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贫困生的教育指导与资助

论高校贫困生的教育指导与资助

一、谈高校特困生的教育引导和资助(论文文献综述)

王敏[1](2020)在《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四中全会中“十四个坚持”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高校学生工作关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及为谁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学生工作模式产生的逻辑起点是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教育、管理及服务功能,也必然要伴随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工作及学生主体性需求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变化。学生工作模式的演变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即以教育、教导为主的教育中心型模式阶段,教育与管理并存的管理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模式)阶段,教育、管理和服务并存的服务中心型模式(即教育—管理—服务模式)阶段,现阶段学生工作模式多以服务中心型为主。近些年,学生工作模式在理论和实践等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在具体工作中显现出了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突破以往学生工作的局限,化解发展中的困惑与难题,必须转换思路,调整发展战略,将“学生发展”作为学生工作的新视野,适时构建起一种新型的“尊重学生主体性和发展性”的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这种模式可以用“教育—管理—服务—发展”形象地加以表述。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这种模式是实现学生工作内涵式发展,打通育人工作“最后一公里”,高效发挥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功能的有效方式。本研究以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新发展理念和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为理论基础,指导模式构建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在对高校学生工作、学生工作模式等相关概念准确界定的基础上,详细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涵义和特点,抓住“以人为本位”的核心思想,具体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核心价值诉求。对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并从教育模式、管理模式、服务模式和学工队伍构建模式四个方面总结了当前学生工作模式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从学校、学生工作队伍和学生本身三个层面分析了问题产生的原因。借鉴以往高校学生工作的有益经验,结合当前学生思想和心理发展的新特点,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和主线,从基本理念、基本原则、基本目标和基本内容等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理论体系,对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构建进行了理论思考。基本理念突出发展性和层次性,围绕着发展的学生观、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和发展的学生工作观而展开。同时,在以人为本的原则指导下,坚持发展性、可持续性和开放性等基本原则的指导意义。围绕着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等方面,确立了本研究的基本目标。在基本内容的设计上,着重突出了教育、管理和服务对学生工作模式未来发展的意义。围绕大学生全面发展的核心目标,设计以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为核心价值诉求的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从构建“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和“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入手,论述了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研究内容。在系统阐述这三种模式的概念、特点以及联系与区别基础上,从“1个核心目标、3大内容体系、1个实践体系”等方面,详细论述了这三种模式构建的具体思路和实践路径,具有一定的推广性和可操作性。为确保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的正常运行,又从组织领导保障、队伍保障、物质保障、制度保障等方面建立了与之相配套的科学合理的运行保障体系。

芦佳[2](2018)在《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量数据调查、新闻报道以及学者搜集的案例表明,目前高校大学生普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导致恶性事件频发。这些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存在,不但给高校教育工作的开展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也给广大教育工作者们带来了新的工作压力。而我国目前十分重视在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现状,积极推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化建设,先后颁发了多份文件指导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2016年12月30日新出台的《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再一次明确要求,“高等院校要积极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重视提升大学生的心理调适能力,保持良好的适应能力,重视自杀预防,开展心理危机干预。”因此,对心理问题型大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探讨针对存在心理问题的大学生们的教育引导以及转化的方式,提升大学生思想品德建设工作的实际作用,成为了如今教育工作者们的重要使命以及急需去面对的重要工作,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江西三所高校为例,展开实际调查,以真实数据为依据,从多维角度深刻剖析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心理特征及危害,分析其多角度成因,指出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的必要性、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并对如何做好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与转化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思路、策略,从而有利于促进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健康成长,为祖国培养出身心健康、意志坚强、思想心理素质良好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和主力军。本文共分以下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引言部分。主要阐述了本课题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研究现状以及研究方法等方面内容,并在研读国内外专家学者已有成果的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创新点。第二部分: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概念界定、类型划分及主要表现。结合已有的成果及此次问卷调查数据,界定心理问题型大学生这一概念,将其划分为环境适应、学习、人际交往、恋爱、家庭贫困、求职择业六大类型,并进一步分析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认知、情绪、行为三方面的表现特征及危害。第三部分: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主要成因分析。围绕社会、家庭、学校、自身四个因素展开论述,分析了大学生心理问题的主要影响因素。第四部分:论述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与转化。该部分是本文的重点。首先,论述了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的必要性、基本原则;其次,从社会、家庭、学校、自身等四个方面提出了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的具体思路和策略。在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与转化过程中,尤其重视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思想教育与心理教育的有机结合。

刘新林[3](2016)在《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研究 ——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文中认为最近几年,国家助学贷款工作推动得较快,取得了巨大成绩。但是,还不是十分理想,存在不少问题,例如国家助学贷款的覆盖面不全,国家助学贷款的金额满足率不太高,国家助学贷款的申请额度偏小,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在地区和校际之间不平衡。这些问题都说明,金融机构在国家助学贷款中存在“惜贷”现象。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推高了国家助学贷款的拖欠和违约率,导致金融机构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太高。到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的毛入学率将达到适龄青年的40%。如此多的青年在高等院校接受高等教育,开展好国家助学贷款,对于发展高等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研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推动国家助学贷款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从1999年开始,我国国家助学贷款的开展一波三折,经历了探索阶段、展开阶段、发展阶段、停滞阶段、改革阶段、完善阶段六个时期。随着时间的增长,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经验越来越丰富,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日益完善。我国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准公共物品,采取混合供给方式,即由商业银行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政府提供财政补贴。国家助学贷款是一种对贫困学生的资助,而贫困学生的偿债能力很低,不要求贫困学生提供担保,具有很大的风险。政府提供的补助仅限于利率优惠、还款期限优惠、贷款减免优惠,没有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保护金融机构的资金安全,金融机构对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不太高。为了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保障金融机构发放的国家助学贷款资金的安全,提高金融机构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积极性,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工作顺利地开展,从我国建立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开始,就让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承担义务。随着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的发展,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越来越多,到现在,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了催收义务、告知义务、接受联系义务、代偿义务、曝光附带义务等五项义务。我国要在很短的时间内建立完善的国家助学贷款体系,在制度变迁上选择了强行性制度变迁的方式,采取迅速而果断的行动,一步到位地安排预期制度。由于制度变迁的方向不太明确,导致制度不断地变更,几乎每年都有新的国家助学贷款政策出台,对以往的政策予以调整。政府及其有关部门频繁地发布命令和规章,相互之间难免不和谐,有的甚至前后矛盾,相互抵触。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不具有制度的普适性、制度设计的合理性、制度实施机制的畅通性、其他相关制度安排实现其功能的完善性,并且效用递减得特别快。无论从动态方面讲,还是从静态方面讲,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效率都不太高,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是负效率。这不但没有起到预期的推动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率提高的作用,甚至还起到了与预期相反的推高国家助学贷款违约和拖欠率的作用。为了保证所有需要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学生都能得到国家助学贷款的资助,有必要对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予以检讨,重新设置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重新设置的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义务,要起的一种重要作用,就是提高国家助学贷款的供给效率。世界上其他一些国家,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像我国一样,也承担义务。不过,在这些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义务,与我国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义务不同,他们承担的是提供就业信息义务、代扣利息义务、代扣代缴义务、出具证明义务。在这些国家中,大多数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的义务只有一种,少数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的义务有两种。而且,这些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履行起来,都比较容易,不太难,费用不高,成本较低,负担不太重。国外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率高,与这些都息息相关。这些启示我们,让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义务,应当尽量少加重用人单位的负担,与提高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率紧紧挂钩,与本国的实际情况相适应。我国国家助学贷款采取的是分期定额还款方式,这种还款方式一出台,就受到了广泛的诟病。分期定额还款方式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达到规模经济的要求,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的正外部性有效内在化,无法使国家助学贷款的信息不对称得到改善,无法使对国家助学贷款风险的厌恶得到克服,有强烈的变更需求。缓解国家助学贷款价格的上升,需要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对个人所得税实行全额管理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制度上的障碍已经扫清;个人所得税征收技术的进步,具备了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的条件,我国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采取按收入比例还款的方式具备可行性。我国税务机关的征收组织早就已经覆盖了所有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区域,税务管理信息系统经过多年的建设已经形成,税务机关基本上能够控制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风险,税务机关参与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的成本低,税务机关不仅应当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而且应当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身份的方式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税务机关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的身份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发放国家助学贷款的机构不必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只负责国家助学贷款的发放,大大降低了发放国家助学贷款机构的管理成本。税务机关以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身份参与国家助学贷款的回收,用人单位在代扣代缴个人所得税时,代扣代缴毕业生应当偿还的国家助学贷款。为了保障到国家鼓励的地区和岗位工作的获得了国家助学贷款资助的毕业生由国家代替偿还国家助学贷款的权利,用人单位应当在毕业生申请国家代替偿还国家助学贷款时,出具相应的证明材料。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代扣代缴义务和出具证明义务,原来在国家助学贷款中承担的催收义务、告知义务、接受联系义务、代偿义务、曝光附带义务可以废止。

王蕾[4](2015)在《高校特困生工作中问题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受社会经济发展特殊阶段性以及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逐步推进的影响,目前高校特困生呈现增多态势。解决特困生问题越来越成为构建和谐高校教育的瓶颈。当前特困生工作存在问题最多的是特困生的界定标准、资助体系的执行和心理帮扶机制。要解决以上问题建议采取建立健全特困生档案、完善特困生评定制度,完善特困生资助体系、拓宽特困生资助渠道,加强特困生心理教育、开展心理咨询活动等措施。

郑岩[5](2015)在《高校特困生工作的思路与对策》文中认为文章通过调查问卷、小组讨论、走访调研、专家访谈等多种手段,从教育环境和管理方法入手,对当前高校特困生成长成才的外部环境、现实表现和客观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其后结合特困生群体在学习能力、生活状况、心理素质和求职择业等方面的实际特点,提出了构建社会、校园、个人三位一体教育保障体系的工作思路和具体建议。

龚曦[6](2014)在《高校特困生生态系统与个体发展支持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高校贫困生群体的规模不断扩大,所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复杂。作为贫困生这个大群体当中的特殊群体,特困生虽然得到了一些“特殊待遇”和广泛关注,但对于他们的现实困境、生存、发展状况还没有一个系统、全面的调查,对于他们的实际需求也只是框架式的、理论性的,并未从特困生个人及整个生态系统角度作详细的阐述。本文主要立足于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以定性分析、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高校特困生进行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并与其他建档等级的贫困生建立对比组,在访谈教育部门领导、学校学生工作者、学生家长的基础上,全面、系统的分析特困生群体在生态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生存发展状况,探索影响特困生个体发展的深层次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对策,完善支持个体发展的服务内容。通过研究发现,特困生在所处生态系统中,微观系统要素各有“缺陷”、个体发展资本匮乏;中间系统介入失调、家庭教育与互动相对缺失;外塑系统干预失灵、多方支持相对不足;宏观系统结构失衡、社会捐资氛围不浓,生态系统整体结构相对失衡,推动各子系统联系互动的力量不够。鉴于此,笔者运用社会工作方法,以发展性资助理念为指导,改变以前注重“结果奖励”进而注重“过程奖励”,从发掘优势、增进互动、拓展网络、浓厚氛围四个角度入手,一一对应特困生生态系统四个子系统的突出问题,并在系统互动关系下,探索并尝试构建了融合特困生生态系统各子系统特点及支持特困生个体发展对策于一体的高校“发展型学生资助”模型即“教育厅一级统筹,学生组织、高校学生资助中心、湖南省学生资助研究会三级共建”模型,以期突破特困生发展困境,促进其更好的成长成才。

张春霞[7](2014)在《高校特困生心理障碍的解决对策研究》文中认为特困生已成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本文结合实践,从多层面分析特困生的思想和心理特点,存在的心理障碍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特困生心理障碍的一些可行方法。建立特困生保障机制,加强思想政治工作,组织社会实践,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解决特困生心理障碍的有效途径。

史丽宏,翟莉,韩旭[8](2013)在《少数民族特困生现状与解决对策研究》文中认为在分析民族特困生现状的基础上,阐述了做好民族特困生工作的必要性,并提出了具体解决对策,认为民族特困大学生作为高校的一个特殊群体,由于受民族、区域、经济和社会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有其自身的特点和现状,容易带来社会问题,甚至影响到民族地区的稳定和各民族的团结。因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并采取有效措施做好民族特困生的扶助工作。

梁熳[9](2012)在《广州地区高职院校特困生心理状况调研分析》文中认为对广东外语艺术职业学院部分特困生和非特困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分析特困生心理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了要采取建立健全科学的贫困生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等对策来帮助特困生克服自卑心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蒋蓉,王玮,陆蔚[10](2012)在《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特困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认为采用SCL-90对江苏信息职业技术学院部分特困生和非特困生进行问卷调查。在分析了特困生心理特征的基础上,提出要采取建立健全科学的贫困生评价体系;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探索灵活、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等对策来帮助特困生克服自卑心理,提升心理健康水平。

二、谈高校特困生的教育引导和资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高校特困生的教育引导和资助(论文提纲范文)

(1)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2.3 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
    1.3 主要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方法
        1.3.2 研究技术路线
    1.4 本研究创新之处
2 本研究相关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
    2.1 相关概念界定
        2.1.1 学生工作
        2.1.2 高校学生工作
        2.1.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
        2.1.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
    2.2 本研究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2.2.2 科学发展观
        2.2.3 习近平青年思想政治教育观
    2.3 本章小结
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的现状分析
    3.1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成绩显着
        3.1.1 学生工作模式的目标和理念得到明确
        3.1.2 学生工作模式的内容得到深化
        3.1.3 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得到加强
    3.2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的问题
        3.2.1 教育模式:过于突出教育的共性和塑造的统一性
        3.2.2 管理模式:过于突出管理的约束性和规范性
        3.2.3 服务模式:过于突出服务的“大而全”,强调“包下来、管到底”
        3.2.4 队伍构成模式:专职人员配备比例不足,队伍缺乏稳定性
    3.3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发展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3.3.1 学校对学生工作及其模式构建重视不够
        3.3.2 学生工作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发展缓慢
        3.3.3 学生主动参与学生工作的积极性不高
    3.4 本章小结
4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理论思考
    4.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理念
        4.1.1 发展的学生观
        4.1.2 发展的学生工作者观
        4.1.3 发展的学生工作组织观
        4.1.4 发展的学生工作观
    4.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1 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4.2.2 坚持发展性原则
        4.2.3 坚持可持续原则
        4.2.4 坚持开放性原则
    4.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目标
        4.3.1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3.2 促进学生工作者全面发展
        4.3.3 促进学生工作组织全面发展
        4.3.4 促进学生工作全面发展
    4.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基本内容
        4.4.1 教育是学生工作的根本内容
        4.4.2 管理是学生工作的基础内容
        4.4.3 服务是学生工作的核心内容
    4.5 本章小结
5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的实践探索
    5.1 “131式”发展型学生教育模式的构建
        5.1.1 “1个核心目标”
        5.1.2 “3大学生教育内容体系”
        5.1.3 “1个学生教育实践体系”
    5.2 “131式”发展型学生管理模式的构建
        5.2.1 “1个核心目标”
        5.2.2 “3大学生管理内容体系”
        5.2.3 “1个学生管理实践体系”
    5.3 “131式”发展型学生服务模式的构建
        5.3.1 “1个核心目标”
        5.3.2 “3大学生服务内容体系”
        5.3.3 “1个学生服务实践体系”
    5.4 本章小结
6 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保障体系
    6.1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组织领导保障
        6.1.1 组织领导保障的内涵
        6.1.2 组织领导保障的具体内容
        6.1.3 组织领导保障需处理的逻辑关系
    6.2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队伍保障
        6.2.1 加大管理力度,提升队伍发展质量
        6.2.2 突出服务意识,拓宽队伍发展空间
        6.2.3 重视科研能力,提高队伍发展水平
    6.3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物质保障
        6.3.1 经费与资金投入保障
        6.3.2 基础设施保障
    6.4 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运行的制度保障
        6.4.1 学生工作的宏观制度保障
        6.4.2 学生工作的微观制度保障
    6.5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学生版)
附录B 高校学生工作模式实践运行调查情况问卷(辅导员版)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2)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
    1.2 课题研究的意义
        1.2.1 理论意义
        1.2.2 现实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内研究现状
        1.3.2 国外研究现状
    1.4 论文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1.4.1 论文的研究内容
        1.4.2 论文采用的研究方法
    1.5 论文的创新点
2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概念界定、类型划分及主要表现
    2.1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概念界定
    2.2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类型划分
        2.2.1 环境适应心理问题
        2.2.2 学习心理问题
        2.2.3 人际交往心理问题
        2.2.4 恋爱心理问题
        2.2.5 家庭贫困心理问题
        2.2.6 求职择业心理问题
    2.3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主要表现及危害
        2.3.1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认知表现
        2.3.2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情绪表现
        2.3.3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行为表现
3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主要成因
    3.1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社会成因
    3.2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家庭成因
    3.3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学校成因
    3.4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个人成因
4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的教育引导与转化
    4.1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的必要性
        4.1.1 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4.1.2 符合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要求
        4.1.3 筑牢大学生全面成长成才的基础
    4.2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的基本原则
        4.2.1 平等尊重原则
        4.2.2 系统全面原则
        4.2.3 循序渐进原则
        4.2.4 因材施教原则
    4.3 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的对策
        4.3.1 创设健康的社会心理环境,预防和减少心理问题
        4.3.2 营造民主家庭氛围,注重家庭思想心理教育
        4.3.3 强化思想政治和心理健康教育,创新方式方法
        4.3.4 加强学生自我教育,提升心理调控能力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3)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研究 ——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问题提出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综述
        1.2.1 国外的研究
        1.2.2 国内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主要创新与主要不足
        1.4.1 主要创新
        1.4.2 主要不足
第2章 我国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演进及用人单位的义务
    2.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演进
        2.1.1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发展的强制性变迁
        2.1.2 国家助学贷款制度发展的过程
    2.2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具体内容
        2.2.1 催收义务
        2.2.2 告知义务
        2.2.3 接受联系义务
        2.2.4 代偿义务
        2.2.5 曝光附带义务
第3章 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效率分析
    3.1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变迁的现象
        3.1.1 路径依赖
        3.1.2 连锁效应
        3.1.3 时滞
    3.2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静态效率分析
        3.2.1 普适性分析
        3.2.2 制度设计合理性分析
        3.2.3 制度实施机制分析
        3.2.4 其他相关制度安排促使制度履行完善程度分析
    3.3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动态效率分析
        3.3.1 动态效率表现
        3.3.2 动态效率成因
第4章 部分国家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1 用人单位在分期定额还款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1.1 日本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1.2 韩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1.3 印度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2 用人单位在按收入比例还款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2.1 泰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2.2 匈牙利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2.3 南非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 用人单位在混合还款方式的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4.3.1 美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2 英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3 澳大利亚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3.4 加纳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
    4.4 部分国家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义务的经验
        4.4.1 用人单位义务的特点
        4.4.2 用人单位义务的启示
第5章 重构用人单位在我国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
    5.1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的选择
        5.1.1 还款方式的优缺点
        5.1.2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无法获得潜在的利益
        5.1.3 国家助学贷款还款方式选择的有关方案
        5.1.4 国家助学贷款应当选择的还款方式
    5.2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的选择
        5.2.1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
        5.2.2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选择的有关方案
        5.2.3 国家助学贷款回收机构方案的分析
        5.2.4 税务机关参与国家助学贷款回收的方式
    5.3 国家助学贷款中用人单位的义务新设想
        5.3.1 承担代扣代缴义务
        5.3.2 不承担现有的五项义务
        5.3.3 承担出具证明义务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6.2 建议
        6.2.1 政策建议
        6.2.2 建议实施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
后记

(4)高校特困生工作中问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高校特困生现状分析
二、高校特困生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
    1. 特困生界定标准模糊不清
    2. 特困生资助体系执行不力
    3. 特困生心理帮扶机制不健全
三、做好高校特困生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1. 建立健全特困生档案, 完善特困生评定制度
    2. 完善特困生资助体系, 拓宽特困生资助渠道
    3. 加强特困生心理教育,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6)高校特困生生态系统与个体发展支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理论视角
    1.1 “生态系统理论”基本观点
    1.2 生态系统理论在本研究中的运用
第二章 研究设计
    2.1 特困生概念界定与解析
    2.2 研究对象
    2.3 资料来源
    2.4 分析方法
第三章 结果分析
    3.1 特困生所处生态系统个体发展状况
    3.2 影响特困生生态系统个体发展因素分析
    3.3 小结
第四章 对策建议
    4.1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支持特困生个体发展的必要性
    4.2 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支持特困生个体发展途径探析
    4.3 生态系统各子系统互动关系下构建“一级统筹 三级共建”发展型学生资助模型的思考与探索
结论与讨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调查问卷
附录二:访谈提纲
附录三:被访者信息
附录四: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科研情况
后记

(7)高校特困生心理障碍的解决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高校特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2 特困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障碍及其原因
    2.1 强烈的自卑心理
    2.2 不切实际的攀比心理
    2.3 缺乏自立自强的依赖心理
3 特困生的心理障碍解决对策
    3.1 建立特困生保障机制档案
    3.2 加强特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3.3 加大学校对特困生减免和资助的力度, 培养特困生回报社会的责任感
4 结语

(8)少数民族特困生现状与解决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民族特困生的现状
    1. 学习压力增大
    2. 经济压力增大
    3. 人际交往压力大
二、做好民族特困生工作的必要性
    1. 解决民族特困生问题, 是加快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所在
    2. 解决民族特困生读书难问题, 是实现扶贫攻坚目标的需要
    3. 解决民族特困生读书难问题, 有利于高校和社会的稳定
三、开展民族特困生工作的措施
    1. 认真建立民族特困生档案
    2. 切实落实困难学生资助政策
    3. 加强民族特困生的思想教育工作

(9)广州地区高职院校特困生心理状况调研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特困生的心理状态调查
二、当前高职院校特困生的心理特征分析
    (一) 特困生的积极心理特征
        1. 具有强烈的自尊心
        2. 自制力和意志力较强
        3. 具有积极进取的心理品质
    (二) 特困生的消极心理特征
        1. 具有沉重且强烈的自卑感
        2. 长期处于自我封闭的状态
        3. 长期处于紧张、困惑的状态
        4. 严重的“文饰心理”反应
三、提高特困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对策研究
    (一) 建立健全科学的特困生评价体系
    (二) 建立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1. 高职院校心理健康中心应及时建立贫困生心理档案
        2. 开拓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
        3. 全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
        4. 积极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月活动
    (三) 提升校园文化建设的水平
    (四) 积极探索灵活、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方式
        1. 开展诚信教育
        2. 开展挫折教育
        3. 开展奋斗教育

四、谈高校特困生的教育引导和资助(论文参考文献)

  • [1]高校发展型学生工作模式构建研究[D]. 王敏.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1)
  • [2]心理问题型大学生教育引导与转化研究[D]. 芦佳. 景德镇陶瓷大学, 2018(02)
  • [3]用人单位在国家助学贷款中的义务研究 ——以制度经济学为视角[D]. 刘新林. 武汉大学, 2016(06)
  • [4]高校特困生工作中问题与对策研究[J]. 王蕾. 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 2015(03)
  • [5]高校特困生工作的思路与对策[J]. 郑岩. 黑龙江高教研究, 2015(06)
  • [6]高校特困生生态系统与个体发展支持研究[D]. 龚曦. 湖南师范大学, 2014(09)
  • [7]高校特困生心理障碍的解决对策研究[J]. 张春霞. 科教文汇(下旬刊), 2014(01)
  • [8]少数民族特困生现状与解决对策研究[J]. 史丽宏,翟莉,韩旭. 沈阳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3(05)
  • [9]广州地区高职院校特困生心理状况调研分析[J]. 梁熳. 新课程(中旬), 2012(07)
  • [10]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特困生的心理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J]. 蒋蓉,王玮,陆蔚. 新课程(上), 2012(06)

标签:;  ;  ;  ;  ;  

论高校贫困生的教育指导与资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