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动数字“力量倍增器”——英国皇家陆军数字化之路

触动数字“力量倍增器”——英国皇家陆军数字化之路

一、触摸数字化的“力量倍增器”——英国皇家陆军数字化之路(论文文献综述)

牛卉,武溪[1](2020)在《智能化技术在航空制导炸弹领域的发展应用展望》文中认为随着战争形态由信息化向智能化开始转变,智能化技术广泛应用在无人机和导弹领域,集群作战已成为了一种新的作战方式,正逐步扩展到航空制导炸弹领域。航空制导炸弹作为现代局部战争中大量使用,并取得显着效果的空地武器,引入智能化技术,将在未来战争中满足体系作战、协同攻击、高效毁伤等新型作战任务需求。通过分析国外智能化技术在无人机和导弹领域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外航空炸弹的发展现状,针对航空制导炸弹的作战任务需求,总结了智能化航空制导炸弹未来的发展应用。

张小庆[2](2019)在《美国亚太地区“离岸平衡”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为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拥有最强的经济及军事力量。克林顿时期无限制的扩张战略让美国成为“世界警察”,打着民主、人权的大旗四处“救火”。小布什总统时期初现国家大战略调整端倪,便被震惊世界的“9·11”事件打乱战略调整步骤,美国陷入中东战争漩涡,其国家大战略也不得不屈服于军事优先的安排,无暇顾及亚太地区的重要战略利益。奥巴马时期美国政府提出“亚太再平衡战略”,从中东撤军的同时将美国全球军事部署作出重大调整,将60%的军事力量部署在亚太地区。特朗普上任之后,高调提出“印太战略”实则与“亚太再平衡战略”同源一体。不同总统在任期间对待大战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学术界对此也有很多争论。一般来说,国家大战略的战略取向及调整受到国际设定、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战略文化以及国内政治过程等不同侧面的影响。冷战后关于大战略的辩论中,离岸平衡战略处于讨论的边缘地位,直到“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提出该战略才得到学界和政界的关注。当前特朗普单边主义政策大行其道,美国离岸平衡战略也呈现出与以往理论不同的现实战略演化形态。从古老的地缘政治学出发,离岸平衡战略设计基于传统的海权与陆权间平衡与控制的权力结构并结合边缘地带理论,认为在这类权力结构中陆海复合权力国家会在地缘竞争中占有最优势的地位。离岸平衡战略理论从进攻性现实主义的理论原点出发,认为结构因素如无政府状态和权力分配等是解释国际政治最关键的要素,在无政府状态下,霸权体系实际上具有等级特征。处于绝对霸权地位的国家实际上一直处于“高处不胜寒”的状态,安全竞争引发的潜在崛起国家和现有霸权国之间的冲突不可避免。所以为了避免冲突直接波及到美国本土,美国可以与潜在崛起的欧亚大陆强国保持一定战略距离,后撤军事力量,推卸平衡责任给地区其他大国,在关键时刻美国可以使用决定性介入的武力手段,彻底夺回地区平衡结构,维持美国在该地区的主导地位。但随着国际关系的自然演进,离岸平衡战略理论也凸显出理论解释力不足,对现实状况缺乏考量等情况,包括:该理论认为减少海外驻军就会削减国防成本、在战略对手行为的判断上单一的认为对手一定会挑战美国霸权、缺乏对避免“热战”、管理冲突的重视等,此外在理论建构方面也仅停留在演绎推理,缺少理论模型指导战略实践过程。本文通过对奥巴马两届任期完整的战略实施过程,尝试提出的离岸平衡战略演化的三大理论模型,依次从国家、地区和体系层次考察了“亚太再平衡战略”的实施过程,并且通过聚焦美国战略调整之下的南海局势,透视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执行过程,评估战略效果,分析战略负面效应,探讨中国的战略应对。奥巴马时期美国在亚太利用军事、经济、价值观外交等手段试图打造包围中国的“同盟+伙伴关系”的以海制陆包围圈,其防范围堵中国的尝试总体来看是成功的。中国通过自身的实力和经济吸引力,不断化解美国与盟友的包围圈,尤其是通过“一带一路”的倡议对美国的经济战略调整形成相应的战略反制。“亚太再平衡”战略充分体现“离岸平衡”战略的思想,又为理论发展出新的内涵。在实践步骤中,亚太再平衡战略有着强烈的美国实力背书以及全天候参与的意味,这种变化源于美国对中国的现实行为、战略意图的认知与传统的进攻性现实主义的假设前提不符。因此,美国在亚太地区部署的再平衡战略实践中底线成为不能爆发“热冲突”,更不能升级成为“热战争”。“修昔底德陷阱”是有可能避免的,中美之间广阔的合作空间和利益交汇点压缩了冲突空间,当前中美贸易战的紧张局势体现了特朗普政府要将离岸平衡战略贯彻到底的单边思维,中国不仅需要在在战术上管控两国对冲行为,增信释疑的同时加强互利共赢,更需要在战略上提出与之匹敌战略反制。

杨震[3](2012)在《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间发展。战争的变化同样也对海权的范围产生了影响:冷战后世界海军力量对比的变化使战争集中在沿海地区;一体化联合作战对海军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其具备为联合部队提供战略海运、海上防御和对陆纵深打击能力。军事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信息技术进行引领的导弹技术的进步使海军对陆地纵深目标进行远程精确常规战略性打击成为可能。上述影响使海权的范围开始从远洋公海扩展至沿海地区并直抵大陆纵深。后冷战时代海权在规模范围的变化不但完成了理论探索,也进行了战争实践。从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的变化来看,则是受外部环境和内部因素双重影响的。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地缘政治背景发生了巨大变化,世界海权的轴心地带由从前的大西洋转向太平洋。随着国家实力的快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一个海洋大国,与美国一起成为世界海权的两个主要角色。美国在中国发展海权的三个关键战略区域:台湾、南海和印度洋进行“岛链”封锁,已经成为中国发展海权的最大制约因素。中国的海权观念在冷战结束后得到了很大发展,经济海权观、战略海权观、复合海权观、合作海权观和海洋国土观构成了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的主体。冷战的结束使海权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在政治、经济、军事和科学技术等诸多因素的共同作用下还在深化与发展。

吴磊[4](2011)在《C4ISR系统剖析与进展》文中研究说明C4ISR,作为支撑指挥员决策能力的各种技术的融合体被一些人看作是一种新概念。但事实上,C4ISR早已存在了很长一段时间,其最初投入应用是在70年以前,只是这种缩写的方式最近才出现。今天,C4ISR的影响遍及每一个作战层面,从最高级司令部到下车步兵,在当前的作战环境中已从陆地扩展到了空、天和海上。

布鲁[5](2010)在《战神昨天 今天 明天 中国155毫米自行火炮发展与展望》文中指出本文信息来源于国内公开媒体,刊载此文并不代表本刊证实其资料及观点!

刘江平,李赫[6](2006)在《马六甲之盾 透视马来西亚海军转型计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21世纪,马来西亚对海洋的依赖没有改变,它还要继续依靠海洋为其提供食物、运输、矿产资源、能源以及人员和商业往来的通道。实际上,联系日益紧密的全球化贸易使该国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海洋。马来西亚的国土被广阔的海洋所包围,世界主要的海上通道马六甲

张辉[7](2005)在《应用于无人机任务控制试验的数据链仿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无人机在战争中越来越多的应用,无人机系统之间的互操作性和通用性变得尤为重要,2001年4月,美国海军研制的战术控制系统对美海军“捕食者”无人机进行了首次起飞和降落控制试验,试验完成了无人机的发射和回收、飞行控制、载荷控制,并可从“捕食者”飞机直接接收数据。为了研究战术控制系统的体系结构、信息标准和关键控制技术,需要进行战术控制系统的原理性试验。为了支持无人机战术控制系统试验研究,测试战术控制系统对不同类型无人机的任务控制,需要构建无人机链路试验环境。本课题以研究支持无人机任务控制试验的链路仿真的方法为目的,解决仿真过程中的关键技术,并以仿真Link16链路为例,验证仿真方法的可行性。本文首先对仿真的对象无人机数据链路进行了分析,从研究典型无人机链路Link16入手,分析了Link16的组成、结构、信息标准、时序控制以及作战使用概念,并且深入研究了应用于无人机任务控制的关键技术。然后深入研究了仿真的技术和方法,借鉴Link16的分析结果,利用面向对象建模的思想,基于HLA开发平台,设计了应用于无人机任务控制的数据链总体构架、通信分层模型以及终端软件模块划分。紧接着分析了链路MAC层通信协议,提出了自主时隙选择算法,并对其进行了性能仿真测试;利用多线程技术实现了终端软件,解决了定时与时隙同步、多线程互斥和同步、信息传输的可靠性等关键技术问题。最后对开发的仿真系统进行了支持任务训练和战术控制的试验以及自身性能试验。结果表明本套数据链路试验环境的成功开发,不仅可以支持战术控制系统的试验,而且可以研究链路本身的特性,对数据链路的实际开发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意义。

苏润娥[8](2003)在《无人作战飞机操作平台系统人—机工效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文针对UCAV地面操作平台进行工效学特性研究。从工效学的角度研究怎样设计UCAV地面操作平台才能让UCAV系统发挥最大效能,使操作员能够安全、高效、舒适地完成任务。为此要研究UCAV的特性和操作员的特性,以及人机之间的功能分配。 UCAV即Unmanned Combat Air Vehicle,无人驾驶战斗机。UCAV地面操作平台主要负责指挥无人机完成作战任务。地面平台的操作员面对着含有大量信息的显示界面,从中捕捉有用信息,而后采取决策,完成作战任务。地面操作平台的人机界面设计是UCAV的一个关键技术。 本文第二章讲述了无人作战飞机系统的发展、组成及其关键技术。首先讲述了无人机的种类及发展历程,还有21世纪军用无人机的发展趋势;接着讲述了无人作战飞机的作战方式以及具备的能力;最后讲述了无人作战平台系统的组成及关键技术。 第三章讲述了UCAV地面操作平台所涉及的人机工效学问题。从人的信息加工的角度,首先讲述了人的感觉信号的检测,主要是视觉和听觉;接着是人的信息传递;之后是人的信息输出;特别讲述了人的一些固有特性,正是这些固有特性造成了人的局限,也是人的难以克服的弱点;最后讲述了人机界面的一般设计准则以及UCAV系统的人机功能分配问题。 在UCAV地面操作平台的工效学问题中,人对视觉信息的捕捉是一个关键问题。为此利用Visual Basic 6.0编制了一套测试软件,来测试人的视觉特性和部分操作特性。共有11个部分组成,分别测试了目标大小、运动速度、色彩组合等对人的视敏度和视觉识别反应时间的影响,颜色、图形的短时记忆问题,仪表的显示问题,图形、数字的识别问题,目标追踪和左右手调节的问题。第四章介绍了该软件,第五章对其测试结果进行了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和建议,对UCAV地面操作平台的人机界面设计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谢建军[9](2003)在《触摸数字化的“力量倍增器”——英国皇家陆军数字化之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2年7月19日,CDC系统公司(美通用动力公司)最终赢得了英国国防部的“弓箭手”数字化战场无线电通信系统合同,英国陆军开始了全面数字化的历程。数字化部队对未来陆战的影响已成为人们关注的重要问题。英国陆军正在研究自己的数字化部队及如何整合各种“最新”武器平台,以应付可能的挑战。

二、触摸数字化的“力量倍增器”——英国皇家陆军数字化之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触摸数字化的“力量倍增器”——英国皇家陆军数字化之路(论文提纲范文)

(1)智能化技术在航空制导炸弹领域的发展应用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1 国外智能化技术在武器装备中的发展现状
    1.1 无人机
    1.2 导弹
2 国外航空炸弹的发展现状
3 智能化航空制导炸弹的发展应用展望
4 结束语

(2)美国亚太地区“离岸平衡”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一)大战略的历史研究
        (二)离岸平衡战略的研究现状
        (三)亚太再平衡战略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和方法
    四 论文创新和难点
    五、研究结构
第一章 美国大战略制定与调整的驱动力
    第一节 美国大战略的国际设定
        一、理论层面:无政府状态
        二、美国领导下的国际制度现状
        三、威胁感知
    第二节 美国国家实力和国家利益
        一、国家实力
        二、国家利益
    第三节 美国的战略文化、结构、影响因素
        一、美国国内战略文化
        二、美国国家战略结构分析
        三、美国大战略国内影响因素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离岸平衡战略的理论逻辑
    第一节 离岸平衡战略理论起点
        一、逻辑起点——地缘政治理论
        二、结构起点:从海权-陆权分离视角到陆海权力复合体
        三、均势、霸权与自由霸权国
        四、美国地缘战略目标
    第二节 离岸平衡战略理论假设
    第三节 离岸平衡战略理想化模型
        一、战略对手和战略指向
        二、战略模型
        三、战略效应
        四、理论局限
    第四节 离岸平衡战略的比较研究
        一、横向比较:离岸平衡战略与其他战略
        二、离岸平衡战略与“离岸平衡手”的纵向对比分析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1世纪美国在亚太地区的离岸平衡战略
    第一节 小布什总统时期美国在亚太地区战略布局呈现离岸平衡趋势
        一、战略调整的四大驱动力
        二、军事调整呈现保守离岸防范的倾向
        三、经济参与夹杂反恐议题
    第二节 奥巴马时期亚太再平衡的战略驱动力
        一、国际设定的改变
        二、国家实力与国家利益的变化
        三、新自由国际主义强势回归
        四、官僚政府内部一期稳定二期反噬
    第三节 亚太再平衡战略结构部署(2008-2016 年)
        一、军事战略结构
        二、经济机制建设拉拢人心
        三、战略逻辑与离岸平衡战略的契合度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南海局势透视美国离岸平衡战略效应
    第一节 亚太再平衡战略在南海争端的运用
        一、菲律宾提出“南海仲裁案”
        二、越南、马来西亚、文莱提出诉求
        三、中日“钓鱼岛”之争
    第二节 美国在南海“航行自由”行动
        一、“航行自由”行动彰显美国战略实力
        二、美国对中国的战略判断
    第三节 以海制陆的结构现状
        一、亚太再平衡战略应然的理论描述
        二、亚太再平衡战略实践的现实困境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离岸平衡理论的局限、延展及战略反制
    第一节 离岸平衡战略的理论局限
        一、成本考量欠妥
        二、前沿部署耗费巨大
        三、推卸责任受阻
        四、决定性介入手段极端
    第二节 离岸平衡战略的理论延展
        一、军事上以海制陆是威慑手段
        二、经济上联海制陆是核心支撑
        三、平衡责任重在美国
    第三节 离岸平衡战略的现实发展
        一、特朗普治下的离岸平衡战略
        二、中国的战略反制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中文资料
    英文资料
致谢
附件

(3)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第一节 研究问题的提出及其研究意义
        一、研究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必要性
        二、海权的概念解析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面临的战略转型
        四、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战略构架
        五、后冷战时代海权之研究意义
    第二节 相关文献的回顾
        一、国外研究概况
        二、国内研究概况
    第三节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
    第四节 本文的结构安排
    注释
第一章 海权论的诞生与发展及其反思
    第一节 马汉海权论的产生及其评述
        一、马汉海权论的产生
        二、马汉海权论的内容及影响
        三、对马汉海权论的评述
    第二节 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产生及其评述
        一、海洋战略论的产生
        二、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内容及影响
        三、对科贝特海洋战略论的评述
    第三节 戈尔什科夫国家海上威力论及其评述
        一、国家海上威力论的产生
        二、国家海上威力论的内容及影响
        三、对国家海上威力论的评述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二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发展演进
    第一节 海权在后冷战时代发展演进的背景
        一、国际政治格局向多极化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
        三、新军事变革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内涵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要素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构成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观念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国际观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军事观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海洋观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三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技术形态
    第一节 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及战争形态演进
        一、人类社会的技术形态演进
        二、人类战争的技术形态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理论探索
        一、战法思想
        二、军事技术
        三、编制体制
        四、途径目标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战争实践
        一、指挥、控制与通信
        二、海上打击
        三、后勤保障
    本章小结
    注释
第四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规模范围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的战争
        一、后冷时代战争的主要形式
        二、后冷时代战争的作战模式
        三、后冷时代战争的战场空间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规模
        一、后冷战时代的战争对海权规模的影响
        二、对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的理论探索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的战争实践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范围
        一、后冷战时代的战争及军事形势对海权范围的影响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范围的理论探索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范围的战争实践
    本章小结
    注释
第五章 后冷战时代海权对中国海权思想的影响
    第一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地缘政治背景
        一、后冷战时代地缘政治的轴心
        二、中国实力的快速发展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的海权辩论
        一、无足轻重的海权
        二、辅助性海权
        三、主导性海权
    第三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发展海权的最大制约
        一、台湾问题
        二、南海问题
        三、印度洋问题
    第四节 后冷战时代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
        一、经济海权观
        二、战略海权观
        三、复合海权观
        四、合作海权观
        五、海洋国土观
        六、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与航空母舰
    本章小结
    注释
结论
    第一节 研究总结
        一、后冷战时代海权的内涵
        二、后冷战时代海权技术形态的进化
        三、后冷战时代海权规模范围的拓展
        四、地缘政治背景的变迁及中国海权观念的发展
    第二节 后冷战时代海权的进一步讨论
        一、海洋法的演进
        二、科学技术的进步
        三、国际战略格局的演变
        四、全球化进程的发展
    第三节 政策含义
        一、培育海权意识
        二、制定海洋战略
        三、推进海军转型
        四、发展海洋经济
        五、继续加强海洋法研究与建设
        六、增强海洋科技实力
    注释
参考文献
后记

(4)C4ISR系统剖析与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从C2到C4Istar
C4ISR的四个层次
    物理层
    C 2的无线电
    电台作为传感器
    软件革命
    制定标准
    网络层:连通性和灵活性
    战术互联网
    信息层
    用户定义的方法
    商业现有部件与军用部件集成
    打造网络化的C 4 I
    应用层

(6)马六甲之盾 透视马来西亚海军转型计划(论文提纲范文)

面对新的挑战
马来西亚海军舰队的现状和未来
马来西亚海军的未来发展方向
    加强人力资源建设
    关注新的作战技术和商业概念
    关注联合作战和网络中心战的演变
    效法海军强国
    关注战略机遇期转型的核心任务
结语

(7)应用于无人机任务控制试验的数据链仿真(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背景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1.2.1 无人机战术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2.2 战术数据链路的发展现状
        1.2.3 分布式仿真技术的发展现状
    1.3 论文的主要工作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典型无人机数据链路分析和研究
    2.1 引言
    2.2 无人机数据链路组成和功能
        2.2.1 无人机数据链路组成
        2.2.2 无人机数据链的特征
    2.3 JJTIDS分析
        2.3.1 JJTIDS系统概述
        2.3.2 JJTIDS的基本工作方式
        2.3.3 JJTIDS传送的消息
        2.3.4 JJTIDS的保密和抗干扰措施
    2.4 总结
第三章 基于HLA的无人机数据链仿真
    3.1 引言
    3.2 仿真原理和仿真技术
        3.2.1 面向对象的仿真
        3.2.2 分布式仿真开发平台HLA/RTI
    3.3 无人机数据链路仿真
        3.3.1 仿真对象和仿真目的
        3.3.2 仿真系统体系结构
        3.3.3 通信分层模型
        3.3.4 通信流程
    3.4 总结
第四章 MAC 协议和接口协议分析与仿真
    4.1 引言
    4.2 MMAC协议
    4.3 TTDMA协议分析
        4.3.1 TTDMA通信原理
        4.3.2 TTDMA时隙同步
        4.3.3 无中心节点
        4.3.4 时隙分配方式
        4.3.5 报文分类和格式
    4.4 自主时隙选择算法
    4.5 时隙冲突概率仿真分析
        4.5.1 时隙冲突概率分析
        4.5.2 时隙冲突概率仿真与结论
    4.6 报文延时仿真分析
        4.6.1 报文延时分析
        4.6.2 报文延时仿真与结论
    4.7 用户接口协议分析
        4.7.1 TTCS接口协议分析
        4.7.2 UUAV接口协议
    4.8 结论
第五章 基于HLA的仿真终端软件实现与关键技术
    5.1 引言
    5.2 FFOM/SOM设计
    5.3 仿真终端的程序实现
        5.3.1 主线程
        5.3.2 编译码线程
        5.3.3 传输线程
    5.4 关键技术
        5.4.1 定时与时隙同步
        5.4.2 多线程互斥与同步
        5.4.3 信息传输的可靠性
    5.5 总结
第六章 无人机数据链试验环境应用测试
    6.1 引言
    6.2 试验硬件配置和软件功能
    6.3 试验设计和结论
        6.3.1 无人机任务控制试验
        6.3.2 系统性能测试
    6.4 总结
第七章 总结和展望
    7.1 论文工作总结
    7.2 进一步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无人机数据链路报文
附录2
    FOM模型表
附录3
    作者在攻读硕士期间撰写的主要论文

(8)无人作战飞机操作平台系统人—机工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第二章 无人作战平台系统
    2.1 无人机
        2.1.1 无人机的种类及发展历程
        2.1.2 21世纪军用无人机的发展趋势
    2.2 无人作战飞机
    2.3 无人作战平台系统
第三章 人机工效学
    3.1 感觉信号的检测
        3.1.1 视觉
        3.1.2 听觉
    3.2 人的信息传递
        3.2.1 人的信息加工模型
        3.2.2 人的信息贮存--记忆
        3.2.3 人的信息输出
    3.3 人的特性
        3.3.1 习惯
        3.3.2 易出错性
        3.3.3 紧张
        3.3.4 疲劳
    3.4 人机界面的一般设计准则
        3.4.1 显示界面设计
        3.4.2 人机系统的布局
    3.5 人机功能分配
第四章 测试软件的介绍
    4.1 概述
    4.2 测试项目
        4.2.1 目标大小与反应时测试
        4.2.2 速度对视敏度的影响测试
        4.2.3 颜色组合与反应时测试
        4.2.4 彩色信息识别测试
        4.2.5 图形识别测试
        4.2.6 颜色短时记忆测试
        4.2.7 图形短时记忆测试
        4.2.8 静态安全范围测试
        4.2.9 动态安全范围测试
        4.2.10 单目标追踪绩效测试
        4.2.11 左右手调节能力测试
第五章 测试结果的分析
    5.1 目标大小与反应时测试结果
    5.2 速度对视敏度的影响测试结果
    5.3 颜色组合与反应时测试结果
    5.4 彩色信息识别测试结果
    5.5 图形识别测试结果
    5.6 颜色短时记忆测试结果
    5.7 图形短时记忆测试结果
    5.8 静态安全范围测试结果
    5.9 动态安全范围测试结果
    5.10 单目标追踪绩效测试结果
    5.11 左右手调节能力测试结果
    5.12 小结
参考文献

四、触摸数字化的“力量倍增器”——英国皇家陆军数字化之路(论文参考文献)

  • [1]智能化技术在航空制导炸弹领域的发展应用展望[J]. 牛卉,武溪. 飞航导弹, 2020(12)
  • [2]美国亚太地区“离岸平衡”战略研究[D]. 张小庆. 外交学院, 2019(10)
  • [3]论后冷战时代的海权[D]. 杨震. 复旦大学, 2012(02)
  • [4]C4ISR系统剖析与进展[J]. 吴磊. 国外坦克, 2011(04)
  • [5]战神昨天 今天 明天 中国155毫米自行火炮发展与展望[J]. 布鲁. 海陆空天惯性世界, 2010(12)
  • [6]马六甲之盾 透视马来西亚海军转型计划[J]. 刘江平,李赫. 国际展望, 2006(22)
  • [7]应用于无人机任务控制试验的数据链仿真[D]. 张辉.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 2005(11)
  • [8]无人作战飞机操作平台系统人—机工效研究[D]. 苏润娥. 西北工业大学, 2003(01)
  • [9]触摸数字化的“力量倍增器”——英国皇家陆军数字化之路[J]. 谢建军. 国际展望, 2003(02)

标签:;  ;  ;  ;  ;  

触动数字“力量倍增器”——英国皇家陆军数字化之路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