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竞争要做到三个“三”

人才竞争要做到三个“三”

一、人才竞争应做到三个“三”(论文文献综述)

邓一鸣[1](2021)在《HD农村商业银行薪酬体系优化研究》文中提出薪酬体系的优化和完善一直都是企业改革的核心因素,对企业的长远发展存在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伴随着中国市场化改革进程的加快,金融行业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企业之间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薪酬体系作为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关键性部分,其优劣与否直接影响到员工的收入水平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企业之间的竞争说到底就是人才竞争,吸引并留住人才,避免人才流失,离不开良好的薪酬体系。对农村商业银行来说,中国的农村商业银行相较于中国银行、邮储银行等商业银行起步较晚,人才竞争力差,科学的薪酬体系有利于帮助农村商业银行提升人才的吸引力,逐步建立起人才竞争优势。本文以HD农村商业银行作为研究对象,对其薪酬体系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对HD农村商业银行的基本情况和薪酬体系现状进行了研究和分析。其次,采用调查问卷和员工访谈的方式,调查分析了HD农村商业银行员工的薪酬满意度情况,找出了当前薪酬制度中存在的不足及其影响因素。然后,结合银行自身的实际情况,紧紧围绕企业的发展战略设计了相应的薪酬战略,通过岗位分析设计了各个岗位的岗位说明书,参照岗位说明书运用海氏岗位评价法对HD农村商业银行的各个岗位都进行了岗位评价,确定了岗位价值,进而在此基础上设计了经济性薪酬体系和非经济性薪酬体系,并为薪酬体系优化的顺利实施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

李文俊[2](2021)在《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文中认为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未来和希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大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大学生劳动观正确与否直接决定了大学生对待学习、对待生活、对待工作的态度,影响着大学生的劳动实践,进而影响整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树立新时代劳动观,既有利于大学生自由而全面地发展,也有利于增强大学生的使命担当。因此,加强大学生劳动观培养,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同时也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为增强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升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科学化水平,本文以新时代为背景,以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为导向,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开展研究,着力回应当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现实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如下:第一,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相关概念进行了界定。该部分在阐释劳动、劳动观、新时代劳动观和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概念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时代意义,即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斗幸福观。第二,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理论基础及思想来源进行了深入挖掘。该部分梳理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包括劳动对于人和人类社会的历史作用,以及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劳动观培养理论基础;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劳动思想,包括“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四个尊重”的方针,“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归纳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思想,包括“人生在勤,不索何获”的勤劳风尚,“宁俭勿奢”的节俭美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夙夜在公”的奉献品质。第三,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进行了梳理,总结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经验。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新时代三个历史时期。历史经验表明,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必须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充分发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育人作用,劳动观培养需要实现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的统一。第四,运用实证调查方式对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进行了分析。调查表明,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主流是积极向上的。但同时也存在诸如劳动价值认知趋向功利化、劳动态度倾向消极化、艰苦奋斗和创新的劳动精神缺失、诚信和生态劳动理念欠缺等问题。导致当代大学生劳动观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有:高校忽视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家庭劳动观培养普遍缺失、受到社会不公正劳动分配现象的影响。第五,明确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和内容。为使大学生形成马克思主义的劳动认知,热爱劳动的情感,“勤俭、奋斗、创新、奉献”的劳动精神,诚实、守法、生态的劳动信念,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应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传承与创新相结合的原则、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内容应为马克思主义劳动基本理论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教育、劳模精神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劳动法律法规教育、生态劳动理念教育。第六,提出了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对策。一是坚持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发挥劳动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核心作用,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作用,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资源,增强就业、创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功能;二是重视以劳动实践教育助推大学生劳动观培养。创新劳动实践教学,积极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教育,注重生产劳动实践教育,拓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教育;三是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环境,打造崇尚劳动的网络文化环境,优化校园劳动文化环境,创设良好的家庭劳动文化环境;四是完善劳动观培养的制度保障。确立劳动观培养的物质保障机制,健全劳动观培养的高校管理制度,完善协同育人的劳动观培养机制。总之,本文力求通过深入、系统的研究解决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中存在的问题,为提高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提供借鉴。

胡彦杰[3](2020)在《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军事人才支撑度研究》文中指出

兰芳[4](2020)在《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研究》文中提出“人才聚则事业兴”,在中国经济社会建设的攻坚时期,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人才资源,三期叠加时代的中国发展与人才的集聚共享有着紧密的联系。十九大报告中关于人才管理曾指出:要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把党内外、国内外各方面优秀人才集聚到党和人民的伟大奋斗中来。同时,在我国区域经济建设中,在国家的各项政策之下,区域金融集聚区纷纷被创建,随着其地位和作用的不断提升,区域金融的发展对于金融人才的需求也越来越大,通过金融人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手段也越来越明确。从理论上来讲,金融人才的集聚既要依靠市场,又要依靠政府行为的创新。所以,有效吸引金融人才、加快金融人才集聚成为当前政府关注的重点。在人才强国战略背景下,“筑巢引凤”正成为各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战略。近年来,各地方政府纷纷出台各种政策吸引金融人才,着力在本地打造金融人才集聚区。本文之所以选择政府行为作为研究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切入点,原因有两个方面:第一,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外部环境对区域人才集聚的效应至关重要,而区域外部环境的质量主要取决于政府的行为和绩效,它对人才集聚效应的产生与发挥具有宏观的支撑作用。这里的区域既是指行政区域,也指经济区域和地理区域。由于区域的差异性,不同区域的人才集聚模式只能借鉴,不能模仿,区域地方政府只有经过不断试错、多次博弈才能找到适宜于本区域人才集聚特点的合作机制。第二,政府提供的人才集聚环境表现为两种效应,分别是人才集聚的经济性效应和不经济性效应。当政府制定了合理的人才集聚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为人才集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使人才集聚在不断的动态博弈中处于一种和谐的发展机制下,人才资源与其他生产要素的配置和组合达到理想状态时,人才集聚就表现为经济性效应;当政府没有制定或者制定了违背区域发展规律的人才集聚政策和长期发展战略,人才集聚中各要素就会相互冲突、形成内耗,使人才集聚总效应低于人才分散状态下的效应之和。如果人才集聚表现为经济性效应,那么政府就应该进一步加强人才集聚的相关政策和战略;如果人才集聚表现为不经济性效应,那么政府和企业就应该改变各自的战略政策或者采取措施防止人才集聚不经济效应进一步恶化。基于上述问题的提出,本文围绕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从理论、实证、对策三个层面进行研究分析。按照“政府行为的动因需求——现实考量——运行机制——绩效检验——路径提升”的思路,沿着从理论到事实,从事实到对策,理论结合事实并指导对策,事实检验理论和对策的途径,综合分析政府行为与人才集聚的逻辑关系问题,以期为区域金融人才的集聚与政府行为的良性互动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与参考。首先,理论层面。主要阐述了本文的现实背景、写作目的以及理论与实践意义,概括了本文的主要内容、基本思路以及所用的分析方法,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本文的创新点、不足之处以及后续的研究展望。随后对文章涉及的如政府行为、金融人才集聚等核心概念进行了进一步的界定。并分别对政府行为、人才集聚等相关基础理论做了归纳,作为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最后,梳理了相关文献。其次,事实层面。第一,对区域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动因需求进行分析。从行为对象层面看,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重要组成,人才的积累有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从行为主体层面看,政府是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资源的提供者和管理者,同时,政府行为影响着组织和个体行为的选择。第二,对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现实情况进行了考量。首先,利用区位熵系数法完成了对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金融人才集聚程度的测定,总结了各省市金融人才的集聚情况,并进一步分析了各区域当前在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同时,通过对各区域间各级政府促进金融人才集聚的政府行为资料、政策文件的分析和对政府部门的深度访谈,整理分析了现有的政府行为内容,归纳总结当前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指出了政府在区域金融人才集聚过程中主要的行为内容包含四个方面,分别是制度建构行为、组织协调行为、经济管理行为和社会服务行为。同时指出政府在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也面临着各种困境、存在着不足。第三,通过实证方法检验了政府行为的绩效。主要采用面板回归模型从政府行为促进金融人才集聚的有效性,以及政府行为对金融人才集聚的区域联动效应检验两方面来分析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有效性。第四,对国外发达国家区域人才集聚过程中政府行为的经验梳理总结。选取美国、新加坡和日本作为借鉴对象,比较了不同国家促进区域人才集聚的具体政府行为模式,具体分析了不同国家的移民政策、税收优惠政策、法律环境建设举措及政府创新服务行为等。提炼国外政府在推动金融人才集聚中可供借鉴的经验,作为我国政府的参考借鉴。最后,对策层面。为进一步推动区域金融人才集聚,本文提出了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首先明确了政府的角色定位,而后从制度建构、组织协调、经济管理和社会服务四个方面的内容具体建议,完善政府政策体系、优化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以寻找政府行为与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最佳契合模式。

石莹[5](2020)在《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文中认为“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青年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民族的希望,大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精神风貌在很大程度上折射着整个民族的文明素养。加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引导大学生将正确的道德认知、自觉的道德养成和积极的道德实践相结合,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是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必然要求,也是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必然要求,更是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必然要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历史源远流长、内容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优秀传统文化以儒家为主流,以伦理为核心,体现出浓厚的道德意蕴。从优秀传统文化的道德价值来看,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是中华民族“最深层次的精神追求”和“独特的精神标识”的典型代表之一,甚至在一定意义上具有“根”和“魂”的地位和价值。因此,充分挖掘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理想蕴含的具有时代价值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并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对于推动新时代大学道德教育内涵式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首先,研究回顾是任何一项新的研究的逻辑起点,本文总结了目前学界关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道德教育方面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并分析了既有研究尚待推进甚至突破的薄弱环节,为进一步研究探讨作了理论准备。在系统梳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从上古三代至春秋战国历史演进的基础上,理清了“君子”内涵由“有位者”向“有德者”转变的思想发展脉络,展现了以孔孟荀为代表的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概貌。阐释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的人文性、实践性、普遍性以及内在超越性等特征,同时认为这些本质特征,既是我们对君子人格思想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着力点,又是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榫接点。其次,本文解答了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以及融入什么的现实问题。就必要性而言,君子人格思想彰显的“文化化人”、“文化育德”的优良传统,对于高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破解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当下困境,坚定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和“价值观自信”等意义重大;就可能性来看,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其关于道德教育的育人目标、教育模式与价值导向,与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深化与实践创新的要求存在不同程度的契合性,这些都为两者的融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就融入什么而言,本文指出应在内容层面和实践层面做好两者的对接会通。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条目,是个体修养身心的道德目标、构建理想社会关系的价值标尺和涵养家国情怀的精神源泉,这些德育内容有助于涵养大学生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和个人品德。同时,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德育方法,体现了道德教化和自我修身的统一,君子人格的修养方式蕴含了道德教育他律与自律相结合的重要启示,对此做好实践融入,有助于提升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最后,本文明确了如何融入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应当秉持的基本原则、构建了融入的具体途径。研究认为,应在尊重君子人格思想历史传统和开掘君子人格思想当代价值的基础上,从方向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的基本原则出发,确保融入过程坚持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彰显创新发展的时代要求、符合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在融入的实施路径上,本文将高校道德教育的现实目标和大学生道德发展的自身需要相结合,以激发大学生的道德主体性为落脚点,从主渠道融入、创设良好德育环境以及激励大学生争做“时代新人”等方面,提出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路径。总之,本文从落实“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和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时代命题出发,落实于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与大学生道德教育这一具体论题,对推动蕴含中国智慧的大学生道德教育理论和符合时代要求的大学生道德教育实践的创新发展而言,是一次必要且有益的尝试。

邢潮[6](2020)在《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自2014年京津冀协同发展上升为重大国家战略以来,北京、天津、河北逐渐打破“一亩三分地”固有思维,以实现创新驱动发展为共同目标,加强在科技人才引进上的交流与合作。当前,河北省的经济增长方式正在实现由过度依赖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创新和提高人力资源质量的根本性转变,河北在这一发展时期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需要科技人才的支持。因此,河北省必须抓住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历史性机遇,在科技人才引进中,既要与北京、天津携手下好“一盘棋”,共商、共建、共享;又要结合自身发展实际,明确用人需求,精准定位政策,最终实现京津冀三地在科技人才协同引进中的差异化发展。本文依托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研究河北省的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问题。在河北省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现状研究中,对河北省的科技人才需求进行定位,梳理了河北省近10年的引才政策,从中找到其政策的着力点并展开具体分析。基于人才集聚理论,从科技人才集聚规模、科技人才结构与科技人才产出角度对河北省“差异化”引才的成效进行了重点研究。同时,分析了京津冀在科技人才引进上的协同发展情况,对比了三地科技人才引进成效。通过现状分析,发现河北省在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中存在科技人才集聚规模不足,科技人才结构有待优化,“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匮乏,科技人才产出能力较低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深刻剖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一是政策缺乏针对性,二是政策吸引力不强,三是区域协同引才机制不完善,四是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尚需优化。最后,通过借鉴北京、天津的实践成果,针对问题及成因,从政策、机制、环境三个方面提出了促进河北省“差异化”引才的对策建议。

连利改[7](2020)在《中国民生银行S分行人才流失问题对策研究》文中提出随着金融市场开放程度的加大,改革与发展成为商业银行面临的主要问题,这也间接导致了商业银行人才竞争优势的丧失。本文以中国民生银行S分行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国内外大量先进研究成果进行分析,提出了商业银行人才流失的问题和对策,为商业银行人才管理提供参考。除此之外,本文还对导致民生银行S分行人才流失的原因进行了资料调查和访谈,系统而全面地了解分行的发展史和人才流动情况,在此基础上提出影响人才流失的内部因素、外部因素和组织原因,进而为商业银行的人才管理工作提供强有力的支持。本文从商业银行人才流失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出发,利用文献分析法和案例研究法,对国内外人才流失的理论研究进行了对比,在此基础上,分析了中国民生银行S分行人才流失的现象,明确S分行人才流失尤其是核心人才流失,对企业的发展带来的不利影响,接下来,通过调查分析的方式,对民生银行的人才流失进行详细说明,并对影响人才流失的因素进行分析,最后,结合问题现状,提出在银行外部、组织和个人三个方面,加强人才管理的有效措施。本文的创新点在于对民生银行S分行人才流失原因进行分析时,将外部因素、个人因素和组织因素,摆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以期可以为研究结论的有效性提供保证。文中对民生银行S分行人员流动的原因总结如下:一是员工自身原因,例如员工性格问题、职业规划变更等等;二是来自薪酬水平、员工保障机制等组织原因;三是行业竞争能力不足和先进的金融市场运行模式冲击等等。在人才流失现状的基础上,论文提出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落实“互联网+”政策、健全薪酬管理体制、培养责任意识等,以期改善民生银行S分行人才流失问题。

黄永建[8](2019)在《中华财险电销中心人员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当今,在复杂的经营与管理环境下,财产保险公司的竞争日趋激烈,尤其是人才的竞争,财产保险公司人力资源管理的整体水平对其生存与发展起着关键性作用。随着保险行业竞争的日趋加剧,其营销渠道的竞争更加激烈,越来越多的财产保险公司意识到建立司控渠道的重要性,在此背景下,电话营销应运而生,但是电话营销是高度依赖人的营销渠道,人员的稳定性对于实现渠道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因此,如何保持电销人员队伍的稳定,留住优秀的营销人才,对于促进电销渠道的健康发展具有深远意义。本文以中华财险电销中心为研究对象,对中华财险电销中心人员流失问题及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阅读有关文献,确定了研究中华财险电销中心人员流失问题的理论基础。结合中华财险电销中心流失人员的数据对比分析,并辅助以调查问卷、员工访谈、现场观察等方式,进一步深入分析影响人员流失的因素,评估人员流失对中华财险电销中心发展带来的影响,从行业、公司、个人三个层面分析了影响员工流失的原因。通过对招聘渠道、工龄、人均产能、学历等因素的分析,找到了这些因素与人员流失之间的相关关系,根据调查问卷、访谈、现场观察的统计分析结果发现,对电销工作不认可、工作强度大、薪酬制度不合理、发展路径单一是人员流失的最主要因素,其背后主要的企业管理因素包括招聘、培训、考核、晋升、人文关怀等。针对以上问题,本文提出了建立科学的选聘制度、搭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建立科学的薪酬激励制度、建立完善的人员管理制度、加强企业文化建设等措施来降低中华财险电销中心的人员流失率,从而保持人员队伍的稳定。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解决目前中华财险电销中心人员流失问题,降低人员流失率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明确了中华财险电销中心管控人员流失的工作方向,制定了人员留存的有效策略,为降低人力成本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赵岩[9](2019)在《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流失问题研究》文中指出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不断深入,工程机械制造业的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企业的竞争最终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技术人才的竞争。因此,如何留住并减少技术人才的流失是工程机械制造企业最为关注的问题。本文在研究了大量的国内外人才流失的理论文献后,从北方T集团的实际问题出发,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及意义。通过企业调研法,对得到的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结构现状的数据、技术人才流失现状的数据加以充分分析后,得出企业存在技术人员年龄组成不合理、不重视技术人才流失、薪酬及招聘体系不健全等主要问题。再以这些问题为切入点找到了造成技术人员流失的三方面原因,分别是受宏观经济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来自企业招聘、培训、薪酬、福利待遇、晋升、激励机制和企业文化几方面影响的内部环境因素;来自员工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受阻、适应能力差及其他机动因素造成技术人才流失的员工个人因素。再通过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法,针对这三种因素分别制定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为了确保解决方案能够顺利、有效的实施,还制定了实施方案五步曲,并分别在企业战略层面、管理层面和研发层面增加了一系列保障措施。期望此方案的实施,可以有效解决北方T集团的技术人才流失问题。

罗梅芳[10](2019)在《福建山区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研究 ——以福建H高校为例》文中认为新时代呼唤人才,从古自今,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我国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也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渴求人才”。当前我国进入了新时代、新征程,愈加需要人才的智力保障开启新时代的新蓝图。作为高层次人才的聚集地—高校显然已经意识到了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于一所大学的重大战略性意义,因此国内外高校的人才争夺战的锣鼓已然敲响。然而在人才争夺战竞争力不强的福建山区高校,如何在这场战争中稳定阵脚,发挥自身特色,稳住现有高层次人才,引进外来优秀人才,高层次人才管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首先利用文献检索法定义了山区高校高层次人才的相关概念以及基础理论进行了阐述,再利用案例分析法对山区典型高校H校的人才管理和做法进行了分析,通过访谈法和问卷调查法对H校人才流失、留任(流入)的因素、人才管理满意度和人才遇到的困难进行数据调查,结合分析结果得出H校人才管理的过程中的问题。通过对比研究,结合福建山区高校各自特点,总结出福建山区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人才政策落地难、激励机制不够、管理机制不健全、自我实现的事业平台不够高、软硬环境不理想等五大问题及内外部原因分析。最后,在借鉴优秀管理经验的基础上,分别从政府角度、学校自身角度和人才自身角度提出管理策略,认为福建山区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上需三方合力,在人才政策、激励体制、使用机制、事业平台、环境部署等方面做好保障,才能使山区高校高层次人才队伍持续稳定发展,山区高校有着不竭的蓬勃动力。

二、人才竞争应做到三个“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人才竞争应做到三个“三”(论文提纲范文)

(1)HD农村商业银行薪酬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1 研究意义
        1.2.2 研究目的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薪酬体系的概念
    2.2 薪酬体系设计理论
        2.2.1 全面薪酬理论
        2.2.2 宽带薪酬理论
        2.2.3 双因素理论
        2.2.4 强化理论
        2.2.5 工资差别理论
第3章 HD农村商业银行薪酬体系现状分析
    3.1 HD农村商业银行简介
        3.1.1 HD农村商业银行概述
        3.1.2 HD农村商业银行组织结构与人力资源情况
    3.2 HD农村商业银行薪酬体系现状
第4章 HD农村商业银行薪酬体系存在的不足及其影响因素
    4.1 HD农村商业银行薪酬体系问卷调查
        4.1.1 调查目的
        4.1.2 问卷设计
        4.1.3 调查对象、方法及结果
    4.2 HD农村商业银行薪酬体系存在的不足
        4.2.1 薪酬战略不明确
        4.2.2 内部公平性不足
        4.2.3 对比其他商行薪酬差距较大
        4.2.4 薪酬与绩效表现关联度差
        4.2.5 薪酬内在激励手段匮乏
    4.3 HD农村商业银行薪酬体系不足产生的原因分析
        4.3.1 薪酬体系设计缺乏科学理念支撑
        4.3.2 薪酬体系缺少非经济薪酬因素
        4.3.3 薪酬分配程序不公平
        4.3.4 薪酬与绩效的关联性差
第5章 HD农村商业银行薪酬体系优化设计
    5.1 HD农村商业银行薪酬体系优化设计的目标及原则
    5.2 岗位分析
    5.3 岗位评价
        5.3.1 岗位评价方法的类别与选择
        5.3.2 海氏岗位评价法
    5.4 薪酬调查
    5.5 薪酬等级设计
    5.6 薪酬结构设计
        5.6.1 经济性薪酬方案设计
        5.6.2 非经济性薪酬方案设计
    5.7 薪酬体系优化方案的作用
    5.8 薪酬体系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结论与展望
    研究结论
    研究的局限性及未来的发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附录

(2)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目的及意义
        1.1.1 选题目的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
        1.3.1 理论联系实际法
        1.3.2 历史分析法
        1.3.3 调查研究法
    1.4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相关概念界定
    2.1 劳动的内涵
        2.1.1 劳动的基本含义
        2.1.2 劳动的特征
        2.1.3 劳动的作用
    2.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界定
        2.2.1 劳动观的基本含义
        2.2.2 新时代劳动观的基本内涵
        2.2.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含义
    2.3 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时代价值
        2.3.1 有利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2.3.2 有利于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2.3.3 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奋斗幸福观
第3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理论基础及思想来源
    3.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劳动思想
        3.1.1 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3.1.2 劳动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和解放
        3.1.3 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3.1.4 倡导具有共产主义性质的劳动态度
    3.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中的劳动思想
        3.2.1 “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思想
        3.2.2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
        3.2.3 贯彻“四个尊重”的方针
        3.2.4 树立“以辛勤劳动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的劳动荣辱观
        3.2.5 倡导“四个最”的劳动价值观
    3.3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关于劳动的思想
        3.3.1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3.3.2 “宁俭勿奢”
        3.3.3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3.3.4 “夙夜在公”
第4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及基本经验
    4.1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发展历程
        4.1.1 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时期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1.2 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4.2 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基本经验
        4.2.1 全面把握马克思主义的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
        4.2.2 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
        4.2.3 充分发挥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育人作用
        4.2.4 劳动观培养需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第5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现状分析
    5.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的主流积极向上
        5.1.1 具有正确的劳动认知
        5.1.2 热爱劳动
        5.1.3 具有积极的劳动精神
        5.1.4 劳动信念坚定
    5.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的问题
        5.2.1 劳动价值认知趋向功利化
        5.2.2 劳动态度倾向消极化
        5.2.3 艰苦奋斗及创新劳动精神缺失
        5.2.4 诚信与生态劳动理念欠缺
    5.3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5.3.1 高校忽视大学生劳动培养
        5.3.2 家庭劳动观培养普遍缺失
        5.3.3 受到社会不公正劳动分配现象的影响
第6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与内容
    6.1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原则
        6.1.1 坚持以学生为主体
        6.1.2 劳动理论和劳动实践相结合
        6.1.3 传承与创新相结合
        6.1.4 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
    6.2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内容
        6.2.1 马克思主义劳动基本理论教育
        6.2.2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劳动思想教育
        6.2.3 劳模精神教育
        6.2.4 创新创业教育
        6.2.5 劳动法律法规教育
        6.2.6 生态劳动理念教育
第7章 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的对策
    7.1 发挥课堂理论教学的主渠道作用
        7.1.1 发挥劳动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核心作用
        7.1.2 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在劳动观培养中的作用
        7.1.3 挖掘专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资源
        7.1.4 增强就业及创业课程的劳动观培养功能
    7.2 以劳动实践教育助推大学生劳动观培养
        7.2.1 创新劳动实践教学
        7.2.2 积极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实践教育
        7.2.3 注重生产劳动实践教育
        7.2.4 拓展服务性劳动实践教育
    7.3 营造崇尚劳动的文化氛围
        7.3.1 形成劳动光荣的社会文化环境
        7.3.2 打造崇尚劳动的网络文化环境
        7.3.3 优化校园劳动文化环境
        7.3.4 创设良好的家庭劳动文化环境
    7.4 完善劳动观培养的制度保障
        7.4.1 确立劳动观培养的物质保障机制
        7.4.2 健全劳动观培养的高校管理制度
        7.4.3 完善协同育人的劳动观培养机制
结束语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4)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缘由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缘由
        (三)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三、可能的创新与研究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研究不足
第一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一、核心概念的界定
        (一)政府行为
        (二)人才与人才集聚
        (三)区域金融人才集聚
    二、理论基础
        (一)政府行为相关理论
        (二)人才集聚相关理论
        (三)区域集聚经济学理论
    三、研究综述
        (一)关于政府行为研究综述
        (二)关于人才集聚研究综述
        (三)关于政府行为对人才集聚作用研究综述
        (四)简要评述
第二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动因分析
    一、金融人才集聚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正反馈效应
        (一)金融人才集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机制
        (二)研究设计
        (三)实证研究结果
        (四)研究结论
    二、政府行为影响着组织和个人的行为选择
        (一)从人才角度出发
        (二)从政府角度出发
        (三)从区域共享角度出发
第三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现实考量
    一、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金融人才集聚比较
        (一)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现状分析
        (二)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共性问题
    二、京津冀、长三角与珠三角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政府行为实践
        (一)长三角地区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
        (二)珠三角地区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
        (三)京津冀地区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运行机制
        (四)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内容
    三、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困境
        (一)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与人才流动障碍
        (二)人才集聚政策同质与引才留才机制保守
        (三)政府行政权力主导与市场力量调动乏力
        (四)人才评价体系缺乏与政府政策效力不足
        (五)激励机制滞后与人才积极性不足
第四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绩效分析
    一、政府行为促进区域金融人才集聚的实证检验
        (一)实证模型设定
        (二)变量定义与样本选取
        (三)实证结果分析
    二、政府行为对金融人才集聚的区域联动效应检验
        (一)模型构建
        (二)变量选取与统计描述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三、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的政府行为绩效评价
第五章 国外区域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比较与借鉴
    一、国外政府推动区域人才集聚的具体实践
        (一)美国
        (二)新加坡
        (三)日本
    二、国外区域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典型模式分析
        (一)基础服务型政府行为模式
        (二)战略指导型政府行为模式
        (三)计划控制型政府行为模式
    三、国外区域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经验借鉴
        (一)明确政府的角色地位,政府行为本土化
        (二)坚持市场的主导地位,政府行为辅助化
        (三)遵循区域的个性发展,政府行为协同化
第六章 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的优化路径
    一、明确政府角色定位
        (一)领路者:完善科学目标规划
        (二)监督者:强化组织运行管控
        (三)服务者:重视载体环境建设
        (四)赋能者:强化“政府引导、市场主导”模式
    二、创新制度建构行为
        (一)重视人才集聚的制度环境,宏观调控人才资源
        (二)健全人才集聚法治和信用体系建设
        (三)保持政策连贯性,升级迭代创新政策
        (四)强化政策协调性,加强区域的协同共生
    三、完善组织协调行为
        (一)创新聚才引智机制
        (二)完善市场化引才育才机制
        (三)完善人才激励机制
        (四)推进区域金融人才互认机制,创新人才共享渠道
    四、提升经济管理行为
        (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区域经济发展水平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宏观经济环境
        (三)关注和引导优质企业发展,加强区域金融产业集聚
        (四)完善政府对人才的经济投入,建立多元化管理机制
    五、优化社会服务行为
        (一)营造良好的金融人才环境平台
        (二)促进人才集聚服务机构发展
        (三)完善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监督体系
        (四)优化金融教育理念,实施科学的金融人才培养体系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后记

(5)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研究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既有研究述评
    1.3 研究思路、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性
        1.4.1 研究的重难点
        1.4.2 研究的创新性
    1.5 核心概念界定
        1.5.1 道德
        1.5.2 道德教育
        1.5.3 君子人格
第2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的演进及特征
    2.1 历史演进
        2.1.1 上古三代君子观念的萌芽
        2.1.2 春秋孔子对君子概念的确立
        2.1.3 战国孟子、荀子对君子观念的发展
    2.2 基本特征
        2.2.1 人文性
        2.2.2 实践性
        2.2.3 普遍性
        2.2.4 内在超越性
第3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3.1 融入的必要性
        3.1.1 有助于落实高校“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3.1.2 有助于化解当前大学生道德教育面临的突出问题
    3.2 融入的可能性
        3.2.1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目标相连通
        3.2.2 君子人格思想与大学生道德教育的育人理念相契合
        3.2.3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了可资借鉴转化的时代价值
第4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内容
    4.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内容
        4.1.1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个体道德
        4.1.2 和而不同,立己达人的社会关系
        4.1.3 治平天下,仁民爱民的家国情怀
    4.2 德育内容融入
        4.2.1 和合之美与大学生社会公德涵养
        4.2.2 敬业乐群与大学生职业道德完善
        4.2.3 孝悌为本与大学生家庭美德教育
        4.2.4 仁礼存心与大学生个人品德提升
第5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方法
    5.1 君子人格思想蕴含的道德教育方法
        5.1.1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道德教化法
        5.1.2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修养的自我修身法
    5.2 德育方法融入
        5.2.1 立德树人,明确大学生道德教育的首要地位
        5.2.2 克己内省,强调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内化过程
        5.2.3 言传身教,重视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示范引导
        5.2.4 知行合一,夯实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实践基础
第6章 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的原则和路径
    6.1 基本原则
        6.1.1 方向性原则,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方向
        6.1.2 时代性原则,推动君子人格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6.1.3 科学性原则,遵循道德教育的基本规律
    6.2 实施路径
        6.2.1 融入育人主渠道,发挥课程德育主阵地作用
        6.2.2 构建立体化传承体系,创设良好德育环境
        6.2.3 推动道德主体性生成,塑造时代“新君子”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

(6)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综述
        1.3.2 国外研究综述
        1.3.3 文献述评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论文创新之处
        1.5.2 本文研究的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基础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京津冀协同发展
        2.1.2 科技人才
        2.1.3 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
    2.2 基础理论
        2.2.1 人力资本理论
        2.2.2 人才集聚理论
        2.2.3 区域协同创新理论
第3章 河北省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现状分析
    3.1 河北省科技人才需求定位
    3.2 河北省科技人才引进的政策梳理
    3.3 河北省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的基本做法
        3.3.1 借力京津,加大柔性引才力度
        3.3.2 多方合作,实施重点人才工程
        3.3.3 筑巢引凤,搭建载体集聚人才
    3.4 河北省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的成效
        3.4.1 指标选取及数据来源
        3.4.2 科技人才集聚规模
        3.4.3 科技人才结构
        3.4.4 科技人才产出
    3.5 京津冀在科技人才引进上的协同发展分析
        3.5.1 科技人才协同引进的基本要素
        3.5.2 科技人才协同引进的内部条件
        3.5.3 科技人才协同引进的外部环境
        3.5.4 京津冀科技人才引进成效对比分析
第4章 河北省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因
    4.1 河北省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中存在的问题
        4.1.1 科技人才集聚规模不足
        4.1.2 科技人才结构有待优化
        4.1.3 “高精尖缺”科技人才匮乏
        4.1.4 科技人才产出能力较低
    4.2 河北省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中问题的成因分析
        4.2.1 政策缺乏针对性
        4.2.2 政策吸引力不强
        4.2.3 区域协同引才机制不完善
        4.2.4 科技人才发展环境尚需优化
第5章 京津地区科技人才引进的经验借鉴
    5.1 京津地区科技人才引进的先进经验
        5.1.1 北京市科技人才引进的先进经验
        5.1.2 天津市科技人才引进的先进经验
    5.2 对河北省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的启示
第6章 促进河北省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的对策建议
    6.1 强化政策针对性
        6.1.1 精准定位人才需求
        6.1.2 建立多元化的沟通机制
    6.2 增强政策吸引力
        6.2.1 政策制定突出“差异化”
        6.2.2 扩大政策的适用范围
    6.3 完善区域协同引才机制
        6.3.1 建立区域利益协调机制
        6.3.2 完善多方互动合作机制
    6.4 优化科技人才发展环境
        6.4.1 加强区域科技创新资源的共享与流动
        6.4.2 推动人才载体均衡化发展
        6.4.3 优化科技人才服务水平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后记

(7)中国民生银行S分行人才流失问题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文献分析法
        1.4.2 案例研究法
    1.5 论文创新点
2 人才流失的相关理论综述
    2.1 国外研究
        2.1.1 人才流失理论
        2.1.2 人才流失理论综述
    2.2 国内研究
    2.3 相关概念辨析
    2.4 人才流失影响
3 中国民生银行S分行人才流失现状调查
    3.1 银行人才流失现状
    3.2 银行对人才的吸引力较小
4 中国民生银行S分行人才流失的原因
    4.1 导致人才流失的外部因素
        4.1.1 互联网金融影响
        4.1.2 人才市场信息化
        4.1.3 行业内竞争加剧
    4.2 导致人才流失的组织因素
        4.2.1 薪酬水平偏低
        4.2.2 绩效考核机制
        4.2.3 员工培训工作
    4.3 导致人才流失的个人原因
        4.3.1 职业规划问题
        4.3.2 个人能力问题
        4.3.3 个人性格差异
5 中国民生银行S分行人才流失的对策建议
    5.1 外部方面的建议
        5.1.1 规范行业竞争环境
        5.1.2 落实“互联网+”政策
        5.1.3 加强员工的企业归属感
    5.2 组织方面的建议
        5.2.1 对薪酬进行调整
        5.2.2 健全薪酬管理体制
        5.2.3 发挥薪酬的激励作用
        5.2.4 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5.2.5 注重员工培训工作
    5.3 个人方面的建议
        5.3.1 加强职业规划
        5.3.2 提高个人能力
        5.3.3 培养责任意识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致谢

(8)中华财险电销中心人员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人员流失问题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保险公司人员流失问题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基础
    2.1 人员流失的相关概念
        2.1.1 人员流失
        2.1.2 人员流失率
    2.2 人员流失的相关理论基础
        2.2.1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2.2.2 保健激励双因素理论
        2.2.3 弗鲁姆期望理论
        2.2.4 公平理论
第三章 中华财险电销中心人员流失现状
    3.1 中华财险发展概况
    3.2 中华财险电销中心发展概况
        3.2.1 中华财险电销中心概况
        3.2.2 中华财险电销中心管理现状
    3.3 中华财险电销中心人员结构与基本指标分析
        3.3.1 电销中心人员结构分析
        3.3.2 电销中心基本指标分析
    3.4 中华财险电销中心人员流失现状及造成的影响
        3.4.1 电销中心人员流失现状分析
        3.4.2 电销中心人员流失造成的影响
第四章 中华财险电销中心人员流失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4.1 电销中心人员流失的原因调查
        4.1.1 问卷调查
        4.1.2 访谈调查
        4.1.3 实地观察
    4.2 电销中心人员流失的原因分析
        4.2.1 行业环境因素
        4.2.2 企业内部因素
        4.2.3 员工个人因素
第五章 降低中华财险电销中心人员流失的对策研究
    5.1 建立科学的选聘制度
        5.1.1 制定标准化招聘流程
        5.1.2 完善人员上岗标准
        5.1.3 加强对招聘岗的考核
    5.2 搭建完善的人才培养体系
        5.2.1 重视职业生涯规划
        5.2.2 完善员工培训制度
        5.2.3 完善人才晋升机制
    5.3 建立科学的薪酬激励制度
        5.3.1 完善薪酬福利制度
        5.3.2 完善激励考核机制
    5.4 完善团队管理方式
        5.4.1 健全团队管理制度
        5.4.2 优化团队合作方式
    5.5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5.5.1 加强对员工的人文关怀
        5.5.2 树立正确的文化导向
结论和展望
主要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9)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流失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提出
        1.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在该方向的研究现状及分析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文献综述的简析
    1.4 研究方法、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内容
        1.4.3 技术路线
第2章 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流失问题及原因分析
    2.1 北方T集团简介
        2.1.1 北方T集团概况
        2.1.2 北方T集团主要组织结构
        2.1.3 企业文化
    2.2 北方T集团所在行业人力资源现状
    2.3 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现状
        2.3.1 技术人才结构现状
        2.3.2 技术人才流失现状
    2.4 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管理中的主要问题
        2.4.1 技术人员年龄组成不合理
        2.4.2 不重视技术人才流失问题
        2.4.3 人才招聘体系不健全
        2.4.4 薪酬体系不健全
    2.5 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流失的原因分析
        2.5.1 技术人才流失的外部原因
        2.5.2 技术人才流失的内部原因
        2.5.3 技术人才流失的个人原因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流失问题的解决方案
    3.1 明确并重塑企业人才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总体要求
    3.2 针对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流失外部原因的解决方案
    3.3 针对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流失内部原因的解决方案
        3.3.1 改进招聘体系
        3.3.2 完善培训体系
        3.3.3 调整薪酬体系
        3.3.4 改善福利待遇
        3.3.5 完善人才晋级制度
        3.3.6 增加有效的激励机制
        3.3.7 打造优秀的企业文化氛围
    3.4 针对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流失员工个人原因的解决方案
        3.4.1 帮助人才制定职业生涯规划
        3.4.2 心理干预
        3.4.3 管控其他机动因素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流失解决方案的实施与保障措施
    4.1 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流失问题解决方案的实施步骤
        4.1.1 制定方案
        4.1.2 前期准备
        4.1.3 正式实施
        4.1.4 定期检查
        4.1.5 结果反馈
    4.2 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流失问题解决方案的预期效果
    4.3 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流失问题解决方案的局限性
    4.4 北方T集团降低技术人才流失问题解决方案的保障措施
        4.4.1 企业战略层面统一思想和提高认识
        4.4.2 企业管理层面加强人才管理工作
        4.4.3 企业研发层面加大资金支持和投入力度
    4.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

(10)福建山区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研究 ——以福建H高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背景
    第二节 研究综述
    第三节 研究目的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五节 研究意义
第一章 山区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概述及相关理论
    第一节 核心概念的厘清
    第二节 研究的必要性
    第三节 研究的基本理论
第二章 福建山区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现状调查和分析--以H校为例
    第一节 H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现状
    第二节 H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现状调查
    第三节 H校高层次人才管理存在的突出问题
第三章 福建山区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福建山区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福建山区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问题存在的原因
第四章 福建山区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策略
    第一节 政府层面管理
    第二节 学校层面管理
    第三节 人才自我管理
结论
附录1
参考文献
致谢
索引

四、人才竞争应做到三个“三”(论文参考文献)

  • [1]HD农村商业银行薪酬体系优化研究[D]. 邓一鸣. 河北工程大学, 2021(08)
  • [2]新时代大学生劳动观培养研究[D]. 李文俊. 辽宁大学, 2021(02)
  • [3]我国建设世界一流军队的军事人才支撑度研究[D]. 胡彦杰. 天津大学, 2020
  • [4]我国区域金融人才集聚中政府行为研究[D]. 兰芳. 吉林大学, 2020(08)
  • [5]先秦儒家君子人格思想融入大学生道德教育研究[D]. 石莹. 西南交通大学, 2020(06)
  • [6]京津冀协同发展中河北省科技人才“差异化”引进问题研究[D]. 邢潮. 天津财经大学, 2020(07)
  • [7]中国民生银行S分行人才流失问题对策研究[D]. 连利改. 河北经贸大学, 2020(07)
  • [8]中华财险电销中心人员流失问题及对策研究[D]. 黄永建. 兰州理工大学, 2019(02)
  • [9]北方T集团技术人才流失问题研究[D]. 赵岩.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9(02)
  • [10]福建山区高校高层次人才管理研究 ——以福建H高校为例[D]. 罗梅芳. 福建师范大学, 2019(12)

标签:;  ;  ;  ;  ;  

人才竞争要做到三个“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