铼和钌联吡啶络合物染料的电喷雾质谱研究

铼和钌联吡啶络合物染料的电喷雾质谱研究

一、铼、钌联吡啶络合染料的电喷雾质谱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钟芳芳[1](2018)在《芳基修饰的长三重态寿命联吡啶PtⅡ配合物》文中研究表明联吡啶PtⅡ配合物具有结构易修饰、光稳定性好、系间窜跃(ISC)效率高等许多优点,在光催化、光动力治疗(PDT)、分子传感、三重态-三重态湮灭(TTA)上转换等领域受到广泛关注。然而,传统联吡啶PtⅡ配合物存在对可见光吸收弱、三重态寿命短(一般少于10μs,为金属到配体的电荷转移态,即3MLCT态)、吸收谱带窄(只含有一种发色团)等缺点,使其对太阳光等宽谱带自然光源利用率低从而限制了其应用前景。本论文将具有强可见光吸收能力的发色团引入PtⅡ配位中心以增强其在可见光区的吸收;选择合适配体使以配体为中心的三重态(3IL态)成为最低能级三重激发态,从而延长三重态寿命;通过多发色团的引入(混合配位)拓宽配合物的吸收谱带并构建分子内能量转移(FRET)体系。设计并合成了 3组具有强吸光能力、长三重态寿命的联吡啶PtⅡ配合物,并通过稳态、瞬态光谱研究了其光物理性质。具体研究结果如下:以不同取代位置的炔基Bodipy为配体,合成了具有宽谱带(400 nm至650 nm)、强可见光吸收能力(500nm处的摩尔消光系数超过1.0×105M-1cm-1)的混合配位联吡啶PtⅡ配合物2-Pt1,克服了传统PtⅡ配合物在可见区吸收弱、吸收谱带窄的缺点。2-Pt1的三重态寿命(54 μs)是苯乙炔配位的联吡啶PtⅡ配合物(0.94μs)的57倍,且2-Pt1的三重态量子产率高达91%。将芘、萘酰亚胺(NI)两种不同发色团引入到联吡啶PtⅡ配位中心,合成了具有高效分子内能量转移的多发色团修饰PtⅡ配合物3-Pt1。3-Pt1的TTA上转换量子产率(34%)高于单一发色团修饰的3-Pt2(28%)和3-Pt3(15%)。利用NI的三重态能级(2.0eV)与联吡啶PtⅡ配位中心的3MLCT态能级(2.2eV)接近的特点,设计并合成了具有双向三重态能量转移(三重态能级平衡)的PtⅡ配合物4-Pt1和4-Pt2(含位阻基),并通过溶剂极性和温度对平衡进行了有效调节。4-Pt1在苯甲腈中的能级平衡常数(Keq,5.2×103)是4-Pt2在甲苯中(9.8)的530倍。为了使PtⅡ配合物更好地应用于TTA上转换,本论文还设计并合成了含有不同取代基的蒽衍生物,并将其作为能量受体与PtⅡ配合物光敏剂5-Pt1进行TTA上转换研究。发现三重态能级不同的A-2(1.32eV)和A-4(1.26eV)具有相同的TTA上转换量子产率(11.8%),而A-5的三重态能级(1.21eV)与A-4接近,其TTA上转换量子产率却只有1.3%。分子间光物理过程分析表明,上述结果出现的原因是受体自身TTA发光效率。因此,提高TTA上转换量子产率需要同时考虑光敏剂与受体之间的能隙以及受体自身T1和S1态能级的相对关系,前者决定分子间三重态能量转移效率,而后者影响TTA效率。以上研究结果为联吡啶PtⅡ配合物光敏剂的开发和应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孙辉[2](2017)在《平面四配位金属—有机超分子构筑与模拟酶研究》文中指出拥有环保、高效、洁净等优势的氢能源,是迄今为止科学家们探索得到的最有希望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能源,但是由于大部分存在于水等其他化合物中,因此各国科学家就如何以价廉易得的方式进行氢元素的提取展开了全面的研究,而这也是近代新能源方面的科研工作者一直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伴随着由日本两位学者率先发现TiO2电极在太阳光照射下有氢气放出的现象,从而使得如何借助太阳光进行光解水产氢的研究成为近代自然科学最诱人的课题之一。因此,伴随科学发展的日新月异,一直以来通过光催化的形式进行水分解产氢成为最难攻克的课题。氢化酶是在厌氧型微生物体内可以同时实现质子还原与氢气氧化的生物酶,其中研究最为深入的是[FeFe]氢化酶。由于生物酶具有特殊催化活性位点与空腔微环境,使得拥有传统催化剂无法相比的优势,如特异性好、催化效率高等。而近年来随着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以及造成的雾霾等恶劣环境问题的频繁爆发。因此,为了在不消耗化石能源的基础上而得到氢能源,科学家根据生物酶的特性进行了大量的模拟酶研究,提出金属-有机环状超分子由于具有一定的限域空间和金属催化活性位点,是一类具有优良前景的功能性产氢催化剂。本工作中首先利用氨基硫脲衍生物具有的NS双齿螯合位点与镍、钯金属离子进行自组装得到了多例单核催化剂,由于NS具有强的给电子能力,使得该类超分子含有合适且多重氧化还原态。利用上述的超分子为产氢催化剂、电子供体为三乙胺、荧光素为吸光单元而构建的三元光解水产氢体系,其中贵金属Pd-L1光致产氢的催化转化数为1399.7。同时,为了提高由单核催化剂所构建的三元体系内光致电子传递效率,利用4,4’-联苯二甲醛为刚性骨架,与氨基硫脲通过席夫碱反应得到两臂双齿有机配体H2L3,与Ni2+进行配位自组装得到了具有一定限域空间的模拟酶平面四配位环状超分子(Ni-L3)。通过以此自组装的方式得到的正方形空腔大小与荧光素分子尺寸相匹配,从而能够实现主客体包合,进而在催化过程中可以有效的降低电子回传几率,其催化转化数可以达到1600。同时利用ATP分子作为产氢抑制剂,可以有效的学习酶催化机理,进而为拓展新型光解水催化剂提供了清晰的思路。

茹嘉喜[3](2016)在《基于钌和铱配合物的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文中认为光化学传感器在化学、生物学、医学和环境学等领域都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与有机染料相比,磷光配合物具有特殊且优越的光学性能,包括大的Stokes位移、长的激发态寿命、发光光谱易于调节以及能够被可见光激发等。尽管磷光配合物表现出独特的优势,但其在时间分辨和生物成像领域的研究和应用还远远不足,从而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磷光化学传感器的发展和在诸多领域中的应用。因此,进一步设计和开发具有磷光响应的磷光配合物功能材料已经成为配位化学、分析化学、超分子识别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论文将基于磷光配合物的分子设计,合成一系列基于钌和铱配合物的磷光化学传感器,探索其对环境有害Hg2+离子的专一性识别以及自身的光谱变化,尝试其在时间分辨和细胞成像领域的深入应用。本论文主要包括以下六方面的内容:第一章:简述了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背景及设计原则,并着重总结了基于铱和钌配合物的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进展。第二章:我们采用“化学计量计”的方法,利用Hg2+促进的脱硫环化反应,合成了一个基于铱配合物的磷光化学传感器P1。该传感器对Hg2+表现出磷光增强响应,并表现出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宽的pH值适用范围。我们将该传感器用于时间分辨发光检测和细胞的共聚焦发光成像。第三章:通过改变取代基位置,我们得到了一个基于铱配合物的比率型磷光化学传感器P3,实现了对Hg2+离子识别的可视化检测。该传感器中加入Hg2+之后,其磷光发射波长发生了明显的红移,由黄绿色变为橘黄色。说明取代基位置对磷光化学传感器的发射波长具有重要影响。同样,该传感器也被用于时间分辨发光检测和细胞中Hg2+离子分布的成像研究。第四章:设计和合成了一个基于钌配合物的Hg2+磷光化学传感器P5。该传感器不仅表现出优良的水溶性、可见光激发和发射以及对Hg2+表现出磷光增强响应,而且展示出很高的灵敏度,其检测限小于2 ppb。通过时间分辨发射光谱,该磷光配合物可以有效消除背景荧光的干扰,提高检测的信噪比。同时,由于该传感器具有较低的细胞毒性,其在活细胞中成像的应用对Hg2+在生物体内的生理作用研究很有帮助。第五章:通过改变辅助配体,设计并合成了另一个基于钌配合物的Hg2+磷光化学传感器P7。该传感器具有很高的灵敏度,表现出极低的检测限(1.1 ppb)。该传感器在水或HEPES缓冲溶液中,对Hg2+表现出显着的发光增强。通过时间分辨发光检测,该传感器能够有效消除复杂环境中背景荧光及散射光的干扰,提高检测的信噪比。同样,由于它具有很低的细胞毒性,我们将其成功的用于活细胞内Hg2+的检测。第六章:系统地总结了这些磷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原则、结构与性质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时间分辨和细胞成像领域的应用。

王书琴[4](2014)在《环金属铂铱配合物的合成、发光性质及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环金属配合物由于量子效率高、磷光寿命长、热稳定性好、可以通过改变配体来调节发光光谱等优点,从而广泛应用于分析化学、生物化学、催化及光电技术等诸多领域。其中,不断发展的铂和铱环金属配合物由于在室温下即可发磷光,而且铂配合物特殊的平面结构和铱配合物高的量子效率使二者备受关注。本论文分别以铂和铱为中心原子合成了功能环金属配合物,研究了它们的光电性质及其在分子探针中的应用,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内容:1.第一部分为引言部分,系统介绍了环金属铂铱配合物的特点、配位形式及其在磷光材料、化学传感器及电致化学发光等方面的应用。2.第二部分分别以2,4-二苯基吡啶(DPP)、2-(4-叔丁基苯)-4-苯基吡啶(BPP)为配体,乙酰丙酮(acac)为辅助配体合成表征了两种中性环金属Pt(ΙΙ)配合物,Pt(DPP)(acac)和Pt(BPP)(acac)。研究了它们的光物理、电化学及电致化学发光(ECL)性质,两个配合物的ECL电压约为0.75V,与Ru(bpy)32+/TPrA(三丙胺)体系相比,向负电位移动了约0.6V,更负的氧化还原电位有助于降低背景信号;并研究了在不同溶剂中有及无共反应物TPrA存在时的ECL特征,结果表明ECL强度受溶剂极性的影响,TPrA的存在能显着提高二者的ECL强度;Pt(BPP)(acac)的ECL量子效率比Pt(DPP)(acac)的稍高,与Ru(bpy)32+/TPrA体系相当,说明这两个配合物可以替代传统的Ru(bpy)32+作为一种新的ECL发光体用于许多领域,尤其可用于水中生物活性物质的检测。3.第三部分通过在3-苯并噻唑基-7-羟基香豆素(Bthc)上引入苯硼酸频哪醇酯(bpe)作为环金属配体(Bthc-bpe),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中性Ir(III)配合物磷光探针(Ir-2)用于过氧化氢(H2O2)的检测。通过UV-Vis吸收光谱、磷光发射光谱以及量子力学的计算研究了Ir-2的光物理性质。当Ir-2与H2O2反应时,H2O2使苯硼酸频哪醇酯这个大的基团从苯环上脱下,引起分子间聚集,使发光强度降低,表明Ir-2可以作为一个高选择性“ON-OFF”型H2O2磷光探针。

焦扬[5](2013)在《金属有机多面体的组装及其功能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生命体系中的一系列生命过程,都是通过一系列识别与催化过程完成的。金属有机多面体(MOPs),是由具有特定配位构型的金属离子与特定结构的配体经由配位自组装形成的结构高度有序的实体。金属有机多面体具有独特的结构,特定的空腔尺寸,在空腔内引入功能化的识别与催化位点,可以通过超分子作用识别客体分子,并且进行具有酶促动力学特征的催化反应。1.金属有机多面体对生物小分子的识别本文设计合成了富含三十六个酰胺基团的四臂配体,通过与稀土金属离子Ce3+配位自组装得到的变形三棱柱Ce-L1,利用其中含有十二个未参与配位的酰胺基团作为多重的氢键识别位点,通过笼状配合物的立体选择性的协同作用,可以在一系列天然糖类分子中选择性识别乳糖分子。设计合成的四面体配合物Zn-L2、Co-L2,能够选择性识别ATP分子。配合物分子中三苯胺基团的荧光特性,实现了在核糖核苷酸分子中以荧光为信号输出基团选择性识别ATP分子。2.金属有机多面体催化性能的研究设计合成了两种三臂配体,与稀土金属离子Ce3+配位自组装得到的变形四面体笼状配合物Ce-L3、Ce-L4,可以识别4-硝基苯甲醛分子。将其应用于醛类分子的硅腈化反应,实现了以变形四面体为分子反应器催化小的醛类分子的硅腈化反应。而四面体Ce-L5含有酰胺基团和大的共轭平面,以荧光和核磁为输出信号选择性识别9-蒽乙醛分子。同时作为分子反应器,以大的π-π堆积作用位点,实现了在提供反应环境的同时作为催化剂催化9-蒽乙醛分子的光二聚反应,生成[4,4]的光二聚环加成产物。跟踪9-蒽乙醛分子的硅腈化反应,在高浓度下反应呈现零级反应特征,反应进程可以被抑制剂抑制,表明四面体Ce-L5对9-蒽乙醛的催化过程具有酶促反应动力学特征。3.超分子光化学的研究吡啶钌的配合物与多酸组装成的超分子体系,光照条件下存在电子转移现象,并且组装的超分子体系光电稳定性和强度明显优于单一的体系,实现了超分子体系对光电信号传递的促进。以荧光素作为光敏剂,三乙胺为电子牺牲剂的光解水制氢体系中,笼状配合物Co-L7与光敏剂荧光素之间存在明显的主客体超分子作用,光解水制氢量明显高于相应基于单核钴的配合物Co-L8的反应体系,表明超分子作用在光解水制氢的过程中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实现了通过超分子作用增强体系的光解水制氢产率。

张哲[6](2013)在《含偶氮基吡啶咪唑铜、钴、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文中指出随着信息经济和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计算机微处理系统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人们为了突破集成电路的工艺和物理限制,从而极力的寻求有关信息处理的新型元件,如分子存储器、分子开关、分子导线等。因此有关分子器件的研究已经成为化学和材料科学的热点领域。构成分子器件的基本材料就是一些信息存储材料,然而具有光致变色功能的化合物是信息存储材料中最基本的原料。因此开发一些结构新颖、性质特别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本文主要从金属配合物的合成角度出发,设计并合成了一系列结构新颖的偶氮基吡啶咪唑类金属配合物,研究了其对应的光学性质。研究内容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以对溴苯胺为原料,经过重氮化、偶联、Ullmann偶合反应合成了8种含偶氮基吡啶咪唑类化合物,然后与金属离子Co2+、Ni2+、Cu2+配位,合成含偶氮基吡啶咪唑铜、钴、镍配合物。化合物结构经氢谱、碳谱、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表征。2.采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法对24种金属配合物在溶液中的光致变色性质进行研究。讨论了各种配合物在光控条件下的光致变色性质、动力学性质以及量子产率。结果表明24种金属配合物都有比较好的光致变色性质,但是偶氮苯金属配合物的cis-trans异构化速率常数kH明显小于trans-cis异构化速率常数ke,同时偶氮苯金属配合物上取代基的不同对光响应速率和量子产率有着巨大的影响,供电子基团可以增强光响应速率,而吸电子则相反。也进一步论证了光致变色机理是由分子内顺反异构化反应所致。3.利用LB膜技术研究了四种偶氮基吡啶咪唑类衍生物(配体5-配体8)在水和高氯酸镍水溶液为亚相上的成膜情况,以及镍配合物(5b-8b)和钴配合物(5a-8a)在水为亚相上的成膜情况,并通过表面压-面积(π-A)等温曲线、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几种化合物的LB膜的成膜性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四种配体与镍离子配位,在高氯酸镍水溶液的亚相上形成了稳定的单分子膜,配体与镍离子配位成膜形成的是J-聚集体,镍配合物(5b-8b)和钴配合物(5a-8a)在水为亚相上形成了有机-无机杂化膜,并且均为J-聚集体。同时制备的有机-无机杂化膜可以有序、均匀的转移到石英基片上,并且基片上的膜具有比较好的光致变色性质。

杨春雪[7](2012)在《咔唑衍生物及枸橼酸西地那非与瓜环的相互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瓜环(cucurbit[n]urils, n=5~8,10,记为CB[n])是继冠醚、杯芳烃和环糊精之后新一代的具有特定内腔的穴状化合物,作为一类新型超分子主体化合物,在超分子化学中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其特有的结构与性质,使瓜环在分子识别、分子器件、分子催化、各种化学药物的吸附或缓释等方面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本论文研究了瓜环与咔唑衍生物及枸橼酸西地那非超分子体系的相互作用情况。主要内容如下:1.设计合成了10种咔唑衍生物及一系列的瓜环[n](n=5-8),通过1H NMR技术、电喷雾质谱、红外光谱、紫外吸收光谱以及分子对接技术等方法研究了瓜环[n](n=7,8)与部分咔唑衍生物的自组装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瓜环对咔唑衍生物有识别作用,并形成了主客体包结配合物。2.通过1H NMR、紫外-可见光谱法、电喷雾质谱、分子对接技术等分析方法,分别探究了七元和八元瓜环与6CMZ的相互作用。研究表明:瓜环的加入阻碍了咪唑基团上活泼氢H/D的交换,这对于在溶剂中依赖H/D交换的蛋白质结构测定及动力学测定等生物方面的应用有着非常好的前景。3.通过1HNMR技术、电喷雾质谱、红外光谱以及紫外吸收光谱法等手段研究了瓜环[n](n=7,8)与枸橼酸西地那非的相互作用。实验表明,枸橼酸西地那非与瓜环[7]及瓜环[8]都能形成了1:1的稳定包结配合物,但其作用模式因瓜环空腔的大小不同而不同。通过计算得出瓜环[n](n=7,8)与枸橼酸西地那非的包结常数分别为958L/mol,1530L/mol,其范围在102~103L/mol,说明瓜环对枸橼酸西地那非具有潜在的缓释作用。

马艳丽[8](2011)在《喹啉方酸菁/TiO2的制备及其对碱木质素活化性能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研究是哈尔滨市科技局科技创新人才研究专项资金(RC2009QN01705-3)和林业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20090472)的部分内容。针对工业木质素具有甲氧基含量高、化学反应活性低的缺点,依据光电转化原理提高TiO2可见光催化性能,本论文制备了可以响应可见光激发的喹啉方酸菁/TiO2复合催化剂。与一般的可见光响应/TiO2复合催化剂比较,喹啉方酸菁/TiO2复合催化剂具有催化条件温和、可见光响应范围广、负载方法简单、成本低的优点。在可见光激发条件下,喹啉方酸菁/TiO2增加了碱木质素的羟基、羰基和羧基等活性基团并保留碱木质素的苯环结构。本文研究了喹啉方酸菁/TiO2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及表征、喹啉方酸菁/TiO2催化剂的性能评价及其对碱木质素的活化机制。合成了二羟基-喹啉方酸菁和二甲醚-喹啉方酸菁2种可见光敏化剂。结果表明,二羟基-喹啉方酸菁易溶于水,得率87.05%、纯度为98.6%;分子量为1063.2(三聚体),化学式为C72H50N6O4。二甲醚-喹啉方酸菁难溶于水,得率66.07%,纯度为99.6%;分子量为394.5,化学式为C26H22N2O2。在380nm~800nm响应区间,2种喹啉方酸菁可见光的吸收性能显着高于TiO2。制备了响应可见光激发的喹啉方酸菁/TiO2复合催化剂。以浸渍法和烧结法分别将二羟基-喹啉方酸菁和二甲醚-喹啉方酸菁负载于纳米TiO2表面制备了2种喹啉方酸菁/TiO2催化剂;结果表明,二羟基-喹啉方酸菁催化剂对气体苯的催化呈一级反应。二甲醚-喹啉方酸菁/TiO2在反应初期对气体苯的催化呈一级反应。喹啉方酸菁/TiO2在活化过程中可生成具有催化活性的超氧自由基、单线态氧、羟基自由基,证实光电转化原理可以应用于提高TiO2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研究了喹啉方酸菁/TiO2-可见光催化剂对碱木质素的活化作用和活化机制。考察了活化碱木质素的抗氧化性和吸附性能;探讨了喹啉方酸菁/TiO2-可见光协同技术对碱木质素的活化机制。结果表明,活化后的碱木质素总羟基含量为9.4%,较碱木质素提高18%。在酸性环境下pH=5时活化碱木质素的溶解度是碱木质素的16.32倍。活化碱木质素降解液对[DPPH"]和[O2-·]的清除率均能达到常见抗氧化剂BHT自由基清除率的80%以上。活化木质素进行Cu2+的吸附性能测定优于碱木质素,吸附量为6.65mg/g,碱木质素对Cu2+的吸附量为3.28mg/g。综上,本论文证实光电转化原理可以应用于提高TiO2可见光催化性能的研究。喹啉方酸菁/TiO2-可见光协同技术对碱木质素的活化效果较好。喹啉方酸菁/TiO2活化碱木质素的研究为提高碱木质素反应活性提供了一种新方法。

许文娟[9](2011)在《含三芳基硼磷光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和应用研究》文中提出磷光铱配合物具有优异的发光性质,如高的发光效率、大的Stokes位移以及发光颜色易调节。而这些性质都是通过配体的结构来控制。目前,铱配合物磷光材料已引起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并已在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s)、发光电化学池(LECs)、磷光传感、生物标记和成像等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另外,我们知道,由于硼原子独特的电子性质,三芳基硼化合物具有优异的发光和电荷传输性质,在阴离子传感和光电器件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将三芳基硼基团引入到铱配合物配体中,可以将两者优异的光电性能有机结合起来,制备一类具有特殊结构和功能的磷光材料,并实现它们在磷光氟离子传感和光电器件中的应用。这也正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具体如下:1.共轭D-A结构含三芳基硼铱配合物的合成、光物理性质及在氟离子检测中的应用我们合成了一个新的N^N配体化合物5,5’-二(9-己基咔唑-3-)-2,2’-联吡啶(CzbpyCz),以其作为离子型铱配合物的N^N配体,含有三芳基硼功能单元的化合物Bpq(Bpq为2-(4-二米基硼)-苯基)喹啉)作为C^N配体,设计合成了一种新型的带有共轭D-A结构的含三芳基硼功能单元的离子型铱配合物磷光材料[Ir(Bpq)2(CzbpyCz)]PF6(Ir1)。我们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理论计算详细研究了CzbpyCz和配合物Ir1的光物理和激发态性质。另外研究了配合物Ir1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对氟离子的响应。配合物Ir1表现出优异的光物理性质,在可见区(430 nm)具有强的吸收峰(ε> 104 mol-1 dm3 cm-1),这不同于大多数报道的铱配合物。其在583 nm左右呈现了强的橙红色磷光发射,发光量子效率0.75(采用面式Ir(ppy)3(Φ= 0.97,激发波长为360 nm)作为标准物质)。配合物Ir1可以用于高选择性的磷光氟离子探针。氟离子加入后,淬灭了基于配合物的橙红色磷光发射,增强了基于N^N配体的蓝色荧光发射,伴随着一个肉眼可见的从橙红色到蓝色的发光变化,既实现了肉眼的比色检测,也实现了基于磷光到荧光转换的比率法氟离子检测。另外,其在可见区430 nm处具有强的吸收,摩尔消光系数大于104,利用430 nm作为激发波长,实现了可见光激发下的氟离子检测。2.非共轭D-A结构含三芳基硼铱配合物的合成、光物理性质及在氟离子检测中的应用我们将含三芳基硼的离子型铱配合物[Ir(Bpq)2(pbi)]PF6(pbi为2-苯基吡啶咪唑)作为能量受体引入到共轭寡聚物CzFCz(咔唑-芴-咔唑的低聚物)(能量给体)的侧链,制备了一种优异的具有非共轭D-A结构含三芳基硼离子型铱配合物的氟离子探针[Ir(Bpq)2(pbi)(CzFCz)]PF6(Ir2),并详细研究了在这种非共轭D-A结构中,外加氟离子对能量转移的调控。另外,我们还合成了几种参比化合物,如不含三芳基硼单元的配合物[Ir(pq)2(pbi)(CzFCz)]PF6(pq为2-苯基喹啉)(Ir3)、荧光给体材料CzFCz和不含给体单元的受体配合物[Ir(Bpq)2(pbi)]PF6(A2)和[Ir(pq)2(pbi)]PF6(A3),以进一步研究三芳基硼单元对配合物激发态性质和能量传递的影响。通过研究发现,在环金属化配体上引入BMes2单元可以使吸收和发射光谱红移,也可以提高从荧光给体到磷光受体的能量转移效率。在383 nm光激发下,配合物的二氯甲烷溶液表现出强的无振动结构的橙红光发射,最大发射波长为584 nm,量子效率为0.89(采用面式Ir(ppy)3(Φ= 0.97,激发波长为360 nm)作为标准物质),寿命为2.81μs。我们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荧光发射光谱和理论计算研究了配合物Ir2对氟离子的响应性。氟离子与硼原子结合后,改变了配合物的激发态性质,阻止了从给体到受体的能量转移,淬灭了基于铱配合物的橙红色磷光发射,并且增强了来自能量给体CzFCz的蓝色荧光。因此,配合物Ir2实现了基于荧光共振能量转移(FRET)机理的磷光和荧光转换的比色和比率法氟离子探针。3.含三芳基硼双核铱配合物的合成、光物理性质及在氟离子检测中的应用我们设计合成了含有双N^N配位点的寡聚物配体dL,并进一步配位合成了C^N配体上含三芳基硼基团并且具有双金属中心的离子型铱配合物dIr。我们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理论计算详细研究了配体dL和双核铱配合物dIr的光物理性质。在二氯甲烷溶液中,dL在457 nm左右呈现了较强的蓝色荧光发射,量子效率为0.76。双核铱配合物dIr的二氯甲烷溶液表现出强的无振动结构的橙红光发射,最大发射波长为590 nm,其量子效率为0.27(采用面式Ir(ppy)3(Φ= 0.97,激发波长为360 nm)作为标准物质)。另外利用三芳基硼与氟离子的选择性结合,研究了双核铱配合物dIr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和发射光谱对氟离子的响应。随着氟离子的加入,配合物在590 nm处的发射逐渐降低并最终淬灭。因此,双核铱配合物dIr实现了―ON-OFF‖型的磷光氟离子检测。此外,通过配合物dIr的二氯甲烷溶液的紫外-可见吸收和发射光谱对其它阴离子的响应以及竞争性实验,证明配合物dIr对氟离子具有高的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4.含三芳基硼近红外铱配合物的合成、光物理性质及在氟离子检测中的应用我们以2-(4-二米基硼)-苯基)喹啉(Bpq)作为C^N配体和氟离子受体单元,2-喹啉基-喹喔啉(quqo)作为N^N配体,合成了一种近红外发射的离子型铱配合物([Ir(Bpq)2(quqo)]PF6)(Ir4)。我们利用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发射光谱和理论计算详细研究了Ir4的光物理性质,并与配合物[Ir(Bpq)2(bpy)]PF6(bpy为2,2-联吡啶)(Ir0)的性质进行了对比。在不同的激发波长(379、450和613 nm)下,配合物Ir4都在680 nm左右呈现了近红外发射。更重要的是,该配合物可以被610 nm左右的光激发,这在应用于检测时,可以减少背景荧光的干扰,提高检测的信噪比。通过BMes2与氟离子的相互作用,配合物Ir4实现了对氟离子的近红外检测。随着氟离子的加入,其在680 nm左右的近红外发射逐渐淬灭,实现了―ON-OFF‖型的近红外磷光氟离子探针。5.含三芳基硼双核铱配合物的双光子性质及在氟离子检测中的应用我们研究了双核离子型铱配合物dIr、单核铱配合物[Ir(Bpq)2(bpy)]PF6(Ir0)和双铱配体dL的双光子性质,并对它们的双光子激发发射光谱和单光子激发发射光谱进行了对比。研究发现,当泵浦波长为800 nm时,化合物dL在THF溶液中发出强的蓝色上转换荧光(λmax = 465 nm);铱配合物dIr和Ir0在THF溶液中都发出强的红色上转换荧光,最大发射波长分别位于606 nm和600 nm,其各自的双光子激发发射光谱的峰形与单光子激发发射光谱的一致。另外,我们研究了配合物dIr双光子激发发射光谱对氟离子的响应。随着氟离子的加入,其在606 nm左右的发射强度逐渐降低并接近于淬灭,实现了双光子激发下对氟离子的―ON-OFF‖型检测。更重要的是,双核离子型铱配合物dIr具有较大的吸收截面,最大吸收截面为481 GM,据我们所知,这比报道过的其它多吡啶金属配合物的双光子吸收截面都要大。6.“p-n”磷光离子型铱配合物在固态发光电化学池中的应用研究配合物Ir1既包含了n-型传输单元,又包含了p型传输单元,配合物本身又可以作为磷光发射材料。因此,该配合物可以作为多功能发光材料并可改善电荷传输性能。作为比较,我们将配合物Ir1中的三芳基硼基团用咔唑基团代替,合成了一种新型的离子型铱配合物[Ir(Czpq)2(CzbpyCz)]PF6(Ir5)(Czpq为9-(4-(喹啉基)苯基)-咔唑)。我们详细研究了不同的电荷传输单元(咔唑和米基硼)对离子型铱配合物的光物理、激发态和电化学性能的影响。根据光物理和电化学性能的比较,我们得出通过增强的pπ-π*共轭,米基硼基团比咔唑基团可以更有效的增加环金属化C^N配体的共轭长度,使吸收和发射红移并提高发光效率。另外,大体积的米基硼基团可以更有效的防止分子间聚集。此外,我们以配合物Ir1和Ir5作为发光层构建了LECs器件,并对它们的器件性能进行了比较。配合物Ir1是一个多功能的磷光铱配合物,既包含有n型的电子传输单元也包含p型的空穴传输单元,基于Ir1的LECs的器件综合性能优于Ir5。虽然我们所得到的器件性能还有待优化,但我们的结果证明了设计和合成基于p-n结构的多功能磷光材料可以明显的改善器件的性能,这为设计多功能的电致发光材料提供了依据。

王瑞敏[10](2011)在《Zn2+及ClO-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光化学传感器作为一种新型的痕量和微量水环境污染物检测分析技术受到科学家们的广泛关注。相对于传统的分析方法,光化学传感器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好、操作简便、价格低廉、能在线、连续检测等优点。本论文合成了两个新型的水环境检测传感器,通过UV-Vis、发射光谱和1H NMR谱研究了该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以及对ClO-的识别作用,并研究了其在水质检测中的应用。主要研究工作为两个部分:(1)以5,7-二溴8-羟基喹啉和溴乙酸甲酯为原料,合成了对Zn2+具有高选择性的荧光传感器。其本身在半水溶性体系中基本没有荧光发射,加入Zn2+后荧光强度明显增强,荧光发射为蓝色,实现了对Zn2+的―关-开‖效应,并且考察了其荧光性质与反应机理,发现在化合物3与Zn2+的配位过程中发生了水解反应,形成2:1的配位形式。此外,还考察了水溶液中常见的各种金属阳离子对此荧传感器识别Zn2+的干扰情况。实验证明该物质是一种稳定性好、灵敏度高、安全方便、具有良好的荧光强度响应和高特异选择性的Zn2+荧光传感器,并利用其对Zn2+的荧光识别作用,制作了荧光试纸,可应用于实际试样中Zn2+的快速检测。(2)铱(III)配合物由于具有磷光寿命相对较长、发光量子产率较高、发光颜色可通过配体调节等优点,易于进行结构修饰成为磷光传感器的信号基团。利用铱配合物的发光特性合成了一个铱配合物的磷光传感器,其中2,2’-联吡啶配体上被肟基取代。通过实验证明:该传感器在溶液中时没有磷光发射,但当ClO-加入,伴随着肟基被氧化成羧酸基团,激活了铱(III)配位发光团的磷光发射,发出橙黄色的磷光,实现了对ClO-的―关-开‖磷光识别。并且该传感器具有良好的选择性和抗干扰能力,基于这个原理,将其固定在试纸上,成功制备了ClO-的试纸,可应用于饮用水中ClO-的快速检测。

二、铼、钌联吡啶络合染料的电喷雾质谱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铼、钌联吡啶络合染料的电喷雾质谱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芳基修饰的长三重态寿命联吡啶PtⅡ配合物(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Pt~Ⅱ配合物光敏剂概述
    1.3 Pt~Ⅱ配合物光敏剂研究进展
        1.3.1 研究难点与重点
        1.3.2 引入有机发色团增强吸收并延长三重态寿命
        1.3.3 引入混合配体拓宽吸收谱带
        1.3.4 分子内三重态能级平衡的构建
    1.4 选题依据和研究思路
        1.4.1 选题依据
        1.4.2 研究思路
2 具有宽谱带、强可见光吸收的联吡啶Pt~Ⅱ配合物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研究
    2.1 引言
    2.2 具有宽谱带吸收特性的Pt~Ⅱ配合物分子设计
    2.3 实验方法
        2.3.1 原料、仪器和分析方法
        2.3.2 Bodipy修饰的联吡啶Pt~Ⅱ配合物的合成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混合配体引入对Pt~Ⅱ配合物吸收和发光性质的影响
        2.4.2 混合配位Pt~Ⅱ配合物的纳秒时间分辨吸收光谱
        2.4.3 混合配位Pt~Ⅱ配合物的分子内能量和电子转移研究
        2.4.4 分子内FRET和ISC过程的飞秒时间分辨吸收光谱研究
        2.4.5 混合配位Pt~Ⅱ配合物的密度泛函理论计算
    2.5 本章小结
3 含萘酰亚胺和芘的联吡啶Pt~Ⅱ配合物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研究
    3.1 引言
    3.2 含不同发色团的Pt~Ⅱ配合物分子设计
    3.3 萘酰亚胺和芘修饰的联吡啶Pt~Ⅱ配合物的合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双发色团对Pt~Ⅱ配合物基本光物理性质的影响
        3.4.2 双发色团对Pt~Ⅱ配合物三重激发态性质的影响
        3.4.3 含不同发色团的Pt~Ⅱ配合物的分子内能量和电子转移研究
        3.4.4 含不同发色团的Pt~Ⅱ配合物的量子化学计算
        3.4.5 含不同发色团的Ptn配合物的TTA上转换实验
    3.5 本章小结
4 具有三重态能级平衡的联吡啶Pt~Ⅱ配合物的合成与光物理性质研究
    4.1 引言
    4.2 具有能级平衡的Pt~Ⅱ配合物分子设计
    4.3 萘酰亚胺修饰的炔基联吡啶Pt~Ⅱ配合物的合成
    4.4 结果与讨论
        4.4.1 能级接近的LE和MLCT态的稳态光谱分析
        4.4.2 温度对三重态能级平衡的影响
        4.4.3 萘酰亚胺修饰的联吡啶Pt~Ⅱ配合物的电化学性质分析
        4.4.4 时间分辨光谱吸收光谱解析分子内光物理过程
        4.4.5 构象限制作用的理论研究
    4.5 本章小结
5 不同蒽受体与Pt~Ⅱ配合物光敏剂的TTA上转换研究
    5.1 引言
    5.2 具有不同取代基的蒽受体分子设计
    5.3 具有不同取代基的蒽衍生物的合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不同取代基对蒽受体吸收和发射性质的影响
        5.4.2 蒽受体的分子内电子转移分析
        5.4.3 不同受体与Pt~Ⅱ配合物之间的TTA上转换效率
        5.4.4 不同受体与Pt~Ⅱ配合物光敏剂的分子间三重态能量转移
        5.4.5 受体三重态能级的理论计算
    5.5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英文缩写注释
附录B 代表性化合物结构表征谱图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2)平面四配位金属—有机超分子构筑与模拟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金属-有机超分子的发展历程
    1.2 金属-有机环状超分子的发展历程
        1.2.1 金属-有机大环的定义
        1.2.2 金属-有机环状超分子的常见制备方法
        1.2.3 金属-有机环状超分子在模拟酶催化方面的研究进展
    1.3 人工模拟酶在光催化产氢方面的研究
        1.3.1 氢能源的发展简介
        1.3.2 光解水产氢三元体系的简介
        1.3.3 以镍为催化中心的模拟酶产氢研究
    1.4 论文设计思路与具体内容
2 单核平面四配位金属-有机超分子构筑与模拟酶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和测试仪器
        2.2.2 分析测试方法
        2.2.3 配体以及单核金属-有机超分子的合成路线
        2.2.4 单核金属-有机超分子的晶体结构
    2.3 实验结果与分析
        2.3.1 单核金属-有机超分子Ni-L1光解水产氢的探究
        2.3.2 单核金属-有机超分子Ni-L2光解水产氢的探究
        2.3.3 单核金属-有机超分子Pd-L1光解水产氢的探究
        2.3.4 单核金属-有机超分子Pd-L2光解水产氢的探究
    2.4 本章小结
3 多核平面四配位金属-有机超分子构筑与模拟酶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仪器与试剂
        3.2.2 有机配体(H2L3)及多核超分子(Ni-L3)的合成路线
        3.2.3 多核环状超分子的晶体结构与表征
    3.3 实验结果与分析
    3.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配体的核磁
附录B 晶体的详细参数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3)基于钌和铱配合物的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基于重金属配合物的磷光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
    1.1 磷光化学传感器概述
        1.1.1 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组成
        1.1.2 磷光化学传感器的分类与设计原则
        1.1.3 时间分辨发光检测的原理
        1.1.4 磷光化学传感器的优势
    1.2 铱配合物磷光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
        1.2.1 铱配合物的结构特点
        1.2.2 铱配合物的发光特点
        1.2.3 铱配合物传感器的应用
    1.3 钌配合物磷光化学传感器研究进展
        1.3.1 钌配合物的结构特点
        1.3.2 钌配合物的发光特点
        1.3.3 钌配合物传感器的应用
    1.4 本论文的设计理念与研究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基于铱配合物的增强型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应用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和药品
        2.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2.2.3 磷光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2.2.4 磷光及紫外性质测试
        2.2.5 TD-DFT计算
        2.2.6 细胞培养与细胞毒性实验
        2.2.7 细胞成像实验
    2.3 结果与讨论
        2.3.1 设计、合成与表征
        2.3.2 光物理性质研究
        2.3.3 选择性和竞争性实验
        2.3.4 滴定实验
        2.3.5 响应时间测试
        2.3.6 酸碱的影响
        2.3.7 反应机理
        2.3.8 传感机理
        2.3.9 传感器在时间分辨发光检测方面的应用
        2.3.10 传感器在细胞成像方面的应用
    2.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三章 基于铱配合物比率型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试剂和药品
        3.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3.2.3 磷光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3.2.4 磷光及紫外性质测试及TD-DFT计算
        3.2.5 细胞成像与细胞毒性实验
    3.3 结果与讨论
        3.3.1 合成与表征
        3.3.2 初步传感性质的研究
        3.3.3 最佳测试条件的选择
        3.3.4 选择性和竞争性实验
        3.3.5 滴定实验
        3.3.6 传感机理
        3.3.7 反应机理
        3.3.8 在时间分辨发光检测方面的应用
        3.3.9 在细胞成像方面的应用
    3.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四章 基于钌配合物的增强型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合成、性质及应用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和药品
        4.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4.2.3 磷光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4.2.4 时间分辨发光检测
        4.2.5 TD-DFT计算
        4.2.6 细胞成像与细胞毒性实验
    4.3 结果与讨论
        4.3.1 光物理性质研究
        4.3.2 初步传感性质的研究
        4.3.3 滴定实验
        4.3.4 选择性和竞争性实验
        4.3.5 响应时间测试
        4.3.6 酸碱的影响
        4.3.7 传感机理
        4.3.8 反应机理
        4.3.9 传感器在时间分辨发光检测方面的应用
        4.3.10 传感器在细胞成像方面的应用
    4.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五章 基于钌配合物的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性质研究及其生物应用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试剂和药品
        5.2.2 实验仪器与方法
        5.2.3 磷光传感器的设计、合成及表征
        5.2.4 磷光及紫外性质测试
        5.2.5 TD-DFT计算
        5.2.6 细胞成像与细胞毒性实验
    5.3 结果与讨论
        5.3.1 选择性和竞争性实验
        5.3.2 滴定实验
        5.3.3 响应时间测试
        5.3.4 酸碱的影响
        5.3.5 传感机理
        5.3.6 反应机理
        5.3.7 传感器在时间分辨发光检测方面的应用
        5.3.8 传感器在细胞成像方面的应用
    5.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附录
第六章 总结
    6.1 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
    6.2 磷光化学传感器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6.3 理论计算与机理探讨
    6.4 时间分辨发光检测
    6.5 细胞毒性与共聚焦成像
    6.6 与其它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比较
    6.7 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本论文涉及的部分名词缩写及诠释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4)环金属铂铱配合物的合成、发光性质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金属铂 Pt(Ⅱ)配合物
        1.1.1 环金属铂配合物
        1.1.2 含二亚胺类的铂配合物
        1.1.3 含三齿配体的铂配合物
        1.1.4 含卟啉类的铂配合物
    1.2 金属 Ir(Ⅲ)配合物
        1.2.1 小分子铱配合物
        1.2.2 大分子铱配合物
    1.3 环金属铂铱配合物的应用研究
        1.3.1 作为 OLED 磷光材料
        1.3.2 作为磷光传感器
        1.3.2.1 检测金属阳离子
        1.3.2.2 检测阴离子
        1.3.2.3 磷光探针检测氨基酸
        1.3.2.4 磷光探针检测其他生物分子
        1.3.3 作为电致化学发光试剂
    1.4 立题依据
    参考文献
2 苯基吡啶配位环金属 Pt(Ⅱ)配合物的合成、表征及电致化学发光性质的研究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主要试剂
        2.2.2 主要仪器
    2.3 实验部分
        2.3.1 合成路线图
        2.3.2 配体的合成
        2.3.3 配合物的合成及表征
        2.3.4 密度泛函计算
        2.3.5 量子效率的计算
        2.3.6 电化学和电致化学发光性质的测定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与表征
        2.4.2 紫外可见吸收和磷光光谱
        2.4.3 DFT 计算结果
        2.4.4 电化学性质
        2.4.5 电致化学发光性质
        2.4.5.1 不同溶剂对配合物 ECL 的影响
        2.4.5.2 共反应物及混合溶剂对配合物 ECL 强度的影响
        2.4.5.3 共反应物浓度对配合物 ECL 强度的影响
        2.4.5.4 pH 值对配合物 ECL 强度的影响
        2.4.5.5 共反应物对 ECL 体系电位的影响
        2.4.5.6 ECL 机理
    2.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3 香豆素-硼酸型环金属 Ir(Ⅲ)配合物磷光探针的合成及应用
    3.1 引言
    3.2 主要试剂与仪器
        3.2.1 主要试剂
        3.2.2 主要仪器
    3.3 实验部分
        3.3.1 合成路线图
        3.3.2 配体 Bthc 的合成及表征
        3.3.3 配合物 Ir-1 的合成及表征
        3.3.4 探针 Ir-2 的合成及表征
        3.3.5 DFT 计算
        3.3.6 量子效率的测定
        3.3.7 H_2O_2的检测
    3.4 结果与讨论
        3.4.1 探针 Ir-2 的设计与合成
        3.4.2 Ir-1、Ir-2 的 DFT 计算结果
        3.4.3 Ir-1、Ir-2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及磷光光谱
        3.4.4 溶剂对 Ir-1、Ir-2 磷光光谱的影响
        3.4.5 pH 对 Ir-1、Ir-2 磷光光谱的影响
        3.4.6 Ir-2 对 H_2O_2响应时间的优化
        3.4.7 Ir-2 对 H_2O_2的检测
        3.4.8 Ir-2 对 H_2O_2的选择性
    3.5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5)金属有机多面体的组装及其功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TABLE OF CONTENTS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论
    1.1 金属有机多面体的构筑
        1.1.1 金属有机多面体的构筑方法
        1.1.1.1 定向结合策略
        1.1.1.2 对称性匹配策略
        1.1.1.3 分子镶嵌板策略
        1.1.2 金属有机多面体的构筑
        1.1.2.1 柏拉图体
        1.1.2.2 其他多面体
    1.2 金属有机多面体的应用
        1.2.1 对生物分子的识别
        1.2.1.1 对糖类分子的识别
        1.2.1.2 对核苷酸分子的识别
        1.2.1.3 对多肽及氨基酸的识别
        1.2.2 催化性能的研究
        1.2.2.1 催化反应
        1.2.2.2 光反应
        1.2.3 光性能的研究
    1.3 设计思想
        1.3.1 金属有机多面体对生物小分子识别
        1.3.2 金属有机多面体催化有机反应
        1.3.3 金属有机配合物光电性质的研究
2 金属有机多面体对生物小分子的识别
    2.1 概述
    2.2 合成路线
    2.3 实验部分
        2.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3.2 配体的合成及多面体的组装
        2.3.3 荧光光谱测试
    2.4 结果与讨论
        2.4.1 金属有机多面体对天然糖类分子的识别研究
        2.4.2 金属有机多面体对核苷酸的识别研究
    2.5 本章小结
3 金属有机多面体催化性能的研究
    3.1 概述
    3.2 合成路线
    3.3 实验部分
        3.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3.2 配体的合成及四面体的组装
        3.3.3 荧光光谱测试
        3.3.4 催化反应条件
    3.4 结果与讨论
        3.4.1 金属有机多面体催化硅腈化反应
        3.4.2 金属有机多面体催化9-蒽乙醛光二聚和硅腈化反应
    3.5 本章小结
4 超分子光化学的研究
    4.1 概述
    4.2 合成路线
    4.3 实验部分
        4.3.1 实验仪器及试剂
        4.3.2 配体的合成及四面体的组装
        4.3.3 荧光光谱测试
    4.4 结果与讨论
        4.4.1 钌的联吡啶类配合物和多酸混合体系的光电性质
        4.4.2 金属有机四面体光解水制氢
    4.5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与创新点
    5.2 创新点摘要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部分典型配体的表征谱图与配合物晶体数据
附录B 部分催化产物测试谱图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6)含偶氮基吡啶咪唑铜、钴、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光致变色概述
        1.1.1 光致变色
        1.1.2 光致变色的发展历程
        1.1.3 主要的有机光致变色体系
        1.1.4 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应用
    1.2 偶氮苯类光致变色化合物
        1.2.1 偶氮苯化合物的光致变色
        1.2.2 偶氮苯的光致变色机理
    1.3 含偶氮苯结构单元金属化合物的研究进展
        1.3.1 偶氮金属配位体系
        1.3.2 含吡啶、联吡啶等配体的偶氮体系
        1.3.3 含二茂铁结构单元的偶氮体系
        1.3.4 含金属卟啉的偶氮体系
        1.3.5 其它的金属偶氮体系
    1.4 Langmuir-Blodgett(LB)膜技术
        1.4.1 Langmuir 膜
        1.4.2 LB 膜技术
        1.4.3 LB 膜的应用
    1.5 选题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含偶氮基吡啶咪唑铜、钴、镍配合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试剂与仪器
        2.2.2 含偶氮基吡啶咪唑类化合物的合成路线与结构鉴定
        2.2.3 含偶氮基吡啶咪唑钴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2.2.4 含偶氮基吡啶咪唑镍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2.2.5 含偶氮基吡啶咪唑铜配合物的合成及结构鉴定
    2.3 结果与讨论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含偶氮基吡啶咪唑铜、钴、镍配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质
    3.1 引言
    3.2 试剂与仪器
    3.3 含偶氮基吡啶咪唑钴配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质
        3.3.1 不同浓度梯度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3.3.2 配合物与配体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对比
        3.3.3 钴配合物光致异构化行为
        3.3.4 光致变色动力学研究
        3.3.5 可重现性
    3.4 含偶氮基吡啶咪唑镍配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质
        3.4.1 不同浓度梯度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3.4.2 配合物与配体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对比
        3.4.3 镍配合物光致异构化行为
        3.4.4 光致变色动力学研究
        3.4.5 可重现性
    3.5 含偶氮基吡啶咪唑铜配合物的光致变色性质
        3.5.1 不同浓度梯度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3.5.2 配合物与配体的紫外吸收光谱的对比
        3.5.3 铜配合物光致异构化行为
        3.5.4 光致变色动力学研究
        3.5.5 可重现性
    3.6 结果与讨论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偶氮基吡啶咪唑类衍生物及其镍钴配合物的 LB 膜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试剂与仪器
        4.2.2 基片的处理方法
        4.2.3 LB 膜的制备
    4.3 Langmuir-Blodgett 膜的性质
        4.3.1 偶氮基吡啶咪唑类衍生物的 LB 膜性质
        4.3.2 含偶氮基吡啶咪唑镍配合物的 LB 膜性质
        4.3.3 含偶氮基吡啶咪唑钴配合物的 LB 膜性质
    4.4 结果与讨论
    4.5 本章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1: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7)咔唑衍生物及枸橼酸西地那非与瓜环的相互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综述
    1.1 引言
    1.2 瓜环的结构特征及性质
        1.2.1 瓜环的结构特征
        1.2.2 瓜环的基本性质
    1.3 瓜环的应用研究
        1.3.1 分子识别
        1.3.2 分子开关
        1.3.3 催化作用
        1.3.4 环境保护
        1.3.5 生物化学
        1.3.6 药物化学
        1.3.7 瓜环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1.4 本文工作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意义
第二章 咔唑衍生物的合成
    2.1 引言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2.2.2 3CMV、6CMV的合成
        2.2.3 3CCOOH、6CCOOH的合成
        2.2.4 3CMZ、6CMZ的合成
        2.2.5 3C3C、3C6C、6C3C、6C6C的合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瓜环与咔唑衍生物的相互作用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3.2.2 核磁共振谱的测定
        3.2.3 ESI-MS的测定
        3.2.4 计算瓜环包结体系的方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3CMV与CB[7]相互作用的研究
        3.3.1.1 3CMV与CB[7]相互作用的~1H NMR谱图分析
        3.3.1.2 3CMV与CB[7]相互作用的ESI-MS谱图分析
        3.3.1.3 3CMV与CB[7]相互作用的分子对接最优构象
        3.3.2 6CMV与CB[7]相互作用的研究
        3.3.2.1 6CMV与CB[7]相互作用的~1H NMR谱图分析
        3.3.2.2 6CMV与CB[7]相互作用的ESI-MS谱图分析
        3.3.2.3 6CMV与CB[7]相互作用的分子对接最优构象
        3.3.3 3CCOOH与CB[7]、CB[8]相互作用的研究
        3.3.3.1 3CCOOH与CB[7]、CB[8]相互作用的~1H NMR谱图分析
        3.3.3.2 3CCOOH与CB[7]、CB[8]相互作用的ESI-MS谱图分析
        3.3.3.3 3CCOOH与CB[7]、CB[8]相互作用的分子对接最优构象
        3.3.4 6CCOOH与CB[7]、CB[8]相互作用的研究
        3.3.4.1 6CCOOH与CB[7]、CB[8]相互作用的~1H NMR谱图分析
        3.3.4.2 6CCOOH与CB[7]、CB[8]相互作用的ESI-MS谱图分析
        3.3.4.3 6CCOOH与CB[7]、CB[8]相互作用的分子对接最优构象
        3.3.5 3CMZ与CB[7]、CB[8]相互作用的研究
        3.3.5.1 3CMZ与CB[7]、CB[8]相互作用的~1H NMR谱图分析
        3.3.5.2 3CMZ与CB[7]、CB[8]相互作用的ESI-MS谱图分析
        3.3.5.3 3CMZ与CB[7]、CB[8]相互作用的分子对接最优构象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瓜环与6CMZ的相互作用及对咪唑环上C(2)-H/D交换的抑制作用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部分
        4.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4.2.2 核磁共振谱的测定
        4.2.3 紫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4.2.4 计算瓜环包结体系的方法
    4.3 结果与讨论
        4.3.1 6CMZ与CB[7]、CB[8]相互作用的~1H NMR谱图分析
        4.3.2 6CMZ与CB[7]、CB[8]相互作用的ESI-MS的谱图分析
        4.3.3 6CMZ与CB[7]、CB[8]相互作用的分子对接最优构象
        4.3.4 6CMZ与CB[7]、CB[8]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分析
        4.3.5 CB[7]、CB[8]分别对6CMZ中咪唑环上C(2)-H/D交换的抑制作用研究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瓜环[n](n=7,8)作为枸橼酸西地那非药物缓释剂可行性研究
    5.1 引言
    5.2 实验部分
        5.2.1 实验试剂及仪器
        5.2.2 核磁共振谱的测定
        5.2.3 紫外可见吸收光谱的测定
        5.2.4 红外吸收光谱的测定
    5.3 结果与讨论
        5.3.1 SCT与CB[7]相互作用体系的~1H NMR谱图分析
        5.3.2 SCT与CB[8]相互作用体系的~1H NMR谱图分析
        5.3.3 SCT与CB[7]、CB[8]相互作用的ESI-MS分析
        5.3.4 SCT与CB[7]、CB[8]相互作用的红外吸收光谱谱图分析
        5.3.5 SCT与CB[7]、CB[8]相互作用的紫外吸收光谱图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8)喹啉方酸菁/TiO2的制备及其对碱木质素活化性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English Catalog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光敏染料
        1.2.2 纳米TiO_2光催化技术
        1.2.3 碱木质素的应用研究
    1.3 选题依据
    1.4 创新点
2 喹啉方酸菁/TiO_2的合成
    2.1 实验部分
        2.1.1 原料与仪器
        2.1.2 喹啉方酸菁的合成
        2.1.3 喹啉方酸菁的表征
        2.1.4 喹啉方酸菁TiO_2催化剂的制备
        2.1.5 喹啉方酸菁/TiO_2制备方法的单因素优化实验
        2.1.6 喹啉方酸菁/TiO_2的表征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喹啉方酸菁合成与表征
        2.2.2 喹啉方酸菁热稳定性分析
        2.2.3 喹啉方酸菁吸光性能
        2.2.4 喹啉方酸菁/TiO_2催化剂的制备条件的单因素优化
        2.2.5 喹啉方酸菁/TiO_2催化剂的表征
    2.3 本章小结
3 喹啉方酸菁/TiO_2催化性能评价
    3.1 实验部分
        3.1.1 原料与仪器
        3.1.2 对比光敏化剂的选择与合成
        3.1.3 催化性能评价方法
        3.1.4 光电转换效率的测定
    3.2 结果与讨论
        3.2.1 气相降解性能评价
        3.2.2 液相降解性能评价
        3.2.3 光电转换效率的评价
    3.3 本章小结
4 喹啉方酸菁/TiO_2活化碱木质素
    4.1 实验部分
        4.1.1 原料与仪器
        4.1.2 碱木质素的活化实验
        4.1.3 活化碱木质素的表征
        4.1.4 活化碱木质素的性能测定
    4.2 结果与讨论
        4.2.1 活化碱木质素的表征
        4.2.2 碱木质素活化产物抗氧化性能
        4.2.3 活化碱木质素对Cu~(2+)的吸附性能
        4.2.4 活化碱木质素上层清液抑菌性能测定
        4.2.5 碱木质素活化过程催化机理的探讨
    4.3 本章小结
5 喹啉方酸菁/TiO_2的活化机制
    5.1 实验部分
        5.1.1 原料与仪器
        5.1.2 活性物种的测定
        5.1.3 活化物种中间产物的检测方法
    5.2 结果与讨论
        5.2.1 催化活性物种定量分析
        5.2.2 模型物活化机制的研究
        5.2.3 宏观动力学研究
    5.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个人简历

(9)含三芳基硼磷光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和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小分子磷光铱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
        1.2.1 中性金属铱配合物
        1.2.2 离子型金属铱配合物
    1.3 含铱配合物的聚合物
        1.3.1 侧链含有铱配合物的共轭聚合物
        1.3.2 主链含有铱配合物的共轭聚合物
        1.3.3 分子链上含有铱配合物的非共轭聚合物
    1.4 磷光铱配合物的应用
        1.4.1 磷光铱配合物在OLEDs 中的应用
        1.4.2 磷光铱配合物在LECs 中的应用
        1.4.3 磷光铱配合物在传感中的应用
        1.4.4 磷光铱配合物在细胞成像中的应用
    1.5 本论文的研究思路
    参考文献
第二章 共轭D-A 结构含三芳基硼铱配合物的合成、光物理性质及在氟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2.1 引言
    2.2 设计思路
    2.3 实验部分
        2.3.1 主要药品和试剂
        2.3.2 配体的合成和表征
        2.3.3 配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2.3.4 实验仪器
        2.3.5 理论计算
    2.4 结果与讨论
        2.4.1 合成和表征
        2.4.2 寡聚物N
N 配体CzbpyCz 的光物理性能
        2.4.3 配合物Ir1 的光物理性质
        2.4.4 配合物Ir1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F-的响应
        2.4.5 配合物Ir1 的发射光谱对F-的响应
        2.4.6 氟离子的定量检测
        2.4.7 配合物Ir1 对氟离子的选择性
        2.4.8 配合物Ir1 对氟离子的响应机理
    2.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三章 非共轭D-A 结构含三芳基硼铱配合物的合成、光物理性质及在氟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3.1 引言
    3.2 设计思路
    3.3 实验部分
        3.3.1 主要药品和试剂
        3.3.2 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3.3.3 实验仪器
        3.3.4 理论计算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合成
        3.4.2 光物理性能
        3.4.3 配合物Ir2 的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对F-的响应
        3.4.4 氟离子的定量检测
        3.4.5 配合物Ir2 的发射光谱对F-的响应
        3.4.6 对氟离子的选择性
        3.4.7 检测机理
    3.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四章 含三芳基硼双核铱配合物的合成、光物理性质及在氟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4.1 引言
    4.2 设计思路
    4.3 实验部分
        4.3.1 主要药品和试剂
        4.3.2 配体的合成和表征
        4.3.3 实验仪器
        4.3.4 理论计算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合成和表征
        4.4.2 寡聚物配体dL 的光物理性质
        4.4.3 双核铱配合物dIr 的光物理性质
        4.4.4 配合物dIr 紫外-可见吸收和发射光谱对氟离子的响应
        4.4.5 配合物 dIr 对氟离子的选择性
    4.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五章 含三芳基硼近红外铱配合物的合成、光物理性质及在氟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5.1 引言
    5.2 设计思路
    5.3 实验部分
        5.3.1 主要药品和试剂
        5.3.2 配体的合成和表征
        5.3.3 实验仪器
        5.3.4 理论计算
    5.4 结果与讨论
        5.4.1 合成和表征
        5.4.2 配合物 Ir4 的光物理性质
        5.4.3 配合物Ir4 的紫外-可见吸收和发射光谱对F-的响应
        5.4.4 配合物Ir4 对氟离子的选择性
    5.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含三芳基硼双核铱配合物的双光子性质及在氟离子检测中的应用
    6.1 引言
    6.2 设计思路
    6.3 实验部分
        6.3.1 主要药品和试剂
        6.3.2 合成
        6.3.3 实验仪器
    6.4 结果与讨论
        6.4.1 配合物dIr、Ir0 及双铱配体dL 的TPEF 与SPEF 比较
        6.4.2 配合物dIr 的双光子激发发射光谱对氟离子的响应
        6.4.3 配合物dIr 和配体dL 的双光子吸收光谱
    6.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七章 “p-n”磷光离子型铱配合物在固态发光电化学池中 的应用研究
    7.1 引言
    7.2 设计思路
    7.3 实验部分
        7.3.1 主要药品和试剂
        7.3.2 化合物的合成和表征
        7.3.3 实验仪器
        7.3.4 理论计算
        7.3.5 固态发光电化学池器件的制备
    7.4 结果与讨论
        7.4.1 合成和结构表征
        7.4.2 配合物的吸收光谱
        7.4.3 发射光谱
        7.4.4 电化学性能
        7.4.5 电荷注入和电荷传输性质
        7.4.6 LECs 器件性能
    7.5 小结
    参考文献
第八章 论文主要结论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附录 部分化合物的NMR 和质谱图

(10)Zn2+及ClO-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化学传感器的概况
        1.1.1 传感器的分类及组成
        1.1.2 光化学传感器的设计原理
        1.1.3 光化学传感器的优点
    1.2 基本概念
        1.2.1 光物理过程
        1.2.2 紫外吸收光谱
        1.2.3 激发光谱和发射光谱
        1.2.4 量子产率、Stokes 位移
        1.2.5 消光系数
    1.3 荧光传感器原理
        1.3.1 光诱导电子转移
        1.3.2 分子内共扼电荷转移
        1.3.3 激基缔合物
        1.3.4 荧光共振能量转移
        1.3.5 基于其它原理设计的荧光分子探针
    1.4 磷光传感器
    1.5 试纸法概述
        1.5.1 显色型试纸
        1.5.2 化学发光型试纸
        1.5.3 免疫型试纸
    1.6 本研究工作的主要内容
第二章 基于8-羟基喹啉的Zn~(2+)传感器及其试纸的制备
    2.1 引言
        2.1.1 重金属的污染危害
        2.1.2 常规重金属的检测方法
        2.1.3 荧光分析法
        2.1.4 Zn~(2+)的检测现状
        2.1.5 本章主要内容
    2.2 实验部分
        2.2.1 原料与试剂
        2.2.2 Zn~(2+)荧光传感器的合成与表征
        2.2.3 仪器测试
    2.3 结果与讨论
        2.3.1 UV-Vis 光谱滴定
        2.3.2 发射光谱滴定
        2.3.3 选择性及干扰性测定
        2.3.4 化合物3 对Cd~(2+)的识别作用
        2.3.5 识别机理的研究
    2.4 Zn~(2+)传感器的应用
        2.4.1 Zn~(2+)的定量检测
        2.4.2 Zn~(2+)荧光试纸的制备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铱(Ⅲ)配合物作为ClO~-离子的磷光传感器
    3.1 引言
        3.1.1 阴离子型污染物
        3.1.2 次氯酸根离子的危害
        3.1.3 铱配合物测定阴离子污染物
        3.1.4 铱配合物作为重金属离子的磷光传感器研究进展
        3.1.5 铱配合物作为阴离子的磷光传感器的研究进展
        3.1.6 本章主要内容
    3.2 实验部分
        3.2.1 原料与试剂
        3.2.2 配体和配合物的合成与表征
        3.2.3 仪器测试
    3.3 结果与讨论
        3.3.1 配合物的光物理性质
        3.3.2 光传感性能
        3.3.3 质谱与氢谱的测定
        3.3.4 选择性研究
        3.3.5 干扰性研究
        3.3.6 最佳pH 值的选择
    3.4 ClO~-试纸的制备
    3.5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四、铼、钌联吡啶络合染料的电喷雾质谱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芳基修饰的长三重态寿命联吡啶PtⅡ配合物[D]. 钟芳芳. 大连理工大学, 2018(08)
  • [2]平面四配位金属—有机超分子构筑与模拟酶研究[D]. 孙辉. 大连理工大学, 2017(04)
  • [3]基于钌和铱配合物的Hg2+磷光化学传感器的研究[D]. 茹嘉喜. 兰州大学, 2016(08)
  • [4]环金属铂铱配合物的合成、发光性质及应用[D]. 王书琴. 青岛科技大学, 2014(04)
  • [5]金属有机多面体的组装及其功能化研究[D]. 焦扬. 大连理工大学, 2013(05)
  • [6]含偶氮基吡啶咪唑铜、钴、镍配合物的合成及性质[D]. 张哲. 湖北师范学院, 2013(06)
  • [7]咔唑衍生物及枸橼酸西地那非与瓜环的相互作用研究[D]. 杨春雪. 郑州大学, 2012(09)
  • [8]喹啉方酸菁/TiO2的制备及其对碱木质素活化性能的研究[D]. 马艳丽. 东北林业大学, 2011(11)
  • [9]含三芳基硼磷光铱配合物的设计、合成及其光物理性质和应用研究[D]. 许文娟. 南京邮电大学, 2011(06)
  • [10]Zn2+及ClO-传感器的制备及其应用研究[D]. 王瑞敏. 华南理工大学, 2011(04)

标签:;  ;  ;  ;  ;  

铼和钌联吡啶络合物染料的电喷雾质谱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