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引信中压电功率传输效率的方法研究

提高引信中压电功率传输效率的方法研究

一、提高引信压电电源传输效率的方法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曹娟[1](2019)在《基于磁共振耦合的引信无线能量传输特性与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磁共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技术相对传统电磁感应方式具有传输距离远的显着优势,是目前无线能量传输领域的研究热点,在工业设备、生物医疗、军事等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如军事领域的引信与武器系统信息交联,弹丸发射前利用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向引信电路无线供能,激活电路模块以接收武器平台捕获的战场环境信息和目标信息,实现发射前控制信息的初始加载,是提高弹药毁伤效能的关键技术。该应用环境有别于收发端相对静止的空气传输环境,如何在金属环境影响下向运动引信高效无线供能,相关基础理论和技术方法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针对磁共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引信信息交联中的应用环境特征,开展相关基础理论和性能优化方法研究,阐明空气环境中无线能量传输基础理论,研究收发端相对径向运动下的能量动态传输性能优化方法,揭示金属环境对线圈参数和能量传输性能的影响规律,研制引信磁共振信息交联样机,验证理论正确性和技术方案的可行性。研究了空气环境中磁共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基础理论,建立了非纯阻性负载和多负载条件下的磁共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理论模型,揭示了负载阻抗特性、回路间交叉耦合对共振频率和能量传输特性影响规律。负载阻抗中的电抗成份会引起共振频率的偏移,并对传输性能引入不利影响,其根本原因是负载阻抗通过耦合映射引起中继回路等效电容值或电感值发生变化;负载阻抗角小于零时,共振频率较纯电阻情况减小,随阻抗角的增大,频率偏移量及对传输性能的影响程度逐渐减弱,阻抗角大于零时情况相反;另外,若负载阻抗角相同,则不论电抗部分如何构成,其传输性能也相同。多负载传输时收发端间交叉耦合亦会引起共振频率偏移,甚至导致共振频率分叉特性改变。为提高能量传输性能,克服功效工作频率点不重合及负载波动的影响,提出了传输过程能效优化控制和基于阻抗匹配网络的优化设计方法。针对峰值功率与峰值效率工作频率点不重合的特性,利用负载调制技术将接收端工作状态向发送端实时反馈,对能量传输过程进行闭环控制,实现峰值功率与峰值效率间的跟踪或调整。为实现收发端阻抗匹配并降低负载阻抗波动或电抗成份负面影响,提出了基于接收端单边匹配及收发端双边匹配的两种优化措施,研究指出T型单边匹配对提高传输效率及含大电抗负载系统的传输性能方面具有优势,L/T型双边匹配则更适合纯阻性负载或小电抗负载系统的传输功率优化。研究了收发端相对径向运动条件下能量快速可靠无线传输方法。兼顾模型复杂度和计算精度,建立了两圆形螺线圈、矩形与圆形螺线圈轴线平行时的互感计算模型,实验验证了模型计算误差在±5%以内;分析指出,当接收端线圈参数一定时,适当增大发送线圈直径可拓宽收发端径向运动下的能量有效传输区域,并且随着传输距离的增加,直径比应相应增大;收发端共轴时,相同面积条件下,圆形螺线圈具有更大耦合系数,但矩形螺线圈对径向偏移表现的更为钝感,可获得相当甚至略优的能量传输效果。建立了金属环境影响下的线圈散射场阻抗计算模型及无线能量传输模型,揭示了金属环境对线圈参数、能量传输性能的影响规律。推导出金属圆筒内线圈散射场阻抗计算公式,分析指出:传输通道周围存在金属物体时,会引起线圈等效电阻值增大,电感值减小,且铁磁性金属材料较非铁磁性金属材料所引起的线圈电阻值增加量更多,而电感值减少量则小些。建立了金属物体影响下的无线能量传输理论模型,指出金属环境影响下的功率和效率传输特性具有空气环境中的特点,且共振频率会增大,传输性能较空气环境中一般会有所下降,造成传输性能变化的根本原因是电涡流参数引起驱动源激励下的系统总等效阻抗及负载等效阻抗的变化所致。提出了基于非归零调幅的能量传输通道中信息同步快速加载方法,设计了引信磁共振耦合无线信息交联样机,经实验室静态测试及靶场动态回收试验和弹丸起爆试验,证明了所设计信息交联系统,可在武器平台金属环境影响下向运动引信可靠无线供给能量并传输控制信息,动态交联速度约为120ms/发。基于文中理论和技术方案设计的引信磁共振耦合弹链动态信息交联系统,已在某轻装甲小口径空炸杀伤弹项目中得到应用。

廖翔[2](2019)在《基于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的引信高精度动态开环控制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适应现代战争中存在的立体威胁,提高坦克的信息反应和火力反应能力,需要使用信息化多功能坦克炮弹药替代传统单一毁伤模式弹药。这一类多功能弹药改变了传统弹药毁伤功能单一,难以对各种复杂环境条件下的敌对目标进行打击的缺陷。为实现多功能弹药的多种毁伤效果,这类弹药所配用的引信也必须具有可装定、可探测、可处理和可控制等四种能力。这类引信作为一种动态开环控制系统,提升动态开环控制的精准度和可靠度时+实现最佳毁伤控制的根本途径。本文以灵巧引信为对象,提出了引信动态开环控制基础理论,分析影响动态开环控制系统精准度和可靠度的因素,提出引入新的能量和信息源和提升现有信息流能量流节点精准度和可靠度两种动态开环控制系统性能改进方案;研究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中信息传输实时性与能量储量需求的矛盾,建立了功率约束下动态开环控制系统模型;设计底火共线传输中子系统间能量流串扰抑制系统,对动态开环控制系统中的模型误差和基准误差进行校正,最终完成基于底火共线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技术的动态开环控制系统设计与试验验证。建立了引信动态开环控制模型,该模型能够描述各类现有引信及新设计引信。针对灵巧引信的毁伤控制需求,设计了基于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的引信动态开环控制系统;分析了上述动态开环控制系统的能量流和信息流并提出基于能量流和信息流的控制可靠度/精准度定义和优化方法,将优化方法分为两部分: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对系统的影响优化和能量流与信息流节点优化;为评价基于发射回路的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系统对可靠度和精准度的影响,提出了动态开环控制效果的相对熵评价方法,完成了基于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的动态开环控制系统基础理论构架。针对基于发射回路的传输系统存在严格功率约束的问题,研究了功率约束下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的功率分配策略、系统模型和传输时序。系统的工作目标为:在给引信提供充足能量的前提下实现总传输时间最短,以提高信息实时性。建立了低通信道和带通信道两种同步传输模型,二者的性能对比表明,低通信道传输模型优于带通信道传输模型;设计了基于混合功率分配的传输系统,并以传输时长最小化为优化目标对传输时序进行了优化,获得了最优传输时序和最短传输时长,并分析了非理想接收端滤波器对传输系统的影响,结果表明,非理想接收端滤波器会影响系统带宽。最终建立了功率约束下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系统模型。以提高控制可靠度为目的,研究了发射能量和装定能量间的相互串扰问题及其抑制手段;针对串扰失效机理问题,建立了基于非聚合马尔科夫链的系统间能量流串扰失效模型,并根据失效模型分析了能量流串扰对各个子系统的影响;根据能量流串扰效应确定了能量流串扰抑制的边界条件并设计了串扰抑制函数,通过不同的参数取值设计了正电压和负电压两种串扰抑制系统;仿真分析了串扰抑制效果和串扰抑制系统可靠性,分析结果表明正电压和负电压串扰抑制系统抑制效果接近,正电压串扰抑制系统在可靠度方面有一定优势,因此选择正电压串扰抑制系统设计方案作为串扰抑制系统最终设计方案。研究了动态开环控制误差对精准度的影响问题及控制误差校正算法;提出了动态开环控制误差校正基础理论,该理论将控制误差分为基准误差和模型误差两部分;针对基准误差,为保证基准在温度变化情况下的长期稳定性,设计了一种控制基准的两步校正方案,步骤一,基于双向伪时间戳同步的控制基准和计时起点校正算法,步骤二,基于温度测量的控制基准自校正算法;针对模型误差,设计了基于动态性能试验结果的模型误差校正算法,该算法通过对试验结果的条件抽样校正模型误差。设计了基于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的动态开环控制系统,说明了系统组成和各子系统的工作原理。试验验证了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系统的传输能力,系统间能量流串扰抑制能力和与现有火炮系统的兼容性;验证了动态开环控制系统的基准误差和模型误差的校正能力,测量了动态开环控制系统的能量消耗速率和发火可靠度。最终,通过系统的可靠度和精准度试验,验证了系统实际性能。

吴奇[3](2017)在《弹药用压电发火火药作动器原理和动态特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压电发火火药作动器是一种将屏蔽式导电药雷管的发火部分和传统火药作动器的作动部分有机地结合起来的新型电作动器,有效解决了传统电热桥丝点火型火药作动器需要配套较大体积的电源以及还需要较为复杂且也占用一定空间的电源激活、控制与管理系统的问题。为了给压电发火火药作动器产品研发提供参考,采用理论分析、数值仿真和试验验证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压电发火火药作动器的基本原理和动态特性。为了分析压电发火火药作动器所配压电陶瓷尺寸对其发火性能的影响,系统研究了压电过程理论,分析了压电陶瓷材料的正压电效应、主要参数、结构设计和工艺过程,得到了 5种压电材料的性能参数。结果表明:锆钛酸铅压电陶瓷的性能参数比较适合作为引信压电发火火药作动器的电源材料。并且给出了分别在5MPa、10MPa、20 MPa、50 MPa和100 MPa的膛压下5种压电材料(在不考虑压溃强度的情况下)能产生500 V电压、1500 pf电容的压电陶瓷片的临界尺寸。为了分析压电发火火药作动器的推销过程,首先进行理论分析和计算,运用阿贝尔状态方程理论分析了作动器的运动过程,得到了密闭空腔气体压力和作动销位移的函数关系,再运用牛顿第二定律等理论推导出了作动销位移、推力、速度和时间函数关系,然后运用ANSYS/LS-DYNA软件进行数值仿真,得到了作动销推力、位移、速度和时间的函数关系,并与理论分析所得图像关系对比,验证了理论分析的可信性。最后将仿真所得数据与产品生产交验数据作对比,验证了数值仿真的可信性。为了分析压电陶瓷的动态特性和导线绝缘性能,利用压电陶瓷片的压溃强度重新设计压电陶瓷片的尺寸与厚度,使压电陶瓷片产生的电压不会高于600 V,降低了压电陶瓷片产生的高压电流击穿导线的可能性;分析了常规导线绝缘材料的性能,指出压电发火的火药作动器不能使用常规导线的原因,总结归纳了 5种适用于作动器导线的绝缘材料的优缺点,并最终选择乙丙橡胶作为压电发火的火药作动器的导线的绝缘材料。为了测试该作动器的综合性能,设计了压电发火的火药作动器的绝缘电阻测定试验、吸湿试验、2 m跌落试验和电发火感度试验方案,并进行了试验验证和结果分析。

朱学明[4](2015)在《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旋转超声波加工关键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旋转超声波加工是一种精密、高效的硬脆材料及复合材料加工方法,研制高转速、高效、大功率旋转超声波加工设备是目前研究热点。相比于传统非旋转超声波加工,旋转运动的加入使得超声能量传递与耦合变得复杂和困难,这大大限制了旋转超声波加工技术应用。基于电磁感应的非接触能量传输方式能够替代传统碳刷滑环为超声振子提供电能,这种非接触能量传输方式安全、稳定,且对转速没有限制。相对于传统的紧耦合变压器,非接触电磁耦合器漏感大,耦合能力较差,使其传输效率和传输功率受到了限制。其次,旋转超声波加工过程中切削力的变化常引起振幅衰减,影响了超声加工效果。为解决以上问题,本文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研究工作:1)基于磁阻模型、漏感模型和互感模型,分析非接触电磁耦合器的耦合机理,分析损耗的类型及产生的原因,优化非接触旋转电磁耦合器磁芯及线圈结构。2)基于真实的超声振子电学特性,建立电路补偿拓扑结构,建立传输效率与传输功率的数学模型,建立实现最大传输效率的补偿元件计算方法,理论和实验研究补偿元件值及其等效内阻ESR对能量传输性能的影响规律和影响机制。3)基于最大传输效率的电路补偿前提下,建立传输效率、传输功率、电源负载阻抗、补偿元件两端电压与线圈匝数的关系模型,分析线圈匝数对功率传输性能的影响规律,进而建立控制电源负载阻抗和补偿元件两端电压的线圈匝数优化方法,在兼顾效率的前提下,实现非接触供电超声振动系统的最大功率输出能力及功率传输的安全性。4)针对旋转超声波加工过程中切削力不恒定引起的振幅衰减问题,研究切削力对超声振子电学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切削力对传输效率、功率和功率因数的影响规律和内在作用机制,给出能够实现输出功率随切削力增大而自适应增大的电路补偿拓扑和补偿元件调试方法,针对线圈匝数优化后的电磁耦合器,进行轴向切削力对能量传输性能影响的实验研究。5)进行不同功率极限的压电超声振子及不同补偿状态下的非接触电磁耦合器温升实验研究,设计新型的超声波加工专用工具夹头,以实现超声能量的有效传递和刀具的灵活更换;完成附件化非接触供电旋转超声波加工头的研制。

李龙坤[5](2014)在《引信信息射频装定技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战争环境的日益复杂和对目标精确打击需要,要求引信的在发射后的一段距离之内,根据战场环境和目标情况作出对应的起爆方式,从而达到最优的杀伤效果。传统的装定方式装定环境恶劣、距离近、结构复杂,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将无线技术应用于装定系统已成为一种趋势。因此,需要设计一种结构简单的装定系统,使其在距离和速度方面具有更强的优势。论文提出以射频识别的无线通信技术为基础,对飞离发射平台一定距离后的引信进行引信参数信息的装定方案。根据装定方案的工作流程,对发射后在装定距离内的不同引信进行有区别装定,并对装定系统中的抗干扰性进行研究。为测试装定系统的距离和数据传输的可靠性,通过一套原理样机进行验证。论文选用了C8051F340芯片为装定器和接收器的主控芯片并设计相关的外围电路,高速无线收发芯片nRF24L01P为系统的数据传输芯片,矩阵键盘模拟火控系统为输入设备,液晶12864为装定系统最终显示装置,通过各个元件搭建系统的硬件工作电路。无线传输装定的功能实现离不开软件的支持,分别对装定器和接收器进行了控制程序设计,为系统的调试做准备。最后将设计的射频无线装定系统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装定器能够对引信进行工作模式和具体参数的装定。能够实现百米以上的传输距离,达到设计要求。

张恺,王德石,张程烨[6](2013)在《引信压电电源机电转换装置振动特性分析》文中认为利用压电效应将振动能量转化为电能被广泛应用于能量转换系统中,通过压电传感器将火炮发射过程中的冲击能量转换为电能,并输送给储能电路,形成引信电源的压电传感器供电方案;将弹丸内的压电振动转换系统简化为单自由度振动系统,研究了振动系统的物理与数学模型,并由该模型进行了振动特性分析,研究了结构刚度、阻尼以及等效质量等振动参数的设计规律,可为引信压电电源的设计提供参考。

温都苏[7](2012)在《引信气流振动压电发电机功率校正增能技术》文中指出引信新型弹载气动压电发电机是在气动发电机的基础上提出的,它是利用连续的气流致振引发正压电效应发电的新型发电方法,由于它具有结构简单、体积小、工作可靠性好、比功率高、耐长期贮存等一系列优点,因而成为小体积大功率弹载引信电源的首选。本文主要针对新一代小口径机电引信对弹载发电机高比功率的要求,研究了弹载气动振动压电发电机的功率校正增能技术。结合振动压电发电机的工作原理和典型引信负载的发火特性,在遵循发电机最大功率传输准则的基础上,推导了振动式压电发电机输出功率与引信负载接收功率的关系,并指出了二极管整流桥导通角小引发的输出电流波形产生畸变是发电机输出能量低的原因。提出了利用功率因数校正电路使发电机输出连续电流从而增加发电机能量利用率的方法。分析了基于串并联电容组合结构和升降压变换器结构的无功功率补偿电路,结果表明加入功率因数校正电路能够有效提高振动式压电发电机的连续供电能力并提高负载接收功率的效能。研究了压电换能器的尺寸结构与固定方式对换能器固有频率的影响,分析了基于振动控制分析系统的弹载气动发电机工作环境模拟试验,设计了包含工装夹具和测量系统的数字式压电换能器振动模拟试验总体方案。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果为引信气动发电机的功率校正增能研究与实验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为提高引信振动压电发电机比功率的进一步研究和设计提供了参考。

吴永亮[8](2011)在《弹道修正弹感应装定非接触供电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现代信息化战争背景下,对武器快速高效和精确打击的要求,需要对弹载参数进行实时更新与装定,这里包括能量和信息的传输,而随着感应装定技术的发展,对非接触供电系统的要求是越来越高。本文主要以金属管武器弹载参数装定为应用背景,对系统中的非接触供电理论和技术进行研究。根据非接触供电系统的工作原理及基本组成,采用基波模式分析与互感模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在松耦合变压器的基础上建立了能量传输耦合回路的数学模型。采用同心管式变压器为实验模型,研究了非接触供电系统的耦合性能及电源供电性能随频率和负载的变化,分析得出了输出一定的功率时,初级视在功率最小的运行频率表达式,并利用MATLAB7.0对实验进行仿真。通过理论分析和实验相结合,研究了各种初、次级补偿方案,得出了不同情况下最为有效的初、次级补偿方法。在非接触供电系统原理的指导下,以移相全桥控制芯片UC3875为核心,设计了供电系统的控制电路、保护电路及耦合装置。采用UC3875芯片构成激励源电路,原副边线圈采用同轴同心的安装方式,接收端采用桥式整流并进行滤波稳压,最终得到稳定的直流电源。利用Ansoft软件对耦合回路进行仿真分析,研究空气间隙、原边电流、铁芯、引信体等对耦合回路次级端接收场的影响。设计松耦合变压器实验,研究频率、原边电流等因素在实际系统中对传输效率的影响,通过对耦合回路的实测,验证了仿真结果,得出的一系列结论,为进一步进行试验,优化耦合回路结构,提高能量传输效率提供参考。

吴志亮[9](2010)在《特种小型机电引信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战争中,特别是在恐怖活动日益猖獗的形势下,适合城市巷战使用的单兵空炸榴弹成为世界各国研究的重点,而特种小型机电引信则决定其起爆方式和毁伤威力,是小口径弹药设计的瓶颈。实现特种小型机电引信灵巧化设计能够大幅度提高小口径武器弹药的作战性能。特种小型机电引信灵巧化设计体现为引信小型化和功能化设计。本文以某型小口径单兵武器采用的空炸榴弹为应用背景,对其特种小型机电引信灵巧化设计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具体内容包括:小口径空炸引信总体设计、微机电(MEMS)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设计、膛内电磁感应供能及信息装定的电磁场分析以及引信电路软硬件设计。针对小口径弹药引信的需求、设计要求和技术难点,从微小型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空炸作用体制、可编程装定方法和引信电源四个方面,对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各组成部分进行详细的分析讨论;并以此为依据,构建某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设计的框架,归纳其关键技术。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是引信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探讨了以引信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为核心内容的引信小型化技术;分析和设计了两种引信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详细分析了其关键部件的设计,包括储能弹簧部件、后坐滑块延期机构、电磁驱动机构;并通过与国家同步辐射实验室联合微机电加工工艺的研究,展开了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的微加工制作。感应装定技术是实现引信智能化设计的核心,本文采用膛内电磁感应供能、信息装定作为小口径空炸引信感应装定技术。在该技术支撑下,一方面,能够将战场信息迅速传递给引信,实现引信可编程功能;另一方面,能将电磁能储存作为引信全弹道工作所需能量,使得引信不需要增加额外电源,进一步实现引信小型化设计的目的。膛内电磁感应供能、信息装定技术的实施,本质上都是通过交变电磁场实现能量的传递。由于交变电磁场的作用,金属发射管内产生涡流,降低了系统能量传递效率。本文以麦克斯韦尔电磁场基本方程推导出了电磁场在金属发射管中的电磁渗透方程;分别从电磁场时域、频域分析了小口径金属发射管壁电磁场的扩散过程,经过分析得出:钛金属发射管壁外缠绕线圈磁场频率小于2.5KHz,才能保证发射管内部磁场强度约为管外磁场强度的80%;频率越高,衰减越快。根据电流法求解模型,计算、分析了小口径金属发射管壁涡流的损失功率。小口径空炸引信电路系统是特种小型机电引信关键所在。本文分析了小口径空炸引信的功能特点及电路设计要求、电路模块组成,并对各模块的选取、设计思路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引信低功耗设计的意义,建立了引信电路功耗模型,从静态功耗和动态功耗两个角度分析了功耗影响因数;分析了电路系统的电磁兼容性,从硬件和软件设计两个角度探讨了空炸引信电路电磁兼容设计方法。从电路硬件、软件、低功耗以及电磁兼容角度,设计了某型特种小型机电引信原理样机。经过静、动态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其性能满足某型特种小型机电引信的设计要求。该系统能够实现在膛内1s内完成感应供能和数据装定,样本空间内装定数据完全准确,储存能量能够实现为引信全弹道工作时间不少于8s的时间要求。

王勇[10](2009)在《压电陶瓷用于半导体桥点火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采用理论计算与实验相结合的方法,利用压电陶瓷在爆炸冲击作用下产生的能量对半导体桥进行点火研究。设计了一种爆电换能半导体桥点火装置,即用激励源作用于压电陶瓷堆,产生的电压对储能电容进行充电,而后通过储能电容放电对半导体桥实施点火。通过对压电陶瓷的性能分析及多层压电电源工作原理的研究,进行了压电陶瓷堆的设计。根据对多层压电陶瓷产生电量的理论计算和分析,将多片PZT系列压电陶瓷片并联叠放在一起,制作了压电陶瓷堆。并对用铁隔板作为衰减片时爆轰冲击波在介质表面和介质中的衰减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估算了作用在压电陶瓷堆上的冲击波压力。通过静压实验和爆炸冲击实验,研究了压电材料、爆轰源、储能电容等因素对半导体桥点火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压电陶瓷片层数越多,其输出电压越高,输出能量越大;(2)同一种材料压电堆层数和匹配储能充电电容相同时,对其施加的爆炸冲击波越强,其输出的电压越高,能量也越高;(3)用同一压电堆时,储能充电电容上获得的充电电压与其自身电容值成反比,当储能电容与压电陶瓷堆电容相差较小时,其能量输出较大。因此,压电陶瓷用于半导体桥点火是可行的。

二、提高引信压电电源传输效率的方法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高引信压电电源传输效率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磁共振耦合的引信无线能量传输特性与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意义
    1.2 电磁耦合式无线能量传输技术概述及其应用
        1.2.1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民用领域的应用
        1.2.2 无线能量传输技术在引信信息交联中的应用
    1.3 磁共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相关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3.1 传输机理与传输特性研究
        1.3.2 动态条件下无线能量传输
        1.3.3 传输性能优化控制方面
        1.3.4 线圈关键参数计算
        1.3.5 金属、水等介质影响方面
    1.4 本文研究内容简介及行文安排
2 空气环境中磁共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基础理论
    2.1 空气环境中纯阻性负载能量传输特性分析
        2.1.1 功率与效率传输特性分析
        2.1.2 共振频率为峰值功率或峰值效率所对应频率的确定
        2.1.3 共振条件下系统参数特征
        2.1.4 功率频响曲线形状讨论
    2.2 非纯阻性负载下无线能量传输系统模型与传输特性分析
        2.2.1 非纯阻性负载下传输系统模型
        2.2.2 负载特性对传输性能的影响
    2.3 多负载传输系统模型与传输特性分析
        2.3.1 多负载传输系统电路模型
        2.3.2 同平面螺线圈间互感计算
        2.3.3 多负载传输系统能量传输特性实验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基于信息反馈和阻抗匹配的传输性能优化设计方法
    3.1 基于信息反馈的能效优化控制方法
        3.1.1 信息反向传输技术
        3.1.2 能效优化控制方法
    3.2 基于接收端单边匹配的优化设计方法
        3.2.1 传输系统二端口网络模型
        3.2.2 阻抗匹配网络设计
        3.2.3 实验验证
    3.3 基于收发端双边匹配的优化设计方法
        3.3.1 阻抗匹配网络设计
        3.3.2 实验验证
    3.4 本章小结
4 收发端相对径向运动条件下线圈互感计算模型与传输性能优化
    4.1 两圆形螺线圈轴线平行时互感计算模型
    4.2 矩形螺线圈自感计算模型
    4.3 矩形螺线圈与圆形螺线圈轴线平行时互感计算模型
        4.3.1 共轴时互感计算模型
        4.3.2 平行轴时互感计算模型
    4.4 模型准确性验证
        4.4.1 两圆形螺线圈轴线平行时互感计算模型准确性验证
        4.4.2 矩形螺线圈自感计算模型准确性验证
        4.4.3 矩形螺线圈与圆形螺线圈互感计算模型准确性验证
    4.5 能量动态传输性能优化设计
        4.5.1 动态下参数优化分析
        4.5.2 不同线圈组合下能量传输性能实验
    4.6 本章小结
5 金属环境下磁共振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系统传输特性分析
    5.1 金属圆筒内线圈散射场阻抗计算模型
        5.1.1 散射场阻抗模型
        5.1.2 金属环境对线圈参数影响实验研究
    5.2 金属环境影响下的传输系统建模与分析
        5.2.1 金属环境影响下的传输系统模型
        5.2.2 能量传输特性分析
        5.2.3 实验验证
    5.3 金属环境对不同形状线圈参数的影响
    5.4 金属环境影响下的无线能量传输系统共振回归实验
    5.5 本章小结
6 小口径引信磁共振无线交联系统设计与试验
    6.1 能量传输通道中信息同步加载方法
    6.2 引信磁共振无线信息交联系统总体设计
        6.2.1 收发端线圈设计
        6.2.2 交联系统设计
    6.3 试验验证
        6.3.1 实验室实验
        6.3.2 靶场动态试验
    6.4 结论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论文主要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2)基于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的引信高精度动态开环控制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国内外发展现状
        1.2.2 引信起爆控制技术国内外发展现状
    1.3 相关技术研究进展
        1.3.1 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性能优化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3.2 发射系统和装定系统间能量流串扰抑制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3.3 引信起爆控制误差校正技术国内外研究进展
    1.4 论文内容安排
2 基于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的引信动态开环控制基础理论
    2.1 引信动态开环控制系统设计基础理论
        2.1.1 引信动态开环控制的定义和目的
        2.1.2 动态开环控制模型
    2.2 基于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的引信动态开环控制系统
        2.2.1 引信动态开环控制系统的信息流和能量流分析
        2.2.2 基于信息流的控制精准度及其优化
        2.2.3 基于能量流的控制可靠度及其优化
        2.2.4 底火共线同步传输中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协同作用
    2.3 动态开环控制效果的相对熵评价方法
    2.4 本章小结
3 功率约束下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系统模型
    3.1 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系统模型
        3.1.1 低通信道传输系统模型
        3.1.2 带通信道传输系统模型
        3.1.3 两种信道的性能对比
    3.2 功率约束下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过程中的功率分配策略
        3.2.1 发送端动态功率分配策略
        3.2.2 比例分配和分时分配策略
        3.2.3 能量传输效率和信息传输速率的边界
    3.3 基于混合功率分配的最优分配策略和最优传输时序
        3.3.1 混合功率分配策略
        3.3.2 混合功率分配传输时间最小化算法
        3.3.3 最优分配策略仿真和最优传输时序设计
    3.4 非理想接收端滤波器对传输系统的影响
        3.4.1 频带离散化的低通同步传输模型
        3.4.2 非理想接收端滤波器对传输系统的影响仿真
    3.5 本章小结
4 发射系统与装定系统间能量流串扰抑制方法及抑制系统设计
    4.1 发射系统与装定系统间系统间能量流串扰抑制方法
        4.1.1 能量流马尔科夫模型
        4.1.2 串扰失效的改进非聚合马尔科夫链表示
        4.1.3 能量流串扰效应仿真
        4.1.4 能量流串扰抑制边界条件
    4.2 能量流串扰抑制系统设计
        4.2.1 能量流串扰抑制函数设计
        4.2.2 能量流串扰抑制参数取值
    4.3 串扰抑制效果仿真和串扰抑制可靠性验证
        4.3.1 串扰抑制效果仿真
        4.3.2 串扰抑制系统可靠性验证
    4.4 本章小结
5 引信动态开环控制误差校正算法
    5.1 引信动态开环控制误差校正基础理论
    5.2 基于双向伪时间戳时钟同步的控制基准校正算法
        5.2.1 双向伪时间戳交换时钟同步算法
        5.2.2 基于信息反馈的时钟起点传输方法
        5.2.3 双向伪时间戳同步基准误差校正仿真
    5.3 基于温度测量的控制基准自校正算法
        5.3.1 基于温度测量的基准漂移估计算法
        5.3.2 基准漂移校正仿真
    5.4 基于动态性能试验结果的模型误差校正算法
        5.4.1 试验测量结果与试验真实结果间的关系分析
        5.4.2 模型误差条件抽样算法
    5.5 误差校正效果验证
        5.5.1 动态性能试验方法
        5.5.2 模型误差抽样求解
        5.5.3 模型误差校正结果验证
    5.6 本章小结
6 基于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的动态开环控制系统设计和试验
    6.1 系统总体设计
        6.1.1 底火共线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子系统设计
        6.1.2 动态开环控制系统总体设计
    6.2 底火共线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系统试验
        6.2.1 功率约束条件下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试验
        6.2.2 发射能量和装定能量串扰抑制试验
        6.2.3 传输系统与火炮的兼容性试验
    6.3 引信动态开环控制系统试验
        6.3.1 基准误差校正试验
        6.3.2 探测系统认知不确定参数校正试验
        6.3.3 接收能量消耗速率和发火可靠度试验
        6.3.4 基于现场计算模型的系统精准度与可靠度试验
        6.3.5 基于射表的系统精准度与可靠度试验
    6.4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工作总结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后续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弹药用压电发火火药作动器原理和动态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压电发火的火药作动器相关技术简介
        1.2.1 压电陶瓷简介
        1.2.2 压电发火的火药作动器简介
    1.3 压电发火的火药作动器相关技术研究现状
        1.3.1 压电陶瓷研究现状
        1.3.1.1 国外研究现状
        1.3.1.2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压电发火的火药作动器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电作动器用压电陶瓷技术基础与压电陶瓷片选用
    2.1 正压电效应的压电方程
    2.2 压电陶瓷的性能参数
        2.2.1 介电常数ε
        2.2.2 机电耦合系数
        2.2.3 介电损耗tanδ
        2.2.4 密度ρ
        2.2.5 绝缘性能
        2.2.6 性能稳定性及老化
    2.3 压电陶瓷工作原理及设计制作
        2.3.1 压电陶瓷工作原理
        2.3.2 压电陶瓷材料的选择
        2.3.3 压电电源结构设计
    2.4 压电陶瓷的工艺过程
    2.5 小结
3 压电发火的火药作动器推销过程理论分析与仿真
    3.1 引言
    3.2 密闭爆发器热力学理论
    3.3 压电发火的火药作动器动态特性理论分析
        3.3.1 压电发火的火药作动器工作原理
        3.3.2 理论分析
    3.4 基于ANSYS/LS-DYNA的压电发火火药作动器动态特性仿真分析
        3.4.1 基于ANSYS/LS-DYNA数值仿真概述
        3.4.2 仿真模型建立
        3.4.3 仿真结果与分析
    3.5 小结
4 压电陶瓷压电特性及导线绝缘性能研究
    4.1 引言
    4.2 压电陶瓷动态特性研究
        4.2.1 压电陶瓷可靠性研究
        4.2.2 压电陶瓷受均匀载荷情况下压电性能研究
    4.3 导线绝缘材料选择
    4.4 小结
5 压电发火火药作动器正确性验证试验
    5.1 作动器绝缘电阻测定试验
        5.1.1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5.1.2 试验结果
        5.1.3 结果分析
    5.2 作动器吸湿实验
        5.2.1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5.2.2 试验结果
        5.2.3 结果分析
    5.3 作动器2m跌落实验
        5.3.1 试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5.3.2 试验结果
        5.3.3 结果分析
    5.4 作动器震动实验
        5.4.1 实验设备及试验方法
        5.4.2 试验结果
        5.4.3 结果分析
    5.5 作动器电发火感度试验
        5.5.1 试验方法及试验设备
        5.5.2 试验结果
        5.5.3 结果分析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本文主要工作
    6.2 本文研究结论
    6.3 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4)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旋转超声波加工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旋转超声波加工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2.1 接触式供电旋转超声波加工技术
        1.2.2 非接触式供电旋转超声波加工技术
    1.3 非接触能量传输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概况
    1.4 旋转式非接触电磁耦合技术的发展概况
    1.5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1.5.1 主要研究内容
        1.5.2 创新点
第二章 非接触旋转电磁耦合器特性的分析与优化
    2.1 引言
    2.2 非接触电磁耦合器模型
        2.2.1 磁阻模型
        2.2.2 漏感模型
        2.2.3 互感模型
    2.3 非接触电磁耦合器损耗分析
        2.3.1 磁芯损耗
        2.3.2 线圈损耗
    2.4 磁芯与线圈结构设计与优化
        2.4.1 磁芯材质
        2.4.2 磁芯结构
        2.4.3 窗口高度
        2.4.4 窗口个数
        2.4.5 线型
        2.4.6 绕线方式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基于效率的非接触供电RUM系统电路补偿方法研究
    3.1 引言
    3.2 接触式供电超声换能器的电路补偿与阻抗匹配原理
    3.3 非接触供电超声换能器单边电路补偿原理
        3.3.1 单边补偿拓扑
        3.3.2 单边补偿的传输效率
        3.3.3 单边补偿的功率传输能力
    3.4 非接触供电超声换能器双边电路补偿原理
        3.4.1 双边补偿拓扑结构
        3.4.2 双边补偿的传输效率
        3.4.3 双边补偿的功率传输能力
        3.4.4 传输特性随副边补偿参数的变化规律
        3.4.5 改进的数学模型及实验研究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功率的非接触电磁耦合器线圈匝数优化研究
    4.1 电磁耦合器参数与线圈匝数的映射关系
        4.1.1 理论计算模型
        4.1.2 实验拟合模型
    4.2 耦合器能量传输性能与线圈匝数的关系
    4.3 兼顾效率功率及安全性的线圈匝数优化方法
    4.4 线圈匝数优化实验研究
    4.5 匝数优化后的频率特性研究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超声波加工的机械负载对功率传输的影响
    5.1 引言
    5.2 纯阻性机械等效载荷对能量传输的影响
    5.3 切削力对超声振子电学参数的影响
        5.3.1 轴向切削力
        5.3.2 径向切削力
    5.4 切削力对非接触能量传输性能的影响
    5.5 基于优化匝数的切削力实验研究
    5.6 本章小节
第六章 附件化非接触供电旋转超声波加工头的研制
    6.1 非接触供电超声振动系统温升实验研究
    6.2 附件化旋转超声波加工头机械结构设计
        6.2.1 超声波加工专用刀具夹头设计
        6.2.2 超声头整体结构设计
    6.3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5)引信信息射频装定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2 引信射频装定技术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引信装定技术概述
        1.2.2 射频装定技术国外研究的现状
        1.2.3 射频装定技术国内研究的现状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引信射频装定系统的总体设计
    2.1 引信射频装定系统的方案
    2.2 引信射频装定系统的工作原理
    2.3 引信射频装定系统的设计要求
    2.4 引信射频装定系统设计思路
        2.4.1 射频装定系统的工作频率分析
        2.4.2 引信射频装定系统的方案选择
    2.5 引信射频装定系统通信技术分析
        2.5.1 引信的天线分析
        2.5.2 引信的抗干扰分析
    2.6 本章小结
3 引信射频装定器的设计
    3.1 射频装定器的设计方案
    3.2 装定器的基本工作流程
    3.3 装定器的电路设计
        3.3.1 射频芯片nRF24L01
        3.3.1.1 工作模式
        3.3.1.2 nRF24L01的改进模块
        3.3.1.3 寄存器配置
        3.3.2 装定器控制单元芯片的选择
        3.3.3 电源供电电路设计
        3.3.4 串口电路设计
        3.3.5 程序下载接口电路
        3.3.6 复位电路的设计
        3.3.7 装定器的输入电路设计
        3.3.8 装定器原理连接图
    3.4 本章小结
4 引信射频接收器设计
    4.1 引信接收器的设计思路
    4.2 引信接收器的工作原理图
    4.3 输出显示电路的设计
    4.4 接收器的硬件连接电路图
    4.5 接收器的电源供电分析
    4.6 本章小结
5 引信射频装定系统的软件程序设计
    5.1 C8051F340单片机的软件设计
    5.2 装定器的软件设计
        5.2.1 射频芯片的发送程序设计
        5.2.2 按键的输入扫描程序
    5.3 接收器的程序设计
        5.3.1 射频芯片的接收程序设计
        5.3.2 液晶显示程序设计
    5.4 本章小结
6 射频引信装定系统的调试与实验分析
    6.1 系统调试
    6.2 装定系统测试实验
        6.2.1 程序的烧录
        6.2.2 操作过程
        6.2.3 试验分析
    6.3 引信射频装定系统距离试验分析
        6.3.1 点对点的传输距离
        6.3.2 数据装定时间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有待深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6)引信压电电源机电转换装置振动特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系统模型
2 结果与讨论
3 结束语

(7)引信气流振动压电发电机功率校正增能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问题
        1.1.1 振动式压电发电技术的发展与引信中的应用
        1.1.2 振动式压电发电机发电效率
        1.1.3 本文研究问题
    1.2 提高压电发电机输出能量技术
        1.2.1 引信弹载发电机及弹载小型振动压电发电工作原理
        1.2.2 发电机输出能量增能途径和技术
        1.2.3 改进压电发电机输出电路的增能方法
        1.2.4 功率因数及其校正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1.3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
2 振动式压电发电机连续工作特性与负载能力分析
    2.1 振动压电换能器的最大输出功率设计准则
    2.2 振动压电换能器的固有振动频率
    2.3 压电发电机的连续发电特性
    2.4 换能器输出功率与负载接收功率的关系
        2.4.1 储能电容平均输出功率与负载功率关系
        2.4.2 典型负载电路——起爆电路和电火工品发火特性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功率因数校正增能方法与电路设计
    3.1 发电机功率分配以及功率因数
    3.2 电流校正式功率因数提高方法
        3.2.1 功率因数校正技术的分类
        3.2.2 电流校正式功率因数提高的电路结构形式
    3.3 无源与有源功率因数校正组合增能电路设计
    3.4 本章小结
4 无功功率补偿增能方法与电路设计
    4.1 基于串并联电容组合的填谷式无功功率补偿电路设计
    4.2 二阶串并联电容组合无功功率补偿增能电路方案
    4.3 升降压变换器无功功率补偿电路设计与连续工作特性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数字式振动原理模拟实验方案
    5.1 弹载振动压电发电机换能器结构的选择与分析
    5.2 压电换能器固定方式比较
    5.3 压电-金属复合材料换能器有限元模型仿真分析
    5.4 换能器振动模拟试验总体方案设计
    5.5 换能器振动原理性试验
    5.6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弹道修正弹感应装定非接触供电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1.1 概述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意义
    1.2 非接触供电技术的发展概况
    1.3 弹载参数感应装定技术国内外发展概况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4 本文的主要内容和结构
2 非接触供电系统介绍
    2.1 引言
    2.2 C PS 系统的基本原理
    2.3 C PS 系统的基本结构
        2.3.1 初级端能量传输机构
        2.3.2 次级端能量拾取与输出电路
    2.4 小结
3 弹道修正弹 CP S 系统能量传输通道分析
    3.1 C PS 系统分析与建模
        3.1.1 变换器
        3.1.2 松耦合变压器
    3.2 耦合性能
        3.2.1 电压增益
        3.2.2 输出功率
        3.2.3 传输 效 率 η [1 7]
        3.2.4 视在 功 率 S p[1 7 ]
    3.3 初、次级补偿技术
        3.3.1 初、次级补偿方法
        3.3.2 次级补偿
        3.3.3 初级补偿
        3.3.4 次级串、并补偿的研究
        3.3.5 品质因数
        3.3.6 输出功率与传输效率的变化率
    3.4 小结
4 弹道修正弹 C PS 系统硬件电路设计
    4.1 初级端硬件电路
        4.1.1 正弦波信号发生器
        4.1.2 外围控制电路
    4.2 次级端硬件电路
        4.2.1 桥式整流电路
        4.2.2 滤波电路
        4.2.3 稳压电路
    4.3 小结
5 仿真与实验
    5.1 耦合回路的电磁场仿真分析
        5.1.1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5.1.2 仿真分析
    5.2 能量传输试验研究
        5.2.1 试验目的
        5.2.2 试验装置
        5.2.3 试验内容及结果分析
    5.3 小结
6 总结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9)特种小型机电引信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概述
        1.1.2 选题背景
        1.1.3 选题的目的和意义
    1.2 小口径空炸弹药及其引信技术国内外发展
        1.2.1 小口径空炸弹药及引信国内外发展
        1.2.2 感应装定技术
        1.2.3 感应供能技术
        1.2.4 定距空炸技术
    1.3 微机电引信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国内外发展
        1.3.1 微机电技术在引信中应用国内外研究现状
        1.3.2 引信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发展现状
        1.3.3 引信微机电微加工工艺
    1.4 本文研究内容及行文安排
2 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系统设计及技术研究
    2.1 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设计概要
        2.1.1 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需求
        2.1.2 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设计要求
        2.1.3 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技术难点
    2.2 微小型引信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
        2.2.1 设计要求
        2.2.2 机械式
        2.2.3 机电复合式
        2.2.4 微机电式
    2.3 空炸引信作用体制
        2.3.1 计时体制
        2.3.2 计转数体制
        2.3.3 计转数/计时复合体制
        2.3.4 计时/计转数/加速度传感器复合体制
    2.4 可编程引信装定方法
        2.4.1 有线装定
        2.4.2 电磁感应装定
    2.5 引信电源
        2.5.1 引信电源分析
        2.5.2 复合能源设计
        2.5.3 感应供能设计
        2.5.4 有线供能设计
    2.6 某小口径空炸引信方案设计及其关键技术
        2.6.1 设计方案
        2.6.2 关键技术
    2.7 本章小结
3 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关键部件设计及制作
    3.1 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总体功能设计
        3.1.1 发射环境力驱动型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原理
        3.1.2 电磁驱动型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原理
    3.2 微机电弹簧设计
        3.2.1 微机电弹簧概述
        3.2.2 微机电弹簧弹性系数计算公式理论推导
        3.2.3 微机电弹簧弹性系数有限元分析
    3.3 微机电延时滑块设计
        3.3.1 微机电延期滑块概述
        3.3.2 微机电后坐延时滑块z字形延期机构机理
        3.3.3 微机电后坐延时滑块理论计算
        3.3.4 微机电后坐延时滑块仿真分析
    3.4 微电磁驱动器设计
        3.4.1 微电磁驱动器概述
        3.4.2 电磁驱动器理论计算及设计示例
        3.4.3 微电磁驱动器设计问题及建议
    3.5 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制作
        3.5.1 微机电制作工艺选择
        3.5.2 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结构制作
        3.5.3 制作过程中问题思考
    3.6 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机构性能试验测试
        3.6.1 微机电安全与解除保险装置的静态吸力实验
        3.6.2 锁销弹簧与滑块弹簧拉伸回缩实验
        3.6.3 滑块弹簧拉力测试
        3.6.4 机械冲击台冲击试验
    3.7 本章小结
4 能量和信息非接触传输通道磁场特性及能量传输效率分析
    4.1 小口径引信膛内感应装定系统电磁通道
    4.2 电磁场基础理论
        4.2.1 麦克斯韦尔方程组
        4.2.2 磁场边界衔接条件
        4.2.3 磁准静态场(MQS)
        4.2.4 电磁场扩散方程
        4.2.5 分离变量法求解电磁场扩散方程
    4.3 瞬时电磁场渗透特性分析
        4.3.1 金属发射管壁电磁感应系统模型
        4.3.2 发射管壁电磁场瞬时扩散分析
        4.3.3 某型发射管电磁瞬时扩散分析
    4.4 不同频率下电磁渗透特性分析
        4.4.1 时谐电磁场麦克斯韦尔方程
        4.4.2 金属管壁电磁场频域扩散分析
        4.4.3 某型发射管电磁频域扩散分析
    4.5 金属管能量损耗计算
        4.5.1 不同材料金属发射管磁场渗透特性
        4.5.2 钛合金发射管涡流损耗计算
    4.6 本章小结
5 小口径空炸引信控制系统优化设计
    5.1 小口径空炸引信功能特点及控制系统设计要求
        5.1.1 小口径空炸电引信特点
        5.1.2 小口径空炸电引信设计要求
    5.2 小口径空炸引信模块设计
        5.2.1 小口径空炸引信功能模块组成
        5.2.2 模块设计
    5.3 引信低功耗设计
        5.3.1 引信低功耗设计意义
        5.3.2 功耗来源及其数学模型
        5.3.3 引信低功耗优化设计策略
    5.4 引信电磁兼容设计
        5.4.1 电磁兼容性原理
        5.4.2 电磁干扰分析
        5.4.3 小口径感应装定空炸引信抗干扰措施
    5.5 某小口径空炸引信控制系统软硬件设计
        5.5.1 硬件设计
        5.5.2 软件设计
        5.5.3 低功耗设计及实验
        5.5.4 电磁兼容设计
    5.6 本章小结
6 某小口径榴弹空炸引信原理样机及其实验
    6.1 原理样机
        6.1.1 实验引信方案
        6.1.2 实验用弹及发射系统
        6.1.3 引信工作状态记录方式
    6.2 静态模拟实验
        6.2.1 感应充电
        6.2.2 电磁感应编/解码
        6.2.3 计时精度修正
        6.2.4 引信电路全状态装定实验及分析
    6.3 回收箱及靶场动态实验
        6.3.1 回收箱实验
        6.3.2 靶场实验
        6.3.3 实验数据及分析
    6.4 本章小结
7 全文总结和展望
    7.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7.2 本文的创新点
    7.3 对研究工作的展望和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0)压电陶瓷用于半导体桥点火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在压电陶瓷用于点火起爆技术方面的研究
        1.2.1 国外研究情况
        1.2.2 国内研究情况
    1.3 研究方向和发展趋势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压电陶瓷性能分析
    2.1 基本概述
    2.2 压电效应
    2.3 性能参数
    2.4 小结
3 压电陶瓷工作原理及设计制作
    3.1 压电高压发生器
    3.2 压电电源工作原理
    3.3 压电陶瓷片材料的选择
    3.4 压电陶瓷堆结构设计及制作工艺
        3.4.1 压电陶瓷堆结构设计
        3.4.2 压电堆制作工艺
    3.5 小结
4 换能器的设计研究
    4.1 爆轰激励源的设计
        4.1.1 冲击波通过界面和介质后的衰减变化
        4.1.2 冲击波在铁介质中衰减参数K_2的估算
        4.1.3 作用于压电陶瓷堆上的压力估算
    4.2 换能器的组装
        4.2.1 外壳的设计
        4.2.2 换能器的组装
    4.3 小结
5 储能点火电路设计
    5.1 储能充电电容的选择
    5.2 二级管的选择
    5.3 开关的选择
    5.4 电路的设计选择
    5.5 小结
6 压电陶瓷对半导体桥点火实验研究
    6.1 半导体桥的选择
    6.2 静压点火实验
        6.2.1 实验仪器
        6.2.2 实验原理
        6.2.3 实验试件
        6.2.4 实验记录及分析
    6.3 爆炸冲击点火实验
        6.3.1 实验原理
        6.3.2 实验试件
        6.3.3 点火实验
    6.4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提高引信压电电源传输效率的方法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磁共振耦合的引信无线能量传输特性与优化方法研究[D]. 曹娟. 南京理工大学, 2019
  • [2]基于能量和信息同步传输的引信高精度动态开环控制技术[D]. 廖翔. 南京理工大学, 2019(06)
  • [3]弹药用压电发火火药作动器原理和动态特性研究[D]. 吴奇. 南京理工大学, 2017(07)
  • [4]基于非接触能量传输的旋转超声波加工关键技术研究[D]. 朱学明. 天津大学, 2015(08)
  • [5]引信信息射频装定技术[D]. 李龙坤. 中北大学, 2014(08)
  • [6]引信压电电源机电转换装置振动特性分析[J]. 张恺,王德石,张程烨. 四川兵工学报, 2013(11)
  • [7]引信气流振动压电发电机功率校正增能技术[D]. 温都苏. 南京理工大学, 2012(07)
  • [8]弹道修正弹感应装定非接触供电技术研究[D]. 吴永亮. 中北大学, 2011(10)
  • [9]特种小型机电引信设计及关键技术研究[D]. 吴志亮. 南京理工大学, 2010(01)
  • [10]压电陶瓷用于半导体桥点火的研究[D]. 王勇. 南京理工大学, 2009(01)

标签:;  ;  ;  ;  

提高引信中压电功率传输效率的方法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