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真慢字的网状结构及其解释

清真慢字的网状结构及其解释

一、清真慢词的网状框架及其解读(论文文献综述)

胡淼[1](2019)在《论清真词艺术特色中的“深”》文中提出周邦彦的词在宋词中地位颇高,除却在格律方面做出的贡献外,他的艺术特色也值得剖析研究。其情感表达的迂回含蓄、时间跳跃接续的跨度以及空间的回环饱满都表现出深厚性的特征,将其个人生命感悟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艺术作品中。

刘睿[2](2017)在《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文中认为从词是生长在城市的娱乐文学这一命题出发,最迫切的问题是弄清楚词与城市的关系究竟如何。在这一命题中,首先要解决的是城市的概念问题,是将城市仅仅作为一个事实上的物质存在,还是将城市以空间的概念兼顾物质与精神两方面,这是本文城市空间视角的基础。由城市空间出发,人类在构建和改造自身聚居地的同时也受到来自城市空间的滋养和反馈,这一现象不仅作用于人类自身,也作用于生长于城市空间中的文化、文学等人类文明成果。由此来展开对词之运行和演进机制的观察,并通过这一视角来寻找现实与文学所呈现的同中有异的真实面貌,不失为一条新鲜的道路。将城市空间分为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感知空间三种,既照顾到城市空间的物质现实,也重视城市空间的精神内涵,还注意到前述两者合力的感知结果,这是在充分考虑到人类自身力量的前提下所作出的分类。同样,每个空间之下又有自成体系的同样三个空间存在,层层分级下去,最终得到城市空间最详细完整的构建组成格局。在这一格局中,宋词处于什么地位、如何与每一层级的城市空间内涵产生关系以及如何在双向互动中相互滋养共同成长,总之,通过城市空间这一视角来看宋词所展现出来的面貌以及探询其中各种关系的生成原因,这是解决词是城市文学这一命题的一个新尝试。所谓三个空间的内涵,并不是完全界限分明的划分,而是以这一空间的主要展现内容为考量标准,因为事实上三个空间中都贯穿了人类的精神力量和改造成果,那么空间之间的互动以及空间与词之间的互动也就成为了可能。首先,关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内容中,宋词虽不是以展现城市物质现实为主要目的,但作为情感表达背景而出现的城市物质空间样貌,在帮助展现其时城市以富裕繁华为主的物质空间内涵上却是功不可没。宋朝虽在军事上积贫积弱,但在经济上的发展却是不可小视的。城市空间繁盛的物质现实不仅为宋词的书写提供了更多的素材,也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词人的创作欲望。宋词中清晰展现了包括公共娱乐空间、商业空间、公共游乐空间以及连接城市具体物质景观的街巷道路等内容,这些都是词的生存环境的物质要素,是与词的生存与发展具有密不可分关系的。另外,宫廷空间的内容是另一个分支,在封建社会以统治阶级为中心的城市格局中,由从上往下的方向来了解其时城市空间中关于统治阶级、普通文人以及市井百姓等的生活,也还是具有一定的意义。在城市空间物质现实的冲击下,宋词的内部也发生了相应的变化,尤其是艺术表现手法的推陈出新和体制上的改革,为词更好的展现城市空间发展面貌作好了文体上的准备。宋词中关于城市物质空间的展现由于与现实城市空间具有较高的相似度,这些描写可以作为社会文化学研究的参考资料,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其次,城市精神空间的内涵以人类精神世界的内容为主,因而可以超越物质城市的界线而形成有条件的外延,相比起男女恋情这一传统主题来说,这部分更靠近“诗言志”的内容可以说是后来者。在文人加入词的创作阵营后,诗性题材也随之逐渐进入词的书写范围,包括政治情怀的表达、道德伦理的规范以及哲学命题的思考等都成为了词的书写题材,这在传统词的范围是没有的。在与政治空间有关的表达中,爱国思想、科举仕途、政治态度以及一部分有条件的外延等内容是较为突出的。与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争斗是贯穿整个宋代的政治大事件,尤其是靖康之难和南渡将爱国情怀推向了高潮,词中对这部分内容的展现是尤为珍贵的。另外,儒家思想中家国天下的理想以及科举制度的逐渐成熟,使得文人们拥有了赴试应举的特殊经历,以及他们在入仕之后的种种政治遭遇和态度,都是组成政治空间内涵的重要部分。除此之外,城市空间的生存法则中道德伦理是很重要的一环,作为词生存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词的创作影响是相当大的,尤其在词的雅俗之辨以及词品与人品两方面也有着特殊的表现。而文人精神世界里关于哲学问题的思考,有如理学、宗教等精深复杂的内容,也有如时间、生命、自我等哲学本原性问题,也都影响到了词的创作。城市精神空间内涵在宋词中的展现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词走向雅化的最主要区域,也是文人精神世界在诗文之外的另一种表达。再次,城市感知空间作为物质现实与人类精神力量相结合的产物,在表现人类城市生活轨迹的同时赋予了城市鲜活的生命力,包括宋词在内的多种文学样式都有反映这部分内容的优秀作品。表现为各种不同形式的内涵,风俗、歌妓以及审美等是其中的重要内容。风尚习俗又是市井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宋词赖以生存发展的基础之一,无论是生活习俗还是节序风俗,都为宋词书写现实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发展的机会。歌妓作为宋词创作、表演、传播、欣赏和改革的参与者,其地位不言而喻,但歌妓与文人这两个不同阶层成员交往的原因却是值得注意的问题。另外,作为文学样式的宋词,其中与审美相关的内容因为涉及到人的精神力量对物质世界的认知,尤其强烈的表现出城市感知空间的特征来。上述内容因为有典型的物质与精神结合的双向特质,更适宜在本身就归属于城市感知空间的宋词中来表现。最后,城市空间作为一个既具有物质现实内容又具有精神世界内涵的综合存在,在人的参与下与自身所包含的下层级内容之间产生了双向互动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仅表现为城市空间与宋词之间的互动与交流,也表现为各城市空间内涵之间的互动交流。这种现象的产生归根结底都与人类的参与有关,尤其是创作主体对自我身份意识的认同和面对城市空间的现实选择,都最终决定了宋词接纳城市空间影响和回馈城市空间内涵方面的路径和结果。以城市空间的视角来观照宋词,在重视人类力量重要性的前提下,揭示宋词作为城市娱乐文学的真实面貌以及在城市空间影响下的运行机制和演进轨迹,是本文最终想要达到的目的。

王晶[3](2014)在《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村上哲见是当今日本词学研究的代表人物,其《宋词研究:唐五代北宋篇》被誉为日本第一部正式的词学研究着作,之后又有《宋词研究:南宋篇》。这两部着作呈现了村上哲见词学研究成果的全貌,基本涵盖了词学研究的各个领域。全面系统地梳理、探讨和总结、评说村上哲见的中国词学研究,从而窥探日本词学研究的面貌及特色,对于国内词学研究的拓展和启发是有极大意义的。根据日本学者关于中国词学研究的重点和笔者占有的相关资料,本文采取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在第二章论述村上哲见采取以诗词异同论为中心的独特视角揭示词的起源,北宋词和南宋词综论,以及弥补“豪放”、“婉约”二派缺点的现实派和典雅派的新的分派方案;在第三章以村上哲见的柳永词研究、苏轼词研究、辛弃疾研究和吴文英研究为例,进行个案分析;在第四章归纳总结村上哲见宋词研究的特色;在第五章论述村上哲见词学研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侯海荣[4](2013)在《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生态隐喻”的思维范式,将姜夔其人其作置于文学生态的原点,围绕时空生态与心灵生态两个向度,着重以时间、地域、心态构成自足性的阐释三角,在整体的、有机的、系统的生态观照下,给予姜夔诗词全面的历史文化考察。基于文学具有类生命的特征,“隐喻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本方式”,论文沿着隐喻路向展开。主体部分共上、下两编,计十章。上编“时空生态”,对姜夔诗词进行文化版图重组与时空环境复位。论文坚持问题意识,撰写目的并非在于陈述固有的人物、历史掌故,旨在抉示某些细节背后的人文真相。第一章通过诗、史互证,再现姜夔动态履历中的生命写真。论文对文学史上姜夔人生情态“不算阔气,却很安适”的描述提出献疑,与某些论者姜夔“艺术化人生”予以商榷,对姜夔诗词历史价值加以重新衡定。作者认为:姜夔弱冠早孤、中年飘蓬、草莱终老,其梦想、追求已被命运渐次粉碎,人生内核是悲剧性的。其诗词题材的狭深,正标示作家视角“内倾”的逐步深化。作者心灵内宇宙的真实呈现,烛照着赖以生存的外宇宙的社会图景,其中的绵软与酸辛,暮气与衰兆,是南宋历史的折光。第二章将姜夔文学创作视为一个生态系统,从地缘、人文、基因三重维度考察姜夔文学创造力的最后生成。环太湖文化生态圈是姜夔秉承的得天独厚的“地气”优势,萧德藻、杨万里、辛弃疾、尤袤、陆游及姜夔朋辈好友,组成了一个文学主体生态链,转益多师与诗化交往给姜夔创作带来濯鳞振翼、连辔并驱的文脉支持,先天禀才哺育了姜夔艺术生命的灵性之根。第三章从“江湖”词义溯源,首先梳理姜夔一生行迹,然后考察姜夔诗词呈示的江南民俗,最后对姜夔曳裾豪门之“清客”形态加以辨正。针对姜夔的合肥情事,论文提出:姜夔不是“风月闲人”;姜夔科考铩羽,遂被抛向仕隐夹层之中,此乃江湖沦落的政治-文化主因。清客乃复数概念,历史上是一个边界甚不清晰的庞大群体,具有多重指称的文化规定性。政治、伦理判断虽为人文判断的重要前提,但从关注作家个人的人文品格出发,更接近复杂的人性与史实。第四章从姜夔杭州诗词入手,聚焦京都临安的政治生态。通过对比姜夔与遗民词人作品迥异的杭州气象,见证杭州在政治位移中的兴衰变迁。第五章文学生态,重在阐释姜夔诗词在南宋文坛的断代坐标及历史流变。姜夔众艺兼擅,尤精斠律,论文剖析了白石词“精品现象”的成因。白石词剞劂付梓,至清代定鼎词坛,建国后訾詈蜂起,论文描述了白石词美学接受历程的“经典化”与“去经典化”轨迹。下编立足主体向度,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管窥作家私密的思想奥区及心理空间,在人文精神的辉映之下寻求与社会历史本质意义的组接。第六、七章从儒道两端考察姜夔的淑世情怀、隐逸心理兼及佛禅意趣。待沽之志、抱璞之悲、烟霞之念、自适之需,诸种情绪胶结缠绕姜夔的一生。总体以观,淑世思想是姜夔核心的精神姿态,作为江湖中人,姜夔践行的是“似狷实狂”的人生范型。儒释道三者融汇,架设了士人心理的稳定结构,成为姜夔边缘化求存的生命“抗体”。在“隐逸心态”一节,作者提出:姜夔作品展露的“陆龟蒙情结”,是一种伟大的“龙蛇之趣”。一方面反映出陆龟蒙作为岩穴之士的“偶像效应”在姜夔身上得到了“隔代还魂”,另一方面也是姜夔衰世浮生思想困局的有力注脚,其实质不啻封建时代落魄士人精神枯萎之后心灵的短暂放生与痛苦自慰。至于《自题画像》一诗的学界争议,作者考释后提出:《自题画像》的诗歌内涵与范成大形象无法契合。它是姜夔人生哲学、生存境界、文化性格的浓缩概括,是肖像之外的另一种写意。在“淑世心态”一节指出:姜夔在“社会政治行为”中没有践行“臣妾式”的卑顺,在“文学创作行为”里疏泄出政治渴求的“臣妾心态”。此种心态是传统儒家人格中负向人格的内质,源于社会、伦理、历史、个体等多重因素的合力建构。针对历史上张鉴捐官一事,论文认为:“梁溪拒赠”具有极大的可信度。第八、九、十章,运用角色分析法,探讨姜夔客居背景下的流寓心态、向光心态以及“职业文人”的创作心态。在“流寓心态”一节,论文提出:姜夔与谢灵运山水诗情感流向不同,二者一为布衣,一为贵族,姜夔词中的山水是旅途中的山水,大谢诗中的山水是旅游中的山水。纵情山水是大谢赍志不伸政治愤懑的排解方式,也是山水诗发生的精神源头之一。姜夔山程水驿,乡关之思、羁旅之恨、稻粱之谋、行谒之苦在山水触媒下激发与扩张,作品涂上了浓郁的感怀伤人的现实色彩。在“向光心态”一节,作者指出:姜夔喜聚不喜散、求稳亦求安的文化心理,体现了特定历史条件下,个体欲望与社会现实不可调和的矛盾冲突。姜夔用艺术熨帖着自己的孱弱生命,对待生命的终极关怀,才是浮家泛宅的“行者”心底秘藏的一帧圣符。

王静[5](2008)在《清真词意象论》文中提出周邦彦是北宋末期的着名词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说他“前收苏秦之终,后开姜史之始”,他一方面作为北宋词的殿军,博采众长,自成一家;一方面又流风可仰,为南宋姜夔、吴文英等词家所从出,成为维系南北宋词脉的重要纽带。本文立足于清真词作品文本,从意象角度入手,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特殊的人生经历,对清真意象作全面系统的梳理分析,旨在为进一步深入研究清真词寻找一个独特而重要的突破口。本文共有六部分:绪论,意象概念的界定。意象概念作为文学理论和批评领域的一个重要概念,在使用和理解上存在着一些分歧。本部分主要介绍意象概念的流变,以揭示意象概念在中国传统诗学的意义指归,并在此基础上对意象概念作一个简单的界定,作为下文论述的基础。第一章,清真意象分析。依据《清真集校注》(孙虹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一书,对清真词作一个较为详备的统计,主要分为客观自然类和社会历史类意象。在此基础上探讨清真意象的内在蕴涵,主要包括:静敛细腻的风格、忧愁感伤的基调、老庄思想的流露。最后列举清真意象中的典型——月、柳、酒意象作深入的分析。第二章,清真意象组合方式。本章根据清真意象组合的特点将其分为并置式、跳跃式、叠加式、交错式、对比式、辐合式。第三章,分析清真词意象及其组合呈现的审美特征,即色彩美、动态美、含蓄美。第四章,清真意象与清真范式。本章从意象角度出发,分析“清真范式”。清真范式主要表现为以思力代替感发的全新写作模式和典雅精工的审美风格。结论,总结清真词意象的总体特征、创新之处和对后世的影响,并对清真意象研究的前景作了展望。

王雅南[6](2006)在《论日本的唐宋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日本真正系统的唐宋词研究,始于二十世纪初,形成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兴盛于二十世纪末,至今更是有不断蓬勃发展之势。它作为日本汉学研究的一个分支,虽然起步较晚,力量也不算雄厚,但是所取得的研究成果非常引人注目。日本的唐宋词研究主要着力于唐五代北宋词的研究,相比而言,南宋词的研究显得比较薄弱。这与日本的词学研究起步较晚、初具规模,以及日本学者研究精力有限,有较大关系。但是从某种角度而言,它也反映了日本学者的词学观念。在日本学者看来,以周邦彦为代表的典雅派的词作才是宋词之“正体”,而南宋的辛派词人之作属于“变调”,并非宋词之主流。所以,他们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北宋周邦彦为圆心的“正体”之词上,而对于圆圈之外或者是边缘的辛弃疾及辛派词人的研究存在整体忽略。由此可以看出日本学者对“词”的认识:词是一种典雅含蓄的文学样式,以音乐性为本质特征。 日本学者不仅秉承了中国传统词学研究的观念和方法,而且还以独特的文学观、审美观和价值观阐释着唐宋词的独特丰韵。这种“他山”的视点,给我们以很大的启发。日本学者研究唐宋词,始终贯穿了一条线索:词逐渐走向“日常化”。这不仅是一种研究观点,也是一种研究方法,它体现出日本汉学研究“小题大作”的特点。 关于日本的唐宋词研究,目前我国尚缺乏全面系统的介绍和论述。因而,本文具有较大的挖掘空间。日本的唐宋词研究集中在二十世纪,因此,本文的研究范围亦主要集中在二十世纪。根据日本唐宋词研究的重点和本文占有的资料,本文采取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在第一章,对日本的唐宋词研究进行概貌性的论述,介绍其研究的总体情况;在第二章、第三章,以日本的柳永词研究、苏轼词研究为例,进行个案分析,从中窥探出日本词学研究的特点;最后在第四章,对日本学者的观念和日本词学研究的特点进行归纳、总结。 日本的唐宋词研究,在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存在一些偏误之处。而中国国内学者对此却有着准确、明晰的阐释。因此,本文还呼吁“中外合璧”的治学路数,希望能够促进学术的双向交流和不断发展。

李晓云[7](2004)在《唐五代慢词研究》文中认为词是隋唐燕乐发展的产物。在唐代演唱慢曲非常流行,这从唐代诗歌中可以找到大量的例证。慢词即用慢曲子填的词,唐代所唱慢曲之词自然就是慢词的最初发展形态。本文就是试图探索唐、五代慢词产生、发展的初期状态以及在体制、内容等方面的演变轨迹。 本文主要从以下三部分进行论述: 第一部分,通过大量的例证,阐明慢曲在盛唐就已流行的事实,并对慢词产生的时间以及它发展缓慢的原因进行了阐述。本文认为,慢词起于盛唐,它的出现不晚于小令。 第二部分,通过对慢词与长调两个概念的辨析来阐述慢词的内涵。长调系以字数多寡来分,它指篇幅较长的词;慢是“慢曲子”的简称,是按照其音乐节奏来分的,指节奏缓慢的词。另外,对于南宋张炎“八均”之说,本文不同意许多学者将“均”解释为“句末韵脚”的观点,因此指出,并不能以有无“八个均脚”来判断一首词是否为慢词。从词曲调的“慢唱”到调类别的“慢调”,这期间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有一个很大的演化过程。词,其成熟的标志,就是“慢”的完成。 第三部分,本文试图对现存的近二十首词进行考辨,并将唐、五代文人及民间创作的慢词分为律体、律慢过渡体、唐慢词、成熟的慢词四体,阐述了它们在句型、句式、领字、入声韵等方面具有的独特的韵律特色。另外就成熟的慢词如杜牧的《八六子》和钟辐的《卜算子慢》进行了考辨,肯定了它们在唐五代慢词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重要价值。关于该时期慢词的主要内容和艺术手法也有其独特性的一面。

罗丽娅[8](2003)在《周邦彦研究述评(1991—2001年)》文中提出对近十年来周邦彦研究的分类 ,可从对周邦彦的生平考证与总评 ,其词的艺术风格特征及其在词坛上的地位和成就三方面进行梳理和综述 ,并在此基础上对将来的研究趋势作一定展望。

小林春代[9](2001)在《清真慢词的网状框架及其解读》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周邦彦的慢词框架呈网状。每片是一组网块 ,皆有一纲数目 ;全词又有统帅各网块的总纲。此种框架富有立体感、流动感 ,充满活力。它不同于复式结构。复式是由线到面的平面结构 ;网状由纲、目构筑框架 ,是立体结构。分析复式结构宜用线索解读法 ,审察网状框架应试用网状解读法。前者依赖线索 ,后者依赖纲目 ,虽不丢弃线索 ,但对它绝非依赖 ,而是立于框架之颠 ,居高临下地俯瞰线索

二、清真慢词的网状框架及其解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清真慢词的网状框架及其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1)论清真词艺术特色中的“深”(论文提纲范文)

一、时间跨度
二、空间回环
三、情感委婉

(2)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编 宋词中的城市物质空间
    第一章 宋词得以展现城市物质空间的背景
        第一节 城市经济发展带来城市物质空间内涵的丰富
        第二节 娱乐场所的兴盛为宋词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
        第三节 前代文学作品中展现物质空间的传统
    第二章 宋词中的城市物质空间
        第一节 宫廷空间
        第二节 市井空间(一)
        第三节 市井空间(二)
        第四节 市井空间(三)
        第五节 公共游乐空间
    第三章 宋词中城市物质空间展现的艺术手法
        第一节 “景”与“境”
        第二节 铺叙
        第三节 联章组词
第二编 宋词中的城市精神空间
    第四章 政治空间
        第一节 爱国情感
        第二节 求仕之路
        第三节 政治态度
        第四节 城市政治空间的有条件延伸
    第五章 道德伦理空间
        第一节 雅俗之辨的道德伦理根源
        第二节 人品与词品
    第六章 哲学宗教空间
        第一节 宋词与理学
        第二节 宋词中的哲学内容
        第三节 宗教空间
第三编 宋词中的城市感知空间
    第七章 宋词里的风尚习俗
        第一节 宋词里风尚习俗的展现
        第二节 宋词与节序风俗的关系
    第八章 宋词与歌妓
        第一节 歌妓在宋词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词人与歌妓交往的原因
    第九章 宋词与审美
        第一节 宋词的审美风貌
        第二节 审美认知的层次
第四编 双向互动与身份意识
    第十章 城市空间与宋词的双向互动
        第一节 城市空间与宋词的双向互动
        第二节 各城市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
    第十一章 身份意识与现实选择
        第一节 宋词中城市空间类型与创作主体身份意识的关系
        第二节 创作主体面对城市空间的现实选择
        第三节 城市空间在宋词演进过程中的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

(3)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第2章 村上哲见对宋词的通论性研究
    2.1 村上哲见的生平及词学研究概述
    2.2 村上哲见论词的起源:诗词贯通
    2.3 村上哲见对宋代词学的综合性论述
        2.3.1 论北宋词
        2.3.2 论南宋词
        2.3.3 论词派的新分:现实与典雅
第3章 村上哲见宋代代表词人研究
    3.1 柳永词研究
        3.1.1 论柳永词形式上的特色
        3.1.2 论柳永词的内容:艳情词和羁旅词
        3.1.3 对柳词的评价:雅俗之辨
    3.2 苏轼词研究
        3.2.1 论苏轼词的分期
        3.2.2 论苏轼词的特色
        3.2.3 对苏轼词的评价
    3.3 辛弃疾词研究
        3.3.1 论辛弃疾词的分期
        3.3.2 论辛弃疾词的内容
        3.3.3 关于历代诸选本中的辛弃疾词
    3.4 吴文英词研究
        3.4.1 关于吴文英的出身与经历
        3.4.2 吴文英词集版本考
        3.4.3 论吴文英交游词作
        3.4.4 关于吴文英的自度曲
第4章 村上哲见宋词研究的主要特色
    4.1 具有整体的、发展的文学史眼光
        4.1.1 选取张先作为唐五代词向北宋词演变的代表词人
        4.1.2 词选作品对词学观和现世的反映
    4.2 由词及人,知人论世(以周邦彦、周密为例)
    4.3 独特而多元的研究视角
    4.4 考证严谨,善于比较
第5章 村上哲见词学研究的历史地位和影响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4)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选题缘起
    二、 近三十年姜夔诗词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三、 “生态隐喻”对于古代文学研究的学理意义
    四、 本文研究的方法论构想
上编 时空生态
    第一章 生存生态:壮志只便鞍马上,客梦长在江淮间
        第一节 文本存在与生命流程的同形同构
        第二节 艺术人生的悲剧底色
        第三节 时间溯源与姜夔诗词历史价值重估
    第二章 系统生态:想见红尘乌帽底,几多怀玉不知名
        第一节 环太湖文化生态圈
        第二节 从“关系论”看姜夔诗词成长的有机环境
        第三节 谱牒文化视域下的姜夔文学基因考论
    第三章 江湖生态:平生最识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第一节 江南“子地域”的城市文学质性
        第二节 山程水驿中的江南民俗
        第三节 合肥:边城里的情感“围城”
        第四节 从宋代科举探究姜夔之“漂”
        第五节 “清客”形态辨正
    第四章 政治生态:万树簪花满御街,圣人先自景灵回
        第一节 从京畿文学说起
        第二节 临安的“行都——帝都气象”
        第三节 姜夔与遗民词人的杭州诗词比较
    第五章 文学生态: 格律精严故不磨,姜张门户自嵯峨
        第一节 南宋诗史嬗递轨迹及文化特性分析
        第二节 雅词昆仑——兼论白石词的“精品现象”
        第三节 姜夔不同时期诗风、词风的演进
        第四节 姜词“经典化”与“去经典化”的接受起伏
下编 心灵生态
    第六章 淑世心态:晴窗日日拟雕虫,惆怅明时不易逢
        第一节 不忘君国的诗意旅人
        第二节 “臣妾心理”探蠡
        第三节 《大乐议》的干政倾向与待沽意识
        第四节 “拒赠梁溪”考辨
    第七章 隐逸心态:而今渐欲抛尘世,未了菟裘一怅然
        第一节 姜夔的“跨时代印象”
        第二节 “白石道人”:奢华的“内丹式”逍遥游
        第三节 “陆龟蒙情结”及成因探赜
        第四节 羽扇风·绿阴中·人间事·数点红——《自题画像》考释
    第八章 流寓心态:但得明年少行役,只裁白纻作春衫
        第一节 物理场向心理场的同步转化
        第二节 不同地域的“氛围移情”
        第三节 游记诗词山水灵境的情感指归
    第九章 向光心态:少小知名翰墨场,十年心事只凄凉
        第一节 姜夔的向光心理
        第二节 姜夔的寒冷词心
        第三节 心理紊流中的求稳祈向
    第十章 创作心态:姜郎未仕不求田,依赖生涯九万笺
        第一节 从宫廷到市野:词人群体的身份嬗变
        第二节 鬻字卖文是姜夔创作的可持续内驱力
        第三节 从传播学视角解读姜夔诗词的应社属性
结语
附表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及论文作者简介
后记

(5)清真词意象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1章 清真词意象分析
    1.1 清真词意象分类
        1.1.1 客观自然类意象
        1.1.2 社会历史类意象
    1.2 清真词意象特征
        1.2.1 静敛细腻的风格
        1.2.2 忧愁感伤的基调
        1.2.3 老庄思想的流露
    1.3 典型意象分析
        1.3.1 月意象
        1.3.2 柳意象
        1.3.3 酒意象
第2章 清真词意象组合
    2.1 并置式意象组合
    2.2 跳跃式意象组合
    2.3 叠加式意象组合
    2.4 交错式意象组合
    2.5 对比式意象组合
    2.6 辐合式意象组合
第3章 清真词意象及其组合的审美观照
    3.1 色彩美
    3.2 动态美
    3.3 含蓄美
第4章 清真意象与清真范式
    4.1 清真范式之一:以思力代替感发
    4.2 清真范式之二:浑厚和雅的审美风格
        4.2.1 词情的含蓄典雅
        4.2.2 语言的典丽精工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期间的科研成果

(6)论日本的唐宋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序言
第一章 日本唐宋词研究概论
    第一节 研究成果及研究学者介绍
    第二节 研究内容及主要观点述评
第二章 柳永词研究
    第一节 柳词源流辨
    第二节 柳词内容辨
    第三节 柳词雅俗辨
第三章 苏轼词研究
    第一节 “以诗为词”辨
    第二节 苏词意象辨
    第三节 苏轼隐括词与次韵词
    第四节 苏词编年考
第四章 总论:攻玉之道,斯在合璧
    第一节 日本学者的文学观、审美观及价值观
    第二节 日本词学研究的特点
附录:日本国内词学文献目录
参考文献
后记

(7)唐五代慢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一章 慢曲特点及其发展历史
    第一节 唐代慢曲
    第二节 关于慢词何时产生的几种说法
    第三节 晚唐五代慢词较小令发展缓慢的原因
第二章 慢词的涵义
    第一节 慢词与长调之间的关系
    第二节 从“慢曲”到“八均之拍”
第三章 唐五代“慢词”考辨
    第一节 过渡体之特点
    第二节 试辨钟辐《卜算子慢》
    第三节 唐五代慢词的主要内容及其艺术特色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 慢词研究论文索引

(9)清真慢词的网状框架及其解读(论文提纲范文)

四、清真慢词的网状框架及其解读(论文参考文献)

  • [1]论清真词艺术特色中的“深”[J]. 胡淼. 长江丛刊, 2019(08)
  • [2]城市空间视角下的宋词研究[D]. 刘睿. 浙江大学, 2017(12)
  • [3]日本学者村上哲见的宋词研究[D]. 王晶. 南昌大学, 2014(02)
  • [4]生态隐喻下的姜夔诗词研究[D]. 侯海荣. 吉林大学, 2013(08)
  • [5]清真词意象论[D]. 王静. 陕西师范大学, 2008(06)
  • [6]论日本的唐宋词研究[D]. 王雅南. 华东师范大学, 2006(10)
  • [7]唐五代慢词研究[D]. 李晓云. 首都师范大学, 2004(04)
  • [8]周邦彦研究述评(1991—2001年)[J]. 罗丽娅. 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3(01)
  • [9]清真慢词的网状框架及其解读[J]. 小林春代. 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06)

标签:;  ;  ;  ;  

清真慢字的网状结构及其解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