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认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

重新认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

一、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价值的再认识(论文文献综述)

刘鑫林[1](2021)在《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宋哲琦[2](2020)在《《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文中认为《装饰》作为国内重要的艺术设计类核心期刊,从1958年创刊起,与中国设计共同成长,记录了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发展历程,汇集了国内外着名专家学者。以《装饰》作为展现学术思想、指导学科实践的平台。本文以《装饰》发展历程为线索,通过期刊分析、文献分析、表格梳理、人物访谈等的研究方法,根据不同时期不同的内容侧重点将杂志发展分为三个阶段来进行分析,论述《装饰》与中国设计文化发展之间的关联,并对20年来的杂志内容进行系统的整理,更全面的阐述该杂志的发展历程与时代背景下相互影响的关系,以及对《装饰》、对中国设计文化、教育的作用与影响进行总结。

张嘉贝[3](2020)在《剪纸艺术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以《鱼说》系列作品为例》文中认为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其中民间剪纸艺术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实践中,锤炼沉淀下的一种视觉文化符号,独具华夏民族特色与涵养。伴随国家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剪纸艺术也需在现代民族文化传承创新中不断完善,同时其所蕴含的艺术特质广泛被其他艺术形式吸收与运用。鱼纹饰一直被广泛应用于剪纸艺术,具有喜庆、吉祥的寓意和独特的装饰性。本次创作以陶瓷为载体、吸取剪纸艺术的表现形式、以“鱼纹”为创作题材展开,力图通过民间剪纸这一独特的艺术语言,将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和当代时代精神相结合,并通过艺术实践,寻求艺术设计创作新途径、新思路。研究中,首先对剪纸艺术进行简要阐述,解析剪纸艺术运用到现代陶瓷装饰艺术中的典型案例;结合剪纸艺术形式,探索将鱼纹元素运用于陶瓷装饰艺术的途径。其次,对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艺术装饰语言和特性的深入探究,最后,阐述《鱼说》系列作品的创作思路与制作过程。通过本次艺术设计创作实践,探索了剪纸艺术与陶瓷装饰结合的可能性,丰富了陶瓷艺术创作实践经验。希望今后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探索将民族传统艺术与现代设计相结合的新思路。

张敏[4](2020)在《库淑兰剪纸艺术语言的图形设计转换研究 ——以《木鱼传说》插画海报创作为例》文中指出在中国,插画艺术的起源和兴起与传统文化的发展息息相关,源远流长的中国传统文化为插画艺术创作提供了丰富多彩的宝贵素材。近年来,杉泽、叶露莹等一批专注于传统神话故事人物塑造的优秀原创插画师开始涌现。他们以新的视角审视传统,通过对《山海经》、《洛神赋》等古籍诗赋的艺术再创作,开启了新时代发展传统文化的艺术之门,大幅提升了国民对于传统文化的求知热情,并掀起一股国潮风。在这股风潮带领下,人们对基于传统文化的现代插图创作兴趣盎然,大批设计师展开了对传统文化的新一轮探索。本文主要围绕毕业创作主题《木鱼传说》故事的情节与精神内核进行创作,借助库淑兰剪纸艺术语言融入插画来进行海报设计。运用插画艺术在视觉时代下直截了当的视觉表现形式,通过传递内容信息、阐明主题意义、引起大众共鸣这一流程,表现寺庙木鱼起源这一承载中国传统佛教文化的神话故事及其精神文化内核,借剪纸与插画语言实现传统艺术形式与现代插画海报设计之间的交流与融合。具体表现为:第一,深入研究库淑兰剪纸艺术语言,理清库淑兰剪纸艺术语言与插画表现形式之间的共通性与差异性,找寻创作主题《木鱼传说》与库淑兰剪纸艺术表现形式之间的关联性;第二,结合现代插画设计需求,对库淑兰剪纸艺术语言进行取舍,分析库淑兰剪纸艺术向插画图形艺术转换的可行性,通过设计实验,尝试以剪纸风格插画的形式表现主题创意;第三,制定设计计划,展开设计实践。丰富《木鱼传说》故事人物、情节,理解故事精神内核。根据主题题材、故事内容架构等提取设计元素,以库淑兰剪纸艺术风格的表现形式绘制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完成插画海报的创作;第四,回顾整个研究与设计过程,总结得失,思考现代插画设计如何实现与传统文化艺术的结合与转换,提升我国本土文化在世界文化中的价值与地位。

王鑫[5](2019)在《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在文艺交流和创作实践中开启了一个新阶段。延安时期戏剧、电影、美术、音乐领域所孕育的艺术作品,在开拓了延安文艺形式、承载着延安文化精神的同时,形成了多元化本土艺术资源向世界传播的新方向;在文学实体的双向译介行为之外,延安时期扩展出了“文学旅行”或“观察笔记”等表现形式的“域外作家的延安书写”新路径;1940年代中期以来,丁玲、赵树理、周立波等延安作家的文学作品,在域外学界收获了广泛传播与可观成果,进入了对外输出与域外研究的新高潮。故此,我们可以说,延安时期首次启开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之间双向、多元、平等的文学交流与对话的新历程。如今,对于世界文学范围的延安文艺形态的研究进行适当清理、重新反思与有效回应,是十分必要的。在文化文学的互动与交汇中,是时候重启对于延安文艺的跨时空与跨文化研究,以期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话语资源有所助益。本文呈“导言”,正文六个章节,“结语”等,分别讨论了“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成果”、“延安艺术作品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域外作家在延安”、“从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延安重要作家的域外研究”以及“域外延安文艺研究引发的反思与回应”。第一章,将延安时期取得的丰厚的文学成就放置在世界传播与研究的视野中作一概览,从总体上廓清延安文艺的世界传播进程、特征及其所集中的问题。域外学界涉及译介传播与评论研究两大方面,结合时间维度与空间维度,以详实的文献材料为基础,对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情况,进行体系化的整理、归纳与简述。第二章,关于延安时期取得的多元的艺术成就,以戏剧、电影、美术、音乐四大领域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情况为讨论对象,追溯现代以来各艺术领域的发展沿革,以及延安艺术作品在域外引发的反响。择取延安各艺术门类的典型成果作为域外研究的核心内容,诸如歌剧与电影形式的《白毛女》、延安木刻、《黄河大合唱》,力图挖掘延安艺术为世界所带来的新资源。第三章,以20世纪三四十年代前来延安的大批域外作家所创作的延安文本,及其触及并自觉传播的延安精神为主要研究对象,从时空的基本线索论述这批域外的延安文学作品,研讨其中蕴含的叙述主题与审美意味。通过域外观察者的延安叙述,映现出延安精神对其文学观与世界观的深层影响,以此折射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认同与文化自信。第四章,由于域外学界的丁玲研究成果最为丰富,故而将丁玲的域外研究作为再研究的典型个案,分别论述域外丁玲研究中的“真实性问题”、“两极断裂论”与“情感研究问题”;着重讨论梅仪慈的丁玲研究,在意识形态话语与隐喻书写等方面的新发现;此外,以女性文学研究、作家传记研究与人文心理学研究为视角,力图开掘域外丁玲研究中的新可能。第五章,围绕域外学界对于延安重要作家赵树理与周立波的研究成果展开讨论。分析日本“人民文学”视野下的赵树理,以及日本延安文艺研究的复杂境遇;并在“声音媒介”的传播方式与“文化自信”的执着守护中透视赵树理的文学态度。域外学界的周立波研究呈现出不同的评价趋向,针对农民语言与农民意识之间复杂关系的探讨,强化了作家在创作中的主体性延伸。第六章,进一步从理论的层面对域外延安文艺研究进行反思与回应,讨论了“回心型”文学传统与文学“抒情传统”为延安文艺研究所带来的理论资源;进而从“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和延安文艺的“现代性”问题,分析域外延安文艺研究所面临的困境;最后,以“政治与文学二元论”的典型论调为反思对象,从关于文学创作与作者形象意义上的“崇高”概念,揭示出献身革命的延安作家在其自我崇高化历程中的复杂性,并以此重构延安文艺所带来的积极的精神重生与文化重建价值。总之,对于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再研究,需要以关系研究为前提,辩证理解域外研究者的理论尝试与思维局限,反思学界为延安文艺与“政治话语”之间建立的必然关系,将延安文艺从“政治话语”的唯一背景中解脱出来,进而发现延安文艺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所提供的革命文化资源与现代性张力。

孙玉芳[6](2019)在《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

王怡[7](2018)在《剪花当代建构之创新设计方法研究》文中认为剪刻镂花在中国具有千余年的历史,伴随着造纸术的改进,成就了剪花这种以薄材镂空为主要手法的艺术形式所独具的魅力。民间乡土剪花是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民俗生活中自发创造、流传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也是民众乡土生活的一部分。剪花从吉祥题材、民间创作、器物运用等方方面面,都浸润在中国传统社会语境与农耕生产方式之中。伴随着时间的推移,剪花形成了一套特有的、具有显着“中国风”指向的创作形式语言,并在历史的洗练中不断凝练、更迭、新生。半个世纪间全球一体化的深度融合,以及改革开放所带来的一系列人文生态环境变化,加剧了民间艺术形式生长土壤的贫瘠。为此,论文通过“时间为目、时尚为纲”以中国民俗剪花为缘起,在对典型设计实践案例广泛研究的基础上,以契合本土知识体系“新的统一体”为建构目标、“本土多元化”与“全球本土化”为双向路径,在观念层面指出剪花当代建构原则,在实践层面开展创新设计实践,凝练剪花当代建构之创新设计方法,借时尚与创新使其穿越时代于都市再生。绪论部分从设计学学科的实践研究特点开篇,阐述了选题的背景、研究内容、目的、意义,综述了为提出剪花创新设计实践方法作铺垫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第一章“剪花的时尚流变与当代性”,以时尚与创新为线索,对剪花这一历史悠久的装饰艺术形式进行溯源,论述了在其千年发展历程中,是“时尚”因素激活了剪花的流变,是“创新”手法成就了多样的风格。而在当代中国都市化进程中,由于传统艺术语境断层、人文环境变迁、审美导向多元等种种现实原因,导致了剪花的生存危机,进一步指出通过创新设计手法,使其重返当代生活的可能性。第二章“时尚与创新解读中的剪花当代语境”,对“时尚”这一悠久却又常新的词语在当代的传播路径与呈现方式进行了梳理,阐述了身居“传统”背景的剪花在千年历史中,一次次为顺应时代与时尚语境而不断创新,彰显在其形式与风格变化过程中的主动适应性。同时剖析了都市化进程中所引发的一系列社会人文变革,使得当下时尚结构模式、传统文化再生机制日益繁复,出现了去中心化、自下而上的时尚传播新路径,也为剪花的创新设计提供了“中体西用”的有力依托。第三章“剪花作为文化元素的当代建构”,论述从剪花文化元素的艺术性向当代多维设计展开,在整合中实现超越,是其当代建构之创新设计的重要途径之一。探讨剪花作为经典中国民间艺术形式在当代的多重文化价值,在观念层面提出了“日常生活审美化”与“艺术日常生活化”双向建构方式。通过解析剪花中所隐含的文化元素,论证并搭建其与现代设计间的关联,随之导出剪花在当代建构中的原则。第四章“剪花创新设计方法建构”,通过本土语言优化的探索并与跨文化融合相呼应,开拓剪花创新设计的多元路径。从“全球本土化”的思维出发,探索了如何将流行时尚、创新设计手法、美学经济等现代性因素与传统、经典的剪花相关联。在设计实践层面提出并实践剪花在当代都市语境中,焕发新生的可行路径。与此同时指出,视线转移与拓展关注,在趋势中展现个性,是剪花在当代建构中开展创新设计的重要方法之一。凝练设计方法论并从“本土多元化”角度,组织、实施了一场对原本具有明显民族与文化特征的民间剪花创新设计拓展实验。通过对七十余名具备不同文化背景的专业设计师,立体化、多层次的开展剪花创新设计实践观测,凝练针对剪花再生的创新设计方法,进而探索性地提出剪花在当代全球化语境下进行创新设计的更多可能性。在结论与展望部分中总结并指出,剪花的当代建构因其“当代”的不断更新演绎,势必需要因地制宜地增添新的内容,从而探寻到与时代语境结合的方式与途径。由此,剪花也将在创新过程中,始终围绕传承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寄希望于新“民俗”、新“民用”的新需求,在观念传承与实践活化中不断寻求居于当代时尚、创新氛围下的可持续发展途径。

黄本亮[8](2018)在《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文中提出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可谓精彩纷呈。其间,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的农耕文化土壤以及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的巨变,为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搭建了立体文化生态,并推动其产生亦步亦趋的变化。论文研究融文献研究法、田野调查法、图像学方法等于一体,对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进行了整体性研究。行文在理嬗变脉络、析嬗变动因、观嬗变走向、汇嬗变经验、辨嬗变隐忧的同时,也揭示了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与民间文化价值转向在历史和逻辑两个向度的复杂性关联与互动。这不仅将中国民间剪纸在各个时期散落的历史碎片串起,也为当下民间剪纸艺术发展提供了现实语境和实践参照。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与百年中国社会变迁纠结跌宕。清末民初是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生态突变的时代。在内部社会变革、外来文化渗透和民间文化启蒙中,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空间发生新变,教育传承方式开始肇始,应用载体逐渐出新,审美特征发生转轨。这些因素共同推动中国民间剪纸艺术迈出从民间出走的步伐。随后,在延安文艺运动、新中国手工业合作化运动和“文革”三种意识形态征召下,民间剪纸艺术表现出与政治意识形态的紧密关联,这一方面推动民间剪纸艺术呈现现实主义审美转向,另一方面也逐步使民间剪纸游离民间文化本体。这种过度依附政治征召的发展路径,在改革开放语境中被剥离。改革开放后,中国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快速复苏,不仅民间剪纸艺术活动全面展开,而且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审美旨趣开始回归,甚至民间剪纸开始作为一种独立艺术样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确立其审美独立性。其间,虽然中国民间剪纸艺术重返百花齐放之状,但也渐显绘画化倾向。学者对民间剪纸艺术绘画化倾向展开了及时反拨,短暂守护了复苏成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不仅民间剪纸艺术依附的农耕文化十壤加速消逝,而且民间剪纸艺术在逢迎市场的调适中不断抛弃自身文化内核。在经济利诱下,作为生产消费的民间剪纸在逢迎市场的过程中开始呈现同质化倾向。市场经济时代民间剪纸艺术文化生态巨变推动其呈现整体衰微之势。进入21世纪,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成果在此汇聚。同时,生存困境中的民间剪纸也迎来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时代契机。民间剪纸艺术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语境中开始文化赋值,并渐显文化重塑之势与多态共生之状。综而释之,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经历了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的曲折历程。其间,民间剪纸艺术虽然经历了抽象化、工具化、符号化的存在状态,但最终寻回了民间文化本体地位。这既是民间剪纸文化内驱力的结果,也是民间文化自信的体现。因此,当下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应遵循民间文化自身规律,使其尽可能在自然状态下展现蓬勃生机。

徐巧慧[9](2016)在《中国动画与相关艺术的关系研究 ——兼论动画专业的学科归属问题》文中研究表明动画是一门综合艺术,集合了多种艺术的表现形式,文学、美术、音乐、戏曲、电影等艺术的相关元素都在动画中有所呈现,并与之形成特殊关联。中国动画曾经在世界动画之林获得极高赞誉,多元化艺术语汇对中国动画的滋养是其中的重要原因。本论文以中国动画发展背景及现实语境为考量,着眼于中国动画与相关艺术的关系考察。以中国动画历史发展为时间参照,遵循“文献综述——历史梳理——分类研究——作品解剖——科学分析——理论阐发总结”的思路,比较不同阶段相关艺术形态的演进变化,试图阐释相关艺术在中国动画的历史背景下的阶段性演进规律。在内容结构上,本文从内在关联、语汇借鉴、民族文化脉络传承等方面,分类分析中国动画与文学、美术、戏曲、电影、音乐等艺术的关系,考察相关艺术和动画内在关联的逻辑性,解读其中传统文化的脉络传承,辨析相关艺术借鉴之于中国动画的重要意义。在辨析动画和相关艺术关系研究的基础上,笔者进一步认识到做为综合学科的动画和相关艺术专业的关系。正是由于动画综合交叉的特征,动画专业至今学科定位状况复杂。最后,本文以动画和相关艺术的关系研究为理论基础,结合动画专业和其它相关艺术专业的共性与个性分析,及我们对动画学科归属的传统认知,论证了2012年国家公布的《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中对动画专业的学科定位的合理性,同时指出动画既有其独立体系,又不能脱离相关艺术孤立发展。

范夏莲[10](2015)在《清代剪纸的艺术特征 ——以《中国民间剪纸史》中的清代剪纸作品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对民间剪纸艺术的偏好以及认识到这门民俗艺术如今的尴尬处境——在工业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剪纸这类手工艺的生存空间正在不断缩减,如果不能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加以抢救和保护,必然走向消亡。在接触了民间剪纸艺术家和阅读了部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选取了王伯敏先生的《中国民间剪纸史》为主要参考对象,并以其中的“古代现存剪纸作品”为重点研究样本来探讨清代剪纸艺术的美学内涵,从而形成了这篇论文。本文的主要内容是从两个方面论述,先从整体上展现清代剪纸的审美价值和文化特征,并在此基础上重点讨论清代剪纸的南北差异,旨在从比较的过程当中凸显清代剪纸的艺术魅力。论文在最后部分把问题引向清代剪纸在二十一世纪的出路,这既是文章的起点也是文章的归宿,学术研究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为保障民俗艺术的延续做理论支撑。本文试图通过对清代剪纸艺术的美学价值的呈现,引发当代人对于传统民俗艺术的关注和思考,从而创造更好的社会环境和艺术氛围,促进民俗艺术的延续和发展。

二、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价值的再认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价值的再认识(论文提纲范文)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致谢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相关领域研究现状
        1.2.1 期刊论文类
        1.2.2 专着类
    1.3 研究的方法、思路
        1.3.1 研究的方法
        1.3.2 研究的思路
2 百花盛开的工艺美术发展(1958-1961)
    2.1 《装饰》创刊溯源
    2.2 《装饰》杂志风格主要视觉特点
        2.2.1 封面文字
        2.2.2 封面视觉图案
        2.2.3 内页版面设计
    2.3 传统工艺美术的发展
        2.3.1 重新重视民间美术
        2.3.2 指导工艺美术创作
    2.4 为美化人民生活服务
        2.4.1 面向大众生活创作
        2.4.2 向西方世界开展学习
3 求索争鸣的设计萌芽(1980-1996)
    3.1 复刊时代背景
    3.2 《装饰》视觉元素的变化
        3.2.1 封面设计形式的探索
        3.2.2 封面主体立意的变迁
        3.2.3 内页版式的有序与变化
    3.3 工艺美术的变革
        3.3.1 “工艺美术“名词的局限
        3.3.2 “装饰热”的兴起
    3.4 现代化的新浪潮
        3.4.1 科技与艺术的大讨论
        3.4.2 现代设计的浪潮
    3.5 《装饰》步伐的“守”与“进”
4 对话世界文化自信的设计现代化(1997-2018)
    4.1 走入“全球化”
    4.2 《装饰》设计的多元化
        4.2.1 和谐的整体性
        4.2.2 现代感的民族美
        4.2.3 敢于尝试的创意美
        4.2.4 版式装饰的简洁美
    4.3 开放视野立足传统
        4.3.1 工艺美术的新发展
        4.3.2 设计批评的引入
        4.3.3 中国创造带来的思考
    4.4 面向时代关注当下
        4.4.1 设计的伦理学问题
        4.4.2 技术与设计的关系
        4.4.3 从设计艺术到设计科学
    4.5 《装饰》内容的“质”与“量”
5 总结
    5.1 从工艺美术到现代设计
    5.2 从教育理论到学科实践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采访文字稿
附录二 《装饰》1958-2018杂志封面
附录三 《装饰》1958-2018文章整理
作者简介

(3)剪纸艺术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以《鱼说》系列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目的和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2 概念的界定
    2.1 剪纸艺术
    2.2 鱼纹
    2.3 陶瓷装饰
3 前期资料搜集与分析
    3.1 剪纸艺术应用于陶瓷装饰的实例分析
    3.2 剪纸艺术在陶瓷装饰中的表现形式
4 《鱼说》系列作品的设计方案及构思
    4.1 《鱼说》系列作品之一《共生》瓷板画
        4.1.1 作品设计构思
        4.1.2 作品草图设计
        4.1.3 作品制作过程与最终效果
    4.2 《鱼说》系列作品之二《锦》瓷板画
        4.2.1 作品设计构思
        4.2.2 作品草图设计
        4.2.3 作品制作过程与最终效果
    4.3 《鱼说》系列作品之三《鱼戏莲叶间》瓷板画
        4.3.1 作品设计构思
        4.3.2 作品草图设计
        4.3.3 作品制作过程与最终效果
5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图片来源

(4)库淑兰剪纸艺术语言的图形设计转换研究 ——以《木鱼传说》插画海报创作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思考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3 设计定位及特色
    1.4 库淑兰剪纸艺术语言的介入
        1.4.1 库淑兰剪纸艺术语言特征
        1.4.2 库氏剪纸艺术与插画艺术的共通性与差异性
第二章 《木鱼传说》插图海报的内容构建
    2.1 故事内核及题材探索
        2.1.1 警醒与督促
        2.1.2 劝诫与反思
    2.2 《木鱼传说》插图海报故事内容设定
        2.2.1 故事时空设定
        2.2.2 故事线索制定
        2.2.3 故事情节梳理
        2.2.4 故事角色定位
第三章 基于库淑兰剪纸艺术的插图海报创作形式构建
    3.1 设计计划
        3.1.1 主题及思路
        3.1.2 内容与规划
    3.2 视觉元素及形式探索
        3.2.1 趣味性的图形创意
        3.2.2 散点式的构图方式
        3.2.3 合理化的图文搭配
        3.2.4 高纯度的色彩基调
第四章 对库淑兰剪纸艺术语言图形转换的再认识
    4.1、设计总结
    4.2、库淑兰民间剪纸艺术对当代平面图形设计的启示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致谢

(5)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言
    第一节 选题的价值与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与概念界定
第一章 延安文艺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成果
    第一节 延安文艺的世界译介与交流概观
        一、延安文艺作品在世界的译介情况
        二、本土作家与延安文艺的世界传播
    第二节 延安文艺在世界的研究概况
        一、延安作家作品在世界的研究成果
        二、海外的中国文学史出版情况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延安艺术在世界的传播与研究
    第一节 延安戏剧在世界
        一、30-40年代中国戏剧的发展与变革
        二、域外作家笔下的延安戏剧
        三、杰克·贝尔登笔下的《白毛女》
        四、德克·博迪笔下的歌剧《白毛女》
        五、歌剧《白毛女》在世界
    第二节 延安电影在世界
        一、30-40年代中国电影的沿革与变迁
        二、抗战电影的域外传播
        三、域外电影人在延安
        四、延安电影的发展
        五、《白毛女》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第三节 延安美术在世界
        一、中国共产党美术事业发展
        二、中国美术作品的早期域外传播
        三、抗战木刻在世界
        四、中国革命木刻对日本的影响
    第四节 延安音乐艺术在世界
        一、中国共产党音乐事业的发展
        二、《黄河大合唱》的域外传播与接受
        三、延安革命歌曲在世界
        四、延安音乐思潮对日本的影响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域外作家在延安
    第一节 书写延安的域外视点与研究现状
        一、书写延安的三个维度
        二、域外延安书写的研究现状
    第二节 美国作家的延安书写
        一、第一阶段:1936-1939
        二、第二阶段:1939-1949
    第三节 其他域外作家的延安文本
        一、其他域外记者的延安文本
        二、其他国际友人的延安文本
    第四节 不同时空下的域外延安书写
        一、各民主根据地与解放区的域外书写
        二、延安时期前后的域外书写
    第五节 域外延安文本的文化意蕴
        一、域外延安文本的创作背景与文化缘起
        二、域外延安文本的文学与文化价值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延安走向世界的丁玲
    第一节 丁玲作品研究与译介述评
        一、丁玲的创作与本土研究述评
        二、丁玲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第二节 域外丁玲研究涉及的主要问题
        一、真实性问题:作者与人物
        二、两极断裂论:文学创作“转向”
        三、情感研究:政治追求与爱情追求
    第三节 梅仪慈的丁玲研究
        一、“意识形态”再认识及其局限
        二、“冲击—反应”论的移植和再造
        三、“隐喻”书写:疾病与空间
    第四节 域外丁玲研究的其他可能
        一、女性文学研究与丁玲小说研究
        二、作家传记研究与丁玲的政治生涯
        三、人文心理学研究视角下的丁玲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重要延安作家的域外研究
    第一节 赵树理研究在世界
        一、赵树理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二、海外赵树理研究的主要话题
        三、日本“人民文学”视野中的赵树理
        四、“听觉”与“声音”媒介视野下的文学传播
        五、作为“文化自信”守护者的赵树理
    第二节 周立波研究在世界
        一、周立波作品的域外译介与研究概况
        二、域外周立波研究的不同趋向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引发的反思与回应
    第一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一、“回心型”文化与延安文学
        二、“情本体”与“抒情”传统
    第二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损耗”与局限
        一、艺术生产同物质生产的不平衡
        二、“现代性”复杂而单一的面孔
        三、文化差异与接受误区
    第三节 域外延安文艺研究的思考与回应
        一、“政治与文学二元论”与“冲击—反应”论
        二、“想象的共同体”与“崇高”
        三、“崇高”与崇高化自我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7)剪花当代建构之创新设计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背景与主要内容
        1.研究课题依托
        2.研究的时代背景
        3.研究的专业背景
        4.研究的主要内容
    二、研究综述
        1.民俗与传承
        2.文化价值体系中的乡土与民俗
        3.乡土剪花
        4.乡土元素的创新设计
        5.文献研究总结
    三、课题研究的目的
    四、思路框架与内容
    五、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六、研究的意义与价值
第一章 剪花的时尚流变与当代性
    1.1 剪花的文化基因与时尚流变
        1.1.1 剪花的历史文脉概述
        1.1.2 孕育期的类剪花与剪花
        1.1.3 宫廷与民间的分化期
        1.1.4 剪花作为民间时尚的发展期
        1.1.5 剪花作为民间时尚的鼎盛期
        1.1.6 剪花作为时尚的减退期
    1.2 民俗剪花的当代性
        1.2.1 当代民俗剪花的艺术性境遇
        1.2.2 民俗剪花的当代性演绎
        1.2.3 民俗剪花的时代际遇
    1.3 总结
第二章 时尚与创新解读中的剪花当代语境
    2.1 时尚语境中的剪花
        2.1.1 时尚的当代语境
        2.1.2 阶层引导下的当代时尚与传播
        2.1.3 去中心化下的中国当代时尚
    2.2 时尚与创新语境中的“中体西用”
        2.2.1 中体西用的时尚与创新设计
        2.2.2 时尚对中体西用的设计指引
        2.2.3 中体西用对时尚设计的反作用
    2.3 “中体西用”的时尚剪花
        2.3.1 全球本土化的剪花
        2.3.2 轻奢与快消时尚产品中的剪花
        2.3.3 本土多元化的剪花
    2.4 总结
第三章 剪花作为文化元素的当代建构
    3.1 探索与讨论
    3.2 时尚剪花的当代艺术语境建构
        3.2.1 日常生活审美化的建构
        3.2.2 艺术日常生活化的建构
    3.3 以文化元素转嫁当代时尚的建构
        3.3.1 剪花文化元素的现代设计基因
        3.3.2 剪花文化元素的当代时尚基因
        3.3.3 剪花文化元素参与时尚设计的途径
    3.4 剪花文化元素当代建构原则
        3.4.1 扬弃原则
        3.4.2 意象造型原则
        3.4.3 阴阳造型原则
        3.4.4 创新设计原则
    3.5 剪花文化元素当代建构方式
        3.5.1 层次结构与其建构方式
        3.5.2 类型结构与其建构方式
        3.5.3 符号结构与其建构方式
        3.5.4 属性结构与其建构方式
    3.6 总结
第四章 剪花创新设计方法建构
    4.1 剪花创新设计方法之研究依托
    4.2 剪花创新设计之尺度掌控
        4.2.1 产品周期度的掌控
        4.2.2 标新立异度的掌控
        4.2.3 产品趋同度的掌控
        4.2.4 对高级需求满足的掌控
    4.3 剪花创新设计之图形创新
        4.3.1 图形置换
        4.3.2 图形解构重组与隐喻
    4.4 剪花创新设计之色彩与材质创新
        4.4.1 色彩创新
        4.4.2 材质创新
    4.5 剪花创新设计之语义创新
        4.5.1 互动的融入
        4.5.2 都市公共文化艺术
    4.6 总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持、参与的项目
致谢

(8)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相关界定
    四、文献综述
    五、研究方法
    六、思路框架与内容
    七、研究创新之处
第一章 开化民间:内动外渗开启民间剪纸艺术应变图新(20世纪初至30年代)
    1.1 清末以前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程式化演进
        1.1.1 稳定的演进脉络
        1.1.2 程式特征的固守
    1.2 社会变革引起民间剪纸艺术生存空间变化
        1.2.1 农耕社会结构的松动
        1.2.2 城市商业经济的兴起
        1.2.3 新旧风俗习尚的交锋
    1.3 民间文化启蒙拓宽民间剪纸艺术承传方式
        1.3.1 民间文化启蒙语境中的民俗剪纸辑录
        1.3.2 剪纸教育承传方式的肇始
        1.3.3 剪纸应用载体的新显
    1.4 民间剪纸艺术变异性特征萌醒的双向进路
        1.4.1 内容题材创新与审美价值的转化
        1.4.2 西方艺术浸染与剪纸语言的变化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征召民间:意识形态征召民间剪纸艺术鼎新革故(20世纪40年代至70 年代中期)
    2.1 延安文艺运动指引木刻窗花革命现实主义探索
        2.1.1 创新主体民间观念的意识形态过滤
        2.1.2 革命战争催生民间剪纸宣传新功能
        2.1.3 战时宣传功能牵引剪纸图像范式变化
        2.1.4 木刻窗花革命现实主义的艺术追求
    2.2 手工业合作化主导民间剪纸艺术现实主义勃兴
        2.2.1 新中国民间剪纸手工业合作化的展开
        2.2.2 合作化运动中剪纸艺人地位上行的助推
        2.2.3 民间剪纸艺术现实主义转向之时代追随
        2.2.4 民间剪纸艺术写实手法渐熟
    2.3 “文革”催征下的民间剪纸艺术审美革故异化
        2.3.1 “文革”文艺标准对“民间”的政治纯化
        2.3.2 民间剪纸艺术传统文化生态的驱离
        2.3.3 “文革”主题剪纸民间审美意识的异化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美在民间:改革开放推动民间剪纸艺术复苏立新(20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
    3.1 改革开放开启民间剪纸热的兴盛
        3.1.1 国家文化理念中的民间文化认同
        3.1.2 民间剪纸艺术活动的全面展开
    3.2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审美旨趣的回归
        3.2.1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价值的苏醒
        3.2.2 民间剪纸艺术传统风格的复苏
    3.3 民风新作型剪纸地位的上扬与反拨
        3.3.1 传统民俗剪纸向民风新作剪纸的滑动
        3.3.2 传统民间剪纸艺术绘画化倾向的反拨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利诱民间:市场经济利诱民间剪纸艺术吐故逢迎(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21世纪初)
    4.1 民间剪纸文化依附渐失中的经济属性凸显
        4.1.1 市场经济驱诱民间剪纸依附的文化政策转向
        4.1.2 城乡结构固化抽离民间剪纸村社文化传统
        4.1.3 旅游消费刺激民间剪纸艺术经济价值膨胀
    4.2 作为生产的民间剪纸逢迎市场的产销调适
        4.2.1 创作方式从“技艺型”向“设计型”切换
        4.2.2 产销方式从“分散型”向“整合型”优化
        4.2.3 艺人身份从“单一型”到“多元型”逢源
    4.3 作为消费的民间剪纸逢迎市场的审美趋同
        4.3.1 审美主题从“民俗文化”走向“审美文化”
        4.3.2 审美功能从艺人“自娱”走向市场“娱他”
        4.3.3 审美风格从“俗”趋“雅”中的趋同倾向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返归乡土:非遗契机唤醒民间剪纸艺术文化重塑(21世纪初至今)
    5.1 民间剪纸生存困境中的非遗契机
        5.1.1 政府非遗剪纸保护工程的展开
        5.1.2 社会团体非遗剪纸保护的成效
        5.1.3 民间群体剪纸发掘守护的前瞻
    5.2 非遗激活民间剪纸艺术文化赋值
        5.2.1 非遗剪纸传承中的文化叠加转向
        5.2.2 非遗剪纸保护中的公共文化面向
        5.2.3 非遗剪纸保护对地方话语的引入
    5.3 非遗语境下民间剪纸艺术分野共生
        5.3.1 原生态传承型剪纸与程式特征的回归
        5.3.2 市场态生产型剪纸与大众审美的表达
        5.3.3 艺术态创新型剪纸与个性风格的探索
    本章小结
总结与反思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
    一、文中图片来源
    二、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发展大事记
    三、中国有剪纸的民族主要剪纸类型及分布区域一览表
    四、调研访谈采风录摘编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项目
致谢

(9)中国动画与相关艺术的关系研究 ——兼论动画专业的学科归属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研究目的与意义
    二、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点
    三、相关艺术在中国动画中的阶段性发展
第一章 中国动画和中国文学之渊源
    第一节 动画与文学要素
        一、动画对中国文学体裁的借用
        二、从民间文学看动画题材选取的民族化
    第二节 动画中的其它文学要素
        一、动画的叙事方式
        二、动画的故事类型
        三、中国动画的形象类型
        四、案例分析:《哪吒闹海》的文学改编和人物塑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中国动画和中国美术
    第一节 剪纸、皮影与剪纸动画
        一、中国剪纸动画的发展
        二、皮影戏、民间剪纸与剪纸动画的关系
    第二节 偶与动画
        一、中国偶动画的发展
        二、木偶戏和偶动画的关系
        三、偶动画的传统艺术风格
    第三节 中国动画对水墨元素的借用
        一、从四部动画看中国水墨动画的发展
        二、水墨动画的美学特征
        三、案例分析:《山水情》——中国水墨动画
    本章小结一从美术的视角看中国动画民族化
第三章 中国动画和中国音乐
    第一节 动画音乐——情景结合的抒情美学类型
        一、动画是音画结合的艺术形式
        二、独具特色的动画音乐
    第二节 中国动画音乐的发展和民族风格
        一、从中国动画音乐的发展看中国动画的民族身份
        二、动画对民族音乐艺术语言的借鉴
        三、案例分析:《三个和尚》的民乐运用
    第三节 从感染力和表达形式看音乐和动画的关系
        一、营造真实
        二、抒发情感
        三、节奏韵律
        四、音乐蒙太奇
        五、渲染场景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从影视角度看动画艺术
    第一节 技术、制作和观赏——动画与电影的渊源
        一、技术原理
        二、制作方式
        三、观赏期待
    第二节 动画的假定性和电影的逼真性
        一、角色
        二、灯光
        三、摄影机
    第三节 动画和影视都是现代综合艺术
        一、图像与声音的融合
        二、时间与空间的统一
        三、表演与观赏的一致
    第四节 电影要素在动画中的呈现
        一、蒙太奇的运用
        二、画面与镜头
        三、案例分析:解析动画片《崂山道士》对影视元素的借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中国戏曲对中国动画的影响
    第一节 戏曲元素促进中国动画民族化的发展
    第二节 戏剧虚拟化表现手法的借用
    第三节 戏曲程式对动画的渗透
        一、戏曲的服装道具
        二、戏曲脸谱
        三、戏曲音乐
        四、戏曲念白
        五、戏曲动作
        六、案例分析:动画《张飞审瓜》对戏曲元素的借鉴
    本章小结—动画的假定性和戏曲的虚巧性
第六章 从动画和相关艺术的关系看动画学科的定位
    第一节 动画和相关学科的关系——交叉,综合
        一、动画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
        二、动画是艺术和技术的结合
        三、动画具有学术研究和产业两种属性
    第二节 动画专业与其它相关专业
        一、动画专业和电影专业
        二、动画专业与美术专业
        三、动画专业与传播专业
        四、动画专业与设计专业
    第三节 动画的学科定位及其专业、课程设置
        一、动画学科的发展现状与预设
        二、动画专业的现状与设置
        三、动画课程体系现状与设置
    本章小结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10)清代剪纸的艺术特征 ——以《中国民间剪纸史》中的清代剪纸作品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来源和选择依据
        1.1.1 课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1.2 围绕本选题的理论资源和研究现状
        1.2.1 研究专着
        1.2.2 学位论文和其他学术文献
        1.2.3 博物馆资料
2 清代剪纸艺术是古代剪纸史上的集大成者
    2.1 清代剪纸的传承背景
    2.2 清代剪纸的整体概貌
3 纸张中的镂刻艺术在清代绽放的中国式美丽
    3.1 清代剪纸艺术的美感构成
        3.1.1“技的巧”
        3.1.2“艺的美”
    3.2 清代剪纸的文化价值特征——纸张中承载的朴素愿景
    3.3 清代剪纸背后的理论底蕴
4 清代剪纸艺术的南北差异
    4.1 南方剪纸的部分代表
        4.1.1 扬州剪纸在清代的兴盛
        4.1.2 戏曲剪纸的代表——浦江剪纸
    4.2 北方剪纸的部分代表
        4.2.1 陕西剪纸
        4.2.2 山东剪纸
5 结语:昔日之美如何重现
    5.1 传承、光大与更新清代剪纸艺术的若干思考
    5.2 清代剪纸在21世纪的出路
主要参考文献

四、对中国民间剪纸艺术文化价值的再认识(论文参考文献)

  • [1]医巫闾山满族剪纸传承与发展研究[D]. 刘鑫林. 渤海大学, 2021
  • [2]《装饰》杂志设计文化发展研究(1958-2018)[D]. 宋哲琦. 浙江大学, 2020(12)
  • [3]剪纸艺术在陶瓷装饰中的应用 ——以《鱼说》系列作品为例[D]. 张嘉贝.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20(02)
  • [4]库淑兰剪纸艺术语言的图形设计转换研究 ——以《木鱼传说》插画海报创作为例[D]. 张敏. 华中师范大学, 2020(02)
  • [5]世界视域中的延安文艺[D]. 王鑫. 陕西师范大学, 2019(08)
  • [6]作家的“民间” ——冯骥才民间文化遗产思想研究[D]. 孙玉芳. 天津大学, 2019
  • [7]剪花当代建构之创新设计方法研究[D]. 王怡. 上海大学, 2018(06)
  • [8]从民间出走到返归乡土—百年中国民间剪纸艺术嬗变研究[D]. 黄本亮. 上海大学, 2018(02)
  • [9]中国动画与相关艺术的关系研究 ——兼论动画专业的学科归属问题[D]. 徐巧慧. 东南大学, 2016(12)
  • [10]清代剪纸的艺术特征 ——以《中国民间剪纸史》中的清代剪纸作品为例[D]. 范夏莲. 杭州师范大学, 2015(03)

标签:;  ;  ;  ;  ;  

重新认识中国民间剪纸艺术的文化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