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因素分析

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因素分析

一、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詹若愚[1](2021)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收集整理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资料并汇总分析,观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的病程进展对中医体质的影响,探讨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的相关性,寻找不同体质可能代表的病情进展和预后,为临床辨证论治慢性HBV感染提供体质病理学依据。方法:以国家在2019年发布的最新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标准,收集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江西省南昌第九医院住院治疗并诊断为慢性HBV感染者的完整临床资料,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共筛选出301例患者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根据慢性HBV感染的不同病程分为HBV携带组(96例)、慢乙肝组(106例)、乙肝肝硬化组(58例)、乙肝肝癌组(41例),比较首诊时四组的相关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乙型肝炎E抗原(HBeAg)、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白蛋白(ALB)、乙肝病毒载量(HBV-DNA)和中医体质类型,分析可能影响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和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因素。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c2检验,P≤0.05被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纳入研究的男性患者234例,女性患者67例,男女比例为3.49:1。(2)纳入研究的患者年龄区间为15~75岁,平均年龄为(39.71±13.92)岁。≤40岁有159例,占52.82%;41~59岁有115例,占38.21%;≥60岁有27例,占8.97%。(3)HBV携带组的平均年龄为(31.06±10.83)岁,慢乙肝组的平均年龄为(35.58±10.11)岁,乙肝肝硬化组的平均年龄为(51.07±10.67)岁,乙肝肝癌组的平均年龄为(54.39±10.37)岁。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4)HBV携带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平和质(73.96%)、气虚质(8.33%)、气郁质(6.25%),慢乙肝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湿热质(27.36%)、平和质(16.98%)、阳虚质(16.04%)、气郁质(13.21%),乙肝肝硬化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29.31%)、湿热质(15.52%)、平和质(15.52%),乙肝肝癌组的中医体质类型主要为阳虚质(34.15%)、气虚质(12.20%)、湿热质(12.20%)。不同病程的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5)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平和质、痰湿质多见,男性慢性HBV感染患者更容易发展为重型肝炎。(6)不同性别的乙肝肝硬化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男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湿热质、阳虚质、平和质多见,女性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气郁质、气虚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7)乙肝肝癌组的男性患者明显多于女性,其中医体质类型在不同年龄段存在明显差异,青中年肝癌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以痰湿质、气虚质、气郁质多见,中老年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则以阳虚质、湿热质多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慢性HBV感染男性患者远多于女性,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感染HBV。(2)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进展与患者年龄密切相关,其病程进展随着年龄增长而加深,中老年患者的病情较为严重。(3)慢性HBV感染不同病程患者的中医体质类型存在明显差异,通过辨识体质的变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预测病情的进展和预后。

林扬[2](2020)在《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双重血浆分子吸附系统(DPMAS)+部分血浆置换(PE)与单纯血浆置换两种人工肝治疗方案对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收集自2013年1月-2019年6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住院部诊断为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53例。按实际选择的治疗方案区分人群,选择DPMAS+部分血浆置换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治疗组,选择单纯血浆置换组人工肝治疗方案的为对照组。其中,治疗组30例,对照组23例。记录两组患者基本信息、中医证型及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等。所有ACLF患者的临床数据均采用Excel及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血清生化学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的变化。采用Kaplan-Meier生存分析对两种模式人工肝治疗后患者4周、12周累积生存率进行分析,并对ACLF患者部分临床预后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统计分析不同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的影响。同时比较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不同分期、临床预后及MELD评分中的分布情况,探索不同中医证型与ACLF临床预后关系。结果:(1)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肝衰竭分期和病因及治疗前肝功能、血常规、电解质等均未见明显差异。(2)两组患者治疗后TBIL、DBIL、ALB、PT、PLT、ALT、AST、Ca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间治疗后TBIL、DBIL、ALB、WBC、PT、C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ALB较对照组下降明显。(3)两组治疗4周后皮肤黄染、乏力、纳差、腹胀、腹水、尿少、瘀斑等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比例较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后累计至12周随访时,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4周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96%及96.67%;12周随访累积生存率分别为86.67%及69.56%。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11例死亡组患者治疗后的TBIL、INR、Cr、MELD均明显高于42例生存组患者(P<0.05);而ALB及AFP低于生存组(P<0.05)。但两组的性别(男)、PLT、ALT、AST、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53例患者入院时评估的MELD得分为分组标准,统计并分析发现,生存组与死亡组患者在死亡率方面:MELD评分30-39组(100%)高于20-29组(13%)高于10-19组(0%)。(7)接受1次、2次、3次及3次以上人工肝治疗的ACLF患者生存率分别为75%(6/8)、85.7%(18/21)、80%(8/10)及71.4%(10/14)。不同的人工肝治疗次数对临床预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8)不同中医证型在ACLF临床预后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湿热蕴结证生存率高于肝肾阴虚证及脾肾阳虚证;脾肾阳虚证死亡率高于其他两证型。ACLF分期与不同中医证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中医证型间MELD评分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DPMAS+部分血浆置换以及单纯血浆置换两种模式的人工肝均对ACLF患者相关血液生化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且前者在清除胆红素能力方面效果优于后者,但两者对ACLF患者短期生存率影响并无明显差别。(2)TBIL、ALB、INR、Cr、MELD、AFP可能与ACLF患者的预后相关。(3)与其他中医证型相比,ACLF患者中辨为湿热蕴结证的生存率更高,而辨为脾肾阳虚证的则死亡率更高,提示中医证型或许与ACLF患者的预后存在着一定关系。

莫镜邻[3](2020)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的临床疗效,并筛选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为ACLF的治疗提供循证医学证据。方法:1.临床研究部分:将48例ACLF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治疗组24例,对照组24例。对照组采用西医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解毒化瘀颗粒口服治疗,观察终点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两组患者肝功能(TBIL、ALB、AST、ALB)、凝血功能(PTA)、死亡率、MELD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评估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的临床疗效。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将纳入的48例ACLF患者,按8周后预后转归分为存活组和死亡组。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抗病毒史、TBIL、AST、Cr、MELD评分、肝性脑病、感染,筛选并分析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及曲线下面积(AUC)来评价各指标对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临床研究部分:(1)在有效率和死亡率上: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70.8%)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37.5%)(P<0.05);治疗组累计死亡率(20.9%)低于对照组累计死亡率(54.2%)(P<0.05);研究生:莫镜邻(2)在肝功能水平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ALB水平较前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TBIL、ALT、AST水平明显降低(P<0.05),在治疗后第4周的ALB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后第8周的ALB水平升高不显着,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在凝血功能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较前明显升高(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PTA水平明显升高(P<0.05);(4)在MELD评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MELD评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5)在中医证候积分上:与第0周相比较,两组患者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证候积分水平较前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同期相比较,治疗组在治疗后第4周、第8周的中医症候积分水平明显降低(P<0.05)。2.危险因素的筛选部分: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ACLF患者预后与上述因素有关。再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最终筛选出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ROC分析,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64、0.556、0.853、0.893、0.949、0.644,得出结论:MELD评分、TBIL、AST预测价值较高,年龄、病程、感染预测价值较低。结论:1.在西医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肝功能、凝血功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2.慢加急性肝衰竭的预后危险因素包括年龄、病程、TBIL、AST、MELD评分、感染;MELD评分为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周红燕[4](2020)在《血清胆碱酯酶联合MELD评分对早、中期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价值》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终末期肝病模型及血清胆碱酯酶水平,探讨其对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短期预后预测价值。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收集2012.01.01至2019.10.31在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感染科住院的100例早、中期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hepatitis B virus-related 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HBV-ACLF)患者,同时期100例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患者及30例健康体检者。(1)比较HBV-ACLF组与CHB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CHE、INR、Cr等指标,分析肝功能不同程度受损时临床指标的情况;(2)比较HBV-ACLF、CHB及健康体健者血清CHE,分析肝脏血清CHE与肝功能损伤的关系;(3)根据收集到的临床指标,计算HBV-ACLF组患者的MELD评分,根据2018版肝衰竭指南中好转与恶化标准,将100例HBV-ACLF患者根据出院时情况分为好转组68例,恶化组32例,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CHE、PT、PTA、ALB、AST、ALT、Cr、MELD评分之间有无差异;(4)将筛选出对HBV-ACLF有意义的单因素指标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判断血清CHE与MELD评分是否属于影响HBV-ACLF的独立危险因素;(5)绘制ROC曲线比较血清CHE与MELD评分的预测能力。结果1.分析HBV-ACLF组与CHB组的临床资料,表明CHB组患者的ALB、CHE、PTA明显高于HBV-ACLF组患者(P<0.05);CHB组患者的AST、ALT、Tbil、及PT明显低于HBV-ACLF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C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分析3组患者血清CHE,发现HBV-ACLF患者血清CHE明显低于CHB及健康体检组(P<0.05)。3.分析HBV-ACLF患者中好转组(n=62)、恶化组(n=38),结果显示:恶化组的MELD评分、INR、PT明显高于好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好转组PTA及血清CHE明显高于恶化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性别存在差异,并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将有意义的单因素指标引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CHE是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MELD评分并非是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通过血清CHE与MELD评分相关分析发现,MELD评分与血清CHE呈负相关。5.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血清CHE曲线下面积0.822,MELD评分曲线下面积0.741,表明两者均可评估HBV-ACLF患者的预后;比较CHE与MELD评分的预测能力,发现血清CHE所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明显大于MELD评分所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但正态性Z检验示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说明虽然血清CHE所绘制的ROC曲线下面积大,但并不能说明血清CHE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能力大于MELD评分的预测能力。结论1.血清CHE水平、MELD评分可能均为影响HBV-ACLF患者的预后因素。2.血清CHE越低,MELD评分越高,HBV-ACLF患者预后越差,其对早、中期HBV-ACLF患者具有一定的预后评估价值。

高娜,吴瑞红,王晓美,牛俊奇[5](2016)在《HBsAg定量检测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文中认为目的探索HBs Ag定量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5年8月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收治的慢性HBV感染的重型肝炎患者61例,并随访患者90 d。患者血清HBs Ag水平通过微粒子发光法检测。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用于选取HBs Ag的临界值,据此将患者分为4组:HBs Ag<1.63 log10IU/ml组、1.63 log10IU/ml2.61 log10IU/ml组、2.61 log10IU/ml3.62 log10IU/ml组和HBs Ag>3.62 log10IU/ml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检验。多组间生存曲线比较采用log-rank检验。Cox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用于分析与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相关的因素,获得每个变量的风险比(HR)。相关性比较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4组患者的生存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8.261,P<0.001)。HBs Ag<1.63 log10IU/ml组的90 d生存率显着低于2.61log10IU/ml3.62 log10IU/ml组(χ2=10.283,P=0.001)和HBs Ag>3.62 log10IU/ml组(χ2=17.236,P<0.001)。Cox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HBs Ag[HR=0.562,95%可信区间(95%CI):0.3640.870,P=0.010]、血尿素氮(HR=1.111,95%CI:1.0421.185,P=0.001)、肝性脑病(HR=4.123,95%CI:1.7299.830,P=0.001)和MELD评分(HR=1.093,95%CI:1.0241.166,P=0.007)是影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90 d生存率的独立因素。HBs Ag与HBV DNA呈低度正相关(r=0.326,P=0.01)。结论血清HBs Ag水平为预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预后的重要因子。

李昌华,杨广燕[6](2015)在《检验指标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检验指标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的单因素与多因素。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选取2013年5月—2014年5月在本院接受诊治的74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对其临床资料以及检验指标在病人预后情况中的单因素及多因素进行分析。结果:研究结果表明,经过相关的检测之后发现对病人的预后有影响的单因素有8项,多因素有5项,其影响均较明显。结论:在慢性的重型4乙型肝炎病人中,检验指标中五项多因素及八项单因素提示病人的预后情况不好,尤其是必须重视PLT与HBV DNA计数在病人预后中的影响。

周锐[7](2014)在《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各并发症影响因素与基于动态变化指标的预后预测模型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性分析,收集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和临床检测指标,研究下列问题:(1)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肝性脑病的影响因素;(2)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影响因素;(3)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肝肾综合征的影响因素;(4)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5)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6)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7)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因素;(8)建立基于动态变化指标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预测模型。方法:(1)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各并发症的影响因素分析方法:83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均为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患者。诊断符合2012年制定的《肝衰竭诊治指南》。收集患者基础临床资料及诊断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时的基线临床检测指标。基础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岁)、家族史、病程中发生肝性脑病、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肺部感染、真菌感染、上消化道出血、电解质紊乱情况,基线临床检测指标包括白蛋白(g/l)、球蛋白(g/l)、A/G、总胆红素(μmol/L)、直接胆红素(μmol/L)、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值、ALT(I/L)、AST(U/L)、ALT/AST、Y-谷氨酰转移酶(U/L)、碱性磷酸酶(U/L)、胆固醇Immol/L)、胆碱酯酶(U/L)、血钾(mmol/L)、血钠(mmol/L)、肌酐(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甲胎蛋白(ng/ml)、HBVDNA(IU/ml)、HBeAg定性、白细胞计数(*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g/l)和血小板水平(*109/L)。为减少误差,计量资料中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LT、AST、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甲胎蛋白、HBV DNA水平转化以10为底的对数结果进行分析。统计学分析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者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或Fisher’s精确检验。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时,计数资料赋值为1或者2,1表示发生阳性事件。(2)基于动态变化指标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预测模型的建立:714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均为2004年1月至2010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大于7天的患者。诊断符合2012年制定的《肝衰竭诊治指南》。通过病历收集714例患者的基础临床资料及诊断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时基线及第7天的临床检测指标。基础临床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岁)、家族史,基线及第7天临床检测指标包括白蛋白(g/l)、球蛋白(g/1)、A/G、总胆红素(μmol/L)、直接胆红素(μmol/L)、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值、ALT(U/L)、 AST(U/L)、ALT/AST、Y-谷氨酰转移酶(U/L)、碱性磷酸酶(U/L)、胆固醇(mmol/L)、胆碱酯酶(U/L)、血钾(mmol/L)、血钠(mmol/L)、肌酐(μmol/L)、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甲胎蛋白(ng/ml)、HBVDNA(IU/ml) HBeAg定性、白细胞计数(*109/L)、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g/l)和血小板水平(*109/L)。为减少误差,计量资料中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LT、AST、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甲胎蛋白、HBV DNA水平等指标转化为自然对数,计算出基线与第7天除甲胎蛋白、HBVDNA水平外各临床检测指标的差值。死亡赋值为0,截尾为1,男性赋值为1,女性为2,HBeAg阳性赋值为1,阴性为2,并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直至患者发生死亡或研究结束(研究截止日为2011年1月10日)。生存时间定义为入院时间至死亡或失访、终止检查、肝移植手术日、确诊恶性肿瘤的时间。将患者按照85%:15%的比例随机分成2组:模型建立组与模型检测组,病例数分别为607例、107例。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得出模型建立组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建立预后评估模型。根据预后评估模型,算出模型检测组患者预后评分,并算出MELD评分值,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本模型与MELD对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预测的准确性。结果:(1)83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年龄(40.7±12.1)岁,其中男性721例(86.9%),女性109例(13.1%)。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共出现肝性脑病患者278例(33.5%),其中男性244例(29.4%),女性34例(4.1%),肝性脑病发病率在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298,P=0.585)。肝性脑病患者年龄42(17)岁,显着高于非肝性脑病患者的38.5(14)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6,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总胆红素与直接胆红素比值、胆固醇、血钠、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甲胎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和血小板水平在发生肝性脑病和未发生肝性脑病的两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甲胎蛋白、HBV-DNA、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对肝性脑病的发生存在重要的影响。(2)83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共出现自发性腹膜炎患者593例(71.4%),其中男性244例(61.3%),女性34例(11.1%),自发性腹膜炎发病率在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942,P=0.163)。自发性腹膜炎患者年龄40(16)岁,显着高于非自发性腹膜炎患者的37(13)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63,P=0.009)。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白蛋白、A/G、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LT、AST、ALT/AST、Y-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胆碱酯酶、血钾、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HBV-DNA、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在发生自发性腹膜炎和未发生自发性腹膜炎的两组肝衰竭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胆碱酯酶、血红蛋白对自发性腹膜炎的发生存在重要的影响。(3)83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共出现肝肾综合征患者90例(10.84%),其中男性76例(9.15%),女性14例(1.69%),肝肾综合征发病率在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2,P=0.471)。肝肾综合征患者年龄45(15)岁,显着高于非肝肾综合征患者的39(1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06,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白蛋白、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值、ALT、ALT/AST、胆固醇、胆碱酯酶、血钠、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甲胎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在发生肝肾综合征和未发生肝肾综合征的两组肝衰竭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肌酐、白细胞计数对肝肾综合征的发生存在重要的影响。(4)83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共出现肺部感染患者138例(16.6%),其中男性120例(14.5%),女性18例(2.1%),肺部感染发病率在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001,P=0.973)。肺部感染患者年龄45(16)岁,显着高于非肺部感染患者的39(1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854,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白蛋白、A/G、总胆红素、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值、ALT、AST、ALT/AST、胆固醇、胆碱酯酶、血钾、血钠、凝血酶原活动度、甲胎蛋白、HBV-DNA、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在发生肺部感染和未发生肺部感染的两组肝衰竭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甲胎蛋白、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对肺部感染的发生存在重要的影响。(5)83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共出现真菌感染患者68例(8.2%),其中男性58例(7.0%),女性10例(1.2%),真菌感染发病率在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161,P=0.688)。真菌感染患者年龄46.5(18)岁,显着高于非真菌感染患者的39(1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4.424,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白蛋白、A/G、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在发生真菌感染和未发生真菌感染的两组肝衰竭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白细胞计数对真菌感染的发生存在重要的影响。(6)83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共出现上消化道出血患者83例(10.0%),其中男性70例(8.4%),女性13例(1.6%),上消化道出血发病率在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518,P=0.472)。上消化道出血患者年龄42(19)岁,显着高于非上消化道出血患者的39(1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317,P=0.021)。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Y-谷氨酰转移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胆碱酯酶、血钠、肌酐、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白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和血小板水平在发生上消化道出血和未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两组肝衰竭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凝血酶原活动度、血红蛋白对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存在重要的影响。(7)830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中共出现电解质紊乱患者570例(68.68%),其中男性120例(59.04%),女性80例(9.64%),电解质紊乱发病率在男女性别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99,P=0.254)。电解质紊乱患者年龄40(15)岁,显着高于非电解质紊乱患者的37(15)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785,P=0.000)。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白蛋白、A/G、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ALT、ALT/AST.胆固醇、胆碱酯酶、血钾、血钠、凝血酶原活动度、国际标准化比值(INR)、甲胎蛋白、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比率、血红蛋白在发生电解质紊乱和未发生电解质紊乱的两组肝衰竭患者中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蛋白、ALT/AST、血钾、血钠、甲胎蛋白对电解质紊乱的发生存在重要的影响。(8)714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年龄39(15)岁,其中男性622例(87.1%),女性92例(12.9%);模型建立组患者年龄40(16)岁,其中男性529例(87.1%),女性78例(12.9%);模型检测组患者年龄38(14)岁,其中男性93例(86.9%),女性14例(13.1%)。至随访结束,714例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共死亡193例(27.0%),失访、存活或肝移植等521例(73.0%);模型建立组患者共死亡162例(26.7%),失访、存活或肝移植等445例(73.3%);模型检测组患者共死亡31例(29.0%),失访、存活或肝移植等76例(71%)。中位随访时间为334d,最长为2558d。模型建立组患者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结果得出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影响因素有:白蛋白、ALT/AST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甲胎蛋白、HBVDNA水平、中性粒细胞比率、肌酐差值、凝血酶原活动度差值、中性粒细胞比率差值、血小板水平差值。个体预后指数:PI=0.052*ALB(g/l)-0.203*(ALT/AST)-1.189*LN(PTA%)-0.161*LN[AFP(ng/ml)]-0.06-*LN[HBVDNA(IU/ml)]+0.036*(GR%)-0.003*ΔCR(μmol/l)+1.119*ΔLN(PTA%)-0.028*(ΔGR%)+0.005*Δ[PLT(*109/l)]。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分析结果显示本研究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79.1%,P=0.000,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MELD预测模型曲线下面积为57.9%,P=0.199。本研究模型评分对应的临界值为-4.98,其灵敏度、特异度分别为80.6%、72.4%。结论:(1)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肝性脑病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增大、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比值升高、凝血酶原活动度降低、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升高、甲胎蛋白降低、HBV-DNA高、白细胞计数升高、中性粒细胞比率升高。(2)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自发性腹膜炎的危险因素有胆碱酯酶降低、血红蛋白降低。(3)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肝肾综合征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增大、肌酐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4)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增大、甲胎蛋白降低、白细胞计数升高、血红蛋白降低。(5)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升高、白细胞计数升高。(6)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危险因素有年龄增大、凝血酶原活动度下降、血红蛋白下降。(7)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合并电解质紊乱的危险因素有白蛋白降低、ALT/AST降低、血钾下降、血钠下降、甲胎蛋白降低。(8)影响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因素有白蛋白、ALT/AST比值、凝血酶原活动度、甲胎蛋白、HBVDNA水平、中性粒细胞比率、肌酐差值、凝血酶原活动度差值、中性粒细胞比率差值、血小板水平差值。本研究预后模型具有很好的预测价值,评分PI>-4.98预后差。

魏博[8](2014)在《重型肝炎患者健康生命质量及成本效用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选用一般情况调查表、SF-36医学简明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和成本收集表,了解重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现状、影响因素和保守治疗的成本-效用情况,为重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干预和治疗的选择提供依据。研究方法:①通过文献研究法,了解和把握当今国内外重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及药物经济学的研究现状和最新的研究进展。②在文献研究的基础上,选用一般情况调查表和SF-36医学简明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自评抑郁量表对2012年1月到2013年8月期间在上海市四所三级医院住院的312例重型肝炎患者进行生命质量调查和影响因素的分析。③通过SF-36医学简明量表及自行编制的成本收集表对2012年3月到2013年6月上海市四所三级医院被诊断为重型肝炎的出院患者284例进行调查,计算患者的总成本、总效用及成本-效用比情况。研究结果:①本研究通过对重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数据分析显示,其生命质量得分低于正常人,与常模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重型肝炎患者的生活质量较差。②通过单因素分析研究对象社会人口学信息对PCS、MCS得分的影响,结果发现年龄、有无保险、保险类型、并发症的数量、疾病分型等对两者总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是否抗病毒治疗仅对PCS总分的影响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性别、月收入、居住地等对两者的影响均无统计学意义。③逐步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并发症数量是影响PCS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且与其呈负相关;并发症数量以及有无保险是影响MCS得分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且与其呈负相关。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重型肝炎患者的社会支持水平与PCS、MCS得分呈正相关,抑郁水平与PCS、MCS得分呈负相关。④通过对重型肝炎患者成本及效用的计算,结果显示:重型肝炎患者的总成本为(42806.67±3896.45)元,总效用为1.33,成本-效用比为元32185.47元/QALYs。研究结论:重型肝炎患者的生命质量与正常人群相比较为低下,我们应该积极对该人群的生命质量实施干预,在干预的过程中要考虑年龄、有无保险、并发症数量、社会支持等因素对患者造成的影响,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方案;另外,重型肝炎保守治疗的成本较高,尤其是药物的费用,需卫生政府部门予以积极的关注和合理的调配。

秦景桃,陆建春,薛源,史建国[9](2013)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研究影响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并建立预后评估模型。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确诊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数据,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存活组和死亡组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时间(PT)、谷氨酰转肽酶(γ-GT)、血清总胆固醇、血清钠浓度、血小板(PL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该病的预后与TBil、PT、γ-GT和PLT有关。结论γ-GT、TBil、PT和PLT可作为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判定因素,对临床有指导价值。

宋铭悦[10](2013)在《舌象的动态变化与慢重肝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探讨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舌象的动态变化(对苔色、舌苔面积及厚薄、舌体的大小、舌质颜色进行评分积分)与相关危险因素(相关实验室检查指标及中医症状体征)的临床研究,以此判断舌象的动态变化在判断慢性重型肝炎患者预后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通过观察2011年5月-2012年11月济南市传染病医院诊断为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的患者80例,根据临床结局将患者分为好转组与死亡组,将患者的舌象动态变化情况及症状体征进行评分积分,并同步记录患者总胆红素、总胆固醇、前白蛋白、凝血酶原活动度数值,将好转组与死亡组患者年龄、发病至入院前的时间、舌象积分、症状体征积分及相关的生化指标进行对照研究分析,并以可能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自变量,以预后好转和死亡为应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好转组与死亡组对比发现,慢重肝肝胆湿热证患者年龄与预后关系不明显(P>0.05);患者发病至入院前时间越长,死亡率越高;患者舌象积分、症状体征积分、TBIL越高,死亡率越高,患者PA、PTA、sTC越高,死亡率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Logistic回归分析,与患者生存预后有关的指标为舌苔黄腻程度、舌质颜色、腹胀、黄疸、乏力、PA、PTA、TBIL。结论: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舌象的动态变化与症状体征及相关生化指标的动态变化同等重要,可以作为判断预后的重要依据。

二、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因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古代中医学对肝脏病变的认识
    2 古代中医学对体质的论述和研究
    3 中医体质学的现代研究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研究材料和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研究对象分组
        1.5 临床资料收集方法
        1.6 研究内容
        1.7 统计学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性别、年龄和中医体质类型的总体分布
        2.2 HBV携带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3 慢乙肝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4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5 乙肝肝硬化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6 乙肝肝癌组的体质相关因素统计分析
        2.7 慢性HBV感染患者的体质相关因素分析
    3 讨论
    4 存在的问题和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1 中医体质量表
附图1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正面)
附图2 DS01-A舌面脉信息采集体质辨识系统报告单(背面)
文献综述
    1 中医体质学的概念及研究概况
    2 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的相关性研究
    3 慢性HBV感染人群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研究进展
    4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2)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和研究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病例剔除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分组
        2.2 人工肝主要耗材
        2.3 治疗方法
        2.4 观察指标
        2.5 临床疗效评估
        2.6 不良反应
        2.7 随访
        2.8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研究结果
    1 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比较
    2 两种方式人工肝治疗情况
        2.1 53例患者人工肝总体第一次治疗前后比较
        2.2 两组不同人工肝模式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人工肝第一次治疗前后血清学指标组间比较
        2.4 两组人工肝治疗前、4 周后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比较
        2.5 两组人工肝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2.6 两组不同模式人工肝对比 4 周、12 周生存率差异
        2.7 53例患者临床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2.8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 中医证型与ACLF患者预后的关系
        3.1 不同中医证型的ACLF患者预后比较
        3.2 ACLF分期与中医证型
        3.3 各中医证型MELD评分的分布情况
    4 不良反应
第三章 讨论与分析
    1 当代医学对ACLF的认识
        1.1 ACLF概述
        1.2 临床流行病学
        1.3 ACLF的发病机制
        1.4 ACLF的预后评估
        1.5 ACLF的诊断
        1.6 ACLF的西医治疗
    2 中医对ACLF的认识
        2.1 中医病因病机
        2.2 中医辨证分型
    3 数据分析
        3.1 两种模式人工肝血清学水平及临床症状、体征的比较
        3.2 两种不同模式人工肝对 ACLF 患者短期生存率的影响
        3.3 53例患者治疗后部分预后影响因素单因素分析
        3.4 不同人工肝次数对ACLF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
        3.5 中医证型对ACLF患者预后影响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慢加急性肝衰竭中西医诊治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1 ACLF的中医研究
        1.1 病因病机
        1.2 辨证分型
        1.3 治法方药
        1.3.1 中药治疗
        1.3.2 中医外治
    2 ACLF的西医研究
        2.1 病因
        2.2 发病机制
        2.3 西医治疗
        2.3.1 一般支持治疗
        2.3.2 抗病毒治疗
        2.3.3 抗炎保肝治疗
        2.3.4 免疫调节治疗
        2.3.5 并发症的预防及治疗
        2.3.6 人工肝治疗
        2.3.7 肝移植与肝细胞移植
第二部分 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对象
        1.3 病例标准
        1.3.1 西医诊断标准
        1.3.2 中医诊断标准
        1.3.3 纳入标准
        1.3.4 排除标准
        1.3.5 中止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案
        2.1 样本随机化分配
        2.2 对照研究
        2.3 治疗方案
        2.3.1 对照组
        2.3.2 治疗组
    3 观察指标
        3.1 死亡率
        3.2 血液生化指标
        3.3 MELD评分
        3.4 中医证候观察指标
        3.5 不良反应记录
    4 疗效评价
        4.1 西医疗效评价
        4.2 中医疗效评价
    5 统计学方法
    6 结果
        6.1 两组ACLF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6.2 两组ACLF患者死亡率比较
        6.3 两组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6.4 两组ACLF患者肝功能(TBIl、ALB、ALT、AST)比较
        6.5 两组ACLF患者凝血功能(PTA)比较
        6.6 两组ACLF患者MELD评分比较
    7 安全性评价
    8 讨论
        8.1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死亡率的影响
        8.2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TBIL的影响
        8.3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B的影响
        8.4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ALT、AST的影响
        8.5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PTA的影响
        8.6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中医证候积分的影响
        8.7 解毒化瘀颗粒对ACLF患者MELD评分的影响
    9 解毒化瘀颗粒的方药分析
    10 解毒化瘀颗粒的现代疗效机制研究
    11 问题与展望
第三部分 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病例标准
        1.3 治疗方案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对收集的定性资料进行赋值
        2.2 影响ACLF预后的相关危险因素
        2.3 影响ACLF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2.4 危险因素对ACLF预后的预测价值
    3 讨论
        3.1 影响ACLF预后的危险因素分析
        3.2 MELD评分在解毒化瘀颗粒治疗ACLF预后中的预测价值分析
        3.3 筛选预后风险因素在ACLF治疗中的价值分析
    4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缩略词表
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4)血清胆碱酯酶联合MELD评分对早、中期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前言
材料及方法
    1.研究对象
        1.1 纳入标准
        1.1.1 早、中期慢乙肝基础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组
        1.1.2 慢性乙型肝炎组
        1.1.3 健康对照组
        1.2 排除标准
    2.研究方法
        2.1 临床资料收集
        2.2 研究内容
        2.3 统计学分析
结果
    3.1 HBV-ACLF组与CHB组一般资料及临床资料比较
    3.2 HBV-ACLF组、CHB组及体健组的CHE结果比较
    3.3 HBV-ACLF患者血清CHE与 MELD评分之间关系
    3.4 HBV-ACLF患者中好转组与恶化组之间各指标比较
    3.5 影响HBV-ACLF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3.6 CHE、MELD评分对HBV-ACLF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开题、中期及学位论文答辩委员组成

(5)HBsAg定量检测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1.2观察指标
    1.3 HBs Ag定量
    1.4随访
    1.5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一般资料
    2.2 HBs Ag水平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近期存活的影响
    2.3 4组生存时间比较
    2.4预后因素的Cox模型分析
    2.5 HBs Ag水平与HBV DNA的相关性
3 讨论

(6)检验指标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研究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研究资料
    1.2 方法
    1.3 判断预后的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单因素
    2.2 多因素
3 讨论

(7)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各并发症影响因素与基于动态变化指标的预后预测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研究背景
    1.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发病机制
    2.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诊断、分期与组织病理学表现
    3. 并发症对肝衰竭预后的影响
    4. 肝衰竭预后影响因素
    5. 常用肝衰竭预后评估系统
第二章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并发肝性脑病影响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三章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并发自发性腹膜炎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四章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并发肝肾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五章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并发肺部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六章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七章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八章 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患者并发电解质紊乱的影响因素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第九章 基于动态变化指标的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预后预测模型建立
    1. 资料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
致谢

(8)重型肝炎患者健康生命质量及成本效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重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研究
        1.2.2 重型肝炎患者经济学的研究
        1.2.3 重型肝炎患者治疗的研究
        1.2.4 重型肝炎预后的影响因素研究
    1.3 研究方法与内容
    1.4 研究意义
    1.5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二章 重型肝炎患者健康生命质量的调查性研究
    2.1 研究目的
    2.2 SF-36 健康调查量表概述
    2.3 SF-36 信效度分析
        2.3.1 资料与方法
        2.3.2 结果
    2.4 其他研究工具
    2.5 重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的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2.5.1 研究对象与方法
        2.5.2 样本量
        2.5.3 研究实施及质量控制
        2.5.4 统计学方法
        2.5.5 结果
第三章 重型肝炎患者保守治疗的成本-效用分析
    3.1 研究目的
    3.2 研究对象与方法
    3.3 成本效用的构成及计算
        3.3.1 成本的构成与计算
        3.3.2 效用及成本效用比的计算
        3.3.3 贴现
    3.4 结果
        3.4.1 研究对象的社会人口学信息
        3.4.2 重型肝炎患者出院三个月后生命质量分析
        3.4.3 重型肝炎患者保守治疗的成本效用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SF-36 量表在本研究的应用
    4.2 重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现状分析
    4.3 重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影响因素分析
        4.3.1 年龄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4.3.2 并发症数量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4.3.3 有无保险对患者生命质量的影响
    4.4 重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抑郁水平相关性分析
        4.4.1 重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与社会支持相关性分析
        4.4.2 重型肝炎患者生命质量与抑郁水平相关性分析
    4.5 重型肝炎患者保守治疗的成本-效用分析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5.1 主要结论与建议
    5.2 本研究的不足
    5.3 本研究的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
附录
致谢

(9)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最终结局
    2.2 单因素分析结果
    2.3 多因素分析结果
3 讨论

(10)舌象的动态变化与慢重肝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
    一、 观察资料及方法
        (一) 观察对象
        (二) 诊断标准
        (三) 纳入标准
        (四) 排除标准
        (五) 方法
    二、 观察项目
        (一) 舌象观察
        (二) 症状体征观察、询问
        (三) 肝功能检查
    三、 治疗措施
    四、 统计学方法
    五、 观察结果
        (一) 病例性别及年龄情况
        (二) 年龄与预后的关系
        (三) 发病至入院前间隔时间与预后的关系
        (四) 舌质颜色、舌体大小在好转组与死亡组间变化与比较
        (五) 舌苔黄腻程度、舌苔面积厚度在好转组与死亡组间变化与比较
        (六) 乏力、纳差积分在好转组与死亡组间变化与比较
        (七) 腹胀、黄疸积分在好转组与死亡组间变化与比较
        (八) PTA、sTC 在好转组与死亡组间变化与比较
        (九) PA、TBIL 在好转组与死亡组间变化与比较
        (十) 好转组舌象积分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十一)死亡组舌象积分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十二)好转组症状体征积分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十三)死亡组症状体征积分与生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十四)好转组与死亡组舌象积分与症状体征积分的相关性分析
        (十五)二分类 Logistic 回归分析
结论
讨论
    一、 舌诊是古今医家重要的诊疗手段
        (一) 舌的构造与脏腑之间的联系
        (二) 舌诊是古代医家重要的诊疗手段
        (三) 现代医家在肝病诊疗活动中舌诊的应用研究
    二、 祖国医学对慢重肝肝胆湿热证的认识
    三、 现代医学对重型肝炎相关危险因素的研究
    四、 慢重肝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与年龄、发病至入院前时间的相关性
    五、 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与生化指标具有相关性
        (一) 总胆红素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二) 总胆固醇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三) 前白蛋白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四) 凝血酶原活动度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六、 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与症状体征具有相关性
        (一) 乏力程度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二) 腹胀程度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三) 纳差程度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四) 黄疸程度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七、 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与舌象动态变化具有相关性
        (一) 舌质颜色的变化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二) 舌苔的苔质、苔色变化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三) 舌苔的面积、厚薄变化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四) 舌体大小的变化与慢性重型肝炎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的相关性
结语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发表论文
详细摘要

四、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因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HBV感染自然病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的临床研究[D]. 詹若愚.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DPMAS+部分PE对慢加急肝衰竭短期生存率影响及中医证型与患者预后关系[D]. 林扬.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解毒化瘀颗粒治疗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研究及预后危险因素的筛选[D]. 莫镜邻.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4]血清胆碱酯酶联合MELD评分对早、中期乙肝相关性慢加急性肝衰竭预后评估价值[D]. 周红燕. 宁夏医科大学, 2020(08)
  • [5]HBsAg定量检测对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J]. 高娜,吴瑞红,王晓美,牛俊奇. 临床肝胆病杂志, 2016(04)
  • [6]检验指标对慢性乙型重型肝炎预后影响的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J]. 李昌华,杨广燕. 中国农村卫生, 2015(16)
  • [7]慢加急性乙型肝炎肝衰竭各并发症影响因素与基于动态变化指标的预后预测模型研究[D]. 周锐. 南方医科大学, 2014(11)
  • [8]重型肝炎患者健康生命质量及成本效用分析[D]. 魏博. 天津大学, 2014(05)
  • [9]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预后影响因素的分析[J]. 秦景桃,陆建春,薛源,史建国. 医学综述, 2013(17)
  • [10]舌象的动态变化与慢重肝肝胆湿热证患者预后指标的相关性研究[D]. 宋铭悦.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13(04)

标签:;  ;  ;  ;  ;  

慢性重型肝炎预后因素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