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需要建立相应的支持体系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需要建立相应的支持体系

一、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要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论文文献综述)

李仁杰[1](2021)在《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与实践探索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48年9月26日,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了华北人民政府,标志着华北人民政府正式成立。华北人民政府是根据中共中央的指示精神在原晋察冀边区政府和邯郸晋冀鲁豫边区政府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它是全国性联合政府,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新中国成立前夕建立的由董必武任主席的华北人民政府,从1948年9月成立到1949年9月结束,虽然历时仅13个月,却被称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雏形”,中国共产党走向执掌全国政权的“试验田”,其意义重大而深远,华北人民政府在政党制度、政权组织形式、组织机构建立、法制建设、制度规定等诸方面为中央人民政府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担任华北人民政府主席的董必武,参加过辛亥革命,又是中国最早的共产主义者群体中的一员。他的一生,是同中国近百年几个重要历史时期的人民革命斗争紧紧相联系的,是同中国共产党的产生和发展、党的主要领导活动紧紧相联系的。董必武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中共一大代表,是我国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在实践工作中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和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卓越贡献。在主政华北人民政府期间,董必武成就斐然,尤其是在党的建设、政权建设、法制建设等方面建树颇多。不仅有实践的探索与创新,更有理论的积累和创造,对新中国的全面政权建设具有重要借鉴、参考和指导价值。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方法、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方法、多学科综合研究方法以及社会调查等方法,对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的思想和实践进行研究,分析其政权建设的理论建树、实践创新以及可供借鉴的经验。第一,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与历史基础。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源于马克思主义政权建设思想和法学理论、列宁苏维埃政权治理实践的启迪,更源于中国共产党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积淀。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历史基础是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反思、创建中国共产党过程中的经验、早期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升华以及西柏坡时期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第二,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主要特点。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党的领导是加强政权建设的根本、党的建设是政权建设的重中之重、为群众谋幸福是政权建设的出发点、制度保障是政权建设的基础。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基本特点表现为:将历史性、现实性、未来性相贯穿,将政策性和实践性相统一,将立足全面和突出重点相结合。第三,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的实践探索。这一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的实践探索主要包括政治建设、法制建设、经济建设、社会文化建设等方面。其中政治建设主要是重视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全权性和至高性,主张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权模式。法制建设主要是厘清“三权”和强化“原则”。在厘清“三权”中,董必武针对立法权、司法权、监督权进行了探索。在强化“原则”中主要是健全新民主主义的行政法令、法规,落实“有法可依”原则;健全司法审判制度,落实“有法必依”原则;健全公职人员队伍守法、惩罚制度,落实“依法办事”原则。在经济建设中,董必武落实了土改工作,恢复农业生产,并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此外在华北人民政府时期他带领整顿了金融秩序,统一货币。在社会文化建设中,董必武主张发展和改革教育制度,整顿教育秩序,并提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四,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概括起来,即:党的建设始终为首要、关心群众利益是根本立足点、依法行政是重要保障。首先,党的建设始终作为首要,提出:从严治党是把党建设好的永恒保证、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是党自省自律的根本、要努力构建管党治党的思想体系。其次,关心群众利益是根本立足点,提出了政权的权威要建立在人民信任的基础上、人民权利永远属于人民、人民生活需要是政权建设的中心任务等一系列观点。此外,还提出了依法行政是一条重要经验,各级干部要训练依法行政素养、依法行政节约管理成本、将政府工作纳入有序运行轨道等主张。第五,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董必武的政权建设思想随着时代变迁不断进行着历史演进与升华,为我们党的政权建设提供了现实的指导意义,通过不断的系统归纳,将为新时代党的政权建设理论提供有益支撑。首先,从“党是领导的关键”到“党是领导一切的”。华北人民政府是由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是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进行的一次民主政治协商的有益尝试。华北人民政府主张党的领导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关键,坚定地坚持党的领导和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于党的领导的深刻含义和重要方式不断进行创新,并且指明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重要方法,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征途上,涉及到政党制度、国家体制和经济建设等多方面的问题是非常复杂的,中国共产党需要认识到其当前的地位与具体的作用,辩证处理好党政关系,使政府更高效地良性运转;需要将政治政权建设、经济建设、现代化发展与党的领导功能等多方面有机融合在一起;需要清楚地认识国际、国内发展形势;需要切实加强与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需要进一步正确认识其执政党的功能定位,以推进其功能建设,这对于中国共产党的长期执政,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党的队伍建设是实现党正确领导的关键环节,在组织方面需要提升各级党组织的领导力;在作风建设方面需要保证党的先进性与纯洁性;在纪律方面,全党需要统一意志、统一行动,从而能够保持一致前进的步调。上述这些也无不闪烁着董必武的政权建设思想的历史光辉。其次,从奠基依法行政到实施全面依法治国。董必武是我们党的一位法学专业大家,他不但长期从事法制建设的实际工作,而且根据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和法的学说,结合我国法制建设的具体实际,提出了许多独创性的见解。他认为,法制和国家是紧密相连的,没有法制就不能成为一个现代国家。无产阶级领导人民夺取政权后,必须迅速创立人民民主的法制,以保障和促进经济建设的发展。在国家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主要的任务已经由解放生产力变为保护和发展生产力的时候,不能再经常搞群众运动,必须进一步健全法制。董必武的法学思想,对于今天我们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这是他留给我们的极为珍贵的思想遗产。中国共产党人一直在探索法治中国之路径,在华北人民政府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法治建设经历了从模糊到具体,从零散到系统的发展过程,并且制定了宪法大纲,这对于我国依法治国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十八大以来,我国十分重视依法治国的发展方针,并且通过了《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突出了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并且肯定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的成就,但是同时也提出了新时期我国法制建设当中仍然存在着不适合的问题,一些法律法规无法客观地反映出人民的意愿,缺乏针对性与可操作性,甚至存在着有法不依执法不严的问题。这对新时期我国依法治国的进行是非常不利的。由此可以看出,依法治国是历史经验教训的警示,在我国社会治理的过程当中需要保证依法治国,尤其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形成完善的法律体系,从而结合实施体系监督体系保障体系来不断地完善我国依法治国的体系。全面依法治国已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新时期在我国全面依法治国的过程当中,需要健全机制重视全局谋划,明确发展目标重视落实,从而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方针。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法治建设已经取得了重要的成就,并且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习近平总书记也提出了当前我国正在处于发展转型的重要时期,需要加强全面依法治国道路的进行,尤其是加强党对全面依法治国的领导,在此其中健全机制是非常重要的,依法治国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保障,在实际建设的过程当中,也需要健全相关工作制度与机制,从而落实全面依法治国的方针政策,通过相关制度与工作机制的保障,实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建设,从而带动法治中国建设发展进入新阶段。再次,从关注民众生活到以人民为中心。以人民为中心是党的工作中的核心,董必武十分重视为人民大众服务,他提出:“政权关系着千百万人的生命和生活方向”,在主政华北人民政府时,一直以践行为人民服务为宗旨,以“人民为本”的思想贯穿始终。一是关注民生是华北人民政府工作的着眼点。中国共产党在十九大报告当中所提出的群众组织力,也体现出中国共产党对于群众工作的深刻认识,只有在增强群众组织力的基础上才能够把握组织群众的规律,才能够向群众学习,并且不断地为人民群众进行服务。中国共产党需要依靠群众、动员群众,才能够从事相关的物质生产活动与精神文化活动,才能够完成革命斗争工作与社会变革工作。因此党的群众组织力就要求中国共产党,紧紧地依靠群众,并且进行伟大的斗争推动工程试验的发展,并且实现伟大梦想。二是人民在共产党人心中的分量最重。根据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系列讲话与在全国考察当中可以看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重视人民的作用,人民一词也被提的频率最高、分量最重。人民群众是中国共产党的力量源泉,因此作为中国共产党人需要坚持不忘初心,需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同时一切依靠人民。

蒋菁[2](2021)在《俄罗斯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文中提出科技创新发展是俄罗斯经济能否实现结构转型和突破增长的关键,也是关乎国家经济安全战略成败的重中之重。近年来,俄罗斯高度重视创新经济发展,依托原有的科研发展实力,在科技创新体制改革和科技创新引领经济发展方面进行了诸多尝试性改革。普京就任总统以来,政府陆续出台一系列措施,旨在不断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强化科技创新管理效率,提升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与此同时,还从国家层面出台创新发展战略和科技发展计划,加大国家对支撑科技创新发展关键要素方面的投入,努力营造科技创新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全方位推进国家经济向创新型发展加速转型。俄罗斯30年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展与实践,可为我国在"十四五"期间加快科技强国建设、完善国家创新体系、坚持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李阳[3](2021)在《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今时代,世界发展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科技革命进入新一轮发展阶段,加速了全球人才、信息、资本等生产要素的流动,世界各国间的科技力量在悄然间发生着变化。科技革命所引发的不仅是全球经济社会的变革,每一次革命过程也必然会改变大国之间的力量分布,重塑世界实力对抗格局。中国科技实力的快速崛起,美国科技霸主地位受到挑战、中美之间的科技博弈屡次触碰着科研工作者的神经。如何在未来科技竞争中处于领先位置,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提高科技创新对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这一切都离不开一流科研机构的支撑,而国家级实验室就能发挥这样的作用,满足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的科技需求。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大国科技博弈的重要体现,为保持国家科技竞争力提供了驱动力,也是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重要战略保障。美国庞大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距今已经历了八十余年的发展历史,积累了成功的管理经验,也是满足国家科技全球领先的重要支撑,在建设管理创新上以及科研实力上领先于全球。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兴建于改革开放之初,伴随着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之路不断发展壮大,但相较于世界发达水平,在建设管理经验、科技体制创新及科研实力等方面还有许多不足。因此,以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作为参照标准进行深入比较,总结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发现建设经验的共性与个性、寻找科研实力比较中的优势与不足,为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及发展寻找经验借鉴,对于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研究成果意义重大。基于此,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来看,两国实验室各自经历了怎样不同的发展阶段,每个阶段建设的侧重点是什么,各阶段的科技政策对实验室发展有何导向,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异同又有哪些?(2)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运行来看,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各有什么特点,在这些方面中,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建设特征又有什么异同,美国实验室的建设经验对中国有何启示?(3)从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科研实力来看,两国实验室在体现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主导地位方面、论文影响力方面的科研实力差距有多少;基于文献属性数据的特征差异有哪些,这些差异对两国实验室论文产出、影响力及主导地位的影响又有哪些?本文以比较研究作为研究视角,重点进行了以下方面的研究工作:(1)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进行对比分析。对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历程进行了划分;结合时代政策背景,对两国实验室各自的发展建设过程、学科分布特点、部门及地域分布特点、建设成效、阶段性特征进行分析,深入了解每一阶段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变化;总结出两国实验室建设历程的相同点及差异。(2)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进行比较分析。梳理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方面的特点;围绕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科研合作五个方面,总结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共性与个性。(3)基于目前代表科技论文最高水平的ESI高被引论文数据库,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比较分析。综合运用文献计量学、数据挖掘、Logistic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等统计分析工具,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国际合作、影响力等角度进行量化比较,以明确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的差异。最终,通过对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多方面的比较分析,本文得到如下结论:(1)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及阶段特征的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兴起于不同的时代背景,经历了截然不同的建设历程。美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作为全球领先的科研机构,兴起于战争年代,维护国家安全与国家利益成为了其建设初衷。先后经历了五个发展阶段,且过程中出现了两次较大的争议。实验室的发展紧密围绕美国国家安全战略展开,进行学科建设的布局与前沿科学领域的探索,尤其是美苏冷战时期,持续增加的军费资助为实验室的研究发展印上了明显的军事化色彩。相较而言,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发展建设起步较晚,与改革开放后的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基本同步,基本依托重点高校及各部门进行运行管理,以材料科学、工程科学等工程类学科研究为主。在经历了改革开放初期艰难的起步后,实验室的发展也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推进走向市场化协同创新的道路,为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服务,在发展方面呈现出快速上升的态势。(2)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中的特色及管理经验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建设运行上既有共同的经验又各具特色。通过对中美典型国家级实验室的建设特征进行分析,作者发现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制度体制、建设定位、资源要素、运行模式及科研合作方面既有共性又有个性。中美两国实验室的兴起处于不同的时代背景,两国在科技、经济等发展阶段上处于不同节点,形成了美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定位于人类终极科学问题的探索,我国的国家级实验室主要还是定位在满足国家科技战略需求层面。两国不同的制度体制也形成了不同的实验室管理模式,美国强调以市场参与为主,政府主导为辅,实验室体系的发展以“自下而上”科技决策体系为主;中国更强调决策主体集中,注重政府的政策引导,实验室多以执行上级科技政策为主。此外,两国实验室在科研经费的预算及拨付制度、实验室的监管主体及实验室主任的选聘与权责方面也都存在着显着差异。(3)回答了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在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方面的科研实力问题。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在科研实力方面各有优势,美国在多个方面保持着相对优势,我国在论文产出方面取得了显着的进步。研究发现,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产出数量的比较上,中国无论是在产出总量还是发展增速方面均有明显的优势;且通过关联规则算法对中美论文产出特征进行分析,发现作者数量为5人及以上为中美论文产出的最主要合作方式;中国论文产出受参与单位的数量作用不显着,当有国内基金参与资助时会显着提高两国实验室的发文量。在基于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比较上,在中美两国间实验室的合作论文方面,美国的主导地位高于中国;在中美实验室参与国际合作论文方面,中国的主导地位强于美国;在中美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的特征方面,论文流向国内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正向影响;资助基金数量及资助基金类别为“无国内基金参与”时对中美国际合作论文的主导地位均有负向影响。在基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比较上,美国在被引频次及影响因子方面的影响力均强于中国;在论文影响力的特征方面,中美高被引论文影响力均受到作者数量、出版时间、资助基金数量等相关因素的影响;作者数量、资助基金数量等对中国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作用程度大于对美国的影响。本研究的创新点可以概括地归纳为以下三个方面:(1)对以国家级实验室为代表的科研机构建设与改革进行了有益探索。美国是当今世界最强大的科学技术强国,拥有雄厚的资本及一流的人才储备,众多的国家级实验室成为了其科技研发的排头兵,也成为了国家科技创新力量的坚实保障。联邦国家实验室体系至今已有七十多年的历史,并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管理经验,拥有一套科学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研究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及其规律,进而探索科研管理机制创新,为突破美国科技封锁,探索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及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很有价值。(2)拓展了文献计量学理论在科技评价中的应用与实践。国家级实验室是进行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工作的重要科研机构。科技论文是体现国家或科研机构基础研究工作的重要载体,同时也是反映国家或科研机构科研实力的主要方面。本文基于ESI及JCR等数据库,以高被引论文为视角,运用文献计量学的理论指导,通过对中美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进行量化分析,可以进一步明确两国国家级实验室的发展现状及差异水平,对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体系的成效进行了检验。另一方面,文献计量学理论以科技论文及各种文献数据特征为研究对象,可以实现对国家或地区、科研机构、学者等学科结构、产出数量、影响力变化等科研动态的科学评价,对于两国实验室科技论文产出及其深层次因素及规律进行探讨,在填补对国家级实验室定量化研究空白的基础上,逐渐丰富我国国家级实验室科研评价体系,以便指导政策实践。(3)为新一轮技术革命背景下,深化国家创新体系理论,丰富国家创新体系理论概念,指导政府科技政策的实施与制度创新,更好地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实现科技的自立自强以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建设提供了新思路。中国国家级实验室体系根植于独有的政治、文化背景,在治理模式和运行机制上不同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面临着独有的现实困境与发展难题。在深入研究美国国家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不照搬照抄美国模式,坚定走社会主义道路方向,结合有益经验探索中国模式,缩小与先进水平的实力差距,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家实验室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胡炅坊[4](2021)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文中指出“当前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1)从改革开放到党的十八大这一时期,我国的经济社会虽然取得了高度快速的发展,但与此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由发展而衍生出来的各种内部问题,以及由国际环境变化而引起的一系列外部问题。从外部环境来看,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始终没有摆脱危机的影响,经济发展走势持续低迷。加之2020年初全球范围新冠疫情的爆发,全球各地区经济都遭受了不同程度的重创。在这种世界历史背景下,政治上的保守主义和经济上的贸易保护主义在全球多个地区抬头,为全球经济复苏蒙上了一层浓厚阴影。从内部环境来看,党的十八大以来,过去几十年发展所带来的部分问题开始在这一时期集中爆发,如生态环境破坏、产能过剩、贫富差距过大、产业结构不合理,等等。我国的经济发展正面临着各种矛盾交织并行的特殊历史背景。为了应对处理国内外面临的这一系列问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直面各种风险挑战、积极求变,在指导新时代经济建设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科学系统的经济指导思想。在2017年12月党中央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党中央明确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并将其作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探索新时代经济建设实践的过程中所形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继承、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对历届中央领导集体经济思想的坚持和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高度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这一重大问题,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科学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作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它既超越了传统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逻辑演变范式,又克服了西方经济学重实证而轻实践的理论缺陷,从根本上解决了市场经济改革以来,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结合后带来的理论和实践层面的双重矛盾和困境。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立足于中国发展实际,通过系统总结以往经济发展理论的不足和缺陷,立足于新时代经济建设伟大实践,科学揭示了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中国经济发展的方向和规律,准确判断了世界经济的未来发展走势。具体来说,本文一共分文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介绍了本文的选题背景、选题意义,以及关于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力图对本研究的总体情况有一个准确的了解。在此基础上,明确研究思路,力图通过方法创新和理论创新科学完整阐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全貌。第二部分主要阐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时代背景和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主要概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结合相关资料,将其划分为萌芽期、形成期和成熟期。第四部分较为全面地论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从逻辑层面将其概括为“1+7+1”的逻辑架构,即为“新发展理念+七个坚持+新发展格局”。第五部分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和理论特征进行了科学概括。在理论逻辑上具体体现为: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在理论特征上体现为科学性、现实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国际性的高度统一。第六部分集中论证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在理论贡献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不仅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而且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在实践价值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一方面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另一方面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高辉[5](2019)在《兴县华盛燃气有限公司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薪酬的作用越来越受到重视,薪酬激励机制的科学合理与否,不仅涉及到员工的积极性问题,也涉及到企业的业绩和未来发展问题;不但涉及到企业的成本控制,也与企业的经济效益密不可分。因此,设计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对于企业实现人力资源的监督、管理和优化配置及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水平等至关重要。兴县华盛燃气有限公司作为一家中小型能源企业,目前正处于快速扩张期,但由于薪酬管理体系设计的不尽合理,对企业的业务发展和绩效等均带来了消极影响,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薪酬管理体系,对企业提升人力资源管理水平、实现可持续发展和有效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至关重要。本文在对兴县华盛燃气有限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发现企业在薪酬设计方面还存在着诸如薪酬水平不公平、员工福利不好等问题,因而本文对此进行了薪酬方案的优化与设计,并从企业的管理人员角度、生产人员角度以及营销人员角度出发,对兴县华盛燃气有限公司进行薪酬体系的优化设计,制定了该企业的薪酬管理体系优化方案,最后对薪酬管理体系优化方案的实施进行了探讨。采用问卷调查等方法,首次对兴县华盛燃气有限公司的薪酬管理体系进行系统研究,对企业提升薪酬管理水平及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此外,也为行业内的其他企业制定薪酬管理方案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赵忠芹[6](2013)在《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文中提出县域经济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单元,是整个国民经济的重要经济基础,是构成国家和省级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即是城镇经济与农村经济的结合部,又是工业经济与农业经济的交汇点,也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衔接处,是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平台。县域经济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近年来,关于县域经济的研究不断增多,但针对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还比较少。相比较全国来说,河北省县域经济总体实力不强,区域发展差异较大,县域经济发展成为推动全省城乡统筹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促进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突破点。本文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在现有国内外对县域经济发展研究和县域经济及其产业特征分析基础上,构建了一套科学且行之有效的、符合省情的衡量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综合指数法对河北省各县(市)最新经济数据进行了综合测算,并对评价结果进行了一系列的分析。为深入分析不同年份县域经济竞争力的不同变化,本文分别对2009年和2010年的经济数据进行了核算,并对三年来的变化进行了比较分析。为突出各个县(市)在发展水平、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方面的不同竞争力水平,选取能够反映县域发展活力和发展潜力水平的部分指标,运用SPSS软件进行了聚类分析,并逐类进行了评述。最后得出河北省县域经济发展存在区域间和区域内不平衡等结论,并提出了一系列的对策和建议。本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构建了一套适用于河北省县域经济特色的评价指标体系②对河北省最新经济数据进行了综合测算③运用了综合指数法对县域经济发展竞争力进行评价④从综合评价结果以外的角度对县域经济竞争力进行了聚类分析。

么红杰[7](2012)在《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文中研究说明科技发展规划,是政府对未来科技活动进行资源配置的重要依据,体现了政府对科技发展前景及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程度的战略预期。从1958年内蒙古自治区科学工作委员会成立以来,内蒙古一直不间断地分阶段进行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研究制定工作。与国家已经制订和实施了8个专门的科技发展规划基本保持一致,内蒙古至今制定和实施了4个科技发展五年计划,3个科技发展中长期规划,对不同时期科技事业的健康稳步发展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回顾自治区成立以来内蒙古科技规划编制和科技事业的发展历程,大体上经历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自治区成立到改革开放(1947—1978),以“奠定基础,重点发展,迎头赶上”为目标,迅速建立起了强大的科研基础和完善的科研体系,这期间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改革开放后分为三个阶段,每个阶段呈现着不同的发展特征。第一阶段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思想和“面向、依靠”的战略方针,努力破除经济与科技脱节的旧体制,先后制定了《内蒙古自治区“七五(1986-1990)”科技发展纲要》;《内蒙古自治区“八五”(1991-1995)科技发展规划》。第二个阶段通过实施“科教兴区”战略,确立“创新、产业化”指导方针,调整科技基础结构,建设区域创新体系。1996年,颁布了《内蒙古自治区科学技术条例》;在国内较早地提出了建设创新型省区的战略目标,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的决定》、《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的若干政策》。第三个阶段通过探索具有自治区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努力建设创新型内蒙古,经济增长方式向创新驱动型转变。2006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在《关于进一步加快科技发展的决定》中首次提出建设创新型内蒙古,把向建设创新型内蒙古努力作为面向未来的总体策略。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这一方针,自治区编制了《内蒙古自治区中长期(2006-2020)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五十年来,在国家宏观科技政策的大背景下,内蒙古自治区科技事业顺应经济发展背景、科技发展面对的主要矛盾、科技发展目标任务以及科技工作指导方针在不同历史时期的的变化,不断深入认识和正确把握区情,始终以制订、完善、实施科技规划作为科技战略发展的载体,引领科技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努力实现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由“促进”到“支撑”,由“推动”到“引领”的历史性转变。但在科技规划实施过程中,内蒙古仍然存在重设计决策、轻执行评估;重行政指令、轻市场指导;重省市级层面的科技战略、轻旗县级层面等问题。特别是在科技规划实施绩效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面广、评价原则、方法较难把握、没有专项资金支持等原因,虽然内蒙古在科技发展规划的编制方面投入了大量人、财、物力,但对于科技发展规划后续的执行、执行过程中的评估、评估之后的改进和动态更新与修正,以及何时以何种方式来终结则关注不够,尤其是缺少对科技规划整体实施效果的评估,使得花费了很大精力制订的规划在指导科技实践和进步方面发挥的效力有限。本文在查阅大量资料、内部辑刊等史料的基础上,开创性地综合回顾与总结了内蒙古科技规划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这在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也是前人没有做过的工作,对研究西部少数民族地区科技政策史提供了一定的借鉴作用。同时,本文通过借鉴其他区域科技政策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建立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估的可行性路径选择与方法模型,为决策层今后树立开展科技规划绩效评价的理念提供了科学论证和方法选择。根据绩效评价结果,进而提出通过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建立健全科技评估规章制度和系列评估专业规范,加强评估方法的研究;加强科技评估环境建设,系统地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等措施加快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步伐的建议。

董立彬[8](2010)在《科技进步视角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全面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作为城市与农村的结合部,工业与农业的交汇点,县域经济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载体。县域经济涵盖“三农”,联结城乡,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主阵地。金融危机对外向度较大的中心城市经济冲击与影响相对明显,造成大量的农民工返回县域,县域成为应对金融危机的缓冲区域,在危机中成为“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生力军。因此,以县域经济为载体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重要途径,是统筹城乡发展、扩大农村市场需求的主要任务,是解决“三农”问题、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2006年中央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列入政府的重要工作,并指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需要科技进步的支撑和引领。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新背景下,科技进步能够有效地推动城乡一体化,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农业、农村经济的发展,并将成为实现农业跨越式发展的根本因素。因此,从科技进步的视角来研究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问题已成为学者们共同关注的焦点。本文阐释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全面分析了对县市科技进步发展态势和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发展现状;从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出发,揭示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的促进作用,阐述新农村建设对科技的重大需求,运用熵值法对科技进步和新农村建设指标进行相关分析,并基于VAR模型对河北省科技进步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进行研究;在科学性、综合性、可测性、可行性原则的基础上,围绕新农村建设的内容,结合河北省农村实际,从众多指标体系原始方案中,筛选综合,最后形成由共4个二级层次,18个具体指标构成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评价指标体系;利用因子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对河北省2006年-2008年新农村建设水平进行评价;采用面板数据建立新农村建设水平与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模型,探讨影响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主要因素和次要因素,重点分析了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依靠科技进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孙晓明[9](2009)在《县市科技发展模式及其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国县市科技发展模式的形成,对于中国整体科技发展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国县市科技发展有哪些主要的模式,这些发展模式有什么特点,在县市经济中发挥什么作用,其复制性需要哪些条件?这些在理论上如何加以总结?研究与讨论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与理论价值。研究县市科技发展模式是总结中国科技兴县市工作实践最恰当的切入点,有可能成为有中国特色县市科技发展理论突破性发展的重要标志。本项研究是在作者多年主持的工作实践基础上开展的,主要研究方法:一是实地调查,二是重点进行案例研究,三是进行实证分析。根据科技部有关科技兴县市工作统计资料和典型调查资料,利用文献分析、趋势预测法、多元回归法、典型案例分析等方法,结合经济增长理论,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和环境友好三个视角对科技影响县市经济发展做出实证分析。在以下三个方面进行了创新性研究,对于县市科技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一是对于不同地区县市科技发展的水平和特点进行了系统地比较。从总体来看,东部县市科技发展显着优于中部,中部优于西部,县、市和城区以及东中西部均有较大差别,另外,省内县市科技投入在不同地区有较大差异。从2001年至2006年来看,科技投入明显增加,科技实力有所增强;科技产出明显提高,技术市场越来越活跃,市场调节和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越来越显着;企业积极参与研发活动,通过技术创新提高自己的竞争力;高技术产业快速发展,在工业经济总量中所占份额不断增加,部分县市高新技术产业占主要份额。从各个地区县市科技综合评价来看,甘肃省和江西省的科技队伍指数最低,山东省、浙江省和江苏省等地科技投入队伍指数相对较高,最高水平地区是最低水平的两倍多。科技队伍指数较低往往分布在中西部地区。从产出指数来看,地区差别最大,福建省、广东省、山东省、江苏省和浙江省等地科技产出指数较高,其它地区均处于较低水平。而且地区之间差距巨大。与科技队伍指数和科技投入指数结合起来来看,江苏省和浙江省科技实力、科技投入与科技产出呈现一一对应关系。然而,山西省、黑龙江省、吉林省、新疆建设兵团等地区县市的科技产出与科技队伍与科技投入不相称。由此可见,应针对不同地区,选择不同科技发展战略、不同科技发展模式,未来重点工作之一便是针对县市经济做出调整。二是系统地分析了科技投入、科技实力、科技产出三要素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总体来看,科技投入、科技实力与科技产出与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与科技投入和科技实力相比,科技产出与人均GDP相关性程度相对较高,科技产出对于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促进作用相对较强。科技投入、科技实力和科技投入之间存在良好相互关系,科技投入越高的地区,其科技产出水平也越高,科技活动也越活跃。另外,通过简单计量分析,可以发现,科技投入对于经济增长有显着影响,但是对于工业和服务业来说并没有显着影响。因此,从促进经济增长来看,不仅需要加大科技投入,增强科技实力,还要扩大科技供给以及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工作。与此同时,这也暗示了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利用科技产出也可以实现经济增长,但是需要创造利用科技产出的良好环境。三是系统地分析和评价了不同类型县市科技发展的主要模式。县市科技发展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但是县市经济发展所处阶段与县市科技发展所处阶段对县市科技发展模式起着主导作用。县市科技发展模式既取决于科技发展的一般规律,又受制于经济发展的内在规律。不论科技资源配置、扩大科技供给,还是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均影响着科技投入、科技产出以及最终影响着县市经济发展,这均将对县市科技发展模式产生影响。从县市科技发展模式来看,农业县中农业科技园区、粮食主产区以及科技扶贫发展模式较为典型。对于工业县市而言,较为典型的是工业园区带动科技发展模式、产业集聚县市科技发展模式、科技项目为载体示范带动以及科技转移模式。对于高新技术产业发达县市而言,不同模式差别在于高新技术来源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定位不同。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10](2008)在《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山西省教育发展重点工程有关文件的通知》文中指出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厅,各直属机构,各高等院校:省教育厅制定的关于山西省教育发展八项重点工程的实施意见和推进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要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要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论文提纲范文)

(1)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与实践探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重点难点与创新之处
第一章 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与历史基础
    一、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形成的理论渊源
        (一)马克思主义法学理论是董必武依法执政思想的重要理论基石
        (二)列宁苏维埃政权治理思想与实践给董必武以深刻启迪
        (三)参与革命根据地政权建设的实践和理论积淀
        (四)汲取中国传统文化中政权建设智慧的营养
    二、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形成的历史基础
        (一)对旧民主主义革命历程的反思
        (二)创建中国共产党过程中的经验
        (三)革命斗争实践经验的升华
        (四) 西柏坡时期形势发展的客观需求
第二章 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及基本特点
    一、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党的领导是政权建设的核心
        (二)党的建设是政权建设的重中之重
        (三)为人民谋幸福是政权建设的立足点
        (四)制度法规是政权建设的保障
    二、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将历史性、现实性和未来性相贯穿
        (二)将政策性和实践性相统一
        (三)将立足全局和突出重点相结合
第三章 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主要的政权建设实践探索
    一、政治建设
        (一)重视人民代表大会的权威性
        (二)主张建立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政权模式
    二、法制建设(上)-厘清“三权”
        (一)关于立法权建设的探索
        (二)关于司法权建设的探索
        (三)关于监督权建设的探索
    三、法制建设(下)-强化“原则”
        (一)健全新民主主义的行政法令、法规,落实“有法可依”原则
        (二)健全司法审判制度,落实“有法必依”原则
        (三)健全公职人员队伍守法、惩罚制度,落实“依法办事”原则
    四、经济建设
        (一)推进土改工作,恢复农业生产
        (二)多种所有制经济全面发展
        (三)整顿金融秩序,统一货币
    五、文化教育建设
        (一)发展和改革教育制度
        (二)整顿教育秩序
        (三)号召并实施“科教救亡兴国”策略
第四章 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党的建设始终为首要
        (一)从严治党是把党建设好的永恒保障
        (二)政治教育和思想改造是党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
        (三)构建管党治党的思想体系
    二、关心群众利益是根本立足点
        (一)政权的权威建立在人民信任基础上
        (二)人民权利永远属于人民
        (三)人民的生活需要是政权建设的中心任务
    三、坚持依法执政是关键点
        (一)各级干部要训练依法行政的素养
        (二)依法行政节约管理成本
        (三)依法行政将政府工作纳入有序运行轨道
第五章 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的当代启示
    一、从“党是领导的关键”到“党是领导一切的”
        (一)党的领导是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关键
        (二)辩证处理党政关系使政府更高效地良性运转
        (三)干部队伍建设是实现党正确领导政府的关键环节
    二、从奠基依法行政到实施全面依法治国
        (一)创新依法行政路径
        (二)共产党人一直在探索法治中国之路径
        (三)全面依法治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三、从关注民众生活到以人民为中心
        (一)关注民生是华北人民政府工作的着眼点
        (二)人民在共产党人心中的分量最重
        (三)凝聚人民力量,发挥人民首创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2)俄罗斯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一 俄罗斯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
    (一)俄罗斯科技创新管理体系建设
    (二)俄罗斯科技创新发展的制度体系建设
    (三)俄罗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和改革措施
二 俄罗斯科技创新发展的关键要素
    (一)俄罗斯的科技基础与高技术科研重点领域
        1.信息通信领域。
        2.生命科学领域。
        3.新材料与纳米技术领域。
        4.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领域。
        5.交通运输和宇航空间领域。
        6.能源与节能领域。
    (二)俄罗斯研发机构与研发人员构成
    (三)俄罗斯国家科研创新的投入与产出
三 俄罗斯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实践的启示

(3)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问题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问题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研究综述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国家级实验室
        2.1.2 国家重点实验室
        2.1.3 联邦国家实验室
    2.2 文献研究综述
        2.2.1 中国国家重点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2 美国联邦国家实验室建设相关研究回顾
        2.2.3 文献研究回顾述评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协同创新理论
        2.3.2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2.3.3 文献计量学理论
        2.3.4 数据挖掘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研究
    3.1 中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1.1 萌芽起步阶段
        3.1.2 集中建设阶段
        3.1.3 快速发展阶段
        3.1.4 “中国特色发展”阶段
    3.2 美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研究
        3.2.1 快速起步阶段
        3.2.2 第一波争议阶段
        3.2.3 重整复苏阶段
        3.2.4 第二波争议阶段
        3.2.5 新时代发展阶段
    3.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比较与启示
        3.3.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一般规律
        3.3.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历程的主要差异
        3.3.3 启示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研究
    4.1 研究设计
        4.1.1 研究方法
        4.1.2 案例选取原则
        4.1.3 资料获取
        4.1.4 分析框架
    4.2 中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2.1 固体微结构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
        4.2.2 环境模拟与污染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
        4.2.3 土木工程防灾国家重点实验室
        4.2.4 核物理与核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4.2.5 工业装备结构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
    4.3 美国典型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分析
        4.3.1 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
        4.3.2 喷气推进实验室
        4.3.3 SLAC国家加速器实验室
        4.3.4 普林斯顿等离子体物理实验室
        4.3.5 林肯实验室
    4.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特征比较与启示
        4.4.1 制度体制的比较分析
        4.4.2 建设定位的比较分析
        4.4.3 资源要素的比较分析
        4.4.4 运行模式的比较分析
        4.4.5 科研合作的比较分析
        4.4.6 启示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科研实力比较研究
    5.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预处理
        5.1.1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来源
        5.1.2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处理流程
        5.1.3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规约
        5.1.4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数据清洗
        5.1.5 中美国家级实验室ESI高被引论文属性构造
        5.1.6 小结
    5.2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产出的科研实力比较
        5.2.1 高被引论文产出及变化情况比较
        5.2.2 高被引论文单因素产出特征比较
        5.2.3 基于关联规则的高被引论文多因素特征比较
        5.2.4 小结
    5.3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主导地位的科研实力比较
        5.3.1 两国间高被引论文合作情况比较
        5.3.2 中美参与国际合作的高被引论文主导情况比较
        5.3.3 基于Logistic回归的国际合作论文主导地位特征比较
        5.3.4 小结
    5.4 基于ESI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的科研实力比较
        5.4.1 高被引论文被引频次比较
        5.4.2 高被引论文期刊影响因子比较
        5.4.3 基于多元线性回归的高被引论文影响力特征比较
        5.4.4 小结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促进我国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的对策建议
    6.1 政府统筹实验室体系顶层设计的安排
        6.1.1 强化政府战略规划,融入国家创新系统
        6.1.2 顺应科技发展趋势,引领学科交叉创新
        6.1.3 加强重大专项部署,支撑战略新兴产业
    6.2 积极推进实验室融入创新联合体建设
        6.2.1 以市场拉动需求,发挥龙头企业领军性作用
        6.2.2 以科研带动教学,发挥实验室平台教学功能
        6.2.3 以联合实现共享,发挥联合体协同创新优势
    6.3 努力推进实验室融入世界范围的步伐
        6.3.1 坚持国际交流与合作,保持科技的自立自强
        6.3.2 打造国际化人才团队,构筑全球性人才高地
        6.3.3 参与全球化科技治理,提高实验室国际影响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研究的主要结论
    7.2 研究的创新之处
    7.3 研究局限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选题意义
        1.2.1 研究意义
        1.2.2 实践价值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1.3.1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1.3.2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和理论资源
    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2.1.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
        2.1.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化
        2.1.3 新时代中国面临的国际形势崭新且复杂
    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的理论资源
        2.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提出的相关政治经济学理论
        2.2.2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者的相关经济思想
        2.2.3 西方经济学值得借鉴的相关理论
第3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形成发展历程
    3.1 萌芽期:七年知青岁月的初期经验
        3.1.1 马克思主义方法论的树立
        3.1.2 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开启
    3.2 形成期:30 年的地方经济治理经验
        3.2.1 正定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2 福建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3 浙江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2.4 上海工作期间提出的经济思想
    3.3 成熟期:十八大以来提出的经济思想
        3.3.1 十八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2 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3 十九大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3.3.4 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要经济思想
第4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具体内容
    4.1 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的理论引领——新发展理念
        4.1.1 发展仍然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
        4.1.2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及基本内涵
        4.1.3 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4.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核心内涵——“七个坚持”
        4.2.1 经济发展领导核心论:坚持加强党对经济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
        4.2.2 经济发展目的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4.2.3 经济发展阶段特征论:坚持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
        4.2.4 经济体制改革论:坚持处理好市场与政府的二元关系
        4.2.5 宏观经济管理论:坚持适应我国经济发展主要矛盾变化完善宏观调控
        4.2.6 经济发展战略论:坚持问题导向部署经济发展新战略
        4.2.7 经济工作方法论:坚持正确的工作策略和方法
    4.3 新时代中国经济的新发展格局
        4.3.1 构建高质量国内大循环
        4.3.2 优化发展国际大循环
        4.3.3 促进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
第5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及理论特征
    5.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逻辑
        5.1.1 植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发展逻辑
        5.1.2 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绿色发展逻辑
        5.1.3 兼顾国内发展和国际合作的全球发展逻辑
    5.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理论特征
        5.2.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科学性
        5.2.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现实性
        5.2.3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实践性
        5.2.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人民性
        5.2.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国际性
第6章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
    6.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理论贡献
        6.1.1 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
        6.1.2 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奠定了基础框架
    6.2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的重大实践价值
        6.2.1 为新时代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指引
        6.2.2 为解决全球经济发展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5)兴县华盛燃气有限公司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创新点
        1.4.1 研究内容
        1.4.2 论文的创新点
第2章 薪酬管理相关理论综述
    2.1 薪酬的概念及功能
        2.1.1 薪酬的概念
        2.1.2 薪酬的功能
    2.2 薪酬管理和薪酬管理体系
        2.2.1 薪酬管理
        2.2.2 薪酬管理体系
    2.3 相关理论基础
        2.3.1 公平理论
        2.3.2 需求层次理论
        2.3.3 双因素理论
        2.3.4 期望理论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兴县华盛燃气有限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
    3.1 兴县华盛燃气有限公司概况
        3.1.1 公司简介
        3.1.2 公司组织结构
        3.1.3 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3.2 兴县华盛燃气有限公司薪酬管理体系现状
        3.2.1 公司的薪酬构成
        3.2.2 公司薪酬分配依据
        3.2.3 公司的薪酬调整
        3.2.4 公司的薪酬体系问卷调查
    3.3 兴县华盛燃气有限公司薪酬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3.3.1 薪酬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3.3.2 薪酬管理体系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兴县华盛燃气有限公司薪酬管理体系优化方案
    4.1 薪酬管理体系优化设计的目标、原则及理念
        4.1.1 目标
        4.1.2 原则
        4.1.3 设计理念
    4.2 岗位评价
        4.2.1 岗位评价含义
        4.2.2 岗位评价方法
        4.2.3 岗位分析
    4.3 优化内容
        4.3.1 管理人员薪酬的优化
        4.3.2 生产人员薪酬的优化
        4.3.3 营销人员薪酬的优化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薪酬管理体系优化方案实施的保障措施
    5.1 多措并举,加强薪酬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5.1.1 提升薪资水平
        5.1.2 提升薪资待遇的公平性
        5.1.3 岗位等级划分细化
        5.1.4 建立健全与公司相适应的监督机制
        5.1.5 核算方式多元化,增强激励效果
        5.1.6 提高个人福利
    5.2 建立科学的绩效考核体系,确保公平性
        5.2.1 绩效考核的目的和原则
        5.2.2 绩效考核方式
        5.2.3 绩效考核流程和考核维度
        5.2.4 考核周期
        5.2.5 考核结果的运用
    5.3 加强沟通保障,增强薪酬透明度
        5.3.1 加强员工之间的沟通
        5.3.2 增强薪酬透明度
    5.4 本章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3 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内容
    1.4 创新点
2 县域经济竞争力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县域经济竞争力相关概念界定
        2.1.1 县域经济
        2.1.2 县域经济竞争力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2.2.2 比较优势理论
        2.2.3 平衡发展理论
        2.2.4 增长极理论
3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3.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与指导思想
        3.1.1 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3.1.2 构建指标体系的指导思想
    3.2 构建指标体系的思路
    3.3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过程
    3.4 评价指标体系的部分指标解释
    3.5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4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综合评价
    4.1 数据搜集和标准化处理
        4.1.1 数据的搜集
        4.1.2 数据的标准化处理
    4.2 综合评价方法
    4.3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综合评价结果辨析
        4.3.1 综合评价结果
        4.3.2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4.4 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聚类分析
        4.4.1 聚类分析的理论
        4.4.2 输出聚类树状图
        4.4.3 县域经济竞争力的聚类结果分析
5 结论与对策建议
    5.1 结论
    5.2 对策建议
        5.2.1 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5.2.2 统筹县域城乡发展
        5.2.3 制定县域发展差异化战略
        5.2.4 加快工业化进程
        5.2.5 增强县级政府能动力
        5.2.6 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作者简介
致谢

(7)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1.1 理论层面
        1.1.2 现实层面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3 文献综述
        1.3.1 我国宏观科技政策的研究综述
        1.3.2 科技政策理论研究综述
        1.3.3 区域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4 科技政策实施效果评估研究综述
        1.3.5 少数民族科技政策研究综述
        1.3.6 内蒙古科技规划、政策研究综述
    1.4 研究的创新与特色
第二章 建国初期,内蒙古开始全面规划科技事业
    2.1 国家确定集中科技资源解决经济建设关键问题的政策
        2.1.1 “十二年”科技规划
        2.1.2 《科研工作十四条》和《十年规划》
    2.2 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科学发展规划《三年规划八年设想(1960——1967)纲要》
    2.3 内蒙古自治区《1961——1962年科技发展纲要》和《1963---1972年科技发展规划》
第三章 内蒙古科技事业迎来“科学的春天”,科技规划更加注重科技与经济的紧密结合
    3.1 国家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确立
        3.1.1 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与《全国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草案)》
        3.1.2 以经济为导向的科技战略的确立——迎接新的世界产业革命的挑战
        3.1.3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科学技术体制改革的决定》
    3.2 内蒙古科技事业从瘫痪到恢复
        3.2.1 建国以来自治区召开的第一次科学大会
        3.2.2 自治区科技工作进入全面快速恢复发展时期
第四章 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三个层次科技计划
    4.1 国家提出“科教兴国”战略,加速科技进步
        4.1.1 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
        4.1.2 “科教兴国”战略确立
    4.2 内蒙古开始实施“八五”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科技三项改革稳步推进
        4.2.1 内蒙古科技体制改革深入推进
        4.2.2 科研机构事业费管理和科技三项费用的拨款制度改革政策
        4.2.3 技术市场管理体系基本形成,科技成果商品化、产业化成果丰硕
        4.2.4 农村牧区科技综合服务体系初步建立
        4.2.5 民办科技机构崭露头角,成为科技改革新的“生力军”
    4.3 内蒙古面向经济建设纵深部署3个层次科技计划
        4.3.1 星火计划与振兴农村经济
        4.3.2 火炬计划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4.3.3 攻关计划
        4.3.4 其它相关配套科技计划与政策
第五章 构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创新型内蒙古
    5.1 国家确立以创新为主线的科技政策
        5.1.1 自主创新战略的提出
        5.1.2 科技人才体系不断完善
    5.2 科技计划集中集成,六大领域重点突破,自治区全面推进“科教兴区”战略
    5.3 建立新型科研结构和区域创新体系
        5.3.1 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总体框架及科研结构调整实施方案的出台
        5.3.2 科研机构转制攻坚战
        5.3.3 全区技术创新大会
        5.3.4 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
    5.4 新世纪之初科技基础结构的战略性调整
        5.4.1 科技生产力布局136程
        5.4.2 科技计划5226体系
        5.4.3 建设创新型内蒙古,从“科教兴区”到“科技强区”转变
        5.4.4 科技政策规划体系
        5.4.5 科技投资结构
第六章 内蒙古科技发展的经验与反思
    6.1 内蒙古科技事业五十年(1958-2008)的发展
    6.2 值得借鉴的几条经验
        6.2.1 以科技规划引领科技战略发展,不断优化科技发展环境
        6.2.2 加快原始创新步伐,充分发挥传统特色产业先发优势
        6.2.3 通过技术进步重大项目推进,加快产业结构升级转型步伐
        6.2.4 全力打造特色创新平台,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取得显着成效
        6.2.5 强化高层次引进和培养,实现科技资源的跨区域配置
    6.3 有待反思的几个问题
        6.3.1 科技政策与宏观政策关联度大,宏观政策的偏差易致科技政策的盲动
        6.3.2 科技投入水平低,科技创新能力的持续提升受到制约
        6.3.3 研究开发能力仍然不高,关键技术自给率低
        6.3.4 企业创新主体作用不强,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受制约
        6.3.5 人才队伍整体水平不高,严重制约创新能力的发挥
        6.3.6 科技创新制度与环境不健全影响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
    6.4 今后的发展思路及对策建议
        6.4.1 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多元化、多渠道科技投入宏观体系
        6.4.2 在加大创新体系建设的基础上,全面开展研发平台和产业化载体的升级工作
        6.4.3 推动激励自主创新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
        6.4.4 强化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科技人才队伍整体水平
        6.4.5 加强国际国内科技合作
        6.4.6 以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大科技观,整体推动科技资源向农村牧区延伸
第七章 内蒙古科技规划绩效评价
    7.1 科技评价综述
        7.1.1 科技评价的范畴和主要方法
        7.1.2 我国科技评价的发展
    7.2 内蒙古科技评价现状
    7.3 以“十一五”为例,基于DEA方法对内蒙古科技规划进行绩效评价
        7.3.1 决策单元的界定与评价指标的选择
        7.3.2 样本归集
        7.3.3 样本运算及分析
    7.4 内蒙古科技规划评价体系构建的建议
        7.4.1 加强科技评估制度建设,明确评估在管理中的作用
        7.4.2 加强对评估方法的研究,建立健全科技评估专业规范
        7.4.3 系统研究科技评估的组织管理,统筹科技评估环境建设
结语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8)科技进步视角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方法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与主要内容
        1-4-1 研究思路
        1-4-2 主要内容
    §1-5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新农村建设的内涵及相关理论
    §2-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理论内涵
        2-1-1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
        2-1-2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义
        2-1-3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内涵
        2-1-4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本原则
        2-1-5 县域经济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2-2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发展
        2-2-1 科技进步理论
        2-2-2 科技进步与经济发展的理论发展
第三章 科技进步与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3-1 县(市)科技进步的态势发展
        3-1-1 全国县(市)科技进步发展态势
        3-1-2 东、中、西部县科技进步态势比较分析
        3-1-3 河北省县域科技事业的现状分析
    §3-2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分析
        3-2-1 经济规模
        3-2-2 经济结构
        3-2-3 社会发展
        3-2-4 与全国的比较
第四章 科技进步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分析
    §4-1 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的作用
        4-1-1 科技进步对农业发展的作用
        4-1-2 科技进步对农村生产力的作用
        4-1-3 科技进步对农民增收的作用
    §4-2 新农村建设对科技的重大需求
        4-2-1 发展现代农业对科技进步的需求
        4-2-2 建立生态文明的新农村对科技进步的需求
        4-2-3 培养新型农民对科技进步的需求
    §4-3 科技进步与新农村建设的相关关系分析
        4-3-1 评价指标的选取
        4-3-2 评价方法
        4-3-3 实证分析
        4-3-4 相关分析
    §4-4 河北省科技进步与新农村建设的互动关系分析
        4-4-1 模型的建立
        4-4-2 脉冲响应分析
        4-4-3 方差分解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评价分析
    §5-1 构建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评价体系
        5-1-1 构建评价体系的原则
        5-1-2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评价体系的建立
    §5-2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评价方法
        5-2-1 因子分析法
        5-2-2 聚类分析
    §5-3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综合评价
        5-3-1 2008 年分析结果
        5-3-2 2007 年分析结果
        5-3-3 2006 年分析结果
        5-3-4 Friedman秩检验
    §5-4 河北省新农村建设水平的聚类分析
    §5-5 小结
第六章 科技进步对河北省新农村建设的影响分析
    §6-1 面板数据模型
    §6-2 变量与数据
    §6-3 实证分析
        6-3-1 总量分析
        6-3-2 地区差异分析
    §6-4 小结
第七章 强化科技进步对新农村建设的对策建议
    §7-1 强化农业技术开发
    §7-2 构建县域科技创新体系
    §7-3 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带动战略
    §7-4 实施知识产权和技术标准战略
    §7-5 积极推进科技合作与交流
    §7-6 加强农村教育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第八章 结论
附录A
附录B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9)县市科技发展模式及其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国农业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评阅人、答辩委员会签名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进展与问题
        1.2.1 相关理论与实证综述
        1.2.2 论文研究空间和本研究的局限性
    1.3 统计资料、研究方法与其他说明
    1.4 论文的结构
    1.5 论文的的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县市经济发展与科技发展现状与总结
    2.1 县市经济总体论述
    2.2 当前我国县市经济发展现状
        2.2.1 县市经济发展阶段的总体判断
        2.2.2 当前县市经济发展的现状和特点
        2.2.3 县市经济发展历史视角分析
        2.2.4 县市经济对科技发展需求
    2.3 县市科技发展现状
        2.3.1 当前县市科技发展总体描述
        2.3.2 纵向比较
    2.4 县市科技进步体系的评价和比较
        2.4.1 县市科技评价框架与数据说明
        2.4.2 2006 年各地区的县市科技发展比较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县市经济与县市科技发展联系
    3.1 科技与经济发展:理论基础
        3.1.1 科技影响经济社会发展机制
        3.1.2 县市科技发展与县市经济的协调性
    3.2 我国县市科技与县市经济社会发展之间联系
        3.2.1 县市科技投入与经济社会发展
        3.2.2 县市科技活动与经济社会发展
        3.2.3 县市科技产出与经济社会发展
        3.2.4 当前全国县市科技与县市经济社会发展
        3.2.5 县市科技发展对县市经济的计量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县市科技发展模式的理论分析
    4.1 区域科技发展
    4.2 区域科技发展模式
        4.2.1 何为“模式”
        4.2.2 何为县市科技发展模式
    4.3 县市科技发展因素分析的归纳与总结
        4.3.1 科技资源配置
        4.3.2 科技供给
        4.3.3 科技成果转化与利用
        4.3.4 县市科技发展模式模型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县市科技发展典型模式案例分析
    5.1 农业县的科技发展模式
        5.1.1 农业科技园区的科技资源聚集推动型
        5.1.2 粮食主产区粮食产业链延伸科技拉动型
        5.1.3 农产品产业链延伸科技推动型
        5.1.4 科技扶贫县市科技能力提升型
    5.2 工业发达县的科技发展模式
        5.2.1 工业县科技发展模式
        5.2.2 科技转移与县市经济
    5.3 高科技产业的县市科技发展模式
    5.4 三种科技发展模式:基于机制创新类型
        5.4.1 科技特派员制度推进型
        5.4.2 科技专家大院推进型
        5.4.3 信息科技先导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对策建议与未来研究方向
    6.1 县市科技发展现状与模式总结
        6.1.1 县市科技发展
        6.1.2 县市科技发展与县市经济联系
        6.1.3 县市科技发展模式总结
    6.2 对策建议
        6.2.1 政府和行政部门要重视科技发展
        6.2.2 加强和推进科技园区发展
        6.2.3 科技支撑县市产业发展
        6.2.4 提升县市基层的科技信息服务水平
        6.2.5 通过机制和体制创新加强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6.3 论文局限性与未来研究方向
        6.3.1 论文的局限性
        6.3.2 未来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要建立相应的支撑体系(论文参考文献)

  • [1]华北人民政府时期董必武政权建设思想与实践探索研究[D]. 李仁杰. 河北师范大学, 2021
  • [2]俄罗斯科技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发展[J]. 蒋菁. 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 2021(05)
  • [3]基于比较视角的中美国家级实验室建设研究[D]. 李阳. 吉林大学, 2021(01)
  • [4]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研究[D]. 胡炅坊. 吉林大学, 2021(01)
  • [5]兴县华盛燃气有限公司薪酬管理体系优化研究[D]. 高辉. 河北科技大学, 2019(07)
  • [6]河北省县域经济竞争力评价研究[D]. 赵忠芹. 河北农业大学, 2013(03)
  • [7]内蒙古科技规划研究(1958-2008)[D]. 么红杰.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12(07)
  • [8]科技进步视角下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 ——以河北省为例[D]. 董立彬. 河北工业大学, 2010(05)
  • [9]县市科技发展模式及其对策研究[D]. 孙晓明.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9(04)
  • [10]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教育厅关于山西省教育发展重点工程有关文件的通知[J].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山西政报, 2008(05)

标签:;  ;  ;  ;  ;  

实施科教兴县战略,需要建立相应的支持体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