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临床分析

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临床分析

一、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赵凤仪[1](2020)在《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回顾性研究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甲基化特征与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具有高度侵袭性和异质性,其疾病特征与发病部位、基因变异、表观遗传学修饰等因素密切相关。本研究旨在回顾性分析特殊部位淋巴瘤—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intestinal 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PI-DLBCL)治疗和预后特点以及 DLBCL 患者DNA甲基化异常与预后相关性。[方法]本课题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分别进行(1)收集50例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进行初次诊治的PI-DLBCL患者临床资料,采用Keplan-Meier单因素生存分析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的方法,分析PI-DLBCL患者临床特征、对比R-CHOP联合手术和单纯R-CHOP方案治疗PI-DLBCL生存情况;(2)收集66例血浆游离DNA(cell free DNA,cfDNA)标本和 39 例石蜡包埋(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FFPE)肿瘤组织标本,利用Illumina 850K芯片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检测,筛选甲基化预后生物标志物,利用LASSO Cox、单因素、多因素分析等方法探索全基因组DNA甲基化特征与预后相关性。[结果]PI-DLBCL患者最易受累的肠道部位依次分别为:小肠(20/50,40%)、结肠(18/50,36%),回盲部(11/50,22%)和直肠((1/50,2%)。经过标准一线治疗的 PI-DLBCL患者 3 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6.0%和 65.9%。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力状态评分(performance status,PS)、免疫化疗联合手术是PFS的独立影响因素,血清LDH水平和免疫化疗联合手术是OS的独立影响因素,免疫化疗联合手术组还可以降低PI-DLBCL的复发难治率。DLBCL患者差异甲基化水平与临床预后有统计学意义,LASSO Cox回归分析显示14个基因的CpG位点甲基化水平是DLBCL患者PFS的独立预后因素,由CpG位点甲基化水平、血清LDH水平、Ann Arbor分期、IPI评分、大肿块5个因素构成的nomogram预后模型在血清样本队列和组织样本队列均具有良好的效能,且该研究发现该评价体系的评估准确性优于IPI。[结论]本研究采用临床研究结合基础研究的方法和思路,揭示了在总体DLBCL人群中,甲基化水平与DLBCL患者预后密切相关。手术联合免疫化疗是影响PI-DLBCL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本研究为DLBCL患者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第一部分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NA甲基化特征与预后相关研究[目的]探索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全基因组甲基化特征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筛选出以CpG位点为特征的甲基化预后的生物标志物,构建DLBCL预后评价新体系。[方法]回顾性收集初治DLBCL治疗前静脉血清标本和石蜡包埋(formalin-fixed paraffin-embedded,FFPE)肿瘤组织标本,提取血浆游离 DNA(cell free DNA,cfDNA)和FFPE肿瘤组织DNA。研究共纳入66例cfDNA样本,随机数字法按照3:1的比例将样本分为cfDNA训练集(n=50)和cfDNA内部测试集(n=16)。纳入的39例FFPE肿瘤组织DNA构成组织测试集。利用Illumina 850K芯片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检测。利用LASSO Cox回归分析筛选cfDNA训练集中影响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的甲基化CpG位点,并构建一个由14个CpG位点构成的预后分类器(classifier),根据甲基化特征计算复发风险指数(risk score)进而在cfDNA测试集和组织测试集中分别进行效能验证,采用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的方法,结合多个临床因素筛选出影响DLBCL患者PFS的独立影响因素,构建nomogram预后模型并予以验证。[结果]CfDNA组中位年龄为55岁,男女比为31:35,FFPE组中位年龄52.5岁,男女比为17:22。LASSO 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影响DLBCL患者PFS的有效差异性甲基化位点有 14 个,分别为:cg07906520、cg20564892、cg13371456、cg15790852、cg07978591、cg09463984、cg26608795、cg08005330、cg25867318、cg03107955、cg03681057、cg17650523、cg01789705 和 cg27581794。基于 14 个 CpG 位点的分类器将 cfDNA 训练集(p<0.0001)、cfDNA 测试集(p=0.0004)和 FFPE-DNA 测试集(p=0.0110)中的DLBCL患者分均为高危组和低危组。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基于CpG位点的甲基化分类(p=1.31E-10,HR=3.32E+12,95%CI:5.03E+08~2.18E+16)、血清 LDH 水平(p=0.019,HR=2.940,95%CI:1.200~7.240)、Ann Arbor 分期(p=0.002,HR=1.940,95%CI:1.280~2.940)、IPI评分(p=0.003,HR=1.560,95%CI:1.160~2.100)和有无大肿块(p=0.006,HR=3.300,95%CI:1.420~7.680)是影响 DLBCL 患者 PFS 的独立预后因子。基于这五种因素构建的nomogram模型较其中任一因素都展现了更加准确的PFS预测效能。[结论]本研究证实了利用cfDNA行全基因组DNA甲基化检测的可行性,基于14个CpG位点的DNA甲基化特征可用于评估DLBCL患者预后。第二部分 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目的]分析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I-DLBCL)的临床特点、治疗手段及预后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地收集了自2005年6月至2017年3月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收治的初治PI-DLBCL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其人口分布、分期、治疗手段等特征和预后的相关性。[结果]研究共纳入了 50例经过标准一线治疗的PI-DLBCL患者,中位年龄为49岁,男女比为2.3:1,最易受累的部位依次分别为:小肠(20/50,40%)、结肠(18/50,36%),回盲部(11/50,22%)和直肠((1/50,2%)。肠梗阻的发病率为10%,肠穿孔的发生率为2%,未发现肠道出血病例。50例PI-DLBCL患者中有34例患者接受了手术治疗,其中包括25例根治性外科手术治疗和9例姑息性手术治疗。3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和无进展生存(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PFS)分别为:76.0%和 65.9%。本研究对比了 R-CHOP免疫化疗联合手术与单纯R-CHOP化疗方案治疗PI-DLBCL的疗效。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表明:免疫化疗联合手术组PFS和OS均显着延长。B症状、Lugano分期晚、乳酸脱氢酶(LDH)水平升高、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体力状态评分(performance status,PS)高和单纯化疗均是影响PFS的不良因素。Lugano分期晚、LDH升高、ECOG评分高、IPI评分高和单纯化疗是影响OS的不良因素。多因素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COG PS(p=0.026,HR=4.768,95%CI:1.208~18.822),LDH水平(p=0.007,HR=4.829,95%CI:1.528~15.263)和免疫化疗联合手术(p=0.001,HR=0.138,95%CI:0.045~0.423)是PFS的独立预后因素。血清LDH 水平(p=0.029,HR=5.193,95%CI:1.183~22.809)和免疫化疗联合手术(p=0.001,HR=0.106,95%CI:0.029~0.387)是OS的独立预后因素。免疫化疗联合手术组还可以降低PI-DLBCL的复发难治率。[结论]免疫化疗联合手术可以明显提高PI-DLBCL患者的预后。

姜时雨[2](2020)在《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与预后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和临床异质性。本研究旨在分析复发或难治性(relapsed or refractory,R/R)DLBC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预后现状,揭示患者耐药的分子病理特点,探索改善高危患者疗效的治疗模式。[方法]研究纳入了 2006年至2017年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DLBCL患者:(1)分析R/R DLBCL患者临床特点、预后情况及利妥昔单抗二线应用为患者带来的获益;(2)在第一部分纳入人群基础上筛选一线经过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的患者,进行预后模型建立和验证,探索影响患者二线治疗疗效的因素;(3)通过对105例DLBCL患者基线组织标本进行测序分析,探索基因突变谱及其和原发耐药的关联;(4)有针对性地收集47例携带TP53基因突变的患者进行预后和治疗模式分析。[研究结果]二线挽救治疗中采用含利妥昔单抗的方案仍可为一线接受过利妥昔单抗的DLBCL患者带来生存获益,不过在接受一线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未达到部分缓解的患者中这一生存获益未见显着性差异。对于一线R-CHOP治疗失败的DLBCL患者,其3年和5年OS率仅为26.2%和17.5%,多因素分析中有独立预后价值的四个因素被纳入nomogram预后模型的建立,这四个因素分别是:二线治疗中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体能状态评分、一线治疗疗效和复发/进展部位。该nomogram的C值为0.70。多因素有序回归分析显示一线R-CHOP治疗疗效和基线大肿块为二线挽救治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基于基因测序显示携带TP53突变的DLBCL患者、特别是TP53截断突变的患者中更容易出现原发耐药。多因素结果显示BCL-2扩增、B2M突变和TP53突变与疾病进展时间负相关。而对于47例TP53突变的DLBCL进行的分析显示局部治疗联合R-CHOP方案化疗较单纯R-CHOP方案化疗显着改善了 TP53突变的DLBCL患者生存。[结论]本研究通过四个部分为R/R DLBCL提供了治疗及生存的真实世界数据,揭示了影响这部分患者预后的临床和分子病理的高危影响因素,为R/R DLBCL临床试验设计和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为部分高危患者的探索性治疗模式提供参考。第一部分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一线接受含蒽环类药物化疗后复发或难治性(relapsed or refractory,R/R)弥漫大 B 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治疗方案及预后,着重分析预后影响因素以及利妥昔单抗在R/RDLBCL患者挽救治疗中的地位。[方法]研究纳入了 2006年至2017年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复发或难治的DLBCL患者,纳入患者均经组织学确诊、年龄在18-79岁间、初始治疗采用含蒽环类药物的方案。[研究结果]研究纳入R/RDLBCL患者共526例,其中194(36.9%)人发病年龄大于60岁,男女性别比例为1.3:1;43.9%(231/526)的患者为局限期,56.1%(295/526)的患者为进展期;20.5%(108/526)的患者基线有大肿块。纳入研究的全部患者中,共390例患者于我院进行二线挽救治疗,其中95.9%(374/390)的患者接受了系统治疗;30.0%(158/390)的患者二线接受了含利妥昔单抗方案的治疗。进一步将R/R DLBCL分为复发组和难治组,两组患者的中位总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分别为11.0和7.0个月,其中继发中枢受侵的患者预后极差,中位总生存仅8.0个月。对于一线治疗含有利妥昔单抗的患者,二线挽救治疗中加入利妥昔单抗仍可带来获益(25.0 vs.13.0个月,p=0.007)。而对于一线未接受过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含有利妥昔单抗的二线挽救治疗明显改善患者预后(OS,47.0 vs.10.0个月,p<0.001)。针对患者OS进行的多因素分析显示二线挽救治疗中是否使用利妥昔单抗(p<0.001)、一线治疗疗效(p<0.001)、复发/进展部位(p=0.025)以及基线乳酸脱氢酶升高(p=0.011)和初始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ECOG)活动状态(performance status,PS)评分(p=0.007)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分析发现,在校正了基线ECOG PS评分、基线乳酸脱氢酶水平、一线治疗疗效和复发或进展时的受侵部位后,二线挽救治疗中采用含利妥昔单抗的方案仍可为一线接受过利妥昔单抗的患者带来生存获益(风险比=0.679,95%置信区间=0.476-0.970,p=0.033),不过在接受一线含利妥昔单抗方案未达到部分缓解的患者中这一生存获益未见显着性差异(p=0.351)[结论]本研究提供了真实世界背景下我国R/R DLBCL患者的临床特征及生存数据,揭示了影响这部分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为R/R DLBCL临床试验设计和临床治疗选择提供依据。第二部分一线R-CHOP方案治疗失败后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和预后研究[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分析一线经R-CHOP(利妥昔单抗联合环磷酰胺、多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治疗失败的复发或难治性(relapsed or refractory,R/R)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患者临床特点,探索影响患者二线治疗疗效和预后的影响因素,建立利妥昔单抗时代、基于真实世界数据的R/RDLBCL预后模型。[方法]研究纳入了 2006年至2017年于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诊治的R/R DLBCL患者共296例,入组患者均经组织学确诊、年龄在18-79岁间、一线经过R-CHOP标准治疗,进一步基于其中231例进行预后模型建立和验证。随机分组后,161例患者被纳入建模组,70例被纳入验证组,在建模组中进行多因素分析和建模后于验证组中进行外部验证。此外,研究利用Logistic有序回归分析探索二线治疗疗效的影响因素。[研究结果]末次随访仍然存活的患者,其中位随访时间为13个月(四分位间距6.0-38.0个月).总人群中,3年和5年OS率分别为26.2%和17.5%。多因素分析中有独立预后价值的四个因素被纳入nomogram预后模型的建立,这四个因素分别是:二线治疗中利妥昔单抗的应用、体能状态评分、一线治疗疗效和复发/进展部位。该nomogram的C值为0.70,建模组和验证组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分别为0.73和0.71。基于该nomogram模型,将患者按照总分进行危险度分组,共分为三组: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三组的中位OS分别为38.0(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33.0-43.0)个月,25.0(95%CI:16.7-33.3)个月和 7.0(95%CI:4.7-9.3)个月。共有232例患者在本院有二线治疗信息,183例患者有二线治疗疗效信息,96(52.5%)例二线治疗有效,其中39(21.3%)例患者达完全缓解,57(31.1%)例达部分缓解。23(12.6%)例患者疾病稳定,其余64(35.0%)例患者接受二线治疗期间出现疾病进展。通过单因素有序回归分析对影响二线治疗疗效的因素进行筛选,复发进展时间分组、一线治疗疗效、基线大肿块和二线治疗方案对二线治疗疗效有显着性影响。相较基线无大肿块的患者,基线有大肿块的患者二线治疗客观缓解率显着降低(30.4 vs.89.3%,p<0.001),一线R-CHOP治疗无效患者较对一线治疗敏感患者的二线治疗客观缓解率也明显降低(28.2 vs.65.9%,p<0.001)。继而,将上述单因素筛选出的因素纳入多因素有序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一线R-CHOP治疗疗效(比值比[odds ratio,OR]=4.50,95%CI:1.84-11.27,p=0.001)和基线大肿块(OR=0.36,95%CI:0.182-0.702,p=0.003)为二线挽救治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本研究建立了经一线R-CHOP方案治疗失败的R/R DLBCL患者nomogram预后模型,同时揭示了利妥昔单抗时代影响R/R DLBCL患者二线治疗疗效的独立影响因素,为这部分患者的危险度分层和临床个体化治疗提供参考。第三部分R-CHOP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突变谱的初步分析:探索高危因素[研究目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是一种侵袭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具有明显的生物学和临床异质性,虽然大多数患者可以通过免疫化疗治愈,但是仍然有30-40%患者会出现耐药或疾病复发。本研究拟探索一线经R-CHOP治疗后效果不同的DLBCL患者的分子生物学特点。[方法]研究对105例DLBCL患者基线组织标本进行112个淋巴瘤相关基因的目标序列捕获测序。剔除自治疗起始后12个月内删失的患者和原发中枢DLBCL,预后分析在其余的81例初治且有可评估病灶的患者中进行。[研究结果]全组患者中,最常见的基因改变包括IGH融合(69%),PIM1突变(33%),MYD88突变(29%),BCL2 突变(29%),TP53突变(29%),CD79B突变(25%)和KMT2D突变(24%)。携带TP53突变的DLBCL患者比TP53野生型的患者更易出现疾病原发耐药(87.0%vs 50.0%,p=0.009),而TP53截断突变的患者中,91.7%的患者都出现了原发耐药。此外,BCL-2体细胞超突变仅在原发耐药组中出现(p=0.014)。此外,TP53突变患者疾病进展时间(p<0.001)和总生存(p=0.049)较短。在TP53野生型患者中,对比MYD88野生型及MYD88 non-L265P突变患者,MYD88 L265P突变的患者疾病进展时间较短。[结论]本研究揭示了我国初治DLBCL患者的突变谱,显示了 TP53突变的预后意义以及TP53野生型患者中MYD88 L265P的预后价值。第四部分探索局部治疗对TP53突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影响[研究目的]TP53基因突变被认为和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的不良预后相关,同样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中携带TP53基因突变的患者经标准R-CHOP治疗后预后仍不理想,因此需要探索更有效的治疗以改善这部分患者预后。本研究纳入TP53基因突变的DLBCL患者,探究这部分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并探索局部治疗在这一特殊人群治疗中的意义。[方法]筛选47例携带TP53基因突变的患者纳入分析。难治性DLBCL定义为一线治疗未达到完全缓解或一线治疗达到完全缓解但在治疗后6个月内复发。[研究结果]47例TP53突变DLBCL患者中,44(93.6%)例一线接受了R-CHOP或类R-CHOP方案治疗的患者被纳入预后分析。中位随访15.5个月。按照患者是否原发耐药进行分组,生存分析组中,超过半数的患者(n=26,59.1%)为原发耐药组(22例患者一线治疗未达完全缓解,4例患者初始治疗完全缓解后6个月内复发)。有7例局限期患者一线治疗首先进行了根治性肿瘤切除,1例患者则在化疗后行残留肿瘤切除术,在中位随访37个月后,这8例接受了手术治疗的患者均仍处于无病生存状态。生存分析组中,基线乳酸脱氢酶、结外受累个数、局部治疗(手术或放疗)、Ann Arbor分期为患者独立危险因素,进一步在局限期患者中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校正其他独立危险因素后,局部治疗联合R-CHOP方案化疗较单纯R-CHOP方案化疗显着改善了 TP53突变的局限期DLBCL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0.008)和总生存期(p=0.017)。[结论]本研究提供了在TP53突变的DLBCL人群中局部治疗可能能够增加局限期患者获益的证据。

徐鸣睿[3](2020)在《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文中提出研究目的原发性睾丸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PTL)的原发症状或主要症状表现为睾丸肿块,不累及其他结外器官。PTL患者的发病年龄多高于60岁,因而PTL是中老年男性中最常见的睾丸肿瘤类型之一。近年来,睾丸淋巴瘤的发生率逐年上升,预后多十分不良。患者的年龄、B症状的出现、有大肿块、高分期等都是PTL的不良预后因素,但PTL中有效的预后标记物依然缺乏。本研究选取了38例在2003年1月至2018年月期间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及其他大连市医院收治并确诊的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primary 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P-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这些患者的临床因素与预后的关系,判断免疫组化分型在这一肿瘤中的预后价值,为改善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提供一种有效的肿瘤预后标记物。资料与方法(1)本研究纳入的病例全部是2003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由大连医科大学附属友谊医院及其他大连市医院收治并确诊的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我们收集了3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分期、受累部位、B症状、化疗、免疫组化分型、血清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及国际预后指数(International Prognostic Index,IPI)评分,并进行了回顾性分析。(2)纳入研究的38例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年龄为49~91岁,其中26例年龄大于等于65岁,12例小于65岁。左侧睾丸受累、右侧睾丸受累及双侧睾丸受累的患者分别有16例、20例和2例。38例患者均实施患侧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术后接受化疗和未接受化疗的患者分别有8例和30例。接受化疗的患者分别给予CHOP(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方案(6例)和CV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治疗方案(2例),未接受化疗的30例。所有患者术后也没有接受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治疗及其预防性对侧睾丸放疗等其他特殊治疗。根据Ann Arbor淋巴瘤分期标准,处于Ⅰ~Ⅱ期的患者有30例,Ⅲ~Ⅳ期的患者有8例。10例患者出现B症状,28例患者无B症状。根据Hans分型,将免疫组化分型分为生发中心型(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lymphoma,GCB)和非生发中心型(nongerminal center B-cell-like lymphoma,non-GCB),其中GCB 24例,non-GCB14例。血清乳酸脱氢酶(LDH)正常和异常的患者分别有34例和4例。IPI评分0~2分的患者30例,3~5分的患者8例。(3)免疫组化方法用于检测CD20、Ki-67、CD10、Bcl-6和Mum-1抗原的阳性表达率。(4)Kaplan-Meier分析用于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整体生存时间(overall survival,OS),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模型分析法用于评估不同临床资料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数据分析使用SPSS 25.0和Graphpad prism5软件进行。结果(1)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OS时间中位数为39.0个月,1年生存率为82.5%,3年生存率为54.3%,5年生存率为23.7%。(2)通过生存分析发现,不同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OS和无进展生存期(progression-free survival,PFS)的影响不同,其中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分期、IPI评分和免疫组化分型对患者的OS和PFS均有显着影响。(3)免疫组化中肿瘤细胞表达CD20抗原阳性率为99%,Ki-67的阳性指数为99%,CD10的阳性表达率为53%,Bcl-6的阳性表达率为68%,Mum-1阳性表达率为61%。(4)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中,分期Ⅲ/Ⅳ、有B症状、non-GCB型、不接受化疗及高IPI评分(3~5)均是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不良预后因素。(5)通过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发现,有B症状和免疫组化分型为non-GCB型可以作为患者的独立预后因素,预后价值较高。结论(1)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分期、IPI评分和免疫组化分型对患者的OS和PFS均有显着影响。(2)生存分析显示,患者的肿瘤分期、有无B症状、免疫组化分型、是否接受化疗及IPI评分均与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关系密切。(3)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证实有B症状和免疫组化分型与预后显着相关,可作为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两个独立的预后因素。(4)免疫组化分型与原发性睾丸淋巴瘤的疾病进程与恶性程度密切相关,临床上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一种方式。

王宏亮[4](2020)在《原发睾丸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状况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为了进一步探讨原发睾丸淋巴瘤(PTL)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式以及影响患者预后的相关因素,以期提高睾丸淋巴瘤患者的总生存率及无进展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淋巴瘤内科收治的共51例原发睾丸淋巴瘤患者。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和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评价PTL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其预后的因素。结果:51例患者中,III期患者37例(72.5%),III期IV期患者14例(27.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占42例(82.4%),T细胞淋巴瘤4例(7.84%),未能分型B细胞淋巴瘤3例(5.88%),Burkitt淋巴瘤2例(3.92%)。全组患者5年总生存率(OS)为37.8%,5年无进展生存率(PFS)为34.6%。单因素分析显示,IPI预后指数≥2、LDH升高、临床分期ⅢIV期、初始疗效未达CR、未完成综合治疗、未行鞘内注射的患者预后不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是否完成综合治疗、初始疗效是否达CR、IPI评分是影响PTL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结论:原发睾丸淋巴瘤好发于老年男性,人群发病率低,最主要的临床表现是睾丸无痛性、进行性肿大,最常见的病理类型是DLBCL。PTL的主要治疗方案为患侧睾丸根治性切除再加上精索高位结扎术,术后给予患者全身化疗,具体化疗方案建议以利妥昔单抗+蒽环类药物(R-CHOP)方案为主,对于预防对侧睾丸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复发,建议给予患者行大剂量甲氨蝶呤鞘内注射及对侧睾丸、区域淋巴结放疗。

张芳文[5](2019)在《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研究背景与目的原发睾丸淋巴瘤(primary testicular lymphoma,PTL)是一种罕见的睾丸恶性肿瘤,发病率低,占睾丸恶性肿瘤的3%-9%,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的1%-2%。平均发病年龄为66-68岁,首发症状是单侧或者双侧睾丸无痛性肿胀或肿块,罕见的症状是由腹膜后肿大淋巴结引起的腹痛和腹水,约25%-40%的患者伴随有B症状。睾丸切除术后的病理检查是诊断的金标准,80%-90%的病理组织类型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影响预后的因素包括年龄、体能状况评分、B症状、结外病变部位>1处、大肿块和疾病分期III/IV。大部分患者经治疗后能够达到完全缓解(CR),但部分患者治疗后数年仍然会复发,其中对侧睾丸或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的复发是治疗中需要特别关注的问题。PTL尚未有标准的治疗方案,临床上主要采取手术切除、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方案。目前,关于PTL的文献报道甚少,其临床流行病学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仍然有很大的争议。本研究通过收集我们中心36例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特征,评估化疗联合鞘内注射及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影响预后相关因素,为提高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疗效和改善预后提供一定的临床指导。资料与方法(1)这是一项单中心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我们收集了36例从2007年1月到2017年7月期间在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就诊的经组织病理确诊为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临床资料。(2)化疗情况:36例患者均行睾丸切除术,1例I期患者经过手术切除后,单纯放射治疗,1例患者手术切除后未经任何治疗,34例患者术后接受了化疗:11例患者给予CHOP方案(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方案;2例患者接受CVP(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10例患者给予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表柔比星+长春新碱+泼尼松);4例患者接受4周期RCHOP后因为经济原因停用利妥昔单抗改为CHOP化疗;3例患者接受4周期RCHOP后因轻微心脏毒性改为RCV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长春新碱+泼尼松)化疗;3例患者6周期RCHOP后未达到完全缓解改为GDP(吉西他滨+顺铂+地塞米松)化疗;1例患者4周期RCHOP后疾病评价稳定,改为RGDP治疗。鞘内注射及放疗:36例患者中有32例患者接受4-8次的CNS鞘内注射(甲氨蝶呤12mg,阿糖胞苷50mg,地塞米松5mg,每周期21天,化疗期间1次鞘注),18例患者接受了预防性对侧睾丸和/或淋巴结照射治疗。(3)统计学方法:统计学上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用Log-rank检验方法比较生存曲线之间的差异,当P<0.05(双侧检验)时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变量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预后因素。使用SPSS 22.0统计分析软件(SPSS Inc.,Chicago,IL,USA)及GraphPad Prism 5统计学软件。结果(1)36例患者的客观缓解率(Objective response rate,ORR)为86.1%,有23(63.9%)例患者达到完全缓解(Complete response,CR),8(22.2%)例患者疗效评价部分缓解(Partial response,PR),1(2.8%)例患者病情稳定(Stable disease,SD),4(11.1%)例患者在初始疗效评价中病情进展(Progression disease,PD)。(2)36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40(4101)个月。1年,3年,5年OS率分别为100.0%,80.2%和72.9%。1年,3年,5年PFS率分别为94.3%,68.0%和64.0%。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与不联合利妥昔单抗的化疗在PFS上有统计学差异(χ2=6.655,P=0.009),而在OS上无生存受益(χ2=2.903,P=0.088)。术后化疗联合鞘内注射及放射治疗的综合治疗方案在OS(χ2=14.040,P=0.004)和PFS(χ2=12.010,P=0.002)均有生存受益。(3)截止到随访时间,10例患者复发或者进展,复发的部位包括对侧睾丸2例,且均为未接受放疗的患者,其次中枢神经系统5例,淋巴结1例,其他结外器官2例。8例患者死亡,其中5例患者复发后死亡,1例治疗结束随访27个月时心脏衰竭,1例治疗结束随访10个月时脑出血,1例治疗结束26个月时不明原因去世。(4)在单变量生存分析中,年龄≥70岁,分期III/IV期,IPI评分3-5分,升高的β2-微球蛋白是影响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预后分析结果显示分期III/IV期,IPI评分3-5分是影响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5)9例(25.0%)患者发生III-IV级血液学毒性不良反应,中性粒细胞减少症5例(13.9%)患者,血小板减少症3例(8.3%),严重贫血1例(2.8%)。11例(30.6%)患者III-IV级非血液学毒性,其中1例(2.8%)肝脏毒性,心脏毒性1例(2.8%),神经系统毒性4例(11.1%)患者,消化道反应3例(8.3%),2例(5.6%)患者化疗4周期后发生严重的感染而停止化疗。鞘内注射后大部分患者无特殊不适症状,部分患者有轻微头晕。结论(1)这项临床数据统计分析显示化疗联合CNS鞘注及放射治疗可改善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生存;(2)接受利妥昔单抗治疗的患者可以延缓患者复发,但在总生存期上无明显获益;(3)分期III/IV、IPI评分3-5分是影响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生存的独立危险因素,提示预后不良;(4)化疗过程中相关不良反应可以控制,没有致死性不良反应的发生。

张晨,王小沛,应志涛,郑文,谢彦,林宁晶,平凌燕,刘卫平,邓丽娟,宋玉琴,朱军[6](2013)在《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21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北京大学肿瘤医院住院治疗的初治21例原发睾丸NHL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分析其预后因素。结果 21例患者年龄3486岁,中位年龄59岁。其中Ⅰ期患者8例,Ⅱ期患者2例,Ⅳ期患者11例;4例患者合并B症状;12例患者出现睾丸以外的结外部位受侵;起病时乳酸脱氢酶(LDH)升高者6例;国际预后指数(IPI)评分01分(低危组)10例,3分(中高危组)10例,4分(高危组)1例。15例患者诊断时行手术切除;7例患者在化疗结束后行局部放疗;15例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接受预防性鞘内注射。全组病理诊断均为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LBCL),其中11例为非生发中心来源。一线治疗采用R-CHOP(利妥昔单抗、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泼尼松)或CHOP类方案化疗,获完全缓解率为85.7%。随访658个月,中位随访时间18个月。患者1、2、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80%和60%。Log-Rank检验显示一线化疗方案是否含有利妥昔单抗为独立预后因素(P=0.038),而分期(P=0.275)、起病时LDH(P=0.179)以及β2-微球蛋白(β2-MG)(P=0.229)是否升高、IPI(P=0.275)这4项因素虽有对生存产生影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原发睾丸NHL预后通常较差,一线化疗方案是否含有利妥昔单抗为患者预后因素。

宋拯,王华庆,钱正子,张会来,翟琼莉,姚欣,肖建宇,宋秀宇,王佩国,王亚非[7](2013)在《1例原发睾丸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文中指出睾丸淋巴瘤发病率占睾丸肿瘤1%~9%,全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的1%~2%。病理以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常见。临床主要表现为单侧睾丸无痛性肿大,呈进行性加重,有发热、盗汗、体重减轻的B症状者占25%~41%。局部阴囊部位多受累,中枢神经系统复发常见。治疗多采用以R-CHOP联合预防性鞘注化疗及对侧睾丸放疗治疗为主的综合治疗模式,可明显改善患者的无进展生存期及总生存期。现介绍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收治的1例睾丸原发的恶性淋巴瘤及其诊治的多学科综合讨论供大家参考。

李应龙,王勤章,丁国富,李令勋,倪钊,王新敏[8](2011)在《原发性睾丸或阴茎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临床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男性生殖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5例男性生殖系统原发性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其中原发于睾丸4例,原发于阴茎1例,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5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病理类型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术后3例行化疗,2例行放疗加化疗(原发于睾丸1例,原发于阴茎1例)。术后平均随访25个月,1例死亡,其余均存活。结论:男性生殖系统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症状不典型,多发生于老年,预后较差,确诊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及免疫组化,治疗宜采取手术联合放疗及化疗。

杨顺娥,赵兵,李迅[9](2010)在《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33例临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33例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33例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采用单因素分析、多因素分析和K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评价该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因素。结果33例患者中,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27例(81.8%),T细胞淋巴瘤3例(9.1%),Burkitt淋巴瘤1例(3.1%),未能分型的2例(6.1%)。Ⅰ期和Ⅱ期患者28例(84.8%),Ⅲ期和Ⅳ期患者5例(25.2%)。全组5年总生存率为39.1%,5年无进展生存率为39.3%。单因素分析显示,LDH≥240 U/L(P=0.000),临床分期≥Ⅲ(P=0.020),IPI预后指数≥2(P=0.020)和初次治疗未达CR(P=0.000)的患者预后不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次治疗达CR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结论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主要病理类型是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其预后较其他部位恶性淋巴瘤差,手术切除后行以蒽环类为基础的化疗联合放疗是其主要的治疗手段。

蒲军,吴小候,唐伟,陈在贤,王德林,何云锋[10](2009)在《7例睾丸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睾丸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睾丸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资料,并结合文献进行讨论。结果7例患者均为单侧睾丸发病,以睾丸无痛性肿大为主要临床表现,都根据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确诊,治疗方案为根治性睾丸切除加术后化疗及放疗。5例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未出现肿瘤复发。结论中老年男性患者出现的无痛性睾丸肿大应想到睾丸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的可能,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对该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根治性睾丸切除加术后化疗及放疗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二、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回顾性研究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甲基化特征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甲基化特征与预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特征及预后影响因素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已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
文献综述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和预后特征概述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2)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与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索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一线R-CHOP方案治疗失败后的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和预后研究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部分 R-CHOP治疗的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突变谱的初步分析:探索高危因素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部分 探索局部治疗对TP53突变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预后影响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基金资助
己发表与学位论文相关的论文
文献综述 复发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研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3)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研究对象
    2.实验方法
        2.1 一般资料收集
        2.2 主要试剂
        2.3 免疫组化
        2.4 随访
    3.统计分析
研究结果
    1.患者一般性资料描述
    2.肿瘤细胞形态及免疫组化结果
    3.各临床因素的OS与PFS分析
        3.1 不同年龄睾丸DLCBL患者的OS与 PFS
        3.2 不同分期患者的OS与PFS分析
        3.3 不同受累部位患者的OS与PFS分析
        3.4 有无B症状患者的OS与 PFS分析
        3.5 有无化疗对患者OS与PFS的影响
        3.6 患者的血清LDH对 OS与 PFS的影响
        3.7 不同IPI评分患者的OS与 PFS分析
    4.不同的免疫组化分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
        4.1 患者的临床因素与免疫组化分型的关系
        4.2 免疫组化分型对患者OS和PFS的影响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睾丸淋巴组织肿瘤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致谢

(4)原发睾丸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状况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2.治疗方法与疗效评价
        2.1 治疗方法
        2.2 疗效评价标准
        2.3 生存评价标准
        2.4 随访
        2.5 统计学分析
        2.6 技术路线图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5)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一览表
引言
材料和方法
研究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一 原发性睾丸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综述二 双重打击淋巴瘤治疗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和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7)1例原发睾丸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摘要
2 讨论要点
3 临床讨论及病例分析
4 小结

(8)原发性睾丸或阴茎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临床表现
    1.3 病理分型
    1.4 治疗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发病情况
    3.2 诊断
    3.3 治疗及预后

(9)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33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标准
    1.4 随访
    1.5 统计学分析应用SPSS
2 结 果
    2.1 疗效
    2.2 预后因素
3 讨 论

(10)7例睾丸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1.2 诊断方法
    1.3 治疗方法
2 结 果
3 讨 论

四、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原发肠道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回顾性研究及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基因甲基化特征与预后分析[D]. 赵凤仪.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2]复发或难治性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治疗与预后分析[D]. 姜时雨.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0
  • [3]原发性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免疫表型对患者预后的影响[D]. 徐鸣睿.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4]原发睾丸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生存状况分析[D]. 王宏亮.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5]原发睾丸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治疗及预后分析[D]. 张芳文. 郑州大学, 2019(07)
  • [6]原发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21例临床分析[J]. 张晨,王小沛,应志涛,郑文,谢彦,林宁晶,平凌燕,刘卫平,邓丽娟,宋玉琴,朱军. 中华医学杂志, 2013(28)
  • [7]1例原发睾丸淋巴瘤的临床特点与诊治分析[J]. 宋拯,王华庆,钱正子,张会来,翟琼莉,姚欣,肖建宇,宋秀宇,王佩国,王亚非. 中国肿瘤临床, 2013(13)
  • [8]原发性睾丸或阴茎非霍奇金淋巴瘤5例临床分析[J]. 李应龙,王勤章,丁国富,李令勋,倪钊,王新敏.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1(03)
  • [9]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33例临床分析[J]. 杨顺娥,赵兵,李迅. 实用肿瘤杂志, 2010(01)
  • [10]7例睾丸原发非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J]. 蒲军,吴小候,唐伟,陈在贤,王德林,何云锋. 重庆医学, 2009(21)

标签:;  ;  ;  ;  ;  

原发性睾丸非霍奇金淋巴瘤15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