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彼得一世变法“心法”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

论彼得一世变法“心法”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

一、论彼得一世改革“心法”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廖琪琪[1](2021)在《林万里汉译《大彼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杨瑜[2](2021)在《基于历史情境的初中历史教学过渡语应用研究》文中认为

粟孟林[3](2014)在《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与迎拒(1840-1919)》文中认为本文以1840—1919年法国大革命在中国的传播为线索,以维新派、立宪派、革命派和新文化派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和迎拒为重点,深入地探讨三个方面的主要内容:一是从中外“革命”话语权的竞争来分析,中国知识界建构起来的法国大革命观,不断地在突破传统的革命话语霸权,并获取现代革命话语的强势地位;二是从革命思想的嬗变来分析,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历经四个不同阶段,并突出体现了传统革命下的“法国大革命”、悖论中的“法国大革命”、工具理性下的“法国大革命”和文化观念下的“法国大革命”等不同的阶段特点,并客观地促进了革命主体、革命伦理价值观和革命理想等诸多革命思想方面的变化;三是从社会——思想互动层面来分析,1840—1919年间的社会变迁,特别是社会权势变迁影响着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同时,他们所建构的法国大革命观又反过来助推着这段时期的社会新发展。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选题依据和相关概念界定;概述课题的学术研究动态,并阐明其理论和现实意义;重点介绍课题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最后介绍本课题的创新与不足之处。第二章:研究1840—1894年间法国大革命初践中国。探讨法国大革命初践中国的社会背景——西力冲击和清廷统治下的内政变迁;并分析在传统革命观念的影响下,近代知识界如何初步建构其法国大革命观,重点聚焦在魏源、徐继畲、姚莹等经世派和王韬、郑观应等洋务派身上;并阐明洋务运动后革命观念的新变化。第三章:研究1895—1911年间维新派和立宪派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重点分析甲午战争后,传教士李提摩太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客观辨析“康有为借法国大革命推进光绪帝改革”的观点。深入剖析“己亥建储”后,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为扞卫“庚子勤王”的正当性而建构起的法国大革命观。客观探讨清末新政后,康、梁等立宪人士对法国大革命观的重新建构。重点讨论维新派和立宪派所建构的法国大革命观之影响。第四章:研究1900—1911年间革命党人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和迎拒。分析革命党人全面建构法国大革命观的国内政治背景,即义和团运动后清政府的权势全面衰落。追述19世纪下半期日本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重点分析在日本思想界的影响下,革命党人对法国大革命的全面建构,并以此为革命典范。客观研究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异同,并从中得出辛亥革命的启示。第五章:研究1912—1919年间近代中国社会革命的兴起和革命典范的转换。探讨“法国大革命”精神对民国政治的影响。分析新的社会背景下,俄国革命如何逐渐取代法国大革命成为近代中国知识界的新革命典范。结语:概述近代中国知识界建构和迎拒法国大革命的四个阶段,以及分析每个阶段所表现出来的特点,并归纳总结出其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作用。

路阳[4](2010)在《康有为对日俄改革史研究解析》文中研究表明康有为为使其变法获得观念合理性,系统地研究日俄改革史,希冀为中国找到救亡图存的范式,从而构思出了"以俄国大彼得之心为心法,以日本明治之政为政法"的改革思路。在研究过程中,康有为形成了仿洋改制与托古改制并举的创新思维。

李新丽[5](2009)在《中国近代报刊与人的现代化 ——以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为考察对象(1896-1907)》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通过追溯梁启超报刊活动的演变轨迹(1896-1907),意在探究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初期这一特殊的历史时空中,中国近代报刊在提升人的现代化问题上所作出的杰出努力,并试图勾画出梁启超主持的《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三份报刊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递嬗的过程。以大众传播与人的现代化为理论框架,旨在研究梁启超主持的这三份重要报刊《时务报》、《清议报》和《新民丛报》在“人的现代化”这个议题上的演进逻辑。研究表明:“人的现代化”贯穿其中,三份报刊之间有一脉相承的关联,《时务报》创下的规模,在《清议报》上得到继承和改进;《清议报》是《新民丛报》的前身,梁启超早年提出的一些观念和理论,要到《新民丛报》时期才趋于成熟,并进一步加以发挥。戊戌维新时期的《时务报》重在“开官智、求自强”,以唤起舆论的关注;浸润于日本自由民权运动中的《清议报》不仅重在让国人“知时局”、“厉国耻”,更以“倡民权”和“开民智”为其旨归;《新民丛报》更是继承了《时务报》所开创的规模,《清议报》所标榜的“倡民权”和“开民智”的宗旨,尤为值得一提的是,《新民丛报》直接打出“新民”的旗号,令时人观听为之一耸,且惠泽后世。具体落实到本文所要涉及的内容,即:中国近代报刊与人的现代化之间的互动关系问题,本文的编排也体现了这种信念。(“人的现代化”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存在着不同的表述形式,由“开官智”、“振民气”和“新民德”次第完成人格发展)即:在《时务报》看来,当务之急在于开通风气,启发官智;作为海外论坛的《清议报》更是以激发“国民之正气”作为其办报之宗旨;《新民丛报》的关切在于培育兼具传统与现代精神气质的“新民”。第一章,重在追溯人的现代化源流及其具体指标、探究大众传播与人的现代化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以《时务报》上的言论、译报以及女性解放话语来考察《时务报》在“人的现代化”的具体作为;第三章,以《清议报》上的言论及其极具特色的文体对话来考察《清议报》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的跟进;第四章和第五章重在阐述分析《新民丛报》在“人的现代化”问题上的发展,作为一份百科全书式的报刊,《新民丛报》所呈现的面貌,是《时务报》和《清议报》的继续发展及不断蜕变的结果,同时还吸收了日本明治维新后杂志的经验。本文研究方法采用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即质化研究和文本分析的结合。

刘兴晖[6](2004)在《欲借他山石攻璞 更搜欧法新九州》文中认为康有为是近代政坛文坛都颇有影响的一位领袖人物,为中西文化的交流作出了贡献。建国五十多年来,康有为与中西文化交流的研究取得了相当的成果。主要可概括为在中西文化比较的 基础上对其大同思想,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教育人才观的研究等六个方面的内容。

刘丽,胡槿,杜华[7](2001)在《2000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文中指出

欧阳小华[8](2001)在《康有为仿洋改制思想初探》文中提出晚清戊戌改革第一次全面提出了中国近代化的纲领 ,是中国资产阶级近代化运动的首次尝试。康有为仿洋改制思想则是这次改革的理论依据和思想武器。本文主要论述以下几个问题 :一 ,康有为仿洋改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 ;二 ,康有为仿洋改制思想的三部代表作 :《俄彼得变政记》、《日本变政考》、《波兰分灭记》 ;三 ,康有为仿洋改制思想的历史意义

费路,赵瑾,马洪林[9](2000)在《论康有为欧洲历史研究的类比法》文中指出康有为不仅是一个思想家、政治家 ,而且是一位历史学家 ;他不仅有研究中国历史的着作 ,也对世界其他国家的历史进行了阐述。他研究欧洲特别是德国的历史采用了“类比法”,将中国历史的观点和尺度应用于研究外国历史 ,使欧洲、德国等的历史发展成为中国的“镜子”,以呼唤国人学习西方 ,进行改革 ,选择君主立宪的制度。从历史学的角度 ,康氏的历史类比法虽然只涉及到表层现象 ,但作为历史研究从传统到现在的过渡 ,已反映出由旧到新的历史写作形式的转轨。这种新世界历史观 ,不再被视为一种不断循环的历史倒退论 ,而是一种革命性的进步。

李育民,李斌[10](2000)在《论彼得一世改革“心法”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

二、论彼得一世改革“心法”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彼得一世改革“心法”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与迎拒(1840-1919)(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课题研究缘由与概念界定
        一、课题研究缘由
        二、概念界定
    第二节 课题研究的学术动态与意义
        一、课题研究的学术动态概述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第三节 课题研究的内容、方法与创新
        一、课题研究内容
        二、课题研究方法
        三、课题研究的创新与不足
第二章 内外交困与“法国大革命”的初践中国
    第一节 西力冲击与清末知识界对法国的两种反应
        一、“睁眼看法国”
        二、“反对法国天主教”
    第二节 内政变迁对儒家及其革命观的挑战
        一、太平天国运动对儒家及其革命观的挑战
        二、洋务运动与“效西救儒”
    第三节 清末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初步建构
        一、鸦片战争后近代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认知
        二、洋务运动期间近代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初步建构
        三、革命观念的初步变化
第三章 政制变革与“法国大革命”的现代性运用(一)
    第一节 甲午战争与清末知识界的“维新改革”
        一、甲午战后清末新兴势力的崛起
        二、甲午战后清末知识界的取向转型
    第二节 戊戌变法与维新派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
        一、李提摩太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及其影响
        二、康有为借“法”促“改”之真伪
        三、“己亥建储”与庚子勤王——现代革命的初次尝试
    第三节 清末新政与立宪派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
        一、清末新政与立宪派的反“革”思想
        二、立宪派对“法国大革命”的建构与迎拒
    第四节 维新派与立宪派的法国大革命观之影响
第四章 政制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现代性运用(二)
    第一节 清政府的权势危机与新革命因子的出现
        一、庚子拳乱与清廷丧失思想文化的主导权
        二、“东南互保”对清廷中央威权的挑战
        三、科举制改革与新革命因子的出现
    第二节 政制革命与近代中国的“法国大革命”典范
        一、日本知识界的“法国大革命”观及其对晚清中国志士的影响
        二、革命派对“法国大革命”的现代性建构
    第三节 现代革命的开启——辛亥革命
        一、辛亥革命与法国大革命的关系
        二、辛亥革命的反思
第五章 社会革命与革命典范的转换
    第一节 “法国大革命”精神对民国政治的影响
        一、“法国大革命”精神与反袁复辟
        二、儒家复兴与“法国大革命”典范的余波
    第二节 革命典范的转换——社会革命的兴起
        一、辛亥革命前“社会革命”的论争
        二、辛亥革命后“社会革命”的新背景
        三、革命典范的转换——“俄国革命取代”“法国大革命”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4)康有为对日俄改革史研究解析(论文提纲范文)

康有为变法主张由秘密转为公开
基于变法需要的日俄改革史研究
康有为仿洋改制与托古改制并举的创新思维

(5)中国近代报刊与人的现代化 ——以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为考察对象(1896-1907)(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言
    第一节 人的现代化发展源流
    第二节 大众传播与人的现代化
    第三节 近代报刊与人的现代化
    注释
第二章 交通官智为时务——以《时务报》为例
    第一节 刊行始末
    第二节 变法框架下开启官智的言论
    第三节 “女性解放”话语
    第四节 译报绘制关于世界知识的地图
    第五节 影响与地位
    注释
第三章 提振民气为权舆——以《清议报》为例
    第一节 刊行始末
    第二节 模塑新型国民的启蒙言论
    第三节 提振民气的编辑思路
    第四节 影响与地位
    注释
第四章 维新吾民为已任(上)——以《新民丛报》为例
    第一节 刊行始末
    第二节 以新民为中心的百科全书杂志
    第三节 前期言论及其流变
    第四节 《新民说》析论
    注释
第五章 维新吾民为已任(下)——以《新民丛报》为例
    第一节 新知识新学说的导入
    第二节 日本文化所担任的角色
    第三节 新知识分子的思想摇篮
    第四节 《新民丛报》的再评价
    注释
结论 行路难——“舆论界之骄子”的新民之路
    注释
参考文献

(6)欲借他山石攻璞 更搜欧法新九州(论文提纲范文)

一、中西文化整体观念之比较与中国近代化
二、从中西哲学的融合到大同思想的产生
三、求“变”的政治与经济思想
四、文学艺术的“新声”
五、教育与人才观
六、伦理文化观

(9)论康有为欧洲历史研究的类比法(论文提纲范文)

康有为是一个历史学家
关于德国历史发展的研究
次要类比
相关的思考和同类的概念
结论

(10)论彼得一世改革“心法”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四、论彼得一世改革“心法”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林万里汉译《大彼得》研究[D]. 廖琪琪. 西华师范大学, 2021
  • [2]基于历史情境的初中历史教学过渡语应用研究[D]. 杨瑜. 鲁东大学, 2021
  • [3]中国知识界对“法国大革命”的理解与迎拒(1840-1919)[D]. 粟孟林.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4]康有为对日俄改革史研究解析[J]. 路阳. 人民论坛, 2010(17)
  • [5]中国近代报刊与人的现代化 ——以梁启超的报刊活动为考察对象(1896-1907)[D]. 李新丽. 复旦大学, 2009(10)
  • [6]欲借他山石攻璞 更搜欧法新九州[J]. 刘兴晖. 克山师专学报, 2004(02)
  • [7]2000年中国近代史论着目录[J]. 刘丽,胡槿,杜华. 近代史研究, 2001(05)
  • [8]康有为仿洋改制思想初探[J]. 欧阳小华. 井冈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1(02)
  • [9]论康有为欧洲历史研究的类比法[J]. 费路,赵瑾,马洪林.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0(02)
  • [10]论彼得一世改革“心法”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J]. 李育民,李斌. 安徽史学, 2000(01)

标签:;  ;  ;  ;  ;  

论彼得一世变法“心法”对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