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的叙事结构

《史记》的叙事结构

一、《史记》的叙事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苏静[1](2021)在《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在中华文明史中占据重要一页。地处西北偏僻之隅的秦人,不断奋斗东进而逐步统一中国,开启了一个伟大国家的新纪元。近几十年来在中国考古学家的努力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不断发现,特别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让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考古呈现出序列化、体系化的成果。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当前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保护展示依然处于分散化各自为政的局面,严重影响其遗产价值的释放。本文以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为研究对象,以其整体性保护与展示方法为研究重点。通过对比类似的文化遗产概念,分析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集群特征,将其称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并基于其历史、考古研究的系列成果,运用文化遗产“关联性”概念,揭示其集群空间格局与整体关联机制。其次,在历史、艺术、科学、文化、社会价值维度,凝炼其整体价值内涵,并以此架构其价值体系。再次,针对其单点、分散的保护展示现状,运用整体系统的研究方法,基于其整体关联性和整体价值研究,在阐释整体价值目标下,初步建构其保护和展示体系。本文研究主要取得了如下结论,首先揭示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遗址点-遗址片区-遗址整体”层级构成及其“功能性关联”、“文化性关联”和“历史性关联”机制。其次,凝炼出其“见证统一国家创立过程”、“形成古代国家发展完整实物链”、“反映多元一体格局形成”、“构建中华文明标识秦文化核心”四项整体价值内涵。再次,初步建构了以“建立遗址体系信息库和管理平台”、“构建保护规划体系”为保护程序,遗址体系的“价值体系认知方法”、“完整性认知及评估方法”、“保护区划划定方法”为保护方法,“遗址点纳入制度”、“保护总体规划制度”、“联合管理制度”等为保护制度,并以“精准补充、注重关联和勘察环景”考古研究建议、“国-省-市/县”分级保护、“特区-分区-园区”分类保护、整体立法保护为保护建议的整体性保护体系。最后,建构了以“制度之始”、“国家之成”、“民族之基”为阐释主题,以“点-面-线”多层主题叙事结构为阐释框架,并以“建立阐释与展示总体规划制度、统一视觉识别系统、融媒体平台”为整体连贯强化措施的整体性展示体系。本文研究的创新体现在运用整体系统研究方法,揭示了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关联机制。针对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单点、分散的保护展示现状,建立了其整体保护策略集成框架,构建了其多层级主题叙事型阐释框架,实现了秦崛起及统一历史进程的完整阐释。同时,论文所提出的研究方法不仅可以用于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也可以应用于其他文化遗址类型及地区,以期我国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从碎片化、分散化状态,走向整体化、系统化的成熟阶段。

周洁[2](2021)在《《新序》叙事结构与叙事干预研究》文中认为

柴春椿[3](2021)在《舜帝传说与信仰研究》文中提出舜帝传说在历时长久的时空演变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多重叙事结构传承展演在当下。在空间上,传说发生地的转移与舜帝传说圈的形成反映出古史时代多元的部族关系和文化认同,影响着地方转场中民间传说空间叙事的建构;在时间上,舜帝传说的流变历经了从儒学化整合定型到故事化民间叙事转向的过程,影响着民间以传说为基础对地方历史记忆和文化特质的诠释体系的形成。同时,在舜帝传说的时空演变过程中,以始祖信仰、圣王信仰和孝德信仰为主体的舜帝信仰体系逐渐生成。本研究以舜帝传说发展演变的内在逻辑为线索,广泛搜集典籍文献、出土文献和古文字、民俗与民间文学活态资料、考古发掘及传世文物、方志碑刻、图像等资料,运用多重证据法、跨学科交叉研究法等多种研究方法,分专题对舜帝传说与信仰进行系统研究,在探讨传说的深层文化意蕴和伦理内涵的同时,建立比较完整的舜帝传说及信仰体系,揭示传说流变与信仰建构的互动关系。全文共分为五个章节:第一章:绪论部分,指出了研究的目的和意义,对近几十年来国内关于舜帝研究的重要成果进行了系统梳理,介绍了本研究运用的主要研究方法,对研究涉及到的几个重要概念问题进行了界定。第二章:解读舜帝传说中蕴含的神话质素与原型,划分舜帝传说的主要类型。神话与传说是两种不同思维方式对现实层的群体反应,是不同历史阶段社会群体对历史本身的认知与理解。舜帝处于从神治时期向人治时期转化的最终阶段,历经了从神话形象到历史传说人物的演变,其神性特征主要体现在天帝的身份等级及以鸟图腾为原型的重瞳神形之中,同时二妃神话原型也使舜帝传说拥有了神话的特质。舜帝传说经诸子的历史化改造后,神话成份愈益微弱,传说类型趋于定型,并于秦汉间得到整合,其主要传说类型大致可分为:生平事迹传说、尧舜禹禅让传说、君臣政治传说、音乐传说和后裔传说等。舜帝传说的类型划分,为下文进行专题研究提供了一个主体框架。第三章:探讨舜帝传说的部族文化意蕴与舜帝始祖信仰的生成发展。传说作为部族文化的符号载体,承载着族群的历史记忆和文化质素。舜帝传说类型和地域的阶段演绎,揭示了舜帝部族的迁徙轨迹;舜帝传说图腾信仰体系的演变整合,反映了部族的亲属族源与文明的渗透交融;部族间民俗文化在物质生产、制度建设、心意信仰等不同层面的相互作用,展现了多元部族的深度融合及中原文明的文化认同,直接推动了华夏民族的形成与国家雏形的演进。古史传说中的舜帝作为部族首领和华夏民族的始祖,成了氏族祖先崇拜的对象与民族始祖信仰的焦点,在当下展现为以姓氏宗亲为核心的宗祖信仰。第四章:分析舜帝传说的儒学化过程与舜帝圣王信仰的发展演变。舜帝是儒家圣王谱系的重要成员之一,其传说体系的形成过程,即舜帝传说的儒学化过程:尧舜禅让的传说情节与尧天舜日的政治理想成为了儒家政治思想的典型符号;内圣外王的舜帝孝子传说蕴含了儒家德政一体的统治观念;舜帝礼乐传说使其参与到了儒家德育教化的建构过程之中。舜帝作为儒家内圣外王的典范,自然成为儒者和封建统治阶层构建的圣王信仰体系的关键个体,并以官方为宣扬道德伦理的圣王祭祀和民间具有功利性的圣王信仰两种形式传承至今。第五章:论述舜帝传说的多重叙事结构与舜帝孝德信仰的形成传承。传说作为一种叙事体式,在历时和共时的传承过程中具有超越文本的多种表现媒介。舜帝传说通过汉魏画像等图像叙事和古典文学叙事等历时性传承媒介,通过地方转场中以口头、文本、景观等民间叙事方式呈现的共时性叙事媒介,通过融合生活场景、体现信仰传承的仪式表演叙事等时空交融的行为叙事媒介,从表层的传说叙事活动逐渐深入到了民众的深层信仰空间,推动了以孝道为核心的舜帝民间信仰的生成发展和当代展演。从上述对舜帝传说的发展流变和信仰体系的生成过程的研究,可以看出舜帝传说与信仰之间的互动关系,即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舜帝传说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道德精神是舜帝信仰体系形成的基础,同时信仰的客观需求为传说的发展和传承提供了内在动力。

雷晶晶[4](2020)在《二十世纪以来《史记》对“四大名着”的叙事影响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说明二十世纪以来,专门就《史记》对"四大名着"的叙事影响进行研究的成果有:"四大名着"对《史记》纪传体叙事结构的继承与发展、对《史记》叙事方式的传承、对《史记》叙事内容的接受与改造、对《史记》叙事美学的创造性继承,以及《史记》与"四大名着"叙事思维的比较等五个方面。研究呈现出由宏观层面的叙事结构研寻不断趋向微观上某一叙事角度的探究、由"四大名着"对《史记》叙事模式继承性比附的关注,转向对各自创造性发展的关注、从对"四大名着"中"某一个"与《史记》的观照转向综合型观照等特点。

陈思宇[5](2020)在《《三国遗事》神话原型及其民族意识研究》文中认为由高丽僧人一然编撰的《三国遗事》是一部记载了自公元前2333年坛君开辟古朝鲜国至936年高丽王朝灭亡后百济的通史性着作。它保存了大量历史、文化、文学、神话和传说等原始资料,具备史料和文学的双重价值,故在相关研究领域内占据重要地位,受到史学界、文学界等相关学科的重视。本文借鉴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对《三国遗事》中的神话意象进行原型研究,将其划分为三个不同的世界。运用叙事学研究方法,将《三国遗事》的神话按照喜剧、浪漫故事、悲剧、讽刺或反讽等模式进行叙事学分类,喜剧对应春天、浪漫故事对应夏天、悲剧对应秋天、讽刺或反讽对应冬天。综合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和叙事学研究方法分析《三国遗事》中神话原型的承继、变形、置换,探索这些原型在朝鲜文学史上的演化轨迹,进而探索其在朝鲜民族意识中的重要作用。论文分为六个部分,结语部分是对论文观点的概括总结。其他研究内容如下:第一章,即绪论部分。首先,界定研究对象是《三国遗事》中的广义神话,且神话具有文学性。其次,阐述当今国内外有关《三国遗事》的研究现状,国外研究现状以朝鲜半岛为主。再次,本文运用弗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和叙事学理论作为研究方法。最后,该研究存在探索空间,具有研究意义。分析《三国遗事》神话原型正是将弗莱神话-原型批评理论具体应用于东方神话的研究之中,加深了理论的实践意义。第二章阐述《三国遗事》中不同神话意象构成不同世界。神启式世界中的诸神意象;天真类比世界中的国王意象、动物意象,理性类比世界中的上座高僧意象,经验类比世界中的贫苦大众、女性意象、老人意象均是朝鲜先民将客观世界主观幻想后的具像化产物,是理想化的美好世界,展现朝鲜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阴府、独裁领袖等意象构成的魔怪式世界则间接表现朝鲜人民的向生意识。第三章从叙事学角度分析《三国遗事》的叙述结构。朝鲜神话的叙事结构以春天型神话为主、有关反讽与讽刺的神话大量缺失。前者与朝鲜人民的乐天精神、人神关系和实用性价值取向有关。后者是由朝鲜神话数量少、神话思维匮乏、作者受身份和思想限制等诸多原因导致的。第四章以《三国遗事》神话原型的承继、变形、置换为核心,以崔滋的《补闲集》为主要参考文献,从文学史横向上分析神话原型的变形、置换方式,确认原型的存在;从文学史纵向上追溯原型变形、置换的表现及其衍变轨迹。神话原型的变形主要表现为外在容貌的变形、存在形式的变形,神话原型的置换主要表现为身份置换、性别置换、原型寓意增加等置换轨迹。第五章深入探讨朝鲜神话的民族意识。朝鲜神话接受了中国的影响,其原型经过漫长的发展,形成了以花郎精神为核心的、崇智尚力、圆融无碍的民族意识。这种民族意识成为朝鲜人民生生不息的精神纽带,并不断被继承、发展和完善,成为民族凝聚力的内核。

刘子豪[6](2020)在《《史记》汉初宫斗叙事研究》文中认为《史记》作为一部叙事特点鲜明的历史着作,其叙事性是可圈可点的。在叙事的结构上,司马迁开创了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纪传体叙事结构,将叙事的基本视角放在历史人物自身上,展现出千人千面的叙事艺术,虽然是一部历史着作却具有极高的文学价值。笔者所讨论的《史记》汉初宫斗叙事研究是基于司马迁的创作,对汉初时期宫斗中的人物、事件、写作艺术等方面进行讨论的研究。不仅如此,本文力求还原司马迁对宫斗叙事的创作心态,对一系列宫斗叙事背后所隐含的哲学意义进行深刻思考,进而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行讨论。本文的研究方法是从《史记》的原文出发,结合各时代学者的点评与着述,并且参考西方叙事学理论,力求挖掘《史记》汉初宫斗叙事之中的叙事艺术。在绪论中,笔者将宫斗叙事的历史进行梳理,简要介绍宫斗叙事在不同史书之中的叙事艺术,并且从叙事的时间范围进行界定,对基本概念进行梳理。正文总共分为三章进行讨论。第一章讨论宫斗的叙事谋略,其中分为线性叙事、焦点叙事、网状结构叙事三种结构,将宫斗的谋略与结构进行结合讨论。第二章讨论汉初宫斗叙事的视角问题,在宫斗叙事的全知视角之下,笔者对人物的特点、叙事情节两方面进行论述,在讨论限知视角的部分中,主要涉及到叙事聚焦的切换、情节指向两个方面。第三章讨论宫斗叙事的笔法,分为讨论宫斗叙事思维与叙事艺术两个大方面。其中叙事的思维笔者总结为血统论与循环论,叙事艺术分为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方面进行讨论,分别是预叙、应验、节奏、互见四种艺术手法。在叙事的节奏中,笔者对司马迁所应用的闲笔与反复两种叙事技巧对叙事节奏的影响进行讨论,展现出宫斗叙事势如江河却又急中有闲的叙事节奏特点。

刘萌[7](2020)在《清华简《越公其事》叙事研究》文中提出吴越争霸是春秋中晚期的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吴越相争的记载多散见于《国语》《左传》《史记》《吴越春秋》等典籍之中,是研究中国古代叙事的重要文献资料。2017年4月,清华简研究团队发布了《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第七辑的整理报告,其中《越公其事》一篇详细记述了勾践从兵败栖于会稽,到励精图治,最终灭吴的过程,文义基本完整,书写整饬,为先秦叙事研究乃至中国史传文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目前学界对《越公其事》的研究主要集中于语言文字校对、史实考证方面,随着研究的深入也有部分学者开始关注到它的文学价值,但对于《越公其事》的叙事特点及其所蕴含的文化思想研究很少。本文立足于中西方的叙事理论成果,将传世文献与出土文献相比较,探讨《越公其事》的叙事特征及其叙事思想,发掘其叙事成就及影响。全文共分为六章,第一章是绪论,从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目的和意义、研究方法及创新点四个方面对本课题进行分析和论证,验证了本课题的可行性和进步性。第二章是叙事体例研究,通过对其行文特点的分析,总结出《越公其事》的叙事体例特征。第三章是叙事结构研究,通过对《越公其事》表层结构的分析,挖掘其深层结构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第四章是叙事视角与聚焦研究,分别从“谁在看”和“什么被看”两个角度对《越公其事》的内容进行研究,并从中窥见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情感。第五章是叙事语言研究,分别从其语言面貌和语言修辞两个方面对《越公其事》的语言进行分析,总结其语言特点。第六章是叙事成就分析,结合前面四章的研究成果,分别从体例、结构、视角与聚焦、语言四个方面探讨《越公其事》的叙事成就及其进步意义。通过以上对《越公其事》的叙事研究,一方面将其与传世文献相联系,有助于理清先秦叙事文学的发展脉络;另一方面从表层的内容和语言出发,深入到文本的思想主旨和写作意图,有助于进一步挖掘简文中所蕴含的社会历史内容。

邱海婷[8](2020)在《《史记》战争叙事研究》文中指出《史记》犹如一座叙事艺术宝库,古今众多学者都进行过挖掘、分析、探讨,而其叙事艺术在战争描写中也有所体现。本论文旨在对《史记》战争场面中叙事手法的运用及其产生的影响进行研究,对《史记》叙事研究进行新的有益尝试。第一章主要是基础统计分析。首先,通过文本细读,对《史记》所记载的战争按照统计原则进行整理,并以表格形式将《史记》所叙战争及其所在的主要篇目展示出来;其次,找出《史记》与《尚书》《左传》《战国策》《国语》四书记载战争史实相同的部分;最后,对《史记》战争史料的运用方法进行分析。第二章在第一章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集中探讨《史记》战争叙事的若干核心要素。第一节从史家、兵家、民间、民族四个角度出发,对司马迁所持战争叙事立场进行探讨。第二节论述《史记》战争叙事的结构艺术,分为整体和单体两个方面内容。第三节分析《史记》战争叙事的语言特色,主要涉及简洁明畅的叙事风格、以“短”为主的语言结构以及因人而异的语言特色三个维度。第四节通过战争人物分类和描写手法两个维度研究战争叙事中的人物特色。第三章主要探讨《史记》战争叙事对后世的影响。第一节探讨《史记》提供战争题材来源问题,第二节梳理《史记》战争叙写方法对后世的影响。总之,本文通过统计分析、归纳概括,尝试从叙事学角度对《史记》战争篇章作出一个较为清晰、深入的描述,从而拓展《史记》的研究领域。

李红[9](2020)在《中国传统说话视域下的元刊平话研究》文中认为中国传统说话艺术可溯之源长,具有悠久的历史。先秦口耳相传的神话传说已经出现说故事的因素,先秦瞽曚俳优说唱孕育了最早的说话艺术。到了后代,隋代侯白“能说一个好话”,唐代宫廷与民间都有频繁的说话活动。宋代是中国传统说话繁荣发展时期,不仅出现专门的“说话四家”,还有勾栏瓦舍这样的专门演出场所供说话艺术活动。说话艺人组织了专门的行会、书会,挂牌演出,盛极一时。宋代说话艺术的高度繁荣发展到元代实现了从口头到书面的飞跃。本文研究课题是中国传统说话视域下的元刊平话研究,元刊平话刊行于元代,它既是元代通俗小说的代表,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又是中国传统说话艺术高度繁荣的表现,课题本身显现着文学与文艺双重价值。本文将元刊平话置于传统说话视域下,这是一个新的研究视角,笔者希望能够在这样一个新视角下,通过努力做出一点点新意,能够在前辈学者研究基础上对元刊平话有更深入的认识。本文谈及的元刊平话主要指元刊《全相平话五种》,不涉及其它。元刊《全相平话五种》指的是元代建安虞氏书商在元至治年间刊刻发行的讲史平话,是五种平话的合称,包括:《新刊全相平话武王伐纣书》《新刊全相平话乐毅图齐七国春秋后集》《新刊全相平话前汉书续集》《新刊全相平话三国志》《新刊全相秦并六国平话》。这些平话作品每一种都分上中下三卷,除封面插图外,正文每页上面三分之一篇幅为图像,下面三分之二为文字,这种以图像和文字并出为形式的讲史平话,称之为“全相平话”。论文共六章内容,叙述过程中均采用元刊平话作品简称,分别从平话概念的界定;传统说话到元刊平话成书;元刊平话叙事相关问题;元刊平话外在表现形式;元刊平话内在审美特点;元刊平话对后世影响这六个方面展开论述。论文第一章是平话概念的界定。平话一词最早作为方言出现,是广西方言的一种,有其产生的特定历史背景,是历史上人口流动与当地语言融合而成的一种方言形式。福建闽东地区也有被称为平话的方言,从语言学角度来看作为方言的平话与元代刊行的平话文本似乎并无关系,实际上两者存在一定联系。平话一词不同于话本,不同于词话、诗话等同时代其他说唱文本。“平话”与“评话”一度混称,实则是不同概念,论文通过对比分析指出元刊平话是元代刊印的用当时流行的白话写成的通俗文学作品,是传统说话繁荣发展从口头到书面的重要体现。论文第二章论述从传统说话到元刊平话成书。传统说话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击鼓说唱俑的出土成为传统说话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实物资料。传统说话在两宋呈现繁荣局面,出现专门说话家数,两宋说话繁荣发展直接促进了元刊平话成书。元刊平话在元代特有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模仿说话人套语、表演方式、临场敷演等特点,同时依傍史书,借鉴民间传说及同时代元杂剧逐渐成书。论文第三章论述元刊平话叙事相关问题。元刊平话作为元代通俗小说代表,在叙事内容、叙事结构、叙事话语上都具有鲜明特征。元刊平话采用顺序联结性的线性叙事结构,围绕主要人物串联故事情节,在历史全知叙事视角下,从大时空叙事开始,长于预叙,以说话人的口吻体现叙述者声音,其间多穿插诗词韵语赋文,呈现诗性叙事话语特征。元刊平话不以儒家正统思想为标准,从普通大众审美需求出发,体现民间宗教思想,抒写平民英雄,具有浓郁的民间文学色彩。论文第四章论述元刊平话外在表现形式。元刊平话采用“全相”模式,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文字简化,与市民阶层白话无异,这种浅俗直观的形式会拥有更多读者,使普通大众的阅读过程轻松愉快,对普通读者具有很强吸引力。平话作品行间距较密,没有标点符号断句,阅读起来难免不便,阴文刻印给读者十分醒目的感觉,让读者一眼就能看到阴文提示的内容或者页码,极大方便了读者阅读。论文第五章论述元刊平话内在审美特点。元刊平话继承传统说话口头表演流畅、自然、朴实、生动、善于敷演等特点,虚构故事,带有鲜活可爱的民间气息,呈现出虚实相生、亦奇亦俗、浅显直率的审美特点。元刊平话基本依据史实,在实的基础上又多敷演虚构;善于造奇,满足普通读者猎奇心理,追求人物描写的俚俗之气;平话去繁就简突出主线,粗线条讲述故事,洒脱豪迈,直率地表达作者对人物的评价,反映民众心声,通俗易懂,保有通俗小说草创时期的最初形态。论文第六章论述元刊平话对后世影响。元刊平话是传统说话艺术及通俗文学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发挥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具有文学与文艺双重价值。元刊平话上承传统说话,不仅促进后世“评话”、“评书”艺术的再兴,更对明代章回体小说产生重要影响。元刊平话作品为章回体小说在故事内容和整体框架上提供了前提准备,章回体小说继承了元刊平话诸多特点,同时也进行了较大改造,《三国演义》与《封神演义》是成功改造的代表。通过《三国志平话》与《三国演义》,《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比较分析,可以得出结论,章回体小说直承元刊平话而来,正是有了元刊平话作品前期创作的探索与实践,才有了后来章回体小说的巨大成功。总的来说,元刊平话承继中国传统说话艺术而来,是传统说话口头讲史到书面讲史的飞跃,这个飞跃完成的标志就是平话。元人用笔将口头讲史故事记录下来,并开创性地编成小说予以刊行,使中国通俗小说揭开了崭新的一页。元刊平话代表着中国通俗小说史上第一个有文献可证的繁荣时期,在中国传统说话发展视域下审视元刊平话,不仅可以厘清传统说话发展脉络,还可以清楚地看到处在开创时期的元刊平话,其成书过程、表现形式、审美特点等对后代章回体小说的重要影响,元刊平话直接促进了后世章回体小说的出现与全面繁荣。

徐艺文[10](2020)在《刘向《新序》叙事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新序》是一部西汉刘向根据已有材料,加以选择、改造而成的历史故事集。本文以确立《新序》是一部历史故事集,并具有“小说”的意味为立足点,尝试结合中西方的叙事理论开展对《新序》的叙事研究,着重从五个方面来探讨《新序》的叙事艺术。前两章梳理和总结《新序》对先前史传作品在素材选择和人物形象塑造方面的借鉴之处与改造之笔。第三章重点介绍《新序》的叙事结构,外部结构上围绕着君、臣二元关系下分了十卷,每一个卷都有侧重点。而内部结构就是每一卷按以类相从的原则安排故事。第四章主要探讨《新序》的叙事话语。这一章主要围绕叙事理论展开,首先,分析《新序》的叙事时间,根据时序的不同分为“详今略古”和“省略与概要”,根据时距的不同分为“预叙”和“补叙”两种。其次,分析《新序》的叙述声音,刘向作为《新序》的编撰者,在《新序》中身份既明显又隐藏。最后,分析《新序》的叙事视角,并将其分为全知式叙事视角和戏剧式叙事视角。最后一章探讨《新序》叙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此章主要研究《新序》作为一部在中国叙事文学发展节点上的作品,其在叙事结构和立意表现形式上对后世的影响。

二、《史记》的叙事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史记》的叙事结构(论文提纲范文)

(1)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的研究背景
        1.1.1 关陇地区先秦之秦的历史
        1.1.2 关陇地区先秦之秦在中华文明中的地位
    1.2 论文研究对象的界定及其保存、保护、展示现状和问题
        1.2.1 研究对象的界定
        1.2.2 研究对象的保存、保护与展示现状
        1.2.3 研究对象保护与展示存在的问题及缺失
    1.3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及研究意义
        1.3.1 论文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3.2 论文的研究意义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动态分析
        1.4.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考古研究
        1.4.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历史研究
        1.4.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的保护研究
        1.4.4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群的文化遗产概念及其保护研究
        1.4.5 文化遗产保护与展示体系及相关研究
        1.4.6 文化遗产整体性保护方法研究
    1.5 论文的研究方法
        1.5.1 系统科学研究方法
        1.5.2 文献梳理与实地调查法
        1.5.3 问题史学方法
        1.5.4 类比、归纳和演绎研究法
        1.5.5 研究框架
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构成研究
    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概念的提出
        2.1.1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群的文化遗产的概念发展
        2.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概念
    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遗址点——组成型遗址与关联型遗址
        2.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都邑
        2.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秦公、王、帝陵
        2.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离宫别馆与苑囿
        2.2.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组成型遗址——祭祀处所
        2.2.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关联型遗址——道路
    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关联机制
        2.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单点关联机制
        2.3.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片区关联机制
        2.3.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关联机制
    2.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空间格局
    2.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环景(Setting)
        2.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环景
        2.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片区的环景
        2.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环景
    2.6 本章小结
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价值研究
    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价值认知
        3.1.1 国内外文化遗产的价值类型及定义
        3.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价值内涵认知逻辑
    3.2 相关价值研究综述
        3.2.1 秦文化的历史价值与当代意义研究
        3.2.2 秦统一的历史观照
        3.2.3 相关秦文化遗址的价值研究
    3.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整体价值
        3.3.1 历史价值:秦崛起与统一的历史进程——见证了中国大一统制度、统一国家的创立过程
        3.3.2 科学、艺术价值:古代中国国家形成的完整经历——形成了古代中国国家形态发展的完整实物链
        3.3.3 文化价值:华夏民族形成过程的映射——反映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过程
        3.3.4 社会价值:构建中华文明标识体系的秦文化核心
    3.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片区价值
        3.4.1 西垂片区的价值分析
        3.4.2 雍城片区的价值分析
        3.4.3 咸阳片区的价值分析
    3.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单点价值
        3.5.1 大堡子山遗址的价值分析
        3.5.2 雍城遗址的价值分析
        3.5.3 咸阳城遗址的价值分析
        3.5.4 秦始皇陵的价值分析
    3.6 本章小结
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认识
    4.1 文化遗产“完整性(Integrity)”的概念发展
        4.1.1 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的发展脉络
        4.1.2 文化遗产“完整性”的衡量标准
        4.1.3 文化遗产“完整性”概念的定义层面
        4.1.4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文化遗产对象“完整性”讨论
    4.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完整性认知
        4.2.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层级
        4.2.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层面
        4.2.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评估框架
    4.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完整性评估
        4.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完整性评估
        4.3.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整体层级的完整性说明
    4.4 本章小结
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建构
    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保存、保护和管理现状及缺失
        5.1.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保存现状
        5.1.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保护管理现状
        5.1.3 整体价值观照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管理的缺失
    5.2 类似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文化遗产对象的保护经验
        5.2.1 系列遗产(Serial Properties)的保护方略
        5.2.2 文化线路(Cultural Routes)的保护方略
        5.2.3 美国国家遗产区域(National Heritage Areas)的保护方略
        5.2.4 系列遗产、文化线路与美国国家遗产区域保护管理方式的异同
    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构成逻辑
    5.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程序
        5.4.1 建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信息库和管理平台
        5.4.2 构建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保护规划体系
    5.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方法
        5.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价值的认知方法
        5.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完整性的认知和评估方法
        5.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保护区划的划定方法
    5.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制度
        5.6.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遗址点纳入制度
        5.6.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总体规划制度
        5.6.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联合管理制度
    5.7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保护建议
        5.7.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考古研究建议
        5.7.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分级保护建议
        5.7.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分类保护建议
        5.7.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体系的整体立法保护建议
    5.8 本章小结
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建构
    6.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概念、原则和内容
        6.1.1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定义与辨析
        6.1.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原则
        6.1.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内容
    6.2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的方法
        6.2.1 文化遗产阐释规划的编制
        6.2.2 文化遗产主题阐释框架的构建
        6.2.3 文化遗产阐释与展示方法、方式的其他探索
    6.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的展示利用现状及缺失
        6.3.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体系遗址点的展示利用现状
        6.3.2 整体价值观照下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利用的缺失
    6.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组成内容
    6.5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阐释框架
        6.5.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阐释主题
        6.5.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的垂直建构(主题/价值—分解)
        6.5.3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的水平建构(主题—叙事线索)
        6.5.4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阐释框架遗址展示点的甄选
    6.6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叙事结构
        6.6.1 整体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6.2 片区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6.3 单点层级的“主题—叙事”结构
    6.7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展示方式
        6.7.1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节点展示方式
        6.7.2 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展示体系的整体展示方式
    6.8 本章小结
7 结论
    7.1 研究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在读期间研究成果
图录
表录
附录论文中相关评估及综述表录
致谢

(3)舜帝传说与信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意义与目的
    1.2 国内研究综述
        1.2.1 古史时代及神话的整体研究传统
        1.2.2 考据学视角传说考证的研究困境
        1.2.3 民俗学视野传说类型的研究趋势
        1.2.4 新时代解读舜文化的研究热潮
        1.2.5 以区域为范畴的民间研究成果
    1.3 研究方法
    1.4 重要概念界定
第二章 神话与传说:先秦舜帝传说的基本定型
    2.1 舜帝传说的神话原型解析
        2.1.1 帝舜:帝之称谓的神话性质
        2.1.2 舜妻:二妃传说的神话原型
        2.1.3 重瞳:舜帝神形中的原型崇拜
    2.2 舜帝传说主题的整合定型
        2.2.1 生平事迹传说
        2.2.2 尧舜禹禅让传说
        2.2.3 君臣政治传说
        2.2.4 音乐传说
        2.2.5 后裔传说
第三章 舜族三迁:舜帝传说的部族文化意蕴与始祖信仰
    3.1 舜帝传说的部族格局
        3.1.1 舜帝传说的考古学背景
        3.1.2 舜帝指涉部族的多样性
        3.1.3 舜臣所属部族的多元化
    3.2 舜帝传说的部族关系与文化意蕴
        3.2.1 图腾崇拜与舜帝部族的寻根溯源
        3.2.2 民俗互渗与多元部族的文明交汇
        3.2.3 传说演绎与华夏民族的精神世界
    3.3 舜帝部族融合与民族国家的发展
        3.3.1 华夏民族的肇始时期
        3.3.2 早期国家的基本形成
        3.3.3 舜帝传说的始祖信仰
第四章 尧天舜日:舜帝传说的儒学化与圣王信仰
    4.1 禅让传说与儒家政治理想的勾勒
        4.1.1 禅让传说的雅俗共择
        4.1.2 儒家理想政治的畅想
        4.1.3 尧天舜日意象的符号化
    4.2 孝子传说与儒家德政一体的形成
        4.2.1 受权模式的随德转移
        4.2.2 以孝为始的仁政体系
        4.2.3 内圣外王的德政一体
    4.3 礼乐传说与儒家德育教化的建构
        4.3.1 克己复礼的礼制教化
        4.3.2 始于远古的乐教传统
        4.3.3 舜帝传说的圣王信仰
第五章 传说与故事:舜帝传说的叙事结构与孝德信仰
    5.1 时空流转的图象叙事
        5.1.1 汉代舜帝形象图:叙事主体的时空再现
        5.1.2 北魏情节叙事图:语图互仿的结构象征
        5.1.3 宋金孝子意象图:深层结构的意识表现
    5.2 历时传承的文学叙事
        5.2.1 时空、审美与义理:诗歌叙事
        5.2.2 传说的故事演绎与传承:通俗文学
    5.3 地方转场的民间叙事
        5.3.1 口承文本叙事:信仰的地方诠释
        5.3.2 空间景观叙事:信仰的物质载体
        5.3.3 仪式表演叙事:信仰的行为传承
    5.4 舜帝传说的孝德信仰
        5.4.1 信仰整体中的个体表达:“二十四孝”传说的时代传承
        5.4.2 当代孝德信仰的文化展演:运城舜帝德孝文化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舜帝民间传说地方文本汇总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4)二十世纪以来《史记》对“四大名着”的叙事影响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一、“四大名着”对《史记》纪传体叙事结构的继承与发展
二、《史记》与“四大名着”叙事思维的比较
三、“四大名着”对《史记》叙事方式的传承
四、“四大名着”对《史记》叙事内容的接受与改造
五、“四大名着”对《史记》叙事美学的创造性继承

(5)《三国遗事》神话原型及其民族意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内容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
    1.4 研究意义
第二章 《三国遗事》神话中的叙述原型
    2.1 神启式世界
        2.1.1 自然神意象
        2.1.2 社会神意象
    2.2 人类式世界
        2.2.1 天真类比意象
        2.2.2 理性类比意象
        2.2.3 经验类比意象
    2.3 魔怪式世界
        2.3.1 阴府意象
        2.3.2 独裁领袖意象
第三章 《三国遗事》神话中的叙述结构
    3.1 春天的叙述结构:喜剧
        3.1.1 以保家卫国为目的的复活
        3.1.2 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3.2 夏天的叙述结构:浪漫故事
    3.3 秋天的叙事结构:悲剧
        3.3.1 牺牲精神和奉献精神
        3.3.2 忠君爱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4 冬天的叙事结构:反讽与讽刺
第四章 《三国遗事》神话原型的承继、变形、置换
    4.1 神话原型的承继
        4.1.1 社会神原型
        4.1.2 国王原型
    4.2 神话原型的变形、置换
        4.2.1 神话原型的变形
        4.2.2 神话原型的置换
第五章 《三国遗事》神话原型中的民族意识
    5.1 中国神话原型对朝鲜神话原型的思想浸染
        5.1.1 构筑民众信仰
        5.1.2 塑造女性品行
    5.2 朝鲜神话原型的民族意识
        5.2.1 花郎精神
        5.2.2 崇智尚力
        5.2.3 圆融精神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6)《史记》汉初宫斗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对象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一章 《史记》汉初宫斗叙事谋略
    一、线性叙事:君臣之争
        (一)争端起始:韩信谋齐
        (二)矛盾激化:韩信之叛与诛灭悲剧
    二、焦点叙事:太子之争
        (一)根源:吕后与戚姬的矛盾
        (二)环形叙事:吕后之谋与群臣之助
    三、网状叙事:刘吕之争
        (一)吕后擅权与宫中之变
        (二)诛吕与兴刘
第二章 《史记》汉初宫斗叙事视角
    一、全知视角
        (一)突出人物特点
        (二)完善叙事情节
    二、限知视角
        (一)限知视角与聚焦切换
        (二)加强情节的指向性
第三章 《史记》汉初宫斗的叙事艺术
    一、宫斗叙事的思维本质
        (一)血统论
        (二)循环论
    二、叙事笔法
        (一)预叙
        (二)应验
        (三)节奏
        (四)互见
结语
注释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完成的学术论文
致谢

(7)清华简《越公其事》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4 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2章 《越公其事》的叙事体例
    2.1 《越公其事》具有纪传体特征
    2.2 《越公其事》具有纪事本末体特征
第3章 《越公其事》的叙事结构
    3.1 表层结构:单线发展
    3.2 深层结构:以力统礼
第4章 《越公其事》的叙事视角与聚焦
    4.1 叙事视角
        4.1.1 无所不知的全知视角
        4.1.2 有所不知的限知视角
        4.1.3 叙事视角所蕴含的“心灵密码”
    4.2 叙事聚焦
        4.2.1 流动性的人物聚焦
        4.2.2 以“五政”为焦点
        4.2.3 叙事聚焦所暗含的价值选择
第5章 《越公其事》的叙事语言
    5.1 均衡合宜的言事记载
        5.1.1 客观平实的对话描写
        5.1.2 逻辑严密的议论性言语
    5.2 华丽多姿的语言修辞
        5.2.1 辞格运用
        5.2.2 句式结构和词语锤炼
第6章 《越公其事》的叙事成就
    6.1 凸显了先秦史传文学的发展脉络
    6.2 创新了中国传统叙事的深层结构模式
    6.3 标举了中国古代“实录”叙事理念
    6.4 丰富了先秦史传叙事的语言艺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致谢

(8)《史记》战争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史记》战争描写统计分析
    第一节 《史记》战争描写统计
        一、《史记》战争描写统计表
        二、表格说明与结果分析
    第二节 《史记》战争叙事对先秦典籍的使用情况
        一、直接录用
        二、简化改写
第二章 《史记》战争叙事若干要素分析
    第一节 叙事立场
        一、史家立场
        二、兵家立场
        三、民间立场
        四、民族立场
    第二节 叙事结构
        一、整体结构模式
        二、单一事件的情节模式
    第三节 叙事语言
        一、简洁生动的语言风格
        二、以“短”为主的语言结构
        三、因“人”而设的语言特色
    第四节 叙事中的人物塑造
        一、战争人物分类
        二、叙写技法
第三章 《史记》战争叙事对后世战争文学的影响分析
    第一节 战争题材的素材库
        一、提供人物原型
        二、提供情节素材
    第二节 战争叙写手法
        一、以人物传记形式写战争
        二、注重战略谋计描写
        三、重视战争场面描写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着)及科研情况

(9)中国传统说话视域下的元刊平话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选题依据及意义
        (一)选题依据
        (二)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与展望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展望
    三、研究思路及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平话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作为方言的平话
    第二节 平话与其他文本比较
        一、平话与话本比较
        二、平话与诗话、词话比较
    第三节 平话与评话混用
    第四节 如何定义元刊全相平话
第二章 从传统说话到元刊平话成书
    第一节 传统说话的繁荣
        一、唐前说话艺术的兴起与发展
        二、唐代说话艺术的成熟
        三、两宋说话艺术的繁荣
    第二节 元刊平话与说话的密切关系
        一、元刊平话对说话套语的模仿
        二、元刊平话对说话表演方式的模仿
        三、元刊平话对说话人临场敷演的模仿
    第三节 元刊平话产生的社会条件
        一、元代社会现实影响平话作品的产生
        二、元代具备平话刊印发行的社会文化条件
        三、元代尚俗尚直的社会风气促进平话形成
    第四节 元刊平话人物故事的来源
        一、对史书内容的继承借鉴和直接照搬
        二、对史书零星记载的敷演铺叙
        三、完全虚构无史可证的情节
        四、与元杂剧故事的同构
        五、咏史诗对元刊平话的影响
第三章 元刊平话叙事相关问题
    第一节 叙事内容
        一、故事内容
        二、塑造平民化英雄人物
        三、民间宗教思想的体现
    第二节 叙事结构
        一、顺序联结性的线性叙事结构
        二、以主要人物为中心的叙事结构
    第三节 叙事话语
        一、历史全知叙事视角
        二、以说话人的口吻体现叙述者声音
        三、诗性叙事话语的表现
第四章 元刊平话外在表现形式
    第一节 “全相”模式
        一、封面插图
        二、正文插图
    第二节 醒目的阴文
        一、诗词诏奏提示下文类阴文
        二、提示故事情节类阴文
        三、提示国名类阴文
        四、分卷或标记页码数字类阴文
第五章 元刊平话内在审美特点
    第一节 虚实相生
        一、依据史书以实为主
        二、虚实参半,有意虚构
    第二节 亦奇亦俗
        一、善于造奇,满足读者猎奇愿望
        二、人物描写追求俚俗之气
    第三节 浅显直率
        一、去繁就简突出主线
        二、粗线条讲述故事
        三、直率的人物描写风格
第六章 元刊平话对后世影响
    第一节 对后世说话及章回体小说的影响
        一、促进“评话”、“评书”艺术再兴
        二、对明代章回体小说的影响
    第二节 《三国志平话》与《三国演义》比较分析
        一、《三国演义》对《三国志平话》的继承演变
        二、《三国志平话》与《三国演义》内在差异
    第三节 《武王伐纣平话》与《封神演义》比较分析
        一、《封神演义》对《武王伐纣平话》的承袭
        二、《封神演义》与《武王伐纣平话》内在差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附录三
后记

(10)刘向《新序》叙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现状
    (二)刘向生平
    (三)关于《新序》的叙事
一、刘向《新序》叙事与先前的历史叙事
    (一)《新序》叙事对先前历史叙事的借鉴
        1.叙事素材的借鉴
        2.《新序》对史传作品借鉴的方式
        3.叙事方式的承袭
    (二)《新序》叙事对先前历史叙事的改造
        1.素材选择上的差异
        2.叙事完整性的差异
二、《新序》写人的叙事笔法与先前历史写人的叙事笔法
    (一)《新序》中的人物形象
        1.君主的形象
        2.臣子形象
        3.下层百姓的形象
        4.女性形象
    (二)《新序》写人对先前历史的接受
        1.“累积型”与“闪电型”的人物形象
        2.在矛盾冲突中凸现人物形象
    (三)《新序》写人对先前历史的改造
        1.人物、情节的张冠李戴与虚构
        2.对特定人物的态度的转变
三、《新序》的叙事结构
    (一)外部结构
    (二)内部结构
四、刘向《新序》的叙事话语
    (一)叙事时间
        1.时距
        2.时序
    (二)叙述声音
        1.叙述人的界定
        2.叙述人对叙事的干预
    (三)叙述视角
        1.全知叙事视角
        2.戏剧式叙事视角
五、《新序》叙事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一)叙事结构上的影响
    (二)立意表现形式上的影响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四、《史记》的叙事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 [1]关陇先秦时期秦文化遗址保护与展示体系研究[D]. 苏静.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2]《新序》叙事结构与叙事干预研究[D]. 周洁. 江西师范大学, 2021
  • [3]舜帝传说与信仰研究[D]. 柴春椿. 山西大学, 2021
  • [4]二十世纪以来《史记》对“四大名着”的叙事影响研究综述[J]. 雷晶晶. 新疆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02)
  • [5]《三国遗事》神话原型及其民族意识研究[D]. 陈思宇. 延边大学, 2020(05)
  • [6]《史记》汉初宫斗叙事研究[D]. 刘子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01)
  • [7]清华简《越公其事》叙事研究[D]. 刘萌. 长春理工大学, 2020(02)
  • [8]《史记》战争叙事研究[D]. 邱海婷. 江西师范大学, 2020(11)
  • [9]中国传统说话视域下的元刊平话研究[D]. 李红. 东北师范大学, 2020(07)
  • [10]刘向《新序》叙事研究[D]. 徐艺文. 内蒙古大学, 2020(11)

标签:;  ;  ;  ;  ;  

《史记》的叙事结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