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空间版权归属研究

开放空间版权归属研究

一、开放空间的着作权归属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董玉娴[1](2021)在《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着作权归属研究 ——以“着作者”与“独创性”为中心》文中指出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与之相关的伦理与法律问题也层出不穷,其中最为紧迫的是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的着作权问题。由于人工智能技术在作品创作上具有批量化、迅捷化和智能化等特点,短时间内大量“无主”作品流入公共领域,究竟应该如何处理这些作品的着作权问题,一时成为人工智能研究领域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截至目前为止,针对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版权问题的讨论,主要集中在创作物的“着作者”归属和“独创性”两个方面。本文以这两个方面为核心,展开相关问题的论述。本文第一章主要介绍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的定义以及生产过程,其中主要集中在对我国《着作权法》中所规定的“作品”展开分析,同时对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的物理性生产机制做出相应的介绍。第二章主要集中讨论人工智能是否具备法律主体资格的问题。其中首先分析人工智能(机器层面)、开发者、使用者与着作权人在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的形成过程中分别占据的成分;其次是从法理学的角度对人工智能是否具备法律主体资格的问题展开讨论。第三章集中分析了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的“独创性”问题。与之相关,首先分析了《着作权法》对“独创性”的基本要求;其次分析了人工智能创作过程中究竟是哪一环节具备“独创性”;最后在思想与表达二分的着作权保护模式下对人工智能“独创性”和人类“独创性”展开比较性分析,并对这种二分模式展开一定反思。第四章主要集中于给出一些有关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着作权保护的可能方案。一是确定人工智能创作成果在每个创作阶段所付出的劳动,进而确保开发者和使用者之间的界限;二是区分弱人工智能和超强人工智能,弱人工智能阶段采用邻接权保护创作物,超强人工智能阶段有必要增设电子人格;三是在认定“独创性”时,提高“最低限度创新”原则的标准,防止相似性作品层出不穷。

王卉[2](2020)在《活态遗产视角下苏州古城主干水系景观风貌提升策略研究》文中指出苏州作为“东方水城”,其水系一直备受关注。从环古城河保护规划到大运河的申遗成功,水是古城的血脉,水也一直是苏州古城研究与保护的中心。关于苏州古城的水系,研究主要有水系历史形态变迁、古城水环境、水上旅游以及滨水空间相关的理论性和实践性的研究。由于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水系丧失了其传统的交通功能,逐渐变成静态的城市标志,失去了活性。苏州古城作为历史文化名城,“水”是其主要的景观风貌,水系衰败,必然导致古城失去灵魂,走向落寞。苏州一直以来以双棋盘格局而闻名,这种双棋盘的格局是城市水网与路网交织形成的交通结构,本文通过相关的数据查询,现场调研与现状分析,探索了苏州古城水系传统风貌与保存现状。基于活态遗产的理论,总结古城的活态要素构成,结合水系传统景观风貌,提出苏州水系活态保护的策略,以及景观风貌提升设计手法,促进水城特色的塑造和传统水文化的延续。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水系与现代生活功能相结合,恢复历史上游水、亲水、活水的水城氛围,提供行之有效的水城风貌提升设计。本文从活态遗产保护的背景出发,经过理论分析,提出活态遗产的要素组成,再结合相关活态遗产水城保护的案例研究,总结相关类型活态遗产保护与利用的方法,将其作为对苏州古城水系景观风貌提升的理论指导。对古城水系传统景观要素分析,提出以点连线,线性空间联动,点线成面的水系空间活化利用,以线串点,提出以水活城的水系景观风貌提升策略。通过对现状水系调研分析,分别对水系相关的特色点状空间以及线性空间做出具体的提升设计,以此再现古城水陆并行的传统交通模式,促进苏州古城水系的功能再生,再现古城水系的灵魂地位,重塑水城的城市特色。

李蓉[3](2020)在《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研究 ——以重庆肖家河为例》文中提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深入,城市河流生态系统面临着雨洪失调、污染严重、生态用水不足、生态系统破坏、功能受限等一系列问题。而人们对河流保护与利用的理念不当是造成这些问题的关键。因此本研究通过引入景观基础设施理念,运用理论演绎、GIS量化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重庆肖家河为例系统地探讨了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框架、策略与实践,以期在解决肖家河生态问题的同时实现它的多元价值,为其他城市河流的生态修复设计提供思路。论文首先梳理了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内涵、目标与尺度以及景观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相关概念、空间模式和特征,探讨了景观基础设施理念指导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可行性、核心内涵与意义。其次论文以重庆肖家河为例从流域、河段双重尺度分析肖家河的概况与存在的问题。接着论文从修复设计目标、修复设计方法与技术路线三个方面出发构建了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框架。最后结合肖家河的分析,在设计框架指导下进行水文过程分析和生态评估,并提出流域、河段尺度下的修复设计策略。论文主要研究成果如下:①明确景观基础设施理念应用于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核心与积极意义;②以重庆肖家河为例分析与总结了城市河流存在的问题;③构建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的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框架;④以重庆肖家河为设计实证提出生态修复设计策略。

朱继红[4](2020)在《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文中提出通过对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的相关文献资料归纳分析发现,当前关于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研究主要从生态、文化、物化环境等方面的具体改造进行阐述,缺乏一个统一的指导思想,没有从整体性和全局性出发,系统的去探讨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的根本问题。本文是从整体与部分两个研究角度出发,并形成相关的策略方法,对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理论进行扩充。本文尝试将“共生思想”引入到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研究中,分别对生物学、社会学、建筑和城市规划三个领域中共生理论进行解读,并与当代景观设计思想相结合,尝试性的提出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中“共生”的思想内涵,从而为本课题提供相关理论支撑。本课题中,主要从三个层面进行策略研究:层面一:空间功能共生的改造策略,从公园使用人群以及活动的复杂性出发,提出空间功能的共生。层面二:文化共生的改造策略,提出了历史文化遗存与周围环境要素的共生,公园景观与传统地域文化的共生。层面三:生态共生的改造策略,提出公园内部植被群落的共生、水体景观生态系统的共生、人的活动与环境的共生。总而言之,本课题从一个新的视角探究城市公园景观改造。在具体策略的构建中,创新性的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体现出内容上的创新。将共生思想与城市公园景观结合起来,对建设和谐社会,实现城市公园景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解郭其[5](2020)在《微介入策略下特色田园乡村景观提升研究 ——以苏州市树山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城乡协同统筹发展时代背景下,乡村景观建设的整治和复兴成为国家、地区重点关注与倡导的新焦点。在乡镇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乡村物质环境与社会结构的矛盾日益凸显。为有效改善乡村发展困境,国家提出了系列关于活化乡村环境和更新改造、提升等理念,如“新型城镇化”“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生态乡村”及“休闲乡村”等,政策的发布接踵而来的便是各个行业的支持与响应。然而在实际操作层面,其建设难以脱离单一的乡村空间更新与营造模式、方法手段参差不齐、执行相对困难。基于此,本研究以树山村为例试图从乡村生态空间、田园风貌空间、聚落人本空间融合共生,并引入“微介入”策略对特色田园乡村进行景观提升。树山村是本文的研究对象,运用以小见大、以点带面、以局部带动全局、文脉延续、形态优化等策略对村内的重要节点即空间点、线、面进行微提升设计,并通过实地调研法、问卷调查法、质性研究法及对比分析与演绎归纳等方法就村内景观微提升前后的景观提升变化进行分析、归纳。与此同时,结合场地类型、活动主体人及产业类型等深入研究,优化“微介入”策略,实现乡村景观空间提升的目的,并能为当前中国乡村发展困境提供一定的参考价值。

邱俊扬[6](2020)在《基于共享理念的乡村景观空间优化研究 ——以苏州太湖西山岛涵村为例》文中研究说明乡村既是人类聚居环境的基本细胞,也是中国大部分人口的主要聚居地区。近些年,伴随着乡村振兴政策的支持和共享经济的发展,共享理念深入到乡村旅游当中。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共享理念为理论基础,以位于苏州太湖西山岛的涵村为例,展开乡村景观空间优化研究。通过大量理论与案例的研究,结合当地乡村产业结构和景观资源的典型性,整合村民、游客等多利益主体的诉求,以乡村景观空间为载体,形成与乡村发展相适应的“共享乡村”设计策略。最终实现乡村景观活化再生和乡村资源高效利用,打造“安、居、乐、业”的美丽乡村。并满足多利益主体的诉求,使人们在物质和精神上获得双重满足。具有理论创新意义和案例实践意义。围绕这一主题,本文在理论研究部分对共享理念、利益主体理论以及与乡村景观相关的国内外研究成果开展研究综述。并结合当下的“共享农庄”、“共享村落”、“田园综合体”等相关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分析案例经验与不足。实地调研与分析部分,对项目场地展开田野调查,并完成了问卷调查和访谈,切实了解涵村的具体情况和利益主体的真实诉求。策略生成部分总结了理论和实践的研究,提出了与乡村发展相适应的“共享乡村”设计策略,进而提出共享乡村在乡村生活空间、生产空间、生态空间等具体设计方法。实证研究部分以西山岛的涵村为例,基于对研究对象乡村的现实需求和客观条件的解读,将“共享乡村”的理论模型予以实证。结论部分对乡村景观的概念、乡村景观的设计方法和共享理念加入后设计的核心问题进行总结。其创新点在于抓住时下热门的“共享理念”,提出共享理论模型,形成了“共享乡村”模式下的乡村景观空间优化的新思路。

张源[7](2020)在《AECOM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体系的评析与应用研究 ——以苏州市“白鹭园”公园为例》文中指出本文的课题研究基于国内城市建设导致城市及其周边生态环境问题日趋严重,而为此开展的生态修复、城市修补治理一直无法科学、规范、可持续地保护修复生境生态的背景。课题以具有城市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典型矛盾的苏州市为例,选取“白鹭园公园”作为宏观研究单位,以景观格局和生物(植物)多样性为基本研究单元。首先通过研究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的相关理论和国内外实际案例,确定AECOM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体系的科学性、可行性和必要性;其次从“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和“景观格局”两个角度,探究AECOM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评价体系的策略,解读其“LBI指数系统”和“规划设计系统”如何在景观格局层面评估生物(植物)多样性水平并保护修复;最后,借助FRAGSTATS4.2、EXCEL、AutoCAD等软件对该体系的“LBI指数系统”和“规划设计系统”进行实证研究,检验其可操作性和适应性,以期为我国城市生物(植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借鉴。

吴佳媛[8](2020)在《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常州市红梅公园景观设计为例》文中指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面对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时,人们在环境保护方面的意识也在逐渐觉醒,大家都渴望能够拥有一个生态环境好且舒适度高的生存空间。“生态”一词也成为了 21世纪人们日常关注讨论的热门词汇。城市与人的发展都离不开良好的环境基础,城市绿地也是城市中重要“绿色”空间,因此将生态适应性理念结合景观设计运用在其中,对于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有着重要的意义,也满足城市未来的发展需求,是重新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的桥梁。首先对于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景观的相关概念及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归纳总结。在进一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结合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景观的特点,提出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需要满足对于:场地环境、城市生态环境、居民行为心理、城市地域文化的适应。综合分析国内外案例,提出了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所要遵循的设计原则,之后分别从五个方面来阐述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景观的设计策略。最后将常州市红梅公园景观设计作为实践探索,结合红梅公园的现状条件和存在的问题,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完成了对于红梅公园的景观设计改造。期望能够为我国未来的城市绿地景观设计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共同建设高品质的城市环境空间。

朱玉琦[9](2020)在《基于弹性设计理念的苏州百花洲公园绿地更新设计研究》文中认为面对发展迅猛的城市化进程带来的各个方面问题,城市公园绿地作为维持生态环境平衡的重要载体,也是人类生活和生态环境需求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使得城市公园绿地古往今来面对一系列问题下被不断的要求新建或者是更新与改造设计,但另一方面对其的发展更新成为改善城市环境和促进城市发展的契机。本文基于弹性设计理念指导下,以建设弹性化的公园绿地为改造设计的目标,同时激活其作为城市触媒的效应,以建设城市区域的弹性生态绿色斑块,使其更好的融入城市绿地中,发挥弹性效益。文章整体结构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借鉴经验——总结策略——实践应用”的来构建,将研究应用的重心放在城市公园绿地的弹性化更新设计上,在分析了弹性设计理念与城市公园绿地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概念等相关理论,阐述城市公园绿地更新的问题和必要性,然后通过借鉴国内外优秀案例,总结出城市公园绿地弹性化设计原则、营造方法和具体设计策略。结合设计实践,采用上述理论方法为框架,选取了苏州百花洲公园作为更新设计对象,充分对该场地的现状问题做出总结,结合场地现状条件将弹性设计理念融入百花洲公园绿地更新设计,分别为:空间联系弹性、生态弹性、功能弹性和文化弹性四个弹性设计方向来阐述了这次设计方案,以实现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目标,同样期望为城市公园绿地更新提供新的思路和相关经验,让城市发展留有“弹性空间”。

王军[10](2020)在《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以苏州高新区环太湖大堤绿道为例》文中研究说明绿道可以给人们带来健康户外骑行、户外休闲游憩等舒缓身心的慢行活动体验。但是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逐渐增高,对绿道的功能需求也不再仅仅满足于慢行、骑行与散步,而是开始追求集景观美化、生态保护、文化教育、旅游休闲与健康体育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复合型绿道。文章依据绿道用地类型多样、功能多样两个角度来探索其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与方法。复合考虑多种影响因素,结合多种景观资源进行规划设计,充分利用场地现状并对当下资源加以保护,避免因场地多次开发而造成的无端浪费。首先,文章从复合型绿道的相关理论与概念、复合型绿道的功能需求、国内外对复合型绿道的研究进展这几个方面进行综合阐述,并通过对美国罗德岛绿道中具有代表性的两大段落及苏州环金鸡湖绿道进行实地调研,对两者景观规划设计进行分析,总结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要点。其次,文章根据一系列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理论研究基础,对复合型绿道的选线研究以及多功能复合问题进行系统分析,概括出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原则及方法策略,最后从选线规划与景观功能设计方向出发,总结复合型绿道景观设计的具体内容。在实践研究板块中,文章以苏州高新区环太湖大堤及纵向腹地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的实际项目为支撑,以笔者总结出的复合多种功能、保护生态环境、融入地域特色、满足人群需求四个基本原则为指导,提出串联、激活、完善三个设计策略,并据此提出设计方案,尝试对苏州高新区环太湖大堤及纵向腹地的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一种可能的思路与方法,为日后更多的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参考。

二、开放空间的着作权归属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放空间的着作权归属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着作权归属研究 ——以“着作者”与“独创性”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二、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人工智能创作成果概述
    第一节 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的界定
        一、我国《着作权法》对“作品”的规定
        二、着作权保护中的思想与表达二分法
    第二节 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的生成机制
        一、符号化的操作系统
        二、神经网络化的操作系统
第二章 人工智能是否具备法律主体资格的问题
    第一节 人工智能系统、开发者和使用者的界定
        一、开发者与使用者的区分
        二、使用者与人工智能系统的区分
    第二节 人工智能的法律主体性法理分析
        一、从权利与义务的视角看
        二、从拟制人格的视角看
第三章 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的“独创性”
    第一节 人工智能创作过程中的表达与思想
        一、符号化创作过程的特征:抽象性、规范性和形式性
        二、人类创作过程的特征:形式化与情景化相结合
    第二节 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的“原创性”分析
        一、原创性的客观性标准
        二、原创性的主观性标准
        三、人工智能系统创作阶段的划分
第四章 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着作权法保护路径的探索
    第一节 研发者、使用者与人工智能相结合的保护路径
    第二节 采取邻接权保护模式
    第三节 电子人格的设定
    第四节 总结
参考文献
致谢

(2)活态遗产视角下苏州古城主干水系景观风貌提升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遗产保护从“静态”转向“活态”
        1.1.2 城镇化对历史古城的影响
        1.1.3 河流生态文明建设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概念理论及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活态遗产
        2.1.2 苏州古城
        2.1.3 苏州古城水系
    2.2 活态遗产相关理论研究
        2.2.1 活态遗产概念的产生
        2.2.2 活态遗产特征
        2.2.3 活态遗产保护相关理论
        2.2.4 活态遗产构成内容
    2.3 活态遗产保护国内外研究现状
        2.3.1 国内研究现状
        2.3.2 国外研究现状
    2.4 相关城市活态保护案例研究
        2.4.1 威尼斯
        2.4.2 阿姆斯特丹
        2.4.3 平江历史文化街区
        2.4.4 案例小结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苏州古城与水系活态保护概述
    3.1 苏州古城与水系概况
        3.1.1 苏州古城概述
        3.1.2 苏州古城水系概述
        3.1.3 苏州古城与水系关系分析
    3.2 苏州古城活态保护分析
        3.2.1 苏州古城保护相关法律法规
        3.2.2 苏州古城活态遗产构成内容
        3.2.3 苏州古城活态遗产保护现状
    3.3 苏州古城水系景观现状活态解读
        3.3.1 河道主体功能消失
        3.3.2 特色空间活力减弱
        3.3.3 街巷空间景观同质化
        3.3.4 人与水的关系被割裂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古城水系景观风貌提升策略探讨
    4.1 水系景观风貌提升依据
        4.1.1 诗画中古城水系
        4.1.2 诗画中水系的“貌”
        4.1.3 诗画中水系的“风”
        4.1.4 现代苏式水乡慢生活
    4.2 水系景观风貌提升原则
        4.2.1 原真性原则
        4.2.2 完整性原则
        4.2.3 延续性原则
        4.2.4 以人为本原则
    4.3 活态水系景观风貌提升策略
        4.3.1 重建人与水的关系
        4.3.2 提升物质景观空间
        4.3.3 传承创新非物质文化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苏州古城主干水系景观风貌提升设计
    5.1 苏州古城主干水系现状分析
        5.1.1 主干水系整体概况
        5.1.2 桃坞河现状分析
        5.1.3 府前河现状分析
        5.1.4 学士河现状分析
        5.1.5 平江河-官太尉河现状分析
    5.2 水系点状空间景观风貌活化
        5.2.1 桥头空间活化利用
        5.2.2 水埠空间活化利用
        5.2.3 河道交汇空间活化利用
    5.3 水系线性空间景观风貌提升
        5.3.1 传统—街—河空间——桃花坞下塘水系景观风貌提升设计
        5.3.2 现代—街—河空间——道前街河景观风貌提升设计
        5.3.3 两街—河空间——吉庆桥-水厂桥段景观风貌提升设计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语
    6.1 主要研究结论
    6.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致谢

(3)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研究 ——以重庆肖家河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河流在城市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1.1.2 快速城市化使河流生态环境恶化
        1.1.3 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趋势
        1.1.4 我国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面临的挑战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问题与不足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主体界定与实证对象选取
        1.4.1 研究主体界定
        1.4.2 实证对象选取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1.5.3 资料数据来源与处理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相关基础与理论研究
    2.1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基础研究
        2.1.1 河流生态修复的概念
        2.1.2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内涵
        2.1.3 城市河流功能与生态修复目标
        2.1.4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的尺度界定
    2.2 景观基础设施的理论研究
        2.2.1 景观基础设施的发展与现状
        2.2.2 景观基础设施相关概念解析
        2.2.3 景观基础设施的空间模式
        2.2.4 景观基础设施的特征
    2.3 景观基础设施理念指导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可行性分析
        2.3.1 城市河流作为景观基础设施的重要实践领域
        2.3.2 多样化的特征为多目标的修复提供了可能性
    2.4 景观基础设施理念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核心与意义
        2.4.1 景观基础设施理念指导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核心
        2.4.2 景观基础设施理念对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的指导意义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重庆肖家河的概况与问题分析
    3.1 重庆肖家河的区位概况与研究范围
        3.1.1 重庆肖家河的区域位置
        3.1.2 重庆肖家河的尺度范围界定
        3.1.3 重庆肖家河的规划诉求
    3.2 流域尺度下的重庆肖家河概况
        3.2.1 流域用地现状
        3.2.2 流域自然条件
        3.2.3 流域河流水系现状
        3.2.4 流域绿色空间现状
    3.3 河段尺度下的重庆肖家河概况
        3.3.1 河段周边概况
        3.3.2 河段地形地貌现状
        3.3.3 河段水位与防洪现状
        3.3.4 河段历史文化资源现状
    3.4 流域尺度下重庆肖家河存在的问题
        3.4.1 河流水系破碎
        3.4.2 面临雨洪威胁
        3.4.3 水质污染严重
    3.5 河段尺度下的重庆肖家河存在的问题
        3.5.1 生态环境问题: 植被单一、水量不足和栖息地破坏
        3.5.2 休闲景观问题: 空间隔离和功能单一
        3.5.3 历史文化问题: 资源破坏严重和景观品质低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框架
    4.1 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目标
        4.1.1 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总目标
        4.1.2 流域尺度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目标
        4.1.3 河段尺度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目标
    4.2 案例分析与启示
        4.2.1 昆明滇池西岸水基础设施
        4.2.2 重庆茶园新区苦溪河
        4.2.3 休斯敦布法罗河道散步道
        4.2.4 案例总结与启示
    4.3 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方法
        4.3.1 流域尺度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方法
        4.3.2 河段尺度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方法
    4.4 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技术路线
        4.4.1 水文过程分析与生态评估
        4.4.2 流域尺度: 构建多目标修复的景观基础设施网络
        4.4.3 河段尺度: 构建多功能复合的景观基础设施廊道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重庆肖家河生态修复设计策略
    5.1 基于肖家河流域的水文分析
        5.1.1 基础数据处理
        5.1.2 水流方向提取
        5.1.3 汇流量积累
        5.1.4 数字河网模拟
    5.2 基于肖家河流域的生态敏感性分析
        5.2.1 生态敏感因子选取
        5.2.2 单因子评价与分析
        5.2.3 指标权重确定
        5.2.4 生态敏感性综合评价与分析
    5.3 流域尺度: 多目标修复的景观基础设施网络构建策略
        5.3.1 生态安全网络构建策略
        5.3.2 雨洪调蓄网络构建策略
        5.3.3 水质净化网络构建策略
    5.4 河段尺度: 多功能复合的景观基础设施廊道构建策略
        5.4.1 生态服务廊道构建策略
        5.4.2 景观休闲廊道构建策略
        5.4.3 文化展示廊道构建策略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与不足
        6.2.1 研究创新
        6.2.2 研究不足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成果
附录
致谢

(4)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背景
    二、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概述
    四、课题研究的方法与框架
    五、论文创新之处
第一章 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以及景观改造分析
    第一节 我国城市公园的发展
    第二节 现阶段我国城市公园景观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空间开放性较差
        二、无法满足复杂的功能需求
        三、公园特色缺失
        四、公园原有景观要素问题分析
    第三节 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中的问题分析
        一、传统与现代之间的矛盾
        二、旧公园自身的限制
        三、公园使用者与公园改造者之间的矛盾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中共生思想解析
    第一节 “共生”理论的来源
        一、“共生”思想在生物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
        二、“共生”思想在社会学领域中的相关研究
        三、“共生”思想在建筑学和规划领域中的相关研究
    第二节 对社会学领域的共生思想的解读
        一、共生系统的基本概念与主要理论观点
        二、对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的启发
    第三节 对建筑和规划领域中共生思想的解读
        一、“共生城市”理论
        二、对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的启发
    第四节 当代景观设计中体现的共生思想
        一、“有机更新”理论
        二、“生态主义设计”理论
        三、“文脉主义设计”理论
        四、“人本主义”理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共生与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的关系探讨
    第一节 共生思想在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中的阐述
        一、本课题中共生“涵义”的解读
        二、共生视角下的城市公园景观改造
    第二节 共生思想对于城市旧公园景观改造的意义
        一、社会现实意义
        二、实践指导意义
    第三节 共生思想下城市公园景观改造的原则
        一、适度性原则
        二、整体性原则
        三、地域性原则
        四、生态性原则
        五、以人为本的原则
        六、时代性原则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共生视野下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策略探究
    第一节 城市公园景观空间功能共生的策略探究
        一、城市公园边界与城市空间共生
        二、公园内部空间功能共生
    第二节 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中生态共生的策略探究
        一、原有环境要素的保留
        二、生态要素的优化与提升
        三、人与生态的共生
    第三节 城市公园景观中文化共生的策略探究
        一、保留与再现
        二、提炼与抽象表达
        三、对比与融合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共生思想在城市公园景观改造中的设计实践——以浉河公园为例
    第一节 项目基本概况分析
        一、公园基本概况
        二、改造前期调研
    第二节 公园现存问题
        一、空间功能单一,难以满足复杂功能需求
        二、文化特色不突出,景观缺少吸引力
        三、景观要素杂乱,生态秩序失衡
    第三节 改造思路及设计目标
        一、改造思路
        二、设计目标
    第四节 浉河公园平面规划、道路规划设计分析
        一、浉河公园平面规划分析
        二、道路交通分析图
    第四节 公园狮河公园景观共生改造设计分析
        一、空间功能共生的景观设计
        二、文化共生的景观设计
        三、生态共生的景观设计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微介入策略下特色田园乡村景观提升研究 ——以苏州市树山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内容及相关概念界定
        1.2.1 研究内容
        1.2.2 相关概念界定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1.3.1 关于“特色田园乡村”的研究
        1.3.2 关于“微介入策略”的研究
        1.3.3 关于“乡村景观提升”的研究
        1.3.4 相关案例分析
        1.3.5 研究现状小结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意义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特色田园乡村样本调研:以树山村为例
    2.1 树山村“田园、聚落、景观空间”概况
        2.1.1 区位分析
        2.1.2 景观要素与特征
        2.1.3 发展困境与问题
    2.2 树山村景观层级分析
        2.2.1 点状节点空间
        2.2.2 线状道路街巷
        2.2.3 面状功能片区
    2.3 树山村景观提升发展趋势
        2.3.1 景观提升内涵与目标
        2.3.2 景观提升民意调查
        2.3.3 微介入策略下树山村景观提升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介入策略下的景观提升原则与途径
    3.1 微介入景观提升设计原则
        3.1.1 最小干预原则
        3.1.2 主体参与原则
        3.1.3 辐射效应原则
        3.1.4 多元目标原则
    3.2 微介入策略下景观提升途径
        3.2.1 以小见大——“特色+”导向的设计方法
        3.2.2 以点带面——“田园+”导向的提升手段
        3.2.3 形态优化——“体验+”导向的空间升级
        3.2.4 乡村文脉延续——“文化+”导向的活化方式
        3.2.5 以局部带全局——“乡村+”导向的规划路径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树山村景观提升设计研究
    4.1 节点空间景观提升设计
        4.1.1 入口广场
        4.1.2 休闲绿地
        4.1.3 道路交叉口
        4.1.4 车辆停放空间
    4.2 线状空间景观提升设计
        4.2.1 滨水空间
        4.2.2 道路空间
        4.2.3 绿带空间
    4.3 聚落空间景观提升设计
        4.3.1 聚落景观界面
        4.3.2 庭院景观空间
        4.3.3 聚落空间形态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阶段性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6)基于共享理念的乡村景观空间优化研究 ——以苏州太湖西山岛涵村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共享理念
        1.1.2 乡村建设的政策利好
        1.1.3 乡村振兴的成果初现
        1.1.4 大众旅游带动乡村旅游热潮
        1.1.5 乡村旅游发展到达瓶颈期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范围与对象
    1.4 研究内容
    1.5 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法
        1.5.1 技术路线
        1.5.2 研究方法
第二章 理论研究
    2.1 相关理论研究
        2.1.1 共享理念
        2.1.2 利益主体理论
        2.1.3 国内外乡村景观研究
    2.2 相关案例研究
        2.2.1 乡村“共享住宅”
        2.2.2 何斯路村的“共享模式”启示
        2.2.3 海南“共享农场”模式
        2.2.4 无锡阳山.东方田园综合体
        2.2.5 萧山“共享乡村”模式
        2.2.6 西安“共享村落”的启发
        2.2.7 苏州实践探索“共享农庄”
        2.2.8 相关案例研究总结
第三章 实地调研与分析
    3.1 调研案例
        3.1.1 研究对象概况
    3.2 调研内容
        3.2.1 实地调研
        3.2.2 实地调研总结
        3.2.3 问卷调查分析
        3.2.4 村民与游客分析总结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设计策略与方法
    4.1 “共享乡村”理念
    4.2 共享理念引导下的景观设计原则
    4.3 “共享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策略
    4.4 “共享乡村”生活空间优化策略
        4.4.1 乡村公共空间共享化改造
        4.4.2 共享乡居与社区
        4.4.3 封闭性空间隔阂打破与“共享庭院”
        4.4.4 交通空间改造
        4.4.5 消极空间功能置换
    4.5 “共享乡村”生产空间优化策略
        4.5.1 农业生产空间——“共享田园”
        4.5.2 农贸空间优化与共享
    4.6 “共享乡村”生态空间优化策略
        4.6.1 村域林地空间空间参与性提升
        4.6.2 村域滨水空间参与性提升
    4.7 “共享乡村”理念下的隐私空间
    4.8 “共享乡村”与传统乡村旅游模式空间层次对比
    4.9 场地运营与管理
        4.9.1 共享乡村运营模型
        4.9.2 利益相关者参与
        4.9.3 “共享乡村”的所有权明确
        4.9.4 常规与临时活动
        4.9.5 维护共享空间的可持续性
第五章 基于共享理念的乡村景观空间优化设计
    5.1 “共享乡村”设计理念
        5.1.1 共享乡村的目标愿景
        5.1.2 共享乡村人群需求整合
        5.1.3 共享乡村资源整合
        5.1.4 共享乡村设计构架
    5.2 “共享乡村”整体规划与设计
        5.2.1 涵村用地现状
        5.2.2 “共享乡村”景观空间规划
        5.2.3 村内交通与旅游轴线
        5.2.4 共享区域划分
        5.2.5 功能分区
        5.2.6 区域覆盖分析
    5.3 “共享乡村”景观空间优化设计
        5.3.1 共享乡居
        5.3.2 共享田园
        5.3.3 公共空间扩大与“共享”
        5.3.4 生态空间共享设计
    5.4 共享乡村的运营与管理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图表目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功目录清单
致谢

(7)AECOM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体系的评析与应用研究 ——以苏州市“白鹭园”公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论文课题的源起与研究范围的界定
        1.1.2 生物多样性丧失问题
        1.1.3 景观层面的生物多样性保护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与现状
        1.2.1 城市生物多样性研究与实践
        1.2.2 “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
    1.5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5.1 研究方法
        1.5.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相关概念的界定与相关理论的概述
    2.1 生物多样性
        2.1.1 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面
        2.1.2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关健问题与解决办法
        2.1.3 生物多样性的保护规划
    2.2 景观格局
        2.2.1 景观结构确定生物多样性
        2.2.2 生态系统和景观层面的景观指标
    2.3 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指数
第三章 AECOM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体系的解读与评析
    3.1 AECOM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体系的简介
        3.1.1 AECOM公司的简介
        3.1.2 理论框架
        3.1.3 指导原则
        3.1.4 应用情况说明
    3.2 AECOM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的评价方法
        3.2.1 评价指标系统的理论基础
        3.2.2 指标系统的构建
        3.2.3 评价指标系统的采样与处理
    3.3 AECOM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体系的应用步骤
        3.3.1 现场评估
        3.3.2 LBI模型校准
        3.3.3 现有条件LBI(基准测量)
        3.3.4 根据计划的LBI评分创建备选方案
        3.3.5 地块/土地利用类别LBI得分目标和指南(如果适用)
        3.3.6 景观规划设计方案的详细测量
        3.3.7 实施和验证
    3.4 AECOM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体系的实证案例
        3.4.1 新加坡裕廊湖区
        3.4.2 “整合生境”设计方案
    3.5 AECOM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体系的评析
        3.5.1 理论评析
        3.5.2 评价方法评析
        3.5.3 规划设计方法评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AECOM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体系的应用——以苏州“白鹭园”公园为例
    4.1 现场调查“白鹭园”公园现状
        4.1.1 生态系统属性的确定
        4.1.2 场地条件基础数据的获取及处理
    4.2 校准并确定LBI评分系统,并进行评估
        4.2.1 确定“白鹭园”公园项目目标
        4.2.2 校准样本LBI评分系统,并进行LBI评估
    4.3 评估分析与建议
        4.3.1 评估分析
        4.3.2 评估建议
    4.4 “白鹭园”公园概念方案规划设计,并校准评估
        4.4.1 概念方案规划设计
        4.4.2 概念方案的LBI评估与分析
    4.5 本章小节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的结论
    5.2 研究的不足
    5.3 研究的展望
        5.3.1 建立中国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体系
        5.3.2 完善生物多样性数据库、专业网站及专家平台的建设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8)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常州市红梅公园景观设计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与意义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研究难点与创新点
    五、论文框架
第一章 相关研究综述及现存问题分析
    第一节、生态适应性景观概述
        一、生态适应性理论
        二、生态适应性景观概念界定
    第二节、城市绿地概述
        一、城市绿地概念界定
        二、城市绿地的功能
    第三节、生态适应性景观相关理论探究
        一、景观生态学理论
        二、环境行为心理学
        三、景观设计学理论
        四、可持续发展理论
    第四节、国内外相关研究进展
        一、国内相关研究进展
        二、国外相关研究进展
    第五节、我国城市绿地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在生态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在功能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在地域文化特色展现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在后期维护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概述
    第一节 、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的特点
        一、从局部到整体
        二、设计的持续性
        三、适应的反复性
        四、适应的相互性
    第二节 、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景观适应性分析
        一、对于场地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二、城市生态环境的适应性分析
        三、居民行为心理的适应性分析
        四、城市地域文化的适应性分析
    第三节 、国内外案例分析
        一、上海创智公园
        二、金华燕尾洲公园
        三、纽约高线公园
    第四节 、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原则
        一、尊重场地环境原则
        二、动态适应性原则
        三、生态系统多样性原则
        四、设计以人为本原则
        五、地域文化传承性原则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策略
    第一节 、了解场地环境基础,提高景观的适宜性
        一、植物的适应性
        二、气候的适应性
        三、水文的适应性
    第二节、利用绿色调节手段,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一、自然调节的作用
        二、改善城市水环境
    第三节、满足当地居民需求,重塑人与自然关系
    第四节、利用城市文化资源,赋予场地精神内涵
    第五节、注重后期维护管理,景观的可持续发展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实践运用——常州市红梅公园景观规划设计
    第一节、公园基本情况分析
        一、基本概况
        二、前期分析
    第二节、公园现存问题分析
        一、公园内部植物群落单一
        二、公园排水主要依靠灰色基础设施
        三、游客缺少休闲活动空间
        四、红梅阁、文笔塔周边景观特色不明显
    第三节、红梅公园景观设计思路及设计目标
        一、设计思路
        二、设计目标
    第四节、红梅公园景观规划总平面图、功能分区及道路规划设计
        一、公园规划总平面图
        二、公园功能分区设计
        三、主要道路规划设计
    第五节、红梅公园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分析
        一、符合常州自然植被特征的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
        二、提高公园雨洪调节能力的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
        三、满足游客休闲娱乐需求的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
        四、展现公园地域文化特点的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
        五、完善的公园后期管理体系景观的可持续性发展
    本章小结
结论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9)基于弹性设计理念的苏州百花洲公园绿地更新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内容
    四、国内外相关研究
    五、研究创新点
    六、研究方法与文章框架
第一章 相关理论概述及我国城市公园绿地更新现状问题分析
    第一节 城市公园绿地更新相关概述
        一、城市公园绿地
        二、城市公园绿地特性
        三、城市公园绿地更新发展历程
        四、城市公园绿地更新设计趋势与必要性
    第二节 弹性设计理念相关理论基础探究
        一、弹性设计理念起源与发展
        二、弹性设计理念的引入
        三、弹性设计理念运用于景观的基本内涵
        四、弹性设计理念相对于传统设计理念的提升
    第三节 我国城市公园绿地中弹性设计理念的缺失
        一、整体性优化思维薄弱
        二、重景观美学而轻生态价值
        三、功能动态灵活性欠缺
        四、地域文脉特色识别性不足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优秀案例分析
    第一节 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解读
        三、案例启示
    第二节 金华燕尾洲公园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解读
        三、案例启示
    第三节 三亚丰兴隆生态公园
        一、项目概况
        二、项目解读
        三、案例启示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城市公园绿地弹性化更新设计的原则、思路及策略探究
    第一节 城市公园绿地弹性化更新设计原则
        一、遵循自然法原则
        二、整体性优化原则
        三、系统多样化原则
        四、动态适应性原则
        五、地域文化性原则
        六、经济性原则
    第二节 城市公园绿地弹性化空间营造思路
        一、人性空间营造
        二、个性空间营造
        三、生态绿色空间营造
        四、文化空间营造
    第三节 城市公园绿地弹性化更新与提升的策略
        一、织补空间弹性关系
        二、修复公园生态弹性
        三、修补公园社会弹性
        四、弹性传承文化景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百花洲公园绿地弹性化更新设计应用
    第一节 项目基本概况
        一、项目规划设计背景
        二、地理区位分析
        三、自然条件分析
        四、人文历史文化分析
    第二节 项目现状分析
        一、项目周边现状概况
        二、项目内部现状概况
    第三节 项目更新思路
        一、公园现存问题分析
        二、使用人群活动需求分析
        三、发展态势分析
        四、项目规划定位
    第四节 项目整体规划设计
        一、整体布局规划
        二、功能分区规划
        三、景观节点规划
        四、交通系统流线规划
        五、植物景观规划
        六、场地竖向设计
    第四节 百花洲公园绿地弹性化更新设计应用
        一、弹性开放空间营造
        二、与水为友的绿色海绵
        三、动态功能的建立
        四、多维场所文化记忆承接和延续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作品
附录一: 图清单
附录二: 表清单
致谢

(10)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以苏州高新区环太湖大堤绿道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社会需求
        1.1.2 政治倡导
        1.1.3 保护地域文化特色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案例分析法
        1.3.3 归纳演绎法
        1.3.4 实例例证法
    1.4 研究内容
    1.5 国内外相关研究
        1.5.1 国外绿道相关理论研究
        1.5.2 国内绿道相关理论研究
    1.6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基本概念及相关理论
    2.1 基本概念
        2.1.1 绿道
        2.1.2 复合型绿道
        2.1.3 景观规划设计
    2.2 复合型绿道景观设计的相关理论
        2.2.1 景观设计学理论
        2.2.2 景观生态学理论
        2.2.3 设计心理学理论
        2.2.4 线性空间理论
    2.3 案例分析
        2.3.1 美国罗德岛绿道
        2.3.2 金鸡湖环湖绿道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3.1 复合型绿道的功能与特征
        3.1.1 多功能复合
        3.1.2 景观类型多样性
    3.2 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现状分析
        3.2.1 线路选择分析
        3.2.2 景观现存问题
    3.3 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影响因素分析
        3.3.1 场地周边环境
        3.3.2 人群需求
        3.3.3 现有道路系统
    3.4 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方法与策略
        3.4.1 设计原则
        3.4.2 设计理念
        3.4.3 设计策略
    3.5 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内容
        3.5.1 复合型绿道选线研究
        3.5.2 复合型绿道景观设计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苏州高新区环太湖大堤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
    4.1 项目背景与规划概况
        4.1.1 项目背景
        4.1.2 上位规划概况
    4.2 基地概况
        4.2.1 区位分析
        4.2.2 设计范围
        4.2.3 场地现状
        4.2.4 场地现状分析
    4.3 设计目标与策略
        4.3.1 设计目标
        4.3.2 总体规划
        4.3.3 设计原则
        4.3.4 设计策略
    4.4 方案设计
        4.4.1 多主题环线规划设计
        4.4.2 环太湖大堤绿道详细景观设计
        4.4.3 基础设施建设与改造提升
        4.4.4 专项设计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
    5.1 主要结论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四、开放空间的着作权归属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工智能创作成果着作权归属研究 ——以“着作者”与“独创性”为中心[D]. 董玉娴. 兰州大学, 2021
  • [2]活态遗产视角下苏州古城主干水系景观风貌提升策略研究[D]. 王卉. 苏州大学, 2020(02)
  • [3]景观基础设施视角下城市河流生态修复设计研究 ——以重庆肖家河为例[D]. 李蓉. 苏州大学, 2020(02)
  • [4]基于共生思想的城市公园景观改造设计研究[D]. 朱继红. 苏州大学, 2020(03)
  • [5]微介入策略下特色田园乡村景观提升研究 ——以苏州市树山村为例[D]. 解郭其. 苏州大学, 2020(02)
  • [6]基于共享理念的乡村景观空间优化研究 ——以苏州太湖西山岛涵村为例[D]. 邱俊扬. 苏州大学, 2020(02)
  • [7]AECOM景观生物(植物)多样性规划设计体系的评析与应用研究 ——以苏州市“白鹭园”公园为例[D]. 张源. 苏州大学, 2020(02)
  • [8]城市绿地生态适应性景观设计研究 ——以常州市红梅公园景观设计为例[D]. 吴佳媛. 苏州大学, 2020(03)
  • [9]基于弹性设计理念的苏州百花洲公园绿地更新设计研究[D]. 朱玉琦. 苏州大学, 2020(03)
  • [10]复合型绿道景观规划设计探究 ——以苏州高新区环太湖大堤绿道为例[D]. 王军.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开放空间版权归属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