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分析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分析

一、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朱文静,田涛,王韶颖,陶晓峰[1](2022)在《28例中耳副神经节瘤影像学分析》文中提出目的分析和评价中耳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和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中耳副神经节瘤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其中20例行高分辨率CT(HRCT)检查,5例行CT增强扫描,27例行MRI检查,22例行DSA检查。结果 28例患者中,男16例,女12例,发病年龄14~73岁,平均37.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搏动性耳鸣和听力下降。影像学上,CT骨窗显示颈静脉孔及其周围骨质侵蚀性破坏,边缘毛糙(95%)。增强CT和MRI可见软组织肿块,增强后呈明显强化(100%)。MRI平扫T1WI和T2WI可见典型的"盐-胡椒征"(85.2%)。肿瘤平均表观扩散系数(ADC)值为0.97×10-3mm2/s(n=18)。时间信号强度曲线(TIC)呈"速升流出"型(94.4%)。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1H-MRS)可见胆碱峰(77.8%)。DSA表现为富血供肿瘤染色(100%),最常见的供血动脉为咽升动脉(54.5%),其次为枕动脉(45.5%)。结论 HRCT及MRI应作为中耳副神经节瘤常规影像学检查,特别是MRI功能成像对鉴别诊断很有帮助。DSA对栓塞和手术治疗有很大帮助。

刘诗娴[2](2021)在《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我院48例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进行分析,提高咽旁隙肿瘤的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指导治疗方案和手术入路的选择。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20年04月蚌医一附院影像科和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诊断并手术的咽旁隙肿瘤患者48例。36例患者术前行CT检查(其中8例单独行CT检查,28例患者同时行CT、MRI检查),40例患者术前行MRI检查(其中12例单独行MRI检查,28例患者同时行CT、MRI检查),结合影像学特点初步明确肿瘤来源,并根据肿瘤影像学特点对其性质进行判断,并统计其与术后大体病理的符合率。并根据肿瘤影像学特点对经口径路与经颈径路术中出血、术后疼痛、手术并发症进行比较。结果CT和MRI检查有助于判断肿瘤的来源、位置、大小、边界以及与周围重要解剖结构的关系。诊断方面CT联合MRI检查较单独行CT检查符合率高(?2=7.365,P=0.007);CT联合MRI检查较单独行MRI检查符合率高(?2=6.160,P=0.013)。治疗方面经口径路与经颈径路术中出血、术后疼痛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口径路与经颈径路并发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T或(和)MRI的检查可初步明确肿瘤的性质、所在部位及来源,影像学作为一种无创检查对咽旁隙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同时对治疗方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具有临床指导价值。经口径路在减少术中出血、减轻术后疼痛方面较经颈径路有优势。

任嘉杰,林江[3](2019)在《67例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方法选择及有效性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通过对67例咽旁肿瘤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患者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检查等方面,来确定并评估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方法的有效性。方法选择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收治的成人原发性咽旁间隙肿瘤患者67例,其中,39例为神经源性肿瘤,25例为唾液腺肿瘤,3例为颈动脉体瘤。通过常规体检、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成像、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fine needle aspiration,FNAC)及活组织检查方法,结合肿瘤的性质、大小、位置及手术方法进行综合评估。结果 67例患者中,术前症状包括颈部肿块、咳嗽、声音嘶哑、咽异物感等。影像学检查发现涎腺肿瘤大部分位于茎突前间隙,而所有神经源性肿瘤均位于茎突后间隙,间叶组织肿瘤发生的部位两者都有。术前行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及组织学检查诊断符合率达到80.55%。结论术前临床表现、影像和组织学诊断对手术切口路径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手术方法的选择取决于咽旁肿瘤的起源组织,精确选择手术方法有利于肿瘤的完整切除,减少并发症的产生。

谢菲[4](2019)在《咽旁间隙肿瘤病理类型与影像、临床特性关系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总结不同病理类型咽旁间隙肿瘤的影像及临床表现特性,为更为准确的术前诊断及评估提供依据,为治疗提供帮助。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2年1月2018年10月就诊我院耳鼻喉科及血管外科106例咽旁间隙肿瘤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44例,女性62例,从发病到住院时间3天40年,年龄975岁,平均49.88±14.79岁,本组106例咽旁间隙肿瘤共有97例影像学资料,其中有79例CT平扫+增强,4例CT平扫,52例MRI平扫;9例影像学资料失访。本研究主要对比(1)良性、恶性肿瘤相关临床资料;(2)涎腺源性肿瘤相关临床资料;(3)神经鞘膜瘤相关临床资料;(4)副神经节瘤相关临床资料;(5)前间隙和后间隙来源肿瘤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和对相关问题进行讨论。结果:咽旁间隙肿瘤最高发的年龄为4060岁。在比较后发现病理分类与临床表现及影像学特征间的规律:(1)良性肿瘤较恶性肿瘤更常出现于女性、肿物边界清楚,良恶性肿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恶性肿瘤较良性肿瘤更常出现于男性,发生淋巴结肿大、出现神经相关表现、肿物包绕颈内/外动脉概率更高,良恶性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涎腺源性肿瘤更少出现阳性临床表现,更常出现边界不清、凸入咽腔、最大横径于口咽,更不易包绕颈内/外动脉及使颈内、外动脉移位,涎腺源性肿瘤和非涎腺源性肿瘤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神经鞘膜瘤影像学中更常出现边界清楚、处于茎突后间隙、与腮腺关系不密切,无包绕颈内/外动脉、无血管流空影发生率较高,神经鞘膜瘤与非神经鞘膜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副神经节瘤较非副神经瘤更常出现阳性临床表现及出现局部压迫症状,与腮腺关系不密切、包绕颈内/外动脉、颈内外动脉距离增宽、颈内/外动脉移位、出现血管流空影、最大径于颅底/喉咽、未凸入咽腔、茎突无移位,双侧发生率较高,副神经节瘤和非副神经节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6)茎突前间隙肿瘤较茎突后间隙肿瘤更易凸入咽腔、更不易包绕颈内/外动脉及使颈内外动脉距离增宽、颈内/外动脉移位发生率较高,茎突前、后间隙肿瘤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咽旁间隙肿瘤以副神经节瘤多见,其次为神经鞘膜瘤,多为中老年发病,临床表现以局部压迫表现多见。涎腺源性肿瘤发生于茎突前间隙,常突入咽腔,颈内/外动脉可向后移位;神经鞘膜瘤多边界清晰,不同神经来源的肿瘤颈部血管移位有各自的特点及影像表现;副神经节瘤均出现局部压迫表现,其中颈静脉球瘤较常出现神经相关症状,不同类型副神经节瘤血管移位方向也有不同规律及其他不同的影像特征。正确认识病史及辅助检查中的规律,有助于咽旁间隙肿瘤的术前评估及确定治疗方案。

张鹏[5](2016)在《颈动脉间隙病变的MS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文中研究表明目的 :探讨颈动脉间隙(carotid space,CS)病变的MSCT诊断与鉴别诊断。方法 :对25例CS病变患者行MSCT检查,采用MPR、MIP、VR、CPR等CTA处理,并对其影像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神经源性肿瘤11例(神经鞘瘤8例、神经纤维瘤2例、颈动脉体瘤1例),淋巴源性病变12例(淋巴结转移瘤10例、淋巴瘤1例、化脓性淋巴结炎1例),囊性病变2例(腮裂囊肿2例)。各类病变的MS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神经源性肿瘤使颈动静脉向外或前外侧移位;淋巴结病变使颈动静脉向内或前内侧移位;颈动脉体瘤使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鳃裂囊肿对颈动静脉有轻度推压作用。结论:MSCT可准确定位CS病变部位,结合多种图像后处理手段,可对大部分孤立性病变作出准确诊断。

张莎[6](2013)在《颈部非实质性器官原发肿瘤的CT及MRI影像学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颈部非实质性器官原发肿瘤的CT与MRI影像学特征,提高影像学认识。材料和方法回顾性分析与总结我院51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颈部非实质性器官原发肿瘤的CT及MRI影像学特点。从颈部肿瘤发生的位置、瘤体大小、瘤体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瘤体密度/信号与增强模式、颈部血管改变等方面来分析不同种类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对照颈部非实质性器官原发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与病理诊断结果,分析诊断符合率及误诊率较高的原因,促进影像学诊断水平的提高。结果51例肿瘤包括神经鞘瘤19例,颈动脉体瘤8例,神经纤维瘤5例,淋巴管瘤6例,横纹肌肉瘤4例,血管肉瘤2例,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2例,粘液性纤维母细胞肉瘤、肌纤维母细胞瘤、平滑肌肉瘤和恶性周围神经鞘膜瘤各1例,畸胎瘤1例。颈部肿瘤发病年龄及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1例肿瘤,瘤体位于颈前区2例,颈外侧区48例,颈后部1例。颈部神经源性肿瘤、淋巴管瘤及肉瘤形态、边界、密度/信号特点及强化方式等,经统计学分析,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神经源性肿瘤32例,瘤体呈类圆形26例(26/32),边界清楚27例(27/32),密度/信号均匀23例(23/32);淋巴管瘤6例,瘤体呈分叶状6例(6/6),边界清楚5例(5/6),密度/信号均不均匀(6/6);肉瘤11例,瘤体呈分叶状8例(8/11),边缘模糊10例(10/11),密度/信号不均匀6例(6/11)。神经鞘瘤、颈动脉体瘤及神经纤维瘤瘤体形态、CT平扫密度及强化程度,三者间差异经统计学分析有统计学意义。神经鞘瘤19例,瘤体呈类圆形18例(18/19),其中13例行CT扫描,呈低密度13例(13/13),增强扫描11例,轻度强化1例,中度强化10例;颈动脉体瘤8例,瘤体呈类圆形5例(5/8),其中6例行CT扫描,平扫呈等密度6例(6/6),6例均行增强检查,均重度强化;神经纤维瘤5例,瘤体呈类圆形3例(3/5),其中4例行CT平扫及增强检查,平扫均呈低密度,增强扫描轻度强化1例(1/4),中度强化2例(2/4),重度强化1例(1/4)。本组51例瘤体均经手术切除,术后将病理结果与术前CT及/或MRI检查结果对照,相符合27例,准确率仅为52.9%,其中淋巴管瘤(6/6)、颈动脉体瘤(7/8)诊断符合率较高;神经鞘瘤19例误诊7例(7/19),误诊为淋巴结肿大3例,淋巴管瘤2例,颈动脉体瘤、血管瘤各1例;神经纤维瘤5例均误诊(5/5),其中误诊为淋巴管瘤/囊肿3例,腮腺囊腺瘤及蜂窝织炎各1例。结论颈部非实质性器官原发肿瘤主要发生于颈外侧区,以神经源性肿瘤最常见,其次为肉瘤,神经源性肿瘤多为良性神经鞘瘤。CT平扫时,神经鞘瘤呈低密度,颈动脉体瘤呈等密度,增强扫描前者呈轻中度强化,后者呈重度强化且颈总动脉分叉部呈杯状扩大,是其鉴别诊断要点。淋巴管瘤发生于小儿,瘤体大,边界清楚,见多发间隔,囊性部分密度均匀,且瘤体多向颈外侧膨隆,极少向口咽部推压。经手术切除,术后将病理结果与术前CT及/或MRI检查结果对照,准确率仅为52.9%,其中淋巴管瘤、颈动脉体瘤诊断符合率较高;神经鞘瘤常误诊为淋巴结肿大、淋巴管瘤、颈动脉体瘤、血管瘤;神经纤维瘤全部误诊,误诊为淋巴管瘤/囊肿、腮腺囊腺瘤及蜂窝织炎。

郝大鹏,满凤媛,王振常,徐文坚,梁熙虹,崔久法,陈光利,杨本涛[7](2010)在《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文中提出目的探讨位于颈动脉间隙的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发生于颈动脉间隙的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CT、MRI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表现。其中颈动脉体瘤8例,神经鞘瘤8例。6例颈动脉体瘤和5例神经鞘瘤患者接受CT平扫;所有患者均接受MR平扫和增强扫描;4例颈动脉体瘤和2例神经鞘瘤患者接受DSA检查。结果CT表现:①6例颈动脉体瘤为分叶状软组织肿块影,呈与周围肌肉组织等密度改变;2例累及颈静脉孔者可见颈静脉孔扩大,边缘不规则、虫蚀状骨质破坏。②5例神经鞘瘤为卵圆形或梭形软组织肿块影,呈与周围肌肉组织等或低混杂密度改变;2例累及颈静脉孔者可见颈静脉孔扩大,边缘光整,无骨质破坏。MRI表现:8例颈动脉体瘤呈分叶状,边界清楚,纵向生长,有特征性血管流空信号,分离并包绕颈内、外动脉,动脉管径正常,增强扫描明显强化。8例神经鞘瘤呈梭形或卵圆形,边界清楚,纵向生长,呈混杂信号,分离颈动、静脉,血管管径变窄,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DSA表现:4例颈动脉体瘤呈明显肿瘤染色,2例神经鞘瘤呈轻度肿瘤染色。结论根据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特征性影像学表现可对二者进行准确鉴别。

荀文兴,邹敬才,杜娟,王燕,曲晓莉[8](2008)在《64排CT、CTA及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治中的价值》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影像学分析,探讨64排CT、CTA及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治中的作用。方法:自1998年以来我科收治的13例颈动脉体瘤患者,8例行DSA检查确诊,5例经64排CT及CTA检查确诊。9例在术前行DSA颈动脉及脑血管造影,观察并分析大脑动脉环及大脑侧支循环建立情况,6例在术前进行肿瘤滋养血管栓塞。结果:64排CT、CTA及DSA图像均显示颈动脉体瘤的特征性表现。64排CTA重建图像清晰,可直观、立体、多角度的显示肿瘤与颈内、外动脉的关系。而在球囊阻断患侧颈动脉,以观察颅内血管侧枝循环建立情况及栓塞肿瘤滋养血管方面DSA起着不可代替的作用。结论:64排CT、CTA及DSA诊治颈动脉体瘤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可根据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张德智,马天璇,李丹,陈丽君,栾玲[9](2008)在《颈动脉体瘤的CT、MRI诊断》文中认为目的分析颈动脉体瘤的CT和MRI表现。资料与方法经手术证实的颈动脉体瘤7例,7例均行CT平扫,其中5例行CT增强扫描;3例行MRI平扫,其中2例行MRI增强扫描。结果7例病变均为单发。7例均位于颈动脉分叉水平,颈动脉分叉扩大。CT平扫病变均呈等密度。MRI示T1WI呈等信号1例,略高信号2例,T2WI为不均匀高信号,内可见血管流空,肿瘤边缘清晰;增强后显示所有病变明显强化。结论CT和MRI可对颈动脉体瘤作出明确诊断。

林玲,罗燕,张梅,彭玉兰,文晓蓉[10](2006)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文中指出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超声在颈动脉体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经手术后病理证实的颈动脉体瘤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声像图特征。结果:颈动脉体瘤声像图特征包括肿块位于颈动脉分叉处、颈动脉分叉角度增大、肿块血流信号丰富。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与手术和病理检查结果相符,具有较大的临床诊断价值。

二、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28例中耳副神经节瘤影像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2)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A 个人简历
附录 B 发表文章情况
附录 C 综述 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征及其在诊治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4)咽旁间隙肿瘤病理类型与影像、临床特性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资料和方法
    1.一般资料
    2.入选与剔除标准
        2.1 入选标准
        2.2 剔除标准
    3.病理类型
    4.临床表现
    5.影像学检查
        5.1 仪器与方法
    6.手术入路
    7.统计处理
结果
    1.病理类型与临床特点的关系及对比
        1.1 咽旁间隙良性与恶性肿瘤一般情况及对比
        1.2 涎腺源性肿瘤的一般情况及与非涎腺源性肿瘤的对比
        1.3 神经鞘膜瘤的一般情况及与非神经鞘膜瘤的对比
        1.4 副神经节瘤的一般情况及与非副神经节瘤的对比
    2.病理类型与影像学表现的关系
        2.1 良性与恶性肿瘤影像学特征及对比
        2.2 涎腺源性肿瘤影像表现及与非涎腺源性肿瘤的对比
        2.3 神经鞘膜瘤影像学表现及与非神经鞘膜瘤对比
        2.4 副神经节瘤影像表现及与非副神经节瘤的对比
        2.5 茎突前间隙肿瘤与茎突后间隙肿瘤影像学表现对比
    3.典型病例分析
讨论
    1.咽旁间隙的解剖
    2.咽旁间隙肿瘤的临床特性
        2.1 良性、恶性肿瘤临床特性
        2.2 涎腺源性肿瘤的临床特性
        2.3 神经源性肿瘤临床特点
    3.咽旁间隙肿瘤的影像学表现
        3.1 良、恶性肿瘤影像学表现
        3.2 涎腺源性肿瘤影像学表现
        3.3 神经鞘膜瘤影像学表现
        3.4 副神经节瘤影像学表现
        3.5 茎突前、后间隙肿瘤影像学表现
    4.临床诊断思路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5)颈动脉间隙病变的MSCT诊断与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仪器与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颈部非实质性器官原发肿瘤的CT及MRI影像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附图
7、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7)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影像学检查
        1.2.1 CT检查
        1.2.2 MR检查
        1.2.3 DSA检查
2 结果
    2.1 CT表现
    2.2 MRI表现
    2.3 DSA表现
3 讨论

四、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28例中耳副神经节瘤影像学分析[J]. 朱文静,田涛,王韶颖,陶晓峰.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22(01)
  • [2]咽旁隙肿瘤的影像学特点分析及其在临床诊治中的作用[D]. 刘诗娴. 蚌埠医学院, 2021(01)
  • [3]67例咽旁间隙肿瘤手术方法选择及有效性回顾性分析[J]. 任嘉杰,林江.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19(12)
  • [4]咽旁间隙肿瘤病理类型与影像、临床特性关系的研究[D]. 谢菲. 福建医科大学, 2019(07)
  • [5]颈动脉间隙病变的MSCT诊断与鉴别诊断[J]. 张鹏. 中国中西医结合影像学杂志, 2016(03)
  • [6]颈部非实质性器官原发肿瘤的CT及MRI影像学研究[D]. 张莎. 广西医科大学, 2013(01)
  • [7]颈动脉间隙内颈动脉体瘤和神经鞘瘤的影像学鉴别诊断[J]. 郝大鹏,满凤媛,王振常,徐文坚,梁熙虹,崔久法,陈光利,杨本涛.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10(02)
  • [8]64排CT、CTA及DSA在颈动脉体瘤诊治中的价值[J]. 荀文兴,邹敬才,杜娟,王燕,曲晓莉. 口腔医学研究, 2008(06)
  • [9]颈动脉体瘤的CT、MRI诊断[J]. 张德智,马天璇,李丹,陈丽君,栾玲. 临床放射学杂志, 2008(04)
  • [10]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颈动脉体瘤的诊断价值[J]. 林玲,罗燕,张梅,彭玉兰,文晓蓉. 华西医学, 2006(04)

标签:;  ;  ;  ;  ;  

颈动脉体瘤的影像学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