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腺叶状囊肉瘤33例临床病理分析

乳腺叶状囊肉瘤33例临床病理分析

一、乳腺叶状囊肉瘤33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黄燕,姚国燕,徐莉,刁换胜,周淑琴[1](2021)在《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X线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回顾性分析9例乳腺化生性癌的X线表现特点并提供有限的临床数据以提高临床诊断率。方法:对2013年1月—2018年12月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乳腺化生性癌患者的X线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9例患者,均为单发,共9个病灶。其中8例表现为肿块,平均大小约2.65 cm,形态多为不规则形、卵圆形,1例轻度分叶;密度多呈等、稍高密度,1例可见点状偏良性钙化;边缘部分清楚,部分模糊,1例毛刺;其中1例表现为结构紊乱伴钙化。2例伴随有皮肤增厚,2例伴随有腋下淋巴结肿大。结论:乳腺化生性癌X线表现无特异性,需与囊肿、乳头状瘤、黏液腺癌或叶状囊肉瘤、浸润性导管癌相鉴别,以提高该病的诊断率。

陈亚红[2](2020)在《乳腺幼年性纤维腺瘤与叶状肿瘤对比性分析》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乳腺幼年性纤维腺瘤与叶状肿瘤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病理学特征中有意义的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弋矶山医院临床病理科病理电子数据库中2012年1月至2018年12月,发生于青春期女性的纤维上皮性肿瘤(fibroepithelial tumor),纤维腺瘤病例中筛选出20岁以下的女性、上皮及间质细胞丰富的幼年性纤维腺瘤(juvenile fibroadenomas,JFAs)103例,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s,PTs)219例,其中良性叶状肿瘤(benign phyllodes tumors,BPTs)159例,交界性叶状肿瘤(borderline phyllodes tumors,BoPTs)45例,恶性叶状肿瘤(malignant phyllodes tumors,MPTs)15例,根据患者年龄、肿块大小、肿块部位、肿块个数、有无复发病史等进行记录,同时选取5例正常乳腺组织作为对照组。两组病例进行组织学观察及免疫组织化学的相关性,PTs组内不同分级之间的免疫组织化学的相关性,并利用统计学软件,分析两组间及PTs组内差异是否有统计学意义。结果:JFAs上皮细胞及间质细胞均增生,部分病例均可见分带现象、分叶状结构、间质细胞异型性、核分裂象等,间质间的腺体分布比较均匀,间质细胞分布均匀,束状或网状,间质细胞呈梭形,部分呈圆形、卵圆形,无或轻度异型性;导管上皮增生仍呈双层排列。14例上皮呈普通型增生(usual ductal hyperplasia,UDH),7例间质增生表面被覆双层上皮细胞呈裂隙状,形成与PTs相似的分叶状结构,40例间质呈黏液样变,11例间质伴胶原化,2例伴大汗腺化生,3例间质胶原化伴小血管增生,呈假血管瘤样增生(pseudoangiomatousstromal hyperplasia,PASH),6例间质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象数1-2个/10HPF,7例可见分带现象。PTs表覆上皮细胞形成裂隙状,间质增生,间质细胞呈梭形,随着分级的升高,细胞异型性越大;排列成流水状、网状或灶性密集分布或细胞致密,细胞密集区核分裂象随分级升高数量越多。二者在形态学上具有重叠性,分带现象在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CD34、CD10、CD117、p53在JFAs与PTs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13、P=0.000),CD34、CD117、p53在BPTs、BoPTs、MPTs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P=0.000、P=0.024),CD10在BPTs、BoPTs、MPTs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14)。结论:1.分带现象不能作为JFAs与PTs的鉴别点。2.免疫组织化学的标记在JFAs与PTs鉴别作用有限,形态学特点依然是主要诊断依据。3.CD34、CD10、CD117、p53在鉴别JFAs与PTs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李迎宾[3](2019)在《EGFR在乳腺叶状肿瘤中的表达及病理形态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乳腺叶状肿瘤是一种双相分化的纤维上皮性肿瘤,肿瘤由良性腺上皮和间叶成分共同组成。该肿瘤较少见,发病率占乳腺原发肿瘤的0.3-1%。2012版WHO乳腺肿瘤分类中根据其生物学行为将乳腺叶状肿瘤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分类的依据主要包括肿瘤边缘浸润情况,间质细胞丰富程度、间质细胞异型性大小、间质细胞核分裂象数目、有无间质过度生长和恶性异源性成分,目前对该肿瘤的诊断主要依据形态学标准。叶状肿瘤的分子遗传学改变较复杂,免疫组化表达及基因改变在乳腺叶状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尚未得到证实,在乳腺叶状肿瘤的诊断、分级中也没有确定标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是一种跨膜酪氨酸激酶受体。在人体及生物体内主要调节正常细胞的生长、增殖和分化,基因发生突变或蛋白表达异常后与多种肿瘤发生、发展相关。有多项研究表明EGFR基因及蛋白的改变可能参与了叶状肿瘤的发生及进展。本研究运用Sanger测序方法检测良性、交界性、恶性乳腺叶状肿瘤中EGFR基因的突变情况,同时用免疫组化的方法检测EGFR蛋白表达情况,对比分析EGFR基因及蛋白关系,从基因突变和蛋白表达角度解释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生、发展与EGFR的关系。为乳腺叶状肿瘤的分子遗传研究及病理诊断提供有意义的指标。目的:研究良性、交界性、恶性乳腺叶状肿瘤EGFR基因及蛋白的表达情况,从分子遗传学角度阐述EGFR表达在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生、发展的关系。分析EGFR能否成为乳腺叶状肿瘤的病理诊断、分级以及进行研究的遗传学标记。方法:1.运用Sanger测序的方法检测22例乳腺叶状肿瘤中EGFR基因18-21外显子的突变情况,其中良性10例,交界性6例,恶性6例。2.运用免疫组化检测22例乳腺叶状肿瘤中EGFR蛋白的表达情况,良性10例,交界性6例,恶性6例。3.统计分析: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进行χ2检验。结果:1.EGFR基因的突变率在不同级别的叶状肿瘤中的突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良性(10%)、交界性(50%)、恶性(83.3%)(P<0.05)。2.叶状肿瘤中EGFR基因18外显子突变率4.5%,未发现19外显子突变,20外显子的突变率为36.4%,21外显子的突变率为4.5%。20外显子与其他外显子突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3.EGFR蛋白在不同级别的叶状肿瘤间质成分的表达率分别为,良性(30%),交界性(66.7%),恶性(66.7%),不同级别叶状肿瘤间质的EGFR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EGFR基因突变率40.9%,间质成分EGFR蛋白表达率为50%,EGFR基因突变率与间质蛋白表达率呈正相关(P<0.05)。5.乳腺叶状肿瘤上皮成分EGFR蛋白表达率4.5%,上皮与间质EGFR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6.EGFR基因突变与上皮EGFR蛋白表达无相关性。(P>0.05)。结论:1.EGFR基因突变率随着叶状肿瘤分级增加而增高,恶性叶状肿瘤中EGFR基因有较高突变率(83.3%),EGFR基因突变可能与乳腺叶状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2.乳腺叶状肿瘤EGFR基因突变主要位于20号外显子。3.乳腺叶状肿瘤间质成分EGFR蛋白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正相关。4.乳腺叶状肿瘤上皮EGFR蛋白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间质成分EGFR蛋白表达无相关性,表明EGFR蛋白表达在叶状肿瘤上皮增生与上皮-间质相互转化过程未起到作用。

唐志敏,蒋梅[4](2017)在《乳腺叶状囊肉瘤合并骨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文中认为1病例资料患者女,55岁,2012年6月因"发现右乳腺肿块8年余,明显增大半年"到我院乳腺外科就诊,自诉初起时为一蚕豆大小肿物,质地较硬,近半年明显增大,查体可扪及右乳巨大肿块,大小约11 cm×11 cm×9 cm,肿瘤边界欠清,不伴局部皮肤发红、水肿、增厚、粗糙、溃烂,质地偏硬,CT提示乳腺叶

冯继才[5](2016)在《乳腺肉瘤73例临床诊治分析》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乳腺肉瘤的临床特点以及合理临床诊治方案。方法回顾性分析邵庄中心卫生院于2000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73例乳腺肉瘤的患者临床资料。结果 73例乳腺肉瘤患者中分叶状囊肉瘤44例,非分叶状囊肉瘤29例,29例非分叶状囊肉瘤患者第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6.6%、82.8%、68.9%;44例分叶状囊肉瘤患者第1年、3年、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100%、95.5%、93.2%。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疑有乳腺肉瘤的患者宜常规行术中快速病理确诊;原发于乳腺的分叶状囊肉瘤预后好,可单纯手术治疗,瘤体较小者可行保留乳房手术,瘤体较大宜行全乳腺切除;非分叶状囊肉瘤预后较差;病理高分级(Ⅲ级以上)和(或)肿瘤直径的≥5cm。乳腺肉瘤患者单纯手术治疗疗效较差,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的综合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刘君君[6](2015)在《乳腺叶状肿瘤KIT拷贝数变化及恶性叶状肿瘤恶性分级与预后分析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urs,PTs)是一种少见的纤维上皮性肿瘤,2012年WHO乳腺肿瘤病理学新分类仍保持对该肿瘤的命名和分类标准,将其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该病局部切除术后易于复发,恶性者易于发生血行转移。国内外已经开展了一些免疫组化和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本课题组前期研究通过比较基因组杂交技术筛选出三类叶状肿瘤中染色体4q12位点有增益的差异,该增益的染色体区域所对应的候选基因有SCFR(干细胞因子受体原癌基因家族stem cell factor receptor oncogene homolog,KIT,c-kit,CD117)。本研究旨在探讨叶状肿瘤中c-kit间质过表达与KIT基因拷贝数变化之间的相关性,进一步探讨叶状肿瘤恶性进程的发生发展机制。据美国监测、流行病学与最终结果(SEER)数据库资料显示每年每10万女性有2.1例被诊断为恶性乳腺叶状肿瘤。与良性和交界性叶状肿瘤比较,恶性叶状肿瘤更具独特的组织结构和细胞形态,也更具高的复发率及转移率,从而导致预后不良甚至危及生命。目前对恶性叶状肿瘤的恶性分级尚未有统一标准,且国内外各类研究中缺乏专项探讨恶性叶状肿瘤生物学行为及临床病理特征的回顾性研究,为了探讨恶性叶状肿瘤恶性分级的标准及意义,以及恶性叶状肿瘤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学特征对无病生存、无转移生存以及总生存率的影响,进行本研究。方法1、通过本课题组前期进行的乳腺叶状肿瘤染色体异常的比较基因组杂交研究得知良性与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在染色体4q12(增益)处有差异(P<0.05),选定该染色体区域所对应的候选基因SCFR(干细胞因子受体原癌基因家族stem cell factor receptor oncogene homolog,KIT,c-kit,CD117)。研究中包括2005年至2014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乳腺叶状肿瘤病例348例,此研究期间共有恶性叶状肿瘤113例,并采取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良性叶状肿瘤120例和交界性叶状肿瘤115例。运用免疫组化的方法分别检测c-kit在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叶状肿瘤中上皮以及间质表达的差异。2、因间质部分为叶状肿瘤的肿瘤性成分,故按照c-kit间质表达情况将病例分为c-kit表达阳性组和c-kit表达阴性组。通过组织HE染色定位,选取肿瘤组织丰富的区域进行石蜡组织提取DNA实验,提取叶状肿瘤组织DNA,以进行基因组PCR实验。3、结合基因组PCR引物设计原则与实时定量PCR实验引物设计原则,针对KIT基因的15号外显子和18号外显子设计引物,选取在叶状肿瘤中无表达差异的ACTB(β-actin)作为内参,进行基因组PCR实验,探讨KIT基因拷贝数变化与c-kit间质表达之间的相关性。4、总结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从1987年4月至2013年12月共计188例恶性叶状肿瘤病例,所有病例经过手术切检,福尔马林固定,切片HE染色后由三位病理医生进行诊断并且分级。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对乳腺肿瘤的分类,当叶状肿瘤中同时出现间质细胞核多形性、间质过度生长从而使一个低倍视野下不能检出上皮成分仅存在间质成分、核分裂象增多(≥10/10HPF)、间质细胞过度弥漫性生长以及肿瘤浸润性边界应诊断为恶性叶状肿瘤。当叶状肿瘤中出现恶性异源性成分时,即使不同时出现以上情况也可诊断为恶性叶状肿瘤。叶状肿瘤的肿瘤性成分为间质成分,故结合叶状肿瘤的特点与软组织肉瘤分级标准对恶性叶状肿瘤进行恶性等级分级,结合肿物的间质异型性、间质过度生长情况、核分裂象数目、间质分化程度及异源性化生情况和肿物坏死情况将恶性叶状肿瘤分为低度恶性、中度恶性和高度恶性叶状肿瘤。分析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患病侧别、近期快速增长史、疼痛、低分级病史、异源性化生成分以及复发转移死亡与恶性叶状肿瘤恶性等级之间的相关关系。运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探讨与恶性叶状肿瘤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运用单因素生存分析以及多因素生存分析,分析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患病侧别、近期快速增长史、疼痛、低分级病史、异源性化生成分以及恶性等级对无病生存、无转移生存以及总生存率的影响。结果1、研究中包括乳腺叶状肿瘤病例348例,其中良性叶状肿瘤共计120例,占研究全部病例的34.4%;交界性叶状肿瘤115例,占研究全部病例的33.1%;恶性叶状肿瘤113例,占研究全部病例的32.5%。c-kit间质阳性表达者共计163例,研究病例的c-kit间质染色总体阳性率为46.8%,其中良性、交界性和恶性叶状肿瘤c-kit间质表达阳性率分别为24.2%、53.1%和64.6%。C-kit间质表达阳性率随叶状肿瘤等级升高而升高,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C-kit间质表达与叶状肿瘤的等级呈正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319,P<0.001)。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良性叶状肿瘤c-kit间质阳性表达与交界性叶状肿瘤c-kit间质阳性表达具有明显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良性叶状肿瘤c-kit间质阳性表达与恶性叶状肿瘤c-kit间质阳性表达具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c-kit间质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2、C-kit上皮表达阳性共计328例,总体阳性率达98.2%,其中良性、交界性与恶性叶状肿瘤c-kit上皮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99.1%和95%。C-kit上皮表达阳性率随叶状肿瘤等级升高而降低,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4)。C-kit上皮阳性表达与叶状肿瘤的等级呈负相关关系(Pearson相关系数为-0.149,P=0.006)。进一步进行两两比较发现良性叶状肿瘤c-kit上皮阳性表达与恶性叶状肿瘤c-kit上皮阳性表达有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3);而良性叶状肿瘤与交界性叶状肿瘤以及交界性叶状肿瘤与恶性叶状肿瘤之间c-kit上皮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57,P=0.068)。3、对所有348例病例进行DNA提取,据DNA质控以及实时定量PCR实验的原则要求,共计42例叶状肿瘤进行基因组PCR实验。对42例叶状肿瘤病例按照c-kit间质表达情况进行分组,c-kit阳性表达组共计29例(占所有进行基因组PCR实验病例的69.1%)与c-kit阴性表达组共计13例(占所有进行基因组PCR实验病例的30.9%)。针对KIT基因15号外显子设计引物进行的基因组PCR实验中,共计34例样本KIT基因拷贝数增加,占所有进行基因组PCR实验病例的80.9%,其中c-kit阳性病例为27例,占所有实验c-kit间质阳性病例的93.1%;c-kit阴性病例中KIT基因拷贝数增加为7例,占所有实验c-kit间质阴性病例的53.8%,两组间具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3)。相关性分析KIT基因拷贝数增加与c-kit间质过表达的关系,证明叶状肿瘤中c-kit间质阳性表达与KIT基因拷贝数增加具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462,P=0.002)。4、针对KIT基因18号外显子设计引物进行的基因组PCR实验中,共计36例样本KIT基因拷贝数增加,占所有进行基因组PCR实验病例的85.7%,其中c-kit阳性病例为27例,占所有实验c-kit间质阳性病例的93.1%;c-kit阴性病例中KIT基因拷贝数增加为9例,占所有实验c-kit间质阴性病例的69.2%,两组间有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41)。相关性分析KIT基因拷贝数增加与c-kit间质过表达的关系,证明叶状肿瘤中c-kit间质阳性表达与KIT基因拷贝数增加具有相关性(Pearson相关系数为0.315,P=0.042)。与针对KIT基因15号外显子设计引物进行的基因组PCR实验结果一致。5、结合恶性叶状肿瘤的组织学特点以及软组织肉瘤的分级标准,制定恶性叶状肿瘤的分级标准:将间质异型性与间质细胞过度生长分为两级,评分分别为1,2;根据核分裂象多少分为三级别,分别为10-14/10 HPF、15-20/10 HPF和≥20/10 HPF,评分别为1-3;根据间质分化以及异源性化生情况分为三级,无异源性化生成分或者分化良好的异源性化生成分(例如高分化脂肪肉瘤)评分为1分,有明确诊断的异源性化生成分评分为2分,有两种及两种以上异源性化生成分以及胚胎或未分化肉瘤、滑膜肉瘤或骨肉瘤者评分为3分;根据肿瘤坏死情况评分,肿瘤无坏死成分者评分为0分,坏死成分占肿瘤小于50%者评分为1分,坏死成分占肿瘤大于等于50%者评分为2分。根据以上评分系统将各项评分加和,获得对恶性叶状肿瘤的评分,并根据评分将恶性叶状肿瘤分为三级:4-6分为低度恶性叶状肿瘤,7-9分为中度恶性叶状肿瘤,10-12分为高度恶性叶状肿瘤。188例恶性叶状肿瘤中,低度恶性叶状肿瘤为88例(46.8%),中度恶性叶状肿瘤为77例(41%),高度恶性叶状肿瘤为23例(12.2%)。6、恶性叶状肿瘤的恶性等级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预后的相关关系经过统计学分析得出,恶性等级与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关(P<0.001),恶性程度越高越多选择全乳切除术,而恶性程度较低的患者则更多选择切缘阴性的局部广泛切除术;恶性程度不仅与治疗相关,还与远处转移(P<0.001)和死亡(P<0.001)的不良预后有密切关系;分析中发现恶性等级越高的恶性叶状肿瘤患者具有肿物更大(肿物最大径≥5cm)、年轻(年龄<35岁)的特征,以及更多的患者具有疼痛和近期快速增长的临床症状,但无统计学意义。7、对于与肿瘤局部复发有关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进行分析,随访期间共计37例恶性叶状肿瘤患者发生局部复发,总体复发率为19.7%,其中16例为低度恶性叶状肿瘤,占研究中所有低度恶性叶状肿瘤的18.2%;20例为中度恶性叶状肿瘤,占研究中所有中度恶性叶状肿瘤的26%;1例为高度恶性叶状肿瘤,占研究中所有高度恶性叶状肿瘤的4.3%。经单因素分析发现年轻(P=0.040)、肿物具有异源性化生成分(P=0.013)以及选择乳房全切术(P=0.031)的患者更易发生复发,为排除混杂因素的影响进一步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年轻(P=0.012)以及肿物具有异源性化生成分(P=0.027)对恶性叶状肿瘤的复发有影响,而术式的选择并非恶性叶状肿瘤复发的影响因素(P=0.065)。8、对于与肿瘤远处转移有关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随访期间共计10例恶性叶状肿瘤患者发生远处转移,总体转移率为5.3%,其中1例为低度恶性叶状肿瘤,占研究中所有低度恶性叶状肿瘤的1.1%;3例为中度恶性叶状肿瘤,占研究中所有中度恶性叶状肿瘤的3.9%;6例为高度恶性叶状肿瘤,占研究中所有高度恶性叶状肿瘤的26.1%。经统计学分析发现年轻(P=0.033)、肿物更大(P=0.032)、近期快速增长史(P=0.047)以及恶性等级(P<0.001)与远处转移密切相关且具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分析调整后发现恶性等级(P<0.001)、近期快速增长史(P=0.029)与肿物侧别(P=0.046)对恶性叶状肿瘤的转移有影响。9、对所有恶性叶状肿瘤进行无病生存、无转移生存及总生存的生存分析。对188名恶性叶状肿瘤患者进行随访,随访时间15个月到251个月,中位随访时间为43.5个月。在无病生存的单因素生存分析中证明,肿物存在异源性化生成分(P=0.001)以及患者年轻(P=0.008)与患者不良的无病生存有关。选择局部广泛切除术的患者比选择乳房全切术的患者有更佳的无病生存时间(P=0.025)。进行多因素分析发现肿物具有异源性化生成分(P=0.003)以及年轻(P=0.012)为对患者无病生存影响的独立预后指标。对于无转移生存的单因素分析证明年轻(P=0.029)以及恶性等级(P<0.001)具有统计学意义,经多因素无转移生存分析发现,恶性等级(P<0.001)为独立预后指标。对于总生存的单因素以及多因素分析发现,恶性等级(P<0.001)为其独立预后指标。结论研究显示c-kit的间质阳性表达率随叶状肿瘤恶性程度升高而升高,二者正相关,而与之相反的是c-kit的上皮阳性表达率与叶状肿瘤恶性程度负相关。进一步两两比较显示c-kit间质阳性表达在良性与交界性、恶性叶状肿瘤之间具有明显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而交界性与恶性叶状肿瘤之间不具有差异,与之前本课题组对叶状肿瘤进行比较基因组杂交实验的结果一致。在叶状肿瘤中c-kit间质表达阳性与KIT基因拷贝数增加有明显相关性,KIT基因拷贝数增加可能在叶状肿瘤恶性进程中起到一定的作用。恶性叶状肿瘤的恶性分级与其转移和死亡的不良预后明显相关,在临床诊断与应用中,应推广恶性叶状肿瘤的恶性分级系统。对恶性叶状肿瘤进行无病生存、无转移生存和总生存分析发现肿物过大、患者年轻以及肿物存在异源性化生成分时提示预后不良,应予以注意。恶性等级为患者在无转移生存以及总生存分析中的独立预后指标,而肿物中具有异源性化生成分以及患者年轻是对恶性叶状肿瘤无病生存期产生影响的因素。

蒋梅,柯晓斌[7](2014)在《乳腺叶状囊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报道乳腺叶状囊肉瘤1例,并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例乳腺叶状囊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相关文献进行病理、病因、诊断及治疗等方面的讨论。结果:本例患者曾因"乳腺纤维瘤"先后6次手术,第6次手术诊断为恶性分叶状肿瘤,术后半年出现胸壁、牙龈转移,胸壁、牙龈肿物切除术后,发现颧面部、上颌窦、胸椎多发转移,行2周期化疗,临床症状获得缓解,后因经济原因放弃治疗,随访3个月患者死亡。结论:乳腺叶状囊肉瘤由良性上皮成分和富于细胞的恶性间质成分组成,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价值有限,常需要手术获取完整标本,并结合免疫组化进行诊断。一旦出现复发或远处转移,应行全面检查明确病灶范围,进行综合治疗。其临床表现具有异质性,复发及远处转移者预后较差。

田青青,刘杰,杨月红,袁静萍[8](2013)在《乳腺叶状肿瘤2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乳腺叶状肿瘤(phyllodes tumor of the breast,PTB)是一种较少见的乳腺纤维上皮性肿瘤,分别占乳腺原发性肿瘤和纤维上皮性肿瘤的0.2%2.5%[1];由于其发病率低、命名混乱、生物学行为难以预测,导致临床诊治出现诸多问题。本文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3月武汉市中心医院病理科24例PTB标本(2例为复发)的临床病理资料。1资料与方法1.1资料本组24例均为女性,平均年龄49.5(3366)岁。自发现至就诊1个月20年。均因乳房无痛性肿块就诊。其中短期

杜彦,王立峰[9](2011)在《乳腺叶状囊肉瘤临床病理分析》文中认为目的探讨乳腺叶状囊肉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学特点及分类和诊断标准。方法对15例乳腺叶状囊肉瘤进行临床病理分析。结果均为女性,单侧发病,右侧4例,左侧11例,肿瘤直径1~15cm,平均9cm。良性8例,交界性3例,恶性4例。结论良性的治疗应选择肿物扩大切除术、对于复发的交界性和恶性应作乳房切除术。

石颖,雷成功[10](2010)在《乳腺叶状囊肉瘤影像学特征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乳腺叶状囊肉瘤是一种少见的乳腺肿瘤,占全部乳腺肿瘤的0.2%~2.5%,是双向分化的纤维上皮肿瘤[1]。临床上常被误诊为乳腺纤维瘤而行局部肿瘤切除术,术后极易复发,因此诊断和治疗常较困难。本文收集经手术病理证实,彩色多普勒超声、X线及其他影像学方法和病理资料完整的乳腺叶状囊肉瘤16例,结合影像征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探讨其影像特征,旨在提高诊断水平。

二、乳腺叶状囊肉瘤33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乳腺叶状囊肉瘤33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X线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检查方法
    1.3 图像分析
2结果
    2.1 临床病理特征
    2.2 X线表现
3讨论
    3.1 诊断
    3.2 X线表现

(2)乳腺幼年性纤维腺瘤与叶状肿瘤对比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材料(资料、内容)与方法
    1.样本病例资料
    2.实验材料
    3.制作组织芯片
    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步骤
    5.免疫组化结果判读
    6.统计学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致谢

(3)EGFR在乳腺叶状肿瘤中的表达及病理形态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材料与方法
    1 实验材料
        1.1 标本来源
        1.2 临床病理资料收集
        1.3 测序实验仪器设备
        1.4 测序实验试剂
        1.5 免疫组化实验仪器
        1.6 免疫组化实验试剂
    2 测序实验方法
        2.1 肿瘤组织DNA提取
        2.2 EGFR引物设计
        2.3 PCR扩增
        2.4 PCR产物割胶纯化
        2.5 Sanger测序实验
        2.6 测序及数据分析
    3 免疫组化实验方法
        3.1 石蜡组织切片及前期处理
        3.2 免疫组化染色
        3.3 免疫组化结果判读标准
    4 结果统计分析
结果
    1. 乳腺叶状肿瘤形态学特征
    2. 叶状肿瘤中EGFR基因突变结果
        2.1 良性、交界性、恶性乳腺叶状肿瘤中EGFR基因突变情况
        2.2 EGFR基因4个外显子中的突变情况
    3. 叶状肿瘤中EGFR免疫组化表达结果
        3.1 乳腺叶状肿瘤间质成分EGFR蛋白表达情况
        3.2 EGFR基因突变与间质成分蛋白表达的关系
        3.3 乳腺叶状肿瘤上皮成分EGFR蛋白表达情况
        3.4 乳腺叶状肿瘤上皮成分EGFR蛋白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关系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乳腺叶状肿瘤的临床特征及EGFR与其他生物学标记研究
    参考文献
英文缩略词及中英文对照索引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4)乳腺叶状囊肉瘤合并骨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病例资料
2 讨论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2.2 临床表现及诊断
    2.3 治疗

(5)乳腺肉瘤73例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随访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乳腺叶状肿瘤KIT拷贝数变化及恶性叶状肿瘤恶性分级与预后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
前言
    研究现状、成果
    研究目的、方法
一、乳腺叶状肿瘤c-kit过表达与KIT基因拷贝数变化间的相关性研究
    1.1 对象和方法
        1.1.1 研究对象
        1.1.2 实验试剂
        1.1.3 实验主要仪器
        1.1.4 病理组织学诊断和分析
        1.1.5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1.1.6 基因组PCR
        1.1.7 统计分析
    1.2 结果
        1.2.1 c-kit免疫组化染色
        1.2.2 KIT基因拷贝数变化与c-kit间质表达之间的相关性
    1.3 讨论
        1.3.1 KIT基因的异常表达
        1.3.2 c-kit在乳腺叶状肿瘤中表达的研究现状
        1.3.3 KIT基因突变在乳腺叶状肿瘤中的研究现状
        1.3.4 帕唑帕尼对于乳腺叶状肿瘤治疗作用的探讨
    1.4 小结
二、乳腺恶性叶状恶性分级系统及预后分析
    2.1 对象和方法
        2.1.1 研究对象
        2.1.2 研究方法
        2.1.3 统计分析
    2.2 结果
        2.2.1 患者临床病理学特征分析
        2.2.2 恶性叶状肿瘤恶性分级系统
        2.2.3 恶性叶状肿瘤预后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2.2.4 生存分析
    2.3 讨论
        2.3.1 恶性叶状肿瘤分级系统
        2.3.2 恶性叶状肿瘤预后影响因素
        2.3.3 恶性叶状肿瘤的治疗
    2.4 小结
全文结论
论文创新点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综述 乳腺恶性叶状肿瘤研究进展
    综述参考文献
致谢

(7)乳腺叶状囊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讨论
    2. 1 发病原因及机制
    2. 2 临床特点及诊断
    2. 3 治疗

(9)乳腺叶状囊肉瘤临床病理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病理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10)乳腺叶状囊肉瘤影像学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1.2 方法:
2 结 果
    2.1 超声表现:
    2.2 钼靶X线表现:
    2.3 1例乳腺叶状囊肉瘤的CT表现:
3 讨 论

四、乳腺叶状囊肉瘤33例临床病理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乳腺化生性癌的临床X线分析[J]. 黄燕,姚国燕,徐莉,刁换胜,周淑琴.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1(10)
  • [2]乳腺幼年性纤维腺瘤与叶状肿瘤对比性分析[D]. 陈亚红. 皖南医学院, 2020(01)
  • [3]EGFR在乳腺叶状肿瘤中的表达及病理形态特征研究[D]. 李迎宾. 郑州大学, 2019(02)
  • [4]乳腺叶状囊肉瘤合并骨转移1例并文献复习[J]. 唐志敏,蒋梅. 现代肿瘤医学, 2017(14)
  • [5]乳腺肉瘤73例临床诊治分析[J]. 冯继才. 临床普外科电子杂志, 2016(04)
  • [6]乳腺叶状肿瘤KIT拷贝数变化及恶性叶状肿瘤恶性分级与预后分析的研究[D]. 刘君君. 天津医科大学, 2015(05)
  • [7]乳腺叶状囊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J]. 蒋梅,柯晓斌. 现代肿瘤医学, 2014(02)
  • [8]乳腺叶状肿瘤24例临床病理特征分析[J]. 田青青,刘杰,杨月红,袁静萍. 中华内分泌外科杂志, 2013(06)
  • [9]乳腺叶状囊肉瘤临床病理分析[J]. 杜彦,王立峰.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1(20)
  • [10]乳腺叶状囊肉瘤影像学特征分析[J]. 石颖,雷成功. 山西医药杂志(下半月刊), 2010(11)

标签:;  ;  ;  ;  ;  

乳腺叶状囊肉瘤33例临床病理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