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环保型抗皱纯棉针织双丝光面料(论文文献综述)
程佩[1](2021)在《基于醚化2D树脂和水性聚氨酯的棉织物免烫整理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纯棉织物因吸湿透气、手感柔软穿着舒适、可降解等优点在服装行业中一直备受消费者关注,但棉织物也存在易起皱变形、洗后需熨烫、不易护理等严重缺陷,影响其服用性能,给人们的生活造成了很多困扰。为使棉织物达到平整、洗后易护理的效果,生产商会对其进行免烫整理,在整理过程中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等方面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折皱回复角增大的同时,织物强力却发生明显下降,影响织物耐用性。因此,在提高免烫整理效果的同时实现高强力保留率是至关重要的。现有免烫整理主要采用常规焙烘和延迟焙烘,而延迟焙烘整理工艺中,面料存储运输时易发生过早交联即敏化面料不稳定,造成织物布面不平整,影响免烫整理效果,所以提高敏化面料的稳定性尤为重要。为解决上述问题,本课题针对常规焙烘和延迟焙烘工艺进行改进,在改善织物免烫性能的同时,提高不同免烫整理后织物的强力保留率,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对免烫整理工艺进行研究:首先,在常规焙烘整理工艺下,采用环保型水性聚氨酯(WPU)和醚化2D树脂(M2D)进行复配整理,大幅度提高整理后棉织物的免烫效果。将市场上应用广泛的八种水性聚氨酯与醚化2D树脂以及常规催化体系氯化镁(MgCl2)组成整理液,对棉织物进行常规焙烘整理,比较不同复配整理液的免烫效果,确定在常规焙烘免烫整理中,WPU(3458)、WPU(7360)与M2D具有较好的复配性,可显着提高织物折皱回复角和强力保留率,且整理后织物白度无明显变化,同时复配水性聚氨酯还可小幅度提升免烫棉织物的柔软性和光滑性。整理液配方为M2D 100 g/L、WPU(3458)40 g/L、MgCl2 30 g/L、渗透剂JFC 1 g/L,棉织物在150℃,3min的焙烘条件下,经上述整理液整理后,织物折皱回复角可达275.00°,较单纯树脂整理织物提升14.11%;强力保留率可达55.05%,较单纯的树脂整理织物提升12.35%;为进一步提高织物强力保留率,在此基础上向整理液中添加不同浓度的强力保护剂,分析强力保护剂对棉织物免烫效果的影响,确定强力保护剂为35g/L时,其免烫效果较佳,折皱回复角可达271.50°、强力保留率可达65.12%。其次,在延迟焙烘整理工艺下,采用水性聚氨酯和醚化2D树脂进行复配整理,大幅度提高整理后棉织物的免烫效果以及敏化面料的储存稳定性。将上述的八种水性聚氨酯与醚化2D树脂以及课题组自主研发的延迟催化体系三乙烯二胺-氯化镁(DABCO-MgCl2)组成整理液,对棉织物进行延迟焙烘整理,通过比较不同复配整理液的免烫效果,确定在延迟焙烘整理中,WPU(3458)、WPU(7360)、WPU(PSF)与M2D具有较好的复配性,可显着提高织物免烫效果以及敏化织物的储存稳定性,且整理后织物白度无明显变化,同时复配水性聚氨酯也可小幅度提升免烫棉织物的柔软性和光滑性。整理液配方为M2D 100 g/L、WPU(3458)40 g/L、MgCl2 0.296 mol/L、DABCO 0.0282mol/L、JFC 1 g/L,棉织物在160℃,3min的焙烘条件下,经上述整理液整理后,织物折皱回复角可达262.00°,较单纯树脂整理织物提升12.09%;强力保留率可达69.51%,较单纯的树脂整理织物提升14.00%。将M2D/MgCl2、M2D-WPU(PSF/3458/7360)/DABCO-MgCl2分别整理后的敏化织物进行储存稳定性测试,在80℃的环境中储存120h后,其中M2D-WPU(PSF)的折皱回复角可由M2D/MgCl2的237.25°降低至174.75°;M2D-WPU(3458)的折皱回复角可降低至176.00°;M2D-WPU(7360)的折皱回复角可降低至193.00°,证明M2D-WPU/DABCO-MgCl2能显着提高延迟焙烘免烫整理中敏化织物的储存稳定性。最后,研究不同预处理对棉织物免烫效果的影响。选用规格相同,预处理工艺不同的五种棉织物进行免烫整理。其中,棉织物的预处理方式包括:漂白;漂白+液氨;漂白+丝光;漂白+丝光+液氨;漂白+液氨+丝光。在上述棉织物上,分别进行M2D-WPU(3458)常规焙烘和延迟焙烘整理。分析整理前后织物性能,结果表明预处理联合免烫整理工艺均有助于提升棉织物的物理机械性能,处理后织物折皱回复角均在262.00°以上,同时织物的强力损伤较小,整理后织物白度无明显变化,且免烫整理可显着缩小因预处理所造成的织物手感差异。“丝光-液氨-常规焙烘”整理后织物综合性能更好,折皱回复角可达279.75°,强力保留率可达75.08%,“丝光-液氨-延迟焙烘”整理后织物综合性能更好,折皱回复角可达269.00°,强力保留率可达85.19%。
罗雄方[2](2021)在《棉织物柠檬酸/水性聚氨酯无甲醛免烫整理体系优化及其机理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柠檬酸属于多元羧酸类无甲醛免烫整理剂中的一种,其价格低廉、无毒、绿色可再生,被认为是性价比最高的免烫整理剂之一。然而,经柠檬酸免烫整理后的棉织物折皱回复性不佳、布面泛黄严重、强力损失大等缺点严重制约了柠檬酸的进一步广泛应用。本课题研究主要针对柠檬酸免烫整理折皱回复性能问题,提出丝光-液氨前处理以及柠檬酸/水性聚氨酯复配免烫整理来对其免烫性能进行提升,并从纤维内部孔隙结构变化角度分析了其中蕴含的免烫机理;针对柠檬酸免烫整理突出的布面泛黄和强损问题,提出过氧化氢活化后漂白技术来对其布面白度和强力保留率进行提升,并对后漂白的机理进行了分析。具体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对传统柠檬酸免烫整理工艺进行单因素实验分析并探究前处理对柠檬酸免烫整理棉织物性能的提升。单因素实验条件涵盖了柠檬酸整理浓度、催化剂次亚磷酸钠用量、整理液p H、焙烘温度和焙烘时间。综合分析免烫棉织物折皱回复角、白度和强力保留率,选出柠檬酸免烫整理的适宜工艺,为全文奠定了研究基础。丝光、液氨前处理对织物性能有重要影响。通过比较单独丝光和丝光-液氨联合前处理棉织物柠檬酸免烫整理后的织物性能,发现经丝光-液氨联合前处理的棉织物由于纤维内部结晶含量较低、纤维结构更加紧密、均匀,有利于增强纤维内部横向氢键的交联,从而有利于棉织物在免烫整理后获得更好的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织物水洗外观平整度、织物柔软性能以及织物拉伸断裂强力保留率。因此,对将进行免烫整理的棉织物先进行丝光-液氨联合前处理可有助于获得更好的免烫性能。(2)采用环保水性聚氨酯与柠檬酸复配免烫整理进一步提高棉织物的免烫性能。将六种商业水性聚氨酯以不同整理浓度与柠檬酸进行复配免烫整理,测试分析了免烫整理棉织物的折皱回复角、柔软度、拉伸断裂强力、白度、水洗后外观平整度以及润湿性能。结果发现,水性聚氨酯与柠檬酸存在协同作用,复配水性聚氨酯免烫整理可以有效提升织物免烫性能,具体的提升效果与水性聚氨酯的软硬段结构有关。通过织物SEM表观形态观察发现,复配水性聚氨酯免烫整理棉织物纤维表面有一层光滑的弹性膜,该膜可在一定程度上修复柠檬酸免烫整理带来的纤维酸性损伤,同时提供一定的弹性形变回复力来增强棉织物的免烫性能。(3)通过采用差示扫描量热法测试棉织物免烫整理前后纤维内部孔隙结构的变化来探究蕴含的免烫机理。差示扫描量热法可测得潮湿态棉织物的等温吸热曲线,通过对该等温曲线的分析可得棉织物纤维内部不同孔隙中可冻结结合水的含量,从而可间接获得纤维内部的孔隙分布情况。对退浆、退浆-煮漂、退浆-煮漂-丝光、退浆-煮漂-丝光-液氨四种前处理原棉以及它们对应的柠檬酸免烫整理棉织物纤维内部孔隙分布的实验探究发现,四种原棉织物经柠檬酸免烫整理后,纤维内部总孔隙含量皆增加、平均孔隙直径皆下降、孔隙分布皆趋于均匀集中;对柠檬酸/水性聚氨酯复配体系免烫整理棉织物纤维内部孔隙分布的实验探究发现,水性聚氨酯除了在纤维表面成膜作用以外,还存在对纤维内部孔隙的填充作用。(4)针对柠檬酸免烫整理突出的布面泛黄以及强损问题,采用免烫后漂白的方式对泛黄免烫棉织物进行白度和强力的提升。N-[4-(三乙基铵甲撑)苯酰基]己内酰胺氯化物(TBCC)活化过氧化氢体系可产生过氧酸破坏发色团的共轭发色结构从而提升免烫棉织物的白度。TBCC活化过氧化氢温和的后漂白条件,对免烫棉织物折皱回复性能影响较小并能修复部分免烫带来的织物强力损伤。对经常规漂白前处理的免烫棉织物进行TBCC浸渍工艺后漂白处理,所得免烫棉织物的CIE白度值>80,强力保留提升了12%。在此基础上为节能减排,进一步提出省却棉织物常规漂白前处理步骤,对仅退浆前处理的柠檬酸免烫棉织物进行TBCC浸渍工艺一次后漂白处理,所得免烫棉织物白度值仍可>75,强力保留率仍提升了5%。为使后漂白效率更高,并进一步适应工业化应用,提出使用快速轧蒸工艺后漂白代替上述浸渍工艺后漂白。轧蒸后漂织物带液量低、处理速度快(短至2 min),漂后免烫棉织物白度值仍可>70,强力保留率也可获得一定的提升。本课题主要针对柠檬酸体系免烫整理棉织物存在的折皱回复性能不高、表观泛黄严重以及强力损失大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绿色环保、节能减排的解决方法,期间系统研究并分析了实验的工艺参数及机理。本课题的研究结果对柠檬酸在棉织物免烫整理上的广泛应用有积极推动作用,同时也可为绿色环保免烫整理技术的开发生产提供参考指导。
泮志连,程四新,徐造林,章友鹤[3](2020)在《关于高支纱生产的技术进步与未来发展探讨(一)》文中研究指明文章介绍了国内高支、特高支纱线的发展情况,从最早使用长绒棉生产纯棉纱线起步,经过20多年的发展,目前已向使用多种原料生产出多种功能性的特高支混纺纱线转变,使其应用领域得到不断拓展。文章对国内生产高支、特高支纱线的重点地区分布、生产纱线品种、使用原料、使用工艺装备等进行分析,并总结归纳生产高支、特高支纱线比常规纱线的4个明显优势。
尉腾祥[4](2020)在《纬平棉针织物平幅丝光线圈结构变化规律及其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根据丝光设备的不同,针织物丝光整理方式主要包括圆筒丝光和平幅丝光,平幅丝光可以避免圆筒丝光进布区超喂、扩布、布面歪斜,织物细微吃碱反应不匀的情况,但是存在织物边缘和中心区域线圈变化不一致的问题,使织物产生不规则形变。本研究以线圈易发生变形的纬平棉针织物为研究对象,研究了未丝光织物在单向和双向拉伸条件下织物线圈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研究了丝光织物在双向拉伸条件下处于拉伸状态和松弛状态时织物的线圈结构参数,并对丝光条件与织物服用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采用网格法将织物分成不同的单元,对未丝光棉织物进行了单向拉伸和双向拉伸,研究在不同张力条件下织物线圈结构参数(向量场和位移场、圈高和圈距、线圈形态系数和剪切角)的变化规律。研究发现织物单元节点的位移矢量呈现出不同的大小和方向;在织物边缘线圈易发生歪斜等大变形行为,在中心区域节点的形变较小且存在一个呈椭圆的均匀变形区域;圈高和圈距的变化符合抛物线的变化规律;线圈形态系数呈梯度分布,线圈形状存在周期性变化;剪切角分层明显,存在明显的递变规律。织物在单向拉伸下线圈的变形较大,并且线圈的变化不均匀,双向拉伸的条件下线圈形态更稳定。在双向拉伸条件下,研究了不同丝光条件(碱浓度、张力、温度和时间)对织物在拉伸状态下的线圈结构参数的影响规律,研究发现碱浓度和张力对织物线圈参数的影响较大,温度和时间对织物线圈参数的影响较小。在双向拉伸条件下,研究了不同丝光条件(碱浓度、张力、温度和时间)对织物在松弛状态下的线圈结构参数的影响规律,对比拉伸状态下织物可以发现,在松弛状态下,织物线圈形态更加均匀,线圈变化更加规律,具有更好的线圈结构参数。织物处于松弛状态时当碱浓度为200g/L,张力为扩幅5%,温度为50℃,时间为120s时,位移场中椭圆区域面积占比达到47.52%,圈高和圈距符合抛物线的变化规律并且拟合度都在0.95以上;织物线圈形态均匀的中心区域面积变大,织物最大剪切角由89.3°变为90°,并且最大剪切角的区域面积增大。对不同丝光条件与织物性能的关系进行探究,研究了空白样品和丝光织物缩水率、风格、耐磨性能、断裂强力、透湿性能、透气性能和保温性能的变化规律。与空白样品相比,丝光织物力学性能、柔软度、起毛起球性和保温性能提高,缩水率、硬挺度、透湿性和透气性降低;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表明丝光织物的纤维天然扭曲大部分消失,纤维呈椭圆形;X射线衍射(XRD)测试结果表明丝光织物结晶度由原来的0.471降低为0.466,丝光棉纤维一部分纤维素Ⅰ转化为纤维素Ⅱ。综合不同丝光条件下织物线圈结构参数的变化和织物性能的变化规律得到棉针织物最佳的丝光工艺条件。这些研究阐明丝光工艺条件与针织物线圈形态变化关系,以及丝光条件与针织物尺寸稳定性能、热湿舒适性及机械性能等服用性能的关系,对提升针织物平幅丝光产业化、低碳化具有重要意义。
张霞[5](2017)在《高档轻薄棉型色织面料的性能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由于对于环保及保健意识的加强,人们的服装性能的要求越来越追求返璞归真,天然纤维面料更加受到消费者欢迎,同时对面料的风格、性能、花色品种等方面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本文在众多色织面料产品中选取了轻薄棉型色织面料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本文首先在分析棉型轻薄面料原料选用的基础上,对比环锭纺、紧密纺、赛络纺三种不同纺纱工艺下的原纱指标,比较了各类纱线在强力、条干、毛羽方面的指标优劣;其次阐述了棉型色织企业设计开发高档轻薄色织棉型面料的生产工艺流程;然后选取线密度小于14.5tex,经密大于470根/10cm,纬密大于275根/10cm的府绸面料进行强力测试分析,探讨了纱线结构对面料拉伸强力和撕裂强力的影响因素;最后筛选了轻薄棉型色织面料较为典型的四种整理方式,即常规整理、易烫整理、AP整理、碳素磨毛整理,分析了后整理工艺对于轻薄色织面料的性能,如水洗尺寸稳定性、拉伸强力、撕裂强力、洗后外观(抗皱)等方面的影响。本课题研究结论如下:1、纱线性能:同样的线密度条件下,紧密纺的强力优于赛络纺,而赛络纺的强力要又优于普通环锭精梳纱,原料棉纤维中添加了长绒棉之后,强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线密度越细,强力呈下降趋势。条干方面,普通环锭纺比较不稳定,数据离散,赛络纺的纱线条干性能优于紧密纺,长绒棉的添加也能改善纱线的条干不匀率;相同线密度纱线,紧密纺纱线毛羽最优,环锭纺精梳纱线毛羽偏高,赛络纺纱线居中,长绒棉的添加有利于控制毛羽的产生。2、织物性能:在既定的面料密度或是紧度下,如果增加面料的拉伸强力,可通过增加织物密度和采用强力较高的纱线来实现;而如果要求提高织物的撕裂强力,必须主要考虑使用强力较高的纱线及适当降低织物密度来实现。3、后整理对面料性能的影响:易烫整理、AP整理的尺寸稳定性要好于常规整理、碳素磨毛整理的面料;对于面料拉伸和撕裂强力的损伤大于碳素磨毛的产品:易烫整理、AP整理影响织物的滑移性能;相对于易烫整理,AP整理达到的抗皱效果更好。本文的研究结论为高档轻薄棉型色织产品的原料选型、纱线与织物的生产工艺以及新产品开发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马磊,赵永霞,孙立华,宋福佳,张荫楠[6](2017)在《世界纺织技术 回顾与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前,全球科技创新呈现出一系列新的发展态势。一方面,科技创新更加活跃,信息、生物、新能源、智能制造领域不断突破和相互融合,成为产业变革重要的技术方向;另一方面,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金融资本深度融合,持续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就业创业空间。创新战略已成为世界主要国家的核心战略。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国纺织工业科技工作将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行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应用基
王晓琳[7](2012)在《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国家价值链构建研究》文中提出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竞争力最根本取决于其产业竞争力,尤其是产业在价值链中所处的位置,实质是价值链的竞争。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省凭借丰富的资源优势、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和良好的制造业基础,以贴牌代工生产为切入点大力发展外向型经济。但贴牌代工发展模式使浙江纺织服装业嵌入由国际大型采购商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低端微利的劳动密集型生产制造环节。人民币升值、劳动力和原材料成本上涨、全球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的冲击和压力,让浙江纺织服装企业认识到自主创新和品牌优势的重要性。以本土需求为基础构建具有品牌和营销优势的国家价值链进而实现转型升级,将成为该传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以浙江纺织服装业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浙江纺织服装业构建全球价值链与国家价值链的对比分析,研究国家价值链构建的现实基础和条件。文章重点研究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国家价值链构建模式、国家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的对接机制以及浙江纺织服装业“四个阶段、三个关键点”的升级路径。然后,文章以雅戈尔案例为切入点,分析其纺织服装产业价值链的构建过程和经验,为国家价值链的构建提供现实依据。最后,本文根据上述分析得出主要结论,并从政府、产业和企业三个层面提出政策建议,希望对我国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借鉴。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广东纺织助剂行业协会[8](2012)在《推荐2012年中国纺织助剂新产品新技术》文中认为广东德美精细化工股份有限公司新产品新技术第一部分节能减排类新技术及产品一、涤棉针织物前处理染色高效短流程新工艺(国家第五批节能减排推荐目录)传统的涤棉针织物染整加工通常先对棉纤维进行漂白,然后再进行分散/活性二浴二步法染色,染色过程中,分散染料染色后用保险粉加碱还原清洗,以去除涤纶纤维表面以及沾污在棉组份上的分散染
邓东海,何欢,李世琪,朱泉[9](2012)在《改善纯棉丝光针织物手感的工艺实践》文中研究指明纯棉针织物经碱丝光后,虽然物理机械性能得以改善、光泽加强、尺寸稳定性和吸收性能明显提高,但是手感变得粗糙硬涩,增加了柔软整理的难度。本文研究结果表明,棉针织物丝光后用酸性纤维素酶UTA-8在55℃下处理30~60min,既能显着改善手感、提高柔软度,又可使织物的纹路更加清晰、提高光洁度,省去烧毛工序。再选用不同性能的柔软剂(氨基硅柔软剂、软片等)拼混进行整理,能够获得风格各异的手感。
陈荣圻[10](2011)在《无卤膨胀型阻燃剂的研究和开发(一)》文中研究指明溴系阻燃剂是一类很有效的阻燃剂,但因其燃烧时释放出刺激性和腐蚀性气体,以及大量的烟雾,近几年逐渐受到禁用,使磷-氮系膨胀型阻燃剂的研究与开发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这类阻燃剂已形成混合型和单质型两大体系,其组成均含有酸源(脱水剂)、炭源(成炭剂)和气源(发泡剂)。燃烧时,该类阻燃剂在材料表面生成泡沫炭层,藉以隔热、隔氧、抑烟,并具有防止合成材料熔滴和终止链反应的功能,阻燃功能良好。文中详细介绍了磷-氮系膨胀型阻燃剂的阻燃机理,以及混合型和单质型两大体系国内外的开发情况。
二、环保型抗皱纯棉针织双丝光面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环保型抗皱纯棉针织双丝光面料(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醚化2D树脂和水性聚氨酯的棉织物免烫整理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棉织物的免烫整理 |
1.1.1 折皱形成原因及免烫机理 |
1.1.2 免烫整理研究现状 |
1.2 醚化2D树脂免烫整理研究 |
1.2.1 醚化2D树脂简介 |
1.2.2 醚化2D树脂整理研究现状 |
1.3 水性聚氨酯及其在纺织行业的应用与发展 |
1.3.1 水性聚氨酯简介 |
1.3.2 水性聚氨酯在纺织领域的应用 |
1.4 预处理 |
1.4.1 丝光预处理 |
1.4.2 液氨预处理 |
1.5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和内容 |
1.5.1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5.2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 |
第二章 水性聚氨酯在常规焙烘中对棉织物免烫性能的影响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M2D-WPU/MgCl_2整理体系构建 |
2.3.2 强力保护剂在免烫整理中的作用 |
2.4 测试表征 |
2.4.1 整理液的稳定性测试 |
2.4.2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测试 |
2.4.3 织物断裂强力保留率测试 |
2.4.4 织物白度测试 |
2.4.5 织物手感测试 |
2.4.6 扫描电镜测试 |
2.5 实验结果与分析 |
2.5.1 不同整理液的稳定性分析 |
2.5.2 不同整理液对织物折皱恢复性能的影响 |
2.5.3 不同整理液对织物强力保留率的影响 |
2.5.4 不同整理液对织物白度和手感的影响 |
2.5.5 不同整理液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
2.5.6 强力保护剂对织物免烫整理效果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水性聚氨酯在延迟焙烘中对棉织物免烫性能的影响 |
3.1 前言 |
3.2 实验材料 |
3.3 实验方法 |
3.3.1 M2D-WPU/DABCO-MgCl_2整理体系构建 |
3.3.2 敏化面料稳定性测试 |
3.4 测试表征 |
3.4.1 整理液的稳定性测试 |
3.4.2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测试 |
3.4.3 织物经向断裂强力保留率测试 |
3.4.4 织物白度测试 |
3.4.5 织物手感测试 |
3.4.6 扫描电镜测试 |
3.5 结果分析 |
3.5.1 不同整理液的稳定性分析 |
3.5.2 不同整理液对织物折皱恢复性能的影响 |
3.5.3 不同整理液对织物强力保留率的影响 |
3.5.4 不同整理液对织物白度和手感的影响 |
3.5.5 不同整理液对纤维形貌的影响 |
3.5.6 敏化织物的储存稳定性分析 |
3.5.7 储存对织物免烫效果的影响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预处理对棉织物免烫整理前后性能的影响 |
4.1 前言 |
4.2 实验材料 |
4.3 实验方法 |
4.4 测试表征 |
4.4.1 织物折皱回复性能测试 |
4.4.2 织物经向断裂强力保留率测试 |
4.4.3 织物白度测试 |
4.4.4 织物手感测试 |
4.5 结果分析 |
4.5.1 不同预处理对棉织物折皱回复性能的影响 |
4.5.2 不同预处理对棉织物强力保留率的影响 |
4.5.3 不同预处理对棉织物白度和手感的影响 |
4.5.4 预处理对免烫整理后棉织物折皱恢复性能的影响 |
4.5.5 预处理对免烫整理后棉织物强力保留率的影响 |
4.5.6 预处理对免烫整理后织物白度和手感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2)棉织物柠檬酸/水性聚氨酯无甲醛免烫整理体系优化及其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棉织物免烫整理概述 |
1.1.1 棉纤维物理结构和化学性质 |
1.1.2 折皱形成原因及影响因素 |
1.1.3 免烫整理原理及常规工艺 |
1.1.4 免烫整理的甲醛问题 |
1.2 棉织物无甲醛免烫整理研究概况 |
1.2.1 无甲醛免烫整理剂 |
1.2.2 无甲醛免烫整理技术 |
1.2.3 研究概况总结 |
1.3 棉织物柠檬酸/水性聚氨酯无甲醛免烫整理研究现状 |
1.3.1 柠檬酸无甲醛免烫整理 |
1.3.2 水性聚氨酯无甲醛免烫整理 |
1.3.3 研究现状总结 |
1.4 本课题研究目的、意义和研究内容 |
1.4.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丝光-液氨前处理对棉织物柠檬酸免烫整理的影响 |
2.1 引言 |
2.2 实验用品和仪器 |
2.3 实验方法 |
2.3.1 柠檬酸免烫整理工艺单因素实验的试样制备 |
2.3.2 丝光-液氨前处理对柠檬酸免烫整理影响实验的试样制备 |
2.4 测试与表征 |
2.4.1 棉织物折皱回复角 |
2.4.2 棉织物水洗后外观平整度 |
2.4.3 棉织物柔软度 |
2.4.4 棉织物拉伸断裂强力 |
2.4.5 棉织物白度 |
2.4.6 棉织物润湿时间 |
2.4.7 棉织物表面化学组成 |
2.4.8 棉织物结晶结构 |
2.4.9 棉织物表观形态 |
2.5 结果与讨论 |
2.5.1 棉织物柠檬酸免烫整理工艺单因素实验分析 |
2.5.2 棉织物丝光-液氨前处理对免烫整理效果的影响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棉织物柠檬酸/水性聚氨酯免烫整理 |
3.1 引言 |
3.2 实验用品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4 测试与表征 |
3.5 结果与讨论 |
3.5.1 表面化学组成 |
3.5.2 表观形态 |
3.5.3 结晶结构 |
3.5.4 作用机理 |
3.5.5 折皱回复角 |
3.5.6 水洗后外观平整度及耐久性 |
3.5.7 柔软度 |
3.5.8 拉伸断裂强力 |
3.5.9 白度 |
3.5.10 润湿性能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免烫棉织物纤维内部孔隙结构变化与免烫机理 |
4.1 引言 |
4.2 实验用品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柠檬酸免烫棉织物制备 |
4.3.2 柠檬酸/水性聚氨酯免烫棉织物制备 |
4.4 测试与表征 |
4.5 结果与讨论 |
4.5.1 柠檬酸免烫棉织物纤维内部孔隙结构变化与免烫机理 |
4.5.2 柠檬酸/水性聚氨酯免烫棉织物纤维内部孔隙结构变化与免烫机理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棉织物柠檬酸免烫整理后的漂白处理 |
5.1 引言 |
5.2 实验用品和仪器 |
5.3 实验方法 |
5.3.1 免烫棉织物浸渍工艺后漂白 |
5.3.2 免烫棉织物轧蒸工艺后漂白 |
5.4 测试与表征 |
5.4.1 棉织物XPS测试 |
5.4.2 其它测试 |
5.5 结果与讨论 |
5.5.1 经漂白前处理的免烫棉织物浸渍工艺后漂白 |
5.5.2 未经漂白前处理的免烫棉织物浸渍工艺后漂白 |
5.5.3 免烫棉织物快速轧蒸工艺后漂白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主要创新 |
6.3 研究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关于高支纱生产的技术进步与未来发展探讨(一)(论文提纲范文)
1 纱线的分类方法 |
1.1 按纺纱装备分类 |
1.2 按纱线用途分类 |
1.3 按使用原料分类 |
1.4 按纱线线密度分类 |
2 国内外高支纱线的生产情况及其优势分析 |
2.1 国内生产高支纱线的地区分布分析 |
2.2 从生产高支纱的品种分析 |
2.3 从生产高支纱使用原料分析 |
2.4 从生产高支纱使用工艺装备分析 |
3 高支纱线的4个明显优势 |
3.1 纱线品质优 |
3.2 纱线技术含量高 |
3.3 纱线生产用工减少 |
3.4 纱线售价高 |
(4)纬平棉针织物平幅丝光线圈结构变化规律及其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棉针织物结构及性能 |
1.2 棉针织物的丝光 |
1.2.1 丝光原理 |
1.2.2 棉针织物的丝光整理方式 |
1.2.3 棉织物的丝光设备 |
1.2.4 棉织物的丝光整理研究现状 |
1.3 针织物线圈形态变化研究现状 |
1.4 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和意义 |
第二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材料与实验仪器 |
2.1.1 织物 |
2.1.2 实验药品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实验装置 |
2.2.2 丝光工艺 |
2.2.3 线圈结构参数的测量 |
2.3 性能测试 |
2.3.1 织物抗起毛起球性能 |
2.3.2 织物耐磨性能测试 |
2.3.3 织物断裂强力测试 |
2.3.4 织物保温性能测试 |
2.3.5 织物透气性测试 |
2.3.6 织物透湿性测试 |
2.3.7 织物缩水率测试 |
2.3.8 织物风格测试 |
2.3.9 纤维表面形貌测试 |
2.3.10 纤维结晶度测试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3.1 拉伸条件对织物线圈结构参数的影响 |
3.1.1 单向拉伸 |
3.1.1.1 向量场和位移场 |
3.1.1.2 圈高和圈距 |
3.1.1.3 线圈形态系数 |
3.1.1.4 剪切角 |
3.1.2 双向拉伸 |
3.1.2.1 向量场和位移场 |
3.1.2.2 圈高和圈距 |
3.1.2.3 线圈形态系数 |
3.1.2.4 剪切角 |
3.2 双向拉伸丝光织物处于拉伸状态时的线圈结构参数 |
3.2.1 丝光张力 |
3.2.1.1 向量场和位移场 |
3.2.1.2 圈高和圈距 |
3.2.1.3 线圈形态系数 |
3.2.1.4 剪切角 |
3.2.2 丝光碱浓度 |
3.2.2.1 向量场和位移场 |
3.2.2.2 圈高和圈距 |
3.2.2.3 线圈形态系数 |
3.2.2.4 剪切角 |
3.2.3 丝光温度 |
3.2.3.1 向量场和位移场 |
3.2.3.2 圈高和圈距 |
3.2.3.3 线圈形态系数 |
3.2.3.4 剪切角 |
3.2.4 丝光时间 |
3.2.4.1 向量场和位移场 |
3.2.4.2 圈高和圈距 |
3.2.4.3 线圈形态系数 |
3.2.2.4 剪切角 |
3.3 双向拉伸丝光织物处于松弛状态时的线圈结构参数 |
3.3.1 丝光张力 |
3.3.1.1 向量场和位移场 |
3.3.1.2 圈高和圈距 |
3.3.1.3 线圈形态系数 |
3.3.1.4 剪切角 |
3.3.2 丝光碱浓度 |
3.3.2.1 向量场和位移场 |
3.3.2.2 圈高和圈距 |
3.3.2.3 线圈形态系数 |
3.3.2.4 剪切角 |
3.3.3 丝光温度 |
3.3.3.1 向量场和位移场 |
3.3.3.2 圈高和圈距 |
3.3.3.3 线圈形态系数 |
3.3.3.4 剪切角 |
3.3.4 丝光时间 |
3.3.4.1 向量场和位移场 |
3.3.4.2 圈高和圈距 |
3.3.4.3 线圈形态系数 |
3.3.4.4 剪切角 |
3.4 丝光棉针织物性能研究 |
3.4.1 织物缩水率 |
3.4.2 织物风格 |
3.4.3 织物耐磨性和起毛起球性 |
3.4.4 织物断裂强力 |
3.4.5 织物透湿性能 |
3.4.6 织物透气性能 |
3.4.7 织物保温性能 |
3.4.8 织物表面形貌 |
3.4.9 织物晶体形态 |
第四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
主要结论 |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5)高档轻薄棉型色织面料的性能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学位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轻薄棉型色织面料的发展流行趋势 |
1.3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轻薄棉型色织面料纱线的性能测试及分析 |
2.1 棉纤维原料的性能 |
2.1.1 棉纤维的长度 |
2.1.2 棉纤维的线密度 |
2.1.3 棉纤维的强度 |
2.1.4 棉纤维的成熟度 |
2.1.5 棉纤维的含水和含杂 |
2.2 原料的选配 |
2.3 纺纱工艺的要求 |
2.3.1 环锭纺 |
2.3.2 紧密纺 |
2.3.3 赛络纺 |
2.3.4 环锭纺、紧密纺、赛络纺之间的性能对比 |
2.4 纱线的测试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纱线性能对于织物的性能影响的分析 |
3.1 测试方法说明 |
3.2 数据筛选整理 |
3.3 数据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后整理方式对于轻薄色织面料性能的影响 |
4.1 整理方式概述 |
4.1.1 常规整理的工艺流程 |
4.1.2 易烫整理的工艺流程 |
4.1.3 AP整理的工艺流程 |
4.1.4 液氨整理的工艺流程 |
4.1.5 碳素磨毛整理的工艺流程 |
4.2 后整理方式对色织面料性能的测试分析 |
4.3 数据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轻薄棉型色织面料的生产工艺流程 |
5.1 染纱工序 |
5.2 织造工序 |
5.2.1 织造的前准备 |
5.2.2 织造 |
5.3 后整理工序 |
5.3.1 烧毛工序 |
5.3.2 退浆工序 |
5.3.3 丝光工序 |
5.3.4 定型工序 |
5.3.5 预缩工序 |
5.3.6 磨毛工序 |
5.4 轻薄棉型色织面料的生产工艺解读 |
5.4.1 工艺设计 |
5.4.2 染纱工艺 |
5.4.3 浆纱工艺 |
5.4.4 织造工艺 |
5.4.5 验布、修整 |
5.4.6 后整理工艺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1.1 从纱线结构、原料配比方面上看 |
6.1.2 从纱线强力及织物密度对于色织面料强力的影响 |
6.1.3 从后整理方式对于色织面料的影响 |
6.2 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6)世界纺织技术 回顾与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综述 |
(一)纤维材料高新技术 |
(二)先进纺织品加工技术 |
(三)绿色制造技术 |
(四)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加工关键技术 |
(五)智能制造技术 |
专家盘点纤维材料领域 |
安全防护用纺织品的研究与开发 |
推荐技术 |
发展趋势 |
生物基聚酯纤维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
发展趋势 |
静电纺纳米纤维材料的加工及应用技术 |
推荐技术 |
发展趋势 |
专家盘点纺纱领域 |
紧密纺技术 |
发展趋势 |
喷气涡流纺技术 |
发展趋势 |
专家盘点织造领域 |
剑杆和喷气织机技术 |
发展与创新 |
(1)全新的智能化织机控制系统 |
(2)新颖高速智能化电子开口机构的创新应用 |
(3)产业用织物的拓展 |
高效节能、降耗技术 |
(1)高效电机直接驱动技术的应用 |
(2)喷气织机降低气耗技术的突破应用 |
中低温浆纱技术 |
发展趋势 |
专家盘点针织领域 |
全成形针织技术及装备 |
推荐技术——电脑横机的独立直接送纱技术 |
发展趋势 |
短纤纱经编产品开发技术 |
推荐技术 |
(1)高强度短纤纱纺纱技术 |
(2)短纤纱整经技术 |
(3)短纤纱经编织造技术 |
发展趋势 |
针织智能化生产管理技术 |
推荐技术 |
发展趋势 |
针织整体编织技术、高性能纤维多轴向针织技术及装备 |
推荐技术 |
(1)针织轴向织物增强高性能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
(2)三维曲面薄壳体复合材料制造技术 |
(3)海绵城市建设背景下的高性能排水管道制造技术 |
(4)高性能建筑材料 |
(5)经编土工格栅在现代农业上的应用技术 |
发展趋势 |
专家盘点染整领域 |
泡沫染色及整理技术 |
推荐技术 |
(1)活性染料泡沫染色技术 |
(2)单面异性多功能泡沫整理技术 |
发展趋势 |
针织物平幅染整加工技术 |
推荐技术 |
发展趋势 |
喷墨印花技术 |
推荐技术 |
发展趋势 |
环保型印染助剂的研发及生产 |
推荐技术 |
发展趋势 |
专家盘点产业用领域 |
高性能纺织结构柔性材料制备关键技术 |
推荐技术 |
结构增强复合材料关键技术 |
(1)结构增强材料设计与成型技术不断提高 |
(2)复合材料界面研究取得新成果 |
(3)复合材料结构设计、表征与性能预测等基础研究工作不断深入 |
(4)功能复合材料日益受到重视 |
(5)增强材料的回收技术取得突破 |
发展趋势 |
高性能非织造过滤材料技术 |
推荐技术 |
发展趋势 |
(1)高效低阻滤料 |
(2)高可靠性长寿命滤料 |
(3)超高耐温滤料 |
高强度、耐环境土工布技术 |
推荐技术 |
本刊推荐 |
推荐技术一: |
推荐理由: |
推荐技术二: |
推荐理由: |
推荐技术三: |
推荐理由: |
推荐技术四: |
推荐理由: |
推荐技术五: |
推荐理由: |
推荐技术六: |
推荐理由: |
推荐技术七: |
推荐理由: |
推荐技术八: |
推荐理由: |
推荐技术九: |
推荐理由: |
推荐技术十: |
推荐理由: |
推荐技术十一: |
推荐理由: |
推荐技术十二: |
推荐理由: |
(7)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国家价值链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 研究思路和论文结构 |
1.2.1 研究思路 |
1.2.2 论文结构 |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4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
1.4.1 研究重点和难点 |
1.4.2 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研究综述 |
2.1 理论基础 |
2.1.1 全球价值链理论 |
2.1.2 国家价值链理论 |
2.2 研究综述 |
2.2.1 全球价值链研究 |
2.2.2 国家价值链研究 |
3 浙江纺织服装业国家价值链构建的现实基础和条件分析 |
3.1 浙江纺织服装业构建全球价值链与国家价值链的比较分析 |
3.1.1 浙江纺织服装业嵌入 GVC 的位置分析 |
3.1.2 浙江纺织服装业构建 NVC 的现实基础分析 |
3.2 浙江纺织服装业国家价值链构建的条件分析 |
3.2.1 地理区位条件 |
3.2.2 要素禀赋条件 |
3.2.3 集聚优势条件 |
3.2.4 政策制度条件 |
3.3 本章小结 |
4 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国家价值链构建与升级研究 |
4.1 浙江纺织服装业 NVC 的构建模式分析 |
4.1.1 NVC 的构建模式 |
4.1.2 浙江纺织服装业 NVC 构建的领导型企业模式 |
4.2 浙江纺织服装业 NVC 与 GVC 的对接机制 |
4.2.1 生产环节对接 |
4.2.2 品牌环节对接 |
4.2.3 营销环节对接 |
4.3 浙江纺织服装业 GVC→NVC→GVC’的升级路径 |
4.3.1 OEM+加工制造 |
4.3.2 ODM+品牌创建 |
4.3.3 OBM+NVC |
4.3.4 IBM+GVC |
4.4 本章小结 |
5 浙江纺织服装业国家价值链构建的案例分析 |
5.1 案例选取 |
5.2 案例分析 |
5.2.1 雅戈尔集团发展和服装业务 |
5.2.2 雅戈尔服装业国家价值链构建 |
5.3 案例启示 |
5.3.1 立足国内市场,延伸产业价值链 |
5.3.2 “智”造自主品牌,强化核心竞争力 |
5.3.3 重视营销网络建设,构建营销渠道优势 |
5.3.4 以 NVC 拓展国际市场,实现与 GVC 平行对接 |
5.4 本章小结 |
6 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 |
6.1 主要结论 |
6.1.1 以国内需求为基础,构建自主 NVC |
6.1.2 重视自主研发,培育品牌和营销优势 |
6.1.3 品牌运营国际化,实现 NVC 与 GVC 平行对接 |
6.2 政策建议 |
6.2.1 政府层面 |
6.2.2 产业层面 |
6.2.3 企业层面 |
6.3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1 |
附录 2 |
(10)无卤膨胀型阻燃剂的研究和开发(一)(论文提纲范文)
1 阻燃剂概况 |
2 阻燃剂的无卤化 |
3 磷-氮系膨胀型阻燃剂的阻燃机理 |
4 磷-氮系混合膨胀型阻燃剂 |
四、环保型抗皱纯棉针织双丝光面料(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醚化2D树脂和水性聚氨酯的棉织物免烫整理工艺研究[D]. 程佩. 江南大学, 2021(01)
- [2]棉织物柠檬酸/水性聚氨酯无甲醛免烫整理体系优化及其机理研究[D]. 罗雄方. 江南大学, 2021(01)
- [3]关于高支纱生产的技术进步与未来发展探讨(一)[J]. 泮志连,程四新,徐造林,章友鹤. 纺织导报, 2020(10)
- [4]纬平棉针织物平幅丝光线圈结构变化规律及其性能研究[D]. 尉腾祥. 江南大学, 2020(01)
- [5]高档轻薄棉型色织面料的性能影响因素分析[D]. 张霞. 天津工业大学, 2017(11)
- [6]世界纺织技术 回顾与展望[J]. 马磊,赵永霞,孙立华,宋福佳,张荫楠. 纺织导报, 2017(01)
- [7]浙江纺织服装业的国家价值链构建研究[D]. 王晓琳. 浙江理工大学, 2012(07)
- [8]推荐2012年中国纺织助剂新产品新技术[A]. 中国纺织工程学会,广东纺织助剂行业协会. 第四届中国(广东)纺织助剂行业年会论文集, 2012
- [9]改善纯棉丝光针织物手感的工艺实践[A]. 邓东海,何欢,李世琪,朱泉. 第四届中国(广东)纺织助剂行业年会论文集, 2012
- [10]无卤膨胀型阻燃剂的研究和开发(一)[J]. 陈荣圻. 印染, 20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