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状病毒及相关疾病

冠状病毒及相关疾病

一、冠状病毒与相关疾病(论文文献综述)

潘锋,赵海[1](2022)在《2021研究前沿聚焦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文中指出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科睿唯安2021年12月8日联合向全球发布《2021研究前沿》报告(简称"报告"),报告遴选展示了在农业科学、临床医学等11个高度聚合的大学科领域中较为活跃或发展迅速的110个热点前沿和61个新兴前沿,较为客观地反映了相关学科的发展趋势。如在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简称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

曹增国[2](2021)在《SARS-CoV-2编码蛋白抑制宿主Ⅰ型干扰素应答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新型冠状病毒病(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又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是由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感染引起的、以肺炎为主要临床症状的、严重威胁人类健康及公共卫生安全的重要人兽共患传染病。时至今日,其感染人数和流行区域的空间范围已遍及全球,并演变为全球大流行。SARS-CoV-2在病毒分类学上属于冠状病毒科β冠状病毒属,该属病毒还包括在2002年出现的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和在2012年出现的中东呼吸系统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此三种病毒均可感染多种动物以及人类,并引起致死性呼吸系统疾病,这也使得冠状病毒成为21世纪严重影响全人类公共健康发展的主要阻力之一。此外,亦有4种地方流行性冠状病毒(分别为OC43、229E、NL63和HKU1)可感染人类,引起感冒等呼吸道疾病。SARS-CoV-2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长约29.9 kb,被包装于直径约80 nm的病毒内腔中,可编码16个非结构蛋白(NSP1-16)、4个结构蛋白(S、E、M和N)以及若干个辅助蛋白(如ORF3a、ORF3b、ORF6、ORF7a、ORF7b、ORF8及ORF10等)。在SARS-CoV-2的生命周期中,非结构蛋白构成病毒复制酶参与病毒复制及RNA合成;结构蛋白负责形成病毒粒子并参与病毒感染;辅助蛋白与病毒毒力及致病机制密切相关,并参与调控病毒感染和免疫应答。作为宿主天然免疫的重要组成部分,干扰素应答参与构成了宿主机体抗病原微生物(如病毒)感染的第一道防线。干扰素是一类具有强大功能的细胞因子,可通过控制炎症反应、协调免疫应答直接诱导机体的抗病原微生物免疫应答,从而抵抗外来病原的入侵和感染。病毒感染诱导产生的干扰素可经由不同的信号转导途径,最终导致数百种干扰素刺激基因(IFN-stimulated genes,ISGs)的转录和表达,并进一步发挥抗病毒感染的作用。为阐明SARS-CoV-2编码蛋白在宿主I型干扰素应答(包括I型干扰素的产生及I型干扰素的信号转导)中的作用,并解析其作用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分别将SARS-CoV-2编码蛋白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转染HEK293T细胞,以体外表达病毒编码蛋白。随后逐一检测SARS-CoV-2各编码蛋白对宿主I型干扰素产生及信号转导通路的影响。随后,以对宿主I型干扰素应答具有抑制作用的SARS-CoV-2编码蛋白为研究对象,从“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简单解析了其发挥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结果如下:(1)在I型干扰素产生通路中,3个非结构蛋白(NSP1、NSP6和NSP13)和1个辅助蛋白(ORF6)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其中,NSP6通过结合TANK结合激酶1(TANK binding kinase 1,TBK1)而下调干扰素调节因子3(Interferon Regulatory Factor 3,IRF3)的磷酸化水平,最终抑制IFN-β的产生通路,但NSP6与TBK1的结合并不会影响TBK1的磷酸化;NSP13通过结合TBK1并下调其磷酸化的方式,抑制IRF3的磷酸化激活,进而导致IFN-β的产生通路受到抑制;ORF6通过结合核转运受体蛋白KPNA2而抑制IRF3的入核转运,最终导致IFN-β的产生通路受到抑制。(2)在I型干扰素信号转导通路中,NSP1、NSP6、NSP7、NSP13、NSP14、ORF3a、M、ORF6、ORF7a、ORF7b均可显着抑制I型干扰素的信号转导通路。其中,NSP1、NSP6、NSP13、ORF3a、M及ORF7b通过下调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1(Signal transducer and activator of transcription proteins 1,STAT1)的磷酸化以抑制I型干扰素的信号转导通路;NSP6、NSP13、ORF7a及ORF7b通过下调STAT2磷酸化以抑制I型干扰素的信号转导通路;ORF6通过结合核转运受体蛋白KPNA2以限制STAT1的入核,并最终导致I型干扰素信号转导通路受到抑制。泛素作为重要的宿主因子,参与先天免疫的调节。而蛋白质泛素化是一种蛋白质翻译后修饰方式,在许多生物学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上述具有抑制宿主I型干扰素应答功能的SARS-CoV-2编码蛋白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泛素化在其抑制宿主I型干扰素应答中的作用。结果发现:NSP13、ORF3a和ORF7a均存在泛素化修饰。通过对ORF7a泛素化修饰特性分析可得,SARS-CoV-2 ORF7a主要在第119位赖氨酸残基处发生K63多聚泛素化修饰。随后经过点突变,以丙氨酸(Alanine,A)替代第119位赖氨酸(Lysine,K),构建ORF7a泛素化缺陷型突变(ORF7a-K119A)。并比较其与野生型ORF7a(ORF7a-WT)在抑制I型干扰素信号转导方面的差异,最终证明SARS-CoV-2 ORF7a通过泛素化修饰增强其抑制STAT2磷酸化的能力,从而加强其对宿主I型干扰素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作用。基于SARS-CoV-2反向遗传学系统,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将海肾荧光素酶(Renilla luciferase,Rluc)基因插入并替换SARS-CoV-2(毒株2019-n CoV/USAWA1/2020)全基因组第21,563-28,259位核苷酸(包括结构蛋白基因S、M、E及辅助蛋白基因ORF3a、ORF3b、ORF6、ORF7a、ORF7b、ORF8),成功构建了SARS-CoV-2复制子系统。随后使用可有效抑制SARS-CoV-2复制的药物瑞德西韦(Remdesivir)验证了该复制子系统的实用性,结果证明该复制子系统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在抗病毒药物筛选及评价不同环境下病毒复制能力中的实用性。最后本研究将该复制子系统应用于比较三种高致病性冠状病毒(SARS-CoV-2、SARS-CoV和MERS-CoV)NSP1和NSP6抑制宿主I型干扰素信号转导活性对病毒复制效率的影响中,证明了SARS-CoV-2非结构蛋白NSP1、NSP6在抑制宿主I型干扰素信号转导中具有较高的活性,而这可能最终导致了SARS-CoV-2具有比SARS-CoV和MERS-CoV更强的复制能力。综上所述,本研究筛查了SARS-CoV-2对宿主I型干扰素应答具有抑制作用的蛋白,并从“病毒-宿主”相互作用的角度,分别解析了各个病毒蛋白在I型干扰素产生和信号转导中发挥抑制作用的分子机制,为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及抗病毒药物筛选提供了理论依据。此外,本研究还建立了携带海肾荧光素酶报告基因的复制子系统,降低了相关研究的安全等级,有利于相关研究在普通实验室的开展。

刘伟,王磊[3](2021)在《基于专利视角的全球人冠状病毒相关技术竞争力分析》文中提出自出现新冠病毒疫情以来,新冠肺炎已蔓延至几乎所有国家,新冠病毒大流行成为一场全球健康危机。世界各国该领域科研人员快速响应进行紧急科研攻关,再次掀起了对人冠状病毒的攻克热潮。专利文献作为技术信息最有效的载体,几乎囊括了全球最具经济价值的技术情报。本文从专利视角出发,运用专利计量和专利地图可视化分析方法,从人冠状病毒专利市场布局和创新能力、申请机构竞争力、主要发明人竞争力、专利对抗分析等多方面展示国际竞争态势,为我国后续进行相关专利布局和研发提供参考。

刘笑笑[4](2021)在《CAT+MT+PE模式在生物医学翻译中的应用 ——《蝙蝠与人类健康》(节选)翻译实践报告》文中提出

杨韧[5](2021)在《MERS-CoV与SARS-CoV-2亚单位疫苗与核酸疫苗研究》文中认为冠状病毒(Coronavirus)是一类含包膜结构的单股正链非节段的RNA病毒,广泛分布于多种哺乳动物宿主中,具有跨种传播能力。目前已知感染人类的冠状病毒有7种,其中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SARS-CoV)、中东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Middle East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MERS-CoV)与 201 9 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2,SARS-CoV-2)是三种高致病人感染冠状病毒,在不同地区国家都曾造成严重的疫情危害。MERS-CoV自2012年首次于中东地区发现,2015年曾在韩国引发严重疫情,而至今依旧在部分地区发现偶发病例。2019年12月底由SARS-CoV-2引起的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疫情快速在全球蔓延,至今依旧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然而,针对几种高危冠状病毒,目前尚无特效治疗性药物。因此,开发安全且有效的疫苗是控制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手段。亚单位疫苗及核酸疫苗,具有安全性高,易于生产制备研发等良好特点。本文基于前期的研究结果,使用哺乳动物细胞表达系统制备了基于MERS-CoV S蛋白RBD结构域的亚单位疫苗蛋白,使用肌肉或滴鼻免疫的方式在小鼠体内评价了抗原蛋白免疫原性。另外,研究基于重组RBD蛋白设计制备了信使RNA(Messenger RNA,mRNA)疫苗与自扩增RNA(Self-amplify mRNA,saRNA)疫苗,并在小鼠体内对两种RNA疫苗的免疫原性进行初步的评价。COVID-19疫情早期,我们设计了密码子优化序列的SARS-CoV-2 S蛋白的DNA疫苗与mRNA疫苗,其中mRNA疫苗与上海斯微公司合作研制。两种核酸疫苗在不同品系小鼠内进行免疫应答研究,并进行攻毒保护实验,探究疫苗的保护性。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MERS-CoV RBD重组亚单位疫苗和mRNA疫苗的设计与免疫原性研究MERS-CoVRBD偶联不同三聚体基序在CHO细胞表达制备的蛋白具有不同的聚集倾向,偶联T4f基序的RBD蛋白可以形成以三聚体为主二聚体为辅的高聚集态。重组蛋白RBD-T4f配合铝佐剂或铝佐剂联合CpG ODN均可以有效在BALB/c小鼠内诱导高滴度中和活性的抗体,不同佐剂的使用在细胞免疫水平表现有所差异。重组蛋白RBD-T4f配合CTA1-DD或CpG ODN佐剂滴鼻免疫可以有效诱导系统性及呼吸道局部免疫应答,在血液及呼吸道黏膜均可检测到高滴度的中和活性抗体,并可在肺组织局部检测到的高水平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重组抗原RBD-T4f序列插入体外转录载体,通过酶促反应制备了重组抗原的mRNA与saRNA疫苗。研究同时对SFV4骨架saRNA的体外转录反应进行优化,成功制备了完整专一的长链saRNA分子,优化后的saRNA进入小鼠体内后可以持续表达目的蛋白至少11天。使用LPP技术包裹的重组抗原RBD-T4fmRNA疫苗初免后可以诱导抗原特异性IgM应答,两次免疫可以诱导特异性IFN-γ分泌细胞,高剂量三次免疫可以诱导一定水平的中和活性抗体产生。使用in vivo jet-PEI包裹的saRNA疫苗在免疫两次后可诱导高水平的细胞免疫应答,但难以诱导产生体液免疫应答。2.SARS-CoV-2 DNA与mRNA核酸疫苗免疫原性与保护效果研究研究对SARS-CoV-2 S蛋白序列进行人源细胞密码子优化,基于该序列设计制备了 DNA疫苗与化学修饰的mRNA疫苗。DNA疫苗使用肌肉免疫附电穿孔免疫部署后,可以有效诱导具有中和活性的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并诱导高水平Th1偏向的特异性细胞免疫。高剂量两次免疫后可产生攻毒保护效果。mRNA使用LPP技术包裹后物理稳定性良好,该方法生产的mRNA-LPP疫苗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免疫后可诱导产生高滴度的中和抗体,且具有一定的广谱中和性,可中和多种突变株病毒。高剂量两次免疫后,高水平的中和抗体与Th1偏向的细胞免疫记忆可保持13周。SARS-CoV-2攻击后,高剂量单次与两次免疫的C57BL/6小鼠肺组织病毒滴度显着降低,并有效缓解炎症病变;高或低剂量两次免疫的BALB/c小鼠也表现出相似良好的攻毒保护效果。另外,mRNA-LPP疫苗在恒河猴中也表现出良好的免疫原性,诱导高滴度广谱中和抗体,并产生攻毒保护效果。综上所述,本研究使用CHO制备的MERS-CoVRBD-T4f重组抗原蛋白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以诱导高滴度的中和抗体,配合合适的佐剂可以用于传统疫苗及黏膜疫苗的制备。基于重组抗原RBD-T4f设计的mRNA与saRNA疫苗诱导体液免疫能力相对有限,但可以诱导高水平的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基于SARS-CoV-2 S蛋白优化序列的DNA疫苗与含化学修饰的mRNA-LPP疫苗均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可诱导高滴度的中和抗体及高水平的Th1型细胞免疫应答。合适的免疫剂量与方案可以诱导足够强的免疫应答,产生攻毒保护效果。这些研究为冠状病毒的疫苗研发及应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曲园园[6](2021)在《人源抗SARS-CoV-2单克隆抗体筛选与抗体功能研究》文中认为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型(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是一种具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属于β-冠状病毒。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是由SARS-CoV-2感染人体所导致的疾病。COVID-19的全球大流行对人类健康构成严重威胁,同时也为病毒突变提供了大量机会。SARS-CoV-2刺突蛋白(S)上的突变可对SARS-CoV-2的感染性、致病性产生较大影响。中和抗体可以有效阻断SARS-CoV-2的感染,但目前已有多种SARS-CoV-2突变株对已上市的单克隆抗体逃逸,因此开发具有广谱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以及研究识别不同表位的协同作用抗体,是未来SARS-CoV-2治疗性抗体开发的方向。本研究筛选得到了 12株单克隆抗体,并对抗体的亲和力、中和活性等生物学功能进行评价,同时也评价了抗体对SARS-CoV-2突变株的中和活性,最后得到了 2株高亲和力,可有效中和多种突变株的中和性抗体。本研究从COVID-19疫情早期恢复期患者的外周血淋巴细胞中扩增得到抗体基因,成功构建Fab噬菌体抗体库。抗体库库容较高,多样性良好,满足抗体筛选的基本需要。本研究使用SARS-CoV-2 S蛋白的三个片段,包括RBD(Receptor Binding Domain,RBD)、S1和S2对抗体库进行筛选。经3轮筛选过程共获得12株序列不同的特异性针对SARS-CoV-2 S蛋白的人源单克隆抗体。经ELISA鉴定,9株抗体与RBD结合,3株与S2结合,未筛选到与S1蛋白N端结构域(Nterminal domain,NTD)结合的抗体。在9株RBD特异性抗体中,两株抗体(F61、H121)具有高亲和力、高中和活性;一株抗体(A199)具有高亲和力,但无中和活性。表明结合于RBD的抗体不一定为中和抗体,RBD蛋白上存在非中和表位。9株RBD特异性抗体可根据其识别的抗原表位被分为三种类型。其中一种以F61为代表,能够识别位于位于G446-S494范围内的具有高中和活性的线性血管紧张素转换酶2(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2,ACE-2)竞争表位。另一种以H121为代表,识别与ACE-2结合位点不重叠的位于RBD蛋白侧面的中和表位。这表明不与ACE-2竞争的抗体也可能具有中和活性。最后一种抗体A199识别一种与ACE-2结合位点的非重叠,且不具有中和活性的表位。由于目前多种SARS-CoV-2突变株带有S蛋白突变,本研究评价了9株RBD特异性抗体对SARS-CoV-2 S蛋白单氨基酸突变的中和效果,F61和F163可有效中和多种S蛋白单氨基酸突变株。F61和H121可有效中和B.1.1.7和B.1.351,可作为突变株的候选治疗抗体。F61和H121的混合物可更有效的中和SARS-CoV-2野生株、B.1.1.7株和B.1.351株,该混合物具有更广泛的中和效果,可避免免疫逃逸发生。综上所述,本研究筛选得到了2株(F61和H121)具有高亲和力、高中和活性的、识别不同抗原表位单克隆抗体。这两株抗体可有效中和包括B.1.1.7和B.1.351在内的多种突变株。二者的混合物可更有效的中和SARS-CoV-2野生株、B.1.1.7株和B.1.351株,可避免免疫逃逸的发生。这两株抗体可作为突变株的候选治疗抗体,并为当前和未来的疫苗设计、治疗性抗体开发以及SARS-CoV-2及其新变种的抗原诊断提供了指导。

赵宏婷[7](2021)在《基于回顾性队列设计的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健康影响研究》文中指出背景新型冠状病毒(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 Coronavirus 2,SARS-CoV-2)造成的健康影响可以通过对人群健康结局改变的测量进行定量评价,可以从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两个部分进行阐述。直接影响是由于病毒直接作用于宿主导致或诱发的发病、重症和死亡增加;间接影响则是由于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暴发引起的如医疗挤兑、医疗资源耗竭、交通管制、社交疏离等间接带来的影响。SARS-CoV-2感染人群不仅会受病毒感染所致的直接作用影响,还会受疫情暴发所致的间接作用影响,因此通过比较SARS-CoV-2感染人群疫情暴发前后健康结局的变化可以获得暴露对人群健康的总影响:未感染SARS-CoV-2人群仅会受到疫情暴发所致的间接作用影响,因此,可通过比较未感染SARS-CoV-2人群新冠疫情暴发前后健康结局的变化获得疫情暴发所致的健康影响(间接影响)。假定感染人群和未感染人群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所受到的健康影响相同,则可以获得SARS-CoV-2感染所致的直接健康影响。目的定量测量家庭SARS-CoV-2暴露人群与未暴露人群(对照人群)中门急诊就诊、住院、死亡等健康结局的影响,为今后新冠疫情应对医疗资源的准备,比较新冠与其他疾病造成健康负担的差异,从而为今后新冠防控措施制定和卫生资源合理配置提供重要依据。方法采用匹配的回顾性队列研究设计,将宜昌市(Y市)人群按2020年1月1日~2020年2月29日期间家庭中是否有确诊SARS-CoV-2感染者分为2组:暴露组家庭(有确诊SARS-CoV-2感染者)和对照组家庭(无感染者),对照组家庭按照家庭规模与暴露家庭相同和年龄结构与暴露家庭相似的原则,按1:2比例在同一社区无病例家庭中随机选取。建立和确定研究队列后,回顾性收集两组人群的健康结局资料,包括2017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Y市健康大数据平台中记录的门急诊就诊和住院信息,以及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期间Y市开展的死因监测资料。计算两组队列人群不同年度不同时期(近期、中长期和1年期)全因、以及急性呼吸道感染(Acute Respiratory Infections,ARI)相关门急诊就诊率、住院率和死亡率,计算两组人群同期不同健康结局发生率的差值(IRD)。并进一步使用Poisson回归的广义估计方程估计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门急诊就诊和住院的总影响、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使用COX回归方程估计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死亡的直接影响。研究用EXCEL 2019整理数据,并使用R 3.6.2分析数据。结果1.本研究共对3969名调查对象进行纵向调查(暴露组1323人,对照组2646人),男性1915人(48.25%),中位年龄为48岁(IQR:31~63)。暴露组和对照组的性别(男性占48.07%vs48.34%,P=0.893)和年龄(中位年龄:48vs 47,P=0.379)的分布无统计学差异,但暴露组中有基础疾病人群所占比例高于对照组(35.45%vs 27.63%,P<0.001)。2.2017年~2020年全年调查对象全因门急诊就诊和ARI相关疾病门急诊就诊发生率分别为 2128.83 vs 167.35、2556.20 vs211.88、3182.19vs286.4、3330.06 vs 349.46次/千人年;暴露组与对照组门急诊就诊发生率的差值、ARI相关疾病门急诊就诊发生率的差值分别为544.70vs39.97、671.88vs87.13、719.63vs54.47、2804.24vs683.30次/千人年。在COVID-19疫情发生后一年时间内,家庭SARS-CoV-2暴露人群的全因门急诊就诊发生水平与疫情发生前无明显差异(增加0.15倍,95%CI:-0.02~0.35),其中家庭SARS-CoV-2暴露直接导致人群全因门急诊就诊发生风险增加0.48倍(95%CI:0.35~0.63),疫情暴发间接导致全因门急诊就诊发生风险减少0.33倍(95%CI:0.28~0.37)。疫情发生后一年时间内,家庭SARS-CoV-2暴露人群的ARI相关疾病门急诊就诊发生水平仍高于COVID-19疫情发生前(增加0.80倍,95%CI:0.06~2.16),其中家庭SARS-CoV-2暴露直接导致人群ARI相关疾病门急诊就诊发生风险增加1.44倍(95%CI:0.77~2.70),COVID-19 疫情暴发间接导致 ARI 相关疾病门急诊就诊发生风险减少 0.64 倍(95%CI:0.54~0.71)。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近期全因门急诊就诊的直接影响(0.85倍(95%CI:0.61~1.16)vs 0.36倍(95%CI:0.23~0.51))和间接影响(0.54倍(95%CI:0.48~0.59)vs 0.26 倍(95%CI:0.20~0.31))较中长期影响大,对人群近期ARI相关疾病门急诊就诊的直接影响(2.21倍(95%CI:0.98~4.94)vs0.43倍(95%CI:-0.26~1.80))和间接影响(0.73 倍(95%CI:0.61~0.81)vs 0.60 倍(95%CI:0.46~0.70))较中长期影响大。3.2017年~2020年调查对象全年全因住院和ARI相关疾病住院发生率分别为 157.14 vs 13.01、207.05 vs 15.48、233.16 vs 18.93、1341.90 vs 160.75 次/千人年;暴露组和对照组全年全因住院发生率的差值和ARI相关疾病住院发生率的差值分别为-1.05 vs 1.19、46.36 vs 4.24、36.62 vs-9.06 和 625.47 vs 458.42 次/千人年。在COVID-19疫情发生后一年时间内,家庭SARS-CoV-2暴露人群的全年全因住院发生率高于COVID-19疫情发生前全因住院发生水平(增加1.39倍,95%CI:0.57~2.71),其中家庭SARS-CoV-2暴露直接导致人群全年全因住院发生率增加1.91倍(95%CI:1.17~3.12),COVID-19疫情暴发也间接导致人群全年全因住院发生率减少0.52倍(95%CI:0.41~0.60)。疫情发生后一年时间内,家庭SARS-CoV-2暴露人群的全年ARI相关疾病住院发生水平高于COVID-19疫情发生前(增加20.54倍,95%CI:5.84~65.86),其中家庭SARS-CoV-2暴露直接导致人群全年ARI相关疾病住院发生率增加21.20倍(95%CI:6.65~66.26),COVID-19 疫情暴发间接导致人群全年 ARI 相关疾病住院发生率减少 0.66 倍(95%CI:0.40~0.81)。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近期全因住院的直接影响(6.75倍(95%CI:3.01~15.37)vs 0.29 倍(95%CI:0.05~0.73))和间接影响(0.78 倍(95%CI:0.67~0.85)vs 0.40倍(95%CI:0.26~0.52))较中长期影响大,对人群近期ARI相关疾病住院的直接影响(58.86倍(95%CI:7.57~466.84)vs 1.59倍(95%CI:0.26~8.00))和间接影响(0.78倍(95%CI:0.38~0.92)vs 0.61 倍(95%CI:0.22~0.80))较中长期影响大。4.2020年1月1日~2020年12月31日,家庭SARS-CoV-2暴露组全因死亡率为3.40%(95%CI:2.42~4.37),其中ARI相关疾病的死亡率为2.57%(95%CI:1.71~3.16)。对照组中全因死亡率为0.64%(95%CI:0.34~0.95),其中ARI相关疾病的死亡率为0.08%(95%CI:0~0.18)。家庭SARS-CoV-2暴露的人群在2020年前3个月的死亡风险较未暴露者增加11.97倍(95%CI:4.07~32.14)。而在4~12月,暴露组较对照组的全因死亡风险无显着增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增加0.63倍,95%CI:-0.3~2.78)。结论家庭SARS-CoV-2暴露导致人群门急诊就诊、住院和死亡受到显着影响。家庭SARS-CoV-2暴露对暴露人群近期的全因和ARI相关疾病的门急诊就诊和住院的总影响较为明显,中长期总影响较小。对人群全因和ARI相关疾病的直接影响是使暴露人群发生相关门急诊、住院、死亡增加,且对ARI相关疾病的直接影响远大于全因疾病,近期直接影响大于中长期。对人群全因和ARI相关疾病的间接影响是使人群发生相关门急诊就诊和住院较减少,近期间接影响大于中长期。COVID-19暴发给人群带来的健康危害不容忽视,应大力提倡通过预防接种建立疫苗诱导的人群免疫屏障。

林立鹏[8](2021)在《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生与迅速扩散,给世界带来灾难性的后果,所以快速的诊断和治疗,以及有效的预防手段都是控制疫情的希望。本文通过前期的特异性抗体对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冠状病毒2(SARS-CoV-2)的诊断价值研究以及后期对SARS-CoV-2疫苗的免疫有效性的研究,希望为临床防疫工作提供思路与建议。1.评价SARS-CoV-2特异性抗体IgG和IgM检测在2019冠状病毒病(COVID-19)诊断中的应用价值。2.国内已陆续开展SARS-CoV-2疫苗接种工作,疫苗主要来自国内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和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新型冠状病毒灭活疫苗,通过检测接种该疫苗成年人的抗S蛋白的IgG和IgM,了解和分析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方法1.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收集了2020年1月20日~4月16日确诊为COVID-19患者的94例血清标本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为161例确诊为非COVID-19的其他疾病患者的血清标本。通过胶体金免疫层析法检测血清中的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分析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2.从100名接种过SARS-CoV-2疫苗的成年志愿者中采集166份血标本,并收集40份未接种SARS-CoV-2疫苗的血标本作为对照组,通过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206份标本的抗S蛋白IgG、IgM的抗体水平,初步了解并分析SARS-CoV-2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结果1.(1)SARS-CoV-2特异性的IgG和IgM抗体检测结果:COVID-19患者中IgG阳性89例(94.68%),IgM阳性78例(82.98%),IgG/IgM(IgG和IgM抗体任一阳性即确定为阳性)阳性91例(96.81%);对照组标本中IgG和IgM均阳性的1例(0.62%),单IgG阳性1例(1.24%),单IgM阳性1例(1.24%)。(2)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敏感度和特异性:以核酸检测阳性为金标准,IgG/IgM诊断COVID-19的敏感性96.81%,特异性98.14%,准确度97.65%,阳性似然比51.95,阴性似然比0.03,约登指数0.95。IgG阳性、IgM阳性、IgG/IgM阳性诊断敏感性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IgG/IgM的诊断敏感性最高。(3)SARS-CoV-2特异性IgG和IgM抗体检测与患者病程:COVID患者中有4例为主动筛查发现的无症状感染者,即患者检出IgG/IgM阳性的时间早于核酸确诊时间(发病天数<0),对不同病程患者的IgG和IgM检测情况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病时间在0~7d时,IgG阳性和IgM阳性结果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1)第一次注射疫苗后采集的66份标本中IgG全部为阴性,阳性率为0(0/66),IgM阳性率为4.54%(3/66)。(2)第二次注射后采集的100份标本中IgG阳性率为71%(71/100),IgM阳性率为20%(20/100),总阳性率为71%(71/100),其中注射后第14天的7例标本中有1例IgG阳性,即阳性率为14.29%,而第28天至35天的标本阳性率达75.27%(70/93)。(3)我们通过统计分析第二次标本的IgG抗体检测结果(样本发光值/临界值)和阳性转换率,对比发现男性的中位数结果为4.87(2.14,9.13),女性的中位数结果为3.76(2.06,10.23),p=0.48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性的IgG阳性率为64.29%(27/42),女性的IgG阳性率为75.86%(44/58),p=0.20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又把年龄组分为三段(分别为<30岁,30-49岁,50岁及以上)进行统计比对,检测结果中位数分别为6.15(2.24,11.32),4.21(2.19,9.10),2.28(1.41,7.29),p=0.27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阳性率分别为83.33%(15/18),71.64%(48/67),53.33%(8/15),p=0.16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在实验中我们发现,研究对象第二次抽血标本的阴性结果检测发光值要比对照组的检测发光值高,所以我们将两组数据也进行统计比较。发现实验组IgG中位数结果为0.32(0.22,0.54),对照组中位数结果为0.12(0.11,0.14),P<0.001;实验组IgM中位数结果为0.27(0.14,0.50),对照组中位数结果为0.10(0.08,0.11),P<0.001。显示无论是IgG还是IgM,两组结果差距均具有显着的统计学意义。结论1.通过对94例COVID-19确诊患者和161例确诊为非COVID-19的其他疾病患者的研究发现,SAS-CoV-2特异性IgG或IgM抗体检测在COVID-19的临床诊断中有重要应用价值,是COVID-19的重要诊断和筛查指标。2.通过磁微粒化学发光法检测206份标本的抗S蛋白IgG、IgM的抗体水平,了解并分析COVID-19疫苗的免疫效果,明确了疫苗在人群中有较高的免疫性反应,具有良好的免疫效果。

乔佩雯[9](2021)在《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呈递冠状病毒多肽的特征研究》文中提出猫作为一种重要的伴侣动物,可以感染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这使得人们担心猫可能作为一种宿主动物影响病毒在人间的传播。同时猫感染SARS-CoV-2多为无症状感染或症状较轻并可以比人类更快的清除体内的病毒,因此猫可以作为一种合适的动物模型研究其感染冠状病毒后的适应性免疫特征。为了阐释猫感染SARS-CoV-2后,宿主体内特异性T细胞免疫反应快速激活发挥杀病毒效应的免疫机制,及是否猫可能对SARS-CoV-2及猫肠道冠状病毒(Feline enteric Coronavirus,FECV)来源的多肽产生特异性交叉免疫反应。我们对FLA-K*00701重链、β2m微球蛋白和来源于SARS-CoV-2和FECV的抗原肽使用体外复性的方法形成FLA复合物蛋白,并使用结晶、X射线衍射的方法收集蛋白结构数据,解析了猫白细胞抗原(Feline leukocyte antigen,FLA)Ⅰ类等位基因FLA-K*00701同时呈递来源于SARS-CoV-2及FECV多肽的结构特征。两条肽在肽结合槽(Peptide Binding Groove,PBG)内的走势基本一致,T细胞受体的CDR3区对来源于两种病毒的这两条多肽的识别可能并无差异。SARS-CoV-2和FECV两种冠状病毒的交叉保守肽在宿主体内可能激发相同的特异性T细胞反应。同时我们解析了另一种经典FLA Ⅰ类等位基因FLA-E*00301结合来源于FECV的肽形成FLA Ⅰ类分子复合物的结构特征。通过圆二色谱或自由肽洗脱实验,我们确定了这两种不同分型的FLAⅠ类分子PBG区的锚定位点和大多数哺乳动物一样,也在B和K口袋,并确定了各自的锚定基序。根据本研究鉴定的FLA Ⅰ类分子FLA-K*00701及FLA-E*00301两种等位基因分型的锚定基序,从SARS-CoV-2和FECV的4种结构蛋白及ORFlab聚合酶蛋白中预测到了大量符合两种FLAⅠ锚定基序特点的多肽。按两种FLA Ⅰ类分子锚定基序随机选择的多肽复性效率与使用NetMHCpan网站预测根据亲和力评分排名选择的多肽复性效率相同。因此,根据锚定基序预测的肽不仅比较符合FLAⅠ类分子的亲和力特征,而且相比于根据NetMHCpan网站亲和力评分筛选的多肽,我们的方法可以在保证预测准确的基础上预测到更多与FLA Ⅰ类分子结合力强的多肽。同时,本研究找到了所有来源于SARS-CoV-2和FECV两种冠状病毒,可能被FLAⅠ类分子识别结合并呈递给T细胞的交叉保守多肽,建立了这两种病毒的交叉保守肽库。这些交叉保守肽中有85%分布在ORF1ab蛋白上。从这个肽库中,我们筛选到符合两种FLAⅠ等位基因的锚定基序特点,可被相应FLAⅠ基因结合的来源于两种病毒的交叉保守肽。通过研究这些肽的分布,发现不同肽长度及不同差异氨基酸个数的交叉保守多肽在ORF1ab蛋白上分布的最多,占所有预测所得肽的90%以上。我们把这些交叉保守多肽的位置在同一数轴上展示出来后,可以直观的看到在ORF1ab蛋白上有三个保守表位分布密集区段。其中密集区4911-4986和5140-5269位于RNA聚合酶上,而5603-5741位于解旋酶上。另外,在3CL蛋白酶上也有大量的交叉保守多肽分布。这给基于保守蛋白表位密集区开发的可实现对多种冠状病毒交叉保护的通用多肽疫苗研发提供了证据支持。综上所述,本文首次解析了猫FLA Ⅰ分子呈递SARS-CoV-2和FECV两种冠状病毒的蛋白结构。确定了两种基因分型的锚定基序,根据锚定基序找到了大量两种病毒共有的交叉保守表位,并定位交叉保守表位的密集区。为冠状病毒通用疫苗的研发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徐英莉[10](2021)在《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建立及应用》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新发冠状病毒性疾病的不断出现(如SARS、MERS、COVID-19等),迫使人类寻找有效地应对策略,从多方面建立控制突发疫情的手段及方法迫在眉睫。适宜的动物模型是疫苗及药物筛选的基础,建立能在P2实验室中应用且成本较低的冠状病毒小鼠肺炎模型,对于控制疫情、药物筛选及病毒免疫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治疗疫病有几千年的实践积累,自西汉至清末,有记载的大型瘟疫超过300余次,在此过程中形成了大量经典名方以及现代中药。中医药治疗疫病的理论及相关中药的应用是我国历次应对突发疫病的重要依据及手段[1][2]。近年来,在SARS、COVID-19治疗中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临床应用数据,其经验已向世界范围内推广。因此提供适宜动物模型的现代科学数据支持,是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不可或缺的条件。本文共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中建立了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小鼠肺炎模型:首先根据体外易感性、细胞病变程度、病毒载量等条件筛选建立体外模型。继而考察不同病毒体系、小鼠品系、感染量、感染次数等不同感染条件,建立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体内小鼠肺炎模型。最后以连花清瘟胶囊为阳性药建立了 HCoV-229E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的指标评价体系,使其达到客观化、科学化、标准化、规范化。第二部分为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小鼠肺炎模型的应用:在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小鼠肺炎模型基础上进一步应用该模型,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3]中推荐试用药物:干扰素、磷酸氯喹、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及相关方剂1-2、方剂2-2、方剂4-2对HCoV-229E小鼠肺炎模型的治疗作用进行研究。解决国家疫情期间药物筛选的亟需,也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实验目的:本实验采用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建立了小鼠肺炎模型,以期构建适宜病毒复制,模拟冠状病毒临床症状,且能应用于冠状病毒药物筛选的新动物模型。为紧急疫情时期应急筛选有效的药物提供可行的动物模型,也为相关冠状病毒感染基础研究及新药研发奠定基础。实验方法:1 HCoV-229E体外感染体内外模型的建立体外实验中,采用HCoV-229E病毒感染人胚肺细胞、人肺癌细胞、巨噬细胞、犬肾细胞,通过考察各个细胞对HCoV-229E的易感性、细胞病变程度、病变出现的时间、细胞上清液中病毒载量,建立体外细胞模型。HCoV-229E动物感染模型中,共筛选了 3个小鼠品系:BALB/c小鼠、BALB/c-nude小鼠及ICR小鼠。病毒滴鼻感染后,通过肺指数及肺组织病毒载量检测筛选了不同病毒体系、小鼠品系、感染量、感染次数等造模条件。2 HCoV-229E感染的BALB/c小鼠肺炎模型评价指标的建立体内实验中,并采用连花清瘟胶囊作为阳性药进行小鼠肺炎模型评价指标的建立。BALB/c小鼠分别于第1天、第3天用异氟烷轻度麻醉后,以100 TCID50稀释度的HCov-229E病毒液经滴鼻感染,50μL/只。第5天进行肺部CT检测、淋巴细胞分型比例检测、肺指数及抑制率计算。HE染色进行肺组织及全身主要器官的组织病理学检查及肺组织病毒载量检测,并采用ELISA法进行肺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测定。3 HCoV-229E感染的BALB/c小鼠肺炎模型的应用应用HCoV-229E感染的BALB/c小鼠肺炎模型,进行西药(磷酸氯喹、干扰素α2b),中药复方(方剂1-2、方剂2-2、方剂4-2),上市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药效学作用进行评价。造模方法同实验方法2,第5天进行淋巴细胞分型比例检测,进行肺指数及抑制率测定。采用RT-PCR进行肺组织病毒载量检测,采用ELISA法进行肺组织中炎性细胞因子含量测定。实验结果:1 HCoV-229E体外感染体内外模型的建立对HCoV-229E对MDCK、A549、MRC-5以及人类巨噬细胞4种细胞的易感性进行了评价,从病变程度、出现时间、稳定性、保存等方面最终选取了 A549细胞、MDCK细胞作为病毒增殖载体,HCoV-229E病毒对MDCK、A549的TCID50均为10-2。HCoV-229E动物感染模型中,本实验共筛选了 3个小鼠品系、2种病毒体系、2个病毒稀释度。其中采用A549培养病毒液在100 TCID50浓度经滴鼻感染1次,感染HCoV-229E 3天后,BALB/c小鼠及BALB/c-nude小鼠模型组肺指数均显着升高,肺指数均值大于0.9(P<0.01),肺组织中病毒核酸显着增高(P<0.01),达到模型建立标准。但感染4天后,小鼠肺指数及肺组织中病毒核酸表达明显降低,模型呈恢复趋势。在此基础上并进一步进行了感染次数考察,采用A549传代病毒液以100 TCID50稀释度,2次滴鼻感染BALB/c小鼠。第5天,模型对照组小鼠肺指数明显增高(肺指数>0.9,P<0.01),肺组织中病毒核酸显着增高(P<0.01),小鼠肺组织呈现弥漫性灶状肺泡坏死,并有部分肺泡支架塌陷,以上指标表明,该建模方法达到模型建立标准。2 HCoV-229E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评价指标的建立采用连花清瘟胶囊作为阳性药进行小鼠肺炎模型评价指标的建立,经滴鼻感染100 TCID50 HCoV-229E病毒2次,感染后5 d,HCoV-229E模型对照组小鼠体重下降>1g,肺指数较正常对照组显着升高(P<0.1),肺组织中HCoV-229E核酸表达较正常组显着升高(P<0.1)。模型对照组小鼠肺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IL-6、IL-10及TNF-α蛋白表达显着增高(P<0.1)。小鼠外周血中免疫细胞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B细胞的百分比均明显降低(P<0.1)。模型对照组肺部CT可见纹理增粗斑点状阴影。肺组织弥漫性肺泡坏死,肺泡支架塌陷,周围肺间隔增宽。全身主要脏器均出现与临床表现较为一致的病理学改变。治疗给予连花清瘟胶囊4天后,连花清瘟胶囊在其治疗范围内,肺指数及肺组织病毒载量、病毒核酸表达均有较为明显的改善作用。以上结果表明,小鼠体重、病毒载量、肺部炎症、炎症因子表达、淋巴细胞分型、CT及病理学改变可以做为HCoV-229E BALB/c小鼠轻症肺炎模型的评价指标。3 HCoV-229E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的应用磷酸氯喹及干扰素α2b经治疗性给药均有一定的治疗作用。磷酸氯喹可以明显降低炎症因子TNF-α的含量及升高CD8+T细胞百分比。磷酸氯喹可能通过抑制小鼠炎症及改善免疫发挥作用。干扰素α2b可以明显降低肺指数,抑制炎症因子TNF-α的表达,可能通过抑制炎症发挥作用。治疗性给药4天后,与模型组比较,方剂1-2、2-2在治疗范围内,可明显降低HCoV-229E感染的BALB/c小鼠肺指数、肺组织中HCoV-229E病毒载量、小鼠肺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IL-6、IL-10及TNF-α含量,其中1-2小剂量、2-2大剂量组还能显着提高B细胞百分比。方剂4-2在治疗范围内,与模型组比较,均可显着降低肺指数,肺组织病毒载量、小鼠肺组织炎症因子IL-6、IL-10及TNF-α含量,其中小剂量组还能显着升高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及B细胞的百分比。金花清感胶囊、疏风解毒胶囊在治疗范围内均可降低肺指数、肺组织HCoV-229E病毒载量及肺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IL-6、IL-10及TNF-α的蛋白表达水平,其中金花清感胶囊小剂量组还能显着升高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的百分比。疏风解毒胶囊小剂量能够显着升高CD3+T细胞和CD4+T细胞的百分比。实验结论:1成功建立了人类冠状病毒229E体内外感染模型。2构建了 HCoV-229E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评价指标评价体系。3应用HCoV-229E感染的小鼠肺炎模型,明确了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方剂1-2、方剂2-2、方剂4-2的药效学作用,也证明了该模型的可行性、稳定性和重复性。创新点:1本实验首次建立了 HCoV-229E感染BALB/c小鼠肺炎模型,并形成规范的评价标准,国内外尚未见报道。2本研究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八版)》[4]中推荐试用药物金花清感颗粒、疏风解毒胶囊、方剂1-2、方剂2-2、方剂4-2治疗HCoV-229E感染BALB/c小鼠肺炎模型的有效性提供了实验室基础。

二、冠状病毒与相关疾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冠状病毒与相关疾病(论文提纲范文)

(1)2021研究前沿聚焦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论文提纲范文)

临床医学热点前沿
临床医学新兴前沿
生物科学热点前沿与新兴前沿
呈现多点突破交叉汇聚态势

(2)SARS-CoV-2编码蛋白抑制宿主Ⅰ型干扰素应答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
引言
第一篇 文献综述
    第1章 新型冠状病毒
        1 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与疫情的发展
        2 SARS-CoV-2 的“溢出”与传播
        3 SARS-CoV-2 的基因组结构
        4 SARS-CoV-2 编码蛋白在病毒生活史中的主要作用
        5 冠状病毒与宿主因子的互作及对先天免疫应答的抑制
        6 结语
    第2章 宿主先天免疫与病毒逃逸
        1 宿主抗病毒先天免疫
        2 干扰素应答
        3 蛋白泛素化
        4 结语
第二篇 研究内容
    第1章 SARS-CoV-2 编码蛋白对Ⅰ型干扰素产生通路的抑制作用
        1.1 材料
        1.2 方法
        1.3 结果
        1.4 讨论
        1.5 小结
    第2章 SARS-CoV-2 编码蛋白对Ⅰ型干扰素信号转导通路的抑制作用
        2.1 材料
        2.2 方法
        2.3 结果
        2.4 讨论
        2.5 小结
    第3章 ORF7a泛素化修饰增强其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转导活性
        3.1 材料
        3.2 方法
        3.3 结果
        3.4 讨论
        3.5 小结
    第4章 高致病性冠状病毒NSP1/6抑制Ⅰ型干扰素信号转导通路的差异
        4.1 材料
        4.2 方法
        4.3 结果
        4.4 讨论
        4.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基于专利视角的全球人冠状病毒相关技术竞争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人冠状病毒概述
2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3 结果分析
    3.1 全球申请趋势分析
    3.2 技术生命周期分析
    3.3 市场竞争力分析
    3.4 创新竞争力分析
    3.5 重点技术竞争力分析
        3.5.1技术IPC构成
        3.5.2 技术IPC申请趋势
        3.5.3 各个国家技术研发重点
    3.6 申请机构竞争力分析
        3.6.1申请机构竞争情况
        3.6.2申请机构竞争趋势
        3.6.3 第一申请机构IPC研发重点
        3.6.4 第一申请机构专利价值度
    3.7 核心专利分析
    3.8 研究主题分析
    3.9 中美专利沙盘对抗分析
4 结语

(5)MERS-CoV与SARS-CoV-2亚单位疫苗与核酸疫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
引言
    1. 冠状病毒概述
        1.1 冠状病毒结构
        1.2 冠状病毒的感染与复制
        1.3 人类冠状病毒
    2. 冠状病毒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3. MERS-CoV与SARS-CoV-2疫苗研究进展
        3.1 灭活病毒疫苗
        3.2 亚单位疫苗与病毒样颗粒疫苗
        3.3 重组病毒载体疫苗
        3.4 核酸疫苗
    4. 研究背景与目的
实验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生物学材料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质粒构建
        2.2 疫苗制备
        2.3 抗原检测及表达验证
        2.4 动物免疫与分组
        2.5 免疫学检测
        2.6 攻毒保护实验
        2.7 统计学分析
结果
    第一部分 MERS-CoV重组亚单位疫苗与mRNA疫苗研究
        前言
        (一) MERS-CoV重组RBD抗原亚单位疫苗研究
        1. MERS-CoV RBD重组蛋白设计与制备
        1.1 MERS-CoV RBD重组抗原设计与构建
        1.2 MERS-CoV RBD重组抗原蛋白的制备与鉴定
        2. 重组抗原蛋白RBD-T4f的免疫原性初步研究
        2.1 重组蛋白RBD-T4f诱导高水平的中和抗体
        2.2 重组蛋白RBD-T4f可以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
        3. 重组抗原蛋白RBD-T4f的黏膜免疫应用研究
        3.1 重组蛋白RBD-T4f配合黏膜佐剂诱导系统性体液免疫应答
        3.2 重组蛋白RBD-T4f配合黏膜佐剂诱导呼吸道高水平中和IgA
        3.3 重组蛋白RBD-T4f配合黏膜佐剂诱导肺组织细胞免疫应答
        (二) MERS-CoV mRNA疫苗研究
        1. 自扩增mRNA疫苗制备优化与体内表达研究
        1.1 自扩增mRNA分子体外转录制备优化
        1.2 自扩增mRNA疫苗分子可在小鼠体内持续表达目的蛋白
        2. 基于重组三聚体靶抗原RBD-T4f的两种mRNA疫苗的设计与构建
        2.1 重组抗原mRNA与自扩增mRNA疫苗设计
        2.2 重组抗原mRNA与自扩增mRNA的表达验证
        3. 重组抗原RBD-T4f的两种mRNA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3.1 重组抗原mRNA疫苗可诱导有限的体液免疫应答
        3.2 重组抗原mRNA疫苗与自扩增mRNA疫苗诱导较强的细胞免疫应答
        讨论
        小结
    第二部分 SARS-CoV-2核酸疫苗研究
        前言
        (一) SARS-CoV-2 DNA疫苗免疫原性与保护性研究
        1. SARS-CoV-2 DNA疫苗构建与表达鉴定
        2. SARS-CoV-2 DNA疫苗免疫原性研究
        2.1 SARS-CoV-2 DNA疫苗可以诱导中和活性抗体
        2.2 SARS-CoV-2 DNA疫苗诱导Th1型细胞免疫应答
        3. SARS-CoV-2 DNA疫苗免疫后可产生攻毒保护效果
        (二) SARS-CoV-2 mRNA疫苗免疫原性与保护性研究
        1. SARS-CoV-2 mRNA-LPP疫苗物理性状与表达鉴定
        2. SARS-CoV-2 mRNA-LPP疫苗免疫原性研究
        2.1 mRNA-LPP疫苗诱导高中和活性且较为持久的体液免疫应答
        2.2 mRNA-LPP疫苗诱导广谱中和活性抗体
        2.3 mRNA-LPP疫苗可以诱导高水平Th1型细胞免疫应答
        3. SARS-CoV-2 mRNA-LPP疫苗可产生持久的保护性
        4. SARS-CoV-2 mRNA-LPP疫苗与DNA疫苗免疫效果比较
        5. SARS-CoV-2 mRNA-LPP疫苗恒河猴攻毒保护效果评价
        讨论
        小结
全文总结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6)人源抗SARS-CoV-2单克隆抗体筛选与抗体功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COIVD19流行概况
    2. SARS-CoV-2基因特征和病毒相关蛋白
        2.1 SARS-CoV-2的基因特征
        2.2 SARS-CoV-2相关蛋白
        2.3 SARS-CoV-2的生命周期
        2.4 SARS-CoV-2的组织噬性和诱发的机体免疫应答
    3. SARS-CoV-2的主要突变株及其影响
        3.1 SARS-CoV-2的主要突变株
        3.2 突变点对SARS-CoV-2的影响
    4. 现有抗体药物及其特征
        4.1 现有抗体药物
        4.2 单克隆抗体药物存在的问题
第一节 人源抗SARS-CoV-2 Fab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与单克隆抗体筛选
    绪论
    1. 实验材料
        1.1 细胞、菌株、噬菌体和质粒
        1.2 抗原和单克隆抗体
        1.3 Fab抗体基因扩增所用引物
        1.4 试剂
        1.5 培养基
        1.6 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技术路线
        2.2 人源抗SARS-CoV-2 Fab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2.3 噬菌体抗体库的富集
        2.4 Fab抗体原核表达及阳性克隆筛选鉴定
    3. 结果
        3.1 人源抗SARS-CoV-2病毒Fab噬菌体抗体库的构建
        3.2 人源抗SARS-CoV-2抗体库的富集筛选
    4. 讨论
    5. 小结
第二节 人源抗SARS-CoV-2 S蛋白基因工程抗体功能及表位研究
    绪论
    1. 实验材料
        1.1 载体、细胞、蛋白、病毒
        1.2 培养基、抗体和试剂盒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案与技术路线
        2.2 人源抗SARS-CoV-2 S蛋白IgG抗体表达载体的构建
        2.3 人源抗SARS-CoV-2 IgG全抗体的功能鉴定
        2.4 SARS-CoV-2 S蛋白特异性抗体抗原表位研究
    3. 实验结果
        3.1 IgG全抗体在EXPI293F中表达
        3.2 人源抗SARS-CoV-2 S蛋白IgG全抗体的功能鉴定
        3.3 SARS-CoV-2 S蛋白抗原表位研究
    4. 讨论
    5. 小结
第三节 SARS-CoV-2突变对基因工程抗体的影响研究
    绪论
    1. 实验材料
        1.1 载体、细胞、蛋白、病毒
        1.2 试剂
        1.3 主要仪器设备
    2. 实验方法
        2.1 实验方案与技术路线
        2.2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
        2.3 微量中和试验(CPE法)
        2.4 假病毒中和实验
    3. 实验结果
        3.1 SARS-CoV-2 S蛋白突变位点分析
        3.2 S蛋白氨基酸单点突变对抗体结合活性影响
        3.3 S蛋白单点突变对抗体中和活性的影响
        3.4 突变株B.1.1.7和B.1.351对F61和H121中和活性影响评价
    4. 讨论
    5. 小结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7)基于回顾性队列设计的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健康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目的
资料来源与方法
    1 资料来源
        1.1 研究现场
        1.2 网格人口库
        1.3 全国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
        1.4 健康管理大数据平台
    2 研究方法
        2.1 研究设计概述
        2.2 调查对象选择
        2.3 样本量估计
        2.4 暴露组和对照组匹配条件
        2.5 结局的判断标准
        2.6 调查步骤
    3. 数据分析
        3.1 基本特征描述
        3.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门急诊就诊及住院造成的影响分析
        3.3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死亡造成的影响分析
    4. 质量控制
    5. 伦理审查
结果
    1. 调查对象基本特征
    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门急诊就诊造成的影响分析
        2.1 2017年~2020年调查对象门急诊就诊情况
        2.1.1 2017年~2020年暴露组和对照组全因门急诊就诊情况
        2.1.2 2017年~2020年暴露组和对照组ARI相关疾病门急诊就诊情况
        2.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门急诊就诊的影响
        2.2.1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全因门急诊就诊的影响
        2.2.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ARI相关疾病的门急诊就诊的影响
    3.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住院造成的影响分析
        3.1 2017年~2020年调查对象住院情况
        3.1.1 2017年~2020年暴露组和对照组全因住院情况
        3.1.2 2017年~2020年暴露组和对照组ARI相关疾病住院情况
        3.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住院的影响
        3.2.1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全因住院的影响
        3.2.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ARI相关疾病住院的影响
    4.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死亡造成的影响分析
        4.1 调查对象死亡情况
        4.1.1 2020年1月~12月暴露组和对照组全因死亡情况
        4.1.2 2020年1月~12月暴露组和对照组ARI相关疾病死亡情况
        4.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全因死亡的影响
        4.3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ARI相关疾病死亡的影响
讨论
    1. 本研究的主要发现
    2. 研究主要结果讨论
        2.1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门急诊就诊造成的影响
        2.2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住院造成的影响
        2.3 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死亡造成的影响
    3. 研究创新性
    4. 研究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对人群健康影响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8)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IgG和 IgM检测对COVID-19 的诊断价值
    1.1 前言
        1.1.1 冠状病毒(coronavirus)概述
        1.1.2 SARS-CoV-2 生物学研究的进展
        1.1.3 病原学诊断概述
        1.1.4 特异性抗体IgM/IgG检测与COVID-19研究进展
        1.1.5 T淋巴细胞与COVID-19 研究进展
        1.1.6 促炎因子与COVID-19 研究进展
        1.1.7 血常规与COVID-19研究进展
    1.2 研究目的
    1.3 材料与方法
        1.3.1 研究对象
        1.3.2 检测试剂和方法
        1.3.3 统计学分析
    1.4 结果
        1.4.1 SARS-CoV-2 特异性的IgG和 IgM抗体检测结果
        1.4.2 IgG和IgM检测对COVID-19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1.4.3 SARS-CoV-2 特异性IgG和 IgM抗体检测与患者病程
    1.5 讨论
    1.6 小结
第2章 SARS-CoV-2 疫苗的体液免疫效果探究
    2.1 前言
        2.1.1 SARS-CoV-2疫苗研发的免疫学基础
        2.1.2 SARS-CoV-2 疫苗的研发概述
        2.1.3 SARS-CoV-2 疫苗的免疫原性研究
        2.1.4 SARS-CoV-2 疫苗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2.2 研究目的
    2.3 材料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检测方法、仪器和试剂
        2.3.3 统计学分析
    2.4 结果
        2.4.1 抗S蛋白特异性抗体的IgG和 IgM检测结果
        2.4.2 IgG和 IgM抗体的检测结果和阳性率统计比较
        2.4.3 阴性结果与对照组结果的统计结果对比
    2.5 讨论
    2.6 小结
    2.7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国内外文献综述 SARS-CoV-2的实验室检测技术
    参考文献
附录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学术论文
致谢

(9)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呈递冠状病毒多肽的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常见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第一章 猫的两种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等位基因呈递病毒多肽的特征研究
    1.1 前言
    1.2 实验材料
        1.2.1 主要仪器设备
        1.2.2 主要试剂耗材
        1.2.3 常用溶液配制
        1.2.4 菌株和质粒
        1.2.5 预测多肽以及合成
    1.3 实验方法
        1.3.1 序列获取与分析
        1.3.2 构建FLA-K~*00701和FLA-E*00301α链、FLA-β_2m胞外段表达载体
        1.3.3 转化感受态细胞
        1.3.4 FLA-K~*00701和FLA-E~*00301α链、FLA-β_2m蛋白原核表达、鉴定、提取目的蛋白包涵体
        1.3.5 FLA-K~*00701、FLA-E~*00301α链和FLA-β_2m与病毒源多肽体外复性及复合物纯化
        1.3.6 离子交换柱纯化蛋白
        1.3.7 随机肽结合实验
        1.3.8 复合物晶体生长条件筛选及数据采集
        1.3.9 晶体结构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1.3.10 圆二色光谱法(CD)检测蛋白质的稳定性
    1.4 实验结果
        1.4.1 FLA-K~*00701、FLA-E~*00301及FLA-β_2m蛋白包涵体的表达
        1.4.2 病毒多肽的预测及合成
        1.4.3 FLA-K~*00701-peptide-β_2m体外复性结果
        1.4.4 两种FLA-K~*00701复合物蛋白晶体结构解析
        1.4.5 经典FLAⅠ类基因FLA-E结构特点分析
    1.5 小结与讨论
第二章 猫FLAⅠ类分子限制性的不同来源冠状病毒交叉保守多肽筛选及潜在冠状病毒通用表位疫苗的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方法
        2.2.1 研究对象
        2.2.2 两种基因分型亲和力多肽的预测方法
        2.2.3 交叉保守多肽的筛选方法
        2.2.4 其他分析软件
    2.3 实验结果
        2.3.1 预测的FLA-K~*00701及FLA-E~*00301符合锚定基序的亲和力强的多肽
        2.3.2 比较两种预测方法所得肽的体外复性效率
        2.3.3 预测SARS-CoV-2及FECV的交叉保守表位
        2.3.4 预测来源于两种病毒并符合FLA-K~*00701及FLA-E~*00301锚定基序的交叉保守表位
        2.3.5 验证符合FLA-K~*00701及FLA-E~*00301锚定基序的交叉保守表位体外复性情况
        2.3.6 来源于两种病毒并符合FLA-K~*00701及FLA-E~*00301锚定基序的交叉保守表位分布情况
    2.4 小结与讨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新型冠状病毒跨种传播及疫苗药物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10)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建立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
文献综述 人冠状病毒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引言
第一部分: 人类冠状病毒229E体内外模型的建立
    第一章: 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体外感染细胞模型的建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小结
    第二章 人类冠状病毒229E (HCoV-229E)感染小鼠肺炎模型建立
        前言
        实验一: 人类冠状病毒229E (HCoV-229E)感染小鼠肺炎模型感染体系、接种量及小鼠品系的筛选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实验二: 人类冠状病毒229E小鼠肺炎模型感染次数筛选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第三章: 人类冠状病毒229E (HCoV-229E)感染小鼠肺炎模型评价指标的建立
        前言
        材料和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第二部分: HCoV-229E BALB/c小鼠肺炎模型的应用
    前言
    第一章: 磷酸氯喹及干扰素α2b对小鼠HCoV-229E肺炎模型的应用
        材料和方法
        实验结果
        小结
    第二章: 中药复方对小鼠HCoV-229E肺炎模型的应用
        材料和方法
        结果
        小结
    第三章: 中药成药对小鼠HCoV-229E肺炎模型的作用
        材料及方法
        结果
        小结
    讨论
    结论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四、冠状病毒与相关疾病(论文参考文献)

  • [1]2021研究前沿聚焦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J]. 潘锋,赵海. 中国医药科学, 2022(02)
  • [2]SARS-CoV-2编码蛋白抑制宿主Ⅰ型干扰素应答机制研究[D]. 曹增国. 吉林大学, 2021(01)
  • [3]基于专利视角的全球人冠状病毒相关技术竞争力分析[J]. 刘伟,王磊. 中国医药生物技术, 2021(04)
  • [4]CAT+MT+PE模式在生物医学翻译中的应用 ——《蝙蝠与人类健康》(节选)翻译实践报告[D]. 刘笑笑. 江西理工大学, 2021
  • [5]MERS-CoV与SARS-CoV-2亚单位疫苗与核酸疫苗研究[D]. 杨韧.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6]人源抗SARS-CoV-2单克隆抗体筛选与抗体功能研究[D]. 曲园园.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7]基于回顾性队列设计的家庭SARS-CoV-2暴露对人群健康影响研究[D]. 赵宏婷.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8]抗体检测对COVID-19的诊断价值和疫苗的免疫性分析[D]. 林立鹏. 汕头大学, 2021(02)
  • [9]猫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Ⅰ类分子呈递冠状病毒多肽的特征研究[D]. 乔佩雯.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21(02)
  • [10]人类冠状病毒229E(HCoV-229E)感染小鼠肺炎模型的建立及应用[D]. 徐英莉.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02)

标签:;  ;  ;  ;  ;  

冠状病毒及相关疾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