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学思维要关注中西文化传统的历史变迁——重读《丁光勋文集》

神学思维要关注中西文化传统的历史变迁——重读《丁光勋文集》

一、神学思考应当重视中西文化传统的历史流变——再读《丁光训文集》(论文文献综述)

李峻登[1](2009)在《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西方超验型公共理性传统及其变迁研究 ——主要基于哲学王VS弥赛亚的高度》文中提出本文以“广义形而上学”作为基本视角,以“超验型公共理性”作为核心概念,以对“圣经基督教”(即基督教《圣经》,并非“教会基督教”)作为“一种特殊形而上学”的深入浅出理解为基础或前提,从新阐释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史。本文提出阐释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史、政治理论史、政治学说史)的新范式——“广义形而上学光照-世俗化反射范式”(简称“形上光照-形下反射范式”,最简称“光照-反射范式”),并据以对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史、政治理论史、政治学说史)上一以贯之的“超验型公共理性传统”历史变迁及内在规律进行了梳理和揭示。为进一步说明该特性,文章将中西方古典文明在公共理性传统方面进行了比较,并从类型学上分别概括为“群中龙”型公共理性传统与“超世神”型公共理性传统。这两种政治思维模式或传统文明类型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和西方走向现代文明的进程或步伐。而在西方“超世神”型公共理性传统(即超验型公共理性传统或形而上学传统)在西方政治思想史(政治哲学史、政治理论史、政治学说史)的历史变迁中,古希腊理性形而上学所提供的科学理性(思辩哲学意义上的“上帝”)与圣经基督教神性形而上学所提供的价值理性(宗教神学意义上的“上帝”)具有始基性、本原性、源泉性地位;中世纪政治哲学和近现代乃至当代一切非马克思主义的政治哲学体系都只不过是对这两种理性或“上帝”的地位进行不同权重后的变通运用(并考虑其他可变性历史因素及渗入思想家个体因素),而不具有本根性的学理地位。至于被认为“更新了信仰”、“重塑了世界”的近代路德宗教改革以及加尔文宗教改革也只不过是回到《圣经》逻辑中并尽量适合时代发展要求而已。虽然许多学者认为近代政治哲学是对古典政治哲学的革命,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也曾经赞誉启蒙思想家的伟大,但在本文看来这种革命性或伟大可能并不是很大,充其量是在文明内部的微调,其从神(神性、神权、神道)到人(人性、人权、人道)的转换和所设计的政治制度模式实际上早已为基督教《圣经》所内在地包蕴着。中世纪奥古斯丁、阿奎那已经为他们做出了为理性预留位置的典范,宗教改革家“回归圣经”所建立的新教更为启蒙思想家开辟了道路,启蒙思想家只需要再往前走一步就可以了。所以,伯尔曼甚至认为近代的主义、精神是源于基督教的世俗宗教。而真正对古典政治哲学实现伟大革命者惟有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其对形而上学(在理论意义或哲学学科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和思维方式方法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实现了双重的否定之否定的革命,但在价值理性方面无论是近代以来的启蒙思想家政治哲学还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实际上都内在地继承了基督教《圣经》所强调的政治价值理念。只是世人对圣经启示所能提供的广阔解释空间及其隐喻内涵不够重视,往往教条地片面地从字面来理解,并过分地突出自己的创见地位。真正的、本源的创新是由文明宗师在“轴心时代”对原创型文明类型的创新。所以,本文绝对不赞同政治理论史家列奥·斯特劳斯“偏见”基督教而偏重古希腊哲学的政治哲学解说模式或政治哲学史谱系,而相对赞同历史学家卡尔·贝克尔“低调”启蒙哲学家理性观的解说模式(所谓“理性时代”远非理性,启蒙哲学家不过是以新的材料重建另一座中世纪奥古斯丁式“天城”而已)。在本文看来,形而上学和基督教逻辑本身就是超级版(超验版)政治学思维、政治哲学思维;充分利用古希腊理性形而上学资源的《圣经》或曰“圣经基督教”(并非“教会基督教”)所提供的“万王之王”、“上帝天国型政治哲学”意象或启示作为道德理性或价值理念,事实上从深层引领或启发着后来政治哲学史思想家们创立一个个不同版本的“形而上学政治学”、“人间世俗型政治哲学”、“人间天堂模式”、“世俗版圣经”或“世俗版福音”。本文提出了新的政府分类学模式。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从思维逻辑与价值理念双重意义上为公共生活和政治学思维确立了“金科玉律”。

毛丽娅[2](2006)在《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宗教和生态本是两个不同的范畴,但二者又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作为社会意识形态的宗教,除了规范神与人、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外,也关注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从而形成了宗教自然文化。虽然现代意义上的生态学产生于19世纪60年代,但人们对于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却源远流长,世界各国的思想文化包括宗教文化,不乏关于人如何对待自然界万物生灵的内容,正如当代着名生态伦理学家霍尔姆斯·罗尔斯顿所说:“尽管传统文化没有作为科学的生态学,但它们常常具有词源学意义上的生态学:栖息地的逻辑,他们具有全球的观点。依据这种观点,他们有目的地居住在一个有目的的世界上。”①栖息地的逻辑,就是一种原始的直观经验的生态学,它能够在物质的感性生存活动中体验所有生命的朴素作用和相互依存。本文所论生态思想,即是这种词源学意义上的生态思想,旨在探讨道教与基督教对神、人、自然及其影响人与自然关系的人与神、人与人关系的认识,可分为自然生态观和社会生态观,并以宗教神学为其理论基础。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是根据生态伦理学、深层生态学的基本观点、基本理论,对道教和基督教思想中所蕴含的生态思想进行多角度的比较研究和当代审视,旨在梳理出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脉络,求同存异,促进中西两大宗教之间的了解,同时为增强现代人的生态意识提供一些思想资源。 道教生态思想是道教对于人与自然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以及解决人与自然

陈章龙[3](2005)在《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文中研究指明当前,我们正处在一个从传统计划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时期。这一社会转型既是历史的必然性,又具有价值的合理性。它既导致了社会物质层面的深刻巨变,又导致了人们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深层碰撞。既导致了人们价值比较的选择和整合上的困难以及价值追求上的困惑、疑虑和迷惘,又激了人们对新的价值体系和社会主导价值观探求的热情。以社会转型为基本的观察背景和分析框架,以“价值冲突”、“价值整合”为基本的理论支撑和概念分析框架,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本的研究立场和方法来探寻社会转型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就既成为一种理论的期盼,也成为一种现实祈求。 新集体主义价值观作为社会转型时期的主导价值观,其确立不是一种主观任意,它有着深刻的理论依据和现实根据,它不是对计划经济条件下主导价值观的简单修补,也不是对西方价值观的简单“拿来”,而是奠定在社会现实深刻的理论反思基础上的一次深刻的辩证否定,它注重国家利益的权威性和优先性,又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和个人的正当权益,坚持国家、集体和个人之间利益的和谐统一,寻找到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的平衡点和结合点,是科学合理的价值观。主导价值观的科学合理显示了其理论的力量,要把这种理论力量转化为现实的力量,就有一个价值观实现机制问题。政策导向、舆论引导、社会奖惩、社会教育、法律约束、认知接受等机制是主导价值观发挥其导向作用的内在动因和手段,也是主导价值观由理论转变为行为主体内在信念和价值取向的必要环节。

黄剑波[4](2003)在《“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文中认为近20年来,基督教在中国出现了一个令人关注的急剧增长,其中农村信徒成为中国教会目前的主要群体。这得到了来自各学科学者们的注意,并取得了相当的成就。但这些研究主要以哲学或宗教学为主,缺乏实证的田野研究。另一方面,国内人类学者对基督教研究却几乎为零。这构成了本文开题的首要意义,即运用人类学的研究方法,从人类学的角度,充分利用实证的田野资料来进行一个具体的个案研究。这样,一来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使目前基督教研究的“务虚”现状走向更为“务实”,同时希望能够使国内的宗教人类学研究脱离以往给人留下的“原始”、“偏远”的印象,进入一个更为广阔的研究空间,不仅研究地方的、民间的、仪式性的信仰,也关注跨地域的、世界性的宗教。 我有幸邂逅了吴庄这样一个普通的西部村庄,并前后四次到这里进行了大约10个月的田野工作。吴庄是一个普通的西部汉人村庄,沐渭河之水而成,但这个3000来人的村庄却有一座100年历史的基督教堂“四人堂”,拥有约1000的信徒。“四人堂”大门上高高矗立的鲜红十字架成为吴庄的一道风景。多数的吴庄人所信奉的则是背后卦台山上所供奉的伏羲,这个被政府和知识分子视为华夏先祖的人物在吴庄人眼中却是庇护村庄、医治病痛、解决难题的“山神”。山上山下,两套信仰,两个符号,两个人群,两种行为方式,却在同一个村庄里共同生活。“四人堂”的正对面,就是代表国家力量的村委会大院,房顶捆绑着的四支高分贝大喇叭不时地传达着各种的指令和信息。大喇叭高亢的声音表明一个明确的信息,在吴庄,国家力量显然是村庄生活和事务的主导者。这些都构成了吴庄多彩的信仰及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群和个体根据其所持守的信念及实际的利益、处境展开活动,形成了吴庄错综复杂的生活秀。 作为一项专题性研究,我主要关注的是“四人堂”及其信徒们的独特文化,以及他们与村庄传统文化/信仰体系之间、与国家力量之间、与经济全球化拉动力量之间的关系,特别是他们的应对策略。具体而言,本文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展开论述: 1.基督教在中国北方内陆农村社区的进入方式及其本土化策略,以及它对乡村原有社会文化、社区群体结构及家庭关系的冲击和改造。 2.乡村基督教如何在国家的强势在场及社区传统力量的双重压力下生存和发展,以及其所采取的回应策略和方式。 3.经济全球化和城市化进程中乡村基督教的世俗化现象,及现象之下的宗教强化暗流,由此探讨乡村基督教的危机和走向,并论证对宗教认识的新范式。 4.乡村社区中信仰与政治的关联,以及各种势力的消长关系,特别讨论作为外来信仰的基督教与其他本土信仰形式,尤其是伏羲信仰的关系。 本文是一个关于汉族乡村社会的民族志田野研究。它首先是一个田野研究,直接来源于作者近10个月的参与观察与深入访谈。它也是一个民族志作品,尽管它与经典意义上的民族志相去甚远,因为我并不试图如学界先辈马林诺斯基那样对吴庄进行一个全面性的描述,也并不奢望得到一个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科学”范式,我所期望提供给读者的是作者对转型时期中国社会中一个普通汉族村庄的理解。这个理解或许是带有偏见的,是片面而不完整的,但却是作者对传统与现代化、乡村与都市化、宗教切入与本土化等诸多问题的思考的一个真实反映。

章铸[5](2001)在《神学思考应当重视中西文化传统的历史流变——再读《丁光训文集》》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歌德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青。在进一步研读《丁光训文集》的过程中,我以为此言同样适用。于此同时,我也感到中国基督教的神学思考其时代依据是建立普世教会的团契精神,由圣经神迹真实可靠的描述,分析基督教何以必须摆脱历史的奴役,在参与上帝创造的圣化过程中,探索走向宗教的新生和理性之路。

二、神学思考应当重视中西文化传统的历史流变——再读《丁光训文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神学思考应当重视中西文化传统的历史流变——再读《丁光训文集》(论文提纲范文)

(1)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西方超验型公共理性传统及其变迁研究 ——主要基于哲学王VS弥赛亚的高度(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总论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缘起——困惑、定题、尝试、基础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框架、基础
        (一) 研究思路——广义形而上学是一个最有包容性、本原性、解释力的角度
        (二) 研究框架——确立了阐释西方政治思想史的新范式——光照-反射范式
        (三) 研究基础——对形而上学尤其是圣经基督教在批判的同时强调予以理性化建设性、引申义阐释
        四、研究价值
        五、研究方法
        (一) 逆推溯源法
        (二) 比较研究法
    第二章 基本概念、命题的理论界定
        一、政治、政治学、政治哲学
        二、理性、公共性、公共理性
        三、超验型公共理性
        (一) 超验型公共理性的含义
        (二) “超验型公共理性”提法或命题将“理性”与“超验”合用的合法性辩护
        四、形而上学的含义与类型学
        (一) 形而上学的含义——普遍性、绝对性、永恒性、抽象性与超验性
        (二) 形而上学的类型学——形而上学Ⅰ、形而上学Ⅱ、形而上学Ⅲ、形而上学Ⅳ
        五、形而上学Ⅱ:圣经基督教及其神学——神性形而上学
        (一) 本文对宗教尤其是基督教的理解
        (二) 本文对神学的理解
        六、形而上学与政治学思维勾连的逻辑合法性
        (一) 形而上学与政治学思维勾连的逻辑合法性——正面论证
        (二) 形而上学与政治学勾连的逻辑合法性——自我置疑
        (三) 形而上学对于政治学思维的逻辑功能
        (四) “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的命题提出、含义与类型学
        七、宇观政治学、形而上学政治学、超验政治学、元政治学与政治基因学
        八、中西方政治学(政治思维)不同的公共理性比较——政治思想史角度
        九、政治哲学(政治思维)不同的公共理性类型划分标准及中西方不同公共理性类型学——从广义形而上学角度的分析揭示
        (一) 政治哲学(政治思维)的公共理性类型划分根据——形而上学发达与否
        (二) 中国政治学(政治思维)公共理性类型学:世俗型公共理性或世俗“群中龙”
        (三) 西方政治学(政治思维)公共理性类型学:超验型公共理性或超验“超世神”
        (四) 西方超验型公共理性传统类型相对于他者在比较学意义上的特殊性与历史影响
        (五) 西方公共理性传统类型从形而上学角度分析比较后的基本结论——西方原创型形而上学政治哲学理念完全不适合中国国度;那么西方传统流变中是否产生出了适合中国的政治哲学模式?
        (六) 由神圣超验到世俗经验、由天国逐渐下降到人间的西方超验型公共理性变迁轨迹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笛卡儿的“知识之树”命题与圣经上帝的“生命树”启示
第二部分 西方超验型公共理性传统之形而上学光源——彼岸天国型理性形而上学及其政治哲学VS 彼岸天国型神性形而上学及其政治哲学
    第三章 精神牛虻苏格拉底的形而上学——西方政治文明的哲学始祖——理性形而上学
        一、苏格拉底彼岸天国型理性形而上学的主要思想
        二、苏格拉底形而上学意义上的政治思想
    第四章 理念论形而上学——“善的理念”之形而下代表“哲学王”——理想国——柏拉图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及其公共理性意义(“理念论”光照)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形而上学
        二、柏拉图“善的理念”所统摄的灵魂政治逻辑学
        (一) “善的理念”是最美的绝对真理,统摄着世界和人的灵魂
        (二) 灵魂从可见世界上升到可知世界,即如同人从洞穴囚室进入到光明世界
        (三) 整个灵魂之眼有两种迷盲,必须转离变化世界(可见世界)而转向可知世界(善理念)
        (四) 为理想城邦整体幸福计,胜任治理国家的哲学家(最好的灵魂)上升到善理念后还要下去“救赎”变化世界里的芸芸众生(“洞穴囚徒”)
        (五) 真正的哲学生活高于政治生活,惟有轻视政治权力的哲学家掌权方能使城邦得到最好管理
        (六) 造就真正哲学家的学问(把灵魂拖着离开变化世界进入实在世界的学问)—其中最主要者是辩证法
        三、柏拉图灵魂政治逻辑学所要求的正义国家:哲学王统治的理想国城邦理念即头等好的理想国公共理性的最高代表
        四、法律至高无上:柏拉图次等好的理想国公共理性
        五、柏拉图理念论的合理性所在之认定
    第五章 第一哲学——“作为存在的存在”之形而下代表“政治动物”——理想城邦—亚里士多德《政治学》的形而上学基础及其公共理性意义(“哲学王”光照的反射式光照)
        一、亚里士多德引论:其政治思想究竟是否受制于其形而上学
        二、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及对其政治思维的范导意义
        (一)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多元化了的理念论
        (二)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之政治思维意义——以善为目的、借助于伦理学之中道
        (三) 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动物”是此岸世界中“作为存在的存在”,对柏拉图“哲学王”的形而下化和广泛化
        (四) 亚里士多德意义的“理想城邦”是平等的政治动物(公民)结成的民主的中庸的混合性城邦,是对柏拉图“理想国”的形而下化
    第六章 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一种作为基督教开路先锋的准基督教(介于古希腊理性哲学与基督教之间的形而上学),伟大的实践型政治哲学家西塞罗
        一、斯多葛学派的自然法——一种作为基督教开路先锋的准基督教
        二、伟大的实践型政治哲学家西塞罗
        (一) 西塞罗导论
        (二) 西塞罗《论共和国》一书的共和国思想
        (三) 西塞罗《论法律》一书的自然法思想
        (四) 西塞罗评价
    第七章 基督教神本论形而上学——上帝之道成肉身“弥赛亚”——天国——基督教政治哲学的神学形而上学及其公共理性意义(“神道论”光照)
        一、恩格斯在《德国农民战争》一文对闵采尔宗教神学观的解读或和赞赏(本文理解基督教的主要理路)
        二、前基督时代地球上的主要文明鸟瞰
        三、耶稣及其使徒在继承犹太教圣经基础上并吸收希腊哲学开创的基督教
        (一) 总论
        (二) 基督教圣俗两种角度的成因分析及其对犹太教的革命
        (三) 基督教圣经(含旧约)中体现形而上学之超验本体的经句撮要
        (四) 圣经基督教是理性的宗教,是公共理性的非线性、超验性表达,是地球人类尤其在生态文明时代的较大理性或公共理性
        (五) 圣经基督教中的“公理”思维
        (六) 迥异世人智慧的上帝智慧——上帝眼中世人智慧的来源、有限性和虚妄
        (七) 圣经基督教以法理型逻辑取代了伦理型逻辑
        (八) 圣经基督教的二元论逻辑与教会基督教的二元论实践
        (九) 耶稣教训具有绝对主义、理想主义、内在主义、虔诚主义、纯粹主义的本质
        (十) 耶稣作为人神之间中保、中介的重要价值
        (十一) “恩典高于律法”的新约原则
        (十二) “罪人”的人性假定,基督教强调以外在客观的上帝神道正义来战胜个人私欲
        (十三) 耶稣作为“万王之王”(各样执政掌权者的元首)之王者意象(象征)及其政治哲学意义——榜样、标杆、典范意义
        (十四) 以色列人设立世俗君王的起源,“上帝”对此事的态度和对世俗权力的定命性天条
        (十五) 《圣经》是一部空前绝后的伟大的超级政治(哲)学宝典——超世俗意义上的“公理”、“万民法”、“神国政治学”、“天国政治学”、“圣经政治学”、“基督政治学”
        (十六) 圣经基督教和教会基督教的吊诡处或内在的逻辑悖论所在
    第八章 超验型公共理性暨“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Ⅲ”:希腊理性形而上学(哲学王)+基督宗教神学(弥赛亚)
        一、耶路撒冷与雅典是否有相干?
        二、柏拉图主义与圣经基督教的共同性方面
        (一) 基督教是柏拉图主义的一种神圣化现实化表达或版本
        (二) 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的正义观都反对平均主义
        (三) 柏拉图的理想国与基督的天国具有的共同逻辑
        (四) 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都强调智慧的重要性,都强调来自神的最高“灵石”、“知识”和灵魂
        (五) 希腊哲学与基督教都是人类认识自我的理论结晶
        (六) 柏拉图主义与基督教信仰都是秩序的形而上学表达
        三、柏拉图主义与圣经基督教的互补性方面——古希腊哲学与基督教对谈
        四、基督教《新约》本身对希腊哲学的利用
        五、希腊哲学与基督教神学的区别
第三部分 西方超验型公共理性传统之反射流变——彼岸天国型理性形而上学及其政治哲学VS 彼岸天国型神性形而上学及其政治哲学在中世纪和近代结出两种不同境界的形而上学政治哲学
    第九章 中世纪消极保守主义神学阐释路线的“哲学王VS 弥赛亚”——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即中世纪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与亚里士多德主义
        第一节 “哲学王VS 弥赛亚”,中世纪超验型公共理性暨形而上学总论
        第二节 奥古斯丁——基督教的柏拉图主义式神性形而上学及其神学政治理论
        一、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柏拉图主义式神性形而上学
        二、奥古斯丁神性形而上学思想所主导的神学政治观
        三、对奥古斯丁的基本评价——西方政治哲学主旨由人世向神道的切换
        第三节 阿奎那——基督教的亚里士多德主义式神性形而上学及其神学政治理论
        一、唯名论与实在论之间的形而上学之争中的温和实在论形而上学
        (一) 唯名论与实在论之间的形而上学之争的历史由来
        (二) 阿奎那温和实在论的形而上学
        二、理性神学:关于上帝存在的形而上学证明
        三、阿奎那形而上学中的神学(信仰)与哲学(理性)辨正
        四、强调理性的神性形而上学主导下的神学政治理论
    第十章 近代积极自由主义神学阐释路线的“哲学王VS 弥赛亚”——传统形而上学光源的近代化反射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的形而上学教义即理性之光—理性个体人与资产阶级理性王国(“自由女神”)的形而上学基础
        一、西方近代政治哲学和政治文明总论
        (一) 西方政治哲学近代化转型的基本诉求--矫正先前历史对上帝神道消极保守主义的理解和运用
        (二) 政治哲学思维:神性形而上学、理性形而上学并重的法学世界观
        (三) 近代政治哲学的主题――限制政权、提升民权
        (四) 主要理论范式: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作为形而上学
        (五) 圣俗相互向对方学习效法,世俗世界努力神圣化
        (六) 基督这宗教灵魂自由的形象和教训,成为自由主义政治思考的想象力和灵感来源
        (七) 基督教不同教派的争执、甚至战争,关于国家应然逻辑的设定或争鸣、妥协
        (八) 消极政治思维和利用恶来实现善的目的的政治方法论
        (九) 近代政治哲学对基督教神学革命的限度
        (十) 部分近代政治文明结果
        二、传统形而上学的近代化革命表现在左、中、右三重意义的路向
        三、右路“非神”的形而上学革命——文艺复兴的双重性——马基雅弗利个案
        (一) 文艺复兴的双重性——人文主义的人性人道与基督主义的神性神道
        (二) 马基雅弗利个案——基督教徒与人文主义者二者的“精神混血儿”
        (三) 马基雅弗利论“命运之神”——上帝主权与人之自由意志的关系
        四、左路“正神”的形而上学革命——宗教改革——圣经基督教神性形而上学的回归与完善——马丁·路德与约翰·加尔文
        (一) 宗教改革概述
        (二) 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的新教神学政治思想
        (三) 宗教改革家约翰·加尔文的新教神学政治思想
        (四) 宗教改革(新教)神学及其政治观总评
        五、中路“移神”的形而上学革命:笛卡尔二元论形而上学——政治哲学主流范式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近代政治先知所塑造的自由女神或理性王国——启蒙运动的双重性
        (一) 启蒙运动的双重性
        (二) 近代主流政治哲学(自然法和社会契约论)的形而上学
        (三) 近代启蒙政治哲学思想体系或主义是一种源于基督教的世俗宗教
第四部分 此岸世界完全理性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学之最伟大的革命——对西方形而上学政治哲学思维逻辑彻底颠覆与精神价值更高继承之统合
    第十一章 西方超验型公共理性即形而上学政治学彻底的近代化革命与“现实具体人的发现”——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的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
        一、总论——时代背景与价值诉求、理论旨趣
        二、作为其政治哲学思想体系历史原点与逻辑原点的“现实的人”
        三、对以“抽象的人”为逻辑起点的德国哲学的批判
        四、“现实的人”是马、恩社会政治哲学和历史哲学的逻辑前提
        五、阶级和阶级斗争(包括革命)的存在仅仅同“现实的人”的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六、国家总是从一定的个人即“现实的人”的生活过程中产生的
        七、“现实的人”之间的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八、无产阶级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即共产主义社会的过渡,最终目的在于实现人的解放这一最高社会政治理想
        九、结论:无产阶级主体+经济利益目标+阶级斗争途径=无产阶级专政=新国家≥缺乏形而上学之精神力量制约,但以政治权力为超级力量诉诸于未来
        十、马克思主义对基督教的否定之否定
        十一、广义形而上学对当代社会主义国家政治生活、政治思维的提示
        (一) 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在理论上所设想的理性王国是否只具有资产阶级的属性,能否为已经成为上升为统治阶级的有产阶级社会主义社会共和国所利用?
        (二) 本文分析中国现实问题及其政策取向的初步结论
        (三) 形而上学(含宗教)无用吗?大为不然!
        (四) 没有形而上学为逻辑基础的政治哲学是否可能?排斥形而上学的政治哲学创新上的可能性或限度问题
第五部分 结论:形而上学政治学暨超验型公共理性的历史地位
    第十二章 形而上学的政治哲学意义与局限性,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之一般原理及其在前共产主义时代的历史必然性探讨
        一、形而上学的政治哲学意义与局限性
        (一) 形而上学对政治思维的建构主义功能
        (二) 基于理性或超级理性(信仰)的整体主义思维
        (三) 形而上学和圣经基督教为西方政治思想展示了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培养了政治思维的创造性、想象力
        (四) 形而上学政治学是一柄双刃剑,也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和消极性
        二、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之一般原理
        (一) 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诸多要素
        (二) 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现实化的思维逻辑程式
        (三) “政治学的形而上学”确立为独立的政治学形态的理论价值与规范意义
        三、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在前共产主义时代的历史必然性
        四、西方形而上学政治学(超验型公共理性)对中国政治哲学创新性研究的启示—当今中国政治哲学创新的限度、难度、合法性与意象(象征)
        五、西方形而上学政治学(超验型公共理性)对中国政治发展实践的启示——中国政治和执政党政府发展的意象(象征)
        六、本文主要结论与基本工作或贡献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独立发表或完成的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
后记

(2)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本文创新点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主要内容
        五、创新与突破
    第二节 生态危机与深层生态学、生态神学
        一、严峻的生态危机与深层生态学的产生
        二、生态危机与生态神学的兴起
    第三节 历史上道教、基督教的生态思想
        一、历史上道教的生态思想
        二、历史上基督教的生态思想
第一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生态神学思想
    第一节 生态神圣观
        一、道教之“道”与基督教之“上帝”
        二、道教“道化生万物”与基督教“上帝创世”
        三、道教、基督教的神人关系
    第二节 生态整体观
        一、道教的“天人合一”与基督教的“神人合一”
        二、道教“三一为宗”与基督教“三位一体”的整体思维模式
        三、物种保护与生态平衡
第二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自然生态思想
    第一节 关于自然的价值和权利
        一、人与自然
        二、对自然价值的尊重
        三、物无贵贱,万物平等
    第二节 道教与基督教的生命观与环境
        一、道教、基督教的生命观
        二、道教、基督教的生命观与环境
        三、道教的“洞天福地”与基督教的“新天新地”
    第三节 道教与基督教的自然生态伦理
        一、道教“天父地母”与基督教“爱上帝”
        二、贵生戒杀,尊重生命
        三、道教“道法自然”与基督教“敬畏上帝”
        四、道教“自然无为”与基督教《圣经》“安息日”、“安息年”的生态智慧
第三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社会生态思想
    第一节 神圣与世俗之间
        一、道教与基督教的“出世”与“入世”
        二、道教的“承负”与基督教的“尽义”
        三、道教、基督教的济世度人与社会公平
        四、道教贵柔守雌与基督教的妇女观
    第二节 道教的“少私寡欲”与基督教的“禁欲主义”
        一、人类生活方式与环境
        二、寡欲、禁欲与消费生态伦理
        三、婚姻、生育与人口生态伦理
    第三节 战争与和平
        一、战争与环境
        二、道教与基督教的和平观
第四章 道教与基督教的环境保护及其实践
    第一节 道教戒律与基督教律法中有关环境保护的规定
        一、保护动物
        二、保护森林植被
        三、保护土地及水资源
    第二节 宗教践履与环境保护
        一、道教宫观与基督教堂建筑
        二、道教斋醮科仪与基督教圣礼
        三、道教堪舆与环境保护
    第三节 道教与基督教的环境保护实践
        一、道教的戒杀放生、植树护林
        二、当代基督教的环境保护运动
第五章 全球化与道教、基督教的生态思想
    第一节 全球化与宗教对话
        一、全球化
        二、走向宗教对话
    第二节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及原因分析
        一、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趋同
        二、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相异
        三、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异同的原因分析
    第三节 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的当代审视
        一、维护“人—社会—自然”的和谐
        二、尊重生命,维护生态平衡
        三、崇尚自然,保护生态环境
        四、适度消费,合理地利用自然资源
        五、反对战争,建设人类和平与安全的世界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在读科研成果
后记

(3)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章 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变革
    第一节 社会转型:从物质层面到观念层面
        一、社会转型问题的提出
        二、社会转型的多视角考察
        三、中国社会转型的历史定位
        四、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历史条件的特点
        五、社会转型的个体内化
        六、社会转型的价值审视
    第二节 价值观及其基本问题
        一、价值观的基本涵义
        二、价值心理、价值观念、价值观
        三、价值观、价值观念的功能
        四、价值观的基本问题
    第三节 社会转型与价值观变革的双向互动
        一、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变革的社会机制
        二、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变革的个体心理机制
        三、社会转型时期价值观变化的规律
        四、价值观变革对社会转型的意义
第二章 社会转型与价值冲突
    第一节 价值冲突之整体透视
        一、价值冲突的全球化背景
        二、价值冲突的社会根源
        三、价值冲突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价值冲突的实质和价值
        一、从文化角度看价值观念冲突
        二、从价值角度看价值观念冲突
        三、从主体角度看价值观念冲突
        四、价值冲突的内在价值
        五、价值冲突的处理原则
    第三节 价值冲突的表现形式
        一、中国传统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突
        二、计划经济价值观与市场经济价值观的冲突
        三、中西方价值观冲突
        四、价值冲突的微观表现形式
第三章 主导价值观的基础与功能
    第一节 主导价值观确立的社会基础
        一、主导价值观确立的制约因素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
        三、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在现阶段确立的难度
    第二节 主导价值观确立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的三大社会形态理论
        二、真理与价值的统一
        三、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四、主导价值观的人性基础
    第三节 主导价值观之功能
        一、价值取向与价值导向
        二、社会主义主导价值观之导向功能
第四章 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科学内涵
    第一节 新集体主义及其科学内涵
        一、真实的集体与虚幻的集体
        二、集体主义的历史考察
        三、传统集体主义发展的曲折历程
        四、新集体主义的科学内涵
        五、个人和集体的双向制约
        六、新集体主义辨析
    第二节 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对个人主义的消解
        一、个人主义的本质
        二、个人主义价值观的现实表现分析
    第三节 新集体主义主导价值观确立中的矛盾论
        一、义与利
        二、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
        三、统一性与多样性
        四、先进性与广泛性
        五、效率与公平
        六、理想与现实
第五章 新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实现机制
    第一节 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实现的外部制约机制
        一、舆论引导机制
        二、社会奖惩机制
        三、社会教育机制
        四、政策调控机制
        五、法律约束机制
    第二节 新集体主义价值观实现的内部机制
        一、认知接受机制
        二、道德制约机制
        三、利益调节机制
余论:艰难的精神转型和终极的价值指归
参考文献
后记

(4)“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导论
    1 研究缘起与过程
    2 理论背景与研究基础
    3 开题意义与论述重点
    4 研究视角与研究者
    5 研究方法与方法论
    6 表述方式与撰写架构
第2章 认识吴庄
    1 地图吴庄
    2 历史吴庄
    3 文化吴庄
    4 源流吴庄
第3章 “四人堂”的变迁
    1 “洋教”初传:内地会与自立运动
    2 “中国式教会”:耶稣家庭
    3 “三自运动”及教会关闭
    4 家庭聚会暗流的兴起
    5 “灵火燃烧”二十年
    6 盘点“四人堂”
第4章 “圣徒'生活
    1 基督徒的一天
    2 “分别为圣”
    3 “女圣徒”的角色
    4 家庭政治的互动和变奏
        4.1 家庭权威的形成与转移
        4.2 亲子-夫妻关系
        4.3 “爱”上帝与“恨”父母?
第5章 成为“圣地”
    1 解释“大复兴”
    2 定位吴庄教会:兼论中国基督教诸形态
    3 为什么在农村?
    4 为什么是耶稣家庭?
第6章 对联的哲学和政治
    1 基督教对联的主题分析
    2 对联里的文化交融与冲突
    3 基督教进入中国乡村的方式及其本土化策略
    4 基督教的社会伦理功能
第7章 教堂与伏羲庙的隐喻
    1 伏羲的符号意义
    2 “庙会集市”
    3 信主的'VS.“拜鬼的”
    4 社区平面配置中的理念与政治
第8章 十字架VS.大喇叭
    1 国家在吴庄的在场
    2 国家在吴庄基督教的在场
    3 基督徒的回应策略
    4 牌匾事件:“友谊长存”
第9章 “空村”
    1 “大”“小”吴庄
    2 “教会软弱了':基督教世俗化的现象
    3 世俗化现象之下
    4 “空村'之后:乡村基督教的走向
第10章 乡村社区的信仰与政治
    1 当“制度”遭遇“普化”
    2 乡村社区的政治过程
    3 人类学视野下的乡村基督教
参考文献
附录
    1 吴庄基督教会大事年表
    2 一封基督徒家书
    3 吴庄基督教对联选编
发表论文目录
后记

四、神学思考应当重视中西文化传统的历史流变——再读《丁光训文集》(论文参考文献)

  • [1]政治哲学的形而上学:西方超验型公共理性传统及其变迁研究 ——主要基于哲学王VS弥赛亚的高度[D]. 李峻登. 苏州大学, 2009(11)
  • [2]道教与基督教生态思想比较研究[D]. 毛丽娅. 四川大学, 2006(03)
  • [3]社会转型时期的价值冲突与主导价值观的确立[D]. 陈章龙. 南京师范大学, 2005(03)
  • [4]“四人堂”纪事——中国乡村基督教的人类学研究[D]. 黄剑波. 中央民族大学, 2003(03)
  • [5]神学思考应当重视中西文化传统的历史流变——再读《丁光训文集》[J]. 章铸. 天风, 2001(01)

标签:;  ;  ;  ;  ;  

神学思维要关注中西文化传统的历史变迁——重读《丁光勋文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