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玄学史的启示

西方玄学史的启示

一、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启示(论文文献综述)

王雪[1](2021)在《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形而上学在西方哲学的发展演变史中始终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对于“终极存在”的执着追求既吸引众多哲学家深陷其中刻苦钻研,促使其不断发展,然而面对现实问题的无力和漠视又使其自身处于难以继续前进的困境之中。为了挽救它,人们对形而上学进行的批判与改造从未停止,在马克思这里才彻底完成了这项工作。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性研究,绝不局限于这个问题本身,而是通过揭示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对马克思哲学的性质、宗旨、本质进行最根本的诠释,从而划清马克思与他以外的哲学的界限。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以柏拉图理念论为开端,经由亚里士多德、康德等哲学家的进一步展开和扩充到黑格尔时代发展至顶峰。在这个漫长而又曲折的历程中,形而上学经历了辉煌、没落而又复归辉煌的过程,直到德国古典哲学发展的鼎盛时期,形而上学依然稳坐“女王”的宝座。然而在以尼采、海德格尔等人为代表的现代哲学阶段,形而上学面临被消灭、被改造的危机,即便如此,这些哲学家依旧无法跳出形而上学的阴影,形而上学依然以全新的姿态延续了下来,而马克思哲学的诞生真正实现了形而上学的终结。以往的形而上学执着于对终极本质的追求,这样导致了它的理论形态往往以一种虚幻和脱离生活的方式存在,而当时德国社会正处于资本主义飞速发展的历史境遇中,这便为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和现实基础。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生活世界,从法哲学到国家观、从宗教到意识形态、从哲学到资本,以“改造世界”为哲学批判旨归,将哲学从虚幻的彼岸拉回到现实生活世界。“实践原则”是马克思哲学的实现方式和理论基础,马克思将目光聚焦“现实世界”,使人的存在方式落到了实践的基础之上,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理想追求有了实现的现实依据,通过对“上层建筑”领域的不断完善和改造,实现对现实社会的变革,并以其独特的理论魅力实现对社会主义事业的指导和引领。

杨元飞[2](2021)在《尼采形而上学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围绕尼采形而上学批判与重建之间的矛盾介绍了尼采的形而上学思想,尼采认为传统形而上学所信赖的真理、逻辑、实体等都是人类为了生存人为伪造的结果,这种伪造的、抽象的、脱离现实的超验世界,贬低了活生生的现实世界,阻碍了生命的发展。因此尼采打碎了包括基督教在内的传统形而上学的价值观念进而重估一切价值,而在尼采重新确立新的形而上学、价值体系之前,尼采首先要解决传统形而上学所暴露出的问题,亦即虚无主义。通过尼采关于虚无主义的论述以及结合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本文认为尼采的虚无主义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无限的怀疑意识,一种是传统形而上学是虚构的、否定生命的。随后尼采通过透视主义以及肯定生命的狄奥尼索斯形象对虚无主义的两种内涵加以对冲进而重建形而上学。这也就是说通过理解尼采的虚无主义与透视主义之间的关系,理解尼采形而上学批判与重建之间的矛盾。这种解释实际上认为在尼采看来所谓的真理只是某时、某地、某人的真理,人们所持的真理取决于所持者的心性特质,在尼采那里健康的心性、旺盛的生命力可能首先要重要于精致的学说、深奥的理论。概言之,本文主要通过对透视主义的理解围绕尼采形而上学批判与文化批判之间的矛盾梳理了尼采形而上学思想。

田诗琪[3](2020)在《艺术对人生的拯救-尼采审美形而上学研究》文中认为提到西方哲学,尼采一定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其人和哲学如石破天惊,有力地撼动了西方社会意识。他指出西方社会存在的弊病和痼疾,大胆地对固有价值进行了颠覆和反转,要我们珍视做人的权力,活得像一个真正的“人”。这些和尼采的经历与个性是分不开的,过早看到人生痛苦真相的他,深感现实世界并不能给人以意义,给人以形而上的补充,给人和世界的存在以一个充足的理由,他穷尽一生在为世界和人生作“审美”的辩护,为人的生存正名。尼采哲学的核心有两个维度,一是对现代文化的批判,一是对生存意义的探寻,但是归根到底可以归结为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人生意义与价值的追问,对以苏格拉底为代表的理性和科学的批判,尼采认为其阻碍和扼杀了人之为人的本能。尼采以《悲剧的诞生》中的美学观点为始发展出了他的强力意志和超人学说,找到了艺术作为存在最根本的形而上依据,为生存作了最热情洋溢的确证。在这个过程中,尼采美学可以说是现代美学的发端和肇始,却也产生了和现代审美主义的根本分野。总而言之,尼采的人生信条便是把人生当作一种审美现象来看待,但是归根到底,生命才是根本的尺度。

覃广[4](2020)在《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形而上学的解构 ——以感性确定性为例》文中提出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形而上学遗忘存在,是不断地构造存在物置换存在的过程。当近代主体性形而上学膨胀到“人成为主体、世界成为图像”的程度时,自在的自然就被视为能量库,人自身也被技术摆置和进步强制成为制作需用的质料,同时带来的是人自身毁灭的危险。想要跳脱这种困境,思及另一开端的可能性,则要解构西方形而上学存在物思想的宰制,从而迎向存在的让予之境。作为近代主体形而上学集大成者的黑格尔,当然就成为了海德格尔解构的对象。本文以海德格尔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感性确定性的解读为例展开此一解构过程。因为此一解读既把黑格尔是如何将感性确定性作为意识的最初形态就已然贯穿了精神穿越的辩证扬弃机制给展现出来;又把海德格尔是如何挖掘感性确定性运思环节的根据渊源以表明其作为绝对形而上学给表现出来。它较为集约地呈现出双方对峙的思想张力,指示了海德格尔解构形而上学的路标,是一个我们把握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形而上学解构的准确切入点。通过与黑格尔哲学的长期根本性交涉,海德格尔认为黑格尔哲学虽然极力呈现“事情本身”的展开样式,但他不仅仍然在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机制内运转,而且还更是把存在物的存在和存在物整体表象为精神的绝对显现历程。这就更加强化了近代主体过分膨胀的理性内在世界观念,从而在更深层次上遗忘存在,导致一种无限进步的人类幻象。海德格尔基于存在之思认为,存在不是主体性的、概念性的存在,而是时间性创生的让予之在,是一种天地神人四方共在源源化育的可能性。从而我们可以在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对峙张力间,展开人与世界的未来可能性问题追问。我们既要从海德格尔的解构中收获启示,警戒主体形而上学“人类中心主义”方面的绝对膨胀,期待一种默思以冷却人性的躁动。当然,我们也要对海德格尔过分提防主体性以及未来之思过于松弛犹疑的部分保持敏感。同时,黑格尔哲学对意义世界整体的追寻路径蕴含的思想可能性仍然值得我们做开放式、包容式的拓进。我们由此思想比较追踪到的未必是哪条必然的道路,而也许只是可能性的道路。而在可能性道路的行进中,对更多的可能性尝试保持容让也许对未来的人类智慧更为有所助益。

钱岭[5](2019)在《斯蒂格勒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柏拉图以来,技术就一直在哲学中处于边缘地位,它们是非知识的场所,只是作为人的使用工具而存在。但是到了第一次工业革命之后,机器的产生使技术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特征。人在机器之中,成为了机器的一个零件,不是人在使用机器,而是机器在使用人,技术拥有了自己的动力。由此,斯蒂格勒提出了一种与过去完全不同的人与技术的关系——人与技术的延异。延异既不单指人,也不单指技术,它是两者共同的可能性。人与技术之间相互反射,相向运动,共同构成了同一个现象的两个侧面。从人与技术的新型关系出发,斯蒂格勒论述了其数字化资本主义的思想。由于技术是人的生物遗传的外延,所以人将自己的记忆存储于外在化的第三持存之中,这是将来的人所必须接受的未曾经历过的过去。将来的人通过第三持存为中介,回到那早已消失的过去,形成未来对过去回归。由此人与技术构成了一种延迟的程序,历史在这种延迟的重复中前进。然而现代技术的发展却将这种程序完全地打破了,记忆能够实时的被我们接受。由此实时的第三持存开启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种种危机,也开启了斯蒂格勒对数字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本文第一部分主要论述斯蒂格勒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斯蒂格勒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主要来源于三条线索。第一是西蒙栋、吉尔和勒鲁瓦-古兰的技术哲学,第二是传统的欧洲哲学,它包括康德的三重综合思想、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海德格尔和胡塞尔的现象学和德里达的解构主义,第三是现代科学渊源,它包括现代数字模拟技术和生物技术。第二部分论述了斯蒂格勒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的逻辑基础,即“谁”与“什么”之间的关系。这一部分主要从两个角度来论述:一是从卢梭的先验人类学和勒鲁瓦-古兰的技术人类学,二是从海德格尔的现象学。第三部分论述了斯蒂格勒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的主要内容。在斯蒂格勒看来,数字与模拟技术的出现使延迟的第三持存变为了实时的第三持存,使个性化的“我”变成了相同的“我们”,由此开启了数字化资本主义的种种危机。我们要彻底走出数字化资本主义的困境,必须要求助于技术的药理学,从技术本身去解决技术给我们带来的问题。第四部分论述了斯蒂格勒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的评价及现实启示。斯蒂格勒的数字化资本思想虽然有很多缺陷,但是它仍然是马克思主义在新时代的重要发展,它能够为我国如何面对现代技术带来的种种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解决思路。

张高宇[6](2018)在《论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文中认为论述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思想,需要从什么是诗意和诗意语言,诗意语言的本性及其结构,以及诗意语言与存在、思想和人的关联等几个方面展开论述。从这个意义上讲,本论文由七部分构成,除开绪论和结语,主体结构分为五章。绪论:西方哲学史中有三种典型的语言观,即亚里士多德的客观主义语言观、威廉.冯.洪堡特的主观主义语言观和西方现代语言哲学。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有日常语言、技术语言和诗意语言三种形态,海德格尔强调,语言是作为遮蔽的无声而来的发声的自身生成和实现的道路,诗意语言是倾听语言自身道说后的言说,它相关于人性、存在者的存在和存在自身,比西方哲学史中的三种语言形态和海德格尔早中期的语言思想都要本源。第一章:诗意。与西方哲学史上作为创造尺度的诗意不同,海德格尔强调作为接受尺度的诗意。前者指把某物从无带向有、从不可见带向可见的神的创造活动和文学艺术作品的生产、制作活动,它的显现形态主要有:亚里士多德的作为存在者显现的诗学、康德的美作为自然律和道德律的中介、费希特的自我设定、谢林的艺术哲学和黑格尔的美和艺术作为绝对精神的感性显现。后者指生存于大地上的创造者听从和接受显现者自身给予人的存在本性,然后去创造作品,它的显现形态主要有:在古希腊《荷马史诗》中显现为缪斯的歌声,中世纪在《圣经》中显现为神人的消息,近代在卢梭的作品中显现为人性的诗篇。诗意的边界是:非诗意是诗意本性的剥夺,是诗意的一种存在方式;不是诗意,与诗意和非诗意没有关联。第二章:诗意语言。纯粹语言是语言的本性,诗意语言是本性的语言,作为语言本性的纯粹语言,显现和生成在作为本性语言的诗意语言中。诗意语言的本性是:首先纯粹语言作为宁静的道说,它道说出天地人神四元聚集的世界;其次诗意语言作为生成的真理自行开辟道路;最后,诗意语言把纯粹语言带向有声语言。作为本性语言,诗意语言有自身的结构:作为诸神和上帝缺席时代中的诗人,沟通神人、传达消息和显现存在的真理;诗人通过倾听和接受天地人神给予的尺度,歌唱存在的真理、命名神圣并在诗意语言中建筑;作为诗人如此创作的诗作,是独特地和命运地关涉我们且我们站立于该命运中的诗作。第三章:诗意语言与存在。存在在一般情况下作为“是”、“有”等动词使用,在形而上学中存在显现为存在者的根据、第一原因和最后目的等形态,海德格尔认为,存在不是存在者,也不是存在者的存在,而是存在即虚无。虚无显现为存在的特性,存在是存在自身的给予、显现和生成。作为静居于存在者中的涌现和退回的physis、作为林中空地遮蔽-显现发生活动的aletheia和作为让-置放-聚集于-前面的道说的logos,是存在的语言家族。在西方哲学史中,存在显现为现实的存在原因、对象客观性的先验可能性、绝对精神运动的辩证中介、历史生产的辩证过程和设定价值的创造力意志等形态。在海德格尔思想中,存在作为此在投射于世界中的理解的意义、作为形而上学中存在被遗忘的真理和作为存在真理发生的林中空地等形态。存在的命运,就是存在从形而上学史中走出并走进自由游戏生成的林中空地中。纯粹语言作为本性语言,指引出存在,并且是存在的根据和界限。诗意语言是存在自身的从开端到终结的发声、显现和生成。第四章:诗意语言与思想。思想在理论语义中是思维或真理的代名词,它运用感性、知性和理性等思想要素,以形成概念、做出判断和进行推理的方式获取知识。海德格尔的思想是沉思思想的事情本身。在传统形态中思想显现为本体的-神学的-逻辑的样式,在当代形态中思想显现为世界图像、控制论、构架诸形态和虚无主义。海德格尔思想形态,在早期显现为此在在世界中的理解;在中期显现为真理自行置入作品;在晚期显现为天地人神自由的游戏。传统形态和当代形态的真理,它的本性在从显现到设定再到构架中已经转换,海德格尔认为前者遗忘并遮蔽了存在自身,它必须建立在本性真理的基础之上,才是可理解和言说的。思想的任务,就是听从存在命运的召唤和规定,从形而上学的表象的-计算的思维返回到林中空地的遮蔽-显现的思想,走向事情本身并洞见存在者。为完成此任务,思想必须学习非形而上学的思想,然后放弃已有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最后接受天地人神给予的尺度去建筑人在大地上的存在方式。纯粹语言作为本性语言,指引出思想,并且是思想的根据和界限,诗意语言是思想自身的从传统形而上学的思维到非形而上学的思想的生成和显现过程。第五章:诗意语言与人。在对人是什么或如何成为人的规定中,一般理论从生物学、精神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去规定人;哲学理论主张,从人与动物和人与人自身的区分中规定人:在人与动物的区分中,他首先是动物,然后在动物的类中显现出与动物不同的特性,即他有理性、在社会中存在、能制造和使用符号等;在人与人的区分中,人在古希腊被规定为英雄,中世纪为圣人,近代为公民。海德格尔把人规定为要死者,要死者是走向死亡并能够死亡的存在者,他与存在、思想和语言紧密关联。在与存在、思想和语言的关联中,要死者处于他的本性之中。在形而上学的技术构架中,人的本性被剥夺并成为非人性的,人若能从非人性返回到人性,他将诗意地居住在天地人神的世界中。作为开端性的本性的语言,是存在和思想的根据,也是存在和思想关系的根据。语言不仅是存在的家园,也是思想的家园,它保藏并守护着存在和思想。思想是存在的思想,它必须听命于存在的命运,才能完成自身的任务,思想把对存在的经验并完成了的这种经验托付给语言。作为开端性的本性的语言,同时也指引人如何去存在,语言的本性改变着我们与存在者的关系以及我们与自身的关系。在语言中,人作为人诗意地存在于天地人神的世界中。纯粹语言作为开端性的和指引性的语言,把存在、思想和人聚集并保藏于纯粹语言自身之中。由此,语言-存在-思想-人,四者同属一体。诗意语言作为言说后于倾听纯粹语言在前的道说,它是纯粹语言的显现和生成,并把作为无声的纯粹语言带向有声的语言。作为开辟道路的生成运动,诗意语言把纯粹语言聚集和保藏的语言-存在-思想-人的同属一体带向生成和显现,即,诗意语言:语言-存在-思想-人。

魏其兴[7](2018)在《海德格尔“存在历史观”初探—从《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的问题而来》文中认为海德格尔直言,他一生的思想劳作就是在追问存在之意义中“重新阐释西方哲学史”,而这一阐释的结果就是“存在历史观”。作为后期思想和写作的主旨与核心,存在历史观几乎贯穿于海德格尔在1930年思想转向后的所有思想文本当中,成为思想所耕耘出的“地形”。论文从海德格尔在1932至1946的十四年中所形成的十二个思想文本的“存在历史思想回顾”开始,并以此作为存在历史的历史性思想背景而进入《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的读解。其中,对于文本的背景、思路和问题的深入阐释,突显了《箴言》的真正主题乃是:从存在本身去思历史的本质。进而揭示出,海德格尔对于“存在历史观”的运思是在横向的西方哲学史脉络回溯和纵向的“存在论”追问中行进:前者在“Ereignis(本有)”、“Dererste Anfang(第一开端)”、“Der andere Anfang(另类开端)”、“Die Geschichte der Metaphysik(形而上学的历史)”等路标性思想语词中展开,后者则以时间性与历史性的“存在论原初运作”作为切入。前者在存在历史的思想背景回顾中“前后印证”,后者则在对于时间现象的思想史清理中深入展开,以此来开启历史之本质的进入界面——存在本身。以此,《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就成为了“横向回溯和纵深进入”思想命题的“索引”,在“读入和读出”中有所展开时间、历史与存在的本质性关联,进而显出历史之本质的“存在特性”。

李佳琦[8](2018)在《张志扬偶在论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张志扬的偶在论思想前溯中国失重的苦难记忆,后接中国现代哲学的建立。自张志扬进入哲学的思考以来,运用现象学还原的方法将苦难记忆真实还原,分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结构缺失,发现了中国文化中缺“真”的弊病,直指中国缺乏个体的真实存在。为了建立中国现代哲学,张志扬从西学出发,寻找西方形而上学的本体同一的裂隙,在现代社会陷入虚无主义时,防止本质主义与虚无主义的两极分化,拓展人类两难生存境地的偶在之处,建立个人或社会的自律原则或自律机制。本文系统地梳理了张志扬偶在论思想,按照张志扬问题—探究—出路的方式为中国面临的现代性危机寻找出路,也为中国现代哲学的建立不断地进行方法的验证。

毛艳[9](2017)在《重新理解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文中指出在理解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时,人们往往容易出现这样一些看法:马克思主义哲学从方法论视角批判了形而上学,因此笼统地认为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批判也是如此;马克思哲学中存在抽象、超验、理想等因素,从而认为马克思哲学也是一种形而上学;马克思立足于感性世界批判了形而上学,因而抽象地认为马克思终结了形而上学。事实上,持有这些看法的人并没有认识到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实质及真正用意。澄清人们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中存在的种种误解,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而且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第一,阐明了重新理解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原因。这是由重新理解的合法性、合理性与必要性决定的,人们对马克思学说的理解存在着诸多误解。马克思从人类生存论的视域批判了传统形而上学,不同于恩格斯从方法论的角度批判形而上学思维方式;马克思批判了某种形而上学,而不是一切形而上学。他批判了以古代形而上学、近代形而上学为代表的传统形而上学,却并未终结形而上学。第二,阐述了西方形而上学批判的演变,突出了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独特范式。与德国古典哲学、实证主义、后现代主义的形而上学批判相比,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呈现出了一种独特性:它不是理论批判而是现实批判;不是“解释世界”而是“改变世界”。第三,介绍了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背景及逻辑进程。西方传统哲学、传统形而上学热衷于以抽象、超验的方式探讨世界的本质及存在,由此构成了马克思批判形而上学的理论渊源。当时德国社会的历史境遇为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奠定了现实基础。总体来看,马克思的形而上学批判经历了这样一个逻辑进程:从法哲学批判到国家批判、从宗教批判到意识形态批判,以及从哲学批判到资本批判。第四,探讨了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中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不可否认,马克思哲学中确实存在某些形而上学“因素”,如超验、理想,但这并不意味着马克思哲学就是形而上学;其次,马克思不仅肯定抽象,也否定抽象,这并不能指证马克思学说的矛盾性,恰恰说明了他是以一种科学的、辩证的态度看待抽象;最后,由于形而上学是人类的本性,终结形而上学已经不可能。事实上,形而上学已经深入到了人类生存的骨髓之中。因此,以人类的生存为契机,探讨科学的形而上学具有现实的可能性。第五,马克思对其他形而上学批判的超越。在这里,笔者论述了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何以是其所是,如其所是地实现了对其他形而上学批判的超越,在此其基础上,阐明了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意义。

石峰[10](2016)在《论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超验本质的现实超越》文中研究说明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指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笛卡尔、康德、黑格尔等人为代表的以“实体”概念为核心范畴的形而上学,其本质在于超越现实的“感性世界”,构建一个超感性的概念世界。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变革与超越,不仅仅体现为哲学理论研究范式的转换或哲学思维方式的变革,更重要的体现在马克思哲学依据其特有的“现实”立足点,突破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内在逻辑,解构了其“超验世界”的构建逻辑,从而将传统形而上学的立论基础进行了全盘的现实翻转进而回到真实的历史前提。本文正是试图在这一新的哲学理论的向度内来分析马克思哲学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现实超越。西方形而上学从构建之初就致力于将超感性世界的“概念”、“实体”、“存在”、“精神”作为研究对象,否定和超越“现实世界”,去寻找一个更“本真”的世界,由此导致了一系列的“两个世界”等问题的出现:本质世界与现象世界、真相世界与假象世界、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灵魂世界与肉体世界……,等等,并且认为理念的“实在界”才是真实的存在,而“现实世界”则是非本质、虚假地存在着。存在与非存在、现实和潜能、实是与应是、真相与显相等的对立与斗争也由此而生。形而上学由于其构建了一个与现实感性世界相对立隔离的世界,并以此超验世界为本真世界,而失去了对现实世界的指导意义与现实把握而成为哲学界批判的对象。马克思哲学则从对“超验世界”的解构的批判的消解的角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超验的“在”)和研究方法(纯粹理性思辨)进行变革和批判。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实质性的变革与颠覆。马克思哲学对“超验世界”的批判是多维度的,马克思哲学从理性批判的维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实体性”和“意识内在性”进行了批判,打通了主体与客体的沟通的桥梁;从意识形态批判的角度,解释了彼岸世界的虚假性;马克思又从社会历史批判的维度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抽象”前提进行了批判,“抽象”的精神与现实的感性相背离,成为了超验的存在。马克思哲学的根本指向是面对“现实的世界”,这就意味着马克思哲学是关注“现实世界”的现实性哲学,马克思哲学注重对“现实世界的”实践的、历史的把握,强调对现实世界的“改变”和“批判”。马克思哲学以“从事活动的现实的人”为哲学的逻辑起点,坚持构建世界的实践唯物主义原则,在实践基础上,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人与自然的统一,经验与超验的融合。马克思哲学从实质上看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根本“颠倒”,这表明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超越了传统形而上学的基本理论范式,超越了以往形而上学的展开路径,超越了以往形而上学“解释世界”的封闭特征,马克思哲学通过以对人的感性活动为基础的“感性世界”优先性的确立为哲学提供一条“改造世界”的现实道路。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终结”,从理论样式看是终结了在学理意义上的形而上学,从实践上看是创立了直接面对感性现实的思考方式。在他看来,“哲学”必须从现实中实现,不能在现实中实现的“哲学”只能加以终结。而以往的形而上学根本不能在现实众实现,因为它是对现实世界的“颠倒”,是以“颠倒”的方式看现实世界,无法再现实中加以实现。马克思哲学在对世界的现实把握中,内在地蕴涵着理想性的形而上维度。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革命不仅仅在于对传统形而上学否定和解构,同时也是一种面向哲学未来的探询和求索。当代形而上学的发展,有着诸多的可能,对于形而上学形上维度的理解,只能在于现实世界的真实合体中予以把握。

二、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启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启示(论文提纲范文)

(1)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注释
第二章 形而上学的内涵演变及其颠覆
    一、形而上学的概念及对象
        (一)形而上学的概念
        (二)形而上学的对象
    二、形而上学的内涵演变
        (一)柏拉图的理念论
        (二)亚里士多德的“第一哲学”思想
        (三)康德的形而上学认识论
        (四)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
    三、形而上学的颠覆
        (一)反形而上学的尝试
        (二)形而上学的颠覆
    注释
第三章 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一、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逻辑进程
        (一)从法哲学批判到国家批判
        (二)从宗教批判到意识形态批判
        (三)从哲学批判到资本批判
    二、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独创性
        (一)从理论批判到现实批判
        (二)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三、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科学成果
        (一)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确认
        (二)对历史唯心主义的批判
        (三)奠定现代性批判的基石
    注释
第四章 马克思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转向及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哲学转向——实践
        (一)确析主客体关系的认识维度
        (二)确立人、社会、自然的平衡支点
        (三)确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内在基础
    二、马克思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现实意义
        (一)回归对人的存在方式的现实评估
        (二)恢复人对自由全面发展的实践诉求
        (三)聚焦现实社会发展中的“上层建筑”
    注释
结束语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尼采形而上学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及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第一章 尼采形而上学思想背景
    第一节 从古代本体论到尼采形而上学
    第二节 尼采形而上学思想界定
    第三节 尼采文化批判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第一节 对理性形而上学的批判
        一 对真理、逻辑的批判
        二 对认识、主体的批判
        三 对因果、语言的批判
        四 颓废的理性形而上学
    第二节 对理性形而上学同构物的批判
        一 基督教批判
        二 传统道德批判
    第三节 虚无主义的两种内涵
        一 虚无主义的划分
        二 怀疑主义的虚无主义
        三 否定生命的虚无主义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形而上学的重建
    第一节 双重肯定
        一 透视主义
        二 肯定生命的狄奥尼索斯
    第二节 重建形而上学的尝试
        一 权力意志
        二 永恒轮回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尼采形而上学思想评析
    第一节 尼采形而上学思想的意义及局限
        一 尼采形而上学思想的意义
        二 尼采形而上学思想的局限
    第二节 尼采形而上学思想的影响
        一 对存在主义的影响
        二 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3)艺术对人生的拯救-尼采审美形而上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由
    二 尼采审美形而上学研究现状
第一章 尼采审美形而上学的哲学背景
    第一节 尼采其人
    第二节 尼采所处思想文化背景
    第三节 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演变
    第四节 尼采形而上学
第二章 尼采审美形而上学的发端——悲剧世界观
    第一节 尼采与叔本华
    第二节 悲剧的本质
        一、日神与酒神
        二、悲剧世界观
第三章 尼采审美形而上学对生命的拯救
    第一节 艺术与生命
        一、艺术是强力意志的集中表现
        二、艺术必须从艺术家的角度去把握
    第二节 艺术是生理学
    第三节 艺术比真理更有价值
    第四节 艺术是对虚无主义的反动
第四章 尼采与审美现代性
    第一节 现代性与审美现代性
    第二节 尼采与审美现代性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形而上学的解构 ——以感性确定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感性确定性—黑格尔思辨哲学的奥秘
    1.1 感性确定性作为辩证法的展开样式
        1.1.1 从意识到精神的绝对之路—感性确定性的背景与立场
        1.1.2 感性确定性与意义世界整体
    1.2 对感性确定性与黑格尔哲学的评判
        1.2.1 如何对感性确定性与黑格尔哲学展开评判
        1.2.2 以近代主体形而上学为视角到海德格尔的介入
第二章 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哲学的解构
    2.1 海德格尔对《精神现象学》感性确定性的解读辨析
    2.2 黑格尔与形而上学的存在-神-逻辑机制
        2.2.1 从亚里士多德到笛卡尔的形而上学回溯
        2.2.2 黑格尔的绝对形而上学
第三章 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对峙
    3.1 海德格尔对形而上学“破”中显“立”的存在让予之境
    3.2 对海德格尔存在之思的再思
    3.3 在海德格尔与黑格尔的对峙张力间展开可能性问题的追问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5)斯蒂格勒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1、理论意义
        2、现实意义
    (三)研究综述
        1、国内研究综述
        2、国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的创新点与不足
        1、创新点
        2、不足
一、斯蒂格勒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的理论渊源和现实背景
    (一)吉尔、西蒙栋和勒鲁瓦-古兰的技术哲学
    (二)欧洲传统哲学
        1、康德的三重综合理论
        2、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
        3、胡塞尔和海德格尔的现象学
        4、德里达的解构主义与“延异”
    (三)当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1、信息系统
        2、生物技术
二、“谁”与“什么”——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的逻辑基础
    (一)对“谁”与“什么”问题的核心关注
    (二)人类学与技术学视角下的“谁”与“什么”
        1、卢梭的先验人类学
        2、勒鲁瓦-古兰的技术人类学
        3、“谁”与“什么”的延异
    (三)现象学视角下的“谁”与“什么”
        1、爱比米修斯的过失
        2、已经在此
        3、“谁”与“什么”关系的现象学构造
三、斯蒂格勒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的内容
    (一)数字化资本主义的产生
        1、记忆的程序——从延迟到实时
        2、意识的程序——从“我”的意识到“我们”的意识
    (二)数字化资本主义的危机
        1、记忆的危机
        2、事件的危机
        3、政治的危机
        4、世界的美国化
        5、思想无产阶级化
    (三)如何走出数字化资本主义
        1、技术的药理学
        2、技术的实践论
四、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的评价及现实启示
    (一)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的评价
        1、斯蒂格勒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的创新
        2、斯蒂格勒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的局限
    (二)斯蒂格勒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的现实启示
        1、加强实时媒体的监管
        2、加强文化强国的建设
        3、加强对人的发展的关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6)论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及说明
绪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背景
        一、哲学史中语言的三种形态
        二、海德格尔思想中语言的三种形态
        三、海德格尔语言思想与哲学史中三种语言形态的比较
        四、海德格尔语言思想自身三种形态的比较
        五、海德格尔语言思想的意义
    第二节 研究动机与目的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
        二、国外研究现状
    第四节 研究的内容与方法
第一章 诗意
    第一节 诗意的语义
    第二节 作为创造尺度的诗意
        一、作为创造尺度诗意的语义
        二、作为创造尺度诗意的结构
        三、作为创造尺度诗意的显现形态
    第三节 作为接受尺度的诗意
        一、作为接受尺度诗意的语义
        二、作为接受尺度诗意的结构
        三、作为接受尺度诗意的显现形态
    第四节 作为创造尺度的诗意与作为接受尺度的诗意的比较
    第五节 诗意与非诗意和不是诗意的关系
        一、诗意与非诗意的关系
        二、诗意与不是诗意的关系
第二章 诗意语言
    第一节 诗意语言的语义
    第二节 诗意语言的本性
        一、语言的本性:本性的语言
        二、纯粹语言的宁静道说
        三、诗意语言生成和开辟道路
        四、从纯粹语言到诗意语言
    第三节 诗意语言的结构
        一、诗人
        二、作诗
        三、诗作
第三章 诗意语言与存在
    第一节 存在的语义
        一、存在的一般语义
        二、存在的理论语义
        三、海德格尔的存在语义
        四、存在的语义家族
    第二节 存在的历史形态
        一、存在作为现实的存在原因
        二、存在作为对象客观性的先验可能性
        三、存在作为绝对精神运动的辩证中介
        四、存在作为历史生产的辩证过程
        五、存在作为设定价值的创造力意志
    第三节 海德格尔的存在形态
        一、存在的意义
        二、存在的真理
        三、存在的地方
    第四节 存在的命运
    第五节 诗意语言与存在的关系
第四章 诗意语言与思想
    第一节 思想的语义
    第二节 思想的历史形态
        一、真理的传统形态
        二、真理的当代形态
        三、真理的本性
    第三节 海德格尔的思想形态
        一、本性的真理
        二、真理作为此在在世界之中的理解
        三、真理自行置入作品
        四、真理作为天地人神的自由游戏
    第四节 思想的任务
        一、思想的危机
        二、思想的返回
        三、洞见存在者
    第五节 诗意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一、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二、诗意语言与思想的关系
        三、从作为思维的技术语言回到作为思想的诗意语言
第五章 诗意语言与人
    第一节 人的理论语义
        一、人与动物相区分
        二、人与自身相区分
    第二节 海德格尔思想中的人
        一、人作为要死者
        二、人与存在
        三、人与思想
        四、人与语言
        五、人的非人性
    第三节 人诗意地居住在大地上
结语 诗意语言:语言-存在-思想-人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7)海德格尔“存在历史观”初探—从《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的问题而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存在历史”的文本梳理及问题
    1.1 存在历史的思想文本
    1.2 文本梳理
    1.3 主导问题与基础问题
1、开端之思:读《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
    1.1 背景:思想与身位的严重时刻
    1.2 思路:开端之思的遮蔽与进入
    1.3 问题:横向视域中的纵深空间
2、时间现象
    2.1 线性时间观
    2.2 源初时间意识觉醒
    2.3 循环时间思想
3、时间与历史
    3.1 历史观念
    3.2 存在作为历史的本质
结语 有待去思的“存在历史”之思想通道
参考文献
致谢

(8)张志扬偶在论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偶在论的入思思路
    第一节 汉语言的限制与超越
        一、汉语言的能说与应说
        二、苦难向文字的转换为何失重
        三、语言空间与语言经验
    第二节 创伤记忆——中国现代哲学的门槛
        一、为什么选取创伤记忆
        二、创伤记忆的特征与可能
        三、如何走出创伤记忆
    第三节 缺席的权利
        一、道德的“原罪”
        二、“主词”的缺失
        三、个体的缺席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现代哲学的偶在论维度
    第一节 中国文化结构的缺失
        一、整体化社会的影响
        二、西方技术理性下的“符号”
        三、中国伦理观念下的“个人”如何可能
    第二节 个体的真实性及其限度
        一、语言的二不性
        二、个体的限制
    第三节 从西方到中国:偶在论境遇的转换
        一、西学中取的“四次重述”
        (一)马克思的“阶级存在”
        (二)尼采的“个人权利意志存在”
        (三)海德格尔的“存在本源的差异性”
        (四)施特劳斯的“存在开端的政治限定”
        二、西学中取的“两个裂口”
        三、中西走向的“两种境界”
    第四节 中国现代哲学面临的选择
        一、“中国西哲”的一般现状
        二、生活世界中的三种哲学生活
        三、中国现代哲学的基础预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偶在论——现代哲学的准备性分析
    第一节 偶在论研究背景
        一、现代思想知识状况——虚无主义
        二、个体对偶在的认知排斥
        三、本体之悖论式存在
    第二节 偶在论尝试
        一、偶在的概念
        二、裂隙:偶在论的存在依据
        三、偶在论的入思方式
    第三节 偶在论的防御
        一、开端之悖论
        二、运行之模态
        三、结论之反讽
    第四节 偶在论的维度
        一、语言的界面性
        二、超验的中立性
        三、个体的自律性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偶在论的意义
    第一节 个体真实存在与临界
        一、让“缺席”的个人真实存在
        二、“确定的不确定性”——临界
    第二节 中国现代哲学的出路与反思
        一、中国现代哲学的出路
        二、对张志扬偶在论思想的反思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重新理解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及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研究方法
        一、立足文本研究
        二、把握思想主调
        三、回到原初语境
    第三节 研究思路及内容
第一章 对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误解
    第一节 误解的存在与表现
        一、误解的普遍存在
        二、误解的一般表现
    第二节 形而上学批判视角之误解
        一、恩格斯视域下的形而上学批判
        二、苏联哲学对恩格斯传统的传承
        三、中国哲学对苏联哲学的继承
    第三节 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关系之误解
        一、不同视域下的马克思哲学
        二、经济决定论:幼稚的形而上学
    第四节 形而上学批判类型之误解
        一、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
        二、马克思并非反对“一切形而上学”
        三、马克思并未终结形而上学
第二章 西方形而上学批判的演变
    第一节 作为批判对象的形而上学
        一、形而上学的涵义
        二、形而上学的谱系
        三、形而上学的特点
    第二节 德国古典哲学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一、康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二、黑格尔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第三节 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一、孔德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二、马赫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三、逻辑实证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第四节 后现代主义对形而上学的批判
        一、摧毁:形而上学批判的关键词之一
        二、解构:形而上学批判的关键词之二
第三章 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逻辑进程及独特性
    第一节 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缘起
        一、形而上学的迷失
        二、形而上学的反拨
    第二节 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逻辑过程
        一、从法哲学批判到国家批判
        二、从宗教批判到意识形态批判
        三、从哲学批判到资本批判
    第三节 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独特性
        一、从理论批判到现实批判
        二、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
第四章 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解决的问题
    第一节 形而上学“因素”
        一、超验与经验
        二、理想与现实
    第二节 对待抽象的双重态度
        一、肯定抽象
        二、否定抽象
    第三节 科学的形而上学
        一、形而上学的必要性
        二、历史演变中的形而上学
        三、作为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
        四、科学的形而上学的可能性
第五章 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超越
    第一节 为何能够超越其他形而上学批判
        一、作为理论与实践统一的批判哲学
        二、作为现象与本质统一的生活世界
        三、作为哲学与现实统一的学说
    第二节 如何超越其他形而上学批判
        一、形而上学批判的总体维度
        二、形而上学批判与人的解放
    第三节 马克思形而上学批判的意义
        一、确认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
        二、奠定现代性批判的基石
结语 拨开形而上学的迷雾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后记

(10)论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超验本质的现实超越(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关于本论题的文献综述
        1.1.1 关于形而上学的概念、对象及历史发展
        1.1.2 马克思哲学与形而上学的关系问题
        1.1.3 关于传统上形而学的批判方式
    1.2 本文的选题的原因和写作方法
        1.2.1 选题原因和创新之处
        1.2.2 论文的写作方法
第2章 传统形而上学的超验本质
    2.1. 本体论向度内的“概念世界”
        2.1.1 形而上学研究问题的提出
        2.1.2 “概念世界”的初次构建
        2.1.3 概念实体的确证
        2.1.4 概念实体的最高形式-神
    2.2 知识论向度内的“精神世界”
        2.2.1 “精神实体”的确立
        2.2.2 “精神世界”的建构
        2.2.3 实体的属性——存在
        2.2.4 “精神实体”的本质
    2.3 历史向度内的“绝对精神世界”
        2.3.1 自在实体的超验性
        2.3.2 “自我”的展开过程
        2.3.3 实体与主体的合一
        2.3.4 “绝对精神世界”的抽象历史前提
第3章 马克思哲学对形而上学超验性的批判
    3.1 马克思哲学关于传统形而上学“超验性”的认识
        3.1.1 传统形而上学是实体论形而上学
        3.1.2 对彼岸世界虚假性的揭露
    3.2 理性批判维度
        3.2.1 理性批判的必要性
        3.2.2 马克思哲学理性批判的原则与方法
        3.2.3 马克思理性批判的现实意义
    3.3 意识形态批判
        3.3.1 意识形态批判的必要性
        3.3.2 意识形态批判的原则和方法
        3.3.3 意识形态批判的现实意义
    3.4 社会历史批判
        3.4.1 社会历史批判的必要性
        3.4.2 社会历史批判的方式
        3.4.3 社会历史批判的现实意义
第4章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实质及现实意义
    4.1 马克思哲学的基础——实践原则
        4.1.1 实践基础上人、自然、社会的统一
        4.1.2 实践原则构建哲学理论的方法
        4.1.3 实践原则在马克思哲学中的本体论意义
        4.1.4 马克思哲学所实现的哲学旨趣的转向
    4.2 马克思哲学革命的现实意义
        4.2.1 马克思哲学之后的形而上学走向
        4.2.2 恢复哲学对人类生活“终极关切”的形上诉求
        4.2.3 对存在的完美性追求
参考文学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四、西方形而上学史的启示(论文参考文献)

  • [1]马克思对传统形而上学的批判研究[D]. 王雪.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2]尼采形而上学思想研究[D]. 杨元飞. 黑龙江大学, 2021(09)
  • [3]艺术对人生的拯救-尼采审美形而上学研究[D]. 田诗琪.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1)
  • [4]海德格尔对黑格尔形而上学的解构 ——以感性确定性为例[D]. 覃广. 兰州大学, 2020(12)
  • [5]斯蒂格勒数字化资本主义思想研究[D]. 钱岭.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2)
  • [6]论海德格尔的诗意语言[D]. 张高宇. 武汉大学, 2018(06)
  • [7]海德格尔“存在历史观”初探—从《阿那克西曼德之箴言》的问题而来[D]. 魏其兴. 海南大学, 2018(06)
  • [8]张志扬偶在论思想研究[D]. 李佳琦. 黑龙江大学, 2018(09)
  • [9]重新理解马克思对形而上学的批判[D]. 毛艳. 武汉大学, 2017(06)
  • [10]论马克思哲学对传统形而上学超验本质的现实超越[D]. 石峰. 辽宁大学, 2016(02)

标签:;  ;  ;  ;  ;  

西方玄学史的启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