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强武警部队医德研究的思考

关于加强武警部队医德研究的思考

一、加强武警部队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文献综述)

张鹏[1](2018)在《当代美孚方言黎族经济变迁研究 ——基于海南西方村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表明新中国成立后,在国家经济体制变革的过程中,西方村的经济生产实现了从“计划”向“市场”转变。计划经济时期,西方村通过农业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集体化生产,引进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建设了农业水利设施,从而解决了温饱问题;市场经济时期,西方村发展林业、热带经济作物、畜牧养殖,第一产业结构实现了多元化,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修理店、小卖店、个体户等纷纷涌现,特别是打工成为西方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西方村经济生产的发展得益于计划经济时期奠定的基础,也得益于市场化改革释放的生产活力;西方村经济交换的重心从“内部”转向“外部”,虽然互惠、再分配等发生在村落内部的传统经济交换形式仍然在发挥社会整合的作用,但是外部的市场交换已经渗透到生产、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主要的经济交换形式,并带来了消费结构的改变;西方村的经济角色在市场化进程中,分化为“生产者”、“中间人”和“经济人”三种类型。普通村民作为生产者,适应了市场经济体制,在生产中建立了市场意识、产权意识和技术意识。道公利用自身宗教身份的优势从事土地租赁代理,谋取经济利益,成为经济生产的“中间人”。极少数人在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上,顺应形势开展农业的规模化种植,实现了资本化经营,成为“经济人”;西方村的经济生活实现了由“传统”向“现代”的转变,主要体现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其中不仅包括了形式、内容等物质文化方面的变迁,还包括了观念、习俗等精神文化方面的变迁。分析西方村经济变迁的影响因素,可以发现,制度因素在经济变迁过程中起到了主导作用,环境因素制约了经济发展,教育因素限制了劳动力素质的提升。在这些具体因素中,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例如土地制度的改革在不同时期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成为助推经济变迁的主要因素,教育水平和教育观念的落后则成为制约提升劳动力素质的负面因素;有的因素是双重的,例如农垦制度一方面是村民学习先进生产技术的源地,一方面则挤占了大量土地资源,造成现今人多地少的局面。西方村经济变迁过程呈现如下特征:一是变迁符合海南省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迁的一般规律,二是变迁主要源自外部政策推动,三是变迁体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适应。西方村经济变迁的启示:一是经济发展既需要外源推动也需要内源自觉,二是经济发展需要发挥生产组织的作用,三是经济发展需要重视村落人际关系的重构。针对西方村经济发展中的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一是加强民生工程的监督和落实,二是切实解决村落土地权属纠纷,三是加大金融惠民政策支持,四是引导村民克服经济生产的依赖心理。

宁莉莉,陈锋,孙圣凯,侯志勇,闫改军,战丽,王振国[2](2017)在《武警部队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科学合理的研究生培养模式是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重要途径,是教育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在医学高校加强学生人文素质培养和教育,转变传统将人文素质教育仅作为教学补充的错误观点,牢固树立以人文素质教育的医学高校人才培养核心。促进医学生的全面发展,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思想道德水平和职业道德水平是缺一不可的。针对党中央提出的"召之即来、来之能战、战之必胜"即"能打仗、打胜仗"的总体要求,培养全面发展的军队医学人才,武警部队医学院校必须重视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培养。

杨超[3](2014)在《我国社会工作师权利义务立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社会工作专业化、职业化、本土化发展,亦需要法治化。推动社会工作师立法,是发挥社会工作师专业作用,保护社会工作师合法权益,规范其行为,维护服务对象利益,推进社会工作事业发展的保障。国际经验也表明社会工作师立法对于社会工作发展的重要意义。法律本质上是法律关系的设定,表述为权利义务,权利义务是法律的核心内容,没有权利义务也就没有法律。作为法学与社会工作交叉学科议题,文章聚焦于社会工作师权利义务这一法律核心范畴,首先从理论上构建了社会工作师权利义务的架构,指出当下我国社会工作师权利义务立法面临职业共同性与特殊性、现实与发展、境外借鉴与本土实践、权利与义务、法律与道德五对关系矛盾体,文章对社会工作师各项法定权利义务的讨论也是就是在解决这五对关系中得出。在研究方法上,主要采用比较法,比较考察了教师、律师等职业立法经验,中央和深圳、珠海等地方社会工作规定,台湾、香港、美国、加拿大等十余个境外国家和地区立法经验。基于以上的立法规范比较分析,结合转型时期中国社会工作的特性提出社会工作师享有四大权利、五项义务。即根据法学中关于权利的结构框架资格权利、行为权利和保障性权利,提出了社会工作师职业头衔专用权、专业自主权、请求协助权和保障性权利四项权利。根据保障性义务、主导性义务和合作性义务角度形成义务结构,提出了社会工作师保密义务、专业服务记录义务、接受继续教育义务、报告义务、灾难事故服从安排义务五项义务。

谭红仕[4](2013)在《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中南大学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临床医学专业国防生作为我军医疗卫生人才队伍的重要补充来源,在我军转型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面临的机遇和挑战并存。目前,关于临床医学专业国防生的系统研究比较缺乏,其课程设置研究更加稀少。因此,本文以某大学为例,全面分析国防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并借鉴军医大学和国外发达国家培养军事人才的成功经验,找出目前存在的问题,探讨更加科学合理的课程设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全文共分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介绍选题的背景、研究的意义、核心概念的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及创新点。第二部分介绍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应然要求,包括培养目标及其对课程设置的要求。第三部分是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现状,比较了普通高校不同年份、不同高校相同年份以及普通高校与军事院校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情况。第四部分是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问题及分析,发现五个较大的问题。第五部分提出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并提出具体的改革建议,最后总结了本研究的不足和对今后研究的启示。

王淑曼[5](2012)在《高等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办学特色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高等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办学特色研究,使高等院校本科护理专业依据自身特点突出自身办学特色,制定办学基本内容及要求,并给予规范调控,以提升本科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高等院校护理专业吸引生源的竞争力。方法:采取便利取样的方法,选取河南、北京、广东、吉林、上海、广西等6个省份的12家三甲医院,河南大学、吉林大学等10所院校进行问卷发放,调查对象涉及护士长、护士、本科护理实习生、高校护理学教师四类群体,各群体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下自愿参加本研究。调查内容涉及:专业特色的认识、师资特色的认识、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特色的认识、专业办学及学生能力培养特色的认识等问题;此次调查共发放问卷5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回收率为81.82%,调查结果用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方法包括:均值分析、描述性分析,回归分析等。结果:1.护士与学生对护理专业办学特色要素的评价,学生评价较高的前5位依次为:本校教师临床经验丰富(4.12)、本校特色鲜明利于就业(3.99),评价较低的后2位依次为:本校办学综合实力较强(3.01)、本校学术讲座吸引力强(3.01);护士评价较高的前2位依次为:特色鲜明利于专业发展(4.42)、特色鲜明能够促进教学(4.38),评价较低的后5位依次为:母校办学综合实力较强(3.94)、母校学术讲座吸引力强(3.94)、母校实验实践设施齐全(3.94)、母校教学内容反映前沿(3.94)。2.护士与学生对护理专业办学特色总体的评价,在学生与护士对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的评价中,学生认为各种课外学术活动对自己影响最大,次之为专业课程;护士则认为专业课程影响最大,次之为基础课程。在学生与护士对最有帮助的模块课程的评价中,学生和护士都认为专业课知识对自己最有帮助,其次为社会实践。在学生与护士对最缺乏知识的领域的评价中,学生认为法律知识最缺乏,其次为沟通能力最缺乏和人文社科知识最缺乏;护士认为外语知识的学习最缺乏,其次危急重症监护和护理科研最缺乏。在学生与护士对感受最深的素质教育活动的评价中,护士与学生都对在校学习期间的社会实践活动感受最深,次之为人文知识讲座。在学生与护士对提高自己的途径的选择中,学生选择考取在职硕士和通过在职短期进修来提高自己,护士选择通过在职短期进修来提高自己。3.教师和护士长对高等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办学特色要素评价,教师评价较高的前2位依次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4.95)、加强观念的引导(4.85);评价较低的后2位依次为:实践操作能力强(3.35)、专业动手能力强(3.62)。护士长评价较高的前2位依次为:职业生涯规划指导(4.85)、加强观念的引导(4.83);评价较低的前2位依次为:实践操作能力强(3.20)、沟通与合作能力强(3.27)。4.教师与护士长对护理专业办学特色总体的评价,教师对本科毕业生做的比较好的评价中,教师和护士长认为学习创造能力是本科毕业护士做的最好的,次之为适应环境的能力。对本科毕业生做的比较欠缺的评价中,教师认为操作实践能力是本科毕业护士做的最欠缺的,次之为敬业职业素质。护士长也认为操作实践能力是本科毕业护士做的最欠缺的,次之为对医院忠诚感、组织影响力的能力。对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和教学方面应做的改革评价中,教师认为应该强化见习实习应用能力的培养,次之为教学要加强前沿知识的培养及教学形式要灵活多样,护士长也认为应该强化见习实习应用能力的培养,次之为应该加强人际沟通能力的培养。对应该开设的方向的评价中,教师认为应该开设老年与社区护理方向,次之为急救与重症监护方向;护士长认为应该开设精神与心理护理方向,次之为应该开设康复护理方向。结论:1.办学特色反映教学质量,体现教学水平,是专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衡量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类型的重要标志。已受到学界和业界的高度重视。2.高等院校护理本科专业办学特色的评价包括要素评价、总体评价两个方面。要素评价包括:专业特色的认识、专业师资的特色、培养目标与课程设置特色、专业办学及学生能力培养特色。总体评价包括:影响最大的教学环节、最有帮助的模块课程、最缺乏知识的领域、素质教育活动的感受和提高自己的途径等方面。3.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办学特色的形成,受社会现实需求和自身办学优势两个因素的影响。

刘娟[6](2012)在《抗震救灾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文中研究说明公元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了里氏8.0级特大地震。然而,中国人民并没有倒下。举国上下呈现给我们的是一幅万众一心,共克时艰、不屈不挠、奋起自救的画面,而这些形成并凝聚成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基础的抗震救灾精神。抗震救灾,可以说是我国人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解读;那么抗震救灾精神,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彰显。灾难过后,我们更深刻领会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建设,是一项集理论与实践的工作,它对于我们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具有重大的意义。本文以汶川大地震为视角,结合抗震救灾斗争的伟大实践,通过探讨抗震救灾精神的形成及内涵,以抗震救灾精神来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一方面从理论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加以认识;另一方面则在实践上寻求其建设的新路径。本文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是对学界已有的研究成果的梳理。第二部分则是分别概述抗震救灾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概念、形成以及内涵,然后找出二者的内在联系,说明抗震救灾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本质上是一致。第三部分具体阐述为什么可以从抗震救灾精神来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分别从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来说明抗震救灾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彰显。第四部分提出要紧紧抓住抗震救灾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外在价值与社会功效的趋同性,以弘扬抗震救灾精神为契机,具体从观念层面、制度层面、操作层面来寻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新路径。

秦宇彤[7](2011)在《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文中指出心理卫生专业人才是部队心理服务的主要力量。为适应国防和军队建设科学发展需要,军委和总部高度重视军队心理服务工作,作出了《关于加强新形势下军队心理服务工作的意见》,提出要建设一支适应形势任务需要、作用发挥明显的心理服务人才队伍。根据这一要求,军医大学将承担为军队培养大批医学心理学专业人才的新任务,其中,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的培养是当前面临的重要任务之一。本课题针对日益增长的军队心理卫生服务保障需求,紧紧围绕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运用文献回顾、对比分析、问卷调查和专家访谈等方法,深入开展了研究。通过文献调查,比较分析了国内外军队医学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状及趋势。开展了全军部队兼职心理医生和军队大型综合性医院神经精神科医生问卷调查,开展了心理学、教育管理、军事后勤专家访谈,从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研究分析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需求。在以上研究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满足军队心理卫生服务需要的医学心理学融合式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并在人才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培养方案、专业实习模式等方面作了较深入的探讨。本课题研究填补了军医大学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方面的空白,为完善军队医学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提高我军心理卫生服务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刘龄予[8](2011)在《医疗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文中指出美国着名社会学家塞缪尔·P.亨廷顿曾经做一个重要论断,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这表明,在现代化过程当中,产生一些社会不稳定因素是不可避免的。这对当下正处于现代化转型过程之中的中国自然也同样适用。作为发生在医疗卫生领域的社会不稳定因素的医疗群体性事件,近年来大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不仅对医院的正常医疗秩序产生了严重的冲击,对社会总体秩序也是一种极大的威胁。虽然,在长期处置医疗群体性事件的实践工作中,我们不断总结、积累了一些经验,但是仍然存在较多问题,这突出表现在事件处置部门应急联动机制不畅、现场处置人员素质不高、信息掌握不及时、处置事件被动性强等方面。为此,在对医疗群体性事件处置实践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全面、深入分析地基础之上,总结归纳出其原因,并借鉴公共危机管理理论,明确划分出医疗群体性事件爆发之前的前置性预防时期;事件爆发之后至结束阶段的事发期处置时期以及危机发生过后的事后恢复性时期等三个群体性事件不同发展时期,同时针对各个不同危机事件发展时期的不同特点,相应性的提出了限制医患双方协商赔偿额、建立专门的中立第三方纠纷调解机构,实施医疗纠纷“多元化一站式”调处新机制、加强部门之间的协调联动、实行推送式信息公开,满足社会公众的信息需求、完善医疗纠纷案件处理程序,确保形式正义等相应性阶段处置措施。

王韧[9](2011)在《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力求在剧烈的社会变革、尤其是网络社会带来的变革的时代洪流中,寻找政府治理、公众参与和社会发展的秩序和路径,从而对未来政府改革及民主政治发展方向有所借鉴和推动。建国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涉及到广大民众利益的重大改革举措,大都是通过政府自上而下的推行来实现的,公众政治参与的机制和渠道比较有限。随着我国步入转型时期,利益多元化趋势日益明显,不同社会群体和阶层的权利意识被不断唤醒和强化,公众的利益诉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多样,引发了整个社会广泛的利益调整和冲突,对利益的追求和权利的保护成为政治参与的重要推动力。政府在自身转型中如何及时地满足公众的诉求就显得越来越紧迫。因此,不断改革和完善政治参与,不仅十分必要,而且势在必行。网络是由人类在20世纪创造并将勃兴于21世纪的高新技术发展的结晶,是信息传播领域中的数字化革命。目前我们这个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有五千年文明史的国家,正在急速走进数字化时代。网络的出现,使得公民的政治参与变得更加自由、直接、便利和强大。作为高新科技的成果,网络将计算机技术和通讯技术完美结合,一旦被纳入公民参与的支持系统,必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从网络政治参与的表象来看,网络环境下的政治参与过程是一种全新的公民参与方式,一些重大事件形成了颇具影响力的网络舆论,为党和政府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听取民意的平台。从网络政治参与的实质来看,网络政治参与是一种体制外的政治参与,是民众评价活动,是网民对党和政府及其官员作为的评价和干涉。这种体制外的参与之所以有威力,就是它是一种民众评价活动,具有民众评价活动权威性发生作用的“强制力量”机制。网络上的舆论是一种巨大的力量。当一种网络评价活动的具体形式在进行的时候,这种无孔不入的氛围,使所指向的对象无可躲藏和逃逸,使党和政府等“权威评价部门”感觉一定要通过党纪国法的“强制力量”来维持现有的秩序安排,强大压力迫使领导部门或司法机关开展深入调查相关事件,惩罚处事不当的当事人和责任主体,最终给责任者以相应的“罪与罚”,给难以自圆其说的制度设计以应有的“改与废”。网络就像一把双刃剑,在给人们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必然产生一些问题。目前,网络参与面临着信息客观性问题、参与公平性问题及参与规范性问题等,使得网络政治参与处于一种“众声喧哗”的状况,甚至有些失序的现象。因此必须采取一定措施对其进行相应的规范,引导网民有序地参与政治生活。笔者认为进行网络环境下公众政治参与研究,对刚刚跨入21世纪的中国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和十分深刻的长远意义。因此,把《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这一选题作为毕业论文的课题,加以研究。但是笔者也深知这个领域研究的困难。因为写网络方面的论文,有点像用弓箭去射高速飞行的子弹,正当你敲打键盘时,网络政治参与又获得新的突破。

刘晨[10](2009)在《加强武警医学科研伦理学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医学伦理学在武警医学科研中起步较晚,尚未形成相关的伦理学理论体系,不能有效将武警医学科研与伦理有机统一起来,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武警医学科研的有序开展。本文就武警医学科研工作进行一些伦理学探讨。

二、加强武警部队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武警部队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当代美孚方言黎族经济变迁研究 ——基于海南西方村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综述
        (一)少数民族村落经济变迁研究
        (二)黎族经济研究
        (三)理论范式
        1.文化变迁理论
        2.现代化理论
        3.市场过渡(转型)理论
    三、研究内容及基本思路
        (一)研究内容
        1.概念释义
        2.“变迁时间”界定
        3.论文章节
        (二)基本思路
    四、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之处
    五、田野调查情况
第一章 西方村美孚方言黎族
    一、黎族历史与文化
        (一)族源族称
        (二)支系与分布
        (三)建制沿革
    二、美孚方言黎族
        (一)称谓及由来
        (二)体质特征
        (三)民族服饰
        (四)民风民俗
    三、西方村介绍
        (一)自然环境
        (二)人口状况
        (三)生计方式
        (四)生活状况
        (五)教育状况
        (六)社区组织
第二章 经济生产:从“计划”走向“市场”
    一、计划经济时期农业经济初步发展
        (一)黎族传统稻作农业的生产方式
        (二)计划经济时期解决了温饱问题
        (三)社会主义改造实现了集体化生产
        (四)生产技术推广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
        (五)水利设施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
    二、市场经济时期经济结构实现调整
        (一)市场化改革推动了第一产业多元化
        1.发展特色林业谋求长期受益
        2.种植热带经济作物紧跟市场需求
        3.开展畜牧养殖实现多种经营
        (二)市场化改革促进了第三产业发展
        1.学习技术开办修理店
        2.考察市场经营卖肉生意
        3.兼顾家庭开办小卖店
        (三)市场化改革催生了打工经济
        1.打工经济的发展历程
        2.打工经济的特点
        3.打工经济的个案调查
    小结
第三章 经济交换:从“内”走向“外”
    一、经济内部交换发挥了整合作用
        (一)互惠
        1.分享型的互惠
        2.劳务型的互惠
        3.社交型的互惠
        (二)互惠对个体整合的作用
        1.互惠整合了个体的经济资源
        2.互惠维系了个体的情感认同
        3.互惠赢得了个体的道德声望
        (三)再分配
        1.禳灾仪式中的再分配
        2.宗族祭祀中的再分配
        (四)再分配对群体整合的作用
        1.禳灾仪式再分配整合了家族群体
        2.宗族祭祀再分配整合了同宗群体
    二、经济外部交换改变了消费结构
        (一)市场交换增加了生产、生活消费支出
        1.市场交换增加生产投入
        2.市场交换提高了日常生活消费
        (二)市场交换丰富了娱乐消费
        1.市场交换带来娱乐消费多样化
        2.市场交换带来时尚消费
        (三)市场交换改变了仪式消费方式
        1.传统仪式消费以物为主
        2.现代仪式消费以钱为主
        (四)市场交换对消费观念产生影响
    小结
第四章 经济角色:从“生产者”走向“经济人”
    一、“生产者”适应了市场体制
        (一)市场意识增强
        (二)产权意识提高
        (三)重视生产技术应用
    二、“中间人”发现了生财之道
        (一)道公原是民间宗教信仰的代言人
        (二)道公成为土地租赁的代理人
    三、“经济人”实现了价值投资
        (一)政治(宗族)背景为资本积累提供了便利
        (二)合伙人为资本发展提供了帮助
        (三)市场历练为投资方向提供了经验
    小结
第五章 经济生活:从“传统”走向“现代”
    一、衣着服饰在模仿借鉴中变革、传承
        (一)衣着方式普通化
        (二)文身习俗基本摒弃
        (三)黎锦技艺继续传承
        1.传统扎染技艺受到关注
        2.传统织造技艺继续传承
        3.政府与市场主体合作推动黎锦技艺传承
    二、饮食方式传统与现代结合
        (一)饮食结构多样化
        1.饮食仍然以粥和酸菜为主
        2.商品市场为饮食多样化提供了便利
        (二)饮食器具现代化
        (三)饮食习俗变迁体现的观念变化
        1.聚餐习俗的变化反映出经济观念增强
        2..待客习俗的变化反映出男女地位平等
        3.饮酒习俗的变化反映出集体观念弱化
    三、居住方式以现代建筑为主
        (一)传统建筑方式逐渐成为历史
        1.“半船形屋”建筑已经消失
        2.“金字形”屋建筑基本废弃
        (二)砖瓦房、楼房成为主要建筑方式
        1.砖瓦房、楼房的建筑结构逐步现代化
        2.茅草房改造工程是砖瓦房建设的政策动力
        3.收入增加是村民自建房屋的经济动力
        (三)附属建筑结构变迁中的观念变化
        1.简易粮仓代替传统谷仓反映了生产观念的变化
        2.猪圈和厕所的建设反映了卫生观念的增强
        3.围墙和院门的建设反映了私有观念的增强
    四、交通与通讯方式基本现代化
        (一)外部交通环境的改善带来更大便利
        (二)内部交通环境的建设仍然需要努力
        (三)现代交通、通讯工具成为生活必备品
    小结
第六章 西方村经济变迁的影响因素
    一、制度因素主导了经济变迁
        (一)土地制度改革为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1.土地改革实现了耕者有其田
        2.社会主义改造开启了经济的计划生产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了劳动生产力
        4.土地流转制度为农民增收创造了条件
        (二)农垦制度为经济发展带来双重影响
        1.农垦用地挤占了土地资源
        2.农垦生产传播了先进技术
    二、环境因素制约了经济发展
        (一)自然生态不利于农业生产
        (二)宗族社会限制了对外交往
        (三)人口增长过快造成资源匮乏
    三、教育因素限制了劳动力素质提升
        (一)教育基础薄弱
        (二)学生受教育意识不强
        (三)家庭对待子女受教育持放任自流的态度
    小结
总结与讨论
    一、西方村经济变迁的特征
        (一)变迁过程符合海南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变迁的一般规律
        (二)变迁过程主要源自外部政策推动
        (三)变迁过程体现出由被动接受到主动适应
    二、西方村经济变迁的启示
        (一)经济发展既需要外源推动也需要内源自觉
        (二)经济发展需要发挥生产组织的作用
        (三)经济发展需要重视村落人际关系的重构
    三、西方村经济变迁的对策建议
        (一)加强民生工程项目的监督和落实
        (二)切实解决村落土地权属纠纷
        (三)加大金融惠民政策支持力度
        (四)引导村民克服经济生产的依赖心理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附录A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附录B 调查问卷

(2)武警部队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人文素质教育与医学
    1.1 人文的内涵
    1.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1.3 医学与人文
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意义
    2.1 武警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
    2.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
    2.3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高等人才培养的必然趋势
3 提高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策略
    3.1 扭转教育观念, 平衡专业发展与人文教育
    3.2 拓展教育资源, 提高导师人文素质
    3.3 开设人文专业课程, 完善培养方案
    3.4 多措并举, 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

(3)我国社会工作师权利义务立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设计
    1.4 研究意义
第2章 权利义务立法理论框架
    2.1 立法的法理基础
    2.2 权利义务立法的法理基础
    2.3 角色理论与社会工作师权利义务立法
    2.4 我国社会工作师权利义务立法理论框架
第3章 我国社会工作师权利立法
    3.1 社会工作师职业资格权
    3.2 社会工作师专业自主权
    3.3 社会工作师请求协助权
    3.4 社会工作师保障性权利
第4章 我国社会工作师义务立法
    4.1 社会工作师保密义务
    4.2 社会工作师专业服务记录义务
    4.3 社会工作师接受继续教育义务
    4.4 社会工作师报告义务
    4.5 社会工作师灾害事故中服从安排义务
第5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研究成果
附件

(4)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中南大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0 导论
    0.1 选题的背景
    0.2 研究意义
        0.2.1 理论意义
        0.2.2 现实意义
    0.3 核心概念的界定
        0.3.1 国防生与医学国防生
        0.3.2 医学国防生及其特点
        0.3.3 临床医学
        0.3.4 课程设置
    0.4 国内外研究综述
        0.4.1 国内研究现状
        0.4.2 国外相关研究述评
    0.5 研究方法
        0.5.1 文献研究法
        0.5.2 比较研究法
        0.5.3 归纳研究法
    0.6 创新之处
        0.6.1 研究内容
        0.6.2 主要创新点
1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应然要求
    1.1 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分析
        1.1.1 普通高校国防生培养目标
        1.1.2 普通高校(军事院校)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
        1.1.3 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
    1.2 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对于课程设置的要求
2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实然现状
    2.1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状况
        2.1.1 中南大学2004年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2.1.2 中南大学2011年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2.1.3 比较和分析中南大学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
    2.2 不同的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课程设置状况
    2.3 第二军医大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2.3.1 第二军医大2011年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状况
        2.3.2 分析和总结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
3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问题分析
    3.1 课程设置缺乏系统性
    3.2 课程设置未考虑实际需要
    3.3 课程设置缺少专业实践课程课时
    3.4 课程设置不具备创新性课程内容
    3.5 缺乏富有军队特色的军事医学课程
        3.5.1 军事医学的定义与重要性
        3.5.2 美军军事医学的发展状况
        3.5.3 我国普高校亟需将军事医学课程体系纳入到课程设置当中
4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课程设置应然构想
    4.1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原则
    4.2 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具体建议
        4.2.1 建立统一标准,确保国防生医学专业军事特色
        4.2.2 强化两个整合,突出两个重点
        4.2.3 构建六大模块
        4.2.4 加强地方院校军事医学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4.2.5 国防生进入军队医院实习
        4.2.6 加强国防体育训练,提升国防生军体素质
        4.2.7 强化国防生心理素质训练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5)高等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办学特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意义
    1.4 概念界定
    1.5 国内外办学现状概述
2 研究对象及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样本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
        2.1.2 样本量及结果
    2.2 研究方法
        2.2.1 问卷调查法
        2.2.2 文献综述法
        2.2.3 深度访谈法
        2.2.4 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
    2.3 质量控制
    2.4 统计方法
    2.5 技术路线
3 结果
    3.1 学生与护士对护理专业办学特色的评价
        3.1.1 学生与护士对护理专业办学特色要素的评价
        3.1.2 学生与护士对护理专业办学特色总体的评价
        3.1.3 学生与护士对护理专业办学特色问题的评价
    3.2 教师与护士长对护理专业办学特色的评价
        3.2.1 教师与护士长对护理专业办学特色要素的评价
        3.2.2 教师与护士长对护理专业办学特色总体的评价
        3.2.3 教师与护士长对护理专业办学特色问题的评价
4 讨论
    4.1 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办学特色的现状
    4.2 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办学特色的影响因素
        4.2.1 社会现实需求的影响
        4.2.2 自身办学优势的影响
    4.3 本科院校护理专业办学特色的主要内容
        4.3.1 专业方向特色
        4.3.2 专业思想教育特色
        4.3.3 专业培养目标特色
        4.3.4 专业课程设置特色
        4.3.5 专业培养模式特色
        4.3.6 专业师资队伍特色
        4.3.7 专业素质教育特色
        4.3.8 专业教学设施特色
5 结论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6)抗震救灾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一、导论
    (一)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四) 特色与创新
二、抗震救灾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述
    (一) 抗震救灾精神概述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概述
    (三) 抗震救灾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在联系
三、抗震救灾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伟大彰显
    (一) 抗震救灾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理论诠释
    (二) 抗震救灾精神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实践表达
四、弘扬抗震救灾精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
    (一) 观念层面
    (二) 制度层面
    (三) 操作层面
参考文献
致谢

(7)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摘要
中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概述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四、基本概念与相关理论
        (一) 基本概念
        (二) 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理论
第二部分 国内外军队医学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比较研究
    一、外军医学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一) 美国军队医学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
        (二) 世界主要军事强国军队医学心理学卫生服务及人才队伍概况
        (三) 外军医学心理学人才培养模式主要特点
    二、我军医学心理学教育发展及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 心理卫生服务保障队伍及岗位职能
        (二) 人才培养模式
    三、中外军队医学心理人才培养模式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 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需求分析
    一、军队医学心理学人才岗位需求分析
    二、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专业定性分析
    三、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需求调查研究
        (一) 部队兼职心理医生、军队综合性医院神经精神科医生问卷调查分析
        (二) 专家访谈
        (三) 主要结论
第四部分 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一、构建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二、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主要内容
        (一) 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目标
        (二) 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大体安排
        (三) 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专业核心课程设置
        (四) 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方案
        (五) 有关保障措施与运行条件
全文总结
致谢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我国医学心理学人才需求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1 美军联合医科大学临床和军事心理学专业博士课程设置及进程
附件2 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部队兼职心理医生调查问卷
附件3 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神经精神科医生调查问卷
附件4 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专家访谈提纲
学习期间发表论文等情况

(8)医疗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表目录
图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的背景
        1.1.2 研究的目的
        1.1.3 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总结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的主要内容
        1.3.2 研究方法
第2章 主要概念及基础理论
    2.1 医疗群体性事件的主要概念
        2.1.1 概念的界定
        2.1.2 医疗群体性事件的特征
        2.1.3 医疗群体性事件的成因及危害
    2.2 群体性事件的相关理论
        2.2.1 群体心理理论
        2.2.2 群体压力理论
    2.3 医疗群体性事件处置的基本理论
        2.3.1 公共危机管理理论
        2.3.2 医疗群体性事件处置的特殊性和影响因素
        2.3.3 医疗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理论与方法
第3章 长沙市医疗群体性事件的处置现状及其问题原因分析
    3.1 长沙市医疗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情况
    3.2 长沙市医疗群体性事件的处置措施及存在的问题
        3.2.1 处置医疗群体性事件的措施
        3.2.2 医疗群体性事件处置中存在的问题
    3.3 原因分析
        3.3.1 事件处置各部门主体资格不明
        3.3.2 市场主体与政府的理念差异
        3.3.3 危机事件处置主体服务观念滞后
        3.3.4 现行的危机事件处置机制不健全
        3.3.5 事后经验总结严重缺失导致警示作用无法凸显
        3.3.6 现行调整医患矛盾之相关法律存在缺陷
        3.3.7 医患纠纷处置渠道不畅
        3.3.8 新闻媒体的不当宣传加剧医患矛盾
第4章 加强长沙市医疗群体性事件处置机制建设的对策
    4.1 前置性预防措施
        4.1.1 医院方的前置性预防措施
        4.1.2 政府的前置性预防措施
        4.1.3 社会的前置性预防措施
    4.2 事发期处置措施
        4.2.1 医患双方协商解决
        4.2.2 建立“多元化一站式”的第三方纠纷调解机制
        4.2.3 多部门联动科学高效的处置群体性医疗事件
        4.2.4 实行推送式信息公开
        4.2.5 完善医疗纠纷案件处理程序确保形式正义
    4.3 事后恢复性措施
    4.4 特殊情形的处置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9)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缘起
    二、网络政治参与问题的研究现状
    三、研究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第一章 历史视角中的政治参与
    第一节 公众参与的内涵
        一、公民是政治参与的主体
        二、公众或"网民"是网络政治参与的主体
    第二节 公众政治参与的发展进程
        一、政治参与的概念和路径
        二、政治参与的发展进程
    第三节 我国公众政治参与的实践和思考
        一、传统政治活动中的政治参与
        二、体制外政治参与日益增多及其带来的变化
        三、我国政治参与发展受制于各种因素
第二章 网络与网络政治参与
    第一节 网络及网络舆论
        一、网络在中国的起源和发展
        二、网络以及网民的特点
        三、网络舆论及其评价论本质
        四、网络舆论的形成、发展和结局
    第二节 网络政治参与成为政治参与的新形式
        一、网络政治参与及其特点
        二、网络政治参与对公共政策制定的影响
        三、从孙志刚事件、黑砖窑事件看网络政治参与的权威作用
    第三节 当代西方对网络政治参与的研究
        一、积极的观点:互联网能够推动民主
        二、不积极的观点:互联网对民主政治参与贡献不大
        三、从民主之外的角度来看网络政治参与
第三章 网络政治参与中的问题
    第一节 网络政治谣言
        一、谣言及其演变
        二、网络政治谣言的负面作用
    第二节 网络政治参与的"群体极化"和"人肉搜索"
        一、"群体极化"
        二、"人肉搜索"
    第三节 网络政治参与机会的多寡
        一、网络舆论并不等于全部民意
        二、信息拥挤影响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理性选择
第四章 政府与网络政治参与
    第一节 推动网络政治参与的制度供给
        一、网络立法,规范公民网络政治参与
        二、电子政府,建立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互动机制
        三、信息上网,推动网络政治参与透明公开
        四、基础投入,加快网络政治参与的平台建设
    第二节 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政府公信力
        一、网络政治参与中政府及其官员要起表率作用
        二、网络政治参与中要加快建立服务型政府
    第三节 建立网络舆情预警和处置联动机制
        一、网络舆情
        二、建立网络舆情预警机制
        三、建立网络舆情处置联动机制
    第四节 推动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的文化教育
        一、对网络政治参与自由的理解
        二、加强网络政治参与的政治理性教育
        三、"把关人"对网络政治参与的引导
    第五节 执政党与网络政治参与
        一、网络政治参与对政党执政的效应
        二、执政党加强网络执政能力的对策
第五章 实证分析:浦东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的实效和影响
    第一节 浦东重大工程网络参与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磁悬浮"散步"事件
        案例二:迪士尼项目
        案例三:环球金融中心
    第二节 浦东"区长网上办公会"与网络政治参与
        一、浦东新区"区长网上办公会"的由来
        二、浦东新区"区长网上办公会"的特点和效果
结语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致谢

四、加强武警部队医学伦理学研究的几点思考(论文参考文献)

  • [1]当代美孚方言黎族经济变迁研究 ——基于海南西方村的田野调查[D]. 张鹏. 中南民族大学, 2018(05)
  • [2]武警部队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质教育现状及对策探讨[J]. 宁莉莉,陈锋,孙圣凯,侯志勇,闫改军,战丽,王振国. 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 2017(12)
  • [3]我国社会工作师权利义务立法研究[D]. 杨超.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6)
  • [4]普通高校国防生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研究 ——以中南大学为例[D]. 谭红仕. 中南大学, 2013(03)
  • [5]高等院校本科护理专业办学特色研究[D]. 王淑曼. 河南大学, 2012(10)
  • [6]抗震救灾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D]. 刘娟. 华中师范大学, 2012(10)
  • [7]军队医学心理学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D]. 秦宇彤. 第三军医大学, 2011(07)
  • [8]医疗群体性事件的处置问题与对策研究 ——以长沙市为例[D]. 刘龄予. 中南大学, 2011(03)
  • [9]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 王韧. 上海大学, 2011(11)
  • [10]加强武警医学科研伦理学的探讨[J]. 刘晨. 武警医学, 2009(09)

标签:;  ;  ;  ;  ;  

关于加强武警部队医德研究的思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