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推广发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扩大建立信用村(镇)试点工作

全面推广发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扩大建立信用村(镇)试点工作

一、全面推广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扩大建立信用村(镇)的试点工作(论文文献综述)

张婷婷[1](2021)在《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从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开始,中央一共发布了23个聚焦“三农”的中央一号文件,重心都集中到了农村、农业、农民的问题上,突出了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三农”工作的重要地位,也表明了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性、紧迫性。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的报告首次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将其写入党章,证明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我国抓好“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政治高度,体现了我国解决“三农”问题的决心。2018年、2019年、2020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出了科学规划,2021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更是聚焦乡村振兴,提出了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意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不仅是经济和民生的根本,而且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古语云“民以食为天”。马克思指出:“农业劳动是其他一切劳动得以独立存在的自然基础和前提”。(1)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从古至今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农耕文明根基深厚。农业是人民生活的源泉,是国家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农业实力强,国家才能强大。农业起到安邦济民的作用,是治国的关键,农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的决策部署,也是中央自新农村建设以后再次将“三农”问题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乡村振兴直接关乎现代化农村经济体系的建立,也是我国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根据发展经济学和城乡二元经济理论,乡村振兴首先需要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所以振兴乡村经济是乡村振兴战略首要内容。而乡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生产要素的投入,尤其是持续大量的金融资本的投入,这就在客观上需要建立一个覆盖面广、专业化、多层次的农村金融体系。农村金融在乡村振兴过程中担当着重要的角色,也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排头兵。农村金融改革是农村金融能够更好地支持乡村振兴的使命与责任,乡村振兴也为农村金融改革带来重要的机遇,同时农村金融改革更需要现代农业这个大市场。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相对滞后,农村居民收入和消费水平仍然远低于城市居民,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倍差长期高达2.5以上。与此同时,我国农村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性十分明显,东部受益于改革开放、要素流入以及较快的城镇化发展,农村经济实现了率先发展,城乡一体化程度较高,农民收入和消费的城乡差距也相对较小。金融发展方面,东部农村金融机构种类更加丰富、网点覆盖更广、渗透率更高、金融服务能力更强。相对而言,中西部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比较落后,农民收入渠道有限,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增长较慢,农村金融机构相对单一,渗透率低,金融服务能力偏弱,尤其是广大偏远的西部地区获取优质金融服务的难度仍然较大。为此,应着手解决农村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积极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构建促进乡村振兴的金融推进机制。那么,在乡村振兴的进程中,我国以“起点低、发展滞后、政府高度重视”为基本特征的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乡村振兴?我国农村金融发展是否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村金融发展在农村经济发展以及影响农民收入和消费方面呈现出何种规律?农村金融发展的区域不平衡是否造成了农村经济发展的区域不平衡?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是否发生了显着的变化?这些问题均是我国农村经济、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现实存在且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也是研究农村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关键所在。回答上述几个基本问题不仅有助于评价我国促进农村金融发展政策的实施效果,而且可以动态地从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角度理解农村经济发展规律。本文从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和金融资本理论、农村金融发展理论出发,全面分析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性、主要内容和任务,以及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分析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并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分别分析了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和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的供给。从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对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进行实证研究:以理论机制的分析为基础,运用滚动回归模型和TVP-SV-VAR模型从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的视角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同时,运用我国30个省市2002-2017年的省际面板数据,构建PVAR模型实证研究了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研究发现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发展、农村居民收入、农村居民消费具有正向促进作用,而且,农村金融的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强的,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效应次之,对农村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是最弱的。农村金融发展可以从供给、需求两个层面以及资金融通和风险管理两个途径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收入水平提升,并且具有明显时变特征。从时点差异看,新时代的影响强度最大,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时期影响次之,农村改革初期最低,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在这三个时期呈现出台阶式上升的特征。从期限差异看,短期效应最弱,中期有所增强,长期影响强度最强,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和农民收入水平的影响以中长期效应为主。从区域差异看,东、中、西的阶梯性差序格局,东部区域的影响强度最强,中部次之,西部最弱。从实证分析还可以得出,农村金融发展的乡村振兴效应存在着不平衡,这种不平衡体现在长短期限之间和不同区域之间,因此有实现再平衡的必要性。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应当以基础性制度建设和长期性战略为基本方向。在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的基础之上,本文以东北地区的黑龙江省和吉林省的农村金融机构为例,分析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以来,农村金融对乡村振兴支持的相关经验,并提出了金融支持要实现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的思路,最终提出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包括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政策支持体系、金融生态环境、风险分担机制等。

孙超[2](2021)在《信用村镇建设在农商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L县农商行为例》文中提出近年来,县域经济发展速度不断加快,农商行在农村金融市场中始终扮演着主力军的角色,为区域性的“三农”问题提供服务,助力当地经济体系的建设与发展。我国农商行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却存在不少的问题,例如股权结构不合理、缺乏高素质管理的队伍和技术队伍、缺乏创新力,但其中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不良贷款居高不降的现象,从中国基金报发布的数据看,银行业不良贷款率排名前50家银行中,农商行占有28家,不良贷款率最高达20%以上,远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4-5倍,该类问题的出现与农商行不重视信贷管理工作有关,在此形势下,对农商行的信贷管理问题进行研究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农商行在为农民群体办理小额信贷业务时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信息不透明、农商行难以有效控制信贷风险。农村贫困群体是申请小额信贷的主要对象,该类群体的信用记录不完善、难以提供具有价值的抵押物,虽然近年来金融支农力度持续加大,但大部分农民仍然无法通过信贷申请,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三农”问题的解决。本文主要分析和探讨信用村镇建设对于L县农商行开展信用贷款管理的意义。农民群体利用小额信贷能够有效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可扩大生产规模,本文对农民群体申请小额信贷的机制、小额信贷来源以及农商行在为农民办理信贷业务时遇到的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在对有关信用村镇建设的政策进行分析后开展实地调研活动,通过分析相关案例可知,L县农商行当前采用的业务模式能够为广大农民群体开辟信贷渠道。建立征信体系既能够记录农民的信用信息,也能发挥激励与惩处作用,可避免农民群体在办理小额信贷业务时出现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有利于农村地区营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本文开篇对信用、信贷管理、信用村镇等概念进行介绍,对信用村镇建设的相关政策和理论进行解读。其次对国内农信发展进行了简单地概况,分析了国内的信用村镇建设在信贷管理中的发展情况。然后本文重点介绍了L县农商行在信用村镇建设中应用的模式及策略,接着对L县农商行信用村镇建设的情况进行全面论述,主要对该银行采用的征信模式、设置的保障措施、制定的评级制度等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指出该银行在信用体系建设中暴露出的缺陷和不足,包括激励和约束机制的缺失、信用体系缺少完善性、农民群体不重视信用体系、信用评价方法单一、信用保障机制缺失等,并对上述问题的成因进行探究。最后,借鉴我国某些地区和其他国家在信用村镇建设方面取得的成功经验,结合L县农商行的现实情况,提出建立健全信用体系的策略和方法。最后本文研究发现:信用村镇建设可有效改善农村金融环境,它能够降低农民群体申请小额信贷的条件,可简化相关手续,提高信贷额度,农民群体可利用小额信贷参与农业生产活动,可推动农村经济实现快速发展。建设信用村镇也能帮助农商行有效应对和防范信贷风险,加大金融供给力度,使信贷资金发挥有效作用。信用村镇建设,在解决了“三农”发展问题的基础上,还有效解决了农商行自身的管理问题,不仅有效降低了农民的信用风险和不良贷款率的问题,还可以防止农村资金外流,利用农村净储蓄为农业生产活动的开展、农村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使其创造更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可见,信用村镇建设对于当地经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该体系有必要在农村更深入的持续下去。

于海鹏[3](2021)在《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古人云:民以食为天。过去、现在、将来均如此。农业自古以来就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我国作为农业大国,至今农村经济依然比较落后和三农问题仍然很严峻。资金缺乏是困扰新农村建设的最大难题,就目前中国的体制和小农经济形态来说,合作经济才是中国农业实现现代化的成功之路。发展好合作经济根源在于发展农村合作金融,中国农村拥有合作金融存在和发展的土壤。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金融是现代经济的血液”。习近平总书记在2013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农村金融仍然是个老大难问题,解决这个问题关键是要在体制机制顶层设计上下功夫,鼓励开展农民合作金融试点,建立适合农业农村特点的金融体系”。农村合作金融道路现在已经成为世界很多国家普遍存在且发展很成功的选择。河北是中国农村合作金融的发祥地,建国以来河北地区乃至全中国一直为农村合作金融事业而探索,目的就是解决三农问题。但是,河北乃至全中国农村合作金融事业发展一直很缓慢,农村合作金融背离合作制发展方向,指导思想存在偏差,名不副实,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和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都出现了异化,这并不能证明我国不需要合作金融和没有合作金融发展的条件,而是各种其他因素限制了其发展。河北省是农业大省,河北省三农问题关乎精准扶贫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大局。农村合作金融问题已经成为河北乃至全中国解决三农问题的重点、难点、热点,发展农村合作金融势在必行。直到1996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与农业银行脱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道路,也标志着河北农村合作金融进入了独立发展的新阶段。农村合作基金会曾作为农村信用合作社的重要补充、填补了农村金融空白。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不断进行改革深化,从名称中删除了“合作”二字,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兴起。到2015年,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初步完成了股份制改革,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逐步走向商业化和股份制,成为向农村商业银行和股份制联社方向发展的走向异化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农村金融体系中,商业性金融成为主体,政策性金融发展不足,合作性金融逐步消失。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兴起,非正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大量存在,形成了以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为主,多样化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共同发展的局面。首先对农村合作金融进行了概念的界定,把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分为独立发展、探索发展和快速发展三个历史阶段,探讨了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历程,进行了正面和负面分析,分析了存在问题及原因和发展特点等问题。

冯志良[4](2020)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分析 ——以清远市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普惠金融立足于机会平等要求和商业可持续原则,以可负担的成本为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可以让不同区域的不同群体平等地享受金融服务,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促进金融业可持续均衡发展,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推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增进社会公平和社会和谐。中共中央高度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2013年,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上将发展普惠金融作为完善金融市场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2015年12月,国务院印发《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明确我国普惠金融发展的方向与目标。2016年,广东省人民政府出台《广东省推进普惠金融发展实施方案(2016-2020年)》,推动广东普惠金融发展。但广东普惠金融较为不均衡,发达的珠三角区域无论是金融服务的供给,还是群众的使用方面均领先于其他区域。本文选择清远市作为研究对象,是因为该市接壤珠三角区域,但金融服务相对落后,与珠三角差异较大。2013年,清远市启动农村金融改革创新综合试点工作,其中普惠金融是改革的重要工作之一,拟通过试点工作建立和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农村金融要素市场,完善金融政策、财政支持等保障体系、农村金融知识的宣传教育体系,优化农村金融生态环境。本文运用文献分析法、文本分析法,重点从清远市普惠金融试点中各政府部门的职责分工入手,深入挖掘各项普惠金融试点工作的推动安排及落地情况,从使用情况维度、可得性维度及质量维度三个方案充分肯定试点推进中的亮点。运用多变量综合评价法构建普惠金融评价指标体系,全面评价试点效果,全面分析普惠金融试点推动中地方政府存在的问题。最后结合国内外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完善政府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建议,为国内其他地区的政府部门提供借鉴经验。

彭玲[5](2020)在《惠州市金融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精准扶贫”在近几年一直是各界热议的关键词,为了解决贫困这一世界性难题,长期以来无论是国内还是国际社会都做出了相当大的努力。特别是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社会主义国家,消除贫困、实现共同富裕是一代又一代建设者们的最终愿景。十九大报告上提出了扶贫攻坚战略目标:要确保到2020年,我国现行标准下贫困人口实现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整体性区域贫困这一艰巨任务。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收官之年,在这一关键时间点上,如何巩固和深化扶贫成效成了国内社会关注的重点。在做好服务“三农”、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实际工作中,财政扶贫和金融扶贫作为扶贫工作的两大重要利器,在消除贫困、构建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过程中起着相当大的作用。惠州作为珠三角沿海中心城市城之一,靠山面海,西南部连接广州深圳东莞,与香港隔海相望,拥有大亚湾石化产业区、荃湾码头项目、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区、中韩产业技术园、惠东制鞋业等带动惠州经济的主力军,在区域联动带来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惠州东北部属于山区地貌,连接韶关河源汕尾,远离珠三角中心,经济发展缺乏动力,依旧存在相当部分的贫困人口。由于区域差异,市场经济发展程度较低,产业创新模式缺乏动力、融资难还款难、自主“造血”能力低下等问题,阻碍了惠州市扶贫工作的顺利开展。在各级政府、金融机构以及贫困群体自身的共同努力下,随着金融扶贫体制改革和普惠金融体系的逐步构建与完善,惠州市脱贫攻坚任务取得了显着成效,但深层矛盾也逐步凸显。本文基于惠州市龙门县、惠东县和博罗县三个省级贫困县的实际情况,对金融扶贫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通过深度剖析各主体在金融扶贫工作的现状与问题,探讨惠州市金融扶贫的对策及发展趋势。从分章内容来看,本文在提出问题之后,阐述了金融扶贫的相关理论,并对国内金融扶贫得成功案例进行多维分析,进一步梳理惠州市金融扶贫的发展历程及其主要特点。同时,基于实地调研数据具体分析惠州市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及成因,进而结合实际,借鉴经验,提出强化金融扶贫思路建议,找出既凸显本土优势,能解决特殊问题,又适合本地金融发展的金融扶贫之道。

舒凯彤[6](2019)在《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文中认为农村金融是农村经济的核心,完善合理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是保障农村经济稳定发展、持续增长的基本保障,是国家整体发展、产业结构调整、经济战略制定的重要基础。如何构建起适应我国国情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就必须找到与之相匹配的发展模式与路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是指在不同的经济社会环境、不同的发展条件和背景下,农村金融的供给方、需求方以及国家层面以制度的形式做出相应的安排和调整,依据不同的金融发展方法配置信贷资金,以形成功能完备的农村金融市场和完善的农村金融体系,最终形成推动农村经济健康发展的相对稳定的模式。在不断的摸索与探究中,我国的农村金融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显着的成果。但是,无论是在农村金融自身的发展模式还是在改革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许多问题。这里边有历史的也有现实的原因,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找到符合我国农村实际的发展道路,是农村金融改革的当务之急。通过对中国现行农村金融发展状况的调查和分析,发现目前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经济变化的需要,不仅没有更好的解决“三农”问题,反而束缚了农村现代化的进程。主要表现为:农村金融市场体系仍不够健全,农村金融需求结构变迁导致供需结构出现的新的失衡,金融抑制现象长期并且目前仍然存在;从需求角度而言,农户自身的天然特性使其缺少高质量的资产和抵押品大大降低了其农村信贷资源的可获得性,农村金融市场容量扩张与金融基础支撑体系薄弱的矛盾仍然突出;而从供给角度讲,农村金融市场中信贷的供给主要依靠政府政策指导及行政手段进行推动,同时也缺少相应的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为农村金融机构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保驾护航。因此其承担缓解农村借贷资金紧张状况的能力受到相当程度的限制,同时自身在风险管理等方面集聚了不少问题;完整的风险防控体系并未建立,不论是从普及范围还是普及质量上来看都是不达标的,作为农业生产不可或缺的环节,理应肩负起更重要的责任。为了厘清这些问题,有必要对我国农村发展的历程进行系统的梳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政府主导模式(1978-1996年)、“三位一体”模式(1997-2004年)、商业化主导模式(2005-现在)。区别不同模式的关键在于满足金融需求的供给结构和资源配置方式所采取的主要手段,即如何平衡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从微观的角度来看,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可以分为信用主体模式、资产抵押模式和合作金融模式。将研究视角聚焦在金融交易层面,探讨何种金融模式能在最大程度上满足资金供需双方的需要。金融的最核心功能是资金的融通,引导资金流动到价值最大化的领域,价值不应仅仅包含经济价值,还应充分考虑到社会价值、环境价值等方面。而且因为我国的现实情况,农村金融还被赋予了更多重要的责任。不仅仅要促进农业发展、农村进步、农民致富,还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注重环境保护和社会公平,使农民生活的更有尊严。现阶段,农户和资金供给方就好比站在河的两岸远远相望,金融则是将二者连接起来的桥梁,实现农村信贷资金供需的平衡。可以看到,我国农村金融市场机制尚未建立,供给结构不适应需求的变化,市场功能还不健全。究其产生的深层原因,可以归结为农村金融模式变迁的目标设定不明晰、农村金融模式创新的主体动力不足、农村金融模式演进的路径偏差。这些问题的最直接表现就是,农村金融信贷供需主体的失衡,形成了事实上的金融抑制。通过对我国农村信贷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发现农村居民消费水平、农业生产总值和农村居民纯收入与农村信贷差额之间呈正相关关系,即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越高、农民纯收入越高、农村居民消费水平越高,农村资金流出现象越严重;而国家财政支农力度和农村固定投入对优化农村信贷配给起到显着的正向作用,对信贷流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从资金供给上促进农村信贷配给效率的提高,即对农村金融市场的投入不断强化了农村金融体系的建设和农村金融市场功能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农村信贷抑制问题。以上结论为我国农村金融模式的选择提供了重要的参考,政府力量的干预能够促进信贷配置的优化,在一定程度上健全和完善了农村金融市场。但仅仅依靠政府的强制性行政手段从根本上扭曲了金融市场运行的一般规律,弱化了市场机制在农村地区资金配置的作用,加剧了农村信贷市场的调节失灵。因此,将“看得见的手”与“看不见的手”结合起来,以市场自发的力量对农村资金的流动进行调节,将是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必然选择。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为了更好地推进我国农村金融的发展,可以借鉴国外已经成功的有益经验,美国波特切斯特乡村银行模式、孟加拉“格莱珉”模式和印度地区农村银行模式都有值得学习取经的地方。此外,互联网金融、农业供应链金融和新型合作金融模式等新兴金融理论也为我国农村金融体制的改革提供了新的可能,互联网金融与生俱来的高效便利,农业供应链金融所特有的风险把控作用,新型合作金融模式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和较低的监督成本,都是我国农村金融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诚然,改革不会是一蹴而就的,必将经历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农村金融模式的路径选择应主要从以下三个大方面着手:一是健全完备的农村金融体系,二是优化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功能,三是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支撑。例如大力发展土地未来收益权抵押贷、对低息和贴息涉农贷款进行财政补助、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等;农村金融机构应充分利用现有的政策优势,立足自身优势领域积极拓展农村市场。商业银行农村分行应当构建适应农村市场的运营体系,农村信用社则应致力于建立商业化的现代金融模式,村镇银行的未来是走出差别化的“社区银行”道路,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将作为三者的有益补充;保险公司应该将眼光放的长远些,看到农业保险的巨大潜力和增长空间,寻求在政府的支持下稳步推进农业保险业务。农村联保互助小组、商业保险公司、农业再保险公司和保监会将共同构成我国的立体化农业保险体系,把政府和市场的力量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推动农业保险发展的合力。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农村金融体制存在诸多的问题和不合理的地方,但正是因为有不足才有进步的可能。在深入推进农村金融市场化的基础上,以政策完善为改革铺平道路,以农村金融机构为改革主力军,以农业保险体系为改革保驾护航,“三农”问题必将迎刃而解,实现农村发展、农业繁荣、农民富足的愿景,早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唐文婷[7](2019)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文中认为普惠金融强调给社会所有阶层特别是弱势群体提供可负担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成为各国金融体系建设的目标。我国农村金融市场相对落后,农村经济主体面临融资难问题,制约了整个农村经济的发展,因此政府不断推进农村普惠金融的发展。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凸显了缺乏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金融增长成果很可能会被抵消的事实,人们认识到普惠金融发展在带来金融创新的同时,大量脆弱、经验不足的农户由于金融能力的明显不足,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容易发生被侵害的事件,使得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的重要原则得以提出。基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理论和具体做法,本文探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问题,既探讨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原因,也期望为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各相关主体行为提供指导。文章在归纳总结国内外研究动态的基础上,将农村金融消费者界定为满足生产生活需要而使用金融产品或接受金融服务的农户,他们具有融资难、金融能力不足和异质性等特征;在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在于保障农户能以合理的价格获得金融产品和服务,并且其利益不因之而受损;其次,本文对我国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内容和现实情况进行了分析总结。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有待完善,具体表现为法律空白、行为监管不力、金融机构不重视以及农户自我保护不足等;认为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包含金融服务获取权、自主公平交易权和金融消费求偿权,目前来说,这些权益并没有得到完全实现。由于市场、政府(层级)和自组织(社群)是社会治理的三种权力,因此,本文从市场失灵、政府失灵以及农户有限理性和自组织面临的困境方面分析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原因,认为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容易受损的一般原因在于金融机构与农户的主体地位不平等、信息不对称;由政府推动的普惠金融发展也会存在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不力的问题,并运用阿罗不可能定理说明政府无法设计一套完美的农村普惠金融体系来实现农村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利用多任务多阶段委托代理模型,说明普惠金融多政策目标下地方政府对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行为偏差问题,这导致了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未能得到真实性执行;农户具有有限理性特征,农户自组织的农村资金互助社面临搭便车、公共物品供给不足和社员异质性带来的利益诉求不一致等问题,影响了社员作为农村金融消费者的权益实现。在对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原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文章提出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主体有政府部门、金融机构和农户本身。文章接着对这三大主体在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中应该起到的作用和这些作用的实现状况、如何实现进行了探讨:(1)就政府的保护而言,利用博弈论说明行为监管能降低交易者机会主义行为的机率,为金融市场中交易双方选择长期合作行为创造必要条件,实现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以湖南省小额信贷扶贫项目运行为例,说明政府行为选择存在偏差,应完善监管而不是过度参与金融交易,并提出了以法制化作为行为监管的发展方向的观点。(2)就金融机构的保护而言,本文基于镶嵌理论,认为金融机构能通过信任培养、信息沟通和维权制度建立,实现网点业务中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然而,金融机构建立物理网点及培养与农户之间信任关系的成本较高,无网点银行代理业务得以发展。根据国外的发展经验,将无网点银行代理业务分为两类:一类是依赖实体门店的无网点银行代理业务,能利用声誉机制和关联博弈实现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并以湖南省金融扶贫服务站为例进行证明;另一类是依靠通信设备和网络技术的无网点银行代理业务,文章对其发展现状及对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效应进行了总结。(3)在农户的自我保护方面,利用对湖南省农户的调研数据证明农户金融能力的提升与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之间存在正向关系;由于金融能力提升的长期性,农村资金互助社作为低收入弱势农户为获取金融服务而进行合作的组织机制,是农村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的重要形式。运用集体行动的逻辑理论,认为农户制定奖惩规则、坚持封闭性原则和领袖人物存在,能克服“搭便车”行为,组织起来结成资金互助社来实现自身权益的保护。在资金互助社运营的过程中,应处理好异质性社员之间的关系,保证社员获得与付出相匹配的收益,实现社员的共益权、自益权和救济权等金融消费者权益。最后,文章提出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政策建议,包括应明确政府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职责,落实农村金融行为监管,提高普惠金融机构保护农村消费者权益的能力和主动性,以及增强农户自我保护意识和市场参与能力等建议。

周明栋[8](2017)在《第三方治理对农户信用贷款契约有效性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发展中国家农村信贷市场效率低下,农户金融抑制的程度普遍严重,缺乏抵押物是造成农户贷款难的根源。因此,现有文献多是围绕着抵押品或担保方式的创新开展相关研究,而农户的可抵押品始终是缺失并难以处置的。联保方式促进了农户融资,但也出现卸责现象。近年来源于农村商业银行自身发展需要开展的无抵押、无担保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在全国多地相继开展,如广西的百色市、浙江的丽水市、甘肃的平凉市、安徽的安庆市等。江苏也有10多家农商行开展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业务,其中沭阳县、洪泽县、涟水县农户信用贷款占农户贷款的比例都在10%以上,这些农商行主要分布在江苏中北部地区。以沭阳县农商行为例,该行自2013年中开展该项业务以来,信用贷款余额年均增幅超过100%,2016年末余额达10.74亿元,1.84万笔,而利率较担保贷款利率少上浮5-15个百分点,不良率在0.5%以下,大大低于同类农户贷款。但调查也发现,有些地区很难推动农户信用贷款业务的开展。在借贷双方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理论上认为信贷市场的均衡是依靠抵押契约来识别的,通常情况下是高抵押低利率、低抵押高利率两种组合契约来分离市场中的高风险贷款和低风险贷款。低风险的客户能够提供更多的抵押物,即使违约也能变现,而低抵押物的客户,如信用贷款,银行一般认为是高风险客户,利率通常较高。而前文所观察到的现象是,农户信用贷款相比其它同类贷款利率与不良率都低,得到这一结果的唯一解释是上述信用贷款发放中银行与农户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得到了有效缓解。据此提出的问题是,对农户信用贷款的治理是如何缓解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的,从而解决农户融资难和贷款不良率高的问题?所有的交易问题都是契约关系问题,因而深层问题是农户信用贷款契约达成与履行是否更加有效?研究结论对于引导涉农金融机构开展农户信用贷款、拓宽农村金融供给渠道、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麦克希尔将契约分为古典契约、新古典契约和关系契约,威廉姆森(1985)提出用市场治理、三方治理、双方治理和统一治理等四种治理方式与三种契约对应。契约关系在一定的制度环境下发生,与交易特征共同决定了怎样的治理结构更加有效。农户信用贷款是在重复性交易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互相依赖、长期合作的交易关系,属于关系契约。农户信用贷款是关系契约特征最强的贷款类型,这种不是基于可变现资源对等交换的契约关系面临着事前逆向选择和事后道德风险等机会主义行为问题。因而本文将农户的贷款契约行为嵌入到社会网络关系中分析,在农户信用贷款契约关系中,村委干部通过信用村建设这一载体扮演着农户信用贷款的第三方治理角色,当村委干部具有较稳定的任期和较高的威望时,表明其获得到了多数农户的拥护和信任,其人格权威和隐性担保作用也能获得农商行的认可,从而保证信用村建设顺利开展和信用户推荐的有效性。本文从关系契约治理的视角,依据信息不对称理论,探究农商行如何通过改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的治理方式来克服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从而提高农户贷款可获性,控制贷款风险。研究主要内容有:研究内容一:村委能够有效发挥第三方治理机制影响因素分析。村委参与农户信用贷款治理在实践中表现为乡村中介发挥的金融联接作用,村委治理的有效性,不仅需要得到银行的激励从而有积极性参与治理,更主要的是村委必须具备掌握农户信息优势,监督农户贷款使用和促进农户还款的能力。信用村是村委开展农户信用贷款第三方治理的载体,本部分对信用村建设影响因素分析,认为村落结构完整、劳动力丰富、村委能力强、威望高正向影响了信用村创建,也即具备这些条件的信用村才是治理有效的信用村,如果村庄结构瓦解,村委不稳定,即使具有信用村之名,也难以行使信用村治理之实。研究内容二:村委参与农户信用贷款治理的信息传递机制,有利于缓解银行和农户之间信息不对称,降低交易成本,克服逆向选择问题,从而提高农户信用贷款可得性。本部分作两个层面的实证分析,一是将村层面农户信用贷款户均获得额作为被解释变量,将是否信用村作为关键解释变量,反映信用贷款契约治理环境和交易特征的村委、村庄及农户相关特征为其他解释变量,如果创建信用村,村户均信用贷款额提高,则表明以信用村创建平台实现村委参与信用贷款治理是有效的。双重差分模型(DID)实证检验表明村委参与农户信用贷款治理提高了农户贷款可得性。二是将村农户个体层面是否获得信用贷款二值变量作为被解释变量,将是否信用村的信用户作为关键解释变量,农户相关特征为其他解释变量,村委相关特征为工具变量。在村庄边界范围内村委干部在协助农商行采集农户信息并参与信用等级评定中,发挥着对农户信息过滤、处理的作用,有助于解决农户信息不对称,克服逆向选择问题,促进更多的农户贷款契约达成,提高农户信贷可得性。处理效应模型检验表明村委参与信用农户评定有利于农户贷款可得。研究内容三:村委参与农户信用贷款治理的激励机制,有利有防范农户机会主义行为发生,可以克服贷后管理道德风险问题,降低农户信用贷款违约率。促进农户更好地履约。本部分也作两个层面的实证分析,分别以村层面贷款不良率和农户个体层面贷款是否不良分别作为被解释变量,分别以是否信用村、是否信用村信用户作为关键解释变量,以村和农户特征为控制变量,村委特征为工具变量,模型结果验证了假设,在一个村落范围内,村委干部可以借助乡土社会已形成的关系网,有效监督农户贷后生产经营行为,促进农户还款,降低农户贷款违约行为的发生。研究内容四:第三方参与农户信用贷款的治理案例分析。选择对农户信用贷款典型样本地调查,依据农户信用贷款关系型契约特征,以检验社会网络关系在村委第三方治理方面的现实作用。广西田东模式验证搭建信任平台、克服逆向选择与契约达成机制;以江苏沭阳模式强化验证激励机制、克服道德风险与契约履行机制。案例研究进一步证明前述假说论断和实证研究结果,即农村金融机构可以充分依赖乡村权威、声誉机制,解决农户信用贷款信息不对称、缺乏抵押物的现实问题。通过第三方搭建的信息交流和信任平台,实现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的发放。通过案例分析,进一步归纳农户信用贷款契约治理的有效边界、契约达成条件和履约机制。综上所述,本文基于关系型契约治理分析范式,从解决银行与农户信息不对称视角,检验了农户信用贷款第三方治理的有效性。农户贷款具有的市场化、社会化双重属性决定了提高农户贷款可获性、控制农户贷款违约不能仅局限于抵押物或担保方式的创新,还要从加强关系型契约治理、农户信用贷款交易的社会嵌入特征加以考量。近年来,在乡村权威的帮助下,农商行与农户在长期信贷交易中已积累了丰富的信用信息,这些信息成为农户贷款的抵押替代物,农商行据此可以发放无抵押、无担保的信用贷款,而村委干部的参与治理强化了农商行对抵押替代物可置信的威胁,使信用贷款这一关系型信贷契约更加有效。为提高农户信贷可获性,控制贷款不良率,需要更多的农商行改变传统治理方式,充分利用乡村权威,融合社区力量,成为第三方监督力量,缓解因银农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促成信贷契约的达成和履行,增强农户贷款契约的有效性。为更好地推动农户信用贷款业务的开展,促进金融普惠式发展,本文据此提出如下几点建议:一要培育农户契约意识。结合农村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信用体系建设,丰富农户信用信息,建立对信誉良好的农户激励机制,强化对违约农户的惩罚力度。二要推动信用贷款业务开展。实践证明,经过农商行多年的经营积累,农户的信用意识大为增强,农商行与农户之间已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因此农户贷款服务创新不能再局限于抵押或担保方式,应在借鉴吸收相关经验的基础上扩大信用贷款面和贷款额度。三要充分利用农村社会网络关系。农户信贷有别于城市居民信贷,城市信贷可以通过增加抵押物或担保人来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而在农村往往行不通,因为农户拥有的土地等生产要素为集体所有,宅基地上的住房也难以抵押,只能发挥声誉资本的抵押物替代作用。四要改善农商行治理机制。要融合农商行、政府和农村社群力量,构建有效的风控机制;要打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特别是要发挥村干社群接地气的优势,成为第三方监督力量,促进信贷契约的达成和履行,增强贷款契约的有效性。

毛德敏[9](2017)在《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新疆棉花种植业信贷支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4年新疆实施棉花目标价格试点后,棉农资金回流期限加长,植棉风险增大,面对棉花价格下降和棉花种植成本上升,棉农意识到只有改变棉花种植生产方式才能提高植棉收益。然而生产方式的改变离不开信贷资金的支持,因此,棉花目标价格试点后金融机构如何满足棉农不断上升的植棉资金需求?金融机构能为棉花种植提供哪些支持?金融机构如何适应棉花种植业对资金需求的变化,并对其服务模式和支棉政策做出调整?这是目前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面临的最大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本研究以棉花种植主体和涉农金融机构为研究对象,以推动信贷支持棉花种植业为目的,以完善金融服务模式为重点,通过理论与实证分析,探索棉花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信贷支持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路径与对策,并得出如下结论:第一,提高植棉收益的根本途径是通过规模化种植降低棉花生产成本。因此,改变棉花种植模式走规模化、产业化、机械化的生产之路是大势所趋。这需要信贷资金从棉花良种培育、节水灌溉、信息化田间管理、机械化采收、残膜处理等各个环节进行支持。第二,对新疆棉花种植业与信贷支持关系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信贷支持有利于新疆棉花种植业的发展,应该加大信贷支持棉花种植业的力度。第三,棉农信贷需求呈现借贷意愿强、借贷金额大额化、借贷需求多样化等特征。面对棉花价格下降和种植成本增加,传统信贷产品已不能满足棉农的信贷需求,需要金融机构及时创新信贷产品与服务。而棉农所在地区的金融环境特征对棉农借贷意愿影响最大,因此,金融机构有必要尽快改善农村金融环境。第四,信贷供给总量下降、信贷风险上升、信贷产品创新不足、农村资金外流严重是信贷供给不足的主要原因。棉花目标价格试点后,涉农金融机构没有及时调整其对棉花种植业的信贷供给产品与服务,造成了棉花种植业信贷需求与信贷供给的错位。因此,为支持新疆棉花种植业可持续发展,涉农金融机构有必要对其金融服务模式进行调整,实现精准支持棉花种植业。第五,认为棉花种植模式的改变、高产棉田示范区建设、绿色农业生产的实现等离不开信贷支持。因此,从商业性金融、政策性金融和合作性金融三个层面提出适应于棉花目标价格试点的信贷服务模式。认为不同类型金融机构支持棉花种植业的服务模式应有所差异。第六,认为准确定位目标市场和服务对象、积极创新新产品,提供多方位服务、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和风险预警机制、合理制定信贷政策和加快农村金融立法建设是当前较为有效的政策。本研究深度分析了目标价格试点后棉农信贷变化和信贷供给变化,揭示了棉花种植业信贷需求和信贷供给错位的原因。从商业性金融、合作性金融和政策性金融角度,创造性地构建立体的信贷服务模式及其适用对象。提出了棉花信贷产品的创新方向,构造了农业贷款风险预警机制,为信贷支持棉花种植业提供改革路径。

刘姣华[10](2015)在《金融排斥、农民金融发展权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三农”问题是我国最核心的问题之一,连续十几年都以中央一号文件的形式列入亟待解决的问题之首,解决“三农”问题是我们改革的重中之重。中共十七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十二五”规划建议,使得以“共享”为核心的“包容性增长”成为未来中国这几年发展的主旋律,也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价值导向。2014年10月23日十八届四中全会也进一步指出要通过完善立法来保障公民的权利公平,维护社会公平正义,也使权利公平被提上了重要日程。国家在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重点以公平为导向,以均衡增长为核心,实现经济的正义增长,惠及包括农村居民等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人群。普惠金融理论把农民金融发展权、金融排斥和村镇银行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维护农民金融发展权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目标,金融排斥是普惠金融提出的现实原因,村镇银行是实现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径。村镇银行的推出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保障了农民金融发展权。本文构建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并对村镇银行推出后产生的影响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指出当前村镇银行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但可持续发展过程还存在重重问题。在充分借鉴国际典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缓解农村金融排斥、保护农民金融发展权视角下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两步走”战略。论文分为八个部分,第一部分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梳理,指出研究的重点和意义,介绍了研究内容、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分析了可能创新点与不足之处。第二部分对相关概念进行界定,构建了研究的理论基础。第三部分分析了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和原因,指出农村金融排斥对农民金融发展权的影响,并借助“六维度”指标分析了村镇银行设立后在缓解金融排斥方面的作用,实证结果表明村镇银行确实是缓解金融排斥、保障农民金融发展权、进而推动“三农”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第四部分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定义进行了诠释,讨论了影响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并借鉴国外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衡量评判指标以及对商业银行统一监管的条件,构建出衡量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第五部分以湖北省为样本地区,对村镇银行推出后产生的影响以及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了实证分析。肯定了村镇银行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及其目前的可持续发展水平,同时指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原因进行解析。第六部分对美国社区银行、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印尼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等典型农村金融机构进行考察,总结其成功经验,为我国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第七部分提出了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两步走”战略,阐述了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具体措施,并提出了村镇银行向“主行引导的农村社区银行”发展的方向。第八部分,对全文的研究进行总结,提出了促进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政策建议,并对下一步的研究进行展望。综合运用金融学、经济学、社会学、法学、计量经济学等经典理论,遵循科学研究的一般研究范式,对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衡量方法和发展道路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过程中采取经典理论分析整理与计量模型实证分析相结合、宏观总体分析和微观个体分析相结合等多种方法,先后运用向量自回归模型、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村镇银行的发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到以下主要结论:第一,普惠金融理论把农民金融发展权、金融排斥和村镇银行发展有机联系起来:维护农民金融发展权是普惠金融的核心目标,金融排斥是普惠金融提出的现实原因,村镇银行是实现普惠金融的有效途径。村镇银行的推出有效缓解了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保障了农民金融发展权。第二,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可以从村镇银行的资源配置水平、风险控制水平、盈利发展能力和区域环境影响等四个方面进行衡量,对湖北省村镇银行的实证分析表明,村镇银行的发展是可持续的,且发展势头良好,但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偏离市场定位、主发起行绝对控股、经营网点单一、风险控制能力不够、政府支持不足等种种问题,制约了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第三,借鉴美国社区银行、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印尼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等典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经验,提出了我国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应分“两步走”,第一步通过立法、村镇银行、政府和市场的共同力量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第二步村镇银行与主发起行剥离后组建为“主行引导的农村社区银行”。主要创新之处在于:第一,以普惠金融理论为基础,把农民金融发展权、农村地区金融排斥与村镇银行发展三个跨专业、跨领域的问题有机联系起来,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提供一种新的视角和方法。第二,构建了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这一指标体系,具有代表性广、可操作性强的特点,既可用于评价具体某个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能力,也可用于分析比较不同地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第三,提出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两步走”战略,指出在当前阶段可以通过立法、村镇银行、政府、市场四方力量实现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并提出了“主行引导的农村社区银行”长期发展构想,构建“国家农村社区发展银行——地市级农村社区银行总行——农村社区银行——社区营业所”四级组织体系。

二、全面推广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扩大建立信用村(镇)的试点工作(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全面推广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扩大建立信用村(镇)的试点工作(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思路、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2.1 研究思路
        1.2.2 研究内容
        1.2.3 研究方法
    1.3 可能的创新与不足之处
        1.3.1 可能的创新
        1.3.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马克思经济学的农业农村发展理论
        2.1.1 马克思的城乡关系理论
        2.1.2 马克思的农村集体经济理论
        2.1.3 马克思的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理论
    2.2 马克思的金融资本理论
        2.2.1 马克思的生息资本理论
        2.2.2 马克思的信用与信用制度理论
    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3.1 金融抑制与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3.2 金融深化与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3.3 金融约束与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4 相关文献综述
        2.4.1 国外农村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研究
        2.4.2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研究
        2.4.3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农村经济增长影响研究
        2.4.4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增收相关研究
        2.4.5 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研究
        2.4.6 对现有文献的述评
第3章 我国乡村振兴及其金融支持的现状与问题
    3.1 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分析
        3.1.1 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
        3.1.2 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内容
        3.1.3 乡村振兴战略的任务
    3.2 我国乡村振兴的进程与现状
    3.3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必要性
    3.4 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需求分析
        3.4.1 乡村振兴金融需求的主要特点
        3.4.2 乡村振兴过程中的主要金融需求
        3.4.3 乡村振兴金融支持的对象主体
    3.5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供给分析
        3.5.1 我国农村金融体系发展演变
        3.5.2 农村金融供给现状与问题
第4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时变效应分析
    4.1 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分析
        4.1.1 供需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1.2 金融功能层面的影响机制分析
    4.2 变量、数据和时变性检验
        4.2.1 变量和数据说明
        4.2.2 时变性检验
    4.3 实证研究
        4.3.1 TVP-SV-VAR模型
        4.3.2 农村金融发展指数合成
        4.3.3 实证结果分析
    4.4 小结
第5章 我国农村金融发展对乡村振兴影响的区域差异分析
    5.1 模型和数据说明
        5.1.1 PVAR模型构建
        5.1.2 变量和数据
    5.2 实证研究
        5.2.1 平稳性检验和模型估计结果
        5.2.2 脉冲响应分析
        5.2.3 方差分解
    5.3 区域差异分析
    5.4 小结
第6章 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分析
    6.1 黑龙江省农村信用社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2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持乡村振兴案例分析
    6.3 小结
第7章 我国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路径选择与策略
    7.1 构建完善的金融机构支持体系
        7.1.1 进一步健全农村金融体系
        7.1.2 充分发挥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作用
        7.1.3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7.1.4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7.2 构建金融支持乡村振兴的政策体系
        7.2.1 货币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2 信贷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2.3 监管政策支持乡村振兴
    7.3 优化农村金融发展环境
        7.3.1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7.3.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7.4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和风险分担机制
        7.4.1 建立健全农业保险体系
        7.4.2 建立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7.5 加快贷款抵押担保方式创新发展
        7.5.1 创新土地等抵质押方式
        7.5.2 促进担保机构发展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信用村镇建设在农商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L县农商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文献综述
        一、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
        二、信贷风险识别及内部控制机制
        三、信用村镇建设在信贷管理中的应用情况
        四、文献综述
    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信用村镇
        二、信贷管理
        三、信贷风险
    第二节 相关理论
        一、信息不对称理论
        二、金融抑制理论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四、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第三章 L县农商行信用村镇建设情况
    第一节 我国信用村镇建设发展情况及相关经验
    第二节 L县农商行简介
    第三节 L县农商行信用村镇创建情况
        一、总体要求
        二、组织领导
        三、工作流程
        四、考评标准
        五、保障措施
    第四节 L县农商行在信用村镇创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第五节 L县农商行信用村镇建设取得的成果
第四章 信用村镇建设在L县农商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
    第一节 信用村镇创建前L县农商行信贷管理情况
    第二节 信用村镇建设在信贷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农户信用评级标准化
        二、农户经济档案评定等级
        三、文明实践工作“道德信贷”与信用村镇相结合
    第三节 信用村镇建设在信贷管理中取得的成果
        一、农村信用环境明显改善
        二、有效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三、L县农村商业银行经营状况显着提升
        四、有效降低了农民的贷款成本
        五、开创多方共赢良好局面
    第四节 信用村镇建设在信贷管理应用中的不足
第五章 完善L县农商行信用村镇建设在信贷管理中的建议
    第一节 完善制约体系,提高信贷管理的有效性
    第二节 加快信息共享平台的建立
    第三节 建立一套科学完善的信贷风险预警体系
    第四节 加强信贷人员队伍建设
    第五节 完善外部环境建设
    第六节 加强内部控制机制,提高信贷管理的有效性
    第七节 加强信贷文化的建设
第六章 研究结论及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建议
    第三节 不足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的研究成果

(3)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绪论
    一 选题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理论意义
    二 学术史回顾
        (一)国外研究现状
        (二)国内研究现状
    三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
        (二)创新点
    四 研究对象的基本说明
第一章 农村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一节 合作经济的产生与发展
        一 现代合作思想的发展
        二 现代合作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 合作金融概念的界定
    第三节 现代中国的农村合作金融
第二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独立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发展背景
        二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走向独立发展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独立发展阶段分析
    第二节 农村合作基金会
        一 农村合作基金会产生背景
        二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历程
        三 农村合作基金会发展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探索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全面深化改革
        一 正面分析
        二 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背景
        二 农民专业合作社内部开展的资金互助
        三 其他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的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阶段
    第一节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改制
        一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
        二 河北省农村商业银行
        三 石家庄汇融农村合作银行
        四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正面分析
        五 河北省农村信用社发展问题分析
    第二节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一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快速发展
        二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整顿规范
第五章 河北农村合作金融发展分析
    第一节 正面分析
        一 肩负了三农的历史责任和支持三农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
        二 推动了河北农村金融体制改革
        三 推动了城市化和工业化,为河北省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促进了农村金融市场的储蓄动员
        五 做出了很大的社会贡献
    第二节 发展问题分析
        一 正规农村合作金融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二 农村合作金融体系畸形发展
        三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难以承担三农历史重任
        四 农村合作金融历史问题复杂
        五 农村合作金融供给不足
    第三节 发展特点分析
        一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
        二 政府在其中扮演着关键性角色
        三 河北省农村信用合作社占主要地位
        四 新型农村合作金融发展特点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4)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分析 ——以清远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思路
        1.4.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2.1 核心概念
        2.1.1 概念的形成
        2.1.2 概念的对比
    2.2 理论基础
        2.2.1 公共产品理论
        2.2.2 政府间关系理论
        2.2.3 政策性金融理论
        2.2.4 金融排斥理论
第三章 普惠金融发展历程及政府作用框架分析
    3.1 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3.1.1 国外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3.1.2 国内普惠金融发展历程
    3.2 政府间关系框架下的普惠金融发展利益相关方分析
        3.2.1 货币政策机构
        3.2.2 金融监管机构
        3.2.3 财政机构
        3.2.4 政策性金融机构
        3.2.5 商业性金融机构
    3.3 普惠金融政府发展规划及运行情况
        3.3.1 我国普惠金融发展规划
        3.3.2 我国普惠金融运行情况
        3.3.3 广东省普惠金融实施规划
第四章 清远市普惠金融发展现状与政府作用体系
    4.1 清远市普惠金融试点发展的政策背景
    4.2 清远市政府试点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工作
        4.2.1 加快信息化在金融领域的应用
        4.2.2 创新农村融资方式,探索开展多种形式农村产权抵押融资
        4.2.3 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建设
        4.2.4 扎实开展金融扶贫工作
    4.3 清远市普惠金融试点各政府部门职责分工
    4.4 清远市普惠金融试点工作推进安排
第五章 清远市政府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成效评价分析
    5.1 清远市普惠金融试点体系构建及发展现状
        5.1.1 使用情况维度
        5.1.2 可得性维度情况
        5.1.3 质量维度情况
    5.2 清远市政府推进普惠金融发展的评价
        5.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5.2.2 普惠金融指数测算
    5.3 清远市政府推动普惠金融发展的评价结果分析
        5.3.1 政策决策层与执行层缺乏有效推动落地机制
        5.3.2 金融供给层缺乏动力
        5.3.3 金融需求层面缺乏观念
第六章 国内外经验借鉴
    6.1 国外普惠金融发展中的政府作用经验
        6.1.1 印度政府对普惠金融需求方及供给方两端发力
        6.1.2 巴西通过代理银行制提高普惠金融服务覆盖面
    6.2 国内普惠金融发展的政府作用经验
        6.2.1 河南开封兰考县首创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
        6.2.2 浙江台州为小微企业提供全方位金融服务
    6.3 经验借鉴
第七章 普惠金融发展中地方政府作用的优化建议
    7.1 进一步健全普惠金融发展的保障机制
    7.2 进一步强化各级地方金融监督管理局的普惠金融相关职能
    7.3 进一步强化普惠金融基础设施建设
    7.4 增强普惠金融服务对象的金融需求
    7.5 鼓励多方参与,充分发挥科技对普惠金融发展的支撑作用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5)惠州市金融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缘由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概念界定
        一、贫困
        二、普惠金融
        三、金融扶贫
        四、小额扶贫信贷
    第三节 研究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文献述评
    第四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二章 金融扶贫理论、政策与经验
    第一节 相关理论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二、区域经济学理论
        三、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四、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第二节 金融扶贫政策
    第三节 国内金融扶贫经验
        一、依托支柱产业
        二、依托信贷支持
        三、依托基础设施建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惠州市金融扶贫的现状与历程
    第一节 惠州市经济发展概况
        一、金融机构发展基本情况
        二、涉农信贷及保险投放状况
        三、农村地区金融产品及服务情况
    第二节 惠州市贫困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惠州市的贫困现状
        二、贫困原因分析
    第三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发展历程
        一、惠州市金融扶贫历程
        二、惠州市金融扶贫实施情况
    第四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的主要特点
        一、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二、政府主导及金融协同
        三、依托金融领域的发展带动
        四、产业金融扶贫及“电商平台+金融”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惠州市金融扶贫存在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实地调查
        一、受访者基本情况分析
        二、受访者需求分析
        三、金融扶贫的效果及问题分析
        四、贫困地区政府扶贫工作人员访谈分析
    第二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存在的问题
        一、金融扶贫主体功能定位不明确
        二、贫困地区整体金融环境发展滞后
        三、贫困乡镇金融风险暴露水平高
        四、信贷配给及反馈机制相对缺位
    第三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金融扶贫工作涉及多部门跨领域
        二、城乡壁垒弊端凸显金融抑制
        三、金融扶贫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四、金融扶贫长效机制不健全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强化惠州市金融扶贫的思路建议
    第一节 惠州市金融扶贫的思路和原则
        一、宏观方面
        二、中观方面
        三、微观方面
    第二节 强化惠州市金融扶贫工作的具体建议
        一、统筹优化职能部门加强合作
        二、完善金融服务基础设施建设
        三、构建地方金融风险预警机制
        四、完善金融扶贫长效发展机制
        五、加快产业经济发展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 :惠州市金融扶贫调查问卷(扶贫对象)
附录2 :深度访谈提纲(贫困地区政府工作人员)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概念的界定
    1.3 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技术路线
    1.5 创新和不足
第2章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的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的理论基础
        2.1.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1.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1.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2.1.4 制度变迁理论
    2.2 关于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文献综述
        2.2.1 农村金融改革历程研究
        2.2.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现状及问题研究
        2.2.3 农村金融对策研究
第3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及问题分析
    3.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宏观政策体系
    3.2 中国农村金融市场总体情况
        3.2.1 农村信贷供需状况
        3.2.2 农村金融机构体系发展情况
        3.2.3 农业保险发展情况
        3.2.4 农村金融产品创新情况
        3.2.5 农村基础服务覆盖情况
        3.2.6 融资渠道与融资模式情况
    3.3 中国农村金融模式存在的问题
        3.3.1 农村金融市场机制不健全
        3.3.2 农村金融供需失衡
        3.3.3 农村金融市场功能不完备
    3.4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困境的原因探析
        3.4.1 农村金融改革目标设定不明晰
        3.4.2 农村金融改革主体动力不足
        3.4.3 农村金融改革路径偏差
第4章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及演变路径
    4.1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的演进
        4.1.1 政府主导模式(1978-1996 年)
        4.1.2 “三位一体”模式(1997—2004 年)
        4.1.3 市场化主导模式(2005—现在)
    4.2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的主要特征
        4.2.1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受农村经济改革驱动
        4.2.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演进驱动机制的强制性
        4.2.3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变迁具有路径依赖特征
    4.3 中国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环境与趋势
        4.3.1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演进面临的经济社会环境
        4.3.2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变迁的思路变化
        4.3.3 农村金融宏观发展模式发展方向与路径
第5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模式及路径
    5.1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微观模式
        5.1.1 信用主体模式
        5.1.2 资产抵押模式
        5.1.3 合作金融模式
    5.2 中国农村金融微观模式的未来发展路径
        5.2.1 供应链金融
        5.2.2 互联网+农村金融
        5.2.3 新型合作金融
第6章 中国农村金融发展模式与信贷配给的实证分析
    6.1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理论分析
        6.1.1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描述性统计分析
        6.1.2 农村信贷资金配给的影响因素分析
    6.2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对信贷资金配给影响的实证分析
        6.2.1 变量选取、理论假设和模型构建
        6.2.2 实证分析过程
    6.3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对信贷资金配给影响的实证结论
第7章 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国际比较借鉴
    7.1 美国波特切斯特乡村银行模式
    7.2 孟加拉“格莱珉”模式
    7.3 印度地区农村银行模式
第8章 完善农村金融发展模式的路径选择
    8.1 健全完备的农村金融市场体系
        8.1.1 优化商业性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能力
        8.1.2 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
        8.1.3 促进农村新型金融机构健康良性发展
        8.1.4 发展新型农村合作金融
    8.2 优化提升农村金融市场功能
        8.2.1 围绕土地等抵押物创新
        8.2.2 加快土地经营权等农村资产市场建设
        8.2.3 持续加大涉农贷款的政策扶持力度
    8.3 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的基础支撑
        8.3.1 建立健全完备的政策性农业保险体系
        8.3.2 探索有效的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
        8.3.3 加快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7)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选题的目的
        1.1.3 选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与简要述评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文献述评
    1.3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篇章结构
    1.4 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1.4.1 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概述及其理论基础
    2.1 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概述
        2.1.1 农村金融消费者概念及特点
        2.1.2 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含义
        2.1.3 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基本内容
    2.2 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行为经济学理论
        2.2.3 金融发展权理论
        2.2.4 行为监管理论
    2.3 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意义和作用
第3章 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分析
    3.1 我国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现状
        3.1.1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法律规章
        3.1.2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监管部门
        3.1.3 金融机构及行业协会的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3.1.4 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自我保护
    3.2 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实现情况
        3.2.1 金融服务获取权的实现情况
        3.2.2 自主公平交易权的实现情况
        3.2.3 求偿权的实现情况
第4章 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理论分析
    4.1 市场失灵与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4.1.1 主体地位不平等影响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4.1.2 信息不对称影响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4.2 政府失灵与政府对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4.2.1 政府推动的农村普惠金融发展
        4.2.2 普惠金融政策安排与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4.2.3 政府行为偏差与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4.3 有限理性、自组织的困境与农村金融消费者自我保护
        4.3.1 农户的有限理性特征影响其自我保护的能力
        4.3.2 组建农村资金互助社的困境影响农户权益实现
        4.3.3 农村资金互助社中成员利益诉求差异影响权益保护
    4.4 小结
第5章 普惠金融发展中政府对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5.1 政府保护:对金融市场的行为监管
        5.1.1 金融行为监管是金融机构与农户公平交易的前提条件
        5.1.2 金融行为监管促进交易双方地位的实质平等
    5.2 案例分析: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中的行为监管
        5.2.1 小额信贷扶贫项目的运行情况
        5.2.2 小额信贷扶贫项目中政府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困境
    5.3 行为监管的实现:金融监管法制化
第6章 普惠金融发展中金融机构对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保护
    6.1 普惠金融机构网点业务开展与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6.2 无网点银行业务发展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6.2.1 无网点银行业务发展情况
        6.2.2 依托实体门店的无网点银行业务与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6.2.3 依托移动设备的无网点银行业务与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6.3 案例分析:金融扶贫服务站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6.3.1 金融扶贫服务站的设置及其运作情况
        6.3.2 金融扶贫服务站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效应
        6.3.3 金融扶贫服务站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存在的问题
    6.4 小结
第7章 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自我保护
    7.1 单个农户金融能力的提升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7.1.1 模型构建及数据来源
        7.1.2 实证结果及分析
    7.2 农户参与农村资金互助社与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
        7.2.1 农村资金互助社建立条件与农户的金融服务获取权
        7.2.2 农村资金互助社运营中金融消费者权益的实现
        7.2.3 结论
第8章 普惠金融发展中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建议
    8.1 明确政府在普惠金融发展中的职责,落实农村金融行为监管
        8.1.1 建立健全农村普惠金融法律体系
        8.1.2 完善农村金融行为监管部门和制度
        8.1.3 加强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的政策支持
    8.2 提高金融机构保护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的能力和主动性
    8.3 增强农户自我保护意识和金融市场参与能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

(8)第三方治理对农户信用贷款契约有效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言
    1.1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1.2 研究目标、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样本说明
        1.3.3 技术路线
    1.4 论文的结构与安排
    1.5 创新之处与不足
        1.5.1 创新之处
        1.5.2 不足之处
第2章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核心概念界定
        2.1.1 第三方治理
        2.1.2 契约
        2.1.3 农户抵押贷款
        2.1.4 农户担保贷款
        2.1.5 农户信用贷款
    2.2 理论基础
        2.2.1 关系型契约理论
        2.2.2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3 声誉理论
        2.2.4 激励理论
        2.2.5 交易成本理论
        2.2.6 社会资本理论
    2.3 文献综述
        2.3.1 发达国家农户信用贷款的探索和实施效果研究
        2.3.2 发展中国家农户信用贷款的探索和实施效果研究
        2.3.3 国内农户信用贷款的探索和实施效果研究
        2.3.4 农户信用贷款的缔约条件与违约风险防控
        2.3.5 文献评述
第3章 分析框架与数据来源
    3.1 分析框架
        3.1.1 农户信用贷款的制度环境与交易特征
        3.1.2 农户信用贷款的契约本质与治理机制
        3.1.3 农户信用贷款的缔约条件
        3.1.4 农户信用贷款第三方治理理论模型
        3.1.5 分析框架图
    3.2 数据来源
        3.2.1 样本选择
        3.2.2 调查数据
        3.2.3 其它数据资料
第4章 农户信用贷款第三方治理影响因素分析
    4.1 引言
    4.2 理论分析:熟人社会、乡村权威与信用村建设
    4.3 实证检验
        4.3.1 代理指标选取
        4.3.2 数据的描述性统计
        4.3.3 Probit模型
        4.3.4 回归结果
        4.3.5 研究结论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第三方治理对农户信用贷款可得性影响
    5.1 引言
    5.2 理论分析:信息筛选、契约达成与信贷可获
    5.3 样本与变量设置
        5.3.1 样本选择
        5.3.2 变量设置
    5.4 实证检验
        5.4.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5.4.2 模型介绍
        5.4.3 村层面DID模型估计
        5.4.4 农户个体层面处理效应模型估计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第三方治理对农户信用贷款违约率的影响
    6.1 引言
    6.2 理论分析:激励机制、契约履行与风险控制
    6.3 实证检验
        6.3.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6.3.2 模型选择
        6.3.3 实证结果与分析
        (一)村层面DID模型测算
        (二) DID模型估计结果
        (三)农户个体层面估计结果
    6.4 本章小结
第7章 农户信用贷款第三方治理案例分析:基于信用村模式
    7.1 引言
    7.2 田东模式:信息收集、降低交易成本与契约达成
        7.2.1 案例实施情况
        7.2.2 田东模式的治理机制分析
        7.2.3 田东模式的研究结论
    7.3 沭阳模式:社会嵌入、权威俘获与契约履行
        7.3.1 案例实施概况
        7.3.2 沭阳模式的治理机制分析
        7.3.3 沭阳模式的研究结论
    7.4 案例研究结论
        7.4.1 契约特征:村庄是农户信用贷款第三方治理的有效边界
        7.4.2 缔约条件:习俗性规范是农户信用贷款第三方治理的主要环境
        7.4.3 履约保障:对第三方的有效激励是农户信用贷款履约保障
第8章 全文结论与政策建议
    8.1 研究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进一步的讨论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主要执笔或参与的研究成果

(9)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新疆棉花种植业信贷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动态及评述
        1.2.1 国外研究动态
        1.2.2 国内研究动态
        1.2.3 国内外研究动态评述
    1.3 研究目标与思路
        1.3.1 研究目标
        1.3.2 研究思路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创新之处
    1.5 相关说明
第2章 相关理论基础
    2.1 现代金融发展理论
        2.1.1 金融深化理论
        2.1.2 金融约束理论
    2.2 农村金融理论
        2.2.1 农业信贷补贴理论
        2.2.2 农村金融市场理论
        2.2.3 不完全竞争市场理论
第3章 新疆棉花种植业与信贷支持关系分析
    3.1 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现状及分析
        3.1.1 棉花种植面积
        3.1.2 棉花产量
        3.1.3 棉花种植主体
        3.1.4 棉花种植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3.2 新疆棉花种植业面临的困境
        3.2.1 成本困境
        3.2.2 品质困境
        3.2.3 资金困境
        3.2.4 政策困境
        3.2.5 信息困境
    3.3 棉花种植与信贷支持关系分析
        3.3.1 时间序列分析
        3.3.2 面板数据分析
第4章 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棉农信贷需求及分析
    4.1 临时收储政策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分析
        4.1.1 临时收储政策
        4.1.2 目标价格补贴政策
        4.1.3 临时收储政策与目标价格补贴政策比较分析
    4.2 目标价格政策对棉花种植业信贷需求的影响
        4.2.1 棉花种植成本变化对信贷需求的影响
        4.2.2 棉花种植收益变化对信贷需求的影响
        4.2.3 棉花种植风险变化对信贷需求的影响
    4.3 棉农信贷需求及特征
        4.3.1 棉农基本情况分析
        4.3.2 棉农信贷需求的一般分析
        4.3.3 棉农信贷需求基本特征
    4.4 棉农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4.1 模型构建及指标选取
        4.4.2 理论假设
        4.4.3 影响棉农借贷意愿的交叉列联表分析
        4.4.4 实证分析
第5章 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棉花种植业信贷供给及分析
    5.1 棉花种植业信贷供给主体分析
        5.1.1 商业性金融机构
        5.1.2 政策性金融机构
        5.1.3 合作性金融机构
    5.2 棉花种植业信贷供给产品分析
        5.2.1 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5.2.2 农户保证贷款
        5.2.3 农户抵押贷款
        5.2.4 六个棉花主产区棉花贷款供给情况
    5.3 棉花种植业金融服务分析
        5.3.1 信贷服务
        5.3.2 支付结算服务
        5.3.3 其他服务
    5.4 目标价格试点后棉花种植业信贷供给变化及分析
        5.4.1 信贷供给总量的变化
        5.4.2 信贷供给风险的变化
        5.4.3 信贷供给产品的变化
        5.4.4 信贷供给服务的变化
        5.4.5 信贷供给政策的变化
    5.5 棉花种植业信贷供给不足原因分析
        5.5.1 信贷供给不足的直接原因
        5.5.2 信贷供给不足的间接原因
        5.5.3 信贷供给不足的根本原因
第6章 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的信贷服务模式探析
    6.1 信贷支持棉花种植业的主要方向
        6.1.1 优良棉花新品种选育需要信贷支持
        6.1.2 棉花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应用需要信贷支持
        6.1.3 棉花种植模式的改变需要信贷支持
        6.1.4 高产棉田示范区建设需要信贷支持
        6.1.5 绿色农业生产的实现需要信贷支持
    6.2 信贷服务模式探析
        6.2.1 商业性金融服务模式
        6.2.2 政策性金融服务模式
        6.2.3 合作性金融服务模式
第7章 信贷支持新疆棉花种植业发展路径与对策
    7.1 国外信贷支持农业发展经验与启示
        7.1.1 美国信贷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
        7.1.2 印度信贷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
        7.1.3 巴西信贷支持农业发展的经验
    7.2 信贷支持棉花种植业发展路径与对策
        7.2.1 明确市场定位,建立优势互补的农村信贷服务体系
        7.2.2 积极创新新产品,提供多方位服务
        7.2.3 建立农业贷款担保基金和农业贷款风险预警机制
        7.2.4 合理制定信贷政策,引导金融机构增加信贷投入
        7.2.5 加快农村金融立法建设,促进农村金融健康发展
第8章 主要研究结论及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
    8.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金融(信贷)支持棉花种植业的调查问卷
附录2:玛纳斯、呼图壁调研纪实
附录3:阿克苏、巴州地区调研纪实
附录4:农户调研纪实
案例1:阿瓦提县丰收三场”鲁泰”模式
案例2:尉犁县众望棉花合作社
致谢
作者简历

(10)金融排斥、农民金融发展权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金融排斥研究
        1.2.2 金融发展权研究
        1.2.3 村镇银行发展研究
        1.2.4 国内外相关研究述评
    1.3 研究目标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标
        1.3.2 技术路线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5.1 可能的创新点
        1.5.2 不足之处
2 理论基础与理论框架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农村金融
        2.1.2 金融排斥
        2.1.3 农民金融发展权
        2.1.4 村镇银行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金融资源论
        2.2.2 金融公平论
        2.2.3 农村金融发展理论
        2.2.4 普惠金融理论
    2.3 理论框架
        2.3.1 普惠金融与金融排斥、农民金融发展权、村镇银行发展关系分析
        2.3.2 本研究理论框架
3 村镇银行缓解金融排斥、保障农民金融发展权实践分析
    3.1 金融排斥与农民金融发展权
        3.1.1 我国农村金融排斥的现状
        3.1.2 金融排斥对农民金融发展权的影响
    3.2 村镇银行对金融排斥、农民金融发展权的影响
        3.2.1 村镇银行产生背景
        3.2.2 村镇银行发展历程
        3.2.3 普惠金融对村镇银行的要求
        3.2.4 村镇银行缓解金融排斥、保障农民金融发展权的作用分析
4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
    4.1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界定
        4.1.1 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概念
        4.1.2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涵义
    4.2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因素
        4.2.1 内部因素
        4.2.2 外部因素
    4.3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3.1 制定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原则
        4.3.2 国外微型金融机构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指标
        4.3.3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及其体系建立
5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实证分析
    5.1 村镇银行发展现状分析
        5.1.1 样本地区选择
        5.1.2 湖北省村镇银行发展现状
    5.2 村镇银行发展对农村经济影响实证分析——以湖北省为例
        5.2.1 研究方法与指标选取
        5.2.2 单位根检验
        5.2.3 VAR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
        5.2.4 建立VAR模型
        5.2.5 VAR模型的稳定性检验
        5.2.6 脉冲响应分析
        5.2.7 邹氏检验
    5.3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水平实证分析——以曾都汇丰村镇银行为例
        5.3.1 研究方法与研究步骤
        5.3.2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5.3.3 构建判断矩阵
        5.3.4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5.3.5 计算可持续发展指数
    5.4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现存问题与原因解析
        5.4.1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现存问题
        5.4.2 制约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原因解析
6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国际借鉴
    6.1 美国社区银行模式
        6.1.1 美国社区银行发展概况
        6.1.2 美国社区银行的发展特点
    6.2 孟加拉乡村银行模式
        6.2.1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发展概况
        6.2.2 孟加拉格莱珉银行发展特点
    6.3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乡村信贷部模式
        6.3.1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发展概况
        6.3.2 印度尼西亚人民银行发展特点
    6.4 国外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经验及对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的启示
        6.4.1“政府支持”缓解金融排斥推动金融公平
        6.4.2“市场化经营”增加盈利、实现可持续发展
        6.4.3“明确市场定位‖找准可持续发展空间
        6.4.4“创新金融服务”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
7 缓解金融排斥、保护农民金融发展权视角下的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体系
    7.1 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两步走”战略
        7.1.1 农村社区银行的提出
        7.1.2 村镇银行与农村社区银行的联系与区别
        7.1.3 村镇银行转变为农村社区银行的必要性和两个阶段
    7.2 第一阶段:实现村镇银行的可持续发展
        7.2.1 坚持立法先行,强化法律保障
        7.2.2 村镇银行在“求异、求新、求稳”中发展完善
        7.2.3 政府通过“引导、扶持、监管”予以制度保障
        7.2.4 培育适度竞争、积极创新的农村金融市场
    7.3 第二阶段:组建“主行引导的农村社区银行”
        7.3.1 村镇银行逐步过渡为农村社区银行
        7.3.2 农村社区银行建设构想
8 研究结论、政策建议与研究展望
    8.1 研究的主要结论
    8.2 政策建议
    8.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情况
致谢

四、全面推广发放农户小额信用贷款 扩大建立信用村(镇)的试点工作(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乡村振兴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D]. 张婷婷. 吉林大学, 2021(01)
  • [2]信用村镇建设在农商行信贷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以L县农商行为例[D]. 孙超. 云南财经大学, 2021(09)
  • [3]河北农村合作金融研究(1996~2015)[D]. 于海鹏. 河北师范大学, 2021(12)
  • [4]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地方政府作用分析 ——以清远市为例[D]. 冯志良.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5]惠州市金融扶贫现状与对策研究[D]. 彭玲. 华南理工大学, 2020(02)
  • [6]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模式与路径选择[D]. 舒凯彤. 吉林大学, 2019(02)
  • [7]普惠金融发展中的农村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研究[D]. 唐文婷. 湖南农业大学, 2019(12)
  • [8]第三方治理对农户信用贷款契约有效性影响研究[D]. 周明栋.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9]目标价格试点背景下新疆棉花种植业信贷支持研究[D]. 毛德敏. 新疆农业大学, 2017
  • [10]金融排斥、农民金融发展权与村镇银行可持续发展研究[D]. 刘姣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7)

标签:;  ;  ;  ;  ;  

全面推广发放农民小额信用贷款,扩大建立信用村(镇)试点工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