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出口蔬菜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探讨

我国出口蔬菜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探讨

一、我国出口蔬菜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宋燕玲[1](2020)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1995年乌拉圭回合通过了《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协定》并正式生效,随着协议的执行,发达国家的SPS通报已经成了发展中国家农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自2002我国加入WTO以来,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外贸出口额也不断增加。但随着SPS措施的实施,关税壁垒在降低的同时,非关税壁垒也在不断拔高,新型的SPS和TBT等非关税壁垒已取代关税成为阻碍贸易的主要因素。由此,深入研究SPS措施的内容和实施情况,并结合当前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现状和受阻情况,分析典型农业贸易伙伴国的SPS实施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很有必要。本文采用经典的供给需求分析理论,以定性的方法来探究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额贸易效应的影响与福利效应。同时,在实证分析中,假设价格指数的变动会影响消费者剩余,同时SPS措施也会在长期和短期对我国农产品出口额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借鉴引力模型的建模思维并加以改进,将静态地理距离转化为动态经济距离变量,同时借鉴前人对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系数的研究,量化SPS贸易壁垒,以此来构建多元回归模型,最后以面板校正标准误的回归方法来衡量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在长期和短期的影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由于我国还是发展中国家,入世以来,对于SPS措施的应对还存在很多不足,加上自身SPS通报体系还尚未完善,导致在短期和长期SPS措施都起到了抑制农产品出口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发达国家GDP增速已较为缓慢,因此虽然进口国GDP对我国农产品出口有较大的拉动作用,但未来并不是促进我国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动力,因此对于如何应对SPS措施来促进我国出口,这变成了值得探讨的话题。最后上述研究,本文根据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为我国农产品出口如何应对SPS措施带来的影响来建言献策。

江虹[2](2017)在《《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法律问题研究》文中认为国际社会各国存在生产要素和资源禀赋的差异,各自拥有生产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比较优势,国际贸易由此产生。随着经济全球化与贸易自由化的发展,原本局限于一国国内的食品安全问题具有了国际影响。各国政府为保障本国国内居民生命健康与食品安全而采取安全措施,然而这些措施逐渐异化为自由贸易壁垒。WTO框架下《SPS协定》既允许各成员国为保护人类生命健康与食品安全采取必要的措施,又要求这些措施对自由贸易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不构成对自由贸易的变相限制,这二者如何协调始终是一个需要权衡的问题。文章分为四个部分展开研究:第一章是关于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冲突的阐述。首先概述自由贸易理论与食品安全含义的演变与基本内涵,进而阐述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冲突的产生与表现。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之间存在冲突,但同时也存在相互促进关系,基于此,分析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冲突协调的可能性。第二章是关于《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规则与实践的阐述。《SPS协定》的目的在于实现贸易自由化与食品安全、公共健康之间的平衡与协调。《SPS协定》制定了一整套规则规范各国食品安全措施的合理运用,核心规则包括第2条科学证据规则、第3条国际协调规则、第5条风险评估与适当保护水平规则。基于此,分析(WTO争端解决机构处理的)成员国食品安全贸易争端实践总体概况与典型案例,食品安全贸易争端解决实践反映了协定协调规则的适用与实效。第三章是关于《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中的问题与原因分析。《SPS协定》协调规则自身存在模糊性,一些关键性概念与规则规定不够具体明确;科技发展带来预防原则能否在协定下适用的问题;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协调作用有限。这些问题的存在与《SPS协定》缔结时成员国的认识局限有关,同时也折射出多边自由贸易体制与成员国国家主权间的冲突以及成员国间贸易利益与食品安全管制权的冲突。此外,法典标准制定中逐渐显现出的问题导致其可信度受到质疑从而限制其协调基准作用的发挥。第四章是关于促进《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对策与启示。《SPS协定》对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的协调应坚持“以人为本”、食品安全优先的基本理念。这一理念符合WTO宗旨、GATT1994例外条款以及《SPS协定》的基本定位与价值。协调冲突需要明确的协调规则,通过WTO争端解决机构的“司法”解释澄清协定中的模糊规则,通过部长会议及总理事会的“立法”解释明确预防原则的法律地位与适用条件,从而更加明确成员国的权利义务内容、化解分歧与纠纷。同时,完善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法典标准的制定与监督,更加充分有效发挥国际标准的协调作用。《SPS协定》下食品安全贸易争端解决实践表明科学证据与风险评估规则、预防原则的重要性,基于此,中国既要善用例外条款、保障食品安全,又要善用协调规则,挑战绿色壁垒、促进自由贸易,促进食品安全与自由贸易更好的协调。

刘林蔚[3](2016)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国际贸易中,关税与非关税壁垒一直存在,但随着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传统壁垒的作用相对削弱,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 to Trade,TBT)对国际贸易的影响越来越大。在农产品贸易中,农产品的特殊性使得其对技术标准和食品安全的要求格外高,以发达国家为主的各国纷纷制定复杂多变的TBT,包括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SPS)。我国是农产品出口大国,近年来农产品贸易逆差不断增加,出口受阻,因此,探究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本文共分六章内容。第1章引言。主要说明研究背景及意义,在对国内外相关文献的综述基础上,总结了已有研究的成果和不足,并概述了本文的研究内容与结构,研究方法与创新点。第2章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理论。本章阐述TBT的概念与特征,并从动因与影响两方面阐述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理论。第3章我国农产品出口及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本章首先概述了我国农产品出口现状,以及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的TBT实施概况,并总结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TBT的主要特点。第4章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机理分析。本章分析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和作用机制,并从TBT的短期阻碍作用和长期促进作用两方面分析了其对我国农产品的经济效应。第5章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本章通过一般回归模型和对引力模型的拓展,分别研究了主要国家和地区对我国实施TBT/SPS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影响,实证结果与理论分析结果基本一致,并得出了SPS的影响作用要大于TBT的结论。第6章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与建议。本章基于机理分析与实证分析的结果,提出若要克服技术性贸易壁垒,我国应充分整合利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各自的资源和优势,减轻和消除TBT短期抑制作用,正确利用TBT长期促进作用,并充分认识与及时掌握TBT相关信息。

戚亚梅[4](2013)在《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我国传统的优势出口农产品,蜂产品虽然在产量和价格上与其他生产国相比具有一定优势,但在产品质量和安全水平方面仍与国际市场的需求存在差距。近年来,卫生与植物卫生(SPS)措施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使用日益增多,要求日趋严格,我国蜂产品出口形势严峻。入世后,我国蜂产品在产量增加的同时,出口并未如预期大幅增长,反而在国际贸易中屡屡受挫的深层次原因究竟何在?国外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产生了哪些影响?程度如何?如何从科技支撑角度提升蜂产品出口应因国外SPS措施的能力?这是本研究力求探讨的问题。研究遵循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定性研究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原则,运用经济学理论分析了实施SPS措施的动因和可能效应;通过文献研究等手段,分析了SPS国际规则的实施现状;利用清单法和实地走访主要蜂产品产区等方法,研究中国蜂业生产贸易状况和蜂业发展的特点与问题,确定影响蜂产品出口的主要SPS措施类型;在大量搜集相关数据、信息资料的基础上,对我国蜂蜜生产和贸易比较优势和竞争力变化进行了计算分析;运用引力模型综合分析了多种因素特别是不同SPS措施对于我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差异进行实证研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应对国外SPS挑战的对策。研究的主要发现和结论包括:1.作为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重要手段,SPS措施不会像传统的关税措施那样逐年下降。由于SPS措施可用于实现多重政策目标,其存在将是长期的,重要性将随时间的推进而进一步增强。2.随着近年来主要进口市场对于产品质量和安全卫生要求的逐步提高,以质量安全标准为代表的SPS措施对我国蜂产品出口形成了重大挑战,蜂产品国际市场份额和产品竞争力不断下降,SPS措施已成为我国蜂产品出口的重要障碍和影响因素。3.不同SPS措施对蜂产品出口影响存在差异,以氯霉素为代表的常用抗生素最大残留限量标准的变化是当前影响蜂产品出口最为显着的措施类型。4.由于我国与各进口市场在药物残留限量管理方面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各进口市场之间农兽药残留限量数量多少也各有不同,即使是对同一种药物的残留限量要求其宽严程度也存在区别,这造成了蜂产品药残控制方面的不确定性风险,也使我国蜂产品出口在药物残留控制方面存在较大难度。药残限量管理是蜂产品SPS管理的重点和难点。5.我国蜂产品出口应对SPS挑战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产品的质量与安全水平。在完善SPS信息的收集、传递、分析和运用体系的同时,应对的重点和突破口是以科技为核心,建设从生产源头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体系,改进生产技术,提高产品水平。

张秀玲[5](2013)在《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与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是农业大国,同时也是农药生产与使用大国。农药的大量使用为保证农产品供给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农药是一柄“双刃剑”。农药使用过程中的农药暴露使生产者长期接触农药可能会导致急性中毒,而且会导致了难以分解的部分农药有效化学成分在农产品中的聚集,形成严重的农药残留问题。农药残留问题不仅仅危害到国内民众的健康,还会产生对农产品安全问题的担忧与恐慌。随着国际市场上日趋严格的农药残留标准日益成为发达国家或农产品进口国重要的技术贸易壁垒手段,我国日显恶化的农产品农药残留问题也严重阻碍了农产品的出口,造成巨额损失。为保证居民健康诉求,避免农药残留技术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和探讨研究其对我国经济社会和农产品出口的影响,并提出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理论和现实意义。作者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首先,从信息不对称、外部效应、政府规制等经济理论入手,深层次探讨和研究导致农户农药的滥施乱用以及政府监管缺失的理论根源。然后,从生产者、政府监管和农产品贸易三个视角全方位审视我国农药残留问题的成因。最后,又研究了农药残留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影响以及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影响,并提出了具体应对措施。基于本文的研究方法和内容,得出如下研究结论:1)农药残留问题的出现源自市场失灵和政府监管失灵。2)农户农药使用行为视角影响农药残留。3)农药残留监管效率不高的客观现实仍没有得到切实改观。4)农药残留除了危害人体健康外,还造成巨额经济损失、扰乱农产品市场和阻碍农村区域经济发展等经济影响,以及恶化食品安全、损害政府形象等社会影响。5)农药残留标准具有贸易保护和福利效应。6)日本、欧盟和美国等国家苛刻的农药残留标准壁垒给我国农产品贸易带来巨大损失。大量出口农产品被扣留、退回,仓储、检验费用增加,出口成本增加,农产品竞争力下降。7)发达国家拥有完善、系统的法律法规体系。8)为保证居民健康诉求,提高我国农产品竞争力应实行以下措施:①四大战略:绿色战略,产业化战略,法制化战略,标准化战略;②加大虫害防治技术的研究与应用;③制定和完善标准体系;④规模化经营;⑤完善法律法规体系;⑥实施良好农业规范;⑦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朔制度。

郑火国[6](2012)在《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食品自生产至消费经历了一系列的环节,涉及到的质量安全危害众多,任何一个环节或要素出现问题,都有可能导致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参照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将食品链全过程的信息链接起来进行监控,被认为是实现食品从农田到餐桌全程质量安全管理的一种可行方案。而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是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具体实现,对实现食品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食品为研究对象,以食品链为切入点,依据信息论、系统论及控制论等原理,采用信息管理学、信息经济学、食品安全管理,以及可靠性分析等理论、方法和技术,对食品安全危害、食品安全要素进行分析,开展食品安全信息传递研究,构建食品安全信息追溯链,并对可追溯链进行可靠性分析,探讨了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功能及构建方法。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1)对国内外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进行了比较研究。从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及职责、食品安全法律法规、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实施等方面,对国外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进行分析对比,并针对我国食品安全追溯体系现状,总结出国外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对我国的启示。(2)对食品危害及食品质量安全要素进行了全面分析。从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三个方面,对食品生产、加工、储运、消费等环节存在的危害及质量安全要素进行系统分析,分析的结果为食品生产过程控制、食品安全可追溯要素提取奠定了基础。(3)对食品安全信息传递的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分别从生产环节、加工环节、流通环节和消费环节对阻碍食品安全信息传递的因素进行分析,列举了因传递不畅导致的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在五个方面的具体呈现,并分析了信息不对称对食品安全造成的影响。(4)构建了食品安全追溯链模型。在对食品链分析的基础上,研究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链层次模型,并对食品安全追溯链的粒度、完整性、关键标识进行分析。采用事故树方法对食品安全可追溯链进行可靠性分析。研究建立了食品安全追溯链事故树,提出了食品安全追溯链事故树结构函数,采用定性分析的方法,求取故障树最小割集;采用定量分析方法,计算食品安全追溯链故障树发生的概率;对食品安全追溯链基本事件的重要度从结构重要度、概率重要度和关键重要度三个方面进行定量分析。(5)提出了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逻辑模型,并对其功能、目标、实施对象进行分析。设计出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总体架构、多平台溯源结构。分析了以组织为核心的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实施关键步骤,以脐橙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为例,阐述了基于食品链视角的可追溯系统建立过程。

江凌[7](2012)在《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上世纪90年代以来,在关税和配额、反补贴、反倾销等传统非关税壁垒措施受到了WTO严格限制的情况下,以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及环境资源为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因其具有的针对性强、隐蔽性好、运用灵活等特性正逐步取代关税和传统非关税壁垒,越来越成为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进行贸易保护的主要政策工具和手段,对国际贸易产生着深远的影响。而在保护主义盛行的农产品国际贸易领域,由技术性贸易壁垒而引发的贸易纠纷已成为一个新的焦点,并对我国农产品出口产生着重要影响。1、本论文所遵循的是理论分析—实证分析—对策研究的基本逻辑思路:在大量参阅国内外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运用定性对比分析、‘理论模型分析、实证模型分析等研究方法,深入阐述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双刃性”,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技术与政治经济原因及其对出口国在贸易流量、社会福利及产业发展方面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对主要发达国家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及技术性贸易壁垒的WTO-TBT/SPS国际制度框架①进行了介绍、分析;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现状进行了实证描述与定量测度;在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深层次原因进行较为全面解析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应对策略。2、论文的主要研究结论:1)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双重性,在合理限度内,对达不到技术要求的商品进行限制,既有利于保护人类和动植物健康及环境资源,也有利于贸易正常进行;但政府出于保护本国产业或市场的目的,借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贸易限制,则对国际贸易造成了扭曲,不仅对出口方造成负面影响,也有损于本国福利水平。而现实中,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属性主要表现为贸易保护的重要政策工具和手段。2)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是各国经济社会发展及技术水平存在客观差距的现实条件,与政府及市场主体基于克服市场失灵及寻求新的贸易保护手段的主观需求等因素相互作用的共同结果。从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可被视作“公共物品”,具有非市场决策的特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不仅是国与国之间博弈的结果,也是各国生产者、进口商、消费者等不同利益集团和政府部门在各自权利资源基础上的利益表达和选择的结果,是各方在利益冲突条件下的政治经济的博弈过程。3)从实践来看,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设置和应对方面呈现出严重的不对等性,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积极主动构建成熟完善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以保护其国内产业和市场,而发展中国家由于受制于经济发展水平差距、技术水平差距及技术性措施制度差异等因素,往往处于被动应对的境地,承担了更多的消极后果。4)近年来,由于受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下,技术法规标准体系建设滞后,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及质量安全认证体系不完善,行业协会作用发挥有限,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不足及国际环境制约等多种因素影响,我国蔬菜产品、水产品、畜产品等优势农产品的出口不断遭遇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打击,给我国农产品出口及国内农业生产造成了较大负面影响;农产品出口已成为受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最严重的行业之一,同时,技术性贸易壁垒也成为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所面临的最主要障碍。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是重要而复杂的,它既会产生提高市场准入条件、抑制农产品出口数量,提高我国农产品出口成本、削弱产品国际竞争力等短期消极影响;也可能在一定的条件下产生促进农业生产技术的提升,优化生产经营方式,提高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促进政府部门不断改进管理方式等长期积极影响。5)通过一个估量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蔬菜贸易影响的引力模型并采用我国对日本、美国和欧盟1994-2009十六年间蔬菜出口的面板数据以测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数据分析的结果表明:日本、美国和欧盟的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我国蔬菜对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产生了较为明显的负面影响,进口国家和地区的标准数量每上升10%,我国蔬菜出口将降低4.16%;而我国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的提高对我国蔬菜出口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日本肯定列表制度虽然对我国对日蔬菜出口具有显着的短期抑制效应,但其倒逼机制却有利于促进我国蔬菜对美、欧、日市场的整体出口。6)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应对是一项系统工程,既需要从宏观上提出长期战略对策,也需要有战术上的具体应对措施。充分整合利用政府、行业协会、企业各自的资源与优势,建立三者之间的战略联盟,建立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企业参与、政府推动的应对机制,建立高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是应对国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重要战略;合理利用技术性贸易壁垒规制,构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提升我国农产品国际竞争力能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农产品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能力。3、论文的创新之处在于:1)论文从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阐释了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动因。对在完全静态信息条件下和不完全信息条件下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设置的国家间博弈进行了分析。通过最小质量标准(Minimum Quality Standard缩写为MQS)模型的扩展,分析了国内利益集团对政府技术性贸易壁垒政策选择的影响。2)论文在对量化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方法进行分析比较的基础上,结合论文研究内容,考虑数据的可获得性,选择运用引力模型,构造了一个估量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蔬菜贸易影响的模型以测度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采用我国对日本、美国和欧盟1994-2009十六年间蔬菜出口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并进一步将日本肯定列表制度作为虚拟变量引入模型,以对该项制度对我国蔬菜出口美国、日本和欧盟市场的整体影响进行分析。

魏大治[8](2010)在《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科技水平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在发达国家和地区逐渐形成了一种注重生活质量、倡导绿色文明的价值观,对无健康危害的农产品的需求日益增长,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导致与之相关的国际贸易在农产品贸易中所占的比重逐渐提高。为了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各国纷纷制订了技术标准,建立起了产品质量安全认证等制度,从而导致了对农产品国际贸易产生重大影响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的产生。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尤其是入世以来,中国农产品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制约越来越大,已经成为阻碍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最大不利因素。本文正是在这一背景下,试图对中国农产品出口技术性贸易壁垒问题进行系统的探讨。本文在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包括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文献进行综述、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进行一般分析、对国际组织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进行介绍的基础上,从多角度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状况进行研究,进而着重分析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最终探索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本文的主要观点或研究结论如下:1、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的梳理,发现: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的方法上,国外较多地使用定量研究方法,而国内多是使用定性研究方法。就研究内容而言,国内在微观层次上研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成果较少。这说明,在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上,国内与国外相比是存在差距的。2、本文中的农产品概念,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农产品概念,而是国际贸易实务中所使用的农产品概念,即“食品土畜产品及农产品”。结合众多学者的研究成果,我们认为,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即一个国家、地区、区域性组织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基本安全;保障人类健康和安全、动植物的健康和安全;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和保证农产品质量等为由,而采取的一些强制性或自愿性的技术性贸易保障措施。这些措施对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农产品自由进入该国或该地区市场产生不利影响。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具有争议性(包括合理性和合法性、歧视性和隐蔽性)、灵活性、苛刻性等主要特征。3、在短期和中期内,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农产品出口的影响主要是消极的。短期内消极影响的主要表现是出口数量下降;中期内消极影响的主要表现是成本增加。长期内的影响可能是消极的,也可能是积极的,需视情况而定。如果要实现从“消极”向“积极”地转化,需要在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方面做出努力。4、WTO《技术性贸易壁垒协议》和《实施卫生和植物卫生措施协议》这两大协议的共同缺陷在于个别关键条款的模糊性,由此带来的是约束力的缺乏,这是导致农产品出口遭受不公正待遇而又长期得不到解决的制度根源。WTO规则是大国之间博弈的结果,在各大国竞相设置壁垒的情况下,规则的法律约束力减弱是一个必然结果。日本、欧盟、美国、韩国四个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共同特征远大于其分歧,如果说有什么不同,也只是程度上的而非实质上的。它们的共同点是: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组织管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各部门既有清晰的分工,又有融洽的合作,且更为重要的是相关部门之间信息共享充分、行动步调和声音一致。⑵技术法规和标准种类繁多、数量庞大。⑶从分散的质量标准和措施向系统化、强制化、规范化的质量标准法律体系发展。⑷食品安全全程监控,技术标准更加苛刻。⑸检验程序复杂,费用高昂。⑹带动了发展中国家开始设置和运用质量标准措施来调节农产品贸易。5、通过对中国农产品在各主要出口市场上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和几类主要农产品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进行的系统分析,发现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有以下主要特点:⑴技术性贸易壁垒造成的损害面越来越宽。⑵尽管对中国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由多种多样,但可归结为一点,即检验检疫不达标。⑶某些国家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实施的技术性贸易壁垒,很容易扩散到其他出口市场,形成连锁反应,即扩散效应显着。⑷各国对中国农产品出口实施技术性贸易壁垒有愈加严格的趋势。6、由于中国农产品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外原因是我们难以改变的,所以对国内原因的分析才是关键。在国内原因中,质量安全水平低是根本原因,而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是中国农业各种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集中体现。这些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包括:农业生产环境和技术基础较为薄弱;农业经营体制与经营管理方面的缺陷;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和标准体系不健全;农产品质量检测与认证制度建设滞后;尚未形成协调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行业协会未能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中充分发挥作用;农产品生产者尤其是农产品出口企业声誉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品牌意识薄弱。除农产品质量安全之外,其他的原因主要有:出口农产品的结构和出口目标市场的结构不合理;对相关国际规则研究不够,争端应诉能力不强,等等。7、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是中国农产品出口突破技术性贸易壁垒限制的根本策略。主要措施是: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和农业规模化程度;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建立和完善认证体系,着力引导企业获取各类认证;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策略主要有:加强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学习和研究;建立和完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系统;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独特作用;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避免和减少与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正面冲突,等等。

唐胜军[9](2010)在《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农产品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国家繁荣安定、社会和谐发展的根本要素。农产品质量安全已不仅仅涉及到人类身体健康、生命安全,也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随着经济全球化、贸易自由化和国际农产品贸易的迅速发展,各国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频频发生,消费者消费观念逐渐改变,新贸易保护主义不断抬头。而近几年,农产品安全问题依旧层出不穷,重大农产品安全事故不断,并显示出一些新特点。这些都要求政府不断完善农产品安全的管理,为保障国民的生活质量、生命安全尽责,研究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更具意义。本文根据发展背景以及国内外相关研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等概念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科学界定,采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归纳和演绎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利用信息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博弈论、西方经济学等相关理论,从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出发,分析、总结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发展历程、现状、动态、趋势与经验。’本文通过对中外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体系建设、监管机构及其权责、监管中的重要思路与方法等进行国内外比较,探讨美国、欧盟、日本等国的农产品安全监管中的可取之处。在分析现阶段全国、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情况,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的基础上,探讨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现状、存在的问题和面临的困难,提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总体战略目标和新疆政府的职能定位以及新疆农产品安全政府管理体系的组织构架。进而提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战略目标应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解决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农业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等问题。以整个农业及其产品为对象,政府推动,强制执行,以提供公共产品为中心,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第二层次是增强新疆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从而提高农业收益和农民收入。以优势特色农业及其产品为对象,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以为市场提供优质农产品为中心,追求经济效益。根据总体目标,新疆农业质量安全战略必须整体推进,分类指导,实施“无公害农产品行动计划”,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绿色农业的生态保护功能。立足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突出重点,发挥优势,实施区域资源优势发展战略,确定新疆绿色农业的优势产业;实施农业产业化发展战略,做大做强绿色农业;实施名牌发展战略,提升绿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分别从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两个方面提出完善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的对策。剖析农产品安全利益相关者责权,对农业环境、功能区划、基地建设,农户、农业企业、经济合作组织等生产环节和市场、消费者的政府监管提出政府管理措施。探讨新疆政府建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绿色农业信息网络,加强社会和舆论监督以及新疆政府建立、完善农产品(农产品)安全风险分析、预警与应急体系。认为新疆需要优先建立适合的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构建农产品安全预警体系框架,着重建设体系中的信息源系统、预警分析系统、反应和快速反应系统,提高预防和控制农产品安全卫生的能力。又进一步提出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对策措施,健全新疆政府农业质量安全管理的支撑体系,包括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律法规、标准化体系、检测检验体系。提出增加投入,完善绿色农业保护措施,加大绿色农业人才队伍建设,建立绿色农业技术支撑体系,整合现有农产品(农产品)认证机构加快推进无公害农产品认证进程。最后得出论文的主要结论和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岳宁[10](2010)在《基于食品贸易发展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是食品消费和贸易大国。近年来,发达国家越来越多地以安全、卫生、健康和防止疫病疫情传入为由,打着保护人类与动植物生命健康、维护工农业生产安全的旗号,设置技术性贸易壁垒,制定的检验检疫要求数量越来越多,我国出口食品产品遭拒时常发生。进口食品安全面临的形势同样严峻。各地检验检疫机构频频报告进口食品中检出农药、兽药、致病微生物和重金属等危害物质。鉴于消费者对于食品的安全日益关注,与食品安全有关的WTO/SPS通报量逐年增加,在食品安全性的提高是以科技发展为基础的共识下,基于风险和科学的贸易要求的重要性日益凸显。国际间尤其是发达国家集团纷纷通过加强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和发展战略的研究,以期科学指导其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并进而在国际食品贸易中取得主动地位。本研究首先对我国近年来进出口食品的安全性问题展开了较为系统、深入地分析,主要以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和欧盟食品安全的新法规为主要案例,分析研究了国际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并以我国茶叶贸易作为研究对象,利用引力模型,实证分析了欧盟茶叶标准的变化对中国茶叶贸易的影响。揭示了我国积极而有效地发展食品国际贸易的根本路径就在于依靠科技进步。在此基础上,对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性的未来趋势展开了研究,认为未来我国对进口食品需求量的扩大将进一步诱发安全性问题,而由于我国环境污染严重影响食品质的安全问题,以及重大食品安全技术的关键问题始终没有得到根本性解决,未来我国出口食品的安全性面临巨大考验。其次,从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构成入手,研究了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科技支撑体系的关系,探讨了主要食品贸易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相关技术发展态势,强调了科学的风险评估技术、检测监测技术、溯源预警技术以及食品全程控制技术在食品安全中的重要支撑作用。接着,总结了发达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论述了部分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食品安全体系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在分析全球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发展演化的基础上,对我国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构成、特点进行了阐述,并以残留检测技术为例,论述了我国食品安全技术需求与国际食品安全新要求之间的匹配性问题。对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进行了评价。认为我国必须积极追踪国际先进的食品安全科技发展动态;针对影响我国食品安全的主要因素确定关键技术领域,优先发展食源性危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进一步发展更加可靠、快速、便携、精确的食品安全检测技术;加快发展食品中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发展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这是形成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体系的基础。之后,本研究在我国食品安全技术、食品安全技术标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进出口食品安全隐患的机制,检验检疫设备与实际需求间反差等四个层次上展开了分析,为完善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政策框架提供支撑。最后,在总结了国家科技投入、科技产出和科研成果鉴定办法的基础上,着眼于未来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体系建设,提出应该关注的重点问题:科学设置检验检测机构,合理整合检验检测资源,加强核心检测技术研究,完善第三方检测及认证机构建设,加强食品安全软科学的研究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将为进一步调整和完善我国现有的进出口食品安全风险预警以及快速反应机制提出建议,提高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水平,从而将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控制从“消极、被动、事后和弥补”提升为“积极、主动、事前和预防”,切实有效地减少我国每年因出口遭拒带来的一系列损失,同时为进口食品的安全性给与充分的监控,为我国赢得对外食品贸易的主动权。

二、我国出口蔬菜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出口蔬菜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框架与主要内容
        1.3.1 研究框架
        1.3.2 主要内容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贸易的影响
    2.2 SPS措施对农产品出口贸易影响
第3章 SPS措施及其理论依据
    3.1 SPS措施概念及内容解析
        3.1.1 SPS措施的由来
        3.1.2 SPS协定的内容解析
    3.2 SPS措施实施的理论依据
        3.2.1 需求层次理论
        3.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3.2.3 博弈中的占优理论
    3.3 SPS措施的贸易和福利效应分析
        3.3.1 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贸易效应分析
        3.3.2 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福利效应分析
第4章 我国农产品出口以及遭受SPS通报的现状
    4.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4.1.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总量
        4.1.2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产品结构
        4.1.3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市场结构
    4.2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SPS通报的现状
        4.2.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遭受SPS通报的概况
        4.2.2 美、日、欧的SPS管理体系及制度
        4.2.3 我国遭受美、日、欧SPS通报措施概况
        4.2.4 我国农产品出口受阻原因分析
第5章 SPS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实证研究
    5.1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5.1.1 引力模型
        5.1.2 模型构建
        5.1.3 样本选取
    5.2 计量结果分析
        5.2.1 单位根检验
        5.2.2 模型检验
        5.2.3 结果分析
第6章 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6.1 政策建议
        6.1.1 补短板,倒逼出口规范升级
        6.1.2 聚合力,培养行业龙头企业
        6.1.3 引人才,积蓄行业软硬实力
        6.1.4 强协会,构造政企锦囊智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2)《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法律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简要评述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四、可能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的冲突
    第一节 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冲突的产生
        一、自由贸易理论的演进与基本内涵
        二、食品安全含义的变迁与基本内涵
        三、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冲突的缘起
    第二节 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冲突的表现
        一、自由贸易加剧食品安全问题全球化
        二、异化的食品安全措施阻碍贸易自由化
    第三节 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冲突协调的可能性
        一、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理论基础
        二、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现实基础
第二章 《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规则与实践
    第一节 《SPS协定》的产生与目的
        一、《SPS协定》的产生
        二、《SPS协定》的目的
    第二节 《SPS协定》协调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的核心规则
        一、科学证据规则
        二、国际协调规则
        三、风险评估与适当保护水平规则
    第三节 食品安全贸易争端解决实践
        一、食品安全贸易争端解决概况
        二、食品安全贸易争端典型案件
        三、食品安全贸易争端争议焦点
第三章 《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中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第一节 《SPS协定》协调规则模糊
        一、风险评估概念不清晰
        二、风险评估审查标准不具体
        三、国际协调规则不明确
    第二节 科技发展带来预防原则适用的难题
        一、科技发展引发预防原则的适用问题
        二、成员国对适用预防原则的分歧
        三、争端解决机构对适用预防原则的回避
    第三节 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协调作用有限
        一、食品安全国际标准法律地位的变化
        二、食品安全国际标准约束力不强
        三、食品安全国际标准缺乏有效监督
    第四节 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SPS协定》缔结时成员国的认识局限
        二、贸易自由化与食品安全管制主权之间的冲突
        三、成员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与消费文化的差异
        四、食品安全国际标准可信度不断受到质疑
第四章 促进《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对策与启示.
    第一节 明确《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理念
        一、“以人为本”的基本理念
        二、人权优于贸易的价值理念
        三、WTO/SPS协定下食品安全优先的理念
    第二节 通过“司法”解释澄清《SPS协定》中的模糊规则
        一、“司法”解释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司法”解释澄清国际协调规则
        三、“司法”解释明确风险评估审查标准
    第三节 通过“立法”解释明确预防原则的法律地位与适用
        一、“立法”解释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二、“立法”解释明确预防原则的法律地位
        三、“立法”解释明确预防原则的适用条件
    第四节 完善国际食品法典标准的制定
        一、国际标准的协调作用
        二、完善国际食品法典标准的制定程序
        三、加强对国际食品法典标准制定的监督
    第五节 对中国的启示
        一、明确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的关系
        二、善用例外条款保障食品安全
        三、善用协调规则挑战绿色壁垒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
        1.2.2 国内研究
    1.3 研究内容与结构
    1.4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第2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相关理论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概念与界定
        2.1.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界定与国际制度框架
        2.1.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性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理论支持
        2.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动因
        2.2.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2.2.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贸易保护特性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我国农产品出口及面临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现状
    3.1 我国农产品出口贸易现状
        3.1.1 我国农产品出口概况
        3.1.2 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
    3.2 我国农产品主要出口市场的TBT实施概况
        3.2.1 欧盟
        3.2.2 美国
        3.2.3 日本
    3.3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TBT的主要特点
        3.3.1 技术性贸易壁垒要求愈加严格
        3.3.2 技术性贸易壁垒涵盖范围日趋广泛
        3.3.3 设置TBT的国家范围扩大
        3.3.4 SPS成为主要涉农TBT形式
        3.3.5 保护本国产业利益是TBT实施的普遍目的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机理分析
    4.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机制
        4.1.1 技术标准的差异
        4.1.2 政府干预
    4.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
        4.2.1 数量控制机制
        4.2.2 价格控制机制
        4.2.3 动态作用机制
    4.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效应分析
        4.3.1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短期效应
        4.3.2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长期效应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实证研究
    5.1 实证研究思路
    5.2 TBT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短期效应
    5.3 TBT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长期效应
    5.4 实证结论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对策与建议
    6.1 我国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思路
    6.2 我国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建议
        6.2.1 减轻和消除TBT短期抑制作用
        6.2.2 正确利用TBT长期促进作用
        6.2.3 充分认识并及时掌握TBT信息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清单
致谢

(4)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目的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1.2.1 国内外 SPS 相关研究综述
        1.2.2 国内外蜂产品质量安全相关研究
        1.2.3 简要评价
    1.3 研究框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界定
        1.3.2 研究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3.4 技术路线
    1.4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国际规制与措施实施的理论分析
    2.1 SPS 国际规制
    2.2 《SPS 协定》概述
        2.2.1 《SPS 协定》产生的背景
        2.2.2 《SPS 协定》适用范围与主要原则
    2.3 实施 SPS 措施的主要理论依据
        2.3.1 外部性理论
        2.3.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3.3 需求层次理论
        2.3.4 政府管理的公共利益理论
    2.4 进口方实施 SPS 措施对出口方贸易短期影响分析
        2.4.1 价格控制效应
        2.4.2 数量控制效应
        2.4.3 出口产品质量变化效应
        2.4.4 市场转移效应
    2.5 小结
第三章 主要贸易伙伴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
    3.1 中国主要出口市场 SPS 措施的实施分析
        3.1.1 美国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1.2 欧盟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1.3 日韩涉农 SPS 措施实施分析
    3.2 小结
第四章 中国蜂业质量安全管理与生产贸易
    4.1 中国的蜂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4.1.1 管理体系
        4.1.2 法规体系
        4.1.3 标准体系
        4.1.4 检测体系
    4.2 中国蜂业生产
    4.3 中国蜂产品出口发展现状
        4.3.1 蜂产品出口结构与数量
        4.3.2 蜂产品出口地理方向
        4.3.3 出口蜂产品的原产地分布
    4.4 中国蜂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4.5 小结
第五章 蜂产品国际贸易中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的实施与影响
    5.1 近年 WTO 的蜂产品相关通报分析
        5.1.1 总体情况
        5.1.2 SPS 通报措施
    5.2 蜂产品主要进口市场存在的 SPS 分析
        5.2.1 日本
        5.2.2 欧盟
        5.2.3 美国
        5.2.4 中外质量安全要求比较
    5.3 近年中国蜂产品在主要出口市场的受阻情况
        5.3.1 美国
        5.3.2 欧盟
        5.3.3 日本和韩国
        5.3.4 案例分析:SPS 措施和浙江省蜂产品出口
    5.4 中国蜂产品遭受 SPS 措施影响主观原因分析
        5.4.1 质量安全意识较弱
        5.4.2 蜂业本身发展滞后
        5.4.3 管理协作体系不健全
        5.4.4 蜂产品市场发展不平衡
    5.5 小结
第六章 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实证分析:以蜂蜜为例
    6.1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市场表现的影响
        6.1.1 出口市场的变化
        6.1.2 市场占有率的变化
        6.1.3 贸易竞争力的变化
    6.2 SPS 措施对中国蜂蜜出口的影响:基于引力模型的实证分析
        6.2.1 模型的理论依据
        6.2.2 模型设计
        6.2.3 数据来源
        6.2.4 模型结果
        6.2.5 分析与讨论
    6.3 小结
第七章 中国蜂产品出口应对国际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挑战的综合对策
    7.1 转变观念,从更高的层次认识蜂业生产
    7.2 增进管理,健全完善管理协作体系与职能
    7.3 有效预警,建立收集-传递-分析-运用高效运转的信息支撑体系
        7.3.1 信息的收集
        7.3.2 信息的传递
        7.3.3 信息的分析
        7.3.4 信息的运用
    7.4 以科技为核心,针对国际 SPS 重点夯实生产源头基础
        7.4.1 建设完善蜂业标准体系
        7.4.2 强化蜂业生产基础条件
        7.4.3 实行适度的养蜂规模化生产
        7.4.4 加强生产过程中的技术推广与指导
        7.4.5 针对质量安全热点问题开展相应研究
    7.5 调整市场发展战略实现国内外市场一体化发展
    7.6 小结
第八章 讨论与结论
    8.1 讨论
        8.1.1 SPS 实施现状与发展趋势
        8.1.2 SPS 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
        8.1.3 中国对国际 SPS 挑战的应对
    8.2 研究结论
    8.3 主要创新点
    8.4 下一步研究需要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介

(5)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与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1.1 问题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农药残留成因
        1.2.2 应对农药残留
        1.2.3 农药残留出口影响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
        1.3.2 可能的创新
第二章 农药残留成因的理论解释
    2.1 基于外部性的解释
        2.1.1 外部性理论
        2.1.2 外部性与农药残留
    2.2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解释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与农药残留
    2.3 基于政府规制理论的解释
        2.3.1 政府规制理论
        2.3.2 政府规制理论与农药残留监管
    2.4 结论
第三章 基于农户农药使用行为视角的农药残留成因分析
    3.1 农户行为相关理论回顾
        3.1.1 农户理性与否
        3.1.2 利益最大化与有条件的利益最大化
        3.1.3 农民的避险行为
    3.2 农药残留问题成因
        3.2.1 较低的农户农药残留认知水平
        3.2.2 高毒农药的使用
        3.2.3 不正确的农药使用方式
    3.3 以蔬菜种植农户为例的农户生物农药接受意愿
        3.3.1 调研方案与方法
        3.3.2 模型设定与变量设置
        3.3.3 模型分析结果与讨论
    3.4 结论
第四章 基于政府监管视角的农药残留成因分析
    4.1 农药残留的政府监管
        4.1.1 立法状况
        4.1.2 农药残留监管机构
    4.2 农药残留监管的效率评价
        4.2.1 农药残留平均超标率较高
        4.2.2 农药残留农产品安全事件频繁发生
        4.2.3 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
    4.3 农药残留监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4.3.1 农药管理制度不健全
        4.3.2 农药残留标准体系不健全与标准落后
        4.3.3 部门职责不清与多头管理
        4.3.4 农药残留检测体系不完善
        4.3.5 公众参与度不高
    4.4 结论
第五章 基于农产品自由贸易视角的农药残留成因分析
    5.1 文献回顾
        5.1.1 农产品自由贸易对农药残留的双重影响
        5.1.2 农药价格水平与农药使用量
    5.2 农产品自由贸易对农药使用量的影响:实证分析
        5.2.1 农药消费趋势
        5.2.2 农药价格水平趋势
        5.2.3 农产品贸易趋势
        5.2.4 实证分析
    5.3 结论
第六章 农药与农药残留的环境、经济、社会影响
    6.1 农药与环境污染、农药残留
        6.1.1 农药与环境污染
        6.1.2 农药与农药残留
    6.2 农药残留的经济社会影响:以蔬菜类农产品为例
        6.2.1 农药残留特征
        6.2.2 原因分析
        6.2.3 影响
    6.3 结论
第七章 农药残留标准的贸易与福利效应分析
    7.1 贸易保护效应分析
        7.1.1 出口国
        7.1.2 进口国
    7.2 农药残留标准的福利效应分析
        7.2.1 小国假设
        7.2.2 大国假设
    7.3 农药残留标准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实证研究—引力模型
        7.3.1 模型简介
        7.3.2 数据来源
        7.3.3 模型结果分析
    7.4 结论
第八章 农药残留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实证分析
    8.1 农产品贸易回顾及现状分析
        8.1.1 发展历史概述
        8.1.2 出口现状与竞争力分析
    8.2 农药残留对农产品出口的主要影响
        8.2.1 美国
        8.2.2 欧盟
        8.2.3 日本
    8.3 结论
第九章 农药残留监管的国际经验
    9.1 食品法典委员会(CAC)与农药残留监管
        9.1.1 食品法典委员会产生背景
        9.1.2 食品法典农药残留监管
    9.2 发达国家对农产品农药残留监管
        9.2.1 美国
        9.2.2 欧盟
        9.2.3 日本
    9.3 结论
第十章 降低农药残留的政策措施
    10.1 实施四大战略
    10.2 虫害防治技术研发与应用
        10.2.1 生物农药等的研究开发力度
        10.2.2 三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
        10.2.3 有害生物综合治理(IPM)技术的推广和普及
    10.3 制定与完善标准体系
        10.3.1 加快农药残留标准体系制定
        10.3.2 加快技术标准制定,改进和提高检测技术
    10.4 农产品规模化经营
        10.4.1 各类农业合作组织建设
        10.4.2 加快土地经营权流转
    10.5 完善法律法规体系
    10.6 实施良好农业规范
    10.7 普及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制度
主要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展望
主要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清单

(6)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1.2.1 国外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进展
        1.2.2 国内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理论与方法
    1.5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1.5.1 研究内容
        1.5.2 技术路线
        1.5.3 研究的创新点
第二章 国内外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现状分析
    2.1 主要发达国家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状况
        2.1.1 欧盟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状况
        2.1.2 美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状况
        2.1.3 英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状况
        2.1.4 荷兰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状况
        2.1.5 日本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状况
    2.2 我国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发展状况
        2.2.1 食品安全监管机构及职责
        2.2.2 食品安全法律法规
        2.2.3 食品安全标准体系
        2.2.4 我国食品可追溯系统建设现状
        2.2.5 我国典型食品可追溯系统简介
    2.3 国内外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的启示
        2.3.1 科学的食品安全风险评估是制定食品安全法律的依据
        2.3.2 健全的法律法规体系是食品安全监管顺利推行的前提
        2.3.3 完善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是食品安全管理顺利推行的基础
        2.3.4 实施从农田到餐桌的全过程控制是食品安全管理的趋势
第三章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基本原理
    3.1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基础概念
        3.1.1 农产品
        3.1.2 食品
        3.1.3 食品安全
        3.1.4 可追溯系统
    3.2 食品安全可追溯基本原理
        3.2.1 ISO9000 质量管理体系
        3.2.2 HACCP 食品安全体系
        3.2.3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3.2.4 良好生产规范 GMP
        3.2.5 良好农业规范 GAP
第四章 食品危害及质量安全要素分析
    4.1 食品的生物性危害
        4.1.1 微生物污染
        4.1.2 寄生虫污染
        4.1.3 昆虫污染
    4.2 化学性危害
        4.2.1 有毒金属
        4.2.2 农药、兽药、渔药和饲料添加剂残留
        4.2.3 食品添加剂污染
        4.2.4 动植物中天然有毒物质
        4.2.5 加工、储藏过程中产生的有毒物质
        4.2.6 包装材料和容器的污染
    4.3 物理性及放射性危害
        4.3.1 物理性危害
        4.3.2 放射性危害
第五章 食品安全信息传递研究
    5.1 食品安全信息的特点
        5.1.1 食品安全信息的特性
        5.1.2 食品安全信息的特性分析
    5.2 食品安全信息传递制约因素分析
        5.2.1 生产过程质量安全信息传递问题分析
        5.2.2 加工过程质量安全信息传递问题分析
        5.2.3 流通环节质量安全信息传递问题分析
        5.2.4 消费环节质量安全信息传递问题分析
    5.3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研究
        5.3.1 信息不对称基本理论
        5.3.2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原因分析
        5.3.3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具体呈现
        5.3.4 信息不对称对食品安全的造成的影响
        5.3.5 食品安全信息不对称的解决方法
第六章 食品安全追溯链研究
    6.1 食品链分析
        6.1.1 基于食品链的食品生产、加工及流通过程分析
        6.1.2 食品链参与者
    6.2 食品安全追溯链分析
        6.2.1 食品安全追溯链组成
        6.2.2 食品安全追溯链质量安全要素及其指标的确定
    6.3 食品安全追溯链模型构建
        6.3.1 食品安全追溯链层级模型
        6.3.2 食品安全追溯链的粒度
        6.3.3 食品安全追溯链的完整性
        6.3.4 食品安全追溯链关键标识
    6.4 基于事故树的食品安全追溯链可靠性研究
        6.4.1 事故树分析法简介
        6.4.2 食品安全追溯链事故分析树建立
        6.4.3 食品安全追溯链事故树结构函数
        6.4.4 食品安全追溯链事故树定性分析
        6.4.5 食品安全追溯链事故树定量分析
        6.4.6 食品安全追溯链基本事件重要度分析
第七章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构建
    7.1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分析
        7.1.1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功能及目标
        7.1.2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实施对象
        7.1.3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参与者(用户)及其职责
    7.2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设计
        7.2.1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总体架构
        7.2.2 食品安全多平台溯源结构设计
    7.3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实施
        7.3.1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实施的原则
        7.3.2 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实施的步骤
        7.3.3 以组织为核心的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的实施
        7.3.4 基于食品链视角的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实施---以脐橙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为例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8.1 全文总结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7)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研究文献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2.3 文献简评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与内容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1.5.1 论文的创新
        1.5.2 论文的不足
第2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相关概念及基本理论
    2.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界定与内涵
        2.1.1 概念辨析
        2.1.2 概念界定
    2.2 技术性贸易壁垒产生的理论渊源--从重商主义到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2.1 重商主义
        2.2.2 后起资本主义国家的幼稚产业保护理论
        2.2.3 超贸易保护主义
        2.2.4 新贸易保护主义
        2.2.5 贸易保护的政治经济学分析
    2.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及特点
        2.3.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表现形式
        2.3.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2.4 小结
第3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动因、作用机制及经济效应分析
    3.1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形成动因
        3.1.1 基于克服市场失灵的形成动因
        3.1.2 基于技术差距的形成动因
        3.1.3 技术性贸易壁垒形成的政治经济学解释
    3.2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作用机制
        3.2.1 数量控制效应
        3.2.2 价格控制效应
    3.3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出口国的经济效应分析
        3.3.1 贸易效应分析
        3.3.2 福利效应分析
        3.3.3 产业效应分析
    3.4 小结
第4章 发达国家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与WTO-TBT/SPS国际制度框架
    4.1 国际贸易中的农产品概念
        4.1.1 国际贸易中的商品分类
        4.1.2 农产品概念的界定
    4.2 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4.2.1 美国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4.2.2 欧盟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4.2.3 日本的技术性贸易壁垒体系
    4.3 技术性贸易壁垒的WTO-TBT/SPS制度框架
        4.3.1 TBT协议
        4.3.2 SPS协议
        4.3.3 TBT协议与SPS协议的比较
        4.3.4 规范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它相关协定
    4.4 小结
第5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实证描述
    5.1 我国农产品出口基本状况分析
        5.1.1 总体情况分析
        5.1.2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地区结构分析
        5.1.3 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商品结构分析
    5.2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情况分析
        5.2.1 总体情况分析
        5.2.2 我国主要出口农产品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情况分析
        5.2.3 我国农产品出口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要类型
        5.2.4 日本肯定列表制度对我国农产品对日出口的影响
    5.3 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5.3.1 壁垒的要求呈愈加严格趋势
        5.3.2 壁垒涉及的范围不断扩大,影响面广
        5.3.3 壁垒的扩散效应显着
        5.3.4 一些壁垒具有明显歧视性,有违WTO-TBT/SPS原则
    5.4 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定性分析
        5.4.1 短期内的消极影响
        5.4.2 中长期内可能的积极影响
    5.5 小结
第6章 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的测度—以蔬菜为例
    6.1 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测度方法的比较
        6.1.1 调研方法
        6.1.2 价格差和关税等价法
        6.1.3 存量指标法
        6.1.4 局部均衡分析方法
        6.1.5 一般均衡分析方法
    6.2 引力模型方法的选择
    6.3 蔬菜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我国蔬菜出口影响的测度
        6.3.1 模型的构建
        6.3.2 数据整理
        6.3.3 结果分析
    6.4 小结
第7章 我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7.1 质量安全水平低下是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根本原因
        7.1.1 农业生产的外部条件较差
        7.1.2 农业投入品的不合理使用
        7.1.3 农业生产的技术基础薄弱
        7.1.4 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组织化程度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
        7.1.5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不健全
    7.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法规体系不健全
    7.3 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建设滞后
    7.4 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存在缺陷
    7.5 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体系建设滞后
    7.6 行业协会的作用发挥极其有限
    7.7 出口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不足
    7.8 国际环境原因分析
        7.8.1 农产品国际贸易自由化进程缓慢,贸易保护程度高
        7.8.2 技术性贸易壁垒成为农产品贸易保护的重要手段
        7.8.3 制衡能力缺乏导致进口国频繁设限
        7.8.4 国际经济动荡导致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7.9 小结
第8章 我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措施
    8.1 构建政府、行业协会与企业三位一体的战略联盟
        8.1.1 充分发挥政府在应对技术性贸壁垒中的作用
        8.1.2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作用
        8.1.3 充分发挥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主体作用
        8.1.4 建立以行业协会为纽带、企业参与、政府推动的应对机制
        8.1.5 构建高效的技术性贸易壁垒预警系统
    8.2 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措施
        8.2.1 全面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8.2.2 加强农产品技术法规体系建设
        8.2.3 健全完善农产品技术标准体系
        8.2.4 加强农产品检验检疫工作
        8.2.5 加强农产品认证、认可工作
        8.2.6 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
        8.2.7 提升企业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能力
    8.3 小结
结论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8)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 论文结构与内容
    1.4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2 文献回顾: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研究综述
    2.1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外研究综述
    2.2 关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内研究综述
    2.3 国内外技术性贸易壁垒研究情况的比较
3 关于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一般分析
    3.1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基本规定
    3.2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征
    3.3 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影响
4 国际组织及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概览
    4.1 有关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国际规则
    4.2 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
5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状况的多维度透视
    5.1 中国农产品出口的基本情况
    5.2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技术性贸易壁垒影响的总体情况
    5.3 中国农产品在各主要出口市场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
    5.4 分产品类别看中国农产品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
    5.5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限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特点
6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原因分析
    6.1 根本原因: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
        6.1.1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的主要表现
        6.1.2 造成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低的原因
    6.2 中国农产品出口受制于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原因
7 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策略
    7.1 根本策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7.1.1 提高农业技术水平,健全完善农业标准化体系
        7.1.2 大力实施农业产业化,提高农户组织化程度和农业规模化程度
        7.1.3 健全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
        7.1.4 健全完善认证体系,着力引导企业获取各类认证
        7.1.5 健全完善农产品检验检疫体系
    7.2 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其他策略
        7.2.1 加强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的学习和研究
        7.2.2 健全完善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信息系统
        7.2.3 大力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组织,充分发挥其在应对农产品技术性贸易壁垒中的独特作用
        7.2.4 积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避免和减少与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正面冲突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主持科研项目情况

(9)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问题提出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 论文结构
第2章 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理论基础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及其管理的基本概念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经济学特征
    2.3 政府经济学:政府干预的基础
    2.4 政府在管理中的职能
    2.5 政府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问题
第3章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国际比较分析
    3.1 农产品(食品)安全政府管理模式
    3.2 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监管
    3.3 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
    3.4 国外政府加强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经验对新疆的借鉴意义
第4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现状分析
    4.1 现阶段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4.2 造成农产品质量安全的原因分析
    4.3 案例分析
第5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现状分析
    5.1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机构及职能现状分析
    5.2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支撑体系现状分析
    5.3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主要监管措施
第6章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的总体构想与管理体制
    6.1 新疆政府农产品(食品)质量安全管理总体目标
    6.2 总体构想和策略
    6.3 实施统一监管模式
    6.4 新疆农产品安全政府管理体系的组织构架
    6.5 建立新疆政府农产品(食品)安全管理体制
第7章 政府对生产源头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7.1 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产地管理
    7.2 对农业投入品市场的监督管理
    7.3 突出安全农产品基地管理
    7.4 政府对农产品(食品)生产者的监管
    7.5 推广支持安全农产品产业化发展
第8章 政府对市场、消费环节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
    8.1 政府市场治理模式的选择
    8.2 市场准入
    8.3 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
    8.4 政府引导农产品安全消费
    8.5 实施名牌发展战略
    8.6 案例:谁让"三聚氰胺"如此猖狂
第9章 构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制度和信息系统
    9.1 建立农产品可追溯制度意义重大
    9.2 新疆主要农产品可追溯系统建设
    9.3 新疆农产品可追溯制度的内容建设
    9.4 政府推动农产品追溯制度
    9.5 建立新疆农产品安全信息系统
    9.6 社会和舆论的监督
第10章 构建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与应急系统
    10.1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评估评价体系
    10.2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预警体系
    10.3 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应急处理机制
    10.4 典型案例
第11章 新疆政府农业质量安全管理支撑体系建设
    1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法规政策体系
    11.2 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化体系
    11.3 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
    11.4 增加投入,完善农业保护措施
    11.5 加大农业人才队伍建设
    11.6 建立农业技术支撑体系
    11.7 整合现有农产品认证机构的认证职能
第12章 结论
    12.1 主要结论
    12.2 进一步研究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10)基于食品贸易发展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标与主要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与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方法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课题结构
    1.5 可能的创新和不足
        1.5.1 可能的创新
        1.5.2 可能存在的不足
第二章 相关概念界定与文献综述
    2.1 概念界定和研究范围
        2.1.1 食源性危害和食源性疾病
        2.1.2 食品安全
        2.1.3 SPS 和TBT 协议
    2.2 食品安全科技现状及发展趋势
        2.2.1 风险分析
        2.2.2 食品安全预警及快速反应机制
        2.2.3 食品安全控制技术
        2.2.4 食源性危害关键技术
第三章 进出口食品安全的新要求及对中国食品贸易的影响
    3.1 日本的《肯定列表制度》解析
        3.1.1 实施背景
        3.1.2 主要内容
        3.1.3 基于科学性的评判
        3.1.4 实施前后中日农产品出口制度的比较
    3.2 欧盟新食品安全法规的内容及特点
        3.2.1 欧盟食品法((EC)No.178/2002)
        3.2.2 欧盟食品卫生条例((EC)No.852/2004)
    3.3 食品安全标准与食品贸易:理论分析框架
        3.3.1 食品贸易中止
        3.3.2 食品贸易进行
        3.3.3 协商解决
    3.4 国际食品安全新标准对中国食品出口贸易影响的实证分析
        3.4.1 世界茶叶贸易现状分析
        3.4.2 以植物源性食品茶叶为例的实证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进出口食品的安全性考察
    4.1 出口食品
        4.1.1 出口贸易量
        4.1.2 出口的主要品种
        4.1.3 出口的市场结构
        4.1.4 出口食品的安全性
    4.2 进口食品
        4.2.1 进口食品贸易情况与主要品种
        4.2.2 进口食品安全性
        4.2.3 问题进口食品的典型性案例
    4.3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性的未来趋势
        4.3.1 对进口食品需求量扩大将进一步诱发安全性问题
        4.3.2 出口食品的安全性面临巨大考验
第五章 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构成与发展态势
    5.1 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技术构成
        5.1.1 风险评估技术
        5.1.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
        5.1.3 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
        5.1.4 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
    5.2 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与科技支撑体系的关系
    5.3 主要食品贸易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相关技术发展态势
        5.3.1 国际食源性(化学性与生物性)危害关键检测技术发展态势
        5.3.2 国际食源性疾病的危害监测和预警技术发展
        5.3.3 食源性危害的人群暴露评估和健康效应研究
        5.3.4 食品安全性评价技术发展态势
        5.3.5 食品供应过程安全控制技术发展态势
第六章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发展演化、基本构成
    6.1 全球食品安全管理模式发展演化
        6.1.1 全球食品安全管理模式
        6.1.2 全球食品安全管理发展演变
    6.2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构成及其发展演变
        6.2.1 我国食源性危险评估技术的发展
        6.2.2 中国食品安全预警系统的建立
        6.2.3 中国食品安全检测体系及技术的发展
        6.2.4 中国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的发展
        6.2.5 我国食品生产、加工、储藏、包装与运输过程中安全性控制技术的发展
    6.3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特点
        6.3.1 食源性危害性评估技术:初显成效但应用面仍较为局限
        6.3.2 食品安全检测技术:标准体系落后且技术水平不高
        6.3.3 主要污染物残留控制技术:效果良好但覆盖的污染物数量有限
        6.3.4 安全性控制技术:优先应用于大城市而链条较短
    6.4 我国食品安全技术需求与国际食品安全新要求的匹配性
        6.4.1 农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匹配情况
        6.4.2 兽药残留检测技术的匹配情况
    6.5 我国现行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相关评价
        6.5.1 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下的食品安全科技支撑
        6.5.2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取得的成就
        6.5.3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与食品出口稳定增长:以浙江省蜂产品及水产品为例
        6.5.4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与出口食品安全保障
        6.5.5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有没有保障进口食品安全?
第七章 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国际经验
    7.1 主要发达国家科技支撑下的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
        7.1.1 美国
        7.1.2 欧盟
        7.1.3 加拿大
        7.1.4 日本
    7.2 发达国家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发展趋势
        7.2.1 立法与时俱进,注重实效
        7.2.2 致力于食品安全标准的制定
        7.2.3 检验检测快速化、智能化、便携化
        7.2.4 食品安全追溯技术的发展趋势:RFID 技术与条码技术有机结合
        7.2.5 食品安全的全程控制化
    7.3 国际食品安全管理体系的发展趋势
        7.3.1 管理决策部门非常强调公共健康和消费者福利
        7.3.2 采用更加严格且范围更广的食品安全标准
        7.3.3 确保食品安全的HACCP 的采用
        7.3.4 强化食品生产经营者的食品安全责任
        7.3.5 实行食品溯源管理制度
        7.3.6 全面推行危险性分析方法
    7.4 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建设的差距:基于国际比较
    8.1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技术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8.1.1 检测技术
        8.1.2 新技术、新工艺、新资源加工食品安全性评估
        8.1.3 全程控制技术
    8.2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检验检疫资源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8.2.1 检测机构设置和能力验证
        8.2.2 检验检疫资源开发利用
        8.2.3 检验检疫机构中人员配置
    8.3 我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体系建立与发达国家的差距
        8.3.1 食品质量安全监管布控
        8.3.2 食品质量安全法规
        8.3.3 食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8.3.4 缺乏食品安全系统监测与评价材料
        8.3.5 危机确认—应急和预警体系与国外差距很大
第九章 完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的若干建议
    9.1 完善检验检疫监测体系
        9.1.1 科学设置检验检测机构,合理整合检验检测资源
        9.1.2 加强检验检疫核心技术研究
        9.1.3 完善第三方检测及认证机构
    9.2 加强食品安全软科学的研究
        9.2.1 探讨加强企业诚信经营的措施
        9.2.2 研究应对国际上食品安全贸易壁垒的措施
        9.2.3 客观评价科研成果
    9.3 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科研工作的投入
        9.3.1 加大国家财政支持力度
        9.3.2 建立健全促进食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激励机制,培育企业成为食品安全科技投入的主体对象
主要研究结论
研究展望
论文创新点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我国出口蔬菜及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D]. 宋燕玲.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2]《SPS协定》下自由贸易与食品安全协调的法律问题研究[D]. 江虹. 湖南师范大学, 2017(01)
  • [3]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的影响研究[D]. 刘林蔚. 北京理工大学, 2016(03)
  • [4]卫生与植物卫生措施对中国蜂产品出口影响研究[D]. 戚亚梅.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12)
  • [5]中国农产品农药残留成因与影响研究[D]. 张秀玲. 江南大学, 2013(09)
  • [6]食品安全可追溯系统研究[D]. 郑火国.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2(10)
  • [7]技术性贸易壁垒对我国农产品出口影响分析及应对策略研究[D]. 江凌. 西南大学, 2012(11)
  • [8]中国农产品出口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策略研究[D]. 魏大治. 山东农业大学, 2010(05)
  • [9]新疆农产品质量安全政府管理研究[D]. 唐胜军. 新疆农业大学, 2010(07)
  • [10]基于食品贸易发展的中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科技支撑体系研究[D]. 岳宁. 江南大学, 2010(08)

标签:;  ;  ;  ;  ;  

我国出口蔬菜和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标准制定的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