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T增强扫描在肺部孤立小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CT增强扫描在肺部孤立小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一、CT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肺内孤立小结节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史晓莉[1](2021)在《能谱CT在鉴别肺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的应用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利用能谱CT对肺结节患者进行双期能谱增强扫描,探讨能谱多参数成像在肺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CT平扫发现肺结节并进行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检查的患者中筛选出138例,以手术或穿刺病理结果及部分病灶吸收、减小为依据,分为腺癌组(79例)及炎性组(59例)。分别对动脉期和静脉期薄层单能量重建图像进行数据后处理,从结节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能谱曲线斜率、水含量及有效原子序数五个参数进行对比分析,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两组结节之间各参数的差异,并进行统计学分析。使用ROC曲线对有意义的能谱参数进行鉴别诊断效能的评估。结果动脉期炎性结节组的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动、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两组间均具有显着差异(P<0.05),炎性结节组的均高于腺癌结节组。动脉期结节碘浓度的ROC曲线下面积、敏感性及特异性均最高。结论1、依据肺内结节动脉期碘浓度、标准化碘浓度及动脉期和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可以区分炎性结节和腺癌结节,且动脉期结节碘浓度的鉴别诊断效能最高。2、能谱CT双期增强扫描对于提高肺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诊断的准确率具有一定的价值。

黄伟燕,陈建强[2](2020)在《肺小结节影像学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肺小结节一般是指肺部直径为3 cm以下的圆形或类圆形结节,大部分位于肺的周围[1]。它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肺部疾病,起病隐匿,早期常无特殊临床表现,影像学征象也不典型,定性诊断困难,易造成误诊和漏诊。近年来,随着公众健康意识的增强和影像技术的发展,肺部检查已经越来越普遍,进而肺小结节的检出率日益增高。

崔艳[3](2020)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鉴别肺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文中提出目的探讨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CT增强扫描)鉴别肺孤立性结节(SPN)良、恶性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04—2020-01间于西平县人民医院行手术并经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的62例SPN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术后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评价术前CT增强扫描SPN形态特征及其鉴别SPN良、恶性的临床价值。结果 62例SPN患者中,CT增强扫描提示恶性结节43例。其中,有毛刺征占60.47%,分叶不规则征占58.14%,胸膜凹陷征占32.56%,边界不清晰占25.58%,空泡征占20.93%。病理学检查结果:恶性结节44例,其中肺腺癌40例、肺鳞癌3例、肺小细胞癌1例。良性结节18例,其中结核10例、肺囊肿5例、错构瘤3例。以病理学结果为"金标准", CT增强扫描鉴别SPN良、恶性的灵敏度为90.90%,特异性为94.44%,准确率为95.16%。阳性预测值为97.67%,阴性预测值为89.47%。结论术前对SPN行CT增强扫描,对鉴别SPN的良、恶性有较高的灵敏度、特异性、准确率、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有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制订治疗方案。

黄真根[4](2020)在《高分辨率CT诊断肺内直径<1 cm结节效能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高分辨率CT诊断肺内直径<1 cm结节效能。方法收集2019年1月—2019年12月潢川县人民医院接受诊疗的85例肺小结节(直径<1 cm)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入选者均接受常规CT检查及高分辨率CT检查。以病理诊断结果为基准,对比两种检查方式诊断符合率,并观察两种诊断方式影像学特征。结果高分辨率CT检查对最大直径为0.5~1 cm肺小结节诊断灵敏度(83.33%)、特异度(93.33%)、准确度(92.42%)与常规CT检查(83.33%)、(91.67%)、(90.9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000、0.000、0.099,P=1.000、0.729、0.753);高分辨率CT检查对最大直径≤0.05 cm肺小结节诊断灵敏度(80.00%)、特异度(94.59%)与常规CT检查(40.00%)、(81.0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17、2.204,P=0.519、0.075);高分辨率CT诊断准确度(92.86%)高于常规CT检查(76.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59,P=0.035);恶性结节毛刺征、分叶征、胸膜凹陷征发生率高于良性结节,空洞、晕征、钙化发生率低于良性结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8.503、7.618、5.847、9.513、11.615、6.258,P=0.001、0.002、0.006、0.001、0.000、0.005);恶性结节支气管充气征、空泡征发生率与良性结节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09、0.098,P=0.436、0.527)。结论高分辨率CT对最大直径在0.5~1 cm的肺内结节诊断价值与常规CT检查无明显差异,但对最大直径≤0.5 cm的肺内结节诊断价值度明显高于常规CT检查,可清晰显示肺小结节影像学特征,进而为其良恶性鉴别提供有效依据。

吴硕[5](2020)在《孤立性肺结节多模态CT成像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探讨多模态CT成像(CT平扫、CT增强、双能量CT成像及CT灌注成像)对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SPN)的诊断价值。方法:连续性纳入2017年3月至2018年12月于遵义医科大学附属医院采用炫速双源CT扫描仪(Siemens Somatom Definition Flash)行多模态CT成像(常规平扫、CT灌注成像、双能量CT增强)、并经病理证实的SPN146例。其中男性98例,女性48例,年龄19-78岁,平均年龄56.38±1.04岁。SPN常规CT平扫肺窗图像重建层厚1mm薄层图像,再行三维重建,可得到冠状位、矢状位多平面重组(MPR)图像;SPN灌注图像经VPCT Body软件后处理得到CT灌注参数血容量(BV)、血流量(BF)、表面通透性(PMB)、平均通过时间(MTT);通过双能量CT增强扫描获得SPN的动脉期、静脉期碘图和CT增强图像,碘图经过Dual Energy软件中Liver VNC处理后可得到动、静脉期碘图参数碘覆盖值(OL)、碘浓度(IC)、标准化碘浓度(NIC);通过测量SPN的CT平扫和增强CT值可获得CT强化幅度值。CT灌注参数及双能CT碘图参数符合正态分布用独立样本t检验,不符合正态分布用Mann-Whitney检验,对有统计学差异的参数行受试者操作特性(ROC)曲线分析,确定诊断阈值。由两名从事胸部CT影像诊断15年以上的高年资医师随机对每例SPN的CT常规平扫图像、三维重建图像以及CT增强图像进行分析及诊断,诊断结果不一致时协商解决,根据每例SPN的CT平扫征象,按以下5个等级作出评价,1=肯定良性,2=可能良性,3=不确定,4=可能恶性,5=肯定恶性,方法A为常规CT平扫联合CT强化幅度值作出诊断;方法B为常规胸部CT平扫联合DECT碘图参数作出诊断;方法C为常规胸部CT平扫联合CTPI参数作出诊断。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将146例SPN分为良、恶性两组,其中恶性组86例,良性组60例。计算多模态CT成像单独及联合使用对SPN良、恶性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以及阴性预测值并评价诊断效能。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SPN多模态CT成像的容积CT剂量指数(CTDIvol)为74.89±3.98 mGy、剂量长度乘积(DLP)为1011.67±10.29 mGy.cm、有效剂量(ED)为14.16±0.14 mSv;(2)146例SPN常规CT平扫五等级评判结果显示:良性组等级1有19例,等级2有4例,等级3有27例,等级4有10例,等级5有0例;恶性组等级1有0例,等级2有2例,等级3有22例,等级4有10例,等级5有52例;(3)恶性组CT灌注参数BV、BF、MTT、PMB均高于良性组,PM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V、BF、M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PMB参数行ROC曲线分析得到曲线下面积(AUC)为0.741,当阈值为10.22 ml/100ml/min时,诊断良、恶性SPN敏感度为90.69%,特异度为58.33%;(4)恶性组SPN动、静脉期碘图参数动脉期碘覆盖值(aOL)、静脉期碘覆盖值(vOL)、动脉期碘浓度(aIC)、静脉期碘浓度(vIC)、动脉期标准化碘浓度(aNIC)、静脉期标准化碘浓度(vNIC)均高于良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ROC曲线分析得到aOL、vOL、aIC、vIC、aNIC、vNIC参数的AUC依次为0.627、0.630、0.617、0.643、0.620、0.815,其中vNIC的AUC最大,与其余参数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阈值为0.31时,诊断良、恶性SPN的敏感度为74.41%,特异度为78.33%;(5)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当方法A、方法B、方法C单独应用时,方法B特异度大于方法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方法A、方法B、方法C联合应用时,方法A+B、方法A+C、方法B+C及方法A+B+C之间诊断效能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上述4种联合方法的敏感度均大于方法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A+C、方法A+B+C敏感度大于方法B,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方法A+C准确度大于方法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多模态CT成像有利于提高良、恶性SPN诊断效能。(2)胸部CT平扫结合MPR是诊断良、恶性SPN的重要方法,CT灌注成像、双能量CT成像对良、恶性SPN的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马拓[6](2020)在《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应用能谱CT探讨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小细胞肺癌(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与纵隔结节病的影像学差异。方法选取2018年04月至2019年10月经唐山市人民医院CT平扫发现纵隔结节或肿块的首诊患者101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支气管镜或穿刺后病理结果将纳入试验研究的患者分为胸腺癌组、纵隔淋巴瘤组;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肺内未见确切原发灶)和纵隔结节病组。其中,胸腺癌组男19例,女9例,年龄(52.52±9.84)岁;临床症状:胸痛、咳嗽、气喘18例,四肢无力6例,无明显症状4例;纵隔淋巴瘤组男12例,女10例,年龄(51.43±10.16)岁;临床症状:咳嗽、胸前区不适12例,浅表淋巴结肿大7例,无明显症状3例;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男17例,女8例,年龄(55.28±9.06)岁,临床症状:胸痛或胸闷痛10例、咳嗽7例、气喘5例、气促3例;纵隔结节病组男15例,女11例,年龄(55.81±9.47)岁,临床症状:胸闷13例、咳嗽5例、气喘6例、无明显症状2例。经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行能谱CT增强扫描。利用能谱后处理软件做出不同类型病灶40-140kev单能量CT值、能谱曲线斜率(K)、碘浓度(IC)、水浓度(WC)等能谱参数。采用SPSS 20.0进行数据整理和分析。计数资料列出各组数值,采用X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值±标准差表示,对两组不同单能量水平下的CT值、病变部位碘含量、水含量变化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评价能谱CT诊断效能。结果1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40~80 Kev单能量CT值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90~110 Kev单能量CT值与纵隔淋巴瘤组差别不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动脉期40~80Kev段单能量CT值和静脉期40~90Kev段单能量CT值显着高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脉期80~140Kev段单能量CT值和静脉期90~140Kev段单能量C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水浓度低于纵隔淋巴瘤组,碘浓度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动、静脉期碘浓度均大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动、静脉期水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胸腺癌组动脉期和静脉期40~80 Kev段能谱曲线斜率明显高于纵隔淋巴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静脉期40~70Kev、70~100Kev、100~140Kev三段能谱曲线斜率明显高于纵隔结节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动脉期这三段能谱曲线斜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能谱CT双期扫描在40~80Kev单能量CT值及动脉期和静脉期水浓度、碘浓度上可显示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的差异,有助于二者区分。2能谱扫描可在动脉期40~80Kev、静脉期40~90Kev单能量CT值,动、静脉期碘浓度及静脉期能谱曲线斜率上显示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的差异,有较好的应用价值。图4幅;表7个;参161篇。

姜微,刘海博[7](2020)在《高分辨率MSCT扫描定性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可行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高分辨率多层螺旋CT(MSCT)对孤立性肺结节(SPN)定性诊断的可行性。方法收集本院60例有明确病理结果SPN患者的临床资料,结节直径均<3 cm。所选患者先行常规MSCT平扫,发现结节后对病变区域行高分辨率MSCT扫描,从结节的大小、形态、与周围组织关系及强化特点等方面分析良恶性结节的影像学特征。结果本组共60例SPN,包括良性结节23例,恶性结节37例;SPN结节直径<1 cm者共8例,均为良性;1 cm≤直径≤2 cm者共18例,其中良性14例,恶性4例;直径>2 cm者34例,其中良性1例,恶性33例。恶性结节肺外带发生率(77.14%)高于肺内带和肺中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结节分叶征(91.89%)、毛刺征(81.08%)、胸膜凹陷征(67.57%)、空泡征及空气支气管征(67.57%)、血管集束征(51.35%)的发生率高于良性结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恶性结节增强后多强化明显,CT值增幅>20 Hu;良性结节除血管瘤外增强后多呈周边强化,CT值增幅<15 Hu。结论高分辨率MSCT可以准确判断SPN的大小、形态及强化等特征,对良恶性SPN具有较高的定性诊断价值。

朱妍[8](2020)在《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肺小结节的诊断意义及其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研究本院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percutaneous CT-guided needle biopsy,PCNB)对肺小结节的诊断意义、并发症的概率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镇江市第一人民医院2014-2018年间,经CT检查诊断肺小结节的患者,并行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检查,术后获得涂片细胞学或(及)病理切片结果。统计穿刺结果,并将患者的性别、年龄、吸烟史、胸部手术史、肺大泡、COPD、结节性质、结节最大直径、进针与垂直方向角度、穿刺深度、穿刺部位、穿刺体位、穿刺次数,以及术后是否出现气胸、咯血、血胸、空气栓塞、针道转移、死亡等并发症进行统计。对病例结果显示恶性的患者进行随访,统计其手术病理结果,并和穿刺病理进行比较。采用SPSS 23.0统计软件进行,先将上诉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其中对连续变量采用t检验、分类变量采用卡方检验。为保证结果的准确性,将P值放宽到<0.15,再对筛选出的有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记录其OR值。结果:穿刺诊断率分析:共穿刺病例200例,均取材成功(100%)。获得病理学/细胞学结果者136例,穿刺诊断率68%。其中恶性结节共72例,包括鳞癌16例,腺癌40例,不能明确分型的非小细胞肺癌3例,小细胞癌7例,乳头状癌1例,神经内分泌癌1例。另有4例无病理分型的恶性结节。良性结节者64例,其中有结核感染7例,真菌感染2例。未取样成功者64例,其中标本为肺组织者13例,标本为血块者8例。随访恶性结节患者,得到经手术者55例,与手术病理比对,得到穿刺诊断准确率为89%(49/55)。单因素分析结果表明,SN(P=0.035)、GGN(P=0.005)、穿刺体位(P=0.028)穿刺工具的选择(P=0.000)以及穿刺次数(P=0.005)是穿刺诊断成功与否的影响因素。将P<0.15的因素纳入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SN、GGN、穿刺次数、穿刺体位是穿刺成功与否的独立因素(P<0.05)。其中SN的诊断成功率更高(P=0.036,OR=1.833),GGN的穿刺诊断成功率较低(P=0.009,OR=0.247),俯卧位穿刺(P=0.03,OR=0.429)以及侧卧位穿刺(P=0.03,OR=0.619)时诊断成功率减低,穿刺次数为2次时诊断率减低(P=0.002,OR=0.277),当穿刺次数≥3次时诊断率升高(P=0.044,OR=1.7)。并发症分析;术后出现气胸32例(16%),咯血13例(6.5%),血胸2例(1%),死亡0例,针道转移0例,空气栓塞0例。气胸患者经吸氧治疗好转者21例,需经胸腔穿刺抽气或胸腔闭式引流者11例。出血患者经卧床休息及止血治疗好转。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吸烟史(P=0.001)、肺大泡(P=0.015)、COPD(P=0.000)是气胸的影响因素。二项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有吸烟史(P=0.001,OR=4.050)、有COPD(P=0.000,OR=6.481)以及侧卧位穿刺(P=0.024,OR=1.746)更容易出现气胸。由于出血病理较少,并未发现明显影响出血的因素。结论:CT引导下肺穿刺对于肺小结节的诊断价值较高,但仍存在一定的穿刺失败概率,故对于肺小结节患者是否需行肺穿刺检查还需结合患者自身素质、影像及临床医师的判断。恶性结节穿刺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一致行较高。穿刺并发症较低,安全性较好,对于有吸烟史、有COPD病史的患者会有出现并发症的可能,但大多数气胸仅需经吸氧治疗即可,出血患者经止血治疗也可好转,目前暂未出现死亡、针道转移、空气栓塞等并发症,故可以广泛应用于需对肺小结节明确性质的患者。

米日古丽·达毛拉[9](2020)在《CT三维重建技术联合PET/CT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CT三维重建技术联合PET/CT对孤立性肺结节良恶性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行胸部CT平扫发现肺结节患者55例,经工作站对肺结节进一步进行冠、矢状位及VR图像等CT三维重建,所有病人均同期进行PET/CT检查,以上55例患者结果均病理证实,其中20例良性,35例恶性。(1)比较胸部CT轴位扫描和CT三维重建对肺结节各征象检出率有无差异;(2)比较肺结节影像特征及SUVmax值在良、恶性肺结节判断中有无差异;(3)比较多种扫描方法分析结果与病理结果并评价其诊断效能。结果:(1)CT三维重建组较胸部CT轴位扫描组,在肺结节形态特征中的分叶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支气管气相显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空泡征和毛刺征的显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肺结节直径、分叶征、毛刺征、胸膜凹陷征、血管集束征、SUVmax在结节良恶性判断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空泡征和支气管气相在结节良恶性判断中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3)胸部CT轴位扫描、CT三维重建、PET/CT及CT三维重建联合PET/C对肺结节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57.14%,85.71%,88.57%,97.14%;特异度为分别为70.00%,65.00%,40.00%,70.00%;准确率分别为61.81%,78.18%,70.91%,87.27%;结论:在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中,CT三维重建技术能够提供更有价值的影像信息,CT联合PET/CT可提高对肺结节的诊断准确性。

闫莉[10](2019)在《CT增强扫描在肺内孤立小结节诊断中价值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CT增强扫描在肺内孤立小结节诊断中价值。方法:研究时间2018年1月份—12月收治的,病理确诊肺内孤立小结节的患者49例,对所有患者CT增强扫描检查,CT增强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比较,不同肺结节CT扫描值变化比较分析。结果:CT增强扫面检查准确率95.92%,与病理检查结果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良性肺结节与恶性平扫值、强化值比较有差异,P<0.05,有统计学意义。结论:CT增强扫描在肺内孤立小结节诊断中准确率较高,同时对于良恶性的诊断中,CT指标具有显着的指示作用,对临床治疗方案等制定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CT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肺内孤立小结节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CT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肺内孤立小结节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能谱CT在鉴别肺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的应用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
    1.3 入组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分组标准
    1.6 检查方法
    1.7 图像及数据处理
    1.8 统计学处理
第二章 结果
    2.1 基本信息对比结果
    2.2 动脉期各参数对比结果
    2.3 静脉期各参数对比结果
    2.4 参数对两组结节的诊断效能对比
    2.5 肺腺癌结节病例图像
    2.6 肺炎性结节病例图像
第三章 讨论
    3.1 肺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鉴别诊断的意义
    3.2 能谱CT的优势
    3.3 能谱CT成像在肺结节的应用情况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宝石能谱CT在肿瘤良恶性鉴别诊断的应用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2)肺小结节影像学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肺小结节成像方式
    1.1 胸片:
    1.2 胸部CT:
    1.3 核磁共振成像(MRI):
2 肺小结节形态特征
    2.1 直径大小:
    2.2 边缘和轮廓:
        2.2.1 毛刺征:
        2.2.2 分叶征:
        2.2.3 棘突征:
        2.2.4 晕征:
    2.3 结节内部特征
        2.3.1 钙化:
        2.3.2 空泡征或空洞:
        2.3.3 支气管充气征:
    2.4 与周围组织关系
        2.4.1 胸膜凹陷征:
        2.4.2 血管集束征:
    2.5 倍增时间(doubling time,DT):
3 小结

(3)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鉴别肺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的临床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CT增强扫描方法[5-6]
    1.3 观察指标
2 结果
3 讨论

(4)高分辨率CT诊断肺内直径<1 cm结节效能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入选标准
    1.3 方法
    1.4 后处理及图像分析
    1.5 肺部结节影像学征象及图像质量评价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 果
    2.1 常规CT及高分辨率
    2.2 常规CT及高分辨率
    2.3 良、恶性结节影像学特征
3 讨 论

(5)孤立性肺结节多模态CT成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本课题局限性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6)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表
引言
第1章 能谱CT在纵隔淋巴瘤与胸腺癌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1 研究资料
        1.1.1 研究对象
        1.1.2 仪器设备与扫描方法
        1.1.3 图像后处理
        1.1.4 统计学分析
    1.2 结果
        1.2.1 纵隔淋巴瘤组、胸腺癌组性别、年龄资料比较
        1.2.2 双期增强扫描纵隔淋巴瘤和胸腺癌单能量CT值比较
        1.2.3 纵隔淋巴瘤和胸腺癌水浓度和碘浓度的比较
    1.3 讨论
    1.4 小结
    参考文献
第2章 能谱CT在小细胞肺癌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2.1 临床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仪器设备与扫描方法
        2.1.3 图像后处理
        2.1.4 统计学分析
    2.2 结果
        2.2.1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纵隔结节病组性别、年龄资料比较
        2.2.2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纵隔结节病单能量CT值比较
        2.2.3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和纵隔结节病水浓度、碘浓度比较
        2.2.4 SCLC纵隔淋巴结转移组和纵隔结节病组能量衰减曲线的斜率
    2.3 讨论
    2.4 小结
    参考文献
结论
第3章 综述 能谱成像诊断纵隔淋巴结疾病的应用进展
    3.1 纵隔结节或肿块病变概述
        3.1.1 淋巴瘤
        3.1.2 胸腺瘤
        3.1.3 肺癌转移淋巴结
        3.1.4 纵隔结节病
        3.1.5 纵隔淋巴结结核
    3.2 宝石CT能谱成像原理
    3.3 宝石能谱CT在肿瘤疾病中的临床应用
        3.3.1 能谱CT在肿瘤定性及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3.3.2 能谱CT在肿瘤小病灶检出中的应用
        3.3.3 能谱CT在肿瘤图像质量提高中的应用
        3.3.4 能谱CT在肺癌的鉴别及病灶转移评估中的应用
        3.3.5 能谱CT在纵隔淋巴结诊断中的应用
    3.4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图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8)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肺小结节的诊断意义及其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肺小结节概述
    1.2 活检的必要性
    1.3 CT引导对于肺小结节的优势
    1.4 肺小结节活检方式概述
    1.5 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活检术
第二章 研究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实验仪器及材料
    2.3 术前准备
    2.4 穿刺过程
    2.5 术后观察
    2.6 统计软件
第三章 研究结果
    3.1 肺穿刺诊断成功率
    3.2 肺穿刺诊断成功的影响因素
    3.3 恶性结节患者与手术结果的病理比较(诊断准确率)
    3.4 出现并发症的概率及相关因素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对穿刺成功率较低的因素分析
    4.2 对并发症影响因素的分析
第五章 研究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发表的其他科研成果

(9)CT三维重建技术联合PET/CT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与方法
    1.研究路线图
    2.研究内容
    3.研究方法
    4.质量控制
    5.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CT增强扫描在肺内孤立小结节诊断中价值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基本信息
    1.2 方法
    1.3 指标观察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CT增强检查结果与病理结果进行比较
    2.2 不同肺结节CT扫描值变化比较
3 讨论

四、CT增强扫描鉴别诊断肺内孤立小结节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能谱CT在鉴别肺腺癌结节和炎性结节的应用价值[D]. 史晓莉. 青岛大学, 2021(02)
  • [2]肺小结节影像学研究进展[J]. 黄伟燕,陈建强. 吉林医学, 2020(12)
  • [3]64排螺旋CT增强扫描对鉴别肺孤立性结节良恶性的临床价值[J]. 崔艳. 河南外科学杂志, 2020(06)
  • [4]高分辨率CT诊断肺内直径<1 cm结节效能分析[J]. 黄真根. 医药论坛杂志, 2020(10)
  • [5]孤立性肺结节多模态CT成像研究[D]. 吴硕. 遵义医科大学, 2020(12)
  • [6]基于能谱CT纵隔淋巴瘤的影像诊断及鉴别[D]. 马拓.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7]高分辨率MSCT扫描定性诊断孤立性肺结节的可行性分析[J]. 姜微,刘海博. 国际医药卫生导报, 2020(09)
  • [8]CT引导下经皮肺穿刺对肺小结节的诊断意义及其并发症相关危险因素研究[D]. 朱妍. 江苏大学, 2020(02)
  • [9]CT三维重建技术联合PET/CT在良恶性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价值[D]. 米日古丽·达毛拉. 新疆医科大学, 2020(07)
  • [10]CT增强扫描在肺内孤立小结节诊断中价值分析[J]. 闫莉.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19(15)

标签:;  ;  ;  ;  ;  

CT增强扫描在肺部孤立小结节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