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行公路项目管理经验初探

亚行公路项目管理经验初探

一、亚行公路项目管理经验的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王斯涵[1](2021)在《我国亚行贷款公路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公路项目为例》文中提出

赵永斌[2](2021)在《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文中认为利用外资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关键内容,也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重要动力。改革开放以来,外资首先弥补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双缺口”,发挥了经济增长“催化剂”的作用,然后通过产业关联产生投资带动和乘数效应,间接推动了中国经济增长。此间,外资通过技术和管理溢出、出口促进、就业吸纳和竞争效应等机制,直接或间接提升了中国经济发展质量,带来诸多效益。目前,中国已经从政策型开放进入制度型开放的新阶段,从重点区域开放进入全方位开放的新格局,在利用外资方面,进入了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落实准入后国民待遇的投资自由化、便利化阶段。在此背景下,内陆地区引进外资,提升利用外资效益,对于支撑全方位开放新格局具有重要意义。山西省作为连接东西,贯通南北的中部省份,经济外向度较低,发展水平不高,如不加强引进外资,提高利用外资效益和经济开放度,势必造成全方位开放新格局的中部“梗阻”。目前,山西省利用外资存在三方面的挑战:一是逆全球化抬头、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引资竞争等因素,导致来晋投资流量有减少的风险;二是中国长期对外开放政策的区域异质性,使山西省在新时代利用外资面临“马太效应”;三是外商投资的资源型经济路径依赖可能降低利用外资的效益。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在新形势下加强利用外资,提升综合效益,变“马太效应”为“后发优势”,成为山西省推动制度型开放,支撑中国全方位开放新格局需要解答的重大命题。而解答此命题,必须首先梳理利用外资的变迁历程、总结规律、评价效益并剖析影响因素,据此提出针对性强的政策建议,才能鉴往知来,解答上述命题。目前,全国层面对内陆资源型地区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的研究比较少,已有的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研究,也因缺乏对史实的把握而解释力不足。山西省作为内陆资源型地区,内陆区位特征和资源型经济特征决定了其在利用外资上具有独特的逻辑和规律。从这两个特征出发,研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变迁与效益问题,具有典型的实践意义和理论价值。基于此,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问题进行了研究。首先在文献分析的基础上,参照利用外资史上的标志性事件、山西省利用外资的阶段性主导因素等,将研究时段分为1978-1991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1992-2001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2002-2012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2013-2018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四个阶段。其次采用史料实证分析、规范分析、历史制度分析和归纳演绎等分析方法,对每个阶段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和规律进行梳理总结,评价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并剖析其影响因素。最后,结合山西省当下利用外资的内外部环境,提出政策建议,以鉴未来。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和观点如下:一、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事实梳理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总体规模较小,但呈现上升趋势,到现阶段已经与其经济规模相适应。外商直接投资自2006年之后成为主要投资方式。港澳台资项目比例始终占有绝对优势;欧美澳等发达国家投资份额先增后减,但高于全国水平。影响外资来源国别结构的主要因素是金融危机、地缘经济等。在投资方式上,外商独资企业比例持续低于全国,营商环境差、交易成本高和资源型行业股权比例限制使然。外商投资行业上,入世之前以工业为主,入世后服务业逐步增加,工业内部“煤焦冶电”等传统领域投资比例经历了“增-减-增”的过程。外商投资区域上,省会太原引资居多,但投资区域协调性逐渐增加,开发区、综改区等渐成主要载体。二、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规律总结(1)资源禀赋是山西省吸引外商投资的独特条件,也是导致山西省引资特征、使用效益与全国不同的根源,直到现阶段,该条件仍是吸引外商来晋投资的主要因素。(2)内陆特征与资源型经济特征在引资主导地位上彼此制衡。内陆特征下,交通成本约束形成了高附加值、非运输成本敏感型引资偏好,而资源型经济发展形成了初级资源产品(低附加值、高运输成本)引资偏好。交通条件改善的情况下,后者在“资源诅咒”下取得引资主导地位,倾向于降低外资效益,需要政策予以引导和规制。(3)围绕资源型经济的两面(加强优势、补齐短板)不断调整,是山西省利用外资40年政策变迁的主线,导致利用外资的出发点过度聚焦于资源型经济,而忽视其综合效益的释放。(4)外商选择何种方式在晋投资,是其竞争优势内部化成本和经营收益权衡的结果,也是反映山西省市场化程度和营商环境优劣的指标。(5)资本增殖的本性决定了无论是直接外资还是间接外资,盈利性都是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借用外国贷款用途的盈利性不应被公益性完全覆盖。三、关于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表现改革开放以来,山西省利用外资的综合效益总体上升,港澳台资的综合效益高于其他外资,主要是在创新和协调两方面具有优势,其他外资则在共享效益上更胜一筹。到现阶段,创新效益和绿色效益是利用外资亟待提升的两个方面。四、关于影响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的因素分析(1)山西省产业结构单一、产业链长度不足、创新吸收能力较低,不利于吸收外资的创新溢出;合资企业管理“国内化”降低了外资管理经验的溢出。(2)鼓励外商投资于“煤焦冶电”等资源型、高退出门槛的行业,降低了外资在晋的协调效益,而且这种降低是持续性的。(3)投资行业高碳化和低环境规制,降低外商投资的绿色效益。(4)资源型经济下,资源收益追逐型外资挤出外向型外资;汇率缺口消失下,创汇动机减弱,引进外资的外向度降低,影响外商投资的开放效益。(5)成本敏感型外资对劳动力的技术要求低、可替代性强,且多投资于低附加值领域,在房地产过热推动土地价格上升的情况下,外资倾向于削减员工工资,从而降低了收入带动效益。上述因素也是山西省提升利用外资效益的切入点。最后,本文基于上述事实梳理、规律总结和原因分析,结合当下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际、国内、省内环境,从6个方面提出了15条针对性、可行性较高的建议。这6个方面是:(1)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大局下,加大绿色外资的引进力度和规模。(2)在RCEP、CIA等新型区域投资贸易协定中,立足关键领域和对象开展精准招商引资。(3)在“一带一路”倡议和“双循环”发展格局中,主动承接和引进相对先进和高效益的外资企业。(4)在“煤炭生产向资源富集地区集中”的煤炭生产布局调整下,既要提升外商投资的协调性,又要在煤炭清洁生产、运输和加工领域发挥外资的绿色效益。(5)在资源型经济转型中,提升外资的创新效益,加大生产性服务业引资力度。(6)构建优质引资环境,重引增量更重稳存量,进一步释放既有外资企业的综合效益。

袁慎豪[3](2020)在《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E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中国与亚行的进一步合作与发展,亚行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资金支持。截至2013年12月31日,亚行对中国的贷款项目总额为334.94亿美元。因为中国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受到亚行贷款的深刻影响,所以对亚行贷款在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研究,有利于推动中国项目管理行业的发展,有利于完善中国管理部门的绩效管理工作,也有利于促进中国与亚行的进一步合作与发展。通过对亚行贷款在建项目进行绩效评价研究,不仅可以为亚行贷款项目提供新的研究角度,而且可以为亚行贷款项目加强绩效管理提供指导依据。本文在结构上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研究部分,主要通过研究亚行贷款项目的发展现状以及对相关文献的分析和整理,全面阐述了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的相关理论与方法。第二部分为实例应用部分,以灰色层次分析法为基础,结合亚行贷款在建项目(以E项目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从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体系的设计和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模型的构建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详细的分析。本文的特点在于,在分析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的相关概念和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如何将灰色系统理论与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相结合,并根据具体案例,对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设计和绩效评价模型构建进行详细、深刻的阐述和分析。

胡少翔[4](2020)在《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是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工作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历史记录,它反映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安置的全过程。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是贯穿整个移民工作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移民档案完整、准确和有效利用的基石。做好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对推进移民安置工作,服务移民群众具有重要作用。为规范移民档案管理,国家颁布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对移民档案的管理体制与职责、归档与移交、档案验收、归档范围与保管期限、奖励与处罚等作出了规定。但在移民档案管理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导致移民档案的完整性、系统性和有效利用得不到有效保障。因此,如何完善移民档案管理工作,是档案界和移民界亟待重视与解决的一个现实问题。本文以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为例,通过实地参与归档工作,围绕实际归档情况,对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识别其中需完善之处,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本文首先从移民档案管理研究的背景和意义展开,阐述了移民档案及管理的作用、意义,介绍了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移民安置实施、移民档案管理的概况,梳理了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政策规定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为下文的研究做铺垫;其次,从前期工作、实施工作、管理监督、资金财务四个方面介绍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实际归档情况,并分别参照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对应的归档要求,指出档案中问题,分析成因,提出建议;最后,将问题进行归纳,结合J县移民档案管理实际情况,从三个方面展开研究。一是对移民档案归档范围中不完善之处的研究,提出了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指标设计深度不够、保管期限划分标准不清等问题,并提出对应的修订建议;二是针对移民档案管理办法中有关管理职责、人员、移交等方面的条款提出完善意见;三是根据J县移民档案管理工作实际情况,归纳出档案意识薄弱、档案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不高、档案利用不善等问题,提出了增强档案意识、加强培训指导、完善档案利用制度等建议。

贾家妮[5](2019)在《《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的发展,中国、老挝、缅甸、柬埔寨、泰国和越南六个国家于1992年开始进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简称GMS经济合作)。为了加快大湄公河次区域内资源和人员流通,以促进运输便利化和提高次区域内的经济效率,六个缔约国签订了“GMS便利运输协定”,但是自协定签订以来,大湄公河次区域内的运输便利化成果并未达到协定的目标。其原因包括缔约国层面和国家内部层面,本文聚焦于“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机制研究。首先,论文梳理了便利运输、多边协定、协同管理的相关理论和跨国政府协同管理的研究现状;其次,在调查的基础上,对“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的缔约国合作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再次,根据协同管理的思想,总结和归纳出影响“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的因素,并分析其中的组织机制、动力机制、沟通机制和监督机制;然后,以昆曼国际公路为例,选择运输时间和成本为反映协同管理水平的最终变量,同时将引力模型进行扩展和变形,运用STATA软件进行分析计算,检验缔约国协同管理对跨境运输的影响;最后,结合上述研究和协同管理思想,提出关于提升“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水平的建议。上述研究在理论上完善了跨国政府协同管理的相关理论;在实际上指导各缔约国按照协定目标进行协同管理、共同发展,推动了“GMS便利运输协定”的实施,同时也为中国“一带一路”倡议中签订的其他协定的有效实施提供参考。

邹春萌,赵亚洲[6](2019)在《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投资援助的特点探析》文中研究指明亚行作为区域性国际金融组织,在亚太地区已有50多年的发展历史,不仅为亚太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提供技术和资金支持,也帮助各国建立相互之间的经贸关系,促进亚太地区减贫和经济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作为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的主导者、筹资方,亚行利用该机制,加大对次区域国家的投资援助,形成了独特的投资援助特点,为次区域各国的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2016年,次区域国家共同倡导的澜湄合作新机制正式运行。亚行推动大湄公河次区域合作机制发展的一些好的成熟的做法和经验值得澜湄合作借鉴和学习。

金珍[7](2018)在《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中国综合实力与国际地位稳步提升,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与国际合作机制的关系正在逐渐由参与、融合,向塑造、引领转变,“中国倡议”“中国方案”在全球和地区合作中日益突出。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就是中国倡导和引领建设的次区域合作新机制,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作为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后来者”,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如何处理和协调次区域内既有机制尤其是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关系,在学理和现实层面都面临着难题。1992年在亚洲开发银行的倡导和推动下,中国与湄公河五国共同参与了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为六国间最早且最为成熟最具影响力的合作平台。2014年,在国际和地区发展的新形势下,中国倡议并引领了次区域合作新机制的建设。2015年11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外长会议在中国云南顺利举行。2016年3月,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首次领导人会议在中国三亚成功召开。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澜沧江—湄公河合作迅速发展成为共商共建共享“一带一路”的重要平台。这一进程,一方面,反映出随着次区域合作的深化,中国正在由国际机制的参与者向倡导者、主导者的转变,这其中的经验值得探讨与总结。另一方面,中国正在卷入不断嵌套、重叠的多边地区机制之中,机制复杂性也日益成为中国制定政策时必须考虑的结构因素。如何妥善处理新老机制的关系,成为当前面临的现实难题。由此,对二者进行比较研究,在学理层面,有利于把握次区域合作演进发展的态势,为新的理论突破提供更为可靠的事实依据。在实践层面,对于我国处理国际机制复杂化的问题可以提供良好的参鉴样本。本文首先明晰次区域合作的基本概念,探究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次区域合作的内在关联。结合区域主义、功能主义、区域性国际公共产品等相关理论,提出次区域合作机制间的比较分析框架,即纵向的历史比较,横向的机制间同类要素比较。第二,运用这个框架,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进行比较分析,探讨次区域合作演进发展的规律。纵向上,比较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各自的时代背景、发展历程、主要成果、主要困难,揭示后者对于前者的突破与发展。横向上,从合作领域、机制建设、合作主导权等方面进行比较,全面把握澜沧江—湄公河合作在合作领域、合作主导权等方面的优势,也准确分析其在机制建设方面的相对不足。在此基础上,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剖析两项机制的内在关联,指出两项机制应该且可以实现协调发展,共同推进次区域的繁荣与稳定。第三,探究其对我国在新时期参与次区域合作的启示。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发展成熟到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创设和推进,这一进程折射出中国与湄公河国家的合作已进入深度融合阶段,对于我国在周边外交新时代如何引领和深化次区域合作,以及如何处理既有机制与创设机制的关系提供了理论参考和经验借鉴。通过以上研究,本文认为,一是依据合作的深度不同,次区域合作可以分为“低阶次区域合作”和“高阶次区域合作”两类。“高阶”相对“低阶”次区域合作而言,强调的是合作层次、合作水平及合作机制的提质升级。主要指原有的合作方式、合作领域、合作机制等不能很好地适用于新的发展形势,因此需要通过集体行动,来推进合作的调整和深化。这也是一个合作需求逐渐升级、合作领域不断拓展、以及合作机制不断演化的过程。二是,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创建契合了澜湄次区域“高阶”合作发展趋势,澜沧江—湄公河合作不是对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另起炉灶”,尽管其有望建设成为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升级版”,但是实现全面超越仍有待时日。在次区域的发展进程中,二者必然长期共存,只有正确处理二者的竞合关系,实现协同发展,才能切实降低各方参与成本,减少合作中的不确定性,提高资源利用率,进一步提升机制的生命力和影响力。三是周边地区机制复杂性及机制建设与中国自身利益息息相关,中国应该完善相关机制建设,以推动地区深度融合,深化周边外交合作。要准确认识在周边区域合作中,创设机制与既有机制之间不是“零和”关系,而是既有竞争也有合作,二者竞争的一面需要磨合,二者共通的一面提供了协同发展的空间。中国倡导的新型次区域合作,无论在理念设计还是机制安排等方面,都秉承着协同发展、开放包容的基本原则,创设机制是对既有次区域合作架构的补充而非替代,充分体现和展示了“和而不同”的中国理念。

朱安颖[8](2018)在《M公司国际性投标业务发展战略研究》文中提出本文以M公司国际性投标业务为研究对象,首先,寻找并梳理了国内外招投标相关理论;其次,介绍并分析了M公司的现状和潜在问题,且将问题进行归纳总结;最后,针对专业性和综合性业务模式,依托战略管理理论体系,利用波特五力模型分析、SWOT分析工具,对M公司国际性招投标业务发展战略方案进行了设计、评估及选择,并从企业的组织架构、企业文化、人才培养、思想意识、激励机制和内部管理等诸多方面,研究了实现公司战略的具体策略。本研究有助于优化M公司的经营模式,可为其提供切实可行的业务发展模式,能够协助M公司实现稳定可持续的发展,增强核心竞争力,建立长久品牌。与此同时,本研究通过对国际性招投标的特点及其项目执行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注意事项和策略技巧的研究,能够为招投标项目业务中的细分领域国际性招投标体系的完善、发展提供实践参考,也为参与世行、亚行等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的新进参与者提供经验教训。

赵亚洲[9](2018)在《亚洲开发银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援助与投资研究》文中指出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有序推进,在涉及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与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上,不可避免的遇到了一些困境。由中国、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越南六国共同倡导的澜湄合作机制的成立,正是有效化解这些困境的一把利剑。但是澜湄合作尚处在“幼年期”,在很多方面的发展并不足以及时有效的化解该地区国家现已出现的矛盾。因此,笔者认为很有必要对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援助与投资进行深入的研究。通过反思与总结其经验教训,进而作用于澜湄合作今后的发展。以期借助澜湄合作这把利剑,打通与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在“一带一路”倡议上出现分歧的任督二脉,争取早日实现“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基于此,本文以国际经济关系的角度为切入点,将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援助与投资进行梳理和研究。首先,通过深刻探析亚行成立的背景,资金来源,主导者与参与者以及援助与投资类别,得出其成立背景既有现实因素又有理论渊源,资金来源渠道较多,主导者与参与者多为一些发达国家和援助与投资类别形式多样。其次,通过详实梳理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援助与投资项目,得出亚行援助与投资方式具有以技术援助频率最多等五方面的特点。再次,通过深挖区域内外对亚行援助与投资行为评价以及深刻分析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援助与投资成效及问题,发现亚行存在投资偏好和政治化倾向等五个方面的问题。最后,通过总结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援助与投资的经验教训,进而为澜湄合作机制在今后的顺利发展提供几点可供参考的建议。通过上述研究,论文的主要发现是:第一,随着澜湄合作的成立与发展,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援助与投资的影响力将会逐渐降低;澜湄合作将会在该地区得到更深层次的发展。第二,合作与共享是亚行与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机制,亚投行以及澜湄合作今后在大湄公河次区域顺利发展所必选的一条路径,更是澜湄合作能否取得长足发展的最优方案。第三,澜湄合作应准确定位且分国别投资要找准重心等八个方面来加大对次区域国家的影响力和及时规避亚行对次区域国家援助与投资中出现的问题,争取早日将澜湄合作打造成为“一带一路”建设的先行区和示范区。

魏亦山[10](2016)在《“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文中提出中国的“一带一路”战略受到了国内外的高度关注,几十个国家积极参与,然而这个战略要想实现却是一项复杂、系统而又艰巨的工程。从国家层面来讲意义重大,对企业来说又是无限潜在的商机,但由于正式提出的时间只有二到三年(2013年提出),而“一带一路”所涉及区域又很广泛,情况纷繁,到底如何实施,许多问题还没有进行很好的系统研究。当然经济实践特别是牵涉到许多国家经济活动,不可能把所有的问题都研究透彻才开始,许多事情恰恰是边做边研究边完善的。而研究工作不仅需要相关理论支持和指导,而且还需要有周全而深入的剖析,即对相关国家、区域和领域及我国自身的各种条件、基础和实力开展各种专项研究。然而“一带一路”相关国家的基础性资料及实时动态研究很少,甚至一些相关小国则几乎没有任何可资借鉴的研究成果。因此,本研究既有重大的研究意义,又有很大的研究难度。当今世界正发生着复杂深刻的变化,国际金融危机深层次影响继续显现,世界经济缓慢复苏、发展分化,国际投资贸易格局和多边投资贸易规则正酝酿着调整,许多国家的发展面临着严峻的问题。中国经济经过一段高速发展时期,现已步入“新常态”,持续了多年的“人口红利”逐渐消失,劳动力成本迅速上升,导致部分劳动密集型产业正在失去竞争优势;同时,由于过去十多年过于乐观的产能扩张,中国很多产业出现了严重的产能过剩。这部分产能技术大多数是不落后的,只是供大于求,需要向外转移扩展市场。再者中国巨大的市场也孕育了一批大企业,正在成为具有跨国投资和全球运营能力的跨国公司。这些因素叠加促使中国正在进入大规模“走出去”的时期。在这样的背景下,“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不但顺应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的潮流,还能够促进经济要素有序自由流动、资源高效配置和市场深度融合符合相关国家的利益,也能够让中国改革开放的成果惠及更多国家和地区。而“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又是重中之重,在整个战略中如果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了,也就打下了坚固的基础。然而在基础设施建设中巨大的资金需求是重头戏,所以,本研究就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作为研究对象,立足于国情,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金融供给,研究如何在充分利用原有以财政资金和信贷为主的融资手段的基础上,拓展新的融资渠道,开发新的融资工具,提升直接融资基础设施融资规模中的比重,以寻找到能够提供给“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所需要的持续、稳定的资金来源,保证基础设施大规模建设资金的供给。由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与很多国家相关,要想顺利地建设好,必须要有这些国家相关人员的合作,而人们的合作行为涉及到人的思想意识、行为模式这些文化因素,所以,需要还要考虑金融支持的文化影响问题。而这从文化影响(以宁夏为例)的视角分析“一带一路”实施的系统研究目前还没有。本文的研究路径是:对现有的资料和文献进行较全面的检索和查阅,将现存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基础设施建设的一般理论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发展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为指导,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出发,深入分析“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存在的资金障碍,在借鉴世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以及美国等发达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经验和做法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本文运用了比较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以及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本论文研究框架主要分为五部分:一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理论分析和区域经济学理论、金融支持理论与国际货币理论的分析框架;二是目前“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需求和供给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问题的成因;三是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欧洲复兴银行等国际性金融开发机构对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情况以及效果,美国、加拿大、日本等对于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概况以及经验总结:四是分析宁夏与穆斯林国家的文化相似在“一带一路”特殊地位和典型作用。五是在前面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政策建议。本研究认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重要的是要把基础设施建设好,而要把基础设施建设搞好需要有金融的支持,因此,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系统性的做好这些工作:第一,要构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体系;第二,要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第三要发挥好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一带一路”的整个经济发展;第四要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第五,以文化作为实现“一带一路”战略的先导条件。本文研究的创新点:1.提出“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金融支持成功的重要基础是与相关国家文化的沟通、融洽与融合的观点。因为一带一路”战略由政府最高层主导、多部门联合参与,这样高规格的政策等级,在中国通常意味着相关省市地方政府及相关企业在执行中是一路绿灯。这样的支撑虽然比较容易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目的,但也会因这是进入中国许多企业并不太熟悉的国际舞台,风险也特别大,因为一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由于政治、经济,特别是文化思想意识方面等原因,可能会不仅使中国的企业难以获得高额利润,还很可能遭受巨大损失。所以,只有在思想文化融洽与融合的基础上,才能够使不同国家的金融家和企业家在思想和行为上达成共识,有利于中国主导的金融的合作与发展,达到减少阻力获得共赢。2.本研究做了目前学术理论界还没有做的三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对“一带一路”基础设施的研究以金融支持作为一种系统体系,从金融需求与金融供给两方面来综合进行分析。这是由于本文在分析现有的研究文献时发现,国内大多数学者的研究重点是放在基础设施投融资模式上,而忽略了金融需求与供给存在矛盾的情况。因此,本文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与供给角度出发,分析了深层的原因,并根据这些原因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二是从国际上看,现有的研究集中在把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寄希望于本国或政府间区域性的金融机构上,例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以及欧洲复兴银行。而本文认识基础设施的研究落脚重点应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合作上,提出构建“一带一路”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加强跨进征信合作等。三是建议大力促进文化领域合作的基础上推动金融支持,这也是现有的文献中鲜有提及的。因为文化活动可以领引金融活动,西方的竞争文化与中国的中庸竞争观有很大差别,金融波动有幅度,是物极必反的规律体现,不能把赢利看作是唯一目的。同时文化活动所形成的文化产品还可转化金融产品,做到金融与文化的有机结合。3.使用了目前学术界还有用过的新数据。在定性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定量分析的方法,用科学、准确的新数据论证“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的战略紧迫性和巨大的金融需求以及不相匹配的金融供给,并针对此种现状给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4.案例剖析。目前从国内与“一带一路”战略相关的省区来看,宁夏有独特的优势。在沿丝路国家中,信奉伊斯兰教的穆斯林占主流地位,这些国家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不可绕开的极为重要区域,而这正是宁夏回族文化所有的独特优势,而且,假如通过文化融洽为先导顺利开展、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将有可能成为一个典型案例,为其他省区落实“一带一路”战略提供非常有益的经验。

二、亚行公路项目管理经验的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亚行公路项目管理经验的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2)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标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标
        1.1.3 研究意义
    1.2 核心概念界定
        1.2.1 利用外资
        1.2.2 利用外资效益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利用外资变迁的断代研究与本文的研究阶段划分
        1.3.2 利用外资效益及机制研究
        1.3.3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进展
        1.3.4 文献评述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创新与不足之处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二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基础与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一般理论解释
        2.1.1 发展中国家(地区)利用外资的动因解释
        2.1.2 外商向发展中国家(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2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的理论特性分析
        2.2.1 内陆地区资源型省份利用外资动因解释
        2.2.2 外商向内陆资源型地区投资的动因解释
    2.3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评价体系构建
        2.3.1 评价体系构建依据和思路
        2.3.2 评价体系构建过程
        2.3.3 评价体系权重设置和得分计算方法
    2.4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预评价
        2.4.1 综合效益预评价
        2.4.2 综合效益预分解
第三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1991 年——内陆区位约束下的小规模探索阶段
    3.1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3.1.1 国际环境:全球产业转移与后石油危机下的能源投资逻辑
        3.1.2 国内环境:“双缺口”下的重点区域开放
        3.1.3 省内环境:消除内陆区位劣势的投资硬环境建设加速
        3.1.4 政策环境:超国民待遇引资规模导向与山西省的资源型产业产能培育倾向
    3.2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2.1 主要历程:零星引资转向集中引资,随机引资转向能源重化工重点引资
        3.2.2 总体情况:外资项目数和规模逐渐增大,投资行业快速拓展
        3.2.3 阶段性问题:内陆劣势和营商环境短板导致引资规模小且资金到位率低
        3.2.4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资绝对主导和美资占比较大
        3.2.5 投资形式特征:高交易成本下的合资主导阶段
        3.2.6 投资行业特征:以轻工业为主并逐渐向能源重化工倾斜
        3.2.7 投资区域特征:省会太原“一家独大”和地市引资各具优势
    3.3 1978-1991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3.3.1 变迁历程:外国政府和国际金融机构贷款占主导地位
        3.3.2 间接利用外资特征:政府主导的开发型引资,兼容公益性和盈利性
    3.4 1978-199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3.5 1978-199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3.5.1 经济规模效益:对新增投资依赖较大且产出不稳定
        3.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创新水平显着高于内资企业
        3.5.3 协调效益:“煤焦冶电”四大部门投资比例趋增
        3.5.4 绿色效益:外资企业碳生产率高于内资企业
        3.5.5 开放效益:外向型外资企业引进偏少
        3.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规模小但工资水平相对高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92-2001 年——内陆与资源型特征主导易位下的高速流入阶段
    4.1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4.1.1 国际环境:冷战结束、金融危机与应对气候变化影响国际资本流向
        4.1.2 国内环境:改革开放政策稳定性确立与“双缺口”缓解
        4.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条件改善,产业转型和国企脱困外资需求量大
        4.1.4 政策环境:投资规则向WTO并轨的主基调与山西省引资导向嬗变
    4.2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4.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消彼长
        4.2.3 投资形式特征:合资比例下降与合作比例上升
        4.2.4 投资行业特征:投资行业趋向重型化
        4.2.5 投资区域特征: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与开发区引资功能增强
    4.3 1992-200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4.3.1 变迁历程:注重公益性但限制盈利性,引资面向公共产品和工业设备
        4.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4.4 1992-2001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4.5 1992-2001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4.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在工业总产值中的占比持续上升
        4.5.2 创新效益:外资企业的创新优势持续扩大
        4.5.3 协调效益:产出协调性下降,投资继续向“煤焦冶电”集中
        4.5.4 绿色效益:外资工业的绿色生产水平优势继续扩大
        4.5.5 开放效益:对经济开放度的促进作用先增后减
        4.5.6 共享效益:小规模就业吸纳,高水平工资示范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02-2012 年——资源型经济优势强化与服务业快速引资阶段
    5.1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5.1.1 国际环境:利用外资全球竞争加剧与能源价格驱动的煤炭投资旺盛
        5.1.2 国内环境:吸引外资优势转换和利用外资目标转变
        5.1.3 省内环境:基础设施改善与资源型经济对外资的“排斥”
        5.1.4 政策环境:开放领域渐广、准入前国民待遇与山西省能源原材料引资导向
    5.2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5.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港澳台资与其他外资的此长彼消
        5.2.3 投资形式特征:各类投资方式比例保持相对稳定
        5.2.4 投资行业特征:“煤焦冶电”项目偏多而服务业整体偏少
        5.2.5 投资区域特征:区域协调性提升但开发区引资不稳定
    5.3 2002-2012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5.3.1 变迁历程:援助性国际贷款减少,投资性国际银行商业贷主导
        5.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5.4 2002-2012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5.5 2002-2012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5.5.1 经济规模效益:外资工业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相对稳定
        5.5.2 创新效益:外资创新水平总体较高但内部出现分化
        5.5.3 协调效益:总体协调下,前期投资重型化导致本阶段产出协调度低
        5.5.4 绿色效益:外资绿色生产水平继续优于内资但优势开始缩小
        5.5.5 开放效益:外企在出口总额中的贡献增加但外企的外向度下降
        5.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能力迅速提高但工资低于平均水平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2013-2018 年——资源型经济转型与内陆开放型经济建设双主导的高质量导向引资阶段
    6.1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国内外环境分析
        6.1.1 国际环境:全球经济增速放缓、投资保护主义抬头和引资竞争加剧
        6.1.2 国内环境:经济新常态与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全方位开放新格局构建
        6.1.3 省内环境:资源型经济转型、营商环境修复和引资便利化条件打造
        6.1.4 政策环境: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政策体系建设与区域开放政策一致性提升
    6.2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2.1 变迁历程、阶段特征与问题分析
        6.2.2 来源国(地区)别特征:既有外商增资和跨国公司国内转移成为重要来源
        6.2.3 投资方式特征:独资比例提高但仍然较低
        6.2.4 投资行业特征:资源型经济转型催生独特的行业引资结构
        6.2.5 投资区域特征:开发区的引资载体功能增强推动外商投资区域协调性增加
    6.3 2013-2018 年山西省间接利用外资变迁与分析
        6.3.1 变迁历程:投资性国际商业贷款主导与挖掘山西特色争取援助性贷款
        6.3.2 阶段特征、综合效益与问题分析
    6.4 2013-2018 年山西省直接利用外资和间接利用外资的比较
    6.5 2013-2018 年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效益分析
        6.5.1 经济规模效益:港澳台资规模扩张推动外资整体规模提升
        6.5.2 创新效益:内外资创新水平差距逐步缩小
        6.5.3 协调效益:产出相对协调但投资再次开始偏向“煤焦冶电”
        6.5.4 绿色效益:碳生产率保持稳定甚至略有降低
        6.5.5 开放效益:外资企业的外向度和外贸贡献度同步上升
        6.5.6 共享效益:就业吸纳保持稳定,收入带动效益有所好转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反思与未来展望
    7.1 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总结
    7.2 山西省利用外资效益反思
    7.3 山西省利用外资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及荣誉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3)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E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研究评述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思路
    1.5 本章小结
2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1 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相关概念
        2.1.1 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的定义
        2.1.2 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的特征
        2.1.3 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内涵
        2.1.4 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范围
        2.1.5 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目的
    2.2 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相关理论
        2.2.1 利益相关者理论
        2.2.2 可持续发展理论
        2.2.3 灰色系统理论
    2.3 本章小结
3 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体系设计
    3.1 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体系框架
    3.2 绩效评价的原则和流程
        3.2.1 绩效评价原则
        3.2.2 绩效评价流程
    3.3 绩效评价的关键问题及指标
        3.3.1 相关性关键问题及指标
        3.3.2 效率关键问题及指标
        3.3.3 效果关键问题及指标
        3.3.4 可持续性关键问题及指标
    3.4 绩效评价的证据收集
        3.4.1 证据的特征
        3.4.2 证据的来源
        3.4.3 证据的收集方法
    3.5 本章小结
4 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模型构建
    4.1 绩效评价方法选择
    4.2 绩效评价模型建立
        4.2.1 创建层次分析结构
        4.2.2 确定指标体系权重
        4.2.3 确定评价灰类
        4.2.4 计算综合评价结果
    4.3 本章小结
5 实证研究-以E项目为例
    5.1 亚行贷款在建项目(E项目)概况
    5.2 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过程
        5.2.1 项目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5.2.2 项目评价证据的收集和整理
        5.2.3 项目评分标准
        5.2.4 项目指标权重确定
        5.2.5 项目评价结果计算
    5.3 亚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结果
    5.4 对策与建议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A Python绘制的白化权函数代码
附录 B 项目评分标准
附录 C Python计算的指标权重代码
附录 D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及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成果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成果及创新点
2 移民档案管理制度建设及研究现状
    2.1 上位法及规范
    2.2 制度建设
        2.2.1 移民档案的定义
        2.2.2 移民档案管理体制及职责
        2.2.3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
    2.3 重点工程及省级移民档案管理
        2.3.1 部分重点工程移民档案管理
        2.3.2 部分省移民档案管理办法
    2.4 国内研究现状
        2.4.1 文献研究统计分析
        2.4.2 文献研究内容分析
    2.5 国外研究现状
    2.6 小结
3 ZHW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及移民工作概况
    3.1 工程及移民概况
        3.1.1 工程概况
        3.1.2 电站规划情况
        3.1.3 移民安置规划情况
    3.2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安置实施概况
        3.2.1 农村移民安置
        3.2.2 专业项目处理
        3.2.3 库底清理
        3.2.4 环境保护
        3.2.5 投资完成情况
    3.3 ZHW抽水蓄能电站移民档案管理概况
        3.3.1 档案管理体制
        3.3.2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成果
        3.3.3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成果
        3.3.4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成果
        3.3.5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成果
        3.3.6 档案分类整理立卷
        3.3.7 评价和问题
4 移民安置前期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4.1 前期工作应归档要求
    4.2 前期工作实际归档情况
    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4.4 对策建议
5 移民安置实施工作档案管理研究
    5.1 综合文件档案管理
        5.1.1 综合文件应归档要求
        5.1.2 综合文件实际归档情况
        5.1.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1.4 对策建议
    5.2 农村移民安置档案管理
        5.2.1 农村移民安置应归档要求
        5.2.2 农村移民安置实际归档情况
        5.2.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2.4 对策建议
    5.3 专业项目档案管理
        5.3.1 专业项目应归档要求
        5.3.2 专业项目实际归档情况
        5.3.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3.4 对策建议
    5.4 库底清理档案管理
        5.4.1 库底清理应归档要求
        5.4.2 库底清理实际归档情况
        5.4.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5.4.4 对策建议
6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档案管理研究
    6.1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应归档要求
    6.2 移民工作管理监督实际归档情况
    6.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6.4 对策建议
7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档案管理研究
    7.1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应归档要求
    7.2 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实际归档情况
    7.3 实际归档符合性分析
    7.4 对策建议
8 移民档案管理问题研究
    8.1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下的指标设计深度问题
    8.2 移民档案归档范围分类逻辑不清问题
    8.3 移民档案重要资料和一般资料的划分标准问题
    8.4 个别归档文件分类不恰当问题
    8.5 归档范围未包含部分重要档案问题
    8.6 移民档案管理职责不够明确问题
    8.7 人员制度不完善问题
    8.8 缺少预立卷和检查制度的问题
    8.9 移民工作单位档案管理问题
9 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结论
    9.2 研究局限及展望
        9.2.1 研究局限
        9.2.2 研究展望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4-1 ZHW移民安置前期工作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1 ZHW移民安置实施工作综合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附表5-2-1 ZHW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2 ZHW南蒿亭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3 ZHW石门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4 ZHW南寺新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5 ZHW张河湾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6 ZHW沿庄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7 ZHW南蒿亭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8 ZHW测鱼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2-9 ZHW西沟村农村移民安置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1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招投标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2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朱王主线公路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3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西沟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1-4 ZHW移民安置交通专项南寺村对外交通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2 ZHW移民安置电力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3 ZHW移民安置电信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4 ZHW移民安置广播电视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5 ZHW移民安置水利专业设施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3-6 ZHW移民安置文物保护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5-4 ZHW移民安置库底清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附表6-1 ZHW移民工作管理监督文件归档资料清单
    附表7-1 ZHW移民资金财务管理归档文件资料清单

(5)《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问题的提出
    第二节 研究目的及意义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框架
    第四节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相关理论及研究综述
    第一节 跨国便利运输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多边协定的相关理论
    第三节 协同管理的相关理论
    第四节 跨国政府协同管理研究综述
第三章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合作现状分析
    第一节 GMS经济合作及便利运输协定
    第二节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合作情况
    第三节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合作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主要机制分析
    第一节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的影响因素
    第二节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的组织机制
    第三节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的动力机制
    第四节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的沟通机制
    第五节 “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的监督机制
第五章 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效应研究——以昆曼公路便利化为例
    第一节 昆曼公路及中老泰政府协同管理状况
    第二节 模型变量选择及数据来源
    第三节 昆曼公路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效应研究
第六章 提升“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水平的建议
第七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致谢

(6)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投资援助的特点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投资援助的总体特点
二、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投资援助的领域分布特点
三、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投资援助的项目运作特点
    (一) 清晰而明确的宗旨和职能定位
    (二) 标准而严密的行为规范
    (三) 有效而精简的决策机制
    (四) 科学而严谨的评估体系和项目管理
    (五) 多式多样的融资渠道
    (六) 以技术援助为主的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
四、结论与启示

(7)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一、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研究
        二、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研究
        三、次区域合作的理论研究
        四、现有文献述评
    第三节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框架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与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次区域合作的相关概念及理论分析
    第一节 次区域合作的相关概念
        一、次区域
        二、次区域经济合作
        三、次区域经济一体化
        四、次区域合作
    第二节 次区域合作演进发展的理论解释
        一、国际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二、国际政治学的理论解释
        三、国际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解释
    第三节 次区域合作机制间的比较分析
        一、次区域合作机制间的纵向比较
        二、次区域合作机制间的横向比较
    小结
第二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成效与困境
    第一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历程
        一、历史背景
        二、发展历程
    第二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主要成果
        一、推动次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
        二、增进次区域和平红利的分享
        三、促进地区合作机制的完善
    第三节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的发展困境
        一、经济合作难以深化和提升
        二、传统安全与非传统安全问题突出
        三、缺乏合理和有效的合作主导权
    小结
第三章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突破与发展
    第一节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建立
        一、时代背景
        二、发展历程
    第二节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主要成果
        一、澜湄合作机制建设稳步推进
        二、澜湄合作在多个领域取得显着成果
        三、澜湄文化逐步形成
    第三节 澜沧江—湄公河合作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合作领域有待深化
        二、机制建设尚未完善
        三、合作主导权有待提升
    小结
第四章 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的比较
    第一节 GMS与LMC的比较
        一、GMS与LMC的纵向比较
        二、GMS与LMC的横向比较
    第二节 正确认识和协调处理GMS与LMC的关系
        一、GMS为LMC奠定坚实基础
        二、LMC是GMS深化发展的必然
        三、GMS与LMC可以实现协调发展
    小结
第五章 GMS与LMC比较研究对我国参与次区域合作的启示
    第一节 推动次区域合作由“低阶”向“高阶”跨越
        一、“高阶”次区域合作的特征
        二、次区域合作由“低阶”向“高阶”演进的主要条件
    第二节 协调处理既有机制与创设机制的关系
        一、正确认识既有机制与创设机制的关系
        二、处理既有机制与创设机制关系的策略选择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科研成果
致谢

(8)M公司国际性投标业务发展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公司及主营业务概述
    1.2 研究背景
    1.3 研究意义
    1.4 研究思路与论文框架
        1.4.1 研究思路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相关理论
    2.1 企业战略理论
    2.2 行业竞争结构分析理论
    2.3 战略管理工具
        2.3.1 PEST分析法
        2.3.2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2.3.3 SWOT分析法
    2.4 投标招标概述和理论基础
        2.4.1 招标投标概述
        2.4.2 业务发展模式理论
第三章 外部环境分析
    3.1 PEST宏观环境分析
        3.1.1 政治环境分析
        3.1.2 经济环境分析
        3.1.3 社会文化环境分析
        3.1.4 技术环境分析
    3.2 国际金融机构贷款项目方向分析
    3.3 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3.3.1 新进入者的威胁
        3.3.2 供应商的议价能力
        3.3.3 购买者的议价能力
        3.3.4 替代品的威胁
        3.3.5 同业竞争者的竞争程度
    3.4 新拓行业市场分析
第四章 内部环境分析
    4.1 赢利模式分析
    4.2 营销资源分析
    4.3 财务能力分析
    4.4 技术能力分析
    4.5 公司管理者分析
    4.6 工程管理能力分析
    4.7 激励机制分析
    4.8 内部环境综合评价
第五章 公司国际性投标业务发展战略方案设计
    5.1 SWOT分析
    5.2 公司国际性投标业务发展目标
    5.3 方案的评价及选择
第六章 公司战略实施对策研究
    6.1 开拓创新、加大营销力度
    6.2 加强财务管理、减少财务成本
    6.3 加大技术储备、拓展专业知识、有机利用投标策略
    6.4 强化人力资源管理与绩效管理
    6.5 深化工程管理,短板加长
    6.6 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第七章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9)亚洲开发银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援助与投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及内容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之处
第一章 亚行成立的背景及运行现状
    第一节 亚行成立的背景
        一、现实背景
        二、理论背景
    第二节 亚行的运行机制
        一、资金来源
        二、亚行的主导者与参与者
        三、亚行援助与投资方式
第二章 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援助与投资现状及特点
    第一节 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援助与投资的发展历程
        一、1966-1992年创新发展阶段
        二、1992-2015年快速发展阶段
        三、2015至今机遇与挑战并存阶段
    第二节 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援助与投资项目
        一、金融和农业农村发展项目
        二、部门管理和医疗卫生项目
        三、教育培训和工业贸易项目
        四、能源和交通运输项目
        五、供水和城市基础设施项目
    第三节 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援助与投资特点
        一、技术援助是采用频率最多的方式
        二、贷款、赠款以及技术援助的结合采用成为常态
        三、农业是亚行援助与投资的基础领域
        四、能源和基础设施是亚行在工业领域援助与投资的重点
        五、服务业是亚行援助与投资领域中的最新趋势
第三章 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援助与投资的成效及问题
    第一节 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援助与投资的成效
        一、对中国的援助与投资成效
        二、对柬埔寨的援助与投资成效
        三、对老挝的援助与投资成效
        四、对缅甸的援助与投资成效
        五、对泰国的援助与投资成效
        六、对越南的援助与投资成效
    第二节 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援助与投资的问题
        一、存在投资偏好和政治化倾向
        二、基础设施援助与投资呈现供需失衡
        三、对私营部门及弱势产业援助与投资力度不足
        四、域内国家区域一体化参与程度不高
        五、亚行内部决策中湄公河五国缺乏话语权
    第三节 区域内外对亚行援助与投资的评价
        一、区域内对亚行援助与投资的评价
        二、区域外对亚行援助与投资的评价
第四章 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援助与投资经验及对澜湄合作的启示
    第一节 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援助与投资经验
        一、清晰而明确的宗旨和职能定位
        二、标准而严密的行为规范制定
        三、有效而精简的决策机制
        四、科学而严格的评估体系和项目管理
        五、项目涉及不同领域且有所侧重
        六、重视人才引进和培养
        七、多渠道融资方式
    第二节 亚行援助与投资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对澜湄合作的启示
        一、准确定位且分国别投资要找准重心
        二、建设严密组织网及投资管理要规范化
        三、继续加大基础设施合作力度
        四、可持续发展和减贫问题可作为深入发展的突破口
        五、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引进且需强化政府间沟通
        六、需采取多渠道融资方式且要重视影响力的延伸
        七、要牢牢掌握主导权且需根据形势变化重视改革
        八、推动澜湄合作向更高层次的区域一体化方向发展
结论
附录
    表1 自GMS机制建立以来亚行对越南援助与投资的主要项目情况
    表2 自GMS机制建立以来亚行对缅甸援助与投资的主要项目情况
    表3 自GMS机制建立以来亚行对柬埔寨援助与投资的主要项目情况
    表4 自GMS机制建立以来亚行对泰国援助与投资的主要项目情况
    表5 自GMS机制建立以来亚行对老挝援助与投资的主要项目情况
    表6 自1986年中国加入亚行以来其援助与投资的主要项目情况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清单

(10)“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目前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当前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相关理论
    2.1 相关概念
        2.1.1 “一带一路”战略
        2.1.2 基础设施与建设
        2.1.3 金融支持的含义与原理
    2.2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2.2.1 “增长极”理论
        2.2.2 点轴发展理论
        2.2.3 梯度推进发展理论
    2.3 基础设施的一般理论
        2.3.1 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2.3.2 基础设施的五大基本属性
        2.3.3 基础设施的功能
    2.4 金融支持理论
        2.4.1 金融支持与约束理论
        2.4.2 金融发展理论
        2.4.3 货币政策与调控理论
    2.5 国际货币理论
        2.5.1 国际货币流通理论
        2.5.2 汇率理论
3 “一带一路”的金融需求现状、问题与成因
    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现状
        3.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需求总量巨大
        3.1.2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极为重要
        3.1.3 基础设施建设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必要性
        3.1.4 支付能力有限需要开发性金融为主导
    3.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的问题
        3.2.1 资金需求量大、金融需求迫切
        3.2.2 投融资期限较长、回报期长、未来收益不确定
        3.2.3 金融市场不完善金融机构效率较低
    3.3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需求问题的成因
        3.3.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涉及的国家多比较难协调
        3.3.2 目前基础设施不足而需求增长又过快
        3.3.3 基础设施建设周期长需要有稳定的社会环境
4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现状、问题与成因
    4.1 “一带一路”的金融供给现状
        4.1.1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概况
        4.1.2 中国目前的金融供给现状、特点与风险
        4.1.3 沿线国家的金融供给现状与特点
    4.2 “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供给的问题
        4.2.1 金融供给水平低、商业贷款不愿介入
        4.2.2 法律法规不健全、市场经济的制度有问题
        4.2.3 相关国家政府财力弱办事效率低
        4.2.4 信用体系不完善
        4.2.5 汇率波动大
        4.2.6 跨境金融合作层次较低集中度较高风险大
        4.2.7 涉及多个国家、多个币种跨境金融合作协作很难
    4.3 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供给问题的成因
        4.3.1 基础设施自身固有的特点
        4.3.2 中国金融体制有待进一步改革
        4.3.3 来自其他沿线国家的原因
        4.3.4 跨境合作难度大需要有磨合期
5 国际货币组织、部分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支持的经验借鉴
    5.1 洲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1.1 亚开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关系
        5.1.2 资金投向基础领域的效果
    5.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2.1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宗旨、任务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2.2 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的融资原则、效果与影响
    5.3 世界银行集团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
        5.3.1 世行的宗旨、目标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
        5.3.2 世界银行的金融服务
        5.3.3 对基础设施建设援助扶持的效果与问题
    5.4 国外部分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
        5.4.1 美国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2 加拿大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3 日本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4 欧洲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5 美、加、日和欧洲对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经验
        5.4.6 借鉴的启示
6 宁夏在“一带一路”战略中的优势与典型作用
    6.1 宁夏的战略支点优势地位
        6.1.1 四个对接
        6.1.2 中阿新通道
        6.1.3 四个关键点
        6.1.4 新平台
    6.2 宁夏的典型作用
        6.2.1 宁夏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的文化沟通现状
        6.2.2 宁夏金融业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加大
        6.2.3 宁夏对阿拉伯国家的金融联结
        6.2.4 文化融合取得的成就与促进的措施
7 “一带一路”战略中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的政策建议
    7.1 “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的金融支持需要构建体系
        7.1.1 中国与沿线国家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进行合作
        7.1.2 推进投资银行与商业银行合作跨境解决基础设施的资金问题
        7.1.3 为基础设施建设解决货币兑换、支付结算方面的障碍
        7.1.4 加强风险管理降低跨境合作中的风险
        7.1.5 建立与沿线各国政府、投资者和金融服务机构密切合作的机制
        7.1.6 大力发展国际投资信用业务和海外投资保险
    7.2 根据资金情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方式
        7.2.1 传统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
        7.2.2 新型基础设施投资融资方式
    7.3 发挥基础设施建设的“乘数效应”带动各国经济合作
        7.3.1 交通运输行业
        7.3.2 通讯行业
        7.3.3 设备及配套类设施制造业
        7.3.4 物流业与旅游业
        7.3.5 文化传媒行业
    7.4 提高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利用效率
        7.4.1 促成、发展“一带一路”的国际基础设施融资市场
        7.4.2 建立国际协调机制切实形成资金权益保障体系
        7.4.3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管理
        7.4.4 加强跨境征信合作
        7.4.5 吸引和培养大量优秀的基础设施建设和金融管理人才
    7.5 金融支持需要与所在国文化融洽氛围的配合
        7.5.1 金融与文化密切相连
        7.5.2 文化产品可转化为金融产品
        7.5.3 文化活动引领金融活动
        7.5.4 金融产品扩展需要有文化环境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博士在读期间所发表的论着

四、亚行公路项目管理经验的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亚行贷款公路项目绩效审计评价研究 ——以内蒙古公路项目为例[D]. 王斯涵.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21
  • [2]山西省利用外资变迁与效益研究(1978-2018)[D]. 赵永斌. 山西大学, 2021(02)
  • [3]亚洲开发银行贷款在建项目绩效评价研究 ——以E项目为例[D]. 袁慎豪. 北京交通大学, 2020(03)
  • [4]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研究 ——以ZHW抽水蓄能电站为例[D]. 胡少翔. 华北水利水电大学, 2020(01)
  • [5]《GMS便利运输协定》实施中缔约国政府协同管理机制研究[D]. 贾家妮. 云南大学, 2019(03)
  • [6]亚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投资援助的特点探析[J]. 邹春萌,赵亚洲. 云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9(02)
  • [7]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与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比较研究[D]. 金珍. 云南大学, 2018(04)
  • [8]M公司国际性投标业务发展战略研究[D]. 朱安颖.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6)
  • [9]亚洲开发银行对大湄公河次区域国家的援助与投资研究[D]. 赵亚洲. 云南大学, 2018(08)
  • [10]“一带一路”的基础设施建设金融支持研究 ——以宁夏为例[D]. 魏亦山. 武汉大学, 2016(01)

标签:;  ;  ;  ;  ;  

亚行公路项目管理经验初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