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生种子摄食生物的营养补充

水生种子摄食生物的营养补充

一、水产苗种饵料生物的营养补充(论文文献综述)

王权,李伟,宋霖[1](2020)在《现代渔业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现代渔业行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通过对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匹配分析,提出科学构建渔业职业教育专业体系,扩大培养规模,加快专业标准建设,加强校企合作育人,健全专业诊断与改进机制,培养高质量技术技能人才的指导性意见。

杨大佐[2](2019)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工厂化养殖是水产养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产生的废水和固体废弃物对环境具有重要影响。多毛类动物是海洋生态系统食物链的重要环节和海洋沉积质的优势生物类群,具有典型的耐污染、摄食转化颗粒型有机物、促进沉积质—上覆水界面营养物质流通等重要生态功能,常被用来作为水产养殖水体净化和废弃物利用的修复物种。论文以海洋多毛类动物生物学特性为基础,结合传统生物滤池净水法,开展了利用多毛类构建自循环过滤装置净化牙鲆工厂化养殖废弃物的研究。论文取得了如下研究成果:首先,构建了一种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APB)。该滤器主要由水槽、底质层、水层、多孔埋栖管、导水管和气石等六部分组成。通过在导水管内通入氧气产生的气提作用,将埋栖管中的水通过导水管带入水层。水层中的水通过重力作用经过底质过滤后进入埋栖管,进而形成持续往复水体循环。多毛类动物生活在底质层,直接摄食和转化颗粒性有机物,并通过生物扰动作用,促进底质内微生物膜生长,加快流经底质层的水质净化。通过实验开展了不同底质和饵料条件下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可行性验证研究。研究结果显示,由麦饭石(MF)、石英砂(SY)、陶粒(TL)、无烟煤(WY)和细沙(XS)构成的不同底质生物滤器,在正常水质条件下,30天内双齿围沙蚕平均体质量均实现了正增长,其中细沙组沙蚕体质量增长率最快,达48.48%;陶粒组次之,石英砂组沙蚕体质量增长最低。而投喂不同体质量比例的牙鲆残饵粪便作为多毛类饵料,饵料/体质量(湿重)比例为12%的M3组沙蚕体质量出现正增长,其增长率为18.00%,为最高体质量增长率。研究结果证实了高效滤料和牙鲆残饵粪便分别作为多毛类生活基质和饵料的条件下,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够长时间运行。其次,开展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在工厂化牙鲆养殖废水净化中的应用研究。利用麦饭石(MF)、石英砂(SY)、陶粒(TL)和无烟煤(WY)四种底质构建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高浓度工厂化牙鲆养殖废水进行了净化。结果显示,不同底质构成的多毛类生物滤器能够净化高浓度的牙鲆养殖废水。实验期间,各不同底质多毛类生物滤器内废水温度、盐度和pH均呈现逐步升高并稳定的变化趋势。牙鲆养殖废水中悬浮物在各底质组中均快速下降,96小时后,各底质组中悬浮物浓度均低于海水养殖尾水排放标准。COD在无烟煤组下降速率最快,三天下降比例为52.89%,陶粒组次之。10天后,各滤器废水中的COD已达标。氨氮和亚硝酸盐氮在不同底质滤器中显示出浓度快速下降并稳定的变化趋势。其中在10天时,无烟煤组对废水中氨氮去除率最高,达86.67%,显着高于其它各组。硝酸盐和活性磷酸盐浓度显示出逐步升高的变化趋势,其中无烟煤组和陶粒组硝酸盐浓度上升最快,而石英砂组活性磷酸盐浓度升高最快。再次,计算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过程中的碳元素、氮元素平衡和能量分配比例。结果显示,不同滤料构成的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水过程中碳、氮和能量主要来源为饵料投入,占总投入比例达64.97~88.30%。碳支出主要包括底质沉积、沙蚕生产、沙蚕呼吸、底质呼吸、水呼吸以及水中总碳六个组成部分。其中沉积碳以石英砂组最高,为54.37%。无烟煤组最低,为46.46%。沙蚕生产碳在陶粒组最高,为4.67%,石英砂组最低,达1.35%。在氮支出方面,陶粒组沙蚕生长氮占比最高,石英砂组沉积氮占比最高。能量分配方程显示,沙蚕生长能和沉积能在各底质组中呈现出显着差异,其中陶粒组沙蚕生长能占比最高,沉积能占比最低,而石英砂组与陶粒组相反。然后,测定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废水时各不同底质组中异养细菌、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化规律。结果显示,共获得27株异养菌菌株,主要由变形菌门、拟杆菌门以及厚壁菌门构成。异养细菌数量显示出快速升高变化趋势,其中陶粒组数量达(77.50±3.21)×106 CFU/g,显着高于其余底质。氨氧化细菌数量也呈现快速增长的变化趋势,15天后,无烟煤组最高达(1.06±0.05)×107MPN/g,而石英砂组最低。30天后,各底质组氨氧化细菌数量较为接近并维持稳定。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化与氨氧化细菌相同,无烟煤组20天时达最大值,其数量为(1.08±0.04)×107 MPN/g。另外,改进并放大了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了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APCS)。测定了三种不同底质陶粒(TL)、石英砂(SY)和细沙(XS)为底质的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牙鲆生长。结果显示,陶粒组可在零换水条件下维持70天的循环养殖,细沙和石英砂组最长为54天。水质方面,各底质组中SS、氨氮、硝酸盐、活性磷酸盐等均显示出逐步升高变化趋势,其中陶粒底质组中四种指标升高速度均显着低于其它各组和空白对照组。实验周期内,陶粒组牙鲆生长最快,最高平均体质量达395.33±62.01g,而细沙组牙鲆生长较慢,平均体质量为291.54±42.31g,差异极显着。最后,分析了循环养殖系统的碳、氮元素平衡和能量分配。结果显示,饵料是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中碳、氮元素和能量主要来源,占比分别为94.23~95.30%、100%和95.86~96.64%。在支出方面,生物呼吸所消耗碳和能量是其支出主要组成部分,其占总收入碳的49.50~57.51%和总能量的35.43~41.00%。沉积是支出的另外主要部分,其贡献了比例为15.94~26.96%的碳、30.21~42.23%的氮和35.44~43.58%能量。陶粒组牙鲆生长累积的碳、氮和能量显着高于其它两种底质。研究结果期望能够为牙鲆工厂化养殖废弃物的净化与利用提供新的方法,并为水产养殖向绿色发展提供有益尝试。

刘松青,伍勇,祁伟亮,杨财容,张硕,王芳[3](2019)在《添加复合菌对黄颡鱼和中华倒刺鲃苗种培育的影响》文中提出在黄颡鱼和中华倒刺鲃两种苗种培育池中添加自主研制的生物制剂-复合菌剂,检测培育期间养殖水环境中各要素的变化,包括浮游生物、水化学指标变化,并统计鱼苗的生长情况。结果发现,相比常规养殖组,实验组的养殖水体中浮游生物优势种群发生改变,平均多样性指数上升,水体原生动物、藻类总生物量增加,但不同苗种培育池呈现出差异,浮游植物、动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不同,黄颡鱼池中浮游植物占比高于中华倒刺鲃组;同时水体的透明度降低,溶解氧增加20%以上,增加水体三氮吸收50%以上,而磷酸盐增加35%以上,养殖水环境条件改善,保持水体营养源丰富;培育对象黄颡鱼—水生系统中的顶级消费者,其体质健壮,规格齐整率90.4%,成活率高达93.5%,显着高于常规养殖组,同样的中华倒刺鲃齐整率89.6%,成活率91.5%,均高于对照组。因此,针对两种不同食性的鱼类,该复合菌剂的添加,能丰富养殖对象饵料生物,并优化鱼苗培育池内各要素结构,进而改善水体环境,促进苗种的健康生长。

鲍华江[4](2019)在《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河川沙塘鳢为研究目标,运用生理生态学等方法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稚鱼开口饵料进行研究。探究不同温度下河川沙塘鳢受精卵的孵化情况及其仔鱼活力,为苗种的规模化生产提供一些科学指导。探究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以及存活率的影响,探究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选择性捕食规律和摄食节律,筛选出理想的开口饵料,为规模化、工厂化培育河川沙塘鳢鱼苗鱼种提供一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鱼生存活力的影响研究了不同温度(18℃、20℃、22℃、24℃、26℃、28℃、30℃)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仔鱼活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各试验组受精卵都有仔鱼孵化出膜,培育周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孵化周期亦然。培育周期y(h)与温度x(℃)呈现为极显着的负相关关系:y=1.800x2-112.202x+1948.683,R2=0.996(P<0.01);孵化率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6℃时,孵化率最高,达到82.7±2.06%;本试验中未观察到畸形河川沙塘鳢初孵仔鱼,初孵仔鱼在24 h和48 h时都表现很高的存活率。通过生物学零度及有效积温计算公式,计算出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的生物学零度为10.6℃,计算出不同温度条件下其有效积温的变化范围为:3815.3±78.403959.6±80.07℃·h。22-30℃温度带内的温度系数Q10值最接近于2,为2.0353,但在温度为30℃时,其受精卵的孵化率为46.4±4.66%,低于50%。不投饵存活系数(SAI)随着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当温度为24℃时,其仔鱼的SAI值最大,为36.91±1.823。分析试验结果可得出,孵化河川沙塘鳢受精卵的最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2-28℃,最佳的温度为26℃,培育仔鱼的适宜的温度范围为20-26℃,最佳的温度为24℃。2.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以枝角类、丰年虫、配合饲料(苗宝宝)、鱼糜、蛋黄、水蚯蚓作为开口饵料饲喂河川沙塘鳢仔鱼(2日龄),经8 d饲养,筛选出适合仔鱼的开口饵料。研究结果表明:将丰年虫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其生长速度、生长性能和成活率都处于最佳状态,试验结束时,其平均全长、平均体质量、全长增长率、体质量增长率、特定生长率和成活率分别为8.609±0.0320 mm、9.17±0.031 mg、27.60±0.476%、171.97±0.930%、12.51±0.042%、96.67±3.335%。所以,将丰年虫作为河川沙塘鳢仔鱼的开口饵料最为合适;其次是水蚯蚓和枝角类,但这类外源性开口饵料必须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以杀灭可能携带的致病菌和寄生虫;配合饲料、鱼糜和蛋黄与饥饿对照差异不显着(P>0.05),不建议作为仔鱼的开口饵料。3.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研究研究了河川沙塘鳢稚鱼(15日龄)对枝角类、水蚯蚓、泥鳅幼苗、桡足类和孑孓的摄食选择性及对枝角类的摄食节律。结果显示:河川沙塘鳢稚鱼均能摄食这5种饵料生物,并且表现出明显的摄食选择性。其中,河川沙塘鳢稚鱼对这5种饵料生物的摄食率分别为10.4±0.97、10.0±1.18、9.9±1.74、1.6±0.58、1.3±0.52只/天,摄食选择指数分别为0.2206±0.0369、0.2000±0.0358、0.1922±0.0696、-0.6177±0.1279、-0.6867±0.1167。对于枝角类、水蚯蚓和泥鳅幼苗的摄食选择性显着高于桡足类和孑孓(P<0.05);同时,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于枝角类的摄食存在显着的昼夜节律,夜晚的摄食量显着高于白天(P<0.05),分别为27.7±1.51只和20.3±2.16只。河川沙塘鳢的摄食高峰出现在18:00-22:00,摄食百分比为24.6±3.97%,显着高于其它时间段(P<0.05)。基于以上研究,目的在于制订一套基于野生种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河川沙塘鳢全人工繁育操作规程,指导实际生产。

徐金传,朱志红[5](2016)在《不同饵料对胭脂鱼苗种生长的影响》文中提出1前言胭脂鱼曾是我国长江上游常见的经济鱼类,但由于生境恶化和过度捕捞等因素影响,资源急剧下降,现已成为我国二级保护动物。为人工增殖胭脂鱼资源,同时满足人们对其食用的需求,早在上世纪70年代初就开始胭脂鱼人工繁育的研究。湖北省水产良种试验站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研究胭脂鱼的人工繁殖和苗种培育,本世纪初基本攻克了胭脂鱼的人工繁殖技术,但胭脂鱼的苗种培育成活率不高,分析认为,胭脂鱼开口饵

谢周全[6](2015)在《山东沿海主要增殖放流种类摄食习性、回捕率及放流效益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人类对水产品的需求量随人口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而逐步增加,预计2020年会达到很高水平[1],开展增殖放流渔业是促进近海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发展,促进衰退渔业种群恢复的一个重要途径[1-3]。近几十年来,山东省在莱州湾和山东半岛南部海域进行了大规模的增殖放流,其中中国对虾、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目前已成为黄、渤海的主要增殖物种[7]。为了解山东近海主要增殖放流物种的摄食特征,回捕状况及其放流效益,本研究基于渤海南部中国对虾2007-2013年的历史放流回捕资料,2010年8月和2011年12月在渤海进行中国对虾增殖生态基础调查资料及2010-2011年5、6、7、8月份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的对比调查结果,分析了山东省渤海海域中国对虾放流的现状和渔业效益,中国对虾食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强度和营养级和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后的种群数量动态特征及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渤海中国对虾摄食习性:中国对虾是渤海两种重要增殖放流种类,2010年8月在渤海进行增殖生态基础调查研究期间,分别采集了体长范围为112166mm的中国对虾(Penaeus chinensis)78尾。本文采用胃含物分析法研究了中国对虾的食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强度和营养级。研究表明,2010年8月份,渤海中国对虾的食物组成有5个类群,包括双壳类、甲壳类、多毛类、腹足类和单细胞藻类。双壳类和甲壳类是中国对虾主要的饵料生物类群,双壳类占食物组成的个数百分比为55.11%,出现频率为69.23%,其中双壳类幼体所占的个数百分比(54.96%)、出现频率(67.95%)和出现频率百分比组成(51.96%)都是最高的;甲壳类占食物组成的个数百分比为44.32%,出现频率为49.99%,其中介形类个数百分比为43.62%、出现频率为37.18%;其余饵料生物种类个数百分比和出现频率均在5%以下。中国对虾营养级为3.14,摄食率为73.07%,食性为底栖和浮游动物食性为主的混合动物食性的生物。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根据2010年和2011年5、6、7、8月份在山东半岛南部海域对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增殖放流前后分别进行的每年3个航次的对比调查结果,定量分析了三疣梭子蟹自然群体和增殖放流群体数量,并根据三疣梭子蟹放流苗种数量和放流后捕捞产量,对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5月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自然群体资源量很少,相对资源量为0.90ind/h,在5至6月份共放流苗种11015.13万只,放流后10天左右资源量增加为26.08ind/h,放流群体所占的比例为96.55%,8月份进行调查的相对数量为1.70ind/h,当年生群体数量占所有群体数量的比例为64.29%,9、10、11月秋汛期间捕捞产量为3108t,捕捞个体平均质量为232.3g,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为7.54%;2011年5月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前自然群体相对资源量为1.70 ind/h,在5至6月份共放流苗种13132万只,放流后10天左右资源量增加为29.15 ind/h,放流群体所占的比例为94.17%,8月份进行调查的相对数量为1.00 ind/h,当年生群体数量占所有群体数量的比例为70.00%,9、10、11月秋汛期间捕捞产量为2896t,回捕个体平均质量为226.0g,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为6.43%。除2011年胶州湾海域由于富营养化水质较差,以及其它因素对黄家塘湾海域的影响导致这两个放流点放流群体回捕率偏低外,2010年和2011年山东半岛南部放流海域整体水质良好,水温、透明度、盐度、营养盐比例、生物饵料等均比较适中,属于放流环境条件较佳的海域,比较适合三疣梭子蟹生长,放流群体回捕率整体上处于较高水平。山东省渤海中国对虾放流现状及其渔业效益:2007-2013年每年5-6月份在渤海莱州湾和渤海湾南部海域中国对虾放流的现状和渔业效益进行了总结与分析。期间,山东省滨州、东营、潍坊和莱州在莱州湾和渤海湾南部海域开展大规模的中国对虾增殖活动,平均每年放流6.1亿尾,7年累计放流中国对虾苗种42.9亿尾。在秋汛捕捞期间,平均每年投入渔船1430艘,累计捕获中国对虾7487.97t,放流中国对虾占总群体的90%以上,累计生产总值7.83亿元,投入产出比1:2左右,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刘银华[7](2014)在《云纹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物学及育苗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本文围绕云纹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物学,描述了云纹石斑鱼育苗技术、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仔稚幼鱼各阶段的形态发育,以及温度和盐度对其早期幼鱼生长与存活的影响。2013年5-7月,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丰源水产养殖场,培育了一批云纹石斑鱼苗种,期间对云纹石斑鱼育苗技术、早期发育阶段的形态发育和摄食生长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如下:在饵料系列为牡蛎受精卵、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鱼糜,育苗水温范围22.5-29.2℃,盐度范围31.65-34.67,pH范围7.45-8.49,DO>5 mg/L条件下,从5月13日到7月10日实验结束,历时59 d,共培育出平均全长为36.5 mm的鱼苗约5.376万尾,育苗成活率3.0%。根据卵黄囊、鳍膜、第二背鳍棘、第一腹鳍棘、鳞片、斑纹色素的变化把云纹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胚后发育分为仔鱼期(包括早期仔鱼和晚期仔鱼)、稚鱼期、幼鱼期。在水温范围22.5-28.9℃,盐度范围31.65-34.67,DO>5mg/L,pH范围7.45-8.49的培育条件下,从初孵仔鱼培育至4日龄,仔鱼开口,至6日龄,卵黄囊和油球消失,进入晚期仔鱼期,至29日龄,鳍膜消失,进入稚鱼期;至41日龄,鳞片开始长出,至59日龄,稚鱼全身覆盖鳞片,完成变态,进入幼鱼期。另外,还发现把生态因子控制在最佳水平,可以提高其仔稚鱼的生长效率,加快其育苗速度。牡蛎受精卵、轮虫、卤虫无节幼体、桡足类、鱼糜这一饵料系列适用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云纹石斑鱼仔、稚鱼摄食能力强,摄食活动旺盛,仔鱼4日龄开口摄食,摄食率为40%,仔、稚鱼平均摄食率为97.63%,13日龄之后的饱食个体比例为92.25%,而且可以初步确定把平均体重的10-20%和8-10%作为云纹石斑鱼仔鱼和稚鱼的日投喂量;云纹石斑鱼仔鱼、稚鱼的摄食节律性明显,白天摄食为主,夜间均不摄食,为白天摄食类型,均出现两个摄食高峰,仔鱼摄食高峰出现在9:00和15:00,稚鱼摄食高峰出现在7:00和13:00;全长(Lt)与日龄(D)的回归方程式为Lt=0.0088D2+0.1622D+1.1145,体重(Wt)与日龄(D)的回归方程式为Wt=0.3660D2-11.361D+59.0223,全长(Lt)与体重(W)的回归方程式为W=0.0117Lt3.0178,b=3.0178约等于3,表明云纹石斑鱼仔、稚鱼为均匀生长类型。实验结果还表明:适温范围内,提高育苗水温可以促进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生长发育。2013年7-8月,在福建省漳州市东山县丰源水产养殖场,研究了盐度渐变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以及温度和盐度的突变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存活的影响;2013年8-9月,在集美大学水产学院海水试验场,研究了温度渐变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研究显示:1)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适于生长存活在盐度范围14-40内,最适生长盐度范围为14-19。2)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适宜温度范围为21-30℃。温度实验中,在低于18℃的水中,幼鱼摄食能力减弱,活力低下,抵抗力下降,易感染病原菌;在高于33℃的水中,幼鱼运动过频,消耗大量能量,抑制生长。研究结果表明:幼鱼对盐度具有较强的耐受能力,适当的降低盐度有益于提高幼鱼的生长速度,幼鱼对温度的要求比较严格。

吴伟,范立民[8](2014)在《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文中研究说明在分析当前中国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阐述了污染的来源及其对水产养殖业和水域环境的影响。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由外源性污染和养殖自身污染构成。外源性污染主要由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导致,而自身污染主要由养殖过程中的肥料、饲料、鱼药等投入品以及生物排泄物和底泥等引发。介绍了目前在水产养殖环境污染控制过程中常用的原位修复和异位修复技术,针对污染来源并结合中国国情,提出了水产养殖环境污染防控的对策和建议,以期为保证水产品质量、推动水产养殖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思路。

王大海[9](2014)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1世纪我国海水养殖业布局的总的指导思想是实施生态工程养殖战略,促进产业的健康发展。然而,海水养殖业布局具有资源导向性、空间离散性和产业弱质性等农业布局的一般特性,从而使得海洋养殖资源的空间分布具有地域性,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养殖海域附近的生态环境问题的出现。因此,如何运用现代生物学理论和生物与工程技术,协调好养殖生物与养殖环境的关系,最终实现海水养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界与实务界关注的重要议题。本选题以海水养殖业为研究对象,基于规模经济、产业经济学、产业生态学的相关理论,在分析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起点的基础上,阐述近年来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产业态势,审视海水养殖业在生物资源养护、生态环境保护、经济效益、技术创新、产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与不足,根据四化同步的基本原则,探寻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逻辑机理,提出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现代海水养殖业是海水养殖业产业升级的具体方向,而发展规模经济是海水养殖业实现上述目标的必然路径。可持续发展理论、产业生态理论、产业关联理论、产业结构理论是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理论上,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主要包括工厂化养殖、海水网箱养殖、海水池塘养殖、浅海筏式养殖、浅海底播养殖。海水养殖业的发展涉及到环境、资源、市场、科技、投资、政策等诸多方面,其发展规模经济必须统筹安排、系统考虑、科学谋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巨大成就,相关统计数据显示了海水养殖业在农业经济发展、改善膳食结构、增加渔民收入、技术进步、调整海洋渔业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骄人业绩,但同时我国海水养殖业在养殖环境、海洋生态灾害、产业结构、水产品质量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从整个世界来看,海水养殖业已经成为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优质蛋白质需求的重要途径。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是: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通过养殖技术的创新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加强政府监管提升养殖质量。这些做法为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指明了方向:积极推进水域滩涂规划和养殖规划制订工作;强化政府对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公共服务职能;整合科研资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技术支撑;有针对性地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活动。长期以来,我国海水养殖业积极开展规模经济的探索: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通过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但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在经济效益、良种培育、养殖方式、病害防治、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问题,影响了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高端发展。规模效率分析能够正确评判我国海水养殖业的规模效益。在构建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模型前提下,运用DEA方法实证分析了我国海水养殖规模效率。结果表明,海水养殖技术水平过低是导致我国当前海水养殖规模差异的主要原因。短期来看,我国海水养殖业应适度规模经营,着重提升海水养殖技术水平,改善资本、鱼苗、海水养殖面积规模的生产效率。从长远来说,应当实现海水养殖从劳动密集型向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转变,提升海水养殖的规模效率,实现规模经济。产业生态化、装备工程化、技术现代化、生产工厂化、管理工业化是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未来方向,与之相应,工业化养殖就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以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具体对策是: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首要措施。其次,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第三,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第四,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是系统工程,不可一蹴而就,需要相应的配套措施。

王永利[10](2013)在《宁夏地区利用温棚池塘进行早期鱼苗培育的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夏地处西北内陆,黄河中上游,渔业资源较为丰富,渔业发展水平在西北地区居首位。2011年,渔业经济总产值达21.5亿元。然而作为水产养殖基础的苗种,受宁夏本地苗种繁育、生产能力的限制,有近80%的苗种是从南方调运,由于缺乏对南调苗的有效监督、没有应对宁夏春季寒流天气的发塘适用技术、种苗管理和质量监督体系不健全等原因,苗种生产远远不能满足水产养殖的需要,严重制约了宁夏渔业的健康、持续、协调发展。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最好的办法就是积极寻找和探索适合本地气候、生产和资源条件的生产技术及养殖方法。本研究工作从2006年即开始资料搜集工作,并于2010年开始有计划的进行研究试验,宁夏春季虽然频发寒潮,但“春暖快”是大趋势,经验证明,3月中、下旬在池塘上搭建塑料大棚,依靠太阳热能,一周之内,棚内池塘水温可达20℃以上,每年可延长鱼类生长期50天左右。技术熟练的单位,春季利用塑棚池塘可以培育三茬出乌仔,经济效益客观。利用塑棚池塘培育鱼苗技术经过四年多的试验和总结,在养殖技术、水质调节、投喂技术、防病治病等方面形成了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从而形成了成本低、效率高、易推广、效益好、具宁夏特色的苗种生产方式。主要研究进展和结论如下:1.通过塑料温棚培育苗种,可有效避免宁夏地区春季寒流等恶劣天气,可以大幅度提高水花养殖的成活率。2.延长鱼苗生长时间近50天,大大缩短养殖周期。3温棚池塘培育鱼苗,由于养殖空间相对较小,能够更有效的控制病害的发生,使得培育的苗种品种更优。4.温棚池塘高密度培育鱼苗产量高,3月中下旬到5月底期间,每亩可生产乌仔600万尾,实现6万元以上的纯收益。本研究工作提出的养殖技术,与我国渔业发达省区相比较,也许“微不足道”,但这些对策的确是紧密结合宁夏区情,通过多年的重复试验获取的,应属“适用技术”范畴,但对宁夏及我国北方渔业不甚发达的地区来说,是一项经济、社会效益俱佳的养殖技术方式。

二、水产苗种饵料生物的营养补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产苗种饵料生物的营养补充(论文提纲范文)

(1)现代渔业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现状
    (一)现代渔业行业发展状况
    (二)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分析
        1. 现代渔业企业技能人员从业岗位
        2. 现代渔业企业技能人员从业规模和学历结构
        3. 未来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情况
        4. 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岗位能力素质新要求
二、我国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设置与人才培养现状
    (一)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设置情况
    (二)职业院校现代渔业类专业招生就业情况
        1. 中职渔业类专业招生困难,就业率虽高但对口就业率不高
        2. 高职渔业类专业虽招生困难,但就业水平较高
        3. 全国职业院校渔业类人才培养情况
三、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匹配分析
    (一)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
        1. 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缺口巨大,人才培养供不应求
        2. 渔业类专业齐全但结构不均衡且规模小,专业分布与产业分布基本匹配
        3. 渔业类专业设置紧跟区域经济发展,专业特色不鲜明
    (二)现代渔业行业技术技能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匹配分析
        1. 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整体满意度高,职业素养和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2. 专业课程体系基本满足行业需要,产教融合不深入
四、我国职业院校渔业类专业设置的指导意见与政策建议
    (一)科学构建渔业职教体系,提升渔业人才质量
    (二)对接现代渔业新业态,科学设置渔业类专业
    (三)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扩大渔业类专业培养规模
    (四)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加快渔业类专业标准建设
    (五)健全专业评价机制,提升专业建设水平

(2)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前言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工厂化水产养殖废水的组成与性质
    1.3 工厂化养殖废水的净化方法
        1.3.1 物理法
        1.3.2 化学法
        1.3.3 生物法
    1.4 牙鲆工厂化养殖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1.5 多毛类动物在海洋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1.6 本文主要研究思路
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运行的可行性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实验动物
        2.2.2 不同底质
        2.2.3 多毛类饵料
    2.3 实验方法
        2.3.1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APB)构建方法
        2.3.2 工厂化养殖固体废弃物饲喂多毛类的可行性
        2.3.3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循环运行的可行性
    2.4 实验结果
        2.4.1 不同比例养殖固体废弃物对滤器内多毛类生长存活影响
        2.4.2 不同底质类型的生物滤器内多毛类沙蚕存活生长情况
    2.5 讨论
    2.6 本章小结
3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牙鲆工厂化养殖废水的净化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仪器设备
        3.2.3 多毛类动物密度与饵料
        3.2.4 养殖废水
    3.3 实验方法
        3.3.1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对牙鲆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
        3.3.2 多毛类生长测定
        3.3.3 数据处理
    3.4 实验结果
        3.4.1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的常规水质参数变化
        3.4.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化养殖废水的特征性水质参数变化
    3.5 讨论
    3.6 本章小结
4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净水过程的碳和氮元素平衡与能量分配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与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实验设计
        4.3.2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碳元素平衡测定
        4.3.3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氮元素平衡测定
        4.3.4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量分配规律
        4.3.5 数据处理
    4.4 实验结果
        4.4.1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碳元素平衡
        4.4.2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氮元素平衡
        4.4.3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能量分配
    4.5 讨论
    4.6 本章小结
5 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微生物膜异养菌与硝化细菌变动规律
    5.1 引言
    5.2 实验材料与仪器
        5.2.1 实验器材
        5.2.2 仪器设备
        5.2.3 实验动物
        5.2.4 养殖废水
    5.3 实验方法
        5.3.1 实验设计
        5.3.2 微生物膜取样
        5.3.3 异养菌分离、纯化与培养
        5.3.4 异养菌种类分析
        5.3.5 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提取与扩增
        5.3.6 氨氧化细菌和亚硝酸盐氧化细菌MPN-PCR结果计算
    5.4 实验结果
        5.4.1 生物膜微生物总DNA提取结果
        5.4.2 16S rDNA扩增
        5.4.3 PCR扩增结果
        5.4.4 多毛类生物滤器异养菌种类组成
        5.4.5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异养菌数量变动
        5.4.6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氨氧化细菌数量变动
        5.4.7 不同底质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亚硝酸盐氧化细菌数量变动
    5.5 讨论
    5.6 本章小结
6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与牙鲆的生长
    6.1 引言
    6.2 实验材料与仪器
        6.2.1 实验试剂
        6.2.2 仪器设备
        6.2.3 实验动物
    6.3 实验方法
        6.3.1 循环养殖系统设计方法
        6.3.2 养殖方法
        6.3.3 参数测定
        6.3.4 实验分组和终点确定
    6.4 实验结果
        6.4.1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水质变化规律
        6.4.2 牙鲆和岩虫平均体质量变化情况
    6.5 讨论
    6.6 本章小结
7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和氮平衡与能量分配规律
    7.1 引言
    7.2 实验材料与仪器
        7.2.1 实验试剂
        7.2.2 仪器设备
        7.2.3 实验动物
    7.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氮平衡和能量分配测定
        7.3.1 设计方法
        7.3.2 养殖方法
        7.3.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元素平衡测定
        7.3.4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氮元素平衡测定
        7.3.5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能量分配测定
        7.3.6 数据处理
    7.4 实验结果
        7.4.1 岩虫的昼夜代谢规律
        7.4.2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碳元素平衡
        7.4.3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氮元素平衡
        7.4.4 气升式多毛类—牙鲆循环养殖系统能量分配
    7.5 讨论
    7.6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3)添加复合菌对黄颡鱼和中华倒刺鲃苗种培育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剂
        1.1.2 仪器设备
    1.2 方法
        1.2.1 有益菌制备
        1.2.2 实验设计
        1.2.3 数据处理
2 结果
    2.1 培育期间水体藻类变化
    2.2 养殖水体浮游生物生物量变化
    2.3 培育池水质监测
    2.4 苗种生长情况
3 讨论
    3.1 复合菌剂的使用对水体中各要素的影响
    3.2 复合菌剂的作用机理推测
4 结论

(4)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河川沙塘鳢的生物学特性
        1.2.1 形态特征
        1.2.2 生活习性
        1.2.3 繁殖习性
        1.2.4 胚胎发育
    1.3 温度对鱼类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1.4 鱼类早期生活史的划分
    1.5 鱼类开口饵料的研究
        1.5.1 鱼类开口饵料的类型
        1.5.2 开口饵料对鱼类早期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1.6 本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章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材料
        2.2.2 方法
        2.2.3 数据处理
    2.3 结果
        2.3.1 不同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2.3.2 河川沙塘鳢胚胎发育的最适温度范围
        2.3.3 不同温度对河川沙塘鳢仔鱼不投饵存活系数(SAI)的影响
    2.4 讨论
        2.4.1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的影响
        2.4.2 温度系数Q10与最适温度范围的关系
        2.4.3 生物学零度和有效积温
        2.4.4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仔鱼活力的影响
第三章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材料
        3.2.2 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
        3.3.1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的影响
        3.3.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存活率的影响
    3.4 讨论
        3.4.1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分析
        3.4.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存活率分析
第四章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材料
        4.2.2 方法
        4.2.3 数据处理
    4.3 结果
        4.3.1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5 种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
        4.3.2 河川沙塘鳢稚鱼的摄食节律
    4.4 讨论
        4.4.1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5 种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
        4.4.2 河川沙塘鳢稚鱼的摄食节律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1.1 温度对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和仔鱼活力的影响
        5.1.2 不同开口饵料对河川沙塘鳢仔鱼生长性能和成活率的影响
        5.1.3 河川沙塘鳢稚鱼对不同饵料生物的摄食选择性及摄食节律研究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件1

(5)不同饵料对胭脂鱼苗种生长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前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来源及处理
    2.2 试验方法
    2.3 试验饲料
    2.4 饲养管理
    2.5 试验数据采集
    2.6 试验结果
        2.6.1 不同饲料对胭脂鱼生长速度的影响
        2.6.2 不同饲料对胭脂鱼成活率的影响
3 讨论

(6)山东沿海主要增殖放流种类摄食习性、回捕率及放流效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增殖放流的现状
        1.1.1 国外增殖放流的基本状况
        1.1.2 我国增殖放流的基本状况
    1.2 增殖放流的生态基础研究
        1.2.1 生态环境与群落结构的研究
        1.2.2 增殖容量的评估
        1.2.3 食物网与敌害关系的研究
    1.3 增殖放流适应性管理策略的初步研究
        1.3.1 研究对象的选择
        1.3.2 研究海域的选择
        1.3.3 食物网与敌害关系的研究——胃含物分析法
    1.4 本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拟解决的问题
第二章 渤海中国对虾摄食习性的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样品的采集与分析
        2.1.2 数据分析
    2.2 中国对虾食物组成、食性类型、摄食强度和营养级
        2.2.1 食物组成
        2.2.2 食性类型和营养级
        2.2.3 摄食强度
    2.3 讨论
        2.3.1 中国对虾的摄食习性
        2.3.2 摄食习性的研究在增殖放流活动中的意义
第三章 山东半岛南部海域三疣梭子蟹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初步分析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调查材料与方法
        3.1.2 数据处理和分析方法
        3.1.2.1 放流群体占群体总量的比例
        3.1.2.2 渔获数量
        3.1.2.3 增殖放流群体回捕率
    3.2 结果和分析
        3.2.1 三疣梭子蟹放流前后数量组成
        3.2.2 三疣梭子蟹相对数量组成
        3.2.3 三疣梭子蟹苗种放流、秋汛回捕状况及回捕率
    3.3 讨论
        3.3.1 三疣梭子蟹放流群体数量分布特征分析
        3.3.2 增殖放流物种回捕率研究探讨
第四章 山东省渤海中国对虾放流现状及其渔业效益分析
    4.1 山东省渤海中国对虾增殖放流状况
        4.1.1 山东省渤海沿岸主要增殖放流地点
        4.1.2 放流时间、规格和数量
    4.2 山东省渤海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果
        4.2.1 中国对虾秋汛捕捞状况
        4.2.2 中国对虾增殖放流效益
    4.3 讨论
        4.3.1 生态环境对因素增殖放流效果影响
        4.3.2 自然灾害及人为因素对增殖放流效果影响
        4.3.3 放流苗种规格对增殖放流效果影响
    4.4 展望
        4.4.1 饵料基础和敌害关系的研究
        4.4.2 EBFM的应用和增殖放流评估模型的建立
小结
参考文献
发表和完成文章情况
致谢

(7)云纹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物学及育苗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云纹石斑鱼的生物学特性
        1.1.1 分类地位
        1.1.2 分类特征
        1.1.3 地理分布
        1.1.4 生态习性
        1.1.5 养殖前景
    1.2 云纹石斑鱼的研究现状
    1.3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2章 云纹石斑鱼人工育苗技术
    2.1 材料和方法
        2.1.1 试验地点及设施
        2.1.2 受精卵来源与孵化
        2.1.3 仔、稚、幼鱼培育
    2.2 结果
        2.2.1 受精卵的孵化
        2.2.2 仔稚鱼的培育
    2.3 讨论
第3章 云纹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形态发育
    3.1 材料和方法
        3.1.1 初孵仔鱼的获得
        3.1.2 仔、稚、幼鱼的培育
        3.1.3 仔、稚、幼鱼的取样观察
    3.2 结果
        3.2.1 仔、稚、幼鱼的形态发育特征
        3.2.1.1 早期仔鱼
        3.2.1.2 晚期仔鱼
        3.2.1.3 稚鱼
        3.2.1.4 幼鱼
        3.2.2 仔、稚、幼鱼第二背鳍棘和第一腹鳍棘的伸长和收缩
    3.3 讨论
        3.3.1 云纹石斑鱼仔、稚、幼鱼发育时期的划分
        3.3.2 云纹石斑鱼仔、稚、幼鱼的生活习性
        3.3.3 云纹石斑鱼第二背鳍棘和第一腹鳍棘的发育及其生物学意义
        3.3.4 云纹石斑鱼的生长发育与水温
第4章 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与生长特性
    4.1 材料和方法
    4.2 结果
        4.2.1 摄食率和消化道饱满度
        4.2.2 摄食量和消化道饱满系数
        4.2.3 饱食量、饱食时间、消化时间和日饱食量
        4.2.4 日摄食节律
        4.2.5 饵料选择性
        4.2.6 生长特性
    4.3 讨论
        4.3.1 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饵料
        4.3.2 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能力
        4.3.3 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摄食节律
        4.3.4 云纹石斑鱼仔、稚鱼的生长
第5章 盐度和温度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生长和存活的影响
    5.1 材料和方法
        5.1.1 实验材料
        5.1.2 实验方法
        5.1.3 数据处理
    5.2 结果
        5.2.1 盐度渐变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存活的影响
        5.2.2 盐度渐变条件下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的生长
        5.2.3 盐度突变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存活的影响
        5.2.4 温度渐变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存活的影响
        5.2.5 温度渐变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生长的影响
        5.2.6 温度突变对云纹石斑鱼早期幼鱼存活的影响
    5.3 讨论
        5.3.1 盐度对早期幼鱼的影响
        5.3.2 温度对早期幼鱼的影响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8)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水产养殖环境的外源性污染及影响
2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及其影响
    2. 1 水产养殖过程中投入品的污染
    2. 2 水产养殖过程中代谢产物的污染
    2. 3 水产养殖环境中底部沉积物的污染
    2. 4 水产养殖自身污染的影响
3 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净化与修复
    3. 1 原位净化与修复
    3. 2 异位净化与修复
4水产养殖环境污染的控制管理措施建议
    4. 1 加强对水产养殖环境外源性污染的控制和管理
    4. 2加强对水产养殖环境自身污染的控制和管理

(9)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2.2 国内研究现状与发展动态
    1.3 论文的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论文的主要内容
        1.3.2 论文的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与研究不足
        1.4.1 创新之处
        1.4.2 研究不足
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分析
    2.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发展要素
        2.1.1 海水养殖业的内涵与产业特征
        2.1.2 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产业要素
        2.1.3 发展现代海水养殖业的现实意义
        2.1.4 现代海水养殖业的发展目标
    2.2 规模经济与海水养殖业发展
        2.2.1 规模经济
        2.2.2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要性
        2.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条件
    2.3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理论依据
        2.3.1 可持续发展理论
        2.3.2 产业生态理论
        2.3.3 产业关联理论
        2.3.4 产业结构理论
    2.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模式
        2.4.1 工厂化养殖
        2.4.2 海水网箱养殖
        2.4.3 海水池塘养殖
    2.4.4 筏式养殖
        2.4.5 浅海底播养殖
    3.1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概况
        3.1.1 养殖品种、结构
        3.1.2 养殖面积
        3.1.3 养殖产量
        3.1.4 养殖产值
    3.2 我国海水养殖业取得的主要成就
        3.2.1 海水养殖业是我国成为世界海洋渔业大国的重要支撑
        3.2.2 科技在提升生产要素品质方面的效应日渐突出
        3.2.3 海水养殖业成为海洋渔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方向
        3.2.4 海水产品冷链流通体系初步建成
        3.2.5 海水产品加工业逐渐呈现专业化、系列化特征
    3.3 我国海水养殖业存在的问题
        3.3.1 养殖环境问题
        3.3.2 海洋生态灾害问题
        3.3.3 产业结构问题
        3.3.4 水产品质量问题
4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国际经验借鉴
    4.1 世界海水养殖业发展现状
    4.2 发达渔业国家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通行做法
        4.2.1 重视海洋生物资源的养护
        4.2.2 将生态保护理念贯穿于海水养殖业整个流程
        4.2.3 创新养殖技术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4.2.4 通过政府的监管与支持提升养殖质量
    4.3 经验借鉴
5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经济的发展与存在的问题
    5.1 开始重视海洋渔业资源与生态环境养护方面的产业发展
    5.2 培育优良品种推进海水养殖业规模化发展
    5.3 不断完善、创新养殖模式,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益
        5.3.1 工厂化养殖成为海水养殖业发展的主要模式
        5.3.2 池塘围堰养殖稳步发展
        5.3.3 以清洁生产为主旨大力发展滩涂养殖
        5.3.4 不断拓展浅海养殖产业发展空间
    5.4 充分发挥科技在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中的技术支撑作用
    5.5 防治病害降低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风险
    5.6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成为海水养殖业规模经营的新动力
    5.7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存在的主要问题
        5.7.1 经济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5.7.2 良种培育方面存在的问题
        5.7.3 养殖方式方面存在的问题
        5.7.4 病害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5.7.5 养殖机械化、数字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6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的实证分析
    6.1 我国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6.1.1 DEA 方法的基本原理
        6.1.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的模型构建
    6.2 海水养殖业经营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
        6.2.1 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6.2.2 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6.3 基于 DEA 方法的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研究
        6.3.1 数据处理与说明
        6.3.2 不同规模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实证分析
        6.3.3 海水养殖业效率最优规模的确定
    6.4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
        6.4.1 海水养殖规模效率差异性原因分析方法
        6.4.2 海水养殖生产函数估计
        6.4.3 实证结论
7 我国海水养殖业提高规模经济效率的路径:工业化养殖
    7.1 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方向预测
    7.2 工业化养殖成为当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必然选择
        7.2.1 工业化养殖的内涵
        7.2.2 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养殖的必要性
    7.3 我国海水养殖业工业化发展的基本思路
8 我国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提高规模效率的对策
    8.1 通过产业化运营,深化专业化分工,发展规模经济
        8.1.1 产业化运营对于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推进机理
        8.1.2 以产业化运营推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具体措施
    8.2 以技术创新促进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可持续性
    8.3 完善金融服务体系,为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提供资金支持
    8.4 运用工业经营管理理念,提高海水养殖业规模效率
    8.5 配套措施
        8.5.1 重视政府在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进程中的协调与规制作用
        8.5.2 以保护—开发—利用海洋生态系统为原则,优化养殖模式
        8.5.3 以科技成果转化夯实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的技术支撑
        8.5.4 大力发展水产品加工和流通业,提升规模效益
9 结语
    9.1 结论
    9.2 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宁夏地区利用温棚池塘进行早期鱼苗培育的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宁夏渔业发展概况
    1.1 宁夏自然条件概况
    1.2 宁夏气候条件概况
        1.2.1 气候条件特征
        1.2.2 对渔业影响较大的气象灾害
    1.3 宁夏渔业概况
第二章 宁夏水产苗种生产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2.1 概述
    2.2 水产苗种发展历程
        2.2.1 起步阶段
        2.2.2 稳步发展阶段
        2.2.3 快速发展阶段
    2.3 宁夏水产苗种生产与管理现状
        2.3.1 苗种生产现状
        2.3.2 苗种生产管理现状
第三章 苗种生产存在的问题
    3.1 苗种生产技术落后 专业化程度不高
    3.2 苗种生产设施严重不足 基础设施老化
    3.3 外调苗种成活率低 养殖成本高
    3.4 水产科技人才严重匮乏 渔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3.5 水产良种苗种生产体系建设不完善
第四章 利用温棚培育水产苗种的实际意义
    4.1 理论基础
    4.2 现实意义
        4.2.1 提高水花成活率
        4.2.2 提前放养水花,延长了鱼种培育的生长期
        4.2.3 能够赢得市场,创造温棚养殖的高效益
        4.2.4 经济效益
第五章 温棚内外池塘的水温、水质对比
    5.1 试验方法
        5.1.1 水温测定
        5.1.2 水质测定
    5.2 分析讨论
        5.2.1
        5.2.2
第六章 温棚池塘早期鱼苗的培育技术
    6.1 实验条件与方法
        6.1.1 试验地点与材料
        6.1.2 试验池塘条件
    6.2
        6.2.1 池塘清理消毒
        6.2.2 注水
        6.2.3 水花放养
        6.2.4 水花的投喂
        6.2.5 水质的调节
        6.2.6 日常管理
        6.2.7 鱼苗出塘
    6.3 养殖结果与分析讨论
        6.3.1 养殖结果
        6.3.2 分析讨论
        6.3.3 结论与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水产苗种饵料生物的营养补充(论文参考文献)

  • [1]现代渔业行业人才需求与职业院校专业设置匹配分析[J]. 王权,李伟,宋霖.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20(11)
  • [2]气升式多毛类生物滤器构建及其在牙鲆工厂化养殖中的应用[D]. 杨大佐. 大连理工大学, 2019
  • [3]添加复合菌对黄颡鱼和中华倒刺鲃苗种培育的影响[J]. 刘松青,伍勇,祁伟亮,杨财容,张硕,王芳. 成都师范学院学报, 2019(07)
  • [4]河川沙塘鳢受精卵孵化及其仔稚鱼开口饵料研究[D]. 鲍华江. 浙江海洋大学, 2019(02)
  • [5]不同饵料对胭脂鱼苗种生长的影响[J]. 徐金传,朱志红. 渔业致富指南, 2016(17)
  • [6]山东沿海主要增殖放流种类摄食习性、回捕率及放流效益分析[D]. 谢周全. 上海海洋大学, 2015(02)
  • [7]云纹石斑鱼早期发育阶段的生物学及育苗技术研究[D]. 刘银华. 集美大学, 2014(06)
  • [8]水产养殖环境的污染及其控制对策[J]. 吴伟,范立民.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4(02)
  • [9]海水养殖业发展规模经济及规模效率研究[D]. 王大海.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10]宁夏地区利用温棚池塘进行早期鱼苗培育的技术研究[D]. 王永利.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3(03)

标签:;  ;  ;  ;  ;  

水生种子摄食生物的营养补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