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45例

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45例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间隙感染45例(论文文献综述)

王哲,张晶[1](2020)在《替硝唑联合大柴胡汤治疗颌面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分析替硝唑联合大柴胡汤治疗颌面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10例颌面感染患者,随机将其分为试验组(55例,替硝唑+大柴胡汤)和参照组(55例,替硝唑)。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试验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5%,明显高于参照组的72.73%(P<0.05)。试验组的张口困难、发热、口臭、红肿症状消失时间均明显短于参照组(P<0.05)。治疗1周后,两组的TNF-α、IL-6、IL-1、hs-CRP水平均降低,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两组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替硝唑联合大柴胡汤治疗颌面感染的临床效果显着,可有效减轻患者的炎症反应及临床症状,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

刘一东[2](2020)在《疡愈膏对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研究》文中提出目的:观察疡愈膏对肛瘘术后创面愈合过程中的疗效,为疡愈膏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对象为2018年5月至2019年9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135例肛瘘术后患者,纳入该项研究的患者均符合原发性低位单纯肛瘘的诊断标准并手术治疗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空白组(常规换药)、对照组(贝复新换药)、观察组(疡愈膏换药)各45例。三组患者均于术后第二日起每日给予上下午两次创面换药治疗(住院期间),观察组予疡愈膏在术后常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面换药;对照组予临床常用创面修复的贝复新在术后常规处理方法的基础上进行创面换药;空白组进行术后常规创面换药。观察三组患者各项临床指标,每3、7、14天记录一次创面疼痛程度、分泌物情况;住院期间每周记录一次创面肉芽生长情况、测量创面面积并计算愈合率;符合出院指标即办理出院手续,记录住院时间;出院后继续门诊治疗或随访直至创面完全愈合,记录创面完全愈合时间;记录并计算各组第21天的综合疗效。整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对比三组各项临床指标差异,评估疡愈膏的临床疗效。结果:(1)在减轻创面疼痛、分泌物症状上:使用疡愈膏和贝复新对创面进行换药,比常规清洁换药更具有显着优势(P<0.05)。(2)在促进肉芽生长,缩小创面面积方面:疡愈膏组与贝复新组均可促进创面肉芽的生长,且二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3)在创面愈合率方面:术后第14天空白组(39.34±4.69)%,贝复新组(52.02±5.78)%,疡愈膏组(51.22±6.33)%。疡愈膏组与贝复新组均能提高创面愈合率,且二组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4)在创面完全愈合时间方面:空白组(25.62±1.74)天,贝复新组(22.67±3.29)天,疡愈膏组(23.20±2.56)天。贝复新组愈合时间均值最低,但与疡愈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5)在住院时间方面:空白组(12.27±1.16)天,贝复新组(8.73±1.18)天,疡愈膏组(9.93±1.39)天。贝复新组所需住院时间均值最短,但与疡愈膏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6)综合疗效比较:三组综合疗效均100%。三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疡愈膏在缓解创面疼痛,减轻创面分泌物,促进创面肉芽生长,加快创面面积缩小,提高创面愈合率,减少住院时间上有显着疗效。更适合应用于促进肛瘘术后创面的愈合,值得临床推广。

王启晋,欧洪波[3](2017)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口腔颌面部感染是指口腔、颈部、面部软组织出现感染的常见病,由于颌面部存在许多肌筋膜间隙,一旦出现感染极易在间隙间相互扩散,出现多间隙感染,进而导致败血症、静脉炎、脑脓肿和纵膈炎等严重疾病,甚至危及生命。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对颌面部间隙感染的相关研究逐渐丰富,本文就颌面部感染部位及来源、扩散途径、微生物学研究,诊断方法及治疗,以及口腔颌面部创伤后整形美容修复中如何预防颌面部间隙感染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李雪峰[4](2017)在《中西医结合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文中认为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将本院收治的68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中药口服联合中药外敷治疗,评价两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3.5%,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2.237,P<0.05)。结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具有较好的应用效果,可在临床推广。

景蔚[5](2013)在《中药佐治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分析中药佐治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效。方法选择颌面部间隙感染患者11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8例。观察组口服中药汤剂加局部外敷,并同时应用抗生素,对照组常规应用抗生素等治疗。观察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相比较,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93.10%明显高于对照组总有效率72.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佐治颌面部多间隙感染能明显提高治疗效果,并可减少抗生素用量,降低其副作用。减少切开引流率,缩短病程促进了患者康复。

郭敏华[6](2000)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间隙感染45例》文中研究指明1980年以来,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颌面间隙感染45例,疗效满意。1 临床资料本组45例病例选择符合《实用口腔科学》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标准。中西医结合组45例中,眶下间隙感染15例,嚼肌间隙感染12例,颌下间隙感染18例;年龄最大68岁,最小3岁;男28例,女17例;病程10d以下...

齐殿锦[7](2013)在《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回顾性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调查颌面部间隙感染(maxillofacial space infection,MSI)发生的流行病学特征。2.鉴别MSI高危并发症的可能的危险因素,讨论研究变量与MSI高危并发症的关系。材料和方法:1.统计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口腔病房于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收治并符合此次统计条件的MSI患者共102例。筛选出的102例患者符合以下标准:1).住院治疗过程完整2).住院病历记载完整3).出院后6个月门诊及电话回访资料完整。2.通过本院病案室提供的住院资料查阅患者病历,对患者年龄、性别、职业、感染部位及来源、治疗方式进行分析研究其流行病学特征。并对患者基本信息、收住院时白细胞指数及体温、感染累及的间隙数量、是否伴有系统性疾病、是否存在就诊前不规范使用药物、症状发作到入院治疗的时间进行统计学分析,探讨与MSI高危并发症关系。结果:1.102例MSI的患者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为60岁以上;男女比例为1.55:1;五组职业中农民、工人、学生、职员比例分别占34.3%、26.5%、5.9%、20.6%、12.9%;感染来源中牙源性排第一位占48.0%。2.年龄>60岁患者45例,伴有高危并发症29例;糖尿病患者21例,伴有高危并发症10例;就诊前时间>7天患者48例,伴有高危并发症患者22例;滥用药物患者53例,伴有高危并发症23例;入院初期白细胞值≥10×109/L患者89例,伴有高危并发症38例;高热患者39例,伴有高危并发症21例。结论:1MSI的患者的发病人群主要为60岁以上的老年人,高发人群以农民为主要群体,感染来源以牙源性为主。2高龄、糖尿病、就诊时间晚、不规范应用药物、入院初期白细胞值高及高热是导致MSI出现高危并发症的危险因素。当潜在危险因素存在时,针对MSI治疗应该给予高度重视,采取更加积极有效的临床措施,配合具有针对性的抗菌药物等,防止高危并发症的出现。3考虑到目前农村医疗服务不健全,应该完善并加强农村的医疗环境,避免不规范应用药物现象。

黄文生[8](2001)在《《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文中研究说明

于瀛,石猛[9](199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间隙感染》文中认为 颌面间隙感染是颜面及颌骨周围软组织的炎症疾患,为皮下、筋膜及肌肉间的结缔组织、脂肪等的急性化脓性炎症。是口腔科的常见多发病,大部分需经手术治疗。我科于1983年以来,采取中西医结合法治疗颌面间隙感染,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1 一般情况 本组116例患者,均为初次求诊,其中男

岳磊,霍海洋,崔怡,张英怀,杨威[10](2022)在《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回顾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分析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临床特点,为该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0至2020年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收治的107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儿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住院天数和发热天数与最高体温、入院时C-反应蛋白(CRP)值的相关性。结果 107例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患儿男女比例为1.28∶1.00;下颌下间隙感染最为常见,腺源性感染为主要感染源,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易感菌;单纯抗炎治疗55例,自行破溃5例,脓肿切开引流47例;治愈率为96.26%;发热天数与最高体温、入院时CRP值呈正相关性(r值分别为0.054、0.206,P<0.05);住院天数与最高体温、入院时CRP值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73、0.226,P<0.05)。结论单纯抗炎治疗及手术治疗均为儿童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法。住院天数和发热天数与最高体温、入院时CRP值具有相关性,对病情评估具有临床意义。

二、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间隙感染45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间隙感染45例(论文提纲范文)

(1)替硝唑联合大柴胡汤治疗颌面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方法
    1.3 观察指标及疗效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周后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
    2.4 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
3 讨论

(2)疡愈膏对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剔除(脱落)标准
第二章 研究方法
    1 术前准备
    2 麻醉及手术方式
    3 术后常规治疗
    4 所需药物来源及制备
    5 术后创面干预及注意事项
    6 研究所需材料
    7 疗效观察指标
        7.1 创面疼痛程度评分标准
        7.2 创面分泌物评分标准
        7.3 肉芽形态评分标准
        7.4 创面面积计算
        7.5 创面愈合率计算
        7.6 创面愈合时间
        7.7 住院时间
    8 安全性评定标准
    9 疗效评定标准
    10 统计方法
第三章 结果分析
    1 一般资料比较分析
        1.1 性别比较
        1.2 年龄比较
        1.3 原始创面面积比较
    2 临床指标数据分析
    3 综合疗效比较
    4 安全性评估
第四章 讨论
    1、祖国医学对肛瘘及术后创面的认识
    2、西医对肛瘘及其术后创面的认识
    3 关于疡愈膏
        3.1 疡愈膏的来源及前期临床研究
        3.2 疡愈膏组方的药理功能及特色
    4 研究结果分析
    5 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附图
综述 肛瘘的微创诊疗技术及促进术后创面愈合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3)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具体部位及病因
2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扩散途径
3 颌面部间隙感染致病菌的微生物学研究
4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断方法
5 颌面部间隙感染的治疗
6 颌面部创伤的美容整复及腔隙感染的预防

(4)中西医结合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治疗方法:
    1.3 疗效评价标准[3]:
    1.4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6)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间隙感染45例(论文提纲范文)

1 临床资料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中西医结合治疗组
3 疗效标准及治疗结果
    3.1 疗效标准
4 讨论

(7)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回顾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颌面部间隙特点
    2. MSI 的来源及致病菌
    3. MSI 的分类
    4. MSI 的临床表现
    5.影像学诊断
材料和方法
    1. 研究对象
    2. 研究方法
结果
    1. 第一部分
        1.1 MSI 患者的性别及年龄分布
        1.2 MSI 患者的感染来源
        1.3 MSI 患者感染的间隙部位
        1.4 MSI 的治疗方式
    2. 第二部分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10)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回顾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
        1.2.2 排除标准:
    1.3 观察指标
    1.4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按感染间隙部位及来源分类
    2.2 临床特点及治疗
    2.3 细菌培养结果及抗菌药物使用情况
    2.4 相关临床指标与住院天数及发热天数的关系
3 讨论

四、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间隙感染45例(论文参考文献)

  • [1]替硝唑联合大柴胡汤治疗颌面感染的临床效果及对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的影响[J]. 王哲,张晶. 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 2020(21)
  • [2]疡愈膏对肛瘘术后创面的临床疗效研究[D]. 刘一东.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3]颌面部间隙感染的诊治研究进展[J]. 王启晋,欧洪波. 中国美容医学, 2017(12)
  • [4]中西医结合在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治疗中的应用效果评价[J]. 李雪峰. 内蒙古中医药, 2017(09)
  • [5]中药佐治颌面部间隙感染临床分析[J]. 景蔚.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 2013(09)
  • [6]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间隙感染45例[J]. 郭敏华. 山东中医杂志, 2000(01)
  • [7]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回顾性研究[D]. 齐殿锦. 大连医科大学, 2013(05)
  • [8]《河南医药信息》2001年第9卷分类索引[J]. 黄文生. 河南医药信息, 2001(18)
  • [9]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间隙感染[J]. 于瀛,石猛. 中国乡村医药, 1996(05)
  • [10]儿童口腔颌面部间隙感染的回顾性分析[J]. 岳磊,霍海洋,崔怡,张英怀,杨威. 河北医药, 2022(04)

标签:;  ;  ;  ;  

中西医结合治疗颌面部间隙感染45例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