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档案工作各环节的量化研究——对档案管理研究的看法

加强档案工作各环节的量化研究——对档案管理研究的看法

一、加强档案工作诸环节间的定量研究——对档案管理学研究的一点看法(论文文献综述)

施蕊[1](2016)在《近十年(2005-2014年)中外档案学研究热点对比》文中指出近十年来是国内外档案学发展迅速的时期,因此对国内外热点问题的探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近十年来国内外档案核心期刊所刊载论文,以关键词统计分析近十年国内外档案学的研究热点问题,对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的学科交叉现象进行分析,并就热点问题随年份的演进以及不同期刊的研究偏向进行探究。其结论表现为以下方面:一是国内外档案学研究领域都从档案本体向更广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内外档案学研究超越了以往仅仅关注档案本体的研究,而将研究领域向更广的方向发展;二是中外档案学期刊刊文性质比较,中国档案学期刊档案领域文章专指度高,相对而言,国外期刊的刊文内容比较广泛,超过档案研究领域;三是国内外档案学研究中都呈现出了学科交叉的趋势,但总体而言存在的差异更为明显;四是十年来国内外研究热点问题有重合,但更多的是展现各自热点,时序上相互影响的现象也不明显,说明十年来中外热点问题研究各自有自己的发展轨迹;五是整体上我国档案学研究热点全面宏观,而国外研究热点更为具体,我国更加关注对于专门类型档案的研究;六是国内外高频关键词随年份递进的关系表明,国内外热点问题在不同年份变化较大。

吴冀原[2](2015)在《民国司法官职业化研究》文中提出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所以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因为它不仅是中国百年屈辱史开始的标志,也是中国人开始学习西方、否定自己的标志。此后,接踵而来的更多失败、更多不平等条约,不仅使这个曾经自视为世界中心的“天朝上国”丧失更多的财富、领土和主权,还有民族自信。中国人对自我文化的否定由浅入深,对西方文化的引进也由浅入深,向内核伸展,先是以坚船利炮为主的器物文明,继而是君主立宪的制度文明,最后是思想观念;对待西方文化的态度,由“师夷长技以治夷”到“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再到全盘西化。历史没有给晚清政府足够的时间,清末司法官职业化如昙花般刚刚绽放即枯萎凋零了,然而其历史贡献是不可否认的。作为中国司法官职业化之滥觞,它确立了司法独立、审检分离和检察一体的原则,奠定了中国司法官职业化的制度架构和运作模式,还为民国留下了175所各级审判检察厅和500名新式司法官。中华民国政府在逊清的基础继续司法官职业化的事业。临时政府坚持司法独立原则,在短短一百多天的时间里颁布法律确立了基本司法制度,设立了地方审检厅,并积极筹划司法官考选。北洋政府司法官职业化更大规模、更规范地推进,也较逊清和民国临时政府更稳健,初级审判厅的裁撤,大理院裁判例、解释例,司法官养成所和司法储才馆都是这一时期司法官职业化建设的引人注目之处。随着北伐革命军的胜利,南京国民政府实现全国形式上的统一,在接下来十年相对和平的环境里,司法官职业化建设取得较大进步,相关法制更加完备,司法官考选更加频繁,司法官培训更有成效,经过司法院法官训练所培训的法官在各法院、司法处起到了顶梁柱的作用。1941年,司法经费全部由中央政府供给,促进了司法独立和司法事业的发展。至1949年12月国民党政权败亡台湾,全国共有法院783所,是逊清的4.5倍,是北洋政府的5.8倍;经过考试训练出身的司法官4163人,是清末的8倍有余,是北洋政府的5.7倍。更重要的是,司法官们显然具有了无罪推定、维护权利等先进理念,疑罪从无的原则在许多证据不足的案件中得到较多运用,无罪判决在控告审、上告审(二审、三审)中屡见不鲜。在司法保障没有保障的“山穷水尽”1条件下,司法官们枵腹从公,平均每年办理300起案件,还为囚粮问题捐献本来就微薄的薪俸,为了当事人利益千方百计地调解等等,显示了不少司法官具有高超的司法技能和高尚的职业操守。但是,社会民众对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司法却啧有怨言,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案件严重积压,诉讼迟缓,百姓不堪其累。这一问题集中反映了民国司法的困境。一是经费困难,案多人少。南京国民政府财政困窘,左支右绌,所得无多的款项单军费、外债两项就一直占80%以上。江西、福建等省用“山穷水尽”在报章上哭穷呼救,更有多地司法官集体索薪不得而罢工。如此司法经费状况下,普设法院、增添法官计划只能是“计划自计划,实际自实际”而已。二是从外国照搬来的法律,扦格不通。例如三级三审制度,在财力雄厚、司法资源充足的英美国家,是为司法公正、权利保障系上多重保险绳,实属法良意美,而移植到中国,则南橘北枳,其趣大异。往往一个案件,来来回回打了十几审还没有任何结果。不少民众向往旧时县太爷快刀斩乱麻的断案方式,实在是良有以也。三是多重干预,司法难以独立。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列强作为民国政府的太上皇可以干预司法,军焰炽张的大小军阀可以干涉司法,达官贵人也可以干涉司法,司法独立无从存在。四是司法腐败。在国民政府财政困窘、左支右绌的情况下,司法经费没有着落,司法官常常数月乃至半年领不到工资,妻儿老小终日难得一饱,加之民国腐败成风的社会大环境,程度不同的贪赃枉法现象较为普遍地存在,涉讼民众怨声载道。民国司法官职业化这段历史,是我国司法发展历史进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有其历史必然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移植西方法律成为必然选择。但是,仅仅盯着国外的某个司法制度进行研究分析,而不考察其赖以存在经济、政治、文化等社会条件,这样的法律移植无法成功。因为人类社会作为一种最高级的物质运动形式,其法律机制运转失之毫厘,社会效果就可能谬之万里。法律移植是如此,在国内进行法制变革也是如此,因为社会是一个紧密联系的整体,政治、经济、文化等都是人为附加上的区分,社会本身并不存在这些分割。所以,欲变革其中任何一个细小环节,也要考察整个社会总体,才有可能制定出科学的改革方案。恐怕这就是民国司法官职业化历史给我们进行司法改革的一点启示吧。在上述思路的引导下,本文分作五个章节。第一章介绍了民国司法官职业化的历史环境和条件,它们不仅是民国司法官职业化展开推进的历史场域,更是形塑民国司法官职业化之性格和命运的无形之手。第二章是对这一坎坷曲折的历史进程的考察。肇端于清末的司法官职业化,在民国得以继续,不仅因为中国的文化危机和民族危机不但没有消除反而加深了,而且撤废领事裁判权的动因还仍然存在。由武汉军政府到南京临时政府,到北洋政府,中间经广州军政府的插曲直到南京国民政府,司法官职业化的制度规范日臻完善,经过训练的司法官群体日渐壮大,素质也逐步提高。第三章通过介绍司法官职业化的各制度内容展示了司法官职业化制度的科学设计,并通过介绍制度的演变,反映了在民国艰难条件下司法官职业化历程的艰辛。第四章是对民国司法官职业化的实证考察,通过司法统计数据、诉讼档案和时人着述探究民国司法官职业化的实际情况,主要包括法院的设置、司法官的配置、司法效率以及司法官的职业素养等方面。第五章是对民国司法官职业化利弊得失及其原因的评析,最后是关于民国司法官职业化之历史借鉴意义的“余论”部分。

贾文溪[3](2014)在《中国档案标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档案标准是针对标准本身的情况开展研究,档案标准化是一个制定、修订、实践标准的动态过程。由互相联系和互相制约的各个标准及相关标准文件组合而成的就是档案标准体系,档案标准体系整体功能性的发挥取决于各个部分的协调情况。制定档案标准是基础,贯彻标准是重要环节,修订标准是为进一步提高制定标准的水平。档案标准体系就是这样一个具有内在联系、功能完备、比例合理、运转协调、高效灵活的标准有机统一体,它不仅包括档案标准体系的层级结构、性质结构、流程结构,内容还要覆盖传统档案和电子文件管理,具有系统性、协调性、相对稳定性、动态性、开放性的特点。论文首先梳理了中国档案标准体系的发展历程,并且对现有的档案行业标准进行了统计分析;其次对档案标准体系的结构要素和内容要素进行了重点分析;然后指出了目前档案标准体系存在的一些问题,论文最后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刘言[4](2013)在《从证据到记忆—档案学之逻辑起点与学科范式嬗变》文中研究表明学科史研究素来是档案学基础理论研究中具有恒久价值但却较为薄弱的一节。长期以来,学界关于档案学学科史的讨论多圄于档案事业史研究当中,而并未单独给予足够重视。逻辑线索和历史线索是学科史研究的两种选择,本文综合运用“逻辑的”和“历史的”思维方法,选择逻辑起点和学科范式作为档案学史研究的两个切入点。通过文献分析和总结归纳,将档案学的学科范式概括为传统范式、现代范式和未来范式三大范式并立存在、互补互足的形态。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论述了传统范式和现代范式的具体内涵,并对正在生长发展中的档案学未来范式做出展望。

郭欣仪[5](2013)在《中国档案学学科制度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档案学是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下,由实践工作中总结、产生的,至今已有六十多年的历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档案学,不仅用自身的理论、结构和功能在学术领域中体现自身价值,而且档案学通过指导实践工作,对推动档案工作的发展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回顾和研究中国档案学学科的形成和制度化进程,自觉反思和及时总结其发展规律,对促进中国档案学学科的发展、完善和成熟具有重要的意义。学科制度是一种结合知识生产与专门人才培养的整合性制度。本文将学科制度理论引入中国档案学史研究,以学科制度的视角,从知识生产层面和学科制度结构两方面探寻中国档案学发展史,历史地呈现其学术延续的脉势,力求用结构化的方法阐明档案学自身的学科背景、理论体系,及其作为一项社会建制在科学领域和社会领域的价值,并说明学科制度理论对于中国档案学学科传承与创新的重要意义,以期对中国档案学学科自身的发展提供启发和借鉴。文章分为五个部分,绪论部分在综述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明确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以及研究思路和方法。文章第二部分通过分析学科制度理论的内涵,阐明其对于研究中国档案学学科发展历程的积极意义——合理解释档案学体制化的内外因素,使中国档案学发展史的研究迈入立体化进程,并为今后档案学学科建设提供借鉴。文章第三部分研究了中国档案学学科知识生产制度,并结合中国档案学建立和发展过程中的社会因素,深入揭示学科建制形成的过程。文章第四部分从职业化研究者、学术团体与学术成果的公开流通和社会评价、权威出版物等方面阐明了中国档案学的学科制度结构。最后,通过总结与反思档案学作为一项社会建制与社会的发展互为烛照、相互渗透的历史进程,提出了促进中国档案学学科完善和成熟的若干建议。

武磊[6](2012)在《档案计量单位研究初探》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通过对当前档案计量单位混乱状况的分析,提出很多计量单位的不足,从而引出计量单位"件"作为档案统计的基本单位,论述其作为档案计量单位的可行性以及适用范围。

尹芬[7](2012)在《档案利用信息反馈指标体系研究》文中指出档案与档案管理是一种普遍存在且意义深刻的社会现象,对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对人类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延续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因为人类不仅因在空间上相互联系而构成社会,而且在时间上前后相继、不断延续,从而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时空统一性和整体连续性就不能得到很好的维系,就难以在现实层面充分实现。今天的档案与各种各样的信息一道,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前所未有的重要作用。档案与其他信息在高度分离的基础上又开始出现重新融合之势,各种信息的相互关系日益紧密而复杂。但档案作为社会实践直接形成的原始记录,在信息大体的整理、保管等操作内容,其涉及面已大大地拓展,形成了一个与整个社会的信息系统密切相连的档案事业。其复杂程度和面临的种种问题也是前所未有的。今天的档案学也不再像其初创时那样,仅仅研究分类、鉴定、检索等操作层问题,而开始更为广泛、深入的宏观层面和理论层面发展延伸,已经形成了一个由若干分支学构成的学科体系,且与相关学科发生了广泛的联系与交叉、融合。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与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作用和意义从未像今天这样广泛而深刻。档案作为一种最重要的本源信心,档案管理作为一种重要的信息工作,必然会触及这些根本性问题。虽然笔者不可能对信息的根本问题进行充分研究,但是会对其有所涉及。这种涉及尽管是粗浅的,但是希望得到相关学界对这些问题的关注和深入探讨,为档案事业的发展进绵薄之力。本文以档案利用信息反馈指标体系为研究对象,从信息指标入手,提出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指标体系,通过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对指标体系进行赋值与验证,最终能够得到一个具有较为科学、实用的指标体系,来指导档案利用工作。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为四种:调查法、比较分析法、德尔菲法、层次分析法。全文研究内容安排如下:第一部分:结合时代背景提出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问题所在,阐述研究选题的目的、意义和内容,展现研究思路、方法以及创新点。第二部分:对国内外对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研究的文献进行回顾和综述,总结国内外学者研究的中心主要集中在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收集、机制和人才的培养等方面,并对各方面研究的薄弱环节进行了总结。第三部分:根据研究的课题,对档案利用信息反馈指标体系的构建进行说明,参数到构建的意义以及构建的原则和内容都做了详细的阐述,就是为了使读者对指标体系的数据有更清楚的认知。第四部分:本文运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在指标体系设计过程中以比较研究法和调查法确定相关指标,运用德尔菲法对指标的重要性程度进行排序,进一步以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在此基础上初步构建了档案信息化指标体系,这也就初步保证了指标体系设计的科学性。第五部分:将指标体系与现实情况作对比,在提高实际工作的效率的同时,以对比研究的结果修正指标体系,最终构建成了一个比较科学系统的指标体系。第六部分:根据前面五章的分析和研究对全篇内容进行概述与总结,归纳研究中的不足之处,并对今后我国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研究方向做出进一步的展望。

蒋静[8](2010)在《加强档案工作诸环节间的定量研究——对档案管理学研究的一点看法》文中认为本文简要介绍加强档案工作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和利用诸环节间的相互关系和定量研究。

翟彬偲[9](2010)在《档案计量学科构建若干问题探析》文中指出当今时代,几乎找不到一个科学领域没有受到数学方法、电子计算机和其他技术在某种程度上的渗入。这种现象的存在和变化,导致一种普遍的趋势,即科学研究的数学化和定量化。从定性到定量是现代科学学科发展的必由之路。我国档案学一直比较偏重于采用传统的研究社会科学的方法,较多地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在定量研究方面的发展则相对滞后。然而,随着现代科学数学化的发展,各学科相继精密定量化,与此同时,档案学学科自身也越来越多地渗透自然科学、技术科学等的内容。因此,构建档案计量学学科,是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和档案学学科自身发展所赋予的必需课题。本研究论文立足于档案学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研究方法,借鉴档案学学科体系其他分支学科和文献计量学、情报计量学、历史计量学和经济计量学等相关学科的经验和方法,在分析构建档案计量学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的基础上,对“档案计量”的基本问题进行介绍,并对档案计量学的定义、研究对象、任务、意义以及档案计量学的学科属性和学科结构等基本内容进行阐述,进而探讨了在档案计量学构建中面临的相关问题和解决对策。本文的正文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构建档案计量学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该部分主要从必要性和可行性的角度分别阐述了构建档案计量学科的背景。第二部分:档案计量的基本问题该部分对档案计量的定义进行阐述,进而对其特点、表现形式和运用的原则进行分析。第三部分:档案计量学的基本范式该部分首先对何谓“档案计量学”进行分析,进而从研究对象、任务、意义以及学科属性和学科结构等基本方面对档案计量学进行总体的把握。第四部分:档案计量学构建面临的问题和对策该部分在前文研究的基础上,概述了当前构建档案计量学现有发展和存在的不足,并对如何构建档案计量学科提出一些建议。

金慧[10](2010)在《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述评(1979-2008)》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民国档案是国家档案全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国家的宝贵历史财富,不仅备受档案学者、历史学者、情报学者的重视,而且人类学者、医药学者等也对其垂青之。早在建国初期,就有一些学者开始了对民国档案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对民国档案的研究越发深入,涌现出一大批研究民国档案的成果。本文通过对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CSTJ)、超星数字图书馆等收录的1979~2008年间民国档案研究成果的定量分析,探讨该领域近30年来的整体态势和进展情况,并得出相关结论,以期能对民国档案研究及民国档案工作的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全文共分为三个部分。绪论:这一部分主要是对本文的写作缘起、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做了简要说明。第一部分: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概况。这一部分运用文献计量学的方法,从年度分布、期刊分布、主题分布、作者分布等角度分析了三十年来有关于民国档案研究的期刊论文、论着、课题、工具书、学位论文、会议论文等的情况。第二部分: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取得的成就。这一部分阐述了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的特点,即指导思想的科学性、研究内容系统全面性、研究方法多样性、研究成果时代性。取得的成就体现在民国档案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研究成果突出,建立了全国民国档案资料目录中心,而且加强了与台湾等地的交流合作等方面。第三部分: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展望。这一部分从正反两方面进行了剖析。一方面,民国档案研究的定量研究运用较少,实践研究比较薄弱,研究成果比较单一,人才培养有待加强;另一方面,文章从引入多种研究方法,有针对性的加强各方面的研究,增强横向沟通联系,加强人才培养展望了民国档案研究的未来。结语:建设民国档案学是民国档案研究生存与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加强档案工作诸环节间的定量研究——对档案管理学研究的一点看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档案工作诸环节间的定量研究——对档案管理学研究的一点看法(论文提纲范文)

(1)近十年(2005-2014年)中外档案学研究热点对比(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述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重点、难点、创新点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重点和难点
        1.4.3 创新点
    1.5 研究方法
        1.5.1 文献研究法
        1.5.2 比较研究法
        1.5.3 词频分析法
        1.5.4 共词分析法
        1.5.5 分析归纳法
    1.6 本章小结
2 数据收集和处理
    2.1 数据来源
        2.1.1 中文数据来源
        2.1.2 外文数据来源
    2.2 数据收集
    2.3 关键词处理
    2.4 中外期刊数据整体分析
        2.4.1 中文文献数据整体分析
        2.4.2 国外期刊数据整体分析
        2.4.3 国内外论文关键词数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国内外档案学关键词分析
    3.1 我国档案学关键词分析
        3.1.1 我国档案学高频关键词分析
        3.1.2 我国档案学共词图谱分析
    3.2 国外档案学关键词分析
        3.2.1 国外档案学高频关键词分析
        3.2.2 国外档案学共词图谱分析
    3.3 本章小结
4 国内外档案学学科交叉研究
    4.1 我国档案学学科交叉研究学术梳理与研究现状综述
        4.1.1 我国档案学交叉研究的研究现状定量说明
        4.1.2 研究现状梳理
    4.2 国外档案学学科交叉研究学术梳理与研究现状综述
        4.2.1 国外档案学学科交叉研究现状定量说明
        4.2.2 研究现状梳理
    4.3 国内外档案学交叉研究评述——共性与差异
    4.4 本章小结
5 国内外档案学热点研究梳理——基于关键词分析
    5.1 国内外高频关键词梳理
        5.1.1 国内高频关键词梳理
        5.1.2 国外高频关键词梳理
    5.2 我国档案学热点研究梳理
    5.3 国外档案学热点研究梳理
    5.4 国内外档案学热点对比
    5.5 本章小结
6 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年代演进关系
    6.1 中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年代演进关系
        6.1.1 中国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年代演进关系
        6.1.2 近三年国内研究热点
    6.2 国外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年代关系演进
        6.2.1 国外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年代关系演进
        6.2.2 近三年国外研究热点
    6.3 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热点与年代演进关系比较
    6.4 本章小结
7 国内外档案学研究热点与期刊关系
    7.1 国内档案学研究热点与期刊关系
    7.2 国外档案学研究热点与期刊关系
    7.3 本章小结
8 研究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国内高频关键词共词表
附录2:国外高频关键词共词表

(2)民国司法官职业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论题的选择
    二、概念的解读、界定
    三、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方法
    五、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民国司法官职业化的历史条件
    一、政治条件:半殖民地上的军阀政治
    二、经济条件:天灾人祸下的国贫民穷
    三、文化条件:直面传统而来的欧风美雨
        (一)传统司法文化的特质
        (二)鸦片战争后的西学东渐
    四、直接动因:撤废领事裁判权
    五、实践基础:清末司法官职业化
        (一)清末司法官职业化的主要内容
        (二)清末司法官职业化的历史作用
    小结
第二章 民国司法官职业化的曲折进程
    一、南京临时政府:未及实现的急进之策
    二、民国北京政府:进中有退的稳健之路
        (一)审检所制度的昙花一现
        (二)县知事兼理司法制度的出台
        (三)“法权调查委员会”的来华考察
    三、南京国民政府:法制完备的党化司法
        (一)抗战之前的“黄金十年”
        (二)抗战中的司法调整
        (三)抗战胜利后的司法复员
    小结
第三章 民国司法官职业化的制度架构
    一、考试制度
        (一)考试制度的演变
        (二)考试制度的主要内容
    二、培训制度
        (一)培训制度的演变
        (二)培训制度的主要内容
    三、任用制度
        (一)任用制度的演变
        (二)任用制度的主要内容
    四、职业保障制度
        (一)职业保障制度的演变
        (二)职业保障制度的主要内容
    五、职业伦理制度
        (一)职业伦理制度的演变
        (二)职业伦理规范的主要内容
    六、考核奖惩制度
        (一)考核奖惩制度的演变
        (二)考核奖惩制度的主要内容
    小结
第四章 民国司法官职业化的实证考察
    一、司法官群体的规模
        (一)法院的设置
        (二)司法官的配备
    二、司法官群体的质量
        (一)文化素养
        (二)办案质量
    小结
第五章 民国司法官职业化的评析
    一、民国司法官职业化的成效
        (一)法院筹建与司法官的培养规模日益扩大
        (二)司法官职业化的制度日益完善
        (三)部分司法官表现出较高的职业素质
    二、民国司法官职业化的缺憾
        (一)司法不能真正独立
        (二)司法资源不足
        (三)司法腐败
        (四)司法长官变动频繁
    三、“民国司法弊病之渊薮”——案件积压问题
        (一)法律制度抄袭外国,扦格难行
        (二)民生困难,犯罪多发
        (三)司法经费极度匮乏
    小结
余论 法制的现代化要以社会的现代化为前提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我爱西政(代后记)

(3)中国档案标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0.1 相关概念及范畴
    0.2 研究背景及现状
        0.2.1 国际背景
        0.2.2 国内背景
        0.2.3 研究现状
    0.3 研究目的及意义
    0.4 研究思路、特点及不足之处
1 中国档案标准体系建设发展历程
    1.1 中国档案标准体系的萌芽阶段(1949—1978)
    1.2 中国档案标准体系的理论探索阶段(1979—1990)
    1.3 中国档案标准体系的实践引导阶段(1991—2000)
    1.4 中国档案标准体系的规划体系阶段(2001年至今)
2 中国档案标准体系的结构与内容分析
    2.1 中国档案标准体系的结构分析
        2.1.1 档案标准体系的层级结构
        2.1.2 档案标准体系的性质结构
        2.1.3 档案标准体系的流程结构
    2.2 中国档案标准体系的内容分析
        2.2.1 档案标准体系的物理管理分析
        2.2.2 档案标准体系的逻辑管理分析
3 中国档案标准体系存在的问题
    3.1 档案标准体系缺乏科学的规划和设计
    3.2 档案标准体系内部分内容存在交叉矛盾的现象信息化标准制定滞后
    3.3 档案标准体系的国际采标率较低缺乏有效的标准动态维护机制
    3.4 档案标准体系宣传不够建设主体缺乏开放性和透明性
    3.5 档案标准化专业人才不足
4 中国档案标准体系的建设发展对策
    4.1 加强档案标准体系的顶层规划与设计
    4.2 借鉴国际经验建立动态维护机制不断完善档案标准体系内容
    4.3 加大对档案标准体系表的宣传与支持
    4.4 通过多种途径培养档案标准化人才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的情况

(4)从证据到记忆—档案学之逻辑起点与学科范式嬗变(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二、 研究现状
    三、 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逻辑起点与学科范式
    一、 什么是逻辑起点
    二、 范式概念与范式理论
    三、 逻辑起点与学科范式的关系
    四、 学科内部不同范式之间的关系
    五、 档案学的逻辑起点与学科范式
第二章 传统范式——作为历史证据的档案
    一、 以历史证据作为逻辑起点
    二、 传统范式的内涵
        (一) 历史学的比邻学科
        (二) 来源原则与档案的证据属性
        (三) 以保管为实践取向
        (四) 国家档案与制度档案学
    三、 传统范式理论基础探寻
        (一) 历史主义与逻辑主义
        (二) 结构主义思想
第三章 现代范式——作为信息要素的档案
    一、 以信息要素作为逻辑起点
    二、 现代范式的内涵
        (一) 大文件概念与广义文件概念
        (二) 文件运动理论研究与档案的信息属性
        (三) 以利用为实践取向
        (四) 组织机构档案与技术档案学
    三、 现代范式理论基础溯源
        (一) 系统论
        (二) 控制论
        (三) 信息论
第四章 档案学未来范式展望
    一、 逻辑起点的转变——从证据到记忆
    二、 重新认识档案记忆的客观性与真实性
    三、 重新界定档案工作与档案学形象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的论着、论文
致谢

(5)中国档案学学科制度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1.3 研究目的
    1.2 研究思路与方法
        1.2.1 主要内容框架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的创新
        1.3.1 研究视角的创新
        1.3.2 研究内容的创新
    1.4 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4.1 档案学史的相关研究成果综述
        1.4.2 学科制度在中国的研究成果综述
        1.4.3 学科制度与中国档案学结合的研究成果综述
第二章 学科制度理论
    2.1 学科制度的概念
    2.2 学科制度的内涵
        2.2.1 知识生产的制度
        2.2.2 学科制度结构
    2.3 学科制度理论研究档案学的重要意义
        2.3.1 迈入档案学发展的立体化进程
        2.3.2 解释档案学体制化的内外因素
        2.3.3 对今后档案学学科建设提供借鉴
第三章 档案学学科知识生产的制度
    3.1 评判档案学知识的有效性、合法性
        3.1.1 档案学的科学内涵
        3.1.2 档案学学科的建立
    3.2 划清档案学知识的内容、界限
        3.2.1 研究对象的独立性
        3.2.2 学科体系的规范性
        3.2.3 研究方法的成熟性
    3.3 规范协调档案学知识的地位、等级
        3.3.1 档案学性质的演变
        3.3.2 政府主导下档案学的地位
第四章 档案学学科制度结构
    4.1 档案学研究者的职业化
        4.1.1 档案学专门教育的开端
        4.1.2 档案学研究发展的制度因素
        4.1.3 档案学学术共同体的特点
    4.2 科研成果在学术共同体和社会中的流通和评价
        4.2.1 档案学实践工作会议交流
        4.2.2 档案学学术交流的其他形式
        4.2.3 档案学社会评价体系
    4.3 权威出版物
        4.3.1 档案学教材的初期发展
        4.3.2 档案学学术刊物的初期发展
第五章 小结
    5.1 档案学与社会发展的互动
    5.2 对档案学人的责任
参考文献
致谢
研究生期间发表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附件

(7)档案利用信息反馈指标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
    1.5 研究重点与难点
    1.6 研究方法
        1.6.1 调查法
        1.6.2 比较研究法
        1.6.3 德尔菲法
        1.6.4 层次分析法
    1.7 研究创新点
2 国内外相关文献研究综述
    2.1 国外发展现状
    2.2 国内发展现状
        2.2.1 档案利用信息反馈的内涵
        2.2.2 信息反馈存在的问题
        2.2.3 信息反馈的对策
3 档案利用信息反馈指标体系构建说明
    3.1 参数
    3.2 构建意义
        3.2.1 指标体系内容创新点
        3.2.2 支撑方法的应用
    3.3 建立依据
    3.4 建立原则
        3.4.1 客观性原则
        3.4.2 科学性原则
        3.4.3 系统性原则
        3.4.4 可操作性原则
        3.4.5 远瞻性原则
        3.4.6 可比性原则
    3.5 评估对象的确定
4 档案信息化指标体系的权重赋值和计量公式的建立
    4.1 德尔菲法的指标及重要性判断
        4.1.1 专家小组的确定
        4.1.2 设计调查表
        4.1.3 专家意见的汇总和统计分析
        4.1.4 德尔菲法的数据处理
    4.2 层次分析法的权重的确定
    4.3 档案利用信息反馈指标体系的构建与计量公式
5 档案信息反馈指标体系的应用
    5.1 指标体系在实际工作中的优势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研究不足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发表论文

(9)档案计量学科构建若干问题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一、写作缘起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
    三、论文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四、论文创新之处和研究局限
第一章 构建档案计量学科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第一节 构建档案计量学科的必要性
        一、现代科学数学化趋势的影响
        二、档案学学科发展的必然产物
        三、档案学领域相关问题,同其他社会现象和过程一样,都存在着数量和质量统一的原则
    第二节 构建档案计量学科的可行性
        一、学科构建的基本条件
        二、档案计量学科构建可行性分析
第二章 档案计量的基本问题
    第一节 档案计量方法的特点
        一、深刻的描述
        二、高度的概括
        三、准确的评价
        四、良好的预测
    第二节 档案计量方法运用于档案学研究的主要表现形式
        一、揭示档案工作现象和过程
        二、剖析档案工作活动的本质
        三、探究档案工作运动的规律
        四、寻求档案工作的经验和启示
    第三节 运用档案计量方法的几点原则
        一、档案学研究中运用档案计量方法,不仅要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为指导,而且要与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原则相结合
        二、档案计量方法不等同于数学方法在档案学研究领域的应用
        三、将档案计量方法建设成档案学专门的研究方法
第三章 档案计量学的基本范式
    第一节 档案计量学的研究对象
    第二节 档案计量学的研究任务
    第三节 档案计量学的研究意义
        一、提高档案学研究的科学性,促使档案学研究进一步精密化
        二、得出仅凭定性研究不能或不易得出的结论
        三、研究的领域更加广泛,不断丰富档案学学科理论体系
        四、深化研究的深度,更准确深入地揭示所研究的问题
        五、对档案学领域相关问题的处理更加科学和有效
        六、可能会使传统的档案学相关结论得到重新修订
    第四节 档案计量学的学科属性
    第五节 档案计量学的学科结构
        一、学科论
        二、实践论
        三、方法论
第四章 构建档案计量学面临的问题和对策分析
    第一节 档案计量研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一、档案计量研究的现有进展
        二、档案计量研究存在的不足
    第二节 构建档案计量学学科的对策
        一、正确对待档案学研究的计量方法
        二、大力培养档案计量研究人员
        三、重视档案计量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的研究
        四、加强档案计量的应用研究
        五、在档案计量基本理论和应用技术的研究基础上,构建档案计量学学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10)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述评(1979-2008)(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写作缘起
    二、研究现状
        (一) 大陆地区
        (二) 台湾地区
    三、研究方法
第一部分 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概况
    一、期刊论文的检索
        (一) 发文量年度统计分析
        (二) 发文量期刊分布
        (三) 研究主题统计分析
        (四) 研究论文作者分析
        (五) 系统及单位分布
    二、专着的检索
        (一) 检索结果概述
        (二) 检索结果分析
    三、课题检索情况
        (一)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
        (二) 国家档案局课题项目
        (三) 各档案馆(局)科研项目
        (四)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教育厅人文、社科及教改项目
    四、工具书
        (一) 指南
        (二) 标准
    五、会议论文、学位论文
        (一) 会议论文
        (二) 学位论文
第二部分 民国档案研究的基本特点和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民国档案研究的基本特点
        (一) 指导思想的科学性
        (二) 研究内容的系统全面性
        (三) 研究方法的多样性
        (四) 研究成果的时代性
    二、民国档案研究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 民国档案研究队伍日益壮大
        (二) 民国档案研究成效显着
        (三) 目录中心建设发展迅速
        (四) 对外交流日益增多
第三部分 民国档案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民国档案研究存在的问题
        (一) 定量方法运用较少
        (二) 实践研究比较薄弱
        (三) 研究成果比较单一
        (四) 人才培养有待加强
    二、民国档案研究的对策
        (一) 引入多种研究方法
        (二) 有针对性的加强各方面的研究
        (三) 增强横向沟通联系
        (四) 注重人才培养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四、加强档案工作诸环节间的定量研究——对档案管理学研究的一点看法(论文参考文献)

  • [1]近十年(2005-2014年)中外档案学研究热点对比[D]. 施蕊. 浙江大学, 2016(02)
  • [2]民国司法官职业化研究[D]. 吴冀原. 西南政法大学, 2015(03)
  • [3]中国档案标准体系研究[D]. 贾文溪. 辽宁大学, 2014(02)
  • [4]从证据到记忆—档案学之逻辑起点与学科范式嬗变[D]. 刘言. 苏州大学, 2013(08)
  • [5]中国档案学学科制度化研究[D]. 郭欣仪. 上海交通大学, 2013(07)
  • [6]档案计量单位研究初探[J]. 武磊. 兰台世界, 2012(11)
  • [7]档案利用信息反馈指标体系研究[D]. 尹芬. 安徽大学, 2012(10)
  • [8]加强档案工作诸环节间的定量研究——对档案管理学研究的一点看法[J]. 蒋静. 价值工程, 2010(18)
  • [9]档案计量学科构建若干问题探析[D]. 翟彬偲. 云南大学, 2010(05)
  • [10]三十年来民国档案研究述评(1979-2008)[D]. 金慧. 云南大学, 2010(05)

标签:;  ;  ;  ;  ;  

加强档案工作各环节的量化研究——对档案管理研究的看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