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装置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育苗装置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一、育苗器的研制现状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智慧[1](2021)在《改性淀粉胶粘剂性能研究及其在生物质育秧盘的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育秧盘因其使用方便、操作简单和原料易得等特点已经被广泛应用于农业育秧中,但传统的育秧盘透气透水性差、不易降解,还会造成环境污染,因此在农业种植中,降解性能好、绿色环保的生物质育秧盘备受关注。而生物质育秧盘是否环保的关键在于胶粘合剂的组成,本文为了改善生物质育秧盘的理化性能,使其更适用于秧苗的生长,选择可再生资源玉米淀粉为基料,采用不同的改性方法对玉米胶粘剂进行改性,以获得综合性能优良的生物质育秧盘。首先,将玉米淀粉氧化合成淀粉胶粘剂,讨论了反应条件对氧化淀粉胶粘剂黏度、流动性、粘结强度、耐水性、干燥速率、固含量的影响,并将所合成的氧化淀粉胶粘剂应用到水稻生物质育秧盘中,结果表明,生物质育秧盘的生物降解率为29.44%,体积膨胀率为62.31%,含水率为14.06%,剪切强度为0.8 MPa,并且确定了最佳施胶量为4 g。其次,为了提高生物质育秧盘的生物降解速率和抗水性等理化性能,以VAC和MAA为接枝混合单体合成了接枝淀粉胶粘剂,考察了水粉比、酸解时间、接枝温度、接枝单体用量对胶粘剂的性能影响,同时利用FT-IR、SEM、TGA、XRD表征结构、形貌等特征,将所合成的接枝淀粉胶粘剂制备生物质育秧盘,相同施胶量的条件下对比氧化淀粉胶粘剂所制备的生物质育秧盘,生物降解率提高了10%以上,体积膨胀率降低了19.31%,剪切强度提高了近1倍以上,并且确定了最佳施胶量为3 g。最后,在上述制得接枝淀粉胶粘剂的基础上,采用TDI与硼砂双交联的方式制备了接枝-交联淀粉胶粘剂,探究了水粉比、单体用量、交联剂的加入顺序、交联剂用量对接枝-交联淀粉胶粘剂的影响,并且将上述两种淀粉胶粘剂与所合成的接枝-交联淀粉胶粘剂分别制备生物质育秧盘,比较三种秧盘的理化性能,其中接枝-交联淀粉胶粘剂制备的育秧盘的理化性能最好,其生物降解率为41.19%,体积膨胀率为34.72%,含水率为13.62%,剪切强度为0.91 MPa,并确定了最佳施胶量为2 g。本文将淀粉胶粘剂应用于生物质育秧盘的制备中,为淀粉胶粘剂的应用领域拓展新空间,同时加入淀粉胶粘剂制备的生物质育秧盘可以满足了水稻等植物育秧的需求,为生物质育秧盘的制备提供了新的选择。为玉米淀粉胶的改性应用提供新思维。

张阳阳[2](2019)在《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灌溉系统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其中农业灌溉用水占到全国水资源的63%;而我国水资源分布不均且极度匮乏,人均水资源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传统的灌溉方式造成水资源极大浪费,研究并推广高效智能灌溉技术势在必行。《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年)》明确指出要大力推广灌溉技术,计划到2020年发展高效灌溉面积2.88亿亩。本文基于智能控制技术,设计了一种灌溉控制系统,系统可根据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的需水量实现精准灌溉,在满足作物生长需求的前提下极大的节约水资源。灌溉控制系统主要包括灌溉控制终端软硬件设计、WEB网页和客户端设计。灌溉控制终端包括主控模块、环境因子采集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无线通讯模块、执行模块和人机交互手持设备。为了适应需求,本系统设计了手动灌溉、远程灌溉和自动灌溉三种模式。手动模式通过灌溉控制终端面板的按钮或者人机交互手持设备进行灌溉;远程模式既可通过WEB网页和客户端远程查看田间环境情况,又能实现远程控制灌溉;自动模式利用智能控制技术,实现根据不同作物在不同生长阶段按需灌溉。灌溉终端设计了WIFI接口,可在系统组网时实现无线网络的全覆盖。系统通过环境因子采集模块传感器精确感知土壤墒情、光照强度、空气温湿度等信息,将采集到的数据保存到存储模块,并通过无线WIFI发送至中心站服务器,与客户端进行远程通信。为了实现高效智能的灌溉,本文构建了智能灌溉模型。利用粒子群算法对极限学习机进行优化,并对传统极限学习机的激活函数进行了改进,通过改进的PSO-SELM算法预测作物的蒸发蒸腾量。将种植时间作为一级模糊控制的输入,输出作物当前生长阶段的最佳土壤含水率,然后将传感器感知的土壤含水率与当前生长阶段最佳土壤含水率的偏差和蒸发蒸腾量作为二级模糊控制的输入,利用模糊控制技术,计算出作物在当前生长阶段下所需的灌溉量,并利用MATLAB工具对蒸发蒸腾量和灌溉量进行仿真实验。本系统在杨凌职业农民创业创新园大棚中进行实地安装和试用,通过测试和实际应用,结果表明:系统各模块功能运行正常,在节约水资源的同时节省人力资源。同时本系统产品在“第十三届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西北赛区”获得一等奖,“第十三届研究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总决赛”获得三等奖。本论文包含图83幅,表18个,参考文献58篇。

许泽萍[3](2018)在《不同容器对华南6种园林植物苗木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本研究以华南地区常见的6种园林绿化植物为研究对象,育苗容器选取陶盆、塑料袋、无纺布袋和控根容器,对其生长特性(地径、树高、冠幅和枝下高)和生理特性(光合特性和叶绿素荧光参数)进行调查测定,探讨不同育苗容器对苗木的生长状况和光能利用耗散能力的影响,为华南地区的容器育苗栽培技术提供科学理论依据,为园林植物苗木容器育苗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服务。结果表明:(1)无纺布种植的方枝蒲桃、鱼骨葵和红花继木苗木的株高、地径和冠幅均大于塑料袋种植的苗木,而塑料袋种植的苗木枝下高均大于无纺布种植的苗木。对于棕竹苗木,塑料袋种植的苗木的地径和冠幅大于陶盆种植的,而陶盆棕竹苗木的株高、枝下高和高径比均高于塑料袋种植的。控根器种植的鹰爪,其株高、地径和冠幅好于塑料袋种植的,相比之下,塑料袋种植的鹰爪枝下高和高径比较高。对于桂花苗木,不同容器的植物株高和地径从大到小排序为:控根器>无纺布>塑料袋,不同容器中植物冠幅和枝下高从大到小排序为:控根器>塑料袋>无纺布。(2)无纺布种植的方枝蒲桃、鱼骨葵和红花继木苗木的SPAD值、净光合速率(Pn)和气孔导度(Gs)均大于塑料袋种植的苗木,无纺布种植的方枝蒲桃苗木的胞间CO2浓度(Ci)和蒸腾速率(Tr)以及鱼骨葵苗木的水分利用效率(WUE)均大于塑料袋种植的苗木,而塑料袋种植的鱼骨葵和红花继木苗木的Ci、Tr和气孔限制值(Ls)以及方枝蒲桃和红花继木苗木的WUE大于无纺布种植的苗木。对于棕竹苗木,塑料袋种植的苗木的Pn、Gs、Tr和Ls大于陶盆种植的,而陶盆棕竹苗木的SPAD值、Ci和WUE高于塑料袋种植的。控根器种植的鹰爪,其SPAD值、Ci和WUE好于塑料袋种植的,相比之下,塑料袋种植的鹰爪Pn、Gs、Tr和Ls均比较高。对于桂花苗木,不同容器中植物SPAD值、Pn、Gs和Ci从大到小排序为:控根器>无纺布>塑料袋,不同容器中植物Tr从大到小排序为:控根器>塑料袋>无纺布。(3)无纺布种植的方枝蒲桃、鱼骨葵和红花继木苗木的最大荧光(Fm)、最大光能转化效率(Fv/Fm)、photosystem II(PSII)光能捕获效率(Fv′/Fm′)和非光化学淬灭(NPQ)以及方枝蒲桃和鱼骨葵的Fo和方枝蒲桃和红花继木的实际光量子效率(Y(II))都大于塑料袋种植的苗木,而塑料袋种植的红花继木苗木的初始荧光(Fo)和光适应状态下PSⅡ反应中心完全关闭时的荧光强度(Fm′)以及鱼骨葵的Y(II)大于无纺布种植的苗木。对于棕竹苗木,塑料袋种植的苗木的Fo、Fm、Fm′、Fv/Fm、NPQ、Fv′/Fm′和Y(II)均大于陶盆种植的。控根器种植的鹰爪,其Fo、Fm、NPQ和Fv′/Fm′好于塑料袋种植的,相比之下,塑料袋种植的鹰爪Fm′、Fv/Fm和Y(II)比较高。对于桂花苗木,不同容器中植物Fo和NPQ从大到小排序为:无纺布>控根器>塑料袋,不同容器中植物Fm和Fv′/Fm′从大到小排序为:控根器>无纺布>塑料袋,不同容器中植物Y(II)从大到小排序为:塑料袋>控根器>无纺布。(4)通过测定不同植物在不同类型容器内的生长指标、光合和叶绿素荧光参数可知,控根器和无纺布比塑料袋和陶盆更有利于容器苗的生长。

白帆,吴昊,肖冰,吴兆迁[4](2018)在《国内外林木育苗生产技术装备概述》文中研究指明介绍了国内外种苗工程技术装备的发展现状,分析了设备的特点及适用范围,以苗圃田间作业技术装备和苗圃工厂化育苗技术装备两大类为主线介绍了相关设施设备。

张晓勇[5](2017)在《离子浓度、光质和激素对水培马铃薯苗薯繁殖及光合性能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为筛选出水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微型薯最佳营养液离子浓度、最佳LED补光光质、最佳GA、6-BA组合配方和剪苗次数,优化马铃薯水培苗薯繁育效果,本项研究以鄂薯5号、渝薯1号和费乌瑞它3个马铃薯品种的脱毒苗为试验材料,于2014年2016年期间进行了不同营养液离子浓度、不同红蓝LED补光光质和不同GA、6-BA组合浓度配合剪苗次数等对马铃薯生长发育调控试验,来研究这些调控手段对水培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光合荧光性能以及微型薯和剪切苗繁殖效果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水培马铃薯生长营养液离子浓度优选。离子浓度为3186.38 mg·L-1,EC值为2.91 ms·cm-1的营养液最适于鄂薯5号和渝薯1号马铃薯全程生长,在此浓度下两个品种微型薯数量和产量最高,在营养生长期和块茎膨大期的根系活力、Pn、ΦPSⅡ、ETR和qP等指标均较高。营养液离子浓度过高过低都会影响叶片光合性能、根系生长和结薯。较低营养液离子浓度(C≤2124.26 mg·L-1)营养液虽可提高成薯率,但植株叶面积和根体积小,匍匐茎形成少,光合速率低,使微型薯产量和数量下降;4248.51 mg·L-1的高离子浓度在马铃薯生长后期因根系活力、光合速率和光化学效率下降而影响微型薯产量。相关分析表明马铃薯生长前期适当提高营养液离子浓度可促进茎叶生长和匍匐茎形成;块茎形成期适度降低营养液浓度可促进微型薯形成,延缓早熟品种渝薯1号叶片衰老。2.水培马铃薯生长补光LED光质优选。红蓝光5:1处理下费乌瑞它结薯质量最佳,红蓝光7:1处理下微型薯数量最多。生长前期这两个处理下植株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气孔密度、Gs、Pn、ΦPSII、qP和ETR等显着高于白光处理,既有利于叶绿素合成,还可促进气孔开放,并提高PSII反应中心开放程度和光化学活性,生长后期加快光合产物向贮藏器官转运,块茎形成和膨大最快,成熟期提前,最终微型薯产量和成薯率最高。红光处理下马铃薯植株叶面积系数、叶绿素含量、Gs、Pn、Fv/Fo、ΦPSII和qP下降,NPQ升高,块茎的形成和膨大缓慢,最终产量最低,但不影响匍匐茎生成;蓝光处理下前期可促进叶片生长和气孔开放,促进植株生长,但块茎形成过早且抑制匍匐茎的形成,引起叶片早衰,限制了块茎产量和数量的提高。3.GA、6-BA配方和剪苗次数对水培马铃薯苗薯繁殖调控优化剪苗处理可促进分枝,扩大剪切苗繁殖倍数。但剪苗严重影响微型薯产量,第一次剪苗后就严重影响植株地上部分生长,导致叶面积、地上干重、地下干重和匍匐茎的形成速率均显着下降,导致微型薯产量下降。最终总体繁殖倍数随着剪苗次数的增加而增加,剪3次后繁殖倍数最高。GA叶面单独施用最大浓度限值是15 mg·L-1,过高不仅不利于结薯,还使剪切苗数量和质量下降;6-BA单独处理浓度超过0.5mg·L-1会导致茎叶早衰。GA中添加6-BA有利于地下部分物质积累。外源GA和6-BA的相对浓度可调节马铃薯剪苗繁殖和块茎生长。GA 20mg·L-1+6-BA 1.5 mg·L-1处理下分枝数最大;GA 20 mg·L-1+6-BA 0.5 mg·L-1处理剪苗效果最佳。混合激素中提高6-BA浓度会显着减缓分枝的伸长,减少剪切苗数,但可减弱GA对匍匐茎的促进作用,促进块茎形成。叶面施用10 mg·L-1 GA及GA 20 mg·L-1+6-BA 0.5 mg·L-1可显着提高微型薯产量,高浓度6-BA可促进微型薯膨大,但会抑制匍匐茎形成,最终限制块茎产量提高。四个激素配方处理下繁殖倍数都显着高于空白对照,GA 20 mg·L-1+6-BA 0.5mg·L-1处理下的繁殖倍数最高,达到了34.22。剪苗次数和激素二因素互作显着影响马铃薯苗薯繁殖。(1)剪苗0次配合10mg·L-1 GA或GA 20 mg·L-1+6-BA 0.5 mg·L-1处理下微型薯产量最高;(2)剪苗3次配合GA 20 mg·L-1+6-BA 0.5 mg·L-1处理剪切苗繁殖效果和总体苗薯繁殖倍数最高。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生产目的来合理选择剪苗次数和激素处理配方。

于霄汉[6](2015)在《海带养殖育苗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带是大型冷水性经济海藻,主要分布在太平洋北部以及大西洋沿海地区。在海带的整个养殖过程中,育苗是海带养殖的基础,是发展海带养殖生产所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是,目前国内对海带育苗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海带养殖育苗中水质监测的不及时性、光照监测的非实时性是海带养殖业普遍存在且急需解决的问题。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建立海带育苗监测系统解决育苗环境参数的实时监测问题,主要包含采集传感器、网关节点以及系统软件平台三个主要部分。通过测试表明,系统成功实现对海带养殖育苗的水的溶解氧、PH值、盐度、光照等多参数的实时采集、传输与展示。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系统的需求功能,根据用户需求,分析监测的主要对象包括溶解氧、PH值、盐度、温度以及光照强度等参数,确定系统的功能需求。系统的整体设计,分析介绍系统的设计原则与目标,以及系统的工作流程与功能结构,为后续的设备选型、软件设计等奠定了理论基础。硬件选型与软件的设计实现,介绍采集端传感器的选择以及软件平台的功能,重点分析了Web展示软件的开发过程。系统实现,测试采集节点和网关的性能,并分析整个系统的功能及性能指标,经过在养殖室内的长时间运行,系统工作可靠、稳定,数据传输速度快,功能易扩展,可进一步推广至其他监测领域。系统界面设计简洁、大方,具有友好的人机界面,满足用户需求,系统架构成熟,在实际应用中使得系统具有更好的实用性、易用性、稳定性、安全性,能够为海带养殖户提供便捷的服务,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姚东伟,马建民[7](2013)在《YBG-1型烟叶编杆机的研究设计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针对我国烟草生产现状,经过比较、研究和试验,设计了具有功率配备小、自动喂入、易拆线和生产效率高等特点的YBG-1型烟叶编杆机。性能测试和生产试验表明:该设计样机技术参数和作业指标符合要求,具有单线编杆快速拆线、钩线可靠、烟叶自动喂入及双带压烟残损率低等技术创新;试验数据和结果分析也证明:该研究设计在功能上技术创新,性能稳定可靠,作业安全系数和生产效率高,解决了编杆效率低和不易拆线等问题,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推广价值。

项聿兰[8](2013)在《加压溶剂萃取萌发大豆中活性物质及产品开发》文中指出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大豆在萌发期间可溶性蛋白、游离氨基酸、γ-氨基丁酸(GABA)、大豆异黄酮苷元等含量升高;总糖、粗脂肪、脂肪氧化酶含量下降;另外,植酸、胰蛋白酶抑制剂等抗营养因子的含量也显着减少。本文研究了黄豆在萌发期间各种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研究了加速溶剂法萃取黑豆和萌发黄豆中的活性因子,并开发出了系列的豆浆产品。该研究可为研制高端大豆精深加工产品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对开发出活性因子明确的大豆制品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了黄豆萌发过程中各营养物质化学成分的含量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大豆还原糖在萌发12h增加50.9%;可溶性蛋白含量均高于干黄豆,氮溶解指数在浸泡12h后和发芽36h达到最高,分别提高66%和59%;在萌发24h,游离氨基酸增加,其中谷氨酸增加14.3%,游离氨态氮增加418%;γ-氨基丁酸增加44.5%,总异黄酮含量提高38.9%。通过液相色谱证实了黄豆发芽过程中异黄酮由糖苷形式可以转变为苷元形式,其黄豆苷元含量增加0.0819mg/g、染料木黄酮含量增加0.0553mg/g。另外,粗脂肪在发芽48h降低了23.8%;脂肪氧化酶活力呈现降低趋势;在发芽24h植酸含量降低了14.4%、胰蛋白酶抑制剂降低了12.9%。研究了加压溶剂萃取法从萌发大豆中提取γ-氨基丁酸的技术工艺。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对提取γ-氨基丁酸的条件进行优化,提取GABA的最佳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为0.8kPa、提取温度为125℃、提取时间为7min、液固比为75mL/g时GABA提取效果最好。GABA的得率为31.66mg/g。研究了加压溶剂萃取黑大豆中总异黄酮的技术工艺。并在单因素试验的基础上,通过正交实验设计对提取黑大豆中总异黄酮的条件进行优化,得出最佳工艺参数为:提取温度为110℃、乙醇体积分数为75%、提取时间为15min、提取压力为700kPa、液固比为55mL/g。此时总异黄酮得率最大为1.43%,黑豆异黄酮粗提物产率为12.58%,异黄酮产品纯度为3.76%。应用大孔树脂法纯化了黑豆总异黄酮,纯化后异黄酮产品纯度为25.67%。研究了经制备型高速逆流色谱对异黄酮纯化产物进行分离。确定了最佳溶剂体系:乙酸乙酯-醋酸-水(5:1:10)系统。经液相色谱定性分析各馏分得到高纯度的异黄酮,产品纯度为85.54%。研究制备活性因子明确、适合于不同人群的系列的豆浆产品。化学结构决定化学性质,决定生物活性。依据国外有关生物活性的文献,从129种大豆中筛选出了高异黄酮含量的、高染料木黄酮含量的、高黄豆苷元含量的、总异黄酮含量低的、高蛋白含量的、低脂肪含量的大豆品种。再结合黄豆萌发过程中活性因子的变化规律,研制出了活性因子明确的系列的豆浆产品。如以抗线5号黄豆为原料,萌发24h时间,研制了高异黄酮含量、高γ-氨基丁酸含量高的豆浆产品。以脂肪氧化酶活力为指标对脱腥方法进行筛选,确定了微波脱腥为最佳方法。在单因素基础上通过正交试验对微波脱腥工艺进行优化,得出最佳条件为:微波时间为6min,微波温度为75℃时,物料量60ml/g。通过感观评价对萌发黄豆豆浆制作工艺进行探讨,确定最佳制备工艺条件为:微波时间8min、加水量4倍、打磨次数3次、NaHCO3添加剂量为0.4%。

仇金维[9](2012)在《杉木优良无性系光自养微繁殖技术》文中指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属于杉科(Taxodiaceae)杉木属(Cunninghamia)裸子植物,是我国南方最主要的用材树种之一,其木材结构均匀,材质轻韧,且加工容易,广泛用于建筑、家具、造船等各方面。本研究采用光自养微繁殖箱,以其环境调控技术为基础,进行杉木光自养微繁殖生根培养的研究;通过对生根指标、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以及生根过程中的叶绿素荧光值进行分析,以寻找光自养微繁殖下杉木扦插生根过程中所需的最佳基质、生根促进剂、营养液和光照强度、CO2浓度等因子,最终为光自养下确定一套高效、快速、可行的杉木快繁技术体系,从而促进杉木工厂化育苗的发展。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对扦插前不同生根促进剂处理的杉木生根指标的分析可知,扦插前用100mg/L ABT处理下生根效果最好;杉木插穗的成活率为84%,生根率为91.67%,平均根长为3.6cm,平均根数为4条。2.对不同枝条部位以及不同基质中的杉木生根指标的分析可知,选用顶梢的杉木扦插于蛭石:珍珠岩=2:1的基质中的生根效果最好;杉木插穗的成活率为94.25%,生根率为95%,平均根长为6.88cm,平均根数为6条。3.对不同营养液处理的杉木生根指标的分析发现,杉木生根率最优的营养液是:1/2MS+IBA(0.2mg/L)+NAA(0.1mg/L),杉木平均根数最优的营养液仍是:1/2MS+IBA(0.2mg/L)+NAA(0.1mg/L),杉木平均根长最优的营养液是:1/4MS+IBA(1.0mg/L)+NAA(0.5mg/L),杉木平均根重最优的营养液是:1/2MS+IBA(1.0mg/L)+NAA(0.1mg/L);综上所述,选用1/2MS+IBA(0.2mg/L)+NAA(0.1mg/L)的营养液处理的杉木插穗的生根效果较好。4.对不同CO2浓度以及不同光照强度下杉木生根指标分析发现,在CO2浓度为1500ppm、光照强度为6000lux的条件下,杉木生根效果最好;杉木插穗的生根率为97.6%,平均根长为6.14cm,平均根数为6.8条,平均根重为0.377g,叶绿素含量为1.31mg/g,根系活力为147.55ug.g-1.h-1。5.在不同CO2浓度以及不同光照强度下,发现叶绿素荧光Fo值、Fm值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 Fv/Fm值、Fv/Fo值的变化趋势为先上升后下降,上升幅度效果最好的均为CO2浓度为1500ppm、光照强度为6000lux下的处理。6.将插穗培养30天以后,对比光自养微繁殖下与户外扦插于沙床上杉木插穗的生根率、平均根长、平均根数、平均根重、叶绿素含量以及根系活力,发现前者较后者分别提高了4.95%、30.6%、78.9%、123.9%、26.0%、36.8%。

杨廷宪[10](2012)在《抗棉花黄萎病育苗基质研究》文中认为本研究以草木灰、蚯蚓粪、精制棉下脚料、松针为原料,以鄂杂棉11为供试棉种,筛选出了适合棉花生长的育苗基质A05。从棉花苗期、花蕾期和结铃期筛选出3株具有较强抗棉花黄萎病的内生拮抗菌株MH-6、YUPP-1和MH-11。经16S rDNA测序鉴定,YUPP-1、MH-6、MH-11分别为解木聚糖类芽孢杆菌(P.xylanilyticus),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对这3个菌株和组合后进行了定殖试验、室内盆栽、田间防病试验,结果表明,组合菌群具有良好的定殖和抗病效果。另外,将这3个菌株和组合后(菌含量比1:1:1)以108cfu/g浓度添加到基质中,确定这3个菌株在基质A05中的消长动态,然后以添加内生菌的基质进行育苗移栽,观察其在田间的抗病效果。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育苗基质配方筛选基质的育苗质量反映出基质的配比优越性。试验以草木灰、蚯蚓粪、精制棉下脚料和松叶为原料配制基质,进行棉花育苗,以出芽率、叶片数、株高植株鲜重(叶,茎、根系鲜重)、干重(叶、茎、根系鲜重)和根系发达程度为农艺性状指标,筛选最优配比基质,得出以下结果:(1)出芽率:播种3d后,A01、A02、A04、A05基质和对照间出苗率较高,无显着差异,均在85%以上,而添加4份体积精制棉下脚料的A03基质的出芽率相对较低,为75.4%;(2)株高:A01的棉株最高,达20.32cm,与A02,A03,A04,A05基质间达0.05显着差异,A03基质棉花株高最低,为10.00cm,A02,A04,A05基质棉苗株高分别为14.83cm,14.21cm和13.37cm;(3)鲜重和干重:A05基质棉苗根系的鲜重和干重最高,分别达5.01g/株和0.65g/株,A03基质棉苗根系鲜重和干重最低,分别为2.00g/株和0.092g/株;这说明棉苗在A05基质上生长根系最发达。2基质N、P、K、有机质及PH值测定基质N、P、K、有机质及PH值是基质性能的重要方面。试验得出以草木灰和蚯蚓粪按体积比4:3比例混合的A01基质N、P、K、有机质含量都是最高。A05基质N、P、K、有机质含量适中,PH值7.1,与对照相当。A02-A04基质和对照基质N、P、K、有机质含量相差不大,但是添加4份精制棉下脚料的A03有机质含量较高,达到312.29g/kg。A03基质显弱碱性,PH达到7.88。3棉花内生拮抗菌的分离筛选与鉴定在棉花苗期、花蕾期和结铃期用平板对峙法分别筛选出3株对棉花黄萎病具有较强拮抗作用的菌株,分别为MH-6、YUPP-1和MH-11,它们在平板上对棉花黄萎病抑菌圈分别达到10mm,15mm,17mm(打孔器直径为5mm)经16sDNA测序得出,YUPP-1与解木糖类芽孢杆菌(P.xylanilyticus)同源性很高,达到99%,利用ClustalX和TreeView软件将测序结果与同源性相近的菌株进行聚类分析,初步把菌株YUPP-1确定为解木聚糖类芽孢杆菌。菌株MH-6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它与多粘类芽孢杆菌(Paenibacillus polymyxa)有极高的同源性,相似性高达99%,初步把菌株MH-6确定为多粘类芽孢杆菌。菌株MH-11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数据库中的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发现它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A23)有极高的同源性,相似性高达99%,初步把菌株MH-11确定为枯草芽孢杆菌4生防菌在棉株内定殖评价定殖试验表明,MH-6R、MH-11R、YUPP-1R均能顺利定殖于棉株体内,但其定殖数量会随着棉花发育的生育期不同而波动,并且生防菌的浓度对定殖群体数量具有正效应。多粘类芽孢杆菌MH-6R在棉株根际定殖数量随施用菌量的增加而逐渐提高,在处理后的第40d(苗期),菌株定殖数量达到顶峰(使用浓度为1×108cfu/株时,定植浓度达1×105cfu/g),随着棉株进一步发育,其定殖数量逐步下降,至结铃期其种群数量下降到每克棉微管组织1000个左右菌落。解木聚糖类芽孢杆菌YUPP-1R在苗期每克棉组织菌群定殖量不足1×104cfu,以后逐步增殖,在处理后的第60d(现蕾期)达到定殖高峰,随后逐步下降,到结铃期时,施用量为1×108cfu/株的体内菌群定殖量可维持在1×104cfu/g。枯草芽孢杆菌MH-11R在苗期和现蕾期定殖数量较少,并呈缓慢上升趋势,在处理后的第80d(开花结铃期)逐步达到定殖高峰,后期稍降,施用量为1×108cfu/株的棉株体内菌群定殖量可维持在1×104cgu/g。5生防菌盆栽及小区防效试验室内盆栽试验表明,当生防菌单独使用时,其防效顺序依次为:解木聚糖类芽孢杆菌YUPP-1>多粘类芽孢杆菌MH-6>枯草芽孢杆菌MH-11;3个菌株联合施用防治效果比各自单独施用好,在苗期该处理未有棉株罹病,仅在结铃期棉株发病率为3.3%,而对照发病率高达95%,病情指数高达41。2010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株菌单独施用时,在田间的实际防效顺序依次为;解木聚糖类芽孢杆菌YUPP-1>多粘类芽孢杆菌MH-6>枯草芽孢杆菌MH-11;3个菌株联合施用比各自单独施用防治效果好,在开花现蕾期,该处理发病率仅为5.2%,而对照发病率高达33.5%;在结铃期处理的发病率也仅9.4%,而此时对照的发病率高达47.5%。2011年的试验结果与2010年的结果趋势基本一致,只是在试验地,2011年的黄萎病整体发病情况要比2010年严重,这可能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田间试验的结果与室内结果趋势基本一致,但整体防效与室内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6生防菌在A05的消长动态3个菌株单独存在于A05基质中的存活消长动态试验表明:3个单独菌株在基质中的走势相似,菌株以1×106cfu/g添加到基质中,5d时间,3个菌株的含量下降1~1.5个数量级,10d又上升约1.5个数量级,之后走势平缓,在20d左右开始骤降。而对照一直保持低含量水平(60cfu/g以下)。3个菌株同时存在于A05基质中的存活时间动态试验表明:每个菌在最初含量为1×106cfu/g的情况下,MH-6和MH-11两个菌株在5d含量下降1.5个数量级,之后持平,在20d左右又开始骤降,而YUPP-1在5d下降1.5个数量级之后,在10d左右又上升约1.5个数量级,之后含量缓慢下降,同样在20d左右含量还可达1.7×105cfu/g,之后开始骤降。对照一直保持较低水平。因此,20d内3个菌株在该基质中的比例约为10:1:1。7抗病基质育苗移栽防病试验两年不同地点的田间试验表明,A05R抗病基质育苗棉花移栽到到田间后,不同地点棉花发病率和病情指数的数值之间不同,但与对照相比,棉花发病率与病情指数均较低。在棉花开花期,A05R处理的棉花发病率在14%到21%之间,病情指数为6.4到14.0之间,而对照组棉花,开花期发病率均在45%~60%之间,病情指数为35.0到41.0之间。龄期的情况与开花期相似,只是对照和处理的病情均有轻微加重。

二、育苗器的研制现状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育苗器的研制现状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改性淀粉胶粘剂性能研究及其在生物质育秧盘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秸秆和牛粪的利用及发展
        1.1.1 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与发展
        1.1.2 牛粪的处理及应用
    1.2 育秧盘简介及基质组成
    1.3 水稻育秧盘简介及理化性能研究
        1.3.1 水稻育秧盘的简介及制备
        1.3.2 水稻生物质育秧盘的理化性能
    1.4 淀粉胶粘剂简介
        1.4.1 淀粉的基本概念
        1.4.2 淀粉胶粘剂的基本概念
    1.5 淀粉胶粘剂的改性
        1.5.1 淀粉胶粘剂的物理改性
        1.5.2 淀粉胶粘剂的化学改性
        1.5.3 淀粉的生物改性
    1.6 淀粉胶粘剂的应用
    1.7 本课题研究的意义及创新点
        1.7.1 选择本课题的意义
        1.7.2 本课题的主要内容
        1.7.3 本课题的创新点
第二章 氧化淀粉胶粘剂在水稻生物质育秧盘的应用
    2.1 前言
        2.1.1 糊化剂的选择
        2.1.2 氧化剂的选择
        2.1.3 交联剂的选择
    2.2 实验原料及仪器
        2.2.1 实验原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水稻生物质育秧盘的制备
        2.3.2 氧化淀粉胶粘剂的合成
        2.3.3 氧化改性胶粘剂的性能测试
    2.4 水稻生物质育秧盘的性能测试
        2.4.1 剪切强度
        2.4.2 含水率测定
        2.4.3 体积膨胀率的测定
        2.4.4 生物降解率测定
    2.5 结果与讨论
        2.5.1 Na OH的用量对糊化反应的影响
        2.5.2 H_2O_2用量对氧化反应的影响
        2.5.3 反应条件对胶粘剂黏度和流动性的影响
        2.5.4 反应条件对胶粘剂粘结强度和耐水性的影响
        2.5.5 反应条件对胶粘剂干燥速率和固含量的影响
        2.5.6 最优条件下生物胶粘剂性能
    2.6 不同施胶量对水稻生物质育秧盘的影响
        2.6.1 施胶量对育秧盘生物降解率的影响
        2.6.2 施胶量对育秧盘体积膨胀率的影响
        2.6.3 施胶量对育秧盘含水率的影响
        2.6.4 施胶量对育秧盘剪切强度的影响
    2.7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接枝淀粉胶粘剂在水稻生物质育秧盘的应用
    3.1 前言
    3.2 实验试剂与仪器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水稻生物质育秧盘的制备
        3.3.2 接枝淀粉胶粘剂的合成
        3.3.3 接枝淀粉胶粘剂性能测试
        3.3.4 产物表征
    3.4 水稻生物质育秧盘的性能测试
    3.5 结果与讨论
        3.5.1 反应条件对胶粘剂黏度和流动性的影响
        3.5.2 接枝聚合反应条件对粘合强度和耐水性能的影响
    3.6 最佳条件的确定
    3.7 接枝淀粉胶粘剂的表征
        3.7.1 红外表征分析
        3.7.2 SEM表征分析
        3.7.3 TGA表征分析
        3.7.4 XRD表征分析
    3.8 施胶量对水稻生物质育秧盘性能的影响
        3.8.1 接枝淀粉胶粘剂施胶量对生物降解速率的影响
        3.8.2 接枝淀粉胶粘剂施胶量对体积膨胀率的影响
        3.8.3 接枝淀粉胶粘剂施胶量对含水率的影响
        3.8.4 接枝淀粉胶粘剂施胶量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接枝-交联淀粉胶粘剂在水稻生物质育秧盘的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试剂与仪器
        4.2.1 实验试剂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部分
        4.3.1 水稻生物质育秧盘的制备
        4.3.2 接枝-交联淀粉胶粘剂的合成
        4.3.3 接枝-交联淀粉胶粘剂性能测试
        4.3.4 产物表征
    4.4 水稻生物质育秧盘性能测试
    4.5 结果与讨论
        4.5.1 反应条件对胶粘剂黏度和流动性的影响
        4.5.2 交联剂对接枝-交联淀粉胶粘剂性能的影响
    4.6 最佳条件的确定
    4.7 接枝-交联淀粉胶粘剂表征
        4.7.1 红外表征分析
        4.7.2 SEM表征分析
        4.7.3 TGA表征分析
        4.7.4 XRD表征分析
    4.8 施胶量对水稻生物质育秧盘的影响
        4.8.1 三种胶粘剂施胶量对生物降解速率的影响
        4.8.2 三种胶粘剂施胶量对体积膨胀率的影响
        4.8.3 三种胶粘剂施胶量对含水率的影响
        4.8.4 三种胶粘剂施胶量对剪切强度的影响
    4.9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2)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灌溉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来源
    1.2 课题的背景和意义
    1.3 智能控制技术
        1.3.1 智能控制技术及其发展
        1.3.2 智能控制技术的特点及控制方法
    1.4 智能灌溉国内外发展现状
        1.4.1 智能灌溉国外的发展现状
        1.4.2 智能灌溉国内的发展现状
    1.5 论文结构及主要内容
2 灌溉系统硬件设计
    2.1 灌溉系统设计目标
    2.2 灌溉系统的设计原则
    2.3 灌溉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3.1 灌溉控制系统功能需求
        2.3.2 传感器选型
        2.3.3 灌溉系统总体方案
        2.3.4 灌溉控制终端硬件方案
    2.4 灌溉控制终端硬件各模块电路设计
        2.4.1 主控模块电路设计
        2.4.2 电源电路设计
        2.4.3 环境因子采集模块电路设计
        2.4.4 数据存储模块设计
        2.4.5 无线通讯模块电路设计
        2.4.6 执行模块电路设计
        2.4.7 人机交互手持设备设计
        2.4.8 灌溉控制终端电路图及PCB
    2.5 本章小结
3 灌溉系统软件设计
    3.1 软件开发环境
        3.1.1 灌溉控制终端软件开发环境
        3.1.2 人机交互手持设备开发环境
    3.2 传感器数据采集流程设计
    3.3 无线通讯通信软件设计
    3.4 继电器和电磁阀控制软件流程设计
    3.5 客户端/上位机监控软件设计实现
        3.5.1 WEB端的设计实现
        3.5.2 APP的设计实现
        3.5.3 上位机监控管理软件
    3.6 本章小结
4 智能控制算法模型设计
    4.1 基于改进极限学习机预测蒸发蒸腾量模型设计
        4.1.1 蒸发蒸腾量传统计算方法
        4.1.2 极限学习机算法理论
        4.1.3 极限学习机算法的改进
        4.1.4 改进的极限学习机算法预测蒸发蒸腾量
    4.2 基于模糊控制的灌溉量模型设计
        4.2.1 模糊控制器基本理论
        4.2.2 作物生长环境参数值获取
        4.2.3 模糊控制器输入输出变量的确定
        4.2.4 模糊控制器语言的选取
        4.2.5 模糊控制器隶属度函数的确定
        4.2.6 模糊控制器规则建立
        4.2.7 解模糊化
        4.2.8灌溉量模型的仿真实验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软硬件测试
    5.1 实验室测试
        5.1.1 灌溉控制终端PCB及供电电路测试
        5.1.2 环境因子采集测试
        5.1.3 数据存储测试
        5.1.4 无线数据传输稳定性测试
        5.1.5 控制功能测试
    5.2 系统应用情况及分析
        5.2.1 系统应用情况
        5.2.2 系统分析
    5.3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清单
致谢

(3)不同容器对华南6种园林植物苗木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容器育苗相关概念与类型
        1.2.1 容器育苗的概念
        1.2.2 容器的类型
    1.3 容器苗研究进展
        1.3.1 国外容器苗研究进展
        1.3.2 国内容器苗研究进展
    1.4 植物光合荧光研究进展
        1.4.1 植物光合作用研究进展
        1.4.2 植物叶绿素荧光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及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地区概况
    2.2 试验容器
    2.3 试验材料
    2.4 试验方法
    2.5 研究指标
        2.5.1 生长特性指标测定
        2.5.2 SPAD值测定
        2.5.3 光合指标测定
        2.5.4 叶绿素荧光参数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容器对苗木生长特性的影响分析
        3.1.1 不同容器对苗木株高生长的影响
        3.1.2 不同容器对苗木地径生长的影响
        3.1.3 不同容器对苗木冠幅生长的影响
        3.1.4 不同容器对苗木枝下高的影响
        3.1.5 不同容器对苗木高径比生长的影响
        3.1.6 不同容器对苗木生长特性影响的综合分析
    3.2 不同容器对苗木光合特性的影响分析
        3.2.1 不同容器对叶绿素含量(SPAD值)的影响
        3.2.2 不同容器对净光合速率(P_n)的影响
        3.2.3 不同容器对气孔导度(G_s)的影响
        3.2.4 不同容器对胞间CO_2浓度(C_i)的影响
        3.2.5 不同容器对蒸腾速率(T_r)的影响
        3.2.6 不同容器对气孔限制值(L_s)的影响
        3.2.7 不同容器对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影响
        3.2.8 不同容器对苗木光合特性影响的综合分析
    3.3 不同容器对苗木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分析
        3.3.1 不同容器对初始荧光(F_o)的影响
        3.3.2 不同容器对苗木最大荧光产量(F_m)的影响
        3.3.3 不同容器对苗木光适应下的最大荧光产量(F_m')的影响
        3.3.4 不同容器对PSⅡ原初光能转化效率(F_v/F_m)的影响
        3.3.5 不同容器对非光化学淬灭(NPQ)的影响
        3.3.6 不同容器对PSⅡ有效光化学量子产量(F_v'/F_m')的影响
        3.3.7 不同容器对实际量子产量Y(Ⅱ)的影响
        3.3.8 不同容器对苗木叶绿素荧光参数影响的综合分析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4.1.1 不同容器对容器苗生长影响
        4.1.2 不同容器对容器苗光合参数影响
        4.1.3 不同容器对容器苗荧光参数影响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国内外林木育苗生产技术装备概述(论文提纲范文)

1 国内育苗生产技术装备
    1.1 整地机械
    1.2 起垄筑床机械
    1.3 播种机械
    1.4 苗木移植机
    1.5 田间抚育管理设备
    1.6 起苗机械
    1.7 育苗营养基质制备设备
    1.8 其他相关育苗设施
2 国外育苗工程技术装备
    2.1 育苗营养基质制备处理设备
    2.2 播种设备
        2.2.1 针式播种机
        2.2.2 滚筒式精密播种机
        2.2.3 板式精密播种机
    2.3 其他相关种苗培育设备
3 小结

(5)离子浓度、光质和激素对水培马铃薯苗薯繁殖及光合性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马铃薯产业概述
    1.2 马铃薯脱毒原理及脱毒苗薯繁育技术
        1.2.1 马铃薯脱毒原理
        1.2.2 脱毒马铃薯苗薯繁育技术
        1.2.3 块茎形成机理
    1.3 营养液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研究
        1.3.1 氮磷钾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3.2 中量元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3.3 营养液配方和浓度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4 光质对水培马铃薯苗薯繁育及光合的研究
        1.4.1 马铃薯的光形态建成机制
        1.4.2 光质对马铃薯光合电子传递和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1.4.3 不同光质对马铃薯植株生长发育的影响
        1.4.4 不同光质对马铃薯根系生长发育的影响
    1.5 内源激素对马铃薯苗薯繁育研究
        1.5.1 GA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5.2 ABA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5.3 CTKs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5.4 其他激素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1.5.5 激素间相互作用
    1.6 打顶对马铃薯生长发育的影响
第2章 引言
    2.1 研究目的和意义
    2.2 研究主要内容
        2.2.1 试验一营养液离子浓度对水培马铃薯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2.2.2 试验二不同LED光质对水培马铃薯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2.2.3 试验三GA、6-BA与剪苗次数对苗薯繁育的影响
    2.3 研究创新点
    2.4 主要技术路线
第3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点与材料
    3.2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计
        3.2.1 试验水培设施
        3.2.2 脱毒组培苗炼苗、复壮及移栽
        3.2.3 试验设计及条件控制
    3.3 试验环境条件控制与管理
    3.4 指标测定
        3.4.1 试验一指标测定
        3.4.2 试验二指标测定
        3.4.3 试验三指标测定
    3.5 统计分析
第4章 结果与分析
    4.1 营养液离子浓度对水培马铃薯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4.1.1 不同营养液离子浓度对马铃薯植株生长的影响
        4.1.2 不同浓度营养液处理的植株叶绿素含量变化
        4.1.3 不同浓度营养液下植株根系生长和根系活力的变化
        4.1.4 不同离子浓度营养液下植株气体交换
        4.1.5 不同离子浓度处理下的叶片荧光动力学参数
        4.1.6 不同离子浓度处理的马铃薯单株产量
        4.1.7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1.8 小结
    4.2 不同LED光质对水培马铃薯生长及光合的影响
        4.2.1 不同光质下的马铃薯叶片生长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4.2.2 不同光质下马铃薯气体交换参数变化
        4.2.3 不同光质下植株叶绿素荧光参数变化
        4.2.4 不同光质下植株叶绿素荧光快速响应曲线
        4.2.5 不同光质对马铃薯植株匍匐茎和块茎形成的影响
        4.2.6 小结
    4.3 GA、6-BA与剪苗次数对苗薯繁育的影响
        4.3.1 GA和 6-BA单独处理对马铃薯苗薯繁殖的影响
        4.3.2 剪苗次数和激素处理对植株生长的影响
        4.3.3 剪苗次数和激素处理对分枝和剪切苗繁殖的影响
        4.3.4 剪苗次数和激素对块茎发育的影响
        4.3.5 剪苗次数和激素处理对微型薯产量的影响
        4.3.6 各指标间相关性分析
        4.3.7 剪苗次数和激素处理对水培马铃薯总体繁殖倍数的影响
        4.3.8 小结
第5章 讨论与结论
    5.1 讨论
        5.1.1 营养液离子浓度与水培马铃薯生长发育
        5.1.2 LED光质与水培马铃薯生长发育
        5.1.3 GA、6-BA和剪苗次数与苗薯繁育
    5.2 结论
        5.2.1 马铃薯水培营养液离子浓度优选
        5.2.2 马铃薯水培最佳LED光质配置
        5.2.3 GA、6-BA配方和剪苗次数对水培马铃薯苗薯繁殖调控优化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本文缩略词表
附录二 马铃薯水培效果图片
致谢
在校期间学术成果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6)海带养殖育苗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海带养殖育苗现状分析
        1.2.2 无线监测系统现状分析
        1.2.3 总结分析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系统构建的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系统开发应用的理论知识
        2.1.1 海带人工育苗的技术环节
        2.1.2 海带人工育苗日常管理事项
    2.2 系统应用的主要技术
        2.2.1 ASP.NET技术
        2.2.2 Web Service技术
        2.2.3 PageO ffice技术
        2.2.4 CKEditor组件技术
    2.3 系统平台开发环境
    2.4 数据库选择
    2.5 小结
3 系统的分析设计与整体架构
    3.1 系统需求分析
    3.2 系统功能分析
    3.3 系统可行性分析
        3.3.1 技术可行性
        3.3.2 研究条件可行性
    3.4 系统设计原则
        3.4.1 可扩展性和易维护性原则
        3.4.2 稳定性和可靠性的原则
        3.4.3 成熟性和先进性的原则
        3.4.4 实用性和经济性的原则
        3.4.5 保密性和安全性的原则
    3.5 系统整体设计架构
    3.6 小结
4 采集节点与网关模块的设计与实现
    4.1 采集节点选型
    4.2 网关节点的功能设计与实现
        4.2.1 网关节点参数规格
        4.2.2 网关节点的设计与测试
    4.3 小结
5 系统软件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5.1 系统平台功能模块设计
    5.2 系统平台数据库设计
        5.2.1 数据库设计原则
        5.2.2 数据库概念结构设计
        5.2.3 数据库表设计
    5.3 系统测试与实现
    5.4 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8)加压溶剂萃取萌发大豆中活性物质及产品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豆类的营养价值及发芽大豆生理功能概述
        1.1.1 黄豆的营养价值
        1.1.2 黑豆中活性成分的营养价值及生理功能
        1.1.3 发芽黄豆的活性成分生理功能研究
    1.2 豆类活性物质研究概况
        1.2.1 大豆异黄酮的研究概况
        1.2.2 γ-氨基丁酸的研究概况
    1.3 加压溶剂萃取技术研究进展
        1.3.1 加压溶剂萃取技术的基本原理
        1.3.2 加压溶剂萃取的应用
    1.4 国内外豆浆研究现状
    1.5 立题背景及意义
    1.6 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试验主要试剂
        2.1.2 主要仪器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大豆化学成分的测定方法
        2.2.2 大豆萌发过程中活性物质变化规律研究
        2.2.3 加压溶剂萃取法从萌发大豆中提取γ-氨基丁酸旳技术工艺
        2.2.4 加压溶剂萃取大豆异黄酮的技术工艺
        2.2.5 富含活性因子的豆浆产品的研制
3 结果分析与讨论
    3.1 标准曲线
        3.1.1 还原糖的标准曲线
        3.1.2 可溶性蛋白的标准曲线
        3.1.3 分光光度法测定γ-氨基丁酸的标准曲线
        3.1.4 紫外三波长法测定大豆异黄酮的标准曲线
        3.1.5 大豆异黄酮液相色谱测定及标准曲线的建立
        3.1.6 植酸含量标准曲线
        3.1.7 脂肪酸甲酯标准曲线的建立
    3.2 大豆萌发过程中化学成分变化
        3.2.1 还原糖的含量变化
        3.2.2 可溶性蛋白质和总蛋白质的含量变化
        3.2.3 不同萌发时间大豆 NSI 的含量变化
        3.2.4 氨基酸的含量变化
        3.2.5 粗脂肪和游离脂肪酸的含量变化
        3.2.6 脂肪氧化酶活力变化
        3.2.7 大豆异黄酮的含量变化
        3.2.8 胰蛋白酶抑制剂的含量变化
        3.2.9 植酸的含量变化
    3.3 加压溶剂法提取萌发大豆中活性物质γ-氨基丁酸的研究
        3.3.1 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3.3.2 正交试验及结果分析
    3.4 加压溶剂法提取大豆总异黄酮的研究
        3.4.1 单因素试验结果及分析
        3.4.2 正交试验结果与分析
        3.4.3 大豆总异黄酮的初步纯化
        3.4.4 逆流色谱法分离大豆异黄酮的研究
    3.5 富含活性因子的豆浆产品的研制
        3.5.1 筛选高/低异黄酮含量的大豆原料
        3.5.2 萌发大豆豆浆的脱腥工艺技术
        3.5.3 萌发大豆豆浆及系列产品
4 结论
    4.1 创新点
    4.2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杉木优良无性系光自养微繁殖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林木无性繁育研究进展
        1.1.1 林木扦插繁殖研究进展
        1.1.2 植物组织培养研究进展
    1.2 光自养微繁殖技术
        1.2.1 光自养微繁殖技术理论的提出
        1.2.2 光自养微繁殖技术的研究现状
    1.3 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技术
    1.4 本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来源与前处理
    2.2 供试的培养设备及灭菌
    2.3 试验设计
        2.3.1 光自养培养条件下不同杉木扦插生根促进剂的筛选
        2.3.2 光自养培养条件下不同杉木扦插基质以及枝条部位的筛选
        2.3.3 光自养培养条件下杉木优良无性系营养液配方的筛选
        2.3.4 光自养培养条件下环境因子的筛选
        2.3.5 光自养微繁殖技术与户外扦插繁殖技术下的杉木苗木质量评价方法
    2.4 试验方法
        2.4.1 生根指标的测定
        2.4.2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4.3 根系活力的测定
        2.4.4 叶绿素荧光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3.结果和分析
    3.1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生根促进剂处理对杉木生根的影响
        3.1.1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生根促进剂处理对杉木成活率的影响
        3.1.2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生根促进剂处理对杉木生根率的影响
        3.1.3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生根促进剂处理对杉木光平均根长的影响
        3.1.4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生根促进剂处理对杉木平均根数的影响
    3.2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扦插基质以及枝条部位对杉木生根的影响
        3.2.1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扦插基质以及枝条部位对杉木光成活率的影响
        3.2.2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扦插基质以及枝条部位对杉木生根率的影响
        3.2.3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扦插基质以及枝条部位对杉木平均根长的影响
        3.2.4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扦插基质以及枝条部位对杉木平均根数的影响
    3.3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营养液配方对杉木生根的影响
        3.3.1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营养液处理对杉木生根率的影响
        3.3.2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的营养液处理对杉木平均根数的影响
        3.3.3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的营养液处理对杉木平均根长的影响
        3.3.4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的营养液处理对杉木平均根重的影响
    3.4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 CO_2浓度以及不同光照强度对杉木生根的影响
        3.4.1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 CO_2浓度以及不同光照强度对杉木生根率的影响
        3.4.2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 CO_2浓度以及不同光照强度对杉木平均根长的影响
        3.4.3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 CO_2浓度以及不同光照强度对杉木平均根数的影响
        3.4.4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 CO_2浓度以及不同光照强度对杉木平均根重的影响
        3.4.5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 CO_2浓度以及不同光照强度对杉木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4.6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 CO_2浓度以及不同光照强度对杉木根系活力的影响
    3.5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 CO_2浓度以及不同光照强度对杉木叶绿素荧光的影响
        3.5.1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 CO_2浓度及光照强度对杉木叶绿素荧光 Fo 的影响
        3.5.2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 CO_2浓度及光照强度对杉木叶绿素荧光 Fm 的影响
        3.5.3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 CO_2浓度及光照强度对杉木叶绿素荧光 Fv/Fm 的影响62
        3.5.4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 CO_2浓度及光照强度对杉木叶绿素荧光 Fv/Fo 的影响
    3.6 光自养微繁殖技术与户外扦插繁殖技术下杉木苗木质量评价
4.结论和讨论
    4.1 结论
        4.1.1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生根促进剂处理对杉木生根的影响
        4.1.2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基质以及枝条部位对杉木生根的影响
        4.1.3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的营养液处理对杉木生根的影响
        4.1.4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 CO_2浓度以及不同光照强度对杉木生根的影响
        4.1.5 光自养微繁殖下不同 CO_2浓度以及不同光照强度对杉木叶绿素荧光的影响67
        4.1.6 光自养微繁殖技术与户外扦插繁殖技术下的杉木质量评价
    4.2 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10)抗棉花黄萎病育苗基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棉花育苗方式的发展
    1.2 育苗基质的功能和性质特点
    1.3 育苗基质的主要成分研究
    1.4 棉花育苗基质的研究进展
    1.5 棉花黄萎病防治现状
    1.6 抗棉花黄萎病生物防治研究进展
2 引言
3 材料与方法
    3.1 育苗基质配方筛选
    3.2 基质N、P、K、有机质及pH测定
    3.3 棉花内生拮抗菌的分离
    3.4 生防菌株的16SrDNA测序
    3.5 平板上生防菌的最佳抑菌比例试验
    3.6 生防菌株在棉株内定殖评价
    3.7 生防菌室内及小区防效试验
    3.8 生防菌在A05基质中的消长动态
    3.9 抗病基质育苗移栽防病试验
4 结果与分析
    4.1 育苗基质配方筛选
    4.2 基质N、P、K、有机质及PH值测定
    4.3 棉花内生拮抗菌的分离筛选
    4.4 生防菌16S rDNA测序
    4.5 不平板上3个菌株的最佳抑菌比例试验
    4.6 生防菌在棉花根部的定殖评价
    4.7 生防菌室内及小区防效测定
    4.8 生防菌在A05基质中的消长动态
    4.9 抗病基质育苗移栽防病试验
5 结论与讨论
    5.1 育苗基质配方筛选
    5.2 基质N、P、K、有机质及PH值测定
    5.3 棉花内生拮抗菌的分离筛选
    5.4 生防菌16S rDNA测序
    5.5 不平板上3个菌株的最佳抑菌比例试验
    5.6 生防菌在棉花根部的定殖评价
    5.7 生防菌室内及小区防效测定
    5.8 生防菌在A05基质中的消长动态
    5.9 抗病基质育苗移栽防病试验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四、育苗器的研制现状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改性淀粉胶粘剂性能研究及其在生物质育秧盘的应用[D]. 张智慧. 吉林大学, 2021(01)
  • [2]基于智能控制技术的灌溉系统研究[D]. 张阳阳. 西安工程大学, 2019(02)
  • [3]不同容器对华南6种园林植物苗木光合和荧光特性的影响[D]. 许泽萍.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4]国内外林木育苗生产技术装备概述[J]. 白帆,吴昊,肖冰,吴兆迁. 林业机械与木工设备, 2018(01)
  • [5]离子浓度、光质和激素对水培马铃薯苗薯繁殖及光合性能的影响[D]. 张晓勇. 西南大学, 2017(02)
  • [6]海带养殖育苗监测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 于霄汉. 山东农业大学, 2015(04)
  • [7]YBG-1型烟叶编杆机的研究设计与应用[J]. 姚东伟,马建民. 农机化研究, 2013(08)
  • [8]加压溶剂萃取萌发大豆中活性物质及产品开发[D]. 项聿兰.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9]杉木优良无性系光自养微繁殖技术[D]. 仇金维. 福建农林大学, 2012(12)
  • [10]抗棉花黄萎病育苗基质研究[D]. 杨廷宪. 长江大学, 2012(01)

标签:;  ;  ;  ;  ;  

育苗装置的研究现状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