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旱育抛秧优势及配套技术

水稻旱育抛秧优势及配套技术

一、水稻旱育秧抛栽的优势及配套技术(论文文献综述)

李如意[1](2020)在《水稻化控剂配方筛选与壮秧机理研究》文中指出水稻是中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旱育稀植栽培技术于上世纪80年代引进中国后使水稻产量大幅度提高。然而,水稻旱育秧苗过程中仍存在诸多问题,弱秧和药害等常有发生,严重影响水稻栽插质量、分蘖及抗倒性,成为制约产量的重要因素。而化控剂能在旱育秧田中起到重要调控作用,通过调节植株体内内源激素的含量及平衡,有效提高秧苗素质,促进秧苗移栽后的生长发育。因此,研制水稻化控剂对实现水稻壮秧、提高秧苗抗逆性、降低水稻倒伏指数、促进高产、稳产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烯效唑、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三种化控剂进行复配,与育秧土混拌处理用于田间育苗,研究水稻化控剂对水稻幼苗秧苗素质、抗逆酶活性、秧苗根际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含量、水稻移栽分蘖后叶绿素含量及干物质积累、分蘖数、倒伏指数及产量的影响,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水稻化控剂能提高水稻秧苗素质及抗逆酶活性施用化控剂后,水稻秧苗茎基部宽度及根系干重均显着提高,烯效唑能有效降低秧苗株高,复硝酚钠及α-萘乙酸钠可促进秧苗生长,三种药剂复配后能有效降低水稻苗期株高,防止秧苗徒长。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效果最佳,4叶期水稻株高显着降低7.04%,水稻茎基部宽度显着增加94.89%。水稻化控剂能显着提高水稻秧苗的SOD、POD活性及Pro含量,降低MDA含量。各处理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效果最佳。(2)水稻化控剂能调节苗床土壤酶活性和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秧苗养分含量水稻化控剂能提高土壤脲酶、磷酸酶、纤维素酶活性,改善苗床土壤环境,增加土壤养分释放,对水稻秧苗健壮生长发挥着重要作用。土壤酶活性随化控剂浓度的升高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处理效果最佳。施用水稻化控剂后,水稻苗期叶片氮、磷、钾含量显着提高,土壤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则显着降低,有效提高秧苗对养分的吸收能力,促进秧苗健壮生长。以烯效唑3.125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三元复配作用效果显着高于各单剂处理。(3)水稻化控剂能改善水稻分蘖后植株生长,降低倒伏指数、增加产量水稻化控剂施用后,水稻分蘖期、拔节孕穗期、灌浆期的叶绿素含量、地上部和根系干重均显着提高,表现为:烯效唑+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单剂处理>1(CK)。水稻化控剂能有效降低水稻成熟期的倒伏指数,有效解决水稻生产中的倒伏问题。倒伏指数表现为:1(CK)>α-萘乙酸钠单剂>复硝酚钠单剂>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烯效唑+复硝酚钠+α-萘乙酸钠。施用化控剂能有效提高水稻有效分蘖数,增加水稻每株平均穗数、每穗平均粒数、千粒重,进而提高产量。其中以烯效唑3.125 mg a.i./kg+α-萘乙酸钠11.58 mg a.i./kg+复硝酚钠11.58 mg a.i./kg处理效果最佳,产量增长36.06%。

毛国娟,王岳钧,陈叶平,纪国成,怀燕,秦叶波,舒伟军,许剑锋[2](2018)在《浙江省近20多年水稻综合栽培技术的发展》文中研究说明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浙江省顺应社会经济变化和生产需求,先后引进、研发和推广了水稻轻型栽培(包括旱育秧栽培、抛秧栽培、直播栽培)、强化栽培、单季晚稻"五改"栽培、早稻促早增产栽培、精确定量栽培和"两壮两高"栽培等6大项栽培技术,对提高水稻单产和种粮效益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简要论述了这些综合栽培技术的起源和提出背景、核心技术措施、应用效果、创新点及对浙江稻作发展的贡献。

雷武生[3](2018)在《水稻水卷苗生长发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当前水稻机插秧育秧主要以塑盘为载体,采用营养土或基质为介质培育秧苗,其存在着秧盘重且需求量大、肥料利用率低、劳动强度大且劳动力需求多、机插效率低等问题。水卷苗育秧方法以无纺布为育秧介质,采用水培的方式为秧苗供给养分,可培育长度为3-6m的秧苗并且可卷曲成秧苗卷,能够实现秧苗的轻量化搬运及栽插的高效化,但国内对机插水卷苗生长发育特性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以长江中下游地区代表性品种武运粳23(常规粳稻)为供试材料,首先对比分析不同育秧介质(营养土、基质、无纺布)对水稻秧苗素质、机插质量、大田群体生长特性、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然后深入探讨了机插水卷苗适宜的大田机插参数(机插株距、栽插深度)以及氮肥管理措施,以期为机插水卷苗育秧方法在我国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育秧介质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水卷苗育秧方法(HLMS)秧苗叶龄显着大于营养土和基质育秧,优化后的水卷苗育秧方法(HLMS2,以无纺布+1cm稻壳为育秧介质)有利于秧苗根系的生长、增加了苗基宽,秧苗综合素质能够达到基质育秧水平,甚至有一定优势,机插漂秧率高于营养土和基质育秧,但能满足机插要求;产量显着高于营养土育秧,与基质育秧处理间无显着差异。与传统育秧方法相比,水卷苗育秧方法减少了生产投入,最终产投比高于营养土和基质育秧方法。2、常规粳稻水卷苗适宜栽插株距研究随着机插株距的增加,水卷苗机插空穴率呈下降趋势,而漂秧率处理间无显着差异,水稻单株茎蘖数显着增加而群体茎蘖数呈现下降趋势;干物质积累量表现为单株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机插株距的增加,而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穗分化期表现为随着机插株距的增加而降低的趋势,抽穗期处理间无显着差异,成熟期表现为先增后降;最终以12cm和14cm株距配置产量较高,其高产主要归因于较高的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在长江中下游地区,针对常规粳稻而言,水卷苗适宜的机插株距为12-14cm(23.8-27.8 穴/m2)。3、常规粳稻水卷苗适宜栽插深度的研究水稻机插水卷秧苗在机插大田时,由于秧苗轻不带土,大田栽插的深度直接影响机插质量、秧苗返青活棵、干物质积累、分蘖发生、产量及产量构成。本研究结果表明,当栽插深度超过3cm时秧苗返青活棵延迟、干物质积累量减少、叶面积指数降低而最终影响产量;当栽插深度浅于2cm时,机插漂秧率显着增加,且每穗粒数及结实率下降而影响最终产量。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水稻水卷苗育秧方法适宜的机插深度为2-3cm。4、氮肥管理对机插水卷苗大田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在相同氮肥运筹比例下,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水稻产量呈增加趋势,但氮肥用量超过225 kg·hm-2时产量并没有显着增加,而氮肥利用率却显着降低;在总氮肥量适宜的条件下氮肥后移可改善群体质量,增加后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武运粳23在施氮量为225 kg·hm-2及基蘖肥和穗肥比例为5:5的处理是兼顾产量和效益的最佳氮肥运筹方式。

邹应斌[4](2018)在《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文中指出我国水稻育秧移栽可追溯到1900年以前,其中育秧既是水稻高产栽培的关键技术,也是最重要的生产环节之一。回顾了水稻育秧技术的发展历史,综述了水稻各种育秧方法。

李生[5](2013)在《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生理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本试验材料采用杂交水稻“桂两优2号”。试验设T1:无盘稀播旱育秧,T2:编织布旱育秧,T3:塑盘旱育秧,T4:编织布湿润育秧,T5:塑盘湿润育秧这5种育秧方式及施与不施壮秧剂处理2个水平。从水稻秧苗的形态素质、生理生化素质、大田的立苗率、大田分蘖率、物质积累动态、经济产量性状及早稻秧苗的耐低温能力和晚稻秧苗耐高温能力等方面研究了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特性的影响。为选择更适宜的水稻育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初步得出以下结论:1.早稻秧苗旱育秧符合矮壮秧的标准,从形态素质上看湿润育秧(T4、T5)尤其是T5秧苗长势较好,旱育秧苗(T1、T2、T3)长势较差;晚稻旱育秧(T1、T2、T3)尤其是T2秧苗长势较好,湿润育秧(T4、T5)长势较差。在抗逆性方面,早稻和晚稻旱育秧(T1、T2、T3)尤其是T2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强,湿润育秧(T4、T5)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差、晚稻旱育秧(T1、T2、T3)尤其是T2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强,湿润育秧(T4、T5)耐冷耐高温能力较差。同时,施用壮秧剂可促进秧苗生长,提高秧苗耐冷耐高温能力。2.不同育秧方式对早稻和晚稻的秧苗的叶绿素含量、根系活力、保护性酶活性、脯氨酸含量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早稻和晚稻中T2所有指标都高于其它处理,而T1和T3之间无明显差异。旱育秧(T1、T2、T3)的指标高于湿润育秧(T4、T5)。3.早稻抛栽后立苗最快的是T2;分蘖最快、数量最多的是T2,;干物质积累T2具有明显优势。晚稻抛栽后立苗最快的是T2,;分蘖最快、数量最多的是T2,;干物质积累T2和T3具有明显优势;早稻和晚稻施用壮秧剂都可以加快立苗,促分蘖,对物质积累有一定影响。4.早稻和晚稻中,产量T2的最高、产量性状较好,T4产量最低、产量性状较差。早稻和晚稻在育秧中施用壮秧剂都可以促进秧苗生长,改善水稻的产量性状,促进水稻增产。综合不同育秧方式及壮秧剂对早稻和晚稻的秧苗形态素质、生理特性和大田生长发育及产量性状等指标的影响的结果看,在本实验条件下表现最好的育秧方式是水稻编制布旱育加施用壮秧剂组合。在水稻育秧中施用壮秧剂可促进秧苗生长,改善水稻的产量性状,促进水稻增产。

郭保卫[6](2013)在《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文中认为试验于2010-2011年在扬州大学海安试验基地及扬州大学农学院试验农场进行。以粳型超级稻品种武运粳24、南粳44为研究材料,用434单孔塑盘和新型3连孔、2连孔塑盘旱育秧,分别设置摆栽、点抛、常规撒抛等抛栽方式,并以盘育毯状苗机插作为对照。秧龄均为25d,单孔秧盘每孔3苗,2连孔秧盘每连孔4苗,3连孔秧盘每连孔6苗,机插秧秧龄20d,每穴4苗。就不同抛栽方式水稻产量形成及光合物质生产特征、分蘖特性、根系形态生理特征、氮素吸收利用、株型特征、抗倒伏能力和稻米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比较研究,以明确水稻有序摆抛栽的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优势,探索抛秧稻超高产新模式,为促进抛秧轻简化超高产栽培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抛栽方式的产量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有序摆抛栽显着高于撒抛和机插。不同连孔处理间则为2连孔>3连孔>单孔。2连孔、3连孔有序摆抛栽产量超过11t hm-2,单孔撒抛和机插稻产量只有10-10.5t hm-2。就不同抛栽方式而言,有序摆栽和点抛群体起点质量高,发棵快,各生育时期群体叶面积、粒叶比、光合势、物质生产、积累、后期剑叶光合速率和物质转运均优于撒抛,后期通风透光性好,仍能保持较强的物质生产和抗倒伏能力,最终产量高。就不同结构秧盘处理而言,2连孔、3连孔摆栽次数较单孔减少1/3-1/2,提高了摆栽速度。2连孔稻株中、后期表现出较强的优势,能保持较强抗倒伏和群体物质生产能力,最终产量大于3连孔和单孔,3连孔和单孔稻株间差异不显着。有序摆抛栽稻群体起点质量高,活棵快,前期有着适宜的光合物质积累和叶面积,后期保持较强的光合物质生产、积累和转运能力,是实现超级稻稳定超高产的基础,2连孔稻株整个生育时期均表现出较强的物质生产和生长优势,3连孔稻株也具有一定优势。因此,2连孔、3连孔有序摆抛栽是一种水稻省工超高产栽培新模式。2.(1)分蘖发生叶位和成穗:①有序摆栽和点抛稻的一次分蘖发生在主茎1-6叶位,二次分蘖发生在1/1、1/2、1/3,优势分蘖发生和成穗是主茎3-5叶位的一次分蘖,一次分蘖占总茎蘖比例为65-70%;撒抛稻分蘖的发生叶位比摆栽和点抛高两个叶位,一次分蘖叶位也是1-6,二次分蘖发生在1/1、1/2、1/3、2/1、2/3,优势分蘖发生和成穗为主茎3-6叶位,一次分蘖比例60%多点,二次分蘖比例比摆栽、点抛稍高些。机插稻的一次分蘖叶位3-7,优势分蘖叶位4-7;南粳44一次分蘖比例介于点抛处理之间,武运粳24的一次分蘖比例高于抛栽培处理,二次分蘖比例与一次分蘖趋势相反。不同抛栽方式间一次分蘖比例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二次分蘖呈现相反趋势。②同种栽插方式下不同连孔处理间分蘖发生叶位和成穗叶位相同,一次分蘖各叶位上分蘖发生率、成穗率和成穗数基本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二次分蘖则表现为2连孔、单孔>3连孔。不同连孔处理间一次分蘖比例、二次分蘖比例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2)分蘖对产量贡献及穗部性状:①有序摆抛栽水稻一次分蘖与主茎对产量的贡献率90%左右,撒抛稻主茎和一次分蘖对产量的贡献率85%左右,机插稻主茎对产量的贡献率两品种间有不同,南粳44介于撒抛和摆抛、点栽之间,武运粳24高于抛栽处理。不同抛栽方式间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单穗重和着粒密度、单株和群体产量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②不同连孔处理间一次分蘖对产量贡献无明显变化规律,二次分蘖对产量的贡献表现为2连孔、单孔>3连孔,不同连孔处理间穗粒数、单穗重表现为3连孔>2连孔>单孔,着生密度和单株产量、群体产量则为2连孔>单孔、3连孔。所有处理的一次分蘖发生率、成穗率和的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单穗重和着粒密度等均高于二次分蘖,主茎对产量贡献率高于20%,可见水稻有序摆抛栽主茎和低位优势分蘖优势明显。3.水稻有序摆栽和点抛后秧苗根系长度、根数、单株根重高于撒抛和机插,栽后7d3连孔稻苗优势明显,栽后15d2连孔秧苗表现出较强的优势。各生育时期群体根干重、根系冠比、根系活力表现摆栽>点抛>撒抛>机插,不同连孔稻株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根系吸收总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和吸收面积比与穗后根系伤流量亦呈现相同趋势。各生育时期的根系干重、根冠比、根系活力及抽穗期单茎根系伤流量、根系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表面积、活跃吸收比与产量极显着相关。齐穗15d,70%上根系分布在0-5cm,90%以上根系分布在0-10cm,各层根干重、根体积、根重密度抛栽方式间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不同连孔处理间为2连孔>3连孔>单孔,5-10cm、10-15cm、15-20cm的根系比例亦呈现此趋势。0-20cm内,各层根系干重、根系体积、根重密度与产量极显着相关,上层根系对产量贡献较大,0-10cm贡献率达90%以上。总之,水稻有序摆抛栽根系发生快,各时期活力强,后期分布合理,其良好的根系特性是其超高产形成的地下部特征和生理基础。4.(1)水稻有序摆抛栽各生育时期全株含氮率低于撒抛,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和拔节期吸氮量相对较低,拔节后吸氮量显着或极显着高于撒抛,阶段吸氮量和阶段吸收比例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3连孔和2连孔植株各生育时期含氮率和阶段吸氮比例较高,且前期能保持适宜的吸氮量,拔节后吸氮能力显着增强,各生育时期吸氮量、阶段吸氮量和阶段吸收比例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2)氮素吸收利用率、农学利用率、生理利用率、偏生产力、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氮素收获指数和产量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氮素利用率各指标、偏生产力、氮素收获在不同连孔处理间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百公斤籽粒需氮量、氮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籽粒生产效率呈现相反趋势。(3)不同抛栽方式间抽穗及成熟期根系、茎鞘、叶、穗和总干重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不同连孔处理间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不同抛栽方式处理穗后根系及穗部含氮率和吸氮量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茎鞘和叶片呈现相反的趋势;不同连孔处理穗后叶片和穗中含氮率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抽穗期茎鞘与成熟期根系的含氮率差异不显着。各器官中的吸氮量亦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有序摆栽和点抛稻的茎鞘与叶向穗转移的氮素量大、转运率高,且根系具有较强的吸收养分能力。茎鞘和叶的氮素转运量和转运率均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水稻有序摆抛栽前期有合理含氮量和积累量,各生育阶段氮素吸收能力较强,抽穗后具有较高的氮素积累量、转运量和转运率,是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的营养机理。5.(1)不同抛栽方式水稻间的抗倒伏能力差异显着,有序摆栽稻的茎秆倒伏指数和群体倒伏指数最小,抗倒伏能力最强,点抛稻抗倒伏能力其次,撒抛稻茎秆倒伏指数和群体倒伏指数最大,抗倒伏能力最差。就不同连孔稻株而言,各抛栽方式下均表现为2孔>3连孔、单孔,2连孔稻株抗倒伏能力优势明显,3连孔和单孔互有高低。(2)抗折力与茎秆抗倒伏能力、群体抗倒伏能力极显着正相关,是影响抗倒伏能力的重要因素。抗折力与株高、重心高度、茎秆粗度、茎壁厚度、茎秆干重、叶鞘干重、单位节间干重、节间基部至穗顶的长度和鲜重及弯曲力矩呈显着或极显着正相关,与相对重心高度和节间长度呈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3)2连孔、3连孔有序摆抛稻株,抗倒伏能力强,主要因为基部节间短、粗、壁厚,后期茎秆充实度好。抛栽稻高产、超高产栽培中,2连孔、3连孔有序摆抛稻株具有较强的抗倒伏能力,是一种抗倒伏能力较强的高产轻简栽培方式。6.有序摆抛水稻上三叶较长,叶片叶基角、叶开角与披垂度相对较小,上三叶叶长不同连孔处理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叶片叶基角、叶开角与披垂度则为2连孔<3连孔<单孔,叶长与每穗粒数、单穗重及产量极显着相关,与单位面积穗数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叶基角、叶开角和披垂度则呈现相反的相关趋势,且部分差异极显着或显着。水稻有序摆抛栽穗后叶面积指数、高效叶面积指数、剑叶SPAD值较高,且下降速度慢,不同连孔处理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衰减速度表现为单孔<3连孔<2连孔。不同抛栽方式的叶位着生高度和相对着生高度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不同连孔处理间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上三叶叶片着生高度与相对着生高度、剑叶到倒2叶的叶枕距、与产量、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单穗重极显着或显着相关,而与有效穗数极显着负相关。穗长、穗着生密度、抽穗后茎鞘重与每穗粒数、单穗重及产量极显着或显着正相关,与有效穗数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株高与产量和穗粒数显着正相关,而与秆长与产量及构成因素相关性均不显着。7.(1)加工品质。不同抛栽方式水稻间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密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不同连孔处理间2连孔>3连孔>单孔,稀植有序摆抛栽利于加工品质的改善。(2)外观品质。不同抛栽方式间垩白率、垩白大小和垩白度呈现摆栽>点抛>撒抛、机插的趋势;不同连孔处理间则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3连孔、2连孔穴内分蘖多且竞争强,一定程度减少了穴内空间,所以其外观品质较单孔稍差。(3)蒸煮食味品质。不同抛栽方式水稻的胶稠度、峰值黏度、热浆黏度和崩解值均表现为摆栽>点抛>撒抛、机插,而蛋白质含量呈现相反趋势。不同连孔处理间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小,峰值黏度、崩解值表现为2连孔>3连孔、单孔,最终黏度和回复则为3连孔、2连孔<单孔。有序摆抛栽可在较多性状上改善稻米加工品质、外观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特别2连孔、3连孔有序栽插在稻米品质上有明显改善(除外观品质)。

葛跃武,吴一梅,张开进[7](2010)在《水稻抛秧密度试验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抛秧密度对水稻的生长、产量形成都有很大的影响。众多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高产需要一个合理密度。在基本苗较少情况下,抛秧密度对水稻的产量形成影响较小,而在稳定基本苗情况下,密度对水稻产量形成影响较大。在水肥条件不足情况下,应适当提高抛栽密度,以增穗数来发挥群体的增产作用。

王龙云[8](2010)在《宣州区水稻无盘旱育抛栽技术的推广运用初报》文中研究指明根据宣城市宣州区水稻生产的现状,分析了影响水稻生产的关键技术问题和不利因素。提出要从稻作技术创新入手,采用旱育保姆,大面积推广水稻无盘旱育抛栽技术,增强提升水稻生产能力的技术支持。重点阐述了水稻无盘旱育抛栽技术的突出优点、技术要点和实际操作步骤。

杜娟[9](2009)在《不同育秧方式对陆两优996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文中指出本试验以超级早稻陆两优99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正季早稻和翻秋栽培不同育秧方式对陆两优996生育动态、分蘖消长、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与运转、产量与品质等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正季栽培的三种育秧方式中,水育秧的秧苗素质表现出较强的生长优势,出叶速度快,植株高大,茎基部较粗,单株干物质积累多,功能叶叶绿素含量和根系活力也较高。软盘育秧的秧苗素质最差。2剑叶总叶绿素含量在三种育秧方式中的下降幅度的大小依次为旱育秧>盘育秧>水育秧。剑叶中SOD活性以水育秧最大,分别比旱育秧和盘育秧高出了9.9%和30.95%。3不同育秧方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量以水育秧最多,旱育秧次之,盘育秧最小,但三者之间无显着差异。水育秧方式后期茎鞘的物质输出率最高,为34.7%,比旱育秧、盘育秧分别高3.6%和7.7%;后期茎鞘的物质转运率也以水育秧最高,为27.9%,比旱育秧、盘育秧分别高2%和3.4%。4不同育秧方式对群体叶面积指数影响不大。5正季栽培的处理中,产量以水育秧最高,比旱育秧、盘育秧分别增产3.2%和24.4%。水育秧优势表现在有效穗数多,结实率高,千粒重大。旱育秧表现在穗头大,穗粒数多,但结实率偏低。盘育秧结实率高,但有效穗数偏少。6在不同翻秋栽培方式的处理中,盘育抛栽在生育后期叶片衰老缓慢,表现为剑叶的总叶绿素含量多、POD活性和SOD活性大,MDA含量低,茎鞘可溶性糖输出量大。7翻秋栽培的三种处理中,以盘育抛栽产量最高,比水育移栽,直播栽培分别增产23.6%和38.4%,且三者之间的差异均达显着水平。从产量构成因素来看,盘育抛栽高产的原因是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多,每穗实粒数多,结实率高。直播虽然有效穗数多,但每穗实粒数少,结实率低,影响了产量的提高。

周建群[10](2009)在《水稻栽培方式研究进展》文中指出综述了水稻直播、育秧移栽和抛秧栽培的历史和研究进展,对这些栽培方式易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提出只有在生产中运用配套的栽培措施,并结合我国国情和各地的经济、地理、气候条件,才有可能减少这些限制因素,使水稻获得稳产高产。

二、水稻旱育秧抛栽的优势及配套技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水稻旱育秧抛栽的优势及配套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水稻化控剂配方筛选与壮秧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黑龙江水稻生产概述及旱育秧苗现状
        1.1.1 黑龙江水稻生产概述
        1.1.2 黑龙江水稻旱育秧苗现状及潜在问题
        1.1.3 水稻旱育秧苗的重要环节
    1.2 化控剂概述
        1.2.1 化控剂的概念与作用机理
        1.2.2 化控剂的研究进展
    1.3 水稻化控剂概述
    1.4 本研究中应用的调节剂
        1.4.1 烯效唑
        1.4.2 复硝酚钠
        1.4.3 α-萘乙酸钠
        1.4.4 壮秧剂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6.1 研究内容
        1.6.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供试品种
        2.1.2 供试药剂
    2.2 仪器设备
    2.3 试验设计与方法
        2.3.1 试验设计
        2.3.2 生长指标的测定
        2.3.3 抗逆酶活性的测定
        2.3.4 植株养分测定
        2.3.5 土壤酶活性的测定
        2.3.6 土壤养分含量的测定
        2.3.7 叶绿素含量的测定
        2.3.8 倒伏指数的测定
        2.3.9 分蘖及产量的测定
    2.4 数据分析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3.1.1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生长指标的影响
        3.1.2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1.3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植株养分含量的影响
    3.2 化控剂的壮秧机理
        3.2.1 化控剂对水稻秧苗抗逆酶活性的影响
        3.2.2 化控剂对水稻苗期土壤酶活性的影响
        3.2.3 化控剂对水稻苗期土壤养分含量的影响
    3.3 化控剂对移栽后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3.3.1 化控剂对水稻株高的影响
        3.3.2 化控剂对水稻分蘖数的影响
        3.3.3 化控剂对水稻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3.4 化控剂对水稻干物质积累的影响
        3.3.5 化控剂对水稻成熟期倒伏指数的影响
        3.3.6 化控剂对水稻产量性状的影响
4 讨论
    4.1 化控剂的壮苗机理
    4.2 化控剂对水稻分蘖后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4.3 化控剂应用现存问题及展望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2)浙江省近20多年水稻综合栽培技术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综合栽培技术简介
    1.1 水稻轻型栽培技术
        1.1.1 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
        1.1.2 水稻直播栽培技术
        1.1.3 水稻抛秧栽培技术
    1.2 水稻强化栽培技术
    1.3 单季晚稻“五改”栽培技术
    1.4 早稻促早增产技术
    1.5 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
    1.6 水稻“两壮两高”栽培技术
2 对水稻综合栽培技术发展的几点认识
    2.1 新技术必须与生产需求相适应
    2.2 新技术各有特色和适用范围
    2.3 新技术拓宽了高产栽培技术思路
    2.4 水稻栽培技术仍需进一步完善

(3)水稻水卷苗生长发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机插水稻发展现状
        1.1 国外机插水稻发展概况
        1.2 国内机插水稻发展概况
    2 机插水稻生长发育研究进展
        2.1 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研究现状
        2.2 机插水稻生长特点研究现状
    3 水稻育秧介质研究进展
        3.1 育秧基质不同物料使用研究现状
        3.2 育秧介质理化性质研究现状
    4 研究展望及本研究的切入点
    5 本研究目的与意义和主要研究内容
        5.1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5.2 本研究的主要内容
        5.3 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二章 不同育秧介质对水稻秧苗素质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及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秧苗素质
        2.2 机插质量
        2.3 大田生长特性
        2.4 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
        2.5 经济效益分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Chapter 2 Effects of different Seeding Raising Midium onSeedling Quality and Yeild Formation under Rice Long MatSeedlings Cultivated with Hydroponics
第三章 常规粳稻水卷苗适宜移栽株距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及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插质量
        2.2 茎蘖动态
        2.3 干物质积累量
        2.4 抽穗期净光合速率
        2.5 产量及产量构成
    3 讨论
        3.1 不同机插株距对机插秧效果的影响
        3.2 不同机插株距对机插秧群体生长特性影响
        3.3 不同机插株距对水稻产量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Chapter 3 Study on Suitable Transplanting Space under RiceLong Mat Seedlings Cultivated with Hydroponics for JaponicaRice
第四章 常规粳稻水卷苗适宜栽插深度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及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机插质量
        2.2 发根力及根系活性
        2.3 茎蘖动态
        2.4 叶龄进程
        2.5 干物质积累量
        2.6 齐穗期叶面积指数及光合参数
        2.7 产量及产量构成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Chapter 4 Study on Suitable Transplanting Depth under RiceLong Mat Seedlings Cultivated with Hydroponics for Japonicarice
第五章 氮肥管理对机插水卷苗大田生长发育特性的研究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品种
        1.2 试验设计
        1.3 取样及测定方法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及产量构成
        2.2 茎蘖动态
        2.3 叶面积指数
        2.4 叶片SPAD值
        2.5 干物质积累量
        2.6 氮肥利用率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Chapter 5 Effects of nitrogen fertilizer management onSeedling Quality and Growth Characteristics under Rice LongMat Seedlings Cultivated with Hydroponics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讨论
    1 全文讨论
        1.1 不同育秧介质对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1.2 机插株距对水土水培育秧方法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1.3 机插深度对水土水培育秧方法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1.4 氮肥管理对水土水培育秧方法水稻生长特性的影响
    2 本研究的主要结论
    3 创新点
    4 本研究存在的问题及下一步研究计划
        4.1 水卷苗育秧方法配套机械研究
        4.2 水卷苗育秧方法介质的优选
        4.3 大田磷钾肥配施对水卷苗育秧方法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4)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水稻育秧的历史回顾
2 水稻秧苗的类型及其壮秧标准
3 水稻的育秧方法
    3.1 湿润育秧
    3.2 早育秧
    3.3 折衷育秧
    3.4 场地育秧
    3.5 设施育秧
    3.6 其它育秧方式

(5)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生理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水稻特性概述
    1.2 水稻生产现状
    1.3 育秧方式对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
    1.4 我国水稻育秧技术研究进展
    1.5 壮秧剂在水稻育秧技术上的发展
    1.6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时间及材料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4 试验技术路线
    2.5 调查项目及方法
        2.5.1 秧苗素质的测定
        2.5.2 水稻秧苗生理生长动态的测定
        2.5.3 早稻秧苗耐低温(10℃)能力测定
        2.5.4 晚稻秧苗耐高温(40℃)能力测定
        2.5.5 抛栽后的生长动态的测定
    2.6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3.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生理特性的影响
        3.2.1 不同育秧和方式和壮秧剂式对水稻秧苗的超氧化物岐化酶的影响
        3.2.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过氧化物酶的影响
        3.2.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过氧化氢酶的影响
        3.2.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的脯氨酸的影响
        3.2.5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叶绿素的影响
        3.2.6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苗根系活力的影响
        3.2.7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的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3.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早稻秧苗耐低温能力和晚稻抗耐高温能力的影响
    3.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立苗动态的影响
    3.5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大田生长期分蘖动态的影响
    3.6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物质积累的影响
        3.6.1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根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6.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茎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6.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叶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6.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穗干物质积累的动态变化
    3.7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4 讨论
    4.1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的秧苗素质的影响
    4.2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的生理特性的影响
    4.3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4.4 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产量的影响
5 结论
    5.1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形态素质的影响
    5.2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秧苗生理素质的影响
    5.3 壮秧剂对水稻秧苗生长的影响
    5.4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立苗率、分蘖数和物质积累动态的影响
    5.5 不同育秧方式对水稻经济产量的影响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6)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研究的背景、目的与意义
    2 研究的主要内容
    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 研究进展
        4.1 水稻抛秧超高产的研究进展
        4.1.1 水稻超高产概念
        4.1.2 水稻塑盘旱育壮秧奠定超高产基础
        4.1.3 水稻塑盘旱育抛栽方式
        4.1.4 水稻塑盘旱育抛栽超高产形成特性
        4.1.5 水稻抛秧超高产研究展望
        4.2 有序程度对抛秧稻高产形成影响的研究进展
        4.2.1 不同有序程度抛栽稻抛栽方式
        4.2.2 不同有序程度抛栽稻高产、超高产形成特点
        4.2.3 水稻有序抛秧的展望
        4.3 水稻稀植超高产模式及生理生态特征研究进展
        4.3.1 水稻稀植高产、超高产栽培的发展
        4.3.2 水稻稀植超高产主要模式
        4.3.3 水稻稀植超高产的生理基础
        4.3.4 水稻稀植超高产的展望
    参考文献
第二章 有序摆抛栽对超级稻超高产与光合生产力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量的测定
        1.4.2 剑叶光合速率
        1.4.3 透光率测定
        1.4.4 单穴物理学指标测定
        1.4.5 产量的测定
        1.5 数据处理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群体起点结构及质量
        2.1.1 栽后秧苗分布
        2.1.2 栽后稻苗素质
        2.2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光合特性及物质生产
        2.2.1 各生育时期物质生产与积累
        2.2.2 抽穗期群体叶面积组成及粒叶比
        2.2.3 各生育阶段群体生长率和光合势
        2.2.4 抽穗后茎鞘干重及物质转移
        2.2.5 抽穗后剑叶光合速率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抗倒伏性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抽穗期的群体透光率
        2.5 水稻有序摆抛的产量及其构成因素
        2.6 水稻有序摆抛栽产量的方差分析
    3 讨论
        3.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光合物质生产特性
        3.2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特性与稀植超高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分蘖发生与成穗特性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分蘖发生与成穗的追踪
        1.4.2 茎蘖动态
        1.4.3 实收计产
        1.5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发生叶位及发生率
        2.2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分蘖成穗叶位及成穗率差异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茎蘖发生动态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分蘖成穗的茎蘖组成
        2.5 水稻有序摆抛栽各成穗分蘖对产量的贡献
        2.6 水稻有序摆抛栽各成穗分蘖穗部性状及产量构成
    3 讨论
        3.1 关于不同抛栽方式水稻主茎分蘖发生与成穗
        3.2 不同抛栽方式水稻的分蘖规律与优势分蘖利用
        3.3 不同抛栽方式水稻各叶位分蘖与产量的关系
        3.4 关于抛栽稻合理利用分蘖成穗,进一步促进水稻超高产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的根系形态生理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根系干重、根冠比
        1.4.2 根系体积、根系活力、根系吸收面积
        1.4.3 根系伤流
        1.4.4 根系在土壤中的分布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产量及构成因素
        2.2 栽后秧苗的根系特点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根系干重及根冠比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根系活力
        2.5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根系吸收表面积
        2.6 水稻有序摆抛栽抽穗后根系伤流变化
        2.7 水稻有序摆抛栽后期根系在土层中的分布
        2.7.1 各层根系干重及比例
        2.7.2 各层根系体积与根干重密度
        2.8 根系特征与产量的相关性
        2.8.1 各生育期根系特征与产量的相关性分析
        2.8.2 根系特征与产量的关系
    3 讨论
        3.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根形态生理系特征
        3.1.1 根系生长特性
        3.1.2 根系分布特性
        3.2 稀植栽培与根系活力的关系
        3.3 根系特征与水稻超高产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吸收利用与分配转运特点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 植株全氮的测定
        1.4.2 计产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含氮率与吸氮量
        2.2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阶段吸收量与阶段吸收速率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利用效率和百千克籽粒需氮量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抽穗期氮素积累、分配与转运
        2.4.1 水稻有序摆抛栽抽穗期的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分配
        2.4.2 水稻有序摆抛栽成熟期的干物质与氮素的积累、分配
        2.4.3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转运量
    3 讨论
        3.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氮素吸收、积累特性
        3.2 水稻有序摆抛的氮素分配、转运与生产特性
        3.3 氮素吸收、积累及转运特点与水稻高产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有序摆抛栽对超级稻植株抗倒伏能力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节间农艺指标
        1.4.2 茎干抗折力
        1.4.3 重心高度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序摆抛栽超级稻茎秆的抗倒伏能力
        2.2 有序摆抛栽超级稻的植株性状
        2.3 有序摆抛栽超级稻的茎秆充实度性状
        2.4 抗倒伏特性与茎秆主要物理性状的相关性
    3 讨论
        3.1 关于有序摆抛栽对水稻抗倒伏性的影响
        3.2 关于水稻抗倒伏性状特征间的关系
        3.3 关于水稻植株抗倒伏性与稀植栽插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七章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的株型特征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时间与地点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叶面积
        1.4.2 上部叶片倾斜角度及叶枕高度
        1.4.3 SPAD值
        1.4.4 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
        1.5 数据统计与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产量及构成
        2.2 水稻有序摆抛栽抽穗期的叶片配置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上部叶片的空间分布
        2.4 水稻有序摆抛栽穗后叶面积变化
        2.5 水稻有序摆抛栽穗后剑叶SPAD变化
        2.6 株型指标与产量及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3 讨论
        3.1 关于不同抛栽方式水稻株型特征的探讨
        3.2 关于不同抛栽方式水稻株型与产量的关系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八章 有序摆抛栽对水稻稻米品质的影响
    0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及供试品种
        1.2 供试品种
        1.3 试验设计
        1.4 测定项目及方法
        1.4.1 产量的测定
        1.4.2 稻米品质
        1.4.3 稻米淀粉黏滞特性
        1.5 数据计算和统计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有序摆抛栽水稻的产量
        2.2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品质
        2.2.1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的加工品质
        2.2.2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的外观品质
        2.2.3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的蒸煮食味与营养品质
        2.2.4 有序摆抛栽水稻稻米的RVA谱特征值
    3 小结与讨论
        3.1 有序摆抛栽对稻米加工品质的影响
        3.2 有序摆抛栽对稻米外观品质的影响
        3.3 有序摆抛栽对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
        3.4 壮苗合理栽插提高稻米品质
    4 结论
    参考文献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1 结论
        1.1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及光合物质生产特征优势
        1.2 水稻有序摆抛栽分蘖发生利用优势
        1.3 水稻有序摆抛栽根系形态生理特征优势
        1.4 水稻有序摆抛栽氮素吸收利用优势
        1.5 水稻有序摆抛栽群体抗倒伏能力
        1.6 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的株型特征
        1.7 水稻有序摆抛栽品质性状特征
    2 讨论
        2.1 有关水稻有序摆抛稳定超高产形成的生理生态机制
        2.1.1 水稻有序摆抛栽的生理生态特征及超高产机制
        2.1.2 水稻稀植栽插与超高产轻简栽培
        2.2 进一步提高有序摆抛水稻超高产潜力的技术关键
        2.3 水稻有序摆抛栽进一步深化与拓展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水稻抛秧密度试验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势秧栽培定义
2 抛秧稻的特点
3 抛秧密度的确定
4 品种选择
5 秧盘选择
6 研究结果
    6.1 密度对生育期的影响
    6.2 密度对群体质量的影响
        6.2.1 抛秧密度对分蘖的影响
        6.2.2 对株高的影响
        6.2.3 不同抛栽密度对植株性状的影响
    6.3 密度对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6.3.1 对产量的影响
        6.3.2 对有效穗数、成穗率、穗粒数、结实率、千粒重的影响
7 小结与讨论

(9)不同育秧方式对陆两优996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第一部分 不同育秧方式对陆两优996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育秧方法
        2.4 测定项目与方法
        2.5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育秧方式对产量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3.2 不同育秧方式对秧苗素质的影响
        3.3 不同育秧方式对植株生长发育进程的影响
        3.4 不同育秧方式对单穴上三叶叶面积的影响
        3.5 不同育秧方式对群体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3.6 不同育秧方式干物质积累动态
        3.6.1 不同育秧方式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动态
        3.6.2 不同育秧方式茎鞘干物质积累动态
        3.6.3 不同育秧方式稻穗干物质积累动态
        3.6.4 不同育秧方式干物质的分配与运转
        3.7 不同育秧方式对生育后期剑叶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3.8 不同育秧方式对剑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第二部分 不同翻秋栽培方式对陆两优996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材料
        2.2 试验设计
        2.3 测定项目与方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处理对产量的影响
        3.2 不同处理对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
        3.3 不同处理对叶龄及茎蘖动态的影响
        3.4 不同处理对剑叶叶绿素的影响
        3.5 不同处理对剑叶SOD、POD活性的影响
        3.6 不同处理对剑叶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3.7 不同处理对茎鞘中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四、水稻旱育秧抛栽的优势及配套技术(论文参考文献)

  • [1]水稻化控剂配方筛选与壮秧机理研究[D]. 李如意.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2]浙江省近20多年水稻综合栽培技术的发展[J]. 毛国娟,王岳钧,陈叶平,纪国成,怀燕,秦叶波,舒伟军,许剑锋. 中国稻米, 2018(04)
  • [3]水稻水卷苗生长发育特性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D]. 雷武生. 南京农业大学, 2018(07)
  • [4]水稻育秧技术的历史回顾与发展[J]. 邹应斌. 作物研究, 2018(02)
  • [5]不同育秧方式和壮秧剂对水稻生长生理的影响[D]. 李生. 广西大学, 2013(03)
  • [6]水稻有序摆抛栽超高产形成及其生理生态特征的研究[D]. 郭保卫. 扬州大学, 2013(04)
  • [7]水稻抛秧密度试验研究进展[J]. 葛跃武,吴一梅,张开进. 农业科技通讯, 2010(06)
  • [8]宣州区水稻无盘旱育抛栽技术的推广运用初报[J]. 王龙云. 农技服务, 2010(02)
  • [9]不同育秧方式对陆两优996生理特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D]. 杜娟. 湖南农业大学, 2009(S1)
  • [10]水稻栽培方式研究进展[J]. 周建群. 湖南农业科学, 2009(02)

标签:;  ;  ;  ;  

水稻旱育抛秧优势及配套技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