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州动物血吸虫病监测报告

楚雄州动物血吸虫病监测报告

一、楚雄州动物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报告(论文文献综述)

杨肖迪[1](2019)在《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时间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通过对2007-2017年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2009-2017年鼠监测资料、2013-2017年个案调查资料整理和分析,了解肾综合征出血热流行特征,宿主动物的分布、带病毒率情况,以及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测结果、既往史及相关因素接触史的分布情况。建立ARIMA模型,探讨此模型在预测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流行趋势上的应用,为进一步制定和完善肾综合征出血热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吉林省2007年以来的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总体疫情、三间分布、个案调查、鼠监测资料采用Excel 2013和IBM SPSS 24.0等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用R软件建立合适的ARIMA模型并预测2017年的肾综合征出血热月发病率。结果:1.吉林省2007-2017年共报告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8265例,每年累计病例数从514例到1062例不等。发病率波动在1.87/10万-3.90/10万之间,共死亡40例,病死率为0.48%。2007年发病率最高,为3.90/10万,最低的年份为2016年,为1.87/10万。2.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在时间分布上总体呈现双峰型分布。春夏季(3-6月)大高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41.20%,冬季(11月-次年1月)小高峰占报告病例总数的26.94%。3.2007-2017年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疫情分布不平衡,全省9个地市均有病例发生,其中发病率最高的是白山市(6.71/10万),最低的为松原市(1.06/10万)。4.年龄分布资料显示,各年龄组均有发病,主要集中在25-、30-、35-、40-、45-、50-、55-七个年龄组(6483例),占总发病人数的83.76%,40岁年龄组(1169例),比例最高,占14.14%,其次是45岁年龄组(1161例),占14.05%;性别分布资料显示,男性发病数(6604例)明显多于女性(1661例),男女之比为3.98:1。职业分布资料显示,农民发病人数最多,占病例总数的61.55%。5.本研究共对2847例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既往史和家庭环境、相关因素接触史结果显示:院内有杂物、草堆者1510例,占56.6%;房内有鼠者835例,占31.3%;食物、粮食有防鼠设备者637例,占23.9%;工作场所有鼠或鼠排泄物者人数最多,有1129例,占41.9%;发病前1月内接触鼠类者539例,占20.0%;6.2009-2017年居民区以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占82.17%,其它鼠种依次为黑线姬鼠、其他、大林姬鼠,分别占总捕鼠数的9.99%、7.82%和0.02%。野外以黑线姬鼠为优势鼠种,占36.79%,其它鼠种依次为褐家鼠、其他、大林姬鼠,分别占总捕鼠数的33.02%、15.40%和14.78%。对不同年份的鼠种构成进行卡方检验,结果表明2009-2017年间居民区和野外的鼠种构成差异有显着性(P<0.05)。7.201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月发病率的实际值落入了相应的预测值95%可信区间,说明时间序列ARIMA(1,0,0)(0,1,1)12模型能较好预测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月发病率。结论:1.2007-2017年间,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整体呈下降趋势,时间分布主要呈现以春夏季和冬季为发病高峰的双峰型分布。2.肾综合征出血热的高发人群为20-59岁的男性,职业分布以农民为主,疫区分布广泛,九个监测点均有病例发生。3.院内有杂物、草堆食物等、粮食无防鼠设备、房内有鼠/工作场所有鼠或鼠排泄物、发病前1月内接触鼠类在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的家庭环境和相关因素接触史中所占的比例较高。4.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传染源主要是褐家鼠和黑线姬鼠,居民区和野外的鼠密度、鼠种构成有显差异着。5.ARIMA(1,0,0)(0,1,1)12模型能较好预测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月发病率。

匡焕修[2](2019)在《云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日益丰富,价值观逐渐被“冲刷”,开始转向追求多元化的精神生活,尤其是对人口寿命的关注。2010年10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实施印发了《“健康云南2030”规划纲要》,将人口预期寿命官方化地刻画云南医疗卫生发展水平和民生民情状况,并把提高云南平均预期寿命作为社会经济发展和提高全省综合实力的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从地理学的角度,将时间和空间的二维分析和统计分析相结合,在历年云南人口普查资料和卫生统计资料数据的筛选和整理的基础上,从更小的尺度入手,绘制云南“三普”至“六普”以及16个州(市)的完全生命表,包括总人口生命表、男性生命表和女性生命表,结果表明2010年全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4.04岁,比2000年增加了7.3岁,且各州(市)的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均呈上升趋势,各个区域之间差异明显,增幅不一。然后采用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方法对各地区人口预期寿命的区域差异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科教文卫、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人口内部结构以及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对各个地区的影响机制及作用强度不同,致使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区域间存在显着差异。最后针对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及其差异性找出行之有效的提升路径。

沈美芬,冯锡光,张云,吴明寿,熊孟韬,宋静,李劲松,施学文,杨国祥[3](2015)在《2014年云南省血吸虫病重点环境哨鼠监测与风险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建立和完善云南省血吸虫病监测预警机制,及时发现可疑高危环境,预防人畜感染。方法选择云南省大理州巍山县、洱源县和大理市3个疫情较重县(市)的8个村庄作为监测点,开展重点水域哨鼠预警监测。对回收饲养后成活的哨鼠进行解剖观察,并用ELISA方法检测哨鼠血清抗体。同时记录分析监测点水域周围居民和家畜接触疫水情况,并综合近3年疫情资料进行风险评估。结果共投放哨鼠300只,哨鼠总回收率为94.67%,总死亡率为8.80%。未发现血清抗体阳性和解剖阳性哨鼠。接触疫水人员主要为村民、学生、儿童和渔民,接触方式主要为洗手洗脚、收种作物、捕鱼、洗菜和游泳等。监测点近3年钉螺面积、人群感染率和耕牛感染率均呈下降趋势,但仍存在一定的传播风险。结论 3个监测县(市)血吸虫病传播得到有效控制,但仍需加强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秦岭[4](2013)在《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文中提出前言:一次宿命的行走我穿行在荒山枯岭之中,却恰似一叶小舟,独行水上。水在哪里?抬望眼,到处都是旱地。安全的行走,却在考察中国农村饮水的安全与不安全。水,生命之源,它是在呼唤我吗?我宁可相信,给我安排这样一次行走的,是水,更是命运。二者必然是兼而有之的。水既然能成为生命之源,必然与命运有关。我的行走,由北国到江南,由内地到边陲,因水而来,为水而去。中国农民与安全的饮用水之间,撼动我的,是缺一口水而遭遇的死亡、流血以及满脸泥石流一样的眼泪;是得到一口水

陆步来[5](2011)在《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特征研究及病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自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云南省多个村庄陆续发生不明原因聚集性猝死事件,九十年代逐渐加重,而病因一直未明。为加强病因研究,2005年国家启动了攻关课题。2006年课题组发现猝死病例死前食用过一种学术上尚未命名的俗称小白菌的野生菌,之后又发现多例猝死病例死前食用过小白菌,动物试验和植物化学表明小白菌有毒性。同时也注意到部分猝死病例未发现食用小白菌,除小白菌外,还应存在其它致病因素。2007年本人加入该项课题,主要任务是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病因探索,深入分析流行病及相关的自然生态特征,对比分析不同聚集性质的猝死病例发病特征,评估健康教育效果,了解猝死自然村超额死亡情况,2010年还与地质专家共同参与了两起猝死事件的调查,最终为进一步的病因研究和防控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1.整理1975-2009年猝死病例的流行病学资料和2005-2009年猝死病例的临床资料,描述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时空分布特征和临床特征;收集全国和云南省气温、降水和海拔资料,利用空间分析技术探索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发生地及发生时的自然生态特征,并探索性预测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发病区域。2.根据聚集性质的不同对猝死病例进行分类,比较不同类型猝死病例在流行病学、临床、生态、小白菌食用情况等方面的差异。3.选择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发病形势相对较重的鹤庆、大姚、腾冲、祥云、凤庆、宁蒗六县进行现场健康教育评估,采用深入访谈、入户问卷调查和现场察看等方法了解健康教育开展情况;其余猝死区县,由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自行组织有关人员填写调查问卷,以电子邮件形式返回。4.选择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发病形势相对较重的大姚县石羊、鹤庆县中江、腾冲县界头、祥云县米甸四乡镇进行死因研究,通过回顾调查和死因监测的方法收集2004-2009年居民死因资料,比较猝死自然村(发生过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自然村)和对照自然村(未发生过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自然村)的全死因特征。5.对2010年云南省内发生的猝死现场进行地质学调查,检测空气中二氧化碳、氧气等气体,回顾具有类似特征的既往猝死事件。6.概括和总结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特征,形成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因链假说。结果1.①1975-2009年云南省共有25个区县、105个自然村报告414例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其中女性占61%。猝死发生日期中位数为7月23日,95%的猝死病例发生在6月18日到9月2日期间,一天中的8时和18时为发病高峰。②猝死自然村分布在云南省西北部的从腾冲县到宁蒗县之间的条状带上,以及云南省中部的一片区域;只有一年出现过猝死病例的自然村占72%(75/105)。③猝死发生前有降雨、升温现象。猝死病例数年度变化与年均气温年度变化呈正相关:猝死自然村发病时间(指一年内发生的早或迟)与海拔高度呈正相关,与年均气温呈负相关。除云南省外,根据气温、降水和海拔预测的发病区域还包括四川省南部和贵州省西北部的一小片区域。2.猝死病例被分成家庭聚集性猝死病例(Ⅰ类)、村庄聚集性猝死病例(Ⅱ类)和散发猝死病例(Ⅲ类)三类,分别占总猝死病例的64.3%、23.7%和12.0%。Ⅰ类和Ⅲ类在一天中发病时刻有聚集性,Ⅱ类无聚集性。有Ⅰ类病例发生的事件,发病前降雨现象明显;有Ⅱ类病例发生的事件,发病前气温较高并有升温过程。Ⅰ-Ⅲ类发病到死亡间隔时间中位数分别为25分钟、5分钟和170分钟。Ⅰ类病例小白菌食用率为56%,Ⅱ和Ⅲ类病例均未食用过小白菌。3.小白菌食用率由16.7%显着下降到3.8%。2006-2009年间总发病数43例明显较2002-2005年间的总病例数121例少;有7个自然村在2002-2005年间和2006-2009年间均发病,2006-2009年期间发病数为17例,也较2002-2005年间发病数28例少。4.2004-2009年猝死自然村组粗死亡率为9.05‰(标化率6.84‰),去除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后粗死亡率为8.16‰(标化率5.74‰),均明显高于对照自然村组粗死亡率6.14‰(标化率4.79‰)。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粗死亡率为0.89‰,在死亡原因中排第4位。猝死自然村组死亡率比对照自然村组高2.91‰,其中呼吸系统类疾病高1.05‰,损伤和中毒外因原因类疾病高0.55‰,消化系统类疾病高0.32‰。除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外的其它类疾病高出部分合计为2.02‰,是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的2.3倍。5.二氧化碳异常高达2490ppm,氧气异常低达7%。弥勒和既往发病的凤庆县均有随家庭地势升高发病日期延后的现象。结论1.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具有严格的夏季聚集性,早晚就餐时刻为发病高峰。发病区域具有确定性,主要位于云南省西北部和中部。但发病自然村具有相对不确定性,既有多年反复发病的少数特定自然村,又有不断出现的新发猝死自然村,发病一年后不再发病。气温、降雨和海拔为重要影响因素,预测出的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发病区域主要局限在云南省的西北部和中部以及与云南省接壤的四川省南部和贵州省西北部的小片区域。2.家庭聚集性猝死病例和村庄聚集性猝死病例在发病特征方面存在明显的差异,可能是由不同的致病因素导致的。2006-2009年的流行病学资料支持小白菌学说解释家庭聚集性猝死病例。3.针对小白菌的干预措施取得明显效果,小白菌食用率明显下降,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数减少。4.猝死自然村除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引起的超额死亡外,还存在其它更加严重的超额死亡现象。5.云南省内存在地气致人猝死的可能性,地气可能和云南不明原因猝死有关。

肖良[6](2008)在《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研究》文中认为本文以现有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为研究对象,应用系统理论分析了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构成及其功能,对构成该体系的农产品质检机构、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政策及技术标准等4个子系统现状和问题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国外检验检测机构的管理方式及其经验,并应用供给和需求分析原理分析了我国检验检测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状况。主要的研究结论及创新如下:1、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主要由质检机构子系统、法律法规、行政管理政策及技术标准等4个子系统构成,质检机构子系统为该体系的核心;该体系经历了从无到有、改革探索、建设发展、完善提高几个阶段。从承担行政执法、研究咨询、农产品认证、仲裁检测鉴定、委托检验和技术推广等六个方面对该体系的主要功能进行阐述。2、系统调查了853家农业系统检验检测实验室,从实验室人员、固定资产、实验室面积和检测能力等方面分析了我国现行实验室资源概况及存在的主要问题。结果表明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已初具规模,各省市农产品质检机构检测规模和能力与区域经济发展状况基本适应,目前农产品质检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是投入不足和业务收入不足,生存和发展有较大困难。3、系统分析了我国直接涉及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的14部法律、18部法规及相关的行政管理政策,研究结果表明我国已形成了以《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为核心的法律法规框架体系,制定了相应的管理政策体系,但现行法律法规和管理政策存在明显缺陷,亟需完善。4、系统收集和分析了现行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相关行业标准。我国初步建立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行业、地方标准相配套的标准体系,现行的检验检测方法标准基本上能满足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工作的需要。但存在部分标准制修不及时、部分标准质量不高、数量和种类不足和宣贯力度不够等问题。5、对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日本、韩国、荷兰、德国、英国和丹麦等国家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的设置和运作进行了研究,重点研究了加拿大食品检验署、美国农业部食品安全检验局、农业市场局和动植物检疫局的实验室基本概况和管理经验。这些国家在实验室建设、资源共享、资质管理、利用社会资源等方面的经验对我国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具有重要参考作用。6、首次提出了实验室标准单位和实验室能力系数的概念,依据这两个概念和实验室调查数据评估了各地区实验室的供给能力水平,同时分别依据农林牧渔总产值、主要农产品总产量以及生产投入品的总量估计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需求,深入分析了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市场的供求状况。7、针对我国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并参考国外实验室管理经验,提出了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建立部门协作机制、完善相关标准、借鉴国外先进管理经验、重点建设核心实验室、增加实验室运行经费和检验检测费用等技术建议。

王胜昔[7](2007)在《安徽省兽医管理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文中指出长期以来,由于兽医管理体制复杂,出现政出多门的管理格局,加之普遍存在的职责不清、基础设施薄弱、资金投入不足和人才匮乏等问题,使得安徽省兽医管理体制与新农村建设、畜牧业发展、公共卫生安全的要求以及社会经济的发展不能完全相适应。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是实施畜牧业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问题,其理论研究意义大,实践指导作用强。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也是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重要步骤,是促进兽医工作全面发展,提高动物卫生及动物产品安全水平的一项重要举措。本文首先阐述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知识——公共管理是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组织共同治理公共事务、合作提供公共产品的平等管理和规则管理模式。公共管理的两个基本取向是公共取向和市场取向,公共取向的基本原则是多中心治理原则,市场取向的基本原则是引入市场文化、顺应市场原则和政府运作准市场原则。然后以国外兽医管理机构、安徽省颍上县兽医管理机构、合肥市兽医管理机构为研究对象。对上述兽医管理机构体制现状进行了实地走访、调研、调查,学习他们有益的经验做法,同时找出一些不够完善之处。在此基础上着重全面分析当前安徽省兽医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分段管理、多头管理等难堪局面;兽医区划管理违背了控制动物疫病的科学规律,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基层兽医组织混乱,权责不明;兽医工作的政府行为与兽医服务行为没有严格界线。最后,结合安徽省情,就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提出总体内容和和具体思路。

杨鹏华[8](2004)在《羊附红细胞体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其PCR和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认为为了研究附红细胞体在体外生长变化的规律,为附红细胞体的体外培养提供依据,在羊附红细胞体感染的血液中分别加入三种抗凝剂,试找出对羊附红细胞体(Epervthrozoon ovis)体外生长影响最大的一种抗凝剂。结果表明,柠檬酸钠溶液能使附红细胞体在体外血液中维持一定的数量。在柠檬酸钠溶液中加入葡萄糖和NaHCO3,研究了营养成分的添加对羊附红细胞体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抗凝剂中添加葡萄糖和NaHCO3能显着地提高附红细胞体的数量。故在其后的试验中,采用添加葡萄糖和NaHCO3的柠檬酸钠溶液作为抗凝剂。根据附红细胞体在离体后12h内保持增殖活性的特性,血样必须在采后12h内处理。 2002年1月~2002年12月,用镜检法对羊附红细胞体病的流行病学进行了调查。对附红细胞体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附红细胞体对羊的感染率有一定的季节性,与吸血昆虫有一定的关系。寒冷季节,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非常低,温暖潮湿的春夏季节,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在炎热的季节,附红细胞体的感染率非常高,常常达到80%以上。 对附红细胞体进行分子水平上的研究始见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对该病的研究也逐渐深入到分子水平上。本试验根据羊附红细胞体的16S rRNA基因参考序列的保守区,设计一对特异性引物(p1/p2),对羊附红细胞体基因组DNA进行了PCR检测,扩增出一段1000多bp的DNA序列,用EcoRI酶切,得到两条500bp以上的条带,与预期结果一致,说明PCR方法扩增出了羊附红细胞体的特异条带。并经交叉性和灵敏性试验证明,该方法特异、灵敏、快速,可从分子水平上对附红细胞体病进行早期快速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是一种理想的精确检测该病的方法,能及时掌握该病的流行情况并迅速准确地对可疑病例作出诊断,杜绝该病的大规模爆发,对控制该病的大范围流行具有重要意义。 附红细胞体病的诊断一直以来都是以镜检法作为标准,然而由于附红细胞体个体很小,镜检法有一定缺陷,并且缺乏特异性,故寻求一种快速、特异的诊断方法就成了当务之急。本试验利用血清学技术,摸索了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的最佳工作条件。自行采集血液,提纯抗原,用常规方法免疫家兔,制备阳性血清,进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并与镜检法作比较,证明ELISA作为诊断羊附红细胞体病的一种方法具有特异、灵敏、快速、高效的优点。以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羊抗兔抗体为酶标二抗,最佳工作条件为抗原稀释度64倍、阳性血清稀释度160倍、酶标二抗稀释度1000倍,一抗和二抗的最佳反应时间为1h。对羊附红细胞体的最小检出量为50.30μg/ml。与支原体、大肠杆菌、葡萄球菌无交叉反应,证明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特异性。ELISA方法适合于大规模养殖场对附红细胞体病的调查,从整体水平上把握该病的流行情况,为控制该病的传播提供依据。

金薇仙,李洪通,普自才[9](2003)在《楚雄州动物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报告》文中研究说明云南省楚雄州属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该州的楚雄市和禄丰县分别于1993年和1994年达到了消灭血吸虫病标准。达标后各级领导对血吸虫病监测工作十分重视,做了大量而富有成效的监测工作。2001年对原疫区采用血清学方法检测动物3372头(只),检出阳性70份,对其中63头阳性牛再用病原方法确诊,查出2头奶牛粪便中有血吸虫毛蚴,经追踪调查,是由疫区引进的,对2头血清学阳性水牛进行剖杀冲虫,未找到血吸虫虫体,螺情调查亦未发现阳性钉螺,可见楚雄州血防成果得到了巩固。

二、楚雄州动物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报告(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楚雄州动物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1)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时间序列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外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现状
    1.3 国内肾综合征出血热研究现状
    1.4 时间序列分析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第2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2.1 数据来源
    2.2 研究对象
    2.3 研究方法
        2.3.1 病例发现与报告
        2.3.2 个案调查
        2.3.3 宿主动物监测
        2.3.4 时间序列分析
    2.4 分析指标
    2.5 统计分析
    2.6 质量控制
第3章 结果
    3.1 吉林省2007-2017 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总体流行情况的描述
    3.2 吉林省2007-2017 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间分布特征
        3.2.1 时间分布
        3.2.2 地区分布
        3.2.3 人群分布
    3.3 吉林省2013-2017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个案调查情况
        3.3.1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的临床特点
        3.3.2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的实验室检查
        3.3.3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的既往史及家庭环境
        3.3.4 肾综合征出血热病例的相关因素接触史
    3.4 吉林省2009-2017 年各地区的宿主动物监测情况
        3.4.1 鼠密度
        3.4.2 鼠种构成
        3.4.3 宿主动物感染情况
        3.4.4 鼠带病毒指数
    3.5 吉林省2007-2017 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月发病率的时间序列分析
        3.5.1 模型的识别
        3.5.2 模型中参数的估计和模型的检验
        3.5.3 预测分析
第4章 讨论
    4.1 吉林省2007-2017 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疫情总体流行情况的描述
    4.2 吉林省2007-2017 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三间分布特征
    4.3 吉林省2013-2017 年肾综合征出血热的个案调查情况
    4.4 吉林省2009-2017 年各地区的宿主动物监测情况
    4.5 吉林省2007-2017 年肾综合征出血热月发病率的时间序列分析
    4.6 对策与建议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2)云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创新之处
第2章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相关理论与方法
    2.1 相关概念与内涵
        2.1.1 死亡水平
        2.1.2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
    2.2 相关理论基础
        2.2.1 生命表理论
        2.2.2 人口异质性理论
        2.2.3 生命影响变量理论
    2.3 分析方法
        2.3.1 因子分析
        2.3.2 聚类分析
第3章 云南省平均预期寿命及其地区差异
    3.1 云南省人口死亡水平分析
        3.1.1 婴儿死亡率
        3.1.2 人口粗死亡率
        3.1.3 年龄别死亡率
        3.1.4 云南省特有少数民族人口死亡水平的差异
        3.1.5 云南省不同地区死亡水平的差异
    3.2 云南省平均预期寿命计算
    3.3 云南省平均预期寿命的地区差异
第4章 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影响因素
    4.1 云南省平均预期寿命影响因子的筛选
        4.1.1 筛选原则
        4.1.2 影响因子的筛选
    4.2 云南省不同地区平均预期寿命差异的影响因素分析
        4.2.1 样本数据准备
        4.2.2 因子分析
        4.2.3 聚类分析
        4.2.4 影响因子的地区差异分析
    4.3 云南省平均预期寿命影响因子的作用机理
第5章 提高云南省平均预期寿命的途径
    5.1 坚持经济增长,促进长期发展
    5.2 完善区域发展公共政策,缩小地区差异
    5.3 改革医疗卫生制度,强化医疗服务管理
    5.4 立足少数民族地区,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5.4.1 政策扶持提高生活水平
        5.4.2 异地搬迁改善生存环境
        5.4.3 民族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5.4.4 科普宣传普及健康知识
第6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研究结论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研究成果
致谢
附录

(3)2014年云南省血吸虫病重点环境哨鼠监测与风险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内容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5)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特征研究及病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特征研究
第二章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例聚集性研究
第三章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健康教育评估
第四章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区居民全死因研究
第五章 2010年云南省两起猝死事件调查发现
第六章 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病因链假说
讨论
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6)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研究的必要性
        1.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重要作用
        1.1.2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现状及问题
        1.1.3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研究的意义
    1.2 研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目标、思路和内容
        1.2.1 研究目标
        1.2.2 研究思路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
        1.3.1 资料信息收集与综合分析相结合
        1.3.2 资源系统调查与实地调查相结合
        1.3.3 需求分析与体系规划建议相结合
第二章 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构成要素及其发展历史研究
    2.1 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有关概念
        2.1.1 农产品
        2.1.2 农产品质量安全
        2.1.3 检验和检测
        2.1.4 实验室
        2.1.5 体系(系统)
    2.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构成要素和功能
        2.2.1 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构成要素
        2.2.2 实验室构成要素
        2.2.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主要功能
    2.3 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历史
    2.4 小结
第三章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资源研究
    3.1 研究方法
        3.1.1 实验室资源调查
        3.1.2 文献和互联网信息收集
        3.1.3 实地调查和电话调查
    3.2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概况分析
        3.2.1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数量统计分析
        3.2.2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人员数量统计分析
        3.2.3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固定资产统计分析
        3.2.4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面积统计分析
        3.2.5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检测项目统计分析
        3.2.6 其他统计数据分析
    3.3 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概况分析
        3.3.1 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质检机构类别
        3.3.2 部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质检机构地区分布
    3.4 各省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资源概况分析
        3.4.1 北京
        3.4.2 天津
        3.4.3 河北
        3.4.4 山西
        3.4.5 内蒙
        3.4.6 辽宁
        3.4.7 吉林
        3.4.8 黑龙江
        3.4.9 上海
        3.4.10 江苏
        3.4.11 浙江
        3.4.12 安徽
        3.4.13 福建
        3.4.14 江西
        3.4.15 山东
        3.4.16 河南
        3.4.17 湖北
        3.4.18 湖南
        3.4.19 广东
        3.4.20 海南
        3.4.21 广西
        3.4.22 重庆
        3.4.23 四川
        3.4.24 贵州
        3.4.25 云南
        3.4.26 西藏
        3.4.27 陕西
        3.4.28 甘肃
        3.4.29 青海
        3.4.30 宁夏
        3.4.31 新疆
    3.5 中国食品检验检测机构的现状
        3.5.1 中国食品检验检测机构概况
        3.5.2 食品检测机构的地区分布
        3.5.3 国家食品和农产品质检中心概况
    3.6 农产品认证检验检测机构概况
        3.6.1 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检验检测机构
        3.6.2 绿色食品认证检验检测机构
        3.6.3 有机农产品认证检验检测机构
    3.7 小结
第四章 法律法规和行政管理政策及技术标准子系统研究
    4.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法律法规子系统
        4.1.1 有关法律法规概况
        4.1.2 法律法规对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的影响分析
        4.1.3 现行法律法规存在的问题
    4.2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行政管理政策子系统研究
        4.2.1 行政管理机构及其职能
        4.2.2 相关政策现状分析
        4.2.3 行政管理政策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影响分析
        4.2.4 行政管理政策存在的主要问题
    4.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标准子系统研究
        4.3.1 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标准现状
        4.3.2 农产品质量安全行业检验检测标准现状
        4.3.3 技术标准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的影响分析
        4.3.4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标准存在的主要问题
    4.4 小结
第五章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管理经验及其启示
    5.1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概况
        5.1.1 加拿大实验室管理概况
        5.1.2 美国实验室管理概况
        5.1.3 澳大利亚实验室管理概况
        5.1.4 日本实验室管理概况
        5.1.5 韩国实验室管理概况
        5.1.6 荷兰实验室管理概况
        5.1.7 德国实验室管理概况
        5.1.8 英国实验室管理概况
        5.1.9 丹麦实验室管理概况
        5.1.10 世界着名跨国检验认证机构概况
    5.2 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实验室管理经验
        5.2.1 政府投资建立国家核心实验室
        5.2.2 整合实验室资源
        5.2.3 利用社会实验室资源
        5.2.4 强化实验室质量和安全
        5.2.5 重视实验室能力验证和人员培训
        5.2.6 开展实验室实用技术的研发
    5.3 国外实验室管理经验的启示
        5.3.1 重视核心实验室规划和建设
        5.3.2 利用社会检测资源和整合现有资源并重
        5.3.3 加强实验室质量安全管理
        5.3.4 重视实验室能力验证和人员培训
        5.3.5 加大实验室实用检测技术的研究力度
        5.3.6 着力保障实验室运行经费
第六章 检验检测需求供给分析和对体系建设建议
    6.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需求分析
        6.1.1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业务需求与供给模式
        6.1.2 现有实验室检验检测供给能力
        6.1.3 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需求估计
        6.1.4 实验室标准单位检验检测供给分析
    6.2 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建议
        6.2.1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原则
        6.2.2 对规划建设内容和标准的建议
    6.3 小结
第七章 讨论与结论
    7.1 关于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
        7.1.1 检验检测机构规模与布局
        7.1.2 检验检测能力
        7.1.3 检验检测体系发展规划
        7.1.4 检验检测业务
    7.2 关于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法律法规
        7.2.1 检验检测立法
        7.2.2 检验检测执法
    7.3 关于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行政管理政策
        7.3.1 检验检测的行政管理部门设置
        7.3.2 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的相关政策
        7.3.3 改善行政管理的政策建议
    7.4 关于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标准
        7.4.1 农产品质量安全标准体系
        7.4.2 完善检验检测标准建议
    7.5 关于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技术队伍
        7.5.1 检验检测人员素质
        7.5.2 检验检测技术培训
        7.5.3 检验检测人力资质
    7.6 主要结论
    7.7 本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
    7.8 今后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
    附表3-1 全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机构概况表
    附表4-1 农产品检验检测及检疫方法国家标准
    附表4-2 食品卫生检验国家标准
    附表4-3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国家标准
    附表4-4 质检总局主管相关农产品检验检测及检疫方法国家标准
致谢
作者简历

(7)安徽省兽医管理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1 调查内容和方法
    1.1 调查内容
    1.2 调查方法
2 调查结果和分析
    2.1 安徽省兽医管理体制的形成与发展概况
    2.2 安徽省兽医管理体制的机构、管理、组织模式等现状
    2.3 安徽省兽医管理在畜牧业发展中所起的作用
    2.4 安徽省兽医管理的经验和教训
        2.4.1 合肥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的成效
        2.4.1.1 合肥市兽医体制改革的总体情况
        2.4.1.2 合肥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的主要成效
        2.4.1.3 合肥市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存在不足
        2.4.2 颍上县兽医管理调查
        2.4.2.1 颍上县畜牧兽医体制现状
        2.4.2.2 颍上县典型的两种乡镇兽医站工作模式及分析
        2.4.2.3 养殖户、畜牧兽医系统干部的评价
    2.5 当前安徽省兽医管理存在问题及原因
        2.5.1 当前安徽省兽医管理体制中的一些不明之处
        2.5.2 存在分段管理、多头管理难堪局面
        2.5.3 按行政区划设置兽医管理机构易滋生地方保护主义
        2.5.4 基层兽医组织混乱,权责不明
        2.5.5 兽医工作的政府行为与兽医服务行为没有严格界线
3 安徽省兽医管理的改革思路
    3.1 安徽省兽医管理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3.2 安徽省兽医体制改革的理论依据
        3.2.1 公共管理理论
        3.2.2 国外兽医管理体制
        3.2.3 公共管理理论和兽医管理理论的启示
        3.2.3.1 公共管理基本理论的启示
        3.2.3.2 国外兽医管理理论的启示
        3.2.3.3 合肥市及颍上县兽医案例的启示
    3.3 安徽省兽医管理改革的内容与措施
        3.3.1安徽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内容
        3.3.2 安徽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配套措施
        3.3.3 安徽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具体思路
        3.3.3.1 省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3.3.3.2 市、县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3.3.3.3 乡镇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3.3.3.4 村级兽医管理体制改革思路
小结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8)羊附红细胞体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其PCR和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2 方法
        2.2.1 羊附红细胞体的生物学特性
        2.2.2 羊附红细胞体的流行病学调查
        2.2.3 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检测羊附红细胞体的研究
        2.2.4 快速检测羊附红细胞体病ELISA方法的建立
3 结果与分析
    3.1 羊附红细胞体的生物学特性
    3.2 羊附红细胞体的流行病学调查
    3.3 聚合酶链式反应快速检测羊附红细胞体的研究
    3.4 快速检测羊附红细胞体病ELISA方法的建立
4 讨论
5 结论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
作者简历
致谢

四、楚雄州动物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报告(论文参考文献)

  • [1]吉林省肾综合征出血热的流行病学特征及时间序列分析[D]. 杨肖迪. 吉林大学, 2019(10)
  • [2]云南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地区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 匡焕修. 云南师范大学, 2019(01)
  • [3]2014年云南省血吸虫病重点环境哨鼠监测与风险分析[J]. 沈美芬,冯锡光,张云,吴明寿,熊孟韬,宋静,李劲松,施学文,杨国祥.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5(02)
  • [4]在水一方——中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纪实[J]. 秦岭. 中国作家, 2013(06)
  • [5]云南不明原因猝死特征研究及病因探讨[D]. 陆步来.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011(12)
  • [6]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研究[D]. 肖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08(05)
  • [7]安徽省兽医管理现状调查与改革思路[D]. 王胜昔. 安徽农业大学, 2007(09)
  • [8]羊附红细胞体生物学特性研究及其PCR和ELISA检测方法的建立[D]. 杨鹏华. 河北农业大学, 2004(04)
  • [9]楚雄州动物血吸虫病监测工作报告[J]. 金薇仙,李洪通,普自才. 中国兽医寄生虫病, 2003(01)

标签:;  ;  ;  ;  ;  

楚雄州动物血吸虫病监测报告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