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I~2C总线的计算机接口板的设计与实现

基于I~2C总线的计算机接口板的设计与实现

一、一种基于I~2C总线的计算机接口板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文献综述)

钱伟[1](2020)在《基于龙芯2K的车载智能视觉系统国产化研制》文中认为面对信息化军事作战的需要,具备态势感知能力的车载智能视觉系统是地面作战车辆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因此研制一款目标检测可靠、功能接口丰富、环境适应性强等特点的车载智能视觉系统是目前陆军地面装备领域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本文主要基于龙芯2K1000处理器研制一款面向地面作战车辆的国产车载智能视觉系统。首先,本文对国内外面向地面作战车辆的车载智能视觉系统的发展现状和基于机器学习的目标检测技术的研究现状分别进行了研究。从实际需求出发,采用模块化、标准化的设计理念提出车载智能视觉系统总体设计方案。其次,基于龙芯2K1000处理器设计了车载智能视觉系统硬件平台。通过对国内外电源转换芯片的比对分析,设计了基于XC79618HCC芯片的国产化电源模块;采用国产HWD2210芯片设计了可编程逻辑单元,实现功能接口可扩展,便于后期升级改造;设计了系统健康监测模块,实现对系统温度、电流、电压的实时监测,确保系统始终处在安全范围内工作。第三,基于改进YOLOv3深度神经网络,设计了车辆目标检测算法。通过将深度可分离卷积代替传统卷积网络来构造反残差块模型,减少运网络的计算量,提升目标检测实时性;采用广义交并比(Generalized Intersection over Union,GIOU)对损失函数中的边界误差进行优化,提升目标检测准确性;基于KITTI和USDC(Udacity Self-driving-car)数据集,完成增强混合数据集的制作;使用网络负反馈训练策略,优化训练模型并进行算法验证。最后,通过搭建调试环境,对系统的硬件功能、性能以及环境适应性进行测试;为了验证系统的目标检测功能,通过简化试验平台,对改进YOLOv3算法和传统YOLOv3算法分别进行实车道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车载智能视觉系统硬件性能可靠、环境适应性强、目标检测实时性和精准度指标均满足设计要求。

王强[2](2020)在《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超细径电子内窥镜研发》文中研究指明医用电子内窥镜是一种可以直接进入人体的医疗器械,在医学诊断上发挥着重要作用。传统电子内窥镜的尺寸相对较大,在进入人体时需要对病人麻醉,会给病人带来伤害。而人体器官腔道尺寸变化范围大,一些小的腔道只有超细内窥镜(镜头尺寸一般小于5 mm)才能进入。本文设计并开发一套超细径的电子内窥镜系统,采用 1/18英寸的超小型CMOS图像传感器实现体内成像,使用USB2.0协议采集与传输图像数据,通过基于COMe架构并搭载WES系统的高性能嵌入式图像处理器来处理与显示图像。同时也设计了一套基于ARM A5处理器的便携式内窥镜系统,来满足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在内窥镜硬件系统中,本文首先介绍了图像传感模块,提出了数字图像的转换方法与该模块的电路架构。然后论述了图像数据采集模块的设计方案,基于USB2.0控制器设计了图像数据的采集与传输电路。最后设计了基于COMe架构的嵌入式图像处理器载板,将载板的尺寸控制在了 170 mm×170 mm。在超细径内窥镜的固件系统中,分别从图像传感器的初始化、图像数据的同步与USB控制器的固件编写三个方面做了论述。其中图像数据的同步采用了 Slave FIFO和GPIF两种方式,在USB控制器的固件中重点介绍了端点的配置,同步与发送程序的设计。最后还介绍了在WES系统下相关驱动的运用与应用软件的开发思路。针对便携式应用,本文还基于ARM A5处理器设计了一套手持式内窥镜系统。本部分中首先介绍了嵌入式Cortex-A5处理器SAMA5D31及其相关特性,然后讲述了如何利用ISI接口来接入图像传感器。紧接着论述了在Linux系统下图像传感器驱动的编写,最后介绍了基于V4L2框架下图像数据的采集流程。本论文对设计的超细径内窥镜系统作了功能验证与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系统能准确捕获图像,图像分辨率为400×400,且图像的帧率达到了 30帧。系统拥有较好的空间频率响应,亮度响应的线性拟合度高于90%,信噪比高于27dB,同时静态图像宽容度也能达到1 10以上。

王健[3](2019)在《高精度双轴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文中认为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的核心是伺服控制技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伺服相关的各类元器件的精度和可靠性得到了大幅提升,伺服系统的控制精度能够满足社会生产和科研工作的全面发展需要;随着各种高性能数字控制器被广泛应用到伺服控制当中,多种智能控制算法的工程应用得以实现。目前,数字控制器的运算速度越来越快,集成度也越来越高,普遍具有丰富的外设接口,能够适应各类电机和多种传感器。论文以永磁直流力矩电机为驱动元件,ARM芯片STM32F103ZE为控制核心,实现了位置和转速的高精度运动控制。本文论述了双轴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的基本工作原理,介绍了关键元件、通讯方式、驱动方法的选取,阐明了数字控制器的设计原理以及硬件电路的设计原理;给出了双轴光电转台的运动控制系统的硬件实现,其中包括控制板、解锁板、基于A3941的驱动板、接口板的PCB板的设计实现;给出了双轴光电转台的软件实现,包括控制驱动软件和数据采集软件两大部分的模块化设计,实现了电流环、速度环、位置环三环数字控制器的参数设计,并最终确定了运动控制系统控制算法的软件实现;本文通过数字硬件电路和三环数字控制器控制算法,解决了传统光电转台转动范围小、转动速度慢、位置不精确、动态特性不稳定的问题,达到了高精度双轴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的数字化工程应用的目标。本文设计的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具有高精度、动态特性好、数字化程度高的特点,具有较好的通用性和实用性,目前已实际应用于国内某军研所的大型光电设备中。

李蓬勃[4](2019)在《基于DDS的高速任意信号发生器设计》文中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许多领域对被测信号的特性提出了新的要求。研发高性能的信号发生器已成为各国竞争的热点。目前高性能的信号发生器普遍存在价格昂贵、结构复杂、后期难以维护等问题。针对这些缺陷,设计人员利用不同方式进行改进和优化。本文采用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技术和MATLAB软件设计了一款基于直接数字合成技术(DDS)的高速任意信号发生器。本设计依托企业实际需求对信号发生器结构、信号测量方式以及结果分析进行大量研究和实验。结果表明,该信号发生器具有高转换率、高传输速率、低延迟及可产生任意信号的特性。主要工作内容如下:(1)根据信号发生器的技术现状并结合成本因素,提出了一种利用FPGA技术和MATLAB软件相结合的实现方案。本设计采用系统时钟为100MHz,高速DAC可实现转换速率达50MSPS。该信号发生器频率分辨率为23.28mHz,使用七阶巴特沃斯滤波器截至频率为40MHz。利用5KΩ的电位器和2片145MHz带宽运算放大器,实现可调电压范围OVpp~1OVpp。可输出正弦波、方波、三角波和锯齿波等常规波形,最高频率390KHz,波形失真率小于1.5%。可输出参数可控的模拟调制波和数字调制波。(2)采用USB3.0+FPGA+DAC的硬件设计架构。USB3.0接口用于传输MATLAB产生的数据信息至FPGA硬件系统中,其最高传输速率可达5Gb/s。USB3.0控制芯片与FPGA数据传输速率可达3200Mb/s。FPGA芯片用于实现硬件驱动和数据处理功能,包括了 USB3.0通信模块、DDS模块、高速DAC驱动模块以及数据读写控制模块。(3)利用MATLAB软件产生各种信号类型并配置与FPGA的串口通信。其自带的通信工具箱函数可实现多种类型信号。(4)利用示波器观测目标信号的波形,测量信号参数。分析不同采样点下的波形失真度,判断产生信号的波形质量,确定最小采样点。本文设计的高速信号发生器具有体积小、重量轻、易于维护等优点。既可用于电子仪器测试和检修,又可作为教学仪器提供特定信号,具有较高的使用价值。

熊炼[5](2019)在《泛在对象即插即用的统一接入技术研究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物联网中海量异构的“物”亟待实现网络接入,以实现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的万物互联。本文借鉴IEEE1451对“物”的定义以及Kulkarni对泛在对象的定义,将以上待接入的“物”称为泛在对象,即连接数字世界与物理世界的交互对象。由于泛在对象种类繁多,通讯协议各异,导致接入物联网的过程复杂。物联网开发人员即使开发一个简单应用,也需要掌握电子电路、嵌入式设备和WEB系统知识。缺乏一个有效的即插即用的统一的接入方案来简化第三方开发者的工作量和方便普通用户使用。以USB为代表的传统接入方案侧重于性能,而不适用低功耗的物联网场景。μPnP方案中地址识别依赖于电阻的精度,不便于第三方开发者开发。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完成以下工作:(1)研究了国内外物联网即插即用统一接入方案现状,基于低能耗、价格低廉的MCU(Microcontroller Unit),提出一种泛在对象即插即用的统一接入方案,设计接入系统的体系结构、物理拓扑结构以及软件开发方法。(2)设计实现了该接入系统中各层功能模块,对于硬件部分,为了解决泛在对象的编码与识别、MCU引脚少,能耗高等问题,设计并实现了泛在对象板和控制识别板。对于软件部分,对该系统的平台层、对象接入层和泛在对象层进行设计与实现,并给出了第三方接入流程定义。(3)针对驱动调度问题,提出基于周期最小公倍数的多目标优化数学模型,并通过NSGA-II进行求解,进行分析对比,论证了模型有效性。(4)对该方案的进行功能测试与对比测试,并通过将其应用于一个废矿物油回收机组的案例,展示了该接入方案的有效性与实用性。实现该接入方案与系统后,达到以下效果:(1)泛在对象即插即用统一接入,降低第三方开发与使用难度:对于开发者而言,解决了μPnP地址标记问题,只需将连接信号线和开发驱动,无需实现复杂电路和MCU主模块;对于普通用户,只需经过简单配置甚至无需配置即可实现泛在对象的使用。(2)降低能耗,延长使用寿命:对于泛在对象地址识别,仅在泛在对象板插入到控制识别板时,给EEPROM上电,降低能耗;能耗最小化为驱动调度方案求解的目标之一,使得执行方案能耗小。对比测试表明相比于USB方案能耗低。(3)降低延迟,提高实时性:为了降低驱动调度延迟,将延迟最小化作为调度目标之一;将NSGA-II算法的计算卸载到边缘服务器中,降低MCU计算开销与延迟。

李盼[6](2017)在《GEM探测器高速多通道数据釆集系统设计》文中研究表明气体电子倍增器(GEM)是一种新型的位置灵敏探测器,在高能粒子物理实验及低能X射线成像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数据采集系统作为GEM探测器的重要组成部分,担负着探测器输出信号获取和分析的任务,对GEM探测器的整体性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以GEM探测器后端数据采集和处理为研究任务,综合应用FPGA逻辑控制、通用计算机和信息处理等技术,设计一套基于GEM探测器的高速多通道数据采集系统,实现对探测器输出电荷信号的实时采集和粒子成像。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在了解探测器功能和需求分析的基础上完成了系统方案的设计。根据GEM探测器工作原理和性能特点,并结合用户的指标要求,选择Pads阵列读出方式完成电荷信号的收集,通过CIPix-board芯片实现电荷信号的读取并转换为数字电平信号,然后送入FPGA芯片进行数字信号处理和分析,最终通过千兆以太网将数据送入PC中进行解析和存储。(2)完成了电荷信号读出板的设计。探测器入射窗口的有效探测面积为50mm×50mm,则信号读出板的有效探测面积为50mm×50mm,每个信号收集电极的像素点的大小是1.56mm×1.56mm。最终完成了基于GEM探测器的平面32×32路阵列的信号读出板的设计。(3)完成了主控电路板的设计。选择集成电路芯片CIPix-board作为信号采集的前端,实现64通道高速电荷信息采集、滤波成形、阈值选通和多路数字信号选通输出,将电荷信号转换为电平信号。选择高性能的现场可编程逻辑芯片处理器作为主控制器,设计硬件控制系统,实现数字电平信号的读取、缓存、信号处理等功能,信号传输选用千兆以太网。(4)完成了系统软件设计。在ISE14.7软件开发环境下,利用Verilog HDL语言完成FPGA的逻辑程序的设计,主要包括实时数据采集、数据缓存、数据上传和下行命令解析。选择在Windows平台下,使用QT开发工具进行上位机设计,实现从FPGA数据采集板读取数据、数据处理和解析、数据存储、粒子图像显示和向FPGA数据采集板发送控制指令的功能。在完成GEM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之后,对系统各个模块进行组装调试。利用X光机进行束流粒子速率测试和位置成像测试,该系统能够实时显示X射线束斑的二维位置分布图,束流粒子的事件计数率超过1M/s。利用锎-252中子信号源进行位置成像测试,经过离线数据分析之后,该系统能够清晰的探测出散落在探测器入射窗上的中子信号的位置信息。

高泽军[7](2016)在《多用途ARM计算机的航天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目前星载计算机数据管理设备功能性、通用性较差的问题,同时也为了满足我国目前和未来低成本、低轨航天等任务不断增加的需求,本课题设计了一种具备多用途、扩展性强以及易升级的通用型新型数据管理系统。计算机采用最新推出的高性能、高集成度ARM处理器作为电子系统的数据处理核心即TI最新推出的TMS570LS3137微控制器作为CPU,充分利用CPU内部配置的所有资源,然后设计出系统所需的各类外部通信接口,包括SCI串口模块、I2C通信模块、CAN总线模块、以太网接口模块以及AD模块、FPGA外扩模块。除此之外,通过处理器的外部存储器接口(EMIF)可以对外扩展多个板卡接口,这样可以使系统在项目需要时进一步扩展外接电路板卡,外扩板卡数量最多可至12个。在软件部分,系统采用了移植性较好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μC/OS-II,加上由TI公司提供的驱动程序生成软件的驱动程序HALCoGen共同完成各个任务的软件需求。该系统以稍加改动或加入扩展模块即可应用在其他航天任务中,具有较高的可靠性和较好的功能适应性。本文将会详细介绍本课题所设计的星载计算机数据管理系统核心设备的硬件设计、软件设计以及系统调试的各种问题,根据各模块测试情况调整整体设计并检测结果。另外,在整个过程中,本文会对对调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进行重点描述并解释,加上课题组人员之前项目积累的调试经验,加以分析问题所在,得以在诸多问题上得到成功改进,使得我们的设计能够更加完善具体。该基于ARM计算机的数据管理系统的核心设备经系统经过严密测试后,其系统调试结果表明整个单板设计的各方面性都能满足大部分星载设备的指标和需求,而且本单板具备的良好的可扩展性也为后续进一步的扩展完善通用航天器地面检测设备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为后续上层应用软件提供了有效硬件平台。

藏公瑾[8](2015)在《浦江花苑视频安防监控的设计与实现》文中研究说明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高速发展,人们生活的水平也有了显着的提高,特别是城市居民的居住环境的提高,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周围的安全性。然后在现代化的今天,一些犯罪手段更加隐蔽,很不容易被发现,而且更加趋于智能化。所以加强视频安防监控技术就变得十分的重要。视频安防监控技术正确的实施能够在维护社会治安,预防和打击犯罪起到很大的作用。本文针对浦江花苑设计视频安防监控系统,传统的视频监控只是具有监控的作用,而对于该小区来说,小区内有一个幼儿园,视频安防监控系统除了要有监控的作用,还要起到安防的作用。本文介绍了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实现方法。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主要部分包括硬盘刻录机,摄像机,控制键盘和电子围栏。摄像机负责获取录像,通过网络把监控视频传输到硬盘刻录机中,硬盘刻录机则负责把获取的录像保存在硬盘中以查阅,控制键盘是对硬盘刻录机的操作杆,通过控制键盘能够更轻松的操作,最后电子围栏通过和硬盘刻录机的联动模块连接起到报警和威慑的作用。本文首先研究视频安防监控系统各个部分所用到的平台,包括硬盘刻录机使用的海思平台,控制键盘使用的新唐平台以及电子围栏使用的广拓的平台。然后研究了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管理系统,linux操作系统,包括Linux内核、文件系统和Uboot的裁剪,以及I2C、SPI、UART总线技术。接着设计实现视频安防监控系统的主体部分,摄像机和硬盘刻录机。研究了在海思平台下摄像机和硬盘刻录机的实现方法。硬盘刻录机部分主要实现了其中音视频的编解码接口,摄像机部分实现了ADC,红外灯控,IR-CUT,双滤镜,高速红外球的实现以及自动光圈的实现。最后系统通过了功能测试和性能测试,并且达到了预期的效果,在对小区监控的同时,电子围栏还起到了安防的作用。

钱兵[9](2014)在《基于PC104-plus的机载视频数据采集系统设计》文中提出机载视频数据采集系统能够快速、清晰、大比例尺的完成视频数据的采集,其在国家的各领域中应用非常广泛,比如在勘察领域,使用机载视频数据采集系统能够快速的完成面积广阔的国土资源普查;在减灾领域,使用机载视频数据采集系统可以及时的了解灾害对受灾地区所造成的破坏程度;在军事领域,使用机载视频数据采集系统可以精确的侦测敌人的军事目标。正是由于机载视频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广泛的社会应用价值,因此设计一款能适用于机载的视频数据采集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据视频采集系统的原理开展了视频的解码,数字视频的提取,视频数据的存储与传输的研究。首先为使系统能正常完成视频的解码设计了基于VHDL的I2C总线接口来完成解码芯片的控制,其次按照解码后的视频数据格式给出了一种能够对有效视频数据进行提取的方法,解决了一般的视频采集卡未对有效视频数据提取而造成的冗余视频数据较多的问题,最后设计了合理的数据传输结构使系统能够高速稳定的进行视频数据的传输,解决了视频传输过程中数据容易被覆盖而造成的视频数据丢失的问题。本文采用FPGA作为视频采集系统的处理核心,首先通过FPGA模拟I2C总线完成视频解码芯片的相关配置,完成配置后的视频解码模块开始工作,将前端输入的模拟视频转为ITU-R.656格式的数字视频,FPGA内部的视频数据处理模块会将这些数字视频进行处理,提取出有效的视频数据帧,由于视频数字化后数据量很大,因此我们设计了存储电路来作为有效视频数据的缓存,这些有效的视频数据帧先被送到存储器中进行暂存,然后通过总线传输到采集系统的主机平台。视频采集系统选用PC104-plus作为视频采集系统的主机平台,因为PC104-plus被广泛的用作机载设备的嵌入式开发平台,该计算机平台与传统的PC完全兼容,可支持各种操作系统,在其上开发的各种功能板卡体积大小和尺寸都固定,因此该平台特别适合用作机载设备的主机平台。由于PC104-plus使用的是PCI总线,因此我们必须完成本地总线和PCI总线的转换,本文选用PCI9054设计完成了本地总线和PCI总线的转换接口。本文首先设计了机载视频数据采集系统的设计方案,给出了系统的总体框图,根据系统的总体框图完成了视频数据采集系统的解码模块,主控模块,存储模块和总线转换模块的硬件设计。然后根据各个模块的特点完成了视频解码模块的软件控制逻辑设计,完成了有效视频数据提取的软件设计以及总线接口转换的软件控制设计。完成了视频数据采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设计后,通过我们对设计完成的系统进行的相关测试和结果分析表明,基于PC104-plus的视频数据采集系统能够满足机载视频数据采集的相关指标,能非常稳定且高质量的完成视频数据的采集,测试结果表明本文设计的基于PC104-plus的视频数据采集系统适合用作机载视频数据采集系统。

杨小兵[10](2012)在《基于双ARM的飞控计算机核心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认为飞行控制计算机是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的核心部分。随着无人机飞行包线的扩大以及任务环境的愈加复杂,对飞行控制计算机的硬件平台和软件平台的性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其性能的好坏直接决定着无人机能否可靠地完成飞行任务。论文针对小型无人机,采用LPC3250ARM微处理器作为飞行控制计算机的处理器,为无人机飞行控制计算机设计一款小型化、高性能的数字式核心系统。论文研究的无人机飞行控制计算机核心系统由硬件和软件两部分组成。硬件部分,以双ARM处理器为中心,设计电源电路、存储电路、时钟电路、复位电路等双CPU辅助电路,并根据无人机任务需求,完成模数转换模块(AD)、数模转换模块(DA)、异步串行通信接口模块(UART)、离散量I/O模块(DIO)的扩展和双CPU通信模块的设计;软件部分,为双核系统移植实时操作系统,并在实时操作系统下完成各模块的驱动程序设计以及提出飞行控制软件的设计原则。首先,论文分别介绍飞行控制计算机的硬件、软件组成和国内外发展现状。针对硬件存在的核心板依赖进口、成本高、维护不方便等不足,提出采用ARM处理器和基于双核架构的硬件设计;针对飞行控制软件的设计和移植的容易性,提出基于μC/OS—Ⅱ实时内核的软件设计方案。文中对飞行控制计算机的任务进行飞控与导航分类,基于双核架构的核心系统一片CPU用于飞行控制,一片CPU实现导航解算,从而为无人机提供高速的数据处理速度和强大的任务控制能力。硬件设计方面,以小型化、通用性好为原则,采用“最小系统+外围接口”的设计方法,完成最小系统和外围接口各硬件电路的原理图设计和PCB制板。最小系统集成了双CPU的辅助电路,外围接口包括A/D、D/A、UART、DIO以及双CPU通信模块等资源;软件设计方面,以实时、多任务、飞行控制软件移植性好为原则,为双核系统移植μC/OS—Ⅱ实时操作系统,详细介绍了移植步骤,并在μC/OS—Ⅱ下完成各接口资源的驱动程序设计以及探讨飞行控制软件的设计原则。最后,在ADS1.2集成开发环境下,对μC/OS—Ⅱ移植代码和各接口的驱动程序进行测试,并对测试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其中存在的问题,使各接口正常工作;同时,搭建双核系统测试硬件平台,对双核系统在双端口RAM下的数据通信的实时性和可靠性进行测试,验证硬件设计和软件设计的可行性和准确性。本课题最终证明基于双ARM的飞行控制计算机核心系统稳定性好、可靠性高,为后续完整的双核飞行控制计算机系统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一种基于I~2C总线的计算机接口板的设计和实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一种基于I~2C总线的计算机接口板的设计和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龙芯2K的车载智能视觉系统国产化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工作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1.2.1 车载智能视觉系统硬件结构
        1.2.2 基于机器视觉的目标检测
        1.2.3 目前存在的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安排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车载智能视觉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2.1 引言
    2.2 技术指标要求
        2.2.1 功能性能要求
        2.2.2 目标检测性能要求
        2.2.3 环境适应性要求
    2.3 总体设计方案框架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车载智能视觉系统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基于龙芯2k的车载系统硬件结构
    3.3 电源模块设计
        3.3.1 电源转换芯片选型分析
        3.3.2 电源详细设计
    3.4 时钟电路设计
    3.5 以太网设计
    3.6 显示和音频模块
        3.6.1 HDMI显示和音频输出
        3.6.2 LVDS显示
    3.7 离散功能设计
        3.7.1 RS232设计
        3.7.2 CAN设计
        3.7.3 USB设计
        3.7.4 系统健康监测功能设计
    3.8 CPLD可编程逻辑单元设计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改进YOLOv3的目标检测算法设计
    4.1 引言
    4.2 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的目标检测
        4.2.1 卷积神经网络
        4.2.2 YOLOv3网络模型
    4.3 改进YOLOv3算法
        4.3.1 基于改进残差网络的反残差网络模型
        4.3.2 基于改进交并比的损失函数
    4.4 自制数据集和网络模型训练的优化
        4.4.1 基础数据集预处理
        4.4.2 自制数据集的优化
        4.4.3 基于负反馈网络的模型训练优化
    4.5 检测算法测试与结果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车载智能视觉系统的调试与试验
    5.1 引言
    5.2 硬件平台初始化
        5.2.1 调试环境建立
        5.2.2 系统初始化
    5.3 功能性能测试
    5.4 环境适应性试验
        5.4.1 环境适应性试验介绍
        5.4.2 温度环境试验
    5.5 目标检测功能实车道路实验
        5.5.1 摄像头标定
        5.5.2 实车道路试验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2)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超细径电子内窥镜研发(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超细径内窥镜技术的发展与研究现状
        1.1.1 光纤式内镜
        1.1.2 电子内镜
    1.2 本课题研究意义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及结构
第2章 超细径电子内窥镜硬件系统设计
    2.1 系统总体设计
    2.2 图像传感模块设计
        2.2.1 图像传感器型号选择
        2.2.2 数字图像信号接口
        2.2.3 图像传感模块电路设计
    2.3 图像数据采集模块设计
        2.3.1 图像数据隔离
        2.3.2 基于USB控制器的数据采集
    2.4 基于COME标准的嵌入式图像处理器设计
        2.4.1 嵌入式计算机模块标准COMe
        2.4.2 嵌入式图像处理器的核心板
        2.4.3 嵌入式图像处理器的载板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超细径电子内窥镜固件系统设计
    3.1 图像传感模块的初始化
    3.2 图像数据的同步
        3.2.1 Slave FIFO方式
        3.2.2 GPIF方式
    3.3 USB控制器的固件程序
        3.3.1 软件框架
        3.3.2 端点配置
        3.3.3 同步与数据发送
    3.4 USB设备驱动程序
    3.5 图像处理器的上位机软件设计
        3.5.1 CyUSB. NET运行库简介
        3.5.2 USB固件自动装载
        3.5.3 图像的采集与显示线程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基于A5嵌入式处理器的超细径电子内窥镜设计
    4.1 基于ARM的超细径电子内窥镜系统
        4.1.1 系统总体设计方案
        4.1.2 Cortex-A5处理器
        4.1.3 图像传感器接口ISI
    4.2 图像传感器的驱动设计
        4.2.1 V4L2视频驱动框架
        4.2.2 1~2C图像传感器挂载
        4.2.3 图像数据采集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超细径内窥镜的实验结果与性能测试
    5.1 超细径电子内窥镜的实验结果
    5.2 超细径电子内窥镜的性能测试
        5.2.1 亮度响应测试
        5.2.2 信噪比测试
        5.2.3 静态图像宽容度测试
        5.2.4 空间频率响应测试
第6章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

(3)高精度双轴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2 课题研究目的
    1.3 工程应用价值
    1.4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4.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2 发展动态
    1.5 论文主要内容及关键技术
        1.5.1 论文主要内容
        1.5.2 关键技术
    1.6 论文结构安排
第二章 高精度双轴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总体方案
    2.1 引言
    2.2 系统设计的主要性能指标
    2.3 系统组成的设计
        2.3.1 系统组成
        2.3.2 系统用途
        2.3.3 系统工作原理
        2.3.4 系统工作过程
    2.4 运动控制系统关键元件的选型
        2.4.1 主控芯片
        2.4.2 电机
        2.4.3 电机驱动芯片
        2.4.4 高精度反馈元件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运动控制系统数字控制器设计
    3.1 引言
    3.2 数字控制器的设计方法
    3.3 电流环的PI调节器
    3.4 速度环的PI调节器
    3.5 位置环复合控制设计
    3.6 数字控制器的参数调整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运动控制系统硬件方案
    4.1 引言
    4.2 运动控制系统硬件总体架构
    4.3 电气设计
        4.3.1 控制板的电路设计
        4.3.2 解锁板的电路设计
        4.3.3 驱动板的电路设计
        4.3.4 接口板的电路设计
        4.3.5 电源电路的设计
        4.3.6 通讯电路的设计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运动控制系统软件设计
    5.1 引言
    5.2 运动控制系统软件总体架构
    5.3 控制驱动软件设计
        5.3.1 通信模块
        5.3.2 控制模块
        5.3.3 数据处理模块
        5.3.4 测试调试模块
    5.4 数据采集软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运动控制系统的实现和应用
    6.1 引言
    6.2 运动控制系统测试
        6.2.1 软件功能性
        6.2.2 性能指标
        6.2.3 系统性能测试及验证
        6.2.4 测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6.3 硬件实现
        6.3.1 单板调试
        6.3.2 应用场景和试验
        6.3.3 单板外观
    6.4 上位机软件
    6.5 技术性能指标对照
    6.6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总结
    7.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4)基于DDS的高速任意信号发生器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信号发生器研究现状
        1.2.2 USB接口发展现状
    1.3 论文主要研究及技术指标
        1.3.1 研究目标及内容
        1.3.2 设计指标
    1.4 论文章节安排
2 系统基础理论
    2.1 直接频率合成技术概述
        2.1.1 直接频率合成技术
        2.1.2 直接频率合成技术原理和结构
        2.1.3 直接频率合成技术特点
    2.2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技术概述
        2.2.1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简介
        2.2.2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原理与应用
        2.2.3 Inter FPGA开发
        2.2.4 FPGA应用
    2.3 通用串行总线概述
        2.3.1 USB3.0总线
        2.3.2 USB3.0传输要素
        2.3.3 USB3.0通信原理
        2.3.4 USB3.0技术特点及结构
    2.4 数字调制技术概述
        2.4.1 幅度键控
        2.4.2 频移键控
        2.4.3 相移键控
        2.4.4 正交振幅键控
        2.4.5 MATLAB介绍
    2.5 本章小结
3 高速信号发生器电路设计
    3.1 高速任意信号发生器架构设计
    3.2 主要功能芯片选型
        3.2.1 FPGA器件型号EP4CE22F17C8
        3.2.2 USB3.0接口芯片CYUSB3014
        3.2.3 高速D/A芯片AD9708
    3.3 系统功能模块电路
        3.3.1 FPGA单元电路设计
        3.3.2 高速D/A转换单元电路设计
        3.3.3 USB3.0控制器FX3电路设计
        3.3.4 低通滤波电路设计
        3.3.5 放大器电路设计
        3.3.6 电源供电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高速信号发生器FPGA逻辑设计
    4.1 USB控制逻辑电路设计
        4.1.1 SlaveFIFO控制读写逻辑
        4.1.2 同步写入异步读取RAM配置
        4.1.3 读写RAM时钟设计
    4.2 数据传输通信协议设计
    4.3 DDS逻辑电路设计
        4.3.1 地址累加器设计
        4.3.2 波形数据存储区设计
        4.3.3 RAM存储器读写时序设计
        4.3.4 DAC驱动设计
    4.4 本章小结
5 高速信号发生器软件实现
    5.1 高速信号发生器系统软件总体结构
    5.2 MATLAB波形程序设计
        5.2.1 常规信号设计
        5.2.2 数字调制实现
        5.2.3 模拟调制实现
        5.2.4 MATLAB GUI设计
    5.3 USB固件程序设计
        5.3.1 USB3.0固件开发介绍
        5.3.2 GPIF接口设计
        5.3.3 SlaveFIFO模式固件程序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平台
    6.2 设计指标检测
    6.3 本章小结
7 总结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5)泛在对象即插即用的统一接入技术研究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
        1.2.1 即插即用的统一接入方案的研究现状
        1.2.2 物联网接入体系结构的研究现状
        1.2.3 驱动模型的研究现状
        1.2.4 存在问题概述
    1.3 创新点和主要工作内容
    1.4 论文组织结构
第二章 相关理论与技术
    2.1 前言
    2.2 即插即用的统一接入技术
        2.2.1 即插即用的统一接入方案
        2.2.2 物联网接入系统的体系结构
        2.2.3 驱动模型
        2.2.4 分析比较
    2.3 多目标优化
        2.3.1 多目标优化问题定义
        2.3.2 经典求解方法
        2.3.3 进化多目标优化方法
        2.3.4 分析比较
    2.4 MCU
        2.4.1 多种MCU对比分析
        2.4.2 NodeMcu的硬件环境介绍
        2.4.3 NodeMcu的软件环境介绍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泛在对象即插即用的统一接入框架
    3.1 前言
    3.2 即插即用统一接入系统的体系结构
        3.2.1 各层定义
        3.2.2 层间连接关系
    3.3 即插即用统一接入系统的物理拓扑结构
    3.4 面向即插即用统一接入系统的软件开发方法
        3.4.1 对象接入层的供求件设计
        3.4.2 平台层的供求件设计
        3.4.3 接入层与平台层的聚合
    3.5 泛在对象的即插即用接入方案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泛在对象即插即用的接入系统设计与实现
    4.1 前言
    4.2 泛在对象层设计与实现
        4.2.1 泛在对象地址编码方案
        4.2.2 兼容多种通讯协议的泛在对象
    4.3 对象接入层设计与实现
        4.3.1 识别控制板设计与实现
        4.3.2 MCU模块框架设计与实现
    4.4 平台层设计与实现
        4.4.1 泛在对象注册
        4.4.2 驱动认证与发布
        4.4.3 驱动调度方案生成
    4.5 第三方接入流程
        4.5.1 电路与驱动开发
        4.5.2 泛在对象注册
        4.5.3 在线测试与发布
        4.5.4 对象识别与使用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驱动调度问题建模与求解
    5.1 前言
    5.2 问题分析与假设
        5.2.1 问题重述
        5.2.2 问题分析
        5.2.3 问题假设
    5.3 模型的建立
    5.4 基于NSGA-II的模型求解
        5.4.1 NSGA-II算法主流程
        5.4.2 编码方案设计
        5.4.3 生成初始化种群
        5.4.4 约束快速非支配排序算法
        5.4.5 拥挤距离算法
        5.4.6 交叉算子
        5.4.7 变异算子
    5.5 模型的结果分析
        5.5.1 数据与算例
        5.5.2 实验结果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测试与应用
    6.1 前言
    6.2 测试目的
    6.3 测试环境
    6.4 功能测试
        6.4.1 泛在对象层测试
        6.4.2 对象接入层测试
        6.4.3 平台层测试
    6.5 对比测试
        6.5.1 地址识别测试
        6.5.2 能耗测试
        6.5.3 总结与分析
    6.6 方案应用
        6.6.1 监控设备介绍
        6.6.2 监控数据展示
    6.7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GEM探测器高速多通道数据釆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的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及研究现状
    1.3 课题主要任务
2 系统方案设计
    2.1 GEM探测器原理与数据采集系统指标要求
        2.1.1 GEM探测器基本结构和原理
        2.1.2 GEM探测器读出方式原理
        2.1.3 GEM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指标要求
    2.2 GEM探测器数据采集系统构成与各部分功能要求
        2.2.1 电荷信号收集部分功能要求
        2.2.2 数据采集与处理部分功能要求
        2.2.3 数据获取功能要求
    2.3 本章小结
3 系统硬件设计
    3.1 电荷收集部分设计
    3.2 前端信号读出部分设计
        3.2.1 前端读出电路模块
        3.2.2 时钟模块
        3.2.3 指令配置模块
    3.3 数字信号读出部分设计
        3.3.1 差分信号接收模块
        3.3.2 FPGA主控模块
        3.3.3 I2C电平转换模块
    3.4 数据传输部分设计
        3.4.1 千兆以太网配置模块
        3.4.2 时钟模块
    3.5 电源部分设计
    3.6 本章小结
4 系统软件程序设计
    4.1 FPGA控制程序设计
        4.1.1 Pads阵列控制和信号采集
        4.1.2 设置数据包格式
        4.1.3 系统时钟配置
        4.1.4 以太网数据上行传输
        4.1.5 下行命令解析
    4.2 上位机软件程序设计
        4.2.1 实时显示模块设计
        4.2.2 数据读取和数据存储设计
        4.2.3 命令发送模块设计
    4.3 本章小结
5 系统性能测试和分析
    5.1 X光机测试实验
        5.1.1 实验测试装置介绍
        5.1.2 X光束位置成像测试
        5.1.3 束流粒子计数率测试
    5.2 锎-252 中子源测试实验
        5.2.1 实验测试环境介绍
        5.2.2 中子位置成像测试
    5.3 与德国CDT系统对比分析
        5.3.1 X光机测试
        5.3.2 锎-252 中子源测试
        5.3.3 测试结果对比分析
    5.4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工作总结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7)多用途ARM计算机的航天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应用背景
    1.2. 国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的分析
    1.3. 国内研究现状
    1.4. 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分析
    1.5.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
2. 总体设计方案
    2.1. 研究目标
    2.2. 主要技术指标
    2.3. 主要研究内容
        2.3.1. 硬件部分
        2.3.2. 软件部分
    2.4.技术进步与难点
3. 总体方案和关键技术
    3.1. 实施方案
        3.1.1. 系统实现方案
        3.1.2 方案设计与分析
        3.1.2.1.设计原则
        3.1.2.2.关键元器件
        3.1.2.3.硬件结构选择
        3.1.2.4.软件架构
        3.1.2.5.数字接口
    3.2. 设计方案概述
        3.2.1. 整体设计介绍
        3.2.2. 部件和单元的方案
        3.2.3. 系统验证方案
        3.2.4. 关键技术方案
        3.2.5. CPU 的选择
    3.3 技术途径
        3.3.1 技术流程
        3.3.2 研究方法
        3.3.3 技术手段
4. 整体系统设计
    4.1. TMS570LS3137核心处理器简介
    4.2. ARM处理器操作系统μC/OS-Ⅱ
    4.3. TCP/IP简介
    4.4. 主板系统总体设计
        4.4.1. 总体设计思路
        4.4.2. 主板供电电源
        4.4.3. 系统时钟
        4.4.4. 系统复位
5. 计算机板系统调试
    5.1. 单板内部连接
        5.1.1. 测试端口
        5.1.2. 测试环境说明
        5.1.3. SDRAM读写
        5.1.4. CPU与FPGA通信测试
        5.1.5. ADC测试
    5.2. 对外通信接口
        5.2.1. 以太网接口
        5.2.2. I~2C总线接口
        5.2.3. CAN总线接口
        5.2.4. SCI串行通信接口
6. 总结和展望
    6.1. 总结
    6.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与研究成果

(8)浦江花苑视频安防监控的设计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视频安防监控的背景
    1.2 视频安防监控目前的现状以及未来趋势
    1.3 本文研究内容
    1.4 本文的组织结构及其章节编排
2 平台简介
    2.1 电子围栏
    2.2 海思平台
        2.2.1 Hi3531
        2.2.2 Hi3518
    2.3 新唐平台
    2.4 本章小结
3 视频安防监控系统详细解决方案以及实现
    3.1 解决方案分析
    3.2 系统的裁剪
        3.2.1 Linux内核的裁剪
        3.2.2 Uboot的裁剪
        3.2.3 文件系统的裁剪
    3.3 总线技术
        3.3.1 I2C总线
        3.3.2 SPI
        3.3.3 UART
    3.4 脉冲电子围栏的设计
    3.5 NVR控制部分
        3.5.1 红外遥控器
        3.5.2 控制键盘
4 NVR音视频编解码和接口
    4.1 视频编码
    4.2 视频解码
    4.3 音频编码
    4.4 音视频的接口
    4.5 本章小结
5 IPC的解决方案
    5.1 自动红外灯控
        5.1.1 ADC
        5.1.2 红外灯控
    5.2 IR-CUT双滤镜
    5.3 本章小结
6 系统测试
    6.1 系统测试需求和目的
    6.2 系统测试的环境
    6.3 功能测试
    6.4 性能测试
    6.5 小结
7 总结
    7.1 本文总结
    7.2 本文的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9)基于PC104-plus的机载视频数据采集系统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视频采集研究现状
        1.2.2 国外视频采集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论文结构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全文结构概述
第2章 机载视频采集系统的方案设计
    2.1 系统总体方案设计
    2.2 系统主要器件概述
        2.2.1 视频解码芯片
        2.2.2 视频数据存储芯片
        2.2.3 视频采集系统主控器
        2.2.4 PCI 总线接口芯片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机载视频采集系统的硬件设计
    3.1 系统电源设计
    3.2 视频解码电路设计
    3.3 FPGA 系统设计
    3.4 SDRAM 存储电路设计
    3.5 本章总结
第4章 机载视频采集系统 PCI 总线的设计
    4.1 PCI 接口设计
    4.2 PCI9054 的工作模式
    4.3 PCI 总线数据传输
    4.4 PCI 总线仲裁
    4.5 PCI 内部空间
        4.5.1 PCI 配置空间
        4.5.2 PCI 存储空间
    4.6 PCI 总线中断
第5章 基于 VHDL 的视频采集系统的软核设计
    5.1 视频解码芯片驱动
        5.1.1 I2C 总线控制模块设计
        5.1.2 视频解码芯片寄存器配置
    5.2 视频数据帧提取
        5.2.1 数字视频的格式
        5.2.2 视频数据帧提取的实现
    5.3 SDRAM 的驱动和数据存取
    5.4 PCI9054 本地端控制逻辑
    5.5 本章总结
第6章 系统测试及结果分析
总结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基于双ARM的飞控计算机核心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无人机技术概述
        1.1.2 无人机飞行控制系统
        1.1.3 无人机飞行控制计算机
    1.2 无人机飞控计算机硬件
    1.3 无人机飞控计算机软件
    1.4 课题研究内容与研究意义
        1.4.1 课题研究内容
        1.4.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3 课题研究意义
    1.5 论文章节安排
第二章 双核飞控计算机整体设计
    2.1 引言
    2.2 系统设计需求分析
        2.2.1 硬件资源需求
        2.2.2 软件资源需求
    2.3 处理器和操作系统选型
        2.3.1 ARM 处理器 LPC3250 简介
        2.3.2 实时操作系统μC/OS—Ⅱ 简介
    2.4 基于双核架构的整体设计
        2.4.1 双核架构提出
        2.4.2 双核资源规划
        2.4.3 接口资源方案
        2.4.4 整体结构设计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双核飞控计算机硬件设计
    3.1 引言
    3.2 双核处理平台最小系统
        3.2.1 供电电源设计
        3.2.2 存储系统设计
        3.2.3 时钟电路设计
        3.2.4 复位电路设计
        3.2.5 JTAG 调试电路设计
    3.3 接口资源模块设计
        3.3.1 A/D 转换通道设计
        3.3.2 D/A 转换通道设计
        3.3.3 串行通讯接口设计
        3.3.4 离散量 I/O 口设计
    3.4 双核数据通讯设计
        3.4.1 双核数据通讯方案选择
        3.4.2 双口 RAM CY7C028 在双核通信中的应用
    3.5 双核平台 PCB 设计
        3.5.1 板卡功能划分
        3.5.2 板卡结构设计
    3.6 硬件抗干扰措施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双核飞控计算机软件设计
    4.1 引言
    4.2 软件开发环境建立
        4.2.1 软件开发平台构建
        4.2.2 ADS 1.2 开发环境配置
        4.2.3 工程文件创建与配置
        4.2.4 双 CPU 的 H—JTAG 配置
    4.3 μC/OS—Ⅱ 向浮点 LPC3250 上的移植
        4.3.1 移植条件
        4.3.2 移植要点分析
    4.4 μC/OS—Ⅱ 下接口资源驱动程序设计
        4.4.1 A/D 转换通道驱动程序设计
        4.4.2 D/A 转换通道驱动程序设计
        4.4.3 串行通讯接口驱动程序设计
        4.4.4 离散量 I/O 口驱动程序设计
    4.5 双核数据通信软件设计
        4.5.1 双口 RAM 中断工作流程
        4.5.2 双口 RAM 软件设计
        4.5.3 双口 RAM 软件可靠性设计
    4.6 μC/OS—Ⅱ 下飞控软件设计原则
        4.6.1 任务划分
        4.6.2 任务优先级
        4.6.3 任务间通信
    4.7 程序固化
    4.8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系统调试与性能分析
    5.1 引言
    5.2 移植代码测试
    5.3 接口资源模块调试
        5.3.1 A/D 转换通道调试
        5.3.2 D/A 转换通道调试
        5.3.3 串行通讯接口调试
        5.3.4 离散量 I/O 口调试
    5.4 双核系统数据通信调试
        5.4.1 双核通信测试硬件平台
        5.4.2 双核通信实时性验证
        5.4.3 双核通信可靠性验证
    5.5 调试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全文总结与后续工作展望
    6.1 全文工作总结
    6.2 后续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一种基于I~2C总线的计算机接口板的设计和实现(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龙芯2K的车载智能视觉系统国产化研制[D]. 钱伟.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2]基于嵌入式系统的超细径电子内窥镜研发[D]. 王强. 浙江大学, 2020(02)
  • [3]高精度双轴光电转台运动控制系统的设计及应用[D]. 王健. 东南大学, 2019(01)
  • [4]基于DDS的高速任意信号发生器设计[D]. 李蓬勃. 北京交通大学, 2019(01)
  • [5]泛在对象即插即用的统一接入技术研究与应用[D]. 熊炼.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6)
  • [6]GEM探测器高速多通道数据釆集系统设计[D]. 李盼. 陕西科技大学, 2017(01)
  • [7]多用途ARM计算机的航天应用研究[D]. 高泽军. 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 2016(01)
  • [8]浦江花苑视频安防监控的设计与实现[D]. 藏公瑾. 上海交通大学, 2015(03)
  • [9]基于PC104-plus的机载视频数据采集系统设计[D]. 钱兵. 成都理工大学, 2014(04)
  • [10]基于双ARM的飞控计算机核心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杨小兵.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12(04)

标签:;  ;  ;  ;  ;  

基于I~2C总线的计算机接口板的设计与实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