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S远程登录全攻略

BBS远程登录全攻略

一、BBS远程登录全攻略(论文文献综述)

孙贺霞[1](2019)在《基于千聊live平台教育传播模式研究》文中认为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变革了各行各业信息获取、处理、运用的方式,对社会运行方式的影响产生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这种影响在教育领域主要体现在催生了新的教育传播环境,激发了人们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基于此背景,大量在线教育平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对中国教育生态产生了极大影响。其中千聊live平台是基于微信公众号新媒体的新兴教育方式,在微信生态里极具代表性。本文以千聊live平台为研究对象,以建构主义和传播学为理论指导,来构建出基于千聊live平台的教育传播模式,旨在分析出在数字化这个新时代环境中教育传播模式所呈现的新面貌、新特征。本文选取微信生态中最大的知识分享平台--“千聊live”微信公众号为案例,通过对这个平台知识传播过程中的教育传播主体、教育传播对象、课程信息(教育传播内容)、课程内容的承载形式(教育传播渠道)、教育传播效果进行分析,构建出基于千聊live平台的教育传播模式,总结出该模式在当下新媒体环境下的特点以及教育传播模式的新发展。本文作者以教育传播对象的身份参与到千聊live平台中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通过这种亲身的体验去观察课程分享过程中的教育传播现象和课程内容的传播流程。同时对该平台上的126个课程内容进行统计与分析,以期能够直观、准确地概括出该平台的教育传播活动中各要素的特征。研究发现,与传统教育传播模式相比较,基于千聊live平台的教育传播模式所呈现的去中心化、双向交互与多维互动、个性化是比较明显的特征,这些特征的呈现主要是得益于新媒体技术发展为数字化时代的教育营造了新的教育传播生态。在教育传播这一领域,受新媒体技术的影响,教育传播过程的各个要素被不同程度上赋予了新的内涵,教育传播模式的研究范式从以“教育传播主体为中心”转变为以“教育传播主体主导,教育传播对象主体”。教育传播对象在教育传播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极大的自主性,使其能够通过与教育传播环境的互动进行知识意义的建构,提升教育传播的效果。

朱剑卿[2](2017)在《骆越文化网络传播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文化软实力等口号的不断提出,我国对本国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骆越文化作为百越文化的核心文化,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相当的重视。文化离不开传播,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骆越文化的网络传播,在把握骆越文化网络传播现状基础上,试图探析传统文化与新兴传播方法的结合之道。全文共分五章,第一章是绪论部分,概述了本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思路方法,研究内容和创新之处,确立论文的整体写作框架。第二章是基本概念和理论,主要分两部分阐述,分别是基本概念解释和基本理论解释。概念部分本文对文化、骆越文化、骆越文化传播、网络传播和骆越文化网络传播等概念明晰确定,便于读者理解。基本理论部分,对本论文涉及的传播学理论进行内容介绍和应用介绍。第三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是对骆越文化网络传播现状的分析,本部分按照拉斯韦尔5w模式理论所划分的五大研究领域,分别对骆越文化的网络传播做传播者分析、媒介分析、内容分析。尽可能详尽的描述骆越文化网络传播的整个传播过程。第四章是对骆越文化当前网络传播状况的评析,分析亮点和不足,并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应对策略。第五章是结论部分,作为对文章的总结。

史建焘,李秀坤,张兆心[3](2017)在《基于CloudStack的网络攻防虚拟实验云平台》文中指出网络安全实验通常需要复杂的实验环境,网络攻防本身具有一定破坏性和不可逆性,为教学而在系统中设置安全漏洞会产生巨大风险,环境搭建和维护具有较高成本。因此,使用虚拟化和SDN手段搭建虚拟实验教学平台具有重要意义。基于CloudStack开源云架构和XEN虚拟化技术,以IAAS为服务模式所搭建的网络攻防虚拟实验云平台,能够解决当前网络安全实验教学环境存在的问题。通过对snort与Iptables联动搭建防护墙实验的介绍和分析,实验表明,实验云平台在提升实验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方面已经起到了效果,云平台本身具有广阔的发展和应用前景。

艾奇昆[4](2017)在《部署堡垒机保障运维安全》文中提出随着信息系统在政务信息化的建设中全面渗透。政府机关、事业单位的核心业务应用系统,使用数量众多的网络设备、服务器主机来提供网络服务、运行关键业务,提供电子政务、数据库应用、协同工作群件等服务。由于设备和服务器众多,越权访问、误操作、滥用、恶意破坏等情况时有发生,这严重影响了政府单位信息化工作的效率,并对单位的声誉造成了严重的影响。本文以作者单位运维保障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作为主要研究的对象,阐述了堡垒机的工作原理及其功能,并将堡垒机亲自部署到数据中心机房,解决了目前比较棘手的安全运维审计的问题,按照国家信息安全相关的规范,真正做到了事前授权、事中监控、事后审计的安全运维保障。

李春霞[5](2013)在《高校校园网安全防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文中研究表明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促使国内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然而高校校园网的安全防御意识和手段一直不强,使之成为互连网上黑客攻击的重要目标,因此构建可靠安全的校园网防御体系成为校园网改造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根据兰州文理学院的现状,系统的介绍了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讨论了当前校园网中面临的各项安全问题,深入研究构建可靠安全的校园网络所需要的相关技术。在此基础上,本文针对学院面临的各项安全问题,采取了不同措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首先,本文依据兰州文理学院现有的网络设施,结合现有的虚拟网络技术,解决了校园广播风暴的问题、优化了现有网络的利用率、提高了网络设备的工作效率;其次,本文在现有各项安全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安全防御模型,从技术和管理角度抵御黑客入侵;同时,校园网安全建设是为了实现校园信息化的建设,在实施校园网防御体系时,本文结合现有目标,提出了可行的信息化建设方案;最后,本文依据校园网安全调研的结果,针对学院存在的安全威胁,结合现有技术和已构建的安全防御模型,设计了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安全防御体系。

郭海英[6](2013)在《传媒行业政府规制体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政府规制探讨的是与市场资源配置相契合的权力规则的设定问题,规制体制则是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规制职能定位、权力分配规则以及权力运行机制的设计与规范。对政府规制体制问题的思考直接回应的是来自媒介市场化进程中产业快速发展的现实和公众在公共舆论平台上的日益增加的表达诉求,以及对传统的媒介管控方式愈来愈表现出与经济发展与民众现实需求的明显的不适应性等问题的关注,讨论的焦点却是传媒业管理中深层次的体制性问题。中国传媒业正处在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市场经济逐步走向成熟,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传播观念的变革,给传媒业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中国的媒介经历了从主要作为宣传工具到逐步过渡到凸显产业功能,从广电、电信、新闻出版等分业规制到产业融合发展趋势与对融合规制需求的逐步形成,从广电媒介占据行业传播主要地位到现在网络新媒介后来居上甚至大有取代传统媒介优势地位之势,等等。中国传媒业正经历着从微观发展形态到宏观规制体制的整体性变革。在传媒业繁荣发展的背后,存在着诸多的发展难题:来自制度变迁惯性与传统媒介管控方式造成了当前媒介功能的单一化与宣传僵化;政府规制职能定位不清与传统的“管办不分”造成了市场发展的迟缓;行政垄断扭曲了市场机制,造成了市场秩序混乱,效率不高。市场自主发展的诉求和政府依然严格的管控意志之间的不断冲突成为制约传媒业进一步发展的主要瓶颈。中国传媒业处在双轨运行的情势之下,一方面传播内容依然受到来自政府的严格管控,另一方面在市场化运作与产业发展过程中主动扩张的意愿又在逐渐增强。这些矛盾都将焦点集中指向当前的媒介规制体制。从规制体制变革的宏观背景来讲,当前媒介规制体制变革主要面对的是三种力量:来自传统政治领域的制度控制惯性;源自市场领域的资本扩张动力;以及由于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传统规制理念的挑战。政府、市场与技术三种力量的角逐成为推动传媒业规制体制变革的深层次推动力。中国传媒业的规制变革并非始自今日,在此前的多次改革中,除了在具体的管理运作等业务层面用力甚多外,也部分触及到规制体制的层面。但是,中国传媒业的改革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遭遇到体制性因素的约束。这些体制性的约束因素主要包括:第一,规制体制格局在横向配置上存在着规制主体众多与规制权力分散配置的突出特点。第二,规制权力在纵向配置中存在着从中央到地方不同层级的规制主体之间职能定位区分度不高的特点。第三,规制权力配置受到现有体制的约束性较强,在传媒领域内的单一市场化改革很难打破原有系统利益格局的约束。体制“刚性”成为市场化进程进一步推动的强约束性力量。并导致了目前传媒业政府规制中的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为:第一,来自传统政治领域的制度控制惯性所造成的管控边界模糊以及意识形态宣传僵化等问题。第二,源自市场领域资本扩张需求与传统制度供给之间“供需不平衡”等问题。第三,由技术进步所带来的对传统规制理念的挑战与规制困境问题。综上所述,传媒业政府规制过程中存在的突出问题都集中呈现在体制本身的硬约束上。因此,论文的研究结论是:技术变迁与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政府规制必须打破传统媒介规制的思维模式,要从全媒体角度考虑规制体制调整与规制权力配置问题。在数字化的浪潮中,网络媒体与传统媒体的关系是整体融合或者整合的关系。只有从全媒体的角度理清媒体与规制对象的关系,才能制定全面有效的媒体规制机构和政策。未来我国传媒业政府规制体制也将努力适应媒介融合态势并加快改革步伐,建构适合本国国情且适应媒介融合趋势的规制框架。

汪頔[7](2013)在《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中的新媒体采用广义和开放性的指称,包括了新兴媒体和新型媒体。新媒体的发展均呈现出两个特征。一是原生的新媒体形态不断涌现。从电子信箱、BBS、个人主页、手机短信到博客、播客、论坛社区等基于新的信息网络技术的原生媒体形态层出不穷。二是基于新的信息网络技术对传统媒体的创新或融合而产生的新媒体形态,如网络电台、网络电视、网络报纸、手机报等,丰富了媒体形式,拓展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空间。第一章新媒体的内涵及其特征:主要界定新媒体的概念,鉴于当前网络融合、媒介融合的发展态势,“从广义的网络层面来说,新媒体也可以称为网络媒体,其发展态势可以概括为社会网络化和网络社会化两个方面。此外还阐述了新媒体的技术特征、传播特征、功能及其意义,梳理新媒体的主要类型。论述了互联网在中国的发展阶段和使用状况。第二章新媒体下的网络社会:新媒体随着其迅速发展,被世界各地的日渐增多的人所利用,通过新媒体提供的各种平台交流。新媒体被描述成一种增强个人交往和追求自己利益的媒介,从而成为有益于公民社会的一种渠道方式。互联网不仅仅作为一种新的媒介而存在,而是作为一种人类生存于其中的新社会环境而存在,作为人类赖以建构新社会形态的基础与平台而存在。本章论述了网络社会的几大理论基础:社会群体理论、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学说、尼葛洛庞帝关于“数字化生存”的阐述,剖析了网络社会的形成及其本质。介绍了网络社会的虚实二重性。第三章新媒体的三大维度:技术维度、主体维度及其环境维度,新媒体的发展,必须与技术发展相匹配,与主体需求相契合,同时与社会环境相适应,只有透彻清晰地分析了上述三大维度,方能论述清楚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具言之,从技术的角度,论述技术哲学相关理论、技术内涵及其特征、新媒体作为“座架”的技术以及新媒体技术的影响。从主体的角度,论述了主体的需求与发展是新媒体产生与发展的动力。从环境的角度,论述了政治环境,经济环境与新媒体之间相互渗透及其影响。第四章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媒介形态变化是由社会经济、政治、文化与技术革新的复杂相互作用引起的。社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推动了媒介技术的革新;媒介形态的变化刺激着人类以新的方式看待自身和周围的世界,从而成为影响社会体系和文化发展的重要催化剂。本章首先阐述媒介发展的相关理论、媒介的主要类型和发展沿革,论述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线上线下融合、网络成为现实的延伸、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最后,对该趋势做实证分析,通过对中国典型的互联网业务——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地图和搜索引擎的分析,可以得出结论,即在互联网的各个领域,均朝着线上线下融合的方向发展。第五章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对价值观的影响:在明确了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后,“网络是现实的延伸”这一命题表明了虚拟与现实间作用关系的本质,新媒体不再只是处在虚拟的层面,它已改变了人的生存方式、交往关系,重构社会的话语体系、组织模式、产生出新的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所以,本章就逐一论述了新媒体的产生与发展给生活方式、交往方式、社会文化、道德观念、价值追求产生的影响。最后着眼于新媒体环境下形成的价值观,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理解认知系统,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方式,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内容,也改变了人们价值意识建构的强度。作为主体的人,要把人文精神赋予新媒体,网络人性化是驾驭网络的一种正确方式,如果价值观缺失,或不能对网络赋予正确的价值观,则会被网络征服,被网络异化,成为网络的附庸和奴隶。网络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相应的,人是驾驭网络使用网络的主体。第六章新媒体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新媒体的发展最后应该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首先本章节论述了马克思的人学理论,接着阐明了新媒体发展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和延滞,以及新媒体为人全面而自由发展所提供的条件和环境。提出应当加强新媒体的建设,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总之,“人们发展了科学技术,创造了信息,缔造了整个信息时代。”然而承载技术性与人文性的天平在当今社会似乎正在失去平衡,技术不再满足于受价值主体控制,反过来以自身的理念挑战现有的人文价值,并以人格化的方式挑战现有的社会主体。因此,当技术的力量以其自身的“内在逻辑”进行不可遏制地自我扩张之时,人文关怀和价值理想的砝码应再重重地加上一层,让技术与人文的天平保持其应有的平衡。

王亚军[8](2012)在《Linux与Windows互操作综述》文中指出针对Linux与Windows在桌面领域、网络领域和嵌入式领域的互操作问题,做了综合阐述。在桌面领域,两者可以互运行对方程序、互处理数据文件、互访问文件系统;在网络领域,两者可以采用共同的网络协议来支持对方系统中的资源与服务在网络环境下的共享操作;在嵌入式领域,两者可以采用虚拟化和代码重构等技术来支持对方应用软件在本系统中的交叉开发和向本系统的移植等。

张芬[9](2011)在《基于B2C电子商务模式的退货物流问题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各种电子商务的应用,B2C电子商务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是,我国物流业的起点低,其发展远跟不上电子商务的发展,日趋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瓶颈,而且退货物流机制的不完善更是制约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完善的电子商务退货机制,对电子商务的发展、物流的高效运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此,本文开展了基于B2C电子商务模式的退货物流问题的研究。本文在对我国现有的几种电子商务退货模式加以分析比较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仅针对于B2C电子商务的退货模式,即基于B2C的第三方退货物流联合退货模式,并在此模式下建立了相应的第三方退货物流系统。其次,文中又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了基于B2C的第三方退货物流联合退货模式下的第三方退货物流中心的选址模型,并进行第三方退货物流中心选址及退货路径的仿真。最后,从政策层面、实施层面和技术层面总结了电子商务逆向物流及其信息技术保障。

孙宏伟[10](2011)在《LAMP架构网站的网络预警体系分析与设计》文中研究表明网络安全预警是指通过监控有敏感数据需要保护的网络,对分布于不同网段的入侵检测传感器所采集的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合理的分析,发现入侵倾向和潜在的或可能的威胁,发出预警。网络预警体系是指在网络预警技术的基础上,能够动态实时的监控网络内部的各种行为,并对破坏性的行为进行报警和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措施的一种网络部署架构。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对外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随着WEB2.0的到来,建设一个网站也不再是那么复杂,各种开源和轻便的架构工具使个人可以很容易的快速的建出一个对外发布的小网站,LAMP就是当今最流行的建设网站的一种开源架构,但随之而来的也有很多安全隐患,有针对外网的各种攻击,也有针对内网的各种入侵。典型的网络预警系统一般都是关注内网入侵和数据的安全,而且往往都很复杂和庞大,对于一些小型网站和简单的个人网站并不适合。本文提出了一种针对LAMP架构网站的网络预警体系。它具有结构简单,传输快,能防御外网攻击的特点,在设计的这种网络预警体系中创新型的设计了一种基于优先级循环队列防范外网DoS攻击的方法。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介绍了网络预警技术的概念,对现在主流网络预警的背景,体系及其不足进行了综述和研究。2.介绍了网络预警体系中的技术组成,包括入侵检测技术,预警分析技术,网络应急响应技术等,对入侵检测的分类,方法和发展趋势进行了总结,对预警分析技术中的统计分析,模式匹配等方法进行了研究。介绍了Snort入侵检测系统的原理,规则和插件机制。3.以聚友网这种典型LAMP架构的网站为例分析了当前门户网站的安全方面的不足,对HTTP DoS攻击和WEB脚本攻击进行了演示和分析研究。4.对针对网站的网络预警体系进行了设计,提出了外网防御模块,内网防御模块,网络预警模块三模块的针对网站的网络预警体系设计。对DoS攻击进行了研究并且提出了针对DoS攻击的一种优先级循环队列的防御方案,并对这种方案进行了分析和总结。明确了各个模块的预警的流程,对终端显示页面进行了设计。

二、BBS远程登录全攻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BBS远程登录全攻略(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千聊live平台教育传播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
    第二节 研究问题与意义
        一 研究问题
        二 研究意义
    第三节 研究方法
        一 个案分析法
        二 内容分析法
        三 参与观察法
    第四节 理论基础
        一 概念界定
        二 理论基础
    第五节 文献综述
        一 教育传播模式研究现状
        二 千聊live平台的研究现状
    第六节 研究重点与难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第一章 千聊live平台的运营机制
    第一节 样本描述
        一 课程创建
        二 课程分类
    第二节 运营机制
        一 “知识+服务”的运营方式
        二 “去品牌化”的战略定位
        三 消费者信用驱动内容生产
第二章 千聊live平台教育传播要素分析
    第一节 教育传播主体分析
        一 腰部内容生产者
        二 多元化与非标准化
    第二节 教育传播内容分析
        一 话题的多样性
        二 课程内容百姓化、实用化、生活化
        三 课程分布垂直精细
    第三节 传播对象分析
        一 以已婚女性为主
        二 以解决问题为学习动机
    第四节 教育传播渠道分析
        一 承载形式多元性
        二 渠道开放性
    第五节 传播效果分析
第三章 基于千聊live平台教育传播模式探析
    第一节 教育传播模式概述
        一 传播学中的几个经典模式
        二 教育传播的几种模式
        三 新媒体技术对教育传播模式的变革
    第二节 基于千聊live平台教育传播模式构建
        一 模式构建
        二 功能介绍
    第三节 千聊live平台教育传播模式的特点
        一 双向交互与多维互动
        二 “去中心化”
        三 传播环境个性化
    第四节 与其它教育传播模式的比较
第四章 基于千聊live平台教育传播模式的优势与不足
    第一节 基于千聊live平台教育传播模式的优势
        一 注重知识服务,优化教育传播环境
        二 注重用户定位,夯实教育传播内容
        三 注重课程质量,增强教育传播效果
        四 注重技术革新,优化教育传播渠道
    第二节 基于千聊live平台教育传播模式的不足
        一 人机交互缺乏情感互动与自我约束力
        二 传播内容易受商业利益的干扰
第五章 关于千聊live平台教育传播模式的几点思考
    第一节 建立内容生产把关机制
    第二节 优化在线教育服务机制
    第三节 完善教育传播监督与反馈机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1:千聊live课程信息统计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2)骆越文化网络传播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创新点
第二章 基本概念和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文化
        2.1.2 骆越文化
        2.1.3 骆越文化网络传播
    2.2 理论支持
        2.2.1 拉斯韦尔5w传播模式
第三章 骆越文化网络传播现状分析
    3.1 骆越文化网络传播的传播者
        3.1.1 传播者介绍
        3.1.2 传播者分析
        3.1.3 小结
    3.2 骆越文化网络传播的传播媒介
        3.2.1 传播媒介介绍
        3.2.2 传播媒介分析
        3.2.3 小结
    3.3 骆越文化网络传播的传播内容
        3.3.1 传播内容介绍
        3.3.2 传播内容分析
        3.3.3 小结
第四章 骆越文化网络传播现状评析及对策探讨
    4.1 骆越文化网络传播现状评析
        4.1.1 骆越文化网络传播的积极方面
        4.1.2 骆越文化网络传播存在的问题
    4.2 应对策略
        4.2.1 加快中国互联网建设
        4.2.2 加快新型传播人才队伍建设
        4.2.3 线上线下互动,带动文化发展
        4.2.4 用创新使文化新颖生动
        4.2.5 政府统筹规划,出台相关政策
        4.2.6 调动人们对骆越文化的积极性
        4.2.7 加强对骆越文化的教育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基于CloudStack的网络攻防虚拟实验云平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相关技术
2 系统设计
    2.1 系统拓扑结构
    2.2 系统框架
    2.3 系统功能模块
3 实验案例
    3.1 实验准备
    3.2 实验步骤
4 结语

(5)高校校园网安全防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3.1 主要研究内容及关键技术
        1.3.2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施方案及可行性分析
        1.3.3 预期目标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第二章 校园网网络安全分析
    2.1 网络安全的基本概念
        2.1.1 网络安全的定义
        2.1.2 网络安全基本特征
    2.2 国内外网络安全的现状
    2.3 网络安全基本技术简介
    2.4 网络安全分析简介
    2.5 高校校园网建设概括及其安全威胁
    2.6 校园网网络安全建设的重要意义
第三章 校园网安全防御体系的相关技术及模型
    3.1 加密技术
    3.2 数字认证技术
        3.2.1 数字证书
        3.2.2 数字签名
        3.2.3 MD5认证
    3.3 防火墙技术
        3.3.1 认识防火墙
        3.3.2 防火墙的作用
        3.3.3 防火墙相关的技术
        3.3.4 常见的防火墙体系结构
        3.3.5 防火墙的布局
    3.4 入侵检测技术
        3.4.1 入侵检测系统基本介绍
        3.4.2 入侵检测技术模型
        3.4.3 入侵检测系统分类
    3.5 访问控制技术
        3.5.1 访问控制的类型
        3.5.2 访问控制安全实施原则
    3.6 虚拟网络技术
        3.6.1 虚拟网络技术(VLAN)概述
        3.6.2 VLAN的优点
    3.7 主动防御技术
    3.8 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安全防御模型
        3.8.1 网络安全因素
        3.8.2 校园网安全防御体系的构建
    3.9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信息化建设方案
    4.1 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信息化需求分析
        4.1.1 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核心网络及基础网络)组网原则
        4.1.2 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核心网络及基础网络)需求分析
    4.2 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信息化建设方案
        4.2.1 校园网建设方案
        4.2.2 校园无线局域网络建设方案
    4.3 校园核心网络建设方案
        4.3.1 网络中心基础设施扩建
        4.3.2 数字化校园数据中心建设
        4.3.3 办公自动化体系建设
        4.3.4 数字化校园广播系统建设
第五章 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防御体系解决方案
    5.1 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络安全现状分析
        5.1.1 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概述
        5.1.2 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安全现状分析
    5.2 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络安全防范解决方案设计与实施
        5.2.1 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改造目标和原则
        5.2.2 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安全防范解决方案设计
        5.2.3 兰州文理学院虚拟网络技术的应用
    5.3 兰州文理学院校园网防御体系网络拓扑图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传媒行业政府规制体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第二节 简要文献回顾与评价
        一、政府规制与规制体制研究的文献回顾
        二、传媒行业政府规制体制研究的文献回顾
        三、对已有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研究思路、研究方法与创新性空间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创新性空间与不足
第二章 传媒行业规制体制研究的理论基础与现实条件
    第一节 传媒行业规制体制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基本概念
        二、基本理论
    第二节 传媒行业规制体制研究的现实条件
        一、“党管媒体”:传媒行业政府规制的基本原则
        二、“喉舌论”:我国媒介功能的基本定位
        三、“一体多面”:对媒介属性的基本认识
        四、“三重身份”:我国媒介组织的基本特征
        五、“自由与安全”:网络媒介规制的基本问题
        六、“社会转型”:传媒规制体制改革的现实背景
第三章 中国传媒行业规制体制的变迁历程
    第一节 传媒行业的形成与政府管制体制的初建
        一、国家新闻出版管制体制的初建
        二、国家广播电视管制体制的初建
        三、电影体系的形成与管制体制的建立
        四、对这一时期传媒行业管制体制的总结与评价
    第二节 市场化改革中的媒介转型与体制调整
        一、市场化起步阶段的媒介转型(1978——1992)
        二、市场化改革中的媒介发展与体制调整(1992——2003)
        三、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的传媒规制体制变革(2003——今)
        四、对这一时期传媒行业规制体制调整的总结与评价
    第三节 互联网技术发展与媒介融合下的规制体制变革
        一、技术变革与网络新媒体的出现
        二、媒介融合态势的形成对传媒行业规制体制的影响
        三、中国政府网络规制体制的建立与规制内容
        四、对互联网规制体制变革的总结与评价
    第四节 对传媒行业政府规制体制变迁的总体性分析
        一、规制体制变迁总体循渐进式改革路线
        二、政治、资本与技术是推动规制体制变迁的三种力量
        三、传媒行业进一步发展面临的“四重矛盾”
        四、传媒行业规制体制进一步调整需要注意的问题
第四章 传媒行业政府规制体制格局分析
    第一节 传媒行业规制体制的基本格局
        一、传媒行业政府规制体制研究的基本框架
        二、“两制二维三层”规制格局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我国传媒领导体制的构成分析
        一、“党管媒体”:传媒领导体制的基本原则
        二、“归口管理”与领导小组:传媒领导体制的核心部分
        三、宣传部门对传媒行业的具体领导
        四、传媒行业意识形态管控的其他部门
        五、小结
    第三节 传媒业政府规制体制横向构成分析
        一、新闻出版业政府规制体制的构成
        二、广播电影电视业政府规制体制的构成
        三、网络媒介政府规制体制的构成
        四、拥有规制权力的其他部门
        五、小结
    第四节 传媒业政府规制体制纵向构成分析
        一、传媒规制体制纵向构成的基本特征
        二、传媒规制机构的纵向设置与职责分析
        三、小结
第五章 传媒行业规制的体制约束与规制困境
    第一节 “制度惯性”与媒介管控
        一、传媒规制体制中的“党政”因素与“制度惯性”
        二、媒介强意识形态特征与媒介功能单一化
        三、对于传统政治宣传模式的依赖与实际宣传效果不佳
    第二节 规制体制供给与市场发展的不平衡
        一、政府职能定位宽泛与规制权力配置中的冲突
        二、传媒角色定位的摇摆对产业发展的约束
        三、行政垄断所造成的发展困境
        四、市场竞争不充分与规制效力低下
    第三节 技术进步带来的挑战与规制困境
        一、传播技术的发展与媒介生态的变革
        二、“三网融合”与“三网规制”
        三、小结
第六章 传媒行业规制体制变革的思路与模式
    第一节 传媒行业发展的总体态势
        一、传媒发展面临产业扩张与技术变革的双重压力
        二、传媒发展呈现媒介融合与混业经营的基本态势
    第二节 传媒行业规制体制变革的思路
        一、适应媒介融合态势调整政府规制思路
        二、顺应媒介市场化发展需求增加制度供给
    第三节 传媒行业规制体制变革的模式
        一、传媒行业规制体制的模式比较
        二、我国建立传媒混业综合规制模式的可能性
        三、具体的推进思路
结语:媒介融合背景下的政府规制体制变革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7)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新媒体何去何从
    一、选题的含义
    二、研究综述
    三、研究方法
第一章 新媒体的内涵及其特征
    1.1 新媒体的内涵
        1.1.1 新媒体概念界定
        1.1.2 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1.1.3 互联网:虚拟走向现实,深刻改变生活
    1.2 新媒体的特征
        1.2.1 新媒体的技术特征
        1.2.2 新媒体的传播特征
        1.2.3 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时代特点
    1.3 新媒体的功能及其意义
        1.3.1 新媒体的功能
        1.3.2 新媒体的意义
第二章 新媒体下的网络社会
    2.1 网络社会的理论基础
        2.1.1 社会群体的理论
        2.1.2 曼纽尔#卡斯特的网络社会学说
        2.1.3 尼葛洛庞帝关于“数字化生存”的阐述
    2.2 网络社会的出现与本质
        2.2.1 网络社会:新社会形态的出现
        2.2.2 网络社会的构成
        2.2.3 网络社会的内涵
    2.3 网络社会的虚实二重性
        2.3.1 比特和原子的不同体现着虚拟与现实的差异性
        2.3.2 虚拟与现实的同一性
        2.3.3 虚拟与现实的对立性:虚拟对于现实的侵蚀
        2.3.4 虚拟与现实的统一性
第三章 新媒体的三大维度:技术、主体及其环境
    3.1 技术维度
        3.1.1 理论基础:技术哲学的研究
        3.1.2 技术的内涵及其特征
        3.1.3 新媒体技术:一种“座架”
        3.1.4 新媒体技术的影响
    3.2 主体维度
        3.2.1 主体的传播学相关理论:受众研究
        3.2.2 主体的内涵及其特征
        3.2.3 主体的需求与发展是新媒体产生与发展的动力
    3.3 环境维度
        3.3.1 新媒体对经济环境的影响
        3.3.2 新媒体对政治环境的影响
        3.3.3 新媒体对中国社会生活等其他环境的影响
第四章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4.1 媒介发展影响因素的相关理论
    4.2 媒介的主要类型和发展沿革
        4.2.1 中心式大众传媒:报纸、广播与电视
        4.2.2 点对点交往媒介:电报与电话
        4.2.3 交互性超媒介:新媒体
    4.3 新媒体的发展趋势
        4.3.1 线下和线上的接合是网络媒介的发展趋势
        4.3.2 网络世界是现实世界的延伸
        4.3.3 虚拟与现实:并存互融、共生互补
    4.4 新媒体具体实例分析
        4.4.1 即时通讯与社交网络——新型媒体
        4.4.2 地图——移动互联网时代020的总入口
        4.4.3 搜索引擎——互联网内容的第一入口
第五章 新媒体的时代意义——新的价值追求
    5.1 新媒体时代的生活方式
        5.1.1 生活方式变化的基础
        5.1.2 新媒体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5.1.3 新媒体给生活方式带来的负面影响
    5.2 新媒体时代的交往方式:网络交往
        5.2.1 交往理论与方式的演进
        5.2.2 网络交往的特征
        5.2.3 网络交往的类型
        5.2.4 网络交往行为的异化
    5.3 新媒体时代的社会文化:网络文化
        5.3.1 理论基础:文化理论
        5.3.2 新媒体时代的典型网络文化及其特征
        5.3.3 网络文化的生态危机
    5.4 新媒体时代的道德观念
        5.4.1 伦理学的理论基础
        5.4.2 新媒体发展与道德观念的构建
        5.4.3 网络道德的观念特征和它的表现形态
    5.5 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追求
        5.5.1 理论基础
        5.5.2 认知模式的演进和精神状态的变化
        5.5.3 新媒体时代的价值诉求
        5.5.4 新媒体时代价值观的影响
第六章 新媒体的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6.1 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
    6.2 新媒体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
        6.2.1 “人”在网络和现实世界中共同发展
        6.2.2 新媒体发展对“人”全面发展的促进
        6.2.3 新媒体为“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提供了环境和条件
        6.2.4 新媒体发展对“人”全面发展的延滞
    6.3 加强新媒体建设,促进人的主体性发展
结语:技术性与人文性的哲思
参考文献
后记

(8)Linux与Windows互操作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操作系统互操作技术
2 Linux与Windows在桌面领域的互操作
3 Linux与Windows在网络领域的互操作
4 Linux与Windows在嵌入式领域的互操作
5 结语

(9)基于B2C电子商务模式的退货物流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论文研究思路与基本框架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二章 理论基础
    2.1 电子商务基础理论
        2.1.1 电子商务的定义
        2.1.2 电子商务的特点及分类
        2.1.3 B2C 电子商务模式的发展
    2.2 逆向物流的基础理论
        2.2.1 逆向物流的定义
        2.2.2 逆向物流的特点及分类
        2.2.3 逆向物流的分支——退货物流的发展
    2.3 B2C 电子商务模式与退货物流
        2.3.1 B2C 电子商务中退货物流产生的原因
        2.3.2 退货物流在B2C 电子商务中的作用
        2.3.3 我国B2C 电子商务退货物流中存在的问题及防范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B2C 电子商务退货物流模式的研究
    3.1 电子商务现有退货模式
        3.1.1 电子商务生产商自营回收模式
        3.1.2 电子商务生产商联合体回收模式
        3.1.3 第三方退货物流回收模式
    3.2 电子商务现有退货模式比较
    3.3 基于B2C 的第三方退货物流联合退货模式
        3.3.1 基于B2C 的第三方退货物流联合退货模式的概述
        3.3.2 基于B2C 的第三方退货物流联合退货系统设计
        3.3.3 基于B2C 的第三方退货物流联合退货系统优势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B2C 的第三方退货物流中心选址模型
    4.1 建立模型
        4.1.1 问题描述
        4.1.2 模型分析
    4.2 算法介绍
        4.2.1 遗传算法简介
        4.2.2 遗传算法优缺点
        4.2.3 遗传算法的应用
        4.2.4 遗传算法实现的技术问题
        4.2.5 遗传算法流程图
    4.3 案例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电子商务逆向物流及其信息技术保障
    5.1 国家政策保障
    5.2 计算机信息技术保障
    5.3 电子商务网络技术保障
        5.3.1 电子商务通信技术
        5.3.2 电子商务支付系统
        5.3.3 电子商务安全环境
    5.4 电子商务下物流信息技术保障
        5.4.1 物流信息采集与识别
        5.4.2 物流空间信息技术
        5.4.3 物流电子数据交换技术
    5.5 本章小结
回顾与展望
参考文献
插图清单
表格清单
在校研究成果
致谢

(10)LAMP架构网站的网络预警体系分析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背景
    1.2 网络预警技术简介
    1.3 当前主要的网络预警体系及其不足
    1.4 论文的结构与主要工作
第二章 网络预警技术介绍
    2.1 入侵检测技术
        2.1.1 入侵检测简介
        2.1.2 入侵检测系统分类
        2.1.3 入侵检测的方法
        2.1.4 入侵检测系统目前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2.2 预警技术方法
        2.2.1 统计分析
        2.2.2 模式匹配
        2.2.3 其他方法
    2.3 Snort入侵系统介绍
        2.3.1 Snort简介
        2.3.2 Snort规则和插件机制
        2.3.3 Snort处理流程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LAMP架构的网站特点和安全性分析
    3.1 LAMP网站的一般架构和特点
        3.1.1 LAMP架构
        3.1.2 网站的安全弱点
    3.2 外网攻击安全性分析
        3.2.1 外网攻击定义
        3.2.2 HTTP协议DoS攻击流程
        3.2.3 安全性分析
    3.3 内网入侵安全性分析
        3.3.1 内网入侵
        3.3.2 web脚本攻击流程
        3.3.3 安全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网络预警体系的设计
    4.1 网站网络预警系统架构
    4.2 外网防御模块设计
        4.2.1 优先级循环队列防御DoS攻击方法
        4.2.2 性能分析
    4.3 内网防御模块设计
    4.4 网络预警模块设计
        4.4.1 工作流程
        4.4.2 外网防御模块信息处理
        4.4.3 内网防御模块信息处理
        4.4.4 终端页面显示
    4.5 本章小结
结束语
附录1
附录2
附录3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四、BBS远程登录全攻略(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千聊live平台教育传播模式研究[D]. 孙贺霞. 郑州大学, 2019(08)
  • [2]骆越文化网络传播研究[D]. 朱剑卿. 广西大学, 2017(01)
  • [3]基于CloudStack的网络攻防虚拟实验云平台[J]. 史建焘,李秀坤,张兆心.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7(05)
  • [4]部署堡垒机保障运维安全[J]. 艾奇昆. 网络安全技术与应用, 2017(02)
  • [5]高校校园网安全防御体系的构建与实施[D]. 李春霞. 兰州大学, 2013(04)
  • [6]传媒行业政府规制体制研究[D]. 郭海英. 南开大学, 2013(07)
  • [7]新媒体的发展趋势及其对价值观的影响[D]. 汪頔. 复旦大学, 2013(02)
  • [8]Linux与Windows互操作综述[J]. 王亚军. 计算机系统应用, 2012(04)
  • [9]基于B2C电子商务模式的退货物流问题的研究[D]. 张芬. 安徽工业大学, 2011(11)
  • [10]LAMP架构网站的网络预警体系分析与设计[D]. 孙宏伟. 北京邮电大学, 2011(10)

标签:;  ;  ;  ;  ;  

BBS远程登录全攻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