1 参赛教师的主要发展
        5.1.1 课堂教学中的能力发展
        5.1.2 磨课活动中的能力发展
        5.1.3 磨后反思中的能力发展
        5.1.4 研究性思维的整体优化
        5.1.5 小结:“名师之智”
    5.2 教研员的主要发展
        5.2.1 理解教师能力的精深
        5.2.2 教学设计能力的精进
        5.2.3 磨课组织能力的精湛
        5.2.4 研究性思维的持续完善
        5.2.5 小结:“教研之慧”
    5.3 专家教师的主要发展
        5.3.1 教学创新能力的改良
        5.3.2 指导教师方法的改进
        5.3.3 教研合作意识的改善
        5.3.4 研究性思维的不断突破
        5.3.5 小结:“专家之谋”
    5.4 研究者的主要发展
        5.4.1 作为“局内人”的诸多发展
        5.4.2 作为“局外人”的诸多发展
        5.4.3 研究性思维的融合发展
        5.4.4 小结:“科研之思”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结论与启示
    6.1 结论
        6.1.1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课”的改进
        6.1.2 关于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中“人”的发展
    6.2 启示:“尚在起点的探索”
参考文献
    中文文献
    英文文献
附录1 《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性质(整体建构)》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附录2 《中心对称与中心对称图形(第一课时)》现场评优课教学设计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行的是路,知的是情

四、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初级中学体育教师教学效能现状及相关因素研究 ——以上海市部分学校为例[D]. 金振宇. 上海体育学院, 2021(11)
  • [2]高中植物与微生物主题科技创新实验的开发与利用研究[D]. 吕彬.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3]陕西地方本科院校师范生信息化教学能力培养效果研究[D]. 刘铭桃. 延安大学, 2021(12)
  • [4]基于核心素养视角下化学PCKL理论的模型建构与应用分析[D]. 赵希彤.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5]高中俄语学科核心素养框架下文化意识培养研究[D]. 沈倬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 [6]语文核心素养背景下的阅读教学对话研究[D]. 张敏.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7]时事热点在高中地理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湘教版选择性必修2为例[D]. 王彬彬.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8)
  • [8]高中函数概念的微课设计及其教学应用研究 ——基于数学三个世界理论的思考[D]. 钱春鸣. 广西师范大学, 2021(09)
  • [9]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评价体系构建研究[D]. 陈慧欣.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 2021(12)
  • [10]磨的是课,成的是人 ——数学评优课磨课活动的研究[D]. 朱晨菲. 华东师范大学, 2021(08)

标签:;  ;  ;  

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亟待解决的三个问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