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全球风险投资喜忧参半

2003年全球风险投资喜忧参半

一、2003年全球创业投资喜忧参半(论文文献综述)

冯健[1](2019)在《高管团队职能背景与公司创业投资 ——注意力焦点的中介作用》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以来,我国创业投资市场呈井喷式发展,在位企业参与风险投资市场的金额和数量屡创新高,公司创业投资(Corporate Venturing Capital,以下简称CVC)俨然成为中国情境下在位企业寻求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重要形式。国内外学者对CVC的研究热情不减,虽然既有研究比较详尽地揭示了其增益机制,但对于在位企业参与CVC的动因的研究较少。特别是,从企业战略决策制定者即高管团队认知角度分析CVC前因的研究更是付之阙如。高阶梯队理论(Upper Echelons Theory)指出,高管团队作为企业的战略决策者,管理者的特征塑造了其认知和偏好,企业的战略决策是高管特征的映射。那么,高管团队背景特征影响CVC的内部机理是什么?高管团队特征影响CVC的情境条件又是什么?这些问题尚未得到解答。高阶梯队理论把企业的战略行为和绩效结果归结于管理者特征的异质性。该理论指出,管理者的后天经历使得他们具有不同的背景特征,这些特征将导致他们认知上的差异,并将长期作用于其对环境的判断以及企业决策的制定。因此,为了更好的理解组织的战略决策,有必要全面了解和分析高管团队的背景特征。然而现有高阶梯队理论的相关研究大多采用了“黑箱”的分析模式,直接把高层管理者的人口统计学特征作为其认知模式的代理变量,研究高管团队背景特征对企业战略决策的影响,忽视了其中真正的心理过程。在有限理性和管理认知相关研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注意力基础观(Attentionbased View),为解密高管团队背景特征作用于企业战略决策的机制提供了新的视角。该理论提出,注意力是高层管理者认知的一个重要反映,其注意力配置因背景特征而异,企业的战略行为取决于决策者的注意力焦点。换句话说,注意力基础观把高管团队的背景特征视为管理者注意力焦点的前置因素,管理者的注意力焦点进一步影响企业的战略决策。这一观点与高阶梯队理论“高管团队背景特征——认知模式——组织行为和结果”的逻辑分析框架不谋而合。因此,注意力焦点是解释高管团队特征对企业战略决策影响机制的中介变量。整合高阶梯队理论和注意力基础观,本研究以高管团队职能背景为切入点,比较分析输出型职能背景(Out-put Functions)和生产型职能背景(Through-put Functions)引发的注意力焦点配置差异,并进一步分析后者对CVC决策的影响。换言之,本研究从高管团队注意力焦点出发揭示职能背景与CVC决策之间的“黑箱”。具体而言,本研究以2016年中国沪深A股657家上市制造企业为研究对象,以STATA 14.0为分析工具,采用因果逐步回归分析方法(Causal Step Regression)检验高管团队职能背景对CVC决策的直接效应以及注意力焦点的中介效应。除此之外,本研究还综合运用Sobel检验和Bootstrap方法对中介效应进行了稳健性检验;运用MPLUS 7.0对期权激励有中介的调节效应进行分析。本研究的实证结果表明:(1)高管团队输出型职能背景比例与外部注意力焦点以及CVC正相关;(2)注意力焦点在高管团队职能背景与CVC之间起着部分中介作用;(3)期权激励正向调节高管团队输出型职能背景与外部注意力焦点之间的关系,且在整个研究中发挥着有中介的调节效应。本研究所得结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第一,对高阶梯队理论做出了两方面贡献。一方面,从管理者注意力角度,探索高管团队背景特征影响战略决策的过程机制,尝试性回答了高阶梯队理论固有的“黑箱”问题。另一方面,结合代理理论的研究发现拓展了高阶梯队理论的适用边界,增强了高阶梯队理论的解释力度。第二,将注意力基础观引入CVC研究,丰富了有关后者的前因研究。第三,将高管团队职能背景作为解释管理者注意力焦点的前置因素,是对注意力基础观的一个补充。此外,本研究对企业和决策者也有若干实践启示。首先,管理者背景特征对战略决策影响的关键在于其认知模式,因此企业要善于引导决策过程中高管团队的注意力焦点。其次,考虑到高管团队背景特征对企业战略决策的重要影响,企业在组建高管团队时要重视从多个维度考察其特征并思考其对战略决策可能的影响。最后,企业也应完善内部激励机制,并通过其形塑企业核心决策者的认知。

王园园[2](2019)在《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文中认为中国经过改革开放四十年发展成绩显着是全球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在制造业方面中国于2010年成为世界最大制造业国家,然而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存在。我国制造业低技术密集度产业产品或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占比依然较大,需要在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尤其是高技术密集度的产业产品发展方面加大力度。本文针对我国目前产业转型升级的特殊阶段,基于FDI异质性研究我国制造业获得技术溢出的效率提升,以推动我国制造业的全球价值链升级。本文对以下内容进行系统梳理研究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首先,对外商直接投资理论、技术溢出理论、全球价值链理论及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理论的相关研究进行梳理;其次,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和制造业的发展历程及机遇挑战进行总结,并分析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发展情况与现状及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问题;再次,从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出发分析FDI异质性,以我国制造业企业为实证分析对象检验不同投资目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具体路径;从次,基于已有研究成果及前文研究结论提出基于技术溢出的研究假设,构建中介效应模型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通过技术溢出效应对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促进作用进行实证检验;最后,采用直观结构性FDI引力系统,基于反事实研究方法估算FDI对我国贸易和总体福利的影响,进一步验证FDI对产业升级和国家福利的作用。这五个方面的系统分析共同构成本文的研究框架。研究表明,外商直接投资对于我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基于FDI异质性并结合制造业产业技术密集度特征,进一步深入研究发现,我国吸收的外商直接投资对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及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相关影响存在差异,具体为:在我国的市场寻求型FDI对四类制造业产业都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并且对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大,对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次之,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小,对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小,因此对于我国制造业转型及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目标帮助较大,可以通过相关政策及优惠措施进一步鼓励市场寻求型FDI在我国的投资;在我国的效率寻求型FDI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度产业有负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高技术密集度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相对较低,说明我国目前的制造业发展目标和效率寻求型FDI对我国制造业产业所产生的相关影响并不吻合,因此可以适当压缩或者不鼓励效率寻求型FDI在我国的大规模投资;资源寻求型FDI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和低技术密集度产业同样有负的技术溢出效应,在高技术密集度和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亦相对较低,同样反映出当前阶段我国制造业发展及经济增长目标的实现中资源寻求型FDI的作用贡献相对较小,因此采取不鼓励不倾斜的政策态度较为合宜;创造资产寻求型FDI对四类制造业产业都有正的技术溢出效应,对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大,对中高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次之,对中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较小,对低技术密集度产业的技术溢出效应最小,较符合当前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特定阶段和制造业转型及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目标要求,因此可以通过相关优惠政策及积极鼓励措施对这部分外商直接投资形成吸引力,助力我国经济发展目标。在对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水平及前后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对制造业产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联合回归中,水平技术溢出效应和后向关联溢出效应在1%水平通过显着性检验,前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在10%水平上通过显着性检验,而在构建中介效应模型中FDI的直接效应并不显着只存在中介效应,其中水平技术溢出效应与后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对制造业显示性比较优势指数RCA影响系数为负,即水平技术溢出效应与后向关联技术溢出效应在当前的市场环境中对相关产业存在一定的抑制性和挤出性,说明当前制造业相关产业的技术溢出传导机制效率较低甚至抑制技术进步,因此我国制造业运营的市场机制需进一步优化,相关法律制度政策体系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同时要精简不必要的办事流程和办事步骤。通过估算FDI反事实总出口和福利变化的百分比分析FDI的福利效应,我国的国家福利与FDI之间呈正相关影响,证明FDI对我国的经济发展及国家福利整体而言是正向的促进作用,且在反事实情况下FDI的消失对我国福利影响的程度比相当部分的国家影响都更大,这说明FDI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诸多领域对我国的福利水平是正向的促进作用。基于上述研究,本文进一步提出加大市场寻求型FDI及创造资产寻求型FDI吸引力度;为制造业发展营造更有利的政策环境;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生态系统,重视研发投入;加速推动人口红利向人力资本红利转变;充分发掘我国内需的巨大潜力;继续完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供应商网络,推动产业集群式发展等结论。

王婕[3](2019)在《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知识经济和信息经济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创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动力引擎。高质量的创业教育能够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培育具备企业家精神的创业者。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高校毕业生将逐渐成为社会创业活动的主力军,而其中,高职院校毕业生又占据高校毕业生人数的半壁江山。因此,发展和强化高职院校高质量的创业教育将是创业教育实施的重中之重。美国社区学院在职能及教育层次上与我国高职院校类似,其创业教育历经近50年的实践,已然具备完善的创业教育体系,对推动和发展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本研究以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体系为研究对象,以三螺旋和学术资本主义为理论基础,同时运用多种研究方法分析了美国社区学院的创业教育。首先,阐述了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美国社区学院的创业教育在20世纪70年代开始萌芽探索,经历了近50年的改革完善后已进入成熟阶段,并在美国高校的创业教育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之上,深度分析了美国社区学院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体系、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和支撑体系,进而探究出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具有统一的管理机构、灵活的创业课程、实践性较强的师资队伍以及良好的创业环境等特点。其次,选取在创业教育方面做的较好的北爱荷华社区学院为个案,深入社区学院内部剖析其在创业教育上的具体做法,加深对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了解。文章最后分析了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以及我国的国情,对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提出了设立专门的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以及优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环境等建议。

石宇[4](2018)在《融资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今年是改革开放40年。回首过去,得益于劳动力与资源的低成本优势,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成果显着。然而,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和我国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低成本优势逐渐消失,人口与资源红利进一步减少,经济结构调整、经济增速放缓、债务杠杆上升、产能过剩等一系列挑战陆续出现,“中等收入陷阱”摆在面前。进入“新常态”,我国经济需要找到新的增长点和驱动力,找到实现“帕累托最优”的技术路径。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实现由低成本优势向创新优势的转换,可以为我国持续发展提供强大动力。而金融作为现代经济的核心,是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推手,也是实现创新驱动战略转型的必要保障。金融是创新的血液,金融可以为创新提供充足的资金融通的渠道。如何借助资本的力量构建和完善自身创新能力,实现创新与商业价值的互相转换,是我国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形式下胜出的关键。研究融资对企业创新影响这一问题越来越多地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关注。然而,在当前的研究中,全面系统地分析融资行为对创新各方面影响的研究不多,考察融资对创新的直接与间接作用机制的很少,而探讨融资对企业全面创新影响的研究更是凤毛麟角。在此背景下,本研究基于融资与创新相关理论,围绕“融资对创新有什么影响”“融资如何影响创新”等核心问题,将企业创新活动从前端创新决策到尾端创新产出的全过程进行梳理。经过长时间大范围地收集筛选,作者手动整理构建了含有近500万条专利信息的专利数据信息库。随着数据水平的提高,本研究得以在创新的不同阶段融入新的考察内涵和衡量标准,具体分析融资行为对创新过程每一部分的影响,并研究融资以何种作用路径影响创新,最终在企业全面创新管理的框架下,探讨融资对创新带来的影响和效应。本研究主要通过以下几部分展开:(1)文献综述与理论梳理。通过对融资结构理论和技术创新、创新资源观及全面创新管理理论的回顾,对以往关于融资与创新相互关系的研究的梳理,归纳现有文献的理论成果和研究不足,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支持和论证基础,为之后的分析做了充足铺垫。(2)对我国企业融资与创新现状进行宏观分析。本研究针对我国企业融资和创新的现状及特征进行了宏观层面的描述性分析。通过大量数据收集,运用数据包络分析及3D专利地形图等先进方法,多角度、多层次地揭示了我国企业融资与创新发展的历程、现状和特征以及当前面临的问题。为后续进一步实证分析奠定了基础,提供了直观的逻辑背景。(3)融资行为对企业创新绩效、创新特征与创新决策影响的实证分析。本文丰富了对创新的考察内涵,为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融入了新的衡量标准,引入创新领域的“赫芬达尔指数”等,以1220家A股上市公司和214家未过会企业为样本,全面探讨融资行为对创新各个维度的影响。(4)融资对企业创新影响路径的实证分析。本文通过进行验证性因子分析并搭建结构方程模型,将融资与创新多个方面的因素纳入统一的分析架构中,讨论了融资的相关方面在企业经营管理层面影响下对创新绩效的直接和间接作用。(5)融资对企业全面创新影响的案例分析。本文在全面创新管理理论的框架下,结合我国制造业的多家样本企业,通过实地调研、访谈与问卷等形式,全面深入地分析了融资对其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文化创新及商业模式创新的影响,构建了融资与创新互相刺激与牵制的“斯特林发动机”模型。基于以上研究论证工作,本文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融资行为对企业创新有着正面为主但仍旧复杂的影响。一方面,融资会助推企业加大研发投入,促使创新数量上升;另一方面,与充足资金同时而来的社会监督和信息披露以及对市场价值短期表现的追求使得企业在一定程度上放弃了对高风险高收益的创新的选择,导致企业创新质量下降。其次,融资会降低企业的创新普适性和创新新颖性,企业引用专利和被引用专利的集中度上升。这符合“职业前景假说”和“平静生活假说”的预期。另外,融资对创新类型也有复杂影响。相比于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融资对发明专利有显着负面的影响。这说明企业融资后更倾向于进行“增长式”的创新而非“突破式”的创新。值得一提的是,较以往研究和直观推理的结果有所不同,本文得出结论:融资后企业创新更倾向于内部创新。这不仅证明了企业融资后多样化反应的存在,也为学术界提供了未来研究的新思路。此外,企业性质和所处行业都会在上述影响过程中起到不同的调节作用。总起来说,相比于国有企业,企业上市后,民营企业缓解融资束缚的效果弹性更大。(2)融资规模、资本结构和股权结构在企业研发、销售和管理的影响下,对创新绩效有直接和间接的作用。融资各个部分对创新数量有正面的总效应,对创新质量有负面的总效应。融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主要还是通过直接作用路径实现。另外,研发投入的间接作用最为明显,而销售投入和管理投入的间接作用随着影响主体不同而不断变化。(3)企业融资对其全面创新有总体正面影响。本文基于全面创新管理理论框架,通过对四家我国制造业典型企业的案例分析,发现企业融资对技术创新有总体为正的影响,与实证分析部分结论一致。企业融资后,创新数量上升,创新质量下降;内部创新下降,外部创新上升。融资对管理创新的影响兼具正负,以正效应为主,对文化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有正面的影响。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大背景下,本文的研究结论和成果不仅丰富了融资与创新相互关系方面的理论研究,同时对我国企业辨析融资与创新之间的内在联系,更好地运用融资手段提高创新能力,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有着重要意义,对我国进一步加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完善资本市场助力企业创新有较强的参考价值。

栾培新[5](2018)在《基于STS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强国,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是一个国家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高等教育是培养国家需要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最重要途径,理应充分发挥自身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在我国社会领域掀起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展的新浪潮的时代背景下,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蓬勃开展,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国家对创新创业人才的需要,如何服务于解决“人才短缺”与“大学生就业难”的矛盾问题,有很多值得从STS视角加以深入研究的理论和现实问题。STS研究是在科学技术与社会走向一体化过程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兴的综合性交叉学科,它侧重从多学科、跨学科角度探究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作用关系,主要沿着理论研究、应用研究和STS教育三个方向发展。STS的研究视域以及其研究方法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科技哲学研究提供了有效的方法论工具。本文提出,STS研究要直面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中国的创新创业教育问题属于具有新时代中国特色STS的现实问题,其依据在于:二者在培养目标上的一致性;二者在教育内容上的契合性;二者在培养路径上的耦合性。以STS的视角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创造创新创业特质的教育实践活动,创造创新创业特质贯穿于高等教育整体系统,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三者的有机统一,它具有系统性、实践性、建构性和主体性。分析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定位和价值。以STS的视角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问题。梳理了北美地区、欧洲、亚太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情况,回顾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兴起时期和发展时期的创新创业教育状况,尤其整理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起始阶段、多元探索阶段、全面推进阶段和深入推进阶段的情况,并概括出我国高校创新创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以STS的视角审视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现实问题。包括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滞后与超越,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与回归,创新创业教育的失衡与平衡,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脱节与融合,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的分离与构建。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STS研究视域,探究中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无论对于丰富STS的研究,还是对于促进中国创新创业教育发展,推动创新型人才培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牧天[6](2017)在《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若干问题研究》文中认为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中不协调、不平衡、不可持续的问题逐渐凸显,传统的发展动力不断减弱,粗放型增长方式难以为继,需要寻找新的发展动能。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将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战略目标分为三步,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指明了道路。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有着后发国家和大国经济体等特殊国情,这在人类发展历史上是独一无二的,而中国的创新驱动发展之路必然也是没有任何前人走过的,只有在探索中不断前进。当今世界创新驱动发展情况如何,国际上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有哪些?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哪些优势,如何能够更好的利用这些优势为中国的创新提供更强大的力量?而制约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不足又有什么,怎样才能克服这些不足?中国实现创新驱动发展还要做哪些工作?这些问题,值得深入的研究探讨。当前对于创新驱动的研究很多,中国政府也密集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创新发展。由于创新涉及的范围十分广泛,本文没有面面俱到的分析影响创新的各项因素,而是通过对若干问题的研究,结合相关案例分析,试图找出当前制约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深层次问题,并根据研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本文分别分析了美国、日本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经验,认为两国政府对于创新发展的规划帮助了他们保持国际竞争力,同时,两个国家对于人才的高度重视也是其实现创新发展的重要保障。本文分析印度的制药行业的发展对我国的启示,指出促进创新的体制机制设计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本文回顾了建国以来中国科技政策,科技规划的历史,总结了当前对中国创新驱动发展有较大影响的基本情况:科技实力强;创新相关数据快速增长并不断缩小与OECD国家的差距;外部环境不好;科学家地位高、民众科学素养低。通过一个问卷调查,了解了当前青年科研人员职业规划的意向,大多数人对科研待遇的评价相对较低。用共享单车的案例分析了我国风险投资火热,商业模式创新一枝独秀的现状。中国的特殊国情,会对创新驱动发展产生独特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社会主义制度、大国经济体、后发国家、一线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这四大特性对于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劣势。一国经济要想由创新驱动,必须依靠该国的强大创新能力。而衡量一国的创新能力,主要的做法是选取相关指标,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综合指数编制的方法来进行测度。当今知名的测度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的综合指数有两个——全球创新指数和中国创新指数。本文分析了全球创新指数对中国创新能力的低估,并尝试对该指数中国的得分进行修正。此外,根据对中国创新指数的分解和相关数据的分析,本文得出了近些年中国创新成效不明显的结论,导致这一问题的原因是中国企业创新不足和原始创新能力不强。创新不足的原因在于作为后发国家,在开放的经济条件下,我国企业因为海外“技术压制”,产品竞争力不足,利润较低,无法有力支持研发活动,进而创新不足,由此陷入恶性循环,加上受到技术封锁,很难实现跨越发展。同时有创新能力的国有企业因为考核机制的不合理,创新动力不足。原始创新能力不强主要是因为我国研发投入不合理、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对青年科研人员的支持不够造成的。最后,根据分析的问题,结合国际经验和本国实际,本文从体制机制创新和科技创新两方面提出了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相关政策建议。

杨海龙[7](2015)在《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文中指出公务员是治国理政的主体,是社会公共权力的执行者和公共行政的“窗口”,公务员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的高低直接关系到党的执政水平和质量,直接反映党和政府的形象。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和国际国内环境的变化,公务员思想政治素质和领导能力出现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对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严峻挑战。因此必须大力加强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培育和塑造符合国家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现代公共行政精神的公务员队伍,且应当随着条件的变化而不断创新其内容和形式,即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坚持时代性。就本文的研究内容来看,时代性对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而特别的意义,它揭示了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背景、时代主题、时代特征、时代要求和时代意蕴。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研究,对于提高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科学性,提高公务员思想政治道德素质,提升公务员的行政能力,增强公务员防腐拒变及抵御各种风险的能力,以及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都将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主要研究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性。以时代性维度为分析框架和逻辑线索,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深入探究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相关理论研究、历史经验、时代内容、总体思路和路径探索,论文的章节结构及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引言部分主要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及其意义,当前研究现状及其研究视角、研究思路和方法,基本内容和框架结构,创新之处等等。第二章是对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理论阐释,探讨了时代性的主要涵义、基本特征和实践指向,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基本概念、本质规定、理论溯源和多学科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建构论文的学理分析框架。第三章是对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历史考量。基于历史层面分别考察中国古代官德教育的时代性、中国共产党干部教育的时代性和西方公务员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方面的基本经验和做法,从中得出对当代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益借鉴和启示。第四章是对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现时代进行探析。首先,基于全球化发展、高压反腐治吏、中国经济新常态和信息网络时代等四个方面分析了新时期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课题;然后审视了我国当代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成就及其存在问题,并对问题成因进行了剖析;最后从个体、群体、国家三个层面深入分析了我国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第五章从理论上总体探讨了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根本要求,为与时俱进开展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具体实践提供理论指导,立足于公务员当下的生活世界,满足公务员个体的时代诉求,确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目标,把握知、情、意、行的时代性统一,使其更具有“立德树人”的时代性和实践针对性。第六章是基于教育层面对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具体实施建议,从教育内容、教育形式、教育载体等三方面展开分析,试图建构适应时代发展的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施路径。第七章深度探究了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根本制约因素及其路径构建,主要有五方面:培育适宜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发展的行政文化土壤,构建推进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政治、社会、舆论新常态,关键在于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公务员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和主体建构,健全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管理保障机制等。结论和展望部分,呼吁加强对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深入研究,并提出了前沿思考和未来展望,最后分析了论文的不足之处。

王禹亭[8](2014)在《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欧洲华侨华人经济的发展经历了三个不同阶段,改革开放后更是迎来了资本迅速积累的30年。2009年,受全球金融海啸的冲击,以希腊、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爱尔兰为首的欧盟大范围国家遭遇了严重的主权债务危机,身在其中的华侨华人经济在不同程度上承受着所在国社会经济环境每况愈下带来的沉重打击。面对严重的经济打击,欧洲华侨华人经济的弊端暴露无遗,传统产业的低效生产模式和原始管理方法都让以制造业为主的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在产业价值链的末端徘徊甚至遭到淘汰。新一轮的国际政治经济关系下,欧洲华侨华人经济想要在未来的全球化竞争中取得良性发展,亟待实现由产业结构升级、现代管理升级达到最终的经济转型升级。本研究将欧洲华侨华人经济放在欧债危机的大背景下,来探讨当前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的必要性。通过对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自身的考察找出其产业结构、管理上存在的问题,究其根本,分析欧洲华侨华人经济是否具备成功转型的条件,并最终提出转型方式和路径。中国经济如今同样面临着全球化和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历史任务,十二五期间,中国加快了“走出去”的战略脚步,对外投资由自然资源型逐步过渡到以工业、研发、技术为核心的学习型投资,在这一背景下,欧盟国家将是中国对外投资的新增长点。本研究从当前国际经济关系调整的背景出发,将欧洲华侨华人经济放入到中国——欧盟经济互动的历史条件下,分析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对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产生的作用,特别将这部分华人经济作为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中的新因素,找到某些领域中与传统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中的契合点,试图为当前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找到新突破。本研究亦尝试从人力因素上分析欧洲华人新移民在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及未来发展趋势中的作用,从而找出华人经济从初、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渡的线索,希望可以将欧洲华侨华人经济更为紧密的与中、欧经济合作和发展结合在一起,充分利用好中国经济从“引进来”向“走出去”转变的政策导向和历史机遇,在未来的国际竞争中力争价值链上游位置,最终实现自身经济的转型升级。

乔治[9](2014)在《中多(哥)小型企业贸易环境与战略合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政府、政策制定者、企业家和一些非政府组织(NGOs)近期主要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促进中小型企业的发展。在全球金融危机后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政府增加了对中小型企业的重视程度。创造就业成为各国的主要关注,因为人口正以指数增长,就业成为长期的需求。与此同时,国家之间也增加了商业交流,国家间的经济关系已成为各国政府的第一关注,尤其是在中小企业方面的合作。中小企业之间的国际合作和贸易往来,可以创造很多的就业机会,直接关系到世界各地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世界上大多数最大出口国在国内和国际市场都非常依赖中小企业。有不少关于中小企业在各国经济发展中的关键作用的研究。毫无疑问,完善中小企业能够成为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引擎。2010年,中国中小企业达到449130家,占企业总数的99.17%,而在非洲国家中小企业约占50%。据估计,国内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来自于中小企业。微型和小型企业(SMEs)在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在过去的二十年中,中国已经确立了经济增长和发展中小型企业的模式。基于竞争模式,中小企业已经激发了许多发展中国家特别是非洲国家的灵感,并可能会引导国家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中国在非洲的经济空间已经上升。中国经济在非洲具有明显的影响力。据估计,目前非洲80%的中小型企业来自于中国。在这种情况下,在基础经济的发展方面,中国和非洲已经建立了多年的真诚合作关系,如促进贸易往来,促进技术转移和产业创新,提高中小型企业的投资水平和生产率等。众所周知,许多非洲国家的中小企业面临着许多障碍,这些国家的政府都无法有效地支持中小企业的创立和推广。与此同时,中国作为过去十年中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已经为中小企业的发展建立了一个良好的环境。本篇论文旨在分析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商业环境,特别是从中国中小企业进行分析研究,探讨如何促进企业的发展。在本研究中,注意力将集中在中国和非洲国家(多哥)间的贸易,关注中国中小型企业在当地经济增长中的贡献,如何成功地创造就业和和引导自谋职业。本研究通过了解中国中小企业的成功方式,探讨其促进经济增长和国家发展的途径,进而总结出中国和非洲之间的国际贸易模式和具体的过程方法。该论文第一部分提出了理论观点,第二部分提供了有关中国和非洲(多哥)之间贸易关系的准确数据。

伍颖[10](2012)在《后金融危机时期江西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私募股权基金作为金融创新的产物,对于缓解企业融资、改善公司治理、推动高新技术的发展和促进产业升级等方而都有着重要意义。江西作为中部新兴省份,加快私募股权基金的发展,不仅有利于优化省内资源配置、加速产业结构的调整,还有助于推动“中部崛起”战略目标的实现。本文首先具体地介绍了选题的背景和意义,在吸收了私募股权基金的相关研究成果之后,以理论归纳和数据收集为基础,通过理论研究、调查分析和因素分析等研究方法,概述了金融危机对江西经济造成的影响及江西私募股权基金的现状。运用了系统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建立了影响江西私募股权发展的因果关系图。根据研究结论,提出了有关对策,指出了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如何发展江西私募股权基金,并对未来行业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二、2003年全球创业投资喜忧参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2003年全球创业投资喜忧参半(论文提纲范文)

(1)高管团队职能背景与公司创业投资 ——注意力焦点的中介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目的
    第三节 研究意义
    第四节 研究方案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公司创业投资
    第二节 高阶梯队理论
    第三节 注意力基础观
    第四节 文献回顾总结
第三章 理论分析与假设
    第一节 高管团队职能背景与CVC
    第二节 高管团队职能背景与注意力焦点
    第三节 高管团队注意力焦点与CVC
    第四节 注意力焦点在高管团队职能背景与CVC之间的中介作用
    第五节 期权激励的调节效应
    第六节 理论模型
第四章 研究设计
    第一节 样本与数据
    第二节 变量测量
    第三节 计量模型设定
    第四节 数据分析方法
第五章 实证检验
    第一节 描述性统计
    第二节 相关性分析
    第三节 高管团队职能背景与CVC、注意力焦点回归分析
    第四节 注意力焦点的中介效应分析
    第五节 期权激励的调节效应分析
    第六节 期权激励有中介的调节效应分析
第六章 讨论与结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理论贡献
    第三节 实践启示
    第四节 研究局限与展望
    第五节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背景分析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外商直接投资与技术溢出
        2.1.1 外商直接投资理论
        2.1.2 外商直接投资的动机
        2.1.3 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
    2.2 全球价值链理论
        2.2.1 全球价值链的概念
        2.2.2 全球价值链的动力机制
        2.2.3 全球价值链的升级
    2.3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定义、地位测度及升级机制
        2.3.1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定义
        2.3.2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地位测度
        2.3.3 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升级机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中国外商直接投资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3.1 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历程与现状
        3.1.1 试点试验阶段:1978-1992年
        3.1.2 全面发展阶段:1992-2000年
        3.1.3 调整重构阶段:2000-2008年
        3.1.4 创新突围阶段:2008 年至今
    3.2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与机遇
        3.2.1 制造业产业产品分类
        3.2.2 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历程
        3.2.3 中国制造业与外商直接投资
    3.3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
        3.3.1 中国参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的发展及现状
        3.3.2 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FDI技术溢出的效应分析
    4.1 不同投资目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异质性分析
        4.1.1 市场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4.1.2 效率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4.1.3 资源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4.1.4 创造资产寻求型FDI技术溢出效应传导机制
    4.2 基于不同投资目的FDI技术溢出效应分析
        4.2.1 模型设定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4.2.3 面板数据模型
        4.2.4 模型结果与分析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FDI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
    5.1 FDI技术溢出推动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研究假设
        5.1.1 FDI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5.1.2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与中国制造业技术进步
        5.1.3 FDI的技术溢出效应与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
    5.2 FDI技术溢出对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的影响分析
        5.2.1 模型设定
        5.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5.2.3 模型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第6章 FDI推动制造业升级的福利分析
    6.1 模型设定
    6.2 理论基础
        6.2.1 变量选取
        6.2.2 国际贸易与FDI模型
        6.2.3 外商直接投资的结构引力系统
    6.3 实证分析
        6.3.1 变量和数据
        6.3.2 结果和解释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7.1 研究结论
    7.2 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A 制造业产品分类表
附录B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制造业产业技术密集度划分
致谢
个人简历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创业教育是国际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1.1.2 高职院校创业教育体系有待完善
        1.1.3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实践意义
    1.3 核心概念界定
        1.3.1 美国社区学院
        1.3.2 创业
        1.3.3 创业教育
    1.4 文献综述
        1.4.1 国外研究现状
        1.4.2 国内研究现状
        1.4.3 相关研究述评
    1.5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5.1 研究思路
        1.5.2 研究方法
    1.6 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
        1.6.1 研究的难点
        1.6.2 研究的创新之处
第二章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发展历程
    2.1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理论
        2.1.1 “三螺旋”理论
        2.1.2 学术资本主义理论
    2.2 美国社区学院开展创业教育的原因
        2.2.1 促进社区经济发展的需要
        2.2.2 顺应市场变化的要求
        2.2.3 就业环境急剧变化的影响
    2.3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2.3.1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萌芽阶段
        2.3.2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兴起阶段
        2.3.3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发展阶段
        2.3.4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成熟阶段
第三章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体系分析
    3.1 创业教育组织机构体系
        3.1.1 学院董事会
        3.1.2 学院创业教育委员会
        3.1.3 学院创业中心
    3.2 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3.2.1 创业教育课程设计目标
        3.2.2 创业教育课程类型
        3.2.3 创业教育课程实施形式
        3.2.4 创业教育课程教学方法
    3.3 创业教育师资体系
    3.4 创业教育支撑体系
        3.4.1 政府对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政策支持
        3.4.2 社会非盈利性组织对社区学院的服务、资金支持
        3.4.3 学校、企业方面的支持
    3.5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的特点
        3.5.1 设有专门的组织机构
        3.5.2 灵活的创业教育课程
        3.5.3 实践性较强的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3.5.4 良好的创业教育环境
第四章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体系案例分析
    4.1 北爱荷华社区学院创业教育背景
    4.2 北爱荷华州社区学院创业教育组织机构
        4.2.1 学院董事会
        4.2.2 咨询委员会
        4.2.3 帕帕约翰创业中心
    4.3 北爱荷华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创业教育课程
        4.3.1 学分式创业教育课程
        4.3.2 非学分式创业教育课程
        4.3.3 北爱荷华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教学方式
    4.4 北爱荷华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师资队伍
    4.5 北爱荷华社区学院创业教育支持体系
        4.5.1 爱荷华州政府
        4.5.2 小企业发展中心
        4.5.3 农业部相关组织机构
        4.5.4 基金会和银行
第五章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的现状及美国的启示
    5.1 我国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5.1.1 创业教育组织机构尚待完善
        5.1.2 课程体系亟待丰富
        5.1.3 师资力量有待加强
        5.1.4 创业环境仍需持续优化
    5.2 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对我国高职院校的启示
        5.2.1 设立专门的组织机构
        5.2.2 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5.2.3 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
        5.2.4 优化高职院校创业教育环境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4)融资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现实背景
        1.1.2 理论背景
    1.2 问题的提出
        1.2.1 现有研究不足
        1.2.2 本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 技术路线与研究方法
        1.3.1 技术路线
        1.3.2 研究方法
    1.4 章节安排
    1.5 本文的创新点
    1.6 本章小结
2 文献综述与理论发展
    2.1 国内外关于企业融资的研究综述
        2.1.1 企业融资理论综述
        2.1.2 企业融资决策要素综述
        2.1.3 企业融资经济结果综述
    2.2 国内外关于企业创新的研究综述
        2.2.1 技术创新综述
        2.2.2 创新资源综述
        2.2.3 创新管理综述
        2.2.4 创新系统综述
    2.3 国内外关于企业融资对其创新影响的研究综述
        2.3.1 国外企业融资对创新活动的影响研究综述
        2.3.2 国内企业融资对创新决策的影响研究综述
        2.3.3 国内企业融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研究综述
    2.4 文献评述
        2.4.1 企业融资
        2.4.2 企业创新
        2.4.3 企业融资与企业创新
        2.4.4 评述总结
3 我国企业融资现状与特征分析
    3.1 我国企业融资发展历程及现状概述
        3.1.1 我国企业融资发展历程
        3.1.2 我国企业融资现状概述
    3.2 我国企业融资渠道分析
        3.2.1 企业自筹
        3.2.2 间接融资
        3.2.3 直接融资
        3.2.4 政府扶持资金
    3.3 我国企业融资效率分析
        3.3.1 企业融资效率的DEA评价方法
        3.3.2 企业融资效率的总体评价
        3.3.3 企业融资效率的行业比较
        3.3.4 企业融资效率的区域比较
        3.3.5 企业融资效率的企业性质特征
        3.3.6 不同上市板块企业融资效率对比
    3.4 我国企业融资问题分析
        3.4.1 中小企业融资难
        3.4.2 高杠杆高风险
        3.4.3 融资结构不合理、融资效率偏低
    3.5 本章小结
4 我国企业创新现状与特征分析
    4.1 我国企业创新投入现状分析
        4.1.1 资金投入
        4.1.2 人员投入
    4.2 我国企业创新产出现状分析
        4.2.1 区域特征:粤江浙领跑全国,梯队趋势明显
        4.2.2 行业特征:技术创新成果集中度高,制造业占据绝对领先地位
    4.3 我国创新能力现状分析
        4.3.1 我国国家创新能力纵向分析
        4.3.2 与其它国家创新能力横向对比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企业融资对其创新影响的研究方法
    5.1 研究思路与方法
    5.2 数据收集
        5.2.1 实证研究部分数据
        5.2.2 案例研究部分数据
    5.3 样本描述
        5.3.1 上市企业的样本描述
        5.3.2 未过会企业的样本描述
    5.4 相关检验
    5.5 本章小结
6 我国企业融资与创新绩效的实证分析
    6.1 理论梳理与假设提出
    6.2 变量选取及定义
        6.2.1 被解释变量
        6.2.2 解释变量
        6.2.3 调节变量
        6.2.4 控制变量
    6.3 数据描述
    6.4 模型建立
    6.5 实证结果及分析
        6.5.1 上市对企业创新数量的影响
        6.5.2 上市对企业创新质量的影响
        6.5.3 上市对企业创新质量分布的影响
        6.5.4 上市对企业研发人员创新效率的影响
        6.5.5 上市对企业研发资金创新效率的影响
        6.5.6 企业性质在上市对企业创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6.6 进一步讨论
        6.6.1 作用渠道
        6.6.2 稳健性检验
    6.7 本章小结
7 我国企业融资与创新特征的实证分析
    7.1 理论梳理与假设提出
    7.2 变量选取及定义
        7.2.1 被解释变量
        7.2.2 解释变量
        7.2.3 调节变量
        7.2.4 控制变量
    7.3 数据描述
    7.4 模型建立
    7.5 实证结果及分析
        7.5.1 上市对创新特征的影响
        7.5.2 企业性质在上市对企业创新特征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7.5.3 企业所处行业在上市对企业创新特征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7.6 本章小结
8 我国企业融资与创新决策的实证分析
    8.1 理论梳理与假设提出
    8.2 变量选取及定义
        8.2.1 被解释变量
        8.2.2 解释变量
        8.2.3 调节变量
        8.2.4 控制变量
    8.3 数据描述
    8.4 模型建立
    8.5 实证结果及分析
        8.5.1 公司专利类型的构成
        8.5.2 公司专利来源的结构
        8.5.3 按企业性质回归
    8.6 本章小结
9 我国企业融资对创新作用路径的实证分析
    9.1 理论梳理与假设提出
        9.1.1 融资行为对创新的影响
        9.1.2 资本结构对创新的影响
        9.1.3 股权结构对创新的影响
        9.1.4 融资对研发投入的影响
        9.1.5 企业融资对管理的影响
        9.1.6 企业融资对销售的影响
    9.2 变量与数据
        9.2.1 变量设置
        9.2.2 数据选取与描述
    9.3 模型建立
        9.3.1 结构方程模型(SEM)
        9.3.2 数据检验
        9.3.3 方程构建
    9.4 实证结果与分析
        9.4.1 企业融资对创新数量影响的作用机制
        9.4.2 企业融资对创新质量影响的作用机制
        9.4.3 企业融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的效应分析
        9.4.4 企业融资对创新绩效的影响的路径分析
    9.5 本章小结
10 企业融资对其创新影响的案例分析:基于我国多家制造业企业
    10.1 理论梳理及文献综述
        10.1.1 技术创新
        10.1.2 管理创新
        10.1.3 文化创新
    10.2 分析框架
        10.2.1 作用机制
        10.2.2 衡量方法
    10.3 研究方法
        10.3.1 案例分析
        10.3.2 样本企业选择
        10.3.3 数据收集
        10.3.4 公司背景
    10.4 案例内分析
        10.4.1 晨光文具
        10.4.2 海尔集团
        10.4.3 上汽集团
        10.4.4 中车四方股份公司
    10.5 案例间对标分析
        10.5.1 技术创新
        10.5.2 管理创新
        10.5.3 文化创新
        10.5.4 商业模式创新
        10.5.5 竞争优势
        10.5.6 作用和反馈
    10.6 本章小结
11 主要结论、政策建议及研究展望
    11.1 主要结论
        11.1.1 创新绩效方面
        11.1.2 创新特征方面
        11.1.3 创新决策方面
        11.1.4 作用路径方面
        11.1.5 全面创新管理方面
    11.2 政策建议
        11.2.1 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
        11.2.2 企业层面的经营建议
    11.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访谈提纲
附录2 调查问卷
附录3 调查问卷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主要科研成果

(5)基于STS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问题缘起与研究意义
        1.1.1 问题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问题研究述评
        1.2.1 STS相关问题研究
        1.2.2 创新创业教育相关研究
        1.2.3 已有相关研究评析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的思路
        1.3.2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第2章 STS直面创新创业教育问题
    2.1 STS的历史演进
        2.1.1 STS的诞生
        2.1.2 STS的形成
        2.1.3 STS的发展
    2.2 STS的基本界定
        2.2.1 STS的概念分析
        2.2.2 STS的研究对象
        2.2.3 STS的研究方法
    2.3 创新创业教育的STS审视框架
        2.3.1 中国特色STS的现实问题
        2.3.2 新时代中国特色的STS教育
        2.3.3 STS审视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思路
第3章 创新创业教育的理论阐释
    3.1 创新创业教育的概念厘定
        3.1.1 创造、创新与创业
        3.1.2 创造教育、创新教育与创业教育
        3.1.3 创新创业教育是“三创”教育的统一
    3.2 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特征
        3.2.1 系统性
        3.2.2 实践性
        3.2.3 建构性
        3.2.4 主体性
    3.3 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定位
        3.3.1 以教育与科技、经济、社会紧密结合为引领
        3.3.2 以培养创新创业人才为根本
        3.3.3 以“三创”素质养成为核心
        3.3.4 以各具特色为重点
    3.4 创新创业教育的价值分析
        3.4.1 支撑创新型国家建设
        3.4.2 引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3.4.3 厚植“三创”文化基因
        3.4.4 助推和谐社会建设
        3.4.5 支撑生态文明建设
第4章 创新创业教育的历史考察
    4.1 国外主要地区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状况
        4.1.1 北美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
        4.1.2 欧洲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
        4.1.3 亚太地区的创新创业教育
    4.2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历程
        4.2.1 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兴起
        4.2.2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
    4.3 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4.3.1 由高校自发探索到政府引导、社会联动
        4.3.2 由技能型创新创业教育到素质型创新创业教育
        4.3.3 由模仿型创新创业教育到本土型创新创业教育
第5章 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考量
    5.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滞后与超越
        5.1.1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狭隘化与碎片化
        5.1.2 创新创业教育理念的先进性与超前性
    5.2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的偏差与回归
        5.2.1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偏差:功利化与表层化
        5.2.2 创新创业教育价值取向回归: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的统一
    5.3 创新创业教育的知识与实践关系失衡与平衡
        5.3.1 知识与实践关系失衡的表现
        5.3.2 知识与实践关系失衡的根源
        5.3.3 知识与实践关系平衡的路径
    5.4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脱节与融合
        5.4.1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脱节
        5.4.2 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深度融合的原则
        5.4.3 创新创业教育与通识教育有效融合的思路
    5.5 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的分离与构建
        5.5.1 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存在的问题
        5.5.2 创新创业教育网络系统问题的根源
        5.5.3 创新创业教育系统网络的构建思路
第6章 结论
    6.1 创新创业教育问题是中国STS必须直面的一个现实问题
    6.2 创新创业教育是创造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的有机统一
    6.3 创新创业教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获得其内在特征
    6.4 考量我国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问题并探寻出路
    6.5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及获奖情况

(6)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若干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第二节 问题的提出
    第三节 研究意义、方法和论文框架
        一、研究的意义
        二、研究的方法
        三、论文框架
        四、可能的创新及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熊彼特创新理论
        一、创新的概念
        二、企业家职能与资源配置
        三、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技术创新理论
    第三节 制度创新理论
        一、凡勃仑和埃尔斯的“技术决定论”
        二、诺思的“制度决定论”
    第四节 国家创新体系理论
    第五节 中国学者对于创新驱动相关研究的文献综述
        一、研究概况
        二、关于创新驱动国家层面的宏观研究
        三、关于创新驱动产业与区域层面的中观研究
        四、关于创新驱动企业层面的微观研究
第三章 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经验
    第一节 美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
        一、政府在创新驱动发展中发挥关键作用
        二、制定有利于创新发展的法律法规
        三、大力发展军事科技并且重视军民融合
        四、美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缺陷
    第二节 日本创新驱动发展的经验
        一、政府对于创新发展的战略规划
        二、高度重视教育且科学家地位崇高
        三、有利于创新的人文精神
    第三节 印度制药业创新发展的经验
        一、特殊的知识产权制度是印度仿制药发展的基础
        二、面对国际压力印度坚持本国产业优先的原则
        三、仿制药行业在宽松的政策中繁荣发展
        四、印度仿制药行业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科技政策的演进及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
    第一节 中国科技政策的演进历史
        一、向科学进军
        二、从“面向、依靠”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三、从“科教兴国”到“建设创新型国家”再到“创新驱动发展”
    第二节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现状
        一、科技实力不断提升
        二、创新驱动发展相关数据的国际比较
        三、创新驱动发展的国际环境
        四、科学家地位高但公民科学素养有待提高
        五、青年科研人员职业规划调查
        六、案例分析:从共享单车看我国当前的创新创业
第五章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劣势
    第一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
    第二节 作为大国经济体在创新发展中的优劣势
        一、大国经济体创新发展的优势
        二、大国经济体创新发展的劣势
    第三节 作为后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优劣势
        一、后发国家创新发展的优势
        二、后发国家创新发展的劣势
    第四节 一线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劣势
        一、一线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优势
        二、一线城市建设科技创新中心的劣势
第六章 中国创新驱动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创新指数与中国创新能力不足
        一、全球创新指数对中国创新能力的评价
        二、对全球创新指数的修正
        三、从“中国创新指数”看我国创新能力不足
    第二节 企业创新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后发国家特殊性对企业研发投入的影响
        二、国有企业在我国创新发展中的作用
    第三节 中国原始创新能力不强的原因分析
        一、研发资金投入结构不合理
        二、科研评价体系不合理
        三、缺乏高层次科技人才
        四、对青年科研人员的发展投入不足
第七章 推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第一节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
        一、创新体制机制既要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更要从国情出发
        二、健全有利于创新驱动的市场机制
        三、建立有利于推进创新驱动的政府管理体制
        四、完善有利于创新的财政体制
        五、构建能够发挥国有企业自主创新作用的企业管理体制
        六、有重点的深化改革科技体制
    第二节 推进科技创新
        一、推进“大科学”工程建设
        二、建设科技创新中心
        三、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互动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A
后记

(7)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正确认识当今时代的背景和特征
        二、当前我国公务员队伍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存在的问题
        三、深刻认识加强和改进我国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工作的重要意义
    第二节 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述评
        一、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国内研究现状
        二、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国外研究现状
        三、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第三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思路
        三、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的创新点、重点和难点
        一、研究创新点
        二、研究重点
        三、研究难点
第二章 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理论阐释
    第一节 时代性的概念界定
        一、时代性的主要涵义
        二、时代性的基本特征
        三、时代性的实践指向
    第二节 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本质规定
        一、植根时代实践的固有属性
        二、着眼时代育人的内在要求
        三、回应时代问题的天然品格
        四、增强教育实效的不二路径
    第三节 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理论缘起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论述
        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过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发展
    第四节 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多学科依据
        一、哲学依据
        二、行政学依据
        三、政治学依据
        四、教育学依据
        五、伦理学依据
        六、行为科学依据
第三章 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历史考察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官德教育时代性的历史考察
        一、古代官德教育指导思想的时代性发展
        二、古代官德规范内容的时代性发展
        三、古代官德教育实施路径的时代性发展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基本经验
        一、思想政治教育概念和地位时代性的历史沿革
        二、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中心任务的时代性需求
        三、中国共产党干部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历史发展
    第三节 西方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历史考察
        一、西方公共行政实践及行政伦理的发展历程
        二、西方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发展历程
        三、西方公务员道德制度建设时代性的发展历程
第四章 新时期我国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客观要求
    第一节 时代变迁对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挑战
        一、全球化与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
        二、高压反腐治吏与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
        三、经济“新常态”与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
        四、信息网络时代与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
    第二节 新时期我国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困境
        一、我国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成功实践
        二、我国公务员思想政治素质不适应时代要求的主要表现
        三、我国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三节 新时期我国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困境的成因
    第四节 新时期我国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价值
        一、公务员实现“全面性”个体价值的必然要求
        二、政府部门实现“正能量”群体价值的必然要求
        三、国家和社会实现“全方位”共同价值的必然要求
第五章 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总体理路
    第一节 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指导思想
        一、坚持以发展中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
        二、坚持服务于党和国家随时代发展的中心任务
        三、坚持根基于公共行政与时俱进的社会实践
        四、坚持把解决当下公务员的思想问题和实际问题相结合
    第二节 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基本原则
        一、教育时代性原则
        二、动态发展性原则
        三、自律和他律相结合原则
        四、创新性原则
        五、整体优化性原则
    第三节 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根本要求
        一、立足公务员当下的生活世界
        二、满足公务员不断发展的时代诉求
        三、确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目标
        四、把握知、情、信、意、行的时代性统一
第六章 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具体实施
    第一节 顺应时代发展,丰富教育内容
        一、增强政治教育
        二、深化思想教育
        三、提升道德教育
        四、推进制度法纪教育
        五、加强心理教育
    第二节 适应时代需求,创新教育方法
        一、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互补
        二、显性教育和隐性渗透并用
        三、教育培训和自我教育同构
    第三节 回应时代呼声,拓宽教育载体
        一、拓宽活动载体
        二、优化管理载体
        三、创新网络信息载体
第七章 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根本路径
    第一节 培育适宜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发展的行政文化土壤
        一、德治文化和法治文化的有机融合
        二、创新现代公共行政文化
        三、公民社会及其文化养成
    第二节 构建推进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发展的政治、社会和舆论新常态
        一、构建推进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发展的政治新常态
        二、构建推进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发展的社会新常态
        三、构建推进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发展的舆论新常态
    第三节 关键在于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的制度建设
        一、制度建设对于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首位意义
        二、制度正义: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制度建设的基本价值诉求
        三、创新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制度建设
    第四节 公务员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和主体建构
        一、现代官僚制中公务员的自我思想政治教育和主体建构
        二、建构公务员职业新常态
        三、公务员的个性自由和解放
    第五节 健全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的管理保障机制
        一、健全组织领导机制
        二、创新队伍管理机制
        三、夯实物质保障机制
结论与展望
致谢
主要阅读参考文献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

(8)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依据及目的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三 学术创新努力和困难
    四 研究方案设计
    五 研究基础及条件
第一章 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历程
    第一节 早期欧洲华侨华人经济情况
        (一)早期欧洲华人来源和经济发展
        (二)二战后的欧洲华侨华人经济
        (三)早期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特点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新华侨华人的构成和特点
        (一)新华侨华人的定义
        (二)新华侨华人移民欧洲的背景
        (三)欧洲新华侨华人的构成和特点
    第三节 欧洲新华侨华人经济发展特点
        (一)新华侨华人在欧洲各国的分布情况
        (二)新华侨华人从事的行业
        (三)新华侨华人经济和发展特点
    小结
第二章 欧债危机背景下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的动因和路径
    第一节 欧债危机的背景
        (一)欧债危机的形成和发展
        (二)欧债危机的成因
        (三)欧债危机的影响
    第二节 欧债危机对欧洲华侨华人经济的影响
        (一)欧债危机对欧洲华侨华人经济的整体影响
        (二)欧债危机对主要欧盟国家华侨华人经济影响的具体表现
    第三节 欧债危机下欧洲华侨华人经济存在的问题
        (一)欧洲华侨华人经济结构存在的内部问题
        (二)欧洲华侨华人经济面临的外部问题
    第四节 欧债危机下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的条件
        (一)经济实力增强、思想观念进步、人才结构变化为欧洲华人经济转型提供先决条件
        (二)欧债危机下传统产业弊端为经济转型提供必要条件
        (三)中国经济的崛起为欧洲华人经济转型提供历史条件
    第五节 欧债危机背景下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的路径和案例
        (一)欧债危机背景下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的理论指导
        (二)欧债危机背景下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的具体路径和案例
    小结
第三章 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的新因素
    第一节 欧债危机下的中国企业欧洲路线
        (一)欧债危机给中国企业逆向投资提供的机遇
        (二)欧债危机下中国企业对欧盟境外直接投资现状
    第二节 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中的新因素
        (一)中国企业进入欧盟市场的参与方式
        (二)中国企业在欧盟经济融入中的优势和劣势
        (三)中国企业国际化对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的作用
    小结
第四章 华人新移民和华人网络在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第一节 华人新移民的发展和对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的影响
        (一)华人新移民的发展趋势
        (二)华人新移民对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的影响
    第二节 华人网络在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一)华人网络在欧洲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二)华人网络在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中的作用
    第三节 结论和建议
    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中多(哥)小型企业贸易环境与战略合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Extended Abstract
目录
Contents
图清单
表清单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与价值
    1.3 研究目标
    1.4 研究内容
    1.5 论文研究框架和思路
2 主要理论基础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理论基础框架
    2.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3 中多小型企业发展影响因素与评价
    3.1 小型企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分析
    3.2 中小企业多哥现状评估
    3.3 中国小型企业的发展现状
    3.4 中多小型企业发展影响因素的比较
4 中多小型企业发展的环境比较
    4.1 小型企业发展的金融环境
    4.2 小型企业发展的政策扶持环境
    4.3 小型企业的产业环境
    4.4 小型企业的贸易环境
    4.5 中多小型企业发展环境的比较
5 中多小型企业发展战略合作选择
    5.1 小型企业贸易型战略合作模式
    5.2 小型企业配套性战略合作模式
    5.3 小型企业创业型战略发展模式
    5.4 小型企业资金型合作发展模式
    5.5 中多小型企业发展模式的比较
6 中国多哥小型企业之间市场贸易与合作
    6.1 中国多哥小型企业需求差异性
    6.2 中国多哥小型企业市场贸易合作的条件
    6.3 中国多哥小型企业合作的方式
    6.4 中国多哥小企业进出口
    6.5 中国多哥小型企业资本与市场合作
7 中国小型企业发展对多哥发展的启示
    7.1 国家政策鼓励小企业发展
    7.2 完全开放中小企业的贸易服务业的管制
    7.3 引导小型企业开展国际合作
    7.4 建设适合小企业发展的生态经济环境
8 主要结论与近一研究问题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
    8.3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10)后金融危机时期江西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 研究方法及创新之处
        1.3.1 研究方法
        1.3.2 可能取得的创新之处
第2章 私募股权基金的特点与运作模式
    2.1 私募股权基金的定义
        2.1.1 国外对私募股权基金的定义
        2.1.2 国内对私募股权基金的定义
        2.1.3 本文对私募股权基金的定义
    2.2 私募股权基金的特点
        2.2.1 私募股权基金与其他基金的区别
        2.2.2 私募股权基金特点概括
    2.3 私募股权基金的运作模式
        2.3.1 公司制
        2.3.2 契约制
        2.3.3 有限合伙制
第3章 江西发展私募股权基金的必要性
    3.1 金融市场
        3.1.1 货币存贷差额增大
        3.1.2 证券保险交易量下降
        3.1.3 金融机构数量不增反降
    3.2 财政就业
        3.2.1 经济增速趋缓
        3.2.2 财政收入暂稳
        3.2.3 就业难状况依旧
    3.3 企业经营影响
        3.3.1 进出口贸易形势严峻
        3.3.2 中小企业经营困难
        3.3.3 龙头企业效益下滑
    3.4 产业结构影响
        3.4.1 第二产业增长放缓
        3.4.2 产业集群发展受挫
        3.4.3 产业竞争程度加剧
第4章 江西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条件与障碍
    4.1 江西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现状
        4.1.1 行业现状
        4.1.2 区域现状
    4.2 江西私募股权基金发展条件
        4.2.1 基础条件
        4.2.2 政策条件
    4.3 江西私募股权基金发展障碍
    4.4 江西私募股权基金发展趋势
第5章 江西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的要素体系
    5.1 要素体系的总体描述
    5.2 金融市场子系统分析
    5.3 政府投入子系统分析
    5.4 经济环境子系统分析
    5.5 基金内部子系统分析
    5.6 总体模式构建与分析
第6章 后金融危机时期江西私募股权基金发展对策
    6.1 鼓励主体多样化
        6.1.1 民营资本优先
        6.1.2 政府基金优化
        6.1.3 发展外资PE
    6.2 规范运作模式
        6.2.1 选择成长性投资项目
        6.2.2 鼓励参与目标企业管理
        6.2.3 重点发展有限合伙制
    6.3 改善政策监管服务
        6.3.1 制定扶持政策
        6.3.2 加强基金监管
        6.3.3 完善服务体系
    6.4 深化资本市场改革
        6.4.1 鼓励资本市场创新
        6.4.2 构建诚信体系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四、2003年全球创业投资喜忧参半(论文参考文献)

  • [1]高管团队职能背景与公司创业投资 ——注意力焦点的中介作用[D]. 冯健. 浙江财经大学, 2019(06)
  • [2]外商直接投资与中国制造业全球价值链升级[D]. 王园园.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9(01)
  • [3]美国社区学院创业教育体系研究[D]. 王婕. 河南师范大学, 2019(08)
  • [4]融资对企业创新影响的研究[D]. 石宇. 浙江大学, 2018(01)
  • [5]基于STS的创新创业教育研究[D]. 栾培新. 东北大学, 2018(01)
  • [6]中国创新驱动发展若干问题研究[D]. 王牧天.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7]公务员思想政治教育时代性研究[D]. 杨海龙.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10)
  • [8]欧洲华侨华人经济转型研究[D]. 王禹亭. 暨南大学, 2014(05)
  • [9]中多(哥)小型企业贸易环境与战略合作研究[D]. 乔治. 中国矿业大学, 2014(04)
  • [10]后金融危机时期江西私募股权基金发展研究[D]. 伍颖. 南昌大学, 2012(05)

标签:;  ;  ;  ;  ;  

2003年全球风险投资喜忧参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