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天主教新经院哲学形而上学的意义和目的

台湾天主教新经院哲学形而上学的意义和目的

一、台湾天主教新士林哲学形上学的义理归旨(论文文献综述)

张爱华[1](2014)在《李震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台湾新士林哲学”是20世纪“新士林哲学”在我国传播与发展的代表,它是台湾学术界一个重要而又特别的学术流派。它以天主教信仰为精神取向,以士林哲学为底蕴与构架,力图融合天主教信仰、士林哲学与中国文化于一体,以达到为信仰开新,为中国文化开出路的双重目的。李震是台湾新士林哲学中较有特色的一位思想家,可以说他的全部思想都是依据士林哲学的内在义理构架而建立起来的。他的思想宗旨就是“存有与上帝”,围绕着这个中心,他探讨了无神论的本质,并对中国传统文化做了再诠释。我们可以将李震视为士林哲学义理的守卫者,他努力在当代文化景观下运用士林哲学的义理框架去分析时代问题,颇具玩味。

胡慧莲[2](2013)在《罗光思想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台湾新士林哲学”是20世纪“新士林哲学”在我国传播与发展的代表,它是台湾学术界一个重要而又特别的学术流派。它以天主教信仰为精神取向,以士林哲学为底蕴与构架,力图融合天主教信仰、士林哲学与中国文化于一体,以达到为信仰开新,为中国文化开出路的双重目的。罗光是台湾新士林哲学学派的真正创立者,其《士林哲学》出版标志着这一学派的成立。罗光是天主教的主教。作为主教,他一生的使命就是将福音传扬开(福音化)。时代也赋予了他特殊使命,就是将天主教本土化,他是通过士林哲学与中国哲学的融合完成这一使命的。当然要完成这一使命必须面对中国最现实的问题,即如何由传统向现代转化,也就是现代性问题。于是福音化、本土化、现代性便成了罗光一生的思考,正是这样的使命酝酿了他的“生命哲学”体系。本文追溯他“生命哲学”体系的建构过程,从其教会史研究中探究了他的问题域;从神学、士林哲学和中国哲学三个角度阐释了其思想来源;然后剖析了其生命哲学体系的建构过程和内容;最后总结罗光的思想特色,并用他的使命来审视他的生命哲学体系,以此来揭示其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吴倩[3](2010)在《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 ——以罗光、牟宗三为中心》文中提出罗光和牟宗三分别是二十世纪港台地区“新士林”和“新儒家”两大学派的代表人物,各自建构了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本文以罗、牟两人对儒家超越问题的思考作为典型个案,通过比较两者的生命超越论来探析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诠释问题。本文分析和比较了罗光、牟宗三生命超越论的基本观点、形上基础和理论来源,在此基础上揭示出两者对于儒家超越问题之探讨的优长与疏失,展现出儒家超越问题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罗、牟二人的理论探索在此问题上所能提供的启发与借鉴。第一章梳理了“超越”一词的概念起源和中西方哲学探讨超越问题的理论传统,分别考察了罗光、牟宗三研究超越问题的学思历程。“超越”一词源自西方,对超越问题的探讨在西方哲学中有着悠久的传统,然而超越问题并不局限于西方语境,而是人类哲学思考的根本问题,透过西方哲学的特殊性关联于“哲学之为哲学”的普遍性。中国传统哲学尽管并未使用“超越”这一语词,但却一直注重对生命超越问题的探讨,把人之安身立命问题始终作为一个重要的理论课题进行思考,这种问题意识与西方哲学十分接近。在此意义上中西方哲学可以通过相互交流和会通进一步深化对超越问题本身的思考,罗光与牟宗三对超越问题的探讨就是现代中国哲学中进行这种理论尝试的两个典型个案。第二章分析了罗光“形上生命哲学”之生命超越论的形上基础、理论内涵和最终目标。“形上生命哲学”的生命本体论坚持由“生命之在”来研究“本体之有”的实在论理路。罗氏的天人关系论认为人这一超越主体的本质是自我发展、自我实现的“生命”,而上天作为生命超越之终极目标实质就是天主教信仰的造物主上帝,因此天人之间的相互和谐一方面要求人自觉地发展自身作为“生命”的本性,另一方面需要上帝在人自身努力的基础上进行启示和救赎。在此基础上,罗氏的生命超越论认为生命超越的基本理路是人通过自觉的修养实现自己作为“生命”的本质意涵,以一种培护现实的“生命之在”的实在论理路进行超越,同时这种超越之路的最终目标是归向上帝的天国,只有上帝的救赎才能使人达至超出生命本性的“超性界”。第三章分析了牟宗三“道德的形上学”之生命超越论的形上基础、理论内涵和最高境界。“道德的形上学”的本体论认为天地万物的创生本体是“心之理”,同时继承了传统儒家的实践智慧,阐明这一本体基于道德实践而有“具体的普遍性”。牟氏的天人关系论认为上天不是一个超越的神明,而是与人心具有内在贯通性的“创生实体”,“人之为人”的本质就在于“道德本心”对于天理本体的呈现,因此天人之间的合一就是人不断显发自己的“心中之理”、契接天道创生本体的历程。在此基础上,牟氏的生命超越论注重于本体作为一种应然之法则的观念论义涵,主张通过自觉的道德实践不断确证“心之理”本体的绝对普遍性,是一种自立自足、无待于外的生命超越论。第四章就罗光、牟宗三生命超越论的基本观点、思想来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地比较,并分析两人的理论得失,在此基础上揭示他们的思考对于儒家超越问题之现代探讨的理论意义,并由此展望进一步探索儒家超越之路的可能方向。在思想来源方面,罗光的生命超越论借鉴了儒家气学传统与西方士林哲学的思想成果,牟宗三的生命超越论则借鉴了儒家心学传统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理论智慧。两人的共同之处在于肯定超越主体是一个“生命”本体,具有自觉、自动的生生之动能;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理在气中”、“结合现象探讨本体”、“不离于实然探讨应然”的实在论立场与“理气二分”、“现象与本体二分”、“应然与实然二分”的观念论立场的差异,二是“归向上帝”的基督教超越观与自立自足、无待于外的人文宗教的超越观的差异。就超越问题本身而言,罗光由于其统合天主教信仰与儒学传统的理论期待而产生了理论系统内部不自洽的问题;牟宗三过分偏重于应然的本体之理与实然的现实世界二分的理论立场,最终导致生命超越在根本的动力源泉上面临着“本心之理如何发动现实的感性生命”的“符合问题”。尽管如此,两人对于儒学传统之现代转化的理论任务都具有强烈的使命感,由此而建构了自己的现代哲学体系和在此基础上的生命超越论,他们的思考展现出儒家超越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教训,拓宽了进一步探索儒家超越之路的理论空间。从两人的理论尝试中我们看到,对儒家超越问题的进一步思考应当注重形上基础的探讨、充分发掘“气学”传统的理论智慧、立足于传统儒学的实际来思考生命超越的最终目标。

樊志辉[4](2001)在《台湾天主教新士林哲学形上学的义理归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现代汉语言哲学中,台湾新士林哲学是一支发展势力强盛的哲学流派。在现代哲学反对形而上学的浪潮中,这一流派坚持形而上学并谋求和中国传统思想的融合,因而把握这一流派的思想特质就必须从其形上学入手。本文认为其形上学精神主要体现在对如下几对范畴的规定上:存有本身与自有的存有,类比与分享,个体与位格。从这几对范畴出发就可以把握该流派的精神取向。

二、台湾天主教新士林哲学形上学的义理归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台湾天主教新士林哲学形上学的义理归旨(论文提纲范文)

(1)李震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言
    一、 李震其人及学术历程
    二、 关于台湾新士林哲学的研究综述
    三、 研究意义
第一章 从存在的两极性到言述上帝
    第一节 李震对存有的回护
        一、 形上学的含义及其发展
        二、 李震对于形上学的论述
        三、 士林哲学形上学的义理旨归
    第二节 对存有两极性的追问
        一、 李震对存有两极性的讨论
        二、 李震对存有的有限性的讨论
        三、 李震对存有的无限性的讨论
        四、 李震对于存有必然选择的分析
    第三节 李震的自然神学
        一、 自然神学的含义及当代发展
        二、 从偶有到永有:对上帝存在的理性论证
        三、 存有类比及言述上帝
第二章 从形上走向超越:士林哲学的形上学与中国传统形上学的比较与会通
    第一节 中国是否有自己的形上学
        一、 中国的形上学因素
        二、 对中国形上学的把握与诠释
    第二节 士林哲学的形上学与中国传统形上学的汇通基点
第三章 李震对中西无神论的探讨
    第一节 对于西方无神论的探讨
        一、 西方古代无神论
        二、 西方近代无神论
        三、 西方古代和近代无神论的特性
    第二节 对于中国传统无神论的探讨
        一、 先秦哲学中的无神论思想
        二、 中国古代各思想家对无神论的探讨
    第三节 李震对于中西当代无神论的探讨
        一、 当代西方无神论
        二、 当代中国的无神论
    第四节 无神论的本质
第四章 纵的超越与横的超越
    第一节 纵的超越与横的超越观念的提出
    第二节 对儒、道、墨三家的天道及信仰的分析
        一、 儒家的天道信仰
        二、 道家的天道信仰
        三、 墨家的天道信仰
    第三节 以西补中的超越之路
第五章 开放的人文主义
    第一节 世界的世俗化与人本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 完整的人本主义的建构及其义涵
        一、 对封闭人文主义的批判及完整人文主义建构
        二、 完整的人文主义与中国人文主义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致谢

(2)罗光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士林哲学发展小史
    第二节 台湾新士林哲学的概况
    第三节 罗光思想的重要地位
    第四节 文献综述
        一、 关于士林哲学的研究综述
        二、 关于台湾新士林哲学的研究综述
        三、 关于罗光思想研究综述
    第五节 论文的构思与结构
第一章 问题视域:罗光的教会史研究
    第一节 天主教在华的传播与发展
        一、 各传会面临的主要问题和挑战
        二、 圣统制的建立
        三、 圣职人员的培养问题
    第二节 互通使节
        一、 教廷的外交使节方针
        二、 中国礼仪问题
        三、 近现代的互通使节
    第三节 罗光所面临的问题
        一、 梵二会议的精神
        二、 现实的中国社会
        三、 罗光所面对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思想立场:罗光的神学思想研究
    第一节 罗光的宗教观
        一、 宗教是人与神的关系
        二、 宗教是对启示的信仰
        三、 宗教是生命的活动
    第二节 罗光论天父
        一、 上帝存在的证明
        二、 天主的本性
        三、 神与人的关系
    第三节 罗光论基督
        一、 耶稣基督的救赎
        二、 耶稣基督的神人二性
        三、 基督与生活
    第四节 罗光论圣母
        一、 “天主之母”的称号
        二、 圣母的特点
        三、 诸圣相通功与马利亚的救赎地位
        四、 圣母马利亚与信徒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思维塑造:罗光的士林哲学研究
    第一节 哲学总论
        一、 哲学的特性与方法
        二、 哲学与科学美术宗教
        三、 哲学与人生
    第二节 士林哲学的名学
        一、 理则学
        二、 知识论
    第三节 士林哲学的形上学
        一、 宇宙论
        二、 心理学
        三、 本体论
    第四节 实践哲学
        一、 宗教哲学
        二、 伦理学
        三、 美术论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中国哲学的素养:罗光的中国哲学研究
    第一节 中国哲学的大纲脉络
        一、 儒家:生命之仁
        二、 道家:自然之道
        三、 佛家:明心见性
    第二节 中国哲学的精神
        一、 人生之道
        二、 生命哲学
        三、 至善之择
    第三节 中国哲学的展望
        一、 中国文化的特质
        二、 展望中国哲学的未来
        三、 传统与现代的结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罗光哲学体系之谱系:中国哲学史研究
    第一节 编纂原则
        一、 剪枝裁叶
        二、 回归文本
        三、 溯源补遗
        四、 系统的原则
        五、 福音性质的研究
    第二节 传统哲学的生命求索
        一、 儒家的“生生”哲学
        二、 道家的生命发扬
        三、 佛教的生命哲学
    第三节 近代以来的哲学再生
        一、 胡适哲学思想
        二、 蒋中正哲学思想
        三、 方东美哲学思想
        四、 唐君毅哲学思想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罗光哲学体系的建立(一)
    第一节 生命哲学的运思
        一、 学思历程探索
        二、 理论缘起
        三、 思想的完善
    第二节 罗光生命哲学的思想渊源
        一、 士林哲学方面
        二、 天主教信仰方面
        三、 中国哲学方面
    第三节 生命哲学的形上学
        一、 罗光对生命的认识
        二、 创生力与创造力
        三、 存有即生命,生命即存有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罗光哲学体系的建立(二)
    第一节 生命哲学之人性论伦理学
        一、生命的主体:我
        二、 伦理道德与生命
        三、 伦理生命的发扬
    第二节 生命哲学之心理学认识论
        一、 生命哲学认识论总则
        二、 心灵生命的创新活动
        三、 理智生命的发展阶段
        四、 心灵生命的三个世界
    第三节 生命的超越
        一、 生命超越的形式
        二、 生命超越的实现历程
        三、 爱的圆融观
    本章小结
第八章 结论
    第一节 罗光哲学思想的特色
    第二节 生命哲学的回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3)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 ——以罗光、牟宗三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意义
    二、研究现状及问题
第一章 超越问题:儒学现代发展的重要向度
    第一节 超越问题解义
        一、西方哲学之"超越"问题
        二、中国哲学之"超越"问题
    第二节 两种典型超越路向
        一、罗光的学思历程与生命超越问题
        二、牟宗三的学思历程与生命超越问题
第二章 "形上生命哲学"——罗光的超越路向
    第一节 "形上生命哲学"之天人理境
        一、"形上生命哲学"之本体理路
        二、"形上生命哲学"之天人关系论
    第二节 "形上生命哲学"之超越路向
        一、生命超越的理论根据
        二、生命超越论的基本特征
        三、生命超越的工夫实践
    第三节 超越目标与境界研判
第三章 "道德的形上学"——牟宗三的超越路向
    第一节 "道德的形上学"之天人理境
        一、"道德的形上学"之本体理路
        二、"道德的形上学"之天人关系论
    第二节 "道德的形上学"之超越路向
        一、超越精神的厘定——内在超越论
        二、"内在超越论"的哲学内涵分析
    第三节 超越目标与境界研判
        一、儒、释、道三家"圆境"的高下判释
        二、儒家"圆教"——牟宗三生命超越论的最高境界
第四章 两种典型路向与儒家超越问题
    第一节 牟宗三、罗光生命超越论之比较
        一、"生命"本体之肯定
        二、"心之理"的超越与"生命之在"的超越
        三、"当体圆满"与"归向上帝"的超越之路
    第二节 两种超越路向的理论根据
        一、心学传统与气学传统
        二、德国古典哲学与中世纪士林哲学
    第三节 从牟、罗哲学展望儒家超越探讨的可能方向
        一、牟、罗超越之路的分析与总结
        二、牟、罗理路之得失与儒家超越之路的未来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四、台湾天主教新士林哲学形上学的义理归旨(论文参考文献)

  • [1]李震思想研究[D]. 张爱华. 黑龙江大学, 2014(11)
  • [2]罗光思想研究[D]. 胡慧莲. 黑龙江大学, 2013(10)
  • [3]儒家超越之路的现代探寻 ——以罗光、牟宗三为中心[D]. 吴倩. 南开大学, 2010(08)
  • [4]台湾天主教新士林哲学形上学的义理归旨[J]. 樊志辉. 人文杂志, 2001(01)

标签:;  ;  ;  ;  ;  

台湾天主教新经院哲学形而上学的意义和目的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