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物理现场数据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地球物理现场数据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一、地球物理场资料在编图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战启宁[1](2021)在《东北地区三个盆地群基底构造电性特征》文中提出近几十年来,东北地区的地质研究一直都是围绕着盆地进行展开,从最初学者们只关注于盆地的油气资源,到开始关注盆地的形成和演化,再到后来把重心放到了盆地的基底构造特征,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对盆地基底特征,断裂系统的查明,对探究盆地的形成与演化有着重要的帮助,通过对盆地的基底构造的研究,明晰盆地演化的机制,基底断裂的特征,也帮助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到基底对盆地构造演化与地层沉积的控制作用以及识别盆地的边界范围,进而指导煤矿油气等资源的勘探。中国东北地区作为我国重要的石油、煤炭开采基地之一,孕育了多个中-新生代沉积盆地,其中就以松辽盆地、三江盆地、虎林盆地和海拉尔盆地等为代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对此区域进行研究,其特殊的大地构造位置和丰富的油气资源前景使该区成为发展基础地质和石油地质理论,实现中国陆上油气勘探新区、新领域和新层系突破的重要地区之一,随着深反射地震剖面法、宽频地震反射与大地电磁测深法等的发展及应用,中国东北地区深部地球物理探测工作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并积累了丰富宝贵的资料,但由于工作时期或采集数据使用仪器不同等种种因素,导致同一地区所得到的解释结果差异较大。本文在前人研究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了收集整理,概述国内当前对东北地区几大盆地研究的现状,总结了前人在各个地区所使用的仪器与反演方法等,着重围绕着松辽盆地,大三江盆地群以及大兴安岭西盆地群进行了研究。在该研究区内共收集了东北地区40多条地球物理剖面并进行筛选,寻找出测线长度较长,并与其相交剖面较多的测线,其中包括松辽盆地6条电法剖面,大三江盆地群7条电法剖面,大兴安岭西盆地群5条电法剖面,对其剖面进行统一的处理,得到三张栅状图进行分析,同时吸取了前人对该地区的认识,进一步完成对研究区内盆地基底特征的解释工作,并得出以下结论:(1)松辽盆地从电性来看东西向呈高低高的走势,中间为大范围的低阻区域,自孙吴-双辽断裂带处东侧低阻区域范围减少,呈低阻-高阻和低阻-高阻-低阻结构,而西侧直到嫩江断裂才开始迅速呈现出高阻特征,东部相较更加缓慢。而南部断裂较多,结构也较为复杂,从电性看南部电阻远远大于北部,呈现出南高北低的特点,整个盆地的沉积盖层厚度受断裂控制明显。(2)大三江盆地群自佳木斯地块起向东南北三个方向高阻范围都逐渐减少,佳木斯地块阻值浮动小,岩石圈结构稳定,兴凯地块阻值变化不大,也较稳定,相比完达山地块上下阻值差异大,岩石圈结构不稳定。但几个地块之间都是越向东北方向,低阻范围越大,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印证了“大三江”盆地的统一性。(3)大兴安岭区域东西向整体可划分为三个构造单元:海拉尔盆地、大兴安岭和松辽盆地。海拉尔盆地东缘和松辽盆地西缘浅部呈低阻特征,大兴安岭整体呈高阻特征。海拉尔盆地东缘与大兴安岭西缘具有相近的下地壳和上地幔电性结构,可能属兴安块体。西北部南北向浅层呈高低高的阻值分布,与南部较复杂的基地特征相比,北部的额尔古纳—兴安微板块具有较稳定的岩石圈结构。

李玉森,万波,曲乐,索锐,李伟[2](2021)在《辽宁省1:10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辽宁省1:100万数字地震构造图》以ArcGIS为平台,以《1:400万中国地震构造图》和《辽宁省1:50万地质图》为底图,结合近年来1:25万、 1:20万、 1:5万地质调查新成果和城市活断层探测等有关资料,采用新方法、新规范(GB/T 36072-2018、DB/T 73-2018、GB/T 985-2015)[1-3]编制而成。图中对于辽宁地区地震活动性要素、地震构造基础条件、地层要素、主要构造要素进行了深入探讨,重点建立了42条活动断裂数据库,并增加了依兰—伊通断裂、密山—敦化断裂、金州断裂、鸭绿江断裂等研究新成果。为辽宁省地震构造研究及地震危险区划分提供参考依据。

陈艺竹[3](2020)在《松辽盆地北部隐伏断裂构造特征研究》文中指出松辽盆地内以往地质研究工作都是针对中新生代地层,随着近几年勘探工作的深入,发现盆地内石炭-二叠系地层具有良好的油气前景。本文以松辽盆地北部地区石炭-二叠系地层发育的隐伏断裂为研究对象,以重力资料为主,结合区域航磁、大地电磁及区域地质资料,厘定了深部隐伏断裂,探讨了其构造特征、形成期次以及机制。本文收集了研究区大量地球物理资料,总结了地球物理异常特征,以重磁异常为主,结合地质、钻井、地震等资料综合解释,并参考前人研究成果,取得了以下认识:(1)利用上延15km以及小波变换后的重磁异常平面图,获取研究区深部异常场特征。研究区深部构造总体上仍然呈北北东走向。根据断裂在重磁异常中的标志,初步推测研究区大致有北北东向、北西向两组断裂。(2)利用剥皮处理后的重力水平总梯度异常识别出25条切割石炭-二叠系地层的断裂,并根据电法、地震等资料获取其垂向上的特征。根据断裂的几何特征和分布关系,基本确定北西向断裂形成晚于北北东向断裂。(3)通过对东北地区晚古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情况的总结,认为研究区石炭-二叠系地质体自中生代以来受到太平洋构造域影响强烈。从中生代开始,伊泽奈崎板块沿北西向俯冲,使此时期研究区地壳处于拉张环境,NE-NNE向断裂大量发育。晚白垩世时期,太平洋板块的形成并开始向欧亚大陆漂移,改变了研究区的应力场环境,是研究区在一个左旋压扭应力的作用下发育了数条NW向大型走滑断裂。

武国朋[4](2020)在《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文中提出内蒙古集宁地区是华北克拉通北缘重要的钼多金属矿产地之一,具有较大的钼多金属矿成矿潜力。然而,该区地表所覆盖的新生代玄武岩和碎屑沉积物对成矿信息具有屏蔽和衰减作用,对进一步找矿勘查带来巨大挑战。因此,本文结合覆盖区的特点,基于研究区地质构造及成矿规律,建立了钼多金属矿找矿模型,综合地质、重磁、地球化学等多源地学数据,运用机器学习方法开展了多源找矿信息提取与成矿定量预测研究。主要取得成果如下:(1)断裂构造解译基于1:20万区域重力和航磁数据,运用位场分离及边界识别方法开展断裂构造解译,结果将覆盖区隐伏断裂及深部断裂刻画出来。同时,借助t统计量分析定量评估断裂构造对矿床产出的最佳影响域为4 km。(2)中酸性岩浆岩圈定基于地球化学主微量元素及重磁场数据,分别利用主成分分析、有监督支持向量机和随机森林方法开展中酸性隐伏岩浆岩的圈定。通过t统计量及ROC曲线对以上三种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可得,采用随机森林得到的推断岩体与出露中酸性岩体具有更好的空间对应关系,并可进一步帮助揭露隐伏花岗岩体的分布;(3)综合矿化异常提取基于专家知识获得的矿化指示元素(包括W、As、Bi、Hg、Sb、Cu、Mo、Ag、Pb、Zn、Au),在利用因子分析提取的矿化综合异常的基础上,采用能谱-面积(S-A)多重分形模型进一步将异常与背景分离,从而压制玄武岩覆盖层影响,同时突出弱缓地球化学异常;(4)基于机器学习的覆盖区矿产资源预测机器学习成矿预测中已知矿床(点)数量较少,导致预测结果准确率虽高,但实际意义指示不大。本文探索扩大负样本选取数量,然后对正样本过采样以平衡样本集,训练结果同时提高了预测准确率及成功率。正例和无标记样例(即PU算法)学习仅利用正样本标签和无标记样本数据,避免创建负样本标签带来的不确定性,因此尝试被引用到成矿预测,得到的预测结果优于传统有监督方法。多源找矿信息结果对比显示,基于过采样随机森林方法得到的成矿预测结果最优,基于此集宁地区圈定A级远景区6个,B级远景区2个,C级远景区3个,为研究区钼多金属矿下一步勘查工作提供部署建议。(5)泉子沟远景区综合地球物理评价综合重磁电震等方法,对泉子沟覆盖层区域主要地质体及构造进行勘查,并评估其找矿潜力。重磁震联合建模结果显示,该区发现一隐伏断陷盆地及三个隐伏花岗岩体,其中中部花岗侵入岩具有低阻、高极化率及较高钼异常,因此具有较好的找矿前景,且已得到部分钻孔资料验证。

陆天启[5](2020)在《月球构造遥感识别及其演化研究》文中指出月球地质构造演化是月球演化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我国月球探测的主要任务目标之一。自Apollo时代人类登月至今,月球研究取得了飞速的发展,但目前对月球地质构造演化的认识还较为浅薄和零散,尚未形成一套全面的、系统的、科学的月球地质构造演化体系。当今世界,月球的科学价值和战略意义日益突显。对月球地质构造演化的认识不仅有助于了解月球的形成、演化以及与地球的关系,而且对于太阳系的演化也具有一定的启示意义。本文通过利用已有的月球遥感探测数据和成果资料深入挖掘月球地质构造信息、解释地质构造现象,构建了一个较为合理的、科学的月球地质构造演化模式。为了确定月球存在的构造类型,基于前人对月球构造的研究,系统地总结了目前已有的月球构造名称。详细地分析了各类构造的定义、形态特征和成因机制,并对其进行了归类。针对构造分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考虑月球构造的成因和形态特征,确定了深部断裂、浅层断裂、月堑、皱脊、弯曲月溪、坑底断裂、叶状陡坎、撞击断裂、撞击坑链、火山口、穹窿、质量瘤、撞击坑和撞击盆地共14类构造类型,并建立了相应的构造解译标志。通过利用多源月球遥感数据对各类构造进行解译,并分析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皱脊、弯曲月溪、月堑、坑底断裂、火山口、穹窿和质量瘤的区域性分布特征明显,而浅层断裂和叶状陡坎表现出全球性分布的特征。月球深部断裂是研究月球早期应力场演化和动力机制的一类重要构造。利用由GRAIL重力数据计算的月球布格重力梯度数据对月球深部断裂进行了全球绘制,共计识别226条。计算了深部断裂的长度和走向等基本参数,断裂总长度为37137 km,平均长度为164 km。统计月球深部断裂在不同范围内的分布情况,表明多数断裂分布在月球的中低纬度地区,且北半球的断裂多于南半球。此外,大型月海集中区所在的纬向带断裂分布最多,断裂经向分布最多的区域为风暴洋的西侧。绘制了全球尺度和不同经纬度带的深部断裂走向玫瑰花图,总体上月球全球尺度上的深部断裂表现出NE-SW和NW-SE的优势走向,不同经度带断裂的优势走向变化不明显,但在纬度带上有显着的变化。南北半球的中纬度带和高纬度带具有相同的优势走向,分别为NE-SW和NW-SE、E-W,在低纬度带的优势走向有所差异,分别是南半球的NE-SW和NW-SE以及北半球的N-S。为了建立基于动力学机制的月球构造分类体系,具体分析了月球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内外动力地质作用的应力来源,以及在不同应力作用下产生的构造类型。月球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包括潮汐应力构造(深部断裂)、热应力构造(火山口、穹窿、质量瘤、弯曲月溪、坑底断裂、月堑、皱脊、叶状陡坎)和多应力综合作用构造(浅层断裂)。其中,热应力构造又可进一步划分为热膨胀应力构造(火山口、穹窿、质量瘤、坑底断裂)、热侵蚀应力构造(弯曲月溪)、重力沉降应力构造(月堑)和热收缩应力构造(皱脊、叶状陡坎)。外动力地质作用构造仅有撞击应力构造(撞击坑、撞击盆地、撞击断裂、撞击坑链)。以月球构造的成因和形态为主导因素,兼顾构造的全面性以及构造体系的可扩展性、可操作性原则,建立了基于动力学机制的月球构造分类体系。月陆、月海和南极-艾肯盆地的三元结构是目前对月球全球地质构造格架的认识。新近的多源月球遥感探测数据表明,在三元结构的基础上还可进一步划分出构造单元。使用月球内部的地球物理场以及表面的地球化学成分、地形和主要构造地貌数据,综合反映月球表面和深部主要结构的特征。通过综合分析月球的区域差异性,划分了月球的六大构造单元,分别是北部平原构造单元、巨型月海构造单元、月陆构造单元、月海-月陆过渡构造单元、南部山岭构造单元和南极-艾肯构造单元。不同数据划分的构造单元边界存在差异,表明不同构造单元的边界断裂具有不同的倾向和倾角。通过综合分析月球地质构造和月球构造单元演化过程,将月球地质构造演化模式分为五个阶段:(1)以内动力地质作用为主的月壳固化;(2)以外动力地质作用为主的大型盆地形成;(3)以内动力地质作用为主的月海玄武岩泛滥;(4)以内动力地质作用为主的全球收缩;(5)以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并重的稳定期。不同地质演化阶段由于主导的动力地质作用不同,具有不同的标志性地质事件且形成了独特的构造类型。本研究通过对已有月球构造的特征分析,明确了月球构造的类型。通过对月球深部断裂分布特征和早期应力特征的综合分析,推断潮汐力是月球地质演化早期阶段(45-42亿年前)的全球性应力来源。基于月球构造形成的动力地质作用,建立了月球构造分类体系。在月球地质构造演化的不同阶段,主导的动力地质作用不同,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构造单元以及不同类型的地质构造。本文构建的月球地质构造演化模式符合月球动力学的演化过程,使得月球地质构造演化的各阶段特征更加清晰。

叶睿[6](2020)在《南陵-宣城矿集区麻姑山矿田三维地质建模及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铜、铁多金属成矿带。当今中国经济水平和工业化高速发展,对金属矿产资源的消耗越来越大,与此同时随着国内的浅部矿、易识别矿的不断开采越来越少,导致我国对金属矿产资源的进口依赖度越来越大,间接威胁了我国国家战略安全,因此我国深部矿、隐伏矿的找矿工作就显得非常重要。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包含7个大型矿集区,前人丰富的研究工作已经证明了在这些大型矿集区的深部具有巨大的成矿潜力。南陵-宣城盆地位于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之中,地处铜陵矿集区以东、宁芜矿集区以南,近些年不断发现茶亭铜金矿床、麻姑山铜钼矿床等数个大中型多金属矿床表明了区域内巨大的成矿潜力,但也由于第四系地层覆盖面积大、勘探程度低等原因,这一区域的深部地质结构需要用更多更有效的勘探手段得到更清晰更准确的认识。本次研究工作针对麻姑山矿田,以先验地质信息为约束,使用重磁联合反演剖面解译的方法对覆盖麻姑山矿田全区的地质剖面进行解译,基于解译剖面建立了研究区的三维地质模型,并建立了两套验证修改流程,分别对解译剖面和三维地质模型进行了验证和修改。同时基于麻姑山铜钼矿床矿体模型和麻姑山矿田地质模型开展了三维成矿定量预测工作,并依据成矿有利程度圈定了找矿靶区。研究工作取得如下认识:(1)以先验地质信息为约束条件,使用重磁数据综合解译方法,是了解和认识区域深部地质结构的有效手段,获得剖面可以为下一步的建模工作提供基础。并利用三维建模功能对重磁联合反演解译剖面的准确性进行验证,可以有效发现解译剖面的不准确之处并对其进行修改,使解译剖面有更高的准确性。(2)利用重磁数据综合解译方法和三维地质建模方法基本确定了研究区内主要构造的形态、延展方向等信息;确定了研究区内两个主要凹陷地层的深度和厚度;确定了研究区内岩浆岩分布范围、埋深和隐伏岩株的大小与深度。(3)使用三维地球物理正演方法,可以有效的验证三维地质模型的合理性,发现三维地质模型的不准确之处。并有效的完善三维地质模型,增加三维地质模型的可信度,从而减小最终成矿预测的误差,提高找矿靶区圈定的准确性。(4)结合前人总结的研究区成矿规律与三维地质模型对于控矿地质体位置、形态的清晰显示,利用三维成矿定量预测软件对控矿指示性要素进行提取,预测出成矿潜力较大的区域并圈定了找矿靶区,可以为进一步的深部找矿勘探工作提供参考和建议。

邓震[7](2019)在《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基础地质矿产信息综合探测技术研究》文中提出浅覆盖区找矿空间巨大,传统的地质工作方法无法满足目前浅覆盖区地质矿产工作的需要。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本文从浅覆盖区探测方法技术研究入手,分析总结认为,目前浅覆盖区地质矿产探测工作的单项技术准备已经充足,但缺乏有效的综合探测技术方法应用体系。鉴于此种状况,本论文选定杜热一带浅覆盖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域,开展了包含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浅钻等多方法,多信息的综合探测技术及信息解译技术的研究。论文首先对研究区的岩石物性做了系统的分类及统计,尤其是对非常规物性认识的发现,对后续异常定性研究提供了物性基础:如研究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含有较多的磁铁矿,密度相对较大,可能引起酸性侵入岩区的相对重力高异常。在技术方面,论文对比了多种常规位场分离方法,认为匹配滤波、向上延拓分别对本区磁法及重力数据的分离效果较好。在此基础上利用改进的“骨架算法”识别和提取了研究区的物性分界线,利用重磁三维物性反演技术模拟了不同物性地质体的空间形态,并结合物性分析初步搭建了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在地质理论背景研究方面,论文利用区域20万重力数据,反演了研究区的Moho面深度,初步分析了深部界面与成矿间的关系。以成矿年代学研究为基础,分析和总结了研究区成矿背景与成矿规律,为后续工作提供了地质理论基础。以理论研究成果为指导,结合电磁、地震及浅钻数据的约束,对研究区地质-地球物理模型做了进一步详细解译:识别隐伏构造59条,详细分析了构造识别的问题并给出了初步解决方案;识别隐伏岩体37处,给出了识别标志,并分析了识别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结合构造及岩体信息,进一步将研究区划分为4个地质单元,并结合特定地质体及异常推断解译技术,初步完成研究区基岩地质图。在此基础上,对比区域成矿特征,对研究区4个主要的地质构造单元初步确立找矿方向、矿种和矿床类型。并利用浅钻化探所揭示的岩性蚀变及元素异常信息分析初步圈定了找矿2个远景区,通过与邻区已知矿床(点)综合地物化异常类比,进一步圈定了5个找矿靶区。最后,通过总结以上研究过程中获得的经验和教训,初步形成了一套针对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的一套以地球物理位场方法为主体、其他地球物理方法为约束,同时融合地球化学、浅钻等多源信息,具有穿透性的综合探测方法技术体系。

柳潇[8](2019)在《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新疆坡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铜镍储备基地,区内先后开展了多轮矿产勘查和成岩成矿规律研究,已发现有坡一超大型、坡十中型、罗东小型、坡东小型、坡三小型镍铜矿及多个镍铜矿点。目前区内已积累了大量的基础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资料,在成矿模式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进展,但目前坡北地区镍铜矿综合找矿模型的研究还是空白,进一步的找矿工作缺少理论指导。本文旨在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和多源信息综合分析的基础上,以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理论为指导,从典型矿床、坡北成矿带、新疆北山三个尺度系统总结区内镍铜矿的控矿因素和成矿规律,归纳找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构建地物化遥综合找矿模型。最后对坡北地区进行成矿远景区预测,圈定找矿靶区。研究取得主要认识及成果有:(1)坡北及邻区铜镍矿的成矿模式为“深部熔离+就地熔离多期次脉动成矿”,其控矿因素为构造和岩浆岩。岩浆岩是直接控矿因素,构造通过控岩间接控矿。(2)新疆北山地区镍铜矿的形成和分布受到区内晚石炭-二叠纪镁铁-超镁铁岩岩浆岩的控制。坡北地区找矿岩体条件为具有成矿潜力的超镁铁岩产出处,也即在找铜镍矿之前先要找到成矿超镁铁岩。主要表现为五个方面:(1)镍铜矿的矿化类型受岩浆成分控制,辉橄岩成矿最好;(2)矿体空间分布受岩浆通道控制,即矿体多产于赋矿超镁铁岩底部;(3)成矿时间受岩浆活动阶段控制,即赋矿岩相为岩浆活动最晚旋回最晚期的超镁铁岩;(4)岩浆活动的物理化学条件控制成矿,适量的地壳混染有利于成矿,成矿规模最大的坡一超镁铁岩的混染程度小于坡北杂岩体的橄榄辉长岩,大于罗东的橄榄辉长岩;(5)岩浆活动控制着成矿物质迁移分配,主要表现为岩浆中橄榄石、辉石的分离结晶导致硫饱和,同时硫化物熔离导致剩余岩浆和早期结晶橄榄石中的Ni富集到硫化物中成矿。(3)坡北地区找矿构造条件为有二级断裂产出处,具体为矿床、矿点与二级断裂的距离<10km。构造控矿主要表现为区域性构造控制成矿带的形成和分布,也即红柳河-依格孜塔格一级断裂是母岩浆上侵通道,白地洼-淤泥河二级断裂是派生岩浆的上侵通道,也是导矿容矿构造,岩浆房位于一级断裂和二级断裂的交汇处。(4)坡北地区找矿地质条件中大地构造区位条件优越。地壳深部结构反演显示,新疆北山裂谷在岩石圈地幔可导通至塔里木盆地,结合区内镁铁-超镁铁岩、暗色岩墙的岩浆源区偏向于塔里木地幔源区,显示塔里木地幔柱为区内铜镍矿母岩浆源区提供了物质和能量。(5)研究区预查阶段应以找成矿超镁铁岩为主,普查阶段以找镍铜矿体为主。相应的找镍铜矿体的地质找矿标志中直接标志有:(1)地表标志:孔雀石化、镍华或铁帽;(2)矿石类型:浸染状矿石,贯入式硫化物矿体;(3)矿物学标志:镍黄铁矿。地质找矿标志中间接标志有:(1)辉橄岩、橄榄岩发育;(2)特殊地形:杂岩体内负地形盆地;(3)地表标志:伊丁石化;(4)蚀变标志:蛇纹石化。同时,汇总坡北地区成矿岩体的判别标志:(1)成岩时期:晚石炭世-二叠纪;(2)岩体分布:与二级断裂的距离<10km;(3)侵入序次晚:较少被岩脉穿插,环形构造的边部;(4)母岩浆成分:母岩浆为高温高MgO的拉斑玄武岩;(5)岩浆混染程度为<5%;(6)岩浆硫饱和,橄榄石中Ni亏损;(7)矿物学标志:磁黄铁矿,含水矿物出现;(8)矿物化学标志:橄榄石Fo>80。(6)地球物理找矿标志为高磁异常、低重力异常、低电阻率异常,用以指示超镁铁岩。在成矿远景区预测中以找超镁铁岩主,在矿区勘探中以解析赋矿超镁铁岩的深部结构为主。物探的。(7)地球化学找矿标志为成矿元素Ni主要和Co、Cu、S、Se、Te、Bi、Fe伴生,原生晕表现为Te→Fe、Co、Cu、Ni、S、Bi→Se,其中最重要的前缘晕元素为Se,Se在地表有次生富集;Ni与Mg正相关,与Ti、Ca反相关则是受造岩矿物的组合控制;Ni与Ni/Co呈正相关性,可用Ni/Co的高值区指示高镍矿体;1:20万水系沉积物化探异常反映次生晕,可圈定成矿超镁铁岩发育的区域。(8)遥感找矿标志为遥感矿石含量反演信息,表现为高Si-指数、低高岭土矿物含量和低碳酸盐矿物含量对应于镁铁-超镁铁杂岩,杂岩体内铁染蚀变矿物含量高值区对应于超镁铁岩。(9)构建了坡北地区铜镍矿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综合找矿模型。并在综合找矿模型的指导下,结合数据驱动有价值变量筛选预测模型Elastic Net-Fuzzy WofE对坡北预测区进行成矿远景区定量预测,圈定2个A级靶区,1个B级靶区,2个C级靶区,为区内进一步找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10)此外,橄榄石的Fo-Ni演化图解显示坡一主成矿期前母岩浆中有高Ni熔体的加入,这是坡一成矿规模相对大的关键。

魏嘉曦[9](2019)在《四川昔格达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昔格达断裂位于中国南北地震带西南边缘,川滇块体内部,是一条以左旋走滑为主的大型断裂。目前有关于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性及成因机制等问题的论证尚不充分。故本文将以昔格达断裂为研究对象,通过构造地貌学、板块运动学及地球物理学等技术方法,探究昔格达断裂晚第四纪以来的活动特性、成因机制以及与川滇块体活动之间的关系等。本文调研了大量前人研究资料以及区域背景资料,进行了充分的室内和室外工作。根据沿线地质、地貌情况,结合年代样品、探槽、电法勘探、现代构造应力场、GPS速度场等综合分析,取得以下几点认识:(1)昔格达断裂走向大致呈NNW向,断面总体倾向东,沿线多处可见断断裂剖面裂断错晚更新世—全新世地层的现象,为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总体表现为以左旋走滑为主,并兼具挤压逆冲的运动特征。以新九为界,昔格达断裂分为南段和北段(包括东支和西支)。昔格达断裂南段(新九—江边段)晚更新世以来的平均水平滑动速率约为0.4mm/a,垂直滑动速率约为0.3mm/a。对于昔格达断裂北段东支,海塔村探槽分析表明该断层错断了全新统的湖相沉积层,最新一次地震事件时间在240±30a BP。对于昔格达断裂北段西支断裂,该断裂露头的断层泥TL测年为85600±7000 a。(2)基于对昔格达断裂的断裂空间展布、相关地貌和断裂活动性的空间差异的分析,本文对昔格达断裂进行了分段:在新九附近断裂出现明显的分岔,呈东西两支向北延伸。以新九为界,可将昔格达断裂分为北段(包括东支和西支)和南段。西支为晚更新世活动断裂;东支为全新世活动断裂;南段为全新世活动断裂。(3)根据昔格达断裂的区域应力场和川滇块体的GPS速度场,对昔格达断裂晚第四纪活动的成因机制进行分析,获得以下结论:(1)昔格达断裂所处区域的现代构造应力场,以北北西—南南东向水平主压应力和北东东—南西西向水平主张应力为特征。昔格达断裂在此构造应力场的背景下,展现了以左旋走滑为主,并兼具逆冲的运动特征。(2)由于受到高原隆升带来的自西向东的挤压以及华南板块的阻挡作用,川滇块体表现为SE方向逃逸和顺时针旋转的运动特征。昔格达断裂在此块体活动背景下,表现出左旋走滑兼挤压逆冲的活动特征。

孙凯[10](2018)在《巴里坤盆地地质填图中地球物理信息综合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覆盖区地质填图是新世纪以来国内外地质调查工作的重点领域,其目标是获取覆盖层以及下伏基岩的地质信息,包括基岩面的起伏、基岩面的地质结构、覆盖层的内部构成等。如何开展这项工作一直是地学界讨论的热点。开展覆盖区地质填图试点工作,有利于探索和创新现代地质填图理论和方法,形成一套相应的地质调查技术标准规范和填图技术方法体系。地球物理探测是覆盖区地质填图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手段。本文结合中国地质调查局“1:5万板房沟、小柳沟、伊吾军马场、口门子幅地质填图试点项目”的目标任务,基于在研究区获取的各种地球物理资料,围绕盆地内部新生代覆盖层结构、基岩属性及其构造、地下水资源等地质目标,开展了地球物理信息提取、融合及应用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论文利用地表地质填图获取的地层、构造等信息,以及物性统计分析的结果,分析了盆地内地球物理异常可能的成因。结合巴里坤盆地构造背景及其构造演化历史,利用区域重磁和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刻画了盆地构造格架,显示该山间断陷盆地构造走向为北西向,盆地南北两侧基底凹陷区均发育厚度较大的新生代沉积层,大规模的岩浆岩主要产于基岩深处。论文的主要工作及成果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通过对重磁异常线性信号的识别与提取,结合大地电磁、高密度电法和浅层地震资料解释成果,确定了盆地内断裂构造的展布,并将断裂构造进行了分类,即主干断裂、基底断裂和新生代活动断裂。通过分析认为,主干断裂与盆地的形成有关,基底断裂分布与基岩出露区构造特征具有较高的契合性,新生代活动断层则反映了新生代覆盖层的沉积特点。(2)通过提取大地电磁电阻率反演结果中第四系沉积层与古-新系沉积层的厚度信息,结合岩石物性统计结果和钻孔岩芯揭露,对重力异常进行二维约束正演模拟,获得基底地层的密度结构。参考研究区及南北两侧基岩出露区地层分布和构造特征,推测新生代覆盖层下伏基岩主要为奥陶系和石炭系地层,岩性以砂岩、砾岩为主。(3)巴里坤盆地第四系与第三系沉积层结构特征,是本文研究的重点。论文以大地电磁、高密度电法、浅层地震等反演结果以及钻孔岩芯所揭示的第四系沉积厚度信息为控制,基于重力异常数据反演得到剖面第四系的沉积层厚度,综合已知信息与反演结果获得研究区第四系沉积层厚度分布。在此基础上,将第四系相对第三系密度差异产生的重力响应去除,简化密度结构模型,并利用大地电磁电阻率结构对基岩起伏进行约束,对重力异常进行二维正演模拟获得沉积层与基底的等效密度差分布,进而反演获得了研究区基岩起伏。新生代沉积层的分布主要受控于区域性的左旋走滑构造运动环境,反映了研究区新生代的多次隆升过程。(4)从覆盖区含水层的水文地质信息出发,结合高密度电法所揭示的浅层电性结构和水井资料,对研究区含水层的分布及潜水面的埋深等进行了评估。(5)对航磁数据和地表磁数据进行了多种方法的二维和三维处理,结合大地电磁电性结构特征,获得了研究区深部隐伏岩体的空间分布和磁性变化特征。由隐伏岩体与周缘岩浆岩的空间位置关系,可以推测隐伏岩体可能为早二叠世侵入岩,磁化率的差异则可以通过研究区晚古生代的构造演化历史得到合理的解释。重磁资料与剖面地球物理资料可以相互补充和相互验证,从而综合揭示覆盖层和基岩地质结构与构造信息,对覆盖区开展地质填图工作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尤其是,利用点(地质露头、钻孔、水井等)控制线(地震、电磁、电法等)、再由线控制面(重力与磁法等)、最后由岩石物性与地质理论等先验信息进行约束,可以在减少地质填图成本的前提下提高填图质量以及填图效率。

二、地球物理场资料在编图工作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地球物理场资料在编图工作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东北地区三个盆地群基底构造电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松辽盆地研究现状
        1.2.2 大三江盆地群研究现状
        1.2.3 大兴安岭西盆地群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成果
    1.5 论文结构
第2章 大地电磁测深原理与反演方法
    2.1 大地电磁测深
    2.2 二维反演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研究区构造背景
    3.1 研究区构造背景
    3.2 研究区测线布设状况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研究区基底构造电性特征
    4.1 松辽盆地基底构造电性特征
    4.2 大三江盆地群基底构造电性特征
    4.3 大兴安岭西盆地群基底构造电性特征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论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辽宁省1:10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前言
1 编图及说明
2 地震活动性要素
3 地震构造基础条件
4 地层要素
5主要构造要素
4主要地震构造的认识
5 结语

(3)松辽盆地北部隐伏断裂构造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断裂构造研究方法
        1.2.2 地球物理勘探的应用
        1.2.3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大地构造位置
    2.2 区域构造背景
        2.2.1 区域构造演化
        2.2.2 构造变形特征
    2.3 区域地层特征
        2.3.1 新生界
        2.3.2 中生界
        2.3.3 上古生界
        2.3.4 前石炭纪地层
    2.4 岩浆活动
        2.4.1 加里东期岩浆活动
        2.4.2 海西期岩浆活动
        2.4.3 印支期岩浆活动
        2.4.4 燕山期岩浆活动
        2.4.5 喜山期岩浆活动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区域重力异常
        2.5.2 区域航磁异常
    2.6 岩石物性特征
        2.6.1 研究区岩石物性综合特征
        2.6.2 目标层物性特征
第三章 隐伏断裂在地球物理场上的响应
    3.1 利用地球物理资料解释断裂构造的原理
        3.1.1 利用重磁异常研究隐伏断裂
        3.1.2 利用电法剖面识别隐伏断裂的原理
    3.2 隐伏断裂在重力异常中的显示
        3.2.1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3.2.2 深部断裂构造在重力异常场中的响应
    3.3 隐伏断裂在隐伏断裂在航磁(ΔT)异常中的显示
        3.3.1 航磁(ΔT)化极Za异常特征
        3.3.2 深部断裂在航磁 Za 化极异常中的响应
    3.4 电法剖面中的断裂显示
第四章 隐伏断裂的厘定与特征分析
    4.1 划分断裂的依据
    4.2 断裂推断结果
    4.3 主干断裂特征简述
        4.3.1 NE-NNE向断裂
        4.3.2 NW向断裂
    4.4 断裂展布规律与形成期次
第五章 研究区隐伏断裂形成机制与构造演化
    5.1 晚古生代以来的板块运动
    5.2 断裂的形成机制
        5.2.1 北东-北北东向断裂形成机制
        5.2.2 北西向断裂形成机制
    5.3 构造演化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科研成果

(4)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区域矿产预测的研究现状
        1.2.2 机器学习在矿产勘查中的研究现状
        1.2.3 研究区以往地质工作程度
        1.2.4 存在的主要问题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点
2 研究区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1.1 太古宇
        2.1.2 古生界
        2.1.3 中生界
        2.1.4 新生界
    2.2 区域岩浆岩
        2.2.1 侵入岩
        2.2.2 火山岩
    2.3 区域构造
    2.4 区域地球物理
        2.4.1 岩石地球物理特征
        2.4.2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典型矿床与找矿预测模型
        2.6.1 区域金属矿产
        2.6.2 主要成矿类型
        2.6.3 控矿要素
        2.6.4 找矿预测模型
3 机器学习
    3.1 无监督学习
        3.1.1 主成分分析
        3.1.2 因子分析
    3.2 有监督学习
        3.2.1 支持向量机
        3.2.2 随机森林
    3.3 半监督学习
    3.4 性能评估
4 覆盖区成矿要素提取与预测
    4.1 断裂构造解译
        4.1.1 重磁场处理方法
        4.1.2 重磁构造推断
        4.1.3 矿床点与断裂构造的空间关系分析
    4.2 中酸性隐伏岩浆岩圈定
        4.2.1 数据预处理
        4.2.2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中酸性岩体推断
        4.2.3 基于有监督方法的中酸性岩体推断
        4.2.4 中酸性岩体推断结果评价
    4.3 覆盖区矿化综合异常信息提取
        4.3.1 数据预处理
        4.3.2 基于因子分析模型的综合信息提取
        4.3.3 基于S-A多重分形模型的综合信息提取
5 基于机器学习的覆盖区矿产资源预测
    5.1 训练模型的构建
    5.2 基于有监督学习的多源找矿模型
        5.2.1 基于有监督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
        5.2.2 基于过采样有监督模型的多源信息集成
    5.3 基于PU半监督算法的多源找矿模型
    5.4 多源找矿信息结果对比评价
    5.5 成矿远景区圈定以及级别划分
6 泉子沟成矿远景区综合地球物理研究
    6.1 泉子沟地质及矿床地质
    6.2 重磁构造分析
    6.3 二维反射地震
    6.4 重磁震联合二度半建模
    6.5 泉子沟找矿潜力评估
7 结论
    7.1 主要认识
    7.2 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月球构造遥感识别及其演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科学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月球探索历史回顾
        1.2.2 月球构造分类研究现状
        1.2.3 构造单元划分研究现状
        1.2.4 月球构造演化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与论文结构
    1.4 小结
第2章 月球遥感数据
    2.1 LRO数据
        2.1.1 LROC影像
        2.1.2 LOLA地形数据
    2.2 GRAIL数据
        2.2.1 月球布格重力异常数据
        2.2.2 月壳厚度数据
    2.3 Lunar Prospector数据
    2.4 小结
第3章 月球构造遥感识别与特征分析
    3.1 月球遥感图像处理
    3.2 构造类型特征分析
    3.3 月球构造解译标志
        3.3.1 线状构造
        3.3.2 环形构造
    3.4 月球构造分布特征
        3.4.1 线状构造
        3.4.2 环形构造
    3.5 小结
第4章 月球深部断裂重力提取及空间分布
    4.1 GRAIL重力数据处理
    4.2 深部断裂解译标志及其特征参数计算
    4.3 空间分布特征
        4.3.1 长度分布特征
        4.3.2 走向分布特征
    4.4 小结
第5章 月球构造应力分析与分类体系建立
    5.1 深部断裂应力源分析
        5.1.1 潮汐应力
        5.1.2 热膨胀应力
    5.2 内动力地质作用构造
        5.2.1 潮汐应力作用构造
        5.2.2 热应力作用构造
        5.2.3 多应力综合作用构造
    5.3 外动力地质作用构造
    5.4 月球构造分类体系
        5.4.1 月球构造分类体系建立原则
        5.4.2 月球构造分类体系
    5.5 小结
第6章 月球构造单元划分
    6.1 镁指数计算与数据处理
        6.1.1 月球镁指数计算
        6.1.2 数据处理
    6.2 基于多源遥感数据的构造单元划分
        6.2.1 基于地球物理特征的月球构造单元
        6.2.2 基于地球化学特征的月球构造单元
        6.2.3 基于地形和构造特征的月球构造单元
        6.2.4 基于融合图像特征的月球构造单元
    6.3 月球构造单元特征分析
        6.3.1 构造单元区域特征
        6.3.2 构造单元边界差异
    6.4 小结
第7章 月球地质构造演化模式
    7.1 月壳固化(4.50-4.23 Ga)的内动力地质作用阶段
    7.2 大型盆地形成(4.23-3.80 Ga)的外动力地质作用阶段
    7.3 玄武岩泛滥(3.80-3.60 Ga)的内动力地质作用阶段
    7.4 全球收缩(3.60-3.16 Ga)的内动力地质作用阶段
    7.5 全球稳定(3.16 Ga至今)的内外动力地质作用并重阶段
    7.6 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工作与结论
    8.2 论文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6)南陵-宣城矿集区麻姑山矿田三维地质建模及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背景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基于重磁数据的综合地质解译
        1.2.2 三维地质建模
        1.2.3 三维成矿预测
        1.2.4 研究区研究现状
    1.3 存在问题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地质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构造
        2.1.2 地层
    2.2 南陵-宣城盆地地质概况
        2.2.1 构造
        2.2.2 地层
    2.3 麻姑山矿田地质概况
        2.3.1 地层
        2.3.2 构造
        2.3.3 岩浆岩
    2.4 典型矿床
        2.4.1 矿区地层
        2.4.2 矿区构造
        2.4.3 岩浆岩
        2.4.4 变质作用与热液蚀变
    2.5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5.1 研究区重力场特征
        2.5.2 研究区磁场特征
        2.5.3 地质体物性划分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1 基于重磁数据的综合地质解译方法
    3.2 三维地质建模方法
    3.3 三维成矿预测方法
第四章 基于重磁数据的剖面综合地质解译
    4.1 先验地质约束
    4.2 剖面范围及地质体单元
    4.3 重磁联合反演
    4.4 重磁反演结果
第五章 三维地质建模与地质解译结果优化
    5.1 三维地质建模
        5.1.1 三维矿体模型
        5.1.2 三维地质模型
    5.2 基于三维地球物理正演的地质解译结果优化
        5.2.1 初次结果与实测对比验证
        5.2.2 三维模型修改
第六章 三维成矿预测与靶区圈定
    6.1 麻姑山矿床成矿规律
    6.2 三维成矿预测及找矿靶区
        6.2.1 三维成矿预测
        6.2.2 找矿靶区圈定
第七章 结论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活动及成果情况

(7)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基础地质矿产信息综合探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 本文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及成矿规律研究
    2.1 杜热地区地质背景
    2.2 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
    2.3 岩石物性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地球物理方法与数据预处理
    3.1 区域场与局部场划分
    3.2 物性边界信息提取
    3.3 地质体空间形态信息提取
    3.4 小结
第四章 研究区基岩地质填图
    4.1 隐伏构造信息提取
    4.2 隐伏岩体信息提取
    4.3 地质单元划分与特定地质体推断解译
    4.4 小结
第五章 研究区找矿预测
    5.1 研究区成矿地质单元划分
    5.2 找矿远景区预测
    5.3 技术方法体系集成
    5.4 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8)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一、基本情况
    二、学术论文
    三、获奖、专利情况
    四、研究项目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来源、研究目的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岩浆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现状
        1.2.2 研究区成岩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1.2.3 成矿预测研究及镍铜硫化物矿床勘查现状
        1.2.4 新疆哈密北山地区地质工作现状
        1.2.5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内容、思路与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完成实物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成矿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寒武纪地层
        2.1.2 下古生界
        2.1.3 上古生界
        2.1.4 新生界
    2.2 区域构造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3.3 大规模暗色岩脉
    2.4 区域地球物理背景
        2.4.1 区域重力特征
        2.4.2 区域航磁特征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6 区域矿产
第三章 坡北典型镍铜硫化物矿床特征
    3.1 坡一、坡十镍铜硫化物矿床
        3.1.1 坡一镍铜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3.1.2 坡十镍铜硫化物矿床地质特征
        3.1.3 坡一坡十矿床地球物理特征
        3.1.4 坡一镍铜矿地球化学特征
    3.2 红石山镍铜硫化物矿床
        3.2.1 矿区地质特征
        3.2.2 矿体地质特征
        3.2.3 矿石特征
        3.2.4 矿区蚀变及风化特征
        3.2.5 成矿期次和成矿阶段
        3.2.6 红石山矿区地球物理特征
        3.2.7 红石山镍铜矿地球化学特征
    3.3 新疆北山镍铜矿成岩成矿特征分析
        3.3.1 赋矿岩体的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3.3.2 赋矿岩体的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3.3.3 赋矿岩体的矿物地球化学特征
        3.3.4 矿体的结晶温度特征
    3.4 小结
第四章 坡北成矿带综合找矿信息分析
    4.1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与成矿地质构造背景分析
        4.1.1 区域重力分解与地质分析
        4.1.2 区域航磁分解与地质分析
        4.1.3 重磁反演结果佐证
    4.2 新疆北山镍铜矿岩浆侵位通道分析
        4.2.1 罗东-坡北杂岩带深部岩浆通道分析
        4.2.2 红镍山-红石山岩带岩浆通道分析
        4.2.3 新疆北山岩浆通道对镍铜成矿作用的控制
    4.3 坡北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4.4 坡北成矿带地球物理特征及其成矿条件解译
        4.4.1 坡北地区重力特征
        4.4.2 坡北地区航磁特征
    4.5 坡北成矿带水系沉积物地球化学特征
        4.5.1 元素共生组合规律分析
        4.5.2 单元素异常
        4.5.3 组合异常
    4.6 坡北成矿带遥感地质信息分析
        4.6.1 遥感数据
        4.6.2 遥感线环构造解译
        4.6.3 遥感矿物含量提取
    4.7 小结
第五章 坡北地区镍铜矿成矿预测
    5.1 镍铜矿的控矿因素
        5.1.1 构造控矿
        5.1.2 岩浆岩控矿
    5.2 坡北地区成矿远景区预测
        5.2.1 坡北成矿带区域综合找矿模型
        5.2.2 成矿远景区预测
    5.3 坡北铜镍矿矿区深部成矿预测
        5.3.1 坡北镍铜矿矿区综合找矿模型
        5.3.2 坡北镍铜矿矿区深部预测
第六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1
附图2

(9)四川昔格达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与选题依据
    1.2 研究现状
        1.2.1 活动构造研究现状
        1.2.2 昔格达断裂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研究思路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1.4 主要工作量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2.2 区域新构造运动特征
    2.3 区域地形地貌特征
    2.4 区域地层与岩浆岩概况
        2.4.1 地层概况
        2.4.2 岩浆岩概况
    2.5 区域地球物理场特征
        2.5.1 布格重力异常特征
        2.5.2 航磁异常特征
        2.5.3 地壳结构特征
第3章 昔格达断裂构造地貌特征
    3.1 昔格达断裂总体构造地貌情况
    3.2 昔格达断裂沿线典型构造地貌特征
    3.3 昔格达断裂空间展布情况
第4章 昔格达断裂活动性分析
    4.1 昔格达断裂滑动速率分析
        4.1.1 滑动速率计算方法
        4.1.2 典型断裂剖面分析
        4.1.3 小结
    4.2 昔格达断裂古地震分析
        4.2.1 探槽技术方法
        4.2.2 海塔村探槽
        4.2.3 小结
    4.3 昔格达断裂浅地表地质结构分析
        4.3.1 地球物理方法概述
        4.3.2 高密度电法和电测深分析
        4.3.3 小结
    4.4 昔格达断裂分段活动特征
第5章 昔格达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成因分析
    5.1 昔格达断裂的晚第四纪活动特点
    5.2 昔格达断裂与元谋断裂的对比分析
    5.3 昔格达断裂所在区域现代构造应力场分析
    5.4 昔格达断裂受川滇块体活动影响
    5.5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10)巴里坤盆地地质填图中地球物理信息综合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巴里坤盆地研究现状
        1.2.2 覆盖区地质调查现状
        1.2.3 地球物理信息综合应用研究
    1.3 论文研究目标和内容
    1.4 论文取得的成果及创新点
        1.4.1 论文取得的成果
        1.4.2 论文创新点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区域地质概况
        2.1.1 地层
        2.1.2 构造
        2.1.3 岩浆岩
        2.1.4 钻孔
        2.1.5 岩石物性
    2.2 区域地球物理概况
    2.3 小结
第三章 地球物理方法与数据处理
    3.1 引言
    3.2 地面重力测量
    3.3 地面高精度磁测
    3.4 大地电磁测深
    3.5 高密度电法
    3.6 浅层地震
    3.7 小结
第四章 覆盖区线性构造特征提取
    4.1 基于重磁异常数据的线性构造提取
        4.1.1 线性特征提取方法原理
        4.1.2 计算结果
    4.2 构造特征揭示及分析
        4.2.1 多尺度边缘检测
        4.2.2 电-震剖面构造特征揭示
        4.2.3 构造特征分析
    4.3 小结
第五章 覆盖区地质结构特征
    5.1 基底地层单元划分
    5.2 研究区沉积厚度估计
        5.2.1 密度界面反演基本原理
        5.2.2 第四系沉积层厚度估计
        5.2.3 古-新近系沉积层厚度反演
        5.2.4 巴里坤盆地新生代沉积厚度变化的含义
    5.3 覆盖层含水层特征分析
    5.4 小结
第六章 覆盖区隐伏岩体分布特征
    6.1 隐伏岩体三维形态
        6.1.1 三维欧拉反褶积
        6.1.2 Tilt梯度
        6.1.3 三维磁化率成像
    6.2 二维正演模拟
        6.2.1 磁性体参数估计
        6.2.2 二维磁异常建模
    6.3 地质意义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四、地球物理场资料在编图工作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东北地区三个盆地群基底构造电性特征[D]. 战启宁. 吉林大学, 2021(01)
  • [2]辽宁省1:100万地震构造图编制与分析[J]. 李玉森,万波,曲乐,索锐,李伟. 华南地震, 2021(01)
  • [3]松辽盆地北部隐伏断裂构造特征研究[D]. 陈艺竹. 河北地质大学, 2020(05)
  • [4]基于机器学习的集宁浅覆盖区钼多金属矿成矿预测与评价[D]. 武国朋.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20(04)
  • [5]月球构造遥感识别及其演化研究[D]. 陆天启. 吉林大学, 2020(08)
  • [6]南陵-宣城矿集区麻姑山矿田三维地质建模及成矿预测[D]. 叶睿. 合肥工业大学, 2020(02)
  • [7]准噶尔北缘浅覆盖区基础地质矿产信息综合探测技术研究[D]. 邓震.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9
  • [8]新疆坡北地区镍铜硫化物矿床综合找矿信息分析与成矿预测[D]. 柳潇. 中国地质大学, 2019(02)
  • [9]四川昔格达断裂晚第四纪活动性研究[D]. 魏嘉曦. 成都理工大学, 2019(02)
  • [10]巴里坤盆地地质填图中地球物理信息综合应用研究[D]. 孙凯. 中国地质大学, 2018(07)

标签:;  ;  ;  ;  ;  

地球物理现场数据在测绘工作中的应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