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扬长江公路大桥3D地质分析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3D地质分析

一、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三维地质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彩华[1](2021)在《新型板桩复合式锚碇承载性能研究》文中提出随着交通事业的发展,悬索桥由于其优越的跨越性能而得到广泛应用,作为悬索桥主要承力结构的锚碇也得以不断发展。传统的重力式锚碇由于基坑开挖量大,材料用量多而导致施工工期长、施工成本高,且对周围环境影响大,因此有必要对锚碇结构进行创新。本文以G3铜陵长江公铁大桥南锚碇为课题背景,主要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针对当下悬索桥锚碇存在的不足之处提出了一种新型的锚碇结构——板桩复合式锚碇。对锚碇与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板桩复合式锚碇抗滑移稳定安全系数的计算公式,对该锚碇的抗滑移稳定性进行了验算,得到抗滑移稳定安全系数K=2.35,满足规范要求。(2)通过使用FLAC3D有限差分软件对板桩复合式锚碇进行数值模拟,对该锚碇在不同荷载工况下的变位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板桩复合式锚碇基础中,板桩基础充分发挥其嵌固作用,调动了周围岩体的摩擦阻力及端阻力抵抗锚碇变位,承载性能较好,该锚碇通过板桩基础与岩体之间的剪切摩擦阻力以及重力基础的自重作用共同抵抗主缆拉力,受力较为合理,且其在设计主缆拉力作用下的竖向及水平变位均满足国内外相关规范规定限值;破坏模式一般为滑移破坏,抗滑移稳定安全系数为2.58;此外,通过与阶梯重力式锚碇的模拟结果进行对比,两者在相同主缆力作用下受力机理存在差异,变位相差不大。(3)通过改变单一岩层的岩体参数,比较不同岩体参数下板桩复合式锚碇的变位情况,可以看出,岩体变形模量对板桩复合式锚碇的变位影响较大,随着岩体变形模量的增加,锚碇的水平与竖向变位显着减小,在岩体变形模量较小时,岩体变形模量的变化对锚碇变位影响较大,当变形模量增大到一定程度时,对锚碇变位的影响显着下降;随着岩体粘聚力与内摩擦角增大,锚碇的变位也相应减小,但岩体粘聚力与内摩擦角对锚碇变位的影响明显小于岩体变形模量的影响;通过改变板桩基础高度,发现随着板桩基础高度的增加,锚碇变位相应缩小,但板桩高度增加到一定程度时,锚碇变位趋于稳定。(4)对新型板桩复合式锚碇的施工工艺进行了研究,设计了板桩复合式锚碇的整体施工工艺,提出了板桩基础的施工工法;通过将板桩复合式锚碇与阶梯重力式锚碇在材料成本及施工工期方面进行比较对该锚碇进行经济性分析,结果表明:相比较传统阶梯重力式锚碇,新型板桩复合式锚碇材料节约了21.1%的材料成本,节省了1/3的施工工期,符合经济性原则与绿色发展理念。

罗晓光[2](2021)在《悬索桥根式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文中认为在软土及厚覆盖层地区建设悬索桥时锚碇基础的设计施工是一个重大的工程难题,引起了工程技术人员越来越多的关注。为了解决传统重力式锚碇体积巨大、造价高、施工困难等难题,安徽省高速公路总公司提出了根式锚碇这一新型锚碇基础型式,并于池州秋浦河大桥展开工程应用。根式锚碇由大直径根式空心桩及轻型承台组成,依靠大直径根式空心桩的竖向承载能力和水平承载能力抵抗上部结构传来的主缆荷载。然而,作为一种新型锚碇基础型式,针对其承载特性的研究尚显不足。首先其受力基本单元即根桩的竖向及水平承载特性的理论分析值得深究。其次,锚碇结构整体的理论分析方法也需要被研究。另一方面,根式锚碇在工作荷载作用下的安全性和长期位移特性更是人们所关心的问题,事关根式锚碇基础悬索桥的使用安全。本文在安徽省交通控股集团重点项目“根式锚碇的工程应用研究”(编号:KJ2014-0024)资助下,通过理论分析、数值模拟、室内模型试验与现场监测手段,对根桩及根式锚碇的计算方法、承载特性和长期性能展开了深入研究。论文主要研究工作和结论包括:1)研究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特性。采用双曲线函数建立了根键-土的非线性荷载传递模型,并采用圆柱扩张理论对根桩中由于根键顶进施工造成的挤扩效应进行了分析,继而引入一个增强系数来考虑根键的挤扩效应。基于桩-土荷载传递模型推导建立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根桩的平衡微分方程,并采用迭代法获得了荷载-沉降的非线性解。分别采用数值算例以及池州长江公路大桥试桩的静载试验对本方法进行了计算验证,验证结果均显示了该方法的可靠性。基于本方法对根桩中的根键数量、尺寸以及埋置深度等根键布置方式进行了参数分析,进一步揭示了竖向荷载作用下根桩的非线性承载特性。2)针对根式锚碇基础既承受竖向力又承受水平力的特点,研究了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特性。对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中的根键作用分解为水平抵抗力和抵抗力矩两部分进行了分析,用双曲线函数考虑根键-土相互作用的非线性。基于根键作用机理,推导建立了考虑竖向分力影响的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的平衡微分方程,并采用迭代法获得了根桩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非线性解。将本方法用于望东长江公路大桥的两个试桩与其水平静载试验进行了对比验证,验证结果显示了方法的有效性。基于本方法对根桩中的根键数量、尺寸、根键布置角度、埋置深度,以及竖向分力对根桩水平承载力影响进行了参数分析。3)设计并开展了根桩的室内模型组合荷载室内模型试验,试验分为水平加载、30°倾斜荷载以及60°倾斜荷载三种不同试验工况以及与传统普通桩基的对比试验。通过采用百分表测试桩头水平位移,采用应变片测试桩身应力并积分出桩身弯矩曲线,分析了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的水平承载特性,以及竖向分力对根桩水平承载特性的影响,进一步揭示了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的水平承载特性。4)推导建立了根式锚碇基础的力学平衡方程,并提出了根式锚碇的非线性位移计算方法。采用本方法对秋浦河大桥北锚碇在锚碇成型工况以及设计主缆力工况下进行计算并与现场实测进行了验证,验证结果显示本方法具有良好的计算精度。采用本方法对根式锚碇在组合荷载作用下的承载特性进行了进一步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根式锚碇的水平位移-荷载曲线随着计算主缆荷载的提高而非线性增长。在锚碇施工成型以及设计主缆力工况下,根式锚碇转动趋势很小,基本呈平衡姿态,随着计算主缆荷载的增大,根式锚碇的可能破坏模式为倾覆破坏,此时锚碇后排桩逐渐由受压转为可能的受拔状态。5)对秋浦河悬索桥根式锚碇工程现场原状土进行了三轴蠕变试验,分析了土样的蠕变特性,并采用三维Burgers模型对三轴蠕变试验结果进行了模型参数辨识。基于室内土工试验结果对秋浦河大桥北锚碇进行了三维粘弹塑性数值分析,另一方面通过对秋浦河大桥北锚碇工程实体进行为期2年的现场长期位移监测研究。数值计算和现场实测结果表明:秋浦河大桥根式锚碇在锚碇施工成型工况及设计主缆力工况下均显示出良好的稳定性,前者工况下锚碇转角仅为-0.0052°,后者工况下锚碇转角仅为0.0063°;根式锚碇在运营期的水平位移不大,达到稳定后增量仅为11 mm左右,总体水平位移为21 mm左右,小于规范推荐允许水平位移的要求。数值分析及现场长期监测试验结果表现出良好的一致性,均显示根式锚碇在工作荷载作用下表现出稳定性蠕变特征,其位移变化在桥梁建成通车时即可达到稳定。说明悬索桥新型根式锚碇的设计方案是可行和安全的,通过合理的设计,根式锚碇可以满足悬索桥锚碇基础的设计规范要求。

赵晨阳[3](2020)在《斜风作用下大跨度悬索桥施工阶段颤振稳定性精细化分析》文中认为随着悬索桥不断向超大跨径发展,其结构更趋轻柔,对风的作用就愈加敏感,尤其是在施工阶段。施工中的悬索桥已拼装梁段长度有限且梁段间缺乏有效约束,结构刚度更小,抗风稳定性问题更加严峻。现场实测和研究表明桥梁主要承受斜风作用,而斜风作用下悬索桥成桥状态的抗风稳定性最为不利。为了准确地了解大跨度悬索桥施工期的颤振性能,有必要进行斜风作用下大跨度悬索桥施工期颤振稳定性精细化分析。首先,本文介绍了大跨径悬索桥施工期抗风研究现状,阐述了斜风作用下大跨径悬索桥施工期颤振稳定性分析的必要性。在斜风作用下,准确地考虑静风效应因素,建立了斜风下大跨度桥梁三维非线性颤振稳定性分析方法及其计算程序nflutter-sw。其次,以润扬长江大桥南汊悬索桥为工程背景,运用Midas/Civil有限元软件建立该桥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成桥和空缆状态分析。在此基础上,针对主梁从跨中至两侧桥塔对称拼装、从两侧桥塔至跨中对称拼装以及主梁从跨中和两侧桥塔同时相向对称拼装三种施工方案进行各施工阶段结构理想状态分析。在此基础上,运用结构动力特性有限元程序SDCA,分析了三种主梁架设顺序下大跨度悬索桥施工全过程动力特性的演变规律。再次,采用斜风下大跨度桥梁线性与非线性颤振稳定性分析程序进行成桥状态的悬索桥颤振稳定性分析,探讨了静风效应和斜风作用等因素对成桥状态悬索桥颤振稳定性的影响。最后,针对施工状态的悬索桥,采用斜风下大跨度桥梁线性与非线性颤振稳定性分析程序分析了斜风下三种主梁拼装方案下施工全过程颤振稳定性的演变规律,对比分析了各施工方案的合理性,探讨了静风效应和斜风作用等因素对施工期悬索桥颤振稳定性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大跨度悬索桥采用主梁从两侧桥塔至跨中对称拼装时,施工过程中结构线形、内力变化较为平稳,斜风下的颤振稳定性好,是主梁施工的理想方案。(2)静风效应对施工期悬索桥的颤振稳定性有明显的影响,可能会带来平均3.7%-7.5%左右的减幅,在分析大跨径尤其是超大跨径悬索桥的颤振稳定性时应给予准确考虑。(3)悬索桥成桥和施工阶段最低颤振临界风速常发生在斜风下,可能会较法向风带来平均5.4%左右的减幅,因而,大跨度悬索桥施工期颤振稳定性分析必须考虑斜风作用。

王明光[4](2020)在《静风荷载对于悬索桥弯曲振动模态频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风致振动是导致大跨度悬索桥失稳垮塌的主要原因。通常情况下,风的静力作用可导致悬索桥振动时的模态频率变化,进而改变结构的动力响应。在研究空气静力失稳的相关文献中,主要都是以线性或者非线性的方法研究静风载荷的失稳机理问题,或者依据线性、非线性理论编制相应的计算软件,来探讨空气静力失稳或动力特性。迄今为止,对于静风荷载作用下悬索桥非线性动力特性的理论研究较少。本文提出了一种计算静风荷载对大跨度悬索桥竖向弯曲模态频率影响的解析方法。首先,通过Galerkin方法截断把含有积分项的竖向弯曲振动偏微分方程离散为非线性非齐次常微分方程组;之后,通过坐标变换将方程组中的非齐次荷载项消去,得到一组非线性齐次常微分方程组;通过令非齐次非线性方程组的非齐次项为零,得到了静风荷载下悬索桥的位移。之后,将风静力作用下的位移代入齐次线性方程中,得到静风载荷与模态频率的关系。此外,本文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为例,将理论结果和有限元结果进行了对比,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并对不同方向静风载荷下,主缆垂度、主缆弹性模量、单位桥长质量和加劲梁刚度对结构刚度和模态频率的影响进行了细致的讨论。本文的结果显示,悬索桥在向上静风荷载作用下产生的位移大于向下的静风荷载。向上的静风荷载弱化了悬索桥结构刚度。同时伴随主缆的垂度和刚度的降低、单位桥长质量的增大,向上的静风载荷显着的降低了悬索桥的低阶模态的频率,反之向下的静风载荷显着的提高了悬索桥的低阶模态的频率。

崔剑峰[5](2019)在《大型地下连续墙环向刚度与受力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地下连续墙(地连墙)在桥梁工程中广泛应用,它的性能影响了基坑安全性和经济性。目前在地连墙的应用过程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槽段接缝,施工误差对墙体环向刚度的影响靠经验取值,计算方法仅采用有限元法,对新型葫芦型地连墙受力体系和设计方法不清晰等。论文以大跨径悬索桥葫芦形地下连续墙环向受力特性及设计方法为选题,具有明显的工程实际意义和理论研究价值。本文在广泛地国内外调研基础上,采用试验研究、工程实例数据统计、理论分析等方法,系统地研究了接缝泥皮和施工误差对地连墙环向刚度的影响,推导了基于能量法的环形地连墙受力计算方法,建立了葫芦型地连墙设计计算理论。论文主要工作和研究结论如下:1)针对槽段接缝泥皮对墙体环向刚度影响,进行了槽段接缝泥皮试验,获得了接缝的应力应变曲线。提出了三折线解析模型,导得了考虑接缝泥皮效应的环形地下连续墙环向刚度修正系数计算公式。同时,考虑接缝泥皮非线性刚度效应,提出了修正系数法和串联弹簧法两个竖向弹性地基梁地连墙计算方法,获得了环形地连墙环向刚度修正系数。2)研究了施工规范允许范围内不同轴线误差、厚度误差及倾斜度误差等对环向刚度的影响,通过工程实例统计分析了施工误差影响分布规律,发现厚度误差及倾斜度误差服从正态分布。倾斜度误差降低了环向刚度,厚度误差增加了环向刚度,实例工程施工误差增加了环向刚度。在现有施工技术水平下,采用合适的施工工艺和施工误差控制质量要求,施工误差对环向刚度的影响很小。3)基于轴对称荷载作用下柱壳的三维弹性力学基本方程,建立了环形地下连续墙墙体形变势能、内衬弹性势能、水平土压力势能、水平地基反力弹性势能等的计算方法,得到了墙体位移问题求解的泛函。同时,引入单傅里叶级数作为位移求解试探函数,结合边界条件,采用变分原理对试探函数的待定参数进行全微分,得到了待定参数求解方程组,从而得到了地下连续墙环形变形计算的能量解法,为地连墙受力计算提供了一种简洁有效的方法。4)针对新型葫芦型地连墙受力性能研究,建立了葫芦型地连墙的工程量理论计算方法,采用理论研究和参数化分析,研究了无内衬、有内衬和复杂实例工程葫芦型地连墙的变形和受力性能,得到了葫芦型地连墙Y槽段的水平位移控制方法,揭示了葫芦型地连墙整体变形规律。同时,分析了中隔墙、墙体、内衬的变形和受力分布规律,建立了葫芦型地连墙设计方法,为杭瑞高速洞庭湖大桥锚碇基础提供了坚实的理论保障。

刘宇航[6](2019)在《基于BIM的悬索桥缆索系统参数化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筑信息模型(BIM)从2002年诞生到现在,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时间,引入我国后,在建筑行业逐渐推广,并在桥梁工程领域的技术研究处于高速发展之势。BIM将数据、模型和智能管理融入工程项目全过程,是一种更为先进的工程技术发展方向。桥梁工程作为一种体量大,异形构件较多,设计和施工复杂的建筑物,对于BIM技术的发展有紧迫的需求。在桥梁BIM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本文基于BIM开展了悬索桥缆索系统参数化设计研究,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1)针对桥梁BIM的技术路线和BIM的参数化设计方法,对于国内外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对于BIM的主要平台软件参数化设计能力进行了挖掘,选择适合本文研究目标的软件Dynamo,确定了建模层级和精度,确立了悬索桥缆索系统的BIM参数化设计流程;(2)针对缆索系统的四个构件,基于图纸资料整理和设计规范的梳理,探讨了各自的设计经验和规律,由此得到BIM应用的思路。对于主缆,研究了材料性能发展规律、索股重量与桥梁总长度之间关系、索股排布规律和截面初步设计方法,给出BIM应用的思路;对于吊索,统计了两种类型的截面使用情况,可作为设计的参考;对于索夹,讨论了规范中的关键验算,统计了现有桥的各种螺杆的最小间距和外侧螺杆中心至外边缘距离,可作为初步设计的参考;对于索鞍,统计了国内部分悬索桥主索鞍和散索鞍采用的结构形式,梳理了构造的关键参数取值,可作为初步设计的参考;(3)基于BIM的悬索桥缆索系统参数化设计模型,通过Dynamo和Excel的数据联动,实现了参数化建模和初步设计的应用。对于主缆,针对其初步设计截面积计算进行了探究,通过excel的参数读入初步设计资料,利用软件得出了截面初步设计数据;对于吊索,针对其参数化建模进行了探究,通过输入的18个初始参数值,建立销接式锚头的吊索几何模型;对于索夹,针对其几何参数化建模和参数验算进行了探究,通过输入的23个初始参数值,建立销接式索夹几何模型,并进行了参数的验算;对于索鞍,针对其几何参数化建模进行了探究,通过输入的初始参数值,建立肋板式主索鞍和摆轴式散索鞍几何模型。

邵国建,胡丰[7](2016)在《深厚覆盖层下锚碇沉井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进展》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评述深厚覆盖层下锚碇沉井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及其长期稳定性问题的国内外研究进展,重点讨论锚碇沉井基础的极限承载力、短期和长期变位以及稳定性的基本理论和研究方法,详细阐述在该领域的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并提出了未来研究重点和发展趋势。

万昌中[8](2013)在《悬索桥特大沉并锚碇的沉降计算》文中认为锚碇是悬索桥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关键承力构件之一。随着城市的发展,修建在城区的悬索桥也在增多,故对锚碇的研究不能局限在传统的结构安全、变位控制以及稳定性分析等方面,还要考虑其施工过程对相邻环境(如高楼、江堤等)的影响等新问题。本文依托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工程实践,根据大桥北锚碇特大圆形沉井结构特点及其复杂工程地质条件,结合现场位移和结构控制点的监测数据,利用有限元软件ADINA对沉井下沉及锚碇的其他施工过程进行了模拟,对其外围的地下连续墙和沉井施工过程中的荷载传递进行了分析,同时还研究了沉井下沉初期结构应力分布和上部锚体在浇筑过程中的受力状况,对沉井各施工节段对邻近建筑物与构筑物的影响进行探索。研究结果表明:(1)地下连续墙改变了土体应力传递路径,限制了土中应力的横向扩展,也缩小了沉井下沉的土体高应力区影响范围,有效减小邻近土体沉降,减轻施工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地下连续墙在沉井施工过程中,中下部在土体的挤压作用下,会产生向外的变形,变形量随着下沉深度增加而增加,最大变形量为28mm。沉井封底会改变土体应力传递路径,锚碇的后续施工对地连墙的变形影响不大。(2)沉井下沉过程对邻近周边环境的影响是本课题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分别在高楼群及长江大堤两处各选取3个土体沉降测点,动态模拟了沉井下沉过程中测点的位移规律。计算所得在沉井下沉完成时高楼周边测点和长江大堤上测点的最大沉降值为分别为2.27mm、1.66mm,与现场监测过程最大值3.44mm、2.70mm对比,误差值分别为1.17mm及1.04mm,计算值较实测值稍小,沉井封底会改变一些测点的沉降变化趋势。根据相关规范要求,周边高楼及江堤处沉降均在安全范围内。对于类似工程中沉降监测点的布置,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3)沉井下沉初期结构受力处于不利状态,应力分布较为复杂,在沉井刃脚、十字隔墙、十字隔墙与环形井壁结合处均存在较大拉应力,上述位置要布置应力监测点,并在下沉初期加大监控密度。上部锚体浇筑前期,结构受力类似于悬臂梁,且混凝土强度尚未完全形成,可加大悬臂端的配筋量。

吴胜东,吉林,阮静[9](2009)在《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指出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建设条件复杂,工程难度大。为提高工程质量,确保工程安全,开展了大桥关键技术研究,在解决大桥建设重点和难点问题的基础上,积累了理论和实践经验,形成了长大跨径悬索桥建设成套关键技术,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论述。

彭社琴[10](2009)在《超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研究 ——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北锚碇深基坑工程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北锚碇超深基坑长69m,宽50m,深约50m。深基坑支护结构为外部钢筋混凝土地下连续墙,内部设多道钢筋混凝土水平框架内支撑。为了探讨超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土体相互作用,本文系统分析了该超深基坑的施工监测资料,结合三维数值模拟,对围护墙体水平位移、坑外地面沉降、坑壁土压力及其相互关系进行了深入研究,获得了如下主要认识和结论。(1)随着开挖深度增大,墙体最大水平位移不断增大,但在不同阶段墙体变形增大幅度不同。在开挖深度22.3m之前,有加速发展趋势,之后便不断收敛。同水平面上,基坑长边中点、短边中点变形大于角部。墙体水平位移沿深度方向总体呈中部大、上部和底部小的“凸”形形状,随开挖进行最大位移位置不断下移。通过深入分析得出:开挖深度在22.326.3m之前,最大位移位置与相应的位移量变化基本成正相关关系。而在开挖深度达26.3m之后,最大位移位置的下移和最大位移的增长均较小。地面沉降在开挖深度22.3m以前较小,之后受坑外降水影响沉降显着加大。(2)对于墙体水平位移,通过Peck法估算值和实测值的对比分析,提出了针对多支撑体系,系统整体刚度较大,抗隆起安全系数为1.4时的估算墙体水平位移(变形)的修正公式。(3)针对润扬基坑的实际地表沉降提出了沉降变形估算包络线。(4)开挖初期土压力表现出静止土压力特性,随着开挖进行,土压力曲线出现挠曲,并且大部分测点的土压力值有所减小。(5)通过研究将本基坑开挖过程中土压力沿深度变化形式从概念上归为斜直线模式、波状递增模式、阶状递增模式、附加应力作用叠加模式四种模式。每种模式给出了相应的分布图式。(6)研究正常施工情况(无坑外降水)墙体水平位移(变形)与坑壁土压力的关系得出:开挖初期(挖深约小于6m时)土压力和墙体变形均较小;随后在墙体变形仍然较小时而土压力突然增大。随后随变形不断发展土压力虽有波动,但总体平稳,曲线的相对斜率趋于0或小于0。特定的开挖深度对曲线的斜率影响较小,不同深度曲线的斜率变化较大。(7)坑外降水开始后,基坑浅部(约18m)以上变形向相反方向发展,在基坑的较深部位(约18m)以下变形仍在增加,但增加的幅度已大幅减小,即随着测点深度增加,墙体变形与土压力的关系在坑外降水影响下可由:变形和土压力均明显减小(近y轴的斜直线)→变形相对稳定土压力减小(竖直线)→变形仍有所发展土压力减小(远y轴的斜直线)进行转化。(8)通过分析得出土压力与墙体变形关系系数与坑壁深度的关系,利用此关系可计算考虑基坑变形的土压力问题。(9)通过不同土压力分布模式的结构验算,得出了地连墙设计中分段配筋应慎用,以及考虑波状递增土压力形式作用下,由于墙体挠曲复杂,为保证结构安全,应采用双面对称配筋,并且配筋率应较计算结果有一定提高,本文建议增大20%的配筋率以应对可能出现的非常情况。(10)通过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采用四因素五水平正交数值模拟结果分析得出:①支护结构的安全决定于支护结构体系刚度和土体强度(刚度)的匹配情况。一般土体强度较高、刚度较大,支护结构体系刚度可相对较小,而软弱土体则要求较大的支护结构体系刚度才能保证支护结构安全。②墙体变形随墙体厚度增加而不断减小。表现出墙体厚度小于1.2m时,增加墙体厚度可以使墙体变形迅速减小,而当墙体厚度超过1.2m时,增加墙体厚度,墙体变形减小不太显着;可能存在一临界墙体厚度,当超过此厚度,增加墙体厚度的效益变得不太显着,而若小于此厚度一定值,结构便会向不稳定状态发展。③墙体变形随基坑土体强度(刚度)增强而不断减小。④支撑间距、支撑截面尺寸对墙体变形的影响没有土体强度、墙体厚度的影响显着。本文的研究成果从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北锚碇特定的基坑规模和支护结构体系获得,对类似工程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作用,对超深基坑的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具有一定意义。

二、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三维地质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三维地质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新型板桩复合式锚碇承载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悬索桥锚碇研究现状
        1.2.1 锚碇稳定性研究现状
        1.2.2 锚碇变位研究现状
        1.2.3 锚碇结构形式研究现状
        1.2.4 锚碇施工技术研究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板桩复合式锚碇受力理论分析
    2.1 板桩复合式锚碇的提出
    2.2 板桩复合式锚碇与土体的相互作用机理
        2.2.1 板桩复合式锚碇与土体接触面剪切变形规律
        2.2.2 板桩复合式锚碇侧面土压力与变形规律
    2.3 板桩复合式锚碇稳定性验算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板桩复合式锚碇数值模拟分析
    3.1 FLAC3D有限差分软件简介
        3.1.1 FLAC3D简介
        3.1.2 有限差分法基本原理
    3.2 数值模拟过程
        3.2.1 网格模型的建立
        3.2.2 本构模型及屈服准则的选取
        3.2.3 边界条件的设置
        3.2.4 数值模拟计算参数的确定
        3.2.5 初始地应力场的确定
        3.2.6 计算工况的确定
    3.3 模拟结果分析
        3.3.1 锚碇基础在均布竖向荷载作用下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3.3.2 锚碇基础在均布水平荷载作用下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3.3.3 锚碇施工完毕时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3.3.4 运营阶段主缆拉力作用下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3.3.5 等比例施加主缆拉力下数值模拟分析结果
    3.4 板桩复合式锚碇与传统阶梯重力锚碇模拟结果对比
        3.4.1 锚碇施工完成阶段锚碇变位对比
        3.4.2 运营阶段锚碇变位对比
    3.5 板桩复合式锚碇可行性讨论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板桩复合式锚碇承载能力影响因素分析
    4.1 岩体参数影响
        4.1.1 岩体变形模量的影响
        4.1.2 岩体粘聚力的影响
        4.1.3 岩体内摩擦角的影响
    4.2 板桩高度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板桩复合式锚碇施工工艺与经济性分析
    5.1 概述
    5.2 板桩复合式锚碇结构特点
    5.3 板桩复合式锚碇主要施工过程
    5.4 板桩基础施工工艺研究
    5.5 板桩复合式锚碇经济性分析
        5.5.1 材料造价
        5.5.2 施工工期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1 )参与的学术交流与科研项目
    2 )发表的学术论文

(2)悬索桥根式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悬索桥锚碇基础的发展现状
        1.2.1 隧道式锚碇
        1.2.2 重力式锚碇
        1.2.3 根式锚碇与其他新型锚碇
    1.3 根桩的研究现状
        1.3.1 变截面桩
        1.3.2 根桩
        1.3.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4 论文主要研究内容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研究技术路线
    参考文献
第2章 竖向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特性分析
    2.1 引言
    2.2 根桩竖向沉降的非线性理论分析方法
        2.2.1 荷载传递模型与模型参数
        2.2.2 根键挤扩效应的理论分析
        2.2.3 根式基础非线性沉降问题的理论解
        2.2.4 根式基础非线性沉降问题的迭代方法
    2.3 数值算例验证
        2.3.1 算例情况
        2.3.2 结果及结论
    2.4 池州长江公路大桥根桩静载试验验证
        2.4.1 试桩工程概况
        2.4.2 静载试验
        2.4.3 计算验证与分析
    2.5 根式基础竖向沉降特性的参数分析
    2.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3章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特性分析
    3.1 引言
    3.2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键作用分析
        3.2.1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键受力模式
        3.2.2 根键的水平抵抗力
        3.2.3 根键的抵抗力矩
    3.3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承载的理论分析方法
        3.3.1 基于传递矩阵法的理论解
        3.3.2 非线性计算的迭代方法
        3.3.3 非线性荷载传递模型
    3.4 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根桩水平荷载试验验证
        3.4.1 试桩工程概况
        3.4.2 水平静载试验
        3.4.3 计算验证与分析
    3.5 组合荷载作用下根桩水平承载特性的参数分析
    3.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4章 根桩的组合荷载模型试验
    4.1 引言
    4.2 试验目的及内容
        4.2.1 试验目的
        4.2.2 试验内容
    4.3 模型试验设计
        4.3.1 模型桩
        4.3.2 地基土
        4.3.3 砂箱及加载装置
        4.3.4 数据量测及采集
        4.3.5 试验步骤
    4.4 试验结果及分析
        4.4.1 桩身弯矩计算
        4.4.2 第一组试验
        4.4.3 第二组试验
        4.4.4 第三组试验
        4.4.5 竖向分力对水平承载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5章 根式锚碇的位移理论分析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根式锚碇的位移理论分析方法
        5.2.1 基本假定
        5.2.2 线弹性计算方法
        5.2.3 非线性计算方法
    5.3 秋浦河大桥北锚碇工程概况
        5.3.1 工程背景
        5.3.2 工程场地地质条件
        5.3.3 总体施工方案及过程
    5.4 秋浦河大桥北锚碇的理论计算与分析
        5.4.1 计算工况
        5.4.2 荷载计算
        5.4.3 测量验证
        5.4.4 根式锚碇承载特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6章 根式锚碇的长期位移特性研究
    6.1 引言
    6.2 现场原状土的蠕变试验研究
        6.2.1 试验对象选择
        6.2.2 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试验
        6.2.3 三轴固结排水剪切蠕变试验
    6.3 蠕变模型及其参数识别
        6.3.1 土体流变本构模型
        6.3.2 土体的三维流变模型
        6.3.3 Burgers模型及参数识别
    6.4 秋浦河大桥北锚碇蠕变数值分析
        6.4.1 数值模型及计算工况
        6.4.2 数值分析结果
    6.5 秋浦河大桥北锚碇长期位移监测
        6.5.1 长期监测方案
        6.5.2 长期监测结果与讨论
    6.6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展望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3)斜风作用下大跨度悬索桥施工阶段颤振稳定性精细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悬索桥的发展现状与趋势
        1.2.1 国外发展现状
        1.2.2 国内发展现状
        1.2.3 未来发展趋势
    1.3 悬索桥施工期颤振稳定性研究现状
    1.4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1.5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和主要内容
        1.5.1 本文研究的目的意义
        1.5.2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斜风下大跨度悬索桥颤振稳定性分析理论
    2.1 引言
    2.2 风荷载
        2.2.1 静风荷载
        2.2.2 自激气动力
    2.3 斜风下结构静风效应求解方法
        2.3.1 静风平衡方程
        2.3.2 静风稳定性程序求解方法及计算流程
    2.4 斜风下颤振稳定性分析方法
        2.4.1 颤振方程
        2.4.2 求解方法
    2.5 斜风下大跨度桥梁三维非线性颤振分析程序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跨度悬索桥成桥及施工理想状态分析
    3.1 引言
    3.2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悬索桥简介
    3.3 润扬悬索桥理想成桥和空缆状态分析
        3.3.1 有限元建模
        3.3.2 成桥和空缆状态分析
    3.4 悬索桥施工理想状态分析
        3.4.1 施工方案简述
        3.4.2 施工理想状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斜风下大跨悬索桥成桥状态颤振稳定性分析
    4.1 引言
    4.2 润扬悬索桥成桥状态动力特性分析
    4.3 斜风下大跨悬索桥成桥状态颤振稳定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斜风下大跨悬索桥施工阶段颤振稳定性分析
    5.1 引言
    5.2 润扬悬索桥施工阶段动力特性分析
    5.3 斜风下大跨悬索桥施工阶段颤振稳定性分析
        5.3.1 施工方案一
        5.3.2 施工方案二
        5.3.3 施工方案三
        5.3.4 各施工方案比较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1.1 施工理想状态
        6.1.2 结构动力特性
        6.1.3 斜风下结构颤振稳定性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南京长江三桥成桥状态静力三分力系数和气动导数
    附录2 :南京长江三桥施工状态静力三分力系数和气动导数
致谢
作者简介
    1 作者简历
    2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 参与的科研项目及获奖情况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静风荷载对于悬索桥弯曲振动模态频率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悬索桥简介
        1.1.1 悬索桥组成部分
        1.1.2 加劲梁
        1.1.3 缆索系统
        1.1.4 桥塔
        1.1.5 锚锭
    1.2 悬索桥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中国悬索桥发展历史
        1.2.2 外国悬索桥发展历史
        1.2.3 现代悬索桥的发展概况
    1.3 悬索桥理论发展概况
        1.3.1 悬索桥缆索理论的发展概况
        1.3.2 弹性理论与挠度理论的发展概况
    1.4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5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悬索桥动力特性分析方法
    2.1 对于线性垂直振动历史回顾
    2.2 悬索桥振动性状分析
        2.2.1 竖向挠曲振动的有限元分析方法
        2.2.2 三维空间振动的有限元方法
    2.3 风致振动分析
        2.3.1 风致振动分类
        2.3.2 桥梁抗风规范简介
        2.3.3 风力效应分析
    2.4 基于加权余量原理的近似计算方法-伽辽金法
    2.5 分岔理论
        2.5.1 叉形分岔
        2.5.2 霍普夫分岔
        2.5.3 鞍-结分岔
        2.5.4 跨临界分岔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悬索桥静风荷载作用下的模态频率的解析计算
    3.1 润扬悬索桥有限元建模
        3.1.1 工程概况
        3.1.2 有限元建模
    3.2 悬索桥非线性模型的模态函数
        3.2.1 Galerkin法对线性化模型进行截断
        3.2.2 悬索桥固有频率的解析计算
        3.2.3 静风荷载对模态频率的影响
    3.3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算例
        3.3.1 主缆垂度对于悬索桥结构刚度的影响
        3.3.2 主缆抗拉刚度对于悬索桥结构刚度的影响
        3.3.3 单位桥长质量对于悬索桥结构刚度的影响
        3.3.4 加劲梁抗弯刚度对于悬索桥结构刚度的影响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跨度悬索桥在静风荷载作用下的动力特性
    4.1 向下的静风荷载对于悬索桥模态频率的影响
    4.2 向下的静风荷载作用下影响悬索桥非线性响应的因素
        4.2.1 主缆垂度对于静风荷载下悬索桥非线性响应的影响
        4.2.2 主缆刚度对于静风荷载下悬索桥非线性的影响
        4.2.3 单位桥长质量对于静风荷载下悬索桥非线性的影响
        4.2.4 加劲梁刚度对于静风荷载下悬索桥非线性的影响
    4.3 向上的静风荷载对于悬索桥模态频率的影响
    4.4 向上的静风荷载作用下影响悬索桥非线性响应的因素
        4.4.1 主缆垂度对于静风荷载下悬索桥非线性的影响
        4.4.2 主缆刚度对于静风荷载下悬索桥非线性的影响
        4.4.3 单位桥长质量对于静风荷载下悬索桥非线性的影响
        4.4.4 加劲梁刚度对于静风荷载下悬索桥非线性的影响
    4.5 简谐荷载作用悬索桥非线性振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5.1 论文总结
    5.2 展望与不足
        5.2.1 不足
        5.2.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5)大型地下连续墙环向刚度与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地下连续墙工程应用现状
        1.2.1 地下连续墙的起源与发展
        1.2.2 地下连续墙在悬索桥锚碇基础工程的条件
        1.2.3 地下连续墙的工程应用现状
    1.3 环向刚度修正系数研究现状
        1.3.1 地下连续墙接头形式
        1.3.2 接头效应研究现状
        1.3.3 施工误差对环向刚度影响研究现状
    1.4 环形地下连续墙计算理论研究现状
        1.4.1 研究现状
        1.4.2 计算方法概述
    1.5 葫芦型地下连续墙受力研究现状
    1.6 课题来源
    1.7 本文的研究内容
        1.7.1 研究目的
        1.7.2 研究内容
第2章 接缝泥皮对环向刚度的影响研究
    2.1 引言
    2.2 环向刚度折减效应的影响
        2.2.1 概述
        2.2.2 实例工程
        2.2.3 计算分析
    2.3 地连墙槽段接缝泥皮效应单元体试验
        2.3.1 工况设计与试件制作
        2.3.2 试验材料参数
        2.3.3 试验方法和步骤
    2.4 试验数据与分析
        2.4.1 实测荷载位移关系
        2.4.2 接缝力学特性
    2.5 考虑泥皮效应的环向刚度修正系数
    2.6 考虑泥皮效应的环形地连墙计算方法
        2.6.1 修正系数法
        2.6.2 串联弹簧法
    2.7 验证与实例
        2.7.1 方法验证
        2.7.2 实例分析
    2.8 小结
第3章 施工误差对环向刚度的影响研究
    3.1 引言
    3.2 研究思路
        3.2.1 施工误差
        3.2.2 有限元模型
    3.3 不同荷载模式计算结果分析
    3.4 不同施工误差计算结果分析
        3.4.1 轴线误差
        3.4.2 厚度误差
        3.4.3 倾斜度误差
    3.5 参数分析
        3.5.1 半径
        3.5.2 高度
        3.5.3 壁厚
    3.6 工程实例分析
        3.6.1 施工误差及数据分析
        3.6.2 考虑实际施工误差数据建模分析
    3.7 结论
第4章 基于能量法的环形地连墙受力分析
    4.1 引言
    4.2 受力分析
        4.2.1 基本方程
        4.2.2 外力荷载
    4.3 能量解法
        4.3.1 问题泛函
        4.3.2 试探函数
        4.3.3 变分方程组
        4.3.4 边界条件应用及求解
    4.4 实例分析
    4.5 小结
第5章 葫芦型地连墙设计方法研究
    5.1 引言
    5.2 工程背景
        5.2.1 概况
        5.2.2 基础概况
        5.2.3 土层分布及荷载
        5.2.4 施工工序
    5.3 研究目标及方法
        5.3.1 研究目标
        5.3.2 研究计算方法
    5.4 经济性分析
    5.5 简单荷载下无内衬地连墙变形和受力性能
        5.5.1 Y槽段变形性能
        5.5.2 中隔墙变形与受力性能
        5.5.3 Y槽段受力性能
        5.5.4 墙体变形性能
        5.5.5 墙体受力性能
        5.5.6 小结
    5.6 简单荷载下有内衬地连墙变形和受力性能研究
        5.6.1 研究内容
        5.6.2 理论分析
        5.6.3 半葫芦型与葫芦型的比较
        5.6.4 内衬受力和变形性能
        5.6.5 墙体变形和受力性能
        5.6.6 小结
    5.7 被动土压力的影响
        5.7.1 半葫芦型与葫芦型的比较
        5.7.2 被动土压力影响分析
    5.8 复杂情况葫芦型地连墙变形和受力性能
        5.8.1 半葫芦型与葫芦型的比较
        5.8.2 墙体变形和受力性能
        5.8.3 内衬变形和受力性能
    5.9 接缝泥皮对葫芦型地连墙的影响
        5.9.1 计算方法和模型
        5.9.2 计算结果
    5.10 葫芦形地连墙设计方法
    5.11 小结
结论与展望
    1.结论
    2.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基于BIM的悬索桥缆索系统参数化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BIM技术的定义和特点
        1.1.2 桥梁BIM技术的研究意义
        1.1.3 基于BIM的悬索桥缆索系统参数化设计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BIM的桥梁工程研究现状
        1.2.2 悬索桥缆索系统设计研究现状
        1.2.3 现有研究的缺陷或不足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与技术路线
第2章 基于BIM的缆索系统参数化设计方法
    2.1 缆索系统概述
        2.1.1 主缆
        2.1.2 吊索
        2.1.3 索夹
        2.1.4 索鞍
    2.2 桥梁BIM参数化建模软件
        2.2.1 Autodesk公司Dynamo软件应用现状
        2.2.2 其他核心建模软件的应用现状
        2.2.3 可视化编程软件Dynamo
    2.3 缆索系统BIM模型参数化建模方法
        2.3.1 BIM标准中对模型细节度的要求
        2.3.2 模块化PBS定义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缆索系统设计规律总结
    3.1 主缆
        3.1.1 主缆材料性能发展规律
        3.1.2 主缆索股重量与桥梁总长度关系
        3.1.3 主缆索股排布规律
        3.1.4 主缆初步设计方法
    3.2 吊索
        3.2.1 平行钢丝索截面应用现状
        3.2.2 钢丝绳截面应用现状
        3.2.3 其他类型截面应用现状
    3.3 索夹
        3.3.1 规范设计要求
        3.3.2 索夹螺杆间距排布规律
    3.4 索鞍
        3.4.1 主索鞍
        3.4.2 散索鞍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缆索系统的BIM应用
    4.1 主缆
        4.1.1 数据模板与读入
        4.1.2 数据处理和筛选
        4.1.3 数据整理及输出
    4.2 吊索
        4.2.1 数据模板与读入
        4.2.2 建立索股和锚杯
        4.2.3 建立叉形耳板
        4.2.4 效果对比
    4.3 索夹
        4.3.1 数据模板与读入
        4.3.2 几何建模
    4.4 索鞍
        4.4.1 主索鞍
        4.4.2 散索鞍
    4.5 模型的后续应用
    4.6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实践项目

(7)深厚覆盖层下锚碇沉井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深厚覆盖层下锚碇沉井基础的极限承载力研究
    1. 1 研究现状
    1. 2 存在问题
    1. 3 研究重点和方向
2 深厚覆盖层下锚碇沉井基础短期与长期变位研究
    2. 1 研究现状
    2. 2 存在问题
    2. 3 研究重点和方向
3 深厚覆盖层下锚碇沉井基础的失稳机理与稳定性评价
    3. 1 研究现状
    3. 2 存在问题
    3. 3 研究重点和方向
4 结语

(8)悬索桥特大沉并锚碇的沉降计算(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来源
    1.2 国内外锚碇研究动态分析
        1.2.1 国内外悬索桥的发展概况
        1.2.2 国内外悬索桥锚碇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2章 重力式锚碇的计算分析原理
    2.1 土体位移分析理论
    2.2 沉井结构计算
        2.2.1. 沉井自重下沉验算
        2.2.2. 沉井底部竖向挠曲验算
        2.2.3. 沉井刃脚受力计算
    2.3 四种简单弹塑性本构模型
        2.3.1. Tresca 模型
        2.3.2 von Mises 模型
        2.3.3 Mohr-coulomb 模型
        2.3.4 Drucker-Prager 模型
第3章 有限元建模及其应用
    3.1 计算软件
        3.1.1 ADINA 简介
        3.1.2 ADINA 的功能
        3.1.3 ADINA 的特点
        3.1.4 ADINA 的应用
    3.2 武汉鹦鹉洲长江大桥北锚碇工程
        3.2.1 工程概况
        3.2.2 工程地质条件
        3.2.3 测点布置
    3.3 有限元建模
        3.3.1 计算模型
        3.3.2 计算方法及其步骤
        3.3.3 计算参数选取
第4章 数值仿真计算成果及分析
    4.1 地下连续墙受力与变形
        4.1.1 计算结果及分析
    4.2 锚碇周边土体位移与分析
        4.2.1 监测数据与数值计算结果
        4.2.2 数据对比与分析
    4.3 结构应力分析
        4.3.1 沉井应力分析
        4.3.2 锚体结构应力分析
第5章 总结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1: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情况
附录 2: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10)超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研究 ——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北锚碇深基坑工程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 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深基坑变形
        1.2.2 深基坑坑壁土压力
        1.2.3 深基坑坑壁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
        1.2.4 存在的问题
    1.3 主要研究内容、思路、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第2章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北锚碇深基坑工程概况
    2.1 工程场地地质概况
        2.1.1 场区地形及地貌特征
        2.1.2 场地地层岩性特征
        2.1.3 场区水文地质概况
        2.1.4 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
    2.2 北锚碇深基坑支护设计简介
        2.2.1 设计方案
        2.2.2 计算模型和分析方法
        2.2.3 荷载作用及计算参数
        2.2.4 地连墙计算工况及计算结果
        2.2.5 地连墙配筋计算及截面设计
        2.2.6 框架内支撑设计
    2.3 北锚碇深基坑支护施工简介
        2.3.1 整体施工方案及工艺流程
        2.3.2 地下连续墙施工
        2.3.3 基坑开挖及支撑体系施工
        2.3.4 基坑开挖辅助工程
    2.4 北锚碇深基坑施工监测
        2.4.1 监测内容及测点布置
        2.4.2 与本文研究内容相关的各类监测方法原理
第3章 北锚碇基础超深基坑变形监测成果分析
    3.1 基坑变形
        3.1.1 墙体变形
        3.1.2 地表沉降
        3.1.3 基坑底部隆起
    3.2 墙体水平变形时空规律
    3.3 基坑周围地表沉降时空规律
    3.4 基坑变形估算结果与实测资料对比分析
        3.4.1 墙体变形估算
        3.4.2 地表沉降估算
    3.5 超深基坑变形形式分析
        3.5.1 润扬基坑支护墙体的变形形式分析
        3.5.2 其它基坑支护桩墙的变形形式对比分析
        3.5.3 地表沉降曲线形式
    3.6 基坑变形影响因素初步分析
        3.6.1 基坑的形状和规模
        3.6.2 基坑土层条件
        3.6.3 基坑支护系统
        3.6.4 基坑土体开挖情况
        3.6.5 基坑工程的环境条件
        3.6.6 基坑工程的辅助工作
    小结
第4章 北锚碇基础超深基坑土压力监测成果分析
    4.1 基坑土压力时空规律
        4.1.1 土压力监测布置
        4.1.2 基坑开挖初期土压力
        4.1.3 基坑开挖至中部时土压力
        4.1.4 基坑开挖接近底部时土压力
    4.2 不同工况下土压力动态变化规律研究
        4.2.1 基坑理论土压力分布
        4.2.2 基坑各工况实测土压力与理论土压力对比分析
    4.3 土压力的影响因素分析
    4.4 超深基坑土压力分布模式
    小结
第5章 超深基坑土压力与变形相互关系研究
    5.1 墙体水平位移与坑壁土压力的关联性分析
    5.2 考虑墙体位移的土压力计算问题研究
    5.3 支护墙体变形发展形式与结构稳定性
    5.4 不同分布模式土压力对结构安全性影响
        5.4.1 计算假定及计算模型简化
        5.4.2 计算结果及分析
    小结
第6章 超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数值模拟研究
    6.1 数值模拟目标和计算方案
        6.1.1 数值模拟目标及思路
        6.1.2 正交试验设计原理简介
        6.1.3 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数值模拟方案确定
    6.2 计算程序FLAC3D 简介
        6.2.1 材料的本构关系
        6.2.2 岩土与结构相互作用分析特殊单元
    6.3 建立模型
    6.4 拟合分析
    6.5 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分析
        6.5.1 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各方案计算结果
        6.5.2 计算结果分析
        6.5.3 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主要认识
        6.5.4 支护结构系统可行性分析
    6.6 主要结论与认识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四、润扬长江公路大桥三维地质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型板桩复合式锚碇承载性能研究[D]. 黄彩华.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2]悬索桥根式锚碇基础承载特性理论与试验研究[D]. 罗晓光. 合肥工业大学, 2021(02)
  • [3]斜风作用下大跨度悬索桥施工阶段颤振稳定性精细化分析[D]. 赵晨阳. 浙江工业大学, 2020(02)
  • [4]静风荷载对于悬索桥弯曲振动模态频率的影响[D]. 王明光. 昆明理工大学, 2020(05)
  • [5]大型地下连续墙环向刚度与受力性能研究[D]. 崔剑峰. 湖南大学, 2019(01)
  • [6]基于BIM的悬索桥缆索系统参数化设计研究[D]. 刘宇航.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7]深厚覆盖层下锚碇沉井基础的极限承载力及其长期稳定性研究进展[J]. 邵国建,胡丰. 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6(01)
  • [8]悬索桥特大沉并锚碇的沉降计算[D]. 万昌中. 湖北工业大学, 2013(S1)
  • [9]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关键技术研究[A]. 吴胜东,吉林,阮静. 江苏省公路学会优秀论文集(2006-2008), 2009
  • [10]超深基坑支护结构与土相互作用研究 ——以润扬长江公路大桥南汊北锚碇深基坑工程为例[D]. 彭社琴. 成都理工大学, 2009(12)

标签:;  ;  ;  ;  ;  

润扬长江公路大桥3D地质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