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技术措施及对策研究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技术措施及对策研究

一、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技术措施与对策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李骥,乔镖,张永清,冯晓梅,杨秩勋,肖龙,王选,李瑶虹[1](2021)在《夏热冬暖地区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探索》文中研究指明当前,超低能耗建筑技术是我国建筑节能事业的发展热点。我国已建设的超低能耗建筑项目主要集中在北方严寒及寒冷地区,并已形成该地区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而夏热冬暖地区缺乏成熟的相关技术体系和项目案例。分析夏热冬暖地区建筑需求特点,以夏热冬暖地区典型住宅模型为例,通过能耗模拟计算的方法对不同建筑节能技术的应用适宜性进行分析,提出适用于夏热冬暖地区的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应用于实际项目中,验证了其节能效果。

田雨[2](2020)在《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文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地处亚热带的珠江三角洲地区举办了一系列重大体育赛事,体育建筑得到了快速的发展。由于湿热的气候环境,以及自身巨大的体量与较高的环境要求,亚热带体育建筑一直无法摆脱“高能耗、高碳排放”的老大难问题。当前,在重视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大环境下,针对亚热带气候的湿热特点强化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尽量减少体育建筑的空调使用时间,是实现亚热带体育建筑绿色低碳化发展的必要路径。本研究从建筑的风环境、日射环境以及光环境三个方面出发,以珠三角地区的30余个中大型体育建筑实例为基础,提炼出一套具有代表性的标准化抽象模型,利用这套体育建筑的抽象模型,对体育建筑的外、内部空间的通风、遮阳、采光问题予以模拟研究。然后以“模拟—量化—比较”的方法对体育建筑风、日射、光环境的相关设计措施逐一进行分析,从中探索具体设计措施对建筑风、日射、光环境的影响关系,进而得到一套具有气候适应性的设计策略建议,以作为参考辅助同类设计。本文首先介绍了当今倡导绿色低碳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亚热带体育建筑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趋势与已有研究成果,确立目标与研究架构,为顺利开展本研究铺路;其次,阐明了气候设计对于绿色建筑发展的重要性,并归纳了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原则与要点;第三,简述珠三角地区体育场馆的发展脉络与时下趋势,分析亚热带体育建筑的使用特点与空间特点,从中发现问题,提出模拟量化分析的研究方法与由外及内的空间研究框架,并介绍了研究相关要求与设定,为具体分析研究打好基础;第四,从城市空间、建筑单体、建筑布局三个尺度探讨了具体设计变量对于亚热带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风、日射环境的影响;第五,以体育场的朝向、遮阳篷、看台等设计措施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设计变量对露天比赛厅空间通风、遮阳的影响;第六,以体育馆的建筑高度、屋顶形式、看台构成以及开窗形式等设计措施为研究对象,探讨具体设计变量与室内比赛厅空间内自然通风与采光效果的关系;最后,汇总上述三大部分的结论,形成一套针对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设计策略参考建议。通过上述研究,以明确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适应性的具体影响因素,归纳相应的气候设计策略,给予设计实践一定参考,以助力体育建筑的绿色发展。

马岚[3](2020)在《适应行为节能的建筑热工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在建筑中的行为具有自适应性,具有复杂规律性的特点,用人的作息描述人的行为规律显然不符合人的行为特点。适应行为节能的建筑热工需求既不同于自然通风和空调工况,也不同于间歇工况,表现出来对墙体热特性需求存在差异。针对单一工况热工设计方法是否适合多工况交错运行的问题,要回答该问题首先必须解决如何进行多工况下围护结构热性能评价的问题,只有提出兼顾两种工况下的评价指标,才能判断围护结构在不同工况下的适用性。本文研究将致力于解决不同地区建筑行为模式下的热工设计问题,建立一套适用不同地区居住建筑行为方式,并能反映其行为模式的规律分析方法,基于上述方法,建立适应行为节能的建筑热工设计评价指标,为不同地区建筑热工设计优化提供支撑。本文首先对居住建筑行为节能进行了问卷调查及测试分析。通过700多份问卷分析,将行为节能方式分为设备行为和非设备行为,对于设备行为,主要是空调行为的研究,对于非设备行为,涉及到开窗行为、人体移动行为、加减衣物行为等。由上述研究可知,在不同的气候条件下,不同的行为方式的行为特点不同,对于热工设计的需求不同,人体热舒适感受不同,因此针对相应的行为方式所采取的热工设计策略也会不同,从而确定本文的研究对象空调行为。通过广州五户住宅和台州三户住宅的入户实测,获取两类数据,一类为室内环境参数,包括:温度、湿度、壁面温度。二类为行为参数,包括:空调能耗、空调运行时间、人员移动作息、开关窗时间。通过对两类地区的参数进行统计,得出了两类地区的行为模式,其中夏热冬暖地区空调开启临界为29.8℃,夏热冬冷地区空调开启临界温度为28.8℃。其次,分别研究自然通风工况和空调工况的传热过程与热环境的不同。通过模拟18种围护结构建立WTCI指标,包括壁面温度衰减倍数、内壁面温度、围护结构热惰性以及传热阻。并且利用内壁面最高温度以及能耗对WTCI指标进行了验证,相关性达到0.9,结果证明WTCI指标是可行的。最后,介绍了适应行为节能的建筑热工设计原则,明确了研究目的在于可以先确定行为节能影响下的热工需求,再利用围护结构动态热响应的原理去确定具体的围护结构热工参数构造。其次提出了围护结构防热量指标G值的概念,该指标弥补了热惰性指标无法表示材料序列对围护结构动态热响应的影响,通过防热量可以与当地的行为方式匹配,去更好地指导当地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从居住者的热舒适和行为节能出发,从反向思考问题,研究使居住者尽可能少地开空调及使建筑能耗最低的优化后的围护结构热物性,提出了[D 0]min和[R 0]min作为表征围护结构满足夏天室内空调行为要求的围护结构的隔热控制特性参数。对围护结构的热工设计优化可以在满足围护结构控制值的同时,当确定一种行为节能需求后,可以将需求转化成热工设计的需求,利用防热指标可以去确定具体的围护结构构造。夏热冬冷地区优化结构空调开启时间缩减了10.9%,可以比实际结构节能18.7%,夏热冬暖地区优化结构空调开启时间缩减了12.2%,可以比实际结构节能19.3%。

田琪[4](2020)在《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被动式低能耗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建筑能耗一直是我国持续关注的一个问题。现如今,随着我国节能进程的推进,居住建筑从最初的节能30%,到节能50%,再到如今的节能65%,建筑节能效果已经初见成效。但2016年我国在《巴黎协定》中承诺,到2050年,我国总排碳量要减少至35亿吨。然而2018年统计我国排放量已达100亿吨,占全球总数30%。要想在30年内,通过努力实现35亿吨的目标,节能降耗是刻不容缓的。这也表明,仅仅对居住建筑进行65%节能规定是远远不够的。2017年的十三五节能方案中,明确要我国要积极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绿色建筑。随着与被动房发源国德国的合作交流,以及被动式低能耗建筑在我国各地区试行推广,说明了我国建筑节能发展已经由初级阶段过渡到超低能耗阶段。我国迈入超低能耗建筑时代的时间较晚,但发展迅速,截止2020年初,已建成试点建筑近200座,面积超出500万平方米。尽管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发展迅速,但面临着发展地区不均衡、类型不均衡的问题。本着先北方后南方、先居住后公建的顺序,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在被动式低能耗的发展较慢,但其节能潜力巨大,因此对其低能耗发展不能忽视。由于现存的被动式低能耗节能技术多是对德国以往经验结合利用的,考虑到夏热冬暖地区与德国的气候差异,直接利用显然是不合理的。这便需要针对气候条件和地域特征进行被动式低能耗的设计。本文就是基于以上考量,对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常使用被动式技术进行分析整理,并结合整理出的该地区办公建筑标准单元体进行模拟研究。并通过Energyplus、Radiance、Fluent多软件数据耦合方式,对建筑采光、遮阳、能耗、通风多种方式综合考虑,试图找出节能手段之间的影响关系,比选出较为合适的手段组合。并最终基于模拟结果的舒适度、能耗、以及被动式低能耗建筑标准的考量,整理出一套适合该地区办公建筑采用的被动式低能耗技术组合。

黄雅婧[5](2020)在《结合能源管理的南宁市图书馆节能优化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现代图书馆馆舍绝大多数采用中央空调系统及大面积透光玻璃幕墙来维持室内舒适度和自然采光,这就导致了图书馆空调运行能耗增大,节能潜力巨大。特别是在夏季漫长炎热的南方地区开展图书馆节能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以地处夏热冬暖地区南宁市的既有公共图书馆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文献调查和实地调研发现在建筑功能布局、空间形式、遮阳隔热设计、通风环境以及使用者行为等多方面依然存在着极大的节能改善潜力。本文针对存在的建筑节能问题,整理了适宜研究对象地区(南宁市)的建筑节能技术与方法,并分析其利弊。最后运用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的理论,采用节能技术结合节能管理的手段,构建出一套适用于研究对象地区的图书馆建筑节能优化方法,并对所提出的节能改造方法进行数值模拟以评价其有效性。其研究成果对夏热冬暖地区的公共图书馆节能优化具有普适性及指导作用,同时也对相近气候条件下的其他城市公共图书馆节能优化具有借鉴和参考价值。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四个方面:(1)在详细分析南宁地区气候特征基础上,分析和汇总适宜该地区图书馆的节能技术,主要包含建筑外围护结构节能措施、建筑设备的能效调节、节能管理方式及应用可再生能源技术等方面。(2)选取建于南宁市的两类大型公共图书馆(城市公共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进行节能方面的调研,调研内容包括图书馆功能布局、空间形式、遮阳隔热设计、风环境及人的行为。(3)利用能耗模拟软件对调研对象图书馆馆舍现状的能耗进行模拟分析,找出图书馆目前存在的节能问题。(4)通过整理案例调研的基础数据和模拟分析结果,以节能技术+管理的角度研究适用于该地区的图书馆建筑节能方法,构建出一套适用于该地区的图书馆建筑节能优化方法,同时对提出的节能改造措施的效果进行分析,验证该方法下研究对象图书馆建筑节能优化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董宏[6](2020)在《基于地域气候差异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机理和设计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地域广阔,受季风影响夏季气温偏高,建筑防热一直是建筑热工学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夏季室内外温差小,太阳辐射作用在室外热作用中的占比高。既有的围护结构隔热研究多关注于透光围护结构的遮阳技术措施。然而在交替变化的室内外空气温度和间歇性的太阳辐射作用下,通过具有一定蓄热能力的非透光围护结构的传热对室内造成的影响比较复杂,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效果不佳是影响夏季建筑室内热环境的重要原因之一。由于温度和辐射的作用机理和隔绝方法存在显着差异,开展基于地域气候差异的隔热设计研究是提升建筑隔热性能的基础性工作。其中,满足非透光围护结构传热分析所需的室外计算参数,不同气候作用和材料、构造对围护结构热反应特性的影响,以及设计中面临的辐射控制判定、设计目标确定和构造设计等,都是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从不同地区的隔热设计需求和研究所需的逐时室外温度、辐射参数入手。依据国家气象局30年的观测数据,通过对室外温度变化趋势的分析,及其对城镇热工设计区属影响的分析,采用度日数在既有建筑热工一级区划的基础上进行细分,明确了城镇隔热设计变化和细化需求。针对气象观测缺少垂直面太阳辐射的现状,采用自建辐射观测站的实测数据,分析了半球散射辐射的分布规律和垂直面散射辐射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基于垂直面法线与太阳辐射方向间夹角φ和晴空指数Kt的垂直面散射辐射计算模型,较既有模型减少了输入参数,提高了计算精度。据此生成了全国145个主要城镇的隔热设计用室外计算参数,以及代表夏季典型气候状况的4种隔热研究用逐时室外计算参数。研究完善了隔热设计室外计算参数的生成方法,为隔热设计和研究框定了地域范围、提供了设计参数。研究通过对温度和辐射作用特点及其相关关系的分析,对气候造成的不同室内外波动作用下围护结构热反应的差异性进行了分析。研究选取了6种物性参数单调变化的常用建筑保温材料和结构材料,采用KValue软件计算了匀质平壁和复合平壁迎、被波面的温度极值,以及极值出现的时间。分析了材料厚度、热惰性指标和热阻对匀质平壁热反应特性的影响,以及高热阻层和结构层的材料、厚度和位置对复合平壁热反应特性的影响。研究从气候作用和围护结构两方面阐述了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的机理,为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隔热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研究基于辐射作用的独立性和作用效果的耦合性,提出采用由辐射产生的附加热作用在室外温度和辐射产生的最大热作用中的比例ATR作为辐射强弱的评价指标。提出以辐射作用在室内产生的热流量ΔQ≥120 Wh/m2或单向波作用下辐射作用产生的非透光围护结构内表面最高温度增加量Δθmax·i≥1K作为采取辐射控制措施的判定条件,据此给出了全国145个主要城镇的辐射控制判定结果。研究从室内热环境需求的角度,分析了不同气候条件下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目标,提出了以设计日“逐时内表面温度”为控制指标的隔热设计要求。研究基于围护结构材料和构造的热反应特性分析,对3种室内运行模式下,强辐射大温差和弱辐射小温差气候条件的典型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构造进行了分析,给出了符合隔热设计要求的推荐构造。通过将不同气候区城镇外墙和屋面的隔热设计结果与现行热工和节能设计标准进行比较,本研究提出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目标针对性地提升了不同时段的隔热设计要求,有效降低了自然通风运行模式非透光围护结构对人体产生的热作用,提升了室内的热环境水平。

杨少玮[7](2020)在《外墙保温对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能耗的影响及节能经济性分析》文中指出建筑节能是国内建筑业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它的内涵体现为绿色与生态两个方面,与生态文明与社会进步息息相关,近年来,建筑行业的能耗比重一直较高,逐渐引起了公众的重视,改善建筑物外墙的保温隔热能力是减少建筑物能耗的最有效方法之一。我国的外墙保温由北方推广开,但不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这主要是因为不同于北方的持续的集中供暖模式,在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物使用空调居多,如今,在夏热冬冷地区对空调用能的需求很高,因此,如何降低建筑物空调的能耗已成为我们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以夏热冬冷地区武汉市典型办公建筑为研究对象,使用清华大学开发的DeST-C能耗模拟软件,在其他建筑参数不变,仅修改外墙的传热系数和空调用能模式的情况下,对建筑模型的冷热负荷进行全年逐时模拟。并运用全生命周期成本理论求解保温层的经济厚度。通过研究,推荐使用外保温体系,间歇运行的(考虑容忍温度)空调模式工况,更适用于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设计。经过模拟计算保温层厚度40mm时达到最佳经济厚度,运用全生命周期成本分析理论得出回收期约为4年左右,回收期短,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且增加围护结构外保温更有利于提高空调房间的人体热舒适感,值得在夏热冬冷地区推广运用。

李轶楠[8](2019)在《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近远期路线图及政策体系研究》文中提出过去20年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和城镇化的高速发展使得新建居住建筑面积大幅增加。伴随这一过程的是我国居住建筑能耗的高速增长,加剧了我国能源资源的紧缺程度。为了应对这一状况,我国出台了一系列节能政策,包含法律法规、财政激励和标准规范,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根据世界银行研究,中国城镇化水平于2030年将达到70%左右。这意味着我国居住建筑能耗总量将进一步增加。为了应对进一步的能源紧缺,如何系统化地设定我国2030年前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路线图,并确定相应的技术发展策略、技术路径及配套政策对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至关重要。本研究采用SIX-SIGMA DMAIC方法对整体研究方法进行构建。根据方法学框架,研究首先基于来自一线机构和工作人员的意见、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历程及发展趋势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定义进行构建,并采用德尔菲法对未来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目标梯度及评价指标体系(路线图)进行探究。在此基础上,研究分析了相应的能效提升技术策略、技术路线及关键技术并通过建筑能耗模拟及敏感性分析进行了验证。研究引进政策周期理论、网格化政策设计理论及政策环境理论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内存在的障碍、相应的影响因素及驱动力进行了系统化的评估和分析。评估基于全国范围内大规模机构问卷与德尔菲法问卷对我国建筑节能及绿色建筑领域“一线人员”进行调研所获得的数据进行。问卷对可量化描述的数据采用李克特五分度量表进行量化。获得数据依据相应的数据特征和预期结论要求,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层次分析和聚类分析法。在此基础上,研究对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政策措施体系进行了设计及研究。体系内单项措施的设计以解决现阶段存在的关键问题为目标。单项措施有效性的评估基于专家给出的打分进行。在筛选出具有高有效性的措施并去重后,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综合政策体系,并基于网格化政策设计理论及政策资源理论对该政策体系的合理性进行了评估。研究结果表明,针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定义应明确,并且与我国生态文明发展的趋势相吻合。目标研究的结果表明,从2020年开始,新建居住建筑的能效水平应每五年提升30%,即与20世纪80年代典型居住建筑的能耗水平相比,新建居住建筑于2020年应实现75%的节能率。这一水平到2025年应提升为82%,到2030年提升为88%。为达到该能效目标,技术策略为“被动式技术优先加可再生能源辅助”。关于新建居住建筑实际能效水平提升及高能效水平新建居住建筑的推广,目前核心障碍是“预期的节能量无法有效转化成实际的节能收益”。这种转化机制的缺乏是政府政策设计缺陷及其实施不足,利益相关方缺乏实施能力,以及相关市场的法制化水平相对较低三个主要障碍共同作用的结果。第一个主要障碍与政策周期相关,后两个障碍存在于新建居住建筑能效促进的政策环境中。针对影响因素的分析为消除障碍提供了初步解决方案。政策类因素的影响将在远期下降,市场因素将占据影响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主导地位。这种变化表明,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政府的行政措施在促进近期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方面至关重要。从远期来看,政府应逐步开始综合利用政策资源,以建立良好的市场秩序并促进市场健康发展。针对驱动力分析的结果表明,居民对更加舒适的生活环境的需求是推动政府制定政策促进建筑能效提升的源驱动力。中央政府的财政补助及“地方业绩政府评估体系”可以有效地将居民的需求转变为地方政府推动工作的实际动力。这样的动力机制使得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一直保持在政策议程中。最终,研究形成了适用于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目标路线图,并提出了实现相应目标的技术策略和关键技术。根据对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内存在的障碍、影响因素及驱动力的分析,研究建立了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政策措施体系以及促进政府持续激励并引导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约束措施体系。本研究对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领域一线人员对该领域内的诸多研究问题的意见进行了调研、描述,采用针对政策研究领域的相关理论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相应的结论为政策制定提供了完善的理论基础,并提供了较为切实可行的政策建议。

傅新[9](2019)在《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超低能耗建筑的发展深受来自国外、尤其是德国被动房体系的影响,目前整体的设计理念和方法也是构建于被动房之上。本文揭示了德国被动房体系与我国夏热冬冷地区之间的关键性冲突:(1)被动房所采用的全时间全空间运行模式必然导致高能耗,且并不完全等同于高舒适,不适合在夏热冬冷地区推行;(2)被动房设定的年均采暖能耗15 kWh/(m2·a)和一次能源消耗总量120kWh/(m2·a)都明显高于夏热冬冷地区目前的用能水平,两项控制指标的数值对于该地区来讲过大;(3)德国冬季寒冷,夏季凉爽,由此决定了被动房的核心目标在于控制建筑的冬季采暖能耗,而夏热冬冷地区冬夏两季的热环境都极为恶劣,导致该地区建筑同时存在巨大的冬季采暖和夏季制冷需求,现有被动房技术不能有效降低建筑全年制冷和除湿能耗;(4)被动房机械通风全年连续运行,导致通风能耗过高;(5)被动房设定的室内舒适度标准为室温20至26℃,相对湿度30%至60%,超温超湿频率不超过10%,而模拟结果表明采取了所有被动房技术的夏热冬冷地区建筑在无主动采暖和制冷时全年温度和湿度舒适时间占比分别仅为33%和70%,远没有达到该标准,夏季过热问题尤为突出。综上所述德国被动房体系在夏热冬冷地区是不可实现且不可持续的,夏热冬冷地区发展超低能耗建筑不可简单套用被动房体系。基于夏热冬冷地区的自然气候和人文条件,采取建筑气候分析、能耗模拟和实测验证等研究方法,本文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设计方法。主要包括:(1)采暖空调和机械通风均采取间歇分室的运行模式;(2)空调系统电耗控制指标(包括采暖、制冷除湿和机械通风)为8kWh/(m2·a),建筑全年总电耗控制指标为24kWh/(m2·a);(3)优选活动式外遮阳搭配高透型的玻璃材料;(4)建筑空气渗透换气次数不超过0.25 h-1;(5)充分利用开窗通风,机械通风仅用作室外条件恶劣或采暖空调设备运行时的新风补充;(6)外墙传热系数控制值为0.15 W/(m2·K),外窗传热系数控制值为2.00W/(m2·K);(7)内围护结构传热系数控制值为1.00W/(m2·K)等。在节能方面,经模拟计算本文设计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全年空调系统电耗仅为6.95 kWh/(m2·a),能满足本文提出的能耗控制指标,且相比于德国被动房的模拟结果下降了61%。此外,根据为期一年的超低能耗建筑房间和普通节能建筑房间足尺试验的能耗数据比对,结果也证实了超低能耗房间的节能效果非常显着,比普通节能建筑房间全年能耗进一步下降近60%,真正实现了超低能耗。在室内环境方面,如果仍按照被动房设定的温湿度标准,本文设计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在无主动采暖和制冷时全年温度和湿度舒适时间占比分别仅为54%和47%,依然无法满足该标准。参考夏热冬冷地区居民的生活习惯以及国内现有标准对舒适温湿度的取值设定,将温湿度舒适区间作适当调整。当温度区间取16至28℃时,超低能耗建筑全年舒适时间占比为83%,而被动房对应的数值仅为55%。当相对湿度区间取20%至80%时,超低能耗建筑全年舒适时间占比为87%,被动房对应数值为88%。因此整体而言,在夏热冬冷地区本文设计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室内环境比被动房更为舒适。

何玉婷[10](2019)在《基于气象条件的养老建筑夏季热环境动态控制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正处于老年人化社会,养老建筑成为老年人首选的养老场所。由于老年人身体调节机能下降,对建筑室内热环境要求比正常成年人严格,尤其在夏季较为炎热的地区,通常使用空调降温才能满足室内热舒适。但大部分老人偏爱自然通风环境,并且空调的能耗在公共建筑中能耗占比最大,如何在养老建筑中减少空调的使用能耗,同时能使室内达到老年人舒适要求,是现下养老建筑急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针对这个问题选取夏热冬暖地区南宁市养老建筑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夏季天气变化特点和老年人热舒适温度范围,构建适宜该地区可根据室外气候变化而实时调节室内热环境的动态控制方法。首先,选取与气候相关性较大的中性温度计算方法作为老年人舒适评价方法,通过判断室外的温度变化计算每个时刻室内老年人舒适温度范围。同时对该地区的天气按照室外气温处在老年人舒适范围的时间比例进行分类,分为六种不同冷热等级天气类型,总结每种天气类型温度变化情况和室外风速等环境参数。其次,针对该地区夏季高温高湿且弱风的气候特点,对养老建筑居室单元进行热环境调节设计,提出与窗口结合使用的蒸发冷却遮阳构件设计,通过该构件遮挡太阳直射进入室内又可通过水分蒸发吸热降温,冷辐射降温效果的叠加使其有效的调节室内温度;另外通过利用室外自然通风和室内吊扇机械通风增加室内气流速度,补偿老年人舒适温度范围,进一步改善室内热环境。将热环境调控设计结合空调和智能系统构建养老建筑热环境动态调控方法,通过不同天气参数变化分析各调控设计开启条件,按照低能耗且对老年人最温和的方法进行优先开启命令排序,实现智能且节能的热环境动态调控。最后,将热环境动态调控方法在养老建筑居室单元中的应用进行室内温度、风速模拟和能耗模拟,进一步验证其有效性和节能性。模拟结果表明蒸发冷却构件在太阳辐射量较大的天气中对室内具有较好的降温效果;自然风在较为凉爽天气中对室内的热环境改善效果较好,高温情况需要关闭窗户防止热风进入室内;使用机械通风结合蒸发冷却遮阳构件可达到本热环境动态调控能耗最低且效果最好;通过模拟夏季(6月~9月)期间居室单元在使用该方法前后两种计算条件的能耗,计算可得使用热环境动态调节居室在夏季节能率达到31%,其中在一般凉爽天气、一般热天气和热天气中的节能率最高。通过构建适宜夏热冬暖地区的养老建筑热环境动态调节方法,可为该地区养老建筑设计提供热环境指导作用,同时也对不同地区的养老建筑热环境设计有借鉴参考价值。

二、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技术措施与对策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技术措施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夏热冬暖地区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夏热冬暖地区的建筑需求特征
2 夏热冬暖地区超低能耗技术体系及适用性分析
    2.1 建筑布局
    2.2 高性能围护结构
        2.2.1 外墙
        2.2.2 屋面
        2.2.3 外窗
        2.2.4 表面吸收系数
    2.3 自然通风
    2.4 新风除湿
    2.5 新风热回收
    2.6 建筑遮阳
    2.7 建筑气密性
    2.8 建筑冷热源系统和照明系统
    2.9 可再生能源利用
    2.1 0 节能技术体系及适用性分析小结
3 典型案例分析
    3.1 项目简介
    3.2 超低能耗技术体系应用
        3.2.1 建筑布局优化
        3.2.2 围护结构优化
        3.2.3 遮阳优化
        3.2.4 自然通风方案优化
        3.2.5 新风热回收
        3.2.6 建筑能源系统
        3.2.7 可再生能源利用
        3.2.8 项目节能效果
4 结语

(2)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气候危机催生低碳建筑的发展
        1.1.2 我国体育建筑的减排需求迫切
        1.1.3 珠三角地区体育建筑发展迅速
    1.2 概念界定
        1.2.1 亚热带
        1.2.2 体育建筑
        1.2.3 气候适应性设计
        1.2.4 CFD模拟
    1.3 文献回顾与综述
        1.3.1 国际上建筑气候适应性研究的着作
        1.3.2 我国建筑气候适应性问题的相关研究
        1.3.3 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问题的相关研究
        1.3.4 文献综述
        1.3.5 其他相关资料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目的
        1.4.2 意义
    1.5 研究范围与方法
        1.5.1 研究对象及范围
        1.5.2 主要研究方法
    1.6 研究框架
    本章小结
第2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问题的宏观解读
    2.1 建筑气候设计与绿色建筑的发展
        2.1.1 建筑行业中环境意识的发展历程
        2.1.2 气候设计与绿色建筑理念的联系
    2.2 亚热带建筑气候设计的主要因素
        2.2.1 自然气候的影响因素
        2.2.2 建筑空间气候适应性的影响要素
        2.2.3 亚热带建筑气候分析与设计原则
    2.3 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设计要点
        2.3.1 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要点分析
        2.3.2 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要点
        2.3.3 内部空间的气候设计要点
    本章小结
第3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难点与研究方法
    3.1 我国亚热带地区体育建筑的发展概况
        3.1.1 承办赛事主导下的体育场馆建设
        3.1.2 体育产业多元需求的市场化运营
    3.2 强化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的原因与难点
        3.2.1 体育建筑气候适应性薄弱的设计阶段原因
        3.2.2 大空间特性造成的体育建筑气候设计难点
    3.3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策略的研究方法
        3.3.1 研究目标
        3.3.2 基本思路与技术路线
        3.3.3 建筑实例与抽象模型
        3.3.4 研究内容与分项问题
    3.4 模拟实验的流程与设定
        3.4.1 ECOTECT软件的概况
        3.4.2 风环境模拟实验的基本设定
        3.4.3 日射与光环境模拟实验的基本设定
    本章小结
第4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4.1 体育地块对城市空间微气候的影响
        4.1.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1.2 城市街区尺度的风环境模拟
        4.1.3 城市街区尺度的日射环境模拟
        4.1.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4.2 建筑单体对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影响
        4.2.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2.2 建筑外形设计与外部场地风影分布
        4.2.3 建筑外形设计与外部场地受影分布
        4.2.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4.3 建筑布局对外环境气候设计的影响
        4.3.1 抽象模型的建立
        4.3.2 建筑布局与外部场地的风速分布
        4.3.3 建筑布局与外部场地的受影分布
        4.3.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5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露天比赛厅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5.1 抽象模型的建立
        5.1.1 抽象模型的概况
        5.1.2 模型简化的原则
    5.2 露天比赛厅空间的风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5.2.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5.2.2 朝向选择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5.2.3 侧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5.2.4 顶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本节小结
    5.3 露天比赛厅空间的日射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5.3.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5.3.2 朝向选择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5.3.3 遮阳篷形式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5.3.4 遮阳篷高度对场内遮阳的影响
        本节小结
    5.4 风、日射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6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室内比赛厅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研究
    6.1 抽象模型的建立
        6.1.1 抽象模型的概况
        6.1.2 模型简化的原则
    6.2 室内比赛厅空间的风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6.2.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6.2.2 侧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6.2.3 顶界面设计措施对场内风环境的影响
        本节小结
    6.3 室内比赛厅空间的光环境气候设计措施
        6.3.1 模拟研究条件设定
        6.3.2 采光侧窗对场内采光系数的影响
        6.3.3 采光天窗对场内采光系数的影响
        本节小结
    6.4 风、光环境的综合判定
    本章小结
第7章 亚热带体育建筑气候设计策略研究总结
    7.1 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设计策略汇总
        7.1.1 建筑外部空间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1.2 体育场露天比赛厅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1.3 体育馆室内比赛厅的气候设计策略参考
    7.2 全文总结
    7.3 研究的创新点
    7.4 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亚热带体育建筑标准化抽象模型库矩阵
附录二 亚热带体育建筑实例的风、光、热模拟报告表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附件

(3)适应行为节能的建筑热工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关于行为节能的研究
        1.2.2 行为节能与建筑热工设计的关系
        1.2.3 建筑热工设计评价方法
        1.2.4 总结与评价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本章小结
2 居住建筑行为节能调研与测试分析
    2.1 居住建筑行为节能研究意义
    2.2 居住建筑行为节能与热工设计的关系
    2.3 居住建筑行为节能问卷统计分析
        2.3.1 调研对象基本信息
        2.3.2 不同热工分区建筑行为节能特点
        2.3.3 行为方式对应的热工设计及气候条件
    2.4 居住建筑行为节能测试分析
        2.4.1 室内环境及设备测试方法
        2.4.2 行为节能主导因素与行为参数
        2.4.3 夏热冬暖地区行为节能模式规律
        2.4.4 夏热冬冷地区行为节能模式规律
    2.5 居住建筑行为节能模式建立
    2.6 本章小结
3 适应行为节能的建筑热工性能分析
    3.1 行为节能与围护结构动态热响应关系
    3.2 建筑围护结构动态热响应
        3.2.1 室外热环境
        3.2.2 建筑热过程
        3.2.3 建筑围护结构热工计算方法
    3.3 适应行为节能的建筑热工设计评价方法
        3.3.1 单一工况的评价方法
        3.3.2 WTCI指标公式参数的选取
        3.3.3 WTCI指标公式的建立
    3.4 WTCI指标的验证
        3.4.1 模拟数值的验证
        3.4.2 实测数值的验证
    3.5 WTCI指标的特点及适用性
    3.6 本章小结
4 适应行为节能的建筑热工设计优化
    4.1 适应行为节能的建筑热工设计原则
    4.2 动态热响应下围护结构防热量定义
    4.3 气候与行为响应下围护结构控制参数
    4.4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热工设计优化
        4.4.1 夏热冬冷地区空调行为下围护结构控制参数
        4.4.2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热工设计优化
    4.5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热工设计优化
        4.5.1 夏热冬暖地区空调行为下围护结构控制参数
        4.5.2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热工设计优化
    4.6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总结
    5.2 本文的创新点
    5.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图目录
表目录
参考文献
硕士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附录A 调研问卷

(4)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被动式低能耗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能耗现状
        1.1.2 办公建筑能耗发展
        1.1.3 节能发展现状
    1.2 研究范围界定
        1.2.1 夏热冬暖地区
        1.2.2 被动式建筑
        1.2.3 办公建筑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建筑节能现状
        1.3.2 国内建筑节能现状
        1.3.3 被动式低能耗建筑研究成果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主要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
        1.6.1 统计分析
        1.6.2 软件模拟
        1.6.3 对比分析
    1.7 研究技术框架
第二章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特点
    2.1 夏热冬暖地区气候特点
    2.2 夏热冬暖地区节能办公建筑案例研究
        2.2.1 珠海兴业太阳城研发楼
        2.2.2 深圳建科院大楼
        2.2.3 清华科技园广州创新研发楼
    2.3 夏热冬暖地区常用被动式节能手段
        2.3.1 建筑遮阳
        2.3.2 建筑通风
    2.4 传统建筑节能手法
        2.4.1 传统建筑防热
        2.4.2 传统建筑通风
    2.5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发展被动式超低能耗建筑的问题
        2.5.1 建筑差异
        2.5.2 气候差异
        2.5.3 文化理念差异
        2.5.4 节能技术、产品相对落后
第三章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模型与模拟方法建立
    3.1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调研
        3.1.1 调研方法
        3.1.2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的总体概况
        3.1.3 样本建筑基本信息
    3.2 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特征
        3.2.1 使用时间
        3.2.2 空间布局
        3.2.3 使用者行为
        3.2.4 能耗特点
    3.3 办公建筑基本模型建立
        3.3.1 建筑形体的建立
        3.3.2 建筑朝向选择
        3.3.3 室内环境参数
        3.3.4 围护结构参数设置
    3.4 模拟软件的选取
        3.4.1 采光模拟方法的选取
        3.4.2 通风模拟方法的选取
        3.4.3 能耗模拟方法的选取
    3.5 模拟流程建立
        3.5.1 理论依据
        3.5.2 模拟流程建立
第四章 适用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节能技术手段比选
    4.1 建筑节能设计遵循原则
        4.1.1 以气候、地域为引导
        4.1.2 空间舒适度
        4.1.3 经济合理性
    4.2 被动式技术利用
        4.2.1 自然采光
        4.2.2 建筑遮阳
        4.2.3 自然通风设计
        4.2.4 围护结构的隔热保温
        4.2.5 无热桥结构设计
        4.2.6 气密性设计
    4.3 主动式技术利用
        4.3.1 高效新风回收系统
        4.3.2 高效制冷供暖系统
    4.4 智能节能控制
        4.4.1 智能照明
        4.4.2 智能空气调节
    4.5 再生能源的利用
        4.5.1 太阳能能源
        4.5.2 地源热泵
第五章 被动式节能手段的模拟与应用
    5.1 节能技术应用
        5.1.1 通风控制策略
        5.1.2 围护结构气密性优化
        5.1.3 智能照明
        5.1.4 可再生能源利用
    5.2 采光优化设计
        5.2.1 标准办公空间采光
        5.2.2 大进深空间采光
        5.2.3 窗的形式对空间采光影响
    5.3 遮阳优化设计
        5.3.1 遮阳构件设置
        5.3.2 遮阳模拟结果
    5.4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优化
        5.4.1 墙体结构热工性能优化
        5.4.2 屋顶结构热工性能优化
        5.4.3 围护结构隔热设计
    5.5 建筑通风优化
    5.6 基于优化结果的能耗对比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获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5)结合能源管理的南宁市图书馆节能优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现代图书馆建筑向灵活多变的高大复合空间转变
        1.1.3 现代图书馆建筑能耗的增加及节能建筑的产生
        1.1.4 研究意义
    1.2 节能管理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建筑物能源管理系统(BEMS)定义及发展
        1.2.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湿热地区节能技术研究
    1.4 现阶段研究的不足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6 研究方法及框架
        1.6.1 研究方法
        1.6.2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南宁地区气候特征及建筑节能现状
    2.1 南宁所处地区气候特征
        2.1.1 地域划分
        2.1.2 南宁市气候特征
    2.2 气候适应型的建筑节能技术
        2.2.1 建筑隔热
        2.2.2 降低室温
        2.2.3 可再生能源应用
        2.2.4 常用在图书馆建筑上的建筑节能技术
    2.3 节能管理的研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南宁市公共图书馆节能调研与能耗分析评价
    3.1 图书馆对象的选取
    3.2 图书馆节能调研分析与评价
        3.2.1 图书馆的概况及功能
        3.2.2 图书馆空间形式
        3.2.3 遮阳隔热设计
        3.2.4 通风组织
        3.2.5 人的行为
    3.3 图书馆能耗模拟及分析
        3.3.1 图书馆建筑能耗模拟
        3.3.2 能耗对比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图书馆建筑节能优化研究
    4.1 建筑自身的节能优化
        4.1.1 优化遮阳隔热
        4.1.2 优化通风
        4.1.3 优化功能布局
    4.2 用能设备节能优化
    4.3 基于BEMS理论的能源管理优化
        4.3.1 能源管理系统下节能管理优化的运作模式
        4.3.2 节能管理系统落实的具体途径与方法
    4.4 节能效果评价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主要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附录 A 广西大学图书馆(南馆)建筑图

(6)基于地域气候差异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机理和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主要符号表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中国的建筑隔热需求强烈
        1.1.2 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的必要性
        1.1.3 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设计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隔热设计方法与指标
        1.2.2 传热计算方法
        1.2.3 隔热构造与设计
        1.2.4 围护结构的设计标准
    1.3 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2 隔热设计需求和室外气象参数研究
    2.1 气候变化下的建筑隔热设计需求分析
        2.1.1 影响热工设计的气候变化分析
        2.1.2 气候变化对建筑热工设计区划的影响
        2.1.3 以度日数为指标的热工设计二级区划
    2.2 基于Kt和φ的垂直面散射辐射计算模型研究
        2.2.1 太阳辐射参数的计算概述
        2.2.2 用于垂直面散射辐射模型研究的数据观测与采集
        2.2.3 散射辐射在半球天空的分布特征分析
        2.2.4 垂直面散射辐射的影响因素分析
        2.2.5 垂直面散射辐射计算方法研究
    2.3 隔热设计用室外气象参数的生成及数据
        2.3.1 气象参数需求与典型日的选择方法
        2.3.2 温度和辐射参数的统计计算方法
        2.3.3 典型日逐时室外计算参数数据的生成
    2.4 小结
3 夏季非透光围护结构的隔热机理分析
    3.1 气候作用的围护结构热反应特性研究
        3.1.1 温度和辐射作用的特点
        3.1.2 夏季温度和辐射的相关关系分析
        3.1.3 气候作用下围护结构热反应的差异性分析
    3.2 材料对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反应的影响
        3.2.1 计算分析的方法、工具和参数
        3.2.2 材料厚度的影响分析
        3.2.3 热惰性指标的影响分析
        3.2.4 热阻的影响分析
        3.2.5 不同材料的热反应特性分析
        3.2.6 本节小结
    3.3 构造对非透光围护结构热反应的影响
        3.3.1 高热阻层厚度的影响分析
        3.3.2 高热阻层材料的影响分析
        3.3.3 结构层厚度的影响分析
        3.3.4 结构层材料的影响分析
        3.3.5 本节小结
    3.4 小结
4 不同气候作用下的辐射判定与隔热设计目标研究
    4.1 辐射控制的必要性判定研究
        4.1.1 室外辐射强度的评价指标研究
        4.1.2 辐射控制的定量化判定分析
    4.2 不同气候条件下逐时隔热设计目标的确定
        4.2.1 运行模式的划分指标研究
        4.2.2 不同气候作用下的室内运行模式分析
        4.2.3 基于人体热感觉的逐时隔热设计目标和要求分析
    4.3 不同运行模式和气候作用的隔热设计要点分析
        4.3.1 自然通风模式
        4.3.2 间歇空调模式
        4.3.3 全空调模式
    4.4 典型城镇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构造分析
        4.4.1 外墙、屋面的隔热构造分析
        4.4.2 隔热构造的实测验证
        4.4.3 对隔热设计结果的分析
    4.5 小结
5 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创新点
    5.3 下一步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7)外墙保温对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能耗的影响及节能经济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能源的严峻形势
        1.1.2 节能减排、低碳环保、可持续发展理念的倡导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的重要性
        1.2.2 外墙保温对建筑节能及经济性的影响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建筑节能和外墙保温研究现状
        1.3.2 国内建筑节能和外墙保温研究现状
    1.4 研究目的和主要内容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创新点
第2章 我国的气候分区特征及建筑能耗特点
    2.1 各个气候分区简介
        2.1.1 严寒地区的气候特征
        2.1.2 严寒地区的建筑能耗特点
        2.1.3 严寒地区的建筑节能
    2.2 寒冷地区
        2.2.1 寒冷地区的气候
        2.2.2 寒冷地区的建筑能耗特点
        2.2.3 寒冷地区的建筑节能
    2.3 夏热冬冷地区
        2.3.1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
        2.3.2 夏热冬冷地区的建筑能耗特点
        2.3.3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
    2.4 温和地区
        2.4.1 温和地区的气候
        2.4.2 温和地区建筑能耗特点
        2.4.3 温和地区建筑节能
    2.5 夏热冬暖地区
        2.5.1 夏热冬暖地区气候
        2.5.2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能耗特征
        2.5.3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
    2.6 各个气候区域外墙传热系数具体要求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墙体保温体系的优缺点探讨及浅析
    3.1 外墙内保温体系
    3.2 外墙夹芯保温体系
    3.3 外墙内外混合保温体系
    3.4 外墙外保温体系
    3.5 外墙自保温体系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夏热冬冷地区(武汉市为例)办公建筑外墙保温优化设计
    4.1 模型选址及基本设定
        4.1.1 模型建立
        4.1.2 房间基本参数设定
        4.1.3 空调系统选定及作息时间设定
        4.1.4 空调用能模式
        4.1.5 房间通风
    4.2 能耗模拟及分析
        4.2.1 建筑外墙传热原理及传热方程式
        4.2.2 外墙传热系数与保温层厚度的关系
    4.3 能耗模拟及数据结果
    4.4 不同保温层厚度能耗结果分析
    4.5 不同间歇运行模式能耗结果分析
    4.6 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建筑外保温节能效果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夏热冬冷地区办公建筑外保温经济效益分析及对人体热舒适影响
    5.1 全生命周期成本公式
    5.2 经济厚度计算公式
    5.3 经济回收期的计算公式
    5.4 计算结果与讨论
    5.5 墙体外保温对人体热舒适性PMV的研究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8)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近远期路线图及政策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的重要性
        1.1.2 建筑节能、绿色建筑与建筑能效
        1.1.3 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现状
        1.1.4 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问题简析
        1.1.5 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未来发展趋势甄别
    1.2 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政策国际经验
        1.2.1 发达国家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政策总结
        1.2.2 德国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政策体系分析
    1.3 文献综述及简析
        1.3.1 路线图与政策体系
        1.3.2 技术与政策——系统化视角的重要性
        1.3.3 实证分析——一线利益相关方声音的重要性
    1.4 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
        1.4.1 研究问题
        1.4.2 研究方法
        1.4.3 文章结构简述
第2章 政策研究相关理论与适应性分析
    2.1 SIX-SIGMA DMAIC方法——整体研究方法构建
        2.1.1 SIX-SIGMA DMAIC方法综述
        2.1.2 SIX-SIGMA DMAIC适用性分析
        2.1.3 SIX-SIGMA理论主要架构适应性分析
    2.2 预测理论及方法——对于未来场景的描述
        2.2.1 预测方法综述
        2.2.2 预测方法筛选评价体系研究
    2.3 政策周期理论及政策环境理论——系统化分析框架
    2.4 网格化政策设计理论——如何设计良好的能效提升措施
    2.5 问卷设计、质量评估及样本选择方法
        2.5.1 问卷设计原则
        2.5.2 问卷具体设计方法及调研质量评估
        2.5.3 调研样本选择原则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方法
    3.1 SIX-SIGMA DMAIC框架下政策研究范围界定
    3.2 基于SIX-SIGMA DMAIC理论研究方法体系构建
        3.2.1 第一步:定义
        3.2.2 第二步:评估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现状
        3.2.3 第三步:分析
        3.2.4 第四步:改进——促进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政策措施开发
        3.2.5 第五步:控制——促进政府机构实现政策目标的措施开发
    3.3 整体技术路线及实施方法
    3.4 目标设定与德尔菲法
        3.4.1 设定能效提升目标梯度及指标体系陈述
        3.4.2 目标设定数据收集——德尔菲法及修正及大规模机构问卷
        3.4.3 德尔菲法问卷过程及数据处理
    3.5 障碍识别及评估方法学研究
        3.5.1 障碍收集及识别
        3.5.2 障碍评估数据处理——李克特五分度量表及聚类分析
    3.6 影响因素识别及分析方法学研究
        3.6.1 影响因素识别及层次结构建立
        3.6.2 数据收集及处理方法
    3.7 驱动力识别及影响评估
        3.7.1 驱动因素识别
        3.7.2 驱动力影响评估数据收集
        3.7.3 驱动力影响评估
    3.8 基于建筑能耗模拟及敏感性分析的关键技术分析及验证
        3.8.1 建筑能耗模拟方法及软件分析
        3.8.2 因素敏感性分析及实验设计方法
        3.8.3 模拟参数设定及关键技术验证方法
    3.9 问卷设计及质量分析
        3.9.1 问卷内容设计
        3.9.2 问卷实施过程及数据处理
        3.9.3 问卷信度、效度分析
    3.10 调研机构及专家选择
        3.10.1 样本选择
        3.10.2 问卷调研机构选择原则及结果
        3.10.3 德尔菲法专家筛选
    3.11 本章小结
第4章 数据处理与结果分析
    4.1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定义
        4.1.1 机构问卷调研结果——定义要素分析
        4.1.2 专家问卷结果分析——定义逻辑及定义形成
    4.2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目标设定与路线图
        4.2.1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目标梯度
        4.2.2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目标指标体系
    4.3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策略及技术路线
        4.3.1 技术发展现状评估—基于大规模问卷
        4.3.2 建筑能效提升技术发展理念
        4.3.3 技术策略及关键技术识别
        4.3.4 数据验证——基于模拟数据验证
    4.4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障碍识别
        4.4.1 障碍收集结果
        4.4.2 机构评估意见统计分析
        4.4.3 聚类分析结果
        4.4.4 障碍的综合性评估
    4.5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4.5.1 层次结构建立及调研结果
        4.5.2 标准分类和子分类中因素的权重和排序
        4.5.3 因素评价结果分析
    4.6 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驱动力分析
        4.6.1 驱动力独立评估分析
        4.6.2 驱动力综合评估分析
    4.7 信度与效度分析
        4.7.1 信度分析
        4.7.2 效度分析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基于政策资源视角的综合措施体系研究
    5.1 障碍、影响因素、驱动力的关系
    5.2 法律法规、政策制度及政策设计
    5.3 市场机制完善措施研究
        5.3.1 措施设计框架
        5.3.2 理念提升——提高市场绿色化程度
        5.3.3 意愿提升——提高市场活力
        5.3.4 规则完善——提高市场健全程度
        5.3.5 消除制度障碍
    5.4 能力提升体系评估及综合分析
        5.4.1 建筑各阶段权责需明确
        5.4.2 产业链内相关主体能力提升
    5.5 技术支撑体系
    5.6 政策措施体系建议及评价
    5.7 政府体系内部综合措施开发(控制)
第6章 结论及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9)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建筑节能的意义
        1.1.2 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节能研究现状
        1.1.3 超低能耗建筑研究现状
    1.2 存在的问题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2 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运行模式与能耗控制指标
    2.1 引言
    2.2 建筑运行模式探讨
        2.2.1 “节能-舒适”矛盾辨析
        2.2.2 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必须选择间歇分室的运行模式
    2.3 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控制指标
        2.3.1 能效指标与能耗指标
        2.3.2 被动房的能耗指标
        2.3.3 我国技术导则的能耗指标
        2.3.4 基于地区能耗现状和社会资源容量的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能耗控制指标
    2.4 本章小结
3 夏热冬冷地区自然气候条件量化分析
    3.1 引言
    3.2 典型城市实测气象数据分析
        3.2.1 夏热冬冷地区的定义及典型城市选取
        3.2.2 1981~2010年实测气象数据分析
    3.3 基于CLIMATE CONSULTANT的被动式设计策略分析
        3.3.1 热舒适标准及气候分析方法
        3.3.2 CLIMATE CONSULTANT软件设置
        3.3.3 典型城市的建筑气候分析结果
    3.4 本章小结
4 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遮阳通风技术研究
    4.1 引言
    4.2 利于遮阳与通风的选址、布局和朝向设计
        4.2.1 选址
        4.2.2 布局
        4.2.3 朝向
    4.3 遮阳技术的基本形式
        4.3.1 窗口遮阳
        4.3.2 玻璃遮阳
        4.3.3 不透明围护结构遮阳
    4.4 建筑通风的基本形式
        4.4.1 开窗通风
        4.4.2 空气渗透
        4.4.3 机械通风
    4.5 不同遮阳形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4.5.1 能耗模拟软件及其验证
        4.5.2 建筑模型建立
        4.5.3 遮阳方式设置
        4.5.4 不同遮阳形式节能效果分析
    4.6 不同通风形式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4.6.1 模拟软件设置
        4.6.2 有无开窗通风时建筑气密性对能耗的影响
        4.6.3 热回收效率对能耗的影响
        4.6.4 机械通风运行模式对能耗的影响
    4.7 本章小结
5 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研究
    5.1 引言
    5.2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的影响因素
        5.2.1 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5.2.2 结构热桥
        5.2.3 外围护结构保温层位置
        5.2.4 内围护结构传热系数
    5.3 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5.3.1 夏热冬冷地区外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取值争议分析
        5.3.2 软件设置
        5.3.3 结果分析
    5.4 内围护结构传热系数对建筑能耗的影响
        5.4.1 软件设置
        5.4.2 结果分析
    5.5 本章小结
6 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建筑实证研究
    6.1 引言
    6.2 实验布置
        6.2.1 实验对象
        6.2.2 被动式节能改造内容
        6.2.3 实验器材
        6.2.4 测试方案
    6.3 房屋性能检测
        6.3.1 建筑整体气密性检测
        6.3.2 热桥检测
    6.4 室内自然温湿度监测结果
        6.4.1 自然室温
        6.4.2 自然相对湿度
    6.5 全年电耗监测结果
        6.5.1 连续用能
        6.5.2 间歇用能
    6.6 本章小结
7 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性能综合分析
    7.1 引言
    7.2 三套技术差异分析
    7.3 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节能效果分析
        7.3.1 各项被动式技术在超低能耗建筑中的节能贡献率
        7.3.2 三类建筑全年能耗差异比较
        7.3.3 不同建筑模型的能耗计算结果
    7.4 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室内环境分析
        7.4.1 三类建筑全年室内自然温湿度对比
        7.4.2 夏热冬冷地区室内舒适区间探讨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和展望
    8.1 结论
    8.2 主要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10)基于气象条件的养老建筑夏季热环境动态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老龄化背景下养老建筑的衍生
        1.1.2 南宁市养老建筑室内热环境现状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研究设计理念
    1.4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课题研究创新点
    1.6 研究框架与论文框架
第二章 热环境动态调控的主观和客观因素分析
    2.1 老年人热舒适评价方法
        2.1.1 老年人热舒适评价方法分析
        2.1.2 南宁市老年人夏季热舒适指标
    2.2 南宁市夏季老年人热舒适环境影响因素分析
        2.2.1 全年气候特征
        2.2.2 空气温度分析
        2.2.3 空气流速分析
        2.2.4 相对湿度分析
        2.2.5 平均辐射温度分析
    2.3 南宁市夏季气候分类
        2.3.1 凉爽天气
        2.3.2 比较凉爽天气
        2.3.3 一般凉爽天气
        2.3.4 一般热天气
        2.3.5 比较热天气
        2.3.6 热天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夏季养老建筑热环境动态调控设计
    3.1 遮阳装置设计
        3.1.1 蒸发降温构件的降温原理及结构组成
        3.1.2 构件模型降温效果测试分析
    3.2 通风装置设计
        3.2.1 自然通风设计
        3.2.2 风扇通风设计
    3.3 养老建筑热环境动态控制设计与智能控制设计
        3.3.1 热环境动态控制设计
        3.3.2 单元模型智能控制设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养老建筑模拟计算模型设计
    4.1 养老建筑相关基础研究
        4.1.1 研究对象分析
        4.1.2 研究对象界定
    4.2 养老建筑设计规范
    4.3 养老建筑居住单元模型设计
        4.3.1 居室总体设计
        4.3.2 居室尺寸设计
        4.3.3 外围护结构材料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节能性模拟计算分析
    5.1 模拟软件简介
        5.1.1 DesignBuilder
        5.1.2 STREAM
    5.2 室内温度模拟分析
        5.2.1 模型建立
        5.2.2 模拟条件设计
        5.2.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3 室内风速模拟分析
        5.3.1 模型建立
        5.3.2 算例设计
        5.3.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4 能耗模拟验证
        5.4.1 模型建立
        5.4.2 算例设计
        5.4.3 模拟结果及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不同天气类型气象情况
附录B 不同天气类型使用干燥遮阳构件前后居室室内温度变化曲线图
附录C 不同天气类型使用湿润遮阳构件前后居室室内温度变化曲线图
附录D 不同天气类型自然通风前后居室室内温度变化曲线图
附录E 图表索引
附录F 文中公式符号含义及单位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四、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技术措施与对策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夏热冬暖地区超低能耗建筑技术体系探索[J]. 李骥,乔镖,张永清,冯晓梅,杨秩勋,肖龙,王选,李瑶虹. 建筑节能(中英文), 2021(03)
  • [2]亚热带体育建筑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D]. 田雨.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1)
  • [3]适应行为节能的建筑热工设计研究[D]. 马岚.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01)
  • [4]夏热冬暖地区办公建筑被动式低能耗设计研究[D]. 田琪. 沈阳建筑大学, 2020(04)
  • [5]结合能源管理的南宁市图书馆节能优化设计研究[D]. 黄雅婧. 广西大学, 2020(02)
  • [6]基于地域气候差异的非透光围护结构隔热机理和设计方法研究[D]. 董宏.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0
  • [7]外墙保温对夏热冬冷地区建筑能耗的影响及节能经济性分析[D]. 杨少玮. 河北工程大学, 2020(02)
  • [8]我国新建居住建筑能效提升近远期路线图及政策体系研究[D]. 李轶楠. 天津大学, 2019(02)
  • [9]夏热冬冷地区超低能耗居住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研究[D]. 傅新. 浙江大学, 2019(01)
  • [10]基于气象条件的养老建筑夏季热环境动态控制方法研究[D]. 何玉婷. 广西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夏热冬暖地区建筑节能技术措施及对策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