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浓度丙泊酚与氯胺酮复合麻醉效果比较

不同浓度丙泊酚与氯胺酮复合麻醉效果比较

一、不同浓度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效果的比较(论文文献综述)

刘海涛[1](2020)在《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在公犬去势手术中,丙泊酚常被用作诱导麻醉药或维持麻醉药,但麻醉持续时间较短,单纯用于麻醉时需要不断增加剂量,大剂量注射可引起呼吸抑制等不良反应。针药复合麻醉可以有效减少麻醉药带来的副作用,更加的安全。本研究通过穴位筛选试验选择了公犬去势手术的最佳穴位处方,在不同麻醉方案下,对试验犬实施去势手术。按照不同麻醉方式分为5组:A组(单纯电针组)、B组(丙泊酚6 mg/kg+维持量1 mg/kg)、C组(电针+丙泊酚6 mg/kg+维持量1 mg/kg)、D组(电针+丙泊酚3 mg/kg+维持量1 mg)、E组(电针+丙泊酚6 mg/kg+维持量0.5 mg/kg)。其中A组以电针频率为2,强度为1,疏密波,电针诱导麻醉20min,再持续电针麻醉30 min;B组无电针诱导麻醉;C、D、E组电针诱导穴位处方、频率、强度、时间等同A组。对麻醉过程中试验犬呼吸频率、心率、脉搏、平均动脉压、痛阈值、生物反射评分、镇痛效果评分、镇静效果评分、肌肉松弛效果评分,初始剂量和维持剂量丙泊酚的麻醉维持时间、维持剂量丙泊酚的重复次数、术前及术后30 min的生化指标进行监测和分析,探讨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以及对部分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结果:(1)公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中,电针麻醉以百会-尾根为穴位处方时,试验犬在受到模拟疼痛刺激时,生理指标起伏较小,镇痛效果较好。(2)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中,C、D、E组与B组比较:在30 min时B组心率、脉搏显着降低(P<0.05);在20min、25 min、30 min时C、D、E组生物反射评分显着降低(P<0.05),提示各种反射活动较弱,镇痛效果较好;C组6mg/kg初始剂量丙泊酚麻醉维持时间延长,与B、D、E组相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B组1 mg/kg丙泊酚维持剂量与E组0.5 mg/kg丙泊酚维持剂量麻醉维持时间相比较无明显差异性(P>0.05)。(3)A组血清生化指标在麻醉前后变化幅度最小,B、C、D、E组的手术后生化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或降低,其中B组术后CREA监测值与术前比较差异性显着(P<0.05),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减轻了丙泊酚麻醉或手术对于血液生化指标CREA的影响。结论:以百会-尾根为电针麻醉穴位处方,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可安全顺利进行公犬去势手术,对犬生理功能有一定保护作用,麻醉效果较单纯丙泊酚好,同时减少了麻醉或手术对血液生化指标CREA的影响。

郭泓呈[2](2020)在《舒泰复合右美托咪定及咪达唑仑对鸡的麻醉效果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由于鸡在畜牧养殖、科研、教学中的价值日益突出,而又缺少确实可行的鸡的麻醉方法。因此,研究鸡的安全、确实的复合麻醉用药势在必行。本研究以健康海兰鸡为实验动物,选取适用于鸡的不同类麻醉药,进行复合使用。通过观察麻醉过程确定麻醉效果;通过临床常规监测,判断复合方案对鸡常规生理机能的影响;通过肝肾功能、血常规和血液电解质相关指标的检测,观察复合麻醉用药对机体麻醉时主要脏器、血液成分的影响。结合各部分试验结果最终对鸡复合麻醉用药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前期研究基础,确定了分别于鸡胸大肌注射分别注射舒泰(2.5 mg/kg)、右美托咪定(0.2 mg/kg)和咪达唑仑(0.5 mg/kg)组成的复合方案能对鸡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试验结果表明:(1)麻醉诱导时间为2.2±0.4 min,维持时间为73.3±7.5 min,苏醒期为21.1±3.0 min。麻醉过程镇静良好、镇痛确实、肌松充分。(2)复合麻醉用药对实验鸡呼吸、循环系统影响轻微,麻醉期间Sp O2均在97%以上,平均为98%。(3)该复合麻醉方案对肝、肾功能无明显的损害,对血常规、血液电解质无明显的影响,无明显的副作用。(4)手术验证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该复合麻醉方案可顺利完成嗉囊切开术、性腺切除术和股动脉插管术等各项操作,麻醉保障作用良好。综合以上试验结果表明,舒泰、右美托咪定和咪达唑仑组成的复方麻醉方案适用于鸡的麻醉,能满足常规手术及实验的需要。该试验为鸡的麻醉提供了切实有效的麻醉方法,也为进一步开发雉科鸟类专用复方麻醉制剂奠定了试验基础。

吕莹[3](2018)在《异丙酚在小儿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综合分析异丙酚在小儿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12月—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54例需手术治疗而接受全凭静脉复合麻醉的患儿,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7例。试验组应用异丙酚与氯胺酮麻醉,手术前15 min静脉泵注异丙酚1 mg/kg,和氯胺酮2 mg/kg,10 min后泵注异丙酚与氯胺酮复合液(5%葡萄糖注射液100 m L+100 mg氯胺酮+200 mg异丙酚);对照组应用右美托咪定与氯胺酮麻醉,手术前15 min缓慢静注右美托咪定1μg/kg,根据手术刺激强度追加0.51 mg/kg氯胺酮,在30 s内匀速静脉注入,随后持续静脉泵入氯胺酮1 mg/(kg·h)。比较两组不同时间段(用药前、给药后5 min、切片、缝合、清醒时)的收缩压(SBP)、血氧饱和度(Sp O2)、心率(HR)、平均麻醉时间、平均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麻醉优良率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等。结果 :(1)用药前,两组SBP、Sp O2、H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给药后5 min、切片、清醒时试验组SBP、HR低于对照组(P<0.05),切片时Sp O2高于对照组(P<0.05);(2)试验组平均麻醉时间、平均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3)试验组麻醉优良率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异丙酚在小儿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中的应用价值高。

胡魁[4](2013)在《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及其麻醉机理研究》文中认为小型猪作为模式化动物在实验外科领域占据着重要位置,小型猪常被应用在人类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物筛选、疾病模型筛选、疾病发生机理、器官移植和胚胎移植等方面的研究。在进行与小型猪密切相关的课题时常常需要对其进行保定或进一步手术,所以小型猪的麻醉是进行相关研究工作的基础,小型猪麻醉成功、安全和药物选择、人员操作技术水平有直接关系,麻醉效果决定科研实验能否进顺利开展。目前,在猪临床麻醉中使用的麻醉剂种类繁多,给药途径有很多种,而且根据不同品系又开发出了特异性麻醉制剂。综合评价这些麻醉剂及其用药方式,可以发现它们有各自的优缺点。比如,肌肉注射麻醉剂需一次性注射足够剂量的麻醉剂,才能保证有稳定的麻醉时间和麻醉效果,但是其麻醉诱导时间和维持时间较长,麻醉深度无可控性;静脉麻醉具有作用迅速,麻醉深度可控等优点,但往往需要麻醉诱导,并且维持过程需要调整多种药物的注射,操作较繁琐;吸入麻醉相对可以提供可控的麻醉时间和麻醉效果,但其需特殊吸入麻醉设备并且要求技术人员具有熟练的操作技术。基于目前麻醉现状,本课题组进行小型猪新型麻醉方法的探索,将液态异氟醚融入脂肪乳通过静脉注射方式进行小型猪全身麻醉,前期研究发现此麻醉剂具有以下优点:一、经静脉给药将麻醉药直接经血液循环进行血脑屏障到达麻醉作用部位而快速产生麻醉作用;二、可通过调节静脉输注速度来调节麻醉深度,停药后苏醒迅速;三、从血中排出到肺泡中的挥发性麻醉药可以经肺泡重新吸收入血,以减少静脉麻醉药用量,用药量是吸入麻醉用量的1/3-1/4;四、不需要挥发罐,减少临床繁琐操作步骤,可使麻醉费用降低;五、乳化制剂对动物心肌具有保护作用。为了探究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上应用的可行性,进行了全身麻醉最佳静脉注射速度筛选、麻醉效果和安全性评价试验,麻醉过程中监测的指标有,常规指标、生物反射、麻醉效果、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心电图和脑电图。为了进一步阐述其全身麻醉分子机理,进行了相关实验。首先,对麻醉前后各脑区信号转导通路中突触体Na+-K+-ATP酶、Ca2+、Mg2+-ATP酶以及NO-NOS-cGMP信号通路各组分的活性和含量变化进行测定;其次,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把麻醉前后各脑区NMDAR和nAChR阳性细胞分布和表达情况进行测定;再次,通过蛋白质印迹法检测c-fos和c-jun基因蛋白在不同脑区的表达情况。试验结果如下:1.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最小输注率筛选试验小型猪以临床剂量丙泊酚进行麻醉诱导,乳化异氟醚静脉注入维持麻醉,通过序贯法和自身交叉法确定最佳注射速度为2.8mL/kg.h。2.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监测实验小型猪以最小输注率进行麻醉,在麻醉过程进行一般生理指标、呼吸和循环系统指标、心电和脑电图监测,结果表明,乳化异氟醚具有理想的麻醉效果,并且对生理指标、呼吸和循环指标影响轻微,心功能无异常,脑电图波型提示小型猪处于适宜的麻醉深度。3.乳化异氟醚全麻的中枢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1)麻醉期大鼠大脑皮质、海马、丘脑突触体Na+-K+-ATP酶活性降低,恢复期酶活性趋近麻醉前,酶活性变化与麻醉深度变化呈一致性,表明:大脑皮质、海马、丘脑突触体Na+-K+-ATP酶可能参与了乳化异氟醚产生全麻作用的调控过程。(2)麻醉期大脑皮质、小脑、海马和丘脑突触体Ca2+-ATP酶活性受到抑制,恢复时活性增强,其酶活性变化趋势与麻醉深度变化一致。表明:表明大脑皮质、小脑、海马、丘脑中突触体Ca2+-ATP酶可能参与了乳化异氟醚产生全麻作用的调控过程。(3)麻醉期大脑皮质和海马突触体Mg2+-ATP酶活性受到抑制,恢复期呈上升趋势,其变化趋势与麻醉深度变化一致。表明:大脑皮质和海马中Mg2+-ATP酶可能参与了乳化异氟醚产生全麻作用的调控过程。(4)麻醉前后大脑皮质和海马中NO含量、NOS活性和cGMP含量变化趋势一致,并且与大鼠麻醉深度变化具有同步性。表明:大脑皮质和海马中NO-NOS-cGMP信号通路可能参与了乳化异氟醚产生全麻作用的调控过程。4.乳化异氟醚麻醉对NMDAR2B和nAChRα4表达的影响麻醉期,大脑皮质层NMDAR2B的阳性细胞增加,恢复期阳性细胞减少至对照组水平;海马NMDAR2B在麻醉期阳性细胞减少,恢复期增加至对照组水平。表明,乳化异氟醚可能是通过诱导大脑皮质NMDAR2B表达和抑制其在海马中表达来调控麻醉过程。NMDAR2B可能是乳化异氟醚全身麻醉作用的靶位之一。在由麻醉期到恢复期过程中,nAChRα4在大脑皮质层和海马中阳性细胞由减少到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在小脑和脑干中nAChrs阳性细胞由增加到减少。表明,乳化异氟醚可能是通过诱导nAChrs在大脑皮质、海马中表达和抑制在小脑和脑干中表达来调控麻醉过程,nAChRα4可能是乳化异氟醚全身麻醉作用的靶位点。5.乳化异氟醚麻醉对c-fos和c-jun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麻醉期,大脑皮质、丘脑、海马和脑干c-fos蛋白表达均增加,恢复组各区c-fos基因蛋白表达减少至对照组水平,c-fos蛋白表达量变化与麻醉深度变化一致,表明大脑皮质、丘脑、海马和脑干中c-fos基因参与了麻醉调控过程,是乳化异氟醚全身麻醉作用的靶基因之一。麻醉期,小脑、海马和脑干中c-jun蛋白表达显着增加,在恢复期表达降低至麻醉前水平,c-jun蛋白表达量变化与麻醉深度基本一致,表明小脑、海马和脑干中c-jun基因参与了麻醉调控过程,是乳化异氟醚全身麻醉作用的靶基因之一。综合以上,本实验证明了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的可行性、可靠性和安全性,乳化异氟醚静脉用药可以作为小型猪一种新型麻醉方法在临床中推广应用;实验从组织、细胞和基因多层次、较系统地对乳化异氟醚的麻醉机理进行阐述,为其科学合理的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奠定理论基础。

杨同涛[5](2013)在《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的综合监测》文中研究说明小型猪可作为实验动物被广泛的应用于医学等领域。医学方面的许多研究需要进行外科手术,选择合适的麻醉药及麻醉方法至关重要。本实验以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动物,氯胺酮-隆朋耳静脉基础麻醉后采用静脉注射泵进行乳化异氟醚维持麻醉。麻醉过程中应用国际公认IntelliVue MP30监护仪、EEG-9200k型脑电图仪、CAPNOMAC ULTIMATM型呼吸监护仪等对小型猪的一般生理指标、生物反射、麻醉效果及特殊监测指标进行综合监测,同时结合临床手术验证实验,进一步客观、准确、全面地评价乳化异氟醚复合麻醉的麻醉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小型猪氯胺酮-隆朋静脉基础麻醉可快速平稳的达到诱导效果,乳化异氟醚静脉维持麻醉具有麻醉期长、苏醒期短的特点,麻醉后10min麻醉深度适宜,镇痛、镇静效果完全,肌松良好,并且对生物反射影响轻微;麻醉后体温(T)、心率(HR)、血氧饱和度(SpO2)以及呼吸频率(RR)、每分钟通气量(MV)、潮气量(TV)、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等指标都成不同程度降低,血压成先升高后下降趋势,但各指标均在动物正常生理范围内;最低有效肺泡浓度(MAC)维持在0.3%0.36%之间;麻醉后小型猪心电图(ECG)变化,表明乳化异氟醚复合麻醉对小型猪心功能无明显影响,未出现心律不齐及心肌缺血等不良症状;脑电图(EEG)变化显示乳化异氟醚静脉麻醉能够使小型猪达到适宜的麻醉深度。手术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乳化异氟醚复合麻醉过程中对小型猪实施胚胎移植及腹腔探查术,术中T、HR、RR、BP、SpO2等生理指标的变化与麻醉组相似,且没有显着差异,手术过程中眼睑反射消失,角膜及肛门反射迟钝;术中各项操作动物无痛觉反应,镇静效果良好;肌肉未表现很强的紧张力;可以满足临床常规手术的需要。综合实验结果,乳化异氟醚复合麻醉对小型猪能够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且对生理指标等影响都在动物生理范围之内,足以应用于小型猪临床诊疗或科学研究。

张博[6](2011)在《氯胺酮复合麻醉剂对小型猪麻醉效果及氯胺酮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大量科学研究结果表明,小型猪和人在比较医学上同源关系较近,在解剖学、生理学、生物化学和疾病发生机理等方面极其相似。在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生殖系统、内分泌系统,老年病学、血液学、营养学,皮肤、牙科、眼科、放射生物及免疫学研究中常被用作为实验动物,近年来用于异种器官移植的研究也逐渐增多。然而,在小型猪应用于医学动物模型、转基因动物、克隆、器官移植、胚胎移植等研究过程中,需要进行外科手术。没有良好的麻醉,小型猪不可能耐受住外科手术强烈的疼痛刺激,不可能完成精确的手术操作和研究过程,而目前现有的麻醉剂都不能对猪产生良好的麻醉效果,急需一种能够对猪产生良好麻醉效果的麻醉剂。东北农业大学外科教研室以此为目的依据平衡麻醉理论和小型猪的生理特点研制出一种以氯胺酮为主要成分并复合咪达唑仑,静松灵及强痛宁的复合麻醉剂,在推向临床广泛使用之前需要对该麻醉剂的各种临床效果及参数进行测定以便为临床用药提供更多的参考。本实验以巴马小型猪为实验动物,使用重症监护仪对小型猪麻醉过程中的体温、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血压及心电图进行监测,使用脑电图进行脑电监测,观察其麻醉效果;在实际手术中与舒泰、隆朋复合麻醉剂进行对比来评价氯胺酮复合麻醉剂的麻醉效果;使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其中氯胺酮在小型猪体内的血药浓度-时间曲线,用药代动力学软件3p87进行分析,研究其药代动力学特征。实验结果表明:氯胺酮复合麻醉剂对小型猪的麻醉诱导期为2.9±0.8min、麻醉期88.6±10.6min、苏醒期37.1±5.9min,小型猪的体温变化范围在37.22℃至38.42℃之间、心率在64.25次/min至94.37次/min之间,呼吸频率在30.25次/min至46.50次/min之间,血氧饱和度在92.62%至97.62%之间,平均动脉压在71.37mmHg至100.25mmHg之间。在与舒泰、隆朋的复合麻醉剂进行对比的手术验证实验中,氯胺酮复合麻醉剂效果优于舒泰复合麻醉剂,能够为手术提供良好的镇痛、镇静和肌松效果。本实验建立了使用HPLC测定小型猪血浆中氯胺酮浓度的方法。样品的前处理方法简便、实用,回收率高,方法可靠。本方法适用于临床麻醉血药浓度监测和药代动力学研究。采用此方法测定氯胺酮的浓度,在0.2μg/ml3.2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标准曲线相关系数(R2)大于0.99。对小型猪肌肉注射氯胺酮复合麻醉剂,其中氯胺酮的药代动力学特点符合一级动力学一室模型,其中氯胺酮的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为T1/2=9.003±1.032 min、Cmax=2.871±0.853μg/ml、T(peak)=4.684±0.042 min、V/F=0.243±0.012 (mg/kg)/(μg/mL)、AUC=53.477±5.368(μg/ml)×min、T1/2(Ka)=1.515±0.015min。综上所述,氯胺酮复合麻醉剂对小型猪具有良好的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对生理功能影响小,安全范围广,使用方便,能满足临床麻醉需要,可应用于临床实践。从药代动力学参数可以看出,小型猪肌肉注射氯胺酮复合麻醉剂后氯胺酮在小型猪体内吸收快速,其后迅速向组织分布,但组织浓度小于血浆浓度,在体内的消除迅速。

张芸[7](2009)在《硫酸镁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浓度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以脑电双频指数(BIS)值45~55作为麻醉镇静深度的监测和控制指标,研究不同剂量的硫酸镁和靶控输注异丙酚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浓度变化的影响,以及硫酸镁对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的影响。方法择期行上腹部手术病人60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三组,每组20例:对照组(C组)、硫酸镁小剂量组(M1组)和硫酸镁大剂量组(M2组)。麻醉前30min肌肉注射苯巴比妥钠0.1g、东莨菪碱0.3mg。麻醉诱导依次静脉注射咪达唑仑0.05mg·kg-1、芬太尼3μ·kg-1、靶控输注异丙酚(初始靶浓度设为2μg·ml-1)和维库溴胺0.10 mg·kg-1。M1组和M2组病人在气管插管前3分钟分别推注硫酸镁15、25mg·kg-1。根据BIS值变化调节三组异丙酚的靶浓度,维持BIS值在45~55范围之内。当BIS降至55以下行气管插管。记录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前即刻(T1)、插管后即刻(T2)、插管后1、3、5、10分钟(T3、T4、T5、T6)时间点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异丙酚效应室靶浓度(Ce)和BIS值,以及在诱导前、气管插管后3分钟、10分钟三个时间点抽取非输液上肢静脉血6mL,测血浆皮质醇和血管紧张素Ⅱ浓度变化。结果①C组SBP,MBP在插管后即刻和1分钟较基础值明显升高(P<0.01)。M1、M2组SBP,MBP较基础值变化不明显(P>0.05)。C组与M2组在这两时点差异有极显着性(P<0.01)。除C组在插管后1分钟HR显着增快(P<0.05)外,其余各时点各组内、各组间HR变化均无显着性差异。②C组Cor血浆浓度在插管后3分钟时明显上升(P<0.05),在插管后10分钟明显回落。而M1,M2组Cor血浆浓度在同时点都呈下降趋势,与C组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P<0.05)。C组AⅡ血浆浓度在插管后3,10分钟时明显上升(P<0.05)。M1组、M2组与C组在同时点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③C组在插管后5、10分钟异丙酚有效靶浓度显着高于M1组和M2组(P<0.01);M2组在同时点低于M1组(P<0.05)。结论与15mg/kg硫酸镁组相比,25mg/kg硫酸镁组能更好地减轻气管插管引起的应激反应,使诱导期血流动力学变化更平稳。并且25mg/kg硫酸镁组能明显降低异丙酚TCI效应室靶浓度,减少异丙酚用量。

李桂兰[8](2008)在《氯胺酮和异丙酚对藏犬复合麻醉效果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探讨氯胺酮和异丙酚对藏犬复合麻醉的效果。[方法]选用西宁市某藏犬繁殖基地8只812kg藏犬,观察了氯胺酮和异丙酚对藏犬复合麻醉的效果。[结果]以0.05ml/kg速眠新肌肉注射诱导麻醉后,再以20mg/kg异丙酚+10mg/kg氯胺酮加入到5%葡萄糖溶液200ml进行静脉滴注维持麻醉,可以产生3h以上的理想麻醉效果。[结论]应用氯胺酮和异丙酚对藏犬具有较好的复合麻醉效果。

翟晓虎[9](2007)在《犬地西泮、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效果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文中提出氯胺酮,又名开他敏,是一种在结构上与苯环己哌啶有关的环己酮衍生物。该药诱导迅速,安全性高,麻醉后苏醒快,镇痛作用强,是动物全身麻醉首选药品,属于短效麻醉剂。氯胺酮的副作用包括抽搐、肌紧张、呼吸暂停、过度流涎以及由于肌紧张引起的体温升高等。地西泮,又名安定,属苯二氮卓类。兽医临床中广泛用于动物的镇静和麻醉前给药。本品作用较快,静注后1~2 min起作用,可持续1~2 h。副作用很少,仅在高剂量时可出现呼吸抑制,可缓减单独使用氯胺酮所产生的副作用。本文将氯胺酮、地西泮组成复合制剂,在没有麻醉前用药的基础上,按氯胺酮(7 mg/kg)和地西泮(0.7 mg/kg)一次静脉推注。观察其麻醉效果、对呼吸和心血管功能的影响及药代动力学规律,为临床上复合应用两药提供理论依据。试验分为三部分:试验一氯胺酮、地西泮复合麻醉对呼吸和心血管功能的影响6只犬静脉给药后,每5 min记录犬心率、呼吸频率、血氧饱和度、体温及血压(包括收缩压、舒张压和平均压)变化,同时监护心音强度及心率。结果表明,给药后前10 min平均心率、平均呼吸频率变化很大,血压呈现骤然升高又降低的趋势,血氧饱和度变化很小;除体温一直降低外,其他生理参数至接近苏醒时均逐渐回升,整个变化过程均在动物生理变化范畴。试验二氯胺酮、地西泮复合麻醉效果的观察6只犬在没有麻醉前用药的基础上,按氯胺酮7 mg/kg和地西泮0.7 mg/kg剂量一次静脉推注。给药后每5 min观察犬的镇静、镇痛和肌松效果,并根据麻醉判断标准进行打分。实验持续60 min。结果表明,氯胺酮、地西泮复合麻醉起效时间约35 s,维持时间28 min左右,且麻醉深,肌松效果良好。氯胺酮、地西泮复合静脉麻醉具有起效快,作用时间长,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试验三氯胺酮、地西泮药代动力学研究实验犬静脉给药后,0 min、5 min、10 min、20 min、40 min和60 min于外侧隐静脉采血2 mL。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检测各个时段血液中氯胺酮、地西泮的含量,研究氯胺酮、地西泮在犬体内的药代动力学规律。结果表明,静脉推注氯胺酮,血浆的药时数据符合二室模型,其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为半衰期T1/2为7.05 min,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4.58(μg/mL)*min,表观分布容积V(c)1.55(mg/kg),体清除率CL(s)0.15(mg/kg/min);静脉推注地西泮,血浆的药时数据符合一室模型,主要动力学参数半衰期T1/2为45.84 min,药时曲线下面积(AUC)为66.98(ug/ml)*min),表观分布容积V(c)2.32(mg/kg),体清除率CL(s)0.10(mg/kg/min)。两种药物代谢较快,且氯胺酮代谢药快于地西泮。

周庆国,陈浣莎,黄卓文,侯加法[10](2006)在《犬氯胺酮和异丙酚复合静滴麻醉效果的观察》文中指出为探索犬施行长时间维持麻醉方法,选用6只4.06.5 kg小型犬,并以2周间隔分别进行氯胺酮及氯胺酮-异丙酚复合静脉滴注麻醉试验。结果表明,以0.05 mL/kg速眠新肌肉注射诱导麻醉后,再以20 mg/kg异丙酚+10 mg/kg氯胺酮加入到5%葡萄糖溶液200 mL中进行静脉滴注维持麻醉,可以产生3 h以上的理想麻醉效果。

二、不同浓度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效果的比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不同浓度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效果的比较(论文提纲范文)

(1)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主要缩略词
文献综述
引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主要试验药品和耗材
        1.1.3 主要试验仪器和设备
    1.2 试验方法
        1.2.1 公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
        1.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
    1.3 数据统计
2 结果
    2.1 犬去势手术穴位筛选试验结果
        2.1.1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体温的变化
        2.1.2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心率的变化
        2.1.3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呼吸频率的变化
        2.1.4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脉搏的变化
        2.1.5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平均动脉压的变化
        2.1.6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镇痛效果评分
        2.1.7 电针麻醉过程中疼痛刺激时犬痛阈值的变化
    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结果
        2.2.1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体温监测的结果
        2.2.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心率监测的结果
        2.2.3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呼吸频率监测的结果
        2.2.4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平均动脉压监测的结果
        2.2.5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脉搏监测的结果
        2.2.6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痛阈监测的结果
        2.2.7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生物反射评分监测的结果
        2.2.8 初始剂量丙泊酚麻醉维持时间监测的结果
        2.2.9 维持剂量丙泊酚麻醉时间监测的结果
        2.2.10 维持剂量丙泊酚重复次数监测的结果
        2.2.11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过程中血清生化指标监测的结果
3 讨论
    3.1 犬去势手术穴位选用分析
    3.2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的效果
    3.3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犬生理指标的影响
    3.4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对犬生化功能的影响
4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穴位筛选试验中相关图表
附录B 电针复合丙泊酚麻醉试验相关图表
作者简介

(2)舒泰复合右美托咪定及咪达唑仑对鸡的麻醉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鸡物种起源及生物学特性简介
    1.2 常用麻醉方法和技术发展简况
        1.2.1 吸入性麻醉技术
        1.2.2 非吸入性麻醉技术
    1.3 鸡麻醉的研究现状
    1.4 复合麻醉药物各组分简介
        1.4.1 舒泰在兽医临床应用
        1.4.2 右美托咪定在兽医临床应用
        1.4.3 咪达唑仑在兽医临床应用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仪器设备
        2.1.3 试验药品及试剂
    2.2 实验方法
        2.2.1 复合麻醉方案组成
        2.2.2 复合麻醉方案麻醉作用综合评价
        2.2.3 复合麻醉方案的手术验证试验
    2.3 统计分析
3 试验结果
    3.1 复合麻醉方案制定
    3.2 复合麻醉效果的综合评价
        3.2.1 麻醉时期监测结果
        3.2.2 生物反射的监测结果
        3.2.3 麻醉效果的监测结果
        3.2.4 常规生理指标的监测结果
        3.2.5 肝、肾功能及血清离子浓度的监测结果
        3.2.6 血常规的监测结果
        3.2.7 复合麻醉方案的副作用观察
    3.3 复合麻醉方案手术验证试验
4 讨论
    4.1 试验方案的分析与评价
    4.2 复合麻醉效果的综合性分析
        4.2.1 麻醉时期分析与评价
        4.2.2 镇静、肌松、镇痛效果评价
        4.2.3 麻醉对呼吸、循环系统影响分析
        4.2.4 麻醉对肝、肾功能影响分析
        4.2.5 复合麻醉方案对血常规及血清电解质影响分析
    4.3 复合麻醉方案实际应用前景分析
5 结论
附图
致谢
参考文献

(3)异丙酚在小儿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不同时间段SBP、Sp O2、HR比较
    2.2 两组平均麻醉时间、平均清醒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比较
    2.3 两组麻醉效果比较
    2.4 两组不良反应情况比较
3 讨论

(4)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及其麻醉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型猪麻醉概况
        1.1.1 小型猪非吸入麻醉研究进展
        1.1.2 小型猪吸入麻醉研究进展
    1.2 挥发性麻醉药静脉应用研究进展
    1.3 全身麻醉机理研究进展
        1.3.1 脂质学说
        1.3.2 突触学说
        1.3.3 蛋白质学说
        1.3.4 基因学说
    1.4 全身麻醉与中枢信号转导系统
        1.4.1 全身麻醉与 ATP 酶跨膜信号转导系统
        1.4.2 全身麻醉与 NO-NOS-cGMP 信号传导系统
    1.5 全身麻醉中 c-fos 和 c-jun 基因的研究进展
        1.5.1 c-fos 和 c-jun 基因概述
        1.5.2 c-fos 和 c-jun 基因表达与全身麻醉
    1.6 实验目的及意义
2 材料和方法
    2.1 试验材料
        2.1.1 试验动物
        2.1.2 试验仪器
        2.1.3 试验药品和试剂
    2.2 试验方法
        2.2.1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最小输注率筛选实验
        2.2.2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监测
        2.2.3 乳化异氟醚麻醉的中枢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2.2.4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NMDAR2B 和 nAChRα4 表达的影响
        2.2.5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fos 和 c-jun 蛋白表达影响
3 结果与分析
    3.1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最小输注率筛选实验
    3.2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静脉麻醉监测实验
        3.2.1 一般监测指标监测结果
        3.2.2 循环系统指标监测结果
        3.2.3 呼吸系统指标监测结果
        3.2.4 心电图监测结果
        3.2.5 脑电图监测结果
    3.3 乳化异氟醚麻醉中枢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3.3.1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中枢突触体 ATP 酶活性的影响
        3.3.2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中枢神经系统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
    3.4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NMDAR2B 和 nAChRα4 表达的影响
        3.4.1 NMDAR2B 和 nAChRα4 免疫组化空白对照实验
        3.4.2 NMDAR2B 阳性细胞表达分布和数量分析
        3.4.3 nAChRα4 阳性细胞表达分布和数量分析
    3.5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fos 和 c-jun 蛋白表达的影响
        3.5.1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fos 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3.5.2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jun 基因蛋白表达的影响
4 讨论
    4.1 实验的整体设计思路
        4.1.1 关于麻醉剂的选择
        4.1.2 关于麻醉的监测方法
        4.1.3 关于麻醉机理实验设计
    4.2 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效果的评价
    4.3 乳化异氟醚全麻中枢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研究
        4.3.1 大鼠不同脑区 Na+-K+-ATP 酶检测结果评价
        4.3.2 大鼠不同脑区 Ca2+,Mg2+-ATP 酶检测结果评价
        4.3.3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中枢神经系统 NO-NOS-cGMP 信号转导系统影响
        4.3.4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NMDAR2B 和 nAChRα4 表达的影响
        4.3.5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 c-fos 和 c-jun 蛋白表达的影响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的综合监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小型猪品系概述
    1.2 小型猪在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1.3 小型猪麻醉的研究进展
    1.4 动物静脉麻醉的研究进展
        1.4.1 动物常用静脉麻醉药物
        1.4.2 动物常用静脉麻醉方法
    1.5 乳化异氟醚的研究进展
    1.6 动物麻醉监测的概况
    1.7 小型猪麻醉监测的现状和进展
    1.8 实验目的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仪器
        2.1.3 实验药品及材料
    2.2 实验方法
        2.2.1 乳化异氟醚对小型猪的麻醉监测实验
        2.2.2 手术验证实验
    2.3 数据处理
3 结果
    3.1 乳化异氟醚麻醉的监测结果
        3.1.1 一般监测结果
        3.1.2 特殊监测结果
    3.2 乳化异氟醚静脉维持麻醉下手术监测结果
        3.2.1 一般监测结果
        3.2.2 特殊监测结果
4 讨论
    4.1 乳化异氟醚的麻醉监测
        4.1.1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小型猪一般监测指标的影响
        4.1.2 乳化异氟醚麻醉对小型猪特殊监测指标的影响
    4.2 乳化异氟醚静脉麻醉手术验证实验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氯胺酮复合麻醉剂对小型猪麻醉效果及氯胺酮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动物麻醉的研究进展
        1.1.1 动物复合麻醉的研究现状
    1.2 小型猪的麻醉现状及面临问题
        1.2.1 小型猪的麻醉现状
        1.2.2 小型猪麻醉面临的问题
    1.3 氯胺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情况
        1.3.1 氯胺酮的检测方法
        1.3.2 氯胺酮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1.4 实验的目的与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实验材料
        2.1.1 实验动物
        2.1.2 实验药品
        2.1.3 主要试剂
        2.1.4 实验仪器
    2.2 实验方法
        2.2.1 氯胺酮复合麻醉剂的麻醉监测
        2.2.2 手术中两种麻醉剂的对比监测
        2.2.3 监测数据的处理
        2.2.4 氯胺酮血样的采集及测定
        2.2.5 药代动力学实验设计
3 结果
    3.1 氯胺酮复合麻醉剂麻醉监测结果
        3.1.1 麻醉时期的监测结果
        3.1.2 麻醉期一般监测结果
        3.1.3 特殊监测结果
    3.2 术中药物对比实验的监测结果
        3.2.1 麻醉时期的监测结果
        3.2.2 术中一般监测结果
        3.2.3 术中特殊监测结果
    3.3 合剂中氯胺酮在小型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参数测定
        3.3.1 氯胺酮的定性
        3.3.2 精密度
        3.3.3 线性范围
        3.3.4 最低检测限与最低定量限
        3.3.5 回收率
        3.3.6 氯胺酮的分时血药浓度
        3.3.7 氯胺酮的药代动力学参数
4 讨论
    4.1 氯胺酮复合麻醉剂麻醉时期及一般监测的效果评价
    4.2 特殊监测的效果评价
    4.3 术中两种麻醉剂麻醉效果的对比
        4.3.1 麻醉时期及一般监测的效果对比
        4.3.2 术中特殊监测的效果对比
    4.4 氯胺酮测定的色谱条件及方法选择
    4.5 氯胺酮在小型猪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特征
5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硫酸镁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浓度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材料和方法
第二章 实验结果
第三章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氯胺酮和异丙酚对藏犬复合麻醉效果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试验动物。
        1.1.2 药品。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1.2.2 观察项目。
        1.2.3 判断标准。
2 结果与分析
    2.1 麻醉效果
    2.2 复合麻醉对生理指标的影响
3 结论与讨论

(9)犬地西泮、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效果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文中所引用部分缩略语
前言
上篇 文献综述
    第一章 动物全身麻醉药概述
        1 吸入麻醉药
        2 非吸入麻醉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动物复合麻醉制剂的研究进展
        1 动物复合麻醉制剂的研究
        2 目前临床上使用的复合制剂
        3 动物麻醉药的发展趋势及展望
        参考文献
    第三章 动物全身麻醉监测的研究进展及其临床意义
        1 麻醉监测概述
        2 动物麻醉监测的内容及意义
        参考文献
下篇 试验研究
    第四章 地西泮、氯胺酮复合麻醉对呼吸和心血管功能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呼吸和体温的变化
        2.2 心率及血压的变化
        3 讨论
        3.1 地西泮、氯胺酮复合麻醉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
        3.2 地西泮、氯胺酮复合麻醉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3.3 地西泮、氯胺酮复合麻醉对体温的影响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地西泮、氯氨酮静脉复合麻醉效果的观察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3.1 麻醉效果的分析评价
        3.2 静脉推注麻醉的临床意义
        3.3 地西泮、氯胺酮复合麻醉的评价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地西泮、氯胺酮静脉推注药代动力学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2 方法
        2 结果
        2.1 氯胺酮、地西泮标准曲线
        2.2 回收率的测定
        2.3 血液中氯胺酮、地西泮的的浓度及其动力学
        3 讨论
        3.1 色谱条件
        3.2 样品前处理
        3.3 氯胺酮、地西泮药代动力学特征
        4 小结
        5 参考文献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之处
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四、不同浓度异丙酚氯胺酮复合麻醉效果的比较(论文参考文献)

  • [1]电针复合丙泊酚在公犬去势手术中的麻醉效果及对部分生化指标的影响[D]. 刘海涛. 安徽农业大学, 2020(04)
  • [2]舒泰复合右美托咪定及咪达唑仑对鸡的麻醉效果观察[D]. 郭泓呈.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7)
  • [3]异丙酚在小儿全凭静脉复合麻醉中的应用价值研究[J]. 吕莹. 中国合理用药探索, 2018(10)
  • [4]乳化异氟醚在小型猪全身麻醉中应用及其麻醉机理研究[D]. 胡魁. 东北农业大学, 2013(08)
  • [5]小型猪乳化异氟醚麻醉的综合监测[D]. 杨同涛. 东北农业大学, 2013(10)
  • [6]氯胺酮复合麻醉剂对小型猪麻醉效果及氯胺酮药代动力学的研究[D]. 张博. 东北农业大学, 2011(04)
  • [7]硫酸镁对气管插管时血流动力学和应激激素浓度的影响[D]. 张芸. 青岛大学, 2009(11)
  • [8]氯胺酮和异丙酚对藏犬复合麻醉效果的研究[J]. 李桂兰. 安徽农业科学, 2008(21)
  • [9]犬地西泮、氯胺酮静脉复合麻醉效果及药代动力学的研究[D]. 翟晓虎.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10]犬氯胺酮和异丙酚复合静滴麻醉效果的观察[J]. 周庆国,陈浣莎,黄卓文,侯加法. 畜牧与兽医, 2006(11)

标签:;  ;  ;  ;  ;  

不同浓度丙泊酚与氯胺酮复合麻醉效果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