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一、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论文文献综述)

区钰强,李万逸,彭建,张云航[1](2021)在《髋/膝关节置换术证型分布及下肢深静脉血栓辨证预防的病例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髋膝关节置换围手术期患者中医证型的分布及辨证用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效果。方法选择行人工髋、膝关节置换患者46例,归纳患者术前后中医证型的分布;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进行DVT预防,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无发生DVT;对照组2例患肢肿胀(轻症DVT),发生率8.70%。两组DVT发生率比较,差异有显着性意义(χ2=3.88,P <0.05)。患者术前证型以气滞血瘀证、肝肾亏虚证较多,术后气滞血瘀及气虚血瘀证患者最多,证型分布较为集中(P <0.05)。结论髋膝关节置换患者术后的中医证型分布集中,基于此证型演变规律的中医辨证用药有助于合理预防术后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张兵兵,史晓林,吴连国,俞兴,孙永生[2](2021)在《中药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网状Meta分析》文中提出目的:系统评价中药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 DVT)的临床疗效。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维普网、Medline、Cochrane library、Embase、Web of Science,搜集应用中药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均为建库至2020年10月1日。经过文献筛选、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后,采用Stata14.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共检索到3748篇相关文献,最终纳入59篇,涉及常规西医疗法(《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推荐的预防措施)、补气方药联合常规西医疗法、补气方药、补益气血方药、补益气血方药联合常规西医疗法、补肝肾方药联合常规西医疗法及补肝肾方药共7种干预措施。网状Meta分析结果显示,补气方药联合常规西医疗法、补益气血方药联合常规西医疗法及补肝肾方药联合常规西医疗法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效果均优于常规西医疗法[RR=0.31,95%CI(0.23,0.43);RR=0.27,95%CI(0.10,0.72);RR=0.31,95%CI(0.14,0.71)];其余各种干预措施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DVT效果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59项研究中的7种干预措施预防膝关节术后DVT效果的累积概率排序图下面积(surface under the cumulative ranking, SUCRA)排序为补益气血方药联合常规西医疗法(SUCRA=84.3%)>补气方药联合常规西医疗法(SUCRA=81.5%)>补肝肾方药联合常规西医疗法(SUCRA=79.7%)>补气方药(SUCRA=34.1%)>补肝肾方药(SUCRA=33.6%)>补益气血方药(SUCRA=21.7%)>常规西医疗法(SUCRA=15.1%)。结论:目前临床中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常用方药包括补气方药、补益气血方药及补肝肾方药,临床应用时常联合常规西医疗法;补气方药联合常规西医疗法、补益气血方药联合常规西医疗法及补肝肾方药联合常规西医疗法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DVT的效果均优于常规西医疗法,其中补益气血方药联合常规西医疗法的预防效果最佳。

侯宗祺[3](2021)在《ERAS理念下应用补阳还五汤预防TH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口服补阳还五汤,观察患者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探讨加速康复围手术期应用补阳还五汤对术后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疗效价值。方法:在2020年06月至2021年02月厦门大学附属福州市第二医院行初次单侧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中,选择中符合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的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各50例。两组均采用快速康复理念下预防血栓治疗。对照组术后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IU,qd,时间1周)联合气压治疗(肢体压迫系统DVT-2600,每日2次,每次30分钟,时间1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术后第2周开始口服拜阿司匹林(0.1g,每日一次,时间4周);术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无需介入科手术治疗者,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4100IU,q12h,时间1周),1周后予口服利伐沙班(15mg,每日2次,时间4周)。试验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补阳还五汤,每日1剂,连服2周。收集两组病人术前、术后1天、术后第3、5、14天血红蛋白数值;术前、术后1天、术后第3、7、14天两组患者血栓弹力图中R值、A值、MA振幅、Angle等指标;术前、术后1周、术后2周检查两组患者患侧下肢动静脉彩超,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血栓发生率及手术前后股总静脉血流速度;计算两组病人总失血量及术后隐性失血量。应用SPSS2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差异。结果:本研究获得完整随访病例共89例,试验组44例,对照组45例。1、一般资料: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手术部位、手术时长等方面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2、血红蛋白情况:两组患者血红蛋白从术后第1天起较术前均呈下降趋势,于术后第5天逐渐回升。但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3、5、14天血红蛋白情况均无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失血量:结果显示两组患者总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均无明显差异。4、血栓弹力图:两组患者R值术后第1天稍升高,于第3天下降至最低值,于第7天稍升高;K值从术后第1天呈持续下降趋势;Angle及MA振幅则于术后第1天稍下降,术后第3天后呈上升趋势。各项指标术后14天时均逐渐恢复至术前水平。两组患者术后3、7天血栓弹力图的R值、K值、MA振幅、Angle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其余时间段两组患者血栓弹力图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对照组内各时间点的R值、K值、Angle、MA振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内各时间点R值、K值无明显差异,比较后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各时间点MA振幅、Angle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5、下肢静脉血栓发生情况:两组患者术前均未见下肢血栓形成。术后第1天对照组有2例患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试验组有1例患者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结果显示:对照组与试验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无明显差异。术后第1天,对照组有14例患者发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试验组有5例患者发现下肢肌间静脉血栓。结果显示:对照组术后肌间静脉血栓发生情况明显高于试验组。6、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情况: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术后1周时,试验组患者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术后2周时,两组患者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无明显差异。7、中医证候疗效:对照组和试验组治疗前中医证候积分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后试验组中医疗效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补阳还五汤能降低THR术后第3-7天高凝状态,提高术后1周时下肢静脉血流速度,有效预防TH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并能降低下肢肌间静脉血栓发生率;且应用补阳还五汤不会引起术后失血量及隐性失血量增加,安全性较高。

陈婷[4](2021)在《利伐沙班致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用药分析》文中提出目的:1、分析患者行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以给出用药方案的调整建议。2、评价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方法:1、临床药师通过检索各数据库与利伐沙班相关的研究文献以及案例报道。结合患者的病史、用药史、凝血功能检查等基本情况。详细分析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与利伐沙班的关联性、高危因素、发生原因等,并给出调整用药建议。2、计算机检索自建库至2020年10月中国知网、维普、万方、Cochrane Library、Pub Med等数据库,筛选利伐沙班对比阿司匹林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根据Cochrane协作网提供的偏倚风险评估表对纳入研究进行质量评价以及数据提取;采用Revman 5.3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1、患者髋关节置换术后10余天,每天规律口服利伐沙班片10 mg,患者入院当天凝血功能检查提示异常。临床药师考虑患者出现凝血功能异常与利伐沙班有关并建议停用利伐沙班片,调整为阿司匹林进行静脉血栓的预防,患者的凝血功能得到了恢复并趋于正常。2、Meta分析共纳入7个RCT,共计4 111例受试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VTE的发生率利伐沙班组明显低于阿司匹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RR=0.58,95%CI(0.40,0.83),P=0.003]。在治疗后血红蛋白下降量利伐沙班组与阿司匹林组无统计学差异[MD=-0.22,95%CI(-1.04,0.59),P=0.59]。治疗期间的引流量利伐沙班组与阿司匹林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8.75,95%CI(-36.52,19.03),P=0.54]。治疗期间出血量利伐沙班组与阿司匹林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MD=102.19,95%CI(-157.26,361.64),P=0.44]。利伐沙班组与阿司匹林组两组间出血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RR=1.06,95%CI(0.62,1.79),P=0.84]。结论:利伐沙班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血栓的疗效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并且两者的安全性相当。但是,在临床实际应用时,可结合患者具体病情,评估风险-效益,给予个体化治疗方案。

冯超[5](2021)在《单髁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时限及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一方面比较单髁置换术(UKA)与全膝关节置换术(TKA)术后利伐沙班抗凝治疗的效果,评价两种手术后早期不同时间的果效差别,探寻适合UKA的抗凝治疗时限方案;另一方面对比观察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在UKA术后早期抗凝治疗后不同时间的抗凝效果及安全性,证实两种不同药物对抗凝时限有无影响。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选取2020年4月至2021年2月于四川省人民医院关节外科收治并拟行UKA和TKA手术的住院患者共50例,其中拟行UKA术患者纳入30例,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纳入患者分为试验组A组和对照组B组,各15例;选取年龄段相同和病程相似的20例行TKA的患者为C组进行分析。(1)实验1:实验组A(15例)行单髁置换手术,术后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对照组C(20例)行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口服利伐沙班抗凝治疗。(2)实验2:实验组A(15例)行单髁置换手术,术后使用利伐沙班抗凝,10mg po qd;对照组B(15例)行单髁置换术,术后使用阿司匹林抗凝,100mg po qd。三组患者术前完善血栓弹力图、凝血功能全套、血常规、纤溶蛋白溶解指标及双下肢血管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了解下肢血栓情况;术后按照2016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中全膝关节置换术抗凝治疗方案给予抗凝治疗。于术前、术后1天、术后3天、术后7天行清晨空腹静脉血液测定,包括血栓弹力图、纤溶蛋白溶解指标、凝血功能、血常规指标;于术前和术后7天行双下肢深静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于术前和术后测定术侧膝关节髌上缘10cm处周径;统计三组术中麻醉、止血带及手术时间,统计失血量。运用SPSS 22.0软件对所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实验11.髌骨上缘10cm处周径,UKA与TKA组组间对比,术前及术后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周径比术前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止血带压力、无统计学意义(P>0.05);UKA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明显短于TKA手术(P<0.05)。3.两组患者术后失血量比较,总失血量,UKA组明显低于TKA组患者(P<0.05),但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差别不明显(P>0.05)。4.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比较:组间比较,血常规中的Hb、PL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中的PT、APTT、TT、IN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D-二聚体、F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CI、K、R、a、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与比较,Hb、D-2聚体、FDP值较术前差异显着(P<0.05),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均存在高凝状态。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比较:组间比较,UKA组Hb值高于TK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指标较术前均有增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PT、APTT、TT、INR及FDP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指标D-二聚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证实UKA组术后3天高凝状态开始已经恢复;血栓弹力图CI、a、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血栓弹力图K、R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Hb及MA值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KA组的CI、K、MA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UKA组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证明,术后第3天两组血液仍存在高凝,但存在差异,血栓形成风险不一样,UKA组明显低于TKA组。6.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比较:组间比较,血常规Hb、PL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PT、APTT、TT、IN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二聚体、F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CI、K、R、a、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比较,UKA组各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UKA组高凝状态明显改善,与术前差异不明显;然而TKA组D-2聚体、FDP、CI、a、MA值较术前差异明显(P<0.05),仍存在高凝状态。7.两组患者术后7内天均未发生症状性DVT及肺栓塞,下肢静脉彩超结果显示均无血栓形成。8.TKA组1例伤口周围发生瘀斑,UKA组未发生,2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21.髌骨上缘10cm处周径,LUKA与AUKA组组间对比,术前及术后差异均无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对比,两组患者术后周径比术前均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两组患者麻醉时间、止血带压力、手术时间及止血带使用时间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患者术后失血量比较,总失血量与隐性失血量比较两组差别不明显(P>0.05)。4.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比较:组间比较血常规中的Hb、PLT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PT、APTT、TT、IN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D-二聚体、F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CI、K、R、a、M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组内比较:Hb、D-2聚体、FDP差异显着,两组患者术后第1天均存在高凝状态。5.两组患者术后第3天比较:组间比较,血常规Hb、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PT、APTT、TT、IN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D-二聚体、F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CI、a、MA、K、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与术前比较,Hb、PLT、PT、APPT、TT、INR及血栓弹力图指标差异均不明显(P>0.05),而D-2聚体和FD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显示,术后第3天两组血液高凝状态明显恢复。6.两组患者术后第7天比较:血常规Hb、PL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凝血功能PT、APPT、TT、IN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指标D-二聚体、FD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栓弹力图CI、a、MA、K、R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内与术前比较Hb、PLT、PT、APPT、TT、INR及血栓弹力图指标差异均不明显(P>0.05),而D-2聚体和FDP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上显示,术后第7天两组血液高凝状态继续恢复接近术前水平。8.两组患者术后7天内均未发生症状性DVT及肺栓塞,下肢静脉彩超结果显示均无血栓形成。9.两组伤口周围均未发生瘀斑:两组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早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风险都明显增高,需积极抗凝治疗;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不同时间点的血栓形成的风险有明显差别,在术后7天后风险已恢复至术前水平;常规剂量的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在单髁置换术后早期不同时间的抗凝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面无明显差别,均在术后7天血栓风险水平与术前无明显差别;故目前适用于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抗凝时限及抗凝方案不适用于单髁置换术,应适当缩短和改变。

许灿宏[6](2021)在《益气活血膏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DVT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课题以股骨颈骨折的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通过观察益气活血膏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对全髋关节置换(THA)术后深静脉血栓(DVT)的预防效果,以探究其有效性与安全性,为临床中西医结合用药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DVT提供参考和理论依据。方法: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严格筛选病例,选取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创伤骨科病区从2019年6月至2020年12月收治的60例拟行全髋关节置换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各30例,对照组在术后12h予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于术后第1天开始口服益气活血膏方,疗程均为14天。通过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第1、7、14天的凝血指标(D-二聚体、PT、APTT)、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血红蛋白浓度(HGB)、血小板(PLT)、DVT发生率、术后引流量、VAS评分、Harris评分等指标的差异,评价益气活血膏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DVT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的一般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具有可比性。术后第1天,两组患者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与术前的组内比较,D-二聚体、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和血浆黏度较术前升高,PT较术前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术后第1天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在术后第7、14天的组间比较,观察组各指标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HGB在术前和术后第1天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的HGB比较,观察组显均着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的PLT在术前和术后第1、7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的PLT比较,观察组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14天经下肢血管彩超检查共发现4例无症状性小腿肌间静脉血栓,其中观察组1例,对照组3例,发生率分别为3.33%、10%,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术后引流量低于对照组,但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7、14天,观察组的VAS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第14天的Harris评分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方差分析显示,时间与干预措施在D-二聚体、PT、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HGB、VAS评分等指标上存在交互作用(P<0.05),且主效应显着(P<0.05)。在课题研究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和严重并发症。结论:益气活血膏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能有效改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的凝血指标和血液流变学指标,抑制血小板的形成与黏附,缓解术后血液的高凝高黏状态,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并能发挥益气补血、化瘀止痛的功效,更好的恢复术后血红蛋白浓度,纠正贫血状态,减轻疼痛程度,加快患者术后康复,其有效性和安全性优于单纯应用低分子肝素钙,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王钰[7](2021)在《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研究背景:护理照护力量在预防深静脉血栓领域发挥的关键作用已得到肯定。2018年我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发布的《关于同意开展加强肺栓塞和医院内静脉血栓栓塞症防治能力建设项目》,对进一步做好预防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目前,在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领域,指导护理实践的指南、系统评价、专家共识层出不穷,循证资源丰富。然而目前尚无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最佳护理实践方案。因此,亟需应用循证的方法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此外,当前我国临床一线护理人员虽然实施循证的意愿越来越强烈,但循证实践能力偏低。因此,为促进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开展和方案的推广应用,十分有必要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研究目的:(1)描述并剖析我国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实践现况,分析总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问题;(2)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解决护士预防知识欠缺和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的临床问题;(3)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循序渐进引入临床,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患者层面三个维度全面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4)以提炼循证护理实践中核心要素并形成概念框架为重点环节,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解决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的临床问题。研究方法:本研究以知识转化模式为指导,分为四个部分的研究内容:第一部分使用“骨科”或“关节置换”从一项多中心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内,提取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现况的相关数据,包括国内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态度和实践现况。了解国内现况后,以北京协和医院关节外科病房为个案进行田野调查。采用深度访谈法和参与式观察法,客观地分析观察所见和访谈所闻,探索目前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的本质,分析总结护理实践中存在的临床问题。第二部分采用文献研究、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交谈法、专家论证法,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首先,通过系统检索、筛选、严格评价纳入的相关临床决策、证据总结、指南、共识及系统评价的质量,逐条提取证据,通过团队共识会确定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的证据汇总。然后将证据引入临床情境,以可行性、适宜性和临床意义为标准,召开利益相关者会议收集16名护理人员的意见,面对面交谈获取6名患者的意见,筛选出适宜临床情境的最佳证据。进一步召开专家论证会,对由循证实践小组制定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草案,进行可用性评价和调整,形成《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终稿。第三部分通过组建方案临床应用小组,开展方案临床应用前评估,明确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制定并实施应对措施,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循序渐进的引入临床。采用前后对照研究设计和嵌套型混合性研究方法,从系统层面、护士层面、患者层面三个维度全面评价方案的应用效果。第四部分通过对研究过程和结果的整合性反思,以理论域框架界定的14个概念域及其对概念域的定义为标准,提炼循证护理实践中核心要素,以计划行为理论和社会认知理论嵌套理论为原始理论,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以知识转化模式为基本框架,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研究结果:第一部分目前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实践工作中主要存在4个临床问题,包括预防知识欠缺,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预防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第二部分汇总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包括34条证据,涉及风险评估、基本预防、物理预防、药物预防、健康宣教、促进指南临床应用六个方面。根据利益相关者的意见,筛选出了 24条具有可行性、临床意义和适宜临床情境的最佳证据。基于24条最佳证据,结合专家意见,修订并完成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方案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风险评估等多维知识培训,6项工作流程(总流程、健康宣教流程、使用弹力袜流程、使用间歇充气加压装置流程、使用药物流程、质控流程)和3个辅助工具(健康宣教手册、健康宣教视频、运动打卡装置)。第三部分长期记忆效果欠佳,流程更改的地方较为琐碎,记忆困难,患者主动学习宣教视频的积极性低,患者主动参与运动打卡的积极性低和运动打卡落实情况受多因素限制,欠缺灵活的评价方法是方案引入临床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障碍因素。通过实施培训、制作精简版内容卡、修改日常工作信息记录表单、增加岗位并调整职责等应对措施,方案被成功地循序渐进引入临床。效果分析结果显示,在系统层面,完善了相关流程,开发了辅助工具,增加了岗位并调整了职责;在护士层面,提高了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调查问卷平均正确率由73.4%提升至100%),提高了证据执行率(审查标准执行率由0~21%提升至72%~100%),提升了专业价值感;在患者层面,提高了患者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的知识(调查问卷平均正确率由75.6%提升至87.8%),降低了术后住院期间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发生率由9.6%降低至6.9%)。第四部分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中的10个核心要素包括知识、技能、社会职业角色认同、结果信念、强化、意向、目标、环境和资源、社会影响、情绪;核心要素定义以理论域框架中对概念域的定义为基础进行了适应性修改;从个体理性和人际水平两个层面对核心要素间的关系进行了演绎,构建了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包括6个部分,知识产生(证据汇总)、发现问题(提出临床问题)、本土化调试(筛选证据并制定方案)、知识应用(方案引入临床并评价应用效果)、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和知识的持续使用。研究结论:(1)目前预防THA和TKA术后DVT护理实践工作中主要存在4个临床问题,包括预防知识欠缺,预防行为存在异质性,预防循证护理实践核心要素不明确和工作模式欠缺。通过进一步凝练出循证问题,明确了构建《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和“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是两个有效干预措施。(2)本研究构建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方法科学,为临床护理工作开展提供了循证决策依据,可改善现况,降低THA和TKA术后DVT发生率,减轻负担,提高患者生活质量。(3)本研究构建的“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理论基础科学,临床基础扎实,适合我国国情,可为理解护士预防THA和TKA术后DVT的行为提供理论依据,为开展相关循证护理实践提供方法学指导。(4)本研究的开展,通过现身说法,生动形象地阐明了循证护理的研究方法,可为开展科学、规范的临床护理实践提供有力保证。

周全[8](2021)在《单剂量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以回顾性研究对比单剂量使用低分子肝素与联合用药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疗效差异,对比两种抗凝方案的隐性出血量,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抗凝方案的选择提供指导,并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形成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收集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关节外科2018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接受同组医师人工关节置换术的所有病人资料,将其按抗凝方案不同分为单剂量低分子肝素组149例及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联合用药组100例。单剂量组:患者围术期仅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12小时接受低分子肝素40mg皮下注射;联合用药组:患者于人工关节置换术后12小时接受低分子肝素40mg皮下注射且往后每24小时口服利伐沙班10mg。以低分子肝素与利伐沙班联合用药组为对照组,分析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单剂量使用低分子肝素对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以及术后隐性出血量、皮下瘀斑等抗凝并发症的影响及疗效,并分析DVT形成的高危因素。结果:单剂量组中有6%患者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联合用药组中有4%患者在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发生DVT,两组患者DVT发生率统计学无差异(?(17)=0.503,P=0.478)。单剂量组中有11.1%的患者发生近端深静脉血栓,联合用药组中有25%的患者发生近端深静脉血栓,两组已发生DVT的患者近端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统计学无差异(?(17)=0.000,P=0.538)。单剂量组患者术后1-3天隐性失血量(697.486±401.348),联合用药组患者术后1-3天隐性失血量(859.517±330.626),两组患者术后1-3天隐性失血量统计学有差异(t=-3.346,P=0.001)。血栓组中,年龄<60岁的有4例(30.8%),60-70岁的有8例(61.5%),>71岁的有1例(7.7%);非血栓组中,年龄<60岁的有97例(41.1%),60-70岁的有79例(33.5%),>71岁的有60例(25.4%),三个年龄段患者的DVT发生率统计学有差异(?(17)=15.409,P=0.000)。<60岁组和60-70岁组患者DVT发生率差异统计学有差异(?(17)=0.000,P=0.338);60-70岁组和>71岁组患者DVT发生率统计学有差异(?(17)=0.000,P=0.338)。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相比性别构成比、吸烟史、糖尿病史、血栓病史等均统计学无差异(P>0.05)两组患者出院1月后随访,DVT新发率分别为1.4%和1.0%,总血栓新发率为1.3%。结论:人工关节置换术后单剂量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疗效确切,并且能有效降低患者人工关节置换术后的隐性出血量,减少皮下瘀斑、关节腔积血、切口愈合不良甚至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是高龄。

茹江丽,李洁[9](2020)在《中医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中医药疗法可降低下肢骨折手术后或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以及颅脑或脊髓损伤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病率,且可减轻临床症状,缩短住院时间,预防作用较显着,且预防方式多样,涵盖了内治、外治及内外合治法,充分发挥了"治未病"优势。相关研究存在样本量较小等局限性,今后应针对性加以改进。

孟小裙[10](2020)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穴位注射高乌甲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穴位注射高乌甲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为中西医结合预防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途径。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全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穴位刺激联合穴位注射组(S组),穴位刺激组(T组)和对照组(D组)各30例。对照组(D组)于术后常规应用低分子肝素钠注射液预防DVT;穴位刺激组(T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干预;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穴位注射组(S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进行经皮穴位电刺激及穴位注射高乌甲素联合干预。对比三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于术前,术后1d、3d、7d采集三组患者静脉血样本检测凝血功能指标,于入室后麻醉手术前、术后即刻、术后24h采集患者静脉血样本检测血浆皮质醇、促肾上腺皮质激素水平。结果:(1)最终完成研究方案且观察资料完善的患者87例(D组30例、T组28例、S组29例)。比较三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组成、体重、术中输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示D组2/30(6.67%)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T组1/28(3.57%)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S组无一例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3)凝血指标:三组间患者术前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imer)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1、3、7天S组PT、APTT较T组及D组明显延长(P<0.05),且T组PT、APTT较D组延长(在术后第一天显着延长,P<0.05);术后1、3、7天S组FIB较T组及D组明显降低(P<0.05),且T组FIB较D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1、3、7天T组和S组D-dimer较D组明显降低(P<0.05),术后第1天S组较T组D-dimer明显降低(P<0.05),但术后第3、7天S组与T组相比无显着性差异(P>0.05)。(4)应激水平:三组间患者入室后麻醉手术前血浆皮质醇(COR)、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术后即刻和术后24h时间点S组COR、ACTH较T组及D组明显降低(P<0.05),且T组COR、ACTH较D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穴位注射高乌甲素能够显着降低围术期应激反应水平,改善患者术后凝血功能,对于预防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具有积极作用。

二、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1)髋/膝关节置换术证型分布及下肢深静脉血栓辨证预防的病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诊断标准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1.4 一般资料
    1.5 研究方法
        1.5.1 术前处理
        1.5.2 术后防治
        1.5.3 中医证型调查
    1.6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1.6.1 观察指标
        1.6.2 中医证型变化
        1.6.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DVT发生率比较
    2.2围手术期中医证型分布演变
3 讨论

(2)中药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网状Met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文献检索
    1.2 文献筛选
        1.2.1 文献纳入标准
        1.2.2 文献排除标准
    1.3 数据提取及质量评价
    1.4 数据统计
2 结 果
    2.1 文献检索结果
    2.2 纳入研究的基本特征
    2.3 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评价结果
    2.4 证据网络
    2.5 一致性检验结果
    2.6 网状Meta分析结果
    2.7 小样本效应及发表偏倚检测结果
3 讨 论

(3)ERAS理念下应用补阳还五汤预防TH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资料
    1 病例来源
    2 诊断标准
        2.1 西医诊断标准
        2.2 中医诊断标准
    3 纳入标准
    4 排除标准
    5 脱落标准及处理
        5.1 脱落标准
        5.2 脱落病例处理
研究内容及方法
    1 分组方法
    2 治疗方法
        2.1 对照组
        2.2 试验组
    3 观察指标
        3.1 血栓弹力图
        3.2 下肢动静脉彩超
        3.3 中医证候疗效评估标准
    4 安全性观测
        4.1 血常规
        4.2 失血量
    5 统计学分析
    6 依从性解决方案
研究结果
    1 一般资料
    2 疗效分析
        2.1 血栓弹力图比较
        2.2 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2.3 股总静脉血流速度比较
        2.4 中医证候积分分析
        2.5 中医证候疗效分析
    3 治疗安全性观察
        3.1 血红蛋白比较
        3.2 失血量比较
        3.3 一般性比较
分析与讨论
    1 国内外研究情况介绍
        1.1 现代医学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知与预防
        1.2 中医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认识及预防
    2 疗效分析及结果评价
    3 补阳还五汤的安全性分析
    4 不足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文献综述 临床预防全髋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4)利伐沙班致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用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第一章 利伐沙班致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用药分析
    1.1 案例资料与治疗经过
    1.2 患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原因分析
        1.2.1 患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与利伐沙班的关联性评价
        1.2.2 利伐沙班致凝血功能异常的机制
        1.2.3 患者发生凝血功能异常的高危因素
    1.3. 讨论
    1.4. 结论
第二章 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用于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有效性与安全性比较的Meta分析
    2.1 资料与方法
        2.1.1 文献检索策略
        2.1.2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2.1.3 文献筛选、偏倚风险评估及数据提取
        2.1.4 统计学处理
    2.2 结果
    2.3 讨论
    2.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利伐沙班临床应用及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和研究成果

(5)单髁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时限及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 文献综述 单髁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的研究现状
    2.1 概述
    2.2 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
        2.2.1 年龄、体重
        2.2.2 基础疾病
        2.2.3 止血带的使用
        2.2.4 手术
        2.2.5 麻醉方式
        2.2.6 其它围手术期因素
    2.3 静脉血栓形成相关的指标及研究
        2.3.1 传统凝血功能指标
        2.3.2 D-二聚体
        2.3.3 血栓弹力图
    2.4 预防深静脉血栓方式
        2.4.1 基本预防措施
        2.4.2 物理预防措施
        2.4.3 药物预防
    2.5 抗凝治疗时间的研究
    2.6 总结
实验一 UKA与 TKA术后早期不同时间抗凝效果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终止或退出标准
        1.2 实验方法
        1.3 围术期处理
        1.4 指标收集
        1.4.1 主要血液指标
        1.4.2 次要结局指标及评价方法
        1.5 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术中情况统计
        2.3 术前术后的手术侧膝关节髌骨上缘10cm处周径比较
        2.4 失血量比较
        2.5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7d血常规指标比较(血红蛋白、血小板)
        2.6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1d、3d、7d 纤溶蛋白溶解指标比较(D-2 聚体、FDP)
        2.7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7d凝血功能指标比较(PT、APTT、TT、INR)
        2.8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7d血栓弹力图指标比较
        2.9 抗凝效果情况
        2.10 抗凝安全性比较
    3、讨论
        3.1 单髁置换术与全膝关节置换术对血栓形成的影响
        3.2 术后不同时间点血栓形成相关指标的变化
        3.2.1 术后第1 天指标
        3.2.2 术后第3 天指标
        3.2.3 术后第7 天指标
    4、结论
实验二:利伐沙班与阿司匹林在单髁置换术后早期不同时间的抗凝效果对比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1.1 病例来源及分组
        1.1.2 纳入标准
        1.1.3 排除标准
        1.1.4 终止或退出标准
        1.2 实验方法及用药
        1.3 手术操作
        1.4 围术期处理
        1.5 指标收集
        1.5.1 主要血液指标
        1.5.2 次要结局指标及评价方法
        1.6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一般情况
        2.2 术中情况统计
        2.3 术前术后的手术侧膝关节髌骨上缘10cm处周径比较
        2.4 术后失血量比较
        2.5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7d血常规指标比较
        2.6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 1d、3d、7d 纤溶蛋白溶解指标比较(D-2 聚体、FDP)
        2.7 两组患者术前、术后1d、3d、7d凝血功能指标比较(PT、APTT、TT、INR)
        2.8 抗凝效果比较
        2.9 抗凝安全性比较
    3、讨论
    4、结论
局限于展望
参考文献
附件

(6)益气活血膏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DVT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与方法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中止和脱落标准
    2 研究方法
        2.1 试验分组
        2.2 术前准备
        2.3 手术过程
        2.4 术后处理
    3 观察指标
        3.1 实验室指标
        3.2 临床观察指标
        3.3 安全性指标
    4 统计学方法
第二部分 结果
    1 基线资料分析
    2 实验室指标分析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比较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HGB 比较
        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 PLT 比较
    3 临床指标分析
        3.1 两组患者治疗后DVT发生率比较
        3.2 两组患者术后引流量比较
        3.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
        3.4 两组患者治疗后Harris评分比较
    4 安全性指标分析
第三部分 讨论
    1 现代医学对老年股骨颈骨折的认识
    2 现代医学对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DVT形成的认识
    3 低分子肝素钙的临床应用与研究
    4 祖国医学对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DVT形成的认识
    5 益气活血膏方的组方和药理探讨
        5.1 药物组成和方药理论分析
        5.2 药理学研究和临床应用
    6 研究结果分析
结论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表或索引
综述 中西医预防髋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7)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总体思路
        (一) 研究目的
        (二) 技术路线
第二章 文献回顾
    一、深静脉血栓概况
        (一) 概念及危害
        (二) 流行病学特点
        (三) 预防措施
        (四) 预防措施的临床应用情况
        (五) 促进预防措施临床应用的策略
    二、国内预防深静脉血栓护理工作中的问题及研究方向
        (一) 资料与方法
        (二) 结果
    三、本研究的概念框架
        (一)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
        (二) 健康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
    四、小结
第三章 临床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实践现况的国内调查
        (二) 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
    三、研究结果
        (一) 实践现况的国内调查结果
        (二) 实践现况的田野研究结果
    四、讨论
        (一)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应涵盖知识培训、护理流程和辅助工具
        (二) 循证实践工作模式应重点关注实践中的核心要素及其关系
第四章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证据汇总
        (二) 最佳证据筛选
        (三)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构建
    三、研究结果
        (一) 证据的汇总结果
        (二) 最佳证据的筛选结果
        (三) 构建的循证护理实践方案
    四、讨论
        (一)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科学性
        (二)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可行性和适宜性
第五章 循证护理实践方案的临床应用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二) 研究场所
        (三) 评价工具
        (四) 资料收集方法
        (五) 资料分析方法
        (六)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 方案引入临床的过程
        (二) 方案临床应用对护理实践的改变
    四、讨论
        (一) 方案在临床情境中应用的可行性和适宜性分析
        (二) 方案在临床情境中应用的有效性分析
第六章 循证护理实践工作模式的构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设计
        (二) 质量控制
    三、研究结果
        (一) 循证护理实践中的核心要素
        (二) 循证护理实践的概念框架
        (三) 循证护理实践的工作模式
    四、讨论
        (一) 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及工作模式的合理性
        (二) 循证护理实践概念框架及工作模式的理论意义及实践价值
第七章 结论
    一、研究结论
    二、研究意义
    三、研究的创新点
    四、研究的局限性及展望
附录
    附录1 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和态度调查问卷
    附录2 参与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护理证据引入临床的利益相关者一般信息调查表
    附录3 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循证护理实践方案论证专家一般信息调查表
    附录4 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质量审查表
    附录5 护士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调查问卷
    附录6 患者预防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知识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习期间发表的文章

(8)单剂量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内容与方法
    1.研究对象
        1.1 一般资料
        1.2 纳入标准
        1.3 排除标准
    2.研究内容与方法
        2.1 术前准备及手术操作
        2.2 围术期处理
        2.3 观察记录指标
        2.4 失血量计算公式
    3.统计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综述 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相关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新疆医科大学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 导师评阅表

(10)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穴位注射高乌甲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研究对象
    2.病例分组
    3.麻醉与手术
    4.研究方法
    5.观察及检验指标
    6.统计学分析
研究结果
    1.入组情况
    2.一般资料比较
    3.应激水平
    4.凝血功能
    5.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
讨论
结语
参考文献
文献综述 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中西医研究进展
    参考文献
附录一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附录二 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merican Society Anesthesiologist,ASA)分级标准
致谢
发表论文

四、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防治(论文参考文献)

  • [1]髋/膝关节置换术证型分布及下肢深静脉血栓辨证预防的病例观察[J]. 区钰强,李万逸,彭建,张云航. 中国医药指南, 2021(36)
  • [2]中药预防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网状Meta分析[J]. 张兵兵,史晓林,吴连国,俞兴,孙永生. 中医正骨, 2021(06)
  • [3]ERAS理念下应用补阳还五汤预防THR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疗效观察[D]. 侯宗祺.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利伐沙班致髋关节置换术后凝血功能异常的用药分析[D]. 陈婷. 大理大学, 2021(09)
  • [5]单髁置换术后抗凝治疗时限及治疗方案的临床研究[D]. 冯超. 成都体育学院, 2021(08)
  • [6]益气活血膏方联合低分子肝素钙预防老年股骨颈骨折THA术后DVT的临床研究[D]. 许灿宏.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1(02)
  • [7]髋膝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预防护理方案构建及临床实践转化研究[D]. 王钰.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8]单剂量使用低分子肝素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分析[D]. 周全. 新疆医科大学, 2021(09)
  • [9]中医药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临床研究进展[J]. 茹江丽,李洁. 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20(12)
  • [10]经皮穴位电刺激联合穴位注射高乌甲素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D]. 孟小裙.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髋膝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防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