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IPO抑价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论IPO抑价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一、论新股抑价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张璇[1](2020)在《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文中认为制度是规范个人行为的各种规则和约束,制度的主要作用是通过提供有效信息减少不确定性、降低交易费用,形成对经济人的激励与制约。因此,制度是否有效对于制度相关人来说至关重要。股票市场的规范发展在现代经济社会发展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2001年3月,中国股票发行实行核准制度;2014年5月,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顶层规划重构概念以及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度改革;2019年11月,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资本市场基础制度建设”;2020年3月,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证券法》正式实施。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已经进入关键时期,在此背景下,分析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发现制度设计与执行缺陷,构建高效、合理、被相关人普遍认同和遵守的制度,已经显得越来越迫切。本文选取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这一选题,采用定性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进行分析与客观评价,并提出提升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建议。本文的主要内容为:第一,界定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并分析相关的制度经济学基本理论。由于尚未有学者对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进行界定,因此,本文在借鉴新制度主义政治学对于制度有效性理解的基础上,提出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包含两层含义,一层含义是从应然性理解,指价值意义上的制度有效性,即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合理性;另一层含义是从实然性理解,指结果意义上的制度有效性,即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效率。通过分析制度、交易费用、制度变迁及包容性制度等新制度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形成了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两个评价标准:第一是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主要评价股票市场制度的合理性,重点考察制度设计、制度实施机制及制度参与主体三个维度;第二是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主要评价制度成本既定下股票市场制度功能效率。第二,比较分析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与美国股票市场制度。诱致性制度变迁引致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的产生,而强制性制度变迁则推动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发展。在中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随着相关制度的完善,股票市场制度功能的发挥也由以本源功能、基本功能为主逐步发展到本源功能、基本功能、衍生功能共同作用。在阐述美国股票市场制度发展基础上,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股票发行制度、退市制度、信息披露制度、投资者保护制度等制度的基本规定及实际运行效果,发现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的优势与不足,为评价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打好实践基础。第三,分析及评价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运用定性分析方法从三个方面分析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合理性,评价标准包括: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普适性与包容性、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的有效性、股票市场制度对参与主体的约束力。中国股票市场在中央政府将区域性股票市场推向全国的过程中,将其作为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革的主要场所,政府成为上市公司和中介服务机构的“隐性担保人”,政府主导与市场均衡、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之间的冲突导致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缺乏一定的稳定性与包容性,并未真正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监管层监管职能错位、监管方式行政化、监管制约机制匮乏导致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低效;上市公司违规频发、中介服务机构诚信缺失、投资者行为偏差导致股票市场制度软约束。因此,在应然性方面,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安排不尽合理,制度是低效的。第四,分析及评价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运用定量分析方法评价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效率,即股票市场基本功能和衍生功能效率。对于筹资-投资功能效率的分析,选取筹资总额、投资者收益率、IPO公司数量、退市公司数量、直接融资比率、国内生产总值、股票流通市值、平均换手率、居民储蓄存款增加额等指标构建DEA模型,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筹资-投资功能效率整体为“弱有效”,投资功能是缺失的,但2015年以后筹资功能效率经过测算为“有效”,说明中国股票市场自2015年以来的改革方向是正确的,筹资功能效率得到较大提升。对于资本定价功能效率的分析包括股票发行市场和股票交易市场两个方面,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资本定价功能整体效率较低,上证综合指数、深圳成分指数和创业板综合指数三种代表性股票指数呈现均值回避特征,股票交易市场资本定价功能缺失;股票发行市场虽然资本定价功能效率不高,但从分阶段来看,发行定价机制是日趋合理的,定价效率也在逐步提高,进一步说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建设方向的合理性。对于资本配置功能效率分析,在资本配置效率经典模型基础上构建以净资产融资率为被解释变量、净资产收益率为解释变量的回归模型,从行业和地区两个维度分析中国股票市场资本配置效率,结果表明,中国股票市场资本配置行业间、地区间差异较大,资本未能实现向高报酬率行业或地区的流入,反而流向了低报酬率行业或地区,资本未被有效使用,资本配置功能效率较低。对于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效率的分析,选取股权结构、董事会治理、管理层激励、信息披露以及财务绩效等方面的指标构建DEA模型,经过测算,188家上市公司中仅有23家公司的公司治理效率为“有效”,占比为12.23%,股票市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未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分散风险功能效率的分析,选用Va R方法和GARCH模型测度沪深300指数风险并与标准普尔500指数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沪深300指数的日Va R值偏高且波动性较大,中国股票市场承担较高风险,分散风险能力较弱,分散风险功能效率较低。对于信息传递功能效率的分析,选取上证综合指数月度收益率、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CPI指数变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速、进口增长率、出口增长率、M0增长率、M1增长率、M2增长率等构建多因素回归模型,结果表明股票市场与宏观经济之间存在长期协整关系,但Granger因果关系并不显着,股票市场信息传递功能尚未充分发挥其效用。第五,提出提升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建议。通过定性与定量分析,无论是从应然性方面还是实然性方面都能够看出,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整体是低效的。因此,提升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主要建议包括: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变迁应由“政府主导型”向“市场主导型”转变,以股票发行注册制的全面推行为突破口进行“市场化”取向的制度创新;通过重新定位监管层监管职能、构建市场化监管机制、形成国家层面和全社会范围内的外部监督机制以提高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的执行力度;通过控制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违规、加强中介服务机构诚信制度建设以及培育理性投资者强化股票市场制度约束力。

陈勇硕[2](2020)在《新发行制下科创板上市公司IPO定价研究 ——基于承销商视角》文中研究说明从证券市场成立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受惠于此得到了巨大的改革和发展机会,中国股票市场为国家的各方面建设筹集了巨量的资金,在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2018年11月5日,国家主席习近平于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开幕式上宣布设立科创板并试点注册制。科创板的设立不仅仅是证券市场一次新的尝试,同时也打破了原有的许多规定。科创板新股发行定价市场的有效运营对整个证券市场意义重大,国内外众多学者对IPO市场进行了深入研究与探索。在我国目前的发行制度下,主承销商由保荐机构担任,当承销商有抑价动机时,发行人可能因为在乎上市资格而接受部分抑价,本文从承销商角度研究科创板新股的IPO定价水平,有助于我们从新的视角研究科创板市场化程度,为推进我国IPO市场化进程,规范承销商和监督机构行为起到一定的理论支持。本文选取科创板截至2020年1月初上市的66家企业进行定价水平分析,找出科创板新股抑价的影响因素,以新股抑价率作为切入点,从承销商的角度进行一系列的假设与回归分析,为科创板及主板市场完善定价制度、新股发行制度、监管制度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为促使中国证券市场更好的发展与建设增砖添瓦。

司维[3](2020)在《投资者关注度对A股IPO抑价的影响 ——以东方财富股吧为例》文中提出IPO抑价,即新股首次公开发行时,在一级市场的发行价格低于上市后在二级市场初期的交易价格,可以理解为新股折价发行。IPO抑价率过高会对一个国家资本市场的资金配置及稳定性造成影响。因此,对于IPO抑价现象的研究一直在火热的进行中。随着行为金融学的兴起,学者们把基于行为金融学理论的投资者关注度和IPO抑价现象联系起来。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论坛逐渐成为投资者获取信息的最主要场所,网络论坛也成为投资者最青睐的交流平台。本文从我国用户最多、最具代表性的网络论坛——东方财富股吧中选择帖子浏览量作为投资者关注度的代理变量,分析其与IPO抑价的关系。本文从IPO抑价研究理论、投资者关注度及网络论坛信息等角度参考了国内外的相关文献,认识到网络论坛信息不仅仅是噪音还会对股票市场造成影响,并以这些结论为理论基础,进行进一步的研究。结合我国股票市场的特点,本文选取2019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在主板、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的120只股票作为样本。选取股吧帖子浏览量作为投资者关注度的代理变量,从多个角度分别选取了中签率、市场景气度、发行价等七个控制变量。在不同板块中,投资者关注度对IPO抑价的影响不同,构建板块虚拟变量和投资者关注度的交乘项加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中。此外,根据贴子发布的时间特征,选取了申购前七天帖子浏览量和上市前七天帖子浏览量两组数据分别进行实证研究。通过实证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以新股申购前七天帖子浏览量作为代理变量的投资者关注和IPO抑价程度有显着正相关关系,上市前七天帖子浏览量作为代理变量的投资者关注和抑价程度没有显着相关关系。在中小板和创业板上市,会削弱投资者关注度对IPO抑价的正向影响;在主板上市,会增强投资者关注度对IPO抑价的正向影响,证实板块变量存在明显的调节作用。最后根据本文结论,从培养散户投资者的理性意识和专业技能、完善上市公司对信息的披露及管理制度、约束投资者的言论、加强并完善市场监管、逐步推进IPO制度的市场化改革等角度提出建议,希望我国IPO抑价现象能够有所改善、我国股票市场能够健康的发展。

毕世晗[4](2019)在《分销策略对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勘设股份首次公开发行为例》文中研究指明沪深两市建立以来,新股发行的制度和规则发生了重大的变化,2005年开始我国新股实施询价制度,目前发行制度正从核准制逐步向注册制转换。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现象是我国A股市场长期普遍存在的问题,但不同的新股抑价率存在差异,对造成新股抑价率差异的原因进行分析,有助于发现我国首次公开发行过程存在的问题,从而完善首次公开发行相关制度。这一现象的研究对提高我国新股定价效率,平衡一二级市场的价差有重要的意义。首次公开发行抑价受到发行制度、监管要求、一级市场以及二级市场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其中,新股发行阶段的分销策略也是影响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的重要因素,其中的影响机制有待进一步讨论。论文阐述了我国A股市场首次公开发行的发展现状,从承销商、询价定价阶段与配售阶段三个方面梳理了分销策略对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的影响机理,并采用2015-2018年的新股数据基于多元回归模型验证分销策略各阶段对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的影响情况;在一般性的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勘设股份作为案例研究对象,从新股定价效率、承销商声誉、上市表现以及询价配售过程对实证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检验分析。论文的研究结论是:第一,近两年首次公开发行提速常态化,堰塞湖问题已得到基本解决,新股开板速度越来越快,一字涨停板数量明显下降,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者不断趋于理性化。第二,分销策略中承销商数量对抑价率无显着影响;以首发承销金额衡量的承销商声誉、询价机构报价与询价机构数量对抑价率有显着的负向作用;首发承销数量、网上个人投资者的中签率与网下机构投资者的超额认购倍数与抑价率呈显着正相关。第三,勘设股份首次公开发行案例的分析结果与实证结论相一致。勘设股份的发行价格低于其内在价值;广发证券具有较高的声誉及较强的承销能力,作为我国影响力较大的券商能够有效的降低新股的抑价率;询价阶段有效申购机构数量越多,机构报价越准确,机构投资者的合理报价可以有效降低新股的抑价程度;配售阶段的分析说明投资者的情绪会放大新股上市后的收益情况。本文可能的增量贡献在于:选取新股上市后开板日的涨幅作为衡量抑价率的指标;以分销策略作为切入点,从营销的角度对我国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现象进行研究。本文不足之处在于:选取的变量集中于分销策略的相关影响因素,分析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样本区间集中在最新一次首次公开发行暂停重启后,不同发行制度下分销策略对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的影响可能都不相同,相关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

沈天宇[5](2019)在《上市首日限价、限市盈率政策对新股抑价影响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013年11月30日,《中国证监会关于进一步推进新股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正式发布。2014年1月,在经过了14个月的IPO停闸后,新一轮IPO终于重新启动。这次重启后沪深交易所规定新股上市首日有效申报价格不得高于发行价格的144%且不得低于发行价格的64%(本文称之为“新股首日限价政策”)。此规定设立之初,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遏制新股初期的炒作,不过是否有效果尚待验证。本文即以此事件为基础进行研究,选取2010年至2017年(事件前后)一共1789家我国A股市场首发上市企业为样本,实证检验了新股首日限价政策对短期IPO抑价以及开板后一年期效应的影响。我们对新股首日限价政策以后IPO抑价率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合理调整,以新股发行日到开板日(新股上市后收盘价未涨停也未跌停的第一天)的价格涨跌幅为IPO抑价率。限价政策后,首日的价格已经无法代表市场赋予股票的真实价值,开板日的交易价格才是二级市场对IPO公司真实且不受限制的估值。本文研究发现:新股首日限价政策显着提高了我国A股市场的IPO抑价率,并且验证了新股上市初期IPO抑价率和开板后中长期收益率的负相关关系。另外本文发现新股首日限价政策还显着降低了IPO抑价率与开板后中长期收益率本来的负相关关系,首日限价政策后次新股在初上市的一年期里,股价显着高于其发行价。虽然仅从开板后中长期效应来看(本文主要研究新股上市一年期以内),首日限价政策后个股的中长期跌幅更多,但是由于前期的涨幅相比政策变化前更多,所以股价中长期还是明显处于更高的位置。次新股股价的长期居高不下,削弱了我国资本市场合理的价格发现功能,降低了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本文对于上述解释原因的拓展性分析还发现,在2014年的IPO重启之后,我国A股市场IPO抑价大幅飙升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对上市首日交易价格的限制,更深层次的原因是2014年3月以后对新股发行市盈率的严格限制(不成文将发行市盈率限制在23倍以内)。此规定很大程度上是为了遏制偶有发生的“破发”(跌破发行价)以及彼时创业板“三高”(高发行价、高市盈率、高募集额)的现象,同时防止某些上市公司与部分投资者联合起来推高股价致使普通散户亏损。但是过低的发行价格以及发行市场“一刀切”(不同质地的公司同一市盈率下发行)的政策无疑显着提高了部分优质个股初期的涨幅,也阻碍了资本市场的效率,延缓了正常价格发现的功能。同时我们发现,在新股首日限价政策实施后,具有炒作概念的新股其炒作现象反而更加严重,说明首日限价政策并没有达到预期遏制炒作的效果。本文对我国IPO发行制度的建设有一定启示作用,我们认为监管层应该在宏观审慎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对交易价格和发行价格的管制,以市场效率提升为改革目标,为营造更健康更合理的资本市场而努力。

王蔓琳[6](2018)在《审计质量与IPO抑价相关性研究 ——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证据》文中认为IPO(Initial Public Offerings),即首次公开募股,是指一家企业或公司(股份有限公司)第一次将它的股份向公众出售。IPO抑价是指拟上市公司在首次公开发行股票时,上市首日收盘价格远高于发行价格的现象。IPO抑价现象与经典的有效市场理论相悖,但却普遍存在世界各国股票市场,国外学者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就对此现象进行研究,IPO抑价问题也是现代金融学的研究热点之一。我国创业板在2009年10月正式开板,创业板的推出不仅完善了我国资本市场结构也在很大程度解决了我国中小企业融资困难的问题,为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动力,但IPO高抑价现象在我国创业板市场依然存在。企业在上市前都必须经过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会计师事务所作为典型的信息第三方对企业公布的信息进行专业鉴证,可以提高财务信息的可信度,使新股发行定价更加有效,也使二级市场投资者可以有效判断公司价值,进行理性投资。但不同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质量存在优劣差别,因此本文基于信息不对称理论,以审计质量为解释变量,IPO抑价率为被解释变量,研究创业板市场审计质量与IPO抑价两者的相关性。此次研究采用规范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首先从审计质量替代变量、IPO抑价现象研究以及该两者的相关性研究三个方面对国内外的文献进行了梳理,阐述了IPO抑价和审计质量的定义与相关理论基础。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实证检验,以我国创业板2009年10月至2012年12月IPO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用修正的Jones模型计算盈余管理水平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用抑价率公式衡量IPO抑价程度,并加入相关控制变量,建立审计质量与IPO抑价的多元回归模型,探究审计质量与IPO抑价相关性。为了进一步探究审计质量对新股发行价以及上市首日收盘价的不同影响,分别以发行价和上市首日收盘价为因变量,建立审计质量与新股发行价、审计质量与上市首日收盘价的回归模型,对两个模型回归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在我国创业板市场IPO前审计质量与IPO抑价呈显着负相关关系,即高审计质量有利于降低IPO抑价率;同时发现,IPO审计质量与二级市场的上市首日收盘价的相关性强于与一级市场发行价的相关性,说明审计质量主要通过影响二级市场投资者的决策与行为,从而最终影响IPO抑价率。以此提出政策建议:加快推进落实注册制,建立市场化的定价机制;优化注册会计师执业环境,提高注册会计师责任;积极引导投资者,鼓励理性投资;进一步加强我国证券市场的制度建设。与同类成果相比,此次研究在解释变量及其替代变量的选择上有所突破和创新,选择了审计质量作为研究IPO抑价现象的影响因素,并以盈余管理水平对其衡量,丰富了对我国创业板市场IPO抑价现象的研究。

杜峥平[7](2016)在《我国企业首次公开募股定价监管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当前经济正面临着建国以来少有的错综复杂的局面,经济增速的换档期、结构调整的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的消化期组成了当前“三期叠加”的阶段性经济特征,体现在市场则表现为实体经济的萎靡不振。而新股发行市场的火爆和我国实体经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新股不败的神话在我国资本市场得到了完美的诠释,是什么原因导致了在经济下行期我国一级市场高涨的投资情绪,引起了学界广泛的关注。本文以当前“三期叠加”的特殊经济时期和当下资本市场现状为背景,针对IPO定价监管问题进行研究。随着我国发行制度改革的推进,近几年来基于注册制改革下的定价问题研究逐渐增多,通过阅读大量的文献发现,国内学者针对定价问题的研究多基于定价衍生的问题进行数理分析,仅在结论及政策建议部分加入了监管视角的制度改革建议,与本文研究的视角差别较大。除少数期刊对于定价监管问题进行浅析外,以规制和监管为视角的系统性定价研究几乎难寻踪迹,本文主要以法经济学中法律金融理论和政府规制经济学为分析视角,研究基于制度供给和监管效率的一级市场定价问题,即如何通过合理的制度供给和监管导向将IPO抑价控制在合理的区间。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第一,对国外成熟市场的IPO定价监管经验进行了分析总结。美国拟上市企业采取累计投标询价制度的定价方式完成IPO,流程包括构建IPO顾问团队、尽职调查、辅导登记、定价发行等多个环节,构成其定价监管体系最为重要的环节是其信息披露制度的适度供给;德国采取的预发行制度对IPO定价体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交易价格在IPO询价之前确定,承销商定价权限受到市场约束和法制监管,提高了IPO定价的准确性,增加IPO定价过程的信息对称性,构成德国高效率定价监管体系的核心制度是其丰富的市场定价制度供给,通过预发行制度改善了投资氛围,浓重的理性投资氛围使得资本市场资源配置能力大幅度提升;日本IPO定价监管体制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注册制改革辅以强有力的处罚尺度,准入门槛的降低及违规成本的提升保障了日本的监管部门顺利的将其监管重心从事前监管向事中及事后监管转移,大幅度的降低了监管成本,提升了监管的效率。第二,总结了我国IPO定价监管制度供给失衡造成的影响。主要包括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对投资者的影响、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对承销商的影响和对金融诚信体系的影响五个方面。IPO定价监管供给失衡对资本市场的影响包括:新股发行上市稀释资本市场容量,使广大中小投资者利益受损。对投资者的影响包括被动错位定价导致投资决策失误,二级市场流通后股价下跌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对上市公司的影响包括,打破上市公司公平竞争的融资平台,违规发行人损坏上市公司的公共形象;对承销商的影响包括,促使承销商为保障新股发行成功,主观提升新股抑价率,作为因信息不对称而对机构投资者可能产生损失的补偿,进而形成权力寻租;对金融诚信体系的影响包括,保荐机构的监督职能弱化,威胁监管诚信,承销商破坏买卖双方诚信基础,其他中介机构使基础信息失真。第三,通过随机前沿方法(SFA)对新股定价的影响因素和定价效率进行了实证分析。在财务影响因素方面,新股的盈利能力(EPS)始终对于其发行价格的制定有着明显的影响作用,新股的每股净资产(BPS)和资产负债率指标(ADR)对于发行价格呈现出了负相关的关系。在发行影响因素方面,发行公司的总股本(TSB)、市场整体环境(MKT)和每股发行费用(IPOF)与新股定价正相关,新股发行规模(IPON)与新股定价之间呈现出负相关关系。在2006-2015年的全样本新股发行定价的效率分析中,随机前沿方法(SFA)得到的新股发行定价效率为83.63%,说明我国一级市场的发行定价制度改革取得了阶段性的胜利,现行的累计投标询价制是具备效率的。第四,利用博弈论的纳什均衡理论对IPO定价监管的制度供给和博弈方的策略选择进行了分析。在IPO的发行人及其承销商选择低抑价发行概率ξ确定的情况下,监管部门选择实施提供制度适度供给策略的可能性与额外监管成本C成反比,与发行市场平稳时监管部门受到好评和奖励的收益λ和发行市场动荡时监管部门受到处罚的成本ω成正比,且C<λ+ω。在我国新股发行制度的监管方面,对于监管部门的考核与监督机制相对薄弱。首先,监管部门履职的透明度较低,公众无法从监管部门主动披露的信息了解监管的成本与效率;其次,拟发行的新股数量庞大,所属行业分类各异,监管部门的履职难度较大,额外监管成本C较高;再次,监管部门因其隶属关系使得其工作人员薪酬基本上固化,业绩考核与激励措施很难有机的结合,这使得履行监管职责的主要实施主体缺乏履职积极性,尽职监管(制度适度供给)的概率要远小于渎职(制度供给不足)。所以当前IPO定价监管的博弈均衡主要是第二种均衡,即监管部门采取制度供给不足的监管行为,而发行人及其承销商则进行高抑价发行。第五,通过案例分析找出目前监管体系存在的通病。通过对宏达经编发行案例分析可以发现监管部门出台的各种“窗口指导”和宏观调控手段反映了监管体系战略层面的问题。定价监管问题仅仅是监管大局中的一个点,而对于资本市场全局的把控才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出发点。多年来,资本市场的监管政策,无论是频繁叫停IPO、印花税的调整还是抑价率上限、熔断机制的建立都属于治标不治本的制度供给,监管制度出台的动因始终是为解决过去或当下市场中的突出矛盾,而缺乏对于资本市场的宏观布局。这种“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监管方式很容易造成“按下葫芦浮起瓢”的尴尬局面。因此,针对资本市场的监管制度供给应该以预防为主,将改革战略和策略拿到同样的高度上来。同时,案例中也反映了信息披露制度的漏洞,发行人利用制度漏洞采取不完全披露的策略使得一级市场过渡到二级市场后市盈率的大幅度降低导致投资者利益严重受损。第六,提出了我国加强IPO定价监管的可行性对策。发行制度改革方面,通过市场化的发行方式降低原有发行方式对于定价效率的制约;在信息披露制度强化方面,通过证券法的修订,提升信息披露的地位、披露内容的质量要求和加大违规披露的处罚尺度,并将监管重心从事前向事中和事后方向倾斜;在监管途径拓展方面,建立地方政府信息核查及披露机制,探索行业协会定价监管路径;在监管信息化推进方面,开发IPO定价网络信息系统,并关联中介机构诚信信息系统。通过监管战略上的调整-制度框架及法律制度的规定为灵魂,以监管渠道的全方位拓宽为辅制度供给方可以从根本上将我国资本市场的定价体系完善。

张如欣[8](2016)在《我国IPO抑价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认为首发上市的新股一般具有在市场上表现良好,产生超额收益的现象,在全球资本市场中都或多或少的存在着这种抑价现象。对于IPO高抑价的成因,学者对此解释不一,至今还没有统一的答案。而IPO高抑价水平会对发行人、承销商、资本市场以及国民经济带来种种不利影响,所以本文对新股抑价率的特征及影响因素的研究有现实意义。通过手工收集相关股票数据,运用Excel列表和作图的方式,比较分析三大交易板块、六大行业板块的新股首发上市抑价率特征,以及新股上市后一段时间内的价格走势特征,使用实证分析的方法对影响我国A股新股抑价率的因素做出假设和实证检验。得出的结论是:此次IPO重启后,影响新股抑价的四个因素分别为实际募集资金净额、中签率、上市首日的市场回报率和百度指数。实际募集资金净额和中签率与抑价成反比,上市首日的市场回报率和百度指数与抑价成正比。从实证结果可以看出,发行上市的规模、市场环境、投资者的关注与情绪,都对我国新股首次公开发行抑价产生了重大影响。除此以外,发行市盈率的限制也是造成抑价程度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最终,从完善政策的角度为解决我国新股高抑价这一现象提供方案,并且也从投资者的角度出发,为参与打新的投资者提供投资方向。

李欢欢[9](2015)在《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对IPO抑价影响研究 ——基于自主配售政策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IPO抑价是指新股发行价格远低于上市首日价格,一般认为,机构投资者参与到新股的定价过程中会改善新股的抑价问题。自2005年我国对新股发行定价机制进行改革后,新股定价采用询价制度,机构投资者参与到新股的发行过程中。询价制度的实施改变了新股的定价方式,机构投资者通过初步询价以及累计投标询价阶段对新股定价产生重大影响,新股的发行价格以及抑价程度受机构投资者在网下询价阶段的报价行为的影响。国内文献衡量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主要采用参加网下询价机构投资者家数、网下超额认购倍数等宏观变量指标。本文在此基础上,采用参加网下询价过程的机构投资者数量以及机构投资者获配新股数量来衡量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同时考虑自主配售政策的实施对机构投资者行为产生的影响。利用网下询价阶段的具体报价数据分析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对IPO抑价的影响,探讨如何更好地激励机构投资者披露股票价格真实信息从而降低IPO抑价程度,提高市场资源配置效率。本文选取2014年1月至2015年3月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A股市场上市的公司作为样本,通过参数检验与非参数检验、相关性分析以及多元回归分析研究机构投资者网下报价行为对新股发行抑价程度的影响,并检验自主配售政策的实施对机构投资者的报价行为的影响。本文的研究结果显示:参加询价的机构投资者家数增加,新股抑价程度会上升,机构投资者在询价过程中采取共同压低报价的策略;自主配售政策的实施降低了机构投资者数量对IPO抑价影响的程度,机构投资者压低报价的程度降低,新股抑价程度降低; “赢者诅咒”理论在我国现阶段并不适用,自主配售政策的实施并没有有效激励信息优势机构投资者披露股票价格的真实信息,新股的抑价程度没有明显降低。在此基础上,本文还进行了稳健性检验增强实证结果的说服性。本文的研究结论表明自主配售政策的实施有助于承销商利用数量歧视工具对机构投资者进行激励,降低新股的抑价程度,同时也建议证券监管机构进一步放开自主配售权,并增强对机构投资者与承销商的监管力度。

梁颖琳[10](2013)在《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研究》文中认为新股发行抑价,即新股发行首日在二级市场的收盘价系统性的高于其发行价的现象一直是现代金融领域中令学者们关注的重要问题。与新股发行后长期弱势、新股发行的热市现象并称新股发行的三大异象。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相比较,这三个新股发行的异象在我国资本市场中都具有不同于国外成熟市场的特点,这就使得中国股票市场中的新股发行行为似乎更是谜中之谜。我国股票市场属于新兴市场,它脱胎于计划经济,目前正处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历史过程当中。在这个过程中,一些历史的、社会的因素使得我国的股票市场形成了很多不同于国外成熟市场甚至一些新兴市场的特点,比如:市场管理具有浓重的政府管制色彩;市场环境充斥弥漫着投资者的非理性气息;在成熟市场被视为匪夷所思的所谓中国特色现象等等。针对新股发行的三大异象,本文选择的主要研究对象是我国的新股抑价现象,即在我国股票市场中,新股上市后首日收盘价格系统性的高于一级市场上新股发行定价的现象。此外,本文中也选取了一些创业板样本进行了新股长期弱势的实证研究,希望藉此可以有助于新股抑价率水平的研究,从而佐证说明我国新股抑价率的来源和产生原因。而对于新股热市现象,由于在本论文所研究的时间范畴内,我国新股发行上市并没有实现完全的市场化决定体系,仍然有着很强的审批气息,虽然有“扎堆”上市的情况,但并不属于真正意义上的IPO热市现象,故本文研究未予涉及。为了提高我国新股的定价效率,管理层对新股发行的监管方式以及新股发行的定价方式进行了诸多尝试:对于新股发行的监管方式先后经历了不规范管理阶段、审批制,核准制等等;新股的定价方式也经历了从市盈率严格管制到放松的多次变动。到2005年,我国的新股发行活动开始使用累计投标询价的定价方法,随后数年监管部门大幅度放开新股发行的审批闸门,我国股票市场的新股上市数量和融资额在一段时期内持续居于世界首位,这些市场化的尝试能否真正从根本上消除我国新股定价无效率的状况?能否有助于减轻或缓解新股发行抑价的异象呢?本论文对这些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并提出了个人见解。除此以外,中国资本市场上近些年还发生了很多有可能影响新股抑价率水平的事件,本文也试图对这些事件给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率水平带来的影响进行分析。比如,2009年我国创业板市场建立,其上市公司由于各方面条件尤其是上市条件的不同,具有相对独特的标准,因此在一些方面异于主板,使得创业板新股的抑价规律可能不同于主板市场。再比如,近年来我国股市IPO数量及融资额大幅提升,长期居于全球首位,与此相对应的却是A股市场在全球股票指数涨幅排行中垫底。另外,股市扩容速度过快、新股“三高”现象严重、二级市场持续低迷、新股破发已成常态,等等。基于此,本文将以2006年—2012年在沪深两地发行上市的1121只新股为样本,对于中国股票市场的IPO抑价异象和现行发行定价机制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研究,并试图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对以上的问题作出初步解释。本文的主要创新点:1、将IPO抑价现象分为来源于一级市场和来源于二级市场的两个部分来进行分析,利用数理统计和随机前沿分析的方法测度了我国IPO抑价现象在一级市场和二级市场上的存在性。并定性的比较了多个来源于不同时期、不同次级板块的数据样本组的抑价来源和程度的不同。2、本文根据我国资本市场的特点,认为我国较国外成熟市场偏高的IPO抑价很大程度是由于我国的新股发行制度造成的。并结合了近些年来新出现的中小企业板和创业板样本进行分析和比较,从财务指标和投资者情绪指标等不同角度建立了多个计量模型,试图多方位、较全面的在微观机制上描述中国IPO抑价的来源和影响因素。论文共分为以下七个部分:第一章,绪言。介绍了我国股票市场IPO异象的研究背景,阐述对中国IPO异象研究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给出本文的研究目标,概括文章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以及文章结构。此外还介绍了研究中使用的主要方法和创新点。第二章,文献综述。对理论界涉及IPO定价效率和发行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类梳理和归纳总结。介绍了国外学者所着的多种解释IPO抑价现象的理论,同时也介绍了近些年来国内学者对我国IPO抑价现象研究的诸多观点。第三章,IPO定价理论及发行制度概述。主要梗概介绍了IPO定价理论以及世界上一些主要国家和地区的有代表性的IPO发行制度,同时对我国的股票市场发行制度与IPO定价制度的发展演变进行了描述和分析。第四章,我国IPO抑价程度分析及利用SFA方法分解新股抑价。首先对我国股市各个板块在各个时期的新股平均抑价率水平进行了统计分析,之后对新股抑价的来源进行分解,将其分解为来源于一级市场发行定价的无效率和来源于新股首日在二级市场上通过交易产生的收盘价格无效率两个部分。本章利用随机前沿方法研究我国一级市场上的定价效率和一级市场定价的主要影响因素,二级市场上定价效率的研究则在后面的章节进行。本章利用随机前沿方法研究的样本时期为2006年到2012年,所得到的实证结论正好可以与前人获得的2005年以前样本组的研究结果进行比较。本章所获得的实证结果表明,在我们所研究时期(2006-2012)的中国一级市场的发行定价行为已经与之前的时期(2006年以前)有所不同,我国新股的一级市场定价在某些特定的时期和特定的板块也开始出现了故意压低定价的现象。如果中国资本市场如同前人的研究结果那样不存在一级市场上发行价格系统性被低估,那么我们的研究就自然逻辑演进至中国异常高IPO抑价主要源自于二级市场的错误定价。在本文中虽然发现在某些时期一级市场上也出现的定价无效率,但是仍然认为二级市场上的定价无效率是新股抑价的主要来源。而一级市场上的定价无效率也会对整个抑价水平产生影响,正如我们发现存在一级市场定价无效率的中小板市场,在平均抑价率方面也明显高于主板和创业板。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国股票市场的不断发展,在不同的时期我国资本市场上新股的抑价率水平,以及抑价率的来源地组成成分和比例都在不断的变化。本章试图通过对各个时期市场情况和监管政策变化的分析,来对实证结果进行解释。第五章,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在第四章中我们对新股抑价率的来源进行了分解,并利用随机前沿方法研究了其中来源于一级市场的部分,本章我们将利用二级市场上投资者非理性的假设,选取投资者情绪指标,构建多元回归方程来研究新股抑价率来源于二级市场的部分。我们利用前人提出的发行抑价二级市场来源的非理性解释框架,尝试从IPO抑价产生的微观机制上来描述投资者情绪与中国IPO高抑价之间的关系,。在传统的财务指标的基础上,设计情绪指标,利用实证研究测度出其对于我国新股发行抑价率的解释力度,并利用这一实证结果来推演我国二级市场上参与新股首日交易的投资者的行为特性,并分析不同板块不同时期的多个样本组,研究各个市场主体显现出不同行为方式的原因。本章按照市场情况的变化,大致将全部样本按照时间分为2006到2008年上市的新股样本组,和2009到2012年间上市的样本组,分别研究在不同时期内新股抑价率的影响因素的变动情况,并结合我国在这一时间段内推出的政策,研究各时期我国新股抑价的来源以及主要影响因素的变化情况及其原因。第六章,中国股市IPO抑价次类研究。在第四章的研究中可以发现,2009年到2012年的样本组显现出了不同于以往的研究结果,这当然是由多种因素共同影响所致。我们认为在这些因素当中,创业板的建立也对我国新股发行活动的统计结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对于新产生的创业板新股这一样本组进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研究我国抑价率的来源和投资者在一级市场以及二级市场上的行为方式规律,也有利于考察为何我国资本市场的新股抑价率在不同板块表现出不同的特征。本章继续利用随机前沿模型对我国A股各个次级板块的一级市场定价效率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利用含有情绪指标的多元回归模型研究各个板块抑价率程度与投资者情绪以及其他主要影响因素的关系。由于创业板在我国资本市场中地位的特殊性,本章首先对我国创业板的特点、其与主板的区别、中国创业板现存的异常现象进行了描述。除此之外,本章还研究了创业板IPO后持有期的市场表现:如果非理性理论能够解释中国异常高IPO抑价,那么一个潜在的推论点就是最初的超额收益会被后来的价值回归所抵消,新股表现出长期弱势现象,即其后持有期收益显着跑输于市场指数或同类可比上市公司的现象。最后采用日历时间法测度了中国创业板新股长期弱势效应的强度,并与同时期的主板新股的长期弱势现象进行了比较。第七章,本文结论以及政策建议。本章对全文所探讨的在当前中国股市IPO高抑价环境下,如何改善IPO询价机制问题的主要研究结论做了概括性的总结。并在此基础上,对如何提高我国股市IPO定价效率的问题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

二、论新股抑价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新股抑价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1.2.1 制度有效性的衡量标准研究
        1.2.2 制度有效性的影响因素研究
        1.2.3 股票市场制度研究
        1.2.4 国内外研究评析
    1.3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4 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之处
        1.4.1 可能的创新点
        1.4.2 不足之处
第2章 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相关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2.1 基本概念界定
        2.1.1 股票与股票市场
        2.1.2 股票市场制度
        2.1.3 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2.2 新制度经济学对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理论分析
        2.2.1 制度的基本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功能界定
        2.2.2 交易费用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成本测度
        2.2.3 制度变迁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演变的路径依赖
        2.2.4 包容性制度理论与股票市场制度创新的包容性
    2.3 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评价标准
        2.3.1 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评价
        2.3.2 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评价
第3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与美国股票市场制度比较
    3.1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产生与发展
        3.1.1 诱致性制度变迁引致中国股票市场的产生
        3.1.2 强制性制度变迁推动中国股票市场的发展
    3.2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功能定位
        3.2.1 股票市场制度功能的一般论述
        3.2.2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功能演进
    3.3 美国股票市场制度与中美股票市场制度比较
        3.3.1 美国股票市场制度
        3.3.2 中美股票市场制度比较
第4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分析
    4.1 股票市场制度安排的普适性与包容性分析
        4.1.1 政府主导与市场均衡的冲突
        4.1.2 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的冲突
    4.2 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有效性分析
        4.2.1 监管层与被监管者博弈模型
        4.2.2 监管职能弱化导致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低效
    4.3 股票市场制度对参与主体的约束力分析
        4.3.1 信息不对称与上市公司违规行为频发
        4.3.2 短期利益效应与中介服务机构诚信缺失
        4.3.3 先验信念与投资者投资行为偏差
    4.4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应然有效性分析小结
第5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检验——股票市场基本功能效率评价
    5.1 筹资-投资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5.1.1 股票市场筹资-投资功能效率评价方法
        5.1.2 中国股票市场筹资功能效率评价
        5.1.3 中国股票市场投资功能效率评价
    5.2 资本定价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5.2.1 中国股票发行市场资本定价功能效率评价
        5.2.2 中国股票交易市场资本定价功能效率评价
    5.3 资本配置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5.3.1 股票市场资本配置功能效率衡量标准
        5.3.2 中国股票市场行业维度资本配置效率评价
        5.3.3 中国股票市场地区维度资本配置效率评价
    5.4 中国股票市场基本功能效率评价小结
第6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然有效性检验——股票市场衍生功能效率评价
    6.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6.1.1 指标选择与数据来源
        6.1.2 中国股票市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功能效率评价
    6.2 分散风险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6.2.1 研究方法
        6.2.2 中国股票市场分散风险功能效率评价
    6.3 信息传递功能效率与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
        6.3.1 指标选取与模型设定
        6.3.2 中国股票市场信息传递功能效率评价
    6.4 中国股票市场衍生功能效率评价小结
第7章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评价与提升建议
    7.1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评价
    7.2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的提升建议
        7.2.1 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创新的路径选择
        7.2.2 提高中国股票市场制度实施机制执行力度
        7.2.3 强化中国股票市场制度约束力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未来研究展望
    8.1 研究结论
    8.2 未来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新发行制下科创板上市公司IPO定价研究 ——基于承销商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方法与研究内容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内容
    1.3 本文的创新点
第2章 文献综述与理论基础
    2.1 询定价制度的发展
    2.2 IPO定价理论
        2.2.1 IPO抑价的概念
        2.2.2 IPO抑价理论
    2.3 机构投资者研究
    2.4 承销商理论
第3章 我国新股发行机制概述
    3.1 新股发行机制概述
    3.2 我国新股发行制度演变过程
        3.2.1 监管制度
        3.2.2 承销商制度
    3.3 我国新股定价制度变迁
    3.4 科创板新股发行机制概述
第4章 科创板IPO抑价因素分析
    4.1 科创板IPO抑价影响因素分析
        4.1.1 承销商因素
        4.1.2 发行价格
        4.1.3 发行时的市盈率
        4.1.4 上市首日上证指数涨跌幅
        4.1.5 募集资金规模
        4.1.6 行业分类
    4.2 总结
第5章 科创板IPO定价效率实证分析
    5.1 研究设计
        5.1.1 构建承销商声誉度量模型
        5.1.2 样本选取及来源
        5.1.3 变量的定义
    5.2 实证分析:承销商声誉对抑价的影响
        5.2.1 模型构建与假设
        5.2.2 描述性统计和相关性检验
        5.2.3 多元回归分析结果
    5.3 长期价格变动率统计
第6章 实证结论及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相关建议
        6.2.1 建立承销商执业评价体系
        6.2.2 建立承销商奖惩机制
        6.2.3 完善信息披露机制
        6.2.4 健全科创板相关制度
参考文献
致谢

(3)投资者关注度对A股IPO抑价的影响 ——以东方财富股吧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方法及研究框架
        1.2.1 研究方法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创新点与不足
        1.3.1 研究创新点
        1.3.2 研究不足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IPO抑价研究现状
        2.1.1 基于信息不对称的理论研究
        2.1.2 基于行为金融学的理论
    2.2 投资者关注度概念
        2.2.1 投资者关注度概念
        2.2.2 投资者关注代理变量选取
    2.3 网络论坛信息对投资者关注的衡量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研究假设与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数据来源与样本选取
        3.2.1 数据来源
        3.2.2 样本选取
    3.3 变量选取
        3.3.1 因变量的选取
        3.3.2 解释变量的选取
        3.3.3 控制变量的选取
    3.4 模型构建
第四章 IPO抑价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模型变量相关性分析
    4.3 模型回归分析
    4.4 逐步回归优化模型
    4.5 异方差检验
    4.6 稳健性检验
    4.7 实证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及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4)分销策略对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勘设股份首次公开发行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方案设计
    四、创新点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我国A股上市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发展沿革
    第一节 首次公开发行制度背景
        一、行政审批制
        二、核准制
        三、询价制
        四、注册制过渡
    第二节 首次公开发行市场概况
        一、新股发行基本情况
        二、新股上市表现
第二章 分销策略与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理论基础与逻辑关联
    第一节 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理论基础
        一、首次公开发行定价效率
        二、首次公开发行抑价
    第二节 分销策略与首次公开发行抑价逻辑关联
        一、承销商声誉对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的作用
        二、分销策略对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的作用
第三章 分销策略对首次公开发行抑价影响:实证分析
    第一节 研究设计
        一、模型设计
        二、变量选取
        三、数据来源与处理
    第二节 实证检验
        一、描述性统计
        二、相关性分析
        三、实证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稳健性检验
第四章 勘设股份首次公开发行的背景介绍
    第一节 勘设股份首次公开发行背景
        一、政策驱动
        二、PPP模式助力
    第二节 勘设股份基本信息
        一、公司介绍
        二、股权结构
        三、经营情况
    第三节 勘设股份首次公开发行实施过程
        一、发行基本情况
        二、上市发行流程
第五章 勘设股份首次公开发行分析
    第一节 首次公开发行定价效率分析
        一、首次公开发行定价方法
        二、基本财务情况分析
        三、首次公开发行定价分析
    第二节 承销商—广发证券分析
        一、承销商介绍
        二、承销商声誉分析
        三、承销商承销能力分析
    第三节 分销策略分析
        一、上市表现分析
        二、询价过程分析
        三、配售过程分析
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主要结论
    二、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5)上市首日限价、限市盈率政策对新股抑价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方法
    1.4 创新点与不足
        1.4.1 本文创新点
        1.4.2 本文不足之处
2.文献综述与理论解释
    2.1 关于IPO抑价的研究
        2.1.1 国外关于IPO抑价的理论解释和文献
        2.1.2 国内关于IPO抑价的文献
    2.2 关于新股中长期弱势的研究
        2.2.1 新股中长期弱势的理论解释和国外研究
        2.2.2 新股中长期弱势的国内研究
    2.3 文献评述
3.研究假设与模型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研究设计
        3.2.1 样本与数据
        3.2.2 变量选择
        3.2.3 模型设计
4.实证分析
    4.1 主要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4.1.1 对总体样本的描述
        4.1.2 对分组样本的描述和检验
    4.2 关于IPO抑价以及开板后表现的分析
        4.2.1 基于上市实际首日超额收益率即IPO抑价的分析
        4.2.2 基于上市公司开板以后一年内超额收益率的分析
        4.2.3 稳健性检验
5.结论与展望
    5.1 研究结论
    5.2 政策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审计质量与IPO抑价相关性研究 ——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证据(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2.1 研究内容
        1.2.2 研究方法
    1.3 研究思路
        1.3.1 研究逻辑
        1.3.2 研究框架
2 文献回顾
    2.1 审计质量替代指标
        2.1.1 以事务所声誉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
        2.1.2 以盈余管理水平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
        2.1.3 以审计费用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
        2.1.4 以审计意见作为审计质量的替代变量
    2.2 IPO抑价
        2.2.1 国外IPO抑价理论
        2.2.2 国内IPO抑价理论
    2.3 审计质量与IPO抑价相关性
        2.3.1 正相关
        2.3.2 负相关
    2.4 文献评述
3 理论基础
    3.1 IPO抑价理论基础
    3.2 审计质量理论基础
4 研究设计
    4.1 研究假设
    4.2 研究样本与数据来源
    4.3 研究变量选取与说明
    4.4 模型设计
5 实证分析
    5.1 描述性统计
    5.2 审计质量与IPO抑价相关性分析
    5.3 审计质量同发行价和上市首日收盘价相关性分析
6 总结与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政策建议
    6.3 创新与不足
参考文献
致谢

(7)我国企业首次公开募股定价监管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关于定价监管核心问题的研究综述
        1.2.2 关于IPO定价监管的研究综述
    1.3 本文的研究方法与结构安排
        1.3.1 本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3.2 研究框架与结构安排
    1.4 本文的创新点、不足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1.4.1 本文的创新点
        1.4.2 本文研究的不足
        1.4.3 未来研究的方向
第2章 本文应用的相关制度及理论概览
    2.1 IPO定价的相关制度
        2.1.1 固定价格发行制
        2.1.2 统一价格拍卖制
        2.1.3 累计投标询价制
        2.1.4 混合定价机制
    2.2 新股发行定价估值模型
        2.2.1 现金流预测折现模型
        2.2.2 经济增加值估值模型
        2.2.3 相对估价模型
    2.3 博弈论与纳什均衡
        2.3.1 博弈论的理论基础
        2.3.2 纳什均衡论
    2.4 资本市场监管的相关理论
        2.4.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4.2 公共物品理论
        2.4.3 资本市场监管的必要性理论
第3章 发达资本市场IPO定价监管现状及启示
    3.1 美国IPO定价监管机制
        3.1.1 美国资本市场概况及特点
        3.1.2 美国IPO上市流程概述
        3.1.3 美国定价监管制度及对我国的启示
    3.2 德国IPO定价监管机制
        3.2.1 德国IPO预发行制度
        3.2.2 预发行市场对IPO定价监管的影响
        3.2.3 预发行制度对我国的启示
    3.3 日本IPO定价监管机制
        3.3.1 日本IPO定价机制演变
        3.3.2 日本IPO定价监管制度
        3.3.3 日本IPO定价监管对我国的启示
第4章 我国IPO定价监管的现状、问题及影响
    4.1 我国IPO定价及监管现状
        4.1.1 信息披露制度
        4.1.2 累计投标询价制度
        4.1.3 新股发行核准制度
    4.2 我国IPO定价监管中存在的问题
        4.2.1 一级市场中的突出问题
        4.2.2 二级市场中的突出问题
        4.2.3 政府监管体系中的突出问题
    4.3 IPO定价监管制度供给不足造成的影响
        4.3.1 对资本融资市场的影响
        4.3.2 对投资者的影响
        4.3.3 对上市公司的影响
        4.3.4 对承销商的影响
        4.3.5 对金融诚信体系的影响
第5章 IPO定价效率及定价监管分析
    5.1 IPO定价效率的实证分析
        5.1.1 SFA研究方法
        5.1.2 研究变量的设定
        5.1.3 SFA实证分析
        5.1.4 关于SFA分析结果的讨论
    5.2 IPO定价监管的博弈分析
        5.2.1 监管部门行为特征及分析
        5.2.2 IPO定价监管的博弈特征
        5.2.3 IPO定价监管制度供给的博弈分析
        5.2.4 基于纳什均衡的策略选择分析
    5.3 IPO定价监管的案例分析
        5.3.1 样本的选择
        5.3.2 兔宝宝案例分析
        5.3.3 宏达经编案例分析
        5.3.4 暴风科技案例分析
        5.3.5 案例分析小结
第6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6.1 研究结论
    6.2 我国IPO定价监管的政策建议
        6.2.1 改革发行制度
        6.2.2 强化信息披露制度
        6.2.3 拓宽监管途径
        6.2.4 推进监管信息化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8)我国IPO抑价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2.3 文献综述评述
    1.3 研究思路、内容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及结构
        1.3.3 研究方法
    1.4 特色与不足
2 新股抑价与上市后价格走势的特征
    2.1 新股抑价特征
        2.1.1 新股总体与各交易板块的抑价特征
        2.1.2 新股抑价的行业差异
    2.2 新股上市后股价转折点出现的时间规律
        2.2.1 交易板块差异
        2.2.2 行业差异
    2.3 小结
        2.3.1 抑价率特征小结
        2.3.2 新股上市后价格走势小结
3 新股抑价的影响因素分析
    3.1 相关理论
    3.2 被解释变量
    3.3 解释变量
    3.4 提出假设
    3.5 IPO抑价回归分析
        3.5.1 样本选择
        3.5.2 构建模型
        3.5.3 回归结果及分析
4 研究结论及相关建议
    4.1 研究结论
    4.2 相关建议
        4.2.1 政策建议
        4.2.2 投资者建议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后记

(9)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对IPO抑价影响研究 ——基于自主配售政策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1.2.1 国外文献综述
        1.2.2 国内文献综述
    1.3 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2 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对IPO抑价影响的理论分析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机构投资者
        2.1.2 IPO抑价
        2.1.3 承销商自主配售权
    2.2 理论基础
        2.2.1 信息不对称理论
        2.2.2 博弈论
    2.3 中国新股发行制度演变过程
3 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对IPO抑价影响的研究设计
    3.1 研究假设
    3.2 变量选取与模型建立
        3.2.1 变量选取
        3.2.2 模型建立
    3.3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4 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对IPO抑价影响的实证分析
    4.1 描述性统计
        4.1.1 全样本描述性统计
        4.1.2 不同行业主要变量描述性统计
        4.1.3 不同上市地点描述性统计分析
        4.1.4 机构投资者报价差异描述性统计分析
    4.2 参数检验和非参数检验
    4.3 相关性检验
    4.4 回归结果与分析
        4.4.1 机构投资者数量对IPO抑价影响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4.4.2 自主配售政策下机构投资者数量对IPO抑价影响回归结果分析
        4.4.3 机构投资者获配新股数量差对IPO抑价影响的回归结果与分析
    4.5 稳健性检验
        4.5.1 稳健性检验——行业
        4.5.2 稳健性检验——市场气氛
        4.5.3 稳健性检验——承销商声誉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图目录
表目录
1 绪言
    1.1 研究的背景、意义和目的
    1.2 研究的内容和结构安排
    1.3 研究的方法
    1.4 研究的创新点
2 IPO抑价相关理论和文献综述
    2.1 IPO定价理论模型
        2.1.1 收益贴现模型
        2.1.2 市盈率定价模型
        2.1.3 股权价值增加额模型
    2.2 国外IPO抑价研究的文献综述
        2.2.1 利用信息不对称理论解释IPO抑价的文献
        2.2.2 利用政策制度决定理论解释IPO抑价的文献
        2.2.3 利用所有权分散理论解释IPO抑价的文献
        2.2.4 利用行为金融学理论解释IPO抑价的文献
    2.3 国外IPO定价模型相关文献
    2.4 国内IPO抑价研究文献综述
3 中外主要IPO发行机制比较研究
    3.1 国外IPO发行机制
        3.1.1 世界各国使用的IPO机制
        3.1.2 累计投标询价方式
        3.1.3 固定价格发行机制
        3.1.4 拍卖机制
        3.1.5 混合机制
    3.2 我国股票市场发行制度与IPO定价制度
        3.2.1 我国股票市场发行制度及其演变
        3.2.2 我国IPO定价制度的演变发展和中国特色的IPO询价制度
        3.2.3 对中国股票市场发行制度与IPO定价制度的评价
4 我国IPO抑价程度分析及利用SFA方法分解新股抑价
    4.1 我国IPO抑价程度分析
        4.1.1 新股发行的初始收益率
        4.1.2 中国股市新股初始收益率的时间现象及政策背景
    4.2 利用随机前沿方法(SFA)分解IPO抑价
        4.2.1 随机前沿方法
        4.2.2 利用SFA方法研究新股在一级市场上的定价效率
5 中国股票交易市场IPO抑价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5.1 IPO抑价的理性解释与非理性解释
        5.1.1 IPO抑价在理性假设下的解释
        5.1.2 IPO抑价在非理性假设下的解释
    5.2 利用非理性假设下的理论框架分析我国新股抑价
    5.3 投资者情绪影响新股抑价的理论模型
        5.3.1 LNS模型
        5.3.2 Derrien模型
        5.3.3 投资者先验乐观情绪的对新股抑价的影响
    5.4 投资者情绪与中国IPo抑价的实证
        5.4.1 数据来源
        5.4.2 抑价率指标定义
        5.4.3 指标选择
6 中国创业板设立后IPO抑价实证研究
    6.1 中国创业板的发展及异常现象
        6.1.1 创业板市场的发展意义
        6.1.2 创业板和主板、中小企业板的区别
        6.1.3 中国创业板的一些异常问题
    6.2 创业板设立后各类市场IPO抑价分析
        6.2.1 2009-2012年各板块数据统计描述
        6.2.2 2009年到2012年各板块样本的SFA和多元回归分析
    6.3 主板市场和创业板市场是否存在长期弱市现象的实证检验
        6.3.1 行为金融学的理论与新股长期弱势
        6.3.2 中国主板与创业板新股的长期表现比较研究
    结论
7 本文结论及政策建议
    7.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7.2 提高IPO定价效率的政策建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主要论文
参考文献
后记

四、论新股抑价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股票市场制度有效性研究[D]. 张璇. 吉林大学, 2020(03)
  • [2]新发行制下科创板上市公司IPO定价研究 ——基于承销商视角[D]. 陈勇硕.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2020(10)
  • [3]投资者关注度对A股IPO抑价的影响 ——以东方财富股吧为例[D]. 司维.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1)
  • [4]分销策略对首次公开发行抑价的影响机制研究 ——以勘设股份首次公开发行为例[D]. 毕世晗.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9)
  • [5]上市首日限价、限市盈率政策对新股抑价影响的研究[D]. 沈天宇. 西南财经大学, 2019(07)
  • [6]审计质量与IPO抑价相关性研究 ——来自创业板上市公司证据[D]. 王蔓琳. 西华大学, 2018(02)
  • [7]我国企业首次公开募股定价监管问题研究[D]. 杜峥平. 吉林大学, 2016(03)
  • [8]我国IPO抑价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D]. 张如欣.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2016(02)
  • [9]机构投资者报价行为对IPO抑价影响研究 ——基于自主配售政策视角[D]. 李欢欢. 大连理工大学, 2015(03)
  • [10]中国股票市场IPO抑价研究[D]. 梁颖琳. 东北财经大学, 2013(07)

标签:;  ;  ;  ;  ;  

论IPO抑价理论在我国的实际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