珠海商业用地交易中心成立

珠海商业用地交易中心成立

一、珠海商用土地交易中心成立(论文文献综述)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1](2021)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文中认为桂政办发[2021]2号各市、县人民政府,自治区人民政府各组成部门、各直属机构:《"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发展规划(2020—2035年)》已经自治区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2021年1月7日"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发展规划(2020—2035年)

浦恩菱[2](2020)在《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文中研究表明笔者在南方英文网进行了为期三个月的实习(2019年7月至9月),主要负责中文稿件、采访录音及视频的编译工作,共完成稿件64篇。本报告中,笔者将结合自身的编译实习经历,对南方英文网平台、编译人员职责、编译产出过程以及质量控制做出介绍。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框架下探讨南方英文网的汉英新闻编译,总结出编译原文本的特点,包括中国特色政治话语和新词的使用、标题中对政府官员的突出、引语、主动语态以及小标题的运用等。结合原文本特点,以具体实例分析编译过程中的适应性选择,并有针对性地从语言维、文化维及交际维提出相应的翻译技巧。具体而言,语言维的适应性选择可通过增译、省译、意译、仿译、转换等翻译技巧,解决中国特色政治话语、新词、标题、直接与间接引语以及主动句等的翻译问题。在文化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使用直译与意译处理文化对等和文化差异。而在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方面,可通过增译、省译和转换来分别解决信息缺失、信息冗余及信息可视化的问题。基于本次实习经历,笔者希望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掌握新闻编译技巧,为将来快速融入相关行业做准备。同时也希望本报告能为其他新闻编译以及相关专业者提供一些借鉴和参考。

刘欣博[3](2020)在《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地区)推动产业结构升级、促进社会经济发展和提升国际竞争能力的重要国家战略。国际实践表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不仅可以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型与升级,也会带动相关产业的快速发展与升级,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高新技术产业具有知识和技术密集的特点,其发展必须基于新科技、新技术的创新与突破,因此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对科技创新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以创新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以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经济持续增长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高新技术的创新便成为各界关注的重点和焦点问题之一。同时,鉴于湾区特殊的地理区位优势,作为依托海湾、港口形成的特殊生产地理单元,往往会产生资源、技术、文化和人才等要素充分集聚的融合效应,这就使得湾区经济具有了开放型经济体系、持续科技创新活力、合理的资源配置、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和发达的交通网络等优势条件,成为最具有科技创新活力和增长潜力的区域经济,而旧金山湾区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文选取被誉为“世界科技湾区”的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为研究对象,在明确了高新技术产业以及区域创新体系定义的前提下,以创新理论和产业集群理论为基础,从分析创新体系的构成与特征、创新体系的运行机制、创新体系的运行效果和问题入手,探讨了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的成功经验,为构建我国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提供借鉴意义。回顾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历程,其形成可以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个时期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前期。该时期旧金山湾区的制造业逐渐形成后并得到快速发展。第二个时期是高新技术产业形成期。该时期湾区的制造业向高技术产业进行转型。第三时期是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时期。该时期旧金山湾区形成了以高新技术产业为主,金融业、制造业为辅的产业结构,逐渐发展成为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中心。同时,我们可以发现旧金山湾区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与湾区的创新体系具有紧密的联系,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发展是湾区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支撑,创新体系的合理有效运行将会进一步推动湾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形成和发展,在两者相互作用和影响下,旧金山湾区逐步形成了一套完善的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创新生态体系。本文通过创新的主体、创新的动力和创新的活力三个方面阐述了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指出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创新主体包括了高科技企业、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创新的动力则是保持创新的持续性,创新的活力来自创新主体之间的相互学习。本文结合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理论研究,将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细分成人才培养体系、科技研发体系、成果转换体系、支持保障体系以及政府调控体系等五个方面。人才培养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高科技人才的保障,科技研发体系促进了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知识和技术的不断创新,成果转化体系则是将科学技术成果成功实现产品化,支持保障体系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政府调控体系进一步推动了政产学研的协同发展。通过对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分析,可以发现其具有以下的特征:第一,大学参与到实验室的运行管理中;第二,为解决更多的科学难题以及突破科研的瓶颈,高校积极地鼓励进行跨学科的合作研究;第三,大学之间通过共同建立联合研究机构的方式进一步增强科研能力;第四,高科技企业为大学提供实验室。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机制包括创新体系的协同机制、人才培养引进机制、激励机制、融资机制和保障机制等五个方面,每种机制之间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有效运行为湾区创新体系提供了资金、人才和科学技术等方面的创新要素,对湾区的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在大幅度提高湾区科技创新产出水平的同时,也带动了旧金山湾区的经济产出,改善了湾区的就业情况;但同时,湾区的创新体系也存在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如面临科研经费投入的制约等。分析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构建的成功经验,可以得出如下的结论:第一,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第二,充分发挥政府协会的区域协调功能,合理而有效地协调跨区域存在的问题;第三,构建专业的创新服务体系,为湾区的高科技产出提供专业的服务;第四,营造充满包容性的外部环境。构建特色鲜明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是我国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任务之一。粤港澳大湾区拥有庞大的经济总量、良好的金融基础、实力雄厚的制造业和高度集聚的创新主体,但也存在创新要素和生产要素流动性受到制约、创新人才比重较低、缺少合理健全的金融体系、产学研协同效应低等问题与挑战,需要我们借鉴旧金山湾区的经验教训加以积极应对。

刘刚[4](2019)在《行业法治研究》文中认为当前,我国提出了“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的思想。到2035年,我国还要实现“法治国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会基本建成”的目标。如何判断法治社会基本建成,既是重大的理论问题,也是迫切的实践问题。社会是由行业组成的,法治社会的建成可以走一条行业法治之路。法治社会是社会领域实现法治化的治理状态,而行业法治可以理解为是指行业领域的法治化的治理过程。先有法而后才有法治,先有行业法而后才有行业法治。因此,要研究行业法治,需要先研究行业法;而要研究行业法,则需要先研究“行业”。改革开放后,我国立法实践中出现了大量“行业”入法现象,汇聚成“法律中的行业”这个独特命题。对“行业”入法现象的实证分析表明,“行业”已经从一个古老的经济概念变成一个新生的法律概念。“行业”入法现象在所有现行法律、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中总体上占到了三成,席卷了除诉讼法及非诉讼程序法之外的所有部门法,甚至现行宪法也对“行业”做出了明确规定,宣示了“行业”的宪法地位。“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包括行业规划、行业标准、行业自律、行业诚信、行业垄断、行业主体、行业协会和从业人员等。“行业”入法现象有力的支撑了行业法的存在,宣告了行业法治的潜在可能。“行业”入法现象是对行业在社会结构中的变迁的法律响应,行业法是法律社会化发展的最新表现。系统梳理行业法的历史研究成果,可以发现,虽然学界还存在分歧,但也形成了一些理论共识,即行业法是兼顾“硬法”和“软法”在内的体系。新兴的行业法有助于一并解决传统部门法体系的学科壁垒问题、稳定性不足的问题以及部门法的局限性问题。行业法应该继部门法之后,成为我国法律体系和法学体系中的新成员。行业法与部门法之间存在着两种关系:一是交叉与重叠关系,二是包含与被包含关系。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建基于法治概念的宽泛性和灵活性。行业法治是一种“混合”法治,其内涵表现为“硬法”之治和“软法”之治的结合、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横向体系(各行各业的法治)和纵向体系(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在内)的结合。行业法治是一种“复杂”法治,其特性包括法治主体的多元性、法律规范的复合性、行业治理的差异性、运行机制的共治性和调整范围的全面性。行业法治是一种真法治,而不是假法治,其理念包括权利保护理念、公平正义理念、科学发展理念和自治理念。行业法治是一种有意义的法治。从法治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也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还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从行业发展维度看,行业法治既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也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还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行业法治体现了行业与法治的互动关系,促进了法治发展和行业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包括经济基础、政治基础、社会基础、法律基础四个方面。其中,经济基础是指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政治基础是指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步建立;社会基础是指行业组织的大量出现;法律基础是指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与法治社会一样,行业法治也包括主体要素、制度要素与实践要素。这三种要素共同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与“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主要形式样态基本一致,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和行业自治构成了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是广义的行业标准,行业标准是一种“软法”,可以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柔性化和可操作性。行业协会是行业法治的重要主体,行业协会通过参与行业立法、行业纠纷化解、行业监管和行业管理等来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既是权利,也是权力。行业自治首先通过行业自治规范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但是,在行业法治的运行中,行业监管与行业自治始终需要处于动态平衡的态势中,只有这样,行业自治才能最大限度的促进行业法治的发展。理想的行业法治是完美的,但是行业法治的现实运行,包括行业立法、行业监管、行业纠纷化解和行业自治等,还存在若干缺陷,因而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完善措施。其中,行业立法存在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行业法律滞后、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等缺陷。对此,一是可建立专业工作委员会提出立法草案的体制,取代现有的行业主管部门主导立法的立法体制,并建立第三方如行业协会等接受立法机关委托起草行业立法的立法体制;二是应将行业标准的制定权赋予行业协会,取代现有的行政机关制定行业标准的体制,并建立跨行业的标准协调制度,加大推广综合标准制度;三是应及时修订行业立法。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包括重审批轻监管、事中事后监管体系不健全,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等。对此,一是需要将监管理念从“重审批轻监管”转变为“轻审批重监管”,同时强化事中事后监管;二是政府应建立包括企业、非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在内的全国统一信息共享平台,并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在信用监管中的作用;三是应当从监管主体、监管模式、监管手段和监管过程等四个方面完善综合监管体制;四是对新兴行业应遵循政府适度监管的原则。行业纠纷化解存在行业调解制度公信力有待加强、认同度和成功率都不高、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等问题。对此,一是应进一步增强行业协会的代表性,提升行业调解的公信力;二是应积极推动行业协会设立专业性调解组织,提高行业调解人员的准入资格条件,以提升行业调解制度的利用率和成功率;三是应当建立专门的行业调解程序;四是健全行业仲裁制度,可考虑由行业协会组建行业仲裁委员会,并修订《仲裁法》,赋予行业仲裁应有的法律地位;五是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尽可能减少行业纠纷的产生。行业自治方面,存在着立法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消除等不足。对此,一是应该突出“行业自治”的理念,将法律条文中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二是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不再干预行业协会的内部事务;三是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只要不违反法律,行业运行过程中产生的问题皆由行业协会自行解决。同时,国家需保留对行业协会的行政监督和司法监督。综上,通过对“行业”入法现象进行实证分析,对行业法和行业法治的研究成果进行历史分析,对行业法治的内涵、特性、理念、实践意义等问题进行概念分析、对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和基本要素等问题进行综合分析,行业法治的理论框架体系得以初步建立。只要有效解决行业法治在现实运行中的不足,作为法治社会的建设途径,行业法治一定会拥有美好的未来。期待有朝一日,行业法治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行业法治理论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

陈飞[5](2019)在《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在国家产业规划以及海洋发展战略推动下,沿海城市依托港口通过填海造地开展临海工业建设进而推动临海新区发展,临海工业承载着沿海地区产业发展与城市空间海向拓展的双重职能。推进沿海产业发展,实现临海地区可持续发展,是沿海城市建设的重要诉求。相比于沿岸地区其他工业类型而言,临海工业规划强调陆海资源综合利用,通过填海造陆提高用地临海性,空间向海洋单向扩展,属于新兴规划类型,相关理论研究还处于探索阶段。构建临海工业规划研究框架,明晰临海工业发展目标,动力机制和发展策略,是沿海地区发展的重要课题。研究首先通过35个国际案例研究总结临海工业典型特征与发展路径,并选择与我国产业开发相近日本、韩国、新加坡,总结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研究从演进历史与产业类型两个维度展开,在时空维度上,通过总结3个国家临海工业发展演进历程,清晰我国临海工业发展的历史坐标定位;在产业类型维度上,对比重化工业、加工产业、综合产业发展路径。研究总结案例国家在工业组团、工业城市、区域协同、综合型城市功能区4种开发模式,并从工业用地与新城开发两个层面分别总结发展影响机制。针对我国类别丰富的临海工业实践,研究总结沿海产业与港口发展的时空与地域特征,构建“港口-产业-新城”发展模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将我国临海工业划分为港口扩张型、新港综合型、重化工型、加工产业聚集型、海洋资源开发型5种。在122个案例分析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数据分析、模式演绎、文献综述等方法,总结各类临海工业布局模式、总结发展问题,分析影响机制并分层次分类别提出发展策略。通过国内外案例对比研究,指出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产业,具有就业密度低、职工带眷系数低特征,使用常规规模预测方法会导致配套生活用地规模过大问题;同时填海造陆使工业用地具有弹性开发特征应针对用地扩张特性选择适宜的规划方法;论文提出通过合理产城定位、优化规模预测方法、转化弹性开发等策略促进临海地区集约开发。研究以产业发展、城乡规划、海洋规划等多领域视角构建理论框架,提出完善陆海统筹规划与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等提升策略。此外研究针对五种类型的临海产业特征,分别从港口功能演进、沿海产业多元化、海洋生态修复等角度提出专项规划策略。论文定义临海工业概念,分析国内外总计157个案例,将临海工业从临港工业研究中剥离出来并建立了研究案例库;从产业组织与海港发展视角,分析临海工业影响关联,构建港口-产业-新城研究框架;在港产城交叉框架下提出临海工业分类方法,突破了经济地理学者单一产业分类法,建立城乡规划研究基础。论文面向沿海地区城市建设问题,以大量调研与案例分析为基础,通过理论建构、模式总结、发展影响机制分析、策略体系推导等研究,期望挖掘临海用地开发动力与机制,提出具有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策略,为城市建设层面落实国家海洋发展战略以及区域长远发展提供理论支撑。

陈忠庆[6](2017)在《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研究》文中认为资产证券化是20世纪最重要的金融创新之一,我国国有企业目前以债权融资为主,债务率较高,本息负担沉重,导致用于良性发展的资金流不足。另一方面,国企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却累积了大量流动性较差却有稳定的可预见的现金流的资产和辅助业务。资产证券化有助于将国企的这两个特点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结构安排,对资产中风险和收益要素进行分离和重组,以部分优质资产作为担保,由专门的特别目的载体(SPV)发行证券,在资本市场上出售套现,为国企解决资金需求,推动国企进一步的良性发展。本文认为,资产证券化虽然在国际上已经发展得很成熟,但各国情况不一,我国的国情与西方发达国家差别很大,具体到国企,更是和西方纯市场化的企业差别巨大。且资产证券化环节步骤复杂,有多个主体机构参与,构成其中的多数主体目前运作国企资产证券化的经验也缺乏。整体上相对于国企资产证券化的运作并未形成具有普遍适用意义的成熟运作模式。本文针对国企特性,重点考虑企业负债率变化对资产证券化设计和运作的影响,可以为今后的国企资产证券化具体业务提供参考,具有一定的学术借鉴意义。首先本文认为资产证券化是我国本阶段国企改革的主要趋势和主导路径,因此本文通过对国内外资产证券化理论和实践发展的情况分析入手,重点分析国企资产证券化的特点和企业债务率的变化,目的在于从总体上分析国企资产证券化的特性和功能,运用定性和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模式重点分析国企资产证券化的影响因素与作用机制。其次,本文研究了根据企业资产债券化模式和国企特性运作资产证券化所可能带来的风险和防范措施。进一步探讨了国企资产证券化改革的主要路径和策略,试图构建有益于国企资产证券化的一组有效政策建议。

广东省人民政府[7](2016)在《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文中认为粤府[2016]31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省科技厅反映。

王龙[8](2015)在《河南区域格力电器经销商批量开发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首先对河南省格力地市级经销商批量授信客群的基本情况及A银行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具体分析,详细介绍了目前河南省内2000余家格力经销商的具体运营情况及对资金的渴求,也详细介绍了A银行总分行的大概情况,特别是突出了A银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战略。然后对A银行批量开发的现状进行简单的概述。然后对批量开发前后A银行与格力经销商的合作现状进行分析,具体包括:商业模式分析、准入策略、担保方式、授信额度、业务流程操作、风险及缓释因素分析等。再次对该批量开发方案存在的优势、不足及建议进行阐述,重点说明该批量开发方案存在的不足及改进建议。最后总结格力经销商批量授信及对其他经营品牌的借鉴意义。河南省格力地市级经销商批量授信方案的落地,突破“个体授信”的繁琐操作,实现“集群授信”转变,提高了贷款工作效率。批量授信区别于一般贷款模式典型特点,在于银行把同种类型的小企业归结在一起,建立起统一营销和授信方式,克服了一般贷款模式下小企业数量多、分布散及流程慢的缺点,实现单笔操作多笔业务发展标准化运作,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也使企业摆脱了“抵押为本”的桎梏,实现“信用贷款”的转变,有效破解了小企业抵押难造成的融资困境。这对于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

冼重理[9](2014)在《GH房产公司中山坦洲项目开发决策分析》文中指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城镇化程度的逐渐加深,城市中的土地越发稀缺,土地价格接连攀升,大城市的土地已是名副其实的寸土尺金。城市为了谋求更大的发展空间,城市管理者除了做好土地集约化利用,最重要的土地管理手段就是土地收储储备。土地收储储备是盘活现有闲置、空闲和低效利用的国有存量建设用地的有效手段,对城市土地集约化利用的重要手段。本研究就在于从实际出发,客观的分析闲置用地收储盘活后再从土地公开市场上竞拍取得的开发思路。中山坦洲项目地块由于历史原因已闲置多年未开发使用,经过GH房产公司领导班子的认真研究和组织各部门人员实地考察,认为应充分利用该土地的价值,结合其自身地理位置及规模优势,将其打造成一个建筑与环境共生、人与自然和谐共融、节能环保、舒适生活的东方人居高品质大型综合精品社区。本论文的研究目标是针对项目的历史情况和现状提出了相应的开发思路,对项目的有关市场、投资环境、投资估算等方面问题进行全面的分析、论证和评价,最后结合对项目的经济效益指标进行评估比较,从而根据预期效益对项目地块投标决策给出建议,使项目最终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

余宗良[10](2014)在《我国开发区建设的法治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开发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试验田,不断探索正确处理我国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关系,已成为我国政治经济体制中的重要一环。目前,开发区是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等学科的重要研究对象,相关文献汗牛充栋,但是法学研究总体滞后,影响了开发区的制度供给,导致开发区法律身份不明、开发区脱法治化的增长和“魅力型”的创新。开发区在中国改革开放的重要地位和法治可信承诺不足的矛盾,必将制约开发区的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从开发区规则表达转型、管理机构身份转型、功能定位转型、治理结构转型等四个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探讨我国开发区建设的法治化走向。文章具体分为五章,现摘要如下:第一章绪论。第一,对中国开发区现象进行简要阐述,介绍开发区的由来、战略使命、绩效表现。为了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之间的关系,国家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促创新,在开发区这一特定功能区试点商品经济规则,对外开放,引进外资,参与国际分工,形成行政区与功能区的双轨结构体制,不断推进市场化、国际化、法治化。开发区历经30年的发展,在改革创新、经济规模、区域贡献力、就业安排、科技研发、参与区域和国际关系治理等方面,取得了骄人的业绩。第二,介绍目前开发区理论研究现状,说明法学研究现状,明确本课题研究意义、研究方法、研究重点。目前,开发区研究已成为建筑学尤其是城市规划、经济管理的显学,但是法学对开发区的研究只发出微弱的声音。由于开发区的法学理论储备不足,影响了开发区的规范发展和制度供给。为规范开发区发展,法学研究应进行深耕,做好开发区建设法治化转型的理论储备。第二章开发区规则“表达”:从政策主导走向法律主导。第一,分析开发区当前制度表达的政策化。开发区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的重要一环,先行先试市场规则,探索各种改革开放创新举措,但是制度安排或“表达”政策主导,法治滞后。在政策主导转型的总体框架下,我国开发区制度安排表现出以政策调整为主、中央统一立法缺失、地方立法资源分散、立法内容不全面、立法政策化趋向;开发区设立依据政策化、设立标准政策化、管委会特权配置政策化、责任追究政策化、管委会性质界定政策化。第二,分析开发区制度供给滞后引发的问题。当前开发区是“政策规则的选择”,地方立法难以满足开发区先行先试需求,制度供给短缺,引发出了一系列问题,包括:政区化,机构设置行政区化,向传统体制复归;违法的税收竞争,滋生开发区寻租,造成开发区热,自我授权,道德化创新,权力缺乏有效制约;农民土地权利保障问题,劳工权益保障问题,弱势群体权利缺乏有效保障。第三,阐述开区的应然制度表达,法律主导化转型。我国开发区已经在法治建设中做出了积极探索,包括:率先明确法治“法不禁止即可为”原则,率先规定商品经济运行规则,率先进行服务型行政立法,推动法律监督机制创新,推动法律纠纷解决机制创新,推动依法治区。在法治国家(地区),强调“法律下的自由”,美国、台湾、日本等境外开发区立法先行。我国开发区建设应向法治化转型,制定国家级开发区统一立法,修订《地方组织法》。因为开发区自身是“法治规则下的选择”、法治才是开发区选择的可信承诺、开发区“试错权”需要法治保障。第三章开发区功能定位:从“为经济而增长”走向“以自由看待发展”。第一,分析开发区实然的经济主导功能定位和竞争体制安排。无论是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新的国家战略功能区都以经济功能为主导;中国的经济分权和政治集权的大国治理结构制度安排创造了竞争性的“增长市场”,开发区是所在区域经济竞争的主要抓手,其超自主体制安排增强了开发区的竞争力。第二,分析开发区经济社会功能转向的背景和方向。历经30年发展,创造了开发区奇迹。开发区已从单一的工业园区走向产城融合的城市新区,受阿玛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和权利贫困论的启发,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的兴起,国家对开发区战略定位向社会功能的微调和开发区自身的健康发展以及在社会建设中的探索,开发区应“以自由看待发展”,转向经济社会功能并重,推进“从农民走向市民”。第四章开发区管理机构“身份”:从国家行政主体走向社会行政主体。第一,分析开发区管理机构的制度创新实践。开发区行政管理机构大都称为管理委员会,极少数称之为管理局。开发区管委会在自身建设上已作出积极创新,政府治理理念的边际创新,从管制思维走向亲商思维,从以物为本走向以人为本,从人治思维走向法治思维,还有政府管理体制的边际创新。第二,分析开发区管委会目前的身份安排。目前,我国正式规则和法学理论是从单一政府管理思维出发,从国家行政主体的视角界定或分析开发区管委会的性质,如一级人民政府、地方政府的职能部门、地方政府的派出机关、派出机构、法律、法规授权组织,但也有个别论述将开发区管理机构界定为社会行政主体,提出法定机构和公务法人的论述。第三,论述开发区管委会公务法人的社会行政主体身份转型方向。公务法人是指依据公法设立,在政府机构之外执行某种行政职能且独立承担权利义务的公法人。理论基础包括公务理论、行政分权理论、新公共管理运动、治理理论。公务法人契合我国权力不断调收的顶层设计、满足区域治理需求、彰显社会主义制度竞争优势的创新要求。第五章开发区治理结构:从单一政府管理走向多元协作治理。第一,分析开发区单一政府管理模式的现况。政府主导单一模式的特征表现为规划决策的行政傲慢、土地获取的“掠夺之手”、区域租金的政策创造、治理结构的行政偏向。开发区治理模式在实践中表现出多样化模式,如管委会集中治理型模式、协作型管理模式、区域政府间协同治理型模式、多类管委会协同治理型模式、企业主导型和混合型模式。内部治理也有边际创新,包括管理机构企业化、公共产品生产供给多元化、非强制性行政行为探索、开发区行政服务化、探索区域治理、行业协会的治理参与。第二,阐述开发区多元协作治理转型。论述开发区多元治理的分工和产业集群理论基础,提出转变政府职能,探索负面权利清单和正面权力清单的两张清单模式的有限政府治理,产业规划引导、市场监管、共同服务的有效政府治理;市场体系建设、政企分开的市场治理,由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行行业自组织的社会治理。

二、珠海商用土地交易中心成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珠海商用土地交易中心成立(论文提纲范文)

(2)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ACKNOWLEDGEMENTS
ABSTRACT
摘要
1.TASK DESCRIPTION
    1.1 Background of transediting internship
        1.1.1 Brief introduction to transediting
        1.1.2 Overview of Newsgd.com
        1.1.3 Responsibilities of a transeditor at Newsgd.com
    1.2 Significance of the report
    1.3 Outline of the report
2.PROCESS DESCRIPTION
    2.1 Pre-transediting preparation
        2.1.1 Parallel texts
        2.1.2 Information collection
        2.1.3 Eco-translatology theory study
    2.2 Transediting process
        2.2.1 Routine of transediting at Newsgd.com
        2.2.2 Tools used in the transediting
    2.3 Post-transediting management
        2.3.1 Quality control
        2.3.2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2.3.3 Glossary collection
3.THEORETICAL FRAMEWORK OF ECO-TRANSLATOLOGY
    3.1 Overview of eco-translatology
    3.2 Adaptation and selection
    3.3 Multi-dimensional transformations
    3.4 Relationship between eco-translatology and news transediting
4.CASE ANALYSIS
    4.1 Translational eco-environment of C-E news transediting
    4.2 Adaptive selections in linguistic dimension
        4.2.1 Lexical level
        4.2.2 Syntactic level
        4.2.3 Discourse level
    4.3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ultural dimension
    4.4 Adaptive selections in communicative dimension
5.CONCLUSION
    5.1 Summary
    5.2 Reflections
        5.2.1 On news transediting and eco-translatalogy
        5.2.2 On transediting job as a transeditor
    5.3 Limitations and suggestions
        5.3.1 Limitations
        5.3.2 Suggestions
REFERENCES
APPENDICE
    Appendix A Glossary sheet
    Appendix B Practice materials

(3)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3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
    1.5 创新与不足
第2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的界定
        2.1.1 湾区
        2.1.2 湾区经济
        2.1.3 高新技术产业
        2.1.4 区域创新体系
    2.2 理论基础
        2.2.1 创新理论
        2.2.2 产业集群理论
        2.2.3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第3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现状与特征
    3.1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与发展
        3.1.1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形成
        3.1.2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3.2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现状
    3.3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的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构成及其特征
    4.1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构成
        4.1.1 人才培养体系
        4.1.2 科技研发体系
        4.1.3 成果转换体系
        4.1.4 支持保障体系
        4.1.5 政府调控体系
    4.2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主要特征
        4.2.1 大学参与实验室的管理
        4.2.2 鼓励跨学科的合作研究
        4.2.3 大学共建联合研究机构
        4.2.4 高科技企业为大学提供实验室
    4.3 本章小结
第5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机制
    5.1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协同机制
        5.1.1 国家实验室与企业协同创新
        5.1.2 高校与企业协同创新
    5.2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人才培养引进机制
        5.2.1 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
        5.2.2 创新人才的吸收引进
    5.3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激励机制
        5.3.1 推行股票期权激励
        5.3.2 创新风险投资家激励
        5.3.3 实施企业联盟机制激励
    5.4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融资机制
        5.4.1 天使投资者资金
        5.4.2 商业银行资金
        5.4.3 风险投资资金
        5.4.4 政府对科技研发的投资
    5.5 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保障机制
        5.5.1 创新法律的保障
        5.5.2 创新政策的保障
        5.5.3 创新环境的保障
    5.6 本章小结
第6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运行效果与问题..
    6.1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运行效果
        6.1.1 提高高新技术科技创新产出水平
        6.1.2 带动区域经济产出的增长
        6.1.3 改善湾区的就业情况
    6.2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存在的问题
        6.2.1 创新体系面临科研经费投入的制约
        6.2.2 高科技出口限制政策冲击创新体系
    6.3 本章小结
第7章 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运行的经验
    7.1 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协同创新
    7.2 发挥湾区政府协会区域协调功能
        7.2.1 推进区域联合协作机制的建立
        7.2.2 完善区域公共服务的供给
        7.2.3 制定和规划湾区经济发展方案
    7.3 构建高效专业的创新服务体系
        7.3.1 建立专业的中介服务体系
        7.3.2 拥有完善的交通网络
        7.3.3 形成相关产业协同发展格局
    7.4 营造多元化包容性的外部环境
        7.4.1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7.4.2 形成容忍失败的湾区文化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对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启示
    8.1 中国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发展的目标和挑战
        8.1.1 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背景与现状
        8.1.2 粤港澳大湾区的建设目标及其优势
        8.1.3 构建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的挑战
    8.2 对加快粤港澳大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的启示
        8.2.1 加快建设基础设施,促进生产要素流动
        8.2.2 大力培育引进人才,积极鼓励自主创业
        8.2.3 建立区域协调机制,合理分配区域资源
        8.2.4 构建协同创新体系,激发湾区创新活力
    8.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4)行业法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文献综述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第一章 法律中的“行业”与行业法
    第一节 相关概念的比较
        一、行业与事业
        二、行业与产业
    第二节 “行业”入法的实证分析
        一、法律文本的选择
        二、“行业”的检索结果
        三、“行业”入法的主要领域
        四、部门法中的“行业”
        (一)宪法中的“行业”
        (二)经济法中的“行业”
        (三)行政法中的“行业”
        (四)社会法中的“行业”
        (五)民商法中的“行业”
        (六)刑法中的“行业”
        五、“行业”在法律条文中的形式样态
        (一)行业规划
        (二)行业标准
        (三)行业主体
        (四)行业协会
        (五)行业垄断
        (六)行业自律
        (七)行业诚信
        (八)从业人员
    第三节 行业法的提出
        一、行业法研究的历史沿革
        (一)从部门法的角度来理解行业法
        (二)从非正式制度的角度理解行业法
        (三)对行业法的深入研究
        (四)行业法与领域法的比较研究
        二、行业法研究的理论共识
        三、行业法与部门法的关系
        (一)交叉与重叠关系
        (二)包含与被包含关系
第二章 行业法治的概念分析
    第一节 行业法治的提出
        一、提出行业法治的逻辑
        二、行业法治研究的历史沿革
        三、行业法治的理论主张
    第二节 行业法治的内涵
        一、“硬法”之治与“软法”之治的结合
        二、依法监管与依法自治的结合
        三、横向体系和纵向体系的结合
    第三节 行业法治的特性
        一、法治主体的多元性
        二、法律规范的复合性
        三、行业治理的差异性
        四、运行机制的共治性
        五、调整范围的全面性
    第四节 行业法治的理念
        一、权利保护理念
        (一)通过公众参与实行权利保护
        (二)通过救济实现权利保护
        (三)通过行业监管实行权利保护
        二、公平正义理念
        (一)行业准入公平
        (二)行业运行公平
        (三)行业结果公平
        三、科学发展理念
        (一)创新理念
        (二)协调理念
        (三)绿色理念
        (四)开放理念
        (五)共享理念
        四、自治理念
    第五节 行业法治的实践意义
        一、法治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拓展法治的理论空间
        (二)有助于填补传统法治的短板
        (三)有助于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
        二、行业发展维度
        (一)有助于推进多层次多领域依法治理,促进行业发展
        (二)有助于确立行业治理的标准,规范行业发展
        (三)有助于为新兴行业保驾护航
第三章 行业法治的产生基础
    第一节 经济基础: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第二节 政治基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的体制逐渐确立
        一、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检索结果
        二、各行业推进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的情况举例
        三、对政企分开或政事分开检索结果的分析
    第三节 社会基础:行业组织的大量涌现
        一、政策和法律对行业组织的扶持
        二、行业组织数量显着增长
    第四节 法律基础:行业法律体系的逐步完善
        一、第一阶段:改革开放后到九十年代中期
        二、第二阶段:九十年代后期至今
第四章 行业法治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标准
        一、行业标准的广义界定
        二、标准化对国家治理的作用
        三、行业标准的法律性质
        四、行业标准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标准进一步促进行业法治的社会化
        (二)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柔性化
        (三)行业标准使行业法治进一步具有可操作性
    第二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协会
        一、行业协会的法律定位
        二、行业协会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一)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立法
        (二)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纠纷化解
        (三)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监管
        (四)行业协会参与行业管理
    第三节 行业法治中的行业自治
        一、行业自治的法律性质
        二、行业自治对行业法治的促进
第五章 行业法治存在的问题及完善
    第一节 完善行业立法机制
        一、行业立法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分类难以精确
        (二)狭隘的部门本位主义
        (三)行业法律的滞后性
        (四)行业协会立法不完备
        (五)缺失跨行业的标准化协调机制
        二、行业立法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立法体制
        (二)完善行业标准立法
        (三)及时修订行业立法
    第二节 完善行业监管机制
        一、行业监管存在的问题
        (一)重审批轻监管的传统仍然存在,事中事后监管不健全
        (二)传统监管不适应新的形势,信用监管存在体制机制缺陷
        (三)传统监管缺乏有效的协调机制,综合监管仍有待完善
        二、行业监管问题的完善
        (一)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信用监管和综合监管
        (二)贯彻政府适度监管原则
    第三节 完善行业纠纷化解机制
        一、行业纠纷化解存在的问题
        (一)行业调解组织主要靠公权力推动,公信力有待加强
        (二)行业调解制度的认同度不高,导致利用率过低
        (三)行业调解的成功率不高,没有实质性发挥作用
        (四)行业调解程序和行业仲裁等相关法律制度缺失
        二、行业纠纷化解问题的完善
        (一)完善行业调解制度
        (二)健全行业仲裁制度
        (三)鼓励行业组织制定标准化法律文本,预防行业纠纷的产生
    第四节 完善行业自治机制
        一、行业自治存在的问题
        (一)立法和政策上重行业自律,轻行业自治
        (二)行业协会自治权力不够
        (三)不利于行业自治的固有缺陷难以根除
        二、行业自治问题的完善
        (一)将立法上的“行业自律”修改为“行业自治”
        (二)政府彻底退出行业协会的运作
        (三)赋予行业协会完整的自治权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A 主要行业法律的梳理
附录 B 国务院行政审批改革政策性文件清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
后记

(5)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研究对象与研究范围
        1.2.1 相关定义与分类
        1.2.2 相关概念辨析
        1.2.3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1.3 国内外相关工作研究进展
        1.3.1 国内相关研究综述
        1.3.2 国外相关研究综述
        1.3.3 研究现状评价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5 论文研究框架
2 相关理论研究
    2.1 临海工业区产业类型
        2.1.1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
        2.1.2 加工型临海工业
        2.1.3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
        2.1.4 综合型临海工业
    2.2 港口分类与相关概念
        2.2.1 海港分类及临海工业应用
        2.2.2 码头布置
        2.2.3 港口发展
        2.2.4 海港物流
    2.3 典型工业用地布局模式
        2.3.1 重化工企业布置模式
        2.3.2 海洋资源开发工业用地布局
    2.4 建设用海规划编制
        2.4.1 海域规划管理体系
        2.4.2 填海造陆技术要求
        2.4.3 造陆形态综合比较
    2.5 本章小结
3 临海工业典型案例与发展演进
    3.1 日本
        3.1.1 发展历程
        3.1.2 斐然成绩
        3.1.3 案例甄选
    3.2 韩国
        3.2.1 发展历程
        3.2.2 典型案例
        3.2.3 案例甄选
    3.3 新加坡
        3.3.1 发展历程
        3.3.2 空间演进
    3.4 其他类型临海工业
        3.4.1 台湾-出口加工型临海工业
        3.4.2 欧洲-河口延伸型临海工业
        3.4.3 美国-原料自给型临海工业
    3.5 临海工业发展支撑体系
        3.5.1 产业发展战略
        3.5.2 海洋开发政策
        3.5.3 航运发展支撑
        3.5.4 财政政策支撑
    3.6 本章小结
4 国外案例开发模式与用地布局
    4.1 日本模式
        4.1.1 模式1-扩建型产城双核模式
        4.1.2 模式2-新建组团式开发模式
        4.1.3 “先生产、后生活”开发特征
    4.2 韩国模式
        4.2.1 模式1-综合型重化工业城市
        4.2.2 模式2-协同型加工产业集群
    4.3 新加坡模式
        4.3.1 层近式用地布局
        4.3.2 国家工业区定位
    4.4 工业用地布局特征
        4.4.1 港口主导用地布局
        4.4.2 岸线资源分配模式
        4.4.3 产业集群布局模式
    4.5 用地临海性比较
        4.5.1 造陆模式比较
        4.5.2 临海效率分析
    4.6 产业新城建设模式
        4.6.1 公司城模式
        4.6.2 政企共建模式
        4.6.3 国家开发模式
    4.7 本章小结
5 我国临海工业发展与分类
    5.1 发展历程与早期实践
        5.1.1 发展历程
        5.1.2 早期实践
    5.2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1 海港发展与地域差异
        5.2.2 深水港港城空间布局
    5.3 沿海工业地域特征
        5.3.1 时空分布
        5.3.2 地域差异
    5.4 港产城发展模型
        5.4.1 港城空间发展模型
        5.4.2 产城空间发展模型
        5.4.3 临海工业“港产城”发展模型
    5.5 我国临海工业分类
    5.6 本章小结
6 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1.1 用地布局模式
        6.1.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2.1 用地布局模式
        6.2.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3 重化工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3.1 用地布局模式
        6.3.2 开发问题与影响机制
    6.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4.1 用地布局模式
        6.4.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5 海洋资源利用型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发展机制
        6.5.1 用地布局模式
        6.5.2 发展机制与开发问题
    6.6 宏观层面临海工业开发问题
        6.6.1 过度开发与资源闲置
        6.6.2 产业同构与重复建设
        6.6.3 居住优先与布局失衡
        6.6.4 陆海统筹亟待规划衔接
    6.7 本章小结
7 临海工业发展建设与规划策略
    7.1 总体发展思路
        7.1.1 临海工业建设基本思路
        7.1.2 不同类型差异化发展思路
    7.2 共性问题规划策略
        7.2.1 合理定位推进产业健康发展
        7.2.2 优化规模预测推进集约开发
        7.2.3 转化弹性规划落实规划实施
    7.3 专项问题规划策略
        7.3.1 港口扩张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2 新港综合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3 重化工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4 加工产业聚集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3.5 海洋资源开发型临海工业规划策略
    7.4 规划提升策略
        7.4.1 构建学科协作规划工作框架
        7.4.2 完善陆海统筹规划编制体系
        7.4.3 构建建设用海规划编制体系
    7.5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创新点
    8.3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规模以上海港货运吞吐量
附录B 各省市临海工业建设情况
附录C 各省市沿海工业项目目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6)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2 研究方法及目标
    1.3 本文研究的难点
    1.4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相关理论
    2.1 国外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2.2 国内资产证券化的研究文献综述
    2.3 金融证券理论和国企改革理论
第3章 资产证券化综述
    3.1 资产证券化的定义
    3.2 资产证券化的种类
    3.3 资产证券化的一般运作机制
    3.4 美国资产证券化发展概况
    3.5 日本资产证券化发展概况
    3.6 其它国家(地区)资产证券化发展概况
第4章 中国证券资产化综述
    4.1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历史沿革
    4.2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最近进展
    4.3 中国资产证券化的运作机制
    4.4 中国资产证券化实施的优势
    4.5 中国资产证券化进展面临的困难
第5章 国企资产证券化的特点
    5.1 国企资产证券化的意义
    5.2 国企资产证券化的若干问题
    5.3 国企资产证券化运作机制的特殊性
    5.4 国企资产证券化的重点领域
    5.5 小结
第6章 我国企业债务率与资产证券化
    6.1 我国高企业债务率的成因分析和变化趋势
    6.2 企业债务率对国企长期发展的制约和影响
    6.3 降低企业债务率的主要方法
    6.4 资产证券化对减低企业债务率的重要优势
    6.5 国外经验参考
第7章 国企资产证券化风险防范
    7.1 资产证券化产品风险分析
    7.2 国企特性带来的特殊风险分析
    7.3 风险防范对策
第8章 国企改革与资产证券化
    8.1 我国国企改革的发展趋势
    8.2 资产证券化对国企改革的重要意义
    8.3 国企资产泛证券化改革的主要途径
    8.4 混合所有制改革推动资产证券化成为国企改革主导路径
    8.5 资产证券化释放国企改革巨大红利
    8.6 资产证券化的深化——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发展
第9章 江苏某国企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方案解析
    9.1 SJH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基本情况
    9.2 SJH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方案规划
    9.3 SJH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的执行计划
    9.4 SJH高速公路资产证券化对国企经营的改善效应..
第10章 国企资产证券化深化发展的政策建议
    10.1 资产证券化制度和立法的推进和完善
    10.2 国资监管和国企资产证券化监管的进一步完善
    10.3 资产证券化各交易环节的完善和监管加强
    10.4 中央优先权益登记系统的发展完善
    10.5 金融资产总量规模与实体经济规模相匹配
    10.6 国企资产证券化深化发展的其他建议
第11章 总结和展望
    11.1 全文总结
    11.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7)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论文提纲范文)

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定位。
        (三)发展目标。
    二、建设协同高效的区域创新格局
        (四)科学规划区域创新功能定位。
        (五)推进珠三角创新发展一体化。
        (六)强化广州、深圳创新引领作用。
        (七)增强高新区核心带动能力。
        (八)深化粤港澳创新发展合作。
        (九)辐射带动粤东西北地区振兴发展。
    三、构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新体系
        (十)增强制造业的核心竞争力。
        (十一)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
        (十二)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十三)推动传统产业创新发展。
        (十四)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
        (十五)提升产业国际化水平。
    四、全面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
        (十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
        (十七)大幅提升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能力。
        (十八)加快新型研发机构建设与发展。
        (十九)建设科技创新重大平台体系。
        (二十)深入实施重大科技专项。
        (二十一)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
    五、打造国际一流创新创业中心
        (二十二)完善科技企业孵化育成体系。
        (二十三)率先建设创新创业人才高地。
        (二十四)率先建设科技金融产业融合发展高地。
        (二十五)率先建设知识产权应用和保护高地。
        (二十六)健全技术创新公共服务体系。
        (二十七)增强创新资源全球配置能力。
        (二十八)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
    六、全面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与政策先行先试
        (二十九)率先落实国家和省科技创新政策。
        (三十)积极开展创新政策先行先试。
        (三十一)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
        (三十二)建立自创区与自贸区、实验区联动机制。
        (三十三)提升政府服务创新驱动的能力。
    七、保障措施
        (三十四)强化组织领导。
        (三十五)强化规划引导。
        (三十六)强化基层创新。
        (三十七)强化评价督查。

(8)河南区域格力电器经销商批量开发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第一节 批量开发产生的背景
    第二节 批量开发的意义
    第三节 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第四节 本文的逻辑结构
第二章 河南区域格力电器经销商与A银行现状分析
    第一节 河南区域格力电器经销商现状分析
        一 批量授信对应客群定位描述
        二 客群所属行业分析
        三 客群整体状况分析
    第二节 A银行现状分析
        一 A银行整体情况
        二 A银行郑州分行现状
        三 A银行小企业战略
第三章 A银行河南区域格力电器经销商批量开发分析
    第一节 A银行批量开发现状
        一 同业授信现状
        二 A银行与河南区域格力电器经销商合作现状
        三 综合效益和战略契合度
        四 贷后管理
    第二节 A银行与河南区域格力电器经销商历史合作模式
        一 商业模式分析
        二 准入策略
        三 担保方式
        四 授信额度
        五 业务操作流程
        六 风险及缓释因素
    第三节 A银行与河南区域格力电器经销商批量开发模式
        一 商业模式分析
        二 准入策略
        三 担保方式
        四 授信额度
        五 业务操作流程
        六 风险及缓释因素
第四章 批量开发优势、不足及建议
    第一节 批量开发优势
    第二节 批量开发不足及建议
第五章 结论
    第一节 结论分析
    第二节 本文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致谢

(9)GH房产公司中山坦洲项目开发决策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图表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项目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项目研究背景
        1.1.2 项目的研究意义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土地储备概况
        1.2.2 我国的土地储备概况
        1.2.3 国内土地储备补偿
        1.2.4 经营性用地招拍挂
    1.3 研究目的、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3 研究主要内容
    1.4 研究方法
        1.4.1 市场比较法
        1.4.2 假设开发法
        1.4.3 定量与定性分析法
    1.5 研究工作基础
第二章 项目概况与实施
    2.1 项目概况
        2.1.1 项目主要关联单位
        2.1.2 项目简介
        2.1.3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 项目存在问题
        2.2.1 地块闲置,被村民占用
        2.2.2 地块不符合“三旧”改造条件
        2.2.3 变更土地功能性质、容积率申请一律禁止
    2.3 项目开发思路
        2.3.1 股权转让进行开发
        2.3.2 土地收储重新摘牌后进行开发
    2.4 项目实施
        2.4.1 地块清地补偿
        2.4.2 项目用地性质变更
        2.4.3 地块成交价各单位的分成
        2.4.4 挂牌条件设定
        2.4.5 地块取得
    2.5 本章小结
        2.5.1 股权转让的优点与缺点
        2.5.2 收储挂牌的优点与缺点
        2.5.3 两种开发思路在中山项目中的比较
第三章 项目开发与投资估算
    3.1 项目投资环境
        3.1.1 中山市经济情况
        3.1.2 中山市房地产市场情况
        3.1.3 中山市房地产政策调控
    3.2 项目定位
        3.2.1 目标客户
        3.2.2 项目周边市场情况
        3.2.3 产品定位分析
        3.2.4 楼盘户型比例
    3.3 项目销售预期
        3.3.1 项目销售定价
        3.3.2 项目销售预测
        3.3.3 项目开发计划
    3.4 项目规划
        3.4.1 项目主要规划指标
        3.4.2 项目规划原则
        3.4.3 项目规划理念
    3.5 投资估算
        3.5.1 土地成本
        3.5.2 前期费用
        3.5.3 市政配套费用
        3.5.4 建筑安装工程费用
        3.5.5 不可预见费
        3.5.6 日常管理费用
        3.5.7 销售费用
        3.5.8 土地增值税
        3.5.9 资金筹措与财务费用
    3.6 项目经济分析
        3.6.1 项目开发成本
        3.6.2 现金流量表
        3.6.3 利润分析
        3.6.4 保本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投标策略分析
    4.1 项目地块市场背景
        4.1.1 项目地块价格参考对比
        4.1.2 潜在竞争对手
    4.2 土地价格变动对项目经济指标的影响
        4.2.1 测算分析原则
        4.2.2 对项目利润和土地增值税的影响
        4.2.3 对项目保本点的影响
        4.2.4 对项目整体收益的影响
        4.2.5 对项目资金筹措和自有资金投资利润率的影响
    4.3 开发收益与返还利润的平衡点
        4.3.1 项目净利润拐点
        4.3.2 项目整体收益拐点
    4.4 限地价竞配建面积对项目收益的影响
        4.4.1 限地价竞配建案例
        4.4.2 限地价竞配建影响分析
        4.4.3 项目地块限地价竞配建设想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5.2.1 项目的启示
        5.2.2 土地出让金返还比例的展望
        5.2.3 “三旧”用地统筹利用
参考文献
致谢
附件

(10)我国开发区建设的法治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现况
        一、开发区的战略使命:中国改革开放的探路者
        二、开发区的骄人实践
        三、法学对开发区研究的滞后现况
        四、开发区立法供给不足现况
    第二节 研究意义及思路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
    第三节 研究方法和样本选定
        一、研究方法
        二、开发区的多样类型及本文研究样本选定
第二章 规则“表达”:从政策主导走向法律主导
    第一节 开发区制度实然“表达”:政策主导
        一、立法滞后
        二、政策主导
    第二节 开发区制度“表达”政策化引发的问题
        一、向传统体制复归
        二、权力缺乏有效制约
        三、弱势群体权利缺乏有效保障
        四、现实中开发区是“政策规则的选择”
    第三节 开发区制度应然“表达”:法律主导
        一、我国开发区的法治探索
        二、境外的开发区立法情况
        三、我国开发区应是“法治规则下的选择”
        四、开发区制度完善的构想
第三章 功能定位:从“为经济而增长”走向“以自由看待开发区发展
    第一节 开发区实然的功能:经济主导
        一、国家对开发区的经济功能主导之战略定位
        二、“为增长而竞争”的开发区地方经济功能
    第二节 以自由看待开发区发展
        一、阿马蒂亚·森的自由发展观
        二、阿马蒂亚·森的权利贫困观
        三、发展型社会政策观
    第三节 和谐发展的探索:开发区功能的社会转型
        一、开发区社会功能转型的功能需求和实践
        二、开发区社会功能转换重心:从农民走向市民
第四章 开发区管理机构“身份”:从国家行政主体走向社会行政主体
    第一节 开发区管理机构的制度创新
        一、政府治理理念的边际创新
        二、政府管理体制的边际创新
    第二节 开发区管理机构实然“身份”:国家行政主体
        一、主流的国家行政主体
        二、个别的社会行政主体认知
        三、“身份”困境之成因
    第三节 开发区管委会“身份”正解:公务法人
        一、公务法人概述
        二、公务法人:开发区管委会身份困境的正解
第五章 开发区治理结构转型:从单一政府管理走向多元协作治理
    第一节 开发区单一政府管理
        一、政府主导单一模式的特征
        二、开发区政府主导管理模式的样态
        三、国外开发区治理模式简述
        四、我国开发区治理中的渐进多元和协作
    第二节 开发区协作治理的理论基础
        一、协作治理的分工理论基础
        二、协作治理的产业集群理论基础
    第三节 开发区协作治理的转型
        一、政府治理:转变政府职能
        二、市场治理: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三、社会治理:行业自组织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四、珠海商用土地交易中心成立(论文参考文献)

  • [1]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两湾”产业融合发展先行试验区(广西·玉林)发展规划(2020—2035年)》的通知[J].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 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公报, 2021(04)
  • [2]南方英文网汉英新闻编译实习报告[D]. 浦恩菱.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08)
  • [3]美国旧金山湾区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研究[D]. 刘欣博. 吉林大学, 2020(08)
  • [4]行业法治研究[D]. 刘刚. 吉林大学, 2019(02)
  • [5]我国临海工业用地布局与规划策略研究[D]. 陈飞.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8)
  • [6]我国国有企业资产证券化研究[D]. 陈忠庆.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2017(10)
  • [7]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珠三角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J]. 广东省人民政府. 广东省人民政府公报, 2016(13)
  • [8]河南区域格力电器经销商批量开发分析[D]. 王龙. 郑州大学, 2015(01)
  • [9]GH房产公司中山坦洲项目开发决策分析[D]. 冼重理.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5)
  • [10]我国开发区建设的法治化研究[D]. 余宗良. 武汉大学, 2014(06)

标签:;  ;  ;  ;  ;  

珠海商业用地交易中心成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