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承忠的《跟寨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主题

论李承忠的《跟寨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主题

一、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论文文献综述)

张庆民,任鹏程[1](2021)在《林四娘传闻故事与姽婳将军探析》文中研究说明林四娘传闻故事,由故明衡王府题壁诗附会而来;各家所载,并不相同。《红楼梦》杜撰出姽婳将军林四娘,称其"风流隽逸,忠义慷慨",拟加旌表,个中不乏讥世之意;《姽婳词》与《芙蓉诔》,一宾一主;女鬼被杜撰的命运,与晴雯命运相映衬。

张茜[2](2021)在《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旨在通过对清代山东诗文作家进行研究,对清代山东诗文创作进行一次整体的观照。全文将研究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特点所在,梳理清代山东较具特色的作家及其作品,研究各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及其创作,并对清代山东诗学思想的发展与变化及其背后的成因进行探讨。第一章第一节主要分析清代山东诗文创作的生成机制,包括自然地理环境、经济、科举教育情况、独特的地域文化等背景因素。第二节主要概述清代山东的诗学思想发展流变及文论思想等内容,诗学思想部分,主要展现清初作家对前代诗学的批判、继承和再发展,以及清代山东内部纵向时间轴上诗学思想的流变趋势。其后,本文的第二章至第六章,将以地区作为分章标准,分别写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兖州地区、胶东地区及其它地区这五个部分。其排列标准,从前至后分别为传统文学中心、新兴文学中心,然后是传统、新兴之外的其他地区。这其中,济南地区、青州地区和兖州地区作为山东的传统文学中心,自古以来文学创作就极为发达,而胶东地区所包括的登州府和莱州府,则是两个自明末兴起的新兴文学中心。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本文还设置了第六章,对除传统、新兴两种文学中心之外的其他地区的作家及其创作进行研究,以达到较为全面的对清代山东地区作家、作品及代表性文学家族进行研究的目的。第二章主写济南地区。该章第一节和第二节分别写王士祯和蒲松龄,两人同为清初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文坛巨匠,在各自的领域进行了不同但却极致的文学艺术探索。第三节写田雯,其人也是清初山左诗歌创作的集大成者。第四节以清初济南地区较具代表性的其他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研究这些作家的生平及文学创作。第五节重点研究清代济南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关注其家族内的作家及其作品。第三章主写青州地区。该章第一节的研究对象为赵执信,其与王士祯有着诗歌理论上的对峙,主张现实主义传统。第二节研究对象为“安丘二曹”的曹贞吉和曹申吉两兄弟,其中曹贞吉入赵执信的《谈龙录》,同时也是清初“诗中十子”之一,兄弟两人皆是清初闪耀全国文坛的大家。第三节以丁耀亢作为研究对象,研究其诗文创作。第四节以青州地区其他具有特点和地方影响力的作家作为研究对象。第五节则以青州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展现清代青州地区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创作情况。第四章主写兖州地区。第一节写曲阜地区,研究曲阜地区在清代极具代表性的四位作家,分别为颜光敏、孔尚任、颜光猷和桂馥。第二节以宁阳地区的黄恩彤作为研究对象。第三节则关注清代兖州地区的文学家族,以曲阜孔氏和曲阜颜氏最为代表,这两个文学家族在有清一代诞生了大量的作家,并创作了很多相当不俗的文学作品。第五章主写胶东地区。该地区主要包括山东的莱州府和登州府,这两个地区经过明代前期和中期的积累,至明后期逐渐成为山东地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文学中心。该章第一节以清初与施闰章并称“南施北宋”的宋琬作为研究对象。第二节则以高密诗派作为研究对象,展现乾隆时期兴起的高密诗派与其前辈神韵诗派的不同主张,以及该时期诗歌主张转变的背后成因。第三节以胶东地区具有代表性文学家族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清代胶东地区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族的作家及其创作。第六章主写其他地区,在传统文学中心和新兴文学中心之外,山东还有武定府、泰安府、沂州府、曹州府等地区,这些地区非传统的通衢大邑,亦非政治中心,故经济发展和文化教育发展皆落后于传统和新兴文学中心所在的地区,这些地区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多产生于清中期及以后,是长时间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积累的结果,该章第一节选取的吴重熹,即为清道光时期诞生的一位较具影响力的作家。除去较具代表性的作家之外,该章第二节以家族为中心,选取了三个具有代表性的文学家族进行了研究,试图由这几个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学家族的创作,来一窥这些地区在清代的文学创作情况。

吕秀青[3](2020)在《诸城艺文志》文中研究指明乾隆《诸城县志》卷十《艺文考》着录135种着作,道光《诸城县续志》卷六《艺文考》着录149种着作,光绪《增修诸城县续志》卷五《艺文考》着录345种着作,又补遗51种,共计诸城古今着述约600余种,然仅存简目,不免疏漏。本文在以上三种艺文考的基础上,搜集、完善、整理,着录诸城自先秦至晚清八百余种着作,以期全面展现当地学术风貌,裨益地方文化研究。论文共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追溯方志艺文志的研究状况,概括介绍诸城的历史与文化,包括诸城的地理沿革、古迹与名胜、文化家族、地方文化等;第二部分为论文的主体,收录诸城人着述,按照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第三部分为总结,结合艺文资料,论述诸城古代文化发展的成就和特色。

宋世瑞[4](2018)在《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文中认为笔记小说为古代说部之一种,具有子学的根本属性,它以载记、论议、考证、叙事为基本言说方式,以笔记为表现形式,具有“裨治体、助名教、广见闻、资考证、垂典制、供谈笑、益神智”的价值功能,并呈现出多种美学风格。目前学界或称其为“笔记”“小说笔记”“说部笔记”,或称其为“子部小说”“国学小说”,名虽异而实多同,要皆为一家之言、《汉志》以来史志中之谓也。笔记小说之着录兼该子、史两部,然以子部为权重、史部为支流,史部支流实亦子学之一种云。以时下之观念,大而言之,“笔记小说”与其说是一种文类,不如说它是一个分散的集合体,其内部体裁众多;小而言之,笔记小说为小说叙事之一体,是“小说四体”(章回体、话本体、传奇体、笔记体)之一。本文拟研究清代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四朝一百余年间的笔记小说(部分论述延伸至嘉庆年间),在搜集、整理近五百种笔记小说作品的基础上,探讨了笔记小说的时代变迁、内部类别、作品体派、小说思想等多个问题,划分为六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的“正名”问题。在文献综述与研究回顾的基础上,采用回溯、比较等研究方法,探讨了民国、清代“笔记小说”的用语习惯,主张在清代小说观念的基础上建立新的“笔记小说”概念,考察笔记小说在清代初中期的变迁,从而进行类别、文体、思想等方面研究。第二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创作的变迁研究,以康熙四十年与乾隆三十年为时间节点,分为三个时段,根据时代背景对每个时段笔记小说的内部诸类别之变迁进行描述,并总结其成就,概括每一时段的特点。第三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类别的研究,本章把笔记小说分为野史笔记、杂家笔记、地理杂记、稗官故事等四个类别,首先针对每一个类别进行学理探讨,其次是对此类别在本期的创获及其特征进行评述,并总结其特点。第四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体派的研究,也是文体学理论在笔记小说领域的一次运用。本章对该时期凸显出来的四个体派即“渔洋说部体”“板桥体”“说粤体”“聊斋体”进行研究,分析其文体渊源,描述其形成的过程,并指出各自的特征。第五部分是关于笔记小说批评研究。清代前中期的笔记小说批评资源,主要集中于书目、序跋、评点三个方面。书目研究主要对笔记小说在清代诸类属的出入情况进行考察,序跋研究是清人对笔记小说的类别、性质、功能、审美等问题的探讨,评点则是对八种笔记小说的评点话语进行探讨。结语部分是对上述章节内容的总结,针对“笔记小说”的理解分歧,提出乾隆以后特别是晚清民国时段的笔记小说研究,应当建立起以《四库全书总目》小说家类为中心的研究范式。

魏红梅[5](2018)在《“诸城十老”及其诗歌创作研究》文中认为“诸城十老”是指明末清初诸城诗坛最有影响的丁耀亢、王乘篆、刘翼明、李澄中、丘元武、张衍、张侗、徐田、隋平、赵清十位诗人。他们毕生致力于诗歌创作,不仅对明末清初诸城诗坛具有“开一邑风雅之始”之功,还推动明末清初诸城诗坛走向前所未有的繁荣。他们不但是明末清初山东诗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中国诗歌史上也占有自己的一席之地。然而,学界对“诸城十老”的关注起步较晚,且其研究往往是仅就某一个体或某一具体问题的分析研究,既不系统,又缺乏全面性。有鉴于此,本文在说清楚“诸城十老”这一名称由来的前提下,设想从“诸城十老”所处的明末清初的社会环境、地域环境、诗坛背景入手,采用文献研究法、文学地理学的分析法、文史关照法、比较分析法等研究方法,通过爬梳、研读“诸城十老”的着述及其相关文献资料,来全面考察“诸城十老”的家族渊源、个人经历、交游活动以及他们的诗歌创作情况,力求使读者对“诸城十老”的人生经历与诗歌创作情况有一个更为全面立体的了解。在为学界提供相关“诸城十老”研究资料的同时,试图进而推动学界对“诸城十老”的研究能向更深处发展。为实现这一研究目的,本文共分为七章,对“诸城十老”所处的时代背景和地域环境、“诸城十老”的家族渊源与人生经历、“诸城十老”的交游情况、“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情况、“诸城十老”的人生境遇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分析解读。同时,对学界有关“诸城十老”身份存在的模糊认识进行了商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每个人的成长,都或多或少受到其所处社会环境与地域环境的影响与制约。故本文对“诸城十老”的研究,首先从其所处的社会环境入手。首章从“诸城十老”所处的国家环境、山东环境以及诸城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对“诸城十老”成长所处的时代背景,进行了全面的解读。同时,考虑到地域环境因素对诗人成长的影响,本文又从诸城特有的自然风光与人文地理环境两个方面,对“诸城十老”成长所处的特有地域环境进行了描述。在明确“诸城十老”成长所处社会环境与地域环境的同时,本文第二章又分别对“诸城十老”每位成员的家族渊源、成长经历与人生轨迹进行了系统的研究。通过爬梳“诸城十老”各自的人生经历,我们发现,“诸城十老”每个成员的家庭背景、人生轨迹虽不尽相同,但总体来看,实际上可以划分为三类:一类以丁耀亢、刘翼明、李澄中、丘元武为代表,他们都有入清为官的经历,但整个仕途并不顺遂,都是最终或主动辞官、或被迫失官而回归故乡,终老于故乡;一类以王乘箓、徐田、赵清、隋平为代表,他们虽也有过科举经历,但终无所获,基本上都是以诸生的身份终老于家乡;一类以张衍和张侗兄弟二人为代表,他们都是因为家庭原因而决意放弃仕进,终生隐居山野而终老于故乡。“诸城十老”一生喜交游、善交游,交游成为他们人生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他们一生的交游对象十分繁杂,且交游地点多有变化。故本文第三章专门就“诸城十老”一生的交游活动与结社情况进行了系统的考察。对于“诸城十老”的交游情况,我们以其出生地“诸城”为界限,分为县内与县外两部分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研究发现,“诸城十老”在诸城县内的主要交游活动相对集中:交游地点多在放鹤园、卧象山和铁园等地;交游对象不仅有本地的文士,还吸引了县外的大批文士纷纷前来;交游活动主要以丁耀亢和李澄中为中心、以康熙八年为界分前后两个阶段。而县外的交游情况则相对复杂:不但交游对象十分繁杂,既有晚明遗老、清朝王公大臣,又有文坛名宿以及三教九流之人,交游圈子甚是庞大;交游地点随其足迹多有变化。为此,我们选择以周亮工、王士禛、周斯盛三位名人为代表,对“诸城十老”的县外交游情况进行了具体考察。对于“诸城十老”的结社情况,在弄清楚丁耀亢曾带头结过山中社与观文大社、李澄中曾组织过鸡豚社、张衍和张侗曾组织过“九老会”外,还明确了他们的交游与结社性质,即他们的交游与结社活动,多是自由的、随意的,既没有什么文学纲领,也没有任何政治意味,只不过是志同道合的乡邦文人间的诗酒唱和聚会而已,颇具有“以文会友”的性质。在明确“诸城十老”人生经历与交游等基本情况的同时,本文第四章还专门对“诸城十老”的人生道路抉择与归隐心态、“诸城十老”人生不遂的原因等具体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研究发现,面对明清易代这样激烈变革的历史时期,“诸城十老”中除丁耀亢早期有过些许的反清举动外,他们大都既没有像当时的顾炎武、黄宗羲、阎尔梅等人那样为图谋恢复明朝而竞相奔走,也没有像傅山、李焕章等人那样坚守气节、宁做遗民也绝不仕清。而是选择了当时大多数下层文人通常选择的人生之路:面对清朝定鼎、复明无望的客观现实,以一个顺从者的姿态,接纳了新朝的存在。或继续孜孜科举以求仕进,渴望通过科举仕进在新朝重谋发展;或绝意仕进而放情山水,始终以友朋诗酒为伴。面对有限的生存环境,各尽所能地拓展着自己的生存空间,寻求着谋道与谋食的自我发展途径。而他们之所以选择这样一条人生道路,无疑与其强烈的家族观念、所处的社会背景以及清初实施的高压和怀柔政策有着直接的关系。不管“诸城十老”面对时局变化选择了何种人生道路,从总体来看,他们的人生之路并不顺遂,结局更不圆满,都没有逃脱最终走向归隐于田园、终老于故乡这一人生结局。究其原因,除其所处的时代环境因素外,更与其自身的诗人气质、一生浓浓的故土情结、始终存在的归隐心态、自身应试能力不足等因素有着直接的关系。“诸城十老”的这一人生抉择与自我人生轨迹,无疑就是当时大多数下层文人一生的真实写照,因此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此外,本章还对“诸城十老”的身份进行认定。一直以来,学界对“诸城十老”的身份,多界定为“遗民”。然从“诸城十老”人生经历的实际来看,这一说法并不科学。通过明确“遗民”的界定标准,我们觉得如此界定“诸城十老”的身份更为合适:“诸城十老”既是一群生活于社会中下层、整日为谋食而疲于奔命的读书人;又是一群在科举不遂、为官不顺、生活难如人愿等多重困境的夹击之下,转而工诗的中下层诗人。虽然丁耀亢的部分诗歌带有遗民情绪,但他绝不是严格意义上的“遗民”。为了更好地更方便地结合这十个人的传记资料深入地分析“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故本文第五章对“诸城十老”着述和传记等相关文献佚存情况作一简要概述。“诸城十老”的人生之路虽不顺遂,但他们都毕生致力于诗歌创作,始终用诗歌诉说着自我对生活的理解与感悟,可谓以诗为命。他们的诗歌作品,不仅数量众多、皆有诗集或诗歌存世,还有着很高的艺术水准。故本文第六章专论“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与影响。主要从诗歌创作倾向、诗歌创作主题、诗歌创作风格三个方面,对其诗歌作品进行了分析研究。就诗歌创作倾向而言,他们在承袭传统诗歌“吟咏情性”这一创作倾向的同时,面对或宗唐、或宗宋的清初诗坛风尚,他们宗唐又不泥于唐,能转益多师,自成一体;就诗歌主题而言,他们的诗歌创作始终以“情”字为主线,在关注自身命运、书写自我怨情,珍视亲人友朋、诉说亲情友情,描写田园风光、寄情山水之间,登台咏史怀古、抒发思古幽情,记录羁旅行役、寄托思乡之情,超然身世之外、参禅论道说理等主题上具有共性。尤为难得是,他们在哀叹自我命运的同时,还能够关注民生疾苦,表达出对下层民众生存状况的深深同情。就创作风格而言,他们在长期的诗歌创作实践中均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诗歌创作风格:丁耀亢诗歌,诗风既激楚亢厉,又空寂静灵,颇多风致;王乘箓的诗歌,刚健又不失清新;刘翼明的诗歌,纤郁悲凉,苍秀朴老;李澄中的诗歌,高岸开朗,沉郁凄楚;张衍的诗歌,闲适平淡,多东篱风致;张侗的诗歌,清新散淡,风趣自别;丘元武的诗歌,伟丽清深,沉郁顿挫;徐田的诗歌,朴劲清茂,常有雄杰之语;赵清的诗歌,情感真挚,诗风平淡质朴;隋平的诗歌,立意高远,诗风宁静恬淡。此外,针对丁耀亢的诗歌具有强烈的史家意识这一特点,本章还就丁耀亢诗歌的“诗史”特色进行了专门研究。在肯定其诗歌颇有“以诗证史”、“以诗补史”之功外,还通过其与杜甫“诗史”类诗歌的比较,明确了二者“诗史”的差异性。诗歌与现实生活有着密切的关联。一个人的诗歌创作必然受到其人生境遇的影响与制约。通过爬梳“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过程及其诗歌作品,我们发现“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不论是诗歌创作主题的选择,还是诗歌创作倾向与诗歌创作风格的形成,明显地受到其人生境遇的影响与制约。故本文第七章还从诗歌创作主题、诗歌创作倾向、诗歌风格三个方面,具体分析研究“诸城十老”的人生境遇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就诗歌创作主题而言,共性影响主要有三:一是受各自人生观与人生经历的影响与制约,其诗歌创作主题格调普遍不高,少有国家民族情怀而多关注自我人生遭际;二是受成长地域环境的影响,大多怀有强烈的故土情结,对家乡山水田园多有讴歌与赞美;三是因其一生交游频繁,故酬唱送别之作数量众多。除共性之外,“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主题也有一定的差异性,主要体现在:有出仕经历者,多以抒发科举失利与仕途不顺的痛苦为主;未曾出仕者,则多以描写山水田园生活为主题。就诗歌创作倾向而言,受各自人生境遇的影响,他们的诗歌创作在秉承“吟咏情性”这一传统诗歌创作倾向的同时,有出仕经历者,因为科举的失利和仕途的不顺,大多描写自我人生难遂的“怨情”与“悲情”;未曾出仕者,大多描写田园生活的“怡情”与生活艰难的“苦情”。就诗歌风格而言,受各自人生境遇的影响尤为突出。丁耀亢人生多舛,诗风也因此多有变化:早年生活顺意故诗风多清新风致,中年历经战乱故诗歌多激楚之音,晚年因参禅故诗风多有空灵清寂;刘翼明穷年矻矻,故其诗风多纤郁闷愤;李澄中仕进不遇,故诗风沉郁凄楚;丘元武半路失官,故诗风沉郁悲凉;王乘篆、张衍、张侗、徐田、赵清、隋平等人,没有出仕的困扰,生活较为平淡,故诗风清新淡雅。本文的创新点:一是将“诸城十老”作为一个整体放置于明末清初这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之下,探究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诗歌创作情况。既探究他们人生不遂的共同原因,又探究他们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的共同影响,以克服学界以往零散研究所带来的片面性。二是对“诸城十老”的共有身份作出明确界定,以克服学界对其群体身份的模糊认识,否定学界部分学者将其界定为“遗民”的观点。三是就丁耀亢诗歌的“诗史”特色与杜甫诗歌的“诗史”特色进行比较分析,指出二者的不同。

李春玲[6](2017)在《美国汉学界《聊斋志异》研究述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世纪末,美国的《聊斋志异》研究引入多样化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跨学科研究是美国汉学界《聊斋志异》研究最鲜明的特色。在美国汉学向中国学转变的背景下,广泛运用其他社会科学理论和方法,进行跨学科的《聊斋志异》研究具有其必然性。美国汉学界对《聊斋》的文献研究以白亚仁为代表,他系统考察了《聊斋志异》的故事源流、创作历程和文本传播情况,提出《聊斋》创作分为三个阶段的设想,在国内外产生广泛的影响。随着西方社会运动的兴盛,《聊斋志异》中的性别和身份开始受到关注。蔡九迪归纳了《聊斋》中的性别错位现象,梳理中国文学传统对性别错位现象态度的演变,其研究具有典范意义;白亚仁大胆提出婴宁“伪装”自己企图建立合法人类身份的看法,发展了国内对婴宁的看法;康笑菲揭示了作为民间敬拜对象的狐仙对人类身份的渴望;蒋兴珍认为蒲松龄通过创作《聊斋》寻求身份认同,以缓解现实危机给他带来的焦虑。美国汉学家还积极地借助其他跨学科理论推进《聊斋》研究的深广度。杨瑞另辟蹊径,运用西方心理学解析《聊斋志异》,颇具心理分析的独特性;蔡九迪引入中医“癖”的概念考察《石清虚》,在万物皆有情理论的启发下,剔抉出石头对邢云飞之“癖”;康笑菲从民俗学视角出发,结合狐仙信仰解读《聊斋》故事,提出一些颇有见地的观点;史景迁则大胆尝试在史学研究中运用《聊斋》材料。这些研究各具特色与优长,共同构成美国汉学界《聊斋志异》研究的广阔图景。跨学科研究视角拓展了《聊斋》研究领域,使美国的《聊斋志异》研究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然而跨学科研究手段的使用不当,也会使《聊斋》研究陷入模式化、偏离主题、理论密集、理解困难等误区。

于海洋[7](2016)在《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诸城一地,从上古到近现代,诞生了许多独领风骚的历史名人,如上古时期的虞舜,汉代的梁丘贺、梁丘临、师丹、伏湛、诸葛丰,唐代的颜师古、颜真卿,五代的苏仲容、苏禹珪,宋代的赵挺之、赵明诚、李清照、张择端,明代的翟銮、邱橓,清代的丁耀亢、刘统勋、刘墉,近现代的王翔千、王统照、王尽美、王愿坚、王意坚、臧克家等,他们或在政治上运筹帷幄,或在理论上提纲挈领,或在文学上妙笔生花,皆在中华文化的历史长河中占有一席之地。至于其它名位稍逊而成就不凡的人物,更是灿若群星,这在全国同类区域中并不多见。明末清初时期,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领域皆处于大变动、大变革时期,政治上腐化衰败、激变四起直至全面崩塌、王朝鼎革;经济上城镇繁荣、市民壮大直至物欲横流、消费狂欢;思想文化上心学狂飙、异端蜂起直至理学复归、实学兴起。如此,皆影响了文学的演变和迁移,伴随着各种文学思潮的激烈碰撞和涌动,诸城文学也达到了自身发展的一个高峰。本文即截取明末清初这一时段,将诸城放置于社会历史转型期的具体语境中,对其文学活动进行整体观照和综合研究。在宏大的历史和社会背景下,把握诸城文人的精神特质,探究诸城文学在易代之际的发展特点和规律,理清社会变革期诸城文学动态迁移的轨迹,不仅具有地方性意义,而且蕴含着普适性价值。绪论分四部分,分别是论题的提出、学界研究现状、研究方法和意义,以及对"明末清初"、"诸城"等概念进行日时空界定。绪论之外,凡四章。第一章从时代背景、区域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诸城文人精神特质、时代文学思潮等方面,将诸城文学置于明末清初这一大环境中进行综合考察,既获得对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的背景性认识,又对时代与文学的互动性关系有整体把握。第二章为明末清初诸城文学分体研究,分别从诗歌、散文、戏曲、小说等方面,依据不同的体裁呈现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的风貌。通过对诸城文坛全面宏观地考察,进而总结归纳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的发展特点以及嬗变规律。第三章为明末清初诸城文学家族、文人社团以及文人交游。木章从家族、社团、交游等三个维度,力图多方面展示明末清初诸城文坛的特质。首先,对明末清初诸城较为突出的文化现象——家族文学进行观照,探究诸城家族对诸城文坛的影响。其次,对明末清初时期的文人社团进行考证和梳理。最后,在文人交游这一部分,对诸城热闹的文化圈进行剖析以获得整体印象,在此基础上,探讨诸城交游活动繁盛的原因以及交游活动背后二士人的心态。第四章对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的代表人物进行个案研究。对丁耀亢的研究侧重于探讨易代之际他的生存状态以及他对诸城文坛"开一邑风雅之始"的导先作用。通过对李澄中人生经历、交游、文学创作等资料的获得,着重考察他以杜甫为宗的诗学观。张侗既是理学家又是文学家,对《易》学的情有独钟影响了他飘逸洒脱的个性气质,进而影响了他的诗学崇尚。邱石常是狂士,失意的人生和孤高的气节相辅相成,反映到文学上呈现出的是诗歌风格的"齐气"。刘翼明是典型的儒者,对他进行综合考察的同时,侧重于研究他温柔敦厚的诗风。结语部分主要是对正文内容进行概括陈述和总结。明末清初是诸城文学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以地域文学的视角,在历史文化传统、时代背景的基础上考察诸城文学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附录部分主要有两个表格组成,一是对明末清初诸城文人的作品以及存佚情况进行考录,二是对地方性诗歌总集收录明末清初诸城诗人及选诗数量进行统计。明末清初的很多诸城作家并未有诗集传世,因此对其现存作品进行统计和梳理,不至于使他们的作品湮没无闻,对乡邦文学的研究意义重大。本文的创新点在于:立足于明末清初特殊的时代背景,试图还原此时期诸城文坛的基本面貌。着重探讨诸城文人在易代之际的价值观念以及行为选择,并揭示易代背景下诸城文学与时代变动的同步共振,进而展示诸城作家的创作共性及基于个体命运的独特个性。

张帆[8](2016)在《《<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文中研究指明《<清史稿·艺文志>补编》为近人武作成独力完成之作,对《清史稿·艺文志》进行了大量增补,共增补四部书一万零四百三十八种,其中子部小说类包括笔记、章回演义、弹词三属,共二百五十七部,而笔记小说之属包括《梦园丛说》、《奁史》、《瓮牖馀谈》、《遁窟谰言》等五十二部,多为反映社会现实的传奇、志怪及佚事杂俎等。据目前资料看来,这五十二部小说除《聊斋志异》得到充分研究之外,馀皆鲜有提及。《聊斋志异》是清代文学成就最高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影响极为深远,大批作者争相追随仿作,事实上,这五十二部小说中,即有不少是《聊斋志异》的仿作。这些书中亦不乏诸如《瓮牖馀谈》《重订西青散记》《谐铎》《京尘杂录》《耳食录》《梦厂杂着》《兰苕馆外史》等优秀之作,遗憾的是,长期以来并未得到应有的重视。此外,由于资料的缺乏,关于这五十二部文言小说尚有不少存疑之处,比如《琐蛣杂记》与《六合内外琐言》的关系尚未明确等。因此,对于这52部小说进行全面而系统的考察很有必要。本文以上述五十二部作品为单位,以《<清史稿·艺文志>》着录顺序为次序,力求全面系统收集作家生平行迹、作品成书过程、历代官私书目以及历代文献中相关的着录、序跋、版本考订、作品内容等资料。每部作品资料后附按语,对所收材料进行校勘比误,并对作者生平行迹、主要着作及其版本、作品内容、版本流传等作简要述评,以表达整理者对作品的初步认识,为研究者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李浩[9](2015)在《《聊斋志异·公孙九娘》研究的若干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蒲松龄的生长环境、人生经历决定了他不会有反清情绪,于七之乱也不具备反抗异族压迫的性质,《公孙九娘》"政治隐喻"说不能成立。部分研究者为抬高《公孙九娘》的思想性、艺术性,存在断章取义、选择性运用材料、扭曲作者本意的倾向,过度依赖历史"常识"的解读方法使文章充斥着抽象的意识形态话语,但真正复杂的"社会"和"现实"却被隐没了。只有抛弃"后见之明"式的思维方式,在翔实的材料基础上"回到现场",对作者抱有一种"了解之同情",才能在文本细读的基础上作出无限接近于事实的客观评价。

郭峪良[10](2015)在《拨开浮云见月明——林四娘故事再探》文中指出林四娘故事,在清初流传甚广,文人学士多以此为题进行创作,不同作家笔下出现了不同的人物形象。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动荡时代给人们造成的集体伤害,又有个人不同遭际的影响,还有同一地域文人的共同特征、以及文人互相交往给故事的流传带来的积极作用。

二、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论文提纲范文)

(1)林四娘传闻故事与姽婳将军探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 《红楼梦》之前文献所载林四娘传闻故事
二 《红楼梦》塑造姽婳将军问题

(2)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综述
    二、几个问题的厘清
第一章 清代山东诗文总论
    第一节 清代山东诗文生成机制
        一、海岱齐鲁:山东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清代山东经济
        三、清代山东科举情况
        四、山东的独特地域文化
    第二节 清代山东诗学思想及文论思想
第二章 济南地区
    第一节 王士祯
    第二节 蒲松龄
    第三节 田雯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新城王氏
        二、淄川王氏
        三、历城朱氏
        四、德州田氏
第三章 青州地区
    第一节 赵执信
    第二节 安丘二曹:曹贞吉、曹申吉
    第三节 丁耀亢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安丘曹氏
        二、诸城刘氏
        三、诸城相州王氏
第四章 兖州地区
    第一节 曲阜代表作家
    第二节 黄恩彤
    第三节 文学家族
        一、曲阜孔氏
        二、曲阜颜氏
        三、济宁潘氏
第五章 胶东地区
    第一节 宋琬
    第二节 高密诗派
        一、高密三单
        二、高密三李
        三、高密诗派其他作家
    第三节 郝懿行、王懿荣
    第四节 其他代表作家
    第五节 文学家族
        一、福山王氏
        二、文登于氏
        三、文登毕氏
        四、即墨黄氏
        五、掖县赵氏
        六、高密单氏
第六章 其他地区
    第一节 吴重熹
    第二节 文学家族
        一、海丰吴氏
        二、惠民李氏
        三、曹县万氏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清代山东诗文作家小传
    一、济南
    二、兖州
    三、青州
    四、登州
    五、莱州
    六、泰安
    七、沂州
    八、曹州
    九、东昌
    十、武定
致谢

(3)诸城艺文志(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方志艺文志的研究现状
    (二)方志艺文志的研究意义
    (三)诸城艺文志的研究空间
    (四)诸城的历史与文化
        地理沿革
        古蹟与名胜
        文化家族
        地方文化
凡例
经部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春秋类
    孝经类
    四书类
    小学类
    五经总义类
史部
    编年类
    别史类
    杂史类
    诏令奏议类
    传记类
    地理类
    政书类
    目录类
    史评类
子部
    儒家类
    农家类
    医家类
    术数类
    艺术类
    杂家类
    类书类
    小说类
    道家类
集部
    别集类
    总集类
    诗文评类
    词曲类
丛部
总结
参考文献
後记

(4)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笔记小说”之研究现状及其问题存在
        (一)目前学界的研究成果
        (二)目前笔记小说研究中出现的问题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概念辨析
        (一)“笔记小说”概念缘起
        (二)晚清民国之笔记小说研究
        (三)晚清民国学人关于“笔记小说”概念的分歧
        附:民国之“笔记”概念
    三、本文“笔记小说”之概念及适用范围
        (一)清代“小说”的多重意义
        (二)清代“说部笔记”“小说笔记”与今日之“笔记小说”
        (三)“笔记小说”在清代的适用范围
        (四)本文研究的基本思路、方法及结构
第一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与变迁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分期
    第二节 顺治元年——康熙四十年:晚明小说的延续与新朝气象的展露
    第三节 康熙四十一年——乾隆三十年:杂家笔记的崛起与稗官故事的消歇
    第四节 乾隆三十一年——乾隆六十年:野史笔记之外的诸体并兴
    小结
第二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类别与着述特征
    第一节 野史笔记类
        一、野史与小说:叙事与“传闻异辞”
        二、野史笔记与“杂史小说”
        三、前四朝野史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四、小结
    第二节 杂家笔记类
        一、杂家笔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杂家笔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三节 地理杂记类
        一、地理杂记与笔记小说
        二、前四朝地理杂记类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稗官故事类
        一、笔记小说与“子部小说”
        二、前四朝稗官故事类小说之着述特征
        三、小结
    结语 笔记小说诸类型之间的互动关系
第三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体派之形成与特征
    第一节 “渔洋说部体”
        一、“渔洋说部”的命名
        二、“渔洋说部”概念下之作品
        三、“渔洋说部”的特征
        四、“渔洋说部体”影响下诸作品
        五、小结
    第二节 “板桥体”
        一、“板桥体”之源头
        二、“板桥体”之形成
        三、“板桥体”之基本特征
        四、小结
    第三节 “说粤体”
        一、“说粤体”在康乾时期的存在情况
        二、清代康乾年间“说粤体”的基本特征
        三、小结
    第四节 “聊斋体”
        一、《聊斋志异》与其他文体的渊源
        二、《聊斋志异》之文本构成
        三、“聊斋体”的形成及乾隆年间之体派呈现
        四、小结
    结语
第四章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批评之形式与内涵
    第一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书目
        一、前四朝书目概观
        二、笔记小说在本期书目之多样化着录及出现的问题
        三、本期书目中的笔记小说批评状况
        四、小结
    第二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序跋
        一、关于笔记小说的写作姿态、类别划分与功能指向
        二、关于笔记小说的批评:性质探讨与审美倾向
        三、小结
    第三节 清代前四朝笔记小说之评点
        一、《玉光剑气集》
        二、《匡林》《谔崖脞说》《亚谷丛书》《稗贩》
        三、《楚庭稗珠录》
        四、《聊斋志异》《续板桥杂记》
        小结
总结
顺康雍乾笔记小说叙录
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作品表征图表
参考文献
读博期间发表的论文

(5)“诸城十老”及其诗歌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诸城十老”名称的由来与所指对象
    第二节 “诸城十老”研究综述
        一、围绕“诸城十老”群体的研究成果
        二、围绕“诸城十老”个体的研究成果
    第三节 选题意义、研究思路、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背景与选题
        二、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四、创新点
第一章 “诸城十老”所处的时代背景与地域环境
    第一节 “诸城十老”所处的国家环境
        一、高压与怀柔并行:明清鼎革所造成的社会政治变化
        二、读书人生活由富裕转入窘迫:明清鼎革所造成的社会经济变化
        三、“华夏中心”的坚守与放弃:明清鼎革所带来的思想文化变化
    第二节 “诸城十老”所处的山东环境
    第三节 “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环境
        一、“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社会环境
        二、“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自然环境
        三、“诸城十老”所处的诸城人文环境
第二章 “诸城十老”的家族渊源与人生经历
    第一节 丁耀亢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一、丁耀亢的家世
        二、丁耀亢的人生经历
    第二节 王乘箓的人生经历
    第三节 刘翼明的家世及人生经历
        一、刘翼明的家世
        二、刘翼明的人生经历
    第四节 李澄中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一、李澄中的家世
        二、李澄中的人生经历
    第五节 张衍、张侗的家世及与人生经历
        一、张衍、张侗的家世
        二、张衍的人生经历
        三、张侗的人生经历
    第六节 丘元武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一、丘元武的家世
        二、丘元武的人生经历
    第七节 徐田的人生经历
    第八节 赵清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一、赵清的家世
        二、赵清的人生经历
    第九节 隋平的家世与人生经历
        一、隋平的家世
        二、隋平的人生经历
第三章 “诸城十老”的交游与结社
    第一节 “诸城十老”的交游对象
        一、“诸城十老”在诸城的主要交游对象
        二、“诸城十老”在诸城以外的主要交游对象
    第二节 “诸城十老”在诸城境内的交游活动
        一、“诸城十老”在诸城交游的主要地点
        二、“诸城十老”在诸城的主要交游活动
    第三节 “诸城十老”在诸城之外的主要交游活动
        一、“诸城十老”与周亮工的交游
        二、“诸城十老”与王士禛的交游
        三、“诸城十老”与周斯盛的交游
    第四节 “诸城十老”的结社
        一、诸城文人的结社传统
        二、“诸城十老”的结社活动
第四章 “诸城十老”的人生选择与身份认定
    第一节 “诸城十老”的人生抉择与归隐心态
        一、“诸城十老”的人生抉择
        二、“诸城十老”的故土情结与归隐心态
    第二节 “诸城十老”人生不遂的原因
        一、时代大环境的影响
        二、“诸城十老”的自身原因
    第三节 “诸城十老”身份的认定
        一、学界对“诸城十老”身份的争鸣
        二、“遗民”的界定标准
        三、“诸城十老”身份的认定
第五章 “诸城十老”相关文献佚存情况调查
    第一节 “诸城十老”着述佚存情况
        一、丁耀亢着述佚存情况
        二、王乘箓着述佚存情况
        三、刘翼明着述佚存情况
        四、李澄中着述佚存情况
        五、张衍着述佚存情况
        六、张侗着述佚存情况
        七、丘元武着述佚存情况
        八、徐田着述佚存情况
        九、赵清着述佚存情况
        十、隋平着述佚存情况
    第二节 “诸城十老”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一、丁耀亢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二、王乘箓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三、刘翼明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四、李澄中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五、张衍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六、张侗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七、丘元武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八、徐田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九、赵清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十、隋平传记资料存藏情况
第六章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与影响
    第一节 “诸城十老”诗歌创作的诗坛背景
        一、明末清初诗坛概况
        二、明末清初山东诗坛概况
        三、明末清初诸城诗坛概况
    第二节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倾向
        一、秉承“吟咏情性”传统,追求作“真诗”、抒“真情”
        二、宗唐但不泥于唐,转益多师而成一家之体
    第三节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主题
        一、关注自身命运,书写自我怨情
        二、哀叹民生多艰,同情下层民众
        三、珍视亲人友朋,诉说亲情友情
        四、诗画田园风光,寄情山水之间
        五、登台咏史怀古,抒发思古幽情
        六、记录羁旅行役,寄托思乡之情
        七、超然身世之外,参禅论道说理
    第四节 “诸城十老”的诗歌创作风格
        一、激楚亢厉,风致空寂:丁耀亢的诗歌风格
        二、刚健而不失清新:王乘箓的诗歌风格
        三、纤郁悲凉,苍秀朴老:刘翼明的诗歌风格
        四、高岸开朗,沉郁凄楚:李澄中的诗歌风格
        五、闲适平淡,多东篱风致:张衍的诗歌风格
        六、清新散淡,风趣自别:张侗的诗歌风格
        七、伟丽清深,沉郁顿挫:丘元武的诗歌风格
        八、朴劲清茂,雄杰之语:徐田的诗歌风格
        九、平淡质朴,情感真挚:赵清的诗歌风格
        十、宁静恬淡,立意高远:隋平的诗歌风格
    第五节 “诸城十老”的诗坛地位与影响
        一、开风奠荣:“诸城十老”在诸城诗坛的地位与影响
        二、名播诗传:“诸城十老”在山左诗坛的地位与影响
        三、声气日益增:“诸城十老”在全国诗坛的地位和影响
    第六节 丁耀亢诗歌的“诗史”特色
        一、“诗史”概念及其内涵的界定
        二、丁耀亢诗歌的“诗史”特色
        三、丁耀亢与杜甫“诗史”的差异性
第七章 “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的影响
    第一节 “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主题的影响
        一、“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主题的共性影响
        二、“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主题的差异性影响
    第二节 “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创作倾向的影响
    第三节 “诸城十老”人生境遇对诗歌风格的影响
        一、一生多舛致诗风亢厉:丁耀亢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二、穷年矻矻致诗风纤郁闷愤:刘翼明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三、仕进不遇致诗风沉郁凄楚:李澄中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四、半路失官致诗风沉郁悲凉:丘元武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五、生活平静致诗风淡雅:王乘箓、张衍、张侗、徐田、赵清、隋平人生境遇对其诗风的影响
结论
附录 “诸城十老”事迹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6)美国汉学界《聊斋志异》研究述论(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美国汉学界《聊斋志异》研究概述
    第一节 美国《聊斋志异》译介史
    第二节 美国《聊斋志异》研究的发展历程与特色
        一、美国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前期研究
        二、美国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后期研究
        三、美国汉学界《聊斋志异》研究的跨学科特色
第二章 美国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文献与文本研究
    第一节 美国《聊斋志异》文献与文本研究概述
    第二节 白亚仁对《聊斋志异》文本创作及传播的研究
        一、白亚仁的《聊斋》文本创作和传播研究的成果
        二、白亚仁的《聊斋》文本创作和传播研究的方法
        三、白亚仁的《聊斋》文本创作和传播研究之得失
    第三节 白亚仁的《聊斋志异》本事研究
        一、白亚仁《聊斋》本事研究的成果
        二、白亚仁《聊斋》本事研究的方法及特色
    第四节 白亚仁关于科举对《聊斋》创作影响的研究
第三章 美国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性别与身份研究
    第一节 社会性别理论、身份理论及其在《聊斋》研究中的运用
        一、社会性别理论与《聊斋志异》研究
        二、身份理论与《聊斋志异》研究
    第二节 蔡九迪对《聊斋志异》的社会性别研究
        一、蔡九迪对《聊斋志异》中性别错位的研究
        二、蔡九迪社会性别研究的特色
        三、蔡九迪社会性别研究的典范意义
    第三节 美国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身份研究
        一、白亚仁对《聊斋志异》中异类女性身份的研究
        二、康笑菲对《聊斋志异》中狐仙身份的研究
        三、蒋兴珍对《聊斋志异》中作者身份的研究
第四章 美国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心理学研究
    第一节 杨瑞对《聊斋志异》的心理学分析
        一、杨瑞对《聊斋志异》中人物心理的分析
        二、杨瑞对《聊斋志异》中作者自我意识的分析
    第二节 杨瑞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与误区
        一、杨瑞心理学分析的独特性
        二、杨瑞心理学分析的误区
第五章 美国汉学界对《聊斋志异》的其他跨学科研究
    第一节 中医学与《聊斋志异》研究
        一、蔡九迪对《石清虚》中“癣”的中医学解析
        二、蔡九迪的《石清虚》研究之创新
    第二节 《聊斋志异》中的狐仙信仰研究
    第三节 史学研究与《聊斋志异》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美国《聊斋志异》研究论着目录
    附录2 美国《聊斋志异》英译文目录
    附录3 美国《聊斋志异》英译本目录
致谢

(7)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题的提出
    二、学界研究现状
    三、研究方法和研究意义
    四、时空界定
第一章 明末清初诸城社会与文化
    第一节 明末清初时代风云中的诸城
        一、波谲云诡的时代背景
        二、农耕经济下的朴实民风
        三、商品经济浪潮下的文化风尚
    第二节 诸城区域人文传统
        一、悠久深厚的齐鲁文化传统
        二、经师堂奥重地与明清理学
        三、文学底蕴之浓厚
        四、学校和科举之兴盛
    第三节 钟灵毓秀的自然形胜之地
        一、自然地理环境对诸城文化的制约与影响
        二、自然地理环境与诸城文学的互动性作用
    第四节 地域文化特征与诸城文人的精神品格
        一、明末清初诸城士人的政治作为
        二、明清易代与诸城文人的价值取向
    第五节 文化思潮与诸城士人的文学观念
        一、明末清初诸城文人对晚明浪漫主义思潮的呼应
        二、明末清初诸城文人对复古派文学的吸收和扬弃
        三、明末清初诸城文人对经世思想的积极回应
第二章 明末清初诸城文学分体研究
    第一节 明末清初诸城诗歌研究
        一、诗歌创作群体
        二、诗歌题材选择
        三、诸城诗坛与山左诗坛的崛起
    第二节 明末清初诸城散文研究
        一、散文创作类型及成就
        二、诸城散文中所记异事与诸城谈异风气
    第三节 明末清初诸城戏曲研究
        一、诸城地区的戏曲、音乐生态环境
        二、诸城的散曲创作
        三、诸城的传奇创作
    第四节 明末清初诸城小说研究
        一、诸城与《续金瓶梅》
        二、诸城与《金瓶梅》
        三、诸城与《聊斋志异》
    第五节 明末清初诸城文学发展特点及嬗变规律
第三章 明末清初诸城文学家族、文人社团以及文人交游
    第一节 明末清初诸城家族与文学
        一、明末清初诸城家族文人群体
        二、明末清初诸城家族对诸城文坛的影响
    第二节 明末清初诸城文人社团
        一、九老会
        二、东武西社
        三、山中社
        四、诸城遗民群体
    第三节 明末清初热闹的诸城文化圈
        一、诸城士人踪迹南北的交游
        二、侨寓文人集汇地
        三、诸城文人交游繁盛原因探析
        四、交游活动背后的诸城士人心态
第四章 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的代表人物
    第一节 "开—邑风雅之始"丁耀亢
        一、动荡不平的人生轨迹与心态变化
        二、丁耀亢的诗歌创作
        三、丁耀亢交游考
        四、丁耀亢与诸城文坛
    第二节 博学鸿儒李澄中
        一、李澄中生平考略
        二、李澄中与山左、京师文学圈
        三、李澄中的赋
        四、以杜甫为宗的诗学观
    第三节 "张氏四逸"之张侗
        一、对《易》学情有独钟
        二、张侗与诸城士人的交游活动
        三、张侗诗歌创作与诗学宗尚
    第四节 狂士邱石常
        一、失意的人生与孤高的气节
        二、与山左士人的交游
        三、诗文内容与诗歌中的"齐气"
        四、《诗说》与邱石常"自成一家"的诗歌创作理论
    第五节 海上诗人刘翼明
        一、生平考略与家学渊源
        二、刘翼明交游活动考论
        三、诗歌创作与艺术
结语
附录一 明末清初诸城文人作品考录表
附录二 郡邑诗歌总集收录明末清初诸城诗人及选诗数量
主要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项目
致谢

(8)《<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凡例
前言
01 方濬颐《梦园丛说内篇》《外篇》
02 王初桐《奁史》《拾遗》
03 王韬《瓮牖馀谈》
04 王韬《遁窟谰言》
05 王韬《淞滨琐话》
06 毛祥麟《对山书屋墨馀录》
07 孔毓埏《拾箨馀闲》
08 史震林《重订西青散记》
09 竹勿山石道人《(?)蛣杂记》
10 沈起凤《谐铎》
11 沈瓒《近事丛残》
12 李元复《常谈丛录》
13 李庆辰《醉茶志怪》
14 宋咸熙《耐冷谈》
15 金捧阊《客窗偶笔》
16 俞蛟《梦厂杂着》
17 俞梦蕉《蕉轩摭录》
18 俞樾《隐书》
19 杜纲《娱目醒心编》
20 陆寿名《续太平广记》
21 孙橒《馀墨偶谈》
22 徐一麟《牧庵杂记》
23 徐兆丰《风月谈馀录》
24 徐昆《柳崖外编》
25 徐崑《遁斋偶笔》
26 徐震《女才子集》
27 许叔平《兰苕馆外史》
28 许桂林《春梦十三痕》
29 黄承增《广虞初新志》
30 黄凯钧《遣睡杂言》
31 黄鸿藻《逸农笔记》
32 张培仁《静娱亭笔记》
33 张贞《渠邱耳梦录》
34 张纯照《遗珠贯索》
35 张贵胜《遣愁集》
36 屠绅《六合内外琐言》
37 彭孙贻《客舍偶闻》
38 彭昌祚《恐自逸轩琐录》
39 雷琳《渔矶漫钞》
40 杨望秦《巽绎编》
41 杨懋建《京尘杂录》
42 叶承宗《耳谈》
43 叶腾骧《证谛山人杂志》
44 蒲松龄《聊斋志异》
45 蒲松龄撰,刘瀛珍编《聊斋志异遗稿》《附录》
46 刘世馨《粤屑》
47 刘寿眉《春泉闻见录》
48 乐钧《耳食录》《二编》
49 谢香开《瓜架夕谈》
50 缪艮《涂说》
51 缪荃孙《秦淮广记》
52 双保《铁若笔谈》
馀论
参考文献
后记

(9)《聊斋志异·公孙九娘》研究的若干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0)拨开浮云见月明——林四娘故事再探(论文提纲范文)

四、略论李澄中《艮斋笔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题材(论文参考文献)

  • [1]林四娘传闻故事与姽婳将军探析[J]. 张庆民,任鹏程. 曹雪芹研究, 2021(03)
  • [2]清代山东诗文作家研究[D]. 张茜.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8)
  • [3]诸城艺文志[D]. 吕秀青.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4)
  • [4]清代顺康雍乾四朝笔记小说研究[D]. 宋世瑞. 华东师范大学, 2018(02)
  • [5]“诸城十老”及其诗歌创作研究[D]. 魏红梅. 山东大学, 2018(11)
  • [6]美国汉学界《聊斋志异》研究述论[D]. 李春玲. 武汉大学, 2017(07)
  • [7]明末清初诸城文学研究[D]. 于海洋. 山东师范大学, 2016(06)
  • [8]《<清史稿·艺文志>补编》着录笔记小说集解[D]. 张帆. 华中师范大学, 2016(02)
  • [9]《聊斋志异·公孙九娘》研究的若干思考[J]. 李浩. 石家庄学院学报, 2015(05)
  • [10]拨开浮云见月明——林四娘故事再探[J]. 郭峪良. 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4)

标签:;  ;  ;  ;  ;  

论李承忠的《跟寨记》及其与《聊斋志异》的共同主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